美章网 精品范文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

探究式教育论文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模式

2001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的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然而在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科课程却还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发挥和培育。这种陈旧呆板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手脚,不利于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制度又养成了学生考前1—2周突击复习的坏习惯,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我们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纪体育师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高师体育专业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一为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要求学习的转变;二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堂设计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假设、求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1集学术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优势为一体

学术主义课程论是20世纪印年代以来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由博比特创立的工学主义课程和康茨、布拉梅尔德创立的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布鲁纳、施布等,它认为教学目的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着眼发展学生的智力,因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发展,能够使个人和国家在异常复杂的竞争时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机会的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因此它主张:(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组织课程;(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内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教学;(4)提倡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然而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过分强调理论,偏重课程的学术化(培养少数尖子式教学课程),被认为是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

人本主义课程产生于20世纪7O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梅茨等人,它认为课程应为每个人提供自己感到满意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意、认知、感情、理智、情绪、行为等,并发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课程”。它的出现对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重视人文学科课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在实施中易助长自由主义。

基于上述现代西方各流派的优缺点,在体育专业理论教改过程中,首先需考虑到应针对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体现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等因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积极学习过程,造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新型教学模式应是以培养学生能力,适应社会需要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情感、需要、个性、兴趣为向导,集学术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优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1.2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把教学(视听)理论总结为“经验之塔”。戴尔认为靠语言符号、视觉符号而获得的抽象经验,其学习过程速度较快,但不易保持,易遗忘;而通过观察途径而习得的经验,是情境教学,学习速度中等,不易遗忘,易保持;而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而习得的经验,学习速度慢,但牢固可靠。从目前体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学的现状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经验获得的途径,虽然也有人提出运用多媒体教学,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而获得的抽象经验的教学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经验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查询、合作、讨论、演说、辩认等,并结合具体实践活动,使观察和实践结合起来,并配以多媒体教学,以利于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运用和牢固掌握的整体教学目标。

1.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个人头脑创建的,事物由各人方式去理解,因此强调以个人本身经验来理解,强调以个人本身经验解释现实,赋予意义,并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以上理论,教师在给定问题后,就得让学生自己在课外收集资料,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释现象,并重视小组合作、商讨,这样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发展自我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1.4杜威思维理论

杜威提出科学思维的五步法,即问题一表征—假设一推理一问题的结论。萨其曼提出探究训练模式,施瓦布结合生物科学提出了生物教学探究模式,马希尔斯、考克斯等提出的社会探究模式以及学习环模式等。但探究式教学的程序不外乎就是杜威提出的思维方式,归纳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的结论,反思评价研究过程、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围绕问题进行的交流对话活动、学生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操作和思维活动,是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在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中习得学校体育学的知识,即融学校体育学的学习于解决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和经历探究问题过程之中,从中培养学校体育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学校体育问题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2.1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创设一种问题情景澈活学生的思维

学校体育学的教学,联系社会或生活,以学校范围选定问题;或从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选定问题,问题是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开始,如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让学生研究。

2.2引导研究

学生起初不知道如何研究,没有研究的技能和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示范。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问题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资料,提出假设,按照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向解决的方向逼近。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放手让其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中讨论、争辩。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的不足,对问题的理解不一致,而争辩中可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问题的咨询者和解答者,提供背景知识,引导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结论及评价

在学校体育学探究式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也注重探究的结果。结论往往是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规律性的东西,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而对结论要求准确无误。如何获得正确的结论呢?除了个人研究、小组合作交流外,还要有包括教师在内的集体评价。通过展示个人或小组的学习结果,互相评判优点与不足,拽出错误加以纠正,以便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评判中相互接纳、包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2.4反思与应用

学校体育问题经过探究得出结论,以问题的表征、假设对资料的分析归纳,整个过程中是否有不妥当之处?如果有,如何改进?反思的过程也是检验的过程,寻求更好答察的过程。即使问题求解方案不止一个,经过反思提出更多的方案以供比较、选出最佳方案、人无完人,们现代教育追求的是更加完善和完美的人,趋向于“完人”教育,因而对自己苛求一点,由此养成习惯,必有好处。

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将知识应用于问题解决之中,才显出知识的价值,也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变成智慧技能,同时在应用中使知识前后相联,构筑成知识链、知识网,使孤立的知识变成统一的、灵活的知以结构,从而在使用时便于提取,提高认知的灵活性。

如平时学完一节课,或一单元的课堂学习,或单元测验,既是对学习的检查又是对知识的应用,通过应用练习,找出没弄懂的地方或理解错误的地方,知错而改及时纠偏,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体育学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即注重课常的“活”与“思”,让其“动”起来!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瓦动交流的过程,是激励、激发的过程,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方法的引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先是教师的帮、扶、引,而后是教师的放手,让其独立学习、独做事,这样才能由依牵负而转向自主地学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正是我们要培养的具有开拓精神,有主见,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换而具备终,学习能力的人。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3.1自主学习的原则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内外,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由此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班级集体化教学和个删化、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矛盾,采用了创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则改变教材体系和课堂内外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学生自编提纲,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课堂角色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组织引导、控制答疑等途径与学生交往,如此,自然形成了课堂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干¨积极性,同时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无心学、死记硬背的教学敝端,真正体现学生自主、自愿、积极主动和热情的学习气氛,从而达到丁很好的教学效果。

3.2学会学习的原则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学会学习的能力,而是靠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也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都要旧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这个主题,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不断适应新时代、新知识的迫切需要。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调动各种因素,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下,让学生课外自寻资料,自编提纲,课中自我表现,与同学问合作,课后自评、自我总结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3.3合作学习的原则

应试教学的特点就是学习的个体化,从知识的预习、课堂理解、记忆到课后的复习都是学生个人的事,最后的考试也是衡量个人知识多少的唯一形式,因此,这种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间的社会交往素质和心理品质。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发展学会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关键的素质就是群体间相互交际、相互合作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并与老师一起合作教学的能力,按不同兴趣爱好、教学目标分小组,每个小组在课外一起搜寻资料、讨论题目,编辑学习素材等,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更是合作学习、合作教学的实践基地,小组间的不同观点的竞争促动学习小组内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接受同学间的知识。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上讲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向导,师生关系转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由此来发展学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等零质。

3.4从创造中发展知识的原则

与传统应试教育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和掌握知识不同,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创造、想象能力,从收集资料、自编教材开始,学生根据师生协商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接受大量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观点,然后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交换意见,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自我评估、以写小论文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这种在创造中、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死记硬背的生动、丰富和巩固。

3.5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原则

新型的创造教育思想将扭转“应试教育”出现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创造的状况,全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应该强调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和发展:(1)搜寻资料的能力;(2)独立创新能力;(3)和别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4)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5)学会学习、独立操作能力;(6)演说能力;(7)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实践能力;(8)初步科研能力;(9)评价能力。

4实施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课(30—4O人)为宜,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各项活动。

(2)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考试方式的改革,教师应需有一定的自。

(3)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文献资料查询服务,包括提供校内“中国期刊网”资料查寻服务。

(4)学期开始,教师应向学生公开学期单元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了解教学目的、任务,以便学生做好各项准确工作。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建立先进机制的前提条件。构建理想的教育实习模式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为了使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更趋于合理性,更具有前瞻性,本教育实习模式树立了如下三个理念。

1.关注个体主动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传统教育实习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过于关注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压抑了师范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师范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教师专业成长不但要关注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而且更要关注教师健全人格和实践智慧的养成。因此,教育实习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成为教育教学实践训练中主动发展的主人。

2.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一个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合格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研究态度,能自觉探讨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逐步生成教育实践智慧,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就教育实习而言,各种技能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师范生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理解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责任,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批判思维意识和自我反思的精神,不断生成教育智慧,更新和拓展专业结构,促进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

3.秉持“开放、互惠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师范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习应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主动与中小学全方位地开展交流和互惠合作。在资源整合、智慧共享的前提下,最终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目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目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目标是:在教师专业化视域下,以系统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关注个体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和秉持开放、互惠合作、共同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多元的教育实习,引导实习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使他们自觉探讨教育实践,反思教师角色与社会责任,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态度,形成反思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内容特征

基于以上的教育实习理念和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习目标,该教育实习模式的内容特征具体表现为:实习时间全程化、实习内容丰富而系列化、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评价多维化、实习合作多元化和全面化、实习过程的反思化。

1.实习时间全程化。我国传统教育实习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实习内涵狭窄,实习时间集中而短暂,把教育实习当作一次性、终结性的教学实践。这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的体验与反思,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则从师范生入学后就开始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实习内容的系列化、实习时间的全程化。同时,还体现一定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依据学校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特点,在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组织一系列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2.实习内容丰富而系列化。丰富、详实的实习内容有助于师范生深入了解中小学实际。同时,将丰富、详实的实习内容进行系列化的安排和训练,不仅使师范生掌握全面的职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信念,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内容,由传统的教育实习在内容上仅安排几节专业课和班会课扩展到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当中,要让师范生了解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让教育实习体现实践教育的真正价值。

3.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形式单一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实习的一大弊病。教育实习不只是训练学生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参与全面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实习期间,该实习模式在形式上,将走出去请进来、校内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并穿插实地参观、见习观摩、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模拟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师范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亲身实践、体验、感悟、积累与发展,从而获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方法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实习评价多维化。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该实习模式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它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丰富评价主体,增加评价弹性。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相结合,甚至引入了社会和家长的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对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与实效,促进师范生专业化能力发展。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探究式教学

无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本专业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教学一直以来受到高校的重视。随着高校课程的改革,各种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以及教辅手段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应用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也运用于无机化学的教学中。笔者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作用

1.1探究式教学概念

所谓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中心,通过发现、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1.2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具有以下一系列作用。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由于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因此通过开展无机化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充分的提高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通过在无机化学教学运用探究式教学,营造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开展探究活动,更易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开展合作形式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中将学生按照能力互补的方式进行分组协作,并对其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从而使其建构相关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构建无机化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可以起到一系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笔者结合教学案例来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无机化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2.1构建情境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建构消化自身知识的过程,并不存在于教师上课对知识讲解的过程之中,也不存在于学生听课的过程之中,而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之中。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营造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展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案例:在讲解硫酸钛酰具有氧化性、易水解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硫酸钛酰水溶液可以氧化锌粉,硫酸钛酰水溶液会与锌粉反映生成紫色的三价钛离子,但在演示实验中,学生会发现除了溶液变成紫色之外,还可以看到许多气泡的产生。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实验中会产生气泡?有的学生就会回答是不是实验失败了,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锌粉与硫酸反应生成了氢气。这时老师又可以追问学生“那为什么会有硫酸呢?这是硫酸钛酰溶液啊”。聪明的学生往往会想到硫酸钛酰容易发生水解,为了防止其水解,必须将硫酸钛酰配成强酸性。因此,放入锌粉后就会产生氢气。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实验现象来加深学生对硫酸钛酰性质的认识。

2.2构建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式教学

现代合作学习理论认为,通过构建小组,从而使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合作中产生互补性,学生可以通过互补式的合作,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能力和永久记忆的精度。在大学无机化学的教学中,笔者认为也可以构建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式教学,通过做好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案例:在进行一些制备式的化学实验时,大学教师可以将一名男生与一名女生分为一组,或者几名男生几名女生分为一组,一般来说,男生对实验的兴趣较高,动手能力强,但往往操作不够规范,女生对实验的操作比较规范,数据处理比较认真,但往往对仪器的操作不够熟练,因此通过将男生、女生分在一组,让他们通过合作对无机化学问题进行探究。

2.3构建自主学习式的探究式教学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自主学习式的探究式教学,而无机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自己探索来完成实验的过程,构建自主学习式的探究式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放宽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条件和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设计与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仅起到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教学案例:教师在无机化学实验课上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混合物NACL,同时给学生提示其中可能含有可溶性阳离子杂质钙离子、镁离子和铁离子以及不溶性杂质泥土砂石等等,然后要求学生们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NACL进行纯化,并根据实验原理,要求学生列出实验需要的用品和实验步骤,让学生自主展开实验,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实验对混合物NACL进行一定程度的纯化,但由于各自化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对混合物NACL纯化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帮助其分析、寻找实验中的问题,从而使其进一步了解自己实验方案和步骤的不足,加深对于实验的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高等院校无机化学教师应通过在教学中科学的运用情境互动式、小组合作式和自主学习式等教学策略,从而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笔者深信,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究式教学必然能够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巧云,徐桦。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6).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毕业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大量改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自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幼儿园工作似乎是“大材小用”,因此不愿意去幼儿园就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许多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接受了几年的专业训练,但不能将自己所学用于本专业,而为了生存却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摸爬滚打,这不能不说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2.学生难以适应幼儿园工作

在招生方式上,学前教育专业放宽了招生限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报考本专业,无需专业测试和面试。正是招生方式上的问题,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该专业领域,在接受一系列教育之后,很多人依然难以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3.招生困难

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的情况下,这种负面效应显得非常明显,许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已不能完成每年的招生计划,有的甚至停止了招生。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重构

1.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早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三级培养目标,即(1)培养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教师;(2)培养幼儿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3)培养幼教科研人员。程少波等人的研究认为[3],应该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早期的三级目标改为四级目标,即一级目标: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二级目标:培养幼师幼儿教育学科教师;三级目标:培养幼教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四级目标:培养幼教科研人员。这种分级的目标定位更适合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也实现了学前教育师资由“教书型”向“科研、管理兼容型”的转变。傅淳的研究认为[5],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5]。这种定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各高师院校来说,各校的教学基础和学术积累是不同的,因此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在不同的院校有所区分。办学多年的院校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二级以上,而近年来兴办本专业的一些院校可注重培养实践型的教师,这样的层级区分可以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

在调整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往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前教育的师资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就足够了,所以很多本科的学生没有人愿意去幼儿园任教。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在师范教育模式由原来的三级向二级转变的发展态势下,小学教育的师资逐渐要实现本科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事实上,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前教育师资已实现了本科化,甚至有许多硕士、博士到幼儿园去工作。正是有了他们来自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才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另外,从教育方法来看,由于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学前儿童各种喜欢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去感受、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潜力,要求教育者既能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又能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从这些要求看,原有的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幼儿教师,是很难胜任新世纪学前教育领域的这一重要任务的,培养学前教育师资自然就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世纪,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必须重视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唯有如此,这一专业才会实现供需协调和持续发展。2.招生方式的变革

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招生,李淑贤的研究认为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招收在职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幼教工作看;二是扩大保送生的比例;三是保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学生的全面质量[4]。用这样的思路来招生,的确可以保证生源的质量。但就学前教育的现状来讲,第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职后教育的方式来提高的,因此在高师的职前教育中比较少见;第二类学生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紧缩和升级,人数也在减少。所以,要保证本专业的招生,依然需要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中选择。根据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招收一些具有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普通高中和职高毕业生。学前教育有其独特性,能弹会唱、能跳会画是其重要的专业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有这些特长的学生更符合本专业的要求。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也是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在招生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考试中,既有文化课的考核,也有学生技能技巧的测试和面试,反映出对这一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要求。但在目前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中却没有这一环节,似乎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些脱节。因此,不同的院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招生时应有所侧重。

(2)招收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进入本专业学习,既有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提升,又有扎实的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技能技巧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实施模式的更新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日趋完善,既有高师教育所要求的基础文化课程,也有本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教育实习。就课程设置来讲,已基本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但在课程的实施模式上还可以改进。根据培养目标,可以采用“2+2”或“3+1”的课程实施模式,即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所有同学都进行本专业的普修,完成文化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技巧课的学习,到大三或大四明确划分专业方向,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各自的专攻方向,重点掌握学科课程,从而实现“基础+特长”的培养模式,这样的课程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分级培养的目标。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技巧,又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

4.教学方式的创新

(1)教学时间上:要在以上课程实施模式指导下,将教育见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打破原有教学计划中到大三、大四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从大一开始就要结合课程学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及其他托幼机构见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以往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时,总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把理论和幼儿的实际相结合。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没有更多的了解幼儿的机会,学习理论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2)教学空间上:要改变以往的学习只在课堂内的做法,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幼儿中,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学习,从而实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学手段上:应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无法亲临的一些实践活动展示给学生,通过观摩、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途径上:要依然重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姜勇等人提出了“虚拟现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范类学生常碰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大问题”[6],这将是今后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尝试方向。

一个专业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亦如此,以实践来促进理论的建设和完善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在新世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慧中.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M].北京: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1999.

[2]曾国.略论新时期高师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程少波,梁冬妮.略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4]李淑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深化改革的要点[J].学前教育研究,1994(6).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教师探究意识不强

教师是体育课堂上的主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学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不够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2.教师对探究性思维和方法有待提高

教师对研究性理论知识认识不足,影响了高中体育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质量。

3.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不能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学校体育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学生体育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体育课堂上,需要一些体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并且资源的不合理运用也影响了探究性教学的进行。

4.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案例较少

探究性教学缺乏案例的应用,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加深知识的印象,也无法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淡化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影响了高中体育探究性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提高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培养教学中的探究性意识,加强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带领着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深刻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尽心地准备和设计。教师是整个探究性教学中的权威,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不断地加深教师的探究性意识。

2.加强教师科学探究思维,改进方法

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很高,完全能够满足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形式还很难适应,在高中体育课堂上只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知识进行教学,课堂过于呆板沉闷,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引导学生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3.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完善教学信息系统

每个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活动的创设,培养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探究性活动,组织各种比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学校还要完善探究式教学信息系统,为教师了解探究式教学提供支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舒适愉快的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开发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案例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推广探究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探究型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对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对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以期对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探究型教学法 大学体育 乒乓球教学

一、绪论

(一)探究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

探究型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程序和范式[1]。其目的就是要彻底地改变注入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培养用综合知识去理解和知识,进而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探究型教学法重视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通过能动的探究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灵活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另外,探究型教学法既重视结果,不仅重视研究的结果,而且高度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方法和科学过程的训练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探究型教学法重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探究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3]。这一类文献资料相对较多,占到总篇数的一半以上。整理研究中发现,探究教学的案例涉及到了各个学科。在体育学科中的研究仅余篇,如高延波等《探究式武术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韩志刚《探究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项课中应用的研究》、王汝英《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等[4]。另外,还有一些文献,是对于目前探究教学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的文章,如辛继相的《让探究教学神形兼备》、高海燕《运用探究式教学调动体育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徐建军《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等[5]。

二、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教育效果分析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型教学法应用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促使学生在更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效率更高。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另外,教师根据教学情况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对学生体育乒乓球技术动作的观察和讨论,获得反馈信息,使学生对完整技术动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时间较长,有独立思考、分析、讨论的过程,也能主动与教师探讨问题,通过学生主动练习实践,自己去探索、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热烈讨论,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下,运用积极自主的思维和实践探索,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

三、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一)探究型教学法要注重丰富大学体育乒乓球的教学教育内容

探究型教学法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所选内容要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特别是对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启发和引导。总之,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要以学生文本

探究型教学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促进了学生认知态度的转变。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参与资料的收集,加深了对动作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对动作的个性化发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强化训练的对象,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与积极参与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上升必然导致学生认知态度的转变。探究型的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同时丰富乒乓球的基本知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行为的目的。

四、结论

探究性教学法是大学体育教学法的新尝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专项课教学中的实验,希望能为其他体育专项课的教学开拓出新视野。本文对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进行研究,探究更加适合现代教育的体育教育模式,为我国对大学生乒乓球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 刘昀.探究式教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 王汝英,朱会生.探究型教学法在大学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78-79.

[3] 伍卷,潘裕.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中的运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197-198.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新思路。课程改革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将学生定位为发展中的人,积极改革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良好课堂情感环境,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学过程的时间和效益观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交流,从而落实排球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排球教学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潮流和趋势,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围绕着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重点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的三种教学模式。通过几十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三种教学模式在很多学科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但各自也存在着缺点与不足。为了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通过整合三种教学模式,设计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排球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寻求适应素质教育形势的排球课教学的新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周南2011级排球选修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的6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为33人,对照组为35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从互联网中查询和检索期刊索引等形式获得与本文相关的文献30余篇,相关资料论著10余部。以此来了解本研究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观点及前沿信息,并通过分析汇总提取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从而为本实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

在本研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方面,向有关体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及北京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排球教学方面的专家、教授等12人次,进行了相关咨询,获取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3.实验法

(1)实验时间

本教学实验的时间从2011年9月到2012年7月,为期一学年。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一年级普通高校男生排球课的教学内容:身体素质、排球技术和理论知识。其中身体素质包括:50米(秒)、实心球(米)、立定跳远(厘米)、1000米或800米(秒)等共4项,以四项身体素质实际测得成绩统计结果;排球技术包括:发球(达标和技评)、米字跑达标)、正手击球(技评)、反手击球(技评)等共4项,其中发球、正手击球和反手击球均以满分20分统计结果,米字跑以实际测得成绩统计结果;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和排球理论,以实际考试成绩统计结果,满分10分。

(3)实验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实验中两个组完全按照教学进度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根据实验前测定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对排球课进行异质分组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包括排球知识、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等),介绍相关学习方法和实现途径,然后由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确定练习手段探索学习,教师则巡回检查指导和接受咨询,让学生在适度的调控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既定的目标。排球课自主学习教学法的程序为:优化分组确定目标激发动机自主探究自我评价组织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4)实验条件的控制

本实验采用单盲教学设计方案,为确保实验的实效性,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相同的教学内容、进度、时数和相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由同一名教师任教,期末由排球组老师测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处理,依据相关理论和原理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和总结。

三、建议

(一)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会收集材料。

(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五)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合作技巧的方法。

四、结论

(一)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二)在选项教学课技术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比传统技能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

(三)选项教学课技术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促进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凝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体育中探究课堂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探究式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特点,并对加强高中体育中探究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高中体育 探究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基础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国家教育部在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提出对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我们课改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教法改革,改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动手,勤于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1]。

1、探究式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特点

1.1以学生为主体

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演”,和导师,教师提出和研究课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帮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答案,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完全作为主人翁的角色进入探究活动,体验探究活动的每个探究步骤与环节,从而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1.2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不是以竞技运动为核心的训练教学,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体格健康,心理健康的专门人才。因此教学要面向大众化,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深刻解读国家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把体育教育和体育训练真正地区分开来,让每个学生的体格和心理都得到锻炼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真正意义上把体育教学和竞技为核心体育训练从真正意义上区分开来[2]。

1.3注重学习过程

重结论轻学习过程的做法是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不符合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高中体育探究教学模式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应得到教师的支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有不同的结论出现,教学评价应多元化,做到公正公平,而不是只注重学习的结果,鼓励学生以积极的热情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3]。

1.4师生多向互动与交流

“交往”是现代学科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平等对话,相互信任,平等竞争,构建了一个师生互动与交流的平台。体育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立性,学生在探究教学模式中学会了合作,不但动脑,还要动手和动口,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培养实际的操作能力,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建构和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权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能力,认真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探究情况,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2、加强高中体育中探究课堂教学的策略

2.1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教学资源,正确地运用探究教学模式

良好的体育教学资源是实施体育探究教学的前提和必要的的物质条件。探究教学模式对于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该教学模式能否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一方面取决于高中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高中的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更多的人关注体育探究模式,教师只有提高个人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丰富探究学习体验,为学生创造努力求知、乐于质疑、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体育探究模式给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乐于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学习体育知识,提高探究式学习效果。

2.2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年龄特征及在体育学习上的经验水平变化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表现。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力、抽象思维等智力水平到了高中阶段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体育学习中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这就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多方面创造条件,建构学生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准备条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研究的科学精神。

2.3更新教育思想,严密组织教学过程,倡导合作学习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选择灵活性大、难度适中、有严密逻辑性的教学内容,尽可能把探究课题与一些重要的科学原理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自由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教学空间,但这绝对不是提倡随心所欲,教师要认真备课,包括备学生、备场地、备器材等,严密组织教学过程,以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倡导合作学习,在学生遇到教学的困难时要及时启发诱导,帮组学生对比、分析和推理,深化其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2.4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其存在的条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不能将探究教学模式格式化,形式化。教学能不能采用该模式,关键是看教材内容能否找到有价值的问题,实验设计是否有价值和意义,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素质是否能达到探究教学的要求。而不能把探究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等表面性的事务性劳动,这样探究式教学就名存实亡了,失去了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探究式教学式一把双刃剑,使用的得当就会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反之则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论

总之,体育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交往和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相互补充,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共同进步和提高。同时,也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解决长期以来体育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文楚.论新课标理念下探究式教学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1期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探究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信息时代,在信息布满世界每个角落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辨别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而这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领域,教育的发展都是以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的,社会的需求也会不断的促使教育作出新的调整和改革。素质教育正是基于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策略和方向。在素质教育下,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因此,在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克服“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端,就成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初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作为极具人文气质的人文学科,无论是在教育本身,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负有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人才的职责。因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对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1. 不断加强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内涵 

探究式教学的使用体现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成果,其是从“探究性”的角度出发,去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将纯粹的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行为中,表现和实现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本质上看,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得到实践和检验,从教学效果上看,其是具有相当实用性的,其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教学的内在规律,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内在本质,也就是从接受知识,到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转变。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探究式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使得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知识有形式没有内容。因此,加强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内涵,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前,应该注意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加强,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理论有针对性的融会于教学活动中。如针对学生探究学习信心不足,缺乏探索勇气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学的科学观点,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

如,从加强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孔乙己》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进行个人阐述,阐述鲁迅这一写作手法的实质内涵。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会从文章中、从孔乙己的命运来推断“孔乙己死了”。 

这样的推测无可厚非,但是既然是探究性教学,就应该往具体探讨性的角度入手,如探讨小说写作中的这一“断点”和“空白”的作用。从《孔乙己》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鲁迅给读者的解读空间,是使文章散发永恒魅力的地方。初中语文教师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向学生阐述,那对学生而言是具有难度的,因此,从增加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采取“阶梯式”的启发方式,让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深入,先从常规的角度,让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确认孔乙己“生死”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议,再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观点冲突的原因,学生自然知道这是个人看法的差异造成的,而这正是鲁迅小说这样结尾的伟大之处,即文学的文学张力和想像力。这样学生从教师简单的引导下,可以一步步的进入探索语境,而且信心会得到不断的增强。

2. 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英语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职后应用;协作探究式

21世纪初,深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影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的教学如何在教法上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的教法革新,即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一职后需要与职前培养——有机衔接,笔者的“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法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并参与探求新的行为方式,由此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作为主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协调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然而,基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协作探究式”与启发式、讲授式教法的综合运用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前培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点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课程改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一些致力于教师教育与学生发展研究的国际组织与机构,如国际教育局(IBE)、国际教育规划院(IIEP)和发展研究院(IDS)用调查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素质、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语言知识与表达能力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教育模式研究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命题。在广泛深入的探讨中,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契合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一种影响最大的新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应用和培训进行全程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前在校培养作为一个奠基阶段,无可争议地成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石,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否则会舍本逐末。在探索“一体化”的途径和模式时,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培训)”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等宏观探讨方面,而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教学中,教法的改革在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中小学传统的“注入式”被“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问题式、情景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所取代,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问题讨论为中心”。

与此相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普遍使用的却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这种教法也有自身的优势。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大多理论知识性较强、难度较大,如语言学类、文学类、中西文化类、翻译类、教师教育类等,“讲授法”在教学中容易突出重点、难点,解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需要面对的语言与知识的双重难题。然而,“讲授法”在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师范生身份。对于师范生来讲,与英语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由“认知结构、专业精神、教育能力三维一体”构成的“教育素质”。这种职前培养方式的偏离会导致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协调沟通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差、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学监控能力差、教育研究能力差。这些不足降低了教师专业活动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

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显示出其弊端,以互动为核心的一些教学法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这些教法也无法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升高年级师范生的各项教育能力,尤其是人际沟通、分析问题、自主创新、批判式思维的能力。面对这些教法的不足,探究式与协作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协作探究式”教学可以在职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课堂教学人手,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协作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课堂教学环节由学生研究成果演示汇报和教师讲授、组织讨论构成,启发式、讲授式与“协作探究式”的综合运用在高年级专业课教学中显示出较大优势,也符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提高其教育素质,并且在职后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对职前学习方法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协作探究式”教法的实施策略

“协作探究式”教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相互协作学习为前提,以教学材料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协作探究式”教学与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探究是完成任务的主要形式。协作探究教学活动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协作的、反思的学习。“协作探究式”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为宗旨,力图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初步构建了包括“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七个步骤,围绕七个中心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英语文学专业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其师范技能。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步骤一 编制“学习小组”——以明确任务和角色为中心

教师学期初向全班公布教学计划,把整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列表,每个时期或文学流派都提供三至五个代表作家和作品供学生“学习小组”选择,即制定师生双方都认同的学习“契约”(contract)。

我们处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科学研究。“基于资源”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的支持。当面对“资源海量”时,学生会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分工协作,教师因此首先要在班级内分组。英语专业的班级规模一般都较少,以30—32人居多,每个小组的人数可控制在4—5人,然后再把问题分为相应数量的子问题,小组每个成员在分工搜集信息时承担相应的子任务。这一环节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任务和角色分工由小组集体推出的主持人负责。具体的角色包括记录员、PPT制作人(1—2人)、成果展示汇报人,分别在课外小组讨论中担任记录、整理任务,材料整理、PPT制作任务和课堂成果展示汇报任务。这样的分组可以保证每个成员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能力。分好的小组可以通过抽签等方式决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及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向全班课堂汇报的时间。全班的学习小组结束一轮的协作之后,再开始第二轮重新分组。学习小组成员在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分工时,锻炼了自己英语专业和师范专业两方面的能力。 。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分组的基本原则:按优势互补的方式混合编制课题小组,比如一个小组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搭配,网络技术较好的与较差的学生搭配,研究能力较强的与较弱的学生搭配等,这样的搭配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步骤二 提出问题——以激发探究兴趣为中心

“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实施环节是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如何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以英美文学课为例,在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这三首诗的意境,引导、启发学生产生或者直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三首诗展示的生态世界为何如此不同?并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睡与诗》如何描述“欢欣的自然”?《恩底米昂》如何描述“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秋颂》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秋收图”?这样的疑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这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所反映的济慈生态观的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步骤三 分工搜集信息——以筛选、分析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分工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浏览网络资源、咨询专家教师、与伙伴协商交流等。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面或者不翔实,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组织整理,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还以阐释济慈的《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中的不同生态世界为例,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各自的以往经验,会对济慈的生态观产生初步的认识。

步骤四 协作整合信息——以形成假设为中心

分工收集完资料之后,主持人在课前组织课题小组研讨交流,可以是陈述、表演,也可以是参照发言材料进行的PPT汇报等,阐释形式不限。每人汇报后,组内互评、打分。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演示发言,整理好之后,连同组内的互评成绩上交教师。这种协作学习使得“伙伴们乐于协助,相互支持”,并在讨论中提出种种可解的假设。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假设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但不同的以往经验会让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还以济慈的那三首诗歌为例,学生学习小组经过汇总材料、讨论分析,会发现济慈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分别描述了“人类在绿色世界的环抱中欢享自然”、“人类生存于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和“人类神往果实圆熟、温暖洋溢的和谐生态之秋”。讨论中,学生可能会认识到,诗人无论是描摹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的缩影,还是展示天人合一的画卷,都在暗示我们,生态系统处于人类力量的影响之下。学生进而可能形成这样的假设: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假如没有形成这样的假设,教师可以在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第六个步骤“师生评价”,即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深入探讨。

步骤五 解决问题——以选择研究方法策略为中心

学生“学习小组”形成假设后,就开始了探究式学习最关键的一步:讨论选择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还以济慈的三首诗为例,在“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很可能会利用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济慈的诗歌加以整合,前后贯通,分析其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进而使济慈诗歌的生态研究在这个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习小组”的研讨结果经过整合,由PPT制作人形成PPT汇报材料。交给汇报人在课堂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

步骤六 师生评价——以讨论交流为中心

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师生评价”步骤即课堂教学,这是由“七步骤七中心”构成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

“学习小组”整合研讨结果形成的PPT演示文稿由汇报人先在课堂用英语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显现给同伴。然后是学习小组进行十分钟的“集体答辩”:回答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提问。在“同质小组”的合作和“异质小组”的对抗中,学生学会了合作,适应了对抗与竞争,这对职后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沟通能力很重要。学习小组汇报之后是教师组织的知识讲授和讨论,在学生课外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探讨进一步深入。

步骤七 反省评价——以自主分析探索过程为中心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2.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集团研究 孙健,Sun Jian

3.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配置差异分析 沈有禄,Shen Youlu

4.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刘凤云,王书润,Liu Fengyun,Wang Shurun

5.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黄胜,邹立君,Huang Sheng,Zou lijun

6.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 史文生,Shi Wensheng

7.知识竞争力视阈下大学价值链探究 赵一强,赵一标,Zhao Yiqiang,Zhao Yibiao

8."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杨劲松,Yang Jinsong

9.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生态型三维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张有根,Zhang Yougen

10.高职教育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黄政艳,Huang Zhengyan

11.高职经贸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研究 易兰华,林国安

12.构建与杭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教体系的路径研究 周鸣阳

13.试论"全面素质质量观"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督导 严东强

14.关于推进新时期普通高校战略管理的构想 兰俊丽,贾志雄

15.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 尚亚民

16.论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建构 黄超,陈文彬

17.大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叶海,陈荣明

18.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赵观石

19.论社会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社区管理 黄丹

20.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法理探讨 李丽萍,王灏

21.浅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培养 王杰法

22.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培养及评聘 强桂凤,查志刚

23.21世纪初高校教师职业角色新论 徐杰

24.构建创新型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盛冬梅

25.论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及途径 叶发锦

26.论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郑秀红

27.论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五个着力点 李福生,江帆,邱冠文

28.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新 宁晓明

29.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 徐左平

30.金融危机的人文省思 麻富游

31.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教育的内涵、特征及途径 朱春英,李品玉

32.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创新研究 侯俊

33.高职院校礼仪教育初探 刘建龙

34.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 李秀茹

35.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曹大生,陈鸿雁,王鑫

36.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与培养 张玉新

37.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赵驰轩

38.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生辅导工作中的应用 陈军,高伟,孟小欣

39.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与调适策略 袁成钢,熊艳

40.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涵与模式构建 王军,范桂荣,蔡丽娅

41.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探索 李青

42."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研究 赵艳杰,刘道文

4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12345"教学模式的建构 田广东

4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型"教学模式研究 王红梅

45.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李早旸

46.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张德智,王琨

47.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刘永宽,郑宏飞,郑志韡

48.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柳长青,庞家主,胡优玄

49.工艺性专业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张明远,朱光俊,吕俊杰

50.相关医学类高职院校药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王建梅,向敏

51.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王学东

52.高职文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邓云川

53."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李津花

54.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双语教学 邢佳,张飞,刘建东

55.CAT技术与翻译教学漫谈 钟晓峰

56.关于在油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 陈国龙

57.高师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杨兆丰,李燕

58.把美融入高职大学数学教学中 赵童娟,张宁

59."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 邢洁

60.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吕良燕

61.基于网络环境下"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探讨 黄海平

62.试析复变函数课程教学改革 张必山

63.人文视野中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刍议 陈向俊

6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郭开宇

65.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及其实现 包秀敏

66.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实践及反思 辛燕

67.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行"弹性时间制"教学的理论研究 郭阳

68.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张荣华,张立峰

69.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牛英群

70.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取舍与兼容问题研究 吴晓红

7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行机制的规律研究 杨江民,詹宏伟

72.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徐飞,罗二平,陈金香

73.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吕秀娥,张海晓,徐海芝

74.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设计 冯永谦

75.EDA实践教学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 朱小龙

76.专业性视角下高教多媒体课件的现状与制作开发策略 黄振菊

77.在"摄影基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黄晓洲

78.产学研合作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高秋萍

79.数字化时代中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比较 牛淑会

80.浅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雷剑

81.关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曹武军

82.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新探 欧华

83.高职高专会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常庆彬

84.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思考 岳红星

85.从视觉形象的角度透视名校品牌建设 洪缨,罗萍嘉

86.论视觉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刘云兰

87.英语培训机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刘亚婷,罗银生

88.新教学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效能调查 张恩秀

89.高校女生体育意识弱化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刘国红

1.关于示范校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王良青,Wang Liangqing

2.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朱朝霞,Zhu Zhaoxia

3.我国高职院校与南洋理工学院(NYP)办学特色差异比较研究 王强,Wang Qiang

4.论蓝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 于永芳,刘常青,Yu Yongfang,Liu Changqing

5.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问题探究 丁翠玲,Ding Cuiling

6.基于职业发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毛宇锋,Mao Yufeng

7.对中职教育"工具主义"的反思 王东,Wang Dong

8.校企"双项目双向参与"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刘永福,Liu Yongfu

9.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 黄柏江,林娟,Huang Baijiang,Lin Juan

10.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吴家礼,许芳奎,Wu Jiali,Xu Fangkui

11.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内涵建设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崔玉平

12.高校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侯东喜,乔长水

1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探究 吴峻青,胡宝征,吴鲁智

14.对高职院校做好校友工作的思考 黄道平,项建斌

15.大学生就业工作"四年一贯制"理念与实践创新研究 许紫岳,王珺 ,张玉倩

16.试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蒋新革,王韶清

17.高校学生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黄平

18.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刘艳芹,陈效新

19.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的改革与实践 王永福

20.高职院校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途径探究 裴中岐

21.基于知识型员工特点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欧金荣,明庭庆,陈何芳

2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度建设的探析 李建,向月波,邓勇

23.论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及其培养 曹国杰

24.论教育实践视野下高职教师的教育科研理念 郭健

25.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体系的构建 赵惠琳,肖利才

26.江苏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探析 糜志雄

27.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模式 江洪,王国明

28.大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田华

29.河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 杜传喜,王乙淇,孙建伟

30.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 胡玉东

31.发展性学生工作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刘中胜,蒋礼文

32.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于振梅

3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潘陆益

34.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三大件"的资源性思考 陈智慧

35.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 张爱梅

36.道德教学哲学化与高职德育课教学 薛燕

37.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论 贾孟喜,申文明,伍少霞

38.对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思考 黄永坚

39.心理幸福感对大学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 凌霞,黄韫慧

40.应用型高校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的调查研究 李斌

41.女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及预防措施 常辉

42.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朱芳,梁柱

43.试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要解决的六个重要问题 郑陈荣

44.浅议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周凌云

45."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 丁静,刘宁

46.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 孙昊

47.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邢戈,付景远

48.对中职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 邵宗乾,赵立允,乔兴朝

49.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三维一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杨育宏,王红艳

50.论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理念与途径 薛新红

51.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工学坊模式构建的现实意义 张小纲,吕晓萌

52.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心理词汇及教学模式探讨 陆瑛

53.动态顺应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陶恒

54.高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夏宏芳,段世秀

55.浅析心理训练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 靳淑玫

56.综合大学美术学科教育的教学改革初探 冯葳

57.教育范式转型下学校体育思想变迁研究 丁洪江,李龙正

58.试论PCK视角下师范生获得小学语文教学论知识的途径 陈萍

59.关于本科教育中基础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几个问题的探讨 李尧,左治江,杨俊杰

60.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初探 韦胜强

61.稳定性全校通识教育"现代工业工程"课程建设的思考 王晓琳,任海兵

62.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王菁,谢凌江

63.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看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 乔春华

64."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探索 张华东

65.浅谈单片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王新刚,余洁

66."山特产品加工与检测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刘玉兵,李凤玉,陈秀丽

67.钢琴教学法的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蔡韧

68.浅论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教学 倪宏伟

6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卢敏

70.实训教学在本科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邓峰

7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探析 王京菊,王健

7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张丽,贺彦凤

73.关于改进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赵晓芬

74.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和优化实验教学 商霞

75.俄语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兰巧玲

76.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SWOT分析 刘英

77.动态网页技术深入学生第二课堂的教改研究与实践 包空军,曹瑞

78.基于嵌入式开发课程体系的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吉雪芸

79.略论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崔清源

80.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学生党建 尹乃军

81.高校共青团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朱冬梅

82.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李宁

83."以人为本"构建班级情感文化 姜苹,孙微微

84.基于虚拟现实的交互式数字教学模式研究 覃京燕,邓袁圆

85.高校班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张彦

86.用营销理念指导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 余伟,王令芬

87.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双语能力培养的新探索 丛伟丽

88.浅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张祖梅

89.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分析 魏瑜芬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实效性;化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89-02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大力提倡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目标的实现都被寄予科学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负效率现象。

一、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影响

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及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知程度和驾驭能力直接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探究式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这种区别要求教师必须从教育观念上进行改变。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教学行为有极大的影响,并且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又互相影响。

首先,要转变的是师生关系及对教育教学目的的认识。新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过程,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将师生放于平等的位置,做好学生探究学习的引领者。

其次,要对探究式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的探究式课堂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表面热闹非凡,实质上是一种无序探究,教师没有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探究的效率几乎为零。真实高效的探究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之中,探究很大一部分都延伸到了课堂以外,探究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必须从探究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创新、教学环节的设计、学情班情的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落实等诸多方面着手才能实现真正的探究。

充足的准备不一定就能完成高效的课堂探究。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势必会有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学内容的问题,要解决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而强大的应变能力又基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对化学科教师而言,首先要熟练掌握化学学科知识,具备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老师最基本的素质。化学的学科特点还要求教师要随时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新的发现、新的结果等。其次,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综合学科,除专业知识外,化学教师应具有综合的知识网络,还要掌握一些与本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生物知识等。一定的人文知识如化学史、科学人文等也必不可少。第三,能科学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吸取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新理论、新成果。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二、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影响

探究式教学学生是主体,探究过程就是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探究式教学效率的高低。

学生对探究式教学参与度较低的原因有:①探究的内容课本或者参考用书中已有结果,探究没有任何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探究的内容上下功夫,创新探究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②探究学习只是少数人的表演舞台,与我无关。探究内容要分析学生,针对不同的个体、班级、年级制定不同的探究内容,以便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我校化学学科同一年级使用的是相同的导学案,通过分析不同班级课堂探究的结果来看,普通班和重点班对同一探究内容的接受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同一探究内容重点班学生能够轻松解决而普通班学生往往感觉很难。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制定探究内容,不能整齐划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③化学学科的知识点比较分散,老师讲解少会导致知识不系统,无法记忆和应用,导致不会解题。④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这类问题,我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巨大优势,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关新课程下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的认识探究式教学方式。

三、教学课时对探究式教学的影响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探究式教学需要的教学时间比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时间更多,要在完成教学内容和探究活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很难。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反面来加以解决:①不必所有的内容均进行探究式教学,部分知识更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模式,例如基本的概念、元素化合物中物质的基本物理性质及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化学性质等。②不必一节课从头至尾进行探究,只要抓住核心的适合探究的知识点进行探究就足以达到探究的目的。③化学教材的设计在必修2和选修4(人教版)上有很多重复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

总之、探究式教学的高效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关键。除此之外还受教学时间、评价机制、教学资源、学校管理等因素影响,只有将诸多的影响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翟京华.探究式教学实效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

[2]陈安容.探究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3).

[3]赵研.高中化学探究学习中不同讨论方式开放程度及其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育,2010,(增刊Ⅱ).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任长松.探究式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信息时代,在信息布满世界每个角落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辨别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而这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领域,教育的发展都是以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的,社会的需求也会不断的促使教育作出新的调整和改革。素质教育正是基于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策略和方向。在素质教育下,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发现者。因此,在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克服“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端,就成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初中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作为极具人文气质的人文学科,无论是在教育本身,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负有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人才的职责。因而,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对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不断加强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内涵

探究式教学的使用体现了教育理论的发展成果,其是从“探究性”的角度出发,去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将纯粹的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行为中,表现和实现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本质上看,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中得到实践和检验,从教学效果上看,其是具有相当实用性的,其从“实践”的角度揭示了教学的内在规律,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内在本质,也就是从接受知识,到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转变。但是,不可否认,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探究式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使得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知识有形式没有内容。因此,加强理论基础,丰富教学内涵,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前,应该注意按照教学的需要,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加强,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理论有针对性的融会于教学活动中。如针对学生探究学习信心不足,缺乏探索勇气的情况。教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利用心理学的科学观点,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如从加强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孔乙己》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进行个人阐述,阐述鲁迅这一写作手法的实质内涵。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会从文章中、从孔乙己的命运来推断“孔乙己死了”。

这样的推测无可厚非,但是既然是探究性教学,就应该往具体探讨性的角度入手,如探讨小说写作中的这一“断点”和“空白”的作用。从《孔乙己》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鲁迅给读者的解读空间,是使文章散发永恒魅力的地方。初中语文教师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向学生阐述,那对学生而言是具有难度的,因此,从增加心理效能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采取“阶梯式”的启发方式,让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深入,先从常规的角度,让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确认孔乙己“生死”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议,再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观点冲突的原因,学生自然知道这是个人看法的差异造成的,而这正是鲁迅小说这样结尾的伟大之处,即文学的文学张力和想像力。这样学生从教师简单的引导下,可以一步步的进入探索语境,而且信心会得到不断的增强。

二、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是探究式教学必备的环节,也是常有常新,极具效率的教学方式。因此,要完善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必然也要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深入的探讨。从某种意义上看,问题设置的质量,决定了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更能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收获有效的知识;反之,如果问题设置不佳,那教学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当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被口号化的表现之一,就是问题设置过于随意,没有太多的可探性。如有教师在《陋室铭》的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是“文中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是不具备探究性的,因为文中已经对其观点进行的明显的表述,学生对此类文章,已经形成定势,会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答案“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有崇高的人格”等等类似答案已经成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障碍。其原因就是问题没有争议性,学生的探索方向在没有探索前已经趋向一致,探索自然很难深入。而教师如果设置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那结果就可能好得多了。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古之圣贤隐居,是以退为进,目的不是隐居,而是博得天下人的赞誉和统治者的赞赏,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是具有争议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求知欲,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后会对相关言说进行资料查询和论证,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才是成功,才能让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中获得更多知识。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摘 要 探究式教学法是新课改中倡导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势,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在株洲市二中实习上课情况,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对探究式教学在中学体育课的作用及如何合理地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为他人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

一、前言

2001年及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培养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或途径,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操作、调查研究、合作交流、观察、收集与处理信息,经过表达与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是一种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与促进下,运用积极的思维和实践探索,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教学模式。而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首先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主动积极地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基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问题的产生起于疑问,疑问是创新和获得知识的起点。教师课前就应该熟悉教材积极备课并写好教案。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如:在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击球点?教师的问题无疑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进而找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开展尝试探究,引导学生勇于探究解决问题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安排时间,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力积极思考和讨论,通过独立的或小组式的探索,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这时学生可能尝试各种各样的动作去击球,以使球击的又高又远。同时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学生。这样教师就让学生在独立地进行探究尝试的同时,强化了问题意识并提出各种动作的可操作性。在这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长,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我的探究来解决问题。

(三)展示成果,集体交流学习

在学生尝试探究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其他学生观摩并交流,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可评出最漂亮的击高远球的姿势,然后教师做标准的示范动作,再让同学对比,再讨论。让同学建立正确动作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接下来教学的进行。

(四)总结、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并不断巩固与提高

最后,在前面探究、实践体验、观摩、在讨论等基础上,教师要系统讲解正手击高远球的动作要领,在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注意采用灵活、有趣、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让体验正手击高远球的正确用力的方式,体验把球击的又高又远,真正掌握所学的内容。练习之后可以进行展示,小组pk的方式,让同学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教师总结,表扬好的,批评不足之处。

四、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是成功的,它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锻炼能力,并且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并为其打下坚实的体育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可以使其成为终身体育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顺应了社会的潮流,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2006.7.

[2] 金勇.体育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践探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

[3] 万茹.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教学法[J].体育学刊.2008.8.

探究式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1.浅论两种法律硕士并轨培养的可行性

2.职业化视角下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3.医学院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4.法律硕士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路径

5.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习实践环节模式设计探析

6.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7.全日制法律硕士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8.从负动机角度探讨法律硕士学位教育中的英语教学

9.诊所式教学法在法律硕士课程中的应用

10.法律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研究

11.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12.论法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机制

13.案例教学法在法律硕士教育中实践分析

14.“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坊”实验计划总结

15.浅析广东省法律硕士特色教育培养研究

1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律硕士特色教育优势与发展探析

17.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初探

18.论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19.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

20.关于提升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的研究报告

21.“双导师制”在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中的完善与推广

22.知识产权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

23.法律硕士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4.法学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之完善

25.法律硕士(法学)的培养模式研究

26.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与西部高校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27.资源环境特色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初探

28.法律硕士学科教学(英语)议论文写作模式之问题探究

29.资源环境特色法律硕士教育的思考

30.贵州大学法律硕士教育方法改革初探

31.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背景下法律硕士教育改革思考

32.资源环境特色法律硕士实践基地教学研究

33.法律硕士状告母校无需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