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现一堂高效的历史课,教师要学会在一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课前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天下开始讲起,讲到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这时可以设置悬念。通过这样一个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故事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为高涨,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注意力集中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自然也就更为深刻。

2.抓住时机进行历史故事讲述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在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候推出课程的内容。在进入课堂10~20分钟之后,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和难点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解决。例如,在进行“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讲解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概念的解释,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越来越糊涂。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时我国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被外国人占领的故事对概念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讲起来也更加轻松。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单调,教师如果可以抓住时机进行一些历史故事的讲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初中历史课堂也可以活跃起来了。

3.教师要用语言魅力再现故事

历史是一门严谨而科学的学科,教师在讲课中一字一句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而历史故事的讲解更需要讲解者在表情、语言以及动作上的生动与熟悉,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将聆听者带入故事里的情景,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适当带有自己的个人情感,讲到历史英雄人物时可以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而讲到奸臣贼子时可以表现出厌恶和痛恨的情感。善恶分明,可以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向正确的方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历史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以免误导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将历史故事完美地呈现到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动人的故事里学习知识,学习道理,分明善恶美丑。

4.课末总结故事吸引学生兴趣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符合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创设富有时代气息的课堂,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生因为自身的阅历和接受能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为了达到生活化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史教师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相对久远的历史知识。首先,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学情境。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历史问题,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切实际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痛苦的学习过程中摆脱出来,在提问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有感而发,在寻找答案时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参与的热情。其次,教师还需要创设角色模拟具体的历史情境。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上彩排历史小短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带到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古人讲话的方式和生活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排历史短剧,在不扭曲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揣摩角色,寻找历史资料,身临其境的演出可以提高自己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更好的记忆历史时间、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营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情境,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讲解有关赎罪券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体的环境,启迪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开展课内交流讨论活动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站在时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在历史课堂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关注整合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关心社会事件,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动态,把实际生活和历史教学相结合,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就某一具体的历史知识,组织开展课内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红军长征的艰难。借助多媒体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教师在播放视频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就“红军长征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情形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对当时社会形态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之后,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内讨论交流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知识讨论分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提高学习效率。

3.组织课外专题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当中。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需要组织课文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历史学科是人类发展的缩影,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应该单单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而是应该在回顾历史中展望未来。通过历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在课余时间开展有关社会生活的调查活动,了解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和幸福指数,并对老一辈的人群进行调查,从调查中了解中国十几年来的社会变迁,而且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就历史课本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在指导下促使学生将调查研究活动向生活中的各方面延伸,在此技术上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真正的融入历史,实现初中历史高校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4.结语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课堂不仅仅属于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思考知识以及提升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将学生作为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开展教学互动,才能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体制,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适当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探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激发学生对古今中外时事政治的关注,并通过以古为鉴,指导个人树立正确的观点和立场。

2.创建特色教育环境

历史课是一门充满文化氛围的课程,要求教学氛围具备多样的文化特质,在丰富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博大精深。教师可将历史教学灵活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中的空谈,更是与当今社会密切相连。此外,为了创建良好的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让师生以平等的关系来探讨历史,教师更需要科学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观点,创建和谐的历史教学氛围,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历史内容相对枯燥乏味,不需要数理化中的思维灵活度,没有语文、英语的口语操作性,在课堂上,学生一般兴趣不高。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中单一而枯燥的“说—听—记”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维方式,对历史有更为直观的感知,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记录性的影像资料更能够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如反法西斯战争留下的一些珍贵资料、唤起民族自尊心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等,直观地将那段激情澎湃、轰轰烈烈的记忆放在学生眼前,这些资料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可能超过老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

4.延伸和拓展教学空间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历史学科同样如此。人类长久以来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也将不断为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各种思考。因此,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教育者将课堂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将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尝试解释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如教师可以通过当下热点事件和话题,在学生中展开各种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来剖析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探索能解决这些事件和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这些方式,将初中历史课堂延伸至社会这个广大的空间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也是进一步走进历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5.结语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情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三大教学变量之一。心理学指出情感是指人受感官事物作用后对这种作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笔者认为情感教学就是通过模拟人情感产生到认识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友情互动。通过这个过程,由情入学,以学至教。所以说,单单的教与学与单单的情感培养都是不符合这一过程的,情感教学它应该是互动的,在培养情感的过程中融入教学知识,同时又在教学知识的融合中让学生得到认可。

二、情感教学的运用及策略

1.以情施教,做到师生情感交融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情感可以传递信号,具有感染功能。要达到这点,教师首先要会用表情表现情感,感染学生。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课堂上老师的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振奋的情绪状态,就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愉悦的情感,所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应是快乐的,充满激情的,这样才有可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情绪气氛,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吸纳新信息。反之,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封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教师只有以情施教,才能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学习历史

2.由景入情

所谓的“由景入情”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调动历史场面的特殊性来达到提及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初中历史中,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那么,当学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产生了共鸣,以共鸣为基调造就相互融合理解。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好比一对搭,“师提供场景,生触景生情”。这就是我们情感教学所需要达到的一个初级目的。

3.以景生史

历史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地点。比如赤壁之战、比如山顶洞人。这些特定地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笔者任教与广西。因此在这点上我就利用我们广西的历史背静,如金田起义,在讲到这一章的时候,我首先要学生大概了解金田起义的历史背景,参加人物,影响等等。从而延伸其前后历史,并且学生对当地的历史也相当感兴趣,在课堂反馈的时候有些同学如数家珍。这样在无形之中与课堂之上就构建了一个当地历史汇集的氛围,充分调动了课堂积极性。不但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了解至深,且在历史中畅游,大家对当地的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同样的。在讲到其他外省历史的时候,我也让学生回忆前后相关历史,渐而在课堂的累计中学生脑海里构造了一个宏观的历史场面,每到一个地点都对前后历史了如指掌。通过这种层递似的累计,达到一个更加丰满与具体的知识建筑。所谓“积而厚发”,这样的作用在于分散每个散乱的知识框架,把每个细节惯穿起来,在每个地点构建一个小的历史知识堡垒,分层分段联合起来就成了整个历史。这点多用与考试前的复习。

4.由情至学

“课改”的重点倡导以学生为本。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应该由传统的掌握者变为辅导者。这是一个新的拓展,它要求教师在历史情感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表达与情感交流。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从了解学生做起。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完全的将历史情感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比如在讲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其实更多的学生不是注重哪四大发明(虽然这是必考),是谁在发明。而他们似乎更多关心感兴趣的是四大发明的运用,而这一点往往是我们老师所忽视的。传统的教学是死板的传授,而情感教学在这里应当“歪曲的”。换言之,是从另外一个侧面体现历史终而达到让学生接受的目的。形同与曲线救国。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如从四大发明的运用以及当时在这些发明的推广之下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讲往往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刻意的去夸大其影响,吸引他们,迎合其好奇的心理。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伟大的,诠释这一伟大我们需要从深层出发。用善意的手段宏扬。

5.由情入情

“由情入情”中前一个“情”指学生的情感,后一个“情”指历史情形。简言之,就是以学生主观的情感去理解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实践运用的巧妙手法;在一个模拟的场合里理解历史。

我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近代历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签署的几点条约是这一节的重点,要求学生一点不差的记牢。中国历史上条目繁多,很多学生往往讲它与其他的条约混淆。在考试中问非所答,闹出许多笑话。针对这一难题笔者摸索出“由情入情”这一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充当一回侵华者英国,那么在当时的条件范围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学生面对这个条约应该怎么签署。要求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于是大家争论不休,乐此不惫。最后,我将大家争论的焦点归纳进来并将之规范化,集众口精华其实也八九不离十。首先说赔款是最先考虑到的,接着既然是侵略那么割地也成了必然,照此延伸开放五处通商口也成了补充,通商口的开放就涉及到关税的问题……这样延伸下去,一切问题尽在眼前。于是就是了中国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这些不公平的协议。

这点就是说,那自己的心理想法与当时的历史情况贯穿起来,两者分析问题的思维达到近乎统一的角度,在同一个立场理解这个事情就显的容易多了。这样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让学生由历史的接收者变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无形之中好象历史条约是他们签定的一样了。这一过程的转化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兴趣。笔者认为这是情感教学的最高境界!

情感教学就是投入感情的教学,以教至学,以情至教。总的来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着重理解课改的本质,充分把握这一契机,并运用到教学中来。课堂实践与改革运用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M]李伯黍主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2.《当代教育学》[M]袁振国主编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文章摘要;本文就针对目前在课改之后初中历史情感教学问题进行了再探讨。笔者通过切身教学体验体会,整理出一系列在情感教学模式下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历史 三维目标 教学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只有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呢?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之为“双基”。

学科基础知识——指各个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

学科基本技能——指各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识和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把“知识与技能”列在三维目标的第一维,既肯定了“双基”本身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肯定了“双基”现在乃至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仍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包括:文本的认知发展过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过程;情感体验的内化升华过程。

方法——指学生在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标达成时的最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常常蕴含着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体现在一定的过程之中,并通过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从广义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态度——是指最根本的态度,是对人生的态度,涵盖了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社会责任。包含着德育的全部内容。

价值观——指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1、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

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提出的“黑猫白猫论”也告诉我们,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效。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在教学方式设计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标新立异”,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方式,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课程目标特别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这方面,课程目标特别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如:开展课堂讨论与辩论;举办历史故事会、演讲会、讲座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进行历史考察;仿制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编辑、出版历史板报、刊物;举办历史专题展览;拟写历史论文、札记、社区史、家庭史等;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搜集各种历史材料;制作、填写历史图表和年表;学唱历史歌曲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记忆、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辩论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结构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则、不同的呈现方式和不同的获取手段。但无论怎样,历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历史学习的许多特有的方法,带有技能性质的,如阅读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其他带有综合性的方法,如搜集与整理材料的方法,运用历史的

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方法、迁移的方法等。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新课程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以好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②善于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提出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7篇

1.坚持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坚持真实性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尊重。如果学生发现老师所讲的历史故事有悖于历史事实,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无法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想象和推测,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故事内容要生动有趣,形式题材多样化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主体的理解方式、思考方向不同,将故事生动化、有趣化、多样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新鲜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3.立足课本,鲜明主题

选取历史故事,一定要围绕大纲要求,把握知识重点,围绕一个主题,有条不紊的展开,让学生不会感觉混乱,不会失去学习兴趣,分阶段、有层次的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史学认识和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4.注意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特征

初中生主要集中在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习以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的能力不足,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给学生以思考和教训,使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

在讲新课之前,不应急于直奔教学内容,已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运用历史故事导入课程。课堂中,为避免学生思维在15-20分钟后出现分散游离现象,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把握住学生的听课学习兴趣,那么这个良好的开端就使整个课堂成功了大半。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先讲些历史小故事,将课堂气氛“预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将历史专业理论知识和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故事可以是成语故事、神话故事、战争故事、名人名事、文化故事等等,这些都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讲到中国近代不断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原因众多,但其中慈禧太后作为顽固派领袖权倾天下,把持朝政,不断阻挠进步思想和势力,固守闭关锁国,崇洋,导致清庭逐步沦为列强统治的工具,加剧了中国两半社会的形成,加深了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所以可以列举一些慈禧太后的错误做法,如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大肆挥霍钱财,阻碍等等。通过慈禧太后这一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反应中国近代屈辱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重振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2.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历史故事,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

要想在45分钟内不让学生走神,就需要使讲课内容具有吸引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如在讲到三国混战时,可以描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役的激烈场面;在讲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孙中山的所作所为;在讲到亚里士多德的发明发现时,穿插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这些原理等等。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上课严肃的气氛,将课堂变成一场生动有趣的“故事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地记忆课堂上所讲的历史事件过程、人物、时间、结果影响。在历史故事之后,还应该提出一些由小故事引出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3.在课堂结束时也应运用历史故事

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历史故事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首尾呼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历史课不再那么枯燥,促使学生更加期待下次上课。

4.注重讲课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学的主观性较强,一字之差就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历史故事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教师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另外,还应注意语速和节奏,太快或太慢,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8篇

在初中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由于历史所讲述的是以往过去的事情,学生无法感受其当时的氛围,更不能体会当时那些历史人物的心情、感受。因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要提升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合理的、形象的、生动的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首先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从图片中了解一些有关吸食鸦片之后对身体、心灵等的创伤、摧残等,接着再让学生阅读该章内容、材料,促使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感受到当时鸦片走私对我们清政府的经济、政治、文化、贸易、军事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教师这对这些危害进行提问:假若你作为当时的林则徐,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做呢?你会禁烟吗?那么,又要如何进行禁烟运动呢?通过创设这样的历史教学情境,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引入该章知识中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与该章内容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很轻松的就完成了。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性,在无形之中就改变了学生对历史的看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的喜欢上历史。

还有另外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是站在历史发展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去感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慢慢的走进历史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找一些文字资料、讲一些小故事、借助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听一些历史歌曲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逐渐对历史产生兴趣,有助于他们由远而近的感受、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实施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结合身边的历史知识以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

首先,要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身边已发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并且在课堂中或者是上课之前穿插一些同学们所感兴趣的或者是急于知道的知识点:如中国姓氏的演变,回族的形成,中国服饰的演变过程等。第二,堂课中要结合本地区的有关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通过这些客观的历史不仅能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促使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教学有关新疆伊犁被收复的知识时,首先给出学生问题:伊犁是什么时期设立的?阿古柏是什么时候侵略新疆,且经过如何?,期间都有哪两个国家支持阿古柏呢?清政府内部就边疆问题发生了什么样的争论呢?左宗棠是以什么样的决心收复新疆的呢,其策略是什么呢?那么,我们清政府又是如何将伊犁收复的呢?收复新疆又有何意义呢?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与本地区的历史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促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当同学们认真思考的时候,就是教师最佳的教学、引导时机。又如我们讲到的宗教问题,将本地区的伊斯兰教与一些迷信等进行联系,并且还要对其中的有关风俗习惯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第三,将时政热点与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如今的时政热点中都蕴含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因素,借助这些时政热点,不仅能有效的教授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及时的理解时事政治、政策变动等,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点。例如:利比亚的战争,科索沃问题,环保问题,气候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等,

3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1]。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依照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始终抓住课本中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将现实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同学们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若是生活在战国时期,请问在农业生产方面,你们会使用何种工具呢?”在创设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历史场景来提问,例如:“若是你们现在生活在宋朝时代,你会参加或者是欣赏什么样的活动呢?”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就会为了要找出答案而认真的翻阅教材、工具书,或者是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等。当同学们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或者是个人的思考、讨论、探究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点拨,不仅能有效的、准确的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9篇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

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标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上也作了一定的要求。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图文史料 初中历史教学 高效教学

一、图文史料的魅力:描绘多彩历史,打造高效课堂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1]

初中生喜欢绚丽的色彩,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从认知方面来讲,少年的思维正向着更为抽象、概括和注重逻辑的方向发展,他们较儿童具有更强的学习迁移能力。[2]初中历史教学不同于高中历史,其史料的开发,首先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才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文字史料、人物肖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文学作品、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及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等方式共同实现《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的多层次教学。

二、图文史料的选用:围绕课程标准,训练学生思维

朱光潜说过:“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而史料大致也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我们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二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感悟和理解。用从史料中提炼出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

史料如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后人的层层足迹。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其选取必须以课标为中心。以《世界历史》(人教版·九上)中《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为例,笔者结合多年初三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选用史料以实现高效听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1.围绕课标选材,突破重难点。

2011版新课标:(1)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2)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3)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本课两大主题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其核心是“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属于资本主义时代曙光的两件大事。教师应该围绕这两件大事开发史料,将这两个主题讲清、讲透。笔者在此选取了几则史料进行说明。

材料1: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在发生巨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地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航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新时代即将到来。

材料2:这是一场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性解放、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奠定了欧洲新时代的思想基础,使欧洲人走出了愚昧的时代,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从这两则史料上看,世界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思想上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封建教皇的控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为主要代表,其核心思潮就是“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价值所在,通过批判天主教会的贪婪、描绘蒙娜丽莎的容颜,展现“人”这个中心。经济上,追求财富的欧洲人对黄金的梦想促使他们开辟了通往世界的航路。

相对于历史概念,初中生对人物的兴趣是最浓厚的。针对本课重点人物哥伦布,在史料开发方面设计如下:他,出生于意大利,起航于西班牙,越过茫茫大西洋,来到了古巴、海地,发现了一个远离亚洲大陆的新世界,当他向西南航抵美洲大陆时,他相信自己到了马六甲海峡附近,因而有了印第安人的称号。

人物众多也是本课的特点之一,人物、国籍、作品众多,使学生记忆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自行设计了一段文字资料:一位威尼斯商人慕名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莎士比亚,探讨了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还欣赏了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通过辨认错误以正视听,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2.结合问题设计,训练学生思维。

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方面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思维无疑是本课的目标之一,初三学生对地图及方位的把握上还相当欠缺,利用地图《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新课内容的传授是多年来被证明最有实效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学习方位最初始背诵的口诀,看着地图,学生就能完成文字表述:哥伦布西行,越过大西洋,到达今天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回到西班牙,绕地球一周,证明了地圆学说。可见,当学生进行文字表述时,是建立在读图识文的基础之上的,空间感跃然纸上。

培养学生利用辩证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一课,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尤其是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影响,是训练唯物史观最好的课题。笔者在此选取了以下几则史料:

材料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道: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材料4:马克思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确实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过推动作用,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5:西欧国家使殖民地成为他们的附庸,从而攫取了大量财富。正如亚当·斯密所说(1776):“在任何一块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里,我们所获取的利润一般都远远超过在欧洲或美洲已知的任何一块耕地。”

上述史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欧洲来说确实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来说,则打破了原来各洲孤立的状态,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对印第安人来说却是灾难的开始,生命被屠杀,资源被掠夺……这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事件要从多方面考虑,要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以点覆面。

三、图文史料的升华:构建知识图表,实现高效学习

与传统的声音和文字刺激记忆相比,图像记忆的效率要提高3~10倍,图像记忆的要领是图像必须精简。而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通过绘图,增强人的注意力与记忆力,从而促进大脑潜能的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

针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课,学生通过构建知识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体系;通过设计表格,对相似知识点进行区分,从而帮助基础知识的记忆。设计如下:

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基本由原始史料、二手资料和资料创建三个方面构成,史料的选择和创造必须兼顾单元、课题,围绕“课标”这个核心进行运用和开发。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初中生作为青少年,心理状态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当历史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时,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消减得非常快。这是因为初中历史课时有限,当学生在课堂外长期接触不到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时,对其的兴趣自然就会迅速下降。但当以生活化策略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学内容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会在课堂外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联想,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就获得了保持甚至提高。

(二)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我国初中生的课堂教育存在一定的偏颇现象,侧重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获取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这种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换言之,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拓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素质,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

(三)对学生个人性格特征的发挥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轰轰烈烈,但依然无法洗刷掉我国大多数初中的应试教育特征,学生个人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被严重压抑,得不到发挥。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对历史知识的个人看法、对历史人物或时期的个人爱好都是持鼓励态度的,这有助于让学生的思想从硬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发挥自身的性格特征。部分教师在进行生活化历史教学时采用鼓励学生辩论的教学方法,针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现代特征让学生展开辩论,实践证明对学生个性的发挥和解放有非常好的效果。

(四)对学生社会观察视角的强化初中生这个群体非常缺乏与社会的接触经验,而历史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了解,又可以作为一道桥梁连接起学生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去透视社会,也可以通过社会反向加强对历史的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可以让生活化历史教学的作用反复扩大化,令学生更了解社会,也更了解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通过备课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为了令初中历史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在备课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筛选教学目标,利用历史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订立会与现代生活产生实际联系的综合性目标;其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学生实际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以此为风向标决定教学内容;其三,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与学生熟悉的生活风俗、名胜古迹等相关的内容要当作教学重点,与生活完全脱节的内容要适当删减。

(二)通过教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向传统教学一样以灌输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模式本身就存在代沟,教师所认知的生活化教学未必与学生的认知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应采取互动性、了解性、引导性更强的教学方法。首先,对学生本身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看法加以了解和尊重,因为学生的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知识生活化的体现,然后才能进行方向上的引导。其次,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活用,不能将历史知识看作死板的教材文字,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述,因此可以利用场景对照法,对比古代与现代的同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气息。

(三)通过学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如前文所述,生活化历史教学本身具有“授之以渔”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只要考虑自己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注重这种学习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学法能不局限于课堂。以在生活化历史教学中效果显著的辩论学习法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自行陈述自己如何以现代视角看待这个事件,学生的意见基本都会产生分歧,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辩论结束后再由教师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彼此的看法有所了解,能从多种角度看到该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效率高,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思维空间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比较强,尤其是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基于此,学生一般会比较热衷于多样化形式、比较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常常对一些历史性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比较感兴趣,但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还有一定困难。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群体特征也在发生着不少变化,特别是对于自主探索的欲望更加强烈,这时,学生便会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等,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思维的空间中,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师生之间拥有最佳的情感状态,同时能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构造最佳的心理环境,为师生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的稳健发展。如果历史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消极或沉闷,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让师生之间出现矛盾,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出现烦闷、厌学等不良情况,所以,积极的教学情绪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使自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能够紧跟教学的教学步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尤其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将学生自身想象成为文成公主本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存在困惑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出现,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思考,而对于不同的见解和想法要积极说出,进而解决问题。

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其参与到教学中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如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每一位教师关注的问题。所以,教师应采取任何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初中历史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思索,并充分表达自身看法,积极加入到讨论活动中,并做好笔记。其次学生应时刻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深入思考,同时还要不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掌握初中历史知识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角,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才能逐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应采取引导的措施,让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遇到不懂的问题应积极思考,详细记录,从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要组织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不断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全面地分析问题,并利用所学习历史知识对问题加以解决。比如,在西安事变中,对于是否释放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应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讨论,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和争辩,从而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拓展思考问题的思路,还能增长自身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稳健发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历史教学中的法制

1、把握历史课堂——法制思想教育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而其中师生之间的活动也需要以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基本任务为根本目标。抓住时机,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法制教育。当然,教师在借助历史课本知识的时候,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能够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得到体现,这也是历史教学的目标。教师不能够将历史课程误上为法制课程,失去了原本历史教学应当拥有的趣味性,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在教育法制的程序上,也应该仅仅抓住有效的历史教学这一线索,既要围绕教学目标,节约课堂45分钟有限的时间,也要学会潜移默化,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

2、结合历史内容——法制意识教育

历史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的优势在于历史教学的内容的丰富性、广泛性,古往今来人物的多姿多彩,在历史教材中体现得栩栩如生。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他的“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能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法治的重要性;又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尽管罗马帝国最终灭亡,但其法治的精神,不但规范了社会生活,同时也成为近代西方法律的渊源。历史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的优势在于历史教学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这一个“趣”字,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趣味的情境,来诠释法制的理念。例如:唐太宗在位期间,体察民情、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居安思危、民族政策开明,开创了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足以看出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析纳谏与进谏的原因,从而分析出唐太宗如何是一代明君,从宏观上来说,也看到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作为老师,也能够抓住最好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充分的利用历史课本里面的有效资源,让学生探究法制的渊源。然后,了解古今中外的法律,进而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学生。

3、联系生活实际——法制观念教育

在进行历史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善于捕捉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成为考核教师基本功的又一方面。例如:在谈到了清朝的时候,教师可以顺带从法理的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从三国的东吴与之交往,到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明末郑成功,清初康熙帝设台湾府,清末《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回归,解放战争后撤往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新中国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以至于得到了和平解决。

总之,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制、学习法制的教育机会很多,正如: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人民铁的纪律最终打败敌人。

(二)历史教学中的法制素养与责任感

在中学的历史教学的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法制相关的基础教育,对其法制素养的培养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这里需要强调,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发育的关键时段,也是道德品质培育的关键时刻。国内外多数心理学者与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在整个中学教学过程中,初中生在内外交互的作用下,其品德逐渐的发展起来。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道德伦理的特征,也具有较强的接受法律知识的能力,但是不够稳定、成熟,其法律意识有较多的欠缺。所以,初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包括了历史教育者在内的所有人士应共同承担的责任,愿所有人士一起携手,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作出努力。

二、历史课程是承担民主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

北师大石中英教授曾对民主做出如此分类:首先,“民主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民主的意义和怎样来实施民主的有关知识,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其次“关于民主的知识”,主要包含了与民主制度有深入了解的历史、政治、文化等等相关知识,而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对民主制度的认同度;最后“为了民主的知识”,这可以看作为专业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看作为与决策对象相关的知识。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等战争罪行……法西斯势力上台,《联合国》的发表无不是民主法制与暴政的博弈。由此让学生了解独裁、暴政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珍惜生活、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从而树立民主、法制意识。

三、历史课程中民主教育得以实现的途径

(一)密切关注和挖掘教材中民主与法制内容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作为历史教师,如何结合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意识,首要的就是储备足够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民主与法制内容密切关注和挖掘,例如:韩非子的法治;秦帝国的暴政;儒家的仁政;袁世凯的假共和、真帝制;蒋家王朝的民国假民主真内战;新中国的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进行详细了解和挖掘,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二)重视民主知识,转变教学方法

对于老师来说,在以往的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于讲授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理解历史教学中的概念、却忽视了教学方法和学生人格教育,如何挖掘这些史实背后的育人价值,健全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潜质,成为当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应发扬民主教学,做到师生、生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且给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在平等的讨论、探索、分析、争鸣中达到共识,历史课堂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真正构建一个民主的课堂,才可能让学生感知民主的含义。为此可以采取将知识情境交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当教师在备课时,不应当只是完成字面上的知识传授,而是需要让学生体会历史知识背后隐藏的信息,应如何去理解民主与法制,并且充分考虑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体会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情境,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生动传神的还原历史,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例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当时著名的哲学家董仲舒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染力,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新型组合,教师在学生融入情境时,如董仲舒对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又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详尽论证,“仁者,爱人之名也。”足以体现当前仁君、贤丞,举国和平的现象。另外,在课堂教育时,将民主、法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抓住学生的心理,扣住心弦、吸引注意。例如,在学习新中国民主法制的时候,引导学生领会一些先目前我国政府推出的利于国家、利于人民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和民主法治理论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和巨大的贡献,眼前我们能感受到的,如免费的课本、义务教育中免学杂费、家电下乡等政策以及其中包含的民主政策、法制观念。学生自主的寻找,能够便于其思路的拓宽,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现历史的“民主化”教育

通过初中相关历史教学的知识学习,学生已经将民主意识真正的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里,理解到民主意识是需要自身的努力来争取的,不是施舍、不是赋予、更不是恩赐。在初中的历史教学当中,需要的是学生的大胆、质疑,敢于做出创新,善于思考,不只是单纯接受已有的观点,或者是对其进行的简单注释。

四、在历史课程中进行民主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在初中历史新课改下的教材编写中,学生很容易能从中西的古文明的对比中学习,例如: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文明的发展中,皇权的不断加强是主要的线索,而在西方公元前的古希腊罗马却已出现了民主、法律,而在中国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时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在西方吹起了号角。在这一点上,如果老师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学生在认识上出现一种偏见,误将优越、完美加于民主制度之上。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历史上的每一种制度的形成,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民主具备有充分的优越性,但是其弊端也层出不穷,有可能会导致形成很多人眼中的“暴政”。对于民主的理解,需要掌握好“度”,即不能过于盲目的信仰,也不可失去对其的信心,在分析、了解民主的优越性的同时,也需要理清它的局限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学习当中,认识民主一定要从客观出发,才能够将民主意识了解透彻。

(二)对民主“质”的界定

民主一词始于西方,受到了一定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影响,随着历史不断的变更,民主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征,如直接的、间接的、古典的等等。对于中国来说,民主不能看成简单的拿来主义。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当中,应让学生带着批判的意识认识我国发展中的民主,再考虑我国的政治传统、经济传统以及文化传统,找到真正适合本土的民主模式。我国从民主主义革命到民主建设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历史老师在讲诉中国的民主进程的时候,需要区分民主革命前后的质变,在“质”上与西方有何不同,要让学生从我国的国情上树立出民主建设意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对西方民主形式的复制。

(三)以史为鉴,发挥民主教育的批判功能

很多学生觉得历史课上就是讲故事,很少有学生能够思考其真正的的现实意义。当教师传达的知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中去,也就没有真正的历史意义了。民主性教育对我国的现实意义非常大,在教学相关的内容讲授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重视其批判功能。由于我国专制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关系,尽管当今民主制度正趋于日益健全,不可否认存在不少腐化的现象。这种社会想象使得初中学生这一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间的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看待民主这一问题,从而对中国的民主建设产生一种悲观的情绪。在历史课程教学当中,需要让学生清楚的、深刻的认识到民主的内在,了解民主的全面发展过程,从而抵制社会上的这一种不良的风气。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4篇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权威,很少给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的机会,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初中历史“激潜”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角色,将历史课堂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不要将学生的历史思维限定在教师预定思维和教材当中,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究,这样才能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四大发明”对我国古代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积极影响,充分感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打开学生的心智之门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真正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龄特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和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引发学生的主动质疑,让学生能够通过已经掌握的历史常识或者自己已有的论点进行探究与思考,逐渐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例如,在讲到历史人物时,历史上和影视资料中对人物的评价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影视资料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质疑,如诸葛亮的八卦阵、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项羽过乌江时的情感态度等等,恰当的质疑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尊重史实的良好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

3紧密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很多学生虽然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但是主要是被历史故事所吸引,在记诵相关历史知识时的学习积极性却非常低,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历史情感也没有充内充分激发出来。对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做一个有心人,在现实生活中要积极的发掘教育素材,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进而达到“唤醒潜能,激发心智”的教育目标。例如,在讲到“北平和平解放”时,历史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每天早晨,国旗与太阳在天安门前同时升起,假如在平津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那么现在的北京天安门会是什么样子,很多的历史古迹和古代文明是否还会存在,由此你又是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不仅表达出了强烈的参与热情,更是激发出了学生对和平时代美好生活的热情。

4善于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字和图片是历史信息的主要承载载体,而图片无疑更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能够向学生传达很多文字所传达不了的信息;同时,在近现代史上,还存在很多珍贵的音频、视频资料,加上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初中历史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效果强的特征,充分运用教材插图、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断等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进而充分激发出个人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潜能。例如,在讲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初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播放新公布的日本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以及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相关图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接受侵华日军投降的旧址和特定历史背景,还实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拓展,让学生接触到了很多初中历史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也是非常有利的。

5结语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目前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深沉。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搞好课堂互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其实,在互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被凸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只要学生的学习动力十足,学习兴趣高涨,就不怕学生在课堂生表现不够积极,在学习上取得不了进步。以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文成公主入藏”为例,笔者在传授这节知识点时,就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话剧表演。在这次话剧筹备过程中,笔者会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此次话剧活动当中来。有的学生喜欢话剧表演,笔者就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去台上表演;而有的学生对表演不敢兴趣,笔者就让他做些幕后工作,参与筹备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这部话剧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学生在话剧中一方面对历史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则意识到了参与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在互动演出中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二、发散学生思维,注入情感教学

学史能够明智,初中历史课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以古鉴今,,并且让学生做到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要学习好初中历史知识,则少不了跟实际联系起来,也少不了将各种社会问题和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教师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发能够最大限度地辐射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然后在课堂教学上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点跟当前现实中的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基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之内涵与本质,让学生养成把历史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的优秀习惯。教师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真谛、科学合理地分析每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西方历史,而这些历史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铭记在心的,并且要时刻牢记这条“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古训,同时也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启发。又如,在传授文化史的过程中,教师则可加强情感教学,采用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将其作出精彩的PPT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深刻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提升其爱国主义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结合初中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积极举办多种课内外活动,比如国情知识抢答赛、影视评论,历史小报编辑、开展历史报告会、举办演讲赛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精设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式教学法笔者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了多年,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益于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按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富有启迪性、启发性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在初中历史教材之关键处与转折处,甚至引申处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我们要主要问题的提问应该问到“点子”上,不能不分主次地问,而是要问的问题要问的有一定的分量,并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了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达到师生互动、师生共鸣的效果。比如,在传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最可爱的人》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到:文章中讲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和经过是什么?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出兵的原因什么?从上甘岭战役,五次大规模战役等能否归纳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战斗英雄和的故事经过能否描述下吗?这一连串、有递进关系的提问让学生明白到:、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敬爱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种环环相扣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