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个人读书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个人读书计划

第1篇

一、循循善诱,让学生爱上读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自己从内心喜欢上读书,才能有足够的内驱力推动他抓紧课余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延伸激趣,引起学生读书探索的欲望。例如,学习《冰心诗四首》,认识到冰心体小诗的艺术魅力:用质朴、纯美的语言歌颂母爱和自然,阐述生活的哲理。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冰心的同题材小诗试着进行创作。如“墙角的花”、“心灵的灯”、“玫瑰花的刺”、“写给父亲”、“写给母亲”等等,然后去诵读《繁星 春水》,学生定会兴趣勃发,还可以带动他们创作小诗的激情。教学《社戏》,可以适当介绍鲁迅小说《呐喊》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呐喊》不同寻常的时代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希图唤醒当时在封建的“黑屋子”里沉睡的国人,达到“知人论世”,从而引起学生去阅读的愿望。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努力在班级、学校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力求人人踊跃读书。

二、掌握方法,提高读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要完成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0万字,要读整本的书。而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课外阅读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不要说孩子累,就是家长也不会答应,别的科任老师也会不满意。所以,语文老师要做好读书方法的指导:①精读。精读即认真仔细地读,逐字逐句地读。语言隽永、文字优美的重要的章节或篇目,需要精读,读书时可以圈点勾画,做读书卡,摘抄优美语段,写读书笔记;②略读。略读即大略地浏览,可以一目十行,了解大概。一本书常常几十万、上百万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精读。但是略读并不等于一味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略读方法主要有两种:浏览式读书法和跳读式读书法。浏览式读书法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通常用于阅读中长篇文学作品。跳读式读书法就是择其所需而读,舍弃不需要的内容。跳读时只关注最关键的内容,其它的通通抛开。通常用于查阅资料。具体运用时精读和略读不是截然分开,而是视具体要求灵活对待。另外,还要不定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果,略读要达到每分钟500字,阅读时做到眼到、心到,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指名说说读后的收获。

三、推荐书目,有计划地去读书

当今时代,文如山,书如海。各种信息和图书都在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各种读物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快餐书籍、漫画作品甚至不健康书籍充斥中学生的视野。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为学生去粗取精,制订科学合理的读书篇目,让书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高尚的人格修养。推荐书目,要以“新课标推荐书目”为基础,兼以关注“时文”“美文”,既要读整本的书,也要读期刊杂志。《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例如七年级课本推荐了《繁星 春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西游记》,应该说,这样的阅读量,是不难完成的。但是,毕竟这些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所以,平时老师还要适时推荐给学生一些“时文”,例如《少年文艺》、《读者》、《语文报》和郭敬明、韩寒、曹文轩、梁红樱的作品。让学生既能从名著中汲取精神养料,学习写作技巧,又能从时文中获得启发,通过与同时代人的比照来思考自身的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好书,真正使书籍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四、注重反馈,促进学生读书的热情

第2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指导 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4-01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林语堂先生说:读书能“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些理念揭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看书……”新课改明确的指出阅读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终身受益。

依据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途径获得,70%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新课准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太少,阅读量不够,导致知识面过窄,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落实课外阅读,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

一、将课外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都没有将课外阅读列入其中。每学年开始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规定性阅读的书目,提出阅读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意图、任务:针对学生的现状,确定课外阅读的数量、内容、时间安排,以及措施的落实;统筹学校或教研组的各类语文课外活动。学生也要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要包括规定性阅读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的自主性阅读,以便有计划的执行。

每篇课文学完后,可安排与课文相关或相似的文章,让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如,学了冰心的《忆读书》,可让学生读读其他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让他们受到感染,激发读书的兴趣。如,学完《空城计》,让学生看看诸葛亮其它足智多谋的故事,如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

每个星期可安排一二节课外阅读课,形成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第一动力。唤醒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成效的关键。

首先,可利用班会、校橱窗、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使学生和学生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再次,还可以组织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读书笔记交流”、“读书经验座谈会”、“读书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同时评选出优秀作品。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交流了读书方法,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大氛围,让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再班级树立阅读榜样,评选“阅读之星”、“故事大王”、“推荐能手”、“朗读之星”等一大批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加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利用榜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缺失是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认识上误区造成的。实质,每学期的阅读指导课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指导课类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结合具体的实例,向学生讲授几种常见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圈化法、批注法、摘录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进行阅读。

四、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

学校要把课外阅读列入综合素质考核中。尝试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档案,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积累自己的阅读收获。

阅读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下,多角度、客观的评价其课外阅读情况。评价时既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又要充分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保持阅读兴趣。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读书成果,对照学生个人制定的阅读计划,检查目前阅读学习的状况与目标的差距,在参照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改进课外阅读的方法。还可让学生互评,同学间既可以互相交流读书方法、读书心得和读书窍门,又可以学会如何欣赏及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帮助。

五、提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部分教师自身阅读课外书籍不多,不了解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关注优秀青少年读物,甚至对当今著名期刊不闻不问。这样使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隘,课外阅读指导能力不强,自然不能适时给学生推荐和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不得要领,勉为其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和知识积累上狠下工夫,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通过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辨别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谷伟锋,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外阅读,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01期

[2]黄亮生,坐实课外阅读于语文教学常规中。现代语文,2011年20期

第3篇

然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如人意。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在课外阅读方面最值得语文教师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大多数学生阅读仅凭兴趣,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计划,无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并且不少课外书的内容低俗、有害。

显然,在这样无序的背景下进行课外阅读,其效果必然不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特别重视下面两点:

一、有序组织

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有其整体知识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遵循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内容的广博、阅读心态的平和而使之具有开放性特点。可是,一味地开放必将导致阅读的散漫和迷乱,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得。因此,课外阅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有序地开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能力一般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必须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比如,刚进初中门的七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爱好;八年级时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浅易的中长篇作品,逐渐向青年文学方向转移;九年级时不仅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评(不拘泥此法,可随学情而作调整)……就这样有序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鉴赏能力的高层次阅读。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意博览,那么,结果必然是前读后忘,所获无几;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朱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书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长远的、有序的规划。

这里的“有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阅读制度,安排阅读的具体时间,选任认真负责的管理员,使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内容粗俗的“武侠”“玄幻”“凶杀”等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读物悄然流传于学生当中。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较高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无序,更有可能对初中生的人格造成严重的损毁。所以,对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甄别与筛选必须严格而慎重。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外阅读才有健康的氛围,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指导

有了知识体系的约束,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关键还在于阅读指导的过程要有效。有效阅读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老师要引导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

1.拟好计划

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阅读书目,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学期开始都把具体书目列给学生,各学生再从中作挑选,制定好个人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克服阅读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重视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勤奋阅读,精神可嘉,但如果学而不“记”则忘,“学而不思则罔”。课外阅读由于书籍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写好读书笔记,以巩固记忆;同时还要多思,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这些笔记还可能是今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强交流

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因而个人阅读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在组内分配不同的人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然后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会上组员之间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丰富积累;交流感想,触类旁通,互补优势。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取最大限度的阅读效益,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