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太原城市道路;绿道系统;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太原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新建了快速中环路网。它的建成,对完善城市路网格局,便捷市民出行,特别是较长距离出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太原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开发强度大,公共开敞空间不足,市政道路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硬质景观严重,空气雾霾严重,亲近自然的机遇少等。为了构建太原市完整的城市道路景观系统,促进太原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实现太原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此展开了对太原市城市道路景观“绿道”系统规划的研究。

1 背景分析

1.1 “绿道”概念及特点

绿道的概念来源于欧美国家,绿道是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它通常沿着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如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或者在陆地上沿着由铁道等改造而成的游憩娱乐通道。

绿道衔接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乡镇与农村,串联了城市及其周边有景观价值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遗迹、地标景观构筑物、美丽乡村、山水湖泊等,使其有关联感,为市民从城市通向农村,回归田园,感受自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区域和城市规划领域,绿色廊道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城市的无限制蔓延,同时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

1867年由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F.L.Olmsted规划完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系统Boston Park System,其中的“公园道”被认为是美国绿道规划的开端。国外绿道主要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山脊线,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绿道普遍具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社会文化和美学等重要功能。虽然国内绿道理论思想可以追湖到多年前的周代,但现代绿道理论还是受西方理论影响较大。经过多年的研究,自广东省率先投入绿道建造后,我国多省市已经开始推广绿道网的建设。

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理论研究较少,张毅川等利用绿道理论对许昌市城市绿道规划进行了构建理论研究。王辉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对郑州近郊生态廊道建设模式进行了理论初探。研究范围和深度上都有可深入的空间。而且,中原地区城市绿道建设实践鲜见报道。[1]

1.3 太原“绿道”城市道路建设的意义

国外绿道建设起步较早,对我国的绿道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首先,绿道的建设具有科学性,融合了生态学、地理学、规划、给排水等多种学科,能够实现宜人宜居的优越环境。其次,构建绿道生态网络,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修复生态多样性,提供生境。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鼓励居民利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倡导低碳生活。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城市中田园般的生活环境,使城市融于自然。为市民提供更健康、更多内涵的生活体验。再次,通过构建线性廊道,整合城市生态、人文资源,凝聚城市特色与魅力,带动城市旅游业及商业持续发展,提高周边居民收入,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2 构建“绿道”城市道路景观分析

2.1 生态廊道

绿廊系统是指绿道慢行系统两侧由一定宽度的植物、水体、土壤等构成,以生态维育、生产防护、户外休闲、安全防护等为主导功能,经划定需要加以保护的绿化控制带。由绿化保护带和绿化隔离带组成,是绿道的生态基底。

2.2 慢行交通系统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慢行道,可根据现状选择其一建设,一般应建设自行车道,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可建设综合慢行道。在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状态中,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垂钓等已成为城市生活中放松身心的重要休闲方式。

2.3 节点营造

生态廊道区节点的营造,包括休闲空间、城市历史风貌区等。休闲空间为居住附近的居民提供散步、慢跑等健身场所。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区,突出本土文化的标识感,让人很容易捕捉到城市风貌的信息,增加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传播。使游览者能了解到城市的景点信息,欣赏到城市的独特美景,提升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

2.4 空间格局

太原市道路的建设,整体上解决了道路的拥堵问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道路的建设大大增加了车流量及车的购买量。但是,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道路和桥梁景观的硬化过度,桥下面的空间格局较混乱,使得整个城市处于一种灰色空间状态。所以,充分利用桥下空间,合理管理桥梁排水,已达到高架桥整体空间格局的生态化。例如,桥下空间格局可划分为临时停车场、公共休闲空间、特殊群体空间等。

2.5 生态排水

近年来,太原市受到降雨天气的影响,一到下雨,好多路段出现大量积水,由于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交通瘫痪,行人仓促,造成街道的混乱。因此,要建立绿色生态排水系统。

绿色街道运用路缘石延伸区域来收集街道雨水径流。传统的绿化带和路缘石高于路面,常被用来管理交通和保护便道。所以,要设计低于路面的绿化带,确保街道雨水径流的收集、减缓、净化和渗透。

把绿化带做成U型的地表土储水槽,低于道路,里面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依据不同的降雨量,雨水从有孔的路缘石进入绿化带或达到U型绿化带最大的储水容量,直到被植物和土壤吸收,或通过地势的高差从一个单元到另一个单元,最后被植物和土壤吸收。街道雨水径流入口处放置鹅卵石,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让雨水平缓地流入U型绿化带,被多品种植物减速、净化和渗透。

高架桥的排水运用排水管道直接排入桥下低于路面铺设有植草砖的停车场和植物区,既减轻了当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也达到了生态排水的功能。形成了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致。

3 结语

在城市不断的加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城乡结合,发展城市绿道,促进城乡生态稳定,突出地方自然特色,来构建具有集游览、休憩、运动为一体的具有科学内涵的城市生态绿道。

通过对太原市的道路改建,新建道路的考察、研究,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太原市的绿道建设系统。通过研究国内外绿道的起源、发展、实践,进行对比,构建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来分析太原市建设道路的具体问题,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意见。本次研究还有诸多不足,期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地研究理论,结合实践,构建出具有可持续发展、适合当地完善的景观绿道系统。

参考文献:

[1] 薛永卿,刘志芳,薛枫.城市绿道建设的新探索及思考――以郑州市两环十七放射绿道建设为例[J].城市绿地系统,2013.

[2] 郭巍,侯晓蕾.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规划方法探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2篇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通过一定的布局形式和栽植手段,栽植园林植物材料,以达到消减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目的[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在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其人口、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高度聚集,使人们远离了大自然的滋润,给城市人带来了新的内心冲突、心理困惑和更多的心理压力以及“城市病”等一系列人类健康新问题[3]。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结构特征、景观特征、绿化规划、适宜树种及绿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工作的系统总结,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

一、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生态系统的功能,指生态系统基于自身属性的内在固有能力;生态系统的作用,或称生态系统的效应,指生态系统内在固有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或自然界它部所产生的影响,其正(有益)作用称为效益,负(有害)作用称为危害。作为一种特征鲜明、意义独特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是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谢怀建将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归纳为生态保护功能、优化景观功能、辅助交通功能和城市文化隐喻功能4大类。

1.生态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与作用是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的热点,已有的报告主要集中于环境温湿度、尘埃、有毒物质、噪声及病菌等5个方面。

城市道路绿化的温湿度效应,受林荫规模、结构、作用季节、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地表温度和气温的对比观测结果显示,林荫结构的绿地类型降温效果最佳,且成片林地降温效果高于条带状行道林荫;北方城市夏季各街道的降温、遮光幅度百分比、增湿幅度均高于春季;行道树的降温幅度大于绿化带的降温幅度;绿化带的增湿幅度大于行道树的增湿幅度。同一条街道上,复层配置的绿化带降温增湿效果大于单行行道树。增湿幅度基本是夏季>春季>秋季;秋季绿化带有升温效应。道路绿化的滞尘效应,受植物种类、季节影响明显。同一采样地点大部分道路绿化树种滞尘量的季节动态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达到一年的最大值。不同类别的树木滞尘量(包括单位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干重滞尘量)以灌木最大,常绿乔木次之,落叶乔木最小。同类树木,不同树种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

不同的绿化结构及植物种类降低噪声效果不同。枝叶茂密浓郁、层次错落有致的树冠减噪、隔声效应明显。阔叶树吸音能力比针叶树强,乔、灌及地被构成结构多层的稀疏林比单层林带在吸音、隔音效果上更为显著。

道路绿化树种的次生代谢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由树种决定。有的树种能分泌杀菌或促进人体健康的物质,如南方红豆杉;有的树种则分泌不利于人体健康甚至有损于人的身体健康的物质,如乌桕等。

2.辅助交通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辅助交通功能主要体现在美化环境、减轻视觉疲劳、交通组织等几个方面。从减轻视觉疲劳来说,道路的绿化可以振奋其精神,提高其注意力,减小交通隐患。从道路标识作用来说,绿化设计上实施的“一道一景”等规划设计手法。从交通的组织作用来说,道路绿化利用树木花草诱导视线、阻隔人流和车流,起到引导、控制人流和车流的作用。

3.景观、文化隐喻功能与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功能与作用,国内的论文迄今都还只是定性的描(论)述,尚缺少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的定量研究。城市道路绿化的文化隐喻的研究也多是一些情境的描述,较为深刻的分析有谢怀建对重庆城区不同路域植物选择中的文化意义表达、植物色彩中的城市性格表达和植物造型中的文化隐喻表达的分析]等,但也还没有对于景观文化要素的定量研究成果报告。

二、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评价

1.植物种结构特征的量化分析

量化描述城市街道绿化树种结构特征,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也是科学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相对密度、出现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盖度等指标被经常来衡量道路绿化带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此外,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等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也开始有所应用。

2.景观科学评价

与其它风景资源评价一样,道路绿化景观的科学评价都可溯源于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等四大理论,区别只在于是单一理论的应用与还多理论的综合运用。张锦利用从成都市街道拍摄的58张现状照片,采用心理物理模式的SBE(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法,测定受测者对行道树景观的偏好,用多元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偏好与行道树景观属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行道树景观美景度的预测模型。

三、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1.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目前的控制性指标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2个。随着人们生态城市理念的广泛建立,仅依据这2个指标显然不能满足反映绿地植物构成的合理性的需要。杨英书等认为,将绿量和绿视率引入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方面的实践,如吴立蕾通过对城市道路绿视率的实证调查,从道路绿地的视景空间和视景序列两方面入手,完成了张家港市城西新区道路绿地体系规划,提出了人行道景观模式游步道拓绿型、多排行道树增绿型、布局变化扩绿型等几种模式。此外,通过植物种类、色彩、构图或造型等三个方面来表达城市道路绿化的文化隐喻,谢怀建认为可能通过植物选择中的文化意义表达、植物色彩中的城市性格表达和植物造型中的文化隐喻表达实现。这些努力,深化了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

2.城市道路绿化的树种选择

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是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AHP法是适用树种研究中的应用最多的综合评价方法。姚泽等通过对武威市105种园林绿化树种的适应性情况的评价分析证明,综合评价体系准则层权重值的大小,是树种选择必须着重考虑的影响因子。在北方地区,马金艳从抗逆性能、生长性能、观赏性能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行道树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保定市目前应用的 39种行道树树种进行了综合评判与分级。胡文强从抗寒性、抗旱性、抗天牛性、吸硫能力、滞尘能力、抗污染能力、增氧能力、生长势、观赏性和养护费用10个方面,利用综合指数法和最短欧式距离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包头市现有的80种行道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总结出了适合包头市道路环境的69种主要和常用行道树。张莉通过从耐修剪能力、耐瘠薄能力、耐寒能力、吸收 SO2能力、吸收Cl2能力、滞尘量及冠形、树皮、叶形叶色的观赏性9个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南京道路绿化树种主要配置方式。

结语

道路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着城市绿地的网络化,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城市环境及环境建设的质量。以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为契机,改善城市形象、完善绿地结构、提升沿线用地价值以及城市品位等已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手段。综合国内城市道路绿化的科研情况,虽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在理论研究方面,泛述类论文多,采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的论文少。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切深化进研究工作,为推动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不断丰富园林一级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JacobsJ.)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二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通道;建设;生态;广西南宁

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南宁正在逐步进入城市跨越式发展阶段,已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打通城市干道,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构建“生态南宁”。

南宁市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街道、广场、公园的建设,更注重于城市整体生态网络和城市空间系统的规划。近几年来,绿色通道被系统地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1]。这种具有很强自然特征和很高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建设理论,为南宁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绿色通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对自然生境与文化资源的保护、游憩地的建设、绿地系统的完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南宁市打造“中国绿城”乃至建设“生态南宁”提供了可行性的理论依据。

1绿色通道理论

1.1绿色通道的定义

绿色通道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Green意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是通道的意思,具有移动的意味,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2],这是绿色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他多种功能。

1.2绿色通道的分类

1.2.1国外对绿色通道的分类。法伯斯(J.G. Fábos)将绿色通道的定义放在网络层次上阐述,定义为“不同宽度的廊道(corridors of various widths)”,它们在绿色通道网络中相互连接,就像互连着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一样[3]。认为绿色通道网络与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自然的超级基础设施(nature's super infrastructure),并且是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4]。法伯斯在2004年将绿色通道定义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廊道(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corridors)、游憩绿色通道(recreational greenways)和具有文化与历史价值的绿色通道(greenways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5]。

1.2.2我国对绿色通道的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取根据对象自身属性的分类标准,按照绿色通道自身属性进行分类,李昌浩[6]认为,绿色通道包括“绿道”、“蓝道”、“紫道”3种,分别代表道路绿色通道、河流绿色通道、文化遗产绿色通道。

1.3绿色通道规划的原则

绿色通道在规划中应遵循“生态与环境保护性、文化历史性、游憩观赏性、可达性、整体连续性”等原则[7],这些原则应综合考虑,避免顾此失彼。

2南宁市概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偏西,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物产资源丰富。自1991年以来,先后荣获“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南宁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将文化和地理相结合,初步构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民歌节庆等项目组成的特色旅游体系。其中“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日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旅游项目,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旅游区如青秀山风景旅游区、昆仑关抗战遗址公园、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设施及服务条件也日趋完善;此外建成了一批在区内有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如广西博物馆、伊岭岩、扬美古镇、贝丘文化遗址、灵水―西江苑、良凤江―凤凰湖休闲度假区、金伦洞、大龙湖等,日益成为人们出游的理想目的地。

3南宁市绿色通道建设目标

从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景观现状分析,南宁市主城区已经开始着手于绿色通道建设。道路绿色通道的构建,拟主要依托城市道路绿地的建设;河流绿色通道,则依托城市水系进行路线规划建设;旅游文化绿色通道又可以结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路线规划建设。

充分利用南宁市个性化的山、水、城、林等特色,遵循“生态绿城”规划思路,以青秀山、高峰岭等为山林绿地,以邕江两岸作为夹江滨江风光带,市区则以道路绿色观光带为特征,以民族大道生态示范街为绿色“内环”,城市快速环道的绿带和滨江绿带为绿色“外环”,邕江、朝阳溪、南湖、心圩江、可利江等滨江水系和道路骨架组成的绿色通道为纽带,以星罗棋布的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街头绿地、大型的单位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为基础,形成“环、网、带”相互联系,“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4南宁市绿色通道规划设想

4.1绿道概念性规划

绿道的概念性规划主要依托城市的内部轴线、市区及市郊山体、对外交通体系等来进行,笔者拟选取具有南宁特色的三方面探讨。

4.1.1城市中心绿色通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宁市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尤其是在城市道路绿地和公共绿地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设了一批以民族大道生态示范街、大学路、明秀路―中兴大桥―壮锦大道等为代表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初步构成城市中心绿色通道的基架。

民族大道是南宁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改扩建的第一条大型“生态示范街”,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建成的一条特色绿化亮化景观大道。道路绿化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相对合理,层次复杂,道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绿地总面积达44.6hm2,经过多年的精心养护管理,其绿化覆盖率已达到56%。该道路由西向东延伸,横跨南湖大桥,贯穿旧城和新区的代表区域,已经成为市区最主要的东西向景观轴线与骨架。

明秀路―中兴大桥―壮锦大道轴线,贯穿城北区和江南区,旧城和江南新区的代表性区域,集中体现了南宁市历史文化空间序列,形成体现城市现代化建设风貌。

4.1.2城市山体绿色通道。自然地形地貌是城市生态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常常因其能够体现城市景观的个性而倍受城市景观设计者的关注。拟规划的南宁市山体绿色通道,可以青秀山为基点,联系青秀山、高峰岭、狮子岭、凤凰山、六怀山等构成城市山体廊道体系,建立城市生态的“核心基”,形成城市山体绿色生态廊道,将之建成城市的“生态绿障”。

4.1.3城市外环绿色通道。城市环道是城市内部与外部沟通的重要纽带,常常是城市“绿色通道”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南宁市,城市快速环道、机场高速公路、南―友高速公路(南宁至友谊关)以及城市内外交通联系的道路网络等,均可根据绿色通道原理,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成绿色交通网络通道。注意把城市道路型绿色通道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街旁绿地等共同体现“点、线、面”的绿地节点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

4.2蓝道概念性规划研究

蓝道即河流绿色通道。邕江为南宁市穿城而过的城市主要水系,结合邕江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大小支流,对城市水域系统进行绿色通道建设,对南宁市蓝道的构建意义重大。笔者拟选取滨江绿地、朝阳溪景观绿化、南湖环湖绿地作简要分析。

4.2.1滨江绿色通道。南宁市滨江绿化带沿邕江两岸而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管理,沿江两岸的江北景观大道、江南景观大道及临水的滨江公园,现已渐成城市滨江绿色通道系统的主轴线。其中滨江公园建设较早,是南宁市“136”工程的“四个亮点”工程之一,现已向滨江公园广大市民开放,每天接纳游客达数千人次,实现了“还绿于民、还境于民、还美于民”的建设目标,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滨江公园、江北景观大道、江南景观大道的规划建设,是南宁市建设滨江绿色通道的起点。笔者认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南宁应充分利用独特的邕江水系景色,通过城市规划尤其绿色通道的规划与建设,将沿江两岸的水、洲串成一线,使已有的景区景点(如滨江公园、民生广场)连成体系,同时在地基承载条件许可与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规划在邕江两岸布局建设具现代有气息的滨江建筑群,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使人工与自然融合成一条滨江绿色通道。

4.2.2朝阳溪绿色通道。朝阳溪主要穿越南宁市旧城区,是邕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见证。然而,朝阳溪曾经是城市“脏、乱、差”的集中地区。从2000年起,南宁市开始规划建设朝阳溪城市带状绿地景观,通过治理河道、截流污水、河床清淤、整理河岸、美化景观,重塑了朝阳溪城市滨水景观带的形象,同时推动了周边街区旧城的更新改造。

朝阳溪绿色通道是南宁市河道水系治理的典范,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控源治污,拓宽绿带,逐步恢复自然型河岸,同时合理组织、规划并建设游步道系统,因地制宜地设置小游园,配备必要的城市家具及游览服务设施,以“绿”和“水”为空间基础,构成具有自然品质的绿色通道。

4.2.3南湖环湖绿色通道。从1998年起,南宁市开始着手南湖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其中绿色通道建设是治理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建了南广场、北广场,改扩建并向市民免费开放了南湖公园,作出了真正“还绿于民”的初步尝试。

南湖公园位于城市东南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目前公园面积达126.6hm2,其中湖面占3/4,湖上有九拱桥、长堤、风景桥等,是一座热带气息盎然的水景公园。

2007年南宁又启动南湖环湖雨林景观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环南湖绿化景观带,这是环南湖绿色通道建设的基础,笔者设想将环湖路建设成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拟将南湖公园园内道路系统建成绿色通道网络,构建没有机动车干扰的宜人游憩型绿色通道,让市民享用到免遭现代交通污染的环境。

4.3紫道概念性规划

紫道概念性规划是结合当地的人文和历史积淀,借助特有的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源,联系各种历史遗迹、人文景区,构建城市文化遗产通道,是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延续。

南宁市历史悠久,文化历史积淀比较丰厚,通过修善各种古迹公园或纪念地,确实保护完整的历史遗迹及其环境,将城市及其周边的古代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利用。笔者认为修建如昆仑关抗战遗址公园、人民公园古炮台、贝丘文化遗址等是构建紫道的基础性工作。

5结语

根据绿色通道理论原理,南宁市应对绿色通道网络进行统一的规划部署,通过从场所层次的单条道路、河流的改造建设,把绿色通道规划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中,建设充满生机的城市绿色通道网络体系,对“生态南宁”乃至“和谐南宁”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绿色通道理论是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其理论探讨和建设实践需要生态学、林学、园林学、人文科学、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学者的协作攻关。

6参考文献

[1] TOM TURNER.City as Landscape:a post-postmodern view of design and planning[M].Oxford: Great Britain at the Alden press,1996.

[2] SEARNS R M.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65-80.

[3] FABOS J 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3.

[4] FABOS J G,AHERNJ(Eds.).Greenways:The Beginning of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M].Elsevier,Amsterdam,1996.

[5] FABOS J G.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人性化;管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整体框架,也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基础,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能够促进城市面貌的改善,而且也将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得到美化和改善,做好城市道路绿化中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本文就对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 城市道路绿化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的绿化是城市发展的窗口,人性化的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性化设计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城市的生活主体是人,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要以人为中心展开,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讲求人性化,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城市更具有人情味,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城市的人文气息。

其次,人性化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内的机动车辆明显增加,交通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于良好空气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倡导人性化设计,能够更好的将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到具体的绿化设计中,改善城市的小气候,逐步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环境。

最后,人性化设计能够给车辆和行人提供更大的便利,避免因为缺乏人性设计而造成人为破坏现象或者是增加后期管护压力,减少后期维护经费的投入。[1]

二 城市道路绿化人性化设计的具体措施

上文中从三个方面简单的分析了在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就对具体的人性化设计措施进行分析。

(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要提升城市道路绿化的人性化设计水平,就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坚持安全性的原则。道路绿化设计中,尤其是在道路的安全视距三角以及弯道内侧的范围内,一定要注重安全性,在配置绿色植物的时候,在安全视距范围内不能够种植乔木,可以选择低矮的灌木地被,在弯道的外侧进行植物配置时,最宜采用成行的乔木,这样既能够告诉路人道路走向的变化,又能够引导驾驶人员行车视线的变化,确保安全性,这是人性化的一个体现。

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尽量的凸显美感。在当前的形势下,单一的树种以及大面积的草坪已经不能够满足城市道路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进行人性化设计中,尽量的追求多样性,既能够凸显美感,又符合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需要。现代城市,道路绿化应该以筑物造景为主,选择灌木、乔木以及地被草坪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立体层次感。为了凸显美感,则需要进一步实现道路绿化的艺术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变化与统一的原则,既可以运用重复的方法实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性,还可以配置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体现变化感。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到对比协调,不能遮挡住行人的视线。

最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人性化设计的关键。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道路绿化和人文因素相结合,将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融合,这是城市道路绿化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要求。人性化设计理念讲求的是行人在其中的舒适感、安全感以及美感,因此景观的设计需要和人的需求紧密结合,尽量在满足人的需要前提下,增加道路绿化的人文气息。[2]

(二)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道路的空间结构

道路的空间结构对于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时不能够忽视这一因素。在具体的设计时,可以参照以下的方式进行考虑。

如果城市道路宽度较小,并且建筑紧紧靠近道路,在绿化设计时可以适当的减少绿化宽度。而对于平行于城市风向的道路,在设计时干道绿化可以选择由树冠收缩的高干乔木以及不阻挡司机视线的低矮灌木组成复层结构,尽量的保证上方空间的开敞度,这样也能够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垂直于城市风向的道路,在进行道路绿化设计的过程中,最宜在干道的两侧种植树冠较浓密、开长不大且蒸腾作用较强的乔木和灌木,这样能够加强城市气流的垂直流动,使得污染物能够及时的扩散。

反之,如果在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忽视了道路的空间结构,将会影响到设计效果的充分发挥。例如,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中,将该作为人行横道的地方做了绿化设计,这样则打断了人行横道的连贯性,使城市的道路缺乏整体的统一性,同时也会造成该地区绿化带的破坏,出现践踏的情况。因此说,人性化设计过程一定要充分的考虑道路的空间结构,使设计更好的展现道路的统一性和整体性。[3]

(三)坚持以单元为设计单位,并采用块状的设计方式

城市道路绿化在设计时需要精心的选配植物,并且在栽植的过程中要讲究节奏和韵律,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设计时,树种和树种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统一性,同时,要保证树形、线条、色彩、比例等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块状的设计方法,植物的配置切记过分的追求技巧和趣味,过分的纠结与道路绿化的细节,而应纵观整体,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多层次种植的方式,使得整个平面呈现简洁的特性,并且设计时要保证线条的流畅性和色块的明快性,并强调整体性和导向性,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景观序列。

三 城市道路绿化的管护措施

城市道路绿化工作不仅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完善前期的设计工作,还需注重后期的管护工作,二者密切相关,只有二者合理的结合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根据当前城市发展现状,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以下几点城市道路绿化管护的措施。

首先,要转变思想,加强管护队伍的建设。要想更好的实现城市道路绿化的效果,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管护思想,创新管护理念,进一步提升管护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此,需要进行宣传,增强相关人员对于城市道路绿化管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将管理和养护工作当做工作的中心去开展。同时,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需要对管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管护理论知识,并且增加实践机会,使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4]

其次,要确保城市道路绿化的配套设施的合理性,为管护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管护工作不仅需要专业人员,同样离不开全体市民的爱护,因此说要想更好的开展管护工作,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者需要综合的考虑城市景观绿化的一些必要的配套设施,提升管护工作的效率。例如在一些需要绕行的路段,路人常常为了方便从道路中间的绿化带穿行,直接破坏了道路绿化景观,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设计者可以设置隔离带,或者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配以合理的设施,以保证道路绿化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

最后,协调管理,进一步保护绿化成果。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保证绿化效果,需要协调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管护措施,并提升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对已经形成的道路绿化进行全面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人性化的措施进行整改,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疏导,进一步提升管护的工作效率,营造和谐的城市道路绿化环境。

结束语:城市道路绿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大重视道路的绿化设计,本文以人性化为中心,从工作实践出发,分析城市道路绿化的人性化设计问题,并指出对城市道路绿化的管护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相关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为城市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道路绿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伦 沈竹 焦成根 城市道路景观特点与人性化设计初探 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6期

[2] 彭伟 刘洁 浅谈道路绿化中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0期

[3] 刘国辉 浅谈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工作 江苏商报・建筑界,2013年第16期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入口;生态学;道路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06704

1引言

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道路连接着城市中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提升,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在强化城市功能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并把道路绿化提升到景观的层面上。如今优秀的城市入口道路景观把人文与环境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区域特征和城市特有文化。另一方面人们生活区域空间逐渐增加,道路在城市中的蔓延扩张给环境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因此城市入口道路绿化不能单单地种植几棵行道树,而是要完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造出具有良好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本文以鹰潭市梅园大道景观体质改造为例,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着重探究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

2项目概况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市名。鹰潭地理位置优越,史称“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番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门户”。梅园大道位于鹰潭市月湖区的东北部,是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成为鹰潭市入口路段。大道大致呈南北走向,与穿市而过的信江相平行,道路起于军民路和胜利东路的交叉口,终于鹰东大道和鹰雄大道的交叉口,全长2km,设计红线宽为60m,承担着鹰潭通向贵溪市的城市快速通道,鹰潭市多个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分布在梅园大道的两侧,并包涵了学校、新农村和公园等一系列的城市元素,具有独特的景观环境。

3梅园大道景观分析

3.1梅园大道改造前景观现状分析

梅园大道由南至北主要分为三段,主要的道路景观为入口花坛、护坡、路侧绿带和分车带等。全路段几乎无观花类植物,严重影响道路景观丰富性。入口花坛、护坡灌木种植形式单一,品种单一,缺乏文化气息和视觉冲击力。路侧绿带设计不合理,可进入性极差,多处存在人为践踏情况。分车道缺少中层植物,道路周边土壤贫瘠。大道整体景观元素过小,重复速度过快,作为城市门户缺少标志性景观,公园和学校门口前路段缺少人性化设计,缺乏休闲设施、遮雨场所和衔接空间。

3.2梅园大道景观要素的构成

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及, 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大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且他强调道路是城市意象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城市入口道路景观涵盖了交通、构筑物、道路设施、绿化和环境设施的规划设计。

城市入口道路景观大体包括有道路本体景观、道路区域景观以及道路附属设施景观等等。道路本体景观的构成因素有道路线形走向、道路横断面以及道路的护坡和挡土墙等。梅园大道两边的独特的建筑决定了道路设计的尺度和风格,因此大道两边古朴的建筑加上渐变的道路构成形式可以体现道路本体景观特色。除此之外,道路区域景观和道路附属设施景观也组成梅园大道别样的景观色彩。其中道路附属设施包括公共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如交通安全标示和交通指引标示)以及小品(如公交站牌、廊道、亭子和景观小品)等。道路区域景观则包含街景和远景。街景主要由街旁建筑、广告牌、栏杆和街道绿化带组成。远景则主要由山川湖泊和远处的灯塔等构成。梅园大道作为城市的入口之一,道路区域包涵了学校、新农村、公园等一系列的城市元素,对道路的文化和景观构成有重要影响。

4梅园大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梅园大道的景观提质改造以建设生态型绿地和节约型绿地为指导思想,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绿地标准为理论基础,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资源、水文条件下,提高梅园大道的绿量,增加彩化效果。

4.1绿色生态设计原则

通过植物多层次、立体式的种植形式,构建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提高绿地生态效益,使梅园大道与周边城市绿地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共通的生态斑块。在植物造景方面,梅园大道通过植物多层次的搭配,选用乡土树种,选择适应鹰潭市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苗木来源相对充足的树种。结合植物四季的生态变化规律,遵从“互惠互生”的原则,协调各植物种类间的影响,满足植物生存的外界需求,实现最大化的绿色景观生态效益,提高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绿色的环保理念。

4.2以人为本的相适应原则

梅园大道绿地景观设计在车道绿带的设置中,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每一小段间距的植物颜色和种类的变化,达到视线的跳跃,缓解行车过程中的疲劳,使道路更具方向感和增强行车过程的安全性,并大大丰富道路中的景观效果。作为城市入口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但要把道路两旁的景观元素融合在一起,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性特色文化,以达到和城市相适应的特殊景观效果。梅园大道利用了当地的特色景观元素、代表性的人文雕塑等等,很好地体现出城市道路的个性,成为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形象。

4.3道路设施的统筹规划原则

城市道路的设施一般由政府各部门管理,假如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而是各自为政,不仅无法达到道路的美好效果,更会给行人造成安全隐患。城市的道路设施是除了道路两旁建筑和道路绿化景观构成元素外,最能展现城市设计品位和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梅园大道中的景观雕塑、小品、休闲坐凳和广告牌等,不仅反映出鹰潭市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对绿地景观的协调,更体现出了鹰潭市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因此,道路设施的统筹设置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

5生态学与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的融合

5.1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随着生态学相关理论的发展,道路生态学作为新兴的理论方法给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南。道路生态学通过对道路绿化、道路设施与动植物的平衡、道路景观的布置和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协调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探讨。道路生态景观主要涉及到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自然因素中土壤地貌和城市气候,以及城市中市民的社会活动等等。道路生态学是在生态学的指引下研究道路与人类和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对道路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研究方法。

最常见的生物通道如绿色廊道(即具有植物覆盖的廊道,如树篱、林荫道等)、大尺度的动物迁徙通道以及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管理等作用。城市道路在生态学角度是属于绿色廊道,不仅对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各方面的作用,对动植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道路中植物的多样性是自然界生态环保的反映。绿色廊道可以招引不同种类的动物,并适宜它们的生长,如鸟类在道路中可以繁衍后代,并且在生活中可以帮助植物撒下生命的种子,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一道良好的景观。

生态廊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廊道宽度、生态廊道连接度和生态廊道变化程度。通过改变生态廊道的宽度、连接度和变化程度可以更好地打造出适于人类的动植物生存的环境空间。城市道路作为一种生态型的廊道,除了满足市民的生活交通之外,还具有边缘效应,能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5.2生态学角度下梅园大道的景观设计问题

根据以上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中,可以从三方面满足城市生态功能的需求并且彰显作为城市入口的特有功能。

5.2.1道路平面设计方式与路面生态景观营建

近年来私家车的占有量急剧提高,道路生态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动植物生存空间面临威胁,人们对道路的排斥感也日趋严重,形成恶性循环。除了对道路进行科学规划和疏导外,大力补偿道路景观和绿地率也是极其重要的,鹰潭市重视城市慢行通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绿化,从平面设计方式上改善道路生态环境,吸引市民尽可能抛弃机动车,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压力。梅园大道景观设计基于原有地形,结合周边环境,研究斑块、节点、廊道,从鹰潭市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生态环境出发,设计以“嵘―融―荣”为主题,从“纪念文化―风俗文化―休闲文化” 这一文化主线出发构建整个道路景观网。

路面生态景观包括道路的路面材料设置以及道路色彩的选择。梅园大道不仅对路面材料进行仔细的考究,对道路色彩选择也是贴合鹰潭特色文化的。鹰夏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条铁路,可以说没有铁路就没有鹰潭市如今的快速发展。梅园大道周边有个用于铁轨建设的防腐木厂,因而道路周边采用枕木的元素,以螺旋渐变的立体构成形式来诉说鹰潭的城市记忆(图1)。梅园大道在每个路段上都采用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包括代表纪念意义的褐色、代表学校文化的军绿色以及代表休闲文化生活的梅红色等等,添加这些生态型路面材料和路面色彩构成了鹰潭市入口独特的生态景观。

5.2.2路旁植物生态景观营建

道路生态学研究表明,路旁植物通常具有耐旱、耐贫瘠、耐扬尘,能耐受汽车带来的各种化学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多数情况下路侧植物为禾本有花植物,并主要由一年生以及多年生草本花卉植物组成。梅园大道路旁植物带状设计根据土壤类型以及各路段的使用功能,选用耐性强、生长优势强的本土植物,塑造景观主题的同时确保生态平衡。乔木主要选用柚子、杨梅、罗汉松、紫叶李、木槿、红枫、紫薇等,灌木选用八仙花、山茶、腊梅、栀子、南天竹,地被多选用月季与迎春、凌霄、三色堇、矮牵牛配植,“三月满容摇倩影,一年四季展芳华”,月季四季有花成为鹰潭的市花,也象征着鹰潭市民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

在此基础上挖掘植物文化,渗透进植物景观中,梅园大道两旁以梅花五个花瓣和叶子的形状做成植物模纹的形式,仿佛一片片花瓣镶嵌在坡上,让此处能形成很好的视觉冲击力,使得车辆和行人一进入此就能感受到梅园大道的景观氛围。此外,在小学周边路段种梅花以体现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让六小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鹰潭教育事业能更加蓬勃发展。另外,在大道中部保留了有着很好景观效果的竹林,采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元素如以稻田的形式设计的网络花格里面种植四季草花(图2)。而与之相连进入干休所前道路,则选择大量桂花来制造一个“植物精气呼吸场”,营造休息、晨练的良好空间,栽种寿命较长且树形盘旋向上的龙柏来表现虽饱经风霜却仍奋斗不止的鹰潭老一代建设者,保留场地原有长势良好的木芙蓉和南迎春并补种,使景观协调一致,栽植耐荫植物山茶、八仙花、花叶玉簪等补充花量。

5.2.3休闲道路绿地景观营建

休闲绿地是城市入口道路景观中市民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对生态性的要求也较高,并且城市入口也是体现市民生活状态的重要平台,这对道路绿地景观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也有特殊的意义。据调查城市人群的休闲活动主要分为:动态,包括散步、远足、闲逛、自行车、滑板、健身等线性运动;静态,包括喝茶、交谈、读书、纳凉、观景、棋类等逗留型活动。因此梅园大道在休闲道路景观的营造上主要通过植物及配套设施来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的休闲需求,同时处理不同的空间关系,完善城市绿道系统。

依托附近的月湖公园,梅园大道成看风景的文化平台,把市民的休闲文化与公园之景相融合,让市民在休闲运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带动周边公园的人气(图3)。在各节点处开辟休憩空间,并以穿梭于绿地中的游步道作为连接,使行人休息于此,流连忘返(图4),提取传统建筑为元素设计的镂空景墙、大树下饭后茶语的场景,在这样的民俗氛围中感受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故事。

6结语

在自然界中,道路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而城市道路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道路绿地景观也对城市生态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入口道路绿地景观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品位,根据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融入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把握好对人文和绿色生态的关注,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廊道,实现城市道路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融合。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3]Ullmann,P.Bannister,et al.The vegetationofroadside verges with respect to environmentalgradientsin southern New Zealand [J].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1995,6.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绿道;规划设计;地域特征;佛山新城

1 绿道综述

1.1 绿道概念

“绿道”源自英文单词“greenway”, 由“greenbelt”和“parkway”拆解而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环境;way则表示通道,包括动物和人的生活廊道。

引用Charles E. Little著作 《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1]。

在美国,绿道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1860~1900年代,早期的绿道,如波士顿公园系统;第2阶段为1900~1945年代,主要为风景园林师规划的绿道,如国家公园管理署(NPS)的公园道(Parkway);第3阶段为1960~1970 代,生态学影响下的绿道规划;第4阶段为 1980~1990 年代,此阶段兴起绿道运动,强调绿道的多样化游憩需求及可达性。第5阶段为 1990 年代至今,绿道在理论和实践全面展开[2]。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该公园绿道系统通过林荫大道将绿地和各类开敞空间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因此也称之为波士顿翡翠项链(图1,2)。

由于认识到了绿道网络在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的巨大价值,美国各州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各类绿地空间进行了连通尝试。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greenway”的概念,但是其正式提出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此后,绿道这一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

1.2国内绿道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引入介绍绿道是1992年的《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文中直接使用“绿道”作为“greenway”的翻译[3]。最早较为详细诠释这一概念的是张文和范闻捷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对国际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进行了介绍[4],此文将“greenway”翻译成“绿色通道”,国内后续研究普遍使用了“绿道”和“绿色通道”。

经过了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绿道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大量涌现。目前,国内绿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国外绿道理论介绍、国外绿道实践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介绍[5]。而国内绿道理论的研究又主要包括:①俞孔坚教授从景观生态学和文化遗产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文化保护功能的研究;②刘滨谊教授从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游憩功能的研究;③金云峰教授从我国绿道规划整合到城乡规划体系尤其是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法定规划及实践中进行了研究[6];④吴必虎教授的“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⑤余青教授从风景道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区域绿道中的旅游开发功能的研究。

在实践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实践之前,国内绿道的实践还停留在绿道理论的利用论证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阶段,而没有实质性的实践成果。随着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实践的成功,这一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内多个城市已经或者正在规划建设绿道网络。如嘉兴市的“两环、八放射、三连”的生态绿道网络;无锡市的“三环、三带、八滨水、十六沿路”的绿道网络体系。

目前最受关注也是建设最为成功的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建设,在建或已经建成2372km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并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建8条省立绿道,使省立绿道总长度达到8200km。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就是位于广东省立4、6号绿道之间的佛山东平新城绿道,是沟通2条省立绿道的城市型绿道。

1.3 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已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促使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开始对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绿道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试图扭转这种困境的尝试之一。目前虽然国内多个城市提出绿道建设计划,但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的实践为规划设计方法的归纳和提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 佛山新城绿道规划案例分析

2.1 项目及基地概况

佛山新城规划区面积约31km,被列为佛山九大社区绿道示范区之一。在佛山绿道网建设规划中,根据目标功能不同,将绿道分为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佛山新城绿道属于连结4号和6号省立绿道的城市绿道,其主要起到沟通省立绿道和丰富新城内部绿道网络的作用(图3)。

2.2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①在珠三角绿道实践之前国内相关的绿道建设经验基本空白,因此需要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②东平新城位于佛山市“2+5”组团的中心组团,是佛山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地区。由于区内城镇化进度十分迅速,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景观特色面临被现代快速消费式文化所吞噬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在绿道规划设计中如何保护和体现地区文化也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③规划区内现状用地关系复杂,用地破碎度较高,而绿道是一个对系统性要求很高的绿色网络系统,因此在规划中协调绿道沿线的各类用地,保证绿道的连通性是本次工作的一个重点。

④规划区内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严重制约了新城环境的整体提升。随着新城的发展这些用地必然会变更用地性质,但原先工业活动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土壤贫瘠,水体污染,植被缺失等势必会影响绿道系统的布局走向。

⑤规划区内及周边过境交通繁多,容易对绿道网络形成分隔,如何处理好绿道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又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⑥规划区内自然条件总体优良,东平水道穿城而过,东平水岸植被资源丰富,区内水系众多鱼塘密布。区内已经建成世纪莲体育场,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绿地,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局部如厂库区,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2.3 解决思路及方法

由于绿道实践案例在国内很少,所以项目组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欧美及日本的若干城市型绿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图4)、美国丹佛大都市区绿道系统(图5)、美国休斯敦廊道规划、英国伦敦东南绿链、德国鲁尔区绿道系统、日本横滨绿道(图6)以及日本琦玉绿道(图7)。

在对美国几个较为成功的绿道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的城市型绿道建设实践将游憩功能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和亲水亲自然的场所,同时也兼顾了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伦敦东南绿链绿道建设侧重于将各类包括公园、湿地、游憩园、名胜古迹、各类公建等在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进行连通,通过绿色空间的建设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伦敦的公共开放空间。伦敦东南绿链的路线与公共交通路线相互交织,具有很好的可达性,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或是地铁,都能方便地进入绿链。绿链内部标识系统也十分完善,民众可以根据标识明确方向或避免危险[7]。

德国鲁尔地区的绿道实践则偏重于棕地的更新恢复和地区植物群落和物种的恢复。

日本横滨以及琦玉的绿道则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依托建设,侧重于滨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偏重于滨水游憩功能。

在综合研究国外绿道案例的前提下,确定了本次规划设计的目标“活力水城,生态绿城,飘香花城”。明确了此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本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适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2.4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①针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文化的缺失,规划提出要充分挖掘和突出基地的人文特色,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和民族景观特色,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来展现地方风情。

②结合现有水系、地形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尽可能地使绿道均衡分布于规划区域,为地区的生物物种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提供条件。

③将规划区域的绿色廊道进行连通,使其形成稳定的网络体系,提高其抗扰动能力。优选绿道节点与路径,以加强自然、历史和人文节点的沟通和联系。

④针对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求,打造功能形式多样的绿道及节点。通过对绿道类型的划分和后期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各类绿道的价值。

⑤区内绿道交通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观光车、游船等慢行交通为主,同时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⑥绿道选线充分考虑包括自然生态、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用地权属在内的各类制约因素,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及建设量,以达到高质量的建设目标。

⑦规划应综合生态环境、政策要素、城镇布局和地方意愿等因素,协调各方需求,综合确定规划方案,制定总体与阶段发展目标。

⑧最后应统一规划思想与工作方法,坚定地贯彻规划原则,合理规划设置各类绿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衔接良好、系统完善的绿道网络系统。

3 结语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绿道能够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应,为城镇居民提供慰藉和绿荫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并降低卫生成本,并为保护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提供承载介质。而这就要求我们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绿道选线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总结出具有地域性规划设计方法,并将其贯彻落实带绿道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全部活动中去,最终构建起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绿道网络。

(收稿:2013-12-14)

参考文献

[1]Charles E.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JHU Press,1995.5.

[2]金云峰,周煦.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3]叶盛东.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92(3):44-47.

[4]张文,范闻捷.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5]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

[6]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7]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6-37.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城市绿地;现状;建设措施;山东临沂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75-011 临沂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

临沂市地处沂、祊、涑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顺河西北高、东南低,城区周围地势平坦,地面坡度1‰左右。气候为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临沂市具有良好的绿化生态基础条件。目前,临沂市的绿地系统主要包括公共绿地、行道树绿地、居住区绿地及单位附属绿地。截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124.6 km2,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4 553.98 hm2,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 750.26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4 m2,城区人均公共绿地6 m2。

2 临沂市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绿化率低,城市绿地被大量侵占

临沂市城区人均公共绿地6 m2,远低于国家标准(10 m2/人);另外城区绿地分布不均衡,以兰山区为例,兰山区城市公园绿化地主要分布在市东部,而通达路以西大片区域缺乏绿地,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

随着临沂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城市中心区的绿地被大量侵占,致使绿化面积跟不上城市发展。绿地规划只围绕城市中心做文章,却忽视郊区、干道和河道绿化,未能按“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因而造成临沂市绿化范围和区域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现象。

2.2 城市绿化廊道系统不完善

城市廊道主要是以交通为目的的公路、街道、铁路旁的绿化所形成的绿道,以及沿着水系、高压走廊进行绿化所形成的水路、绿路等廊道。城市廊道起到通风和联系大、中、小斑块的作用,使城市绿地具有良好的连接度,形成连续的体系和网络结构,为城市提供氧气和舒适的游憩空间。临沂市滨河绿化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沿河建立大面积的绿化带,效果良好,但是并没有和市区的道路绿化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3 城市道路绿化不足

城市道路绿化具有减少交通事故、屏蔽噪音、减少太阳辐射等作用。临沂城区内沿道路配置的绿化不足,城市道路在规划建设时由于用地紧张往往挤占绿化用地,造成道路绿地率偏低,且缺少路侧绿化带。多数街道没有绿化带,如通达路、蒙山大道等;即使有的道路有绿化带也多为单行行道树,没有成为带状林荫路。道路廊道没有与绿地廊道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不能有效减少噪声及有毒气体,如通达路两旁基本上没有绿化面积。

3 绿地系统建设规划目标、布局

临沂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总体原则是在保护、利用并挖掘临沂市原有自然条件的前提下,逐步整治和开辟多层次绿化网络,大幅度提高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和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恢复临沂城水相依的绿地系统格局。另外,要加强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城市的地质特点、地貌特色以及城市用地布局的特征,将大面积生态绿地作为中心城区的绿色背景[1-2]。绿地系统规划要以绿色山体、近郊风景区、植物园、城市公园组成城市绿色环境背景,加强滨水绿地和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绿带建设,形成城市绿色通道,形成点、线、面构成的网络化绿地系统。增设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广场绿地和滨水生态绿地,共同构成绿化网络;利用京沪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防护绿地和沿路绿带,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区;保护城市周边岸堤水库、沂河、汶河、祊河等大面积的水体和郊野生态绿地,作为临沂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3-5]。

4 临沂市绿地系统建设措施

4.1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绿地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运用生态学原理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通过斑块、廊道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结合社会、经济、美学各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的规划。临沂市绿地景观规划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设公园绿地,提高公共绿地比例。针对市区公共绿地分布不均的状况以及城市扩展方向,建设部分公共绿地,有助于改善公共绿地的空间格局。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大,且主要是商业区及行政部门,要新建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难度很大。而城郊结合部不仅是城市的扩展区,而且也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向四周疏散的重要阵地,因而可以在这些地段建公共绿地。在通达路以西、义唐以东的区域可以建设较大面积的公园,以供居民休闲娱乐。二是建立城市景观轴线及路径。以沂河以及行政中心至茶山的景观通道为城市景观主轴线,贯穿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将体现时代景观特色的新行政区、滨水景观核心区、古城与文物古迹集中区、罗庄和南坊的生态景观恢复区等串接起来[4-6]。规划双岭路连通滨江路,成为城市的主要迎宾大道,也是最能体现临沂商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条景观大道。

4.2 滨河绿地及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道路绿化,除了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外,还具有保护路面和行人,引导、控制人流车流,提高行车安全等功能。根据临沂地区气候特点,城市绿地植物应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具体包括合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构建复层植物群落,增加单位绿地面积的植物多样性。树种选择要符合当地自然条件,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7-8]。植物选择应坚持多样性原则,充分注意常绿与落叶乔木、灌木、地被和花卉等植物的配置,以提高道路绿化带平面的整洁性;植物种植还要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力求以上层大乔木、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下层地被植物的形式,提高绿地的立体层次。绿地应与道路环境中的其他景观元素协调,道路绿地的设计应符合美学的要求,确保从各个角度都能收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5 参考文献

[1] 李团胜,陈明.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生态学杂志,1998,4(3):231,312.

[2] 潘秀容.城市园林建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意义[J].上海农业科技,2006(1):17-19.

[3] 王刚,刘民,阮林.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2001,4(6):319,721.

[4] 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01-609.

[5] 张国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09-1120.

[6] 徐文惠.都市景观环境规划管理之初探[J].中国园林,2003(4):46-50.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Abstract: After having studied the domestic concept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this paper the puts forward the awareness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and eco-garden city, analyz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garden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追溯人类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相处关系的变更史,从最初的依附于大自然、受制于大自然,到后来尝试性的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再到目前的征服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于是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并且诱发了各种直接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物质,严重威胁人类的存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园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二、生态园林与生态园林城市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萌芽,不过那时侯的出发点是保护原野自然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园林被逐渐的应用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在国内,对生态园林的认识和研究比较晚,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生态园林的理论、实践及相关方面进行研究。直到今天,对生态园林的概念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严玲璋等(1998年)概括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灌、草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于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1]。

孔祥海等(2006年)认为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美学原理,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功能、环境文化性、结构和布局、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以协调发展,建成的既有园林绿化面貌,清洁优美、舒适、安全特点,又有自然与植物的美学价值,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的区域性、连续性的绿色生态网格[2]。

杨静等(2007年)认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3]。

生态园林从字面意义上来说,生态的词性是形容词,园林的词性是名词,这样生态园林这个词应该落脚在园林上,生态起到是限制和修饰作用。生态的本质意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生态园林的也就是: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各种园林要素,遵循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创建出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绿地系统。

2.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尚在发展之中,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园林城市也没有确切的概念。我国从1992年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实行了十多年后,全国城市的生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2004年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就生态园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达成了共识: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4]。根据宣言的内容,笔者认为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是:利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理论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的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

2004年9月22日,国家建设部向全国发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并制定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其中基本指标要求有三个方面:1.城市生态环境指标、2.城市生活环境指标、3.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具体内容见下表

从这三项基本指标可以看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而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比较可行的一个办法是建设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

三、目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目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模式中,能够从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考虑【5】,把绿地系统规划与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的规划同时考虑而进行总体规划的成功范例不是很多。在新的一轮城市规划中,尽管对绿地系统做了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建筑侵占了不少绿化用地,最后把原来规划得有整体性、系统性绿地系统又变成了彼此孤立的绿岛,彼此之间的联系被隔离开来。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在要求的绿化覆盖率的目标,很多人认为就采用见缝插绿的做法比较科学。用生态学和系统论原理来看,这种做法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绿地系统中点、线、面的关系【6】,它割裂了城市绿地系统中各个绿地之间的联系,很难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所以不科学。

再者,在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明确划分城市绿地系统中绿地所处位置以及其在城市绿地系统担当的角色,各块绿地之间的生态功能的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如何进行联系,而只是从景观、绿地覆盖率考虑,而忽视其生态效益等,这样看来也不科学。

2.城市绿地系统的廊道系统建设不够合理科学。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央绿化带侧分带 潮汐车道 总体景观 道路使用功能 道路景观功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各个地方之间的纽带,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因为道路的纵横交错,使整个城市的地块都是割裂的,而不是一个整体;那我们如何减少道路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而造成对城市整体感的破坏呢?答案就是城市道路绿化。绿色作为可以调节一切东西的“万金油”,放在什么地方都能把原来的割裂感弥补回来,使之前割裂的部分重新连接,而能够为道路带来绿化的就只有城市道路横断面中的绿化带了。绿化带除了对整个城市的总体效果有重大意义之外,它单独作为一个景观绿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同时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为使道路绿化更好发挥绿化功能,协调道路绿化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利于行车安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将十分关键。近年来,各个城市都通过进行大量的道路升级改造项目,来提升城市的环境、市容市貌;在新建的道路工程项目中,道路的绿化设计也是评价城市道路的设计好坏的一个标准。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是道路绿化设计的首要条件,而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同时也将会对道路的使用功能产生影响,怎样合理利用绿化带的设计布置,才能把道路使用功能和道路绿化功能两者和谐统一、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本人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谈谈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绿化带的设计布置,对道路绿化效果以及道路的使用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两者的统一。

在道路设计中肯定是绿化带越多,效果就越好;但是道路是有规划宽度控制的,它还有功能性需求,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按照规划宽度、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来进行最大限度的设计,使道路功能性和绿化效果两者和谐统一。以这个为前提,绿化带放在中间作为中央绿化带的时候,或者是放在两侧作为侧分带的时候,都是做到极限大;而不是把功能性和景观性各取50%那种中央绿化带取2米,侧分带又取2米这样的折中形式。我们下面讨论的是,如果绿化带是中央绿化带的话,最少要4米宽,这样才能种得了大树,搭配更多的植物,才有真正的景观效果,两侧就是在人行道种树池;如果绿化带是侧分带的话,中间就是做隔离栅、防撞墙或者是直接画双黄线,这样才能保证侧分带(最少2.5米)有足够的宽度种植不同的植物,作出良好的景观效果。

下面我们按照绿化带在横断面中的不同的位置分类来探讨各自的优缺点。

1、中央绿化带

中央绿化带的形式是城市道路里面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都觉得在中间设绿化带可以增加道路的绿化带的效果。绿化带除了可以带来景观绿化效果外,还会对行车造成影响,下面我们从道路使用的功能性以及景观绿化的效果两方面来展开分析。

1)对道路使用功能的影响

(1)夜间防炫功能

在夜间车辆都需要开车前灯来看清周围的路况,这些灯光将会对对向的驾驶人员造成炫光干扰,特别是在近远光灯切换的时候,很容易影响对向驾驶人员的视线,使人有短暂的时间会看不清路面状况,设置了中央绿化带之后,因为中央绿化带的植物有一定的高度,基本上可以把对面的灯光给遮挡了,至少也能把大部分的灯光隔断,就能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

(2)驾驶员视线诱导

如果没有中央绿化带,路线的行车轨迹会有一点模糊,而且容易受到对向车道的线形影响,特别是车速比较快,圆曲线的半径比较小的情况。有了中央绿化带之后,驾驶员的视线就会变的很清楚,就可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3)道路的渠化

中央绿化带对左转车道的渠化有十分好的引导效果,我们讨论的都是绿化带比较宽的情况,因此中央绿化带到了路口的位置,至少可以拓宽一条车道。

调头车与对向的直行车辆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冲突点的,特别是比较长的货车,大巴车之类,调头车道发生交通意外的情况也比较多,通过对中央绿化带的宽度进行渠化,可以使直行车辆容易看到调头车,也可以使调头车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突发的情况。

所以说中央绿化带对道路的渠化是有很好的作用,对道路的使用功能以及安全性都有重要作用。

(4)行人过街

中央绿化带的存在,可以使行人形成二次过街,使行人在一次过街时间不太够的情况下,有驻脚的空间,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而且按照新城市道路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9.2.4.2,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应在分隔带或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人行横道处设置行人二次国家安全岛,安全岛宽度不应小于2.0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1.5m,中央绿化带对于这条规定是天生的适应者。

2)对于道路景观效果的影响

(1)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

中央绿化带的断面形式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来说是一般的。

因为人行道上面只能是做树池来种植树木,树木的高大茂盛与它的根系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植物根系发达的树种对于树池这种种植方式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他会很容易导致人行道砖的破坏。这样就导致人行道的树木不能种植太高大的树木。这样就只能在中央绿化带种植大树,但中央绿化带也不能种植太大、太茂盛的树木,因为树木的枝叶对车辆的行驶安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中央绿化带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来说是一般的。

(2)道路的景观效果

从道路的景观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

从行车的角度来说,中央绿化带的大树加上两侧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也可以给人一种在林荫道中穿梭的感觉,前提是路面宽度不是太宽的情况下;从行人的角度来说,道路的景观效果就一般,遮阴的效果都不是太好。

2、侧分带

比较宽的侧分带在城市道路里面用的不算太多,基本上都是道路断面比较宽的情况下才会用,但是侧分带的道路使用功能以及道路的景观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重新认识一下侧分带。

1)对于道路使用功能的影响

(1) 驾驶员视线诱导

侧分带是对行人以及本车道车辆的视线诱导,侧分带是靠近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如果侧分带形式简洁、树木整齐一致,可以使驾驶员容易辨别出人行道上的行人,同时也可以减少驾驶员视觉疲劳,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还能提高行人的安全。

(2)道路的渠化

与中央分隔带的渠化相对应,侧分带对应的道路渠化主要方便右转的车辆,当然平面交叉口处的渠化就是增加进出口的车道数,意义跟中央分隔带的渠化差不多。

(3)潮汐车道

现在在广州一些路段正在实行一种新的渠化方式:潮汐车道。

顾名思义潮汐就是表示退潮涨潮的车道变换,也就是说在上下班车流出行的高峰期,某一个方向的车辆很多造成了拥堵了,但另外一个方向的车流还很顺畅,这样就可以通过把中间的活动护栏在本道路上的某一段开始,在车流顺畅的方向那一侧减少一个车道,来弥补到车流拥堵的方向的那一侧,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拥堵。潮汐车道这种方式要求道路中间不存在硬分隔才能实现,最好的措施就是中间采用活动的护栏,这样无论从管理还是安全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有利,方便的。

(4)行人安全

有侧分带的存在对行人的安全是十分有利的。

侧分带可以使驾驶员更容易分辨人行道,看清楚路面、人行道的状况。同时万一发生交通意外,车辆失控也不会冲上人行道,对行人造成危险。同时侧分带也可以防止行人乱冲出马路,保障驾驶人员与行人两者的安全。

2)对于道路景观效果的影响

(1)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

侧分带对于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是比较好的。

因为城市的总体景观效果主要是道路对地块的割裂感,侧分带的存在可以提供一个好的条件,种植一些高大枝叶茂盛的树木。如果车道的宽度不算太宽,大约双向4车道的话,可以达到大部分用绿色把道路都遮挡起来的效果。侧分带的树木可以把中间的车道大部分的遮挡起来,从高空看下来,整个城市的联系感就会很好。

(2)道路的景观效果

从道路的景观效果来说还是不错的。

从行车的角度,两侧侧分带上的大树,如果可以种得高大茂盛,可以给人一种在林荫道中穿梭的感觉。从行人的角度,道路的景观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绿化基本上都倾向与人行道侧,遮阴的效果也很好。另外侧分带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侧分带宽度在2.5m以上时,可以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有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断面的宽度大于55米的快速路的断面,这种断面有足够的宽度可以做很宽的中央绿化带和侧分带。把以上两种情况的优点都包括了,本人觉得快速路最好的断面是带辅道四幅路的断面,无论对于行车安全还是行人安全都是十分好的。

小结: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央绿化带还是侧分带的断面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中央分隔带的断面比较适合车多人少的路段,而侧分带的断面就比较适合车少人多的路段,当然侧分带的断面有一种可以设置潮汐车道的优势,对于现在的城市道路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优点,因此我们要根据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选择。希望本文可以给在城市道路断面设计中的设计者提供一点建议,可以使每一条道路都能把它的使用以及景观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西宁市;指标体系;生态系统健康

Primary studies on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ZHANG jian-guo, CHEN ke-long*, ZHANG liang

(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

Abstract: It is the final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o find the roa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nsive, intelligence, green and low-carbon. It has become a focus about how to build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related to local feature. Take Xining as examp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with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research method,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system health in Xining, put forward helpful advices about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in Xining i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solution is both building and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s, and the green transition of industry.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Xining; index system; ecosystem health

中图分类号:Q142.9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旧城镇化模式背后潜藏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指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此后,如何顺应新的形势,及时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各地研究的热点。

1.2 绿色生态城区的概念及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JY012,10CJY015)

通讯作者简介:陈克龙,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 。

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1],尺度为3-15平方公里[2]。在新型城镇化路线提出后,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在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于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将以西宁市为例,以绿色生态城区内涵为基础,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手段,研究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

2 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源自于Rapport 等[3]提出的“生态系统医学(Ecosystemmedicine)”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是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通过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揭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整、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等问题的科学理论。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涉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的探讨[4, 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9]、评价模型的建立[10, 11]、评价实例的开展[12-14]等领域。

2.2 研究区概况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101°49′E、36°34′N ,平均海拔2261m ,市区面积7665km2,常住人口217.79×104,平均年降水量380mm ,平均年蒸发量1363.6mm ,平均年日照为1939.7h ,平均年气温7.6℃,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西宁气候宜人,素有“中国夏都”之称,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给西宁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西宁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西宁市作为生态大省青海省的省会、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理应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走在大多数西部城市的前列。因此,评价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可以为西宁市城市建设管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15-17],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6-9, 12-14],确定了包含了四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标准值,见表1。

表1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值

2.4 评价方法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11篇

绪论

1.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的内容探索

(1)郑州市广场景观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的群众涌向城市生活。广场作为城市人民进行社会活动或集会交流的活动空间,是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场所。以郑州市的二七广场为例,二七广场北临文化路,南邻德化街,是交通道路的必经之地。二七纪念塔周边设置喷泉,既能解决周边环境的用水问题,也能丰富广场的景观。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除了栽种绿植外还特意安放了能容纳多人的景观坐具,形成多处景观节点。

(2)郑州市公园景观

由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着明显提升,同时人们不再仅是满足吃饱、穿暖,而是更多的注重于对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标准的追求。面对强烈的消费欲望,郑州市的生活基础设施也建设的更为先进与健全,郑州市原有的城市公园为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这三个公园的风格都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景观要素,后来又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现代化公园.这些公园主要特征就是以现代艺术文化与雕塑为主,形成风格各异的公园。

(3)郑州市道路绿地景观

道路绿地属于廊道绿地景观,具有一定的序列行和系统性。郑州市现有道路737条(段),道路全长600多公里,行道树的树种栽植多选用适合本地的国槐、悬铃木。为了实现具有本地特色的道路景观,郑州市的部分路段将道路景观设计成一路一景。如京广南路的樱花一条街,营造了美化城市的视觉景观效果。

2.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资源评价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城市公共绿地构成的主要元素,自然环境的构成是对城市本身健康的发展、城市的绿地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公共绿地景观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系因素和植被的生长情况。

(2)人文精神

郑州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特征是郑州地域性文化的载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当地城市的地域文化、因地制宜、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并合理的利用。现如今,郑州市政府已将部分遗址扩建成公园,如商代遗址公园、郑韩故城遗址公园等,将这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中。

(3)生态文明

在我国,尤其像郑州这样的人口激增城市,周边的工厂日益增多,而环境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从本质上讲,只有注重绿地景观的实效性,才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并对现有环境进行更新与优化。如郑州西郊的西流湖生态公园,是全省唯一一个在城市内部建成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上主要以湿地生态区、疏林草地区、生态密林去等多个生态区域组成。

3.发展现状

郑州市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1954年省会定为郑州后,郑州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 ,迅速的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2004年,政府提出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政府及园林局等单位大力发展公共绿地的建设,之前的郑州也被成为“绿城”。截止到2010年底,郑州市绿化覆盖率36%,绿地率31.3%。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郑州市政府结合郑州实际情况,将公共绿地根据地区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绿地等六大类型。

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现状:

(1)绿地景观缺乏连续性。

郑州市的公共绿地在建设过程中,各区域的绿地景观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郑州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强调的是其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是城市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与临近的建筑体、街道等密切相连。

(2)公共绿地系统结构有待丰富

在近几年,随着创建“生态旅游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郑州市的绿地面积较之前也有大幅提升。数量的增加提升质量的变化,绝大部分的公共绿地都是以草坪种植为主,配置乔木、灌木等原生植物,但没有及时的更新栽植或补植其他种类的植物,这就造成公共绿地系统斑块的整体规划水平不高。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带;包头市;防护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134-02

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带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改善小气候等重要作用。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带还是自然的人工再造,由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构成。同时,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带又是一种景观艺术,可以丰富城市建筑色彩、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总面积2.8万km2,市人口230万,包头市的园林绿化事业是伴随着机械制造、稀土等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包头市园林景观现状

就目前来说,包头市绿地面积为6123.54hm2,全市的公共绿地面积5909.85hm2,绿化覆盖率31.84%,绿地率32.05%。市内各类广场绿地34个,公园11个,街头景点135处。城市面貌和市容景观得到了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普遍赞誉和好评,并先后荣获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相关案例简述

成吉思汗生态园:它是位于包头市南侧的一处总面积770hm2的自然景区。该园区内有开阔的绿草地,也有天然的草滩,生态状况极佳,是各种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景区主要细分为景点区:商业开发区、休闲度假区、门前风景区、民族体育竞技区、世界植物展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生态科普示范区、草原风光区,特有的自然风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民公园:说到包头市的公园,不得不谈的就是人民公园,它位于旧包头城西南处,是有史以来包头的第一个公园,对于包头市民有着重要的意义。园中设有温室花卉区、儿童游乐园、游泳池、动物区等游憩场所。近年来,人民公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善,面积也有所扩展。

劳动公园:劳动公园位于呼得木林大街南端路西,钢铁大街东端以北,占地面积54.1hm2。园中主要有水上活动、儿童游乐场、旱冰场等娱乐设施,园区内花木交相呼应,亭、榭相错,很有江南风光。

(二)主要防护绿地

包头市的主要防护林带有建设路林带、包钢厂前林带、城郊经济林带、北郊林带等,各类绿地明细详见下表: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包头市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所以一直致力于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文化,努力打造出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现代化城市。

(一)规划原则

在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包头市一直坚持着生态优先、系统性、地带性等原则。

城市绿地必须具有系统性,这样才可以使绿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益;在植物选择方面要尽量以本地树种为主,协调好植物配置的种类与数量构造稳定的生境,充分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协调植物与景观的关系,努力提高城市的文化底蕴,打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二)规划目标

包头市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带设计的总目标是形成“羊城楼房羊城树,城市掩映森林中”的新型城市。以公园绿地为基础,普及居民区和庭院绿化,利用街头绿地作为点缀。以黄河湿地保护带为网络将文化广场、绿化广场等景点作为突出的亮点,构筑自然山水园与塞外粗旷、浑厚的草原相融合的城市景观。

到2013年,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40%以上,绿地率必须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要达到12m2。

到2016年,绿化覆盖率必须达到45%以上,绿地率必须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要达到13m2。

三、包头市整体规划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以大青山、城区、田地、黄河的自然风光为基础,以各个公园绿地为重要核心,以周边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利用路、河、绿带等绿色网络连接,形成“南田北林、依山傍水、绿城居中”的绿地空间格局。

结合包头市一市、二城、三组团的城市格局,可以将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概括为:公园棋布、分布均衡,森林围城、绿网连接,点面结合、多点渗透。也就是以公园为主,大量拓展公园绿地。在城区四周建设大规模的生态防护林,最终将城市掩映在森林中。由于包头市有新旧两城区,两城区以大面积的风景林地相隔,城区内园林路构成一张覆盖整个城区的绿网,形成了一个以氧源林地、防护林带、道路绿地、公园绿地相互交织的绿地格局。

(二)城市园林绿地树种规划

在进行树种规划时我们主要是遵循以下原则:乡土树种为主原则、抗性优先原则、地带性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

正常情况下,在植物配置比例方面是有一定要求的,乔木与灌木的比例一般是6.5:3.5,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比例为8:2,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比例控制在7:3左右。

以下重点分析几种有代表性的树种:

1.樟子松。樟子松长势健壮、树型雄伟,对干旱风沙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主要可以用于庭院绿化和大坏境绿化造林以及城区公路两侧的绿化,建设路的绿化就是采用了樟子松。

2.新疆杨。新疆杨在包头市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它是一种十分具有北方特色的树种,适应性强、枝干粗旷豪放,主要可以用于道路和防护林的绿化。

3.河北杨。与新疆杨相似,河北杨也是包头园林独具特色的一个树种,独特的树形,耐干旱的特性使得河北杨在包头街头绿化中广为运用。

(三)城市分期建设规划

本着“开敞空间优先”、“城区优先”的原则,按规划要求,建设包头市各项绿地。确立近期建设规划,主要分为中期和远期。

中期:即2011~2013年,包头市城区绿地建设以完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为主,而市域绿地建设以城区氧源绿地为主。

远期:即2014~2016年,必须全面实现本规划所提出的绿色空间体系,重点以大青山南麓绿色屏障和城市农田生态保护区林网建设为主。

(四)投资估算

经大致测算,道路绿地每公顷造价大约为25万元,公园绿地每公顷造价大约为100万元,防护绿地每公顷造价大约为10万元。完成规划总投资概算为233485万元。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景观绿化带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景观绿化带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它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带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我们必须运用植物生态功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绿地生态建设研究――以上海、伦敦为例[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2(2).

[2] 苏俏云.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11).

[3] 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道路绿地;广场绿地;

中图分类号: 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一、城市道路绿地设计

(一)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原则

道路绿地不单方面的考虑功能性,同样也要考虑与现代城市发展步伐的一致性,视觉效果要不断的改善,并与城市园林景观的其他构成要素互相协调,力争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城市绿地景观。

1、道路绿地设计与城市发展统一的原则。城市道路绿地的设计不能违背道路交通行车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在道路绿地中的植物不能遮挡行车驾驶员的视线,更不能遮挡交通指示标志。在一定道路宽度和高度范围内的车辆运行空间里不能出现树干影响机动车通行。同时还要利用道路绿化起到隔离、遮挡、通透等交通组织功能作用,以此来布局合理规范的道路绿地。

2、路绿地设计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在城市地理、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每个城市区域下都会形成特殊的道路网,要根据交通目的的不同,城市园林景观环境要素要求也不同,道旁的建筑以及绿地小品都必须符合道路的实际特定。在商业街的绿化带里种植比较枝叶茂盛的树种,那么就会影响商业街的繁荣。城市主干道的绿化需要追求丰富性和多变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道路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装饰性和功能性。

3、发挥城市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的原则。在道路绿化中对城市地域小气候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的滞尘与空气的净化功能在道路绿化中都能够得以发挥,同时能降温遮阳、防尘减噪,这是城市景观中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

(二)城市道路绿地的类型

1、道路景观种植。自然式绿地的种植一般都是要求自然景观的还原,自由的组合,根据实地的地形条件和环境来具体规划。通过不同植物的高低、疏密、色彩变化进行组合,从而形成生动的园林景观,实现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增强街道路面的空间变化。自然式种植也要考虑一些客观问题,同样需要合理的科学的统筹,在路口和路口转弯处要减少并控制灌木的数量和体积,以免妨碍驾驶者的视线,在宽度和距离上也要合理,同时也要注意与地下管线的配合,采用的苗木也要符合标准。

2、道路功能种植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性种植是通过植物的采配达到一定功能上的效果。通常情况下这种种植都有一定目的性。但是道路绿化的功能性不是唯一的要求,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种植方式都要多方面的考虑,最终才能达到景观效果。城市道路通过绿化功能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同样在装饰种植上也可以发挥作用,在城市建筑用地和周围的道路绿化带上、分隔带作为局部的间隔和装饰,都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它的功能多用于界限的标志,来防止行人穿过、遮挡视线、降低污染等。

二、城市广场绿地设计

(一)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1、完整统一的原则。环境的完整性一般包括为城市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空间的连续性、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协调等内容问题。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在新老文化历史遗留的建筑实体和印记的关系上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加强开发力度和保护措施,使文化历史的延续与时展的步伐相一致。广场都应该根据周围环境因素、城市景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广场在城市之中的主要性质和规模等,使城市中的广场互相联系配合,共同形成城市开放型空间。

2、多样环保性原则。现代城市广场在其服务功能上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它以多样化的空间形式出现在城市当中。广场本身的服务群体就很庞大,这样就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出现,通过满足对一般及特殊群体的需求,广场的多样性原则就会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还要对广场本身进行服务基础设施、建筑功能以及景观元素进行多元化考虑,从而使广场更加完美的服务于社会。现在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环境的超负荷已经严重威胁到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广场就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

3、文化性原则。城市广场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体系中艺术呈现的载体,它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集中表现的空间场所。因此在广场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尊重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继承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要发展和不断创新,以此来符合时展的要求,这就是发展与创新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文化性原则。人类社会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所以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利用是现在城市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它能够体现了广场的文化性原则。

(二)城市广场绿地种植形式

1、集团式种植。集团式栽植是整形模式的一种,它可以丰富植物种植排列的单一性,合理的把植物树种进行组合,利用一定的规律性进行栽种布局,从而达到广场绿地植物的丰富性和浓厚的艺术种植效果,从远即近的产生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2、自然式种植。这种特殊的栽植方式与其他种植方式不同,它是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不同树种花卉的搭配,在株行距无规律的情况下疏密有序的布局种植,借助空间角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出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色。这种种植模式不受地形和环境因素的制约,因而可以巧妙的应用这种自然式种植方式来解决城市地下管线与植物种植之间的矛盾。自然式种植必须与实地环境条件结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广场绿地植物的健康生长。

3、排列式种植。在广场的绿地种植中,排列式栽种模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它属于整形方式,主要用于广场空间周围的的植物生长带,起到隔离和分隔的作用。这种栽培模式必须适当把握植物之间的种植距离,以保证树种的采光性,促进绿地植被的生长。

三、结语

在现代城市中,单一的建筑往往会给城市景观造成古板和单调的感觉,通过植物的多变性设计利用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通过植物不同形状、色彩以及姿态的搭配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特色。

参考文献:

[1]阎淑龙.浅析城市道路景观与植物造景理念[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01)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LID 海绵城市 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95-02

一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与相关概念

1. 海绵城市概念

城市扩张过程中,路面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大,城市洪涝灾害与地表径流污染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出现,为解决这种突出的城市问题带来了不错的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 海绵城市措施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LID/GSI典型措施有: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渗透铺装、雨水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在道路设计中有推广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念的巨大潜力,可以根据城市道路空间条件、横断面形式以及道路纵横坡度等合理选择和布置一些 LID 措施,如植被浅沟、生物滞留设施、低势绿地、雨水塘/湿地等,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滞留净化雨水,削减峰流量,提高汇水区域的综合排水能力。

(一)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 LID 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 LID、海绵城市道路与 LID 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 LID 设施的选择。目的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意义是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对解决城市洪涝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①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 LID 的关系及对 LID 设施的组合设计。②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LID 设施组合设计,道路与用地衔接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规划

(一)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框架

论文构建了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体系,基本框架如图所示,其中包含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在路网规划层面,主要研究其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在道路设计层面,分为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部分研究,道路设计的研究对象包括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的研究对象包括与建筑衔接、与绿地衔接、与水系衔接。(见图1)

(二) 规划思路与方法

1. 规划思路:

论文认为海绵城市路网的规划思路应该是: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规、城市排水防洪、城市水系、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采用一般城市路网规划方法,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功能,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应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体现在它需要多规合一,即强调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协调运作;区域规划,即强调城乡统筹和流域综合治理;新型城市化,即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生态文明,即强调绿色理念、科学技术和路径。与营造城市空间的传统规划不同,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与生态环境尤其与水的关系,这就需要打破城市规划、园林、道路、市政等专业的被动配合与有限交互局面,解决不同专业技术协调性的困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见图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8]

2.规划原则:第一,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第二,满足城市功能布局的要求。第三,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第四,与城市用地性质相协调。第五,与城市水系相协调。第六,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协调。

二、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原理是让城市道路生态排水,即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化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流入绿地中设置的LID设施,消纳多余的道路雨水径流。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是在满通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道路的纵坡和路拱横坡,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LID 设施,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道路与LID设施

1.LID设施

透水路面在海绵城市道路中有着大量的应用,效果也是非常的明显。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避免雨水浸入路基,影响道路强度,在路面结构的基层与级配层间采用土工布或粘土封水,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雨水进入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内部,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若与人行道相接时,在基层埋设排水管,纵向收集雨水,每隔一段距离排至雨水检查井内。

透水沥青路面面层材料一般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由高粘度的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和添加剂组成。透水基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或者选用多孔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垫层材料可选用开级配集料,除了隔离地基和基层,同时可以传递荷载、扩散应力。路基材料应该选用砂性土,如果是粘性土应该换填。除了上述典型路面结构形式,透水路面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引入土工布等材料做隔离层,结构类型更加多样。

2.LID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雨水径流通过地表漫流分散地流入绿地或集中流入雨水口,如图 所示;立缘石的标高大于周围地表,雨水一般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立缘石既够有效地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但不能使路面雨水快速进入绿化带。

3.LID绿化带

LID绿化设施可以使路面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内储存,并且入渗能力强,有雨水净化功能。分车绿带受城市道路空间大小的约束,可以采用的LID设施有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行道树绿带可以采用生态树池。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下沉式绿地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 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 m(水平距离)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结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从长远意义上看,保护城市水文环境、减少市政雨水设施规模建设,有利于雨水管网的长期运行,其节约的资金和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中国给水排水,2009,25(4):23~27

[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3]唐邵杰,瞿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建设科技,2010,13:47~55

[4]马敏杰,姚敏,李英豪,等.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林业建设,2011,5:49~52.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保山市

引言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城市绿地系统完善工作的重要性,不过当下国内城市仍存在绿地规划经验等规划观念陈旧、规划方法简单、绿地布局不当、照抄大城市问题,导致规划不能正确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以自然要素为主题构成的子系统,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益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绿地系统的配置可为城市发挥最大、最佳的作用,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和客观保证。国内在此领域的规划建设工作依旧存在许多缺陷及弊端,在整体规划建设方面,缺乏具有系统化的绿地系统结构,改善现状,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断健全、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本文将通过对保山市区绿地系统的全面分析,来挖掘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调查研究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山市隆阳区的绿地系统的相关规划进行建议。

1研究区概况

隆阳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据了5011km2总面积的93%,建城区面积为3458.5km2,常住人口为93.56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8.15%,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1.85%。该区东邻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保山市昌宁县,南接施甸县、龙陵县,西与腾冲市相连,北与泸水市、大理云龙县交接。

2研究方法

2.1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研究区主要为建成区内,资料主要来源于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数据,包括保山中心城市2016年绿地现状调查、保山中心城市2016年生产绿地现状以及保山中心城市2016年单位附属绿地现状等。

2.2建成区绿化总量结构分析

城市中大量绿地系统的建立主要是提供生态服务,城市整体绿化水平可以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以及人均绿地率这三个指标进行衡量,这三个指标能够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绿地系统对碳元素的固定量、氧气的制造量、大气污染的调节、气候环境的维护等,由此以评价城市的自然发展水平高低。

3城市绿地系统绿色总量结构分析

3.1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分析

保山市隆阳区建成区面积约为3458km2,绿地总面积为1113k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07%,绿地率为32.19%,人均绿地10.07m2,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6》中的城市绿化覆盖率标准基本符合。随着保山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合理规划,其城市的生态效益、区域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性等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绿地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自然效益是明显的,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相关工作。由表1和表2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虽然保山市隆阳区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指标已达《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6》中的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离国家规定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就当前保山市隆阳区的绿化发展速度来看,要达到理论上的人均值和更为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水平只是时间问题,政府与居民都已经意识到了绿化系统的重要性,隆阳区绿化系统建设向更高一层次迈进指日可待。

3.2不同绿地类型绿地现状分析

根据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调查,截至2015年年底,各城市绿地现状如表2。

3.2.1附属绿地建城区附属绿地面积为5203.56km2,占总绿地面积的46.74%,居第1位。本文中的附属绿地指除公园、生产、防护绿地之外的居住区、单位以及道路绿地。按照建设部《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4》的规定: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不低于30%。隆阳区的附属绿地建设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为隆阳区今后的绿化工作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和重点。

3.2.2公园绿地建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为3147.92km2,占总绿地面积的28.28%,居第2位。公园绿地在老城区和东城区内相对比较集中,老城区内人流量大,更接近商业区和生活区,东城区是新兴的城市增长极,远离主城区,公园绿地占地面积和数量都较小。公园绿地占地布局地域分布不平衡,且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公园非常少,仅有5个。

3.2.3生态防护绿地建成区防护绿地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约为1996km2,占据整个城市绿地面积的17.93%,居第3位。隆阳区原本设有的防护绿地有的因为城市发展要求而改建成了公园绿地,纵观整个隆阳区,其城市防护绿地的建设点只有7处,防护绿地在高速公路和城中心比较集中,但是城市边缘地区缺乏用于防风防沙的绿化用地,轨道交通周围也缺乏相应的防护绿地建设等,建设部《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中的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0m的标准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3.2.4道路绿地道路绿地在绿地规划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隆阳区道路绿地面积为759.72km2,占整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的6.82%,居4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越来越多,则需要的道路愈来愈宽敞,道路改造就是将用于划分车道的绿化带变为硬化路面,保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6年一共调查了101条道路的绿地情况:道路绿地平均宽度7.33m,最宽为正阳北路A段,宽度为21.2m,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长度(km)/城市道路总长度(km)×100%=22.60km/97.67km×100%=23.14%;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道路两旁种植有行道树的城市道路长度(km)/城市道路总长度(km)×100%=84.77km/97.67km×100%=86.80%。隆阳区的道路绿化面积达到了建设部《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4》中“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道路绿化普及率不得低于80%”的规定要求,中心城区道路绿地面积远远达不到要求。

3.2.5生产绿地隆阳区的生产绿地面积为25.94km2,占整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的0.23%,居第5位。建成区内生产绿地只有两处,与《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4》中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2%的指标规定相差甚远,但实际上这个数据还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没有实现规模效益。生产绿地绿化种植所选择的植物种类单一,常为香樟、滇朴、大叶榕、蓝花楹等,没有形成特色种植,不能更好地适宜当地气候,并且绝大多数的苗木从外地进行运输,绿化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