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主题特色不鲜明

一直以来,很多当代商业建筑都将注意力放在规模上,虽然功能上很好的满足了消费市场的需求,但是购物空间往往没有自身特色,舒适性能不佳,难以展现出比较理想的主题特色。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商业业态结构混乱,百货商场过剩,商业业态处于没有秩序的状态;其二,布局业态比较单一,缺乏差异化战略思想,比较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其三,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消费需求升级的过程中,项目规划意识落后,难以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和调整。

1.2空间设计不合理

商业业态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建筑设计经验不足,商业空间设计就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的地方。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其一,公共空间模式单一,空间变化性不足,很容易使得人们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其二,商业空间内部流线混乱,缺乏导向设计思维;其三,商业外部环境和配套设施不全,难以满足人们消费过程中的需求,周围空气质量保护意识不强,难以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1.3视觉系统不美观

随着人们对于消费建筑需求越来越高,审美性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现阶段商业建筑设计在视觉标示设计方面还不是很重视,出现了视觉系统审美情趣丧失的问题。具体来讲:其一,美学视觉标示缺乏,感官意识不强,不具备人性化建筑的特点;其二,商业建筑模式老化,对于外观不是很重视,很容易形成千街一面的情况,难以有效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其三,在信息媒体广告发展的过程中,传播信息缺乏新意,没能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很容易使得整个商业环境广告充斥。

2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当代商业建筑设计

消费文化涉及面比较广泛,牵涉内容众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消费文化视角对于商业建筑设计会提出很多不同的需求。具体来讲,在消费文化影响下,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去做好商业建筑设计。具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内容:

2.1大众文化视角

城市生活的融入和人文关怀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多元叙事手段和商业空间联姻上。具体来讲:其一,积极从城市文化生活多元入手,去促进商业建筑生活味道的提升。如主题特色建筑群的构建,生活方式的链接,城市更新的推动等;其二,积极从人文关怀的全方位入手,体现区域商业建筑对于消费者提供的人文关怀,比如健全社交场景体系,生态概念的植入,娱乐设施的共享等。

2.2地缘文化视角

不同地域,其消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地缘文化差异。在此情况下,商业建筑设计可以从地缘文化的视角出发,积极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传承地域历史文脉,挖掘地域历史,处理好商业建筑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使得商业建筑表现出更多的文化元素;其二,从保留建筑改造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古建筑和商业建筑之间的关系,保证空间关系上的相互融合,以便更好的发挥商业建筑的效能;其三,从地域风情的角度出发,立足本地地域风情资源,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商业建筑设计,使得商业建筑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

2.3精英文化视角

当代商业建筑的文化语境是社会等级区分的物质载体,能够对于不同的场所,行为,品牌进行区分,从而使得文化资本处于优越的地位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消费文化下的精英文化视角。在此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从风格化的角度出发,形成精英文化符号,使得其从感官上,心理上,象征上符合此群体的特点,构建起来精英层次的文化资本;其二,效仿上流社会,从尊贵服务享受,奢华创意营造,科技含量提升的角度出发去促进精英文化氛围的营造,做好商业建筑设计工作。

3结束语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表现形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人们就或多或少的会结合上当时的一些地域文化。所谓建筑文化,其主要是在某一个时代当中,由于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综合作用而诞生的,它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自然条件,而且经济发展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导致建筑文化出现了很大差异。

一、地域文化的内涵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建筑的设计离不开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如地貌、气候等;从小的概念上说,建筑存在地域的差别主要是受到城市周围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等这些具体因素;此外,建筑表现出的地域性还会因为地区历史的不同而不同,一个地域的历史形态受该地区人文环境和人们生活状态影响。一个地区的建筑会表现出双重性,它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物质财富情况,也可以表现出该地区的一个精神面貌;可以说,他不但是一个艺术产物,而且还是一个技术产物。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会远远超出它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作为文化形态的建筑,它组成了人类文化体系,与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都密切相关,建筑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性会因为建筑的设计与该区域的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两方面,所谓历史人文,就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历史遗留或者是人们的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就是指自然属性,包括光照、气候以及纬度等方面。在建筑设计当中,这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区域当中进行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时,总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建筑设计当中,只存在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时,那么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会发现所设计的建筑与当地的人文是格格不入的,更严重的,可能让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消失;而如果是只注重社会属性,而不顾自然属性的话,那么该建筑会随着时代的流失而消逝。因此,一个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结合,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三、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的途径及方式

1、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生活模式等方面。

例如锦里,该地区具有蜀汉三国的文化背景,该地区又具有川西的民风、民俗特点,融合了以成都为代表的悠闲文化氛围,城市的建设中不乏有一些古老的客栈、商铺以及院落等,而且这些古老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银杏树或者是古树参杂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这些建筑融合进人们的活动时,如表演绝活的艺人、悬挂着长串的红色灯笼等,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滞留在时空的感觉。锦绣广场中的三国文化墙、文臣廊充分展现了当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而一些壁画、浮雕更是将过去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刻画的生动形象。街道两旁的店铺更是热闹非凡,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的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石桥上的哪些古老浮雕,更是生动的表现出了当时成都的一种文化特色。

2、要善于借鉴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如花纹等装饰图案。

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利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具有一定的语言和符号,一定信息的载体和功能标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以各种存在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的形式就可以判断出哪些是东方的,哪些是西方的,甚至可以分辨出其所表现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比如清代建筑装饰中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取材广泛,各种人物、景物、动植物都有表现,利用其谐音和形象,寓意和象征特定的含义。

3、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与特征和地方精神的差异,使文脉成为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于各地气候及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景观、植被和建筑材料也都呈现出巨大差异,而他们所形成的空间特征和风格也千差万别。有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有水乡的细腻柔情,有合院的保守儒雅,也有古镇的古朴清新。

4、应尽量采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

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有所区别。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湘西一带盛产竹子,因此当地居民便以此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国西北地区多以黄土高原为主,气候干燥,当地居民便以黄土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窑洞盛行。东北地区林木资源丰富,因此,在东北地区农村便用板材围成篱笆小院,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同样,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式,进行改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5、建筑的地域性还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该区域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深入该建筑所在的区域进行了解,充分发掘周围的有用信息,通过与现代的科技技术相结合,才能让设计师们在继承历史建筑物风格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与现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创作理念。

例如“南越王墓博物馆”具有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该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古代汉文化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融合的产物,然后再运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将这些思想完美的表现在该建筑当中。也就是说,该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当地文化与时代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是新地域下的古建筑理念。汉墓的修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充分表现出了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保护。

6、建筑理念要与时代要求相匹配。

现代化建筑设计也就说现代化传统设计,所谓传统设计,就是指继承历史时期的人文因素、历史事件以及建造材料等方面,而现代建筑设计也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或多或少的改变,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因素会遗留下来与当地的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如果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些细节问题,那么就可以完美的诠释该地区的特色。此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要学习西方文化,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要大胆的去结合西方文化,正确对待西方文化问题。

7、模拟当地的建筑色彩。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建筑色彩的表现形式和象征寓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地区文化的差异,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象征寓意是有所区别的,甚至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是用来象征圣洁,而在我们国家却经常和死亡相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赋予色彩的含义是远远超出了其自然属性的。将具有相生意义的色彩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将使设计更能体现出其更强的归属感和识别性。

四、结语

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地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是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也必然是中国建筑师的努力方向,因此,尽早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将城市建筑的现念完美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江苏大学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学府路,总占地80hm2,东侧紧邻老校区。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处于整个校区中心区域的核心位置,它坐北朝南,南面与新校区西大门遥遥相对,北面与起伏的山丘园林景区对接,东面是小湖群,西面为校园主干道。江苏大学新图书馆的选址是基于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的。江苏大学新校区规划思路是:东西向形成教学轴、南北向形成生态轴,教学建筑群、生活建筑群沿着两条轴线展开,由此形成“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而新图书馆的基地位置就在教学建筑群的最中心位置和南北生态轴的最前端,该建筑的规划设计理念是通过自然景观与建筑空间的穿插融合、地形高差的灵活处理,形成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规则与自由交替的图书馆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体系,并通过“多中心”的景观设计手法,带给读者步移景异、难以忘怀的空间体验与感受。建筑总平面采用矩形布局,形式简练。入口朝南,整个建筑以“巨著”体块寓意图书馆为知识的殿堂。

2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建筑师来讲,怎样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进行图书馆的设计,以及设计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是建筑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设计时遵循了以下设计原则:

1)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原则。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颁布的对新建图书馆建筑物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也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遵守相关标准规范是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2)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场地规划阶段,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考虑地形特点,建筑布局与湖岸、道路有机结合。紧密融合了具体的地形地貌,灵活布局,并使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组织自由开放的环境空间,从而使读者能够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读书和思考;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在家居的材质选择、布置方式以及建筑色彩运用上都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因素,以提高实体空间品质;另外在各楼层休息区设立了一些交往空间和讨论室,同时为这些空间预留了网线接口等。

3)尊重自然,环境优先原则。建筑所处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可以通过感官在感知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学习,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总平面设计能结合地形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出入口,建筑主入口处景观小品尺度感把握准确。建筑与东侧小湖群结合紧密,东侧的室外空间伸向湖水中央构成亲水平台来暗示与“水”的内在联系,使得建筑的亲水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前面的喷泉更增添了环境的趣味性。

4)考虑发展的原则。在近几年,随着高校生源的增加,高校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新区建设潮流的涌现,而图书馆建筑作为新区建设的核心建筑,其规模也要考虑发展的需要。江苏大学也不例外,江苏大学新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贯彻了这项设计原则,江苏大学新图书馆于2010年初建成,建筑面积达43969m2,阅览座位为4000个,学习环境优美、舒适,设施完备先进,是集“藏、借、阅、查、咨、育”六种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图书馆。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刚好能满足在校6万师生的读书需求。但随着该校新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学科数量的增加,图书馆建筑势必要扩建,而在目前新建的图书馆北面和南面都留有大面积草坪和小游园等景观,这些外部集中景观就可以作为后扩建用地之需。

3建筑造型设计

3.1高校图书馆造型设计手法高校图书馆建筑作为展示一座高校风采,联系读者与图书的“桥梁”,其造型设计的优劣对在校师生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不同的。赋予时代感的、突出校园历史特色的造型能使读者愿意到图书馆接受知识的洗礼。高校图书馆的建筑造型手法有以下几种:

1)虚实结合,凹凸有序。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文曾经讲过“形式追随功能”一句话。意思是什么样的建筑功能决定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同样,由于图书馆建筑功能包括大量大开间的需要采光的阅览室,这就决定了其建筑形式一定是在建筑立面连续开窗以满足采光需要,而大面积的玻璃窗就构成立面“虚”的部分;建筑中的“墙、垛、柱”反映在立面上就构成“实”的部分。这样的虚实结合、相互陪衬,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通透又坚实有力。由于图书馆建筑对光线要求特殊,立面处理时,常用凹凸的处理手法。凹凸的处理手法能够避免阳光直射对眼睛的刺激,又能丰富立面效果。

2)比例适中。体量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反映,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和谐的比例关系对形成良好的建筑造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3)色彩与质感处理。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色彩一般与校园文化的主色调相关联。所谓校园文化主色调是指尊重学校历史与地域特色,重视色彩协调统一和色彩分区,突出校园特色的原则,根据校园的具体功能与历史特征,选择一种或一个系列的主色调取得协调。

4)象征与隐喻。图书馆是颇具精神性的场所,所以建筑造型多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使其富有某种含义。

3.2江苏大学新图书馆造型设计江苏大学新图书馆是一所现代化综合型图书馆,是整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大楼呈长方形,地上共7层,主入口设在2层,门厅为5层高的贯通空间,门厅的拔高体量处理,给该建筑增添了一份知识殿堂的庄严感。两侧为展览空间,整个大厅空间通透。建筑立面虚实结合:南立面东侧为灰色干挂花岗岩实体墙,凸显高校图书馆的内敛、沉稳;西侧为灰色玻璃幕墙,凸显图书馆明亮通透;而东侧的实体墙面内部的书库部分与西侧玻璃幕墙内部的阅览部分能让读者在步入图书馆之前,便能初步了解馆内图书的大致分布;东、西立面上根据内部功能开竖向连窗,从而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之余眺望馆外的优美景色。整座建筑以新颖的玻璃、金属材料作表皮,又表现出建筑的时代感。各种类型的建筑都有适应它的建筑色彩。灰色系建筑能够体现文化积淀和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江苏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主色调是偏重素雅的灰色系,因此作为核心建筑的图书馆主立面的色彩也采用浅灰色,图书馆大楼主立面的灰色调配合金属玻璃条框使建筑看上去很雅致。而为了使整个建筑不枯燥,在建筑的北立面采用的是偏暗的山红色彩来装饰混凝土墙面,以显示该建筑的朴素、大气。

4结语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技术;影响;建筑设计;方法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037-02

0引言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众多行业的广泛应用。当前在社会生活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并逐渐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和生活工具。而建筑行业作为一项工程规模较大的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相关的数据量也大幅上升。并且人们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生后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设计水平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为了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引入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许多建筑设计中已经能够见证到计算机等先进科技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建设设计方法论的变革。

1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基本方法论

近年来,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相关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创新。当前,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和补充,其中比较常见的基本方法论分别是功能设计论、形态设计论、环境设计论、手法设计论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大多数情况下,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这五种方法论都可以被综合利用。但有时也会根据建筑师的个人观点不同,而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功能设计论主要是指在建设设计的较为前面的一个设计阶段,强调建筑的作用功效。例如,建造一座综合大楼时,建筑首要的任务就是理清其中的功能关系。下部几层的空间用来做些什么,相互关系如何;上不几层空间也要考虑同样的问题。而环境设计论则具有较为宽泛的概念范围,包括了建筑设计的内部环境和空间场所的外部环境。有时还要考虑,是围绕局部的环境来进行建造还是根据整体的效果来进行设计。而形态设计论通常情况下,不会过度的考虑功能效用和结构设计,此时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其重点考虑的内容。此外,如果建筑设计手法理解成为广义的建筑设计方法,那么实际上手法设计问题就应当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设计内容。反之,如果将这种方法理解成为狭义上的方法,那么它也有许多建筑造型处理上的手法问题,但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形式处理问题。最后,计算机辅助设计则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来借鉴发展的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思路,加上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来进行的设计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设计工作的严谨性,也可以增强设计人员在造型处理等问题上的把握。

2在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相关特征

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和发现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从工业革命的开端,到当今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性发展,都为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震荡。而科学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发展,也间接地反映出建筑哲学的产生将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吸收先进科学技术中的有益因素固然重要,但在建筑哲学中更应注重建筑方法论的实际作用,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也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需要。

受当代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建筑设计方法论相对于过去的传统设计方法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主要可以从柔性设计、虚拟设计以及功能仿真等三面来概括和介绍。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柔性设计。从柔性设计的内容上来讲,柔性就是指具有较为灵活的适应性。这是由于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柔性设计的建筑设计特征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无论是在建筑的空间功能区分上,还是对建筑结构的维护升级上都具备较为灵活的特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通过草图和模型来推敲建筑方案并且优化设计是广大建筑师最常用的一种手段。虽然这种传统方法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为建筑行业也贡献良多。但其精度上的不足和速度上的滞后,使其不能够适应当今效率化的社会,并且伴随设计的深入和复杂度的提高,它的实际效用也大打折扣。在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上,更是难以发现它的优势。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技术很好的替代了传统的图纸,通过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创建出自己所设想出的建筑风格。大大的提升了人脑的三维空间操作能力。最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还能够做到对设计目标对象的功能仿真分析。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功能仿真的对象是目标建筑的计算机模型。这一过程不仅仅在于建筑空间及造型的真实效果再现,更重要的是建筑整体功效的真实反映。

3结论

建筑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行业的发展成效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好坏。通过本文对当代建筑方法论的分析与介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切的建筑设计方法论都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目的和价值。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普及程度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筑设计工作作为一项夹杂着艺术性和技术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的任务,一定要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予以借鉴和吸收,从中吸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元素。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在建筑设计领域上,同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许多电子系统都未建立,相关的数据库以及技术基础平台也都为得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创新。为此,一定要强化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科技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来提升我国建筑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磊,左东明,李沉.以人为本的建筑 以人为本的文学――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侧记[J].建筑创作,2002(11).

[2]毛良河,郝占鹏. 浅议方法论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关于建筑哲学的一些探讨[J].四川建筑,2006(3).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这一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从这一方面来看,要想促使建筑工程项目更为符合人们的期许,就应该尽可能的针对其设计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升级,这也就是建筑设计的创新。

1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工作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其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针对建筑设计进行相应的创新也就显得极为必要,详细分析来看,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中来看,其整体的实施水平要想得到提升,必须要着眼于设计环节进行相应的创新,因为设计环节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决定性还是比较突出的,这种决定性也就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为设计环节得到了相应优化的话,也就能够对于建筑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这也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基本需求所在;

(2)从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上来看,建筑工程项目主要就是为后续使用人员服务的,从这一方面来看,后续使用人员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也就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方向,而当前人们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越来越高,其要求也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也就应该针对相应的建筑设计进行创新,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最终目的所在。

2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2.1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的创新

对于具体的现代建筑设计工作创新来说,从理论方面进行创新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也是提升其创新价值的关键所在,从这一方面来看,这种理论创新的价值还是比较突出的。其实所谓的建筑设计理论的创新主要就是指借鉴一些优秀的思想和观念,进而也就能够较好的把这些思想和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提升建筑设计的水平,比如对于建筑设计的发展来说,相关研究人员就可以把一些哲学方面的思想或者是人文理论通过恰当的演变来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促使其在建筑设计中发挥出较为理想的作用和价值,针对现阶段的使用来说,观念指导理论以及系统性理论等都是比较常用的。

2.2调动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还应该充分的调动相关建筑设计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当前我国很多的建筑设计人员往往存在着安于守旧的现状,其仅仅按照以往固有的一些建筑设计模式来进行现代建筑设计,进而也就不利于建筑设计创新的发展,也不利于建筑设计满足人们的新需求,因此,调动设计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对于这一方面来看,其主要的激励措施除了从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给予建筑设计创新人员以奖励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建筑设计创新的活动和评比赛事来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活跃建筑设计创新的市场环境。

2.3注重建筑设计的协调性

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工作来说,其创新并不是说天马行空的进行,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基础,比如说,对于现代城市中的建筑设计工作来说,其就应该促使建筑物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也就是应该尽可能的保障相应的建筑物更好的融入到相应的城市中去,在城市中表现出较好的自身价值,既要避免出现太过于突兀的问题,也要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建筑设计创新的价值,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以及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基本需求所在。

2.4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物质生活得到较好的满足后,人们对于这种精神层次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也就需要在相应的建筑设计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也应该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具体来说,要想在建筑设计中较好的体现出人文精神,其实是并不简单的,虽然说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在很多的建筑设计环节中得到较好的表现,但是其应用的恰当性却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这也就要求相应的设计人员不仅仅要对于这些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有一个详细准确的把握,还应该较好的针对其如何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保障其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能够较好的符合于人们的基本需求,尤其是要避免出现一些消极低迷的人文精神内涵。

2.5注重生态可持续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同样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创新方向,这一点主要就是符合于人们的基本需求,因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态的关注越来越高,如何促使其相应的生态得到较好的体现,尤其是表现出较好的可持续性也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一些创新手段来进行优化,提升其生态可持续设计水平。

2.6注重使用新型技术手段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中,还可以充分地运用一些新型技术手段来进行设计,这种方式既是建筑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同样也能够提升其创新的效果和价值,比如说对于建筑设计中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以及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必然就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最终的建筑设计水平,并且对于设计人员各种创新性想法的实现也具备着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所不具备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设计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符合于人们的基本需求,只得在今后引起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这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式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要从思想理论上进行创新,更是应该把握好具体的创新手段和创新技术,以期最终其创新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裴菁菁.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02:31-32.

[2]曹丽新.现代建筑设计中创新理念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172.

[3]霍永俊.论述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江西建材,2015,21:39.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理论;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将自己的建筑理念总结为“两观三性”。“两观”即建筑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何镜堂院士创造性地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两观三性”

在“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中,整体观就是设计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在综合中创作。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地域性是说建筑要跟当地的环境、气候和当地的文化相融合。文化性是指建筑不仅要满足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还要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时代性是指建筑既要跟上这个时代的精神,还要与这个时代的材料、技术相适应。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两观三性”中的整体观

整体性被认为是建筑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现代建筑学认为: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形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无论在任何一个组织层次上,结构与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建筑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内部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因此,建筑设计要注重建筑的结构与和功能的整体性。同时,建筑空间结构的所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每个元素仅仅由于它的场所位置及与周围元素的相邻关系,而被环境整体有意义地接受。改变一个元素常常意味着以某种方式改变整体。所以建筑应该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考虑。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外部要素包括城市规划、街道、气候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然而今天的建筑设计已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美观和经济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到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即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所包含的外部要素。因此,外部要素和环境也是建筑设计整体性要注意的内容。

当今建筑设计整体观还体现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也就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建筑的创作与环境的保护也是一个整体过程。

建筑设计整体观的体现——何镜堂的作品分析

何镜堂的“两观三性”概括阐述了建筑的精神内涵。此种建筑思想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特别是作为最基本特征的整体观。何镜堂的所有作品中最多的应该是校园规划了。武汉大学校园文科区的规划设计就是一个注重建筑设计整体观的很好例子。

武汉大学文科区建筑群用地东、北两面紧邻东湖风景区,西、南两侧紧靠珞珈山主体。文科区的建筑群风格秉承了武大整体校园风格,古典细部同现代手法相结合。建筑外立面为三段式构图,并以灰蓝色屋顶加以统一。建筑入口关键部位运用壁柱线脚等传统形式加以强调。建筑材料与颜色也同校园已有建筑取得相似。同时,建筑群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取得了较好的和谐与共生。新建筑延续了老建筑的风格又不失个性,成为武大又一风景线(如图1所示)。

图1 武汉大学老建筑(上)和文科区建筑(下) 图片来源:自摄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是何镜堂的另一代表作。中国馆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中屋架与斗拱造型的抽象提炼,运用现代构成手法生成一个层层悬挑的立体造型体系。何镜堂在发扬建筑的民族性时,不仅考虑了建筑的结构,而且综合考虑外墙和内部装饰运用叠篆手法,包括景观设计亦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意境。

观点比较

何镜堂认为建筑的核心是使用和精神的结合。他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城市相融,布局和风格服从城市整体机理和空间形态,为城市添光彩;建筑应当融于自然环境,反映气候特色,布局应该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山水相融;建筑应该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环境,延伸地域人文地理信息。

同样,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也认为建筑与地域环境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认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也就是说地区应该作为建筑的一部分予以考虑。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是文化的、生态的、情感的、智慧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齐康善于运用中西方建筑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其建筑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处理。在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同时,强调转化与创新。

结论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的加快,建筑越来越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让建筑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建筑理论是指导和监督建筑业的一个理论系统,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更新的。建筑理论是建筑技术的支撑,可以说建筑理论是建筑的灵魂。没有理论的支撑,建筑就无法进行。何镜堂创造性的发扬了岭南建筑学派的“现实主义学术传统”,提出了“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为当代中国建筑的“中国性”的创造探索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 建筑设计管理,2011,28(8):3-4.

[2]陈忆军.登上建筑的圣殿——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J]. 中外建筑,2008,(9):52-59.

[3]李海潮.两观三性——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的建筑观[J]. 美与时代,2010,7:32-35.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在当代语境中,何谓现代?何谓传统?在当代一片民族复兴的呼声下,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到当下的历史定位,才能正确的阐释它们。对西方现当代建筑观念的演变过程的研究,包括在建筑理论方面的学习,并要与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探索和实践总结联系起来考虑,以求对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进行战略思考。

中西方建筑的简要发展历程及比较

1.西方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沿着科技发展的脉络,西方建筑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工业时代初期,人们也同样陷入了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之中,工艺美术运动因挽回宁静的田园生活而产生,但毕竟违背了历史的潮流而昙花一现。其后,又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等,以建筑艺术为先导的艺术运动,使西方设计观念逐步的与工业社会的时代特征相融合。20世纪20-30年代,许多独立设计师,在“拯救众生”的价值取向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观念,进行了多样的探索。例如:由格罗皮乌斯创立的“包豪斯”学派就是旨在让设计为社会服务,坚持现代材料运用,现代技术的运用,强调通过建筑外表能够立即了解到建筑结构的必要性,坚持设计上诚实,坦率的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法古斯工厂大楼,采用玻璃幕墙,突出内部建造结构,消除所有装饰细节。

当时另一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塞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当然,还有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从而将建筑设计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有机建筑“学派的代表赖特,又为我们阐释了人与自然、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打破了过去着眼于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进行设计的观念,为建筑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总之,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使得西方建筑观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精神又催生出更为多样丰富的创造。

中国建筑设计观念的简要历程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延续性使建筑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国古建筑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而成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从商周萌芽至盛清成熟,一共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不断的充实和总结,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成就。而当代中国建筑,历经战争、政治运动、西方建筑思想的冲击再到高速变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历史似乎太过破碎,回顾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建筑在形式上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从建国初期梁思成与华揽洪之争;到80年代城市化进程迅猛袭来,85思潮的反思;再到当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已经塑造了中国绝大部分追求现代化的城市的面貌,设计师又陷入了“现代”与“传统”的两极对立之争,但这种争论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推进建筑设计观念的进步。

中西建筑观念历程的比较

对比中西方建筑观念发展历程,西方现当代建筑艺术是在延续的文化背景下,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有其渐进、演变、更替、转换的自我完善过程。有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经验;中国建筑观念的发展,除古代建筑外,现当代建筑艺术由于没有统一的文化价值观,缺乏文化延续性,建筑设计观念始终没有创造性的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定位及应持有的设计观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在两极化的思维上,很自然的会产生所谓的“第三条路”想法――能不能把两极“结合”起来?中国的近现代化与西方不大一样,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的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更是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废墟之上,我们的历史文化太过破碎,这就更加剧了情感与现实的矛盾。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遗产,可惜基于历史原因,对历史传承与理论总结、开拓明显不足。上世纪50年代以来直至,中国建筑设计走过了曲折的道路,频繁的批判之后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与理论真空,至今仍然存在有后遗症;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一度与西方建筑在学术沟通上的中断,中国建筑界的许多人,对西方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都缺乏全盘而贯通的了解,忽然又面对了所谓“现代建筑已经死亡”的尴尬局面,以及蜂拥而至的20世纪最后20年西方建筑理论领域中虽然驳杂却并不成熟的学派纷呈、莫衷一是的表面繁闹现象,使得中国建筑师,包括有才华的青年一代,一时间变得无所适从。近年来在建筑史学、建设实践方面虽然有可喜的发展,但还不能说对我们的理论建设起到了足够的影响。

当代许多建筑设计师,脱离历史背景,断章取义的复古,只能带来建筑设计观念的倒退,和文化价值取向的衰退。例如:近几年的房地产泡沫,大量楼盘套用概念,模仿形式,这些只是销售策略的一部分,没能真正给大众创造有价值的生存空间,反而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现状看,中国经济虽位居世界第二,但科技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既无重大基础理论创立、也少有前沿科技的开拓、尖端科技极少,人民生活水准较低。

从当代艺术现状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倍受冲击;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而大批艺术家转而投入到,当代艺术中,例如: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观念艺术等。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变化、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视传统文化、回归民族主义”这句口号光靠我们曾经对形式风格的追随,就变得太空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民族主义。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不会由个人意志转移,而是由在历史进程中是否有其真正的价值(创造性、先进性)决定。

我想当下中国设计师应该从西方20世纪20―30年代的设计实践中吸取经验,去学习西方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建立人文精神。在他们勇于创新的实践案例中去学习建筑空间的语汇、建筑技术、建筑对人的关怀。回到建筑的本质,立足当下社会的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现状,融入人文精神,建立自己的设计思想,深入的、具体的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95年后在国营设计院体系之外开始出现一些个人化、独立的建筑实践。以张永和、刘家琨、董豫赣为代表的一组青年建筑师,通过一系列工作,包括通过媒体积极传播建筑理念,形成了一种新文化气候。

张永和出生在北京,对于四合院、胡同、老北京的城市空间有着自然的亲近感。张永和曾说起,当时设计公社时,正值北京房地产起飞之际,建筑风格紧跟欧美脚步,缺乏自己的语言,他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然而,把四合院搬到山林间,面对着大自然,建筑再采取一种闭合的姿态显然就不那么合适了,于是土宅索性和山壁合抱,形成半自然半人工的庭院围合。围塑起来的中庭,柔和地淡化了自然与人造建筑间的分际。

土宅位于长城脚下公社12个别墅的制高点,墙体为中国西部常见的夯土墙,在中国是相传已久的建筑形式之一,力图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隔热隔音的功效使房屋冬暖夏凉。粗糙的墙面不加任何修饰,在室内陈设和装饰上也尽量做到简单和自然:凹凸不平的青砖,原木的横梁,甚至不得不用到的混凝土的材料也未加任何处理。在这里,张永和对传统的理解表露无疑,他从另一个层面上给我们阐释了建筑和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契合。

刘家琨出生在成都,他设计的胡慧姗纪念馆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外部红砖铺地,墙面采用民间最常用的抹灰砂浆,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她的一生没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她不是名人,只是个普通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里的纪念内容没有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只是关于一个花季少女的追忆。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的光线,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刘家琨提出的建筑策略是“处理现实”。相对于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经典语言的“高技”手法,“低技”的理念面对现实。选择技术上的相对简易性,注重经济上的廉价可行,充分强调对古老的历史文明优势的发掘利用,扬长避短,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质量,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他的理论著作多过建筑实践,在他的清水会馆设计用中融入了对中国园林的确情有独钟,从此中汲取的养分,最朴实的材料和形式,追求丰富而有意境。

他们按照“常规”直接设计建筑,而不是宏大空洞的意识形态象征主义。踏实的去探寻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和建筑语言。这些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建筑的希望。

总结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传统文化元素

1引言

现代社会随着资讯的发达和各国文化之间的广泛融合贯通,现代建筑文化上,也更多地可以看见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建筑装饰与设计是艺术的表现方式,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风格一直影响着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得以传承并广泛应用。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现代建筑装饰首要的表现为在主题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各种装饰产品、元素的点缀,将建筑艺术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此寄托现今社会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的美好意愿。

2.1现代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装饰一直被广泛应用,是建筑史上浓重的一笔,在数千年历史的演变下一直得到传承和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现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更为多变而复杂,材料的应用更为丰富,从传统的土木砖瓦石等,到金属、玻璃、化纤等材料的广泛应用。材料的增广使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工艺有了更多的革新和想象空间。现代建筑装饰主要以图纹装饰、建筑架构组合、和材料对比等手法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装饰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方式以烘托和加强建筑物本身的主题意义;另外,现代建筑装饰还具有标志和符号功能,不同的装饰图纹和材料应用体现建筑物功能、社会现状、个人信仰和建筑技艺水平等多种深层内容。

可以这样说,在现今社会,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在建筑艺术当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建筑的主题。装饰设计是建筑灵魂和精髓的点缀烘托以及升华。

2.2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在建筑当中,建筑架构和建筑装饰设计必须互相配合,以建筑风格主题为中心,利用建筑装饰配合建筑的整体架构,以求达到建筑主题的表现和彰显,其中,现代建筑装饰在设计当中结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当中去,与时代结合,去糠取髓,是我国建筑史的发展和进程。

在现代建筑装饰的传承发展当中,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和影响。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积和淬炼同时不断影响着建筑装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而对于近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也很深。建筑装饰发展本身就有其文化根源,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装饰当中既融合了科技材料和西方建筑风格特色,也大量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各种元素的结合当中,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谐于其中,寻找“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成为了建筑设计师们技艺能力评定的要点。

3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表现

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当中,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图纹、传统元素、传统建筑技艺和传统建筑架构都起到表现建筑美感、提高建筑内涵的重要作用。而纵观当代不少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传统纹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中国的传统装饰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为世人喜爱或具美好寓意的装饰资源亦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其中很多极具地域和历史文化意味。例如图腾(如朱雀、玄武、太极、八卦等)、图案(如山水画饰、日常用品、花鸟鱼虫等)、纹饰(如祥云、回纹、水纹中国结等)以及众多具有深层象征,寓意美好的吉祥事物符饰(如蝠鼠图、石榴图、迎客松等)。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深层意义的挖掘,并结合现代科学材料的革新,以现代的装饰处理手法进行表现,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既有文化韵味,亦具时代品位的建筑装饰。在我国,传统纹饰的应用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无论室内装饰还是庭院设计、无论简约风格还是复古路线,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小至阳台一角的图案雕花修饰,大至整个客厅的装饰设计,都可以运用传统纹饰进行配搭装饰。

3.2传统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主体建筑经已从过去的土木架构向混凝土、玻璃等建筑材料转变,但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传统材料仍然有相当的应用空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建筑装饰当中,仍然偏向以自然材料为主。在建筑装饰上,自然材料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表现,亦极具地区性风土人情表现,例如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而贵州地区则喜用山石岩为建筑装饰原料,木雕也是建筑文化当中浓重的一笔。这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材料和装饰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得到很好的吸收和采纳,成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

另外,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和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有广泛应用。例如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会较为着重于室内布置和主题装饰,从色调上、纹饰应用上、统一布局上都讲求协调融和;传统的建筑设计讲求风格的厘定,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按照其主要的功能有鲜明的建筑装饰表现,鲜明的风格极具视觉感。这些传统建筑设计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传承。

现代建筑装饰在前人基础上有更多的表现和特色,但又将传统文化元素包含于其中,与现代元素融会贯通之后得到更好的运用,以形成中国特有而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是中国文化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推向世界的美好追求和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87-190.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发展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其中蕴含的园林建筑细部的发展规律、优良的传统经验和技艺,仍能为今天借鉴和应用。这些传统经验和技艺,主要是指园林建筑细部在历史实践中反映出本民族、本地区最具有本质的和代表性的东西,特别是反映出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审美观念密切相关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园林建筑细部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如何反映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技术和经验,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建筑细部文化的精髓。

一、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传承与创新

在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中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必须以一种真实的态度对待历史,超越它的表面形式而深入传统文化的内部,通过分析观察具体的传统形式,深入体验和确切把握其中隐含的种种文化含义。在做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必须从国家民族文化整体的深层意义出发,发现把握那些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给予恰当的诠释和表现,从民族发展的层次上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寻求符合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表达方式,创造给人以自豪感、归属感的园林建筑细部。传统延续性的保持,不仅仅是采用传统的形式,更重要在推陈出新、源于传统的创造。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于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以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手段、方法、途径等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它的系统探讨与研究对于中国园林建筑界来说将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在对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吴良铺先生曾经提出过“抽象继承”的设想,“抽象继承”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得过去所谓对传统的“形似”还是“神似”之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

二、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利用与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园林建筑细部设计必须抓住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共同利用科技成果和智慧结晶创造的良好的契机,创造性地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在把传统园林建筑细部要素运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创作之中的时候,应当找到正确的途径。传统与当代之间无疑是有辩证的关系,当代不可避免地要在古代给与的基础上起步。当代的速度和高度总会不同程度地受制于传统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又是当代的动力和财富。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孕育之中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为当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基础支持。在认识到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在当代设计的优势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设计实力的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手法和艺术思想应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设计中,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最紧迫的问题。根据上述研究和分析,笔者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提高当代园林建筑设计者的美学修养和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水平

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园林建筑细部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实体”,一方面它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对未来的限定性,并且直接对人们的视觉、心里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是一种物质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表达。园林建筑细部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物。优秀的园林建筑细部往往是从美学角度苦心经营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就很难构思精妙的设计意图。相应地,如果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设计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即便是在今天,广大园林建筑设计人员也应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创作出既和传统文化有渊源关系又能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的精美细部乃至作品。

(二)增强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社会,在园林设计中很少关注到园林建筑细部的设计,这与当代的社会、时代背景等有着很大关系。特别是在西方设计理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园林及园林建筑细部文化受到很大挑战,甚至出现断层现象。面对着这样的局势,园林建筑设计者必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时,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的图案、纹样、形制都可作为当代设计形态创作的原型。这是一种比较表象的、简单的运用方式,是传统的具体形态的运用。而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运用,要从一个崇高的民族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性角度去看待它、运用它,因为面对当前的全球化,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提炼成民族性的,这样才能将其发展成为世界的。

(三)加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

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也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论据。对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研究,可以通过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大量视觉材料得到验证。各种形态复杂、造型多样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不仅会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会让人们了解形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显著特征,也可以研究社会历史,为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四)重视对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抽象运用

将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进行加工,在形象上对其简化、变形。在材质上使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和质感,使原有的传统园林建筑细部元素保留某些本质特征,成为新的视觉符号。当代社会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人们繁忙工作、生活之余,对园林享受可能更多的倾向于物质性,对园林精神方面的关注相对就次要。要想将这些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的做法应用于当代园林建筑细部设计上,必须深刻发掘其根本性、精神性的东西,抽象出来代表传统园林建筑细部特征的符号,并对其进行创造、发展。透过表面的东西,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神继承方法是一种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它要求人们把握传统园林建筑细部中传统本质、内涵、抽象的东西,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将其运用到当代园林建筑的细部创作中。

参考文献: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建筑设计;风格;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的建筑不仅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格,而且还能够使城市居民享受更愉悦的城市生活,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些城市建筑也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的地标,赏心悦目的城市建筑使城市的形象的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使城市建设的速度得到了提升。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典还是传统亦或是现代化风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设计者敏锐的洞察力,而经过设计师们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凑,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而为了使我国建筑设计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大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创新的分析研究力度就现代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建筑设计的深入分析,然后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创意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一、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重视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的研究探索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

二、建筑设计风格

谈及设计风格,明净简洁最为设计者所喜爱,并多以富有现代感的表现手法去处理。在各种设计元素里,空间的安排与运用最为重要,宽敞的空间带给人舒适自然的感受,因此着重视觉上的空旷感,间隔上的妥善分配就是其重要的处理手法之一。其次是物料的搭配和色彩的组合,物料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例如一所海滨之屋,为了避免潮湿,地板不宜选用木料,而选择云石、麻石之类则较适宜;至于色彩的组合,设计者可根据个人偏爱的色调,想象的背景下,有利于营造气氛和突显特殊的设计风格。但是必须强调在着手进行任何设计中,从来都没有既定预设的“房子风格”以套用于单位设计里,要知道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是不能强加于客户的,应该反而注重空间的利与弊和格调的配合,当然不难忽视客户的要求和喜爱。在满足客户所需的条件下,再加入自己的设计意念,通过适当的处理手法,营造出别具风格的生活环境。

三、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中经常碰到有些住宅面积小,个人占有的空间不多,因而,在空间的运用上,主张以简单的手法去处理,习俗达到空间倍增的效果。所谓的简单,是泛指一种简约的格调,主张利用不花巧的线条,不复杂的材料,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场景,以增加视觉上的空间感。同样地,较为浅的色调容易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再者,淡素色泽有助光线的折射,能加强室内的光度;在一片素净的背景下,不管是强烈的对比,又或是和谐的配衬,都能突显出室内每一处设计。灯光在室内设计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灯光控制有助于营造气氛,增加层次感,因此,每当进行一项工程时,设计者们必定会在灯光效应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务求达至完美。作为一位专业的设计师,经验的累积是十分很重要的,犹如一个宝库,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经验,都有鞭策自己的作用,欣然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并从中不断反思和寻找,才能突破自己,跨越樊篱而迈向前方。

四、设计要求

然而,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方向,更不应该默守一成不变的设计风格,而应该跟随着时代和潮流的步伐不断进取,拓宽自己的视野,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和突破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出更丰富的设计意念,创造出更多化的作品。应该在设计风格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不要在设计上侧重于个人主观感情的投射,爱从大自然入题,造就出具有大自然风尚的居家风格,随着将来的发展和现代潮流的趋势,现在则较偏爱西方现代设计意念,喜以简约主义的手法去处理。设计不只是艺术。进行纯艺术的创作,只求个人单一满足,属于个人化的行为,无需在乎旁人的指点;但设计不能崇拜个人主义,因为最终使用者仍是客户,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客户的各种需要,又要切合使用者所需要,不可妄顾一已创作欲上的自我满足,而完全忽略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因为客户才是居室的使用者,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设计师只有在与客户沟通后才把想象出来的空间通过其专业的手法而落实下来。

五、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

现如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快的发展,建筑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为单一范围讨论,需要通过适当建筑语言进行多元化内涵表达,既立足传统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综合当前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需求,发展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我国当前时期的经济发展尚不平衡,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地区还存在多种地域差别和拼组差别。这种环境就要求建筑的设计应该从应用环境、当地民俗文化、表达行为等出发,抓住时代特色分析建筑设计内涵,实现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多元渗透的新格局的出现。总体来看,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分为京派、海派、岭南派、西部地区部分等多个派别和风格。以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的建筑设计风格来看,其强烈的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环保精神,拓展了传统的建筑的设计理念。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当代科技、民族传统、时代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和发展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将最具中国特色的、最具持久性活力的现代中国建筑向世界传递是我国当代建筑所需要考虑的。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期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古典还是传统亦或是现代化风格的建筑,都融入了设计者敏锐的洞察力,而经过设计师们一番精心的雕琢和拼凑,就使得房屋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韵味。通过本文对现代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创意的分析,相信读者对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而言之,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现代建筑的水平,就必须加大对现代建筑的设计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使现代建筑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娟娟.建筑设计创作理念的内容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2]姚美康.现代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风格初探[J].建筑设计管理.2009(02).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传统;复古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着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是艺术美学、建筑学的重要分支。罗杰斯・思克拉顿被看作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建筑美学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但却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对丰富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发展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让很过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国内,不仅拓展了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形式还丰富了建筑美学的理论内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国际建筑理念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走出一条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跟得上国际建筑设计潮流的发展道路。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酒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于自然相结合的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

香山酒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那么“后现代”对中国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站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是国外后现代主义给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提示。但是如何在建筑中运用传统元素?国外建筑师往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把传统的精神和形式运用到当代设计之中。这些也是中国很多设计师所追寻的,即在传统的语境下寻找出适合当代的建筑设计方式。在我看来,重新审视传统、认识传统和运用传统是当代建筑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传统的认识要避免对其仅单一性的看待,导致了对民族传统形式的粗浅理解,从而导致对传统理论研究的空泛性。深入于历史环境中,深入挖掘传统精髓才能让我们正视传统。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只有深入传统,在传统中找出自身的“个性”和现代性才能让其更加大放光彩。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住宅建筑 创新 细节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建筑也随着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呈现出崭新的内涵和外延。“内容和形式”是现代建筑自然考虑的一个方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思想的真正关注、对生态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实践、对各种自然科学成果的重视和利用、对其他不同设计思想的兼收并蓄等,使当今现代建筑的多样性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房屋住宅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尤其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更是与日俱增。这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的住宅建筑设计与传统的设计有较大的变化。

首先从设计内容来看,传统的建筑设计注重于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而对于舒适方面较为忽视;而现代的住宅建筑更注重于品质和舒适的要求,在经济方面较为看轻。其次从设计程序来看,传统的设计主要注重于实际功能,更多的是如何实现;而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前期的调研工作、方案设计阶段与工程进行阶段并重,更加突出建筑设计对整个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再次从设计工具来看,传统的设计是通过手绘图纸和人工计算来完成建筑的设计,由于计算方法的局限,存在较多的简化内容;而现代建筑设计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绘图、计算,保证一定的精确度,而且缩短了图纸绘制的时间,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内容。最后从设计方式来看,传统设计主要依靠经验来规范设计行为;而现代建筑设计更加鼓励建筑师能够有创新的思路和设计手法。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需要适当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住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不言而喻,再加上当今社会住宅的商品化,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非常巨大的投资,因此住宅的质量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细节也是设计人员要比较重视的。作为住宅的设计者,不仅要将每个户型设计的布局合理化,更要在细微之处下功夫,让每座住宅都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舒适居所。

1.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纵观城市住宅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城市居住面积严重短缺,住宅建筑大量兴建,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住宅的建筑设计与人们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令居住质量较差。另外,呆板、复制也是居住环境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提出了改进和创新的要求。

住宅建筑设计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随着住宅逐渐成为商品,那么就应脱离传统福利分配住宅的陈旧模式,而是根据一定的销售定位,针对销售对象的经济情况、成员构成、生活模式、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设计的调整。住宅建筑设计应以舒适的居住环境为主要目标。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也可以较为注重。目前来看,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的设计与卧室并重,应充分考虑到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而进行动静分区、面积和三维尺寸的确定。住宅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室内空间的可变性。结构形式的变革使得建筑可以有开敞的大空间,这对于住宅建筑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可以对开敞的大空间自主地进行空间分隔,使得室内空间具有可变性,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室内外环境的景观性。景观环境早已成为住宅建筑的衡量标准之一。应设计适宜的景观来提高住宅的舒适性,使得每个住户都能有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和声环境。

2. 改进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活动的进行而总结,并发展而来的。这方面国外的理论成果较为先进,我们常常要借鉴国外各种新理论、新思想。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理论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革新,要将一门学科成果提高到理论水平才能够指导更多的实践活动,同时反观理论成果的可靠性。此外,我们也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地域性、民族文化等传统方面与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形成独有的建筑设计理论。

新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生态理念,住宅建筑设计应积极地将生态理念引入其中,通过一些建筑技术,或是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将建筑节能贯彻到整个建筑领域,从而使建筑设计理论更加完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应加入环保理念,除了创建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外,还应营造良好的室外生态环境,包括住宅区域位置的选择、总体规划布局、园林绿化和必要设施的配建。

3.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改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代表着对历史的传承以及特定时代的审美观。也就是说,建筑艺术不仅包含历史的范畴,还包含时代的进步,因此它的本质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在此过程中,应以开放的眼光来对待传统,积极吸收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经验和理论成果,并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先进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的逻辑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创造性的思维是一个囊括了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也可以说建筑创作与纯粹的科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于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赋予建筑以生命,使其在完成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创新性等,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建筑不是单一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是与其他的建筑及周围环境共同形成了城市,外部空间换件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设计某种特质,而且包含着建筑形式、建筑空间所不能揭示的美学形式要素。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之间存在某种统一及协调的逻辑规律。

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如今的计算机绘图,使得建筑师的各种设计思路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精确地跃然纸上,也令绘图工作量降低,人工误差减少。同时,由于计算软件的飞速发展,可以模拟出多种设计思路,令建筑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思路。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创新。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使得大跨建筑、高层建筑得以实现。钢材的大量生产使得钢结构的大量应用得以顺利进行。钢结构轻质高强的特点令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将建筑设计引向了降低建筑能耗的高质量要求,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将生态、节能的意识贯穿整个设计活动中,坚持创造出高品质、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这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住宅设计中的细节

卧室是住宅最主要的核心功能空间,其设计的合理性是户型设计的关键。卧室的面积大小应视整个户型配比给予合适的空间。具体可参照住宅设计规范。健康性对于卧室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呼吸、采光、通风是每个人基本的生理要求,故卧室的安排一定要朝向合理、日照充分、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且与住宅中的公共活动区域区分开来,形成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空间布局要合理,起居室不能开门太多而使其成为过厅一样的交通枢纽,这样则失去了起居室的意义。从实际需要来看最好有两面净长大于4m的实墙,以摆放电视和音响、沙发或坐椅,使其真正具有接待客人及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的意义。

餐厅是家庭团聚的主要场所,除享受美食之外,还能在一起交流一天的学习、工作情况,可见餐厅在整个住宅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餐厅的空间设计应注意:尽量能有自然通风;与厨房的联系要便捷。厨房是家务劳动最繁重的地方,故厨房设计时应尽量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使操作者省时、省力是厨房设计的研究核心。厨房的平面设计,应力求方正,过于窄长的平面只能布置单面一字形操作面,不便使用,厨具的布置要符合炊事程序。洗涤池应置于窗前, 光线好, 便于操作。灶具不应设置在窗下,炉灶若设置在窗下则容易被吹熄火焰,在操作者不知的情况下煤气散发。灶具与水池应邻近,便于取水和洗涤。水池和炉灶都不应放在操作台转角处, 这样布置不方便操作。

电源插座布置一定要细致考虑,合理布置,考虑不当会给实际使用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应当充分考虑床头柜、电视柜等的插座布置。厨房的用电设备较多, 要在不同部位安装多头插座,并要防水防潮。

在通风采光设计方面要考虑有直接对室外的窗口,并保证有充足的有效面积。特别是阳台设计,阳台是室内空间的外延,是室内外交流的功能空间,它的主要功能很多,比如欣赏窗外的美景、营造家庭绿化小环境、晾晒衣物、存放食物、休闲纳凉等等, 阳台是个多功能多变化的功能空间,它能为住宅室内空间增添无穷的趣味。

综上所述,住宅的细节设计,看似简单,但却都不容忽视,需要建筑师在置身其中时细细体会,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使每一个住宅设计能更实用,更完善。

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是顺应城市发展需求的,是人们在新时代提出的新的生存环境需求。作为一种艺术和功能协调发展的设计活动,建筑设计的改进和创新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当代各种建筑文化思潮对工业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 在这里建筑艺术更多地表现为象征性、抽象性、隐喻性和建筑立面的独立性特征。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也会随之相应改变,并且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这就使研究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总之,在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中,房屋住宅建筑始终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它的叙述性设计理念和结构美学特征给现代建筑和建筑设计师以重要影响,而建筑多元化和地方性的创作理念对房屋住宅建筑的发展会有多大的影响,正是我们建筑设计师需要思考与不断地探索回应。

参考文献

[1]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J].四川建材.2008(02).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摘 要】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及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希望对现代建筑设计向良好方向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建筑设计;意义;设计方法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非常快,同时带来的是城市的污染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能源枯竭成为了城市的隐患,交通拥堵使城市失去了活力……回首我们城市以往走过的发展道路,是不是该放缓脚步,面对问题思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设计,满足社会需要,减少对环境和城市造成的损害。我们明确这些目标,运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来实现对现代城市建筑的优化设计。

1 关于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这种劳动与普通的劳动不同,它是一种将抽象状态的理念构思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建设用途图纸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反复、循环上升的特点。在设计的进程中,由于设计条件的变化或建筑方案自身改善的要求,时常需要返回以前某个阶段重新推进。但这种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对设计的改进和提升,使之更加完善。这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进程。项目图纸交付完毕也并不代表这种进程的结束,业主使用后对项目的优劣评价,自己对项目运作的总结分析,都是最宝贵的经验财富。这些经验将被带入下一个项目的循环运作中,促使后一个项目获得改进和提升。因此对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进行的思考和分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属于建筑设计的一项延续内容。

2 建筑设计的意义

2.1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人们首先是根据生存环境,选择在河流的渡口或者是道路的节点来聚居,渐渐就形成小的村镇。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繁荣,居民的要求日趋复杂多样,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由此可以看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相互之间是系统从属关系。对于城市来说建筑就如同大海中的水滴,森林中的树木。

建筑从属于城市,但也能反过来影响城市。建筑是具有表现力的,它的形象能够表露建筑的功能用途,或者体现当时当地的特定思想符号和审美取向。在城市结构中,这种表现力超出了单个建筑,存在于它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中。单体建筑的审美价值取向与该城市的主流是否相同,决定了它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与否,也决定了该单体建筑对城市整体特色起到的影响是好还是差。

2.2 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是凝结了所处时代科学、艺术,文化、思想的综合成就。它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在满足功用的前提下,它的形象受其所处时代使用者的精神理念和审美观支配。当这种理念和审美观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并在大多数建筑形象中体现时,建筑就会超越它本身的形象成为这一时代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

作为阶级社会产物的建筑物,它为相应的统治阶级服务。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例,它有严格的建筑形制,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形成鲜明特征。而这建筑形制本身,则成为了封建时代的代表。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中就反映了当时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以高大的城楼为起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如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以及虹桥码头区的繁华景象。虽然所画皆是具体建筑形象,但这些建筑所用的建筑形制正是封建社会的代表,因而画作所体现的是整个封建时代的文明和繁华。所以,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2.3 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人。在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设计首先要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另外建筑还应满足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如设置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在车站中设立母婴候车室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空间等。最后建筑还应考虑人的心理和审美倾向。比如政府部门的建筑,具有庄重的特性,主流审美倾向就会偏向于对称的布局和立面形式,这些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我们要先明确目标再进行建筑设计以及探索建筑设计方法才是正确的。

3 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1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设计原则

建筑师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首先要把握设计的原则。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法,这都是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它也是城市建筑设计质量的基础。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3.1.1 专业要求

就是指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所传授的关于建筑学的要求,它包含了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布局、空间组合、交通安排和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等基本原则。

3.1.2 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我国按照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可控性,标准化等颁布的法律法规来确保建筑质量。它包含设计规范、强制条文、技术导则,建设标准等。

3.2 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3.2.1 建筑设计方法学

建筑设计方法学是建立在设计目的基础上的,由设计对象、设计环境、设计主体、设计程序、设计工具、设计指标共同形成的结构体系。他是用以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们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凭建筑师的经验和直觉来进行创作。拿到建筑任务就先根据功能开始绘制平面图,接着进行立面设计,再配以剖面及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建筑造型被置于一个次要的位置,容易造成机械呆板的建筑外观,这种设计方法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落后的年代是适用的。但随着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民经济提高,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要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更新。

目前中国的建筑设计方法在与国际接轨,国外众多的设计方法一下子都涌入了中国,这往往使我们目不暇接,难做选择取舍。比如,继承发展现代建筑运动的新现代主义流派采用白色简练方盒子为基础,谨慎穿插活跃元素的设计方法;“高技派”的建筑设计方法则侧重于展现新型建筑材料和先进建筑技术;解构主义采取了分解、显露结构构件作为造型特色的设计方法。此外还有从民族、地域文化中提炼建筑形式的设计方法、从仿生学角度出发模仿生物外形的设计方法、提炼古典建筑形制折衷运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方法,以及从美学理论、哲学思想出发加以提炼的设计方法等等。多种多样,纷繁复杂,无法一一列举。

众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各有所长,但并非所有建筑设计方法都适合我们的城市建筑设计,这就要我们使用建筑设计方法学的体系结合建筑设计理论来进行综合衡量,从而选取最适合该建筑的设计方法。

3.2.2 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探讨建筑设计方法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了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研究通常是以1962年9月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召开的建筑设计方法会议及出版的相关文集开始。第一代设计方法论是探讨关于设计程序,一个重要特征是将系统论引入。第二代设计方法论是一种倾向,是启发式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建立辩论的模型。通过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结合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工程实践,人们逐渐就建筑设计形成以下几点共识。

(1)建筑设计应结合城市。

从城市整体出发研究建筑设计,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其形态、性质应服从于城市整体结构的需要,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利于综合利用土地及市政设施,在城市动态发展过程中保持空间形态的完整。

(2)建筑设计要考虑人的行为。

即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由此发展出而来的行为建筑学是以人类行为为课题,结合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研究人类活动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环境对人的思想、价值的反作用。

(3)建筑设计要结合生态环境。

要以生态环境角度探讨建筑设计方法,人类在改造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在一个建设项目中,只有对上述几方面都能较好处理的建筑设计方法,才是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才能应用于工程设计实践。

3.3 关于现代城市建筑的评价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工程施工前的图纸设计。对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后社会、业主的评价进行收集和分析,也是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城市建筑,往往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3.3.1 功能

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增加使用者的活动功能及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3.3.2 空间

特殊或适当的空间会引人驻足、体会。公共空间不仅容纳人群。还应促进公共活动。

3.3.3 文脉

建筑对城市文脉起重要作用,成功的建筑作品都会有其文脉根源和文化背景。

3.3.4 能源

好的建筑设计应以4R(Reduce、Renewable、Recycle、Reuse)为设计原则,节能减排。

3.3.5 交通

好的设计应立体布局,人车分流,避免流线交叉,减少安全隐患。

3.3.6 绿化

好的设计应通过立体绿化改善植被破坏的程度,创造富趣味的绿化体系。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西方各种建筑流派思想大量涌入,使我们在建筑设计方法的取用上产生迷茫。我们应认清建筑设计意义,明确设计目的,结合实际地形环境,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正确择取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我们还要研究建筑设计的程序、准则及评价标准的规律性,将抽象的设计原则运用到具体的工程设计实践中去,对现代城市建筑进行综合设计,引导建筑设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建筑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建筑品质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推动下,建筑设计师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利用现代科技来兼顾建筑的美观和实用功能,对于建筑外形遵循美学来展开创新设计,用现代化技术来创新设计建筑的实用功能,使最终的建筑设计成果既能符合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够凸显强烈的设计风格。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需要建筑设计师能够综合平衡各方面的设计元素,以高品质的建筑设计成果来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1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点

1.1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是指在开展建筑施工之前,建筑设计师需要依据建筑设计的要求与任务提前预设,模拟建筑在施工过程当中或者建筑完工投入使用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化的施工设计方案,并对方案与方法进行设计表达与规划。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建筑设计者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建筑的实用以及规划要求,综合考虑与衡量建筑使用者对于建筑物的相关要求,使得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实用性以及适用性。

1.2建筑设计的特点

建筑设计师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需要从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整体外观形态出发综合考虑,使得最终的建筑设计方案所形成的建筑物能够具有最佳的实用功能以及突出的美观性。因此需要建筑设计师引入先进的建筑设计技术来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进行创新设计,同时还需要从美学角度,来对建筑的外观进行创新的形象设计,使得最终形成的建筑外观能够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协调,能够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同时也使得最终形成的建筑形态拥有明显的个性与风格。因此,在建筑设计工作当中,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通过综合化的建筑设计工作来完成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方案。

2创新建筑设计模式

2.1标准化的建筑设计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高科技建筑设计水平使得建筑的外观形态以及内部空间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以及复杂化。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使得复杂的建筑形态呈现了匀质感,复杂的建筑设计形态的韵律美感以及质量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构建以及模数来实现。独特化建筑设计形态需要综合建筑施工地段场地以及相关人文环境进行考虑,而独特化的建筑设计形态需要利用大量标准化构建元素来体现。

2.2进行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需要建筑设计者能够根据时展的需要来创新及升级建筑设计质量,利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计出个性化的建筑设计成果。个性化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工作当中综合考量建筑所在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让建筑形态以独特的风貌呈现在建筑空间的重要地标或者节点当中。个性化的建筑设计使得最终以独特的建筑风貌能够点状突破城市的扁平化环境风貌,同时建筑设计师能够根据建筑需求者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需求,以充满个性且和谐的建筑形态融入不同的城市街区或空间当中,不仅丰富及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并且给予城市活动更多的选择权。

2.3技术化的建筑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提高建筑科技水平,推动建筑设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以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方案来打造高品质的建筑物,使得在建筑施工以及建筑使用过程当中做到节约资源与能源,有效抵抗自然灾害,优化建筑的整体形象。利用现代化的建筑科学技术抵抗自然灾害,使得建筑使用者能够在保障人身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建筑物开展正常的生产与活动,使建筑物更加具有安全性以及实用性;在生态环保理念的倡导下,在建筑设计当中应用新型的绿色能源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现代化的建筑技术优化了建筑的构造以及结构,使建筑的整体状态更加具有张力[1]。

3在建筑设计当中应用可拓展思维

想要做到建筑设计途径以及模式的创新,那么就需要建筑设计者优化建筑设计思维,利用科学化的建筑思维来开展建筑设计工作,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建筑设计思维模式展开探讨。

3.1用逆向思维模式来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逆向思维的建筑设计模式也可以当作求异的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此研究探讨esearchR279种逆向思维模式是将已经形成定论的相关观点和事物进行反向思考的思维方法,此种思维模式注重利用科学化的方法,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及解决问题,全面且多角度的对相关事物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制定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利用逆向思维模式给建筑设计师提供更加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建筑设计逻辑思考路径,让建筑设计师针对建筑设计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科学化的解决方法[2]。

3.2利用联想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当中的联想思维模式是针对于相关问题的某个角度来展开联想,而展开联想的相关内容可以与问题相关或者不相关。建筑设计师最终的建筑设计目标是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建筑方案最终形成的建筑物的品质取决于观者对于建筑物的联想性。

3.3应用传导思维来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建筑设计师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经常会思考同一建筑物的不同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例如建筑设计中增加建筑物的窗户面积,可以提高房间内部的采光率,使得房间内部的光线亮度更高。但此种增加窗户面积的设计思维则可能使得建筑的整体保温效果降低,使得建筑物需要消耗掉更多的热能。此种设计方法不利于节能降耗,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开展建筑的规划以及设计工作时,需要对建筑内部的传导效应进行考量。此种传导效应是指同一建筑物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同一建筑内部的小区域发生的设计改变会对同一建筑内部的其他区域的相关环境以及风貌产生影响,此种传导效应所带来的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因此需要建筑设计者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能够结合实际的设计要求以及人文环境相关情况来开展科学化的建筑设计[3]。

4创新建筑设计方法

4.1创新建筑设计理念

在符合建筑设计要求以及建筑设计人文环境的相关条件下,通过对建筑设计功能以及形式的创新来传达创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使得建筑使用者能够对最终的建筑物产生使用上的新鲜感和实用感,最终提高建筑设计的工作价值。建筑设计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建筑设计工作者能够利用多样化以及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来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利用科学化以及丰富化的设计想象力来探索更加标准化、技术化以及个性化的建筑设计方式,让最终形成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工作当中,应对建筑设计工作以及建筑设计要求有自身理解,突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思维,利用更加新颖以及科学化的建筑设计方式来开展建筑设计工作,不仅能够体现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同时也能够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得建筑物在使用上更加具有实用性,形态更美观,最终的建筑设计状态能够与周围的人文环境相协调,符合城市的建筑设计标准,使得最终呈现的建筑设计形态不管是在结构技术或者人文底蕴方面都能够支撑建筑设计质量。

4.2建筑设计理论的创新

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创新给现代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时代的发展需要建筑设计工作者能够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对关于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化的创新,利用更加先进化以及科学化的知识理论进行指导,来提高建筑设计工作质量。建筑设计工作者需要对建筑设计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的考量,最终设计出来的建筑设计方案能够形成拥有美观性以及实用性的现代化产物。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开展建筑设计时要使得建筑物具有美观性以及实用,同时也要使得个体建筑物能够发挥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对于城市生产活动的服务功能以及城市环境的点缀功能,使得最终形成的个体建筑物与城市环境相协调[4]。

4.3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当中

建筑设计者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设计工作当中,意识到生态环保理念对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工作中,生态环保理念能够引导设计师利用生态环保的思维来展开工作,使得最终形成的建筑设计方案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相处;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做到节能低耗,不破坏自然环境;让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和协共存。在生态环保的理念倡导下,我国的生态环保建筑理念取得了显著的设计成果,设计师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对于生态环保而创建的多样式生态建筑模式,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工作当中将我国的实际人文情况以及生态环保要求相结合,拓展建筑设计发展空间[5]。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给现代的建筑设计工作带来了机遇以及挑战,需要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者能够根据市场对于建筑的实际使用要求来开展合理化的设计工作,利用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设计思维模式来创新建筑设计。在创新建筑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设计工作当中,拓展建筑设计工作者的设计途径以及思路,帮助建筑设计工作者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思维设计出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美化建筑的外观形态,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淑.探析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散装水泥,2021(03):122-124.

[2]王欣,胡钧韦.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理论的方法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1(10):55-57.

[3]胡啸.建筑设计中的可拓思维模式及创新方法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23):18-19.

[4]范丽红,田大义.绿色建筑设计的模式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03):94.

当代建筑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 技巧 创新发展 研究

从目前的建筑设计发展现状分析,建筑设计在21世纪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五彩斑斓的创作风格。如果失去了突破,就无法出现创新。人类对于旧世界是很善于打破的,可是要更加懂得创造新世界。因此,建筑设计者应走出设计的传统和习惯,对建筑不断进行全新的尝试。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这都是组成建筑设计的关键部分。

一、 现代建筑设计的内容

1. 建筑设计的特征

建筑设计的本质取决于建筑设计的形式、功能以及创造性。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设计需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具有技术特点;从形式上分析,建筑还需要符合人们欣赏美学的要求,具有艺术特性。建筑设计具体是指构成建筑因素需要符合某一种均衡的程序发展,以及建筑产物构成要素所实现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等。

2. 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差异

(1)从设计特点上分析,传统的建筑比较侧重于技术;现代建筑设计则是结合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工程性,既注重设计的内涵又重点强调设计的管理过程。

(2)从设计程度分析,在战略上,传统的设计过程与策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建筑现代化设计则是重点强调模式化的进程。

(3)从设计措施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是手册加图板,手工个体作业;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进行绘图以及分工协作。

(4)从设计方法上分析,建筑传统的设计主要是总结经验、规范依据;建筑现代设计则是重点强调分析预测信号,以及创造性的互相配合。

二、 现代建筑设计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现在充分应用到建筑现代设计当中,对建筑物的创意不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创造主体的集合,充分体现了设计中的多元化创造,是设计者自我意识和潜能的重要表现。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需要有充足的动力和激情,这样才能产生创作的动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同时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具有创新性。有了创作动机,还需要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结合设计者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积累来完成创作的过程。创作灵感即是建筑设计者充分的想像力,再综合设计者各种知识的集合之下体现出来的创造思维活动。大多优秀的设计者都拥有充分的想像力,大胆的利用潜意识中的想像的事物所形成的图像来进行组合,使之形成设计的主体。想像力是设计者的一种艺术能力,一个新的艺术形象的产生多数都是开拓想像力的结果,这也是产生事物设计灵感的过程。

三、 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 借鉴的广泛可促进理论的创新

理论作为人们认识事物和了解事物的语言论述,它是一种智力性的劳动,更是一种光荣的劳动。随着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学理论也逐渐增多。不仅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甚至集合了哲学思考和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一般来说,这些理论都是相关科研人员在实践过程中或者调研过程中研究出来的。因此,设计者要想提高建筑设计的创作质量,必须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在以往人们的经验上开创出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利用自身敏锐的思维,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理论知识,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迈进。

2. 加强对建筑设计中理论研究的探索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建筑设计所普遍倡导的。理论的不断完善,说明实践的不断成功。只有成功的实践,才能被写作理论。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不仅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对于伟大的科技革命的产生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创新才有革命,革命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建筑设计行业的设计者们都应该意识到理论创新对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构思水平和工程实践水平。

3. 发扬因地制宜精神

在这缤纷无限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色和文化,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独特艺术,而建筑艺术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它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有着一定社会行为的独特艺术。任何时候,建筑艺术都反映了当地民族的个性和审美情趣。也是因为建筑艺术,才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充满色彩。建筑艺术与民族艺术的有效结合不仅推动了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产生,更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因此,在任何时候,建筑设计师都应该将因地制宜的精神在建筑行

业中传承下去。

四、 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1. 追求自然生态建筑设计

如今,全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世界各地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自由和自然。当城市的繁琐生活困扰人们的时候,人们总期盼着能够生活在天然绿色的环境中,能够更贴

近大自然。

2. 艺术成为主流

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越来越多。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而是更多层面的去追求美的感受。很多人都要求室内各种物体之间存在统一整体美,室内环境设计应该是一种整体艺术。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空间、形体、色彩和虚实关系,并采取相应措施将这几种要素进行和谐处理、将各自的组合关系进行全面掌握,从而设计出更加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3. 现代化要素越来越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之中。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一种高端概念。设计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对室内的光、色、形匹配到最佳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速度、高效率和高效能,创造出更适宜现代人生活的环境。

4. 个性化被逐步重视起来

进入工业革命的社会出现了一副令人窒息的画面: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楼房、相同房间、相同的室内设备等,世界几乎变成了同一的世界;而就在这人人都追求同一化的时代里,只要有人追求个性化、追求别样,那么就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和一种勇气。个性化的追求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自身所需打破以往的设计常规,设继而计出非常别致的空间和环境。

参考文献

[1]赵红,徐世强,李新璐.百叶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09(10):11-12.

[2]Christian Norberg-Schulz,康旭.现代建筑设计新理念[J].内江科技,2007(8):67-68.

[3]王华磊,李蕊.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及其哲学思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