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

中医药管理论文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药房工作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药房负责住院部药品的调配、发放、计划、保管、用药监督以及科室试剂的供应。我院中心药房每月药品消耗近800万元,其工作杂、任务重、要求高,尤其现代医院管理要求我们“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工作,向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规范、无误的服务,全方位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此,本文就我中心药房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1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药房需要编写自己日常的工作文件。我们针对自己的工作,由主管编写了中心药房工作文件11条,包括:中心药房摆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配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发放药品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出院带药调药流程,中心药房退药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申请药品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药柜药品管理流程,中心药房值班岗位工作流程,中心药房实习进修人员学习流程,中心药房输液药品下送岗位流程。我们编写工作文件的目的就是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提供标准化服务,使日常工作有据可依、有据可查、有据可究。

2信息化管理

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在药品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正逐步被认可并广泛应用。信息化管理简化了日常工作流程、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加强管理效能的现代化科学管理,有助于药房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中心药房与各病区及收费处联网。医师输入普通医嘱,经护士再核对无误后提交到药房。药房人员确认后,收费、库存增减等项目自动完成。打印成单,依单摆药,核对发出。中心药品管理系统的药单分为汇总和明细2种,2种模式可随意切换,汇总药品单按药品汇总,明细药品单按床号、患者姓名显示其应用的每种药品。实行中心摆药后,电脑自动划价结算,控制了乱收费和随意减免等现象[1]。患者、护士站、医生站可随时了解用药情况和医疗开支情况,增强了互相监督机制,杜绝了医务人员的搭车用药现象。

3药品摆放坐标定位

3.1药品摆放坐标定位原则:

药品按药物的药理作用兼顾使用频率原则进行摆放,并做坐标定位。其中常用药放中间层,不常用的放最上或最下层。货柜用英文字母表示,层数用数字表示,如A02:表示A号货架的第2层。

3.2针剂摆药单药品顺序:

药品坐标号录入药品数据库,针剂摆药单增加药品坐标号栏,针剂摆药单按坐标号顺序打印,例:A01A02A03A04B01……依次打印。

3.3优点:

药品坐标定位优点主要体现在[2]:①药品规律有序摆放,便于管理及方便加取药品;②对药品坐标进行汇总,生成盘点表,减少工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③坐标定位使摆药单药品显示顺序与药品摆放顺序一致,使针剂调配有序化,减少因跳行而漏配药品的现象发生;④新药上架及时显示,防止发生“找药难”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⑤药品位置清晰明了,为岗位轮换提供有利条件。

4加强药品有效期管理

4.1实行专人管理:

安排1名主责药师作为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员,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对药品进行检查。对近期、怀疑有质量问题的药品进行登记汇报;保持与药房其他子部门联系,对近期、滞销的药品进行协调,杜绝药品过期现象发生并认真做好特殊药品日常消耗统计。

4.2通过网络管理效期:

效期药品的管理过去是建立药品一览表,可随时更改,由于是人工负责,难免有疏漏之处。微机网络化管理后,我们一方面继续借鉴以前的模式,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效期药品入库后,其效期都须同时输入网络,以便及时查询,对于各类效期药品销售、库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既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有效,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3]。

4.3设立近效期药品专柜:

将近效期药品集中到一个药柜,由于每月都可能有的新的近效期药物,所以安排专人负责并设定货位。这种办法使近效期药物一目了然,在发放过程中会更加注意,避免了过期药物外流。

5严格麻醉的管理

5.1品空白处方限量领取:品空白处方由各病区护士长至中心药房领取,每次限领一本(100张/本),领用者和发放者当场核对处方数量,同时对领用日期、科室、数量、发放者和领用者姓名进行登记。麻醉科因手术室多,品处方用量大,由统管人员一次领取20本。这样一来,一旦发生品专用处方流失或者被盗用的情况,便有据可查、有案可循。

5.2规范并优化品和的领药流程

5.2.1病区领药流程:按照《管理规定》,病区领药严格按以下流程操作:医生开具专用处方护士检查处方填写是否有缺项护士凭处方至住院药房领取药品并归还上次药品的空安瓿药师发放药品,护士当面核对、签字。

5.2.2麻醉科领药流程:麻醉科负责人清点并统计处方麻醉科负责人凭处方、药品登记单和已用药品的空安瓿至住院药房领取药品药师进行处方录入后发放药品,领药者当场核对、签字。

5.3规范处方书写:

按照《药品管理法》中对品处方书写的规定,品必须使用专用处方并且每张处方注射剂不得超过二日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超过三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七天。品处方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签写开方医生姓名,配方应严格核对,配方和核对人员均应签名,并建立品处方登记册。

6开展药学服务

药物信息是医院药学领域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它紧密配合临床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而中心药房是药剂人员与医护人员及患者联系的纽带[4]。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手开展药学服务,药学咨询和药学监测三项任务,这是时代赋予药师的使命,反映现代药学服务模式和健康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同时也是药师服务观念意识的转变和工作职能的转变与拓展[5]。

6.1药学服务:

指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医务人员、病人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医院药学服务主要在药物咨询和药学监护两方面进行。住院药房的药师面向病区,与医生、护理人员、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有密切的联系,其工作特点贯穿了药学服务的全过程[6]。

6.2药学咨询:

利用网络在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建立反应迅速、具有综合性和辅助决策能力的药物信息咨询系统[7]和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系统[8],这是医院药房应用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的。药品信息咨询系统为临床医护人员了解药品发展动态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并可及时方便地查阅医院所有药品的有关信息,加强药房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系统把输入的医嘱/处方经合理用药知识库快速查询,自动完成检测,防止不合理用药。1995年英国开发了国家处方集(BNF)电子版,使处方者在网络终端开处方时,能自动与BNF知识库相联系,防止处方错误。美国目前大多数药房对处方中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过敏的电脑检索普及率达75%以上[9]。

6.3药学监测:

临床药学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药学上的临床药学监测通常指监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与临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指导临床合理选择与调整药物的重要技术手段[10]。这项技术属于技术性很高而且医疗成本也很高的医院服务项目,目前只在一些大型医院得以开展。一般医院开展应当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正确估计自己的市场,或者选择与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联合,以减少盲目投入。一旦开展该项目,就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这个机构与临床一线有充分沟通,以合理运用,争取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对中心药房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我们在对药品的管理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的调查与分析,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以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工作,以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适应现代药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计算机联网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3):201-202

[2]许卫民,吴丽华,谈住院药房工作的改进[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7):145

[3]杨运朴,刘德泉,秦显菊.住院药房的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54

[4]胡晋江.医疗改革中药剂科的责任[J].中国药房,2001,12(2):861

[5]张石革,马国辉论药师职责转型的时代使命与其必然性[J].中国药房,2006,17(2):841

[6]胡晋红,蔡溱.药学服务实施的量化指标初探[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1,1(1):6

[7]唐经波,赖琪,袁天赐,等.合理用药自动监测网络软件的开发[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80

[8]WyattJ,puterbasedprescribing[J].BMJ,1995,311:1181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中药既能治病救人,也会坑害病人。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伪药、劣药冲击市场,尤其是药品回扣风盛行的今天,更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药品的采购是中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科主任应选择素质好、责任心强的药剂人员担任采购和药库的管理工作。为了杜绝漏洞,尽量实行了由院长监督、科长负责、采购员采购的三级管理体制,保证药品国营主渠道,并以质优、价廉、就近为原则,以质量为准绳,由采购员与科长二人同时进行价格协定,增加药品价格透明度。

对所购药品,必须通过医院质检室检定合格符合药典规定,方可购进;对无批准文号、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批号的“三无”药品严拒门外。既保证了药品的质量,也保证了病员的安全。另外,药品的采购应以本单位的基本用药目录为依据,实行计划采购,院长审批,药库和药品保管员共同验收把关,财务结算,回扣归公的系统管理;新药的采购必须有医师的申请单,药剂科主任签字,药物管理委员会和院长审批后方能采购。首次进货量要严格按照申请批准数采购,购进后原则上要在6个月内使用完毕,若造成的积压和报损由申请科室承担经济责任。在价格合理、质量等同的情况下就地采购,禁止独自订货,严禁向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进货,禁止采购“四无”(即无批准文号、无批号、无厂家、无商标)和伪劣中药材。及时掌握药品的价格信息,对可能调价增值的药品,要抓住机遇,尽量予以采购。

2.加强药库的库存管理

药品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收入,保管员应及时作好采购计划,并妥善保管药品。毒性药品要严格按照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执行,严把药品质量关,禁止伪劣药品进入库房。另外,中药品种繁多,好多药品保管不易,一不注意就会发生虫蛀、霉变现象。对此,不仅要配备了细心、经验丰富的专职人员,同时还施行电脑管理,使药品进出有序,一目了然。入库时,有药库保管员严格验收,填写药品入库验收情况记录,对药品的品名、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等逐一审查,手续齐全方可入库,并输入微机保存;出库时,有药房填写领药单,药库保管员根据电脑反映,保证先入库的先出库,所发药品经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生效,药库凭签字后的领药单逐笔输入电脑。每日,药库管理员应将电脑显示的库存药品结存明细表及时送交采购员手中,采购员根据药库的信息,合理购药,减少了盲目性,防止了积压和浪费,既保证了药品的正常周转,又加速了资金的循环。

3.加强药品的服务质量管理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中药房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加大力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调剂制度、验收、质量审查制度,效期药品管理制度、卫生制度、核发制度等,使中药房的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地进行。并根据中药饮片实行预分装的新情况,制定了中药质量检查制度,中药采购制度;杜绝因中药饮片预分装带来的中药饮片易霉变,总重量与预分装包数不一致;外观改变,重量、规格不符,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如发现上述问题的中药饮片应及时清退。对中药采购数量一般遵循“少量多进”原则,并随时抽查、检验,进一步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严格按照中药配方操作规程,实行双签名,即由一人将药配好后,由另一人负责检查核对,未发现问题,则签名发药。加强中药处方的核对与付发制度中药处方的核对与付发,杜绝差错事故的最后一道防线;贴近病人,开展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工作。配备专职的中药师,负责对药物进行逐条核对,并与电脑发药窗口所输入的处方核对;核对的内容包括品名、重量、规格、帖数、质量、药物的临时处理要求,药物的另包情况等,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然后才转入付发给病人,付发给病人时也应询问清楚患者的姓名、床号或门诊号、年龄、发票联等,完全核对无疑后,才能将药物付给病人或其家属,然后明确交代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有关注意事项包括“先煎”“后下”“烊化”“忌口”,并交代要拆掉预分装塑料袋和操作电脑发药等。对于病人有什么疑问,用药咨询,合理用药问题要认真解答,真正转变服务模式,让病人满意。

4.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服务质量的管理

作为十大窗口之一的中药房,天天与病人打交道。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健康和医院的声誉。应从实际出发,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关心加爱心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在业务培训方面,通过不同方式来更新专业知识;鼓励工作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并直接与职称晋升、资金挂钩;经常组织参加各项学术活动进行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操作的训练,把学历低的人送出去深造,将有名望的高年资药剂师请进来传授技艺,对于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中药房的再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做好药剂人员的知识更新工作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的涌现,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应该把人才培养、智力投资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药剂人员应该多阅读一些专业报刊杂志,了解新知识;科室要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并定期考试;多举行一些专业讲座,坚持有计划的自学和有计划地外出学习。

加强负责人工作的管理。以身作则,努力搞好工作中药房的负责人是科室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一个善于管理的带头人要能有效的地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把科室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另外,注重窗口服务窗口划价和发药窗口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所以窗口人员应该坚待“以病人为中心”实行挂牌服务,讲文明语言,自觉地为病人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并经常对窗口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教育,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

5.加强调剂室工作的管理

选择素质较好,业务水平较高和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调剂室和药库管理的负责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科主任要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负其责,分组管理。调剂室是医院的十大文明窗口之一,调剂室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它具有为医院创收和为病人服务的两大特点。调剂室即要做好处方的调配又要管理好药品和保证质量。在处方的调配过程中,要严格按处方要求进行,因处方系调配的依据,具有法律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意义,因此医师、调配人员发药核对人均在处方上签全名。对毒性药品和超剂量的低毒性药均实行医师重签名,方给调配,以示负责。

准确划价,中药划价比较复杂且药品价格频繁调整,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好的业务知识方能胜任。调剂室同样应建立明细账,以便核对。为保证药品质量和配方准确,减少差错,杜绝事故,加强责任心,应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和奖惩挂钩。

另外,实行微机管理势在必行中药房既是药品供应部位也是经济部门,引进计算机管理势在必行。把中药房的帐务、处方、药品等纳人微机管理,可以减少药剂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中药房的管理水平。

总之,如何加强中药房科学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目前综合性医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应该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从各个角度出发,加强对中药房的管理,为病人带来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明,中药房管理的实践意义[J],药事管理,2001

[2].冯雷,在新形势下加强中药房综合管理的思考[J],改革与管理,2003

[3].徐敏,卢竞,浅谈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J],药事管理,2006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由医院指派的专业调查统计小组对中药房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四年半时间内出现的55例质量管理问题资料登记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房的工作人员协助调查统计。

1.2方法:回顾性分析中药房管理中出现的55例因管理不当而出现的事故,探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归类,探索解决对策。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以构成比例描述问题类型,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对55例事故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后,质量管理问题类型构成比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药房管理事故主要原因有药品质量不合格、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药品加工炮制粗糙、中药配方不严格、中药信息管理落后和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六个因素。本文针对这六个引起中药房管理事故的因素,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3讨论

3.1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1药品质量不合格:①中药房进购中药材时对药品质量把关不严,采购人员不负责任,没有分辨清楚药材中掺入的劣质药、失效药和低价药,没有察觉贩药商家在药材中加进的化学物质;②中药房采购人员中药药材知识掌握欠缺,对药品成色、重量、药性等方面了解甚少;③采购人员从中作弊,为赚取利益而购进质量差的药材。

3.1.2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①药材进仓出仓秩序混乱,没有严格的药材出入秩序,没有登记制度;②药材药品无计划进购,仓库内部药材积压;③没有严格按照各种药材所需的存储条件放置药材,在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多方面缺乏常识;④在药物存放期间,防火、防盗、防虫和防变质方面管理措施缺乏;⑤仓库内部药材药品存放秩序混乱,出现药材掺杂的现象,这样不但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威胁治疗安全,造成医疗事故[2]。

3.1.3药品加工炮制粗糙:中药药材的加工炮制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效的发挥,若药材在炮制加工时粉碎程度不合格,则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则不能充分析出,从而影响患者药物治疗效果。通常问题出现在药品加工炮制人员在工作时认真程度不够,或者是对每种药材的加工程序没有很好地了解。

3.1.4中药配方不严格:①中药房的配药人员中医药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不重视药量的增减;②在抓药时由于粗心大意容易出现抓错药斗、配错药的现象。

3.1.5中药信息管理落后: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中医医师手写处方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药材、药量经常拿捏不准。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3.1.6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中药房没建立起严格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许多仓库出纳工作者为了谋取一些私利,购进劣质药材,行为极端恶劣;中药房工作者中药材知识常识缺乏,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服务心态。

3.2存在问题的对策

3.2.1药品质量不合格:实行药品出纳人员工作透明制度,加强监督力度,实施药品安全质量问题责任追问制度,严格建立起药材采购和验收机制,定期对药品质量进行专业审查,保障无劣质药、无失效药、无化学成分添加药。

3.2.2药品仓库管理不达标:建立系统的药品仓库管理制度,仓库药材的进出明确登记,内部存放严格有序,严禁药材混杂现象。为仓库管理人员开设中药材管理的相关课程,要求每一位管理员对药材的性状、成色、药效、保质期、贮存方式等各个细节有精准的掌握[3]。

3.2.3药品加工炮制粗糙:对药品加工炮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建立药品加工考核制度,定期对药品加工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考试。保证加工人员对每一种药材的加工程序了如指掌。

3.2.4中药配方不严格:强调配方人员的自觉性,确保药方的药材配比科学合理,加强监督工作,抓药时不出现差错。

3.2.5中药信息管理落后:网络信息技术现在已经普遍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中药房的管理中利用信息网络制度来加强管理十分有必要。引进信息技术,更新中药房管理模式。中药房各个岗位连成一个整体,各个环节加强联系,提高工作效率。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2020年中医药管理局心得体会理论文章创建中医药防疫体系势在必行

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又拿出了过人的看家本事,也再次证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呈现出未来价值。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安全有效、并形成厚重而独特的“中医防疫文化”。当今,我们更应大力弘扬中医药防疫文化,深刻思考今后如何进一步释放中医药防疫巨大潜能,如何用中医思想引导疫后我国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中医药防疫体系内容

笔者认为,中医药防疫体系是指:“中医对疫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康复的思想理论、防治原则、技术手段、以及产业形态、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综合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理论思想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核心思想,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精华为理论基础,构建与时俱进的疫病防治思想和理论。这种思想和理论进一步表达为:“自然为本、敬天养地、宜物宜人、和谐共生。”如果以此为出发点,人们将重新认识和对待“病毒”,疫病防治对象不仅是“病毒”,还有天地人和其他万生万物,其中重点是人。治理全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调理人身心灵健康才是疫病治本之道,构建全球生物安全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疫病全球化,以“中医治人”“上医治国”为特色的中国方案将不断体现出现实和未来价值。

防治原则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原则就是四个字:“养内避外”。从“治人”层面讲,养内就是扶正固本、培植正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避外就是隔离邪气、驱散邪气。从大环境层面讲,养内就是养护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培植正气和正能量,让地球恢复生态健康。避外就是去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友好之邪,破坏国际和平和谐之邪。

技术手段

中医药防疫技术手段极为丰富,比如针灸、按摩、运动疗法、情志疗法、隔离法、药熏法等。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具有举足轻重的防疫价值,将这些技术手段、方法和制度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并在中医防疫思想理论指导下加以应用,一定能成为全球疫病防治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产业形态

在此基础上,“中医药防疫产业”应运而生,这一新业态是中医药防疫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内容,也是中国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中医药防疫产业涉及产业内容、产业结构、全景产业链条、产业发展趋势等,将对我国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健康的生产方式和形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生活方式

提高公众中医防疫文化素养,促进公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这是中医药防疫体系创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自然为本、敬天养地、宜物宜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尤其要教育引导公众在这次疫后防患未然,树立“治未疫”理念,学习掌握中医防疫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身心灵调养,培植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药防疫体系特征

中医药防疫体系是在中医药几千年积淀的防疫文化基础上,通过传承精华、与时俱进,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疫病防治综合系统。该体系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整、自成体系、大边际、高度综合系统。既要自成体系又具有前瞻性,能与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尤其与国家和国际卫生防疫体系相融合。

中医药防疫体系保障措施

该体系是一项边创建边完善的动态化、持续化工程,在创建和实施过程中要有以下保障措施:

政策法规

出台、修订相关政策法规,尽快出台民间疫病防治确有专长医生行医资质和技术手段、产品审批特殊政策法规;设立常态化民间医生行医资质、产品文号审批绿色通道;尽快对公民遇疫期防疫和疫前疫后的“治未疫”知识普及教育立法。

组织机构

成立国家层面中医药防疫体系课题组,研究和编制国家中长期中医药防疫发展规划;成立各级中医药防疫行政机构,负责中医药防疫工作和贯彻实施相关工作;成立国家中医药疫病防控联合组(包括国家队、地方队),特别将民间确有专长的医生纳入人才储备,由国家统一调遣。

人才培养

在中医药大专院校、职业技能学校开设中医药防疫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对临床医生进行中医药防疫继续教育培训。

项目储备

大力发展中医药防疫产业,创新研发“治已疫”和“治未疫”项目,建立项目库,准备疫情应急、防治预案。尤其要大力研发生产“治未疫”项目。

舆论支持

各级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中医防疫文化科普,尤其要加强包括“治未疫”在内的“治未病”文化理念和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包括中医防疫文化素养在内的中医药健康素养。

资金支持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推动中医药深度、全程参与疫情防治,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一次生动实践。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存在中医药应急物资保障不健全、中医药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中医药特色专科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当前,很多人缺乏中医药防治急性传染病的自信,对重医药防治传染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尤其是突发传染病的优势特色在一定程序上得不到发挥。这就要求加快构建中医药疫情防控体系建设,构建与突发传染病防治相适应的中医药应急防控机制。制定并完善中医药应急物资法律法规,推动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法制化、应急救治程序化、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化、中药材仓储建设规范化、中医药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要加快建立完善中医药现代配送体系,利用GPS、GIS等技术整合中医药应急物流系统,提供快捷、方便、实用的配送服务。要建立完善中医药应急物资分配制度,实现疫情防控与定量供应相对称。

加快建立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发展中医药事业,人才是根本。要主动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培养国家、省、市级中医药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构筑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高地,着力培育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中医药人才。加快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采取政府资助、个人自愿、定向选择的模式,在高等医学院校和省级中医院建立中医药健康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中医药人才。加快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中医技术骨干培训班、中医在职学历教育、师承教育等,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加快技术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企业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品牌是产品的代言,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唯一策略。而要打造一个好的产品品牌,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快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所以企业要走出困境进行自救的重要途径就是全力开发核心产品,全力研发核心技术。将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摆在实施经济战略的重要位置,以新经济逐渐替代传统经济。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基地,通过选派具备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等方式,掌握新的经济理论知识和产品研发专业知识,有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协作、挂靠、配套等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协作,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入企业生产,进而打造出企业的拳头产品。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发展

成本上升而效益降低导致的资金困难是制约医药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国家应该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逐渐建立并完善由政府参与的医药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完善并落实各相关机构的服务职能,积极创新并改善信贷服务体质机制,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同时,利用税收杠杆,尽量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落实对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企业。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通过设立高新技术创新风险基金等方式,鼓励科技单位、企业内部对产品研发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解决医药企业经济运行困难这一问题,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和国民医疗服务水平。企业自主创新固然重要,但仅凭行业的单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孤军奋战,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才能使行业发展形成技术、专利、生产技能等诸多方面的互补,才能畅通企业经济运行的渠道,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知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 

 

主要栏目

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研究进展、实验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理与毒理、生物医药、药品鉴定、药物与临床、新药评价、麻醉与镇痛、医学检验、病理分析、影像与介入、中医中药、护理研究、医药教育、健康教育、个案报道、误诊误治、社区医疗、乡村卫生、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学、制剂与技术、制药装备、营养与保健、疾病防控、医疗器材、政策研究、法规与标准、产业研究、市场透视、卫生管理、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医院管理、企业管理、营销与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科研管理、药事管理、设备管理、医药文化、医风医德、医药信息化、调查研究、工作探讨、医护论坛、封面报道、医药资讯、业界关注等。 在该刊可用于职称晋级、继续教育、毕业论文、科研课题报告等,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学分授予标准,可获得部级继续教育ii类学分6-4学分。 

办刊宗旨

以“推广医药研究成果、交流医药临床经验、报道医药发展动态、促进医药卫生发展”为宗旨。 

市场定位

为全国医疗机构、药品与医疗器械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政府医药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的管理、经营、科研、教学、医护、药事、采购、监管等人员开阔视野、了解市场、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提供阵地。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无缝隙;药房;管理

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室,药房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经济效益,药房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力求通过无缝隙理论的分析与研究,按照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要求,阐述了当前我国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领域应用无缝隙理论经验,论述了我国医院药房的基本构想。

1无缝隙理论概述

20世纪90年代,顾客社会的兴起和新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私营部门组织变革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的再造。私营部门的商业流程再造被运用于公共部门,于是,官僚机构被再造成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拉塞尔・M・林登将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称为“无缝隙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缝隙政府”理论[1]。无缝隙政府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三部分,一个基本前提,两个基本概念,三个基本导向。

2我国医院药房管理现状及问题

2.1药房管理模式单一,以人为本理念差

在管理模式上,大多数医院采用的都是制度化管理,而非人性化管理,主要采用一些规章制度来对药剂人员进行约束。从现有医院制定的制度来看,很多大型医院的某些条文比较宽泛,可执行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此外,在一些医院药房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药剂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和蔼,工作方法简单,有些药房人员对患者的询问往往不能耐心回答,甚至训斥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2药房管理制度不健全,法规意识差

现在很多医院具有“重医轻药”、“重利轻质”的思想偏差,药品管理使用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和严谨的监督管理手段,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滥用抗菌药最为突出,忽视用药的个体化法则和规律,缺少药师对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的指导,将药师定位于发药供应的传统管理模式已暴露出明显的问题。

2.3药房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工作效果差

医院药房未能有效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优势,药品管理混乱,人为因素造成的药品错发、漏发、发放过期等现象。医院对药品的管理未能使用计算机系统对药品的采购一存放一销售进行数据库联网管理,药品管理的整体信息化程度较低。院内医务人员对药房药品的购进信息、效期药品信息、新药信息均不甚了解,不便于临床用药,不利于药品周转。

2.4药剂人员专业知识不强,工作质量差

医院用药的安全、有效,应有药学专业人员把关,药房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药师的业务水平。很多大型医院的药房缺乏中高级药师,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太低,中专学历占大多数,有些药师缺乏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知识、药物治疗学和临床药理学综合知识,不能很好的开展药物咨询服务。

3基于无缝隙理论的医院药房管理模式构想

目前我国医院药房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方法落后。这就迫切需要一整套与医疗改革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及技术,并构筑起新的医院药房管理新模式。无缝隙理论事实上是将管理工商企业的理念引入医院等公共服务部门管理机制中,其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便利患者、满足患者的要求。创建基于无缝隙理论的医院药房管理模式,就是要把患者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医院药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化技术,重新定位医院药房的角色,使医院药房管理理念、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方法得到根本改变,重新调整医院药房管理组织、制度等,从而建构一个具有更高效率、更高服务品质的医院药房。

4结论

医院药房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在相适应管理理论指导下循序渐进,稳步推行。无缝隙理论强调以顾客、结果和竞争为导向,使顾客的需求得以满足,利益得以实现,为我国医院药房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为我国医院药房管理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中医药 激励机制 人才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医药,被公认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国家为振兴中医药发展事业,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要实现这两大战略目标,需要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1 多层次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

中医药人力资源需要满足各层次卫生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1.1 高级中医药人才

高级中医药人才是对中医药的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力资源。该层次的人才包括: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指引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大家;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掌握独特的诊疗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治疗途径和中医治法的临床大家;对中医药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正确见解的现代科研人才;对中医药教学具有深厚造诣的中医药教育家和名师;在国外宣传中医药文化,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有重要突出贡献的人才。

1.2 中级中医药人才

中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中级中医药人才包括:能够熟练地将中医药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的医师;从事主要教学工作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从事中医理论、现代中药研发、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中医药科研人才;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维护中医药市场秩序的中医药行业管理和法律人才。

1.3 初级中医药人才

初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初级中医药人才包括:临床经验还有待积累的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农村和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按摩、保健、刮痧等操作相对简单的中医药人才;从事与中医药生产经营相关工作,投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

2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指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涵盖临床、科研、教育、管理、法律、营销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体系。

2.1 中医临床人才

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临床疗效的保证依赖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临床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能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思想给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用药[1]。临床中医人才可以分为全科型和专科型。全科型中医临床人才适应于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专科型中医临床人才能够针对一些中医擅长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提供独特的治疗方法。

2.2 中医药科研人才

中医药科研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使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被要求废止。而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积淀,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新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然而中医药理论和作用机理大多无法用现有技术去解释,需要中医药科研人才寻找新的途径。

2.3 中医药教育人才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广大的中医药教育人才。既包括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还有带徒的老中医。中医药教育人才要熟悉中医药经典著作,领会中医药的精髓,把对中医药学的领悟融入自己的学识中,并准确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中医药教育人才要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悟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水平。

2.4 中医药管理人才

中医药的发展既需要统领全局的宏观管理人才,也需要擅长于中医药企业经营和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的微观管理人才。宏观管理者负责拟定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台各种行业管理规定,执行对中医药市场和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他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中医药资源配置。微观的管理人才,如地方中医药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他们对中医药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对防范医疗事故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5 中医药法律人才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作为我国原创医药的中医药,其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的汉方药,其组方来自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然而其方药却已率先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保护,严重威胁着中医药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中医药法律的人才,首先要重点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2]。同时国内的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中医药法律人才,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护下,中医药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2.6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是中医药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载体。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既要有中医药背景,又懂营销和商务手段,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专利和药品注册法规。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在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形象。尤其是外贸人才,他们将中医药推广到世界各地,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需要了解与中医药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准进入渠道从而打开国际市场。

2.7 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医药需要我们扩大宣传,增强对外交流工作。与国外的卫生部门、医药院校、研究机构的互访与合作,在外国开办中医药学院,设立中药店和中医诊所,借助国际型展会和论坛等各种平台宣传中医药。这些都需要既懂中医药又懂得外国语言的人才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用外国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跨越语言的障碍,使外国人能更多地了解中医药。

3 政策建议

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各界中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在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运作目标相结合。

3.1 建立全方位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要围绕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以大学教育为主,其他培养模式为辅的培养机制。根据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培养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及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其他培养方式的结合,如通过师承教育采用名老中医带徒方式,使一些中医药独特治疗方法得以传承和延续。

3.2 建立中医药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

政府首先要增加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给中医药人才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给予表彰奖励,对在临床和科研的奋发上进的人才应该给予晋升的机会。从而通过各种激励方式,调动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使中医药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药学管理

作为现代医院药事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现代医院中药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其内容涉及中药生产管理、中药质量监督、中药临床药管理、中药供应管理等[2]。医院中药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得到高度关注[3]。本院自2014年开始实施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和模式,笔者将其在药学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效果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期间的药学管理情况作为研究组;以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常规中药管理理论和模式期间的药学管理情况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每组中随机抽取500张中药处方和相应病历,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核对,统计并分析两组的不合理药物处方数量、高危药品配置错误量、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等。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现代医院中药管理模式,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1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提升其专业素质和水平

坚持人才战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储备;积极培养科室管理骨干,引进高学历人才,优化药学部人才资源的学历结构,提升整体文化水平;对药剂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水平。

1.2.2积极转变服务观念,确保用药合理安全

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以“合理用药”为重心的药学监护工作模式,以超常预警及动态监测来监护处方用药,减少不合理药物处方数量;对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确保用药安全。

1.2.3药物调剂规范化管理,确保药物使用安全

加强药物调剂管理模式改革和规范化建设,确保药房布局合理,药品分区恰当,药架摆放规范有序;引进计算机信息化软件对药品进行管理,完善各项药物调剂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具体职责,建立健全的调剂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四查十对”政策,杜绝出现凭借印象发药的现象[4];建立健全的科室奖惩制度,定期检查科室药物调剂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积极处理;加强在岗培训,提升药学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整体专业素质,确保配发给患者的药物准确、合理、优质、安全、有效。

1.2.4加强药学科研建设,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加强医院药学科研建设,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以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因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成立中药药理实验室,加强各方面的专业配套改革,如人员安排、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积极推动药学科研工作发展[5];定期组织药学技术人员参与到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之中,并就药学科研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发表出版中药学专著和论文,提升药学科研水平和药学部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1.2.5做好药物制剂管理,提升社会和经济收益

充分结合医院直接投入和科研立项所得研究基金,申报中药新制剂品种,加大研发与生产含医院特色的中药制剂,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500份中药处方中,有2份不合理药物处方,不合理药物处方发生率为0.4%;对照组500份中药处方中,有10份不合理药物处方,不合理药物处方发生率为2.0%。两组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危药品配置错误量来看,研究组共1张,占0.2%;对照组共5张,占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来看,研究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占0.6%,对照组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占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院中药管理是在当前新“医改”形势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药事管理理论和模式,在推动医院药学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提升医院中药管理水平,便于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药学服务[6]。本研究按照本院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现代医院中药管理。

3.1药品调剂方面

本院药品调剂普遍存在用药不规范、发药不标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科学等问题。而药物调剂承担着药物的贮存、发放、使用、回收等方面的责任,需得到高度重视[7]。对此,笔者提出药方布局合理规划、信息化管理方式、完善中药调配制度等措施进行改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发放登记管理需实施双人双核制度,以充分确保药物发放、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还必须改善药物调配人员的工作环境,促使其提升工作积极性,提高药物调配准确性和调配速度,以确保中药临床效果充分发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实施以来,药品调剂制度日益规范,药物不合理发放行为明显减少,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临床不合理药物处方发生率从2013年的2.0%下降到2014年的0.4%,而药品配置错误量从2013年的1.0%下降到2014年的0.25%,用药合理性大大提升。

3.2药物研发方面

医院未来的发展和技术实力取决于其自身药物研发技术水平和临床治疗水平的高低[8]。另外,中药制剂的研发也有助于推动医院专科建设发展,比如康复科、肾内科、骨伤科、肛肠科等,进而推动医院整体发展,因此应得到高度重视。然而,本院以往药物研发还存在资金及设备投入少、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阻碍药物研发速度和效率。对此,笔者认为,可精简机构,对科研人员、科研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应该定期对研发成果进行检验,以免出现科研浪费的情况,促使整个科研过程顺利进行;成立专门科研实验室,加大科研经费和新设备投入力度,验收科研成果。

3.3药物制剂方面

本院中药制剂发展中存在自行生产制剂能力缺乏、制剂覆盖范围狭窄、部分药物制剂严重短缺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院方应该在切实立足患者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自行生产中药制剂的力度,以生产出安全性高、价格相对便宜的常见中药制剂;而且,为改善本院中药煎药流程,还应成立专门住院中药房,安排有丰富中药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负责人,专门负责为住院患者进行中药调剂和煎煮,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3.4人才培养方面

对于医院的中药管理来说,高素质、高专业性的药学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本院存在人才储备不完善、人员学历结构水平低等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加强本院专业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强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培训;构建健全考评选拔制度,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等。综上所述,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药学管理实际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能规范药物管理,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可以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杨勇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结核病防治所

〔参考文献〕

〔1〕梅全喜,曾聪彦,钟希文,等.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31):2881-2884

〔2〕贾丽君.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5):163-164

〔3〕李浩福.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266-267

〔4〕赵霞.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首都医药,2014,21(24):29

〔5〕曾聪彦,梅全喜.现代医院中药质量管理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7):620-623

〔6〕颜耀东,王楠,刘东麟,等.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7):578-580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中医药 激励机制 人才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医药,被公认为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国家为振兴中医药发展事业,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要实现这两大战略目标,需要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的支持。

1 多层次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

中医药人力资源需要满足各层次卫生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1.1 高级中医药人才

高级中医药人才是对中医药的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力资源。该层次的人才包括: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指引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大家;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掌握独特的诊疗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治疗途径和中医治法的临床大家;对中医药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正确见解的现代科研人才;对中医药教学具有深厚造诣的中医药教育家和名师;在国外宣传中医药文化,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有重要突出贡献的人才。

1.2 中级中医药人才

中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中级中医药人才包括:能够熟练地将中医药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的医师;从事主要教学工作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从事中医理论、现代中药研发、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中医药科研人才;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维护中医药市场秩序的中医药行业管理和法律人才。

1.3 初级中医药人才

初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初级中医药人才包括:临床经验还有待积累的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农村和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按摩、保健、刮痧等操作相对简单的中医药人才;从事与中医药生产经营相关工作,投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

2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指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涵盖临床、科研、教育、管理、法律、营销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体系。

2.1 中医临床人才

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临床疗效的保证依赖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临床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能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思想给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用药[1]。临床中医人才可以分为全科型和专科型。全科型中医临床人才适应于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专科型中医临床人才能够针对一些中医擅长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提供独特的治疗方法。

2.2 中医药科研人才

中医药科研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使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被要求废止。而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积淀,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新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然而中医药理论和作用机理大多无法用现有技术去解释,需要中医药科研人才寻找新的途径。

2.3 中医药教育人才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广大的中医药教育人才。既包括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还有带徒的老中医。中医药教育人才要熟悉中医药经典著作,领会中医药的精髓,把对中医药学的领悟融入自己的学识中,并准确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中医药教育人才要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悟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水平。

2.4 中医药管理人才

中医药的发展既需要统领全局的宏观管理人才,也需要擅长于中医药企业经营和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的微观管理人才。宏观管理者负责拟定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台各种行业管理规定,执行对中医药市场和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他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中医药资源配置。微观的管理人才,如地方中医药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他们对中医药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对防范医疗事故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5 中医药法律人才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作为我国原创医药的中医药,其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的汉方药,其组方来自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然而其方药却已率先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保护,严重威胁着中医药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中医药法律的人才,首先要重点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2]。同时国内的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中医药法律人才,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护下,中医药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2.6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是中医药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载体。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既要有中医药背景,又懂营销和商务手段,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专利和药品注册法规。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在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形象。尤其是外贸人才,他们将中医药推广到世界各地,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需要了解与中医药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准进入渠道从而打开国际市场。

2.7 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医药需要我们扩大宣传,增强对外交流工作。与国外的卫生部门、医药院校、研究机构的互访与合作,在外国开办中医药学院,设立中药店和中医诊所,借助国际型展会和论坛等各种平台宣传中医药。这些都需要既懂中医药又懂得外国语言的人才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用外国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跨越语言的障碍,使外国人能更多地了解中医药。

3 政策建议

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各界中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在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运作目标相结合。

3.1 建立全方位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要围绕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以大学教育为主,其他培养模式为辅的培养机制。根据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培养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及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其他培养方式的结合,如通过师承教育采用名老中医带徒方式,使一些中医药独特治疗方法得以传承和延续。

3.2 建立中医药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

政府首先要增加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给中医药人才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给予表彰奖励,对在临床和科研的奋发上进的人才应该给予晋升的机会。从而通过各种激励方式,调动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使中医药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蔡慧贤[9]从社会制度、利益关系和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出现传承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张建中等[10]基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提出了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建设的措施与构想,并设计了实现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孙光荣[11]从战略视角,论述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提出了其传承和发展的战略措施。靳琦[12]、王键[13]、杨丙红[14]等对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作用、思路、方法、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徐桢等[15]分析了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魏一苇等[16]从传播环境的严峻性和传播者自身的窘迫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境。目前研究仍多是从中医药文化的人才培养、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老生常谈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普遍功能、方式、模式、路径、策略、机制、理论依据等方面的创新挖掘少之又少。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实现,需要依赖新的传承与传播的理论机理和路径创新,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

2中医药文化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理论依据

2.1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代机遇

不可否认,西方科学主义在诸多方面对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观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帮助,但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和不足。在科学主义思维下成长起来的西方医学,亦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一是还原论的局限性,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械地把人体当做一部机器来看待,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没有办法解释整个机体的各种情况。还原论对于很多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比如高血压病发生原因的研究及各种自发性免疫系统疾病的研究等,凸显出它的局限性。二是单纯的医疗“治病”模式,忽视了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及健康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在西医机械的生命观下,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和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不注重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三是治疗上多采用对抗、攻击性疗法,少有调动机制、自身平衡、修复作用、养生保健疗法。西医在对疾病治疗中少有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疾病,这在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随着世界科学知识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中,中医药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慢慢为世界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如在中医学中处于“圣度”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再如“仁”的价值内涵,是中医文化价值中内涵极其丰富的关于个人道德情操修养的部分,“医乃仁术”和“医者仁心”有利于突破纯技术主义的框架。同时“仁”不只是蕴含医道和医德方面,普通人同样需要在道和德方面具备“仁”的思想高度,在处理情志及人际方面要有宽容的心怀。对中医药文化中这类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的传播,从实际意义上讲,有利于促进当代民众的身心健康,让人们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在心理上寻找到归属,促进个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逐渐传播,让世人更深刻地领悟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促进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公众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得到了公众的重新认识,不断积累着更加深厚的传承与传播的土壤。由于西方科学主义及西医科学面临的困境,西医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解决之间脱节、疾病谱的转变使医疗成本大大增加、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促使人类寻求新的医学转向。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加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转化的桥梁。转化医学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原理,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整合,聚焦于具体疾病,以疾病诊疗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患者为目标。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显然这体现和吻合了中医药学的特征:实践性、经验性及中医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疾病个体实施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的契机。与此同时,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时代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完好状态。并且规定了有充沛的精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敢承担责任等十项健康标志。人类健康观念从只关注生理健康到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且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中医药文化中诸多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养生观,尤其是“治未病”理念相吻合。这些都为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2.2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供了和市场分工协作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达国家的社会再造浪潮,是“管理主义”或“新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晶。其本质是重新发现公共品的价值,试图通过企业方法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和公共品异化。大卫•奥斯本和泰德•盖布勒的《重塑》一书提炼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的,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7]。较之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不同的特征。首先是重新定位了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增强对“顾客”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更重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放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公共需求。三是强调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即并非所有公共服务都要由提供,而是应根据公共品的内容及性质,灵活采取供给方式以满足需求。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是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创新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提出的一个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不是试图通过控制使社会朝新方向发展;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地实现;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务员不仅仅要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回应,而且要集中精力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责任并不简单。除市场外,公务员还应该关注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18]。新公共服务理论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

2.3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公共服务有效实现的路径

关于完全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福利危机”的出现,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低效受到很大诟病。面对公共产品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与“失灵”,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要么“市场”、要么“”的二分法模式已不能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19]。基于此,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和这两个极端之间,公共事务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由于各类主体在功能、结构、外部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互补性,可以有效解决采用某种单一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供给的优化配置[20]。显然该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主张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提供公共物品,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2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即超越了企业治理的局限,单纯的范围。以公民为主体,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诚合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增加效益,缓解治理的压力。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探索

3.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品凝集界定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都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无不重视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市场配置的重要弥补作用。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如中医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适宜技术等,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普及,是一种共同资源。依据准公共品的“拥挤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针对广大群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中医药公共资源的功能,提高中医药文化价值提供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3.2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公共服务中的特色与优势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性为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及传播的路径提供多元性思维。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为满足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医疗机构、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民众共同参与治理,既需要推动,又需要市场的补充;既需要学术建设的发展,又需要经济建设激励,以建立健全合理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主导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向、政策,制定与组织传承、传播发展的计划,负责监督、考核,引导资金的投入。非社会团体可进行资源调研,推出公益服务。高校或中医药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优势,可进行学校和合作、校企合作,让知识真正服务公众,加快知识向实践转化。营利性组织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活力,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多方协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承担各自的责任,分享应得的利益,满足群众需要[11]。

3.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路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同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已成为趋势。虽然我国也逐渐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但由于资源的不足,仍普遍“重医轻防”,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的危害。要充分调动各个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内容丰富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具体措施,在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中医锻炼方法、中医药知识、医疗药膳、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等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诸多内容,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应通过多元主体及多种路径,推广到各类人群中去。再者,从中医药文化价值自身角度,操作简单、安全,设备、场地的要求较低,诸多具体适宜技术简、便、廉、验,极适合在社区开展[22]。因此,应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

4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创新方法

4.1领航掌舵建中医药特色健康社区

中医药文化价值对社区健康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区是中医药文化价值实现的前沿阵地,是传承和传播的基础,是中医药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最能为民众提供可及的地方。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中医药必然能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应发挥领航掌舵的作用,协同各方主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发挥战略导向作用,进行长期及短期发展的政策规则制定,为各主体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实现。二是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主导作用,弥补民间资本投入的不足。对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健康社区建设,应主导优先配置资源,保障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培养与投入等等,有利于健康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发挥最重要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监督各方主体提供服务的质量,以群众满意度为指挥棒,及时调整政策,激励与规范各方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4.2中医药文化健康社区模式: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市场、社会多元共治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及上述论述,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的传承与传播中,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以公民健康为中心,、企业、非组织、公民应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社区健康自主治理新体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实现“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市场、社会多元共治”。这为其他非机构参与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公共服务社会化,最大的优势是各方都能发挥自身最优势力量,相互整合、相互弥补、资源互补、协同增效,提高了供给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3中医药健康社区的协调效应:中医药文化价值增值,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中国特色健康社区治理模式,公共品的利用可通过价格歧视增值。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及产品,企业可依据消费者的偏好、品味、收入、阶层等因素对不同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情况收取不同费用,使消费者都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区别定价,尽可能利润最大化,增进收益;公众又可最大程度上使个人福利最大化;中医药文化价值以这种市场制度获得社会认可,加快传承与传播,同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非部门主动参与功能的扩大

以中国特色健康社区为平台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价值,除部门发挥领航掌舵作用,高校、医院、各社会团体等非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尤其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医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之地。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之地,不能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搞实验和学术研究,师生应当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群众,采取各种方式,给社区提供知识和技术,将中医药文化价值普及并应用,用中医药知识惠及群众。这不仅造福民众,同时能够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价值获得民众认同,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促进高校的自身建设发展。医院同样是知识密集的地方,公立性医院应该采取短期或长期的多种措施,如开设社区中医服务门诊、举行各类义诊活动等,将中医药文化及技术传播到基层。各类社会团体亦应在健康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公益性作用,以各种形式补充资源。

4.5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竞争机制、效率机制主导、非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健康需求。为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人群的需求,市场应当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将一些资源配置到有偏好的人群手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俱乐部的“选择性进入”是使中医药文化价值资源更体现价值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织依据市场对中医药技术与价值的不同需求,以企业力量提供设施、人力等资源,组建俱乐部,充分满足和尊重特定主体的选择性,以人为本设定具体内容。设定合适的准入制度,既提升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同时增进社会福利价值。

4.6组建自主治理的健康俱乐部,民主程序化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就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灵验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 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 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中医科研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也不多,有些项目应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 医疗模式和标准西化,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3]。可见,中医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及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如西医院是分科管理,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是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都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自己的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导致了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 有关政策法规导向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可以说现行法规政策的有某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制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药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如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有效制止了伤寒传播。明代永乐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提出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论,对有效防止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理论就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ⅰ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4]。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成果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认为应成立专门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构,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制定一套长远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医药原创性成果;逐步建立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体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平台。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机构基本情况[eb/ol].www. /lanmu/jiaoyu/index.htm,2006-12-12.

[2] 郑恩元.中医是成熟的科学[j].科技中国,2006,2(2):84-87.

中医药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本文介绍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基本概况,对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将有利于加强药品管事使用,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和完善现代医疗卫生学科新体系。文章还对做好《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社会和管理药学;医学教育课程;探讨

社会和管理药学(SAS)在药学领域属于新兴学科,它主要利用相关社会科学(主要是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社会公众在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的社会因素与制度保障等问题的一门科学,它既有现代药学、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现代社会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产物[1]。社会和管理药学与药事管理学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其内容已经超出了传统药事管理学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药学、交流学、伦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应用和药物滥用学、药物计量学、药物经济学等内容,它是社会科学属性的药学发展的高级形态,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生产、流通、使用、监督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社会问题[2]。

1 高等药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的意义

1.1 《社会和管理药学》已成为加强药品管理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管理药学对药品管理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除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过多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3]。不少发达国家都认识到,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保证药物在社会公众药品获得和使用过程中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应用的重要工具,对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提高药物使用宏观调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使药学生掌握《社会和管理药学》相关理论对于药品的管理与使用具有积极意义。

1.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人类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步占主导地位。;一切面向患者的医学模式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人员主要以药师为主,他们对社会和管理药学研究所需的知识掌握得还较少,因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利用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模式还没有建立。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应该适应形势,加快教改步伐,从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入手,在教学中引进社会和管理药学理论。这不但能提高药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现状与形势,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药学人才,以迎接医学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

1.3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有利于完善现代医疗卫生学科新体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为框架的学科群。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了纵横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医学科学也受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医学科学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相互渗透,相继出现了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社会和管理药学等交叉、边缘学科,这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理论医学新学科群,而社会和管理药学也因医学社会化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但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开设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寥寥无几,这是由于缺乏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体系,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宽泛,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很少,同时还缺乏高素质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队伍。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发展的不合拍,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对探索该学科教学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即受教育者在学习结束后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获得哪些技能,受教育者接受哪些项目的培训)具有积极意义,将有利于完善现代医学学科新体系,为未来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对促进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社会和管理药学学科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汲取国外《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经验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的院校还较少,目前仅有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因此,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还很少,课程体系也不是很完善。而国外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比国内要早很多,我们可以试着借鉴国外的一些教学经验。据美国药学院协会(AACP)统计,目前,在美国药学院校中有35%的课程与社会和管理药学有关[4]。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学服务和卫生系统系开展的社会和管理药学本科教育则覆盖面很广,包括药学的定位(药师的作用,药学职业面临的问题)、卫生保健商议的原理、药学服务实践(专业交流,药物信息补充,健康观念,法律问题,处方处理,监督)、药房和卫生保健系统(药学服务的开展,社区/医院药房实践,药学工业的特征,药学服务过程中的经济学问题)、生物统计学和药物文献评价(生物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价方法)、药房实践管理(原理,库存控制,购买,定价,经济分析,人力管理)、药学实践中的法律和伦理学(与药学有关的联邦法律、规则、规范和法庭判决,影响药学实践的伦理学考虑)、与药学服务相关的病人/医生评估、病人自我保健(非处方药目录,社区药房中的诊断设备,使用替代药品)、急救机构的药房活动、社区药房管理、公共药房管理、药物利用评价和管理(包括适宜质量和最小成本)、药学经济和公共政策、纵向病人保健(专业人员间的联系,文化问题,与病人或病人家庭建立联系)。麻省药学和卫生科学大学药学院药学系社会和管理科学专业除开设有教育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药学信息、法律、流行病、交流、伦理学以外还开设有选择性/补充性康复调查,辅助药学服务(非药物治疗及其经济学)、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药物治疗学、专业药学实践(药学服务中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包括病人咨询、监测计划、治疗结果,强调药师在药物治疗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输液调配、临床协作、药物治疗学、体格检查、药源性疾病等课程[5]。

国外的学科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发达国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医院药房,因此其社会和管理药学的研究重点在药物的使用领域,其课程设置则体现为涉及心理、伦理、合理用药等内容的课程相对较多。但我国培养的药学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入其他机构的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上。

2.2 努力培养一支《社会和管理药学》专业师资队伍 社会科学教学始终是药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学专家不懂药,药学院校科班出身的教师则很少关注社会科学的知识,无论从哪方面聘请教师承担社会药学的课程,都有自身的不足,很难将社会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进药学中。而且在高等医学院校中社会学的师资队伍相对比较少,社会和管理药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因此既懂社会科学又懂药学科学的师资队伍更少。此外,国内医学界已经比较重视社会学和心理学,很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公共卫生学院(系),研究和讲授社会医学,但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和卫生保健,很少涉及与药物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培养一支社会和药学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适应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内社会和管理药学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开展这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药科大学已经正式设立了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这是我国首次把社会和管理药学作为药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进行设点专门培养本学科的高级人才[6]。相信随着这些学科点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和管理药学也会不断地进步。

2.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方法,也应是社会和管理药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首先,要认真讲解社会和管理药学的基本理论,深入阐述社会和管理药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意义、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其次,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观察、调查并收集在开展社会和管理药学实践中的各种实例,以在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以病人和普通药师的身份参与讨论,而作为都是应积极指导,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允许学生开放式的辩论,并紧密结合当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部分药品价格虚高以及用药社会化等难点、热点问题,引导和开拓学生思考利用社会和管理要学理论思考和解决出现这些问题的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孟光兴,邱家学.谈社会药学的演进与发展现状[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304~307.

[2] 孟光兴,邱家学.社会和管理药学一门新兴的药学学科[J].药进进展,2003,27(6):375~377.

[3] 李 伟,宗东升,陈玉爽.药物经常学评价方法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4,7(3):53~54.

[4] 储文功,裘雪友,陈 静等.从美国药事管理学科的演变谈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3):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