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

摄影技术论文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的摄影教育从建国起即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专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摄影专业或者摄影课程,摄影作为一种教育的同时,也作为一种丰富人们生活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摄影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加强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对于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摄影教学同时也被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对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能够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世界,这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目前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摄影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是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特点,这同样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校领导忽视对摄影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摄影公共课程。

(2)摄影教育手段比较落后。

摄影教学活动中,教育模式主要都是以班级式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育手段不够先进,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先进的教育技术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摄影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机制、师资队伍上都与现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相比明显落后,这都不利于摄影教育的实施。

(3)摄影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摄影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这一优势,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从事摄影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反映出教育实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摄影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很多评价机制都是以传统的考试方法为主,这一评价机制在实际摄影教育工作中,对于摄影艺术教育的本质无法反映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3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将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以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网络交互性、快速的信息传递性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摄影教育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摄影的教育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摄影人才的整体水平,进而推进摄影工作的市场化发展,这将对摄影教育,甚至是我国的摄影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网络的优势。

现代网络技术与网络宽带是推动人类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重要杠杆。首先,网络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信息传递比较快捷、交互性比较强,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时代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开展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分类、选取、识别、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最后,网络具有很强大的信息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项交互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摄影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现在处于网络服务日渐完善的时代,面对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摄影行业的要求。互联网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就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加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强大的技术保障。

(2)发挥网络在摄影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进行摄影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摄影人才。优秀的摄影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摄影产业的主要动力,也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应尽的义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大力普及摄影教育。作为摄影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大学生。

1)利用网路资源的贡献丰富摄影教学的内容。

丰富的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取课堂以外的新知识。因此,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摄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集合我国著名的摄影家资源,并吸取我国优秀摄影家和评论家以及新一代具有良好摄影天分的摄影新人的加盟,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摄影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

2)用网络的交互性活跃摄影教学的形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都是运用超级链接、视频点播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这样沟通比较方便,实现多项交互,增加了教学的效果。在摄影教育中,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微博、博客等向学生介绍关于摄影的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

3)利用网络开放性教学拓展摄影教学的规模。

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价格比较低廉,是很多人在网络上就可以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同时,使人们接触摄影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更加的方便,有利于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开展和实现。

4总结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的摄影教育从建国起即作为专业美术院校的专门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摄影专业或者摄影课程,摄影作为一种教育的同时,也作为一种丰富人们生活的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摄影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社会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加强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不仅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对于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摄影教学同时也被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对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文化。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能够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世界,这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目前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摄影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是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特点,这同样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校领导忽视对摄影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摄影公共课程。

(2)摄影教育手段比较落后。

摄影教学活动中,教育模式主要都是以班级式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育手段不够先进,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先进的教育技术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摄影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机制、师资队伍上都与现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相比明显落后,这都不利于摄影教育的实施。

(3)摄影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摄影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这一优势,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从事摄影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反映出教育实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摄影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很多评价机制都是以传统的考试方法为主,这一评价机制在实际摄影教育工作中,对于摄影艺术教育的本质无法反映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3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将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以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网络交互性、快速的信息传递性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摄影教育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摄影的教育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摄影人才的整体水平,进而推进摄影工作的市场化发展,这将对摄影教育,甚至是我国的摄影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网络的优势。

现代网络技术与网络宽带是推动人类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重要杠杆。首先,网络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信息传递比较快捷、交互性比较强,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时代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开展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分类、选取、识别、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最后,网络具有很强大的信息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项交互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摄影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现在处于网络服务日渐完善的时代,面对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摄影行业的要求。互联网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就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加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强大的技术保障。

(2)发挥网络在摄影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进行摄影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摄影人才。优秀的摄影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摄影产业的主要动力,也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应尽的义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大力普及摄影教育。作为摄影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大学生。1)利用网路资源的贡献丰富摄影教学的内容。丰富的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取课堂以外的新知识。因此,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摄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集合我国著名的摄影家资源,并吸取我国优秀摄影家和评论家以及新一代具有良好摄影天分的摄影新人的加盟,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摄影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2)用网络的交互性活跃摄影教学的形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都是运用超级链接、视频点播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这样沟通比较方便,实现多项交互,增加了教学的效果。在摄影教育中,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微博、博客等向学生介绍关于摄影的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3)利用网络开放性教学拓展摄影教学的规模。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价格比较低廉,是很多人在网络上就可以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同时,使人们接触摄影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更加的方便,有利于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开展和实现。

4总结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WWW.133229.coM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1促进了油画创作风格在思想上、形式上的多元化发展

油画风格是指体现画家生命特质和审美倾向的油画组织秩序与品质。具体受画家生命特质的稳定性,画家审美倾向的社会性与变化性等因素影响。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视觉艺术中,摄影技术图像给人们带来的图像化审美形式已经成为时代特征。与此同时,新一代画家采用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引进一系列比如剪切、近焦距、取景框架、序列性等摄影技术,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不断注入自己的创作思想与个性情感,体现了当代油画最显著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点。

2改变了油画艺术对文化符号图像的独创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利用机械科技来记录视觉画面的方式,一经产生便预示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模式,摄影技术从诞生由一开始对绘画图形及文化符号的借鉴,逐渐发展到现在绘画不断直接或间接地挪用越来越科技化的摄影图像,改变了油画绘画艺术对人类文化符号及图像创制的再现、记录、叙事、宣传等诸多固有功用,借鉴摄影技术中对于视点、尺寸图像分割法的油画创作,呈现时空、观念和风格的集合,标志着当代油画已进入了图像化的时代,当代油画与摄影图像的结合在表现技法上趋向融合。

3衍化了油画艺术对摄影技术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油画是建立在对现实客观事物内在本质与规律基础上的模仿和再现,是记录具体物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摄影技术的运用,生成了油画创作手段自身的物象再现功能的弱化,摄影技术对物象的快捷性记录方式,对油画创作艺术的再现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油画艺术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及创作规律,通过对物象的线条、色彩、形体、构图、肌理等创作要素的组合,塑造物体形象,它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

而摄影技术则可以运用科技材料针对物象的造型进行机械性复制。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可观的创作资料和素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油画艺术,是对摄影记录性功能的借鉴。

结束语

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并以纪实功能和成像快捷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社会功能,摄影与绘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互动,将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代艺术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实现摄影与绘画艺术的共同融合,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时装摄影 本科 史论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55-02

一 时装摄影课程现状

与国际水平相比,当前中国的时尚产业刚刚起步,相关的“教育培训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还比较短缺”。从当前国内的时装摄影现状来看,随着国内摄影行业走俏,从事时装摄影的人员越来越多,本土摄影师虽然大多经过专业的摄影教育,但时尚理论基础较弱,创作过程难免唯技术论,画面唯美有余而人文情怀不足,真正有思想、有创意的摄影师寥寥无几。

从高校的摄影教育来看,虽然目前国内艺术类本科高校的摄影课程已较全面地涵盖了摄影技术、美学理论、摄影派别和作品赏析等环节。但时装摄影作为一门较独立的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高校中的时装摄影课程更多的是讲解时装摄影的技术手段(包括曝光、构图、影室技术及后期处理等),而以时装摄影为主题讲述时装摄影观念、历史发展和人文分析的通识课程尚属空白。

二 史论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装产业的发展以及摄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地位得到确立,时装摄影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且已成为当代摄影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从当代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来看,时装摄影不仅记录了每个时期的时装特征,更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服装产业经济的变迁,成为现代时尚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因而,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历史有其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的社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装摄影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应与纯粹的商业摄影教学有所区别。

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与摄影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融合了西方时装史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内容,又与精英摄影家的努力和时尚媒体的幕后推动不无关联。从社会的因素来说,工业文明和现代时装业的发展是产生和推动时装摄影走向世界舞台的内在动力。换言之,时装摄影是集艺术、技术、商业因素和人文因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审美诉求。了解时装摄影的历史,也就了解了时装摄影各种风格、流派出现的社会原因,对于摄影师捕捉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从人的因素来说,精英摄影师的个人作用不容忽视。自时装摄影诞生至今所涌现的时装摄影大师及其作品引领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并且为后世摄影师所竞相模仿。讲述他们的生平及作品对时装摄影师的创作是一种启示。从媒介的因素来说,时尚杂志在整个时尚行业中对时装摄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时尚杂志(如VOGUE、HARPER’S BAZAAR)的幕后推动,才造就了大量的职业时装摄影师,并为现世留下了无数摄影佳作。因此了解时装杂志的历史,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了解杂志对摄影作品评判的基本思路,从而为摄影师从事本行业工作指明方向。

面临众多国际大牌先后涌入国内市场,本土服装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市场的挑战。怎样在大牌林立的时装市场中寻得自己的容身之处,怎样把中国元素和文化推向世界将是服装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时装摄影是发掘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最直观的手段。然而同服装设计本身一样,时装摄影在中国一直在走模仿的路线,我们总能在本土服装品牌的产品大片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服装企业和摄影师的功利主义成为制约中国时装摄影行业和艺术创作走向国际化的瓶颈。因此,高校时装摄影课程需要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创新摄影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来说,大学本科教育应当侧重以专业理论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应当与注重应用技能的专科教育区分开。开设时装摄影课程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摄影器材拍摄服装模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审美判断的能力以及创意创新的意识。而必要的史论知识和时装摄影美学教育对于提高本科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 史论教学的内容

时装摄影课程的史论部分可以以西方时装摄影历史发展为讲述内容,以摄影通史、西方服装史和现代设计史为参照,通过对摄影技术变革过程、重要摄影师(如理查德・阿维顿、欧文・布鲁门菲尔德、诺曼・帕金森等)及其作品、时装摄影主要流派和风格的总结,帮助学生分析西方时装摄影作品所体现的价值观、人文思潮、社会和商业背景。

如果以时装摄影作品的风格及其体现的人文因素来划分,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可以分如下几个阶段来阐述。19世纪50至60年代:时装摄影形式确立、技术准备时期;20世纪初至20年代:古典主义画意风格;20世纪30年代:户外摄影、职业摄影师出现,现代主义风格;20世纪40至50年代: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纪实摄影风格;20世纪60年代:反传统、亚文化以及色情文化影响下的时装摄影;20世纪70至80年代:多元文化、世俗价值观影响下的时装摄影;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片时代、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以及纪实主义风格。

时装摄影课程的史论教学除了对过去的总结,还应包括对现今的认识。即从时尚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与学生探讨时装摄影与时装品牌的营销策略、品牌文化以及大众消费观念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时装摄影的商业和文化之双重本质。对当代时装摄影作品的鉴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代时装摄影的特点和趋势,同时也是一个“拿来主义”的过程,只有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学会时装摄影大师的“精神”,而非“形式”。

四 展望

随着数码相机和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的普及,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活动。摄影技术理论本身,甚至于照片后期处理的手段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们已经不是神秘而晦涩的高深学问。而时装摄影作为一门现代艺术,抑或是一种商业文化则远非简单的摄影技术手段所能概括。基于这种形势,国内本科院校的时装摄影教学增加史论知识和人文修养内容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摄影评论家顾铮老师说:“摄影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视觉人文素养。”时装摄影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摄影门类,亦需要在教育的环节上重视学生艺术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认识了解西方时装摄影的历史过程来探索当今中国时装摄影的发展道路,真正培养有理论、有思想的专业时装摄影人才。

参考文献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群众文化;普及

中国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注重群众文化层次的提升,并发挥群众艺术的作用。摄影艺术的发展使得群众文化以传播技术为手段的特点更为凸显。本文就对当前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摄影艺术的群众文化价值分析

和传统的艺术相比,摄影艺术是群众文化层次提升的必然现象,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与摄影技术相融合,使得摄影艺术更显其独特的魅力,更富于时代性。在当前,为了迎合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摄影艺术更独具文化价值。可以说,摄影艺术是群众文化适应时展的结果。

摄影艺术借助群众文化的方式在社会中普及传播,不仅能够利用摄影的方式见证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摄影本身的进步。同时,摄影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还能够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是人们生活品味的写照。当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愿意利用摄影方式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也将摄影艺术通过群众文化教育的方式普及传播开来,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将时代的面貌呈现出来。

从群众文化的角度分析,将摄影艺术纳入到文化的领域范畴当中,能够引领群众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使得群众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

照相对于人们来讲并不陌生,其是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照相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并使得摄影逐步的从技术的层面发展到艺术的层面当中,并逐步向群众的生活化方向发展。

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离不开摄影设备的普及与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普遍使用,而手机的照相功能也有所提升,摄影设备从过去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记录生活片段。摄影设备的普及为摄影艺术在文化中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摄影艺术的传播,同样也离不开摄影技术的推动作用。高超的摄影专业水平,是这门艺术能够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关键。为此,必须要实现摄影技术的创新化发展。具体来讲,可通过专业化教学方式实现技术的普及。

尽管当前摄影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较高,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业余的摄影者或者是爱好者,其专业水品较低,而采用专业教学的方式,能够提升群众的观众度,且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能够将摄影技术进一步普及,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形成初具规模的群众文化。

在进行摄影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现代摄影教学,还需要对传统摄影技术进行教学。传统的摄影教学内容是基础,其摄影成像原理、基本操作方法等都需要每个摄影人员掌握。而现代摄影教学过程中,需要使学员掌握好现代设备的应用技术,且要将传统和现代摄影技术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化发展,这样能够使每个摄影人员更好的掌握技术手段,实现摄影技术的普及发展。

科学技术对摄影艺术的普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现代摄影艺术,简化了传统摄影技术当中自动曝光、自动聚焦以及自动白平衡等功能,现代摄影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功能,这种进步和二者的结合,使得大众能够很容易成为摄影的高手,从技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真正实现了随心创作。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提升了摄影效率,给摄影带来了创新和变革。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摄影艺术 真实审美 创意审美

一、摄影艺术所固有的真实审美品质

通俗的来讲,摄影最为现实也最为直接的作用在于纪实。摄影将一切美好值得纪念的事物凝固成一个永恒的画面,让无数个瞬间成为停止下来的画面,亘古不变。正因如此,摄影作品所表达的都是来自不同角度的且是其独有的审美品质,即真实。每部摄影作品的题材,它的那每一个瞬间都需要依赖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的自然现象,所以真实便是摄影艺术的先天特征。虽然不同的体裁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的方法及原则都存在着区别,但是它们的同一性就是“真实性”,而通过拍摄所记录下来的每个瞬间,便是摄影者们的创意表达。摄影者的审美意愿如果能够和观赏者的审美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这样一来便会有利于真实审美品质的实现。因为真实,所以这一审美品质有着很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同时这也是摄影艺术的审美独特且突出的优势。

摄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书法、舞蹈、绘画等,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算起来至今也只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可是摄影技术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从一项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如若追溯到200年前,考究当初发明摄影这项技术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既不是为了科技发展,更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是为了将现实生活中转眼即逝的各个片段以生动形象的影像记录下来。虽然在早期人们都采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来进行记录,但是这种方法长此以往既麻烦又能力有限,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寻求更为便捷的方法。虽然早期的摄影并不能跻身于艺术的行列,但是它却是一种最具创造性和科学发展性的一种文化现象。于是,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审美价值也就随之产生了。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摄影艺术的“真实”审美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二、摄影艺术重要的创意审美支点

摄影艺术所追求的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并且是有着最为深入的高科技介入的艺术种类。倘若摄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太过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忽略自身也要进行思考与创意,那么所拍摄的作品最后只能是没有灵魂的一道摆设。完全依赖于科技的摄影产物是有图像而无形象、有技术而无艺术、有形式美而无思想美,这种情况在大多数的摄影者中是常见问题。例如在各类摄影展中,说明的通常是形式与拍摄技巧,很少会看到内容营造与拍摄意境的描述。再如进行摄影理论讨论的时候,很多摄影家都习惯进行摄影技术或技巧分析,而对于摄影艺术的内容、形象塑造和思想表达等都欠缺研究与讨论。这一系列现象充分表明了若想将摄影彻底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还有待向更为深入的层次探究与提高。就目前的形式看来,摄影的器材不断地更新换代,越来越高科技化,从而导致摄影者进入了器材越高级创作越完美的误区。殊不知,正是这些层出不穷的高端摄影道具误导了摄影创作者,使自身的创意性一步步丧失。

当然,摄影艺术固然讲究意境与内容,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技术。对摄影者而言,摄影技术显然是其必备的创作实践基本功。倘若摄影者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便不利于艺术的融合,表现力和感染力等各种表现手法就无法自由拿捏。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应该使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形式体现内容,若无形式的表现,内容自然无法显现;如果有形式而无内容,那么形式就如同空壳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其实摄影所要面对的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在进行摄影创造的时候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体上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感染力。笔者认为创意就是摄影者要具有的审美医院,即包含摄影技术也包括摄影内涵。

三、摄影艺术审美重构的时代推动力

在摄影艺术审美中要以真实为其固有的特质,以创意为其重要支撑点,且要明确其价值与意义。其实摄影艺术与其他类艺术都没有太大差别,其审美价值与意义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时代的不断发展,甚至是文化与科技的进步都会促进摄影艺术审美的不断提升。在摄影的实际创作中,摄影者要强化创意,使之既能够充分符合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又能符合摄影艺术的特殊品质。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论是艺术创作原则还是摄影艺术特质都有此特点。这要摄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懂得拿捏“真实”,不去逾越此规则,导致创意失真,其强化变为异化。只要遵守此规则,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高科技或题材处理,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和创意性都不会被轻易颠覆,而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而日渐加强。

总之,摄影审美的本质在于其真实性与创意性,如果能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就能从深处感受到摄影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李长风.LiChang-feng摄影艺术的欣赏与创作[期刊论文].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VOL15,(1).

[2]梁辰.浅谈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2009,(5).

[3]张芳芳.摄影艺术探析[期刊论文].科学与财富,2010,(10).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群众摄影;辅导工作;文化馆;群众文化

伴随着相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使摄影逐渐成为了一种苏特的群众性的艺术文化。在现阶段,摄影及摄影技术能够为社会大众所广泛应用,对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对象、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的形式均没有明显的限制,人人均可以享受摄影带来的乐趣。而摄影作为一项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的群众艺术,正确的群众摄影辅导成为文化馆在进行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的重点。

一、群众摄影的发展现状

摄影自1839年诞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摄影改变了人类文化生活、文化传播的方式,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生活进入到了色彩缤纷的群众摄影世界。伴随着科技以及制造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摄影由一种相对奢侈的艺术行为成为今天随处可见的群众文化行为,是摄影艺术的极大变革与发展。当下的摄影文化呈现出一种简洁化、普及化的时代特性。每年各大摄影器材商家都会生产及上市满足市场和人们需求的相机型号,单反、微单、数码相机、一次成像相机等各种各样的型号以及各种不同的价位的选择,使得摄影走入到每个人的家中,而越来越智能的操作,使得摄影操作越来越简洁化;而随着摄影从相机“进入”手机,使得摄影变得和手机同等普及,在生活中只要看到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瞬间都可以拿出手机享受摄影的乐趣,使摄影走向个人。

二、文化馆如何做好群众摄影的辅导工作

(一)辅导群众科学选材

目前群众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大部分群众遵从着真实和艺术的双重标准,摄影的目的不明确,选择题材的范围受到极大束缚。例如在纪实摄影时不考虑叙事而着重考虑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是否合理,脱离了纪实摄影中以图像记录历史的目标,无法宏观的考虑纪实摄影的艺术特性等。因此,对群众摄影的科学选材做正确的辅导便是文化馆的第一步。

在科学选材之前,首先应该针对群众摄影爱好者多相对全面的摄影基础理论知识辅。辅导的方式很多,文化馆可以针对该地的情况开设辅导班进行全面的督导,或者是将相关知识制作成摄影基础知识小册子,分发给各位摄影爱好者,再或者在文化馆的官方网站上进行网络教学,开设网络教学班,相关的知识点也可以在网络上自行下载。其次,在铺垫了群面的理论知识之后,对群众摄影进行科学选材辅导。文化馆可以邀请当地的各类摄影大师开设针对摄影选材的交流辅导会,我们无法告诉群众能拍什么,不能拍什么,我们只能为辅导群众奠定夯实的摄影基础。

(二)辅导群众掌握摄影技术

摄影艺术是运用摄影器械以及科技的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的平面记录,这就需要摄影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熟练的运用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例如“影调”,即照片的基调,指的是不同亮度的景物在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不同密度,活用影调的变化,可以使照片显示出不同的明暗层次,从而使照片的整个调子达到更为理想的视觉效果,是重要的摄影技术之一。

摄影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类似于摄影选材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样,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其学习方法可以参照之前对于群众摄影科学选材的建议,但是摄影技术有一点不一样的是摄影技术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文化馆在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变通。在系统的对群众的摄影技术进行理论知识辅导之后,我们应该组织摄影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成立一个小型的摄影技术辅导团队,定时定点的举行开放性辅导活动,争取做到对群众的摄影技术做到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在实践中让老百姓掌握系统的摄影技术,从而提高其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积极为群众提供合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合作和交流是虚席的过程中最有效的一提高途径,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快捷的方式汲取他人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交流摄影的感悟,增加对摄影的热情。几乎所有的摄影名家都喜欢和新进者进行交流,且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多摄影名家都希望自己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所总结出的许多知识能够对新入门者有一定的帮助,这是除了作品获奖之外,让他们颇为自豪的事,也正是摄影这门艺术所特有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便可看出为群众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于群众摄影的发展十分重要。

文化馆为群众摄影提供交流平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定期做摄影作品展示,当下的各种规模大小的摄影比赛已经很多了,我们不需要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吸引群众的眼球,除了来自各行各业摄影人之手的摄影作品以外,我们可以邀请摄影名家进行作品展示,为老一辈的摄影艺术家和新进的摄影新人提供交流的平台,其次文化馆还可以通过定期的摄影茶话会等活动为各个摄影人才提供交流平台。除此而外,网络平台也可以积极的运用其来,文化馆也可以组建当地摄影爱好者论坛,定期发起主题以及讨论,积极促进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群众对于摄影的热情。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美学创作心理观述评

一、摄影美学基本理论回顾

摄影美学是一门研究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审美规律的学问,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研究的实质主要是摄影艺术与存在的审美关系,以及反映生活的特别的规律和技术措施;摄影艺术与非艺术品摄影的质的区别;摄影艺术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真与美的关系、形式美的规律;运用摄影艺术手段进行构思,增强作品的概括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方法;运用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等原理,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的方法;摄影艺术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美学特点等等。

瑞典的雷兰德和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摄影家们,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用摄影来绘画”的观点,主要倡导把“美”当成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从而去追求含蓄、和谐和典雅,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构图布局、光线影调的追求都酷似绘画。雷兰德用三十几张底片叠放的大照片《人生之路》,在1856年曼彻斯特“重要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罗宾逊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绘画效果》风靡一时,是摄影美学最早的理论专著。19世纪末,自然主义摄影美学起而对抗上述的绘画主义摄影美学,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爱默生,其理论著作《自然主义摄影》出版后引起轰动。他提倡最接近自然对象、逼真的自然作品才是最理想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使普通的对象有美的感觉。推广而之,这样的理论发展成为纯粹的摄影美学,反对模仿绘画,强调摄影作品精细的高清晰度、微妙的层次质感变化和不同于立体感的绘画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摄影器材的改进尤其是小型相机的应用,以及社会、美学思潮的更迭,纪实主义摄影美学勃兴,它主张尊重摄影特性,发挥摄影所独有的表现力,强调摄影家的个性和独创性,主张真实反映生活而不加粉饰雕琢,这种美学思想至今仍在摄影界占主导地位。

我国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撰写的《半农谈影》首倡摄影主体论、本体论、民主论等,他提出“意境说”观点,即把作者的意境要借助照相表露出来;提出的“同情说”观点,要求摄影作品中必须灌注摄影家的审美判断和情感因素,使其“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从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造美说”及一系列原则,也就是演变为今天的摄影艺术形式法则。刘半农还对摄影进行了三种分类,认为第一类是复写的(科学摄影),第二类是非复写的(艺术摄影),第三类是照相馆式的(商业摄影)。蔡元培先生直接把摄影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内容、一个品类来提及,他认为:“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匠意者,乃于图画相等。”s

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摄影审美的价值目标与思想方法论,国外学者强调摄影对人的感觉与思维发展的影响,如艾琳的感性整合学说、博克的规则迁移论、帕森斯的观念重构论、苏珊的想象启发论等;国内学者则相对注重技能创作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凸显。对于摄影艺术审美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状态与认知结构,当前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思维时空解读与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表述,系统的理论概括与客观标准的缺失,是摄影艺术美感的生成机制理论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

在摄影艺术审美心理学方面,国外学者将摄影艺术与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加以深层贯通,形成了更深广的视域坐标与全息参照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研究方法和更客观精细的科学论据,推动了摄影艺术创作―――摄影艺术教育―――摄影艺术鉴赏―――摄影艺术评论的互补协同发展。然而,国内学者对摄影艺术构思心理的研究非常薄弱,一是缺少美学研究的概念更新与思想模型建构,大多以研究构思的技术方法为主;二是研究的视域局限于单一学科,缺少对审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艺术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借鉴;三是缺少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证依据。

鉴于目前对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认知研究极为缺乏,同时这类研究又是理论发展和社会应用所急需的,本文选择“艺术构思心理”这一审美与创作过程深层交叉的特殊主题来进行理论阐释与作品实证分析。一是从艺术哲学和审美现象学层面揭析摄影艺术的本体论价值,如史密斯和沃特伯格提出的“相似性、表征性和自我指涉性”三种价值象征模式,揭示了摄影艺术超越模仿和再现的相似性模式、向非模仿性的本体价值自显性模式转变的审美本质。二是深化了摄影构图的认识论与技术方法论的理念,如J.H.罗琳关于摄影主体的价值对象化与主客体特征的时空重构,阐明了摄影艺术传达视觉规则与认知观念的深刻作用。三是发展与完善了运用摄影艺术之造型元素与操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如里奇蒙的特殊空间映射理论、索哈尔的虚拟/数字影像与主客体的异质同构学说。四是对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探索,国内注重从摄影自查内省来阐发美学特征及审美能力,强调摄影家的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和创作思维,如杨恩璞、王振民、李文方等;国外则聚焦于摄影艺术的审美概念、时空范畴、认知结构和内外时空的价值表征方式上,如纳瓦伯的复合影像生成论和马尔科姆的日常经验审美重构论。

三、不足与对策

目前主要在六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出现的各种流派代表人物、以及行业专业摄影的美学分析没有展开阐述,导致摄影分类含糊,概念骑墙,评判标准混淆,给摄影创作带来了不清晰的导向。二是偏重技术层面和操作过程的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相关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建构;三是缺少观照摄影艺术的美学新概念和范畴的扩展深化;四是对艺术摄影与实用摄影的审美特征和创作原理缺少辨析及深入的分类研究,致使相关的美学研究与创作研究不免出现笼统含糊和能指错位的状况;五是缺少研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思想模型,尤其是国内对摄影理论和摄影美学的研究方法单一陈旧、对目前国外的最新进展及相关学科(如审美心理学、艺术认知心理学、视觉艺术与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的理论―――概念―――方法―――实证材料缺少借鉴;六是对摄影构图的客观材料(外在时空的表象形式)研究较多、对主体的主观材料(内在时空的意象形式)的生成方式与呈现手段研究很少。而当代视觉艺术的造型形式创新,则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构思创新、概念更新和感觉形态的内在刷新。

我们注重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就必须加强对摄影美学理论命题和范畴的意义还原、文化解读与现代阐释,否则,义理研究则将会将成空谈。同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研究还可以深入下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也可以开辟一些新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向。首先,发展新概念与新范畴,引人多元灵活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建构新的思想模型和理论框架,提供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实证依据,推动摄影美学与时俱进、趋于成熟。关于提供观照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全新思想模型,在国内外都相对缺乏。国家政府部门关于艺术学升门的学术体制决策,把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升级为独立的学科,无疑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种传统学科格局已经和正在打破,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机遇。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摄影(部分)归到美术学专业类,但是在实践中,很大一部分院校却将摄影归到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这与艺术学界没有真正展现出摄影这门艺术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实绩有很大关系。

其次,应当结合丰富的作品分析来具体阐释其审美价值、构思机理与方法、艺术教育的认知焦点与内化思路,借此为摄影创作、摄影教育、摄影评论、摄影鉴赏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思想启示。对此,有学者指出,艺术审美与创作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经验操作与技术行为,因为仅靠经验和技术手段是无法解释人的审美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可见,我们需要追根溯源、超越形式层面和技术维度,从审美与创作的内在过程之中提炼审美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构思的心理机制,以此指导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摄影家的创作水平和大众的审美素养。(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朱立元:《摄影美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2]龙祖:《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2页。

[3]同上,第73页。

[4]E.Schellekens,Aestheticsandsubjectivity:fromKanttoNietzsche,BritishJournalofAesthetics,2004,44:304-307.

[5]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6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7]李文芳:《美镜头:摄影审美与表现方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8]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9]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3、112页。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美术技能 摄影技术 商业文化

一、概念

商业化以来,在美学表述中的“技术”与“艺术”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商业化的技能和市场化的技术,一是商业摄影艺术文化,另一个则为市场摄影技术文化。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点的分歧大致有以下几个视角:

1.手段论:文化一体,艺术也是手段。这个观点强调技术对文化的作用。在对商业与市场化以来的技术与文化关系的阐述中,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最为重要的一位。他竭力推崇技术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技术上的更新应受到重视。”他对技术重新进行了界定,技术包括生产、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革新,形式手段的变革,还包括物质性的技术手段、工具等。本雅明之左翼对技术持有这样乐观的看法,体现在他从摄影、电影这些新技术手段发明所受到的强大鼓舞当中。摄影技术的发展进步根植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摄影技术不仅表现出有形的物质性特征,而且它还体现出无形的文化特征,它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摄影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摄影文化发展的历史。

2.环节论:摄影是技术还是艺术取决他的记录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记录的任务,技术是保证社会文化认识、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因此,商业化模式下的艺术就是适当的调节审美活动和技术活动。所有市场技术都承担着文化的任务,如属于技术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涉及器官,不仅承担着文化的任务,也同样力所能及地肩负着社会方面的一些任务,因此,摄影在艺术中地位没有确定,文化主体地位容易丧失,容易被人瞧不起。

二、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机械复制时代摄影文化的反思

视觉文化,就是对身体以及文明、竞争的广泛的认识,就是人类悟性的、文明的、行动的基础。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产生了西方美学的“机械复制时代”,在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中最先提出后,美学界对机械复制时代,就是工业时代,这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农业社会的艺术作品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工业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其他工业产品的特征,这就是可以在相同品质的基础上无限复制。技能表现向技术复制转化,一下子打破了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好感,使得摄影成了复制的代名词。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是区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一个典型的时代特征。遗憾的是,摄影的技术化、商品化,这个物欲文化倾向不仅冲击着摄影艺术,而且严重影响着当前摄影技术与科技发展轨迹。传统艺术作品具有原真性、永恒性、权威性、膜拜价值,它还带有个人独特的审美品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则完全是另一种态势。人们可以用一张底片复制大量的照片,这期间所花费的时间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的时间。照相摄影技术的复制性使得艺术作品不再是人们触不可及的神圣之物,它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与艺术的关系,艺术的社会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它不再建立在礼仪的根基上,而是建立在政治的根基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机械复制技术文化与工业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无穷复制性、可修改的特性、可展示性,给众多的欣赏者带来无距离的直接震撼。机械复制也有别于传统手工复制,它比手工制作更加独立于原作,另外技术复制能把原本摹本带到无法到达的地方,这些在照相摄影中表现尤为深刻。

三、商业化时代重塑摄影文化精神

回溯古今中外的美术文化史,莫不是源于劳动,竟于技艺,化与美学,劳动史、艺术史、美学史具有相关一体的特征。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人类个体工艺结构(亦可称作实践结构)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并揭示其与个体语言、思维结构,文化、科学结构,意志、情感结构以及生理、心理结构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沿着这一崭新的思路深入研究下去,可能会导致从教育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1.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方向:机械复制技术的复制性,使得艺术作品的复制可以独立原作,也为作品的大范围远距离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如果说人们在以往时期欣赏传统艺术作品时,要受到时间空间的种种限制,然而到了机械复制时代,复制技术所具有的大批量生产和大范围远距离传播特性为人们随时随地欣赏艺术作品创造了条件。由于摄影技术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大范围远距离进行传播,这就以为着更多的人可以从事艺术事业,艺术真正地从神圣的殿堂中走出来,预示着大众文化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2.摄影艺术在电子影像时代的价值。随着大众传媒的无边渗透,电视、电影、网络、广告和MTV,当代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视觉文化或者说影像文化社会。正如詹姆逊所认为“以大众文化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认为它的特点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文化”。摄影技术长期以来被当作一种超越文化的力量,它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尤其到了电子影像时代,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技术不仅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且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构造了一种特定的“合理化”的现代文化制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体现在它的复制性与传播的便捷性,还在于它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摄影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以“技术”为依托的摄影,又恰逢数码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的出现必将是摄影技术的一次巨大进步,或者说是一场重大的文化变革。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2]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3]张楚翔:《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摄影文化流变》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摄影美学是一门研究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审美规律的学问,是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研究的实质主要是摄影艺术与存在的审美关系,以及反映生活的特别的规律和技术措施;摄影艺术与非艺术品摄影的质的区别;摄影艺术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真与美的关系、形式美的规律;运用摄影艺术手段进行构思,增强作品的概括力、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方法;运用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等原理,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的方法;摄影艺术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美学特点等等。 

瑞典的雷兰德和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摄影家们,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用摄影来绘画”的观点,主要倡导把“美”当成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从而去追求含蓄、和谐和典雅,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构图布局、光线影调的追求都酷似绘画。雷兰德用三十几张底片叠放的大照片《人生之路》,在1856年曼彻斯特“重要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罗宾逊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绘画效果》风靡一时,是摄影美学最早的理论专著。19世纪末,自然主义摄影美学起而对抗上述的绘画主义摄影美学,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爱默生,其理论著作《自然主义摄影》出版后引起轰动。他提倡最接近自然对象、逼真的自然作品才是最理想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使普通的对象有美的感觉。推广而之,这样的理论发展成为纯粹的摄影美学,反对模仿绘画,强调摄影作品精细的高清晰度、微妙的层次质感变化和不同于立体感的绘画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摄影器材的改进尤其是小型相机的应用,以及社会、美学思潮的更迭,纪实主义摄影美学勃兴,它主张尊重摄影特性,发挥摄影所独有的表现力,强调摄影家的个性和独创性,主张真实反映生活而不加粉饰雕琢,这种美学思想至今仍在摄影界占主导地位。 

我国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撰写的《半农谈影》首倡摄影主体论、本体论、民主论等,他提出“意境说”观点,即把作者的意境要借助照相表露出来;提出的“同情说”观点,要求摄影作品中必须灌注摄影家的审美判断和情感因素,使其“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从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造美说”及一系列原则,也就是演变为今天的摄影艺术形式法则。刘半农还对摄影进行了三种分类,认为第一类是复写的(科学摄影),第二类是非复写的(艺术摄影),第三类是照相馆式的(商业摄影)。蔡元培先生直接把摄影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内容、一个品类来提及,他认为:“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匠意者,乃于图画相等。”譻 

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摄影审美的价值目标与思想方法论,国外学者强调摄影对人的感觉与思维发展的影响,如艾琳的感性整合学说、博克的规则迁移论、帕森斯的观念重构论、苏珊的想象启发论等;国内学者则相对注重技能创作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凸显。对于摄影艺术审美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状态与认知结构,当前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思维时空解读与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表述,系统的理论概括与客观标准的缺失,是摄影艺术美感的生成机制理论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 

在摄影艺术审美心理学方面,国外学者将摄影艺术与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加以深层贯通,形成了更深广的视域坐标与全息参照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研究方法和更客观精细的科学论据,推动了摄影艺术创作———摄影艺术教育———摄影艺术鉴赏———摄影艺术评论的互补协同发展。然而,国内学者对摄影艺术构思心理的研究非常薄弱,一是缺少美学研究的概念更新与思想模型建构,大多以研究构思的技术方法为主;二是研究的视域局限于单一学科,缺少对审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艺术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借鉴;三是缺少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证依据。 

鉴于目前对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认知研究极为缺乏,同时这类研究又是理论发展和社会应用所急需的,本文选择“艺术构思心理”这一审美与创作过程深层交叉的特殊主题来进行理论阐释与作品实证分析。一是从艺术哲学和审美现象学层面揭析摄影艺术的本体论价值,如史密斯和沃特伯格提出的“相似性、表征性和自我指涉性”三种价值象征模式,揭示了摄影艺术超越模仿和再现的相似性模式、向非模仿性的本体价值自显性模式转变的审美本质。二是深化了摄影构图的认识论与技术方法论的理念,如J.H.罗琳关于摄影主体的价值对象化与主客体特征的时空重构,阐明了摄影艺术传达视觉规则与认知观念的深刻作用。三是发展与完善了运用摄影艺术之造型元素与操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如里奇蒙的特殊空间映射理论、索哈尔的虚拟/数字影像与主客体的异质同构学说。四是对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探索,国内注重从摄影自查内省来阐发美学特征及审美能力,强调摄影家的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和创作思维,如杨恩璞、王振民、李文方等;国外则聚焦于摄影艺术的审美概念、时空范畴、认知结构和内外时空的价值表征方式上,如纳瓦伯的复合影像生成论和马尔科姆的日常经验审美重构论瑏瑠。 

三、不足与对策 

目前主要在六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出现的各种流派代表人物、以及行业专业摄影的美学分析没有展开阐述,导致摄影分类含糊,概念骑墙,评判标准混淆,给摄影创作带来了不清晰的导向。二是偏重技术层面和操作过程的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相关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建构;三是缺少观照摄影艺术的美学新概念和范畴的扩展深化;四是对艺术摄影与实用摄影的审美特征和创作原理缺少辨析及深入的分类研究,致使相关的美学研究与创作研究不免出现笼统含糊和能指错位的状况;五是缺少研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思想模型,尤其是国内对摄影理论和摄影美学的研究方法单一陈旧、对目前国外的最新进展及相关学科(如审美心理学、艺术认知心理学、视觉艺术与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的理论———概念———方法———实证材料缺少借鉴;六是对摄影构图的客观材料(外在时空的表象形式)研究较多、对主体的主观材料(内在时空的意象形式)的生成方式与呈现手段研究很少。而当代视觉艺术的造型形式创新,则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构思创新、概念更新和感觉形态的内在刷新。

       我们注重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就必须加强对摄影美学理论命题和范畴的意义还原、文化解读与现代阐释,否则,义理研究则将会将成空谈。同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研究还可以深入下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也可以开辟一些新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向。首先,发展新概念与新范畴,引人多元灵活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建构新的思想模型和理论框架,提供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实证依据,推动摄影美学与时俱进、趋于成熟。关于提供观照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全新思想模型,在国内外都相对缺乏。国家政府部门关于艺术学升门的学术体制决策,把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升级为独立的学科,无疑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种传统学科格局已经和正在打破,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机遇。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摄影(部分)归到美术学专业类瑏瑡,但是在实践中,很大一部分院校却将摄影归到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这与艺术学界没有真正展现出摄影这门艺术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实绩有很大关系。 

其次,应当结合丰富的作品分析来具体阐释其审美价值、构思机理与方法、艺术教育的认知焦点与内化思路,借此为摄影创作、摄影教育、摄影评论、摄影鉴赏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思想启示。对此,有学者指出,艺术审美与创作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经验操作与技术行为,因为仅靠经验和技术手段是无法解释人的审美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可见,我们需要追根溯源、超越形式层面和技术维度,从审美与创作的内在过程之中提炼审美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构思的心理机制,以此指导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摄影家的创作水平和大众的审美素养。(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朱立元:《摄影美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2]龙憙祖:《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2页。 

[3]同上,第73页。 

[4]E.Schellekens,Aestheticsandsubjectivity:fromKanttoNietzsche,BritishJournalofAesthetics,2004,44:304-307. 

[5]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6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7]李文芳:《美镜头:摄影审美与表现方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8]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9]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3、112页。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摄像教学模式 开放式 数字化

一、引言

影像艺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工作、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科技的鼎盛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传媒艺术的交融,拥有视听双重表现因素的电视、电影媒体成为了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形态。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与影视相关的专业,其中摄像方面的专业课程也成为影视专业的主导课程。

摄像是一种以剧作作为依据,依托摄像技术,通过艺术创新,塑造可视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而摄像作品是作者通过摄像手段来表现主观与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摄像作品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作者对主观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对客观工具的应用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影视摄像专业人才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也要重视其对摄像技术的掌控,只有做到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培养出一批具备艺术素质与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优秀艺术作品。

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摄像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摄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摄像教学的传统模式

1.摄像教学硬件设备条件的不足,导致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传授

目前,国内一些院校所开设的摄像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设备不足和没有实践场地的问题,故而他们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实践课的过程中,由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去演播厅、新闻现场拍摄摄像的机会少之又少,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只能被动地按照书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学习,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更是阻碍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的创作能力普遍不足。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旦走入工作岗位,将会面临很多难题,如:不能对影视节目制作整个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许多创造灵感会因为无法通过技术实现或实现得不理想而难以表现作者的创意初衷。

2.摄像教学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较差

目前,由于一些高校师资、设备、场地等问题的制约,造成一些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得许多理论课程枯燥无味。比如,有的教师把《摄影史》完全当成“历史回顾”课来讲授,而没有真正把摄影的艺术演变与技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史”不仅仅代表过去或也不意味着过时,而应该分析摄影摄像发展历程从而洞察其发展规律,并充分吸取历史沉淀和精髓,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摄影史》的讲授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将历史元素再创造的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历史演绎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正确支点,再融入当前的摄影技术和对艺术的认知,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摄影摄像艺术作品。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授之以渔而非仅授之以鱼,因此摄像教学课程结构设置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的安排先后要达到学以致用。

三、摄像教学模式的改进思路

1.构建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弊端,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设计了开放式的摄像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安排一半以上的学时数作为学生的实践课,并开放学校的音乐剧场、校电视台和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参与到各类大型演出的录制和制作中去,将学生从以往较为封闭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就可以随时进行创作,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到摄像相关知识。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基本的操作方式学习,了解影视节目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流程。其次,在实践课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如何制作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分组进行不同类型的节目创作,这样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摄像前后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与摄像有关的知识理论,如构图、补光、机位等等。当课程结业时,安排学生分组制作不同选题的影视作品,随时组织学生介绍创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最后再由指导教师观摩、评论和总结。这样使学生既培养了的创新意识又提升了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摄相摄像作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际证明,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而且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放弃照本宣科而更重视方法的传授。

2.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化摄像教学平台

摄影摄像艺术属于视觉造型艺术。摄影摄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摄影摄像课程的积极性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摄影摄像创作理论及技巧、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培养他们的摄影摄像创作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字技术与摄像课程结合,使摄像课程教学模式更为新颖、互动性更强,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摄像课程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比如,利用因特网收集摄影摄像优秀作品,建立优秀作品文件库,以丰富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对比介绍、图像、声音、文本协同表达的方式,开发多媒体课件为摄影摄像课堂教学准备数字化教材,以满足学生视听觉多种感官的需要;基于Web服务器构建网络交流平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融洽的学习交流环境,同时提供一个学生自我展示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认真分析目前大学摄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摄像教学必须把艺术教育与技术提升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思路,并通过构建开放式摄像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摄像教学平台,显著提高了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正达著.《摄像基础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有句著名的唱词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如今我们在看各类的摄影比赛中出现的众多数码影像时,不由得对这些与传统摄影远远近近的作品,发出同样的感慨。本期专题,我们就针对影赛中的大量的“数码作品”请各方人士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选用的诸多作品都是提取了传统摄影的基因,用数字技术演绎出的新“族人”。

刚刚结束的第13届尼康奖影赛,共收到11139幅作品,初选后的作品数量位2716幅,其中数码世界类作品占初选总数的18.4%。本次专题中所选用的作品,绝大多数选自这次比赛的“数码世界类”参赛作品。经过一番梳理,我们将这些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没有经过任何后期技术处理过的摄影作品相比较,得出了与其亲疏远近的关系,绘出由于数码的应用而形成的另类的“摄影族谱”。

之所以将数码图像以这样的形式(见下图)排列,只不过是为了相对形象地对这些作品进行讨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分类。

数码动了摄影师的奶酪

数码技术在摄影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数码相机的使用、照片的数码输出,以及利用图像软件对照片的后期再创作等无不为摄影插上了“数码的翅膀”。在新闻摄影的赛场上,数码相机以其快捷的传输方式已经将传统相机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以今年的荷赛新闻摄影比赛为例,以数字方式参评的作品已经超过半数。而在一些大的新闻媒体的摄影部,暗房已经不复存在,数码相机的普及程度几乎为百分之百,甚至一些文字编辑都已经配备了小型的数码相机。在一些综合类的摄影比赛中,经过数码技术处理的摄影作品频频获奖,一些以电脑后期制作见长的摄影人已经逐渐成为摄影新秀,第五届金像奖获得者李怒舟令除了有过硬的摄影水准,电脑制作也为他的作品大添光彩;在广告和商业摄影领域,我们看到的优秀作品几乎都又数码技术应用的痕迹,数码技术更为摄影师得到了更多的订单……

那些手拿传统相机固守暗房的摄影师终于明白了:是数码动了摄影师的奶酪。

没有结论的讨论

尽管摄影师会努力寻找新的奶酪,但在寻找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的 疑问以及不满。其中,最大的争议体现在参加摄影比赛中。“使用数码技术的照片是否要单独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评判这类作品是否要有新的标准?”“数码技术与暗房技术哪个更具艺术价值?”“数码对图像的改动是否应该有个底线?”“如何看待数码照片的制作水准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

针对“数码影像”这个题目的讨论,广大摄影人“有太多的话要说”。同时,各类的摄影比赛中针对参赛作品的分类与评判标准在一些摄影评论家中也引发了不同观点的争论。

如果将这些题目公开讨论的话,其观点的针锋相对让人感受到“大专辩论会”的气氛。本期专题的讨论,我们邀请了部分尼康影赛参赛作者参加,也采访了部分专家对数码影像的看法,同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讨论,因为数码技术还在飞速发展,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讨论就能够得到绝对公正的分类方法,也不可用一种所谓的标准来要求这些作品。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这个讨论还将继续下去,无论什么样的观点,欢迎您加入我们的讨论中,本刊将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并会将一些信息反馈给读者。

注:本期专题中刊发的对数码影像的各种观点只代表作者本人。

2001年第九届国际影展分类

一、社会生活、新闻类。二、自然生态类。三、艺术风光类。四、广告、静物类。五、电脑、暗房技法类。六、人物肖像类。七、科教、文娱、体育类。

第13届尼康奖影赛分类

一、美好景象类,包括风光、建筑、静物、花卉。二、社会生活类,包括新闻、纪实报道、民俗风情。三、数码世界类,包括用数码相机拍摄和电脑后期制作的照片。

20届全国影展分类(计划)

一、记录摄影类

1、新闻报道摄影

2、社会文献摄影

二、艺术摄影类

1、艺术表现摄影

2、技术摄影(包括暗房技术加工影像和数字技术合成的具有特殊影像效果的作品)

3、现代艺术观念表现摄影

三、商业摄影

数码拍摄、数码输出――直系亲属?

添云加月,两底合成――未出“五服”?

浓墨重彩,模仿绘画――依然沾亲带故?

黑中有彩,彩中有黑――姻亲还是表亲?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群众文化;普及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的应用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对人民群众起到良好的团结凝聚、普及知识以及宣传教化等作用,对于人民群众的心理情况也能够起到很好的精神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精神质量。而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应用可以有效强化人民的个人素质和艺术涵养,通过摄影技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进行拍摄和展示,使人民能够更加直观、真实的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同时,在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下,摄影技术的应用越来越简单化和便捷性,人民能够随时随时进行拍摄,极大扩展了人民的业务生活,不仅使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程度分析

1.审美角度的普及性

在传统的摄影艺术中,人们对照片的使用主要是当作一种身份象征,将其辅助于各项工作活动和必要活动。但是在社会的持续发展中,群众对于照片的使用更加多样化,通过照片反映着时代思想,通过照片呈现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照片中静态的事物和人物体现出意味无穷的意境。同时,在摄影艺术的应用过程中,照片主要是作为一种图像形式的信息载体,使人民群众能够对照片内容进行想象和欣赏,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自由评价照片的摄影价值,以致改变了审美角度的规定和具体形式,使摄影艺术在人民群众的应用门槛得到有效降低,在摄影艺术的群众化和通俗化应用条件下,照片既能向人民群众展示现实生活的真实景象,也能够利用照片内容的意境对人们群众的心理精神进行净化,使照片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摄影工具的普及性

目前,摄影艺术是一项专业技术上的知识领域,想要实现摄影艺术的效果就必须要利用摄影工具,通过摄影工具的图像拍摄功能反映出摄影艺术的真正价值。一般在传统的摄影艺术中都是利用具备物镜成像功能的摄影工具进行图像拍摄,但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数码成像技术已经取代了物镜成像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胶片图像转变成现代化的数码图像,使摄影工具的使用更具有便捷性、简单性和高质量。同时,在数码成像技术的发展下,摄影工具的组成结构得到了改革性的变化,人民群众再也不需要使用笨重的摄影工具,在数码成像技术和手机设备的融合运用下,具有摄影功能的手机设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摄影工具接近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各种需求。

3.生活记录的普及性

摄影艺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记录,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对人们群众的生活进行记录,所以摄影就是反映群众生活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呈现出群众生活的喜悦和成就,也可以反映出群众生活的悲伤和挫折。在摄影艺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无时无刻的记录着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记录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自身的生活轨道,使群众能够更加准确的体悟到生活的真实面向,从而有效强化群众对生活的领悟,以此改善群众的生活心态。

二、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措施

1.加强摄影技术指导的创新

摄影艺术是一项具有较高专业性的技术领域,摄影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实现摄影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群众文化组织结合摄影技术的发展对用人制度进行优化和改革,使摄影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保障,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摄影人员的工作规范性,通过高水平的摄影技术指导有效推动摄影技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化。同时,群众文化组织还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地方影响力的摄影人员建立摄影培训班,并以群众性质开展摄影艺术竞赛,使摄影爱好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摄影艺术活动中,以此提高摄影艺术在人民群众的宣传效果。就目前来看,群众文化组织的摄影培训主要是以官方教学的角度进行培训工作,未能站在群众立场对培训方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以致整个摄影培训无法满足于群众的学习需求。

2.加强摄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的普及过程中,可以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群众对摄影技术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使群众了解到摄影技术的重要性和特点。首先,可以通过专业的摄影人员进行培训使摄影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群众能够主动参与到摄影艺术活动中,以此构建出一个规模化的群众文化。其次,摄影技术的教学人员应充分掌握传统摄影和现代摄影的基础知识,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群众的个人素质,这对于群众在摄影技术方面的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由于传统摄影技术的教学具有较高的理论性,所以学员可以结合自身对摄影知识的理论进行多角度探索,以此促进学员在摄影技术方面的创新发展,使摄影技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最后,由于传统摄影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不高,在进行传统摄影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教学时间,并采取科学方式对传统摄影技术和数码摄影技术进行融合教学,使摄影学员能够在传统摄影的原理上过渡向数码技术的图像处理,从而有效促进摄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进行,有效提升摄影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提升摄影技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用价值,进一步促进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应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加之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摄影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现今的上千万,手机摄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而且手机携带方便,体型小巧,质量轻,只要人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拍摄。所以,可以通过手机摄影培训教学,提高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当中的普及性。例如:通过手机摄影的照片,可以进行后期处理,并且处理的软件诸多,有美图秀秀、in、天天P图等,并且通过这些P图软件处理后的照片能够达到美观的优势,从而使其照片更加符合群众的心理,达到手机摄影艺术在群众当中普及的目标。

3.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现代摄影教学

在传统的摄影教学过程中,影像基础处理是一项较为严格的教学环节,在整个影像基础处理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冲洗操作的环境条件,也要掌握相应的采光调节、焦距调节等等摄影技术。因此,想要提升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在进行摄影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搭建影棚和数字暗房、采购数码设备、采购基础设施等等。同时,为提升教学效果也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完整的网络信息教学系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摄影在线教学,并将摄影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结合群众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摄影学员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摄影能力,使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应用能够更加顺利。此外,在进行现场摄影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码摄影的教学,并将课程内容编成PPT文件,以便能够将课程内容转变成图像形式进行高效率的摄影教学,从而在边教边做的教学中使学员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到摄影知识和操作技巧,有效推动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当中普及,能够使摄影艺术的传播发展得到有效促进,同时还能够达到丰富群众文化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注重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当中的普及,进一步为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基.群众文化中推广摄影艺术的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4,05:164.

[2]钱天明.如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摄影艺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7:137-138.

[3]魏晓兵.试论摄影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大众文艺,2015,14:22-23.

[4]薛水利.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开展路径[J].大众文艺,2015,23:5.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数字化

科技迅速发展,摄影测量技术经过多次改革,到目前已经进入数字化的摄影测量技术阶段,这个新技术对整个摄影测量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生产都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仅是表现在表面,它已经使摄影测量的概念和涉及到的专业的知识都有影响。从测绘学科的角度来说,数字测量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发展到现在新型数字化测量技术,简便快捷;从摄影测量学科来说,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已经从经典的摄影测量转化到现在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高科技技术。数字测量技术既给人们带来机遇,又给技术人员带来挑战,但是其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努力抓住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和技术,使自己能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中站住脚步。

一、摄影测量发展现状

由于摄影测量生产的转型,影像扫描仪已被大量地应用,全国扫描仪数量已超过100台。同时航空摄影机(如RC30)也在加速引进。应用于航空摄影过程中的GPS/IMU系统也已引进,Z/I公司的数字航空摄影机DMC已开始在中国应用。与此同时,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以及其定位参数(RPC)文件的应用,只要极少量的外业控制点,就能迅速生成正射影像图,它已在城市、土地的变迁、规划中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航空激光扫描Lidar也愈来愈成熟。

由于新一代传感器、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与应用,以及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发展及其大规模的推广,这样对摄影测量自身发展提出一个非常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摄影测量向何处去,除了摄影测量与新一代遥感传感器、GIS、GPS 更进一步地结合外, 摄影测量自身从理论到实际将如何发展,还有没有发展前景,在国际上同样对摄影测量发展提出了疑虑,美国Ohio大学Schenk教授在其著作“数字摄影测量学”的序言中指出:摄影测量与猫一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几次生命,摄影测量的终结已经被多次预测。但是他对此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数字摄影测量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并且迅速发展的学科。它的许多基本概念与方法来自影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但是不管它们对它的影响有多强烈, 数字摄影测量还是一门有自己特色的学科。

二、数字摄影测量给学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一门“从影像重建被摄物体表面”的学科,摄影测量侧重于重建物体的几何表面,并进行“量测”;而遥感则侧重于重建物体的物理表面,恢复问题表面的物理属性。因此,从本质而言,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研究影像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的科学与技术,使人们更容易直观地理解与应用有关信息。从测绘学科的角度来理解,摄影测量是一门“量测的学科”,著名的摄影测量学者HeIva (1995)就认为“摄影测量的范畴是量测”;而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视觉科学来看,它是从影像来重建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立体视觉。但是,人们一般并没有将摄影测量与计算机立体视觉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摄影测量在上世纪摄影技术出现不久就被学者发现其测量功能,并被使用,而计算机立体视觉实在新世纪环境下创造并被使用的,因此摄影测量的历史要比计算机立体视觉的历史长得多,并早已成为测绘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长期以来,摄影测量是依赖于精密的光学机械仪器,特别是在模拟摄影测量时代, 摄影测量以模拟摄影测量仪器为代表, 与计算机没有任何联系。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摄影测量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传统摄影测量的范畴,它已经不属于摄影测量工作者“独家所有”。这是摄影测量工作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同时,数字摄影测量也为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在模拟摄影测量时代, 摄影测量的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组织与流程,一切均以模拟摄影测量仪器的制造者为中心。摄影测量仪器的理论、结构,各种控制器、仪器的定向理论与操作方法,变换光束测图的理论等,均以相应的仪器为中心。进人了解析摄影测量时代,由于计算机引人了摄影测量,大大地拓宽了摄影测量教学、科研的领域,这也提供给学者们更多的研究方向。

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发展的崭新领域

到目前为止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主要还是围绕着利用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展开的,而对于数字近景(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甚少。同时随着数码相机的广泛应用,价格愈来愈低廉。数码相机在测量中的应用将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领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为计算机视觉的研究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通过2维图像认知3维环境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不仅使机器感知3维环境中物体的几何信息,包括它的形状、位置、姿态、运动等,而且能对它们进行描述、存储, 识别与理解,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间又有明显的差异。不论差异大小,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已成为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束语

数字摄影测量在目前还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主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将获取到到信息数字化,通过计算机进行测绘和分析,提取出对人们有用的信息,这一改变,使数字摄影测量很快被企业所接受并得到快速发展。总而言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出现不能仅视为简单的科学进步而已,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到他已经从概念开始改变,并影响到科学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改变企业的生产产品水平。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量,提升专业素养,及时抓住一闪而过的机会,迎接各种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利,马颂德. 从2维轮廓线重构3维二次曲面形状[J].计算机学报,1996,19(6):401.

[2] 马颂德,张正友.计算机视觉-计算理论与算法基础[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摄影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数码 摄影教学 理论知识 实操练习

[中图分类号]J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188-02

一、关于数码摄影教学的探讨与见解

照相机自1839年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8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近180年里,照相机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结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跨越,人们的影像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相对于传统银盐胶片摄影技术漫长的发展历程而言,数码摄影技术只有短短的50年历史。从1969年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下的还不到30万像素数码照片,到今天1000多万像素CCD及几千万像素的CMOS,数码摄影技术可谓发展神速。摄影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数码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二是摄影对拍摄者的技术要求将越来越低,人文艺术素养在摄影中的作用将越发明显。数码相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给各行各业提供便利之时,也给摄影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摄影教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传统的摄影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数码摄影教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必将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迎合时代的需要。

数码摄影教学经历了从传统的胶片摄影占主流阶段,数码摄影的出现及发展阶段,数码摄影逐渐普及阶段三个阶段,为了适新的要求,摄影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与探索。目前的数码摄影教学,一般仍把重点放在技术理论的层面上,花大量时间在器材的讲解与使用上,辅以经典作品解析。而实操练习在教学中占的比重比较小。从学生来讲,大多使用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进阶水平参差不齐;实操练习时间非常有限。这些根本达不到摄影教学的深广度。

数码摄影的优势:一是只需在机器菜单上进行设定,就可改变光板的ISO值;二是在比较专业数码相机上,一般都提供了直接输入当前色温及使用白色参照物进行校正等功能,这部分必须在实操联系中去比较正确与非正确的白平衡效果才能理解;三是感光板的像素取代胶片颗粒。这些优势为数码摄影教学提供很大了的便利。

数码摄影教学发展同时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而言,个人的文化修养以及对影像的解读能力与数码知识的接受能力都需要更大的提高,那些只停留在对摄影美学的认识基础上,只关注摄影技术层面的教师已经不合时宜。而对学生而言,数字储存加工处理技术、数字影像输入输出技术、数字影像网上传送技术等新知识、新软件的学习掌握与实操练习重要性的把握与实施也是肯花一番力气才能学会的。

二、关于实操练习在数码摄影教学里的重要性

数码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摄影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实践验证理论,以理论深化实践。但是要在摄影教学过程中掌握其实践的科学性。即做到实操练习的科学化。它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最大化的做好实操练习是极其重要的。

(一)对数码摄影内容进行改革

数码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对摄影进行重新思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以器材为主的局面,要以摄影技术和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一幅摄影作品的好坏,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图和立意。因此在实操练习中要让学生掌握摄影构图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字储存加工处理技术、数字影像输入输出技术、数字影像网上传送技术等,使学生尽早地接触数字技术带给摄影的优越性。

在数码摄影教学中,还应加大艺术摄影理论知识与摄影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教学力度,包括涉猎摄影史、摄影文化学、摄影心理学、摄影美学、摄影社会学、摄影评论学、摄影比较学、摄影传播学、摄影文学、民俗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现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和数码摄影蓬勃发展的时期,需要富有想法与创意的摄影作品出现。只有加强摄影理论教学,才可以提高学生欣赏、驾驭与评判摄影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多侧面立体的了解及运用艺术摄影独特的视觉语言,并将摄影理论与摄影实践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个性的摄影作品。

(二)数码摄影实操练习的科学化

第一,在摄影作业的布置上,更多的强调各种摄影技术的运用。布置一些特殊技法的拍摄作业,通过这些实操性的拍摄,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摄影器材的使用技巧。

第二,多搞一些命题式的拍摄,把要教授的内容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不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清楚自己学习的任务,还能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

第三,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照片。在数码相机拍摄完成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摄影后期处理软件来调整和创作,从而调动其主动性。

第四,尽可能多开展摄影评论。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摄影评比活动。首先由本人阐述其作品的含义,其他人再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既要大家看到自己作品的优点,也要看到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摄影创造能力与作品鉴赏能力。

第五,鼓励个性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鼓励学生去探索照片中的意境、构图以及审美方面的奥秘,让学生能生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观念,并积极引导他们把这种意识和观念运用到实操练习中。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缺少美,而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抓住四季的变化和当地特色,用不同角度去拍摄自己周围的亮点。从而培养自己的摄影个性与创新思维。

(三)搭建“实战型”实践平台

第一,定期举办摄影作品展览、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来讨论数码摄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各抒己见,使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摄影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推广。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整体专业水平。

第二,与摄影公司、图片公司或影像输出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实操练习活动。

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摄影创作室,没有条件可以和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摄影创作室。让学生在近似于实际的工作环境里训练,同时可以直接了解摄影行业的现状,有动力或压力促使学生学好数码摄影,自觉的进行实操练习。

(四)数码摄影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如QQ群、论坛、博客等。网络为师生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延续课程教学。能者为师,网络对学生的自我修炼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也可用网络教学资料、网友摄影心得、图片弥补教材的不足,从而汲取经验,在自我实操练习中提升自己。

三、结论

数码摄影教学的实操练习,既要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创造能力。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不断革新,数码摄影的观念和内容也会不断的更新,实操练习也会与时俱进。总之,数码摄影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实操练习在数码摄影教学比在其他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要重。

数码摄影教学具有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我们应当在进行教学过程和实操练习中有意识的去体现这种功能,最大化发挥这种特性,而不能把教学看作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面对风起潮涌的数码信息时代,数码摄影技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如何在数码摄影教学中体现时代的特点至关重要。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在充分发挥数码摄影教学优势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才是数码摄影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未来数码摄影教学将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其实操练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杨郑学,张筱兰,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教程.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第328-3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