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

消费升级论文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政府和企业还需要采取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活动。“家电下乡”是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对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拉动国内需求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

我国于2007年12月先后在山东、四川和河南三省对冰箱、彩电和手机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活动,随后辽宁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被纳入推广地区范围。2009年2月,家电下乡继续向全国推广。“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培养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家电下乡”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探析

“家电下乡”活动之前,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要求更多的是价格低廉而且实用,即实用性消费和价位性消费,对品牌的高低端之分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要求。因此大量的低端品牌的家电充斥农村市场。近年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逐渐推广,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家电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家电的品牌意识也日益提高。品牌家电在农村市场销量日增,而一些杂牌家电却逐渐淡出了农村市场。“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保证品牌家电下乡

对于“家电下乡”产品的选择,国家采取的是招投标方式,为保证试点产品的供应、销售及维修服务,国家对中标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生产、配送、销售、维修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使入围家电产品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例如,生产企业有海信、海尔、长虹、新飞等,销售企业有国美、苏宁等,外资知名品牌有松下、西门子、惠尔浦、三洋等。和一些杂牌的家电产品相比,入围的品牌产品有政府的担保,质高价廉,农村消费者对这些品牌越来越认可,并逐渐形成了品牌意识。

(二)入围企业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农村消费者需求

除了高标准的准入门槛外,国家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引入的竞争机制还体现在同种产品多个品牌入围。不同的入围品牌之间的竞争,激励入围企业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以期得到更大的农村市场。如“海信”电视中标的15款产品全部针对农村特定的消费环境,专门设计了防雷、防潮、超宽电源、超强接收、适合高强度运输、待机功耗小以及说明书简易化等适应”;康佳的部分产品增加了内置万年历、农历节气等功能;在液晶平板电视方面,三星取消了省级商;西门子对苏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用于西门子系列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这些知名品牌在更大程度上迎合了农村的实际需求,树立了品牌形象,使一些不知名的品牌远离了农村消费者的视线。

(三)示范效应

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另一最大特点是“眼见为实”,这也是广告等促销手段在农村效果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下乡知名品牌家电的优异性价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真正做到使广大农村消费者眼见为实。一个农民购买、使用了下乡知名品牌家电后满意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宣传和引导,很快就会扩散到周边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大约23.66%的农村消费者是听熟人介绍或依据口碑而购买家电的。入围的知名品牌受到追捧,并正在进一步向周围扩展,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2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厂商对产品进行升级,提高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有一句名言:挑剔的消费者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摇篮。“家电下乡”引发的农村消费者(中国最大的消费者群)品牌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对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农村消费者数以十亿双挑剔的眼睛,是我国家电业走向世界的最好的“磨刀石”,这种效果在家电下乡过程中正在显现,它可以直接促进厂商对家电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进行升级,提高了我国家电业与国际知名品牌相竞争的能力。

(二)加速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质的方面拉动内需

政府对农民购买下乡家电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不仅实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拥有了购买知名品牌家电欲望和购买能力,而且随着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产生质的提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家正在大大拉动国内需求。财政部曾会同有关部门测算认为,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四年,预计累计实现销售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持久的重要意义。

3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建议

(一)拓展三、四级消费市场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是比较突出的,许多生产和销售企业大都把产品投放在一、二级市场,对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投入远远不够,许多农村的消费者没有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使得很多农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相对较低。下乡家电及其它行业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建立直接面向三、四级市场的销售渠道、信息渠道。以期引导和培育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升他们的品牌意识。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清除假冒伪劣家电产品,让农村消费者在享受较低价格的同时,享受下乡品牌家电货真价实的实惠。

(二)树立品牌维护意识

入围“家电下乡”大多是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系统比较完善。然而有些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不够重视,有的打着家电下乡的“幌子”,把一些旧的家电进行翻新,欺骗农村消费者,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山寨版”的下乡家电产品,这种短视行为危害极大,会使下乡家电企业信誉扫地,最终失去农村市场。企业要树立品牌的维护意识,时刻不忘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营销理念和品牌意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社会责任感,严格监管农村家电市场,控制价格的同时也要加强质量监督,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增加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尤其是名牌家电产品的信赖度,使他们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三)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提高品牌意识也只是空中楼阁。国家一直在推行各种惠农政策,发展农业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不够,需要国家予以更多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各地部门要因地制宜,搞活农村市场,切实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这样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就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结论

政府和企业要依据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的变化,准确把握农村市场未来动向,在照顾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家电销售的持续增加和品牌的不断延伸。目前,包括“以旧换新”在内的各种“家电下乡”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中,这对我国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并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拉动效应。而且农村家电市场出现了国内外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相关的家电生产和销售企业纷纷加大产品的改造升级,以应对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政府的公信和担保将成为连接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农村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活动带来的优惠,并加强了品牌消费的观念,对今后农村家电市场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昭许,杨青普.农村需要这样的下乡家电[N].连云港日报,20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S].中国政府网,2008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孙立刚张中为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

县域居民消费正进入以住行为主题的升级阶段

1981年至2009年间,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分别下降了18.8和6.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娱乐文化服务、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9%、3.2%、3.6%、5%和9.8%。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县域居民将进入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一)县域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整体接近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水平1978年至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至6977元,实际增长9.6倍,年均实际增速7.4%。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0.9%和11.4%,自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折合至2000年是5963元,与城镇居民2000年的收入水平仅差316元。同时,201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介于城镇居民1999年的41.9与2000年的39.4之间。如果考虑县城居民,县域居民消费大致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的水平,正在进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见图6)。(二)城镇化将推动县域消费增长1978年至2011年间,城市人口比重由17.92%提升到51.27%,每年约1%的速度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将带动县域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特别是住宅消费刚性需求巨大。按照目前13.5亿人口基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计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将产生住房需求4亿平方米左右。据中金公司预测,县级市新建商品住房增长空间较大,从交易量来看,2015~2040年间市场均在高位运行,年均交易量在1.6亿平方米至1.8亿平方米;从交易额来看,县级市交易额在2035年之前稳步提高至8000亿元,此后将趋于稳定。(三)人口结构将助推县域消费升级1980~1990年间,我国经历了一次生育高峰,平均出生率为2.12%。目前,这次生育高峰对县域消费升级的影响开始显现。一方面,80年代出生的人口已经逐渐长大成人,适婚人口比重短期将居高不下,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将持续推动住房、家用电器等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县域80后群体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受到城市生活影响较大,消费观念与城市接近,整体消费倾向比传统的农村居民高,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将提高。据四川、河南两省相关部门统计,由“经济型”转为“生活型”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四)县域消费升级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央强调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作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其中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国家陆续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2009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同比增长15.7%,增速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特别是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迅速。2011年我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5%和53.1%;截至2011年末,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18亿台和5059亿元。从未来看,扩大农村和县域消费仍将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领域,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综合以上因素,依据城镇消费升级经验,未来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包括家用电器)以及汽车消费将成为县域居民消费的重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领域将迅速增长。从各项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看,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以及交通通讯增速将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看到县域总体消费升级趋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消费升级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区域看,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整体消费水平和层次高于中西部。2009年,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148.62元、4148元、3622元和3238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2倍和1.6倍;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东部地区整体上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2倍和3.9倍。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距较大,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8倍、2.7倍、3.2倍和2.6倍。从不同收入群体看,2009年,高收入户、中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分别为7485.71元、4591.81元、3546.04元、2870.95元和2354.92元,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支出水平的1.9倍,是中高收入户的1.6倍、中等收入户的2.1倍、中低收入户的2.6倍、低收入户的3.2倍。

积极把握县域消费升级金融机遇

(一)实施“梯度推进”战略区域层面上,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有先有后,滚动推进区域市场发展,当前要把发展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环渤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县域,中西部的鄱阳湖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县域,二三线城市周边县域,县域内的中心镇、园区、繁华商圈。这些区域与城市差别相对较小,可加快复制和推广城市消费金融业务成熟产品和服务,“先试先行”,并结合各地实际,研发区域性特色消费金融产品,实现率先发展。业务层面上,先期以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逐步向汽车贷款、家庭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扩展,努力为县域居民提供全面的消费金融服务。客户层面上,突出抓好县域公务员、大型企业员工、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城郊拆迁农户、进城置业农民、回乡创业人员、种养大户等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积极抢占县域消费金融业务高端市场,并积极培养潜在的优质客户,不断扩大县域客户群体。(二)突出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进一步拓展县域存款、理财和支付结算业务。依据城镇经验,进入“住行”阶段以后,随着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投资理财需求旺盛,消费相关的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公私联动开展工资、第三方存管等专项营销,主动与保险、基金、证券、移动、高校等高端客户资源丰富的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个人存款客户基础,巩固县域个人存款优势地位。针对县域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抓紧开发一批适销对路的县域个人特色理财产品。围绕县域居民消费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借记卡、贷记卡、网络、电话、移动支付等先进安全便捷的支付能力建设。二是积极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尽管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房地产调控,但是总体看,县域居民住房需求以自住为主,而且房价相对合理,泡沫相对很多大中城市要小。可重点选择优质房地产商、优质畅销楼盘、优质个人发展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信贷管理规范的地区探索开办农村住房建设贷款业务。三是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业务。加强与经销商、厂家合作,为县域居民提供汽车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县域比较受欢迎的微型车、客车、小货车、客货两用车等。同时,探索开展“直客式”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断扩大汽车消费贷款客户群体。(三)提升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水平和维护能力一是落实客户名单制管理。在认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名单。及时监测,不断完善客户信息和资料,并依据客户资质变化,对中高端客户名单进行动态调整。在全面了解客户信息和需求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深度开发客户价值。二是优化网点渠道建设。依据优质客户的分布,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并可考虑设立理财中心并配备专职理财经理,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个贷中心,集中资源服务好优质客户。加快网点改造进程,实施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和营销技能提升导入,改善服务细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发展个人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进一步改善网银功能,真正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三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整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中高端客户实行差别化业务流程,进一步简化业务授权、审批环节,以服务效率和质量赢得客户。持续优化和整合业务系统,并将相关系统联网、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共通。四是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针对中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适合县域特点,适应客户需求的投资理财、住房按揭、家庭装修、汽车消费、资金结算等产品。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强化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的认知,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县域中高端客户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四)严防业务风险一是把握好风险防控的重点。从现阶段看,重点是严防虚假按揭和冒名贷款,防止贷款被挪用到民间借贷、股市等高风险领域,加大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新型诈骗案件以及信用卡套现的打击力度,健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等。二是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对县域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以及不同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研究和风险测算,推进内部评级法在消费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计量的精度。针对县域收入来源确定且透明度高的客户或者拥有高价值资产的客户,可适时上收其业务的中后台处理,探索集中管理模式。针对县域其它客户,更多需要发挥“人”的作用,强化调查审查以及落实相关责任。三是关注宏观风险。严格执行好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政策和银监会制定的信贷“七不准”、服务“四公开”等相关规定,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防控好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存量资产质量的影响,做好压力测试,特别是密切关注区域房价走势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的影响,做好相关风险的防控工作。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消费需求;中介变量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2-0001-05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丰富劳动力资源推动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结构调整是热点话题,党的“十”报告指出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制造业产能的结构性过剩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十三五”时期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产业结构作为国民经济的部门经济的构成,纵观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推动着产业结构持续升级:1978年GDP在产业间的布局第一产业为28.2%、第二产业为47.9%、第三产业为23.9%,截止至2014年我国GDP在产业间的布局演变成第一产业9.2%、第二产业42.6%、第三产业48.2%。

对于中国产业结构的研究,早期的研究者关注农轻重比例失衡(杨坚白和李学曾[1],1980),借鉴国外产业结构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二元结构转变论、不平衡增长理论、部门分析理论和雁形形态论等)学者们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现状、特点和发展方向。进入新世纪,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研究者更加重视产业的内部结构(李江帆和曾国军[2],2003;王德文等[3],2004)。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基于“价值链”理论刘志彪和张杰[4](2009)指出,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两者协调发展,是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在服务业发展方面,欧阳i等[5] (2014)通过数据的国际比较认为当前中国GDP的产业格局仍然有巨大的调整空间,第三产业①、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亟待发展。

要素禀赋的变化所带来要素价格的改变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者报酬率持续下降以及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刘易斯拐点”到来),学者们开始基于劳动力成本视角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微观的企业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主要是采用转型和转移两种应对方式,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转移和制造业转型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在制造业转移方面,一国(地区)产业结构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最优的产业结构应当和要素禀赋相吻合(林毅夫[6],2010),基于成本视角Arthur. Lewis[7](1972)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驱使着发达国家(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动着产业结构升级。在制造业转型方面,Romer[8] (1987)强调,高工资驱使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着产业升级。基于内生增长模型林炜[9](2013)利用1998~2007年期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激励弹性系数,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罗来军等[10](2012)研究也认为较低的工资水平削弱了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的积极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调整。通过成本机制(“工资侵蚀利润”)学者们分析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企业的“倒逼效应”推动制造业的转移或转型,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除了成本机制外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收入―消费渠道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收入―消费机制是指劳动力成本对劳动者而言是收入,工资水平的上涨提升了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得以攀升,由于“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在联系,由此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

梳理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对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学者们从成本机制视角分析劳动力成对产业结构(制造业企业)影响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收入―消费机制视角的分析相对欠缺。基于此,本文从宏观的消费成长视角分析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劳动力成本――消费成长――产业结构升级的链条关系,并设计实证研究的思路;第三部分实证检验劳动力成本――消费成长――产业结构升级的链条关系;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二、理论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当一个国家(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时,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通过成本机制和收入―消费机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发生产业转移或者转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现有的理论研究,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施加影响,其中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推动消费成长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也称收入―消费机制)。消费需求是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劳动力成本对企业来说是成本,换成劳动者的视角就成为了收入,由此劳动力成本是影响劳动者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因素,进而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消费需求会产生两大影响: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一方面,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会带动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对创新同时也具有驱动效应(Schmookler[11],1966),推幼挪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的升级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定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综上所述,劳动力成本、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链条关系可以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为检验劳动力成本、消费成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链条关系,本文提出如下待检验的系列假说:

H1: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相关关系。

H2:消费规模扩张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影响。

H3: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影响。

H4:劳动力成本与消费规模扩张具有正向影响。

H5:劳动力成本与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正向影响。

H6:消费成长在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逻辑和假说,本文将消费成长作为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一个中介变量,并对上述的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二)研究设计

根据图1所示的劳动力成本、消费成长与产业结构间的关系图,基于Kristopher[12](2004)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自变量,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因变量,消费需求则是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结构的中介变量,消费成长包含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两大层面的内容,如图2所示。“总效应”(Total Effect)是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中介效应”(Mediating Effect)则是劳动力成本通过消费需求(中介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见图2)。

为了检验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消费需求中介效应,参照温忠麟等[13](2004)的逐步回归法本文设计如下一组回归模型:

ISt=α1+βLCt+μt (1)

Ct=α2+γLCt+εt (2)

ISt=α3+ψCt+ζt (3)

ISt=α4+β′LCt+θCt+ξt (4)

其中,IS为产业结构,LC代表劳动力成本,C表示消费需求(消费规模或消费结构),t是时间标记,μ、ε、ζ和ξ分别为各个回归方程的随机项。如果将式(2)代入式(4),我们可得到:

ISt=α5+(β′+γθ)LCt+Ct+κt (5)

在式(5)中,系数γθ度量的就是通过消费需求这个中介变量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消费需求的中介效应)。由于系数β度量的是总效应,γθ/β则表示通过消费需求这个中介变量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占其总效应的比重(中介效应/总效应)。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的变量如下:

(1)劳动力成本(Labor Cost)。在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里缺乏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数据,考虑到工资是劳动力成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使用工资来衡量,相关的指标有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本文使用在岗人员平均工资(LC)作为衡量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单位为元。

(2)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一般来说,其衡量指标有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 值)/GDP,本文使用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分别用IS1 和IS2表示,单位为%。

(3)消费规模(Consumption)。消费规模反映的是经济社会里消费的总量指标,相关的指标有消费支出总额和人均消费支出等。本文使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消费支出/人口数)作为衡量消费规模的指标,用C表示,单位为元。

(4)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消费结构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资料的构成,恩格尔系数(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比重)是国际上的通用指标,我国现行的统计体系里有城镇恩格尔系数和农村恩格尔系数,缺乏总体的恩格尔系数,基于此本文使用城镇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消费结构,用CS表示,单位为%。

2.数据说明

样本考察期为1980~2014年,本文运用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剔除掉了价格的影响,对于绝对量指标(LC和C)取对数化(ln)。上述数据皆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库。经济变量统计描述见表1。

(二)检验结果

根据研究设计,运用中国1980~2014年的时序数据本文对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消费需求中介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第三产业增加值/GDP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检验结果见图3。

图3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系数为0.0675,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假说H1获得了支持。由劳动力成本到消费规模的路径系数(0.1850)和消费规模到产业结构的路径系数(0.0866)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对消费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假说H4和H2得到了支持。由于假说H1、H4和H2得到了支持,说明了消费规模扩张在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起到了中介作用。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所测算的中介效应值(γθ=0.0180)占总效应的比重约为26.72%,由此基于消费规模角度的假说H6显著成立。除通过消费规模这个中介变量外,劳动力成本还可以通过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根据检验结果(见图3),由劳动力成本到消费结构的路径系数(-0.0841)和消费结构到产业结构的路径系数 (-0.2274)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对消费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假说H5和H3得到了支持。由于假说H1、H5和H3得到了支持,说明了消费结构升级在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起到了中介作用。我们所测算的中介效应值(γθ=0.0171)占总效应的比重约为25.28%,由此基于消费结构角度的假说H6也显著成立。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实证结果的稳定性以增强实证结论的说服力,本文进一步使用(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对劳动力成本、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见图4)表明,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系数为0.0601,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假说H1仍然得到了支持。由消费规模到产业结构的路径系数(0.0830)可以看出,消费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上文的研究结论几乎一致。在假说H1、H4和H2得到支持的条件下所测算的中介效应值(γθ=0.01230)占总效应的比重约为18.25%,由此基于消费规模角度的假说H6得到了支持。基于消费结构角度,由消费结构到产业结构的路径系数(-0.4914)可以看出,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的影响,假说H3得到了支持。在假说H1、H5和H3得到支持的条件下所测算的中介效应值(γθ=0.0393)占总效应的比重约为58.26%,由此基于消费结构角度的假说H6也显著成立。

综上所述,回归结果(图3和图4)证实本文的系列假说,通过中介变量(消费需求)劳动力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消费规模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这两条路径。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第二、三产业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显著的正效应。基于消费需求这个中介变量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显著存在,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国内需求的成长进而促进了制造业升级和服务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优化。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近几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突出表现为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民工荒”和“招工难”的现象,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结构调整效应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对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多从成本视角进行分析,从收入―消费视角研究两者的量化关系缺乏。本文基于消费成长视角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成本、消费成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内在机理,然后基于中介效应模型以消费需求作为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变量实证检验了劳动力成本、消费成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的研究结论:第一,劳动力成本对居民的消费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劳动力成本对劳动者而言是收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通过其收入水平提升了劳动者的消费水平,推动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攀升,由此劳动力成本越高的地区,其居民消费规模越大,消费结构更高级。第二,消费成长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要考虑的不可或缺因素,具体来说,消费需求规模扩张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影响,更高级的消费结构也更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消费成长是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而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新常态经济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政策含义,应顺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形势,积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劳动力成本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促进效应,基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角度不要过于强调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政府应顺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形势,鼓励技术创新等途径驱动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推动“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发展方式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型”发展方式转变。消费成长所伴随的消费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应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驱动消费成长,构建起城乡居民消费成长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

[注 释]

① 欧阳i等 (2014)研究指出,2008年我国第三a业比重为40.1%,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4%的水平,与“金砖四国”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显著偏低(俄罗斯为57.8%,印度为53.7%,巴西为65.3%)。

[参考文献]

[1] 杨坚白,李学曾. 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1980(3).

[2] 李江帆,曾国军.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3] 王德文,王美艳,陈兰. 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J].经济研究,2004(4).

[4] 刘志彪,张杰.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J].学术月刊,2009(9).

[5] 欧阳i,等.大国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1-32.

[7] Arthur Lewis. Reflections on Unlimited Labo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2:75-96.

[8]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10):715-743.

[9] 林炜. 企业创新激励:来自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解释[J].管理世界,2013(10):95-105.

[10] 罗来军,等.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产业升级[J].当代经济研究,2012(5):36-42.

[11] Schmookler,J..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66.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 恩格尔系数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随着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等一系列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发生剧烈变化。

凯恩斯主义指出,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由此从理论上推论出只要将总需求提高到与总供给相等的水平就能恢复经济均衡则是有问题的,因为经济均衡不仅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的相等,更取决于在结构上的一致。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储蓄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的统一。按照国际经验,人均 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居民消费将出现显著的结构性升级换代,伴随着消费结构性升级,消费支出也将大幅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必定会不断增加。消费函数理论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居民收入是消费需求的基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源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居民收入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居民收入变动方向和居民消费变动方向的一致性,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必然导致消费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不断升级,为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一般地,社会总供给可分为基本性消费品、享受性消费品和发展性消费品。在生产力发展初级阶段,社会总供给以基本性消费品为主,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基本的、必需的消费品占较大的比重,此时消费结构是低级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在社会总供给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实现了结构升级,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品的比重逐步上升,此时消费结构也会逐步升级(表)。据世界银行对40多个国家的消费发展状况调查表明,由日常消费进入住、行等重大消费升级,一般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期。我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且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这为消费水平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或几十万元级升级提供了积累和准备,可以说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已初见端倪。

二、我国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比较,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我国生活型消费比国际水平偏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在城镇居民中,只有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等60%的居民家庭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41%以下的国际平均水平,全国76%的人口恩格尔系数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2.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过高。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为11%,基本和主要国家不相上下,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6%,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高收入组别居民2003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基本相当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的消费水平,但其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9%,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20000美元左右时的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不相上下,与其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严重不相匹配,这对农村居民的其它类别消费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

3.其他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我国居民家具、家庭设备消费支出比重不足: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具、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6%和4%,都大大低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家电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尤其在农村市场,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日常家用电器的普及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教育和医疗消费偏高。我国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达14%,其中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到50%,而一般国家这类比重为20%。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主,我国也应该采取措施逐步减轻居民教育负担,为扩大其它消费创造条件。

三、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预测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表),使得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入了加快升级阶段,新的消费热点开始启动。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消费率将继续提高,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消费热点不断切换。在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300美元,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

2.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消费转变。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由温饱消费向现代消费转变。纵观近几年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的内容是吃好、穿好、住好和玩好,其中最突出的是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非恩格尔系数如医疗、保险、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发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费系数呈上升趋势,消费结构将出现良性变动。

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是城镇先行,城乡互动,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将具有较大影响力。多年来由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重城市、轻农村,导致企业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上城乡的二元结构,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城乡消费结构差别很大。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体现出城乡差别的层次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就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而言,以城镇中等收入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为启动点是最佳选择。占我国城镇人口60%~70%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约2.5亿人,基本构成我国城镇的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正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究消费数量向讲究消费质量转变的转型期,他们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则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型的转变,正逐步向小康型转变。

4.不同档次消费品的替代转化将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某些高档用品、中档用品、低档用品是可以替代和转化的。原来属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可以普及到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原来属于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的产品也可以普及到低收入阶层消费层面。这种转化正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显著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大类产品群的替代与转化对消费结构升级与扩大内需有较大影响。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由生活必需品消费向住行等高档用品消费升级的趋势,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一旦一个国家居民进入到以住行为主要消费阶段,其消费结构升级所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是持久强大的,它将带来较长时期的经济景气与繁荣。这是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对我国而言,要保证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要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单纯的收入高,不能代表进入富裕社会;只有把高收入变成现实的消费,才是富裕;一部分人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全社会收入分配合理,达到一定的均等化程度,才是富裕。我国要实现从小康社会步入富裕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是全面进入富裕社会的路径选择,也是全面进入富裕社会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启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5(2)

[3]李泓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5)

[4]黄桂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5)

[5]陈富琼: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历程及趋势[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6]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统计,2004(2)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5篇

消费升级的逻辑框架虽然消费升级具有不同的维度,并且不同维度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但是背后的理论逻辑却是一致的,即消费需求的实现本质上是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均衡,影响消费升级的因素包括供给端因素和需求端因素两类。1.影响消费升级的需求因素。消费升级必须基于客观存在的消费需求,这种需求本质上由“人的需要”决定。前面已经提到,“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主导层次的变迁是消费升级的基础。但是,“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对于消费升级来说,只有“人的需要”成为消费“需求”,才具有现实意义。“需要”和“需求”的区别在于,需求是有购买力支撑的需要,因此,收入是决定消费升级的核心因素,这正是消费研究最为经典的结论。以上分析是基于代表性个体假设,即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属性。但在现实社会中,消费者是异质的,他们在年龄、消费观念、收入水平、社会属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直接导致了个体消费需求的不同。因此,根据不同标准划分的消费者群体分层特征也将影响消费升级。典型的,在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经济和以低收入阶层为主的经济中,主导性消费需求是不同的,消费升级路径与特征也因此而不同。2.影响消费升级的供给因素。只有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消费升级,如果供给难以跟上需求,则消费升级也难以实现。所以,供给因素也对现实中的消费升级存在重要影响。从经典的生产函数来看,广义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这些要素的组合形成生产力,最终提供消费品。比如,在向服务消费演进的过程中,作为劳动力的服务供给者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整个人类社会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推动的供给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被动满足需求,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创造了消费需求(麦克劳,2006)。3.消费升级的路径。根据上述逻辑框架,下面以收入水平作为消费者群体分层的标准,对消费升级的路径特征进行说明。不同群体在消费内容和消费品质两个维度下的升级都存在差别,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将对消费升级的路径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高收入群体处于消费结构的高端,他们将成为整个社会消费升级的引领者,而群体规模最大的收入阶层将决定消费升级的整体路径。除了收入分层之外,其他因素对消费升级的路径也将产生重要影响。以文化因素为例,在英国,贵族文化根深蒂固,贵族消费能够引领其他群体的消费;在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明星等对消费升级的引领作用更加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分析

将消费升级置于供给和需求的大框架内进行分析,不同阶段的消费升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从短缺到宽松的结构性改变,对消费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以及马斯洛等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主导性需要的变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方向。因此,在进行现实分析时,可以把视角转向其他影响因素,如收入、技术、文化等,它们决定了消费升级的具体路径和特征,对于我国来说,还应该考虑重要转型等特殊因素。

(一)短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20世纪80年代,经济运行仍然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由于市场运行相对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预约、托关系购买的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在商品匮乏的大背景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消费者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这种因商品普遍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极大释放,这是消费升级的核心动力。但是与整个市场供求关系一致,这个阶段消费升级受到卖方市场的制约,消费升级在供给约束逐步解除过程中实现。在供给短缺的情况下,整个经济运行以解决短缺为主,消费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对改革前长期未能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进行“量”的补偿,处于数量扩张阶段,对消费品质的关注不足。这导致了该阶段消费升级主要表现为消费内容的升级。按照学术界广受认可的表述(俞建国,2012),“20世纪80年代当我们迅速摆脱了饥寒而进入温饱阶段后,实现了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以‘三转一响’(指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为代表的老一代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甚至连农民家庭也达到了基本饱和的程度”。由此可见,该阶段的消费升级主要从温饱(“衣食”)向“行”和精神消费领域的转变。这个阶段消费品质的升级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状态,消费品质提升依托于奢侈性消费而存在。在80年代,对梅花手表、梦特娇服装等品牌的消费需求有很大的提高,这些消费品在一些农村地区成为婚嫁的必备品。总体来看,如果没有供给和需求因素的综合作用,该阶段的消费升级是不会实现的,但是必须注意到,在短缺条件下,消费升级主要是与供给约束不断解除紧密联系。具体来说,影响这个阶段消费升级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一是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居民的消费选择权,经济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长期受到压抑的消费需求得到空前释放;二是工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了供给能力,尤其是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为迅速补给生活必需品供给提供了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补课性质决定了它所提升的并不是全新的消费级,而是既定的消费级。

(二)短缺结束之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长期存在的普遍短缺状态宣告结束。这直接将我国的消费升级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买方市场下,消费者才真正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消费总量规模迅速扩张,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分别是1978年和1992年的116.3倍和16.5倍。同时也表现出多维度共同升级的特征,消费内容升级,相继经历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和住宅、汽车、手机热,消费品质升级则表现为对消费安全、更好消费体验的追求。1.转型对消费升级的综合推动作用。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共同考虑,“转型”可以被认为是影响消费升级最重要的现实因素,它不仅使得“人的需要”得到了有效释放,大大拓展了升级的潜在空间,与此同时,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增强了消费品供给能力,两个方面的结合最终推动了消费升级。我国的转型概括为“六化”(刘祖云,2000):一是经济领域的转型,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即工业化;二是狭义的社会转型,表现为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即城镇化;三是政治领域的转型,表现为从集权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变,即民主化;四是文化领域的转型,表现为文化领域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即通俗化;五是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型,表现为从管理的家长制向科层制转变,从而形成了按职阶体系以及业绩升迁的准则,即科层化;六是对外政策的转变,即从封闭走向开放,即国际化。在这一涉及到多领域的转型过程中,激励机制的改变以及供求关系的动态匹配带动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共同升级。其中,工业化、城镇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主要观点是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进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消费升级。城镇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则是基于消费者社会身份的改变,即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个体的消费偏好发生重要改变。这两者分别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支撑了消费升级。除此之外,本文认为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文化领域的通俗化以及国际化对于我国消费升级的具体路径存在重要影响。随着公众消费选择权的提升,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消费文化逐步普及,以及文化作为消费重要内容逐步从贵族走向普通公众,从纯粹超然、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一步步走向生活、日用,与商品为伍,从而使得消费逐步从纯粹的物质转向体验和服务消费。但是,在我国的消费升级过程中,由于不同领域的转型力度存在不协调性,这种文化领域的通俗化并不是简单地作用于消费升级,而是与国际化相结合,通过引入外部的通俗化文化作用于消费。具体来看,1990年代~2002年是转型力度和速度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释放的需求和培育的供给能力都远远超过其他阶段,对消费升级的推动力度也是最强的。2003年之后,由于转型遇到的阻力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推动力度明显减弱。这一点可以从数据上得到反映。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本文测算了1992年以来的消费内容升级的速度,即消费结构变动度。,我国消费内容升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1992年-2002年消费内容升级速度明显快于2003年至今的消费内容升级(图3)。为了与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内容升级做比较,本文还计算了1985~1990年、1992~2002年、2003~2010年的平均消费结构变动度情况,分别是2.47、4.58和1.55,这说明2003年之后,消费内容升级的速度不仅低于1992~2002年阶段,也远远低于短缺经济阶段。2.收入水平提高带动了消费品质的升级。短缺结束之后,制约消费的主要因素转向收入等需求侧。2003年以来的转型放缓,以及收入增速水平下降,导致了消费内容升级速度大幅下降,从千元级消费向万元级消费升级存在巨大压力。但是,客观地说,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品质升级的趋势却非常明显,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消费领域。虽然很难对消费品质进行定量的刻画,但是从衣食住行等领域的现实消费情况来看,总体呈现持续升级趋势。以食品消费为例,在消费内容的升级过程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即恩格尔系数是不断降低的,但是,仔细分析食品消费的构成可以发现,我国居民在食品消费方面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膳食结构更加注重营养科学。本文以粮食、淀粉之外的食品支出占整个食品支出的比重来衡量膳食结构的改善,并定义为营养化系数,从图4可以看到,2002~2010年恩格尔系数和营养化系数呈现不同的变动趋势,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但是营养化系数却在逐步提高,这说明食品消费的品质在改善。除了食品之外,在其他领域也能看到这种消费品质提升的趋势。再以住房为例,住房面积的提高是住房消费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1978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仅为7平方米,但到了1995年已经增至16.2平方米,2001年又提高至21平方米,据住建部公布的最新数据①,2011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2.7平方米。

当前主要制约因素

根据前文消费升级逻辑框架,当前,既存在制约我国消费升级的系统性因素,也存在影响重要领域消费升级的局部性因素。2003年以来,我国消费升级的速度显著放慢,这与消费升级的系统性制约因素有关。从需求角度来看,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升级的支撑不够,并且与国际经验相比,不同收入群体在消费升级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供给角度来看,技术与文化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仍然较低,无法真正满足内部消费需求,而外部供应又受到一系列因素制约。这些系统性制约具体表现在:

(一)当前的收入增长不足以支撑新一轮消费升级如果单纯从支出金额来看,过去30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向“千元级”消费的升级过程,下一步将迈向“万元级”的消费升级过程,主要表现为住房、汽车消费支出占比的提高。根据国际经验(李萍、夏沁芳,2003),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内容开始新一轮升级,由衣食消费升级至住行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将由发展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2011年已经达到5414美元,但是,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2003年之后我国消费升级却呈现速度放慢势头。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个潜在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总体放缓,二是收入分配不均。从近年的收入增长速度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收入增长速度格局与1992年之前正好相反,并对消费升级形成了重要影响②。首先,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了收入水平难以支撑新一轮向万元级消费的升级。其次,农民收入的快速上涨虽然带动了农村消费的升级,但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并不高,并且消费升级的起点低于城镇居民,因此,由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带动的消费升级难以改变消费升级速度放缓的大趋势。

(二)收入阶层分布导致了消费升级的“小马拉大车”现实中,消费升级存在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引领阶层,和一个具有庞大群体规模的主力阶层,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引领阶层往往是高收入阶层,主力阶层往往是中等收入阶层,对此,图2已经进行了说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橄榄形社会中,这两个收入阶层形成的合力将有效引领消费快速升级。在我国的转型过程中,收入阶层的分化也是一个重要现象,但是分化的结果并没有形成一个橄榄形社会,整个社会的阶层构成仍然是金字塔形。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高收入阶层主要由新兴的权贵阶层构成,他们在文化品位、民众号召力方面均没有成熟的表现,对于消费来说,他们既没有欧洲贵族的那种文化追求,也没有美国明星的时尚品位,相反,在消费领域却经常爆出各种“暴发户”的丑闻。而处于中间地带的中等收入阶层由于群体规模较小,即使具有肩负着消费升级主力的使命,但却力不从心。高收入阶层的号召力和引领力度不够,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太小,低收入阶层的规模太大,导致了当前消费升级的“小马拉大车”格局,消费处于缓慢的升级过程中。

(三)供给能力和结构均对消费结构升级的支撑力度不足除了收入等需求侧因素之外,供给结构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响应不够,供给能力的不足也是制约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因素。首先,对于消费内容升级来说,不仅住行是未来升级的重点。在老龄化等消费者群体生理特征变化下,医疗保健服务消费需求也将极大提升;在知识化的影响下,教育培训需求也将极大提升,而在整个文化领域转型过程中,文化内容的消费也正由象牙塔走向平民大众,呈现通俗化趋势。但是供给结构对这些趋势并没有做出敏锐的反应,整个社会的生产仍然是以增长为导向,即为了创造GDP、为了出口,而对国内消费者的关注不足,甚至连消费都被错误认为是增长的手段,而不是增长的目的。这种导向性的偏差导致了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联系不紧密,难以及时作出响应和调整。其次,对于消费品质的升级来说,国内制造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制约因素。最典型的例子表现在信息技术领域,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到,2003年以来,交通和通信消费对消费结构变动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但不管是在交通领域,还是在通信领域,国内供给能力,尤其是技术方面的不足是一个不小的短板。以手机消费为例,核心设备和部件的高端技术主要依靠进口,由此形成一种现象,即低端手机呈现山寨化倾向,而高端手机却要排队购买(如苹果手机)。在其他领域,我们也能够看到这种技术上的制约对消费品质提升的影响,如在衣着消费过程中,国内在面料、加工工艺、印染等环节的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外一些企业在保暖面料上已经能够实现“轻、薄、暖、无臭”的技术突破,一件保暖内衣的厚度和夏天的背心相同,但保暖效果却比厚重的棉内衣要好得多,具有非常广泛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仍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

对策建议

“人的需要”客观决定了消费升级的方向,但是消费升级的现实路径却是由需求和供给两类因素决定。结合我国消费升级的未来趋势,以及当前相关制约因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以消费者分层为依据推动消费升级首先,要重视老年人消费需求的产业培育和发展。现阶段我国老年消费的需求已经呈现扩张之势,但与之相关的老年医疗护理等老年产业却相对滞后,约束了我国老年消费需求的扩大。老年产业具有公益性,在老年产业的起步阶段,政府应该积极地引导扶持,实施财政拨款和税收优惠,并制定和不断完善倾斜式的老年产业政策。其次,要加快推动以市民化为主的城镇化。必须大力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形成突破和进展,进而带动全局。改革户籍和土地制度是绕不开的难题。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推进乏力,根本在于附着在制度之上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权益和福利,因此尽快剥离这些利益,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而途径就是大力推进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此同时,必须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作为重点任务。

(二)以一系列收入政策支撑消费升级首先,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直接动力,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对于消费升级来说,当前的重点是提高中间阶层的收入,未来他们将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主要推动者。对此,除了经常提及的规范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政策之外,重点要通过推进创业型社会的发展,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其次,要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均等化为目标,重点突出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提高这方面的政府支出比重,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消费升级的动力。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理论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基于我国1999-2011年间面板数据,论文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而得出二者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效应差异。全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并不成立;从区域效应上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成立,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仅在中部地区成立。最后,文章指出应努力推进两者良性互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江苏省社科研究应用精品课题“推动公共支出转型增强经济增长消费驱动力—以江苏省为例的研究”(编号: 12SYC-100)资助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0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65731.3亿元,增长了约128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增长了约63倍。经济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收入水平的提升则增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11.2元增长到2011年的15161元,增长了近50倍。在消费结构方面,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575下降到2011年的0.363,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减少其基本消费支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劳动力)的布局会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分别是30.2%、48.2%和21.6%,2011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变为10.0%、46.6%和43.4%。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在持续升级。

理论上,“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存在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启湘等(2005)、吴定玉等(2007)和周辉(2012)分别以河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为例,研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庄燕君(2005) 基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的关系。邬德政(2008)则运用协整检验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不同,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城乡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孟范昆等,2012)。由此,本文采用城镇样本,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两者的协调发展问题,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1)

i为省区标志,t为时期标志。本文建立如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

模型一: (2)

模型二: (3)

其中,α、β、Γ、φ、ν、λ均为待估系数,模型一可以分析产业结构(IR)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模型二则可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CR)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要使理论上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关系成立,则相关系数 和 应为负值。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样本数据包括31个省市。基于数据完整性的考虑,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0-2012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使用的是相对量指标,并不需要剔除价格的影响。具体指标选取如下:

产业结构指标(IR):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可以用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GDP这些指标,本文选用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指标为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GDP,其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指标(CR):恩格尔系数是其通用的指标,本文选择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衡量居民消费结构,其值越小,说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估计有效性,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需要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是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由于各原始变量均存在时间趋势,故采用含截距和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对一阶差分后序列则采用含截距的检验方式,滞后期数根据SC准则自动选取。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消费结构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均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对于产业结构IPS检验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变量一阶差分后则显著地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CR和IR满足I(1)。

(二)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满足I(1),需要进一步判别变量间协整关系是否存在。本文采用Pedroni的7个统计量和Kao的ADF统计量进行判断(见表2)。根据Pedroni的检验方法,群rho未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面板rho等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根据Kao面板协整检方法,ADF统计量显著地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原假设。综合分析后本文认为城镇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三)回归结果

由于本文侧重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区域差异,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性相对较小,回归模型选用变截距模型。为减少或消除截面异方差的影响,本文估计时采用截面加权法。表3和表4的Ad-R2和A-D值显示,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都通过整体性检验。

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知,基于全国样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值为负,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从东、中、西部的样本来看,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关系数分别约为-0.02和-0.06,东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弱。从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全国样本,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系数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并无显著推动作用。从东、中、西部的样本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著,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相关系数约为-0.11。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 理论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关系并不成立,需要构建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城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转向追求生活质量。总体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刺激或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升级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总体上并没有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其消费结构攀升。

第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考虑两者关系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表明,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地推动产业结构攀升,而产业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地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攀升,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由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性,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关系应依据区域性差异有所偏重。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次高”经济增长阶段,尽管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为中国保持“次高”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我国产业结构将持续攀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将持续得到提升。因此,应努力按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导城镇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文启湘等.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2.吴定玉等.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消费经济,2007(5)

3.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

4.庄燕君.区域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5.邬德政.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8(4)

6.孟范昆等.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32)

作者简介: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质量;提升路径选择

我国对消费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消费质量提升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因而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再次提及。改革开放依靠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过度投资带来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引起国际纠纷、贸易摩擦等问题。进入后危机时代,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季度同比增长速度由2011年1季度的10.2%下降到2015年3季度的6.9%。伴随着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的下降,消费占比提高,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50.2%,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48.5%,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6个百分点,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1.3%,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0.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迈进,但单凭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提升消费质量提出迫切要求

(一)新常态与提升消费质量具有理论及现实上的契合性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要素供给推动型经济维持了我国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如今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要素成本上升,这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明显衰退,说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过去时,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档,经济增速回归理性。当前,消费车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但要使消费经济释放新的活力,关键在于提升消费质量。消费质量,即社会提供国民消费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①。而“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与消费数量增加向消费质量提升转变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使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各方面。同时也表明,新常态下既要关注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外在拉动,更要关注消费质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效益的内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使两者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上都具有契合性。

(二)提升消费质量体现新常态下惠民生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消费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消费关乎民生大计,在“十三五”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升消费质量既是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消费质量视角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惠民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大课题。从消费支出上看,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由于消费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个方面,测度指标丰富,其中消费主体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提升消费质量能够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常态下惠民生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定程度能够反映消费质量的好坏,消费结构主要由以衣、食、住、行、通讯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阶段向以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为主的享受型消费阶段和以文教娱乐服务为主的发展型消费阶段过渡,一般在享受型消费阶段,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服务业领域。一方面,产业结构演进是产业结构由一个较低层次向高层不断成长的过程,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国家大力鼓励和引导下,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经济的发展。2014年我国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另一方面,提升消费质量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支撑,进而倒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引导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进而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逐渐对文化、信息、绿色、环保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因此,在“十三五”这个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时期,应充分发挥消费数量持续增加的优势,并在消费质量的提升上有所推进。

二、新常态下消费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以创新、科技、品牌为依托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

生产决定消费,要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首先需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确定创新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传统依靠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技术、研发、设计、品牌等支撑,而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不是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是自主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搭建自己的研发平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企业应注重与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对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最后,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愈加表现为品牌的竞争,通过打造中国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体现在技术、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源动力,以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

(二)以发展现代消费业为着力点优化消费结构

现代消费是指主要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如旅游、房地产、教育、医疗、娱乐、社区服务等②。由此可见,现代消费业主要面向民生,尤其在城镇化以及老龄化的背景下,更需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物业服务、精神文化、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各方面的服务业。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逐步开放现代消费业市场,坚持市场在现代消费业领域中对各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排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因素,鼓励市场竞争,加快推进现代消费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消费服务结构的转变,消费服务主体也在向以消费金融、消费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方向靠拢,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文化、教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消费质量。同时,也要通过规范服务企业的市场行为,加大对消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现代消费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现代消费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升消费质量。

(三)以政策保障为基础提高消费能力

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从政策新常态的视角看,关于提升消费质量的政策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减少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农村居民受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因素影响消费预期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消费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引导,表面来看产业政策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无能为力,但其通过刺激投资需求,促进资本形成(形成引致消费需求),而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以及产生的后续供给能力,又需要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支持,因此,消费是最终需求,提升消费质量需要产业政策的新常态,通过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进出口关税的政策调整,从2016年1月1日起,不仅中韩、中澳两个自贸协定实施第二次降税,而且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相对较高、进口需求弹性较大的箱包、服装等商品的进口关税,以缓解国内由于关税高而导致的内需外流问题。

(四)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主导优化消费环境

产品的制造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对涉及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进行监督和检测,并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秩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着手,将经济监管和社会监管相结合,为提升消费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税收、财政补贴等市场参数的经济政策办法,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的税费设计标准,建立绿色、文明消费监测和考核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企业钻法律空子,从源头保证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做到限制和逐步淘汰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并出台相应规范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交易等新型消费方式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辅之必要的市场准入、监督、评估等行政手段,形成完善与规范的优质消费品供给体制。

注释:

①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56.

②黄繁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7.

参考文献:

[1]崔日明,张志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4,(2):36-46.

[2]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R].国发〔2015〕66号.

[3]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4,(11):4-7.

[4]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5,(3):33-41.

[5]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6]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51-59.

[7]任仲平.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N].人民日报,2015-10-26.

[8]吴振磊,李想.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人文杂志,2015,(4):42-45.

[9]尹世杰.提高消费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准[J] .求索,2003,(5):10-13.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低碳消费 碳标签 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理论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在此阶段,产业结构仍然很不合理:能耗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次贷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急需进行低碳走向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前端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后端延伸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消费方式启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双重性质——经济性和技术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低碳经济应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其持久生命力在于维持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的稳定。所谓技术性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论文下载。

(一)低碳经济触及产业链发展根基

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今后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一法案尽管还没有完成立法程序,但已经开始逐步发挥出实际政策效果,有关条款在美国内外引发了关于美国到底是要进行环境保护还是贸易保护的争论。事实上,发达国家已经围绕“碳”这一关键词构筑了新的经济秩序。这就标志着“自愿性减排”可能会逐步演变成“碳关税倒逼”,这种潜在的新型贸易壁垒将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这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1.借助能源产业链之力降低碳强度。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因此需要整合产业链。以智能电网为例,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新能源技术,把各个环节联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新型网络,做到零库存电量,少流失电量。伴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逐步展开,受益的企业将涵盖电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资料显示,我国生产了世界上30%的太阳能电板,还是世界上风力发电的第四大国家。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如果太阳能发电规模化、风电并网技术成熟化,降低碳强度就会借助产业链切实可行。

2.主动应对“碳关税”,提高流通竞争力。我国应积极利用WTO有关条款,坚决反对美国针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的制定。只有正视低碳经济“责任督促”背后的“贸易壁垒”,才会主动应对“碳关税”。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牵涉36个行业、关乎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就业机会的产业,汽车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期我国重点发展的三种电动汽车其应用方向分别为:混合动力车—在商用车和家用轿车领域占主体,蓄电池电动车—覆盖大宗交通工具:包括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微型轿车,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在公共交通领域。通过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当然,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也是提高流通竞争力的必然手段。

(二)碳标签产业引领低碳消费方式

客观而言,消费归根到底是居民个体行为决策的结果,对于单个消费者而言,其自身消费层次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提升过程,消费层次升级现象是消费结构的变动过程,而消费品变动情况则被视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有潜在需求不断地渐次转化为现实需求。这一过程也是消费者的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消费层次升级一方面要求提供产品的产业及时生产更高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类型的需求。消费层次升级对产业的另外一种引导作用是新兴产业的涌现,使得原来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这就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度。

低碳经济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软化”和“轻化”。“软化”是指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软产业(主要指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且对信息、服务、技术和知识等“软要素”的依赖程度加深。“轻化”是指第三产业中的细分产业如旅游业、体育业等的兴起和发展。

国际贸易壁垒中除了碳关税的“硬约束”外,自愿性的碳标签作为“软约束”也日益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贸易规则。随着低碳消费逐渐成为时尚,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消费者会根据碳标签提供的信息考虑所消费产品在生产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成本,而非传统意义的“性价比”。可以展望,这也是我国消费方式转型的方向。

收入差距与消费增长的理论分歧

理论界关于收入差距的经济效应一直存在着分歧:占主流观点的是收入水平低和差距过大造成了消费不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同时,教育、医疗等的预期支出造成了高投资低消费或高投资高储蓄的双重失衡。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只是增加消费的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提升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低的表面原因是普通民众的整体消费能力低下,背后则是财富分配存在问题。财富分配差距拉大不仅产生社会公平问题,也导致整体消费能力下降。基于此观点,收入分配的平均化是提升消费的解决途径。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收入拉开差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可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首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的监督和管理,强化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功能。其次,从实际出发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再次,消除政策性因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另有观点认为收入差距加大会导致高收入者积累货币财富,有储蓄和资本积累的倾向,而储蓄又将转化为新的投资,这必将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合理的分配机制下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也有利于促进消费增长。基于此观点,提升中产阶级的比重是提升消费的解决途径。

从国际惯例来看,中产阶级是工业化的产物。人口大量聚集形成了都市化,凭借自由的经济生活和多元的社会网络,以及随处可见的银行、办公大楼、饭店、俱乐部、剧院、博物馆、餐馆、咖啡馆、豪华公寓、市政广场等现代公共空间,中产阶级具备了成长的土壤。此外伴随工业革命的技术革命,使得普通家庭的财富积累和文化养成变为必然,便出现了由大量中产阶级构成的“橄榄型”社会结构。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中产阶级成长迅速,而且因为全球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其特点表现为:消费模式主要是由时尚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和品味消费构成,示范效应造成的榜样消费。不可否认,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中包含不合理的成分。当一个社会的结构呈现为橄榄型时,这个社会的消费才具有稳定性, 经济发展才有活力。

经济增长理论与理性消费的引导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土地、劳动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由于土地具有自然属性,在可预见的期限内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虽然人口可以实现动态增长,但新增的劳动投入只会增加总量,并不会带来人均产量的提高;因此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增长中最为重要的因素。鉴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遵循递减规律,一个国家如果仅仅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增长,必然会达到极限。于是众多的经济学家都曾预言伴随资本积累的增加经济增长会最终走向“极限”。但是乐观的是,经济增长越靠近“极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就越大,于是“极限”又可以演化为“无限”。

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的高度物质化的消费,是一种远远超出人类生理需求的过度消费。现有三种典型的非理性模式,即:将扩大消费理解为盲目消费、将刺激消费等同于过度消费、享乐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盛行。于是消费模式的理性化不仅存在着通过技术创新进行减排的巨大空间,而且也存在着基于人类文明进化需要的减量消费空间,即理性消费。

可以预见,大众高消费时代将从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化、家庭住宅及装饰普及化升级为旅游度假休闲普及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普及化。当前,一个涵盖了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多个产业领域的休闲经济正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休闲消费属于最终消费,它有别于生产者和商家为了转售和进一步加工、制造而进行的购买需求,因此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经济消费活动一直处于一种“劳动型经济”状态,都是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的的效率型经济。作为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将趋于饱和状态,很难再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休闲消费则不同,它主要体现为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尚,满足个人的发展和享受需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理性消费行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廖颖.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影响的机制分析.经济观察,2009(12)

2.秦泗凯.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企业导报,2009(11)

3.牟岩,赵立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兰州学刊,2009(9)

4.李海燕.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5.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开放导报,2009(10)

6.刘江洁.世界经济版图的低碳重塑.中国船检,2009(9)

7.夏先.碳关税、低碳经济和中美贸易再平衡.国际贸易,2009(11)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惠民政策的实施,研究居民消费水平,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相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来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来看的话,对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本文才围绕居民消费水平作研究,希望通过研究问题的过程,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浅要分析河北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找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动力。从而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入新动力。

二、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2012年―2015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研究的变量。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河北统计年鉴。

由上表可知,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高于平均自发消费水平,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低于平均自发消费水平。自发消费水平最高的是中等偏上收入户,其余由高到低依次是高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和中等收入由于收入低于河北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平均自发消费水平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由于收入较高,对于消费也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

收入等级对城镇居民的消费影响明显,处于不同收入等级的消费者消费倾向不同。α*i值随收入等级上升而逐级上升可以看出,就消费的绝对量而言,收入等级越高消费倾向越高。这说明我国消费者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低收入者由于对未来预期的原因,消费欲望不强,更愿意多储蓄以备未来消费之需。高收入者一般收入较为稳定,无后顾之忧,消费欲望较强。这说明低收入者的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比超过了高收入者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之比,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更强,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当前的收入政策应立足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缩小贫富差异。

从时间因素来看,γt的估计值逐年递增,但在2015年大幅度下滑,说明近几年来,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还不稳定。河北省整体的经济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同区域还存在差异,整体的经济水平在全国排名还比较靠后。当前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收入的弹性还是相当高的,收入政策只要运用得当,应该能够很好地促进消费,从而拉动内需。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虽然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基本物质生活支出仍占主要地位,但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食品、衣着类消费是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主要方面。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支出总额一直不断增加,但其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从相对指标来看,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这反映出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是符合恩格尔定律的。衣着类人均实际支出上升,但其消费支出比重却下降。

第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持续升温但其所占比重仍相对较低。近几年来,我省居民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这表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城镇居民开始重视享受性、服务性消费,将其作为消费支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比重呈现先急剧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消费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分不开的。从消费支出比重来看,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城镇居民在优先满足了家庭设备用品等基本消费需求后,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消费。

第四,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增长比较稳定从总量和相对指标来看,居住消费实际支出和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均呈直线上升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受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影响,总体来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城镇居民消费不断出现新热点,我省大部分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向富裕生活迈进。

(二)建议

结合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就促进我省城镇居民合理消费,优化消费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1、扩大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并进行产品结构的升级,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创造潜在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减少不合理收费,以利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2、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水平。现阶段河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限制,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促进消费结构性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就河北省各地区而言,尤其是第三类城市需要增加该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将有助于河北省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经营食品、衣着、家电的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河北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并开始向富裕水平迈进。为了与居民不断变化的物质文化需要相适应,河北省应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重点调整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消费结构的加速升级。

4、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交通通信事业。在大力推广和发展这些热点的同时,还应积极培育新的热点。随着互联网络的兴起,持卡消费、网上购物、电话电视购物等新型消费方式即将进入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我省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交通和通信事业,带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昱,刘斯.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经纬,2007(1)

[3] 彭必源,黄宏磊.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J].消费经济,2009(2)

[4] 杨永兵.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Panel Data模型分析――基于2005~2008年面板数据[J].公共管理,2011

[5] 杨超.应用Panel-Data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研究[J].统计信息论坛,2003

[6] 赵卫亚.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变系数panel data[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新疆;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4802

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构成一个地区经济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优化和升级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许多学者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日益深入,田学斌(2010)构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解释性框架,并以河北省为例,对二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要促进河北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马成文(2010)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是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动因,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差距等因素,所以研究新疆农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很有必要,但是目前这方面研究不多,本文主要探讨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问题。

1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

1.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得到改善。1993-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14.70%提高到2475%;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小,由5.37%下降到4.1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4.22%提高到12.32%;人均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分别由2.76%提高到3.93%和6.24%提高到8.47%。

如图1所示,在1985年至2012年期间,从整体上看,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由57.87%下降到3605%,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外,比如1989-1994年和1996-1999年,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与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相比,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总是低于全国的。在1992年之前,二者呈现相同变动趋势,先下降,后上升;1992-1999年,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较大,分别在1994和1996年达到最大值56.96%和最小值4575%;1999-2012年,新疆和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相同的趋势,稳步下降。具体而言,1999-2003年,前者高于后者,2003-2012年,后者高于前者。

图11985-2012年全国和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新疆统计年鉴1994-2013,

注1997年数据使用缺失值填补。1.2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

如图2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趋合理化和高度化。从统计数据上看,1978-2012年,新疆各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趋势发生很大变动,更趋合理。从整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35.8%下降到2012年的17.6%;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下降,后保持缓慢的速度稳步上升,1992年就超过第一产业比重,达到367%,2004年到2012近十年以来,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领先于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1.4%;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特别的,在1995-2003年间,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上高于第二产业比重,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437%,但此后呈下降趋势,直至2010年有上升趋势,并且与第二产业比重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显然,新疆产业结构的这种演变过程与工业化进程和战略调整密切相关。自2002年以后,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工业化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再次快于第三产业,进而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2.1研究方法与指标数据说明

(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采用Engle-Granger检验法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EG协整理论是R.F.Engle和C.W.J.Granger于1978年在文章《Co-Inter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中b提出的,该理论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应用远远超出对线性回归的诊断。在许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两个变量应该是协整的,对协整性的检验就是对经济理论正确性的检验。比如,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某些指标都是随机游走的,我们希望这两个变量长期是相关的,所以要证明它们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2)指标选取。

按照中国的统计方法,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八项,包括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及服务,各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消费结构。本文着重分析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的特点,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Y),作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代表变量。产业结构通常用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为了避免模型产生多重共线性,只选取新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反映产业结构的综合变动状况。所选取数据样本期为1985-2012年,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1994-2013),由于1997年新疆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缺失,本文运用软件spss20,采用缺失点处线性趋势法,应用缺失值所在的整个序列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然后用回归方程在缺失点处的预测值填充缺失值。

2.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1)格兰杰因果检验。

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常用增广的迪基-富勒检验(ADF检验)来分别对各指标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

现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记为lny和lnx,该做法可以部分消除异方差问题,此外,其差分表示发展速度的对数,可消除序列相关的问题。使用软件Eviews7,对序列lny和lnx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lny和lnx的ADF检验值分别为:-2.4384和-1.8102,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3.5875,故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lny和lnx为非平稳序列;Δlny和Δlnx的ADF检验值分别为:-5.6491和-5.488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3.6450,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Δlny和Δlnx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故Δlny和Δlnx为平稳序列。

经比较选择滞后期S=K=2时的lnx和lny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lny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F统计量的P值为0.7641,大于010,接受原假设;而“ln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F统计量的P值为0.0823,小于0.10,拒绝原假设。可见,在新疆,产业结构变动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且当年产业结构变动将引起下一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则不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2)协整分析。

现运用EG检验法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应用OLS法估计的方程为

lnyt=8.3033-1.0303lnxt

(-5.9721)

上述估计方程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现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的原则,选择滞后期P=1,ADF检验统计量值为-4.7924,小于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3.6450,DW统计值2.2328大于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0.386,故残差项一阶单整,所以变量x,y为(2,1)阶协整。说明序列lny和lnx线性关系显著,即新疆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方程回归系数-1.0303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具有一致性,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疆第二、三产业比重每上升或者下降1%,会引起农村居民消费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或者上升1.0303%。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我国长期形成了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如2012年东部人均年收入是32713.51元,西部只是22475.10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5647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7916.6元,差距很大。所以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农村居民,整体上收入比较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相对比较弱。但是,反之,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很大影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某种角度上就是劳动力的流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拉动消费,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3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定量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发展,新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也日益多元化,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上的花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而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其他服务支出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第二,新疆产业结构处于调整、升级阶段,逐步趋于合理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特别地,第三产业比重正保持着快速增加的趋势,逐步上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新疆产业结构。

第三,新疆产业结构变动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是原因之一,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这一结论与大多数学者在全国或是其他地区研究结果截然相反,值的思考。笔者认为,由于新疆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在这一阶段,产业结

作者简介:孙光林,新疆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生;李燕茹,新疆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学生。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大于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以,表现出产业结构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动。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进入这一阶段后,其消费结构一方面引导产也结构的调整,同时又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此时,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明显较大。

第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通过引导的方式调整相关的产业机构,惠及农民群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影响消费结构。目前阶段,消费结构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收入水平较低引起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关键。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上,即在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上发生。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劳动力流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因此,应该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多方面影响居民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平狄克.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1994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13.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受到消费结构变动的制约。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分析了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国民经济总体构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三大产业或具体产业间的关系和比例。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消费特色和消费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的变动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消费需求变动的趋势,并且要善于发现潜在需求,才能发展壮大。

一、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变迁

1、消费结构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

(1)市场消费需求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基础,是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因。市场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水平和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潜在的新需求将逐步形成和扩大并对新供给形成强大拉力。在需求拉力的作用下,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将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新企业的群体就可能发展成为新兴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用于衣、食、住、行的支出结构将会发生变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将会逐步升级,新的产业也大体上沿着这一路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轻型化阶段、重工业化阶段和高加工化阶段分别和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相适应。

(2)消费结构变动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在一个国家进人温饱阶段之前,农业和轻工业的需求弹性最大。在非农产业中,以纺织、食品、造纸及家具等为主的轻工业在强大的需求拉动下发展最快,这就是工业化的前期阶段。随着收人水平的上升,人们的购买力开始转向耐用消费品,特别是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同时随着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转向对服务业的需求,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弹性开始迅速提高并在市场的拉动下快速发展。随着收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扩大,他们对物质产品之外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发展。

2、消费结构演变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演变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消费升级,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的演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1)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此时,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这一转变对我国轻工、纺织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强烈的拉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带动了第一轮经济增长。

(2)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的前期,“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新三件”(冰箱、彩电、洗衣机)分别是温饱和小康时期的标志性消费品,作为一种时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后期阶段的消费特点是:家用电器消费快速增加,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大容量冰箱、空调器、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热点,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这一转变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第二轮经济增长。

(3)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正驱动着相关产业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尤其是与IT产业、汽车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联系的消费增长最为迅速。

二、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及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1、国内外信息需求膨胀并成为消费主流,成为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

伴随着GDP的增长,人们的消费必然会向非物质的方向转移,物质经济将逐步让位于信息经济、体验经济。随着社会高度信息化,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消费形式正风靡全球,数字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社会消费方向转移的结果。在发达国家,人们在文化娱乐、通信服务的支出早已超过用于服装的支出。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信息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例也得到迅速提高。此时,人们需要更精致地生活,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化娱乐享受,数字内容的信息服务也将成为广大消费者越来越切实的需要。此时信息需求产生的巨大市场拉力,必将拉动信息产业尤其是数字内容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2、新型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消费时尚,推动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居民收人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会逐渐下降,而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会逐步上升。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加工和传统服务业;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在于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消费也呈增长趋势,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重要内在动因。

3、健康消费水平的急剧上升,推动了生物医药、保健产业的发展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和健康观念发生改变,医疗保健消费增长迅速,健康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级化,生物医药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药品的消费水平还很低,人均药品消费不足1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每年人均消费药品达40-50美元,欧洲为160美元,美国和日本都超过200美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防范疾病的观念转向重在预防、保健,重在对亚健康状态的及时调整,医疗模式也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为预防、保健以及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药品消费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分析,21世纪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用品市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涌现出一批高收人群体,他们对更优质医药产品的需求将会启动医药领域的高端产品市场,扩大医药市场消费层次,为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4、以汽车、住房、耐用品为主的热点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增强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活力

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广,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对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汽车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该产业可以对高科技行业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再次,汽车产业也为相关产品的发展提供潜在市场,为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住房消费热不仅能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兴旺,还会推动建材、装饰装演用品、家具、家电等商品的销售,促进与这些商品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各种家庭耐用品的持续消费将为相关产品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也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产业升级。我国居民的兰次消费升级都对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也扩大了投资空间。未来我国消费结构的演变升级将进一步活跃,把握消费结构升级的契机,不仅有利于形成新的国内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也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三、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1、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选择

(1)要提高城乡居民的收人水平。第一,要调整收人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人分配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的收人水平尤其是农民的收人水平二提高广大农民的收人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化,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大力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而在城镇中应注重提高广大了田枚人者的收人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人者的比重。此外,还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在东部率先发展的同时,要加快西部的开发和中部地区的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收人与消费差距,为消费结构的升级创造条件。

(2)要积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同时,为了适应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的客观需要,要逐步清理、废除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对鼓励消费的政策的实施认真落到实处。

(3)由于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倡导科学、合理、文明的消费观。通过消费教育,消费者可以掌握更多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并能对新型消费品和服务的知识进行及时的了解和高效应用,从而使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推进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会员级别;垂直忠诚计划;会员级别降低;涉入度;客户忠诚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25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114-05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customer demotion influence loyalty inten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involvement with the method of field experi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rstly, customer demo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ffect on loyalty intentions, and decreases in loyalty intentions caused by status reductions have a greater magnitude than increases caused by status elevations. Secondly, in highinvolvement situations, the customer demotion decreases the loyalty intentions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benefits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But on lowinvolvement situations, the customer demotion decreases the loyalty intentions through the convenience benefits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Key words:status; hierarchical loyalty programs; customer demotion; involvement; customer loyalty

1引言

垂直忠诚计划根据客户消费额,将客户划分为多个级别,并提供给那些达到一定消费水平的客户喜欢的会员级别(例如精英会员等),同时也提供给客户专享权利[1]。垂直忠诚计划通常用在航空业、酒店、金融业、零售业和电商等许多服务业中。会员级别越高的客户累计消费额也就越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会员级别也就取决于客户的购买行为。

会员级别提升对应的专享权利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尊重、关心和羡慕[2]。但是当客户的消费水平没有达到企业的期望值,客户就会被降级,进而产生负面经验和忠诚度降低等退缩行为[3],会员级别变化对客户忠诚会产生不对称影响[1]。目前国外学者对垂直忠诚计划会员级别的主要研究是将会员级别作为提高客户忠诚的理论基础,而国内大部分研究只是用客户细分标准将客户分成多个层级后研究每个层级客户的特点以及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在涉入度对忠诚计划的影响方面,马宝龙等指出:在高涉入度下,直接回报比间接回报对计划感知价值的影响更显著,回报时间和回报额度对计划感知价值的影响不受涉入度的调节。同时,在高涉入度下,回报计划感知价值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影响品牌忠诚,而在低涉入度下,回报计划感知价值通过计划忠诚间接影响品牌忠诚[4]。这是涉入度调节作用下忠诚计划形式对计划感知价值及计划和品牌忠诚影响方面进行的拓展研究。但是在垂直忠诚计划中,不同涉入度下企业忠诚计划会员级别对客户忠诚的影响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目的在于识别出垂直忠诚计划会员级别变化对客户忠诚的影响,同时深入理解涉入度对会员级别与客户忠诚之间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

2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21垂直忠诚计划会员级别

垂直忠诚计划会员级别由社会学中的地位或级别演化而来,是在一定组织中由他人授予的等级,也是人类行为中一个非常强烈的动机[1]。垂直忠诚计划根据客户消费额将客户划分为若干个级别,并给那些达到一定消费水平的客户相应的会员级别,同时也提供给客户一些专享权利。Drèze和Nunes发现:增加高级别中精英会员数量可以削弱消费者对会员级别的感知[5]。垂直忠诚计划中消费者对会员级别的感知随着行业和消费者个体不同而不同。在具有专营权的航空业中,高会员级别的顾客对地位的感知随着该层客户数量的减少而增加,而在专营权较小的零售业中地位感知没有影响。对忠诚计划有正面态度的顾客可以观察到对地位的感知,而在中立顾客或负面顾客中观察不到对地位的感知[6]。因此,企业设计忠诚计划来挖掘客户内心中对级别或地位的渴望。

22客户忠诚

客户忠诚被认为是企业能够长久盈利的源泉以及企业成长的基石。Oliver认为客户忠诚是指客户在未来重复购买自己偏好的产品或服务,而且不会因为市场格局和竞争态势的变化产生转移行为[7]。客户忠诚核心思想是客户保持与现供应商交易关系的强烈意愿。忠诚客户倾向于重复购买、交叉购买、向上购买、价格敏感度降低、口碑传播等。客户忠诚的测量可以从态度和行为忠诚两个方面进行[8]。态度忠诚的维度主要是指信任和承诺[9]。行为忠诚的维度包括重复购买、交叉购买、合作行为、正面口碑和光顾比例等[8,10,11]。

23会员级别降低对客户忠诚的影响

前景理论中“损失厌恶偏好”观点认为消费者在感知不确定时对感知损失和收益相关的评价和行为上具有不对称性,“损失远比收益引入瞩目”[12]。邹鹏等研究发现:基于前景理论和互惠理论设计出新回报计划可以提高顾客忠诚度[13]。在垂直忠诚计划中,客户在计划中的消费达到了升级条件而获得更多的便利性和认知性收益,进而促进行为忠诚。相反,消费者由于某些原因减少在忠诚计划中消费而没有达到保级条件则会被降级,客户会失去一些以前享受的特定利益,产生负面感情。根据损失厌恶偏好观点可以得出地位降低的损失比等同的收益更容易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和将来的行为。Wangner等发现在会员级别提升和降低时对客户忠诚产生负面的不对称影响,由会员级别降低而引起的客户忠诚的减少会比由会员级别提升而引起的客户忠诚的增加的幅度要大[1]。会员级别变化会影响客户收益和负面感情,从而影响客户忠诚。因此,客户地位降级会对客户忠诚产生非对称影响,级别降低对忠诚的负面影响程度要远大于级别提升对忠诚的正面影响程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级别降低带来的客户忠诚的减小程度大于客户级别提升带来的客户忠诚的增加程度。

24涉入度对客户收益和负面感情与客户忠诚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涉入度可以理解为产品或服务与顾客自身的相关程度[4]。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决策模式会受到涉入度的影响。在高、低涉入度环境之间长期个人行为的改变过程是有差别的[14]。消费者在高涉入度下会更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信息、建构评估标准和寻求可行方案来满足最大期望,消费者越容易花费时间和经历去搜寻与会员级别相关的信息,并希望能通过会员级别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White和Johnson认为产品涉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重购行为[15]。在高涉入度下,回报计划感知价值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影响品牌忠诚;而在低涉入度下,回报计划感知价值通过计划忠诚间接影响品牌忠诚[4]。在垂直忠诚计划中,高涉入度比低涉入度的消费者更了解会员级别给客户带来的专享服务。在高涉入度下,企业的认知性收益会增加客户对忠诚计划的偏爱,进而增加客户忠诚;而在低涉入度下,便利性收益会增加客户对忠诚计划的偏爱,进而增加客户忠诚[16]。当客户没有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消费支出而被降级时,涉入度高比涉入度低的消费者更能感知忠诚计划提供给客户的专享服务减少的幅度,因此高涉入度比低涉入度的消费者感知利益减少更快,而产生更多的负面感情。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25便利性收益、认知性收益及负面感情对客户忠诚的影响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内心引起的爱、恨、高兴、失望等心理状况。Westbrook将顾客的购后情感反应分为正面和负面情感两个维度,其中正面情感包括喜欢、高兴和惊喜;负面感情包括生气、厌恶和藐视[17]。当消费者的会员级别被降低时预示着他不再是公司的核心客户,消费者失去了原来级别享受的便利性和认知收益,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会诱发生气和失望等负面感情[3]。Folkes等通过分析97位候机乘客访谈资料发现航班延误所导致的负面情感对乘客的再购买和投诉意向产生显著的影响[18]。Wangner等研究也发现会员由于级别降低产生的负面感情对客户忠诚有负向的显著影响[1]。基于以上分析,消费者认知性和便利性收益会正向影响客户忠诚,而负面感情会转换为减少客户忠诚意愿。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3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

31实验设计

本文在研究会员级别变化对客户忠诚的影响时考虑了涉入度的影响,参照马宝龙等对企业忠诚计划的类别划分来实现涉入度的控制[4],最终选择了两类服务企业的垂直忠诚计划:具有高涉入度的手机运营商和具有低涉入度的连锁快捷酒店的忠诚计划,涉入度得分分别是428和367(t=352,p

会员级别降低意味着客户在降级前首先要获得级别的提升,所以级别降低代表了级别先升高再降低的条件嵌套。因此,本文设计了6种情景组合:涉入度(高vs低)x,会员级别变化(稳定组(不升级、不降级)vs升级组(先升级、不降级)vs降级组(先升级、后降级)。每位被试者被随机安排在这6种情景中的一种,每一种情景都详细描述特定的垂直忠诚计划场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首先向被试者提供一张情景卡片,详细描述了一家虚拟的连锁快捷酒店(或手机运营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以及该企业忠诚计划中不同级别客户享有特权的情景内容;其次,要求被试者完成一份对该忠诚计划评价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其中高涉入度下183份,低涉入度下204份;男性142人,女性245人。

32变量的度量及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中共涉及4个变量。客户感知收益主要参照Wangner等[1]和Paul等[19]的研究将客户感知收益分为便利性和认知性收益,各自分别为4个测量题项。负面感情主要参照Richins[20]的量表包括3个测量题项。客户忠诚主要参考了Dwivedi[21]的量表包括4个测量题项。所有测量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量化。信度分析中,高、低涉入度情形下4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均在[0718-0866]之间,大于07。一般而言,Cronbachs α大于07时,表明数据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效度分析中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4数据分析与结果

41控制检验分析

本文对场景的真实性进行控制检验分析,测试整体场景是否具有现实性。本文参考Wangner等[1]中实验场景真实性的测量题项,使用李克特7级量表来测量整体场景的真实性。低涉入度下场景真实性M=5083,SD=1830;高涉入度下场景真实性M=4877,SD=1508。从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场景与现实的忠诚计划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42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3假设检验及结果

431H1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方差分析来分析会员级别降低带来会员级别降低对客户忠诚的非对称效应(H1)。

在高涉入度下,不同级别的客户忠诚有显著差异(F=14807,p

在低涉入度下,不同级别的客户忠诚有显著差异(F=35449,p

结果充分证明了H1,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会员级别来增加客户忠诚,级别降低的客户比级别没有变化的客户忠诚越小。表2各种会员级别下客户忠诚的均值及组间方差检验

客户级别高涉入度低涉入度均值(标准差)N组间方差检验均值(标准差)N组间方差检验稳定组4426(0146)614912(0124)7135449(0000)升级组4843(0126)6514807(0000)5265(0133)66降级组3855(0121)573698(0153)67432H2假设检验

本文使用假设H2a至H2f检验通过客户降级减少客户忠诚的心理学机理。

为了验证假设,本文将数据在区分高、低涉入度数据的基础上分为两个子集,第一组包含会员级别降低和提升的被试数据(简称“降级―升级”组),第二组包含会员级别降低和没有发生变化的被试数据(简称“降级―稳定”组)。为了确定评估参数的统计显著性,本文采用了一个非参数自举程序(Bootstrapping Procedure)产生了500个重采样本,所有的数据都与原始观测数据成比例。表3为4组子样本数据的比较结果。

433H3假设检验

假设H3主要是描述客户收益和负面感情与客户忠诚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假设。对比表4和表5,不论是在低涉入度时还是高涉入度时,模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性较高,回归模型调整的R方分别是0618和0490,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便利性收益t低=13968(p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会员级别降低带来的客户忠诚的减小程度大于会员级别提升带来的客户忠诚的增加程度,即会员级别降低对客户忠诚产生了非对称影响;在高涉入度下,忠诚计划会员级别降低对认知性收益及负面感情有显著影响,而对便利性收益影响很小;在低涉入度下,忠诚计划会员级别对便利性收益及负面感情影响显著,而对认知性收益影响较小。便利性收益、认知性收益对客户忠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负面感情对客户忠诚有显著负向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理论上丰富了学术界关于垂直忠诚计划会员级别降低和涉入度对客户忠诚减少的心理学机理。实践上,首先,忠诚计划设计和实施上应通过给予客户相应级别的认知性收益来削弱价格竞争,提高客户忠诚;其次,企业应考虑设计一个可提高自身产品或服务价值链的垂直忠诚计划,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结合会员级别专享服务的种类来提升客户感知收益;最后,企业应意识到垂直忠诚计划在培养客户忠诚方面与企业自身的忠诚计划的种类有关,对高涉入度的顾客在垂直忠诚计划应提供更多的认知性收益,对低涉入度的顾客在垂直忠诚计划应该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收益。

本文采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研究方法,虽然在实验背景材料中有详细的情境描述能让被试者产生相应的感知,但是与真实情境中的研究结果相比还缺乏一定的外部效度。本文只考虑了忠诚计划涉入度的调节作用而未考虑其他调节变量的影响,显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心理变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Wangner T, Hennig-Thurau T, Rudolph T. Does Customer Demotion Jeopardize Loyal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9, 73 (3): 69-85.

[2]Anderson C, Srivastava S, Beer J, Spataro S, et al. Knowing Your Place: Self-perceptions of Status in Face-to-face Group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1(6): 1094-1110.

[3]Trice H M, Janice M. Beyer.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Through Rites and Ceremonial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4): 653-669.

[4]马宝龙, 李金林, 李纯青, 王高. 回报计划感知价值及其与计划忠诚和品牌忠诚的关系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6, 9(5): 44-51.

[5]Drèze X, Nunes J C. Feeling Superior: The Impact of Loyalty Program Structure on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Status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9, 35(6): 890-905.

[6]Alessandro A, Zachary E. Loyalty Program Structure and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Status: Feeling Special in a Grocery Store? [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 2013, 20(5): 439-444

[7]Oliver R L. Whence Consumer loyalt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63(4): 33-44.

[8]Baloglu S. Dimensions of Customer Loyalty: Separating Friends from Well Wishers [J].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2, 43(1): 47-59

[9]Morgan R M, Hunt SD. The Commitment and 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58(7): 20-38.

[10]Iv G F W, Beck J T, Henderson C M, et al. Building, Measuring and Profiting from Customer Loyalty[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 43(6):1-36.

[11]张亚军, 张金隆, 陈江涛. 团购网站顾客忠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 2015, 29(9): 107-112.

[12]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 Econometrical, 1979, 47(2): 263-291.

[13]邹鹏, 郝连才, 李一军. 基于互惠理论和前景理论的客户回报计划对客户忠诚影响[J]. 管理评论, 2014, 26(1): 120-129.

[14]Rothschid M L, W C Gaidis.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Its Relevance to Marketing and Promo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1, 45(spring):70-78.

[15]White L, Johnson L W. A Conceptual Model of Relative Influence in Decision Making in a Professional Services Context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 2008, 16(2): 75-93.

[16]Meyer-Waarden L. Effects of Loyalty Program Rewards on Store Loyalty [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15 (24): 22-32.

[17]Westbrook R A. Product Consumption-Based Affective Responses and Postpurchase Processe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7, 51(3): 258-270.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13篇

慈禧太后再奢侈,一辈子也没坐过飞机,没看过电视,没上过网络,也没用过“大哥大”……不清楚她想没想过这些东西,但不争的事实是:她的视野中压根就没出现过这些东西!

“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房,死前还清房贷;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死前买下一座房”――原本旨在说明观念的差异,实际上却是极不公平地嘲笑了“中国老太太”的智商!真正的差异在于:美国老太太18岁就能获得房贷,中国老太太18岁时呢?

所以,这里引出话题的三元素:观念升级、消费升级、生产升级。实际上还有第四元素:政策升级,我们这里不谈。

观念升级:第一推动力

观念升级,有时候可以成为消费升级和生产升级的“第一推动力”。

在国民的消费观念中,素有“开门七件事”之说。2005年,我呼吁“加一件”,变成“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乳。但应者寥寥,说明传播还是不够。

自从“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舶来观念“本土化”后,中国人均饮奶量已由2000年的10公斤增长到2005年的21.7公斤,中国乳业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但仍有消极观念在抑制着消费。一方面联合国的调查表明,我们尚是一个营养不足的国度,另一方面许多人把“营养”误解为“肥胖”,逼得一些食品企业回避“营养”只说“健康”。

有一次,一个外国记者向我发问:“你提倡喝牛奶,但人们害怕发胖,为什么不多生产些脱脂奶?”我反问道:“西方人一面捧着脱脂奶,一面却在面包上涂上厚厚的黄油……那黄油不正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吗!而且一顿早餐吞下的黄油,足足抵过几公斤牛奶中所含的脂肪――你说,黄油都不回避,还有必要回避牛奶中天然存在的那一丁点儿脂肪吗?”

借这里宝贵的版面,我传递一个信息给大家。事实上,多方研究表明:“钙(尤其是从奶制品中摄入的钙)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脂肪”,就连牛奶里的脂肪也不会导致发胖,相反,会有助于保持体形。这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对2万名妇女跟踪研究20年得出的结论(据《瑞典日报》2007年1月8日报道)。

结论:要改变别人的行为,请从改变观念开始。

消费升级:你分哪杯羹

综观人类社会,消费总量增长是永恒的,消费结构变迁是必然的,消费形态多样则是创造的。这三个方面,涵盖了消费升级的主核。

从裸身到着衣,从采集、狩猎到种植、养殖,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生产形态和消费形态不断革命。

你可以在已知市场、显性消费、现实增量中选择一隅苦心经营,这是“第一杯羹”。但与此同时,你必须在千军万马的奔腾中严阵以待,否则,一旦被绊倒,千军万马的铁蹄将无情地踩过你的肉身。当然,如果你是跑得最快的那一骑,或者虽落中游犹能昂首阔步,那么,你是赢家。

你也可以创造新的消费形态,也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雪糕是夏天吃的。但上世纪90年代,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消费形态:让东北人冬天大吃雪糕,以抵御冬季供暖带来的咽部干渴。

在中国,牛奶目前主要是城市人在喝;在未来15年里,饮奶也必将成为农村人的消费形态。

让“无鞋岛”的人穿鞋,让“无奶村”的人饮奶,让“无校屯”的孩子受教育。这是消费升级中的“相对创新”。这是“第二杯羹”。

什么是绝对创新呢?

汽车较之马车;白炽灯较之油灯;互联网较之传统媒体;未来的“南极游”、“太空游”……都创造了新的消费形态,这种绝对创新可以带来人类消费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第三杯羹”。

结论:生产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消费,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要想后来居上,必须在消费形态创新上设法引领世界潮流。

生产升级:你演啥角色

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生产升级”,是指企业内部作业水平的自我提升,其主要目的是适应或带动相应的消费升级。例如,通过对粮食、水源、奶源等工业原料的严格控制,辅之以加工工业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由普通食品向绿色食品的过渡,或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过渡。

但我今天在这里想探讨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提升,而重点是企业在全球架构中的“角色分工”。

众所周知,在全球产业链中,发达国家常常处在最高端,而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得不处在产业链的中端甚至末端。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大国”、作为“世界工厂”却不是“世界利润中心”的结局,就是这么来的。

很显然,在全球分工中,我们要尽可能寻找对自身有利的地位。比如,在稀土产业中,要由原料供应商向终端产品制造者过渡;在纺织产业链中,要由做别人的OEM向独立品牌过渡;在信息产业中,要由配角向主角过渡……这一切,离不开三张王牌:一是创新精神,二是科学技术,三是品牌信誉。美国凭借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对本土的石油、煤炭、稀土等战略资源可以“封存不动”,转而向第三世界廉价购买,而我们却不能,落后者只有首先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才有可能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过渡。我们拿什么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除了靠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靠资源给资本服役、体力给脑力打工。精明的创业者,往往起自干练的打工者。

拿中国乳业来说,虽然核心设备与包装需要从国外购买,但蒙牛仍然在产业链中争取到了自己的有利地位:在我们的国际牧场中,洋人、洋牛、洋资金为我们做着产业链中最原始的一步――提供优质奶源,而我们用这些优质奶源开发的“特仑苏”则夺得了国际乳业的最高奖――产品创新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代表在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上说:“蒙牛乳业代表了世界乳业的最高水平。”目前,蒙牛牛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心理需求 技术进步 动力机制

一、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该国或地区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升级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本文基于目前产业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产业结构形成与升级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选择与优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

1.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需求方面

(1)心理需求是产品需求结构形成和升级的内在动力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大体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后一种需求又都是以前面一种较低层次需求的相对满足为前提的。如果把这些需求与物质产品及相关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解释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的发展变化,使得人类不断发明创造,引起产品和产业的变化。

历史发展表明,随着生产力及人均收入的变化,人类的需求亦从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服务――精神、娱乐变动,从而产业结构亦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变动。因此,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一些产业较为迅速地形成和发展,而另一些产业则相对发展缓慢、收缩、甚至停滞不前,即消费需求变动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高增长的周期过程,形成了以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拉动工业结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用为主。第二轮增长周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品等。第三轮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动性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增长。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

(2)收入水平及分配状况是心理需求实现的制约条件

心理需求形成的内在需求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还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及分配状况。经济发展所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差异对消费结构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收入阶层,消费结构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对于低收入者,其消费层次较低,消费弹性较小;高收入者,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弹性也较大。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收入水平增长,使需求层次相应升级,产生新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总的来说,消费结构存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生存资料的需要,二是发展资料的需要,三是享受资料的需要。由于同一种产品往往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名牌服装,不仅具有御寒的功能,而且具有审美与体现身份与价值的功能。这使得消费结构的界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得日益模糊。但无论从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是从世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消费结构对比,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会相应地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到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这标志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满足于温饱向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转化。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居民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迅速增长; 90年代初开始对固定电话的需求; 90年代中后期对寻呼机、移动电话的需求; 21世纪初期对住宅和家用轿车的需求等等。同时还表现在越来越强烈的对健康、教育、旅游、信息咨询、科技发展、金融保险、家政服务等多元化的需求,消费结构呈现不断升级的特点。

(3)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引起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个人的内在需求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需求变化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通过影响产品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如前所述,消费结构的形成是心理需求内在动力和收入水平及分配状况制约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新产品的被接受总是出现从高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低收入水平家庭这样一个过程,而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应具有一个合理的成长周期。因此,一个合理的社会收入结构,应呈现高收入和低收入水平群体较少而中产阶级相对较多的特点。这样,一种新产品的出现也往往是首先为高收入群体所拥有,随着产品成本的下降和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大部分中等收入群体进入这一消费层,从而使原来的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趋于饱和,低收入群体开始进入消费行列。但这时市场规模趋于萎缩,原来的支柱产业也逐步转变为夕阳产业。整个过程实现了消费品从高收入阶层到中等收入阶层再到低收入阶层,产业也经历了由新兴产业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到夕阳产业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对社会稳定及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收入的分配状况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正常发展与升级,也对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2.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供给方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结构还与当地的生产要素综合条件有关,这些要素综合条件决定了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供给方面。

涉及产业结构的要素综合条件主要有与产业相关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如森林、矿藏、水资源状况等),资本条件,劳动力条件(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条件,信息条件等。

在上述要素综合条件中,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条件,笔者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各产业出现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影响其实际的生产过程,使要素投入配比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各产业产出的变化。这种变化由于在各产业是不相同的,会导致整个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首先,技术进步通过更新完善原有的生产工艺和产业技术,促使该产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其次,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引起产业系统内不同产业比重的调整和变动;再次,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为企业效率的提高和新产业的兴起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从需求方面看,社会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有关产业的要素投入,推动各产业部门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动。技术进步通常从以下方面引发产业结构变化:第一,技术进步促使新的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大量出现,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需求结构和中间投入结构发生变动。原有的产业结构面临着新的技术结构选择,最终产业结构会发生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变化。第二,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的技术素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改善了出口产品的比较成本结构,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作用于国内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使其出现相应变动。第三,技术进步创造了新的产业部门,刺激和创造了新的需求,从需求方面拉动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技术进步还使原有产业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使相应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也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具体产业技术发展构筑高水平的操作“平台”,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有效发挥这种相互作用机制的作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都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3.政府宏观调控是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重要外部条件

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形成和演进的重要机制,它要求完全的竞争,信息充分对称,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人”,但这一切都难以做到,尤其是处于发展与转型阶段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由于市场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如信息滞后、只能事后调节等,导致企业盲目竞争扩张,导致产业结构失衡,造成经济的损失。作为追求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政府必须研究市场,根据市场情况,对产业的现状及未来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对市场实行必要的调控。同时将市场信息及时地进行收集与,引导产业的合理发展。同时,为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当然,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不再直接参与产业部门的管理,而是从战略的高度和整体的角度,用财政、税收、信贷、补贴、价格、土地、金融、政策等对产业选择产生作用。

三、结论

以上对于产业结构形成和升级的动力机制分析,可以用下图进行完整的概括和剖析。

图 产业结构形成机制图

通过上图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需求是消费需求结构形成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结构,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收入水平及分配状况的制约。现实的需求结构通过市场作用对销售产品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使从事不同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群体获得的利润不同,适合消费需求的产业部门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迅速发展,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合理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升级受制于要素综合条件。当一国或地区要素综合条件具有相对优势时,产业部门可获顺利发展,合理的产业结构也就相应形成。其中,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此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在市场机制失灵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升级。

参考文献:

[1]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冯飞:产业结构“十一五”求解[J].了望新闻周刊,2005,(4)

[3]刘琳娜:产业结构•高新技术•政府职能[J].贵州社会科学, 2005, (1)

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消费升级;消费动机;网络营销;营销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7.01.087

1 引 言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电子商务的大量涌现,B2B、B2C、C2C、O2O模式的多种形式的出现,我国已经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金融、网络购物、网络约车等都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不用带钱,一部手机就可以出门。蓬勃发展的经济和网络营销渠道,使得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和趋势评估显示,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在过去一年中对于同一类商品的消费是呈增长趋势的。在同一类的消费商品中,消费者对于都有多种品牌的消费趋势,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对于同类消费品的品牌选择相对较少,品牌选择较为固定。另外,消费者的年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消费种类从必需品向非必需品过渡,非必需品的消费大幅攀升。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

文章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得到适合我国消费者消费升级的网络营销策略,从更公正更客观的角度给基于消费升级动机的网络营销做出一定的帮助。

2 构建消费者消费升级动机模型

根据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和趋势评估以及消费者在同一类的消费商品中的选择趋势报告,结合我国消费者在消费、购物上的特点,构建我国特色经济环境下的消费者消费升级动机模型。消费者消费升级动机模型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社会性消费动机;二是个人性消费动机。个人性消费动机包括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动机、以健康生活为前提的消费动机、为保护个人隐私而带来的消费动机、以投资赢利为目的的消费动机等;社会性消费动机包括虚荣心导致的消费动机、社交活动所需的消费动机、以展现自身身份地位心理为目的消费动机、从众心理的消费动力等。

消费者消费动机模型的变化及整体体现都是由社会性消费动机和个人性消费动机的所有指标综合而成的,各个具体指标的意义如下:

(1)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动机:消费者为满足日常生活所购置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如饮食、衣帽、交通、手机话费、宽带费用、水电煤气费等。

(2)以健康生活为前提的消费动机:是指人们在认为能够为自身健康带来益处的商品和服务上的开支,比如营养品、保健品、健身卡、美容卡、瘦身卡以及为健康生活如健身等购置的设备及专业衣服等。

(3)为保护个人隐私而带来的消费动机:为保护个人隐私,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时为保密而支出的费用。

(4)以投资营利为目的的消费动机:消费者购买或收藏某种产品而使得资产增值的消费支出,比如理财产品、保险、投资、融资等。

(5)虚荣心导致的消费动机:在社会性消费动机中,虚荣心导致的消费动机是指由于消费者爱慕虚荣、攀比心理导致的消费,比如:看见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要买到等。

(6)社交活动所需的消费动机:在日常生活消费者外出会友、联络朋友感情而付出的消费,比如:请客吃饭、餐饮娱乐、红白喜事随礼等。

(7)以展现自身身份地位心理为目的消费动机:是指消费达到在工作或在经济上达到某种地位时,为彰显身份地位而进行的高品质的消费商品和服务。

(8)从众心理的消费动力:是指消费者为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而进行的大众商品的消费从而在社会群体中获得的社会价值。

3 基于消费者消费升级动机的网络营销市场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得到升级,消费者消费动机升级的原因是什么至关重要。企业必须洞察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动机、购买动机及习惯,根据消费者背后推动消费升级的动力,研究如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提供服务。另外消费者的品牌意识逐步建立,购买商品及服务,不只是能用就行、能吃就好,而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意,可以赏心悦目。因此企业发展要有品牌意识,深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打造企业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来服务消费者,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升级。比如健身房不光可以办卡自行健身,还可以根据小众人群和高端人群的消费动机,推出私人教练产品;服装公司生产大众类服饰的同时,敏锐发现体现消费者身份地位的角度,打造体现消费者高品质着装要求的服装。

消费者的个人性消费动机和社会性消费动机主要是侧重于产品品牌的定位的无形价值的体现。品牌的定位和提升,最K是以实现消费者的自我价值的提升和使消费者最终赢得社会的认可而体现的。也就是说,只有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被赋予情感,并与社会动因一致时,消费者就可以接受。从而选择该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的品牌定位和发展定位必须是能够满足个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获得社会认同的品牌,而后才能与消费者在情感上认同该品牌建立联系。

4 基于消费升级动机下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网络消费是消费者消费的一个很普遍的途径,网络消费的比重也在逐年攀升。企业在这种大环境下,也要重视网络营销的推广工作,做好网络营销要做好用户分类定位和产品结构定位。用户分类定位就是根据客户划分,细分市场,分别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率。产品结构定位就是以特色产品为卖点,打造个性化服务,制造噱点,从而可以从大量的网络产品中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关注进而购买。

(1) 转变营销策略,实现营销升级。互联网发展,网络购物、消费时代的出现,使得消费者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年轻人更习惯网络消费,网上购物、网上缴费、网上转账、手机扫一扫等,基本上一部手机走遍天下。网络经济的出现既是对实体销售的冲击和挑战,也是对网络营销升级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针对消费者消费动机升级,企业应该充分调研消费者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利用网络传播速度的高效性,设计实现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商品,打造引起网络点击和围观的广告形式,利用双11、国庆、春节等时间点打价格战,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网络经济时代,价格高度透明,价格相同,拼的是过硬的质量,因此,企业产品的网络定价是一门学问,应以不高于市场同类产品平均价格为宜。网络购物讲的是口碑、谈的是好评,因此,售后服务也要做足,售后、物流、对于问题商品的解决态度、顾客的满意度等都是售后要考虑的,只有客户从购买到收货都是满意的,才会给出五分好评,好评率高了,企业产品的销量才能上去。如果服务态度不好、产品质量不高,就会导致消费者不满意、退货、差评等情况的出现。因此,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和必要。

如何让消费者产生依赖心理,如何增强消费者与企业商品之间的黏性?企业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好环境,如淘宝网、天猫、聚划算、1号店、京东商城、美团、拉手等,利用电商平台积极推广自己的产品,或者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电商网站,并通过社交媒体、社交平台进行推广,使得口碑越来越好。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时营销4C理论的核心,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4C理论相融合,针对消费升级动机,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

(2)打造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中小企业在针对消费升级动机的营销时,不但要做好线上工作,也要兼顾线下,线上、线下相融合,搭建好线上、线下的桥梁,做好电商全链条服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具体做法:一方面要关注行业性的电商平台和综合性的网上贸易平台的供求信息,收集广泛的销售线索,直接与客户联系,达成交易,形成线上捕捉信息,线下达成交易的新模式,为企业带来营销利润。另一方面利用二维码技术、LBS、互联网平台等通信技术产品信息,聚集消费者进行在线消费,消费者线上支付后,在线下到实体店进行产品获取和体验。线上商流、资金流和线下商流、服务流有效结合。

另外,O2O、线上线下的融合还体现在,线上查阅产品信息,线上下单、付款,企业根据消费者距离远近,就近线下发货,线上物流跟踪,线下收货,线上确认收货等。线上、线下的完美融合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

(3)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开展移动营销。目前,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智能手机使用率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网民中的手机网民超过八成,我国已经是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智能手机不光可以接打电话、玩游戏、玩微博,更可以登录电商平台App,进行移动购物。免费的、使用方便的手机App,也是刺激增加消费者移动购物的原因之一。另外,手机摇一摇、扫一扫、二维码、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都非常方便,从侧面更加刺激了移动消费。

(4)利用W络大数据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企业应充分借助互联网发展之大趋势,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对消费者消费习惯、偏好、动机、品牌喜好、价位接受程度等消费属性进行深入挖掘,挖掘潜在营销点,为营销服务开辟新的市场和领域。充分了解消费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选择更适合的营销策略,降低营销成本,扩宽营销渠道,更精准地服务消费者,从而提高消费黏性,才能给企业营销带来长远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营销,提高营销的科学性、技术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锐.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分析[J].消费经济,2013(1):38-42.

[2]祝红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消费经济,2011(3):31-33.

[3]赵爱玲.论消费信贷与收入、经济增长的关系[J].财经问题研究,2012(10):32-24.

[4]刘丹.消费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比较及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17-21.

[5]潘明清.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2012(4):7-11.

[6]郑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扫描[J].销售与市场:评论版,201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