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饭店业;服务质量;购后行为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tel Service Quality and Consumers’ Post-purchase Behaviors

YU Zhiyuan1,LI Baihuai2

(1 Department of Tourism,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tel service quality and consumers' post-purchase behaviors. It is found that:(1) interaction quality has a notably negative impact on negative post-purchase behaviors of customers,while substa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outcome quality show positive impacts. (2) three decisive factors of hotel service quality differ in the degree of their influence upon customers' post-purchase behaviors,namely outcome quality ranks,interaction quality and substa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Key words:hotel industry;service quality;post-purchase behavior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饭店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饭店业经历了由垄断性经营向竞争性经营转变和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这种转变使得饭店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饭店要想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很难达到目的,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因此,提升和改善服务质量,将成为饭店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星级饭店服务质量和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服务质量各组成因素对消费者购后行为各组成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提升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为饭店经营管理者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研究很少,更缺乏以饭店业为研究对象对此课题的讨论分析。因此,回顾其它行业的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对于研究饭店行业此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国外学者对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伍德赛特、弗雷和达利(Woodside,Frey and Daly)通过对医疗行业服务质量的研究,发现病人的整体满意度与再次选择相同医院的意愿有显著的关联[1]。三位学者通过调查住院病人对医院服务质量的看法、是否满意的心理状况以及是否再次选择这家医院的意愿,来分析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与购后行为三者的关系。但是他们在文中只涉及到了一个具体的购后行为,即重复购买意愿,并没有考虑其它的购后行为,如抱怨行为、转移其它医院等。克罗宁、泰勒(Cronin and Taylor)对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度、购后行为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发现服务质量的好坏足以影响消费者满意及不满意的判断,而满意度较之于服务质量对购后行为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2]。但是,他们的研究是以银行服务业、虫害防治服务业、干洗服务业以及快餐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的,除了银行业和快餐业与服务有着高度的关联外,其它两个行业与服务的关联度不太大,因此他们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缺陷,从而妨碍了他们最大限度地探求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度和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鲍尔定、卡罗拉、史德林以及约瑟曼(Boulding,Kalra,Staelin and Zeithaml)的研究发现服务质量与重复购买行为及推荐意愿呈正相关[3]。他们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存在重要的关联性,但是他们主要探讨的是积极的购后行为,并没有对消极的购后行为进行相关论述;另外,文章中纳入数据分析的有效问卷数量仅有96 份,这使笔者对该问卷的可信度有所怀疑。普拉苏拉曼(Parasuraman)等的研究结果证明服务质量与忠诚度、愿意支付高价呈正相关,与转移行为、外部反应呈负相关[4]。舍姆维尔和比坚(Shemwell and Bilgin)以医疗服务业为例,构建了服务质量、满意度以及选择行为结果的关系模型,并且实证分析了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服务质量的确会影响病人的满意度[5],而且,服务质量可间接通过满意度来影响购后行为,如促使病人产生情感的承诺,持续的承诺与抱怨行为的减少等。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研究台湾学者叶浈惠应用普拉苏拉曼、约瑟曼和贝里(Parasuraman,Zeithaml and Berry)所提出的购后行为模式,以台中国际观光旅馆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探讨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的关系,其中以忠诚度、品牌转换、抱怨行为等3个因素构面来进行购后行为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旅馆服务质量与忠诚度呈正相关,与品牌转换及抱怨行为呈负相关,且服务质量的好坏会影响顾客对旅馆的满意度[6]。但是该文重点在于分析整体服务质量与几个具体的购后行为的关系,并未能更进一步地研究服务质量组成因素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样,台湾学者高仪文以主题游乐园为例,探求了整体服务品质与几个具体的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整体服务品质与游客购后行为之正向推荐呈正相关,与负向公开抱怨、负向私下抱怨呈负相关。他接着探讨服务品质构面对各购后行为的影响,其中环境便利品质构面对购后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7]。我国内地研究者也对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并且未能涉及饭店服务行业。董春婷选择汽车经销服务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服务质量对顾客价值、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影响关系,发现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8]。孙洪霞对品牌忠诚驱动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认为产品与服务质量是驱动消费者形成品牌忠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高质量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是消费者形成和保持品牌忠诚的基础[9]。乔新丰对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有利购后行为呈正相关,与不利购后行为呈负相关[10]。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目前我国国内学术界缺乏对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深入探讨。鉴于此,有必要以饭店行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提升饭店服务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以帮助我国饭店改善服务质量,促使顾客的购后行为趋向积极、正面的回应。

二、基本概念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关系,因此首先要了解饭店服务质量以及消费者购后行为两者的定义、内容等基本概念。

1.饭店服务质量的定义与内容

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以及不可贮存性的特点,所以很难对服务质量进行准确定义、具体衡量以及有效控制,仅能通过一些词语加以描述。总结众多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格罗鲁斯(Grinroos)为代表的“比较所得服务质量”,这种观点认为服务质量是顾客通过比较前期所期望的服务质量与实际所感知的服务质量而得到的结果[11];另一种是以克罗宁和泰勒(Cronion and Taylor)为代表的“直接感知服务质量”,他们的观点是服务质量应由服务执行绩效来衡量,不需再与期望水准作比较[2]。

笔者较为赞成克罗宁和泰勒的观点,认为服务质量是认定者本身根据其主观意识对服务感知判别的结果,是一种消费者主观性的感知质量。因此,结合饭店业的特点,本文将饭店服务质量的定义界定为:饭店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或接受服务后,对服务主体和介体(包括饭店的环境、产品、人员等方面)的优劣程度所作的一种主观性的综合评价。

在本文中,笔者借鉴布莱迪和克罗宁(Brady and Cronion)的观点,认为饭店服务质量包括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12]。其中,交互质量是指在服务传递过程中,顾客对与其接触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一种基于个人的主观评价;实体环境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场所的环境,包括实体设施的外形及实体设施设计的一种主观评价;结果质量是指对于服务结果的最终整体性评价,它表明了顾客获得了什么,服务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顾客的目的或者符合了顾客的动机。

2.饭店消费者购后行为的定义与内容

对于购后行为,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学者对购后行为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总体看来,学者们对购后行为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如罗晓光认为,购后行为是顾客在购买行为结束后所发生的一切与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及与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有关的外显行为[13]。菲利普・科特勒(Koltler)认为,购后行为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为了表示自己对产品满意或不满意的程度而采取的行动――即顾客的购后行为是满意或不满意评价所引发的外显行为[14]。很明显,科特勒缩小了对消费者购后行为的界定,他对购后行为的定义属于狭义的购后行为。

本文综合广义与狭义的购后行为定义,认为饭店消费者购后行为是指顾客在购买饭店产品后,所发生的一切与其所购买过的产品以及与提供该产品的饭店有关的外显行为。这些行为作为顾客外在的行动表现,部分能够得到直接的观察和记录,不能直接记录的可以通过调查的方法取得。

本文将消费者购后行为划分为积极购后行为和消极购后行为。其中,积极购后行为是指购后行为中,对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饭店能产生正面、有利影响的外显,包括重复购买和正面推荐两种行为;消极购后行为是指购后行为中,对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饭店能产生负面、不利影响的外显,包括抱怨行为(直接抱怨、私下抱怨)和品牌转换。

三、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1)研究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本文将实证研究饭店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之间的关系,集中探讨两者组成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笔者尝试构建饭店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概念模型由服务质量模型和消费者购后行为模型构成,分别反映于图形的上、下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影响作用用粗线条的单向箭头表示。参考前人的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以下6条假设:

假设1a: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b: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的消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2a: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b: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的消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3a: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3b: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的消极购后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图1 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概念模型

(2)研究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将分别对顾客所感知的饭店服务质量和购后行为意向进行测量。测量方法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将模型中21个测量指标转化为具体的语句项目并由顾客评分,分值从1分至5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第三部分将调查入住客人的人口统计特征,主要涉及顾客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以及月收入等基本情况。

服务质量测量部分是对顾客感知的饭店服务质量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指标综合了布莱迪、克罗宁以及郑容等关于如何测量服务质量的观点,并依据饭店业的特点修改而成①;消费者购后行为测量部分是对消费者的购后行为意向进行测量。具体的测量指标主要参考乔新丰的《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结合饭店业的特点,对语句进行修改而成。

2.数据分析

本研究有幸得到安徽三星级饭店A和四川三星级饭店B的大力支持,分别采取客房发放和前台发放的形式,随机对部分住店客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自2006年10月1日起,到2006年11月25日截止,共发放330份问卷,收回265份问卷,回收率80%,剔除一些内容不全或数值极端的无效问卷,最终确定218份问卷作为样本进入数据分析,有效回收率66%。本文采用结构方程分析软件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以及结果质量作为自变量,以积极购后行为、消极购后行为作为因变量,以了解服务质量与购后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对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分析得出:服务质量、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结果质量、购后行为、积极购后行为、与消极购后行为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37、0.744、0.844、0.722、0.700、0.742、0.747,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依据饭店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的概念模型,构建回归模型图,并转换为可运用软件分析处理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2),经过软件处理后得到如下结果:

(1)回归模型拟合得不错:x2/df=1.60,RMSEA= 0.05,NFI= 0.90,NNFI= 0.95,PNFI= 0.77,CFI= 0.96,表明整体模型是个好模型。

(2)两个回归方程表示为:

方程一:积极购后行为=0.15*交互质量+0.25*实体环境质量+0.39*结果质量,(R2=0.43);

方程二:消极购后行为=-0.36*交互质量+0.12*实体环境质量+0.40*结果质量,(R2=0.15)。

详细数值见表2。

图2 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发现方程一和方程二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通过对回归系数的实体环境质量0.12(γ22)0.101.10结果质量0.40(γ23)0.462.96显著性检验,发现:系数γ12、γ13、γ21、γ23在0.01水平上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系数γ11、γ22在0.05水平上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合前期假设、回归方程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可以看出:(1)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得不到支持,即假设H1a不成立;(2)交互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假设H1b成立;(3)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假设H2a成立;(4)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假设得不到支持,即假设H2b不成立;(5)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得到支持,即假设H3a成立;(6)结果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假设得不到支持,即假设H3b不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总结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3个结论:

第一,饭店服务质量可以分为“交互质量”、“实体环境质量”及“结果质量”三个维度,其中“交互质量”可由态度、行为和专业知识衡量,“实体环境质量”可从服务场所的氛围、设计和有形性方面来衡量,结果质量从社会因素、等待时间和评价三方面衡量;消费者购后行为则可分为“积极购后行为”与“消极购后行为”两个维度,“积极购后行为”可从正面推荐和重复购买两方面衡量,而“消极购后行为”可从抱怨行为和品牌转换两方面衡量。

第二,交互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饭店员工的态度越好、行为越得体以及专业知识越丰富,顾客的抱怨将越少、品牌忠诚感越强;实体环境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饭店氛围越好、设计越科学、越人性化,设施设备越能满足要求,顾客更倾向于向亲友介绍饭店的优点,甚至是重复购买饭店产品;结果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顾客对此次入住经历越满意,其将会越乐意向亲友推荐本饭店,且乐于重复消费。

第三,服务质量三因素对购后行为两因素的影响力度不尽相同,结果质量对积极购后行为的影响力最大,反映在数据上为0.39;其次为交互质量对消极购后行为的影响,为-0.36(负号仅表示负向影响);最后是实体环境质量对积极购后行为的影响,为0.25。

2.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提升饭店服务质量的建议,以供经营管理者参考。

第一,重视饭店服务质量及其“保健、激励”双因素。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服务质量对顾客的购后行为有相当显著的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能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同时也可以降低不利的转换行为与抱怨行为,所以服务质量值得饭店经营管理者重视。其中"结果质量”的影响最为重要,因为它是顾客对于服务结果的最终整体评价,倘若服务的结果达到了顾客的期望值,顾客的满意度将会提高,其有利的购后行为意向将增强,不利的购后行为意向就会随之减弱。另外,研究发现交互质量对消费者积极购后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却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对消费者消极购后行为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却对积极购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有点类似于赫兹伯格提出的“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于是笔者提出饭店服务质量“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交互质量属于保健因素,即是能造成消费者产生消极、负面的购后行为的因素,它的改善能够减少消费者的抱怨和品牌转换,但不能促使消费者向其它亲友作正面推荐和重复消费;而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则属于激励因素,即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正面的购后行为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消费者向亲友正面推荐饭店及产生重复消费的欲望。这个结论有助于经营管理者们认识到消费者向其亲友作推荐以及再次消费的意愿取决于饭店的实体环境质量和结果质量,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为了避免消费者产生抱怨行为和品牌转换,同样有必要提升和完善饭店的交互质量。

第二,加强饭店员工培训。实证研究表明,虽然饭店员工的态度、行为和专业知识对消费者的积极购后行为构不成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它们却显著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抱怨行为和转换行为。因此,为了提高饭店的服务质量、减弱消费者消极的购后行为,饭店理应加强对饭店员工的服务意识、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三,营造饭店整体性的舒适氛围,突出饭店的人性化设计。研究结果显示饭店的环境氛围、产品设计与消费者积极的购后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因此,为了赢得顾客的忠诚,从而获得更多的经营利润,饭店有必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突出设施设备、服务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体现饭店的人性化关爱。饭店的环境氛围主要表现在大堂、餐厅、酒吧、客房、商场等场所,顾客不是凭其单个的感觉器官来感知饭店的环境氛围,而是通过他的多种感觉器官来共同感知。基于此,饭店舒适性氛围的营造应强调整体性的特点,必须兼顾顾客的视觉、嗅觉、听觉和肤觉等感知能力。也就是说,饭店建筑装饰的设计、色彩灯光的搭配、清洁卫生的维护、新鲜气味的保持、背景音乐的设置、室内温度的调控等均应给顾客带来感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

注释:

①布莱迪、克罗宁(Brady和Cronin,2001)认为交互质量由态度、行为和专业知识衡量;实体环境质量由周围环境、设计和社会因素衡量;结果质量由等待时间、有形性和评价衡量。而郑容和帕斯托(Yong Jae Ko和Pastore,2005)则认为有形性应该属于实体环境质量,社会因素应从属于结果质量。因此,笔者综合了他们的观点,构建了饭店服务质量测量模型,后文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本文所构建的模型。

参考文献:

[1] Woodside,A.G..,L.L.Frey and R.T.Daly.Linking Service Quality,Customer Satisfaction,and Behavioral Intention[J].Journal of Health Care Marketing,1989,9(4):5-17.

[2] Cronin,J.Joseph,Steven A.Taylor.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55-68.

[3] William Boulding,Ajay Kalra,Richard Staelin,Valarie A.Zeithaml.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From Expection to Behavior Inten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3,30:7-27.

[4] Parasuraman,A.,Valarie A. Zeithaml,Leonard L. Berry. Moving Forward in Service Quality Research:Measuring Different Levels of Customer Expectations,Comparing Alternative Scales,and Examining the Performance-Behavior Intention Link[J].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1994:94-114.

[5] Donald J. Shemwell,Ugur Yavas,Zeynep Bilgin. Customer-service provider relationships:an empirical test of a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oriented outc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8,9(2):155-168.

[6] 叶浈惠.服务品质与消费者购后行为相关性之研究-以台中国际观光旅馆为例[D].大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7] 高仪文.主题游乐园服务品质与游客购后行为关系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观光事业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8] 董春婷.服务质量对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影响――对杭州汽车经销服务业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 孙洪霞.品牌忠诚驱动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 乔新丰.零售业服务质量与消费者购后行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 Grinroos Christian.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36-44.

[12] Michael K.Brady,J.Joseph Cronin Jr.Some New Thoughts on Conceptualizi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A Hierarchical Approach[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7):34-49.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5-01

1 背景

根据(CNNIC)2015年7月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88.9%。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大学生延长的手臂、延长的大脑,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表达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更新,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既有消费意向、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西方媒体大肆鼓噪“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以至于使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都卷入消费市场的轨道。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大学生抵制消费主义思潮负面影响的途径,提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实效性。

2 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享乐主义的盛行

消费主义思潮一味地宣传个人主义,过分地崇尚消费和享乐,与崇尚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很容易养成提前消费、透支消费、攀比消费的不良习惯,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一些消费陷阱的警惕性,国家相关网络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给了很多网贷公司以可乘之机深入校园。这些“校园贷”平台除了收取利息之外,巧立名目收取服务费、罚息、滞纳金,但是学生身为弱势群体无法识别其中的陷阱,最终上当受骗。全国高校近一两年来出现了多起“校园贷”案件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主义思潮所催生的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的盛行。

2.2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的盛行

大学生一旦形成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就会把消费各种商品当成自己大学生活的主要目标。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购物欲,走出校园做各类兼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些大学生占据大量校园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运营淘宝网店或者做微商来挣钱,虽然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开网店有利于锻炼能力,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是,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花费大量精力在做兼职赚钱上,荒废自己的学业,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唯金钱至上,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金钱物质方面的享受,个体的人生价值是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的,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重利轻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损人利己,把纯洁、友好、充满梦想的大学校园当成了世俗、充满利益争斗的名利场。

2.3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认为消费主义下消费成为控制人的力量是被异化的消费,现代西方社会可以称作是“现代富裕社会”,但这种物质生活的富裕是以精神生活为代价的。“人的需求遭致歪曲”,“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消费的机器”。移动互联网购物是在技术的进步下带来的人类消费形式的革新,给我们的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购,他们没有成为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人反而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奴隶。消费主义让人们抛弃了精神生活,人只活在物质中成为“单向度的人”,一部分大学生把大部分大学时光花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上,对周边同学、老师、亲人的冷漠,对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缺乏关切,对人生价值缺乏终极思考成了迷恋移动互联网消费的大学生的显著特征。

3 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途径

3.1 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

探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新机制,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认清消费主义思潮对自身的不利影响,规避消费陷阱,同时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和构建移动互联网消费文明。通过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潮怎样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如“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辨析”的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大学生全面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消除其负面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为高校消费观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3.2 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消费观教育

要抑制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现象,必须唤醒大学生消费主体意识。既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可以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网这一媒介快速渗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改变其消费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消费观的培育同样离不可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借助学院网站,通过QQ群互动、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将一些和西方消费主义理论有关的资料放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入了解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同时对近年来某些典型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超前消费”、“炫耀消费”、 “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现象进行专项分析和调查研究,从而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3.3 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培育高质量、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应加强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与指导,丰富校园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例如,多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公寓社区文化节、运动会等,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消费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健康和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4] 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5] 尚・布希亚. 物体系[M]. 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3篇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它不仅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还引导并创造消费物的产生。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设计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在当代社会中融入到消费主义下的“消费需求”中,在消费欲望刺激下,设计也促进消费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消费主义观念的产生、发展与消费的历史状况,与人类物质需求的满足有着密切关系。可见,它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消费主义概述

“消费主义”一词起源于美国八九十年代,它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8世纪西欧国家有少部分人崇尚享乐主义,到19世纪初演变成炫耀性的消费主义。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发展,消费主义随着西方的商品和消费方式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是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以自身的实际需求及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为消费目的,而是一味的求奢追奇,浪费物质和自然资源,从而得到自身的满足,并把这种消费看做是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消费主义的特征是奢侈消费,超越对物质的使用价值的满足。比如一些白领紧衣缩食买名车名包,他们并不是出于实用,而是把其当做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当代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的消费,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消费欲望的生产,被刺激起来消费欲望激情的满足,如有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进行奢侈消费。只有激发起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商品的生产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当代艺术设计概述

建立在为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的当代艺术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兼具艺术形式美感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与功能的结合,为人服务的社会进步的产物。当代艺术设计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创造出被设计的商品,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消费能力的表现,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审美和价值观来选择商品。艺术设计还体现出人们对优质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当代物质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并不是“设计面前人人平等”,选择商品还受制于受众的消费水平。

当代设计在高科技革命的支持下,那些被人们视为相互独立甚至矛盾的方面,比如形式与功能,如今呈现出一种共生共融景象,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十多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已经由外形简陋、功能单一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为展现个性,样式多样且拥有强大功能的数码终端产品。

消费主义与当代艺术设计

消费者的消费欲形成消费市场,当代艺术设计引领消费观念,设计者积极调动消费者的热情,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而进行设计。消费者的欲求不断增长,产品选择性就越多。商品通过款式和功能的更新,用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情绪,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形成了买卖双方的相互需求和不断刺激的循环模式,即是在当代消费社会下的艺术设计和消费主义刺激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消费主义的角度看,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消费,达到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当代艺术设计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由“为需求而设计”转变成为“为消费而设计”。如通用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式,即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他们主张通过设计式样的定期改变,形成一种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造成消费者对更新换代式样的追求,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可见,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的追求新的商品欲望的满足。设计不断迎合着消费者,还诱惑着消费者,而消费者也沉迷于“被设计”的商品的物质欲的满足中。由于这种消费目的的转变,人类社会才从以物质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

现代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当代社会倡导积极消费,理性和适度消费,但是受众的消费观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社会经济水平、心里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等。但是,市场经济长期以来鼓励人们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过度资源的浪费,比如过度设计的商品包装随处可见。因此,当代消费主义社会下的设计者应树立适度的、积极的、绿色的设计观念。

消费主义下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生活艺术化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艺术生活化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德国美学家韦尔施指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受众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容易受消费主义观念的引导和诱惑,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良好职业操守下,设计出符合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绿色健康、积极环保的商品,并引导消费者消费欲求的方向,形成良好的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氛围。当代设计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表现出合情合理性的特征,才能与当代消费主义的消费观互相促进、积极的发展,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尝试和创新的可能。

结 语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4篇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其本质是讲求消费至上和享乐至上。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人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更多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她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了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1]68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当代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当代消费价值观,消费主义为推进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消费主义者看来,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只有人所占有和享用的物质财富才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象征,只有拥有财富、及时行乐、尽享天下能享之福,才是人生的真实意义。“我消费故我在”,消费就是大家“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2]132的根本途径,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消费主义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物质消费为特征,并通过无度的消费达到心理的满足。这种消费价值观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早期新教伦理树立的节俭、勤劳、成就事业、奉献社会、关心他人、赎买原罪的人生观,将人的消费价值凌驾于人和社会的其他价值之上。

2.为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再仅是温饱的基本需要,人们不应只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消费,而应积极追求消费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即作为社会评价的标识,把消费看作显示财富、地位、身份、个性和自我品位的动态载体,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人们消费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是其符号和概念价值;消费者除了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于是,消费成了一种符号形式的消费,实际上等于消费了一种欲望,从而获得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承认。“当我们消费物品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换句话说,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所消费的东西,人们就是以他们所消费的为基础而将自己与其它类型的人相区别。”[3]110

3.不顾一切地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不应当受到太多条件限制,有时应当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的支付能力,包括通过借贷、向父母乞要或其他非常规途径来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消费不仅仅是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即使现在的消费条件不成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精英们会创造出“分期付款”、“透支消费”、“消费套餐”、“信用卡支付”等“创新”方式来“帮助”人们消费。于是,消费不再受到个人支付能力的束缚,消费者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满足自己膨胀的消费欲望。人们便可以超前地、不顾一切地消费。

4.一切为了消费。在消费主义者看来,人生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消费而展开,生活的实践过程就是为了不断满足欲求的过程。人活着就得千方百计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快乐。为了一时之乐,可以不择手段。消费主义主张一切都是商品,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还是人格、尊严、隐私,都可以成为供人消费的对象。“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他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4]139随着消费主义的扩大,不仅女性,男性的身体也成为消费的对象。从女性的迷人曲线到男性健美的肌肉,整容手术的成功更让那些对自己身体不满意的人们大大出手。

二、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扩张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的诱惑是强有力的,甚至是难以抗拒的,著名的生态学家H•T•奥德姆形容当前人类社会的消费主义像“传染病一样可怕”。其消极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巨大冲击。高校作为我国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传播的主阵地,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两个主要的基本要素,一是教育者,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狭义上讲,主要是直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一是受教育者,即高校学生。消费主义思潮对高校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既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又有对高校学生的影响。高校教育者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比较容易了解和看清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及危害,大多数教育者能够经受住各种有害思潮的消极影响和冲击,能够秉承勤俭节约的美德,能够教书育人,乐于“传道、授业、解惑”。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教育者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腐蚀下慢慢地蜕变,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部分教育者贪恋股市和房市,无心教学,更无暇顾及科研。

一些教育者不但在家里炒股,而且在办公室炒,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炒股等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每天令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股市和房市,似乎炒股、炒房成了这些教育者的主业,而教学和科研成了他们的副业。还有一些教育者为了多赚钱,在外面从事第二职业,开餐馆,受聘到健身活动中心当教练,在法律事务机构当律师,开办各种培训班等等。而且,金钱的占有成了他们评判人生是否成功的重要尺码,财富多少成了他们社会交往中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很显然,这些人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在工作中,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没有好处的,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个别教育者考虑自己的事情太多,始终把个人实惠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和价值目标。这种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不但使个别教育者身心疲惫地拼命去挣钱,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精神状态上,部分教育者不再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人民的利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而是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满腹牢骚,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享乐安逸才更“现实”;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遇到困难和矛盾绕着走,不愿意教学和科研,也不想申请课题和搞项目了,更不用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不重实效;在生活方式上,追求“贵族化”,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事实表明,享乐主义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享乐主义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

消费主义造成部分教育者的精神颓废,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使其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5]1908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用品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消费等)、休闲和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等几个方面。从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吃饭和学习,在消费上基本能够合理安排,实现理性消费[6]。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又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具体的消费实践中,又具有一定盲目性,存在一些消费误区,主要表现在:高标准消费严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少部分大学生日益高涨的额外支出令家长们不堪重负。除去学费、生活费外,笔记本电脑、新款手机、CD、MP5、数码相机等物品样样俱全。其中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的消费甚至超过了大部分教师的消费。一些女生要购买高档的化妆品和时尚新潮的衣服;男孩子抽烟和名牌衣服等的花费也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另外,交友应酬、恋爱费用、名目繁多的培训费也占到了一定比例。“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才算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顺口溜,是很多大学生奢侈消费观的真实写照。新生入学,有的学生把价值2万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拿出来炫耀,有的骄傲地宣称只穿名牌,更有不少学生为自己拥有信用卡可以透支而兴奋。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认为,大学校园中一部分大学生高消费与另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低消费对比鲜明,形成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分化,某种程度上容易导致相互攀比,对贫困生形成刺激,并容易导致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且大学生过早享受富有和过度奢侈的生活,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也有不利的影响,还会给部分低收入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下,对金钱和物质的过分看重与生活中的高消费攀比,是把青年拉向深渊的黑手。”[7]超前消费严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不但要消费现在,而且还要消费未来”的观念被大学生普遍接受,“提前享受生活”、“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时尚。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有57%的人表示“愿意用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

部分学生倾向“像西方人那样消费”,包括负债消费。在大学校园里,银行系统提供的信用卡消费便利了高校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据了解,本科生持信用卡一般可透支3000元,研究生一般是5000元,有些银行为了开拓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不断扩大透支金额,在大学校园长期驻点,安排办卡联络员。信用卡非现金交易性质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于是校园出现了持卡一族,但超前的消费、刷卡的潇洒也使部分高校学生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包袱,部分高校出现学生恶意透支信用卡倾向,“追求cool感的刷卡族”越来越多地成为‘卡奴’,‘先透支再还款’的消费方式使部分大学生手持四到五张信用卡,利用‘拆东墙补西墙’循环法则勉强度日的大学生们得到的是‘负翁一族’的绰号和‘债台高筑’的账单”[8]。消费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它潜移默化地腐蚀着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效仿能力相对较强,自觉抵制不健康现象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消费主义的传播,对正处于价值观念完善时期的大学生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时尚消费严重。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学生开始对商品的时尚价值过分青睐,在他们看来,时尚不但能带给人们卓尔不凡的感受,体现出精致、超人一等的生活品味,而且时尚能体现现代人的社会地位、声望、价值等。在这种价值观的笼罩下,部分高校学生的诸多消费领域都打上了追逐时尚的烙印。表现在:在形象消费方面,追求品牌服饰、品牌化妆品,追逐流行发式;在饮食消费方面,选择那些装饰高雅、价格昂贵、声名显赫的高档餐厅成为他们的交际场所,在他们看来,用餐环境优雅是品味的选择;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健身、泡吧、登山、滑雪、旅游等成了高校学生的新潮;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追逐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上,“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手机从绿屏到蓝屏,从蓝屏到彩屏,从彩屏到触摸屏、摄像头,现在又到了3G时代;电脑从台式到手提;MP3演变成MP4、MP5……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青年,追求时尚、彰显个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如果处处追求时尚和前沿,跟着潮流走,就容易引发高消费和负债消费。而这些不良消费行为不仅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尤其可能造成大学生迷失生活的方向,蜕化他们的意志品质,腐蚀他们的进取精神,这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严重影响。

三、消费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消极影响的消解

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的蔓延使高校部分师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师生对消费主义思潮有较高的认同,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了冲淡和消解作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应针对消费主义思潮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教育对策。

1.客观认识和评价消费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作为当今一种广为流行的道德现象和价值观念,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事实材料和逻辑前提。对待消费主义,要客观、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分析消费主义的来源和本质时,既要认识其合理性,又要认识其危害性;对其带来的危害和面临的伦理困境,要坚持揭露和批判。“高校教师应善于从社会思潮理论基础的偏向性、事实材料的局限性和逻辑推理的悖论性等角度和方面发掘和分析社会思潮的问题和根本缺陷。”[9]一种社会思想和观念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加以流行,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客观现实要求和人们利益的需求,从本质上看,消费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是资本追逐本性的内在要求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疯狂地购买、消费,资本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这势必就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提高对消费主义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在本质上,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消费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幸福生活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消费的当下需要的合理性,并在消费中兼顾人的长远发展,谋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赢。在马克思的消费视野中,人是终极目的,一切消费行为都应凸显对人的终极关怀,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显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而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实践。它的核心价值观是消费至上,除了把物质商品看成是“物质”以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即消费主义把物质消费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科学、理性的消费要求一切消费要从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出发,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提倡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引导学生科学消费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也是面对消费主义挑战下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深刻的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思潮之间,是主导与被主导、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当前,面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融入其中,并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当然,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10]也就是说,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大力弘扬我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消费主义的消极和腐朽的影响,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5篇

我国最早提出“社会思潮”这一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的《论时代思潮》一文中指出:“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后人在此研究基础上对社会思潮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拓展。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思潮可以如下定义: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当前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熟阶段,实现人生价值是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但是由于他们思想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容易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不时会出现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失落感和迷茫情绪,而社会思潮的传播恰恰为迷茫中的大学生提供了某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参考。

进步的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昂扬的精神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去确立人生价值选择,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颓废,甚至出现的行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认真研究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其积极影响,抵御其负面影响,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潮也异常活跃,这其中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潮:个人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

(一)个人主义思潮

个人主义思潮,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它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是平等的。个人主义思潮所倡导的人人平等,个性自由解放等等,凸显人的尊严、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其主张具有合理性:它有利于推进中国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它还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但是,个人主义任其发展,则会演变为极端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由于受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家庭独身子女的优越感的影响,极端的个人主义在这些90后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受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当代90后的大学生常常以个性自居,不愿参加班级活动和校园活动,游离于班集体之外的他们更谈不上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这对他们日后走入社会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自由主义思潮

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西方,是以鼓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复苏,并转化为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自由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社会主义则是一种倒退。自由主义的某些主张和措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能照抄、照搬。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分不清是非,迷失方向,跟着错误思潮跑;有的大学生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无所谓,无责任意识;有的大学生喜欢把党内个体事件进行无限制放大,最终上升到对现有政治体制的不满。

(三)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是以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强烈而执著的情感为基础,进而希望它发展、强大的心理状态。在这一心理状态前提下,民族主义倾向于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或实际运动,它不惜损害剥夺他民族的权益来满足自身的贪欲。民族主义善于利用“民族”这一特殊的切入口,蛊惑和煽动起民众的狭隘偏执,将其引向盲从与疯狂。从本质上讲,无论哪种类型的民族主义,都是一种集体利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支援的国际主义的民族观,是根本对立的。过度渲染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较易煽动大学生的情绪,并能引起大学生群体行为,例如大学生游行和集会活动,成为学生运动的催化剂。正是民族主义思潮这样的特殊作用,使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来达到别有用心的目的。

(四)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消费已不再看作一种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我们不否认对于金钱的认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有了金钱就有了对金钱的崇拜,但是消费主义的社会思潮却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消费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一味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负债累累。近期武汉几千名大学生纷纷贷款买iphone手机便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

三、因势利导,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青年学生之所以会被各种思潮所迷惑和影响,很大原因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是父辈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从内心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文件上,如在政治理论教师的配备上,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比例相对不足,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等。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效果,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解答学生疑惑,用大量的真实事例、真实数据、真实图片代替传统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改变感受社会进步。努力对当前亟需进行理论引导或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

(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积极发挥学习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发挥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月等的作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和群众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参与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摒弃传统说教,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育、案例教育和双向互动等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在互联网开辟“我眼中的核心价值观”讨论专栏,通过身边和社会上一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对“中国梦”的宣传和解读,引导学生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如何宣传和解读“中国梦”,引导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是广大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我们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要积极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大赛和主题演讲活动,围绕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广泛发动广大学生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用文章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组织开展“放飞梦想 励志青春”青春励志电影展播、青春励志书籍推荐、青春励志歌曲传唱等活动,高校应联合其他部门,积极向学生推荐爱国主义影片和优秀励志图书。要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农村、深入一线,采撷征集有代表性的“百姓梦想”。要认真组织、精心筹划,在广大学生中开展“最美中国”主题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同时,大力培育选树学生先进典型,传播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激励广大学生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在“中国梦”的宣传和解读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梦”,正确认识“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四)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正确的舆论导向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影响;对策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涵义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在某种范围之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具备某种相关的理论形态,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具有重复性、政治性、现实性、群体性、可引领性的特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精神表现,反映了不同群体与阶层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感受、期望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种思潮不断产生,它们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传播。使当代中国思潮除了具备了政治性、群体性、现实性等一般特征的同时,又具备了自己不同于其他思潮的特质,如:既有生态主义思潮爱国主义思潮等进步的、正确的社会思潮,又有一些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思潮。它们此消彼长,互相对立,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

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对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稳定时期,受其影响更是深刻。作为对社会思潮最敏感的人群,当代社会思潮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正确的因素给他们以思想熏陶、推进其社会化的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而积极奋斗;另一方面,消极甚至错误的因素则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维

当代社会思潮多种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学、艺术……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论,为当前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先从思潮所涉及的内容方面,既有关于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问题,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未来勾画蓝图的思想,例如全球化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化思潮等;又有审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路径的思想,如民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等;另外有些思潮还从价值伦理的视角研究公平与正义、民主、和谐、善与恶、美与丑,而后现代主义从反思的角度质疑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更是引起特别关注,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代社会思潮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视角独特,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分析问题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使他们更能够多角度的思考现实问题。

(2)增强了民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热爱国家,关心民生及政治责任感等多种社会关怀在大学生身上始终体现着。在与社会思潮相关联一些生命价值、事业追求、政治理想等方面,相应地表现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理性的克服灰色文化中的过多的如存在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消极成份。另一方面,在高校强调办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指导下,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广大师生利益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基本能够充分表达。受到相关社会思潮影响,各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开辟多种渠道满足学生需求,同时,随着利用网络、论坛等大众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意识明显增强。

(3)提高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开放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也更加多样化、全方位。特别是随着网络和手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这样的变化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风险,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比较与鉴别。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在客观上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妨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

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本质上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同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作为目前对大学生影响较大的思潮,其主要表现就是思想上的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推崇个人自由,实现自我价值,反对外在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它促使很多大学生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严重妨碍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与理想。

(2)消费主义倾向呈现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从我国封建社会到近现代,一直是人们信奉不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的美德受到了严重冲击,同时也在多方面的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首先,消费主义导致了大学生盲目从众、竞相攀比。如追求名牌,崇尚档次等。受到消费观念的误导,引发了大学生盲目消费行为,充斥校园的每个角落的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媚俗消费、赶潮消费、 “面子”消费、等高消费行为更是屡见不鲜。其次,消费主义思潮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的强烈性与无节制性使大学生变得贪图享受、独立性差、讲排场、爱慕虚荣等,遇到问题总是习惯性倾向拿金钱去衡量与解决,而失去了自己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消费主义思潮还是导致大学生走向犯罪道路的一大原因。由于受到强烈的消费欲望、嫉妒性的攀比意识的影响,引发了一些大学生在物欲面前失去自制力,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3)价值取向唯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追求利润。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的弊端充分显现,轻过程,重结果,因此造成了多种社会病与心理病,例如贫富差距拉大和急功近利等。这种市场不仅在经济领域形成重要影响,还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青年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的熏染,他们都期望迅速成长、建功立业,不可否认,一定的功利心理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自立自强,锐意进取,奋发图强,进而开拓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然而过分地急功近利,会不可避免地腐蚀着不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陷入功利主义的迷途。从而使价值取向唯功利化,失去了自由追求全面发展的向上心理。

三、大学生正确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潮并存是客观事实,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的特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的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需要对这种力量进行正确引导,发挥其对大学生接受新思想、修身明德、立言正行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大力营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组织融思想、学术、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哲理深刻、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国情民意,了解外国与中国,了解历史与现实,从而使他们摆脱颓废虚无的后现代主义、吃喝享乐的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思想交流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来表达对当代社会思潮的认识与理解,使他们学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认识。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

首先,大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要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消除大学生对消极的社会思潮的神秘感、新奇感。在此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用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来研究和回答学生关心的各种社会思潮,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与对比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自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及发展奉献聪明才智。其次,要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先进社会思潮、抵制不良思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2]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青年政治社会化[J].理论与改革,2005(6):10-12.

[3]查国平:全球化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惟政治教育立异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7篇

    企业通常会注重品牌的塑造,那就是他们很自然地在商品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由此,译介的传播任务便在很大程度上是宣传介绍某企业的文化内容。这种宣传过程便携带有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等。譬如“:凝聚典雅”“、理解就是沟通”,它们就是国际商务活动在中文译语中体现译介的成功。中文读者或受众便能意识到对应商品促销过程所负载的企业文化精神。因此,相应的企业形象或其他文化因素就能在译语市场渐渐地为人知晓熟悉。同时,这样的宣传文字还包含了关于先进的科技技术、信息材料、消费意识和价值引导等文化内容。国际商务译介就是帮助实现原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帮助国际商务活动主体实现营销目的,译者综合对比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把译文受众视为接受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技巧与策略,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创造性过程。

    语言系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且又系文化之载体。同时,语言反作用于文化,丰富着文化的内容。通过国际商务译介,商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自然就传播给目的语受众(消费者)。也就是说,它们向目的语市场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商务译介也会影响冲击译入语文化。国际商务译介一定要瞄准译语受众对某商品的认可,一定要尽显劝说消费群体购买的力量。那么译介就须完成对原文的内涵的诠释,以目的语受众为主体,使目的语受众能像原语受众(消费者)一样能为某商品的推荐言辞而心动。谭载喜认为:翻译远不止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层面的理解,而是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要深刻了解相应的文化内涵。因此,译介要有助于与目的语市场文化的协调,符合其消费受众的心理预期,避免文化冲突。奈达(Ni-da,116-118)指出:译文受众和译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受众和原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商务译介积极地采取综合文化要素来帮助实现有效的营销目的。通过译介,商品的推荐便包含了多样的文化要义,迅速而广泛地在目的语市场传播,逐步地影响着译语受众的文化,实现着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传播意义。译介活动在进行商品宣传过程中,改变着译语受众,具体体现就是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譬如现代生活中我们购买世界知名品牌的服装、首饰、汽车等。从语言上看,译介活动引入了许多外来词,即是跨文化活动的结果。外来词正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形式上被固有语言文化所改造,发生内容上的嬗变,实现的是文化融合(史有为,2004:18-20)。译介帮助传送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描绘理想的生活蓝图,介绍消费时尚。它们的文化意义所指向的是品牌价值,以及极具诱惑力的诉求如“现代生活”“、贵族风范”“、成功标志”、“个性风格”等。各种各样的诉求则帮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事业、生活、健康等主题。

    文化意义之强大,就是在于它可以通过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服务中去,从而使其变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意义,并能引人瞩目。例如,德国生产的BMW汽车,在德语中它除了携带品牌信息外,并无其他的文化涵义。但是巧妙的译介却创造性地让这一异域品牌形象转化为目的语中积极正面的文化意象,深刻而丰富。从文字选择搭配来看,“宝马”凝聚了汉字象形和会意之特点;从文化传统来看,它负载了中文里积极意义的典故,使中文受众迅速地联想到“汗血宝马”这一美好的文化意象。译者把原文的BMW转换为“宝马”,这是成功的文化的嫁接,是创译。“宝马”具有意义积极、联想丰富的特点,它给消费者“成功”、“气派”、“尊贵”之意象。所以创造性的译介,一方面能积极地帮助商品促销,另一方面能创造文化产品。国际商务译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理解为新的文化潮流运动,它负载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国内,人们已经学会尊重隐私,学会行动前的预约。商业活动中,我国各大中城市可以看到超市、连锁店及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高档商场的奢华商品正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生活中、工作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洋气的金融术语,或股票、或期货、或外汇。语言上的变化还可以以电脑技术术语为例,电脑技术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中高档消费群体谈论的主要话题常常是某某汽车、服装、化妆品等。从产业上看,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技术也正改变着中国的产业面貌。从外来词看,通过译介引入的外来词频频出现在商业文件、报刊文章及学术活动中,涉及科技、生活、教育、广告等诸多方面。无论是言辞翻新,还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变化,它们均蕴含着多样的文化意义,代表了新的事物或观念,而且渗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领域,最终产生对汉语文化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这种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试看一经典的译例:原文:Goodtothelast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是美国Maxwell咖啡的广告语的翻译例子。译文行文流畅,意义积极,形式地道,它的营销和劝说功能读起来却胜原文几分。本例实乃又一成功的商务翻译典范,它帮助实现的是商业营销目的,还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更让中文受众在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意识上发生了改变,人们日渐学会了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品味人生。从译介技巧上看,它兼顾了汉语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审美情趣等要素,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为中文消费受众描绘出美好的感受,从而帮助实现商品促销的根本目的。整体上看,我们认为,只要通过译介的交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促进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播和影响也正是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的主张,就是要重视在目的语环境下的功能和影响,突出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这种翻译就是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它弘扬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制约和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今国人消费国际品牌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产品的品牌文化的培育,抑制了民族性的发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结果就是一种对译语文化的冲击。不过,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或品牌名称对西方影响也日益增强,如格力电器(Green)、吉利汽车(Geely)、北方绿色食品(NorthGreen)等,彰显了中国国力强盛以及世界消费者对中国的认可,它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反映。结语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在译语市场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活动,而译介则承担至关重要的媒体作用。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译者研究原文和译文文化环境下的传统习俗、消费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通过译介来激发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并唤起购买欲望,从而帮助实现商品的市场份额的积极响应。更要看到,国际商务译介在译语文化中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归纳起来,译介的跨文化意义就是:科学技术革新和新的理念已经影响和改变着译语受众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并部分地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思潮 大学生 新自由主义 消费主义 实用主义 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22-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纵深发展,引起社会各个领域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各阶层在经济利益上的分化以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也随之引起大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敏感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型,面对复杂的利益格局以及多元的社会思潮,很容易被一些消极社会思潮影响和冲击。这些消极社会思潮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造成冲击。因此认真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积极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 社会思潮的内涵及特点

1.社会思潮的内涵

梁启超先生早在1902年《论时代思潮》一文中就对社会思潮的内涵做了描述,他指出“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后,中国的大量学者对社会思潮问题做了相当的研究,总的说来,社会思潮的内涵界定为: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众思想、理论和观点,它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想趋势和行为意识倾向,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理论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进行调控、改造和导向。

2.社会思潮的特点

社会思潮产生于社会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由于社会利益的复杂性,从而在不同时代都会产生多种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都在社会中产生、存在、传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在寻找着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同时某种社会思潮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实质是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也使社会思潮具有如下特点:(1)批判反思性。社会思潮具有某种新颖性、奇特性,它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对现实权威的反思或否定,对青年人叛逆心理有特别的吸引力。(2)时代阶级性。社会思潮是特定社会集团的群体性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特定阶级、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思想愿望。(3)复杂多样性。在一定时期内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会同时存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呈现价值的多元性。(4)自我传播性。社会思潮的兴起不是靠某种强制力量来推动的,而是它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人们自觉的传播进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5)直观现实性。社会思潮都是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中产生的,都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 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对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既要看到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1)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提高全面思考以及系统分析的能力;(2)促进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关注国内社会问题、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维权意识,培养了高校师生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在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中,导致大学生群体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碰撞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英国现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中新自由主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其核心论点简单地讲就是“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新自由主义已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造成改革的某些局部扭曲。有人甚至认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要实行私有化,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的纵深推进,社会生产开始频繁过剩,导致经济总体的平衡对消费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下,消费主义思想日渐趋盛。消费主义思潮以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大学生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攀比,竞争和模仿。这几年社会中出现的炫富趋势,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危害。大学生自觉意识不高,经验也不足,自尊心又较强,在社会炫富的畸形消费心理影响下,很容易导致“面子消费”,相互攀比,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同时消费主义思潮阻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使大学生偏离生活的主流,形成贪图享受、讲排场、爱慕虚荣、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当自己的收入条件不能支持这种畸形的消费心理时,青年大学生很容易走向极端――利用犯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3.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财富,“实效”成为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座右铭。实用主义就反映了这种功利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大力宣扬实用主义思想,使实用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实用主义反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是认识行动的效果,从而为行动提供信念。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认为真理就是效用,而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设的真理的尺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实用主义让大学生很容易陷入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观念里,一切行为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出发点,淡化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4.个人主义的影响

个人主义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它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推崇个人的自我实现,广泛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需要以及发展。个体主义的传播带来了个人的解放,并且个体主义凭借理性,通过自主、自律的观念倡导一种更为自我负责的生活方式,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独立的人。这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奋斗。但是,个人主义过于强调“私”字,与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的集体至上相背离,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竞争意识深入人们的脑海,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在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为了凸显自己,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不惜牺牲同学利益、集体利益。当其他同学的才能超越自己时,不能正确对待,甚至以残酷的犯罪手段伤害同学、伤害社会。大学校园出现的投毒事件、杀人事件就是一些大学生自私心理达到极端后的过激行为。

三 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社会思潮的对策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民族感和时代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即将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辨证学习当代社会思潮,让其真正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越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宽教育渠道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理论水平越高,对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帮助越大。如新自由主义宣传的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就是企图混淆全球化和民族化,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高校教师的理论功底越高就越能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民族化和全球化,既不能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提高警惕,捍卫国家、民族的。另外,随着网络通讯的发达,学生获得各种社会思潮的渠道越来越宽泛,教师不仅要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占领课堂主渠道,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而且要树立伟大的课程观和教育观,即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各种教育经验都纳入课程进行设计和开发,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

大学精神体现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先进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发挥着激励意志、规范行为、凝聚人心的功能,对大学生的精神愿望、生活信念、道德理想与行为规则等,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激励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爱国、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摒弃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其次,在校园里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中国自古就有节俭惜福、反对奢靡的传统,通过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视节俭为美德,纠正一些大学生“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的错误消费观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侵蚀。

参考文献

[1]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建光.当代社会思潮及其对中国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04(10)

[3]王永贵.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J].社会科学研究,2007(1)

[4]王赳.消费主义的现实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5)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9篇

工业文明开启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路程,在繁荣同时也出现负面声音,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模式。当前,我们处于消费经济时代,有关消费主权的理论和实践盛行。在此发展背景下,加之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影响,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环境,需要重新考虑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在消费经济时代,可能主要是由于消费的不负责行为,更具体来看,是政府、企业、消费者行为需要承担责任,但有关消费者行为的探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政府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措施,但消费者在消费中忽视了履行社会责任,一些不合理的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已逐渐引起企业、政府、消费者的重视。我国有关社会责任消费理念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普及,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研究不明晰,消费者的责任还处于无意识阶段。如何在我国消费领域推行社会责任消费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但基于现实,消费者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和理念无法进一步普及、推广。

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作为买方市场主体,消费者地位日益突出,作用不断增强,由于消费者对消费价值观的认识扭曲,消费行为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企业道德缺失等问题,消费者开始意识到到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并注意权利、义务的履行―消费者社会责任。因此,消费者作为主体价值链的终端,逐渐受到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

相关理论及概念分析

(一)理性行为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认为行为意向为认知的前提,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阿吉增等(1975)提出理性行为理论,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意向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影响和决定,引致特定行为,如图1所示。Ajzen(1988)认为行为意向是行为趋向意图,认为态度并非直接影响行为,行为意向起到调节作用。理性行为是一个人基于理性思考,从内部进行评价,以社会主观标准为权衡依据,形成意向后引致后续行为,如胡忠雄(2003)认为确定行为意向强度是预测具体行为的前提。

(二)计划行为理论

一个行为者不总是在理性后决策某种行为。Tesser(1990)认为习惯性行为是潜意识的指导,无需理性意向,理性行为意向或许在某种背景下才形成,情绪类反应大多是由于自发性、行为实现与个体期望、机遇、信息等非动机性因素的影响。如图2,源自理性行为理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行为实施的决定性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影响决定行为意向,行为态度是个体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程度评估,主观规范为决策是否执行某一行为时个体的社会压力,感知行为是执行某一行为时个体对难易的感知,因而,个体行为受意志、个体感知群体、机会等因素制约。理论揭示了个体一般行为产生及因素,但缺乏特定因素衡量。

(三)个人感知因素的概念及内涵

学者们认为,在考虑社会责任消费决策时,消费主体会从能力、效果等做出主观的预期判断,个人感知因素对消费主体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感知因素由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和个人努力构成,感知消费者有效性是一种感知行为或自我效能。Osterhus(1997)指出感知效能是消费者感知收益。感知个人努力程度是消费者实施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时的感知障碍或控制力。社会责任消费行为要求个体在消费时需要克服不便,不排除在其中进行消费决策时倾向慎重选择。国内对于个人感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谭红玲(2010)研究了本国个人中心主义对营销的影响。本文便于研究,用个人感知因素代替感知行为控制,用感知消费者有效性代替感知效能,用感知个人努力程度代替感知障碍。个人感知因素分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和感知个人努力程度。

相关文献回顾及分析

有关社会责任消费概念。此方面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学界对相关概念提法不一,如Crosby等(1980); Antil(1984)的社会责任消费;Fisk(1973)的“责任消费”;Anderson 等(1972)、Webster(1975)、余晓敏(2005)的社会意识消费、绿色消费;王惠、潘建国(2008)的可持续消费;俞金香(2012)的生态化消费等。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的概念,对本文也有一定的启发。

有关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法律义务视角。一些学者从法律、义务视角明确社会责任消费的概念、内涵,传统法律行为理论从作为与不作为区分。刘晓霞(2010)认为消费者责任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许进杰(2010)认为个体消费是遵守资源节约,构建适度合理的消费模式,注重环境标志的产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整理、正确投放消费垃圾。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伦理道德视角。一些学者从伦理道德方面研究了消费者社会责任,如作为个体化的行为对自身行为承担内部责任;何静(2006)认为基于信仰等,需要个人承担道德责任;Kantian(2001)认为消费者社会责任行为体现了道德责任;于阳春(2007)指出消费者的道义责任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推动长远社会利益的实现,聚焦环保责任等。相关研究关注消费主体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包括自然环境维护、道德维护等。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消费者行为学视角。OFisk(1973)提出责任消费是对全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Webb(2005)等从社会营销角度认为最大化积极影响的消费行为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社会责任履行延伸至消费全过程,拓展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认知;李双龙(2005)认为消费过程满足个体身心需要时与商品、服务有连带责任;黄姣(2008)认为消费者社会责任是自我责任、社会责任、自然责任的统一;高会萍等(2009)认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是个体消费者在消费各环节倾向于保护环境。王晓东(2009)认为消费者以货币投资等形式关注了企业产品,进行责任消费;辛杰(2011)认为消费者责任是购买过程中对社会整体负责任行为。

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测量。国外的理论和实践中大多有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测量。第一,一般社会性意识研究,Anderson(1972)认为具备一般社会责任的消费者显现社会意识倾向,购买行为会改善环境,早期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测量主要是一般社会性意识或一般社会责任态度,为以后消费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生态和环境责任行为研究,Brooker(1976)从无磷洗漆剂角度研究生态意识消费;Belch(1982)从生态、社会、健康、能源维度对社会意识消费做出研究,该时期的研究视角、内容延伸至生态、环境保护的针对性。第三,以社会问题为研究中心的多样性研究,Vitell(1992)从非法行为中获利、被动获利、主动从欺骗行为中获利、无害行为研究道德消费信念,Roberts(1995)研究时选取26个测项,从生态意识消费行为、社会意识消费行为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直接测量。Pepper等(2009)从对企业道德声誉、公平贸易、劳动保障权益、企业慈善行为构建了社会责任购买行为量表;Astous(2009)以经济理性、政府依赖性维度对不道德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周冰洋(2012)从法律、环保和道德责任研究了社会责任消费行为。

简评。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个人感知因素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影响,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正影响;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负影响。国内关于个人感知因素研究大多体现在个人感知因素对绿色消费行为、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而并没有直接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也是本文所要弥补相关研究的缺憾,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以更好的揭示消费者个人感知因素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提出更好的发展政策。

理论模型与假设分析

(一)构建假设

基于相关文献,综合本文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个人感知因素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I:个人感知因素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1-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1-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因素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2:个人感知因素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2-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2-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因素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3:个人感知因素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3-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3-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因素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影响,H4:个人感知因素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有影响,H4-1: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H4-2: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

个人感知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效应,H5: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H6:知识认知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H7:性别差异导致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关系的差异。

(二)模型构建

综合上述相关文献,借鉴了朱英兰(2013)等研究方法,结合本文研究视角和内容,构建如下模型:

Y1=β01+β1 X1+β2 X2 (1)

Y2=β02+β3 X1+β4 X2 (2)

Y3=β03+β5 X1+β6 X2 (3)

Y4=β04+β7 X1+β8 X2 (4)

Y5=β05+β9 X1+β10 X2+β11 X4+β12 X4* X1+β13 X4* X2 (5)

Y6=β06+β14 X1+β15 X2+β16 X5+β17 X5* X1+β18 X5* X2 (6)

其中,β01等为方程系数,β1等为偏回归系数;X1为感知消费者有效性,X2为感知个人努力程度,Y1为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Y2为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Y3为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Y4为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X1、X2统称为个人感知因素,Y1、Y2、Y3、Y4为统称为社会责任消费行为,X3为性别,X4为受教育程度,X5为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知识认知、了解程度。

(三)数据来源

本文?用随机抽样调查和便利抽样调查相结合方式,首先确定三大区域,从各区随机选取5省作为调查范围,运用便利抽样调查方选取3个地级市作为问卷调研地。本研究调研对象是一般消费者,地点为大型商场和超市附近的公共休息区。

为了本文研究科学,需要进行数据品质检验,首先进行数据信度检验,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设计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CITC指数进行计算,验证结果显示,前者的系数值分别为0.765、0.659、0.360、0.665、0.889、0.663,满足信度范围,这六个维度的量表具有可靠性。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感知消费者有效性、感知个人努力程度量表各个测项CITC系数均大于0.321,保留全部测量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量表中的SR3项小于0.3,予以删除,其余项均大于0.3,保留;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量表中的SH4项小于0.3,予以删除,其余项均大于0.3,保留。再进行效度检验,本研究应用KMO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分析测量量表的效度,六项的KMO值大于0.6,适合做因子分析。

(四)实证分析

进一步应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回归模型,验证相关假设,基于数据的庞大性,本文实证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并没有在文中进行列表显示,只列出根据数据最后实证分析的结果,如表1。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第一,本文实证了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感知个人努力度对资源节约责任消费行为不发生作用。如一个消费主体感知消费行为有利于所处环境,对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约责任消费行为,消费者一般会遵循正外部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人感知度才发挥作用,而习惯性行为等并未引起成本收益的改变,加之我国传统观文化影响,从形式上外在固化,而内在却成为一种价值观念。

第二,个人感知因素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集聚影响,伴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高水平感知消费者有效性不断促使消费者履行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持,维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具有负向影响,消费者履行责任消费行为时“经济人”会发挥主导,个人会寻求私利的最大化获得有利的外部效用,与消费者有限理性相符。

第三,感知消费者有效性对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当消费者意识到履行监督维权责任行为,可以规制企业不正当行为,会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监督维权行为,不断提升积极效用,有利于企业的合规经营,但消费者的监督维权责任消费行为受感知个人努力度影响,基于消费者以自身为出发点,目的是获得利益。

第四,个人感知因素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表明消费者认识到消费行为主体地位、个体所处环境的迫切性、重要性、个人力量发挥。感知个人努力程度对利益相关者责任消费行为具有消极作用,消费者在消费时具有理性,会衡量自我成本收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五,受教育程度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消费者的学历越高,对环境友好责任消费行为等具有影响,我国社会责任消费的推行应是从具有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开始,基于这些人具备信息能力、经济实力等,更容易和积极履行经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进行示范,然后再慢慢普及,带动普通大众接受社会责任消费理念,不断促进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平民化。

第六,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相关知识不普及,因而我国消费者关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知识认知程度深浅不会对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发挥调节作用。

第七,性别差异会影响个人感知因素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差异,我国传统文化和长期家庭格局的影响,感知个人努力程度的敏感度,女性高于男性;在感知消费者有效性的敏感度方面,男性高于女性。

(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相关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就企业主体,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方面,要积极降低消费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支持,构建社会责任履行激励机制。就企业来看,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社会责任感知,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履行相关的义务和行为,为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榜样;此外,企业应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减低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处置方面的成本,使消费者获取最大化的收益,强化消费者选择权利,提升企业发展的机会利润,积极展开营销,企业制定社会责任营销策略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细分消费者市场,将社会责任营销内化,并将社会责任融入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积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消费社会 消费观 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大肆宣扬“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既是我的生存”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及发展的追逐者和弄潮儿,烙印着消费社会冲刷的痕迹,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社会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侵染。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状态,消费过程中有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因此,从他们的消费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消费误区”。

1.1 消费观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论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一时间“大量消费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消费欲望就此也被激发出来。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的贡献”,“消费”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拜金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虽然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当遂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却持支持态度。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已经日益实惠,在向着重功力的方向发展。

1.2 消费行为偏差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上的误区,其消费行为也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

(1)消费的奢侈化。奢侈是一种非理望的表现,他的实质是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的生活消费观念。现阶段,“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高档酒席、食品的消费,对世界品牌服饰或顶级香水、护肤品、化妆品的追求,对推陈出新通讯产品的使用等,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趋于了奢侈化,对这种现象,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消费的情感化。情感性消费就是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商品或劳务的感彩。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消费——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休闲娱乐的消费——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服饰消费——尤其女生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目前对高级化妆品的追求也成为其包装必不可少项目。

1.3 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中心,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从而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追求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价值,以及生活方式,并借此来完成个体身份的自我确认和自我验证,冲击着人们合理的消费结构,而这一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归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主义隐形地进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消费观的交锋,更是一种必然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他们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与其说在享受物质和视听盛宴,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2 家庭原因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而家庭的消费观对

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就有着错误消费观,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子女在学习的消费上基本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大学生作为爱攀比和趋同的群体,他们的高消费和优越感对其他同学就起到了误导作用,进一步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2.3 媒体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鼓噪者,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大学生也就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媒体制作大量的影像和信息,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尤其在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中,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时刻都受到各类广告的“轰炸”。“那些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等等各种意识附加于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之上”。媒体在引介消费心理时,他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最终消弭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和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3 消费社会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3.1 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推进大学生消费环境优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主流成员的专门机构,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授之以渔,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

就社会而言,努力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3.2 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3.3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大学生让那个读物和试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李永华等.大学生生活奢侈吗?[j].青年研究,2000.6.

[4]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倪盟.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农村农业弄面,2010(4).

[6][德]玛丽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等,译.新华出版社.

[7][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

[8][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69-73.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消费社会 消费观 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大肆宣扬“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既是我的生存”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及发展的追逐者和弄潮儿,烙印着消费社会冲刷的痕迹,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社会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侵染。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状态,消费过程中有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因此,从他们的消费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消费误区”。

1.1 消费观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论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一时间“大量消费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消费欲望就此也被激发出来。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的贡献”,“消费”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拜金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虽然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当遂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却持支持态度。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已经日益实惠,在向着重功力的方向发展。

1.2 消费行为偏差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上的误区,其消费行为也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

(1)消费的奢侈化。奢侈是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表现,他的实质是纵欲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的生活消费观念。现阶段,“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高档酒席、食品的消费,对世界品牌服饰或顶级香水、护肤品、化妆品的追求,对推陈出新通讯产品的使用等,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趋于了奢侈化,对这种现象,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消费的情感化。情感性消费就是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商品或劳务的感情色彩。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消费——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休闲娱乐的消费——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服饰消费——尤其女生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目前对高级化妆品的追求也成为其包装必不可少项目。

1.3 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中心,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从而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追求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价值,以及生活方式,并借此来完成个体身份的自我确认和自我验证,冲击着人们合理的消费结构,而这一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归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主义隐形地进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消费观的交锋,更是一种必然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他们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与其说在享受物质和视听盛宴,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2 家庭原因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而家庭的消费观对

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就有着错误消费观,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子女在学习的消费上基本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大学生作为爱攀比和趋同的群体,他们的高消费和优越感对其他同学就起到了误导作用,进一步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2.3 媒体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鼓噪者,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大学生也就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媒体制作大量的影像和信息,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尤其在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中,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时刻都受到各类广告的“轰炸”。“那些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等等各种意识附加于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之上”。媒体在引介消费心理时,他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最终消弭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和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3 消费社会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3.1 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推进大学生消费环境优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主流成员的专门机构,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授之以渔,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

就社会而言,努力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3.2 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3.3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大学生让那个读物和试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李永华等.大学生生活奢侈吗?[j].青年研究,2000.6.

[4]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倪盟.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农村农业弄面,2010(4).

[6][德]玛丽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等,译.新华出版社.

[7][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消费社会 消费观 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大肆宣扬“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既是我的生存”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及发展的追逐者和弄潮儿,烙印着消费社会冲刷的痕迹,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社会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侵染。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状态,消费过程中有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因此,从他们的消费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消费误区”。

1.1 消费观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论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一时间“大量消费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消费欲望就此也被激发出来。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的贡献”,“消费”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拜金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虽然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当遂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却持支持态度。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已经日益实惠,在向着重功力的方向发展。

1.2 消费行为偏差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上的误区,其消费行为也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

(1)消费的奢侈化。奢侈是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表现,他的实质是纵欲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的生活消费观念。现阶段,“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高档酒席、食品的消费,对世界品牌服饰或顶级香水、护肤品、化妆品的追求,对推陈出新通讯产品的使用等,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趋于了奢侈化,对这种现象,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消费的情感化。情感性消费就是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商品或劳务的感情色彩。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消费——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休闲娱乐的消费——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服饰消费——尤其女生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目前对高级化妆品的追求也成为其包装必不可少项目。

1.3 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中心,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从而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追求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价值,以及生活方式,并借此来完成个体身份的自我确认和自我验证,冲击着人们合理的消费结构,而这一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归因分析 1 社会原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主义隐形地进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消费观的交锋,更是一种必然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他们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与其说在享受物质和视听盛宴,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 家庭原因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而家庭的消费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就有着错误消费观,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子女在学习的消费上基本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大学生作为爱攀比和趋同的群体,他们的高消费和优越感对其他同学就起到了误导作用,进一步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2.3 媒体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鼓噪者,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大学生也就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媒体制作大量的影像和信息,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尤其在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中,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时刻都受到各类广告的“轰炸”。“那些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等等各种意识附加于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之上”。媒体在引介消费心理时,他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最终消弭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和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3 消费社会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1 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推进大学生消费环境优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主流成员的专门机构,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授之以渔,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

就社会而言,努力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2 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3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大学生让那个读物和试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1][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李永华等.大学生生活奢侈吗?[J].青年研究,2000.6.

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倪盟.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农村农业弄面,2010(4).

[德]玛丽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等,译.新华出版社.

[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以及为广告本身增添更多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广告背景音乐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和语言一样具有表达功能,即表达情感、思想甚至文化的功能。此外,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音乐叙述性”,这种性质是自足的、内在的、结构性的。基于音乐的表达功能、叙述功能以及潜移默化的功能,广告商经常在电视广告中使用背景音乐,作为提高广告有效性的一种手段。michli在1984年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的电视广告中有75%都使用了背景音乐,到1988年时,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90%。而根据1989年的video storyboard tests报告,在500则新的电视广告中,近1/3的电视广告将音乐作为主要的“创意元素”。众多企业相信广告背景音乐有助于广告的接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来解释音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试从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对广告信息的接受以及为广告增添更多意义三个方面,论述广告背景音乐在电视广告传播中的作用。

一、广告背景音乐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电视广告经常使用音乐来影响消费者的偏好。aaker &norri。在1992年对500多个电视广告做了一个调查,他们将这些电视广告分为两大类:情感诉求广告和理性诉求广告。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类的广告,通过使用背景音乐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反应。而理性诉求类的广告,则强调了信息的说服性。被调查的广告中有一半以上具有情感诉求类广告的特点。

    情感诉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在相关的市场营销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相抵触的观点都涉及到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 )的作用。传统观点一般指极度假说定律(law of extremes hypothesis )。这一假说认为情感诉求通过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关注,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凹曲线关系中,情感中立的广告相对于消极或积极情感的广告而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更小些。对广告的高度注意会阻止情感诉求与广告品牌的联系。极度的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只是简单的使潜在消费者的意识聚集在劝服性的信息沟通方面。广告中消极或积极的情感并不能直接地改变品牌态度。

    在高卷人度的广告环境中,情感诉求对品牌态度的形成具有间接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联系机制通过充满情感的信息简单地提高了消费者对广告诉求的记忆。之后,个体通过运用广告中记住的信息来对品牌进行认知上的评价。这一理论观点指出,在广告环境中,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劝服信息都一样的有效。情感诉求的唯一目的是增加记忆的相互联系以便于信息的保存和重新获得。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认知反应是占主导地位的,并优于任何对广告执行方面的评估。因此凹曲线关系假设,在高卷人度的环境中,情感中立的广告与消极或积极情感的广告相比,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的影响要小很多。因此,极度假说定律在高卷人的环境中被认为是合适的。

    另一个对情感诉求的效果的解释一般认为是快乐优越假说(superiority of pleasant hypothesis)。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 )和广告诉求相符合可以直接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反应。情感成为劝服性沟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整体评价。这一方式表明,一则情感广告可能具有消极的效果也可能具有积极的效果。情感认同与之后的品牌态度有直接关联。对广告品牌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的直接转变与传统理论在过程和潜在结果的方法上都是相冲突的。具有积极或消极情感的广告还是与中立情感的广告有显著的差异性;不过它们的直接效果又各不相同。根据快乐优越假说,消极情感诉求将直接改变广告的对象,而积极情感诉求的广告试图提升消费者对广告品牌的偏爱。在低卷人度的情感广告中,不管是消极或积极的感觉都可以逐渐影响广告品牌态度。

    本文主要用说服模型和卷人概念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精细加工模式(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将广告组成部分和广告加工过程分为两类,来测量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根据这一模式,广告观看者被认为会沿着中心路线,接收以信息的语义为基础的广告组成部分,如广告中的支持观点或反对观点;或者观看者也会沿着次要路线,接收以非语言信息的感觉为基础的广告组成部分,如音乐和情绪/幽默(humor)等来影响他们对广告的加工过程。一般而言,中心路线假设当广告强调信息的质量时,消费者具有较高的卷入度;而次要的路线则出现在较低卷入度的广告中,在这种环境中,情感诉求较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消费者的卷人程度在这里被定义为个体对电视广告的关注程度,而不是信息的私人关联。该卷人概念在检测情感线索(emotional cue)在电视广告中所扮演的角色时,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对两种广告类型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都影响着在这一概念框架中的消费者偏好的形成。

    说服模型的一个说明假定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广告和品牌态度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个体在对广告的情感反应基础上就能够形成品牌偏好,而不需要任何对广告中的劝服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评价、。一些对背景音乐的研究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特点对品牌态度的直接影响。

    说服模型的另一个说明假设,一个间接的说服路线:品牌认知形成品牌态度。在这一路线中,对背景音乐的情感反应在对广告诉求的接受或拒绝中起中介作用。具体地说,认知反应的不同是由于广告中的情感特征所引发的适度、温和的感觉。

二、广告背景音乐对广告信息接收的影响

    前面讨论了消费者对广告音乐的情感反应,在广告中创作积极情感的音乐是值得赞同的,但是除非消费者能记住广告中的品牌和信息,否则广告背景音乐毫无作用。因此,考察背景音乐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传递的影响也是同样重要的。

    bruner等学者在1990年就认为,音乐是多维性的,并呼吁学者们对音乐的这些多维特征在营销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本部分就探究了音乐中的两个特性对广告进程的影响。我们通过引人一个变量:音乐—信息一致性来阐明音乐对广告信息的回忆作用。音乐—信息一致性是指音乐用非语言的方式所传递的意义与广告文案用文字所传递的意义相协调。背景音乐吸引注意有两种假说:当广告中的音乐与信息所传递的意义一致时,音乐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广告品牌和信息的回忆;而当音乐与信息不协调时,音乐就会干扰广告的进程。

    1.音乐吸引注意的作用

    影响信息接收的第一个音乐特征是“吸引注意的作用”,指激活或引发音乐的潜能。音乐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源于其客观存在的特征(如速度、音量等)和主观特征(如出乎意料和有趣等)。缓慢轻柔的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较小,而快速响亮的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则较大。

    在广告环境中,音乐通过吸引和保持注意力来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接收。但是,如果观众对音乐高度注意,就可能留意不到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对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是一种干扰。就像macklin所说,“观众对广告音乐的着迷可能导致其对广告信息的忽略。”她认为当音乐与广告主题没有关联时,音乐可能有干扰作用。因此,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究竟是提升还是干扰广告信息的接收,取决于音乐和语言信息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具有一致性。

    2.音乐—信息的一致性

    很多研究表明纯器乐的音乐能够表达大多数听众都能理解的特定含义。gundlach的一个早期研究表明,音乐通过其内在元素,能够引发听众几乎相同的感觉。gumey认为,音乐通过两种方式来传递意义。首先,音乐通过模仿具体的声音如鸟叫声、交通噪音等来表现具象的意义;其次,音乐还具有表达形象、想法和感觉等更抽象的意义的特殊能力。

    基于音乐可以传递意义,我们提出“音乐—信息一致性”概念,这一概念可以定义为纯器乐所引发的含义(如想法、形象、感觉等)与广告信息所引发的含义的一致性程度。由于研究者在主要和次要广告线索之间引进了一些刺激一致性的因素,因此研究检测了与音乐—信息一致性相关的一些变量。如,在图片—文字一致性的研究中发现,当图片和文字在一幅简单的插图中相互融为成一体时,该品牌名字的回忆率比较高。而当图片和文字传播相同的信息时,相关产品属性的信息的回忆率也较高。

    总而言之,背景音乐吸引注意力的作用与音乐—信息的一致性是相互影响的:增加观众对与信息一致的音乐的注意力可以强化对广告信息的记忆,因为广告中的语言文字和音乐所传递着相似的内容。而增加观众对与广告信息不一致的音乐的注意力,则不能强化对信息的记忆,而且还可能干扰观众对文字信息的接收。

    三、广告背景音乐为广告增添更多意义

    音乐本身包含着一个符号系统,因此能够增加广告的意义。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观看广告时会形成一个参照体系。具体说来,音乐在合适的广告中,通过与观众所处的文化语境相联系来传递意义,以减少广告中的“噪音”。

    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音乐可以影响意义从文化层面到产品层面的转移。scott在1990年对8个电视广告做了一个文本分析后,指出音乐能在广告中表现流行文化、自我身份识别并形成社会识别。

    音乐作为一个符号元素,具有表达意义的能力。在广告中,音乐一般不会单独出现,它总是与至少一个其他的广告元素一起出现,如声音、对话、文案或画面等。因此,音乐在广告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取决于其所表达的意义,还包括音乐与其他广告元素的关系。这些与音乐并列的广告元素,如言语、文案或画面为检测音乐如何为广告增添含义提供了一个框架。

    为产品增加含义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意义转移的过程。但是在后期的研究中,这一过程被扩展了,还包括了不同的修辞过程,正是这些修辞过程详细说明了广告元素间的关系。在一个关于印刷广告的研究中,图片和文字这两个并列元素间的关系得到了检验。mcqarrie&mick指出,在杂志广告中的修辞符号包含了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性。不一致的符号的偏离程度也会比较高,广告中的不一致的修辞符号能够引发观看者更深层次的语义加工和对广告信息的回忆。

    与不一致广告的语义特性相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一致性能够有助于在广告的语义结构中形成一个螺旋状线条,并引导观看者用新的眼光将看上去不协调的广告元素重新联系起来。gorbman认为,电影片段中所运用的音乐能够影响观看者,因为观看者会自动地为这些音乐加上意义。意义的这一制定过程或引起共鸣的过程是可能实现的,因为符号的两个组成部分是相连接的(coupled) 因此,能指(或载体,如能传递意义的文字)与不同的所指(所代表的意义)联系在一起,以创造不同的意义结构。事实上,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中,一个字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在过去,傻瓜是“快乐的、幸运的、好心的”,而现在傻瓜则是“头脑简单的、可笑的、愚蠢的”。在后现代社会里,文体的激增和意义的改变速度比任何时候都快,广告商和消费者也同样地变成了积极活跃的个体(agent),为消费符号添加各种各样的意义。例如,说唱音乐曾经是美裔非洲人文化很有影响力的表现方式,现在则已变成了主流流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围绕低碳消费的命题已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探讨:①低碳消费的含义。陈晓春、谭娟(2009)等认为低碳消费包括五个层次,即“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新领域消费”。②低碳消费的意义。张一鹏(2009)认为,低碳消费的广泛实施,将从根本上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应当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做出贡献。③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认为,低碳消费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低碳消费则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资源禀赋、贸易结构、锁定效应等。④推行低碳消费的对策建议。李胜、陈晓春(2009)分析认为,在形成低碳消费方式中,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分别发挥引领、主导、积极推进和广泛参与的具体作用。构建政府、市场与企业“三位一体”化的监管体制(刘敏,2009)。

本文试图通过对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分析、揭示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至于人文环境,“人文”是个不甚明确的观念符号,游离于许多概念的边缘,各学科对它的界定颇有歧义。从研究文献看,将人文因素引入经济史和消费史中的一个变数来考察尚不多见。在此,我们对人文环境作一简明的界定———人文,即有关人的文化和文明 (朱杏珍,2006)。人文环境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系统中各种能够反映文化价值内涵的事物的集合,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可理解为低碳消费生存的积淀在特定区域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的社会文化形态。低碳消费体现了消费主体的一种心境,其实质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消费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低碳消费是众多消费主体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人文环境是其发展深化的深层内因 (仇保兴,1999)。从广义上讲,任何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某种相对应的文化沉淀的结果。低碳消费的存在和发展受人文环境的约束,只是这个结论的一个新注解。

三、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政府的消费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消费者的价值观之中 (傅正华,1999)。

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澳大利亚在 2007 年批准了 《京都协定书》,在 2008 年又了酝酿已久的 《减少碳排放计划》 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日本历来重视节能减碳,在 2004 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 2050 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胡鞍钢,2008)。我国制定的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低碳消费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因此,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改大排量轿车为小排量轿车甚至采用环保清洁能源,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四、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个发源于远古、拥有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生产方式,因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经济的繁荣。

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儒家的个人消费观是“宁俭勿奢,惠而不费”,他们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宁俭勿奢,惠而不费”是君子的美德。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即建议人们生活简单,反对追求感官享乐。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也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目前,节俭的消费观在我国中老年人市场上尤为显现。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一向重积聚轻消费,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 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Ho(1977)指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业。Redding和 Ng(1983)也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通过奢侈品消费,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中国很多人购买和消费奢侈品是为了其外在可视的象征意义,这种购买是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极端形式(Dubois & Duquesne,1983)。面子消费观在我国青年人市场上可见一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年轻人花在高档服装、手表、汽车消费上的钱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消费品最能够在公共场合突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也往往成为区分阶层的标志性符号 (吴晓青,2008)。更有一些年轻人,为求面子,不知节制,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屋、酒吧,以牺牲环境、挥霍资源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显然,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

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五、科学素养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消费者科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的宽度和深度,影响着其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低碳消费,较之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1.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推动低碳消费。

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消费安全意识等几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低碳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王兆峰(2008)通过对武汉市民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平时非常关注商品的节能知识,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分析认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商品节能知识方面的状况。何志毅等(2004)研究也发现,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并会主动寻求有关绿色产品精确的信息。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对价格敏感,且消费比较理性,愿意付出更多的价格进行绿色消费。国外学者 Balderjahn 认为,具有较佳内在意志控制力的消费者,能表现出具备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及消费行为。因而,依靠高学历者的力量传播低碳消费的有意信息,对于在群众中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推广低碳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也将影响低碳消费。消费者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其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就不同。台湾学者黄乾全(1989)通过对台北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后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知识越高,其垃圾分类表现行为越好。车参贤(1995)以高中生为样本,对其资源回收行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回收知识能有效预测学生资源回收行为,资源回收知识越高,越会去从事资源回收行为。国外学者 Schlegelmilch(1996)对此也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普通公众群体中,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环保清洁剂、有机蔬菜和水果、无氟产品及非动物测试产品等 4 类产品的购买无影响;在学生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保清洁剂、有机水果和蔬菜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对其他 3 类产品的购买和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无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弱也将影响低碳消费的程度。有学者研究 (沈建华,2009;黄铁苗、颜世辉,2009) 认为,消费安全意识越强的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越强烈,从而其低碳消费的需求与行为也越频繁。另外,消费者对政府在消费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越满意,他们对当前消费品市场上安全形势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其低碳消费的行为就越强。立足当前,政府在消费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消费安全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心理程度,以有效促进低碳消费。

2.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低碳消费更需时日。

一是消费者存在浓厚的等级意识。对大部分人来说,社会等级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定标志(Hsu,1981)。Richins(1994)的调查发现,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通常,高等级观念者更易于重视昂贵的东西、可以代表特权身份的品牌、强化其所有人个人形象的商品。因而,低碳消费之于等级消费,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二是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所谓消费效用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在支出相同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或在一定消费效用下的支出最小化。事实上,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很难放弃原有消费行为下的“好处”,如“省时”、“省力”、“省钱”,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因为自来水太廉价,造成白色污染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塑料快餐盒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成本低廉,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完成看似不“值得”的小事,在这些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低碳消费行为就显得动力不足。

三是愚昧性消费。有些人不是用积极的进取和奋斗去获取财富,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的扶助。在我国,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办得非常火,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

尤其在农村,这样的愚昧型消费更为严重,它耗费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阻碍低碳消费的因素之一。愚昧性消费还包括吸烟、追逐低级趣味音乐、网瘾等,尽管它们还不是我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主流,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1) 确保消费对象的安全、可靠和节约。必须要组织和激励科技人员大力开发研制并在全社会推广节材、节能、节水型产品。

(2)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各种消费都应合理、适度,逐步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和减少消耗资源的消费。

(3) 提高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垃圾生产、回收和处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4) 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沉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 论低碳消费方式 [J].新华文摘,2009(13)。

[2] 张一鹏。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J].中外能源,2009(4)。

[3] 李胜,陈晓春。 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4] 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5] 冯之浚,牛文元。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9(8)。

[6] 朱杏珍。 人文环境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 [J].经济管理,2006(2)。

[7]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Gutman,Jonathan. AMeans- 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Journal ofMarketing,1982(2):60- 72.

[9] Richins,M.L. Special possess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aterial values [J].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94(21):522- 533.

[10] 傅正华。 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 [J].科学学研究,1999(1)。

[11] 胡鞍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2] Dubois,B.& Duquesne,P. The market for Luxury Goods:Income versusCul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1992(1),27:35- 44.

[13] 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J].环境保护,2008(3)。

[14] 王兆峰。 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5] 何志毅,杨少琼。 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4(3)。

消费主义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农民消费 农村消费环境 农民收入

一、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意义

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有重大意义。扩大农村消费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目前相对过剩的生产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如何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如何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消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农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1)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农民增收相对缓慢,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我国的社会总体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但是,由于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民长期受传统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一直以勤俭朴素、量入为出为生活准则,形成了“盖房、上学、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传统消费模式,养成了捂紧钱罐子的消费习惯,信奉“无债一身轻、欠债丢人”的信条。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3)农村的消费环境的影响。农村消费环境不理想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需求。第二,农村市场规模小,商品种类不齐全,进货渠道窄,服务质量差强人意。第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市场,农民的消费权益得不到保障。

(4)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村各项的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村的消费需求主要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耐用品消费量不足。除此之外,农民子女教育和医疗费用住处在农村家庭中的中指出不断提高。有关资料统计,义务教育费用中,农民的负担率在35%左右,而在非义务教育中,大学费用更高。同时,医疗费用对农民的负担也加重。教育、医疗的消费空间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5)农村消费市场不规范。我国消费市场产品种类繁多,但是适合农民消费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却很少。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在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得到的重视不够,致使有效的山品供应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少商品准入的有效监督机制。绝大多数商家都把农村作为推销城市积压商品的场所,更有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市场,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还有,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庞大且分散,市场以私营个体小店为主,基础设施差,服务功能低下,售后服务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欲望。例如,农民购买了不合格商品,不能进行退回和调换;商品损坏后无法维修等情况,对刺激农村市场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发展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村消费能力。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大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依靠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参与城镇建设。进一步放松户籍制度的管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改革农业补贴方式而言:一要按农民销售农业产品的收入给予农业补贴,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手中;二要取消对粮食流通领域的价格补贴;三是突出补贴重点,主要是对粮食主产区和棉花主产区的农民进行补贴;四是根据主产粮棉产区农民上年度成本调查结果进行补贴,并且合理利润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补贴标准,也可实行比例办法或固定数额法;五是补贴资金来源,可利用现有粮食风险基金来源,不足的部分主要由中央财政来转移支付;六是按照县乡财政设置专门管理人员分区分片管理农户的人口、面积、产量、发放补贴、农业税上缴;七是公开透明,对农业补贴实施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加强审计、财政监督,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2)国家积极引导农民消费。大力倡导现代消费观念,鼓励消费,积极引导他们释放购买力,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生产商家要对不同收入的不同消费需求、消费习惯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组织货源,开发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第一,逐渐实现农村公路从村村通到组组通。现在实行的村村通方式,还是没能彻底解决农村人的出行难问题。如果要想真正要解决农民的出行难的问题,就应该实行组组通工程。另外,在农村公路建设同时,还要广泛吸引农民参与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工作。第二,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尽快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以有带动力的相关大型公司、市场为依托,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乡、村、组经营网络。还要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农村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第三,提高农村食品药品等日常消费品监管水平,整顿农村市场秩序。首先是工商、卫生、质检、公安等部门应提高监管水平,把重点放在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上,依法严惩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和欺行霸市行为,实现公平、合理的农村消费。其次是建立严格的农村商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最后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尽快建设监管责任网以及群众监督网,在乡镇建立消费者权益监督站,村里设立联络员,真正做到保障农民的消费安全。第四,尽快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无线覆盖。不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农村重要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实现并且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还需要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产品。第五,增加对农民的培训的机构,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抓住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机遇,落实好国家对上学艰难的学生的助学贷款政策,提高对农村上学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民非义务教育问题,缓解农民因子女上学接受教育带来的消费压力。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适应各自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适龄农民的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技能,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对于贫困农民无钱“充电”的情况,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实行免费的培训,免费科技下乡活动,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农业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创造基础条件。第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转变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重点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最大程度上发挥政策的效应,提高农民安全感,降低防御性储蓄,让农民不止愿意花钱、敢于花钱更能够放心花钱。社会保障资源一直以城市作为投入的重点,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的长期缺失严重,不仅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而且阻碍了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刺激消费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结构单一、覆盖面狭窄、保障功能低,绝大多数人享受不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务必要在实际上确保农民生活有保证、医疗有保险、就学有补助、养老有保障,最终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在低保、老保、无保上,要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老保制度,加快建立农村敬老院或者养老院。集多方力量,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途径增强农民的保障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逐渐去除盲目攀比的不良消费习惯,大力引导农民建立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用,改变传统支付方式,把扩大住房、农用车、大型家电、农机产品等市场的信贷消费最为重点,实现由滞后型消费转变为适当超前消费,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4)完善税收制度。在完善税收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税收对消费和收入的调节作用,一方面要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另一方面又要能够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第一,调整相关税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第二,积极推动说税收体制的转变,从以间接税为主向以直接税为主的转变,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5)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激活弄寻市场流通。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结合已经出台的有利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扩大农村消费的措施,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创新开拓农村市场新机制。

第一,落实好“家电下乡”这一新措施、新办法,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企业筹措资金,保证下乡产品的采购和储备充裕,以确保下乡产品不断货,不脱销;积极鼓励相关企业扩大销售服务点建设,给农民提供免费安装,调试、使用辅导、维修、详细讲解安全使用常识等服务。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

第二,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研究,设计并开发出设和农村市场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开发操作简单、价格可接受、耐用的工业消费品和建筑材料,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从而扩大农村消费。例如,鼓励企业依据农村的生活环境,采取适合农村路况和运输环境的包装设计,采用防鼠防潮防锈等材料。

第三,建立新型营销体系,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鼓励各种投资商进入农资流通领域。例如,集各级供销社力量为一体,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利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加快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覆盖面广的农资疏通体系,提高农村消费安全指标。

参考文献:

[1]倪淑敏.刺激消费需求的财政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