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明礼仪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 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6

Effects of Etiquette Education on Tourism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ANG Cheng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civility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ivility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lity elaborat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aims to strengthen tourism institutions civility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etiquet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tiquette training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它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所区别,一般侧重于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客观条件,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礼仪技巧,加深文明意识及自身素质修养,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关键,是培养旅游能人的必备条件,更是促进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1 文明礼仪教育与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1.1 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反映了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与校园氛围,良好的礼仪文明更是为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基本的礼仪原则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常用文明用语,学会沟通,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灵活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是大学生走向成功,自我提升与实现的重要保障。

1.2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通常一般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于对职业的认知、态度与技能,其它构成要素包括竞争的自信心、经受挫折的容忍度、不断进取的坚毅度、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环境变异的适应等。每一类职业,每一个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技能,规范的文明礼仪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它围绕着服务展开,更能体现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特性。旅游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院校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旅游能人的核心所在。

2 文明礼仪教育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灵活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心理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文明礼仪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礼仪品质与意识,旅游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开展礼宾礼仪课程,参加礼仪技巧培训,开展礼仪相关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掌握规范的礼仪技巧,去完善个人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中,让客人感觉到温馨与舒适的服务,让客人感觉到旅游人该具备的气质与服务理念,从而实现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价值。

2.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面对新的校园环境,难免会产生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倡的就是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自己对情绪的控制,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文明礼仪教育可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一,意志坚韧,并善于自我克制;第二,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第三,善于交往,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人格健全,有鲜明且较完善的个性。由此可见,提升文明礼仪修养,是旅游院校培养优质学生,处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

2.3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体魄与服务形象

文明礼仪教育强调言行举止的艺术性,提倡优雅文明的行为规范。如谈话姿势: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美;坐姿端庄优美: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或两膝合并倾斜;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仪容仪表上面,文明礼仪教育也强调要保持一个人的卫生和修养习惯,服饰、形象、仪表端庄、大方。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从大学生的细节着手,从平时抓起,是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有效途径,更能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体魄与上佳的个人形象。

2.4 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可以净化学校的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生活。每一个学生都尊师重教,文明礼让,自尊重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杜绝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网络陷阱与虚拟环境,重视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切实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之中,在学校这个和谐文明的大平台中去培养自己的品质,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 旅游院校如何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培养

3.1 加强文明礼仪知识的讲授

开展礼仪文明知识大讲堂,通过聘请学校优秀礼仪方面相关教师,进行礼仪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礼仪知识,作好理论基础。学校有必要结合礼宾礼仪精品课程的开展,加大对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定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礼仪规范原则与动作,提升个人心理品质与旅游服务的意识与技能,达到理论上的充实,动作技巧的娴熟。

3.2 加强课堂、宿舍、校园文明的共同管理与建设

加大考勤力度,狠抓学风文明建设,严肃课堂纪律,对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累次出现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通报警告及记过措施,做到出现一例严惩一例,绝不姑息。院校辅导员及时做好跟进工作,与出现问题的学生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错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到不合理的信念是造成问题出现的根源,并不是事件的本身。因此,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是解决课堂危机的根本措施。宿舍文明建设,应该是长期进行的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只是手段,根源还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宿舍脏、乱、差对自身的影响,包括身体疾病、心理健康等方面,让学生自觉行动起来,改变这个目前的现象,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校园文明建设,需要学校的大力推动,每个人共同参与。宣传到位,积极处理不文明的现象,提倡文明正能量,树立榜样示范,从小事、细节去感染每一个在校大学生。

3.3 创立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月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创立大学生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月,通过实践教育精品活动,例如:开展礼仪操学习及训练、礼仪知识竞赛,制作微视频广告宣传片,举行礼仪风采大赛等,来促使旅游学子们将礼仪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掌握礼仪知识,学会礼仪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中获得成长与快乐。

3.4 完善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制度

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旅游院校大力的实施与推进,不仅是因为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打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需要有制度的保障,需要有相关文件的支持,包括奖励、处罚等正负强化的激励措施,对工作量进行细致的量化与考核,而不是一刀切,一布置,就没有进行跟踪与反馈。最后,活动效果不佳,资源也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的地位应该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旅游院校之中,其与学生的素质息息相关,与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推进与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旅游院校刻不容缓的工作。礼仪文明教育开展得到位,势必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势必对学生造成深刻长远的影响,势必能为社会培养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 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3] 周淑芳.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文明素质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 徐爱华.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成因及对策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 李琳.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6.

[6] 唐丽华.加强大学生礼仪文明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9.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明礼仪教育 职业心理素质 礼仪修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76

Effects of Etiquette Education on Tourism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ANG Cheng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civility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ivility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lity elaborat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aims to strengthen tourism institutions civility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etiquet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tiquette training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它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所区别,一般侧重于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客观条件,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礼仪技巧,加深文明意识及自身素质修养,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关键,是培养旅游能人的必备条件,更是促进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1 文明礼仪教育与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1.1 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反映了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与校园氛围,良好的礼仪文明更是为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基本的礼仪原则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常用文明用语,学会沟通,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灵活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是大学生走向成功,自我提升与实现的重要保障。

1.2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通常一般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于对职业的认知、态度与技能,其它构成要素包括竞争的自信心、经受挫折的容忍度、不断进取的坚毅度、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环境变异的适应等。每一类职业,每一个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技能,规范的文明礼仪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它围绕着服务展开,更能体现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特性。旅游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院校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旅游能人的核心所在。

2 文明礼仪教育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灵活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心理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文明礼仪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礼仪品质与意识,旅游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开展礼宾礼仪课程,参加礼仪技巧培训,开展礼仪相关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掌握规范的礼仪技巧,去完善个人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中,让客人感觉到温馨与舒适的服务,让客人感觉到旅游人该具备的气质与服务理念,从而实现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价值。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形成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当孩子遇害到困难时,也得不到家长的帮助;遇到挫折时,同样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孩子的父母感情破裂,双方离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自身品德修养不高,作风不正派,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所以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职业院校文化艺术教育制度不是十分健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培养、轻视后进生的教育;学校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单一,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役。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每每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就自暴自弃。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方面的污染,这些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职业院校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一些职业院校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积极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特属时期”和“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教育有关,大中学生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职业院校家长和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要对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施工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自身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职业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甚至少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要在职业院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要建立学校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职业院校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齐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从而使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 、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根据教育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扎扎实实的开展好职业院校学生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成果,为民族的文化艺术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6篇

1.何为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一种思想品质,是指劳动者身体和心理通过教育、培养、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素养,是劳动者适应社会职业的一种能力体现。主要特征有整体性、内在性、职业性等,内容主要包括文化涵养素质、思想和道德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素质等。因此,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具有多样化。

2.语文教学对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语文课堂上对理论文化知识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第二,对思想道德理论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三,对口语、阅读、写作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业务素质的培养;第四,对各个典型形象和典型人物的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条件

1.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新课标改革,将语文教学从原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成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共同学习。因此,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而言,既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共同特性,又要依照中职语文教学的独立个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不用考虑升学率的要求,这点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同时为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利条件。设计目标为: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培养以学生为核心主体的观念,让其具备灵活性和创造性特点。

2.正确认识教学对象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充分了解每个中职学生的专业水平、素质能力和学习能力,依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应从以下方面了解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第一,分析学生学习特点;第二,分析学生心理特点;第三,掌握学生个体差异;第四,了解学生整体水平。

3.对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编

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学习各类文化知识,提高整体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中职语文教科书选择范围较窄,不能满足时代需要,缺乏时代特色,不符合新时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而且,在中职院校课程中,对语文课时的安排较少。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语文教科书的重编。

三、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

1.加强中职学生的汉字认识量,打好发展基础

改革后的新课标显示,识字、积累汉字的认识量是学习和阅读的基础。只有拥有一定的汉字量才能读懂书,表达出自己的准确思想。例如,在郑州市某中职院校,就要求中职学生必须认识、熟读3500个汉字,并且要正确书写、了解其含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中职学生距达到这一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识字、写字的多少直接影响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应大力加强对汉字量的教学。

2.改进中职学生的阅读教学,提升职业素质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只是单纯讲解课本理论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自新课标改革以来,老师和学生共同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例如,通过阅读可以认识世界,提升自己的审美观,搜集所需资料,扩散发展思维等等。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合理利用阅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看待事物的品味,提高对事物的思考和评价能力等。这些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是中职学生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3.改进中职学生的写作教学,提升职业素质根据社会对中职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传统写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应用写作,时刻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将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实践经验相结合,积极指导学生写作,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四、总结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wWw.133229.cOM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10]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10]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素质结构;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54-03

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人才素质结构的内涵

人才素质结构是指作为人才必备的素质要件及不同的素质要件在人才整体素质中的地位。旅游人才素质结构是指作为旅游人才必备的素质要件及不同的素质要件在人才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包括作为旅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一个基本素质包含的具体内涵,每一种素质在旅游人才成长中的作用等内容。

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身心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是旅游人才素质的基础。身心素质是指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总和,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既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人才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础。政治素质是最根本的素质,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起着方向和灵魂的作用。旅游人才的政治素质是指旅游人才在社会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职业思想素质是基础性的素质,是旅游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基础。旅游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者不仅是用技能在服务,而且是用态度在服务,服务者的情绪、态度、习惯会对旅游服务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职业能力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旅游人才素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对于职业劳动者来说,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硬的职业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发展素质是一种协调性的素质,为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旅游人才是处在动态发展之中的,作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不能仅仅局限在把本职工作做好,而且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发展和事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旅游人才还必须具备职业发展素质。

二、旅游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旅游人才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旅游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身体素质看,旅游服务工作,既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完成好本职业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根据旅游行业旅游服务工作的实际,健康的身体一是要精力充沛,二是要体力充足,三是要掌握健身和锻炼的科学方法。根据旅游行业旅游服务工作的实际,健康的心理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二是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三是要有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对于旅游人才而言,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旅游人才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旅游人才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对于旅游人才而言,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旅游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旅游人才,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才能使我们的旅游服务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的。三是基本的政治品质,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等内容。旅游人才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政治品质,才能把做好旅游服务工作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为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旅游人才做好旅游服务工作,而且对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旅游人才基本的政治品质,既是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旅游人才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职业思想素质

职业思想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职业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包括了敬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内容。旅游人才具有了良好的职业意识,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增强旅游服务工作的责任感,有助于旅游人才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职业品质。职业品质包括:职业良心、耐心细致、爱心、理解和沟通、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等。旅游人才良好的职业品质既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品质保证,也是旅游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对于旅游人才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在职业生活中养成的、与职业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行为规律,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旅游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四是旅游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旅游人才,在旅游服务工作中,要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还必须遵守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具体要求。旅游人才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做好本职业工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得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四)职业能力素质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劳动者从事职业劳动的能力,是职业劳动者从事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与旅游相关的基本专业理论。必须具备基本的旅游专业理论,才能更好的做好旅游服务工作,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也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好理论基础。没有旅游的基本理论作为支撑,旅游人才的理论基础就不扎实,就会影响到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不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的劳动者,不是真正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二是精湛的职业技能,即要有会“做事”的本领。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如果不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不会“做事”,或者做得不精,做得不好,是不可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旅游人才。三是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旅游业是一个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的行业,旅游服务工作,需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特别是导游的讲解,涉及的知识更多。不掌握相关的知识,是无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不是合格的旅游人才。

(五)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人才实现人生发展和事业发展相关素质的总合,是支撑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交流、沟通的能力。旅游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有较多需求的游客,要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真正让游客满意,还需要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要善于和游客交流、沟通,在和游客交流、沟通中,了解游客的感受和需求,求得游客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心理上拉近和游客的距离。二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旅游服务工作的涉及面比较广,涉及到交通、公安、商业、文化等很多部门,没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旅游服务工作是很难做好的。作为旅游人才,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三是形象和气质。旅游行业作为一个与人打交道,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行业,对人才形象和气质的要求比其它行业要高一些。良好的个人形象、优雅的气质,会给游客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会使游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我们提供的服务。游客满意了,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旅游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和气质,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提高旅游人才素质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旅游的专业理论和旅游的基本知识,是旅游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的方法。作为旅游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和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必须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和旅游的基本知识。缺乏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支撑,旅游人才的文化素养就得不到提高,职业能力素质就得不到提高。没有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支撑,旅游行业的员工是不可能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也是不可能成为旅游人才的。旅游人才需要的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只能通过学习获得。在学习上,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勤奋和刻苦。中国古语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没有捷径,要想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只有付出勤奋的努力,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和理论。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和理论,还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使我们在相同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理论和知识。三是处理好“广”和“深”的关系,既要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又要重点学习和掌握旅游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做到融会贯通。

(二)修养

旅游人才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素质仅仅通过学习还不行,旅游人才要获得基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素质,还必须进行理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修养。理论修养是旅游人才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过程。加强理论修养,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下苦功夫、真功夫、长功夫。下苦功夫,就是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下真功夫,就是结合实践,注重应用,把学习理论同调查研究、同改造思想、同做好工作结合起来。下长功夫,就是持之以恒,永不停顿。道德品质的修养就是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生活相结合的过程,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上,既要重视思想认识的提高,又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把思想认识提高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同时,道德品质的修养要重在小事,从小事做起。

(三)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旅游人才的基本素质,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做好旅游服务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习惯,而一个人良好的习惯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逐步养成的。旅游行业的员工,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人才,必须注重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旅游人才来说,良好习惯的养成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语言和行为上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养成了这一良好的习惯,才能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让游客满意,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更好的体验旅游所带来的享受。二是耐心细致的习惯。旅游服务工作,不仅需要服务者心要细,而且需要服务者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加耐心,才能呈现旅游服务个性化的特点,提高服务的质量。三是自觉遵守纪律、规章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在工作中做到遵章守纪,依法服务。

(四)实践

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基本理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是旅游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方法,离开了实践,旅游人才的素质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的。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提高。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三是要注重创新,要把理论知识和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工作实际的变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成为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1]周利兴.旅游职业道德专题讲座[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wWw.133229.cOm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职业素质 养成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教育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探索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据笔者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90%以上的企、事业用人第一位要求并非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包含劳动观念、责任感、诚信、合作精神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通过学习、实践和培训得来的,其表现的优劣是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

技工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紧贴市场办学,要为用人单位培养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对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职业素质是可以训练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树立、常规思维方式的建立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三种形式进行教育,达到训练养成的效果。

如何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笔者认为,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以“论坛―活动―训练”为重点的多体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来实现。

一、开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课程

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大政治思想理论课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讲授方法的改革力度,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素质课程可贯穿于各个学期,分步骤、有重心地实施。针对学院所处区域和生源情况,结合市场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满足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求,笔者学院组织编写了《素质教育读本》。本书紧扣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技校生必备的素质,分法律常识、公民道德、文明礼仪、择业教育和行为规范五个部分编写。每一个部分又由主题介绍、聆听箴言、理论导航、典型案例、阅读分析和学习园地六个模块组成。入学第一学期由班主任老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每周进行课程讲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道德法治等素质培育系统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法治观,形成遵纪守法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

二、坚持养成教育制度,培养学生行为素养

升旗仪式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学院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激发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实施例会制度,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可强化计划的落实,解决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每周的劳动课,通过全校性参与的卫生大扫除,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素养。

三、通过“三自教育”发挥学生自我能动性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即“三自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校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作用的重要手段;是锻炼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笔者学院探索和实施这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三自教育”活动以班为单位参加,活动设保卫、校园卫生、学生宿舍管理、图书阅览室、科室内务、校园巡查等岗位。分组进行校园环境打扫,检查规范行为秩序等活动,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在每周“三自教育”班级活动结束时,由各小组的指导老师根据该周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表现、团结协助、工作效果,工作总结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举办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论坛,对意识形态的树立,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观念有着极大的作用。聘请企业界知名人士以及专家、学者,针对学生思想动态,就业择业观念,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素等热点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职业素质主题讲座和素质养成教育论坛。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和自己,正视现实,树立优良的职业素质和观念。

针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解读专业领域中相关专业知识,聘请业内专家、技能精英、社会成功人士等举办专业技能论坛、科技论坛、企业家论坛。让学生了解专业动态和前景,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修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意识。

针对当前国内外最新时事动态、社会热点和社会思潮,聘请权威专家举办思潮论坛,对时事动态、社会热点进行详细讲解。正确地分析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技工院校学生存在的不良情绪、逆反心理问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聘请心理专家组织进行健康论坛,答疑解惑、疏导治疗。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

五、开展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开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系列活动,包括思想素质系列活动、科技文化素质系列活动、职业道德素养系列活动、身心健康素质系列活动、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系列活动。通过团委、学生会、社团开展演讲、知识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如:举办学生文化艺术节、运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和文化学术交流;与企事业单位、武警部队、社区居委会进行联谊活动。以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队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优质服务的意识和方法,逐步增长才干。通过活动,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社会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六、校企合作进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训练

1.技能训练中心训练

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组织学生实施各种技能训练、技能大赛、科技发明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并做好技能训练活动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总结性报告。

2.素质拓展训练中心训练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小平(1963-),男,湖北汉川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快职教体系建设,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提出要合理设置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反映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只有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要求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般说来,素质即人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1]素质一般可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个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生存状态、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2]

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传授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既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注重个体特性的培养;既重视学生个人的发展,还要注意与社会需要相一致,适应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三者密不可分,不是学校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中职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职学校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目前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1.素质教育形式化

虽然目前中职学校都按部颁计划的要求开设了素质教育课,但大多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而不是作为启迪人生、认识事物、启发思维的工具来传授给学生,没有按照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而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当作知识传授,最后通过一张试卷考试、评分、课程结业,结果使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应试教育,没有达到素质教育课程应有的目标。

2.素质评价片面化

按素质的内涵要求,学生的素质应该从政治思想品德、身心状态、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但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中职生素质的评价都存在片面性。主要表现为:全盘否定论。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加上部分学生的行为不规范,有些人就认为中职生的素质差。这实际上是用文化知识水平代替对素质的评价,以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而对其综合素质全盘否定。听话乖巧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保证团队目标完成的基本要素,许多教师和用人单位都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片面用“听话、好管理”评价学生素质的高低。技能至上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是中职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有些学校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当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只要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好了,其他都可忽略不计,用技能水平的高低代替了素质的优劣。就业决定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但有些机构或学校把学生就业率或薪酬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依据。学校(或教师)决定论。在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目前社会上流行一种看法,即学生出了问题就是学校没办好,学生素质不高就是老师没教好。

三、改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总体而言,中职生有些自卑,但不失自尊;基础较差,但向往成才;社会认知不全,但可塑性强。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是可造之才。因此,中职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的主体责任,并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深入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心,切切实实加强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可采取“二、三、四”对策。1.树立两个观念

(1)全方位育人

要强化管理育人,健全素质教育的工作制度,建立全方位育人工作机制,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要贯彻服务育人,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拟定出开展素质教育的工作计划、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定期开展考核评价。要深化教书育人,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培训,使之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使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引领和熏陶作用。

(2)多样化成才

《决定》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树立多样化成才的理念,提高分类指导学生成长的能力;要掌握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特点和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要创造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向,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2.推进三项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要结合多样化成才的理念,突破传统的“专业”束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素质课+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个人特长”新型人才方案,加大学生自选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多样化成才。

(2)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辩论、表演、展示、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深入企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一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澄清学生一些模糊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三是通过服务社区、帮助别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走向成功的自信心。

(3)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不仅是评价工具,更是一种教育手段。要突破传统模式,根据课程或项目技能的要求,实行职业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兼顾的形式,[3]同时将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参与程度、参与水平(表达的逻辑性、描述的专业性、思维的严谨性、操作的精确性和操作美感)等记入学业成绩,使考试成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延续,成为素质教育的手段。

3.落实四项措施

(1)内外结合,协同育人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在素质教育、特别是“三观”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社会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家长要全方位关心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专业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校表现等及时告知家长,形成内外结合、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教学要走出校园,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完善自我。

(2)激发潜能,整体提升

中职生刚入学时,很多人都有失落感,学校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让学生懂得,职业学校不是智力的竞技场,而是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不是以分数论英雄,要靠能力展风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给予科学指导,要为他们在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社会实践中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多包容,以提升其综合能力。

(3)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中职生多有不足,教师切忌做批评家,要做有心人和探索者,注重发现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服务集体、帮助他人带来的成就和愉悦,树立成才的信心;要做园丁,不歧视学生,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弥补缺陷;要因材施教,既通过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要让学生懂得约束、规范行为,力求全面发展。

(4)夯实基础,差异发展

职业教育在“强技能、抓就业”理念指导下,短期效应较好,但时间一长,其毕业生往往不同程度存在“文化基础差、职业精神差、择业能力差”等问题。为此,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学校要把文化素质课程教学要求作为刚性文件固化,在课堂教学、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融入职业精神、敬业精神教育,还要突破传统“专业”的束缚,在完素质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多自选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鼓励学生差异发展、多样化成才。可通过建立选课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职后学习和再次择业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中职学校由于学校的背景不同、管理者的理念不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但社会对中职生素质教育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勇于探索中职素质教育规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恩大,辛克泰.素质教育的学习与实践[M].济南:明天出版社,1993:5-8.

[2]“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5-6.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第15篇

【摘 要】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职业素养、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开展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生;心理健康;职业;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7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年度立项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研究”(编号:2013LSZ065)、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年度一般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编号:SK13YB155)、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4年立项一般项目A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4JGA328)的科研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是属于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具有应用特性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两种属性。多年以来,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行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当前恰逢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那么,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以及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发挥作用。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特征。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学生未来职业需要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职业导向性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是把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其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具体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的课程特点在于:课程规划结合本地企业、行业需求,专业设计结合企业、行业发展,育人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社会的需要。

高职教育更多的关注点是聚焦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心理品质、人格成长关注不够,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树立对学生的“全人”培养理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岗位需求”。然而,从“可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知识、技能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劳动力市场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包括创造性思维、风险决策、问题解决、观察能力、学习方式、推理等)、个人品质(如责任感、自尊、社交效能感、自我管理、正直、诚实等)及其他能力(如各种资源使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系统管理能力等)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心理素质的养成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要加强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教育形式,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意识教学理念陈旧。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主要是高职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对有自杀倾向个体的危机干预也颇受重视,因而没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没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给学生灌注希望与力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和理论化。内容较为抽象空泛,与行业实践联系较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也没有结合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多无所用,停留在表面上,实践性不强,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和问题应对实际技巧的掌握;三是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课堂灌输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只注重讲授知识型内容,学生往往感觉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上没有创新和突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至于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四是教学评价体系比较落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与其他课程考核方式一样,采用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成绩、期末写论文或考试的考核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不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自我体验和感受。

因此,在当前“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之下,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发展,是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按照协同育人的观点,在当前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对协调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系统的协同作用及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专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而进行的,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应当贯穿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当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就业的导向性,不断思考和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课教学与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将来从事行业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在确定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找寻人生发展方向,体验感悟人生的意义,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生发展课题的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思考

1.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立足高职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职业岗位需求,注重学生专业特色,创建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开辟新的途径。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建构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建立符合高职教育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2.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在当前“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之下,以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为理论视角,通过质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聚合交叉设计探索和建构合理有效的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旨在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发展,以适应企业、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活动体系。

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文献梳理和心理测量的基础上,采用聚合交叉设计探讨企业、行业、产业对人才职业心理素质的需求并制定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接着,对高职生实施以心理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及行为干预。最后,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对教育方案进行修正,形成最终有效的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教育教学体系。研究采用文献查阅法,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采用现有或编制的测评工具,深入企业、行业当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考察企业对人才的职业心理素质需求;开展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技术,探讨以职业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对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加以评估。

4.研究要有创新。在理论层面上,紧密结合职业岗位需求,注重学生专业特色,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可以对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检验,进而丰富和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研究内容上,通过职业导向教育培养高职生过硬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意识地将其与学生的就业和生涯发展相契合,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动适应教育改革、以服务为宗旨的有为之举。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种研究手段(质性访谈、心理测量、行为干预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比较系统的进行研究,符合现代心理学多质多法模型对研究结论可靠性促进的要求,并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在实践层面上,项目的研究结果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较高,能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开辟新的途径,也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可以帮助高职生突破对学历与择业关系的刻板理解,发挥其择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选择职业的自我效能感,并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与自我和谐的心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汉芳.试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业导向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条主线与两级目标[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2]沈绮云,肖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导向改革——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9).

[3]黎天业.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职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3,(6).

[4]叶晓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5]柳波.从适应到就业:心理健康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