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

课堂效率论文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1篇

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无论是哪种类型,往往以平堆的居多,以平面展开为最常见,以单打一的传授知识最手熟。尽管这种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时代的要求和今天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考察,语文课的职能远没有发挥。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能力来说,有读、写、听、说;就语文本身来说,要考虑语文各类知识、语文各类能力之间的关系;就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说,又要注意配合、依存、渗透与促进。再者,语文教学中还须十分注意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思维力的开发。因此,从事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

真正洞悉这个特点,教课才会树立起“整体”的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等等,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职能。影响课堂教学职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质──教学内容的精确与深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量──教学内容的多少;学生接受知识的质──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正误与深浅;学生接受知识的量──对教学内容领会与掌握的多少。这些是就知识而言。就能力而言,教师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质和量,如训练内容的难易、份量,训练层次的划分,训练角度的大小;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质和量,如准确度、速度、掌握的幅度与熟练的程度等等。就发展智力而言,与教学内容、训练内容又紧密联系,根据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质和量,在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开发方面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思想的交流,感情浪花的激荡。因此,组织课堂教学须综合思考以上众多的因素,使学与学有机结合,知识、能力、智力协调发展。

在同样的单位教学时间内,一种是单打一地进行教学,一种是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二者相比较,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言而喻。不论是讲读课,阅读课,也不论是写作课、练习课,乃至复习课等等,都可在教学目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课由平面而立体,知识覆盖面就广,能力训练多角度多侧面,学生可获得多方面的培养,思想情操相应受到熏陶。这样,课的容量丰厚,效率会大大提高。

课要上得立体化,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课前须精心设计,须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合起来,探索最佳结合点。课堂上讲和练既要重视眼前的课文,又要不为课文内容所限而不思其它。要认真地审慎地选几个知识点或训练点纵横延伸。选的“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点睛”作用或关键作用的;语言经得起推敲,内涵丰富而又咀嚼有味的;能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启迪,能拨动情感的琴弦的;读、写、听、说能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能切实获得训练的;能拉出联想或想象线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扩散点显明的、丰富的。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育中有三个因素,这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这样说: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除非有人学习,不然就没有教学。确实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课堂应是学生的用武之地,而不是教师训练口才的场所。

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的交往,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所表示的课堂上师生交往的联系图纯属以教师为中心,指挥学生听、读、写,学生好似被动接受的容器,“说”的锻炼往往被忽视,积极性受到压抑。

所表示的交往有所改进,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生讲述,教师判断。然而,所表示的内容都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单向型的。表示的只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往”,表明了有学生的“复”,但也不过是直线往复而已,这样的师生交往充其量只能显示教师的学识水平,而学生的聪明才智很难得到展现与锻炼。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以“听”和“记”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情境难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课的容量受到限制,班级教学的优点也难以有所发挥。

以上两种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常见。表明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确实也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往,但遗憾的是仍有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承受的地位,和教师也只是单向交往。

表明学生之间频繁交往,“相观而摩”,但教师的指导作用未有效地发挥,往往是“放羊式”的,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怎样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让全班学生明确,并确有收获,就发生问题了。课上热闹,但脑子里像马蹄杂沓过一般,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也不可能理想。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2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那就一定要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下面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首先是重视教学中的引导。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是衡量一节课成败与否的标志之一。因为,学生的大脑是一部精密的信号接收器,它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各种信号,即使是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信号也会引起他的注意。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就是要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心理上自行排除其他干扰,自觉的集中注意力听好课,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以学有所得。为此,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讲的质量上下工夫,既要讲得精,又要让自己讲的内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具体做法是:在每讲一个内容之前,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渴望得到新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对教师要讲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使教师发出的“引导”信号与学生的大脑接受系统产生共振,成为学生思维的主体,排除其他信号的干扰,形成最佳的教学状态。例如:我在指导教学《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我是先用自己的话引入:“相信大家早已听过白蛇娘娘的故事,究竟造成白蛇娘娘命运如此悲苦的那个和尚法海下场如何呢?白娘娘可否能重见天日?课文里还有哪些情节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不妨来读一次课文,看看谁最快回答出这些问题。”学生听完引入之后,热情高涨,迅速阅读课文,希望能探究出一个个的疑问。又如教《哨子》这一课,我又先作这样的引入:“哨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用品,球场上、运动场上无不见它的影子,可以说它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东西,那么,我们这篇课文里的哨子是指这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哨子呢,还是另有所指,另有更深的意味?”学生听完我的话后,头脑中首先会出现生活用品哨子的影像,至于更深层含义,就需要从课文中去探求了,所以,学生很快就开始了专心的阅读。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学生接收到教师的信号后,很自然就带着兴趣去读课文,希望自己能尽快地解开心中一个个疑团。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教学就能顺顺利利地进行,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合理安排时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时期是人的大脑最容易疲劳的时期。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就是要用积极的教学化解学生的疲劳。所以,在讲授课文时,一个内容不宜讲得太长时间(如内容实在太长,就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相关的小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作了一定的引导之后,就迅速地进入高潮,并注意讲清重点;同时,在学生还没有感到疲劳时,就应转入下一个问题的引导,让新的内容激起学生的新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又形成一个高潮,使学生克服前一个内容带来的疲劳,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去迎接新的知识。例如:我教学《故乡》这一课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分清段落,归纳好大意,完成了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已经出现轻微的疲倦迹象时,即引入分析人物这个内容,分析人物我首先选杨二嫂这一角色,因为她外形滑稽,语言尖酸刻薄,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其言行中理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在文中的意义。再顺其势去分析闰土这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杨二嫂与闰土的不同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先后变化,少年闰土与水生、宏儿的异同等,从而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忘掉了疲劳,课堂教学又可以顺利完成了。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应是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来看,教师为中心仍占统治地位,教学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媒体指责中学语文教学“侵占了学生学习的自”,不无道理。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如此尴尬局面的—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双边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没有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来对待,严重一点的,便蜕变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彻底辱没。

要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就必须打破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可由同桌和前后排学生组成课堂学习小组,映射大课堂教学环境,将师生双边活动转化为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频率。也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预习,做好课堂教学准备操,让学生上讲台示范操作。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对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自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远比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来得更主动、更有效。

其次,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快乐是—种氛围,是一种修饰,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快乐对促进积极思维、培养完善智力和人格结构的作用,已被教育界瞩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一堂课上,仅仅拘泥于图解教参,并以书本或自己的答案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简单、呆板地满堂提问,满足于一定的程式;把语文神秘化,把目标架空、虚化;没有激情,不爱学习,视学生为容器;自己不快乐,也不让学生快乐……诸如此类的行为发生后,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开始封闭或滞后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贡任。因为他们所亵渎的不止是语文教学,其所作所为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感到快乐的东西。快乐之于兴趣的引发,之于能力的转化,之于素质的养成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讲,挖掘快乐因子,也就是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说话风趣、幽默,呈露个性风采。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快乐的语言会使来往的车辆畅通无阻。语文教材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快乐的因子,就看你有没有去悉心发掘,语文教师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要有意设置教学障碍,或曲径通幽,或连环出击,或将错就错,学生会乐此不疲,获取新知所带来的欢乐,有时一堂课便能筑就他们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并为之拼搏而无悔。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找到与之内应的快乐因子,和学生共享,并以此为触点,督促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笔者发现,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现身说法,或穿插名人名家轶事,或涉及一些书本外的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能极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难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至于学生作文中一些错的有些滑稽的内容,讲评时可以采用“揭短法”,让学生玩味,在欢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一句话,语文教学不要太“规范’”,应该潇洒一点,多一些自由,多一些笑声,要有前瞻性。

再次,追求课堂美好境界。语文课的教学境界,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审美信息的感悟和体味,是融知识性、科学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为一体的教学艺术氛围。它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和提升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面提到的快乐,一旦升华,便是一种境界。关于美好境界,首先要再现课本内容的个性特征。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深刻发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才能创造这种境界,并辅以与之内应的教学处理手段,让学生品味其情调,领略其主旨,激扬其情怀。其次要讲究文章的整体效应。整体本身是一种至美,人为地将分割成各种“点”,线性排列,切块分析,孤立训练,不利于学生对各种知识能力的完整把握。任何一种人为肢解课文教学的方法,都是对教学境界美的伤害和破坏。将美文作试卷化的分解处理,更是这种破坏的极致。学生泡在类似试卷题目的提问里,看上去热热闹闹,定点到位,孰不知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堆泡沫。整体理解课文,将诸知识点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才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先决条件。

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不是表层翻新搞美,而是对学生审美的唤醒和呵护。当创新教育作为一种体系刚提出来时,便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质疑,大胆发表独特见解,说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话,写有创意的文,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大语文教育所营建的氛围中任意翱翔,以心灵的自由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最后要留下一点空白。齐白石的画以空白见美,语文教学何尝这样。此外,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美境界。

最后,给予动态评价。语文因其答案的不唯一性和隐秘性,其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不能简单地以对和错来评判,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道,甚至死胡同。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应是一种动态评价,所体现的应是一种思维的延续和发散,主观而又不失更实与合理,这就要讲究语文课中的评价策略。首先,教师的评价用语与素质教育思想同一。虽然语文教育界时兴什么“无错评价”,但笔者认为,通过优化评价用语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对错误和不规范的答案。其次,评价的量化、量化了的东西往往可视可触,有实感,学生容易掂量。笔者十分推崇钱梦龙等老师的激励评价,他们将评价目标量化为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的操作点,一旦达到,即给以满分,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量化的评价还能体现真实、公正的原则。笔者曾成功地量化了一堂辨论课的评价,将评价正方和反方胜负的标准简化为累计滞留时间的多少,由于评价相对科学和唯一,学生都致力于积极思考和快速反应,其思维品质在—定程度上得到了良化。语文课中的评价可以不拘一格,直指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教育方向的评价,都是成功的评价。

综上所述,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渠道作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工作者能基于这样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把握好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多方面的发展,许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据调查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的。现有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做练习等,且完全处于老师的监管之下,这样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郁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1 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受情感因素影响较大,他们自尊心强,心理敏感,对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师的态度、评价较为关注。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应当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着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这一点对于后进生而言更为重要。学困生在学习中通常会存在畏难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因为在学习能力与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直接导致班级内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氛围。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成功之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只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了成绩,都要进行表扬,不仅要表扬优秀生,更要表扬中等生与学困生,让积极的学习情感充斥学生的内心。另外,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和帮助学生,指点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弥补不足,还应当在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形成良好的关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是教师在教学中施展拳脚的重要帮手,长期以来,教师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受制于教学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初中语文教学也绽放出了迷人的光彩。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运用于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将教学导入环节弱化为一句提醒的话语,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学习会有疲劳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结合教材内容选取与此相关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进行简要导入,形象化的导入能够为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吹进一股清新的空气,为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及时采取多媒体影音资料进行补充,丰富学生的视听,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以及主题的理解。另外在一些情感因素较为浓厚的环节,笔者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烘托,以此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促进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笔者改变了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首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原来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参与,将其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思考提纲引领、学生合作研究”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对语文学习目标的理解与掌握。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手、口、脑并用,全方位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要开动脑筋,还要和同学一起参与合作,这样的协作学习意识与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直接将学生推向前台,对于部分存在不同观点的内容,不再进行简单的评价与判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引导观念不同的学生进行争论、辩论,各自展示论点与论据,并在辩论的过程中逐步明晰,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 尊重个体差异,改变参差不齐的现状

在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将目光投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语文整体学习成效的提升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特别要关注后进生群体的学习状态。在教学的所有环节都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在预习、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都设计了不同梯度的学习内容,引导后进生积极开动脑筋,避免成为旁观者,使他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长足发展;就作业设计和考试考核等方面对后进生进行了区别对待,相应地降低了作业难度,考试难度也相应的降低,尽量将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保持一致。通过运用这些方式,能有效调动起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5 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应当抓好课前、课后每一个延伸与拓展环节。在课前环节,笔者主要抓住了指导预习这一重点,在课后环节主要通过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形式进行拓展。首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组织多个关联兴趣小组。借助这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技巧与方法的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外经常组织语文学科的竞赛活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以及教学目标要求,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习热情的目标。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课前、课堂与课后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尤其是发挥课后拓展活动的促进作用,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效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以生为本,确实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勇于创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学得精,学得容易,学得快乐,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兴趣 教学设计 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的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教学效率低的班级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讲解知识点,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缩减,不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新课改之后,由于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兼顾的东西太多,反而没有主次,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学生一节课下来没有很清晰的收获,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所以,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为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受谈几点意见,希望对广大教师有借鉴意义。

首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需要学生的配合,而学生的配合与否直接和学生自身上课的状态有关,有的学生本身对于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兴趣,所以会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但是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都是一样的,觉得上语文课没有意思,所以语文课上学生走神或者做小动作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第一步。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之后就会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减少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上去。

第一,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于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该教师课堂上的表现,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平等的姿态来和学生进行教学工作。例如,语文教师是小学教师里面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是相处时间相对较长的任课教师,因此教师要认真了解班级里面的每一位学生,做到对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做学生心理的导师和生活中的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也会充满兴趣地自觉配合教学的开展。

第二,教师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加入一些积极活跃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那么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在秋收季节田地里面的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北大荒秋收的图片,金黄的麦田和农民喜悦的笑脸等等,以此把文字转换成形象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还需要借助于有效的评价来实现。小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评价是很在意的,而且据教学研究发现,小学生会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他们会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行为来吸引教师的注意,例如上课扰乱课堂秩序等,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课堂评价,多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建立自信。例如某位男生上课起来回答问题表现很好,教师就要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并且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鼓励和赞扬极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那么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上去了。

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是需要对该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疑点进行解析的,明确教学目标和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实现的,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必须对于该课程的方方面面具有充分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设计并不是教师在头脑中对于上课开展顺序以及具体知识点进行规划,而是需要教师做好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来设置课堂活动以及教学进度,需要教师亲自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且在课后形成及时的反馈,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很快在课堂上应对及时出现的问题,并且其教学思路不会因为某位学生的打断而就此中断。

第二,教师要做好教案,也就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说课过程,提前演练课堂开展进程。在教案中,教师要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必须自然,因为有时候教师的衔接过渡突兀会导致学生思路的中断,无法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而导致教学进程的延误,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案设计。

第三,做好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做好课件。课件的质量直接对教学效率和开展进度产生影响,有时候一些知识教师借助于课件呈现出来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并且也能加快教学进度。例如,这节课需要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巩固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为学生呈现出来,视觉的冲击比教师的语言影响更为直接,学生的转换速度也就会更快。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好课件,以此来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小学语文需要学生去感受和表达,但是小学生一般来说羞涩于表达,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害怕说错而被嘲笑等,这类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学生的沉默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理解或者掌握知识,那么就会浪费时间,而同时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不高。所以教师应该开展师生互动教学,通过活跃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一,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层次以及学生的相互关系和非智力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例如有的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欠缺,但是感受能力却比较好,那么教师就可以让他在表达比较活跃的小组中来带动其积极主动发言。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直接促进学生的表达需求增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所关心并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的问题。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已作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这里再来谈这个问题,就总有避轻就重的感觉和拾人牙慧的嫌疑。而之所以让我一意孤行地要来作这个论文,是因为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肤浅的认识。这些肤浅的认识,一是来自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总结,二是来自于与同行就这个问题的探讨,三是来自于对本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因此,在本文中谈到的低效现状、原因分析以及改变现状的策略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如果把本文所谈到的低效现状及原因分析当作普遍性来论述,就会使本来光明的语文教学前景蒙上“黑暗”的阴影,并把我误当作《伊索寓言》里的苍蝇,狂妄而没有自知之明。笔者以为,要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在此浅谈一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习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价、怀疑探究作品的能力,为他们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树立五种新的教学观念

一是“主体教学观”。这是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民主教学观”。教学要民主,要尊重学生,不搞独断专行,不搞一锤定音,让学生消除压抑感,体会和谐感,产生能动性。

三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大视野、大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学生学习的时间,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四是“思维教学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尝试建立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自学辅导式。以自学为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辅导。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自学—质疑—讨论—点拨—自结。

(2)质疑探究式。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结构设计为五个步骤:设置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归结问题—问题迁移(由一个问题引入另一个新的问题)。

(3)分层递进式。课堂教学中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实行分层教学。教学贯穿一个基本思想,即“承认差异,适应差异,面向全体,分类推进”。教学设计实行“四分”:①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将学生分为a、b、c动态的三类。②目标分类。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③训练分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类训练。④评价分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a层学生90分为优,b层学生85分为优,c层学生80分为优。

(4)点拨导引式。对学生相机诱导,进行点拨教学。教学中注意“启发诱导,拔开迷雾,画龙点睛,开启思维”。点拨教学的操作结构设计为“六步”:①吃透两点,摸清障碍(重点、难点、学生心理障碍);②认清方向,选准“口子”;③相机诱导,适时点拨;④讨论交流,理解消化;⑤双向反馈,总结提高;⑥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以上四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实施,打破了分析式教学法、串问式教学法和练习式教学法的传统结构模式,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尝试,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以教师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由过去以教师信息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以师生的双向传递或多向传递为主;由过去以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为主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依循层级实施训练,进行分步教学

依循层级实施训练,进行分步教学的具体操作要求是“依循层级,分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它”

“依循层级”,即在宏观上按能力层级进行有目的地阅读训练;“分步进行”,即在单篇阅读中按“通读,整体把握”,“精读,品味鉴赏”,“研读,扩思质疑”三步进行,“突出重点,兼及其它”,即在阅读的三步中不面面俱到,只突出学习该年段应习得的能力。

语文教学近年来,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在九十年代以来受到了全国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的强烈指责,当看了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以及孔庆东、摩罗、余及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我时常感到“观念的恐慌”与“本领的恐慌”,惟恐自己误人子弟,故也时常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作一些反思和总结,每有体会,便总有赎罪的感觉。作此文,也正是有感于此,并以此就教于大方。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孙春成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第1版)

2.《语文学习》2003年第4期、第6期、第9期2004年第1期增刊

3.《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9期、第10期;2004年第4期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创设良好的授课环境,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微笑带进课堂,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重视全体学生,会使教学气氛和谐,易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平时上课注意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精力集中,观察学生的听课表情,还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身边的学生某些问题。课堂提问时要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要把握好提问时机、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提问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

第二,精选例句,为课堂添彩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习单词、句型、课文还是语法,要想使学生能在语言实践中弄清并掌握英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能反映所学知识结构特征的例句。因此,例句的选择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不可忽视。我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句除能体现所学语言知识特点外,还注意了以下五个方面:(1)思想健康,寓意深刻。例如我在教定语从句时,就选用了拿破仑的一句名言:Asoldierwhodoesntwanttobeageneralisnotagoodone.(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教词汇“serve,limit”时,就选了雷锋的一句名言:Oneslifeislimited.butthereisnolimittoservethepeople.(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2)难易适中,易于接受。选出的例句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可过难,不可过易,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研究,熟悉所教教材,对学生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了如指掌,以便在选择倒句时尽可能使用学生学过的单词、句型及语法现象,适量增加新内容,逐渐扩展句子。这样使学生既能听懂会用,不感到难,又有新的收获,听起来有滋有味。(3)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例句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克服紧张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应尽量使用幽默、有趣、生动的例句来唤起同学们的笑声,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氧。(4)随机应变,用活语言。从心理学角度讲,形象记忆比抽象记忆要深刻持久,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事情结合起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常以眼前所见,学生们熟悉的事情选例句,以促进学生们的形象记忆。总之,课堂上的举例,要精心选择,反复推敲,既不能照抄参考书,也不能毫无准备,随意发挥。所选例句具有针对性、趣味性,能使师生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进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最佳境界。

第三,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到,不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一般情况下都不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改变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探求新知转变。我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的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讨论、研究。我在教每篇课文时,先让学生限时自读课文,要求每位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涉及课文内容、课文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与意图,以及课文中人物的生平、业绩等,接下来分组讨论所提问题,和教师一起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答案。在评讲每套试题时,都是通过讨论找出答案,通过讨论解决疑难。讨论时,同学们积极投入,各抒己见,他们翻阅课本、笔记本、错题本、辞典等资料来证明自己对试题的看法和理解。每小组代表把讨论出来的答案抄在黑板上,并说出答案的出处和理论依据,随后教师补充解释并加以点评。这样的课堂氛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进行统一,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应是当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核心问题。

本文作者:丁丽工作单位:南阳市宛东中等专业学校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8篇

闻乾

(杭州市第二中学 闻乾(特级教师))

说到语文教学效率,可以从《风景谈》的教学讲起。

《风景谈》是《白杨礼赞》的“姐妹篇”,它们被分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和初中语文第四册的 散文单元。这两个单元都以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为教学要求。《白杨礼赞》的教学除了要“理解象征手法 ”外,还涉及“烘托”、“对比”这些手法;《风景谈》的教学也要讲“烘托”、“对照”。如果再按老例介 绍一下作者及写作背景,则又可能出现更多的重复。

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之间的这一类重复,恐怕远不止这一对“姐妹”。如果处理不当,高中三年的语文教 学,就有可能出现不少低层次的重复。这也许就是效率问题!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初中阶段也应该有可能基本过关。如果初中阶段真能“基本 过关”,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做些什么、怎样做,倒是值得注意的了。

为了了解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程度上的差别,笔者利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本校初三毕业 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中抽了一个班规模的学生,外加本校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测试,并将 测试结果与本校当年参加高考的文科班学生的语文高考估分结果作比较,还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统计分析与科 研处的《一九九五年全国普通高考抽样报告》所列的数据作了比较。

第一个印象是,这些初中毕业程度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与那些高中毕业程度的高考学生的差距,不如想象的 那样明显,有些方面还略超全国抽样的平均分值。(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满分 30 20 10 18 12 全国(文) 16.58 10.06 6.07 6.22 6.81 全国(理) 16.49 9.93 6.56 5.94 6.76 本校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第二个印象是,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程度与学习的年限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状态。(见下表) 题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初三 12.86 9.82 6.17 4.51 4.20 高一 14.24 9.05 6.60 5.90 6.26 高二 17.64 11.21 7.36 5.09 6.47 高三(估分) 20.08 11.80 7.24 4.35 5.88

这些数据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时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 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批评,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推动了广大语 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实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10月26日,著 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写给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认为,“效率太低”,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存 在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师资队伍素质等不 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想从“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诸要素的体现程度。

在布卢姆(B·S·Bloom)看来,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是:第一,认识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 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钟启泉《布卢姆的教学论及其现实意义》,《教育研究》1986年第9期)本文表述 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从属于“教学的质”这一变量又限定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范围内的一个概念,不包括各 种“课外”的教学活动。

哪些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以为至少有这样三个:一是目标达成度的增量最大。即教 学目标课前达成度为0(全员未达标),课后的目标达成度为100%(全员达标)。二是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 教学过程。三是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

依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型”。模型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 ,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这一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逼近这一状态。因而,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具有强化 必要条件的意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目标的达成度

语文教师难当,相当程度上就是难在目标不甚分明。如前所述,初中讲散文,高中也讲散文,处理不好, 学生就会觉得你不教我也知道一点,你教了我也不见得懂得更多。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突出存在的目标达成度问 题。要使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达成度,就要注意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三个“有机结合”,即认知目标(知识、能力 )和情感目标(态度、兴趣、意志、品格等)的有机结合;智育目标与其它各育目标的有机结合;达成性目标 (课内可达成)和方向性目标(带有指向性、较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情感目标”,二是“达成性目标”。

关于“情感目标”。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智的发展, 而忽视人的情感学习。他说,“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 ,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能用情感的方式,又能用理智的方式来行事的人”。有许多事实证明,一些 “智商”很高的儿童,长大后并不出色;那些“智商”一般,然而“情感智力”高的儿童,却能有所作为。著 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最近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1996.4.15)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作为一 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文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一命题。她在阐述“人文教育”(即从知、情、 意、人格、情感、性格、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的教育)的意义时,注意到了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认知目标”、 忽视“情感目标”这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关于“达成性目标”。

我们语文教学目前所多的是“方向性目标”。由于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所编的 “考试说明”受到大家重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考试说明”跟“教学大纲”的出发点不同,“教学是学生 从不知或知之较少到知或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考 试说明”序)“教学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而“考试说明”只实行终端管理。尽管“考试说明”中具体 规定了“考试内容”的五大方面共30条“目标”,但终究只是些“方向性目标”。这些目标不是30堂课可以一 一达成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方向性目标”与“达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结合得好,这些“方向性目 标”能产生正效应;结合得不好,就产生负效应。大量的重复的高考模拟训练就是片面强调“方向性目标”所 带来的负效应。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达成性目标”,是实现第二个“有机结合”的关键。当然,要做好这一件事,很不 容易!但是今年的《人民教育》第2期刊出了报导“汩罗教育现象”的长篇通讯,其中介绍了汩罗市一个通过“ 组织行为”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教改项目,就是成功的例子。

以上说的是,目标设计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性。此外,目标设计还要注意目标水平层次的合理性,即目 标层次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目标的设计也要注意表述的明晰化,即尽可能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述目标,做到 达成目标可检测。其理自明,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学生的参与度

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参与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首先,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这是参与的广度。

(德)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 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有一种叫做“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是美国 教育家奥斯本首创的,他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强调要设置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只求创见,不作 评价!”据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比常规的多两倍。湖南汩罗市的老师们从1991年开 始,在课堂上开展了“问号行动”。他们认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 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明之举。

其次,从参与的深度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要让学生智力活动达到最高层次,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地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心智上的积极参与。布鲁纳 (Bruner)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 参与,是本质上的参与。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这样的高层次,需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参与的问题,这些问题 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披着问题外衣的假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注意事物 各个有关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有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第三点,就是这种参与应能产生一种全体学生想继续学习,想深入一步学 习的效果。这是讲参与的后效。

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后,适时地给他们加一点“困惑”,让他们觉得山外有山,还有新的不懂。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可以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由这一个“例子”推 进到另一个“例子”;可以运用归纳法,由多个“例子”推进到一般规律的把握;可以运用演绎法,由已经掌 握的一般规律推进到新的“例子”……由此产生的“困惑”,就可能成为刺激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因素。比如 ,在学完《风景谈》之后,再学《天山景物记》,不妨运用类比法,比较一下两文的异同,体会一下“形散而 神不散”在特定散文中的个性表现,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在新课文中有另一种面貌,因而产生“想继续学习”的 愿望。

三、教学过程高效化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是我们追求的又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 境界的实现,有赖于三个问题的解决,

一是时间的利用率为100%。

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性学习策略强调时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 个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精熟的水平。根据布氏的理论,时间与学习程度成正比。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用了“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本 国语文?问题在于这“2700多课时”是否都是“有效时间”!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是要去掉“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

“无关时间”,是指与达成教学目标无直接关系的时间。而“有关”的时间处理不好,也不一定就是“有 效时间”,例如,低层次的机械重复、过于显形化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未把握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已懂 的,还讲;学生实在难懂的,也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恐怕这“无效时间”特别表现在这几个“多”:教师 自己分析过多、自问自答的问题过多、按教材原结构原顺序原样式作程式化教学处理的过多、板书过多、给学 生以统配作业多……

二是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包办性、划一性,只能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只能吃“大锅菜”,没有选择的余地。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9篇

1.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师非常关注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训练,不体察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教师片面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能主动的参与和交流,这样的单一讲授型课堂模式,不适合原本活跃、爱动的初中生身心特征,结果是束缚了初中生的思维和能力。一部分学生不理解教材,甚至当成文科知识死记硬背,自然在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和疑惑,有的学生因为枯燥的课堂模式,干脆失去了听课的兴趣,放弃了生物学科的持续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学生在互相探究和讲解中,将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争议问题更好的解决,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和沟通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为将来走向社会更好的进行协助与人际沟通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得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结论,会印象深刻,从中获得学习生物学科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热情。

1.2分层教学法

初中生正在生理发育期,部分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教师要注意把握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关注学生的言行与情感的异常举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和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人体的呼吸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学优生的问题梯度要深一些,对学困生可以设置简单问题,让他们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创设和谐的生物课堂氛围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材设置都是环环相扣的,但是具有比较强的开放性,给了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综合能力挖掘出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过去说教式的单一教学模式,避免灌输和强迫性记忆,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等形式,结合生物教材的内容和课程标准,给初中生创造一个合理、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要求学生自主设置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教师要对课堂进程合理把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质疑,避免为了活跃课堂而漫无目的地思考,注意问题的学科价值。教师可以将初中生物科学史中的生动故事和经典案例植入课堂,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配合教材知识的讲解和应用,使设疑和创造良好统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情感体验和感悟。

3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科的学法指导。首先养成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初步体验,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课堂的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创造讨论和展示的机会,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和纠正,教师的及时总结和归纳,师生共同完成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采取激励式的课堂评价措施,鼓励和表扬学生课堂中的闪光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初中生物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全局掌控,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自觉,实现真正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下复习和练习,同时配合及时的单元及阶段性考试与评价,将每一环节的教学工作都做到位,才能实现课堂40分钟的高效。

4开展高效实验类型教学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10篇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计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面对课堂教学,也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天动、好展示,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前笔者耐心地制作了课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把声音和图画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课堂上,他们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笔者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教师能下功夫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虽然说这样也可以向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学生投入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相比,差之甚远。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综合运用起来,创设多种感官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图像、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笔者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把这一情境展示给学生,把有声的图像播放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合情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推测,受伤的大雁悲惨的叫声,听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飞以及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他们深切地感受了“惊弓之鸟”处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六、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情景导入,探究教学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深入生活,创设想象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的模式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的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等,都可以做为学习的资源。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更喜欢和生活有关的文章。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要设计情境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深化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蕴含着深情厚意,让学生领会到平淡文字下的丰富内涵,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难以有明显的效果,需要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可利用多媒体展现课文情境,在多媒体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例如教学《黄河颂》,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黄河的赞颂,这对于一个没有身临其境到过黄河边、对抗日战争历史还不甚了解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这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实景,介绍历史背景,创设情境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即使没有见到真的黄河,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黄河的魅力,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缺陷。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会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这一训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可在学生熟读后,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三、加强气氛的渲染效果

营造探究性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探究性阅读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请你给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行吗?”“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四、采用探究式教学

注重教学内容的探究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努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所以,阅读教学也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探究,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中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这比教师在教室里用口述、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要更直接、更生动。比如《甜甜的泥土》一文,教师就可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悟、体会自然的景色和韵味,使阅读课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且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并与学过的内容相结合,以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深入生活,创设想象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的模式应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想象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的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等,都可以做为学习的资源。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更喜欢和生活有关的文章。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要设计情境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深化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蕴含着深情厚意,让学生领会到平淡文字下的丰富内涵,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难以有明显的效果,需要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

参考文献: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情操、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教学工作,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

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使教学过程充满感彩,效果就大不一样。如教授《唐朝的对外交往》一章“晁衡与鉴真”时,我就选用了李白的《哭晁卿衡》一诗,“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短短几句,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展示了中日两国人民真挚友好的感情。而关于鉴真东渡,学生在小学学过,我就首先启发学生回忆,然后作生动的描述,这样人物呼之欲出,形象感人,亲切自然,同时又寓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2、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有些中学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讲《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与新航路开辟》一节时,我对四位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艰辛和成就,进行了着力的渲染和描述,以期达到以情感人的教学效果。在讲哥伦布航海之后,我还对哥伦布航行日记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其中有:大西洋上飘忽不定的绿草、闪烁不停的灯光,部下强烈的思乡情绪乃至反抗,“印第安人”的相貌、生活等等,这样的描述,加之教师忽而激动忽而愤怒,忽而慢条斯理,忽而激情高亢,仿佛把学生带到哥伦布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大西洋上航行,共享“发现新大陆”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讲课之中了。而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一节中讲到“和会不顾中国是战胜国,拒绝接受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竟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时,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山东是谁的?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整段描述中愤怒之情跃于言表,加之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教育人,以情感染人,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寓于言表之中。

3、教学中教学图片的设计

初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限度,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史料、历史地图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讲红军长征时,就亲自设计了一张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运用的是三层复合式地图,第一层是红军长征路线箭头示意(箭头已挖空)、地点等,第二层是抽拉式纸条,颜色与第一层底色相同,第三层是红色纸张贴于背后。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抽拉纸条,红色箭头便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是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喜怒哀乐的感彩,辅之以形象生动的教学图片,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的动机,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有益的,教师的教学能“俘虏”学生的全部思维,完全“占领”他们的心灵,使之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二、新颖教学方式的设计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取到着令人可喜的效果。

1、虚拟历史情境法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朝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再分组讨论,然后分别上台扮演角色。[学生发言附后]。整整一节课,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2、模拟辩论探究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即先分析原因(或背景),再讲过程(或内容),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在学《赤壁之战》时,我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搭建一个“殿前辩论舞台”,我扮演曹操,学生演大臣,然后,请各位“大臣”就“我”能否打这一仗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形成了主战、反战的两种力量,唇枪舌战,展开激烈的辩论,我从中归纳,主战派分别说出了四个理由,说明这仗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学生的争论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真正体味到了探究的滋味和乐趣,课堂效率明显有了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多媒体辅助视听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以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须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唤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

如讲到《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一节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奋斗”一目时,我先播放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从“杂草丛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形成“南泥湾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的问题,从而学生从背景、措施等方面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13篇

>> 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尝试 关于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拷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记忆效率 高效导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的思考 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提高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反思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有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有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巧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试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提高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几点做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程彩丽.论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特色相结合的思考及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3]曹同军.试论在语文课堂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08).

[4]黄龙芳.突显语文实用价值 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中职语文教学目标实现途径探索[J].龙岩学院学报,2011(S1).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魅力;效率

在小学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和重点是激发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归宿和成就感,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贯彻,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小学生全面的、多层次素质教育放在最突出位置,这就要作为教师在转变的过程中树立全方位的思维,积极组织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形成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学习。在此,根据我从事小学语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浅谈一下就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概括如下几点:

一、积极塑造教师在学生中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小学生心中应该是积极向上、素质高尚、具有个人魅力的形象,在教学中、学习中是指导老师,在生活中是人生的导师。

1.深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理念、方法是教师有效教学必备的素质

教师只有具备教学必备的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以及去促进教学的进步。

2.慈爱之心永存在教师心中是教师应有的素质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好每一名学生,对于小学生的差异性,要拥有像大海一样的胸怀,去包容、去理解、去关心性格与品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积极鼓励他们。

3.适应社会的发展去实施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对教师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改变传统像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转变教学思想和思维,根据时代要求去实施有效的教学。

4.对教育工作事业的极其热爱作为教师的天职

对于教学事业,要把其放在心中的位置,对教学积极奋斗,努力钻研,把其看成天职一样对待这个事业。

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效率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性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是需要长期培养及潜移默化影响的,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本文认为从学生终身学习着想,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探究知识的殿堂,培养各种技能的乐园,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重情境——使教学有滋有味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创设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创设应注意现实性和针对性,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热情,主动参与,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情境应贯穿于整堂课的全过程,根据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需要,教师适时巧妙创设各种情境,如有导入时的趣味情境,“0距离”情境,解决问题时的问题情境、探索情境,应用实践过程中的求异情境、猜测情境。如在解答数学例题:在一个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中,水深20厘米,现在把一块不规则铁块投入缸内,水面上升3厘米。求铁块的体积。情境设置:假如你现在就是一位企业的科技者,厂长要你立即测定一块很不规则的铁块(石块)的体积,你打算怎么办?这一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解题热情,也满足了学生想做“小大人”的心愿,学生个个争先恐后做实验,通过注入情趣的操作,加上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题,并且印象深刻,终身受益。

二、重生活——使教学有情有趣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情有趣的,是那么亲切、易懂、自然,而不是脱离现实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熟知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大胆裁剪、组合教材,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枯燥乏味的传统题:甲、乙两种儿童奶粉,甲种每袋400克,售价16元;乙种每袋500克,售价18元。每克价钱甲种比乙种贵多少元?改编调整后生活化的例题:甲、乙两种儿童奶粉,甲种添加多种微量元素,每袋400克,售价16元;乙种添加钙质,每袋500克,售价18元。如果你购买,你选择哪一种?理由是什么?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探究——使教学有理有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探索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索的方法,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过程,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顺从学生的学习思路。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这种教学实质上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学生持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看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

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观察猜想、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分析抽象、验证假设、提炼归纳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善于思考,使学生对知识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重合作——使教学有商有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学会学习,通过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要学会与人合作,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得到更多地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会人际交往,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经过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开展合作学习一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搭配,使合作成功愉快;二要注意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合作民主高效;三要注意合作学习时机恰当,使合作不流于形式。

五、重应用——使教学有喜有得

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能让学生亲近数学,养成运用数学的习惯。应用也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是创造发明的源泉。

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只有应用才能使知识转化为物质产品。学生通过应用,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次的真正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时,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没“味”了,此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做家庭小理财,帮奶奶算一算:存钱利息是多少了?到斯的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应用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理解极为深刻,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连续推理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六、重质疑——使教学有思有辩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疑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让学生不断怀疑,否认已有的东西,提出问题,使之更完美,更合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师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其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有价值,都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如果学生确实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搪塞,应坦诚地给学生说明和解释,以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好学精神,点燃创新之火。

七、重评价——使教学有情有意

《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传统的教育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开展,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又要注重对学生技能、能力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培养和评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力求亲切、真诚、肯定、到位,充满激情和爱意,对有错误的结果,教师尽可能设立台阶,让学生脸上留有光彩。如有学生思想不集中,做小动作造成答非所问,教师切忌大声呵斥,应耐心地说:“请你听清楚,相信你能行!”评价主体应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增加学生自评、他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真正做到生生、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到表扬时不吝啬,同时还要注意该低调的不高歌,该要委婉时不过露,让同学感到老师微笑、点头、赞许的目光都是崇高的精神赞赏,真正把激励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八、重个性——使教学有灵有性

教育就是培养人,所谓“培养人”,不仅是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完善的性格,成为个性心理上和谐发展的新人。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并以自己的个性特长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如果没有个性和特长,我们的教学也不会丰富多彩,学生也都是克隆人一个模样。热情、耐心、温和这三个方面几乎都是所有优秀教师都具备的主要心理品质,但像诙谐、幽默、富有同情心、善于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办事果断坚毅、强烈的责任感、广泛的兴趣爱好等这类性质品质,都应是教师具备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这些个性和特长,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一种引导、一种教育,教师的字写得好,他教的学生字写得好的也多;民主的教师,其课堂气氛活跃;文学修养高的教师教的学生写作水平好的也多……

从以上八个方面的进行的课堂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全面优化,为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生生存,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平邦彦:《数学中没有捷径》,《数学译林》,第17卷,1998年第3期。

(2)张学军、王一秀《新大纲呼唤新方法、新理念》,《中小学管理》2000.9.。

(3)米山国藏著,毛正中、吴素华译:《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