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依存的进一步加深,目前我国急需既熟悉中国国情、又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专门人才。为满足社会需求,根据教育部教高厅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通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统培字20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专科起点)经济学专业(经济分析方向)教学计划及专业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统计局培训学院商定自20*年春季起在全国开办开放教育试点本科(专科起点)经济学专业。现将我省招生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经济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尤其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科学统计方法进行经济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二、课程设置

1、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

2、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学大纲、材、统一考试、统-评分标准。主要课程有:英语II(1)(2)、计算机应用基础、西方经济学(本)、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分析、产业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专题、经济案例分析。

3、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毕业论文等)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结合毕业作业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采取案例编制的形式进行,训练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和科学方法考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可以撰写理论型经济论文,也可以撰写经济分析报告。

三、课程免修

1、课程免修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教学教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2、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本科(独立本科段)的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难度,相应课程替代作如下规定:《西方经济学》(刘凤良主编)可以替代《西方经济学(本)》,《计量经济学》(贺铿主编)可以替代《应用经济计量学》,《国际经济学》(佟家栋主编)和《经济思想史》(王志伟主编)可以替代同名课程。具体操作按中央电大免修免考管理办法执行。

四、学制、毕业及学位申请

1、本专业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学习有余力者可提前毕业),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2、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3、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4、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本专业学员毕业后可直接申领《统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从事统计或相关工作。

5、本专业的教学实施和期末考试由湖北省统计干部培训中心统一组织安排。

五、报名及录取条件

1、凡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以上学历者均可报名参加学习

2、报名学员统一参加入学水平测试,测试内容为:《大学语文》、《经济学基础》和《统计学基础》。择优录取,额满为止。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一,就业机遇不平等。按照现行规定,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用工时,一般要求学生持有择业通知书,而中职学校毕业生没有择业通知书,以致缺乏平等择业的机会。第二,中职学校的就业工作在校企对接上的政府参与度不够,以致缺乏相关政策,使企业对安置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缺乏积极性。另外,由于企业本身存在用工风险,因此企业一般不会和学校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第三,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为农业城市,大型企业较少,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吸纳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少、能力低,以致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存在较大困难。此外,高等院校毕业生供给的快速增长稀释了企业的需求增长,从而导致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

2.学校层面的问题

第一,学校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承担就业指导工作的多为负责学生就业的工作人员或文化基础课教师,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训练,缺乏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不能为中职学校毕业生提供专业就业指导,个性化、高层次就业指导则更难实现。第二,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跟风”现象。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就业安置主要以“外向型”就业为主,本地就业安置为辅。就业市场需求调查困难,难以为专业设置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导致专业设置缺乏依据。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扩大招生,专业设置甚至比较随意,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已出现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过剩的问题。此外,由于盲目设置专业,出现专业师资不足,缺乏实训设备等问题,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培养的中职学校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第三,学校缺少资金和师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不仅无法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更无法派出实习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和指导学生实习就业,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学生自身的问题

(1)中职学校毕业生择业定位不准确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2 96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和表2。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历、专业水平及工作能力,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与地方经济水平不相符的问题。更有一些中职学校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盲目自大的问题。在就业方面,他们过分要求就业单位专业对口、工资待遇较高和工作环境较好,这是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

(2)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基础较差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毕业生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以致在专业理论的掌握上存在较大困难,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理论支撑。虽然大多数用工企业要求中职学校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忽略他们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尽管动手能力较强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在操作方面比较熟练,但由于缺乏理论支撑,所以常常在面对疑难问题时束手无策。因此,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成为影响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3)中职学校毕业生思想不成熟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能吃苦耐劳,不愿到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的岗位工作,因此在择业中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给就业造成较大困难。同时,由于中职学校毕业生思想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导致他们难以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解决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为了解决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和中职学校应不遗余力地寻求对策,开展工作。

1.立足本地,加大宣传,尊重技能

地方政府要注意引导舆论,立足本地,加大宣传,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职业教育氛围,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另外,从政策上对职业教育有所倾斜,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落实两项具体工作。一是举办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会、校企合作洽谈会、企业家报告会和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旨在为中职学校毕业生较好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宣传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宣传中职学校毕业生,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中职学校,扩大中职学校的影响,旨在为中职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合理设置,加强教学,增强能力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行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等,设置适合本地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保证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加强实训教学,强化岗前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加强校内和校外的实习与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既要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校内实训场地,又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训为手段,以技能为根本”,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既要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与实训基地,实现“技能型”人才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又要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二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其一,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应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的比例,在实训教学中要引入企业的部分生产流程和生产标准。其二,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要着力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在实训管理中引入企业4S管理,让学生较早熟悉和适应企业的管理。三是强化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中职学校毕业生持双证或多证者就业率远高于其他求职者。因此,中职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试,鼓励学生考取与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提升素养,强化师资,提高实效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应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一年级时,主要针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等情况进行指导。二年级时,主要对所学专业的用工企业、岗位情况和企业文化等进行宣传,同时帮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调整择业心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三年级时,要做好顶岗实习生的跟踪服务,了解学生在实习岗位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顶岗实习中的困惑。

(2)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其一,安排部分从事过就业指导工作的优秀教师外出培训,系统掌握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技巧。其二,长期聘请人力资源公司或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就业指导师来校任教,改善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结构。其三,对班主任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3)创新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要大胆地“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具体来说,有四个关键。其一,积极联系用工企业,聘请社会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来校讲座。其二,请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传授成功就业经验。其三,在校内组织模拟招聘会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招聘会,锻炼学生求职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求职的能力。其四,利用教学见习或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岗位工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就业指导应融入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其一,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授课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其二,将就业指导的有关内容渗透进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等。其三,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4.深化合作,加强建设,鼓励创业

(1)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要在联合办学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教学上,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企业要选派相关指导人员来校授课。在实践上,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和实习标准,企业应安排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上,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习的便利条件,使学生在企业顺利完成顶岗实习,达到企业所需的人才标准。

(2)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学生就业推荐渠道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要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与开发,完善企业信息、就业信息和毕业生信息库,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信息化推动就业工作,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全面提升,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正直21世纪的我国,科学与经济都处于高度的发展之中。按照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对经济区域较落后的扶持力度,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并提倡因地制宜,发展自我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不仅影响着区域内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与高校专业的设置与机制的创新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稳定的发展,各区域也呈现出自我的经济特色,这无疑就为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力过剩的情况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快速有效的缓和了就业矛盾,其主要表现为:

1、工作量的增加

经济的发展促使工作需求量的增大,劳动力资源从而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减少了劳动力的过量与浪费。工作人员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发挥,并能够充分展示自我能力与才华,与此同时也可以提升一个企业的效率与品质。

2、就业机会增多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内的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快速的发展,而从使得区域内工作岗位与需求人数的增多,这无形状就增加了就业机会。专业的高水平的人才出现紧缺情况,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针对行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专业知识,无疑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增长促使更多劳动力的需求,高水平、高专业、高标准的人才供不应求,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提过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二)严峻的经济发展则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多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健全,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由国家统包分配到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毕业生群体带来更多的就业选择与就业机会。而经济面临严峻形式的时候,如通货膨胀,企业尚且举步维艰,节省开支,改变体质另谋出路等方式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这样以来,就业岗位就会大大缩减,会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多的艰难与挑战。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目标来培养专业人才,严峻的经济形势,会减少去毕业生的需求,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从而给毕业生就业增加困难与挑战。

(三)众多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我国各大高校陆续扩大招生规模,学生可以拥有更多院校选择的同时,也迎来了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拥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澎湃的满腔热血,活跃的创新思想,成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而备受企业的青睐。众多的毕业生为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比较与选择,企业能够选择到思想活跃,高水平、高能力,具有亲和力,与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的理想人才,从而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活力。

二、广西经济的发展特点与人才的供需状况

作为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来说,应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特点与发展规律,调整教育模式与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毕业生,从而达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目的。以广西来说,其在政策、地理位置、资源与文化中都呈现出自我的特色。

(一)广西的区域特色

1、地域特色

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沿海有1595公里的海岸线,享有“黄金海岸”之称。无论是海运、陆路、航空都成为方便快捷的通道。

2、政策特色

广西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又是民族区域自治省,被划分为西部大开发的行列之中拥有着民族自治政策与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广西临海,可享受沿海地区经济开放政策和边境开放政策。多种优惠政策的叠加,使广西成为我国优惠政策最多最开放的经济区域。

3、资源特色

广西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产有12种,如铝土矿、铅、锡等有色金属。广西拥有者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并且有着美丽的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风景与别具一格的边境特色,因而成为我国的旅游大省。

4、文化特色

广西与越南毗邻而居,自古以来交往密切,因而拥有者相近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少量相通的语言,具有与众不同的区域特色。广西与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的国家,经济文化等也交往甚多,更进一步的推进了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才供需

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重的优惠政策、凤舞的矿产资源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决定了广西的经济发展特色与发展道路。广西的有利的边境口岸与边境贸易点为边境贸易进出口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贸易通道,因而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比重迅速增长。随着工业化步伐加快,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西的城市化水平较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边境民族风情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带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相对较多的增加了工作量,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广西地处边境,相对偏远,很多高学历的毕业生会选择经济发达,经济文化繁荣的大都市进行发展,这就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缩小了竞争压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展了发展空间,为他们的就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与机遇。

三、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高职院校是直接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教育类型的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拥有良好的工作素质与职业 能力,成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区域经济的类型、产业结构影响这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高职院校只有着眼于区域经济的行业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出服务于本区域内社会、行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这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影响着高职院校设置和调整专业。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类型、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状况设置专业,力求培养各类高标准、高水平的工作认为,通过专业的结构调整,拜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矛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四、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明确培养目标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与发展,其教育方式归根结底基本上属于大学本科的缩短版。大学为四年学制,而高职院校则压缩成为三年学制。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其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知识基础,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上应该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这样既有利于高职院校与时俱进的发展,又能为社会培养名副其实的专业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本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能够服务于一线的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此目标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培养机制,如发展何类型的专业人才,设置何种专业等,力争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二)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为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发展水平与就业形势来培养专业人才的,那么高职院校就应该以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及时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用以培养高标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否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被潮流所淘汰,关键是看其能否积极主动的根据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变化来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专业技能,关键在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机制。学校及时准确的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调整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及与社会企业迅速接轨的课程,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

(三)推进产学研结合

重理论、重知识的培养模式已成为过去式,现代化的新型教育既要重实践、重能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活动,注重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与企业相联合,积极开展开放性的人才教育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就读期间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加强实践经验。聘请社会的成功人士进入学校进行讲座论坛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职业,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术人员,服务社会,发展社会。

(四)转变就业观念

我国的教育制度已由精英化教育时代转变到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增多,为就业增加了困难与挑战。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向学生介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杜绝急功急利、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遥远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根据自我特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英东激烈的人才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实践经验不够充分,其就业观念的转变,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理论应用与实际,丰富实践经验,还可以充分有效的合理利用人才资源,避免劳动力的浪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其合理的择业可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减少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突出应用、满足需要”的宗旨为培养人才的目标,随时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变化,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经济发展等全方位的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1]工宝生,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J].机械职业教育,2007(1):39-41.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写论文首先要确定研究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和热情。研究的范围和对象首先应当来自我们对某一问题的兴趣。兴趣来自平常对某些问题的特别关注。例如,有位硕士研究生同学在农村参加过支教,支教时就对所在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感兴趣并做了大量调查,设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时就确定了农民收入问题。

以经济学论文为例,写作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思考清楚才可以写作好经济学论文。根据对历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所得之观察,经济学毕业论文的设计与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需要关注。

然后有兴趣了才确定可研究问题。兴趣虽然是热情的动力,但是兴趣涉及的研究范围可能太大,譬如有些同学喜欢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于是把这一理论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结果不得要领,变成了抄袭教科书。确定兴趣以后,一定要把兴趣涉及到的范围缩小到“可研究问题(Researchable problem)”上来。可研究的问题是指具体的问题,是指研究者的知识信息量所能承受的问题。范围很大而由单个研究者难以完成的问题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疑难问题(Problematic situation)”。设计毕业论文选题时一定要把“疑难问题”分割为给定研究资源条件下的“可研究的问题”。毕业论文写作时,要考虑的资源条件包括:论文起始时间规定,字数规定,知识储备和工具掌握的程度,阅读文献的规模、人员和资金支持等等。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般规定5000字左右,这个规定本身就是考虑了不要求本科生去写特别大的“疑难问题”,考虑了本科生的知识和工具运用训练水平不可能完成较大范围的问题研究,考虑了本科生临毕业期间面临的其它问题,同时也提醒要写精练的文字。简言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定要写具体的“小”题目,写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所谓“小”是指能够在概念、问题、原因、数据检验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能够得到准确界定的题目。譬如毕业论文《校园水果商的垄断市场分析》,把西方经济学微观理论缩小至垄断市场理论,运用垄断市场理论分析高校校园只有一个水果商的市场的垄断来源、垄断效应并做出预测。这个选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校园水果市场数据来源和分析都在作者的能力范围之内,是可研究的问题。又如04级经济学学年论文《从X-非效率看我校教学楼电力资源浪费现象》,把西方经济学的垄断组织理论压缩到“X非效率”一个问题点上,并把它用来分析我校教学楼电力资源浪费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的分析上;作者自己设计了调查方案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调查,选题和数据来源、原因和对策分析都做到了可控性、可检验性和可行性。这两个选题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即依赖自己的调查和数据收集,避免了抄袭。

阅读他人的文献,一定要注明文献出处。很多学生不愿意引用他人的文献,以为若如此则自己的论文就无新意。有三个原因要求我们引用了他人的文献就必须给出文献的出处:一是,引用他人的文献、引用的质量和水平是自己能力的体现,而且是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提供证明,这是“利己主义”的要求。二是,尊重和致谢他人对你的贡献,这是职业道德和利他主义的要求。三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方便,告诉他们研究这类问题,可以参考那些文献,这也是职业道德和利他主义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95年的10579.31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81408.49亿元,各种教育层次的总毕业生人数也由1995年的8814497人提高到2010年的15632612人,人力资本积累得到一定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发展不匹配,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物质资本的积累较快,但人力资本的发展相对滞后,从而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同时地区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显现,东西部之间的发展水平出现很大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的五分之二。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该战略实施十年多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于2012年1月9日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实证分析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根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西部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区、市。由于重庆在1997年从四川省划出为直辖市,该时间跨越了样本空间,但是重庆始终属于西部地区范围,所以对模型的分析没有影响。本文数据均来自相关年份相关省份的统计年鉴,所用的数据是对12个省、区或市的相应项目的加总求和而得到的。如1995-2010年的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为西部各省份生产总值加总之和,其他亦同。物质资本用每年的资本形成总额来代表,人力资本用受教育人数来表示,其中受教育人数又包括小学毕业生数、中学毕业生数、中等职业毕业生数和本专科毕业生数。

回归过程。根据西部地区1995—2010年GDP总量Y及物质资本K和人力资本H的样本观测值,运用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得以下回归方程:

logY=-1478.462+1.2495logK+0.0084logH

(-0.542548) (31.20939) (3.306366)

(R2=0.996211,调整后的R2=0.995628,F统计量为1708.914,D-W统计量为2.53709,回归方程下方括号里的数字是相应参数的t统计量)

该回归方程效果比较理想,判定系数R2=0.996211,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5628,说明回归方程对数据的代表性超过99%。F统计量为1708.914,远远超过了F分布的临界值,说明Y与K 、H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该回归结果显示,资本形成总额K的弹性系数很大为1.2495,而受教育人数H的弹性系数很小只有0.0084。说明1995年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要是靠物质资本,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很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不匹配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西部在加快物质资本积累的同时应加快人力资本的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对西部地区GDP总量Y、小学毕业生数X1、中学毕业生数X2、中等职业毕业生数X3和本专科毕业生数X4的样本观测值(见表2)进行回归得到以下方程:

logY=-13.1598+1.04364logX1+0.4534logX2+0.4285logX3+0.6549X4

(-2.1766) (1.4833) (-0.6740) (1.4207) (1.8471)

(R2=0.9698,调整后的R2=0.9588,F统计量为88.1848,D-W统计量为0.8613,回归方程下方括号里的数字是相应参数的t统计量)

根据回归结果,判定系数R2=0.9698,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588,说明回归方程对数据的代表性超过99%。F统计量为88.1848,远远超过了F分布的临界值,说明GDP与不同层次教育水平的毕业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小学教育的弹性最大,说明基础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很重要;其次是高等教育的弹性,意味着高等教育可以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中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弹性相对较小并比较接近。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西部地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西部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大,而人力资本的作用很小,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发展不匹配;第二,基础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从而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小学毕业生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三,高等教育由于可以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比较明显;第四,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对西部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如小学和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里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来源,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后续教育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西部的长期经济增长。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对教育的投资相对较少,受教育的人数偏少,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西部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地区人口的比重是东部地区的1.9倍,同时还存在人才向东部流失的现象,要想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从基础教育做起,构建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要普及小学教育,减少文盲、半文盲人口数量。社会越发展,人力资本的作用越大,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边际生产力越低。

2.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其培养的人才属于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但东西部之间在高等教育上有很大差距,有历史、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链条的终端,其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转化为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政府资金短缺,导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国家应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促进人才的西流,在课题申报、学位点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等方面从政策上进行倾斜,设立专门的西部人才奖励基金,鼓励高级人才到西部工作。西部高校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高等教育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3.稳定发展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作为连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多数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特别欢迎,原因是中职生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且接受过相应的动手操作训练,在工作中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比初、高中毕业生强;从思想意识上来讲,他们接受的就是做一线技术工人的教育,因此,他们能准确为自己定位,基本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扰。而且他们在学校素质教育的培养下,综合素质较好。近年来中职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品牌学校的中职生甚至成为企业抢手的香饽饽,供不应求。西部地区的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比较薄弱,是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4.加大教育投入。据统计,东西部同等类型高校在固定资产、师资力量、每年投入等方面差距在2.45倍左右。由于教育投入较低,造成西部地区人才的匮乏,同样是大学毕业在东部和西部工作的收入差距很大,西部地区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到东部去工作,客观上造成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向东部流失,使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西部地区对地方财政的依赖远高于东部高校,东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比较大。为改变这种困境,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等方面给予较大资金投入。西部地区也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除了政府资金支持,也应充分利用市场,寻求银行支持和社会支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继续加强物质资本积累。物质资本在西部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对西部地区物质的支持。截至2010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开发重点工程78项,投资总规模约1万亿元,中央累计投入财政性建设资金57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8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600亿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国家扶持力度加大,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应该把资金较多地投向教育领域,从根本上解决西部人力资本匮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严成樑.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

[2]孙敬水,董亚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As a new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in som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is no exception.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western econom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its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of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s.

P键词: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创新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western economics;curriculum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56-03

0 引言

职教本科生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的本科生群体,他们来自技校(技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经过单独对口统一考试合格后,进入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接受本科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

西方经济学作为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针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实践技能相对强的职教本科生的这一最大实际,而是照搬普通本科的教学设计,或者在职教专科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简单增加教学内容与课时。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偏差,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偏离了职教本科的培养目标。

1 基于培养目标的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定位

1.1 职教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

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但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生源不一样,而且在于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职业本科是2014年国务院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解决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迫切问题。职教本科教育则区别于过去的普通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之时即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毕业生以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和劳动力上独树一帜。而我国普通本科目前仍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培养目标上,职教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经济实践和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而不是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

因此与普通本科相比,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过多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演,而在于基本概念与经济实践的融合讲解、基本原理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等。

1.2 职教本科不同于职教专科

从上述也可以看出,职业本科教育既重视理论塑造又重视实践训练,一方面通过扩大理论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培育严谨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形成比普通本科生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持续的操作能力及创新素质。而职教专科主则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一般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面向车间及生产线的操作性人才。所以,职教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专科课程技术性、实操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让学生在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具备强适应性,避免因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形成的思维局限,从而在毕业之时,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并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与职教专科相比,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和基本原理的简单应用,而在于经济学范畴的较深入理解,并让学生掌握专科阶段可能未深入理解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从而既避免职教专科生单一的模仿执行状态又避免普通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可能脱节的现象发生。

2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知识水平底,对数学内容难以接受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职教本科生在中职院校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但西方经济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大一第一学期都学过“微积分”这门课,但到第二学期问他们具体学习了什么内容,很多同学都说不上来了,总的来说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他们已经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现在一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职教本科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需要对职教本科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补缺补差。

2.2 对大学教学方式变换不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讲究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同样一门课安排课时多,许多知识点教师反复精讲,而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相比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内容更多,教学进度也更快。因此至少对大学一二年级的职教本科生而言,由于他们仍然喜欢填鸭式学习和题海战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均已根深蒂固,故对大学的授课模式很不容易适应,也不愿主动改变。

2.3 对西方经济学学习难以提起兴趣

西方经济学虽然名为经济学,但其实很抽象,与经济实践并不直接“融会贯通”,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因此多数学生普遍有这样的心理:西方经济学如此抽象、晦涩难懂,与我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与我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没什么关系,而且,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也不影响我今后的生活,所以听不懂就听不懂,顺其自然吧。也有的职教本科生,囿于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局限,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就足够了。

3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优势

3.1 对经济实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职教本科生来源于中职学校,他们在中职阶段学习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有的甚至参加了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经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感觉和感性认识。而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课程,作为对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如果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经历与经验,无疑有助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说,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职教本科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其它财经类课程,在可接受性这一点上,是有一定优势的。

3.2 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同样源于他们的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经历,他们较之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较少经受应试教育的训练,虽然在基础理论以及数学训练上逊色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正由于较少经受应试教育思维固化的影响,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据笔者的观察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显得较为沉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于自己出身(学校)的自卑心理。而实际上,当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形成更贴近他们的教学氛围时,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感觉”就会被适时激发出来,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4.1 因人制宜,改进教学手段

职教本科生虽然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但具体来自技校(技工学校)还是中专(中等专业学校) 或者是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习者不同的个性,开展课堂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如果辅以良好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内在动机发挥作用后的学习成就感。

笔者在一次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后,与职教本科生交谈时得知,他们中大部分之所以西方经济学考得较差,固然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的落后:有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僵化呆板――先讲概念,再展开原理,接着画出图形,最后进入课后练习(有的甚至连课后练习都没有),套路固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基本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和考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学习热情。

4.2 发挥经济学的实践性,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西方经济学体系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类,其中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所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经济政策等知识,职教本科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都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知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认为以上相关章节内容,他们较为感兴趣,但同时也觉得教材编写过于抽象,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开场白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辩论,再开始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此外,西方经济学教育中存在很多的知识点,教学大纲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穿插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导的过程回归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和急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改变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以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空间的泛在化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化等特点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微课、MOOC、精品资源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等各种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渴望现代教学手段能对他们的专I或非专业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在面向职教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大学教师应结合职教本科生兴趣广泛、喜欢寻求变化的特点,及时利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的时代机遇。

笔者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发现利用了互联网视频和音频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效果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课堂,从而提升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加林,王晓军,周发明,李晚芳,彭分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五个三”教学改革体系创新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

[2]刘生,李桃.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

[3]彭现堂. 关于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9).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6-0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推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广西高职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基本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业质量是评价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尺度。为了检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职生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6年5月至8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毕业生从业者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研究概况

(一)调查的目的

通过调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检视广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广西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查的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从业者性别、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毕业时间、家庭所处地域、在校期间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可能与个人职业生涯相关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二是对从业者初次就业的时间、变换工作单位的次数、目前就业的地域、单位的性质、工作岗位的层次、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职务晋升情况、接受培训情况、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不同时期的薪酬水平、对目前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等就业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三是对从业者的就业心理、掌握就业信息的渠道、毕业院校与就业的关系、个人因素与就业的关系、学校教学活动与就业的关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的关系等影响个人就业质量的因素的调查。

(三)调查的方法

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一是通过直接走访接纳高职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单位,将纸质问卷发给调查对象填写后回收;二是通过部分在高职院校当过班主任的教师,将电子问卷发到班级的QQ群,让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填写后回收;三是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对高职毕业生从业者进行个别访谈。共计回收问卷441份,其中符合要求(就业地域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包括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和崇左6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毕业时间为2005―2015年期间)的问卷336份。

(四)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

接受问卷调查的336名从业者分别毕业于广西区内15所高职院校,其中男生165人,女生171人。就业地域、所学专业和供职行业分布情况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调查样本的数量比较有限,分布也不均衡,地域分布与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大专学历以上人才扎堆南宁的畸形分布相对应,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租赁和服务业,调查样本的数量和分布对调查结果可能产生某些影响和偏差。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分析

(一)月均薪金

不分行业和从业年限,所有接受调查的高职毕业生月均薪金(包括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现金收入)最高为30000元,最低为1000元,平均为3809元。月均薪金最高者为公司老板,最低者是处于半就业状态的自由职业者,均为极端个案。2016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职位的平均薪酬为4201元,这个水平基本上就是广西2016年的平均工资,3809元的月均薪金与之相差近400元。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薪金水平偏低。

分行业看,各行业的月均薪金从高到低排列如图4所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最高,为4240元,金融保险业最低,为3000元。需要说明的是,个别行业因样本太少而没有列入其中。

v向比较表中“初次就业月均薪金”和“就业三年后月均薪金”的数值变化,应该体现出社会不同时期的薪资水平的变化情况;横向比较应该反映出高职毕业生随着就业能力的增强,月均薪金逐步得到提高的变化情况。本次调查采集到的数据与“应该的走向”基本一致,但也出现个别与“应该的走向”倒错的情况,如2010届就业三年后月均薪金已达4100元,但目前月均薪金却倒退到3967元,可能的情况是调查样本有限,或者是选择样本出现偏差(如接受调查者大多数换了新工作,收入比之前更低的情况)。

(二)劳动时间

在问到“您现在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是多少?”时,36%的人选择“40小时以内”,45%选择“40-50小时”,19%选择“50小时以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的标准工时制度是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在正常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由此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者工作超时,区域内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劳动者休息权益遭受侵犯、企业用工非法、劳动监察不到位等现象。

(三)工作稳定性

工作稳定性表示从事同一职业时间的长短。工作稳定性无论是对就业者来说还是对用人单位来说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次调查主要用“变换工作单位的次数”(图5)和“目前劳动合同签订的期限”(图6)两个指标来描述就业者的工作稳定性。

从图5中可以看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变换工作单位比较频繁。频繁“跳槽”主要发生在从业的初期,主要原因是高职毕业生刚步入职场时,面临就业压力,欠缺求职经验和就业能力,采取先“将就”再“骑驴找马”的就业策略所致。数据表明,接受调查者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仅为8.81个月,但随着从业年限的增长,工作趋向稳定。

从图6中可以看出,仍有17.24%的高职毕业生从业者至今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主要以短期合同为主。我们在统计这组数据时发现,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与从业时间相关。从业时间越长,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越高,且劳动合同签订的期限越长;从业时间越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越低。这可能与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最终定向及养家的经济压力相关。

在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下,劳动力的流动虽属正常,但流动过于频繁,既不利于从业者特定工作领域的知识、经验、技能积累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用于招聘的人力成本以及整个社会的摩擦性失业。

(四)职务晋升情况

在问及“您现在工作岗位的层次”时,被调查者的选择如图7所示。从中可见,接受调查者的工作岗位还是以一般员工居多。

为了使员工掌握和使用新技术、新工艺,企业需要加大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除对外招聘和引进急需人才外,也常常需要进行内部挖潜,将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目的是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实际上也同时将这部分人力资源成本固化到了接受培训的员工身上。接受培训的员工,其人力资源投资的存量增加了,就业能力就相应增强。所以,作为就业质量的构成要素,接受培训是一个正向指标,接受培训的次数越多,就业质量就越高。

(六)专业对口度

在问及“您目前的工作与您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时,情况如图10所示。

如果将“很对口”和“比较对口”两个选项归为对口,那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仅为35%左右,专业对口度非常低。相对于“月均薪金”,高职毕业生或许并不在乎专业对口度,但从教育投资和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说,对口就业是实现教育投资回报的最有效途径,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学,都是对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这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

(七)就业单位性质

在问及“您目前就业单位的性质”时,结果如图11所示。

传统上,一般把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看成是“铁饭碗”,享有更高的职业声望和工作稳定性。从图11可以看到,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占比分别仅为1.14%和4.55%,且不分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超过70%的高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工作;10.23%自主创业。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自主创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出路。

(八)就业满意程度

在问及“您对您目前的就业岗位的满意程度”时,选择如图12所示。

如果将“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算作满意,则满意度为48.86%,略高于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对全国201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3年后调查的47%的满意度。进一步对就业单位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和劳动关系各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表示“满意”的百分比如图13所示。其中,对“企业(单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最高,而对“晋升机会”的满意度最低。这些数据也许对用人单位改善自身内部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结语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高职毕业生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人力与岗位结合的权责利关系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人力与岗位结合的权责利关系”具体表现为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薪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工作能力、人职匹配、职业发展,等等。“利益相关者”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高职院校、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事件均有明确的或隐含的需求和期待,学生希望通^就业,能够自力更生,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家长希望通过就业,实现教育投资回报,帮助孩子安身立命;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就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政府希望通过就业,保障人力资源供给,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好坏,就是高职毕业生与岗位结合的权责利关系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程度的综合评价和判断。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实质是一个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范畴,鉴于目前尚未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就业者个人的评价角度,即选择与就业者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直接相关的就业质量构成要素来描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数据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薪金偏低、劳动时间偏长、工作稳定性差、专业对口度和就业满意程度低等问题。

希望本文研究结论能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为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劳动监察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广西人才网联系统2016年三季度薪酬报告[EB/OL].(2016-11-21)[2016-12-28].http:///webpage/Article.aspx?ArticleID=80506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5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杨其勇,张杰.“五个满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研究”(08FJY013)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效益;产出效率;生产模式;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08

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国民经济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贵州农业发展在全国长期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与贵州省人多地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关。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效益是否增加,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本研究对贵州省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农、林、牧、渔的发展优先序,找出农业发展的最优组合模式,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资料投入,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应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效益观则强调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2],为研究经济效益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另外,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人”的假说就是“效用人”的假说,实际上就是经济效用最大化分析[3],也就是规模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在实证研究方面则体现为数量化、模型化,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众多数学模型的应用,同时也更侧重于对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和生产投入要素的具体分析和探讨。

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问题[4-6];(2)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经济效益问题[7-9];(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10-13];(4)其他如农业科技与信息化与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问题[14];低碳农业发展可望取得良好的长远效益[15];农业结构优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6];发展创意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7];等。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产业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农业产值和投入等生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区域间的农业经济效益差距,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探讨贵州农业产业结构的最优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

2 贵州省区域农业产值与产业绩效对比分析

2.1 区域农业产值现状分析

六盘水市、安顺地区、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1992—2008年间的投入变化趋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4个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投入基本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区域间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4个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之间的投入值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之间的投入结构变化也出现明显的分层,说明不同区域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次序。例如,4个地区中农业投入值的次序为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说明毕节地区着重发展农业;林业投入值的次序则为黔西南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毕节地区,说明毕节地区的林业发展较为缓慢,而黔西南州的林业优势较为突出。说明在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了地域内资源的特点和利用。

六盘水市、安顺地区、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1992-2008年间的产出(增加值)变化趋势如图2。

从图2可以得出,除个别年份外,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4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基本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说明随着生产投入的不断增加,各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产值也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其中,安顺地区(2007年)和黔西南州(2004年)的林业增加值以及毕节地区(2007年)的渔业增加值则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4个地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考虑市场价格和农业灾害等因素,仅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看,同一地区内的农业产值总体呈规模增长趋势,但大农业内部的二级产业则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区域农业产业绩效对比分析

以下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只考虑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情况(具体指资源在农、林、牧、渔四类产业中配置使用情况),且假设农业生产满足规模报酬不变性条件下,用农、林、牧、渔四类产业投入与其相应的增加值之比来考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计算,得出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1992—2008年间的农、林、牧、渔业产出效率值如表1。

根据表1将每个地区17个年份的产出效率值进行平均,得到地区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均值(表2)。

表2表明,毕节地区大农业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安顺第二,六盘水第三,黔西南州居末。

3 贵州省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分析

为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均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对四个地区17年间的68个决策单元(DMU,每一单元包含若干个子样本)都用农、林、牧、渔业四类的投入与增加值的比重予以表示,通过对决策单元产出标杆值的计算,选取标杆值最高的几个决策单元对贵州省农业生产做典型模式分析(表3)。

由表3的产出标杆值可知,1992年安顺地区是4个地区17个年度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模式。其次是2001年、2003年和1996年的毕节地区。根据农、林、牧、渔的投入、产出比重与整体均值作比较,可以得出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的特征。

(1)安顺地区(市)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征:从产业投入来看,农业投入比重非常低,而林业、牧业投入比重非常高;从产出来看,林业增加值比重非常高。1992年及2001年的投入产出的表现是其代表。六盘水市生产方式与安顺地区(市)较为类似。

(2)从2001年、2003年、1996年毕节地区的农业投入产出结构反映了该地区当期农业产业结构的如下特征:农业投入比重高,林业投入比重低,牧业产值比值较高。黔西南州生产方式与其较为类似。

(3)1992年的六盘水市的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征:除林业投入比重略高外,农、牧、渔业各产业投入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相对于产出标杆值高的典型生产模式来讲,如果有效决策单元的标杆值较低,则说明其生产方式较为特殊。

如表4所示,毕节地区1994年度的生产模式呈现如下特点:农业投入比重高,渔业几乎无投入,农业增加值相应较高。黔西南州2007年度的生产模式则有下特点:轻农业投入,重林业、牧业、渔业投入,相应地其渔业与牧业增值也较为突出,但该种模式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点或当年的市场需求状况(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关联。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是也应注意这种现象。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4个地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投入与增加值及产出效率、相关决策单元的标杆值所引起的典型农业生产模式和特殊农业生产模式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市场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和产出效率能够直观地反应出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2)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前提下,根据决策单元的标杆值高低可以得到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借鉴意义农业生产模式,并可以通过这些模式来决定生产投入量的多少以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化;(3)从农业生产绩效状况出发,并结合典型性与特殊性农业生产模式分析,可以得出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即结合当地的地理状况和生产基础等因素,对农、林、牧、渔业各产业的发展潜力排序,通过选择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来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本研究虽然对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区域对比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但是基本上都基于纯粹的技术有效性。而事实上,市场有效性也影响甚至左右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可以说,技术有效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而市场有效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保证与导向。比如,2007年度的黔西南州农业生产绩效表现不俗,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年肉类市场的价格行情。因此,关于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农业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还需在考虑技术进步等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2-29.

[2] 邢玎.临渭区农业经济效益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4-5.

[3] 刘新生.种植业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滨州市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2-6.

[4] 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农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综合指数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42-44.

[5] 张华,吴超.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88, 96.

[6] 秦钟,章家恩,骆世明 等.近20多年来广东省农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 227-15 229.

[7] 杨彦文,陈书珍.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岷县农业发展[J].甘肃农业,2009(9):77-78.

[8]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7-8.

[9] 董艳敏.永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0(6):72-75.

[10] 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32-34.

[11] 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32-37.

[12] 刘忠涛.制度因素、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10(9):17-27.

[13] 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15-121.

[14] 孙丹,周芬,谢红莉.我国华东地区科技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3-355.

[15] 骆旭添,吴则焰,陈婷,等. 闽北地区低碳农业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6):17-21.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毕业生 职业取向 职业选择行为特征

毕业生的职业观是毕业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反映了毕业生的需要与社会属性间的关系。它对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调查研究对象为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四学生的职业观;调查范围为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学院、南昌技术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六所院校共600名在校大四年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职业取向~职业选择行为特征~职业理想”等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通过检索,得到相关文献多篇。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设计《江西省部分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职业观的调查问卷》,对江西省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职业观及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检验。

1.2.3 逻辑归纳法。将数理统计结果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进行逻辑归纳,归纳总结了影响江西省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职业观的因素o

1.2.4 统计处理法。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江西省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职业观的基本情况分析

职业生活的意义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所作出的评判。在问卷中提供“休闲活动(业余爱好、运动、娱乐、与人交往等)、职业、社区活动(各种团体、组织活动等)、家庭生活、宗教活动”五项,要求按重要性由重到轻排序,“职业”是大学生的首选,占48.9%,第二位是“家庭生活”(42.5%)。说明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将职业作为最重要的生活。反映了毕业生对毕业的一种清醒认识。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他在职业理想和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取向以及工作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对“职业含义的理解”,有28.5%学生回答是“个人生存的需要”。对“职业行为的含义选择”(按适合程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列。选3项),首选最多的是“赚钱的行动”(占32.2%);次选最多的仍是“对家人有利的行动”(占30.0%),三选最多的是“增加某种价值的行动”(占21.1%)。对于“职业价值取向”有45.4%的学生选择“满足生计的需要的职业”,19.4%的学生选择“为建立家庭奠定基础的职业”,11.9%的学生选择“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说明江西省高校体育院校毕业生对职业的基本认识更趋近于现实,并且也可以发现他们更注重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选择职业。另外,大学生的职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职业因素分不开。从“选择职业时的主要参考因素”(按考虑先后顺序排列,选3项)“经济收入”(35.6%),“工作稳定”(14.3%),“发挥个人特点,符合个人兴趣”(38.5%)。再看“面对以下几种职业状态您将作何种选择?”中,回答选择“比较稳定,经济收入一般”和“规律性强,自主性高,挑战性弱”分别占33.7%和23.2%。选择“风险较大,经济收入丰厚”和“规律性不强,自主性低,挑战性强”分别占27.4%和15.8%。以上数据说明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优先从自身内因考虑的,着重考虑的是自身素质能力,并以兴趣和发展作为择业依据。外因则以经济收入和工作稳定最为突出,这反映出现代职业观念和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并且传统价值观对毕业生的潜在影响依然很强。在这两者中工作的稳定又高过经济收入,折射出毕业生注重工作稳定性的心态。

2.2 大学生职业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社会因素

形成一种成熟的职业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随着年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期望、社会的舆论导向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人们对自我和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人们对职业的态度、期望、兴趣也会发生变化。

2.2.2 家庭因素

2.2.2.1 父母职业性质期望:求稳求安定。当前这一代大学生的父母,大多都经历了60年代的饥荒,60~70年代的以及90年代的下岗潮的洗礼,也看到了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他们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2.2.2.2 职业待遇期望:高投入希望得到高回报。大众化教育下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学生读大学要交昂贵的学费。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对家庭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父母希望子女以后可以不再给家庭再增加负担,同时能承担部分家庭的责任。

2.2.3 学校因素

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更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学校开设的专门职业观教育、职业指导课程、校园文化、学习风气等共同作用于毕业生职业观的发展。

江西省大部分高校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办公室并且也开设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这门选修课。据调查绝大多数同学在结课之后都感觉收获颇多,对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起到了很大帮助,但仍需不断完善。

3 结论

3.1教育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在“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精英激增,并且相对应的岗位门槛明显提高,与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由此看出,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o

3.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毕业生应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比较务实和现实的就业观念。

3.3 倡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实际综合能力,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毕业生若想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管理人才的基地,是以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为宗旨培养一走出校门就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的技能人才的场所;它应以“毕业就业有优势、市场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为衡量办学标准,满足日益发展的地方经济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者协调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建议

由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处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职教类专业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地方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以江西省为例对其进行相关论述。近几年来,普通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起到了缓解地方经济建设中急需大批专门高级技术人才的压力,在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地区社会发展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

江西省高职院校概况见表1所示。承接良好的经济形势,自2005年以来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成绩斐然,并已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表1显示,2005年底,江西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46所,另有8所本科院校和9所成人高等学院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学校数量上看,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数已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46%。高职高专招生12.8万人,在校学生38.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9.3%。到了200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30.4万人,在校生人数已达到70.43万人。面临如此快速的发展态势,江西高职院校应如何适应高速发展江西的区域经济,服务地区,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大跨越,实现中部崛起是多年来我们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江西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5-2007年,江西省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看好,多数学院开展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资助创业的意识,加强了学院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院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拓宽了就业渠道。另外,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灵活设置专业,并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形势看好的一大原因(见表2)。

2005年,江西省高校本科生就业率87.46%,中专生就业率85.95%,高职生就业率81.49%;2007年,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许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据统计,2006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4670.53亿元,占全国的2.02%。2007年,江西省国内生产总值5500.25亿元,在31个省级区域中位列19,占全国的1.99%,经济总量不到广东省的六分之一。这与周边的广东、浙江、福建等省都有相当的差距(见表3)。

由此可见,将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企业产业转型和发展与地方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才是一条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一,按照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调整布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由于江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在穷省办大教育需要胆识和魄力,立足省情,做好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才能真正得到较大发展。

第二,拓宽办学方式,多途径服务地方。高职院校不仅要有以高职学生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还应该成为社会在职人员自我“充电”的再培训的主要场所;不仅要有全日制教学,还可与业余教学相结合,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拓宽服务地方的渠道。

第三,明确自己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场所,是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应本着社会需要什么样人才,就培养什么样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针对性强,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第四,专业设置要彰显特色。主动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遵循地方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使地方高校职教类专业朝多样性、多规格、分层次和有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对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第五,广辟投入渠道,鼓励联合办学。地方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与职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特别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以及地方经济相互之间产生互动的观念,把人才培养置于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研究现状、评述

一、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整体研究方面。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系统的探讨了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近代的江西农业生产、近代江西农业科技发展、近代江西农业的赋税、近代江西农业发展的手工业、近代农村阶级关系的演变、近代农业的自然灾害、近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多个层次的问题。

2. 关于近代江西农、副产品贸易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主要学者有万振凡、胡水凤、吴赘、周海华等人。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经济研究》对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探讨了农产品的贸易,对农产品的贸易量、商品率、农产品市场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商品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胡水凤对近代江西茶叶、夏布两种农产品进行了一个研究,探讨了江西种茶面积的变化、茶产量的增减、茶价格的变化及夏布的生产和销售等具体问题。关于江西茶业研究,比较重要的还有周付华的研究,他从中长时段出发对九江开埠后,九江茶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九江开埠后带来的九江茶市的发展与衰落。吴赘、周海华等对近代江西渔业进行了研究。吴赘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鄱阳湖湖区的渔业发展变迁以及鄱阳湖渔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周海华则主要对江西的渔业进行了简单的述论,包括主要渔场分类及其区域、捕鱼方法、鱼产量的加工与贸易。此外,许金华还对近代江西的木材的外销进行了初探,分析了江西木材的外销情况。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主要仍集中在茶叶、渔业的研究上。

3. 关于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的研究。主要的代表性学者有谢庐明、孙桂珍、游海华、白沙、万振凡等。谢庐明研究的重点在赣南,对明清赣南地区农村墟市的兴起、发展、特点以及与地方社会经济变迁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探讨了清代时期赣南地区独特的庙会市场、客家文化影响下的赣南农村市场,对赣南庙会市场的地域分布以及客家文化中的庙会、习俗在赣南农村市场中起的整合作用进行了分析。孙桂芳通过对江西农村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西近代农村市场的嬗变过程、市场体系的特点,得出江西农村市场呈现出商品量及规模增大、市场网络日益形成并逐步完善、商品市场结构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土地市场形成、供求关系及竞争机制发育并其作用的一种复杂态势。游海华则主要研究了赣闽粤边区的市场及市场网络的传承与嬗变。白沙、万振凡分析了农村集市的发展,得出民国时期的农村集市设施普遍增加、规模扩大、周期变短、布局日益合理,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关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乡村建设的研究。这方面研究是近代江西农村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研究学者有温锐、魏本权、曾志文、吴小彬等。温锐分析了近代赣闽边区的传统乡村民间借债、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人口、企业的入迁等因素对这一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本权则分析了1931至1949年江西农村的合作运动,江西农村合作运动是农村建设运动的主要内容。它担负着江西农村经济自治和社会自治的双重功能,是江西农村近代化的重要尝试和努力。经费的不足、理念的背离、环境的恶化制约了江西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曾志文、吴小彬的硕士论文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民国时期的江西农村建设上来,曾志文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江西地方政府在危机预防、危机应急、危机的恢复等机制;吴小彬则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出现的严重“三农问题”以及针对这一问题江西地方政府为此开展的农村合作运动、设立省农业院、建立农村实验区等一系列措施。曾、吴二者的研究具有许多相似性。

二、 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文对近代江西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的领域得到扩展。21世纪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还较低,主要的研究人物就是万振凡、胡水凤,主要研究成果为1998年出版的《近代江西经济研究》。进入21世纪后,游海华、谢庐明等一批学者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一批硕士研究生也以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相关问题作为研究论文选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队伍得到壮大。研究队伍的扩大,也必然产生成果的增多,领域的扩展。现如今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涉及金融、市场、实验区研究等各个方面;从从时段来看,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

虽然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仍有许多需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 研究的视角急需扩展。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分析,虽有谢庐明从客家文化视角出发对赣南农村市场的研究,但总体仍是研究视角不够全面,更缺少多视角、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学界关于这一问题还需引进经济史、政治史等其他的视角来扩展其研究。

2. 研究时段上忽略了晚清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学界一直将研究时段集中在民国,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时段的研究。晚清,受外来经济的冲击、商路的变化、清政府为近代化而实行的改革,其必然也对江西农村经济产生影响,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足。

3. 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研究成果多,但有影响力的成果少。关于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成果虽多但普遍缺乏分量,启发性小,在学界影响力小。对这一领域的学者仍需深入研究,提高成果的质量,出几篇有影响力、高水平、有启发性的学术论文,甚至产生几部相当有分量的大作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万振凡、吴小卫著:《近代江西农村经济经济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论近代江西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2] 胡水凤:《近代江西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农业考古》,1998年底期;《近代江西的茶价》,《农业考古》1996年第2期;《略论近代江西r麻业》,《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近代江西夏布的产与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3] 周海华:《近代江西渔业述论》,《古今农业》,2002年第4期。

[4] 许金华:《近代江西木材外销的历史初探》,《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

[5] 孙桂芳:《近代江西农村市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6] 白沙、万振凡:《民国江西农村集市的发展》,《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 万振凡、宋青红:《民国时期江西农村发展实验》,《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8] 刘白杨:《近代江西乡村实验运动中的人物群体研究》,《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9] 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 吴燕等:《战争对近代江西传统农业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11] 魏本权:《近代江西农村合作运动述论》,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论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西安市;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75-02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具有全球化色彩的问题,世界主要国家都深受其困扰并一直致力解决。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加大,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问题。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西安作为中国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的城市,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显的更加重要,据媒体报道2013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约28.7万人,而这些学生多集聚西安,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研究西安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进一步找出难点所在,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化解西安大学生就业难这一课题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也为促进西安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及更好地实现社会转型起到积极作用,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促进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研究西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西安地处西部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人才缺口相对较大,但又矛盾地出现了大量的“蚁族”。“蚁族”是指被当前喻为第四大弱势群体,即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从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不能充分就业,甚至不能就业的诱因都能成为我们对当前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理论依据。

(一)基于“问题意识”和“政策意识”的大学生就业研究,保证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难点所在

大学生“就业难”是以大量的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时不能找到用人单位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从全国劳动力总人口中的大学生占有比例分析,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并不多;从高级知识型人才分布状况分析,只是经济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人才发生相对拥挤;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分析,市场的需求潜力还是巨大的;而从人才的产业分布态势分析,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有极大的吸纳空间。而对西安大学生就业难点的解读可以提高“问题意识”的研究方向,较为全面地把握当下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例如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状态、期望值多层次关联,以及在不同专业领域内转换的工作能力的养成等,提供充足的动态信息、协助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规划,做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利用信息服务媒介,政策服务导向,经济调控杠杆等手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布控,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能够协调发展,保持人才供需、结构、配置总体平衡。

(二)客观分析区域化社会转型期西安大学生供需矛盾的发生机理

近年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直接原因,西安的高校数量在全国排在前列,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而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人才饱和、供需失衡。如何在一个区域内做好研究是一个格外需要关注的问题。尤其在整个社会处于价值观断裂、市场发展功利化,人才流动频繁的时期,如何将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人才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高等教育难推其责。而要使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正常、快速的发展,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了解根本的问题所在是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三)切实分析西安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市场规律,提升高校就业工作针对性

按照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或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崛起,城市化开始高速发展。西安市作为西部发展的重要城市,人才需求量尤其巨大。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的“教育产品”,毕业生在社会受欢迎程度,直接影响高校的声誉,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将各项工作的重点放在贯彻和围绕培养合格的职业人身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质量观,破除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不合理规章制度,建立与毕业生就业行为相适应的人事、用工、户籍、社会保障等法规,例如落实企业自主用人的规定,消除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就业政策,取消针对毕业生就业的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建立能够发挥劳动力价格的市场调节,保证公平竞争能够顺利开展和有利于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到企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诸如户口、人事关系、职称评审、社会统筹等问题;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督促用人单位按规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高校要健全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及信息服务等职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

二、研究西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西安作为中国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等教育相对集中的城市,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促进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及更好地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西安大学生就业难点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更为重要的是正视“困难”研究的意义。

(一)宏观层面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政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作用,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扫除大学生就业壁垒。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在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影响力,扩大了就业市场的容量。帮助政府在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做好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市场的数量、规模、布局,协调各市场的职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澄清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误解和误导,提高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减少由此而带来的资源浪费、不稳定因素等。

(二)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应协调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对职业进行理性思考,避免职业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克服择业理想化的倾向,降低期望值,给自己合理的就业定位;破除“端铁饭碗”、“吃太平饭”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旧观念,真正做到以事业为主;主动提升综合素质,尽可能地减小与社会的冲突,赢得“最优化”的社会成员资格;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积极投身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积极走进就业市场,以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推销自己,积极寻找自己的理想位置。

(三)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当前国内形成一个全国性互联互通信息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迫切。首先,应建立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为大学生网上求职、网上自助式就业提供服务。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应发挥网络信息便捷的优势,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强化毕业生需求信息登记制度,杜绝信息分散、重复和失真的现象。其次,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三,规范就业市场的管理、加强市场服务职能,应免费对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并建立统一的失业就业登记、录用备案、社会保险登记等劳动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使待就业学生得到更有效的帮助和服务。

“西安大学生就业难”事实存在,本研究在制度上、市场上、大学生自身因素上提出应对策略。为改善西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理体制、大学生就业期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滞后和就业指导不力以及人们传统思维定式等诸多导致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提供实践保障。为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促进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世新,基于高校、社会、学生三者视角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4-16.

[2]徐元龙,王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社会学浅析——以江苏地区大学生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1,(4):10-12.

[3]宋常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加快城市化[J].社会人文,2011,(2):219-220.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3篇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一时间“走出去”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

关键词 。本研究从地理环境、文化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方面分析云南籍毕业生为何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进而提出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填补了在出省就业方面研究的缺失,从而有助于云南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后续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得以实施。

关键词 :“走出去”;就业;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74-04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4-12-31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20:22

作者简介:杨凡佳(1984—),女,云南石屏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9.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59(3):71-74http://xb.ynau.edu.cn

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ynndxbsk@qq.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3.014

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走出去”成为毕业生就业的

关键词 。“走出去”的理念是顺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富民强滇为目的提出来的。具体途径即鼓励广大云南籍优秀青年人才出省就业创业,利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优越条件服务人才发展,让青年人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历练自己、发挥作用,更好地成长发展,从而凭借在外的云南籍优秀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与省外、港澳台乃至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云南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无疑,“走出去”是一项放眼未来的长远“树人”计划,又是云南的“强省”之路。

对于云南高校来说,“走出去”意味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要努力实现出省就业,到省外建功立业,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此云南省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每年1万名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1]。出省就业理念的提出,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挑战在于主观方面要让“家乡宝”观念严重的云南籍毕业生要树立出省就业的观念,客观方面我们要尽力开拓省外就业市场。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对于云南籍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带来极大促进,同时也将带动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现实需要

(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居于全国中下水平。抛开历史、地缘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发挥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云南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仅仅依靠云南一己之力来培养人才、实现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云南的发展系于人才、系于新的观念和新的资源,富民强滇的现实需要呼唤着云南青年人才走出去,在实现自身发展梦想的同时反过来促进云南的发展。因此,毕业生走出去干事业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为了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良性的循环。

(二)云南当地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本对毕业生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数量在逐渐减少,更多的毕业生面临着要做出其他选择,比如通过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三支一扶等途径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这对就业市场的开拓提出了新的要求[2]。

然而,云南本土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无论是从就业观念主体或是就业单位客体来看,云南的就业市场相对于发达省份来说,都不是很成熟。一方面,与省外公务员、事业单位报考频受冷落、企业就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形成对比的是云南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铁饭碗”至上的阶段,就业观念亟待扭转;另一方面,基层对毕业生的需求日趋饱和本土企业又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致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势必将冲击到云南籍毕业生相对落后的就业观念,带动就业的同时,也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云南籍毕业生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从云南籍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方面来看,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实际就业结果都普遍倾向于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在我们对2014届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云南生源省外就业状况与意愿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正式就业,那么你在选择一份具体工作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排第一位的是‘工作稳定性’,其次是“工作单位的性质”,另外在就业单位方面,“如果正式就业,你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居然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的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或私企”,分别有12%和10%,而对于很多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云南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多数会选择回家乡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村官等,可见云南籍毕业生对于“铁饭碗”的热衷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长此以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就业会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是本土企业招不到优质生源就业,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就业质量不高,这不利于良性就业形势的形成,也会给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现实的原因急需我们破解“走出去”的难题。

二、云南籍毕业生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分析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2013年是实施促进省外就业的开局之年,全校一共有4272名应届毕业生,有约75%的毕业生是云南本地生源,实际有135名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只占到了云南籍毕业生的约4.2%。为何云南籍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的现状如此不容乐观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广义文化层面来进一步阐释和分析。

(一)地理环境方面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等影响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起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3]。虽然这样的学说有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嫌疑,然而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云南人的性格是不为过的,云南的人文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云南有着异于内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境内有风景宜人的平坝,又多险峻秀逸的高山,有热带丰饶的景象,又不乏雪域绮丽的风光,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宜人的气候和丰饶的资源使得云南人自足安逸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甚少想着要远走他乡,有知名文化人在博客中写道:“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偏安一隅,所以云南人想的只是自家的事情,很少想到国家大事。不像北京人,动辄俯瞰天下,指点江山;也不像广东浙江人,东出海洋,北上江北,西上西部,到处都可以去做生意;甚至也不像贵州人,东临湖南,北接重庆,西邻云南,南出广西,很有国中之国的感觉,所以也动辄以全国视野看自己。正因为如此,云南人野心很小,再加上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既不需要朝廷扶贫,又不想干预朝政,遂有‘家乡宝’的性格也。”[4]所以从地理环境的因素上也就不难解释云南生源毕业生大都不愿出省就业的原因。

(二)文化心理因素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虽然云南早已处于中国的版图之内,然而中华文化对它的影响却是滞后的。生活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在解放以前都还按照各自民族古老的方式生活着,汉族亦或主流的意识形态尚且谈不上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从文化心理因素上分析云南人难于“走出去”是必要的。

文学是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云南文学的例子中来分析这一因素。以李乔为代表的云南民族作家们向来都珍重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验记忆,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云南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深深烙印着云南人的文化心理符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彦在《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中说:“云南文学的本土性是由云南在中国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品质决定的。云南在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可用边地性来概括而云南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性又是由其多元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在这样一种具有边缘性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云南文学要获得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与文化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云南文学的本土性必然具有边地性与民族性的内涵”[5]。

进而我们认为,云南文化中与生俱来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可以称为家乡认同感,在地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云南人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某一族群在其居住地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由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密切相关”[6]。

云南人表现出的对地域的热爱,对故乡眷恋的纯情和激情和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构成了云南人“家乡宝”的文化心理基础,当然,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云南人固守的某些观念也随之淡化,但“家乡宝”的观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或许是在一些人眼里云南人缺乏闯劲、没有野心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看到很大一部分的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出省就业,即使在外闯荡的云南人也想着找机会回云南工作。

(三)经济因素

云南大部分地州地处边远,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现有企业又普遍规模小,不景气,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使云南人认为进入企业就业不算是真正的就业。所以在云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宁抬国家铁饭碗,也不进本土企业打临工的思想,这种“铁饭碗”思想也成为了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外出就业的现实影响因素。

三、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探索

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目前正处于探索期和攻坚期,“走出去”的成果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随着云南本土企业越来越释放出蓬勃的活力,它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魅力”也在与日俱增。从拓宽就业渠道、盘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积极探索出省就业的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云南生源毕业生出省就业。

(一)就业观念的引导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勇于挑战、放眼未来。特别针对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开设就业指导专题,有的放矢,从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有为青年“志在四方”的思想。形式上可以丰富多样,例如开展主题宣讲教育活动、就业指导专题、榜样示范引领等。

(二)省外就业市场的拓展和建立

高校应积极促进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的对接,搭建平台、促进双选。一是对外开拓市场、走访用人单位,二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指导,特别应加强以网络信息技术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例如开展“网络招聘会”等,这样就为学生出省就业提供了便利,避免了许多毕业生盲目地在全国各地赶场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为壮大高校就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7]。积极开拓思路,包括引进省外企业、外企等进入云南开设基地,使云南籍毕业生在省内实现“出省就业”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出省就业的途径,这些企业在给云南籍毕业生提供不一样的平台和视野的同时,也将对云南经济发展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

(三)政策鼓励

云南省为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13年起,建立鼓励云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创业机制。一方面“依托‘部省合作’、‘央企入滇’、‘滇沪合作’和‘教育部对口支援滇西’等项目,充分发挥驻外机构作用,主动加强与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省(区、市)的联系,向外输送更多的云南籍高校毕业生”[8]。另外,还按照有关规定对“走出去”就业的省内高校云南籍毕业生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如对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对超出部分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9]。

在稳定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创新思维,为“走出去”搭建更有力的政策平台。一是针对云南人“家乡宝”的观念,组织实施云南青年志在四方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征文等,展开思想理论界的大讨论,使广大云南青年树立“走四方”之志;二是分层次组织开展青年夏令营、志愿者扶贫活动,加大力度组织优秀青年外派挂职,让云南青年放眼四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制定鼓励青年学子走出去创业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驻外团体组织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优惠和服务;四是畅通内引外联渠道,为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打开出口,通过省外单位专场招聘、推荐优秀人才出省就业等措施引导青年人才走出去。

在政府鼓励的同时,高校也应加强“走出去”的政策引导,积极向学生宣传“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普及有关就业知识;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开展省外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以利于后续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矣勇.我省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EB/OL].云南教育网,2013.

[2]王逸文.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13-14.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1.

[4]云南人.云南人的地理文化性格特征[Z],2011.

[5]胡彦.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J].当代文坛,2001(6):51-53.

[6]李子贤,秦家华,等.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7]彭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5):99-102.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学科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财政学、会计学。

三、招生计划:

1.普通招生计划(各研究方向计划名额见附表一):财政学 41 名,会计学19 名。

2.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国家定向培养专项招生):7名。

四、学制:三年。

五、学费、住宿费

非定向、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费均按国家相关规定收取;住宿费按我所规定收取。费用标准可登录我所研究生部网站查询。

六、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在国外获得的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非学历教育(单证,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专业学位考生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整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以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需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论文三篇。

4.报考年龄按国家教育部门规定。

5.有两名报考学科领域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6.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7.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人员,除符合上述条件外,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确认报考资格,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8.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七、报名日期:

2013年12月1日至2014年1月15日一律采取网上报名,2014年1月15日24:00网报结束,报名系统关闭。报考考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未报名者,逾期不再补报。

八、报考程序:

1. 报考流程:自行登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教务处网站进入博士报名系统浏览报考指南,科研所网址如下:crifs.org.cn

进入研究生部博士报名系统注册(我所应届毕业硕士生须持所研究生部学生办报名授权码)填报网上报考信息交报名费200元(缴费方式请见网报指南)下载并递交报名确认书网上查询报名成功与否领取准考证(具体时间请见网站通知)初试递交相关材料进行资格审查(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复试。填报虚假报名信息或逾期未交报名费者,网上报名信息无效,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一经报名,报考费及报考材料恕不退还。

3.递交报考材料:报名人员务必于2014年2月22日 之前将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确认书(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者,还需提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确认盖章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以特快专递、挂号邮寄或直接送达的方式交至我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4.资格审查:对初试合格并达到我所复试要求的考生进行复试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a.进入复试的考生应于接到复试通知后一周内提交以下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一式两份(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需考生所在单位盖章)。

2)两位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专家的推荐书,每位专家一式两份(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3)思想政治情况表(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

4)硕士课程成绩单或证明原件。

5)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可补交)。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

6)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应届毕业硕士生可补交)。

7)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8)本人在所报专业上预期探索的课题和研究该课题的初步设想(登录博士报名系统填写并下载)。

9)近期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报告。

同等学力者不交4)、5)、6),但应交本科学位证书复印件,开列已经学过的硕士学位课程,需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论文三篇。

b.来我所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身份证原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军官证)、复印件(正反面), 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明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原件),于复试当天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本所网上通知)。

九、通讯地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324室

邮政编码:100142

联系电话:88190380 、 88190325 (传真)

网 址: crifs.org.cn

十、考试日期:2014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请见我所网站或准考证)

十一、考试地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

十二、初试科目:

1.外语(见附表)。

2.马列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时事等(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见附表)。

4.专业知识(见附表)。

5.专业综合加试(按导师要求进行,见附表)。

十三、复试:

1.外语(口语、听力)。

2.专业基础知识(口试)。

3.专业知识(口试)。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除参加上述几门考试科目外,须增加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两门科目的笔试。

十四、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十五、就业:

我所招收的非定向博士学位研究生均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自主择业,委托培养及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网上报名提示:

1. 报名前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请认真阅读2014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考指南。

3.报名期间已报名考生可按身份证号或注册邮箱登录修改报名信息。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3年10月

附表:以下招生人数未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2014年招生人数

是否加试

专业综合

考试科目

020203财政学

 

41

 

1.  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财政理论与政策(包括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11财政理论与政策

项怀诚

 

楼继伟

 

张少春

2

金立群

 

肖  捷

 

鲁  昕

1

高  坚

1

齐守印

1

张  通

1

丁学东

1

王保安

2

刘克崮

1

朱光耀

1

史耀斌

1

姜永华

1

王军

1

胡静林

1

李金早

1

叶振鹏

2

何盛明

1

贾  康

 

苏  明

2

王朝才

1

刘尚希

1

白景明

 

杨照南

2

陈穗红

1

傅志华

1

杨良初

2

赵全厚

2

赵云旗

2

韩凤芹

1

12财政理论与税收

解学智

1

1.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财政理论与税收(包括财政学、国家税收)

孙  钢

1

13宏观调控与财政

何盛明

1

1.英语、日语 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宏观调控与财政(包括财政基础理论、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贾  康

1

白景明

2

14投资经济与财政

吕旺实

1

1.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4.专业知识:投资经济与财政(包括财政基础理论、投资理论与政策)

120201会计学

 

19

 

1.英语、日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涉及管理学内容]

4.专业知识: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企业财务)

21会计理论

冯淑萍

1

王  军

1

王世定

2

陈毓圭

1

汪建熙

1

刘玉廷

1

孙宝厚

1

李  明

2

徐玉德

2

22财务与会计

李  勇

1

1.英语、日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3.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涉及管理学内容]

4.专业知识:财务与会计(包括企业管理、企业财务、财务会计)

于中一

 

文宗瑜

2

杨小舟

2

王建新

1

23会计信息化

杨周南

1

1.英语、日语任选一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及应届硕士毕业生免试)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5篇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目前国内设立这个专业的院校有50多所,不同的学校其水平和侧重点相差比较大。有关联的其他专业还有: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为:生物技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物技术系师资和设备都是国内第一流的。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进行基因工程、遗传工程、微生物技术以及现代生物化学分析、分离技术为主的教学。除了一般生物学课程外,主要专业课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遗传工程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现代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现代微生物实验技术、计算机应用、现代生化分析仪器使用及维修。

毕业后就业前景?

由于生物工程与实际联系紧密,需要常年在实验室做实验。加之学的内容广泛,所以学生毕业后多半到海外深造。此外,还可以成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到生物学、农业、医药、食品发酵等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到各类生物技术公司或有关企业单位从事生物新产品开发。

热门二:国际经济与贸易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国内设有这个专业的大学有180多所。不同的院校授课重点不同。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财经类院校或专业院校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则更多教学生如何做外贸。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较高。

有关联的其他专业为贸易经济、国际企业管理;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为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设立大专的专业有国际贸易。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主要通过老师讲授、分组实例研究、公司实践等方式进行。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是由老师教你跟外国人做生意的全过程;国际商法课可能会要求你分析讨论外贸业务中的争议等等。在高年级,多数学校会安排学生在外贸公司或外资企业内实习一至三个月,以了解实际的外贸业务过程。外语在学习中非常重要,许多的课程会直接用外语讲授,并成为以后的工作语言。

毕业后就业前景?

从事国际国内市场销售工作的销售业务人员;研究分析国外的经济理论,写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的研究人员;从事企业内国际性业务的管理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

热门三:经济学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多数综合性大学和经济类院校都开设此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师资力量雄厚,国际间信息交流也较多。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较为完善,相关的理论和学派很多。学习主要是了解学派的经济理论及模型(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也是必要的),并通过课堂实例讨论加深对各种经济现象如失业率、商品库存等以及经济手段如利率、税收等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能够预测分析经济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稳定发展的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毕业后就业前景?

主要从事政府部门的经济顾问;从事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人员;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从事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热门四:财政学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国内现在有50多所大学设置了财政学专业,主要是一些财经大学、商学院,也有专门的审计学院,如南京审计学院;税务学院,如长春税务学院。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财政学的主干学科为经济学。主要课程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由于制度和法规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在高年级,学校一般会安排6周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

毕业后就业前景?

在政府财政部门如财政部、税务局等单位从事税收规划、资产管理、审计等工作。或在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做报税工作和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可以在大型企业财务部中做税务规划的工作。

热门五:信息与计算科学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有近百所高校都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报考时,可以适当考虑学校以下几方面的情况:理论水平高比较重要,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学校在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目;还要注意学校是否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是否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是否有非常明确的研究方向。总的来说,综合实力较高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一方面应该学好基础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等等,它们有助于锻炼缜密的思维、掌握系统的方法和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学好计算机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最关键。

毕业后就业前景?

从事相应软件的设计开发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把握需求和软件的方向的系统分析员;从事某个领域的信息和计算技术有关研究的研究人员。

热门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专门设置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很多,著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其中工科院校偏重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文理院校偏重在管理上的研究。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独立设计、实现小型信息系统或大型信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个学期还应安排相应的管理软件上机实习。

毕业后就业前景?

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的软件开发人员;企业或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网络或系统管理员;在企业中从事信息收集、管理工作的企业信息管理员。

热门七:工商管理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是非常多的,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该院系的师资力量、优势专业,以及是否同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等等。中国人民大学的企业管理是全国重点学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都有非常好的工商管理专业。其他像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相关专业都不错。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基本的理论课有: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此外,课堂教学还包括许多非常有趣的讨论课、案例分析课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的实践机会:进行社会调查到企业进行管理实习,或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

毕业后就业前景?

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公司、企业、政府部门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例如,从事企业、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的策划的项目管理者。帮助企业进行管理咨询、战略规划等的管理咨询师。

热门八:通信工程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可报考的学校很多。比较有名的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电子工程学院等等。分数线一般较高。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学习的内容包括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电路知识和计算机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通信系统的原理,然后对各种通信系统如有线电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等等进行研究。做很多的实验,包括搭电路、编程序,还要看大量的科技英文资料,需要上网查询各种有用的材料。很多课是用幻灯片的形式来进行的,还有一些用英语讲的课。主要的外语是英语,学习的重点是能快速地阅读,从科技英文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此外,还会有各种实习的机会。

毕业后就业前景?

主要从事计算机、通讯行业的工作。例如,编制、调试各种程序的软件工程师;设计、调测各种硬件系统的硬件工程师;设计、维护各种网络的网络工程师;主持规划一个通信系统的设计、实现的项目经理;为客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的技术支持。

热门九:环境工程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比较多,较好的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等,建议报考设置有环境工程系且历史悠久的院校,如清华大学。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环境工程需要较好的化学和数学基础知识,主要有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掌握基础知识后,我们还要知道环境工程设施的工作原理和设施运转的工艺流程,如自来水厂如何生产出洁净的饮用水,垃圾处理场如何使垃圾无公害并加以利用等等,所以还要学习水环境化学、水利学、水处理工程、大气治理工程等。学习过程中会经常进行实验,并有一些设计、施工实习任务。

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你可专门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的给排水工程师;还可从事进行污水处理厂等设施施工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监督工作的项目经理。还可到环保局和环保所进行环境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环境工程师。

热门十:土木工程

什么样的学校设立这门专业?

设置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校非常多建议报考建筑行业历史悠久的学校,实力相对较强的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

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学习土木工程需要较好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更深入的还有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等,知道每个建筑构件(如:梁、柱)受到力之后,我们要计算它需要用多粗的钢筋,多高强度的混凝土,什么型号的钢材,所以还要学习钢筋混凝土、钢结构。主要的专业课还有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高层建筑、抗震、结构实验。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设计、施工实习任务,比如会让你计算一栋住宅的梁、柱楼板所需要的钢筋,并且画成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