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审计职业道德作为审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大企业、大集团频频出现审计舞弊案件。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审计造假可以折射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银广夏曾经作为蓝筹股的杰出代表而被大肆吹捧,然而,在2001年8月上旬,经证监会稽查,上市公司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竟然存在严重造假行为,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收入,虚构利润7.45亿元,实际负债超过16亿元。事件在我国被选为影响百姓生活的十件大事。无可否认,虽然做假的责任大部分应归咎于银广夏的管理层,但注册会计师在事件中是责无傍贷的。作为公众依赖对公司作出独立核算的审计师,不可能在审核过程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除非是注册会计师没有依据正确的审计程序处理,又或因该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未能发现问题,更甚者是会计师根本是同流合污,事件足以令中国会计师行业震惊。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应采取的对策

(一)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要进行适当的培训,必须了解培训的方法。首先,确立目标。培训中只有以明确的具体目标为导向,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培训的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学习,独立的去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次,进行教育评价。预定的目标决定整个教学活动。但教学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运转和实现预定的目标,就是借助于评价,评价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在职业道德培训中,教育的评价,不可能通过一次考试以及所取得的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有对所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对人格的、认识能力与水平的评价,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等。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有书面考试,还应当有口试;不仅有动脑思考,还有亲身的践行。评价的过程应是动态的,是对学员职业道德的发展,进步过程的评价;再次,引入情感。把情感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纯知识输入、输出的活动,而是一种融知识、情感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愉快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活动。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催化剂”,它能使教学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动力源泉。

(二)行业内部监察。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良好执业的保证。一个优秀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一套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这样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再是传统的内部行政管理,它更主要的是以人为本,保障注册会计师业务的顺利执行,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弊端。很多地区或国家都有同业监察或定立一些“执业检查制度”。这是值得推广的制度。因为由于社会环境变迁,政府及公众人士对会计师专业服务的期望日增,在确保高质素的服务水准方面,执业检查制度实有其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这制度确保审计师已适当地完成其查账任务。加上在制度下,通过检察员与会员之间的讨论,可改善审计工作程序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会员方面,通过检查制度可以了解到其不足之处及提高其审计准则水平。

(三)司法规范。法律一方面阻吓人们从事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为道德的标准作了一定的规范。另外,基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特性,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制定有关会计政策时,必须充分吸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业团体意见,充分考虑注册会计师的义务和权利,合理设定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让注册会计师正常作出适当的参与,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与社会各界形成沟通,达成共识。

三、结论

(一)必须净化环境。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净化执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净化包括分清委托人、被审计人和审计人的角色;以法律或法规去彰显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并赋予一定的法定权力,以使其能独立地进行工作。另外,在社会上宣传正确信息的重要性及做假的严重后果也不可忽视。

(二)事务所应建立执业质量控制制度。要从制度层面防范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质量风险和道德风险。现今,不少事务所的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不少更是纸上谈兵,各自为政的情况并不少,试问怎能去保证执业质量?还可以定位独立性的投诉机制,以便促进与社会和客户的沟通。

(三)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和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树立现代的审计意识和现代的审计技术方法。因为现在公司作假舞弊的技术越来越高,可以说是高智能、高技术、高系统的操作,一般都是涉及公司高层的问题,肉眼鉴别不了,所以注册会计师要有一套办法来对管理层的经营风险、道德风险、内部串通舞弊等等做出评估,并采取可行的审计对策。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一、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审计人员职业特征并反映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广大审计人员必须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必须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2、遵纪守法。法律法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认真履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依法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旗帜鲜明地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切实保护国家、集体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3、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办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业务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确保审计结果合法、真实、完整;提倡积极奉献精神,坚持认认真真审计、清清白白做人。二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其正当、合法的经济权益。三是严守被审计单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商业等秘密,除法律规定外,不得私自向外泄露。

4、廉洁自律。“保持廉洁、惩治腐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事关国家的兴衰和存亡问题。因此,我们在审计活动中,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一是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不得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收受馈赠、贿赂以及索贿。二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不得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搞钱权交易,不得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和公款支付的娱乐活动。三是作风正派、生活检点。自尊自爱,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不断加强学习。实践证明,广大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其中,在政治方面,我们应当系统地学习马列、、邓小平等伟人著作和其他政治理论书籍。业务方面,主要是认真学习审计、会计、财政等专业知识相关书籍以及计算机知识。

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廉政建设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在20多年的审计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和完善的,为8万多名审计人员共同认可的、具有无形的、强制约束力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其行为规范与准则,是通过审计目标、社会责任、道德义务来实现的。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无私无畏、尽职尽责。认真履行《审计法》,严格审计监督。真实、正确、完整地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结果,依法纠正、处理和处罚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廉政建设。

(二)推动本职工作顺利完成

审计工作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判断、评价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以此推动广大审计人员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是非感和荣辱感,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同时,调整、理顺与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工作环境以及赢得社会的尊重、关心、支持、理解和帮助,保证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三)实现自我完善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广大审计人员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自尊、自重、自律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实现自我完善。第一,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第二,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第三,敬岗爱业,诚实守信,在审计工作岗位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严格执法、依法审计,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决同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三、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步伐。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灌输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努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同志的“八荣、八耻”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法规、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和善恶能力,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确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做一个思想坚定、道德高尚、作风正派、工作扎实、纪律严明的审计工作者。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审计部门在规范国家财政和财务收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揭露经济违法违纪事件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成为当前审计工作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真实报告审计查证事项的主观意愿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工作能力受制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分析能力等,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真实报告审计查证事项的意愿则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正确认识审计职业道德内涵,不断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审计职业道德的界定

(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把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与具体的职业特点结合起来的职业行为规范或标准。也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指出:“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阶级的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反映行为的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又带有具体职业或行业活动的特点,是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补充”。可以说,职业道德是维护一种职业的信念与尊严的基础。构筑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推进法治化国家的进程。

(二)审计职业道德及其内涵

审计职业道德是指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职业行为或履行审计职责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以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为目的,对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约束作用。审计职业道德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责任,这其中,品德是基础,纪律是保证,能力是前提,责任是内动力。

审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志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每一个审计工作者都要把审计事业与实践“三个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把本职工作与审计事业联系起来,树立为审计事业献身的思想,并为此不断追求,大胆探索,努力奋斗。

第二、保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审计在独立性之外,更具有权威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开展工作,不能搞随意性,不能强调主观因素;坚决避免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利害关系的干扰;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衡量是非、判断对错、客观评价。

第三、具有努力学习、开拓创新的职业能力。由于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工作需要审计、财务、金融、法律、工程以及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审计人员必须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审计发展的动态,勇于实践新的审计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充分发挥审计职能。

第四、恪守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纪律。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要严守审计工作纪律、廉政纪律,自觉维护审计权威,不做有损审计部门形象。廉洁奉公是保持审计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必然要求,只有始终严守审计廉政纪律,审计的职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审计工作的需要决定了审计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国家机密、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等,审计人员应负有保守秘密的义务。

二、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审计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审计肩负着审计监督、评价、鉴证、建设等多方面的职能,要积极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审计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坚定地站在国家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立场上,努力做到依法审计、勤勉敬业、廉洁奉公。忽视职业道德建设,宗旨观念就会模糊,名利观就会扭曲,审计的客观公正就会大打折扣,就会背离“三个代表”的要求。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履行审计职责的现实需要。审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独立性,审计活动是审计人员代表国家实行审计监督的活动,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做出审计决定,代表着审计的形象,审计人员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足够的权威才能保证审计权威,而审计的权威又离不开审计人员的公开独立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时,审计是一门复杂的专业技术,它并不是简单地套用制度和条文。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运用审计技术及独立的进行审计分析和审计判断。特别是在法律规范等不明确、不完善或操作性不强时,审计的职业判断较为重要,因此必须具备优良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保证审计的结果最大限度地符合事实,从而维护审计的客观公正。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审计队伍树立优良作风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的作风在审计实践中主要表现在工作作风上,而工作作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审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就审计人员素质而言,道德素质是基础,它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建设一支素质过硬、清正廉洁的审计人员队伍,从而树立审计人员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良好形象。而加强审计人员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既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去规范,又要依靠思想道德去约束,法律和制度是他律,思想道德是自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抑恶扬善。

三、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选择受客观必然性的支配,“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审计人员选择了审计工作这个岗位,就意味着接受了这一职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

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可以分为以下层次:第一,把审计人员自身修养(自律)看作形成职业道德约束机制的内在动力;第二,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他律)作为形成职业道德约束机制的外部条件;第三,从体制保障方面维系审计职业道德。

(一)自律是保障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

自律,就是审计人员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个人的一言一行自觉纳入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去。要做到自律,首先必须树立依法审计的理念和追求公正的意识。审计人员只有追求公正的坚强理念,才能有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真正在灵魂深处忠实于审计事业。自律,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很强的慎独意识,要谨慎不苟,在审计工作中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节。审计人员要自戴“紧箍咒”,自设“高压线”,凡是有损审计人员形象的坚决不做;凡是禁止审计人员做的,绝“不越雷池一步”。

自律,意味着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自我认识、自身努力和自觉遵守,教育只是解决认识问题,同时起到警示作用,而更主要的还在于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包括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是一个较高的境界,必须善恶辨清,是非分明,小处做起,持之以恒,正所谓修身养性,以求品端行正。也就是审计人员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个人的一言一行自觉纳入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去。有追求公正的坚强理念和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他律是保障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

审计的他律是来自审计主体外部的规范,是由他者来立法,审计主体按他者的规定和指令行事。对一个审计组织而言,国家的法律、法规,如《审计法》、审计制度、审计准则等就是审计主体的他律。对一个审计人员来说,他律则是其应当遵守的社会的、行业的、所在机构和单位的有关规定。从他律的角度来看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和健全审计行业制度。设计良好并且运行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可以依靠外在制度规范的强制力发挥作用。近些年来,一系列审计相关制度和准则的出台,使得国内的审计制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要满足当前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需要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还需要逐步完善。

第二、加强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建设。首先,要进行严格的雇用前测试,即应选拔、聘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其次,要建立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提高制度,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确保审计人员能随时补充更新相关知识,及时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不断增强审计技能;再次,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规定具体项目负责人、主审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

第三、建立审计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利用规范与惩戒的作用。为了考核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激励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应制定一套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包括审计职业道德、审计程序规范、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效果等。在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对审计人员及其审计业务质量进行定期评比考核。

(三)实行审计人员职业化,建立审计人员身份保障机制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对策

现代国家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规范国家公共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揭露经济违法违纪事件、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审计机关的实践来看,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把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与具体的职业特点进行结合,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使审计工作满足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审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约束个人行为、调整人们在审计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转等其他职业道德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审计人员就能自觉正确地调整个人和职业、审计工作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为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审计职业道德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审计行业信誉,促进审计行业健康发展。一个行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提高行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要维护和提高审计行业的信誉就必须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审计职业道德是向公众表明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品质,制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取得外界理解与支持,增加外界对审计职业的信赖与支持。

(三)审计职业道德可以补充审计法规所缺,完善审计规范体系。审计规范包括审计法规和审计职业道德两类。审计法规能够限定审计人员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却不能说明审计人员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去工作。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只能由审计职业道德提出。有些不宜纳入审计法规,但又有必要作出规定的事项,可以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如,申明审计纪律、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要求等等。审计法规是对审计人员的最低要求,审计职业道德则是对审计人员升华了的要求。

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我国国家审计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作为国家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制约,使得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较差。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和报告的一种状态,是审计的本质和灵魂之所在。在我国《宪法》和《审计法》中都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此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但《审计法》中对审计领导体制又规定:“在县级以上地区设立审计机关,由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并对其负责。”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审计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在实践中实际表现为地方政府领导,审计机关在依法从事审计时必然会屈从于地方政府的意见和利益,当所审事项依法处理会影响到地方利益时,则以维护本级政府局部利益出发提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结论。对上级审计机关则采取避重就轻、隐瞒不报、甚至两套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做法。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国家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虽然在审计署2004 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中确立了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并相应规定了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范围、追究质量责任的形式和评估追究质量责任的机构,但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度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往往是审计实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有的有制度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责任主体不明确;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而一旦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也难以确定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结果不了了之,形成非良性循环。

(三)审计人员自我约束意识不够,道德素质偏低。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须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但是,审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的审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大部分是主观故意、主动而为,这反映出审计人员的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够也有极大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在审计人员的学历教育中,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而在参加工作以后,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教育,但大多只是走走形式,实际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此外,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畏难情绪,不太愿意主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浅尝辄止和“好人主义”思想,在问题处理处罚上,存在以息事宁人的方式进行审计处理处罚,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威信的提高。[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审计机关一种精神活动的过程,是国家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应该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和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说,就是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形成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从内部来说,就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加强自律。

(一)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形成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建立审计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依法从严审计。

设计良好且运行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及顺利地进行。国家各级审计部门要从推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促进建立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角度出发,抓好审计法规制度建设,保证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使审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其威慑力。

2、加强管理,完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

为了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强有力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包括学习培训制度、廉政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末位淘汰制、岗位轮换等项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审计人员,从而防止审计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徇私舞弊,避免损害国家和被审计单位的利益,确保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以及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声誉,促使审计干部在执行审计公务中自觉认真地遵守职业道德;二是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审计机关是一个监督部门,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也置于社会、置于被审单位的监督之下,包括行政、司法等机构对审计人员执法情况的监督等等。同时,对违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行为应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处理。通过外部监督,有助于促使审计人员随时自觉地保持一种较高的职业道德风范,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赢得被审计单位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从而保障各项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

3、奖优罚劣,建立审计激励约束机制。为了考核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激励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应制定一套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引进配套的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精神奖励等方面,创造一种竞争的环境,奖优罚劣,从而把审计人员的行为引向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轨道上来。对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要大力表彰和奖励,用榜样的力量感动人、带动人;对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审计人员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要坚决予以处理处罚,以教育和警示广大审计人员。

4、加强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素质。要提高审计队伍素质,首先,要严把人员质量关,应该选拔和聘用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该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其次,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和方法,鼓励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外语、法律、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审计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审计专家和知识结构多样化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最后,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审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关心人,使审计人员把审计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同时,要利用各种载体抓好宣传,营造教育氛围,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养成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修养,加强自律。

审计的自律是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个人的言行自觉地纳入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去。一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贵的思想品质,更要靠道德的力量严格进行自我监督,把自己管住、管严、管好。如果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能严格自律、坚持原则、忠诚老实、信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以熟练的技术体现出较高的审计业务水平,那么审计工作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取信于社会,取信于民,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审计人员也会真正成为众口皆碑的经济卫士,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使审计机关在社会上树立客观公正、执法严明、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苏孜. 以审计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为起点构建审计职业道德[ J] . 审计研究,2005. 3.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弱化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和目标都是相悖离的。在分析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基础上,指出传统审计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被忽视的实际情况,提出为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关键词:

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相关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早期的审计职业道德观是一种“朴素”的操行观。认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正直、公道、廉洁、朴素,简而言之就是“客观公正”。彼时,我国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但自此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及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方兴未艾。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也多种多样。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1]。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在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上,此政策出台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地方本科院校把办学定位和方向制定为“应用型”,学生培养也以“应用技术型”为导向。那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下,高校审计课程教学又将如何改革以适应之?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得先审视和正视当前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一个症结:审计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缺乏“灵魂”的教育———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一、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2,3]

(一)顺应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审计执业质量的好坏。为达成行业内部监管与事务所控制风险的目标,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对审计执业质量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为了符合公众的期望,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职业道德也愈加重视。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已经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的不断调整,特别是非鉴证服务项目的拓展。这对审计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过程中,如若缺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的缺乏职业素养的“人才”是难以符合行业内外部环境需求的。

(二)审计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计行业的信誉危机,归根究底是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导。每个审计人员都是审计行业的一份子,应从每个个体加强自身道德素养建设开始。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就需要把高校教学中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在读期间就能够正确认知审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和内涵,以提升其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时代抓起。

(三)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向内涵式跨越的客观需要

互联网发展致使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取得速度快、成本低,即使是获取专业的知识信息亦如此。人才优劣竞争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取决于知识丰富与否、技能高低与否,而在于职业道德素养。强化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其在以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稳定工作岗位,有效促进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实现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是审计人员行走于专业领域的“两只脚”。但目前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问题。特别是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下,容易走进“轻德育、重智育”这样一个误区,导致培养出来的是“不健全的跛脚人才”。高校审计教学中,就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安排上忽略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虽然市面上各版本审计相关教材,无论是以国家审计为主线编撰的,还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编撰的,普遍著有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章节内容。各高校审计教学中,往往由于课时数有限的制约,审计职业道德章节的教授却是“蜻蜓点水”,甚至是未纳入课程考试考核范围,学生亦不以为然。据了解,福建省开设审计学本科专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有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工程学院、仰恩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四所,在其各自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几乎均无审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教学活动。无独有偶,这几所高校均提出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审计学专业培养尚且如此,更毋庸说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其他财会类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安排了。二是,教学方法上仍沿袭“填鸭子”式的道德灌输。审计类各门课程有个共性,就是知识表述上偏理论,职业应用中又偏实践。加之审计职业道德本身又是高度抽象化的理论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学生的确是无法通过执业过程来体会、感悟和树立职业道德的。但是,如果课程教学中,只一味向学生灌输审计就是要秉持“独立”、“客观公正”云云,学生的感受只能是在“被洗脑”,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人才培养目标更是达不到的。既然存在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广大审计教育工作者努力尝试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寻求有效之道,而不是弃之避之。三是,教学内容上过于侧重审计“执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一个外延灵活、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始终贯穿于整个岗位、职业、行业中并对审计工作者进行约束,而不仅仅是在执业过程中才得以体现。作者以为,审计职业道德从一定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审计执业道德”和“审计认知道德”。前者是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譬如独立性若受到损害则应回避该项业务、执业过程中知悉的客户商业秘密应予以保密等;后者则是执业过程及工作时刻以外,社会公众全员基于对“审计”这个职业的共同认知,所形成的普遍职业道德诉求与期望。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亦能要“以身作则”。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补充。审计工作人员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当前审计课程教学普遍侧重“审计执业道德”的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但轻视“审计认知道德”,可否培养出优秀的“社会的审计人”则值得打个问号。

三、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

审计职业能力建设上,强调执业能力的获得与保持。这两方面,目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监管结构、行业组织等形成系统性的“合作链”。审计职业道德培养上,则着重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升华。但当前审计职业道德培养显然在“上游”就已经断链,职业道德培养的源头环节———高等院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普遍被弱化。无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树立,何来职业道德素养的后续升华。鉴于此,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审计环境和社会需求,实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高校审计教学改革应首先回归到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

1.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求态度上的转变和认识上的重视。常态化,即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在审计课程教学中,开创和持续性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应充分意识到社会需求的是“知行合一”的审计应用人才,德才缺一不可,摒弃以往专业培养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态度,适当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作出调整补充。

2.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联系性的教学活动。常态化,即要求在各门审计课程教学以及各类相关教学活动中,均可结合课程活动特点,即时开展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时时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树立。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专业认知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学生活动来进行,而不是单独开设一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课程。

3.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常态化,即要求有优秀的师资和大量的教学素材。高校教师接触实务的机会不多,对审计职业道德的体会和把握可能还不够深入,掌握的素材也有限,但高校教师熟谙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运用,了解学生学习规律。这与实务界审计工作人员达成优劣势互补。

4.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常态化,即要求有新式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性吸引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反思深层次的道德意义,树立起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传统的讲授、灌输方式是行不通的,需要作出变革,不然将是昙花一现。

5.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常态化,应辅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伦理教育。常态化,即需促成学生在审计职业道德上达到“他培”向“自培”、“他律”向“自律”的两个转变。因此,有必要在审计专业课堂以外,向学生开放人文素养熏陶和专业伦理学习的有关教学活动,作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达到内外兼修。

四、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审计伦理

审计伦理理论及其研究在西方国家已有较长的历史,中国相关研究起步则较晚[4]。审计伦理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以合法手段从事审计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审计伦理是借助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良心对审计执业进行约束。从这个层面来看,审计职业道德属于较低层次,而审计伦理则属于较高、较抽象的层次。审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应是“准则规范”,本质上更多偏向“制式”。与此不同,审计伦理的核心是“职业良心”,本质上则属“自式”。虽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强调执业操行和职业态度,具有一定的专业伦理要求。但不可置否,现阶段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只在审计行为应当遵守的下限的划界上产生了一定作用。而审计伦理却能从个体信念、品行及能力等更为本质、内在、深刻的精神层次来影响并提高审计执业质量。这表现在,职业判断水平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的核心体现之一,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设和提升,在促进审计行业发展、提升审计质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而审计职业判断直接与审计伦理息息相关[4]!辨析审计职业道德与审计伦理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确定孰优孰劣。而是进一步指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教学中常态化的高阶目标及深远意义,也就是树立和培养“审计伦理”。国外一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审计伦理水平并不与教育程度的增强、工作经验的增加呈正相关[4],且审计伦理水平能否通过教育得到改善存在着争议。但这不是我们放弃审计伦理教育的理由,而是我们更努力去探索审计伦理教育有效性的动力。审计工作中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有通过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伦理判断能力并改善其伦理行为才能有效缓解和遏制。故审计伦理教育是审计教育的核心内容[6]。而审计伦理教育的基础和先锋,就是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常态化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

五、结束语

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德才兼备”,既要求专业知识技能的牢固与扎实,又须强调职业道德素养的树立与培养,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充满机遇与挑战、时刻面临物质与精神诱惑的今天,如若继续承袭审计教学传统,只注重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一句没有灵魂的空话。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的头炮方向,应是重新审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这也是文章探讨的目的之所在。而后,需要研究的则是如何将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审计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并践行这种“新常态”!

作者:林进添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会计学院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36.

[2]梁淑红.加强高校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6(1):23-24.

[3]吴凤琼.加强审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3):66-67.

[4]苏文兵,周齐武,丹蒙•弗莱明,等.审计伦理测量及中美大学会计专业学生审计伦理水平的比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26(6):37-44.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道德风险 内部审计 职业道德规范 完善

一、道德风险环境下我国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二)完善契约不完备的需要

产生道德风险的第二个内生源是契约不完备。内部审计的委托人(董事会)不能通过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有效地约束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把内部审计制度比作一种“合约”,那它也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内部审计环境将来的趋变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制度偏离现实、政策不确定等方面,这样必然导致当事人(公司管理层、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把剩余部分留给“隐含契约”,而诚信的达成主要是靠当事人的信誉、欲求的抑制来实现的。内部审计中伦理道德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师行为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失序,审计伦理秩序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在特定冲突的逼迫之下不断反省而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实践的明智。内部审计的行业协会能适弥补契约不足,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职业会计人个体则将行业自律准则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内化为其内在目标和标准,即自我“立法”。这就要求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应承担起责任。

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三者的相似之处

(1)关于独立、公正、客观原则。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关于正直性、应有的职业谨慎、保密性方面。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出诚实性的职业品德的要求;都强调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的技术标准,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在保密性方面,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必须对所得信息严加保密,未经适当或特别授权,不得使用或披露这些信息,要防止因为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泄露所造成损失。

(3)关于维护职业形象责任。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从各自职业角度出发,对维护职业形象作出了规范。

(4)关于遵守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的规范的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强调遵守各自的审计准则,社会审计的规范缜密周详,除遵守自身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之外,还要求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强调遵守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均强调“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实施审计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基于“内向性”的角度,即内部审计行为涉及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有限的考虑。

(5)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国家审计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对内容、质量提出了要求,还规定了学习时间。社会审计对此的规定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进行规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也作了相应的规范。 [论文网 Www.LunWenData.Com]

2、结构上三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为严谨,由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等构成。在架构上,每章首条提出原则性的规范,随之对该原则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层次感不强,只是将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但比较简练明了。具体差异应表现在如下:

(1)关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社会审计关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保持和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任职条件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范。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公认性、“知名度”远胜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人员,这与其通过“立法”对注册会计师任职条件的规范不无关系。

(2)关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此,内部审计未作出专门的规范。关于社会审计由于自身职业的特点,因此对客户、同行及其他人的责任,专门用三章共计十三条进行了阐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强调对国家、组织和职业形象的责任。

(3)关于对业务助理人员的责任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专门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妥善规划,并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这表明社会审计的条文严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在本规范中未提出类似的要求。

(4)关于外聘专家协助的规定。由于内部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活动是丰富多彩,相应审计活动领域也是复杂多样,由此对内部审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实际上,受到编制、预算、审计成本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其所面对丰富多彩的内部审计活动无法完全匹配。所以当审计的事项需要运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必须聘请相关的专家协助。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这里所谓专家是指独立于本组织的个人或公司,持有合格证书的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本规范中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

(5)关于沟通能力的规定。内部审计特色在于其“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是组织里的成员,却要去发现组织内部的不足,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倾向,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发挥内部审计“助手”和“参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十条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均未作出规范。

从上比较可知,《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尽管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趋于一致。比如,关于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关于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规范都大致相同,所不同主要在于从各自的职业角度出发,对某些方面进行着重强调,例如,内部审计强调人际交往能力、外聘专家的规范,国家审计注重廉政纪律规范,社会审计强调对客户同行的责任。

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内容上看,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我国内部审计所规范的内容基本相同。对于诚实、客观、保密和胜任四条基本原则,二者都提出了要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行为准则的内容,我国对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比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第一条“内部审计师应诚实地、勤奋地和富有责任感地执行他们的工作。”就与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相类似。

2、结构上二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比较,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明显层次之分,只是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

另外,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协助”,“内部审计人员

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而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虽没有在本规范里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综上所述,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科学性,内容缜密周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较为简练,在内容上与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趋于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是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议

1、应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

按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构成之一,并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鉴于此,我国理应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昭示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它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照执行的,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中,均属于强制性的规范。

2、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相应处罚的规定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所在审计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提出:凡是违反道德规范者,将依协会的规定予以处理。而且即使在行为准则中没有作出规定,但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也要给予处理,违规人员必须接受。鉴于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的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相应处罚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也将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

3、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也应在规范中加以强调

内部审计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其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社会审计活动,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还应该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对此,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加以强调。[论/文/网 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原文与释义) [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 Bailey,AndrewD.,AudreyA.Gramling,Sridhar 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王光远等译) [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2006

[3]LawrenceB.Sawyer,etc.The Practice of Modem InternalAuditing(second edition) [M]. IIA.1988

[4]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石涓涓.内部审计规范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库.2005.

[6] 王桦,庄江波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北京: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46 亿

[7] 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值思考[J].审计研究.2003(6):25- 26.

[8] 孙立.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12):118- 121.

[9]唐本佑.日本商法和证券法交易中会计、审计规定的研究[J].审计研究.2000.(3):36.

[10]陈国辉等.200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建构”.《会计研究》第11 期。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7篇

一、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审计人员职业特征并反映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广大审计人员必须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必须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2、遵纪守法。法律法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认真履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依法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旗帜鲜明地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切实保护国家、集体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3、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办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业务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确保审计结果合法、真实、完整;提倡积极奉献精神,坚持认认真真审计、清清白白做人。二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其正当、合法的经济权益。三是严守被审计单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商业等秘密,除法律规定外,不得私自向外泄露。

4、廉洁自律。“保持廉洁、惩治腐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事关国家的兴衰和存亡问题。因此,我们在审计活动中,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一是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不得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收受馈赠、贿赂以及索贿。二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不得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搞钱权交易,不得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和公款支付的娱乐活动。三是作风正派、生活检点。自尊自爱,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不断加强学习。实践证明,广大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其中,在政治方面,我们应当系统地学习马列、、邓小平等伟人著作和其他政治理论书籍。业务方面,主要是认真学习审计、会计、财政等专业知识相关书籍以及计算机知识。

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廉政建设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在20多年的审计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和完善的,为8万多名审计人员共同认可的、具有无形的、强制约束力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其行为规范与准则,是通过审计目标、社会责任、道德义务来实现的。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无私无畏、尽职尽责。认真履行《审计法》,严格审计监督。真实、正确、完整地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结果,依法纠正、处理和处罚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廉政建设。

(二)推动本职工作顺利完成

审计工作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判断、评价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以此推动广大审计人员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是非感和荣辱感,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同时,调整、理顺与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工作环境以及赢得社会的尊重、关心、支持、理解和帮助,保证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三)实现自我完善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广大审计人员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自尊、自重、自律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实现自我完善。第一,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第二,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第三,敬岗爱业,诚实守信,在审计工作岗位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严格执法、依法审计,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决同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三、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步伐。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灌输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努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同志的“八荣、八耻”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法规、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和善恶能力,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确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做一个思想坚定、道德高尚、作风正派、工作扎实、纪律严明的审计工作者。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审计文化; 人性; 道德; 独立性

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对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旨在创建一个良好的审计监督氛围,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和谐文化的指引下,应该说,这一提议具有历史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审计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企业有企业自身的审计文化,注册会计师行业有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文化,政府审计有政府审计文化;按区域来构建,就有地方与国家审计文化。上述这些具体的审计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审计文化。由于审计文化本身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较为抽象。

然而,无论哪种审计,其都不能离开人而单独存在。在不考虑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意识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审计的质量与结果。审计文化的存在意义是在于融合整个审计思想与审计人员行为,使其相互一致,从而达到实现审计最终目标的那种状态。审计文化包含着太多的内容,不仅仅是因为其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关键还在于其外延相当广泛,牵涉到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知,构建审计文化的意义极其重大。由于审计文化涉及面广,不可能全部论述,本文就审计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审计人员独立性的完善问题,结合对人性与道德的分析,对审计人员独立性进行研究,进而从这个方面来完善审计文化的建设,力求能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些新思路。可以说,从人性与道德角度研究独立性对审计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人性、道德与独立性概述

(一)人性概述

谈及人性,似乎就得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人性,即人的本性在其属性上应该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这种属性是每个人所共有的;但在本质上,人的本性还是存在差别的。人的本性客观存在,不会依人的意识转移而转移。人的本性可以解释人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因此,正确认识人的本性可以观察人、判断人。因此,延伸到审计人员的行为,从人的本性去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道德概述

论道德需从古时候说起。道德这两个字最早是分开的。《庄子·渔父》说:“道者万物之所在也。”朱熹则说:“人所共由谓之道。”所以,道由两种用法,用在宇宙中是规律的意思,用在社会人生上是指人的行为准则。“德”最初见于《周书》。朱熹弟子陈淳明确说:“德是行此道而实有得于吾心者。”①他还说,“道是公共的,德是我所有的。”由此可知,“德”指的是个人品德。因而,我们所指的“道德”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作为个体道德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人内部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是我们研究审计人员独立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独立性概述

独立性是审计界反复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这个行业存在,审计独立性问题就始终不能被忽视。我们通常谈论的独立性指的是由Thomas G Higgins在1962年提出的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这一表述。因而,独立性的概念就转化为实质上的独立性与形式上的独立性的概念。前者注重的是审计人员的一种精神状态,后者主要强调的是在现实性上,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如果审计人员做到上述两种形式上的独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该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完全独立。独立性的伟大之处在于体现职业的灵魂,是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本文重在从审计文化中人性与道德方面探讨独立性的完善问题及其对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人性与独立性

人的本性已经不再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初级阶段了,当代社会所谈论的人性更大程度上与人所处的环境相关。当然,对于人性的判断还是通过人的行为,并用“善”与“恶”予以鉴定。这种鉴定结果直接影响人的后期行事与发展。每个人都是如此。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其身份地位较为特殊。理论上,每个审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但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审计人员所处的环境极易让其独立性受到影响。对于同样一个环境下,存在本性差别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差异。之所以审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轮换,这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

既然人的本性可以解释人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而思想是无法被外人知晓的,因此,行为成了唯一的解释依据。如果一个审计人员工作时,有计划有条理,工作态度端正,发现问题能及时解决问题等,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审计人员是让人放心的;反之,则让人比较担心了。如果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对象管理层接触中能够抵制住诱惑,或发现管理层有不好的行为倾向,能够及时向负责人报告等,那么,这样的审计人员是让人放心的;反之,情况就比较糟糕,这种行为是对自身职业和社会的不负责,故我们可称之为“恶人”。如果审计人员在刚开始阶段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执业,而当出现额外利益获得点时,其行为即发生扭曲,这可能对某一小群体是有利的,但其伤害的还是绝大部分人,我们可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人性违约”。

社会对于审计人员的期望很高,但归根结底只有一点,就是寄希望审计人员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发现问题,生成合理的审计报告呈现给信息使用者。如果审计人员始终不能坚持自身的独立性,审计结果不被人信任,那么,审计人员、审计行业的危机就来临了。

三、道德与独立性

道德在精神层面上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直接相关,即实质上的独立性的背后强调的就是审计人员道德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程度。该种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社会价值观,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准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反映出来,而行为的结果对审计活动会产生影响。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审计》教材中,独立性是作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遵循的原则。这说明独立性凌驾于职业道德之上,职业道德是基础层面上对审计人员的能动要求。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方面,其影响力不容小视。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环境下对审计人员的意识约束,而道德的范畴来得更广。审计人员在执业中的行为取向可能并不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这就是道德的影响力。因而这种影响力可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因素的渗入就可以是这种效果趋于明朗化了。

独立性应该说是成也道德,败也道德。道德可以决定审计人员在执业中独立性的有无。然而,审计人员的道德也是在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这是种意识积累的过程。而体现超然独立性的阶段也只是审计人员在某个特定的环境、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上,行为受道德驱动和约束。所以,这就不仅仅是实质上的独立性受道德的影响,形式上的独立性也在其中。因此,整个审计人员独立性受限于道德,这也是审计文化的重点建设对象之一。强化道德在审计人员和审计行业中的约束力。如果审计人员能够始终依照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或道德观念来执业,由这种独立性带来的合理保证具有完全的可信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存在任何质疑。反过来,如果审计人员不受自身道德约束,跨过道德防线,结果是相当糟糕的。无论何种原因,都是利益战胜道德的后果,包括金钱利益、名誉利益等。这种道德与利益的博弈,暴露出的是审计人员的道德缺陷,完美的道德观念应战胜一切外在影响因素。据考证,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审计人员,真正将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社会责任,在他们身上,道德价值和道德责任得到充分体现。

四、从人性与道德角度修缮独立性

人性与道德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却息息相关。只要涉及到评判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价值观念,人性与道德通常就作为其评判的依据。前文谈及如何判断审计人员给出的合理保证具有可信性,即判断审计人员是按照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来得出审计结论。当然,包括整个审计过程都是如此。对于这一点,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跟踪记录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记录内容要与审计报告一同公示,直到这种意识在审计人员中得到充分强化,该措施可以逐渐放开。记录人员可以是被审计单位的独立董事、外聘人员等。这一点只是从外部来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以保证其独立性。那么,从审计人员自身角度,在人性与道德方面对其独立性进行修缮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职业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成为一名审计人员,无论是企业内部、会计师事务所的,还是国家政府部门的,都必须先对自己的本性和道德进行修炼,使其上升到一个境界,旨在拥有一颗真诚而勇敢的心。

2.“只要意境深,万事正其身”。当审计人员在本性与道德层面上达到一定的层次,只要是坚守职业准则行事,无论在审计过程中发生什么特殊情况,其敬业的职业精神是可以得到社会的尊敬和认可的。

3.人性道德为根本,准则法规为依据,行为规范是保证,审计报告是真谛。审计人员如将此作为职业要求,那么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具有极大地可信性,这时的审计报告才反映审计职业的真谛。

五、独立性在审计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审计文化中的人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人文的影响就必须具体到文化中的每个个体。个体对于审计文化的意义在于只有包含个体的审计文化才有意义,才有文化本身的价值体现。而审计人员最受社会关注的就是其独立性问题,独立性的缺失将导致审计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危机。一旦审计人员不被人信任,审计人员无法生存,行业就没必要存在,进而就没审计文化可言。所以,总的来看,独立性在审计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独立性是审计人文建设的重点。按照独立性与审计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审计文化建设以人为中心。审计人员的建设重点就是要凸显其超然的独立性。独立性的有无直接影响审计人员的职业生涯,影响行业的兴衰,这点已是毋庸置疑。

2.独立性是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一种文化需要有核心,没有核心,文化就是一盘“散沙”,而且没有了讨论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形成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审计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根据现实情况,似乎无须另寻他物,因为长久以来,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独立性背后的深层内涵,例如人性和道德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支柱。只要努力完善审计人员独立性问题建设,这种观念就可以作为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而被广泛接受。

3.独立性的完善是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完善。逆向思考,不是出于对审计文化的内容完善,独立性的完善仍旧是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无论审计人员个人,还是规则制定者都应注重对独立性的完善,这种完善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实现审计人员的超然独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4.独立性突出了审计文化中人的发展。独立性本身就是针对人提出的,因而强调人的自身建设也就在情理之中。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发展。审计人员独立性建设应该从审计人员自身的人性与道德开始。在强调人性的完善下,注重道德的锤炼。审计人员的发展有助于独立性的实现,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审计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育殊.道德的哲学真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王善平,宋艳.我国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路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

[3] 王爱国.中国审计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会计研究,2011(3).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文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具有比以往更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一种手段应关注公司道德文化环境,内部审计活动可以多方面发挥其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的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内部审计在检查企业制定与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倡导道德理念,充当道德卫士,促进和评估道德措施等方面为企业道德氛围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为改善公司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一种手段应关注公司道德文化环境,内部审计师应该充当道德倡导者的角色。

1内部审计与公司道德文化的关系

1)依照公司章程,在公司治理过程事务中,董事会负责公司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坚持公司道德和价值的取向。所以,公司的治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道德文化,包括董事会的道德氛围和组织的道德环境。内部审计是由于企业为了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治理水平,约束其经营行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审计通过融入监督机制对公司治理起着监督和预防参谋作用。

2)从公司内部控制上看,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为实现控制系统的基本目标提供了纪律和框架。按照COSO控制框架理论,内部控制的首要部分是控制环境,而控制环境第一要素便是诚信和职业道德价值观。因此,公司治理从内部控制上需要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公司道德文化的必要。内部审计已经进入了更具前瞻性、咨询性的发展阶段,要关注组织治理、风险发现和风险管理,特别要关注组织治理中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关注组织经营的前景。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内部审计通过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控制的缺陷、治理的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促使治理者进一步改善经营治理,提高组织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现代内部审计实际上成为了企业治理的延伸。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从公司形象信誉上看,一个好公司需要良好的诚信品质和更高的信誉度。公司不只对广大股东和投资者负责,还肩负着社会广大民众的期望,“牛奶掺三聚氰胺”事件给企业的教训是深刻的。在美国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第406条职业道德规则要求在纽约所有公开的上市公司要有《道德规范》,内部审计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专项审计活动,如通过监督领导干部,起到反腐败、反舞弊的作用;评价公司宗旨、精神和经营、治理理念,起到企业文化宣传者的作用;评价企业形象与员工形象,公司领导的表率,以及与业务客户的信誉关系,由此来敦促治理者和员工忠于职守、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在公司逐步形成一种良好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起到良好道德倡导者的作用,为公司治理过程发挥不同作用。

2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定位是“管理+效益”。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是一个组织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效益也就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和目标,而管理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活动应对公司文化与道德相关的目标、项目及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司的组织文化环境,促进公司的运营管理,同时也帮助公司塑造一个积极的形象,这种积极形象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2.1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由于各个公司的文化氛围、治理理念和工作目标不同,风险治理的实施也有很大差别。内部审计机构有责任定期评估整个公司的道德状况包括董事会的道德氛围。可以在评价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时考虑公司道德文化因素影响,也可以单独开展与道德相关的目标、项目及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效果的审计计划内容,从而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对公司道德文化的监督、评价作用,帮助公司改进治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治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在开展第三方审计与合同审计、质量审计、尽职调查、安全审计、隐私审计、信息技术审计、绩效审计、经营审计、财务审计以及合规性审计等审计确认业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足够的职业审慎,警惕可能引起舞弊的机会,对引起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评价公司有没有清楚易懂的正式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说明、政策,包括预防舞弊和腐败的程序以及其它期望员工做到的理想的道德标准;评价管理层有没有采取相关规定,要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知道在与组织进行交易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专项控制环境审计还应评价管理层有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支持和提高道德文化,对违反道德规范、政策的行为有没有得到报告并被调查等。通过审计评价建议公司建立明确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控制环境。审计表明,在商业礼节、利益冲突、出行和娱乐方面,强调职业道德可能比报销制度更能控制公司不合理的费用支出。

2.2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倡导者的角色作用

CIA《职业道德规范》促进了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发展,也是内部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作出客观确认以信任的基础。在提请领导层、管理人员和员工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作为本公司的员工,更应该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倡导者的角色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经常深入到生产、经营第一线,了解到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先进经验和思想状况,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治理层,同时利用工作之便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好人好事。尤其是在建议企业完善内控制度的同时,倡导良好道德,通过健全制度,弘扬正气,提高广大员工的道德水平,使其积极支持与主动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环境。

另外,审计人员以身作则展现爱岗敬业的职业修养:要诚实、审慎和尽责地开展工作,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利益冲突、维护公司利益,对非公开信息保密;廉洁自律的职业纪律:不接受可能会削弱,或据测会削弱其专业判断的任何东西,工作及生活作风正派、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审计人员之间不仅在工作产生合作协调的团队效应,还与被审计项目领导、员工之间产生沟通效应与和谐效应;持续学习的职业精神: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不断持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熟练性、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内部审计从单一的监督职能逐渐转向集监督、评价、控制、咨询为一体的综合职能,同时日益需要企业道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殊途同归,最终均指向一个目的,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CIA考试指南。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 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审计职业道德、审计职业理论知识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融合,构成一个“职业能力三角”。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1959),即认为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显然,此时“态度”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而态度受兴趣所引导,在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中,职业兴趣的引导是前提,因此进行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应首先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即在审计职业能力“三角”中锲入“审计职业兴趣”(如图1所示),形成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型。其中,审计职业兴趣将有效促进审计人才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遵守、对审计职业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对审计职业应用技能的掌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职业兴趣是一种隐性的执业能力,对于提高执业效率、增强执业效果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顾职业兴趣的培养而只重视职业道德的说教、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显性传授,则难以培养出积极主动、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慎独”精神的审计人才。

(二)审计职业道德 由于审计职业本身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审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建设相对完善,一旦执业行为未能遵守道德准则的规定,审计人员将受到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等严厉处罚,直接影响到审计执业行为,因此审计职业道德也应内化为审计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对审计职业道德具有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审计人员才可能在执业的各个环节中去遵循。

(三)审计理论知识 审计理论知识是审计执业的基础,审计是一门技术,现有的审计采用现代风险导向模式,对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成为审计的核心职业能力,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审计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的应用和创新打下基础。

(四)审计职业应用技能 审计职业应用技能是审计执业能力的直接展现,能综合反映审计人员的审计理论知识功底、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领悟程度,以及自身对于审计职业的工作热情。现有的审计课程教学对审计应用技能有所忽视,在应试导向的教学中,往往仅注重显性的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隐性执业能力加以培育。

二、职业能力导向模式下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中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并不是说在教学学时中独立设置此类兴趣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隐性知识传播的方式,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兴趣的引导。教学改革可从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在审计教学的内容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审计职业兴趣的引导:一是将学生进入工作场所要经历的“入职教育”提前到学生接触审计专业课程之初,此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审计行业的社会角色与作用,即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社会职责的引导,让其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的区别,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展示三类审计的使命和职责,结合每年审计署的“政府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情况和典型的审计相关事件,特别是对于审计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其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审计行业的兴趣。二是有意识地进行审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审计师的入职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明晰的职业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通过辅之以课堂内外的交流,教他们来分解目标,制定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计划。三是经典审计案例的引入。审计理论教学内容本身是较为抽象的,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精选相关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审计教学的形式上,应当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可以设定专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进行报告,如“不同类型的审计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或由老师进行指导协作,如“审计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采用团队讨论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给予其思考、判断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才会产生责任感,才会在执行中坚守规划;还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科学设计实验内容,合理规划模拟实验的开设时间,适时进行实验内容的更新。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审计部门开展“校企”联合,带领学生进行审计现场教学,如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穿行测试,对固定资产、存货的盘点,在现场教学受限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场景模拟开展实务教学工作。

(二)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仅采用课堂传授的方式,则在内容上比较刻板和单调,甚至容易演化为道德说教式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对于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发挥作用。审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审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点:审计职业道德常识教育、审计职业道德辨别力教育和审计职业道德实务技能教育。首先,合格的审计人才必须熟悉审计从业准则或规范对于审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常识,因为在执业中,有意或无意不慎地违背准则或规范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课程教学以课程组为教学交流与沟通的载体,因此课程组可以组织老师挖掘准则或规范条文的深刻社会背景,对这些各类道德准则或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对准则的条文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逐一理解。其次,课堂教学应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辨别力的系统训练,即针对准则相关内容,结合行为心理学的知识,让其充分了解不同情境下人的行为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搜集或开发相关案例或预设相关情景,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抢答等活跃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对于审计职业道德的辨别力,也可以在审计模拟实验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接受审计业务、审计人员任务分工等环节加入职业道德的判断内容,从而提高其在实务中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最后,审计职业道德最终是要落实在审计实务中的,因此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要点就是应当结合审计实务的流程来系统介绍在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业务承接、风险评估活动、风险应对活动及审计终结活动等实务中,应如何运用审计道德准则,准确进行职业道德的辨别与开展审计实务。

(三)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现有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教材内容为主,应对教材内容去粗取精,并通过建立相关信息的链接,如每一个审计业务环节的相关底稿编写,主要知识点的相关案例引入,既让学生吸收理论知识,又为实务技能作好知识准备,为其建立起理论与实务的链接。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有审计理论知识的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审计知识获取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这一状态,难以锻炼其在审计执业中所必不可少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这也是审计执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审计实践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审计理论、技术和方法,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重要,同时,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面临着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的收集与取舍,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将有助于学生尽早建立对这些信息的行为判断模式,以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而现有的“应试教育”导向的结果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欠缺,这样导致的后续性问题就是在审计工作中,他们也很难在入职之初就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审计行为模式,从而入职慢、入职以后职业判断力需要长期的“补课”式磨练方可形成。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此为突破点,即让每一位审计专业人才都具备对审计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的就是应当摒弃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应试”思维,从而使大学审计教学成为学生日积月累方显效的能力教育。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应实现“教”与“学”的主体互换。笔者调查了国内部分高校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处于主导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活跃主体,一堂课就如画画,基本的画面还得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应是点睛之人。也就是说,老师应提纲挈领,抓住要害,老师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的主体则是学生。由此,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式上可以适时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次要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备课、讲课的形式轮流上阵,也可采用小组讨论,分组总结和阐述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课前预告下次内容与范围,课中以提问抽查学生熟悉程度的方式。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将审计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的自主阅读和资料收集与分析,任课老师应当精心选取要求学生阅读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资料,这些资料与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相关性,并有助于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把握。教师再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其进行分析和点评,为学生提供指导。这些也是为日后的职业能力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围绕审计主题来迅速形成资料清单。这样,既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空,丰富了其内容,更重要的则是切合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审计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技能包括审计实务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沟通能力等。审计职业技能更多呈现出“隐性知识”的特征,很难通过讲授的方式来接受并为学生所掌握,所以应当结合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培养。其中,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应着重让学生建立对审计实务,如审计流程、审计技术方法等的感性认识。首先,应当在理论课程讲述的同时,贯穿审计工作底稿相应部分的内容,如介绍“初步业务活动”这一内容时,就应直接把中注协关于审计工作底稿填写指南中的要求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清楚这些理论在实务中如何应用,如何填列审计工作底稿。职业能力导向式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具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其次,应充分利用审计模拟实验来培养实务技能,这要求从流程、基本实务、操作技巧等方面全面完善审计模拟实验。目前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比较少,即便开设了审计模拟实验的,又在审计程序设计、审计证据获取方法等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如观察、监盘、盘点这样的程序在很多高校的模拟实验中就只能略去,而在实务中却非常重要。因此审计模拟实验的设计可以结合计算机程序设计来进行,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场景,来实现对实地观察、盘点等程序的模拟实验。审计实务中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对前面所述职业道德培养、理论知识教学中所要求的判断力在实务中的应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职业判断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可以通过在审计模拟实验中对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和注册会计师均预设各类职业判断环节,如风险评估的开展、风险应对措施的设计,审计证据的收集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有机会体会审计实践中不同职务的审计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判断。审计沟通能力与技巧在审计执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构成审计实务技能培训的内容。理论教学中的讨论与交流是审计沟通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审计实验教学中设计审计人员与客户的沟通环节与情景,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的客户沟通问题则是审计沟通能力培养的另一途径。

职业能力教育模式下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详见表1。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组建锐意进取的教学团队 审计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大变革,也涉及到模拟实验在设计上的改变,尤其是对职业兴趣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这一改革工程浩大,唯有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合作,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学团队的任务主要包括:第一,大力挖掘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精心布置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收集教学相关信息与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经典案例、拟定课堂演练和课外训练的主题与练习。第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计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工作底稿和各个实验环节,必要的情况下,开展向合作,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模拟场景的设计,以弥补像盘点、观察等审计程序不能亲临其境的不足。教学团队也可以进行教学场景和模拟实验环节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来纠正偏误,提出改进建议,向预设的效果迈进。教学团队的组建应注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背景结构的合理优化,从而既保持团队的锐意进取,又能实现成员知识结构的互补。比较理想的教学团队吸纳的成员应熟悉审计基础理论、内部控制规范、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底稿、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务、审计模拟实验设计等内容,或在以上某方面或多方面具有专长。

(二)形成多维度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通常具有学习行为导向性,过去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成绩考核模式,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倾向于在考前进行突击性攻关,忽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积累与巩固,无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审计职业所必备的各类能力。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有所扩展,将涵盖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形式多元化,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自主资料收集与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实验等。与此相适应,学生成绩的考核应当采取多维度考核模式,应当与教学形式相一致,考核要点涵盖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四个方面,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改革预定的目标行进。具体可以根据教学形式来设定分项考核的项目及考核的形式,并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一定权重,然后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来确定该门课程的总成绩,通常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分设为《审计学》与《审计模拟实验》两门课。表2中列举了《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可供参考的考核模式和考核项目及考核方式赋权的例子,“考核要点及其赋权”表明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中,考核要点为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其中职业知识权重最高占60%,也就是在考试试题出题的过程中,应当分配职业道德20%的分值,职业知识60%的分值,职业技能20%的分值。表3中列举了《审计模拟实验》的考核模式,此时,考核项目可按实验内容来分项,考核要点与《审计学》课程相同,但与理论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职业技能可赋予较高的权重,。这样的多维度考核将引导学生“均匀用力”,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并学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以便在未来能够适应职业带来的压力。

(三)建立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分析,教学改革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而效益则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显现,具有隐性特征。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这样的教学改革很可能难以持续。根据激励与约束相容理论,一方面,高校应当从政策上不遗余力地对审计教学改革加以支持与激励,通过院级教改课题的立项、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的优先推荐来调动教师推行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教学改革的课程在一类课程评选上予以特别赋权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进行约束,如对相关教改课题的结项、各类奖项的评选可以与教学改革的进展及成效挂勾,从而使教学改革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教学改革建立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如何使教学团队的激励保持公平、公正也尤其重要。从教学团队应承担的双重任务来看,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并重,合理分配任务、建立适当的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均是需要全面权衡的。唯有得当的激励机制建立与完善以后,方可保持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全面改进。

(四)建立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的反馈与强化机制 与其他任何改革一样,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可以分为改革的设计、改革的实施、改革的推进以及改革的效果反馈与强化这四个环节,要使教学改革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效果反馈与强化是必不可少的。效果反馈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来获取,获得结果后应对已有的教学改革措施有的放矢地加以强化,即重新调整教学改革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推进改革的效果。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教学改革效果的螺旋式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审计教学改革思路探讨》,《中国审计》2012年第10期。

[2]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6期。

[3]倪明辉、曲艳梅、高尚、邢大为:《基于三维整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6期。

[4]陈婕、曾晓红:《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视角》,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年第8期。

[5]高志远:《高校立体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及体系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1篇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审计人员职业特征并反映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广大审计人员必须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必须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2、遵纪守法。法律法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认真履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依法加强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管理,旗帜鲜明地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切实保护国家、集体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3、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在办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业务时,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确保审计结果合法、真实、完整;提倡积极奉献精神,坚持认认真真审计、清清白白做人。二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其正当、合法的经济权益。三是严守被审计单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商业等秘密,除法律规定外,不得私自向外泄露。

4、廉洁自律。“保持廉洁、惩治腐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事关国家的兴衰和存亡问题。因此,我们在审计活动中,必须做到廉洁自律,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一是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不得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收受馈赠、贿赂以及索贿。二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不得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搞钱权交易,不得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和公款支付的娱乐活动。三是作风正派、生活检点。自尊自爱,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不断加强学习。实践证明,广大审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其中,在政治方面,我们应当系统地学习马列、、邓小平等伟人著作和其他政治理论书籍。业务方面,主要是认真学习审计、会计、财政等专业知识相关书籍以及计算机知识。

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廉政建设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在20多年的审计实践中逐步产生、形成和完善的,为8万多名审计人员共同认可的、具有无形的、强制约束力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其行为规范与准则,是通过审计目标、社会责任、道德义务来实现的。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无私无畏、尽职尽责。认真履行《审计法》,严格审计监督。真实、正确、完整地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结果,依法纠正、处理和处罚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廉政建设。(二)推动本职工作顺利完成

审计工作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判断、评价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以此推动广大审计人员自觉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是非感和荣辱感,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同时,调整、理顺与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工作环境以及赢得社会的尊重、关心、支持、理解和帮助,保证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高质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三)实现自我完善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无价的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广大审计人员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坚持自尊、自重、自律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实现自我完善。第一,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第二,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第三,敬岗爱业,诚实守信,在审计工作岗位上,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严格执法、依法审计,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决同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三、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步伐。

1、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审计人员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灌输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努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修养》、同志的“八荣、八耻”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法规、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增强辨别是非能力和善恶能力,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确定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做一个思想坚定、道德高尚、作风正派、工作扎实、纪律严明的审计工作者。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道德风险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完善

一、道德风险环境下我国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二)完善契约不完备的需要

产生道德风险的第二个内生源是契约不完备。内部审计的委托人(董事会)不能通过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有效地约束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把内部审计制度比作一种“合约”,那它也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内部审计环境将来的趋变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制度偏离现实、政策不确定等方面,这样必然导致当事人(公司管理层、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把剩余部分留给“隐含契约”,而诚信的达成主要是靠当事人的信誉、欲求的抑制来实现的。内部审计中伦理道德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师行为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失序,审计伦理秩序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在特定冲突的逼迫之下不断反省而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实践的明智。内部审计的行业协会能适弥补契约不足,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职业会计人个体则将行业自律准则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内化为其内在目标和标准,即自我“立法”。这就要求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应承担起责任。

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三者的相似之处

(1)关于独立、公正、客观原则。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关于正直性、应有的职业谨慎、保密性方面。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出诚实性的职业品德的要求;都强调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的技术标准,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在保密性方面,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必须对所得信息严加保密,未经适当或特别授权,不得使用或披露这些信息,要防止因为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泄露所造成损失。

(3)关于维护职业形象责任。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从各自职业角度出发,对维护职业形象作出了规范。

(4)关于遵守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的规范的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强调遵守各自的审计准则,社会审计的规范缜密周详,除遵守自身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之外,还要求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强调遵守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均强调“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实施审计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基于“内向性”的角度,即内部审计行为涉及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有限的考虑。

(5)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国家审计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对内容、质量提出了要求,还规定了学习时间。社会审计对此的规定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进行规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也作了相应的规范。

2、结构上三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为严谨,由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等构成。在架构上,每章首条提出原则性的规范,随之对该原则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层次感不强,只是将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但比较简练明了。具体差异应表现在如下:

(1)关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社会审计关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保持和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任职条件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范。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公认性、“知名度”远胜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人员,这与其通过“立法”对注册会计师任职条件的规范不无关系。

(2)关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此,内部审计未作出专门的规范。关于社会审计由于自身职业的特点,因此对客户、同行及其他人的责任,专门用三章共计十三条进行了阐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强调对国家、组织和职业形象的责任。

(3)关于对业务助理人员的责任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专门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妥善规划,并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这表明社会审计的条文严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在本规范中未提出类似的要求。

(4)关于外聘专家协助的规定。由于内部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活动是丰富多彩,相应审计活动领域也是复杂多样,由此对内部审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实际上,受到编制、预算、审计成本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其所面对丰富多彩的内部审计活动无法完全匹配。所以当审计的事项需要运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必须聘请相关的专家协助。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这里所谓专家是指独立于本组织的个人或公司,持有合格证书的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本规范中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

(5)关于沟通能力的规定。内部审计特色在于其“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是组织里的成员,却要去发现组织内部的不足,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倾向,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发挥内部审计“助手”和“参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十条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均未作出规范。

从上比较可知,《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尽管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趋于一致。比如,关于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关于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规范都大致相同,所不同主要在于从各自的职业角度出发,对某些方面进行着重强调,例如,内部审计强调人际交往能力、外聘专家的规范,国家审计注重廉政纪律规范,社会审计强调对客户同行的责任。

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内容上看,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我国内部审计所规范的内容基本相同。对于诚实、客观、保密和胜任四条基本原则,二者都提出了要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行为准则的内容,我国对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比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第一条“内部审计师应诚实地、勤奋地和富有责任感地执行他们的工作。”就与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相类似。

2、结构上二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比较,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明显层次之分,只是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

另外,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协助”,“内部审计人员

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而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虽没有在本规范里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综上所述,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科学性,内容缜密周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较为简练,在内容上与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趋于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是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议

1、应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

按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构成之一,并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鉴于此,我国理应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昭示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它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照执行的,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中,均属于强制性的规范。

2、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相应处罚的规定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所在审计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提出:凡是违反道德规范者,将依协会的规定予以处理。而且即使在行为准则中没有作出规定,但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也要给予处理,违规人员必须接受。鉴于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的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相应处罚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也将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

3、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也应在规范中加以强调

内部审计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其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社会审计活动,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还应该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对此,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加以强调。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原文与释义)[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Bailey,AndrewD.,AudreyA.Gramling,Sridhar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王光远等译)[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2006

[3]LawrenceB.Sawyer,etc.ThePracticeofModemInternalAuditing(secondedition)[M].IIA.1988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石涓涓.内部审计规范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库.2005.

[6]王桦,庄江波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北京: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46亿

[7]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值思考[J].审计研究.2003(6):25-26.

[8]孙立.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12):118-121.

[9]唐本佑.日本商法和证券法交易中会计、审计规定的研究[J].审计研究.2000.(3):36.

[10]陈国辉等.200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建构”.《会计研究》第11期。

[11]张静春.“技术创新、道德风险与经济增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2003。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独立性;职业谨慎;审计失败;审计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方式日益复杂,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也随之日益增大。管理层参与财务造假,关联交易更加复杂化等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愈发困难。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加强对审计失败的防范已是摆在审计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防范审计失败的关键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独立性的保持和对职业谨慎的恪守。

不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及财务错弊的严重程度如何,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未能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最终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就属于审计失败。所以说,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是其避免审计失败的前提与基础。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能够对审计失败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的研究,分析科龙电器审计失败的真正原因,进而对保持独立性,恪守职业谨慎在防范审计失败方面的作用进行探索。

后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与方法;第四部分简要介绍案例背景,详细分析案例;第五部分为案例讨论与一般启示;最后是研究结论和展望。

二、文献回顾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失败的案件屡屡发生,给审计机构、企业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审计失败的问题也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加强对审计失败的防范已是摆在审计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诸多学者对防范审计失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章立军(2012)在其专著中指出,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财务报告舞弊和审计失败产生的原因、形成机制和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构建转型经济下审计失败的理论分析框架,把握审计失败的规律。

贾成海(2014)更加强调审计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审计独立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审计独立性的可行性对策。

姜锡铭(2009)同样强调,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也是审计赖以存在的基础。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决定了审计质量。

胡本源(2009)指出,注册会计师对客户在经济上的依赖会损害审计独立性的一项原因。只有从制度根源上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行为的约束,审计独立性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上述研究文献,主要讨论了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失败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的研究,分析科龙电器审计失败的真正原因,进而对保持独立性,恪守职业谨慎在防范审计失败方面的作用进行探索。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案例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特定事件或事物的发生和变化,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案例研究验是解释上述两类问题的有效策略。案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不仅仅起到研究设计的作用,而且是一种全面的研究方法。

作为案例研究,本文采用了对单案例进行深度分析的研究方法,即个案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捕捉和追踪管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个案法所得的材料比较全面准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案例研究对象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冰箱、空调等家电制造兼国内外销售及售后服务。2001年度科龙电器的审计师为安达信华强,因科龙连续两年亏损,存在持续经营的问题,安达信华强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后德勤华永接手科龙电器的审计业务。2002年度,德勤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3年其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2004年度其再次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2002-2004年度间,科龙电器财务报告弄虚做假,披露不实不尽,而在德勤对科龙电器这几年均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德勤违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未能保持应有的对立性,未能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德勤应当为其审计失败承担法律责任。

本文将集中研究在2002-2004年度之间,德勤违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未能保持应有的对立性,未能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对科龙电器2002-2004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失败案例。本文重点介绍了对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研究的一些观点。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网站信息、新闻报道、专业杂志、内部资料等二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来获取信息。

四、案例简介与分析

(一)案例简介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冰箱、空调等家电制造兼国内外销售及售后服务。2000年开始科龙出现净损失,2001 年度,科龙电器继续出现巨亏。2002 年度,科龙电器扭亏为盈。2003 年科龙电器处理掉了三年的累计亏损,并出现进一步盈利。2004 年,在扭亏两年后,科龙电器重新“反亏”。

2001年度科龙电器的审计师为安达信华强,因科龙连续两年亏损,存在持续经营的问题,安达信华强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后德勤华永接手科龙电器的审计业务。

2002年度,德勤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德勤对该份年报出具保留意见的主要理由是不能确定年初科龙公司及合并的净资产是否真实。在这种情况下,德勤2002年出具的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显得有些牵强。

2003年德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事实情况却是,科龙电器2003年的财务报表存在虚假陈述与重大遗漏,并不满足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

2004年德勤再次对科龙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主要针对该年度的两项应收账款。德勤以未能从这两家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即未能取得充分而恰当的审计证据而给出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005年5月科龙危机爆发,德勤难辞其咎。2005年底,证监会认定德勤对科龙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计程序不充分、不适当,未发现科龙现金流量表重大差错等。

(二)案例分析

在这一部分里,本文将通过对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的具体深入分析初步讨论前面所提出的研究问题: 保持独立性,恪守职业谨慎是防范审计失败的关键

鉴于德勤在科龙电器审计中的表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丧失应有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已是导致大量审计失败的首要原因。德勤对科龙的审计毋庸置疑是失败的。在2002-2004年间,科龙电器财务报告弄虚做假,披露不实不尽,然而在德勤对科龙这几年的审计报告中均未反映,德勤违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未能保持应有的对立性,未能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没有按规定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德勤应当为其审计失败承担法律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勤在对科龙公司各期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审计时,错误地按照科龙公司期末存货盘点数量和各期单位成本确定存货期末余额,并推算出科龙电器各期主营业务成本。

2、德勤对科龙抽样盘点的范围不充分,从而未能发现科龙通过压库方式确认虚假销售收入的问题。

3、德勤在2003年度进行应收账款函证时,两家客户并没有将回函直接传真或邮寄给德勤,而是由科龙公司该项目的工作人员接收后转交给德勤。

五、案例一般启示

在上一部分中,本文详细阐述了对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研究的主要发现并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在这一部分中,本文将从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中得出更具普遍意义的一般启示。

审计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职业道德的要求没有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没有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程序时,应遵守注册会计职业准则,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审计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合理地运用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

六、结论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审计环境与审计实务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审计失败案例屡见不鲜。审计失败的问题已引起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加强对审计失败的防范已是摆在审计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应有独立性,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是其避免审计失败的前提与基础。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独立性,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能够对审计失败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秉承客观、公正、独立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能够充分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失败。

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独立性,恪守应有的职业谨慎在防范审计失败方面的作用的探索,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在更大的制度背景,更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考察。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学者提出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成海(2014).审计独立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 章立军(2012).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道德风险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完善

一、道德风险环境下我国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二)完善契约不完备的需要

产生道德风险的第二个内生源是契约不完备。内部审计的委托人(董事会)不能通过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有效地约束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把内部审计制度比作一种“合约”,那它也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内部审计环境将来的趋变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制度偏离现实、政策不确定等方面,这样必然导致当事人(公司管理层、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把剩余部分留给“隐含契约”,而诚信的达成主要是靠当事人的信誉、欲求的抑制来实现的。内部审计中伦理道德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师行为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失序,审计伦理秩序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在特定冲突的逼迫之下不断反省而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实践的明智。内部审计的行业协会能适弥补契约不足,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职业会计人个体则将行业自律准则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内化为其内在目标和标准,即自我“立法”。这就要求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应承担起责任。

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三者的相似之处

(1)关于独立、公正、客观原则。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关于正直性、应有的职业谨慎、保密性方面。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出诚实性的职业品德的要求;都强调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的技术标准,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在保密性方面,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必须对所得信息严加保密,未经适当或特别授权,不得使用或披露这些信息,要防止因为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泄露所造成损失。

(3)关于维护职业形象责任。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从各自职业角度出发,对维护职业形象作出了规范。

(4)关于遵守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的规范的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强调遵守各自的审计准则,社会审计的规范缜密周详,除遵守自身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之外,还要求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强调遵守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均强调“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实施审计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基于“内向性”的角度,即内部审计行为涉及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有限的考虑。

(5)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国家审计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对内容、质量提出了要求,还规定了学习时间。社会审计对此的规定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进行规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也作了相应的规范。

2、结构上三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为严谨,由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等构成。在架构上,每章首条提出原则性的规范,随之对该原则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层次感不强,只是将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但比较简练明了。具体差异应表现在如下:

(1)关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社会审计关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保持和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任职条件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范。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公认性、“知名度”远胜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人员,这与其通过“立法”对注册会计师任职条件的规范不无关系。

(2)关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此,内部审计未作出专门的规范。关于社会审计由于自身职业的特点,因此对客户、同行及其他人的责任,专门用三章共计十三条进行了阐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强调对国家、组织和职业形象的责任。

(3)关于对业务助理人员的责任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专门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妥善规划,并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这表明社会审计的条文严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在本规范中未提出类似的要求。

(4)关于外聘专家协助的规定。由于内部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活动是丰富多彩,相应审计活动领域也是复杂多样,由此对内部审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实际上,受到编制、预算、审计成本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其所面对丰富多彩的内部审计活动无法完全匹配。所以当审计的事项需要运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必须聘请相关的专家协助。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这里所谓专家是指独立于本组织的个人或公司,持有合格证书的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本规范中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

(5)关于沟通能力的规定。内部审计特色在于其“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是组织里的成员,却要去发现组织内部的不足,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倾向,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发挥内部审计“助手”和“参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十条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均未作出规范。

从上比较可知,《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尽管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趋于一致。比如,关于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关于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规范都大致相同,所不同主要在于从各自的职业角度出发,对某些方面进行着重强调,例如,内部审计强调人际交往能力、外聘专家的规范,国家审计注重廉政纪律规范,社会审计强调对客户同行的责任。

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内容上看,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我国内部审计所规范的内容基本相同。对于诚实、客观、保密和胜任四条基本原则,二者都提出了要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行为准则的内容,我国对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比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第一条“内部审计师应诚实地、勤奋地和富有责任感地执行他们的工作。”就与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相类似。

2、结构上二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比较,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明显层次之分,只是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

另外,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而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虽没有在本规范里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综上所述,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科学性,内容缜密周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较为简练,在内容上与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趋于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是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议

1、应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

按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构成之一,并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鉴于此,我国理应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昭示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它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照执行的,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中,均属于强制性的规范。

2、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相应处罚的规定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所在审计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提出:凡是违反道德规范者,将依协会的规定予以处理。而且即使在行为准则中没有作出规定,但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也要给予处理,违规人员必须接受。鉴于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的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相应处罚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也将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

3、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也应在规范中加以强调

内部审计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其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社会审计活动,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还应该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对此,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加以强调。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原文与释义)[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Bailey,AndrewD.,AudreyA.Gramling,Sridhar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王光远等译)[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2006

[3]LawrenceB.Sawyer,etc.ThePracticeofModemInternalAuditing(secondedition)[M].IIA.1988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石涓涓.内部审计规范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库.2005.

[6]王桦,庄江波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北京: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46亿

[7]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值思考[J].审计研究.2003(6):25-26.

[8]孙立.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12):118-121.

[9]唐本佑.日本商法和证券法交易中会计、审计规定的研究[J].审计研究.2000.(3):36.

[10]陈国辉等.200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建构”.《会计研究》第11期。

审计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道德风险 内部审计 职业道德规范 完善

一、道德风险环境下我国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二)完善契约不完备的需要

产生道德风险的第二个内生源是契约不完备。内部审计的委托人(董事会)不能通过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有效地约束人(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的行为,从而保证企业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如果把内部审计制度比作一种“合约”,那它也是一种“不完全合约”(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内部审计环境将来的趋变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疏漏、制度笼统、制度偏离现实、政策不确定等方面,这样必然导致当事人(公司管理层、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把剩余部分留给“隐含契约”,而诚信的达成主要是靠当事人的信誉、欲求的抑制来实现的。内部审计中伦理道德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师行为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失序,审计伦理秩序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在特定冲突的逼迫之下不断反省而逐渐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实践的明智。内部审计的行业协会能适弥补契约不足,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职业会计人个体则将行业自律准则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内化为其内在目标和标准,即自我“立法”。这就要求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应承担起责任。

二、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三者的相似之处

(1)关于独立、公正、客观原则。不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强调审计人员应当在履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2)关于正直性、应有的职业谨慎、保密性方面。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提出诚实性的职业品德的要求;都强调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的技术标准,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保持职业谨慎;在保密性方面,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必须对所得信息严加保密,未经适当或特别授权,不得使用或披露这些信息,要防止因为这些信息与资料的泄露所造成损失。

(3)关于维护职业形象责任。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从各自职业角度出发,对维护职业形象作出了规范。

(4)关于遵守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的规范的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都强调遵守各自的审计准则,社会审计的规范缜密周详,除遵守自身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之外,还要求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强调遵守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等规定;三个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均强调“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审计人员必须拥有实施审计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内部审计基于“内向性”的角度,即内部审计行为涉及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而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有限的考虑。

(5)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国家审计关于后续教育的规范全面、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仅对内容、质量提出了要求,还规定了学习时间。社会审计对此的规定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进行规范。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也作了相应的规范。

2、结构上三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相比较而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最为严谨,由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等构成。在架构上,每章首条提出原则性的规范,随之对该原则进行具体化的描述。《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层次感不强,只是将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但比较简练明了。具体差异应表现在如下:

(1)关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社会审计关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当具有符合规定的学历,通过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具备与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保持和提高职业胜任能力,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内部审计对于审计人员任职条件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中作出了相应规范。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公认性、“知名度”远胜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人员,这与其通过“立法”对注册会计师任职条件的规范不无关系。

(2)关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由所在审计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对此,内部审计未作出专门的规范。关于社会审计由于自身职业的特点,因此对客户、同行及其他人的责任,专门用三章共计十三条进行了阐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是强调对国家、组织和职业形象的责任。

(3)关于对业务助理人员的责任规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专门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应当妥善规划,并对业务助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这表明社会审计的条文严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在本规范中未提出类似的要求。

(4)关于外聘专家协助的规定。由于内部审计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活动是丰富多彩,相应审计活动领域也是复杂多样,由此对内部审计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实际上,受到编制、预算、审计成本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与其所面对丰富多彩的内部审计活动无法完全匹配。所以当审计的事项需要运用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时,必须聘请相关的专家协助。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这里所谓专家是指独立于本组织的个人或公司,持有合格证书的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本规范中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

(5)关于沟通能力的规定。内部审计特色在于其“内向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人员是组织里的成员,却要去发现组织内部的不足,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倾向,而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发挥内部审计“助手”和“参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十条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对此,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均未作出规范。

从上比较可知,《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尽管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趋于一致。比如,关于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关于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的规范都大致相同,所不同主要在于从各自的职业角度出发,对某些方面进行着重强调,例如,内部审计强调人际交往能力、外聘专家的规范,国家审计注重廉政纪律规范,社会审计强调对客户同行的责任。

三、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分析

1、内容上二者的相似之处

从内容上看,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我国内部审计所规范的内容基本相同。对于诚实、客观、保密和胜任四条基本原则,二者都提出了要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行为准则的内容,我国对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比如,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第一条“内部审计师应诚实地、勤奋地和富有责任感地执行他们的工作。”就与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相类似。

2、结构上二者存在的差异

从结构上比较,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明显层次之分,只是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或者不可以进行的行为依次进行罗列。

另外,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专家协助”,“内部审计人员

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而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虽没有在本规范里提出明确要求,但是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综上所述,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富有逻辑性、科学性,内容缜密周详。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较为简练,在内容上与国际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趋于一致。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未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中。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却是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四、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议

1、应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

按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准则框架的构成之一,并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鉴于此,我国理应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内部审计准则框架之中,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昭示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它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样,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应当遵照执行的,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中,均属于强制性的规范。

2、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有相应处罚的规定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所在审计机构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提出:凡是违反道德规范者,将依协会的规定予以处理。而且即使在行为准则中没有作出规定,但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也要给予处理,违规人员必须接受。鉴于此,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应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家审计的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做出相应处罚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也将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

3、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也应在规范中加以强调

内部审计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其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社会审计活动,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还应该合理运用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对此,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加以强调。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规定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原文与释义) [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 bailey,andrewd.,audreya.gramling,sridhar 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王光远等译) [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2006

[3]lawrenceb.sawyer,etc.the practice of modem internalauditing(second edition) [m]. iia.1988

[4]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5]石涓涓.内部审计规范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库.2005.

[6] 王桦,庄江波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北京: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46 亿

[7] 宋常、刘正均.完善与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值思考[j].审计研究.2003(6):25- 26.

[8] 孙立.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3.(12):118- 121.

[9]唐本佑.日本商法和证券法交易中会计、审计规定的研究[j].审计研究.2000.(3):36.

[10]陈国辉等.200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建构”.《会计研究》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