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

航空专业论文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课程的目标模式(theobjectivemode)l的基础和核心是课程开发的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和评价是目标课程开发模式所围绕的中心点。课程的目标模式强调四个步骤,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步骤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①在编制课程的四个步骤中,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2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建构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能服务于航空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来源和依据:一是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状况,二是社会需求状况。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具备如下特点:

2.1开发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需求为依据。岗位划分及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不是由学校教师单方面完成的,而是在行业企业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学校以专业群为单位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行业企业,也有兄弟院校,协助学校开发课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表一)

2.2课程设置遵循“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高职民航服务专业严格执行国家“双证书”教育制度。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除了获得大专文凭外,还应获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可顺利毕业,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大学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助理物流师、物流师、公关员、安检员、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师、茶艺师、调酒师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颁发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配合学生考证,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3构建与职场无缝对接的实践课程体系。学校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顺利融入职场、与职场无缝对接?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践课程占所有课程的一半或以上,它的开设优化了课程结构,使整个课程体系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二)

3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有效组织

根据泰勒的目标课程模式理论,学习经验组织包括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两种方式,垂直组织指的是在不同时期或阶段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水平组织是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学习经验组织有三个准则:第一,连续性,是指课程要素或内容的重复出现。第二,顺序性,是指先得知识成为后得知识的铺垫,并在某些方面更广泛、更深入。第三,整合性,是指课程知识的横向联系,学生应能把所得知识有机整合,形成自己一致的思想和观点,并能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②(图1)从以上流程图可以看出,课程在时间安排和顺序上体现了能力和知识目标达成的衔接性、循序渐进性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在专业理论课的安排上,第一学年注重学生基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达成,要求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认知。在第二学年,则要求学生在对专业认知和具备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加深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因此,重要的专业课程一般都集中在这一学年。而在第三学年,所开设的课程则是为学生即将走入社会、迈向职业岗位做准备,同时也注重了技能和知识的拓展。

4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艾博恩(Al Bryant),是波音公司研发与技术部中国区副总裁。 飞机燃油大致有三种: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柴油。民用客机绝大多数使用航空煤油,因为大型客机能在1万米之上高空飞行,其发动机必须适应高空缺氧、气温气压较低的恶劣环境;而航空煤油有较好的低温性、安定性、蒸发性、润滑性以及无腐蚀性、不易起静电和着火危险性小等特点。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传统的化石燃料,航空煤油又被看作是航空业碳排放的罪魁祸首。英国《独立报》报道说,全球航空运输现在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早前预计要高出20%。据预测,到2025年,该行业的年碳排放量将达15亿—20亿吨。此外,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和Platts公司的全球航油价格计算,2008年1—8月航油的平均价格为142.2美元/桶,相较2007年航油支出的1360亿美元,全球航空公司在2008年约增加了910亿美元的航油成本投入,达到2270亿美元。尽管全球油价自2008年第三季度起大幅下挫,但从长远看,为减少油料依赖、降低成本和实现减排,寻找可大规模应用于商业开发的生物燃料已成为全球航空业的当务之急——作为石油类燃料快捷的替代品,生物燃料不仅可再生,具有可持续性,而且无需对现有发动机进行任何改装。 使用粮食作物作为生产原料的生物燃料被称为第一代生物燃料。尽管第一代生物燃料迄今不过经历了区区几年的发展,并只在很少几个国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是它的局限性很快就显现出来:占用耕地太多而且威胁粮食供应。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着力研发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不会挤占食物资源或水资源所用的耕地,也不会引起森林采伐的行为。在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研发上,科学家们主要锁定了三大类植物:草、树和海藻。草和树生长在陆地上,但需要复杂的处理程序;海藻生长在水里,培育起来比较复杂,但可生产高品质油,可被轻易转化成生物柴油。这三类植物成了航空运输业寻找替代传统航空燃油出路的新希望。 2008年12月30日,新西兰航空在新西兰奥克兰圆满完成了全球首次第二代可持续生物燃料测试飞行。2009年1月7日,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成功试飞了北美第一架采用可持续生物燃料作为动力源的商用飞机。同年1月30日,日本航空公司(JAL)成为首家应用主要由亚麻荠提炼的可持续性生物燃料进行示范飞行的航空公司。一个月之内完成三次生物燃料试飞,让使用生物燃料的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变得不再遥远。 新西兰航空公司所试飞的飞机,由麻风树及Jet A1燃油各占50%的混合生物燃料为其中一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新西兰航空为试飞挑选和精炼的麻风树原油产自非洲东南部(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及印度。 麻风树土生土长在中美洲,是一种高约3米的植物,在热带和亚热带具有良好适应性,树中包含的不可食用油脂可用于生产燃料,每颗种子可产出30%—40%的油分。从拉丁美洲、非洲到亚洲,对于这些贫穷和拥有大量干旱土地的地区来说,麻风树是一个特别的恩惠,它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不仅如此,这种奇迹般的树种也可以稳定和恢复已经退化的土壤。正因为这个原因,2007年《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将麻风树称为“灌木中的绿色黄金”,认为这种植物“似乎提供了生物燃料的所有益处,而且没有什么缺点”。新西兰航空日前披露的生物燃料测试飞行结果显示:按照5050比例混合而成的麻风籽油燃料和标准喷气式燃料减少了60%—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试飞的飞机,则采用了包含海藻与麻风树提取物的混合生物燃料。这是第一次采用包含部分藻类提取物的燃料提供动力的商用飞行。相对麻风树来说,海藻似乎是一种更为物美价廉的替代品。它没有粮食作物原料的任何缺点,无需土地,无需淡水,只要阳光充足,在盐水中就能生长。不仅如此,海藻还能大量吸收碳。因此,从理论上讲,以海藻为原料可谓一举两得,既能生产可再生的生物燃料,还可以吸食化石燃料植物所释放的碳。 日本航空公司的试飞则是首次测试三种第二代生物燃料混合而成的燃油,其成分分别是亚麻荠油(84%)、麻风树油(低于16%)以及海藻(低于1%)。亚麻荠又被称作“快乐的黄金”或假亚麻,含油量高并且能够与小麦和其他谷物交替种植,因此是可持续生物燃料的良好来源。它主要生长在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如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航强国 航空法学 民航院校 职业化 实践性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民商法学;杨惠(1962- ),女,四川成都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研究方向为航空法学。(天津 30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我国民航业全球分销系统(GDS)市场开放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XH2011F001)、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航强国战略下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项目编号:CE4029)和中国民航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WTO视域下民航计算机订座系统市场开放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kyh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96-02

一、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教学体系,导致我国航空法学人才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才数量与质量均与民航强国战略不太适应,不仅在微观上影响民航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及航空法学的发展前途,而且在宏观上影响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此,民航院校的法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民航经济的发展,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教学培养模式等,形成系统的综合的职业化实践性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促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航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国共有近600所院校设置了法学专业,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设置了法学专业。民航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工科院校,不仅工科专业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专业。这样院校中的法学专业,相比较政法类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不具备其他综合性院校和法学专业院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我国高校中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仅限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但专门设置法学院的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中普遍没有区分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没有形成以航空法学为特色的完备学科体系。

2.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学专业由于受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忽视了将法律运用到民航生产工作一线的要求,导致培养的法科学生只懂法学理论,不懂民航实践,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将严重影响法科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及就业。

3.教育培养方式单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与民航行政机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体现航空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民航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优势为教学所用,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民航企事业单位。

4.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缺乏航空法学系统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课程,但缺乏航空法学的法律实务实训等技术性课程。第二,教学方法。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航空法学教育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思考性和动手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三,考核与评价机制。当前的航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一般以书面的试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评价,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精心设计,从基本框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1.基本框架。为了构建具有明确目标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四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强化一个重点,即建设民航强国为重点;发展一个专业,即建设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航空法学专业;夯实一个平台,即打造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即培养大规模的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人才。

2.培养方式。积极加强与民航实务部门的联系,进行校企等联合培养,以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民航企业和民航院校共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与学生培养平台: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打造具有行业认可、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航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学生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市场需求的航空法实务技能人才,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可在“二导”所在单位实训,参加他们的课题或案件。

3.教学体系。法学具有的先天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民航业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航空法学天生具有职业化、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上必须满足航空法学的职业化性质和民航的实践性本质。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学术性,更要强调实践性。具体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民航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模块是航空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一模块以民航概论和法学十四门必修课为导航课,具体包括民用航空基础、航空器基础知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及空港、航空运输及运营、航空运输安全及监管、法理、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第二模块的航空法理论课主要分为航空法概论、航空法律文献检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为航空商业与法律、航空运输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险法、航空电子信息服务法律、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航空器事故调查与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与预防、航空保安法、卫星通讯与法律,民航行政监管、国际航空法、比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

第二,教学方法。航空法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航空法学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航空运输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听是指听教师传授各部门法的课程;说指通过辩论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将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实务中;读是指大量阅读在法律文献课程中查找到的文献书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与法律知识;写是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航空法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三,考核与评价体制。航空法学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制要脱离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再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是设计一套合理的、综合的评测体系。首先,制定考评标准。针对不同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不同的标准。理论课程注重理解与分析,实践课程注重操作与运用,所以应有不同的标准。其次,考评主体应多元化。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力,在考评过程中应采用以教师考评为主,学生自助互评和实习单位考评为辅的考评方式。最后,考核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决定了考评形式的多样化,不限于传统的笔试,还可以采取口试、实践报告、现场答辩等。考评方法不仅重学习结果,更重学习过程,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航空法学实践能力与理论功底。

第四,实施效果评价。构建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能够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服务,需要一个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机制。为此,我们一方面从教学角度进行检测,主要从三个维度检测上述提出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落实到位,具体包括培养航空法法学素养的深度、拓展民航通用知识的广度和强化航空法务应用技能的熟练度。另一方面从学生就业角度进行评价。航空公司如果只要懂法律的,大可以从一些综合性名牌大学或政法院校招人,民航企事业单位更希望能够有具备民航知识背景和技能的多元化复合型实践人才从事具体的工作。因此,是否落实了航空法特色实践教育,就看民航院校是否培育出了真正能为民航单位服务的毕业生,使其能够从容上岗就业。所以,可以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评价航空法学实践教育模式,一方面从学生是否能进入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来评价,另一方面从就业后能否获得就业单位良好的反馈进行评价。

总之,在民航强国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必须立足于现实,制订航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改革方案,探索建立标准化、体系化的航空法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在促进航空法学发展的同时,提升航空法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满足我国民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布科.民航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1).

[2]陈美玲.法律职业化背景下的法学本科教育——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8).

[3]顾海波.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4]黄小英.论法律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属性和意义——兼评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5]骆绪刚.法学教育职业化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

[6]唐力,刘有东.反思与改革:法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以法律职业教育为视角的一种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2).

[7]唐自政.从“知识导向”到“实践导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本论文以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为例讨论校企合作的意义,应用英语(航空服务方向)专业始建于2011年,2012年调整为航空服务专业,并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在校学生人数260人。

一、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应用前景

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学习民航概论、航空市场营销、机场服务概论、航空运输地理、航空服务礼仪概论、民航安全与应急处理、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专业英语、航空服务技能培训等课程。航空服务专业主要培养有灵活的协调和应变能力,能熟练掌握民航服务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民航企业发展需要,能从事国内外民航服务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航空人才。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中国航空运输业在全球的排名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到20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运输业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10%左右,每百万平方公里拥有机场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航班密度、旅客客运量等各项指标都将快速增长,中国将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航空市场。民航业的高速发展,对民航专业服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

1.1 航空服务专业就业前景

从国际国内现有薪资水平看,国内主流航空公司优秀空乘人员平均年薪在10万人民币以上,同时因其专业性和供应不足,其职业稳定性得到保证。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伟大转变过程中。由此预测到2010年中国至少需要新增加40000多名空乘服务人员岗位,民航空乘服务人员队伍将超过25万,规模将扩大5倍。整个航空业自身也将演变成一个集民航管理,机场物流,机械机务,航空气象,地面服务,流程签派,航空营销,票务销售多元化复式行业。

1.2 航空服务专业就业方向

航空服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外航服务公司、各大机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高星级宾馆、饭店和旅行社从事饭店服务、导游服务及管理工作,在各大航空公司、C场从事航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电信、移动通讯、金融服务等行业及其它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高级文秘、公关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2012年12月与东方领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签约,建立“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分院航空服务专业订单式培养班”,校企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就业。2013年5月与南方航空公司吉林分公司签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成立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王雪雁经理为我分院航空服务专业建设顾问。2016年3月29日与南航吉林分公司的实习基地协议续签三年,并对校企双方推进培训能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生留用及南航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三、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与企业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3+1+2”的教学模式,既“1-3学期”在本校学习专业基础课, “第四学期”在南航长春龙嘉机场顶岗实习,“5-6学期”在校企合作方东方领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学习专业课及实习就业。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实习经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此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3+1+2”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学校很难帮助学生联系到合适的企业能接纳这么多学生,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单位也很少,使1年在企业的实习流于形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合作成效

2013年6月,应用外国语分院送第一批即2011级32名学生赴长春龙嘉机场南航开始为期6个月顶岗实习。在此之前,南航派14名专职教员及实操教师对这批学生进行了一个月包括民航运输基础、行查业务、服务礼仪、企业文化等岗前综合培训。解决了航空类课程讲授和师资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新建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航空服务专业的实习就业基地,保障了新建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4.1 航空服务专业招生/实习/就业一览表

4.2 校企合作对教师的培训

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连续派出10名教师前往河北省民航干部管理学院进行各专业课师资训,如《民航英语》,《民航法律法规》,《民航播音》等。2015年1月我院派万琳老师到长春龙嘉机场南航分公司为期一学期的专职指导教师。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空管;双语教学;可行性;阀限理论

[作者简介]刘继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空中交通系副主任,培训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江苏南京210016;王冬青,民航华东空管局福建分局管制员,福建福州350000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8―0183―04

一、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近几十年来,我国民航业迅猛发展,成为令人瞩目与期待的朝阳产业,并要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我国民航日趋与国际接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开辟国际航线,国外航空公司的航班也大量涌入我国,空中交通流量急剧增加,考验着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因管制原因造成的危及航空器安全的事件不断增加,许多都来自管制员自身的失误。在正常情况下,我国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能与国内外航空公司机组进行正常的陆空通话,提供管制服务,但是一旦遭遇特殊情况,不少管制员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无法正常地指挥或是协助处于危险中的航空器脱离险情。空中交通管制工作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技术性强,这就要求管制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要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底和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在听、说两方面),而在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未来优秀管制员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既能使管制专业的学生从不同层面上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理论支撑来自于思想库模式(think tank model),思想库模式视大脑为思想库,在这个思想库中,尽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总是保持各自的特征,但是两种语言的表现取决于大脑中共同的语言能力;两种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发育。第一,尽管两种语言没有融为一体,但是它们的运作方式源自同一个“思想库”,或者说,源自同一个“中心”;第二,两种语言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成长发育。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都能促进整个思想库的发展。

根据思想库理论模式可以得出:(1)思想库同时作用于学习汉语与学习英语,是汉语与英语的共同基础。(2)实行双语教学共同刺激和促进了思想库的发展。(3)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人具有精通母语和一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能力。同样,我国学生具有精通汉语和英语或两门以上语言的能力。

现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对空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空管专业学生的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管专业现有学生294人,均是以本科一类校成绩录取的理科学生。另外有“3+1”班学生22人,是从各个学院选的品学兼优、适合从事空管工作的学生。从学生所达到的英语水平分析,除去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大学二年级共有学生51人,其中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为41.18%,大学英语六级的通过率为15.69%;大学三年级共有学生80人,其中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为95%,大学英语六级的通过率为61.25%;大学四年级共有学生123人,其中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为75.6%。如表1所示:

从双语教学的理论上说,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就可进入双语课堂学习。根据以上表格所列数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的考试,具备进行双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空管专业师资水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空管专业共有教师18人,从学位方面来看,其导2人,博士8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3人;从职称方面来看,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在18名教师中,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有11人。如图1、2、3所示:

由于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对专业知识都有较深的造诣,同时英语水平也相对较高,加之国外学习经历,所以他们具备实行双语教学的资格和能力,进行适当的双语培训便能着手从事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工作。

(三)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目前,高校空管专业主要安排四个方面的课程。一是通识教育课程,按国家教育部关于理工科大学课程设置的要求,主要安排数理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二是学科基础课,主要安排飞行性能工程学、空中领航学、交通运输导论等;三是专业教育课,包括陆空通话、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航空气象学、空中交通管理基础、航空电子设备等;四是实践能力培养课,主要有程序管制理论与模拟实验、雷达管制理论与模拟试验、机场管制理论与模拟试验等。对于以上课程进行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及学科基础课理论性强,难度较大,不宜实行双语教学;在专业教育课中,陆空通话、航空气象学和航行情报学应用性强,在实际管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国际性,这类课程应重点实行双语教学。

(四)空管专业现有的双语教材(以南航大为例)。目前使用双语教学的教材有《陆空通话教程》(吴土星编写)、《航行情报学》(刘继新编写)、《航空气象学》(房春花编写)、《航图》(彭瑛编写)等。这些教材现阶段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空管专业现行的教学方式。南航大空管专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时理论结合案例,必要时播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短片。以陆空通话课程为例,教师授课时列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根据陆空通话的特点采用英文授课,强化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搜集素材,制作课件,上台示讲;教师演示由于管制员的话语失误而导致空难的真实案例,播放根据相关案例制作的短片,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南航大空管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双语教学。

总之,无论从理论或空管工作的实际分析,还是从空管专业现状来分析,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都是可行的,而且势在必行。

二、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具体实行方法

(一)选拔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阀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把学生的双语水平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阐述了各个层次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1.低级层次:没有精通两门语言中的任何一门语言,对认知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2.中级层次:精通两门语言中的一门语言,对认知发展既不产生正面效应也不产生负面效应。

3.高级层次:精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对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

根据阀限理论,只有同时精通汉语和英语的学生才能很好地接受双语教学,从而使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性质决定空管专业教育应当是一种精英式教育,要对进入空管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一定的选拔,尤其要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因此,可借鉴法国等民航发达国家选拔管制员的方式,对学员的身体条件、普通话水平、英语水平和心理能力等进行测试和检查。英语水平的测试应该侧重于学生听力、口语方面的考查。从阀限理论上来说,英语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空管专业双语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同时也是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无论教师的专业知识如何精通,教学方式如何多样化,教材如何精心地编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听懂教师用英语所教授的内容,无法使用英语与教师、同学交流,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而在实际管制工作中,英语作为一种重要技能是管制员的必备素质。因此,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应当是使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使用英语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既精通专业又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教师。双语教学的教师可有两个来源渠道:

1.依托本校空管专业现有的师资,安排英语程度相对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中青年教师大都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到民航业发达的国家学习深造,可以接触到空管专业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及最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自身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尤其是英语技能,这样回国后以便更好地从事空管专业的教学工作。

2.积极引进英语能力强而且硕博攻读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英语综合能力,在课堂上能自如地使用英语授课并能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而硕博的研究对象是空中交通管制,又弥补了其在空中交通管制专业知识的空缺,甚至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深,更广。值得一提的是,空管专业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学,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应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了解双语教学的性质、特点等,从而准确、合理地实施教学。

(三)精心选择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在选择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课程之前应明确双语教学的内涵,以免在选择课程时走人误区。双语教学中的“双”指的是整个专业所有课程中一部分课程用中文教学,一小部分课程用英文教学,从而培养“专业性”的跨国人才,而绝非在某一个课程中进行中英文夹杂的教学。因此没有必要对空管专业的所有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而应该选择专业性强、难度小、与国际接轨并与实际管制工作紧密相关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而对于基础性的,难度较大的课程仍应用中文授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现行的空管专业课程来看,符合上述条件,适合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主要有:陆空通话、航行情报学、航空气象学、航图、程序和雷达管制模拟实践等。

(四)采用合适的教材。面对高校双语教学在选用教材方面突显的问题,许多研究双语教学的专家学者提出英语原版教材的“本土化”:即对英语原版教材进行增补、删减、比照、简化等方法重新修订并且自编教辅配套使用。双语教学在选用教材方面应格外讲究,要把握好所选用教材在专业知识上的深度和广度及在英语语言方面的难度。另外,在英语原版教材“本土化”的过程中,若能在所新编教材的附录部分编有言简意赅的中文纲要及少数重难点的中文解释,会有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课程以及在微观上对于本课程所涉及的重要内容有更加明了的认识。目前使用的双语教材的缺点是由于民航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标准的变化,有些内容没能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院校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出精品双语教材。

(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实行双语教学时,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如以译代讲,并且少与学生互动,导致双语教学收效甚微。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利用其他非语言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求知欲”。著名的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model)也阐明了积极的态度在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一模式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更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态度关乎动机。双语教师应特别重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交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制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压力、无拘无束地开口说英语。能说一口流利、清晰的英语对于空管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其次,由于管制行业是个特殊的应用行业,必须把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用案例与实际充实教学。例如在陆空通话教学中,双语教师能列举由于管制员的话语失误而导致飞行事故的真实案例,或是播放一些由于管制员的疏忽而酿成空难的短片,一定能增强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当精心备课,准备各种必须的实物教具,编写实用、有趣的情景对话材料,从而真正发挥出双语课堂的优势。

三、空管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学安排

一方面,空管专业双语教学应注重专业知识的衔接。学生在接受双语教育之前应该对空管专业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为了双语教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加强英语(包括专业英语)的学习。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讲究的是长期积累。管制学员应强化英语听力、口语方面的训练,并熟练掌握大量的民航英语词汇,为以后的双语学习打好基础。

开展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应适当延长。部分高校双语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安排十分有限。当学生刚刚适应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时,课程已接近尾声或已经结束。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空通话》学时是56,《航行情报学》是40,《航空气象学》64,《航图》40。若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适当延长学时。如通话的学时可增加到64小时,在开始的3~4个学时,教师可以用中文将所要讲授的课程作简单的介绍,列出与课程相关的重难点及课程所涉及的重要专业英文词汇,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程在总体上有所了解,接下来的英语教学定会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课堂复习和课后巩固也是双语教学的必要环节。通过复习和巩固,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能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

由于管制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行双语课程的考试中增加英语听力、口语的测试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锻炼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以陆空通话课程为例,考试可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侧重听力,可采用听写、填词、表格或选择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辨音能力和反应能力;口试则可以采取朗读、提问和情景对话等形式,考查学生英语的语音、语调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空中交通管制是一个神圣而充满挑战的行业,航空安全是民航的生命。21世纪需要的是素质过硬的空中交通管制人才,而双语教学是培养未来空中交通管制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既加深了学生对管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茅顺平.关于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训练的分析与思考[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8,(2).

[2]孙永华.双语教学误区评析[J].工会论坛,2007,(1).

[3]邓俊.论高校双语教学原版教材的本土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4]田睿.空中交通管制员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l,(3).

[5]梁曼.法国民航管制员培养体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素质能力;课程建设

一、基本概念的厘定

所谓航空服务类专业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以培养熟练掌握民航理论和基本技能,谙熟服务心理,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能从事空中乘务、机场服务、民航运输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其外延包括空中乘务、民航服务、民航商务、民航运输、机场服务、民航安检等专业和方向。

专业的建设问题就是要解答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等问题。它以社会职业岗位为分析的逻辑起点,分析人才培养的规格,解答人才培养的路径,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基本问题。

二、航空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基点

航空类专业建设应该紧密结合航空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这是所有航空类专业建设的最根本原则,也是我省院校建设航空服务类专业的基点。为此,我们首先就要分析企业对航空服务类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根据本人对国内三家大型航空公司的调研,深入分析航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调研结果如下:

(1)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职业必备的前提,而对于航空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航空服务是一种异地型消费,游客对异地信息缺乏了解,呈现出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欺骗、宰客等现象。航空行业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包含了热爱行业、游客至上、遵纪守法、重视信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内容。

(2)良好的文化素质

航空业是一种具有较强文化性的产业,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体包括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首先,航空服务从业人员要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风趣的谈吐、准确的表达;要学会一门外语。提高我国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语言水平,是发展航空运输业的需要。其次,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一方面,航空服务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几乎是无所不包;另一方面航空服务业的服务对象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同的职业和阅历,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要求,等等。这就需要有很宽的知识面为客人提供服务。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航空服务业属于服务性行业,航空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要经得起游客的赞扬而不自我陶醉,另一方面要随时准备承受某些误解、怨言、委曲,甚至打击。航空服务从业人员要做到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做到处处为乘客提供超常服务。

(4)精湛的操作技能

一名航空服务从业人员如果只有好的服务愿望和态度,而没有必要的服务常识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技巧,优质服务就是一句空话。航空服务行业所指的操作技能包括:候机楼、航空售票点、客舱、地面服务等各个部门最基本的操作技能。

(5)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

航空服务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一方面,要与客人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与领导和同事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三、我省航空服务类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省设置有航空服务类专业的院校虽然为数不多,但是层次分明。这些院校中既有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也有新兴起的高职院校,还有办学层次较低的中职学校。笔者从中抽取较为典型的5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深度研究,从中探究这些院校在航空类专业的存在的共性问题。

(1)课程设计理念滞后、深度不足

笔者调查的相关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一般都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其中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一些校本课程。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目前的课程设计基本上是以学科课程论和职业中心论为指导的。

(2)课时比例不合理

从课时的安排上看,实践类课程的课时相对不足。航空类专业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目前各个院校的实践形式有顶岗实训、课堂实训、毕业设计等方式。一般来讲,理论课与实践实习课的比例应保持在5:5左右,但目前许多院校还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缺少足够的实习实训

从调研分析来看,大多数院校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较少,甚至流于形式。多数航空服务院校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训,造成了航空类的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后什么都做不好,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

另外,实习的层次较低。由于缺少航空公司、机场作为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的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公司、酒店店、旅行社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验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4)缺乏“双师型”教师

航空服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本专业的显著特征。由于航空服务专业是新兴专业,大多数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缺乏有该专业背景的高学历的教师和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客舱服务和地面服务实践经验的师资。

(5)院校之间缺少沟通交流

我省设置有航空服务类专业的院校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基本上处于“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院校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无法得到借鉴和传播,而办学经验较少的院校也缺乏比照的对象。(作者单位:信阳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永玲:《航空服务专业特色建设发展研究》,载《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2] 王康生、薛兵旺:《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特色研究》,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8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一般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专业教育目标、学生成果、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支持等。其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课程设置,为了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我国各高校在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发现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会规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可达性。因此各高校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提出了各个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西北工业大学的张清江等通过调研我国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发展历程,对我国航空航天专业与其他已获得资格专业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国际航空航天质量体系认证中的要求,从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专业特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现状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中国工程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航空航天类专业认证的新方式、新方法,并对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要注意的特性进行讨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会强等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解析培养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任红卫等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电气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浙江工业大学姜理英等人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的国际比较,结合环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方面,综合系统地提出了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张秋根等人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其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与规范的探讨。为了重视国际认证的引领作用,加强专业办学品牌建设,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的航空航天办学特色,紧跟国内能动专业人才需要,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从而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开展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南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与研究,利用对中国近几年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成果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梳理,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能动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与特色,以培养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要求为基准,着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本科培养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确定能源与动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总学分数不能少于180学分。

2.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是指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大学物理(6.5学分)、大学英语模块(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3学分)等方面共六门课程,总共30.5个学分。因此能源与动力专业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17%,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

2.2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而专业类课程主要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其中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电工技术(5学分)、理论力学(3学分)、材料力学(3学分)、工程图学(4.5学分)以及机械设计基础(3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8.5个学分;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流体力学(3学分)、工程热力学(3学分)、传热学(3学分)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2学分)等课程,总共为11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必须要修满至少29.5个学分。对于专业类课程,由于能源与动力专业具体有两个培养方向:方向一为热能动力方向,主要陪养就业方向为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等相关单位;方向二为能源利用方向,主要培养的就业方向为电厂、新能源以及制冷等相关单位。因此其专业类课程既有相同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其中燃烧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原理与构造(3学分)、热能综合利用(2学分)、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2.5学分)以及热工测量原理与方法(2学分)等,总共12个学分,这些课程为能源与动力专业两个培养方向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类课程。另外每个培养方向又有其特定的专业类课程必须选修,其中热能动力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叶轮机原理(2.5学分)、燃气轮机控制原理及应用(2学分)、燃烧技术与分析(2学分)、内燃机原理与构造(2学分)、工程传质与应用(2学分)等共9门课程;能源利用方向专业类课程包括泵与风机(2学分)、供热工程(2学分)、锅炉原理(2学分)、制冷原理与技术(2学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2学分)以及热力发电技术概论(2学分)等共10门课程。无论学生学习哪个方向,共同学习的专业类课程与特定选修的专业课程之和必须要修满至少28个学分。因此,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必须要修满的学分数为:29.5+28=57.5学分,因此该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约为32%,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30%的要求。

2.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

能源与动力专业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力与过硬的身体素质;(2)各种课程的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对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实际应用能力;(3)工程训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方面的车、磨、铣、刨、铸造以及焊接等金工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4)下厂实习,大三暑假期间,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去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企业或电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下厂实习,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中的能力;(5)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开设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下半年开展为期半年的本科毕业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源与动力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与毕业设计方面修读的总学分不低于42.5,占总学分的23.6%,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

2.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能源与动力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适教育课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通适基础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形式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共19.5个学分;(2)国防军事模块,包括航空航天概论、军事高技术概论等,至少修满1.5个学分;(3)文化素质模块,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艺术鉴赏、科技基础、哲学社会等课程,至少要修满6个学分;(4)创新创业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基础以及经济管理等课程,共5.5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总共需修满3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至少占总学分的15%的要求,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5航空航天特色类课程的设置

为了突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的航空航天特色,在开设的课程中,如国防军事模块、专业类课程以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中,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浓郁的航空航天特色,由于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来自于国防工业集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过程中,所列举的实例都是以航空航天为背景的工程问题,特别是毕业设计和下厂实习,因此在能源与动力专业课程优化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特色。

2.6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直观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如:流体力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开设卓越班等,并且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同学在保研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2)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好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

2.7学习进程

大学生本科期间的各门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因此需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匹配与衔接,如图1所示。学习进程主要分成了三部分:一是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二是学科基础,包括结构和流体力学、热学和电学方面的课程;三是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热能动力和能源综合利用两个方向的相关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三条线:第一是流体和热学相关的课程,如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燃烧学等;第二是结构力学方面,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第三是计算机语言方面的课程。因此在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期上需要考虑上述课程衔接问题,从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3结论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Abstract: It shall be favorable to the bringing up and education of the skilled professional talents whom are being in urgent need and shortage of the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s. 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campus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外实训;实训基地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off-campus training;field training bas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8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对航空维修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步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发展。维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②具备良好的航空装备维修基本技能;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中。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深化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通过与军用航空修理企业和民用航空维修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让航空维修类专业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训,是学生紧密结合生产和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本文以我院航空维修类专业校外实践经验为例,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模式、管理和运行等问题进行探讨。

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而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特殊性。航空器价格昂贵,并且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比较快,受限于资金和场所条件,一般院校都不可能拥有成套的在役航空设备提供给实训教学。往往是以退役航空器材作为实训设备。受实训设备的制约,实训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和行业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有些方面甚至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院航空维修类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四合”系统模式,即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突出矛盾。因此,规划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航空维修类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1.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我院自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开始全面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时间和实践时间要达到1:1,而且在实训过程中要体现仿真性、现场性,使学生能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没有校外实训基地是无法实现的。

1.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基地。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实训教学是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也就是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基地。

1.3 校外实训基地是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教学与监管相结合、科研工作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师资素质和学生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过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及学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通过应用课题研究、相关项目合作等途径,为社会提供将创新教育、创新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的广阔舞台。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完善。构建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应严格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完善的思路形成集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思路建设。我院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飞机制造技术、民航特种车辆维修、无人机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将校外实训基地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型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型校外实训基地。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165-02

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国内外人事的往来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航空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广阔,航空服务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航空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实现由“民航大国”向转向“民航强国”的伟大实践中。截止2010年,民航航空服务人员中的空乘人员队伍已经超过25万,其发展规模还将成倍数增涨。优秀的航空服务人才不但是我国航空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对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问题加以研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航空服务人才主要是指机乘空务人员,如空乘人员、航空维修人员,本文的主要从空乘人员的角度出来,探讨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

一、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培养航空服务人才的学校有中专、高职、本科院校,培养的目标也相应具有梯度,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但是所有院校开设的课程大致相同,且都存在其他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及理论的教学课时比实践教学课多得多的问题,其他学科诸如与航空服务人才相关的基础的医学学科、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科,与人交际的社会学科等开设不足,而这些基本的其他学科正是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养料。由重理论轻实践而导致的根本的问题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较为欠缺,不符合真正人才的标准。特别是在以技术性学习为主的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它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论学习应该服务于实践要求并运用在实践。与此要求相背地是在当前的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上,许多学校为了教学方便,减少教学成本,往往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内容则相对欠缺许多,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高分低能的通病,在航空服务中难以适应。。

虽然也有部分院校开展了实践教学如学生进入航空单位或企业见习,但是发展成熟的航空事业单位或企业分工细致,在航空服务上,一般的见习生是很少有机会能一次性参与进去,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从事一般性的服务工作,导致专业见习的针对性难以到位。

此外,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学校航空教育与现实航空发展需要没有实现有效对接,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培养职能设定。例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航空服务人才要求在科技素养能力上进一步加强,而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反应没有那么灵敏。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航空事业,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有相应的调整,而大众对其的期望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对航空服务人才质量的把关,是实现我国航空事业伟大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

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与方法,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航空服务的基础素养、第二外语的学习、人际沟通交流的学习,以空乘人员为例,空乘人员的基础素养有空乘服饰礼仪、空乘举止和妆容礼仪等。第二外语的学习在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中十分重要,一方面是我国航空事业尤其是民航的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对于航空服务人才的成长意义重大。第二外语中尤其是英语,作为一门世界的通用语,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沟通,对一名从事航空服务性质的人才来说是职业必修课。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是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来获得的,这主要是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代社会,与人的沟通交流已然成为一种艺术,能否实现与人之间的愉快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服务行业的业绩和口碑,航空服务更是如此。需要注意地是航空服务人才的基本素养的培养其内涵应该是十分宽广的,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也包含身体素质等,它是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

此外,在航空专业技能的掌握上,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内容有空乘客舱服务技能的培训、航空安全救护的训练以及对紧急突况的处理训练。空乘客舱服务技能实训是空乘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其内容涉及到整个飞行过程流程服务技能的训练,是航空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核心,培训过程中要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训操作并予以考核。航空安全救护技能的主要涉及仓内人员的救治问题,其对航空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特别是逃生训练一项,一般学校很难有专业的条件来进行。但是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救护或是对一些特殊旅客的护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量血压、跌打包扎、常见疾病的治疗、心肺的复苏等。

三、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培训目的,建立科学培训体系

在进行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时,对人才培训的目的要有清晰的认识。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具有一定航空乘务管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熟练的外语使用能力、良好的体能及健康心理素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服务形成一种较为专业的认识。因此培训的目标可总结为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及强化能力三个主要方面。从此目标出发,科学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夯实航空服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学习基础,加强服务人员必要具备的安全应急处理能力。现实中,虽然航空用人单位的招生标准与实际录用者的自身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如果用人单位能明确所开展的培训目的,并采取科学的方法,从强化培训效果、提高受培训人员的基本素质出发,注重其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则至少能保证整个培训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力争培养出既有实力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

(二)加大实践力度,探索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航空服务专业的实践模式多种多样,大致归纳有以下几种。

1.依托学校背景建立培训基地,近年来随着对航空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航空服务技能的培训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在民航系统所属的航空高职院校,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依托这种行业背景建立了具有高水准的培训基地,这类培训基地给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本确保了所在在校学习的学生都有参与培训的机会,而它所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理想的。

2.校企合作,依托航空企业、这是航空服务人才培训常见的培训模式,校企合作,航空院校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购买实训设备,满足部分实训需要。例如校企共建模拟客舱、进行空乘人员实战演练与测试等。培训的模式是学生首先在学校接受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即实行校内的技能培养,待考核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得进一步的检测和提高。此外,实行校企联合教学也是加强人才培训的一种重要方法,航空院校从企业聘请优秀的人员来校授课,由于他们本身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更贴近实践的理解,这样无疑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

另一方面,拥有企业内部的自营实训基地的航空企业也有可能只作为合作方来参与,为航空院校提供实训的机会,每年在特定时间段招生航空院校的学生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见习,这样专业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市场导向性明显。而见习表现优异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学生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条件。在见习培训过程中院校和企业可派专人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可以说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培训模式而且总体效果较好。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培训也会由于航空企业政策的调整而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3.依靠培训企业,进行人员培训部分航空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专业实训或培训的条件,通常采取依靠校外培训企业来时行相应的培训教学,院校一般在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配合课程安排进度,集中选择一个时间段将专业技能的训练转交给专业的培训企业。这样的培训模式成本较高,课程安排往往受培训企业的限制较多,培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企业的资质水准。若选择的培训企业拥有良好的培训资质则相应的培训质量会得到一定的保障。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出专业实践。从所周知,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仅仅是依靠学校或航空企业的力量,其所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以空中乘务专业培训来说,其具有与其他服务专业不同的地方,“高风险、高强度、高技能”是其主要的特点。但也有与其他行业相通的地方,如基本的职业礼仪、危机情况的应对。因此对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技能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广泛资源。航空院校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参加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和社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例如,组织学生承担当地一些重大活动的志愿活动或礼仪活动,对航空服务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次很好锻炼机会。

此外,可以考虑利用相关课程的教学参与社会活动,比如结合外语的教学去历史博物馆、画展开展现场双语教学,结合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去国际化酒店进行中西餐礼仪的实践教学,结合航空专业知识的讲解到国际机场进行实地认知,结合酒店管理课程教学到知名酒店等进行培训。这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模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于他们整体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5.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在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中,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专业技能的竞赛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可针对航空服务人员的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其专业技能需要,邀请行业内的优秀人才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系统理论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引导示范作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两者有机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过程中强化重点环节,完善理论知识结构,注重讲座的针对性和对实践的引导性,在举办技能竞赛的同时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促进更多人员参与进来,达到推广竞争活动的目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随着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民营航空业的不断发展,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目前在航空服务人才的培养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有市场就会有动力,航空服务人才的培训也在时代变化的印记下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旭颖.关于航空服务人才专业技能培训的探讨[J].网络财富,2009(10).

[2]洪玲,刘秀丽.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定位及构建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3]胡成富.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航空产业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7

0 引言

2013年,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达到671.7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5397万人次,货邮运输量561万吨,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航空市场。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旅客运输量达到4.5亿人,民航院校在校生达到6.3万人,规划要求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不同要求,民航院校要合理确定发展定位,集中力量办好民航特色专业,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规划强调全面提升民航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这无疑需要航空电子商务人才的支持。从目前的文献来看,鲜有关于航空电子商务相关的文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如果不能尽早明确航空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已有电子商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中入手,通过调研与分析,结合航空产业背景,探索与研究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航空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1 航空电子商务专业分析

国际航协IATA认为航空电子商务,就是利用互联网、自助在线服务设施等在个人、公司之间从事客票、货运销售业务的行为。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转向由顾客驱动的经营模式,未来航空电子商务的趋势是在各个接触点上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接触点包括寻找信息、接触客户、形成交易、提供服务和持续关怀等五个层面。通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社交网站、邮件营销以及RSS新闻订制服务吸引用户,并通过对用户的偏好、个性、职业、国别等方面的分析提供定制化服务,如身份识别、手机值机、行李托运等方面的服务。通过意见反馈、终身关怀、满意度调查等措施来保有忠诚客户并吸引新客户。

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航空电子商务细分的岗位包括:民航网络营销、客户服务与管理、民航网站设计与建设。经过岗位分析结合本院及专业优势资源,我们重新制定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民航呼叫中心、航空旅游网站和其他电子商务公司的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电子商务专业领域方向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技能,具备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民航商务和管理融会贯通的应用能力、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能力,从事航空客户服务、航空营销管理、航空旅游产品在线营销、民航服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因此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多;研究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外延及构成要素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等,同时也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如产学研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等。而我校总结提炼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方向。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 ,我们分别从课程体系、人才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对航空产业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2.1 突出航空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根据“工学六合” 的要求: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经过市场调查与岗位研究,结合本校资源我们得到了航空电子商务的主要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构建了航空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能力素质模型。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航空特色课程,如民航概论、航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运用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构建学生电子商务整体的知识体系,保证知识的广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专业拓展技能是对电子商务某方面技能的继续深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保证课程结构的多样化;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依据,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2.2 重视培养手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手段是指人才培养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贬低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也不过分抬高新方法的运用,要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教学方法的依据。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和经验,采取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1)案例教学:根据部分专业课程的特点,可以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电子商务公司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获取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多与学生分享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行业憧憬,转化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2)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将课程任务分为几个相互关联的小项目,从具体的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网页布局与效果图制作、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动态页面的制作到最终网站的测试与,重视中间产物,杜绝学生搭便车与抄袭行为;另一方面得到有形的最终成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现场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依托免费的成熟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进行现场教学。如《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师或学生自己寻找货源,创建淘宝网店,以原有课程为基础,利用学校机房,分阶段集中教授商品图片处理、网店装修、商品推广、店铺营销、数据分析的方法,在课外学生独立经营网店,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课内集中处理学生遇到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问题。课程结束后,以网店装修、店铺经营状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评。

2.3 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构建考评体系

在人才培养评价上,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充分考查学生知识理论、实践经验、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各个方面,每个指标设计合理的权重;采取多人参与考评的方式,营造公平合理、公开公正的考评。在各门课程的考评上,我们可以利用课程特点,以上机考试代替纸质考试,以实践替代考试。对于网站建设、网页设计方面的课程可以以学生成果作为考核依据;对于网店经营课程,可以将网店经营状况作为打分依据;对于顶岗实践,可以让企业参与打分。

2.4 夯实基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是办好专业的基础。引进高水平中青年教师,重视师资队伍的专业特色、学术水平,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方向,提高实践水平。

2.5 成立专家委员会,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专任教师承担了专业95%以上的教学任务,但是80%的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之后进入教学岗位,企业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基本没有,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规律很难准确把握。而企业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专注电子商务某一方向(如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网络客服等),能够较好地分析和把握发展行业方向。所以成立由专任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每学年举行一到两次专业委员会议,分析行业前沿、市场动向,就业热点,共同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专家在校内举办讲座,鼓励学生与专家沟通互动;加强企业专家与学校及学生之间的联系,为企业举办宣讲会和招聘会牵线搭桥。

3 结论

电子商务专业普遍面临“需求旺、就业难”的矛盾,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作为以航空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航空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加快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本文以学院提出的“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制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保障等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

本文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航空产业航空产业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用航空局. 2013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OL].2014年6月23日,http:///I1/K3/201406/P020140623612275082363.pdf

[2] 中国民用航空局.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L].2011年5月10日,http://.cn/newsshow.aspx?idnews=169135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成长关系模型;成长规律;政策建议

一、引言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国防实力,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在特定体制下关键要靠航空工业技术创新,根本要靠各级各类航空专业技术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本。在我国经济包括航空工业的转型发展期,由人力资本[1]向人才资本[2]转变,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适应新常态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此背景下系统探讨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概念关系模型

本文通过对中航工业集团各个不同板块不同地域的26家厂所727位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调研,通过文献提取、开放式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初步构建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一般概念关系模型。该模型包括以下内容:个体素质、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外部环境、时间维度、综合能力。以下结合对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对图1的一般概念关系模型进行具体的阐释。

(一)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周期

关于人才成长周期理论,郭樑[3]认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经历三个阶段:方向选择与基层实践积累期,资源整合期,创新期或平台停滞期。张新跃[4]通过统计分析得出航空工业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按年龄可以分为基础、成熟、发展和收获四个阶段。袁曦临、曹春和[5]提出科研创新人才成长经历四个时期:初创期、稳定期、创造期、衰退期。本文把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周期划分为比较明显的四个阶段,即准备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准备期。准备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另一个阶段是刚入职后的准备。这个过程一般经历1年左右。成长期。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独立工作能力的成长阶段。到了这个阶段,会出现人才的分流现象,一部分人可能转入管理岗位,还有一部分可能会离职或跳槽。这个阶段一般经历3—5年的时间。年龄在30岁上下。稳定期。大部分人在40岁前后,会出现职业生涯的平原现象,或者遭遇职业生涯危机,对职业生涯进行再次评估之后,强化或者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一部分人突破职业生涯危机阶段,进入更高层次的岗位,一部分人则会进入职业发展的停滞期[6]。这个时期,是创造力发挥的黄金时期,年龄大约在30—45岁(或者30—55岁)期间。衰退期。这个时期属于技术成果的全面收获阶段。但随着生理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的作用,综合能力与科技产出成果进入一个衰退阶段,产出成果呈递减趋势。这个时期,主要是技术元老和导师角色,年龄大约在55—65岁之间。

(二)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

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7]提出“人才成长三因素论”,沈春光[8]认为科技人才能力成长受个人、教育、社会三大因素影响,罗兰青[9]则把影响高层次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宏观的制度层面、中观的组织层面以及微观的个体层面。在本文提出的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概念模型中,专业技术人才的个体素质、工作岗位、组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按照各自的特性,从两种可能的方向对人才的成长发挥着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最终影响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和工作成就。第一,个体素质。成长成才,首先取决于个体自身。个体素质,包括个体的兴趣、志向、专业方向、品质、意愿和能力。对航空事业及技术岗位工作的兴趣、责任感,持之以恒、不惧困难的顽强品质,这些都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第二,工作岗位。工作岗位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平台,“人职匹配”是成才的必要因素。多岗位轮换,有利于历练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视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和岗位层级,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职位序列之间、岗位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影响岗位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工作的积极性。第三,组织环境。就中航工业来讲,组织环境可以分为集团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团队层面三个层次。集团层面的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因素、企业体制因素、集团发展战略及政策。航空工业技术具有周期长、多学科、多因素、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决定了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周期长、培养要求高、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大。从航空工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航空工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处于由仿制到自主创新研制的过渡期,对自主创新研制飞行器的技术攻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体制因素方面,中航工业集团的体制,本质上依然是国有为主的体制,国有企业文化的体制特点是目前航空工业专业人才生存和成长的基本体制生态。从战略来看,中航工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国家和军方是最大和最主要的客户,这就决定了其运作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从政策层面来看,集团下属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保密制度、沟通渠道等因素,会影响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速度和成长效率。企业层面的环境,包括企业的主业、所在地域、企业文化以及人才管理制度。企业主业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所在地域和区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以及人才的成长环境会有影响。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态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会对人才的成长造成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团队层面的环境。航空工业技术的复杂性、多学科性,决定了团队工作是航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基本形式,因此,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群体,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非常重要,第四,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航空工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航空工业的国内环境,包括航空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国家基础工业体系和水平、社会风气等。航空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重要,航空工业发展的需求越强,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成才的机会就越多;国家基础工业体系越完善,整体发展水平越高,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就越有基础;社会风气,主要影响员工的时代心态;航空工业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我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因素和市场因素。我国航空工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航空工业先进的国家对我国实施了技术封锁[10]。总之,个体因素、工作岗位因素、组织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着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成长和成才。

三、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

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具有自身的行业、技术及职业特点,有其独到的成长规律,根据对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访谈调查,中航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规律。

(一)个体努力优先规律

要成才,首先取决于个体。个体的兴趣、热爱、努力、执着、定力、志向、方向、耐心、执着、成就欲、责任感、荣誉感、甘耐寂寞、淡泊名利、持之以恒、协作精神、沟通交流、学习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若没有个人对航空事业的兴趣和努力,成长历程将会发生中断或停滞。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第一规律”。

(二)环境培育拔萃规律

如果说个体的因素决定了能力成长的可能速度和高度,而环境则决定了个体能力成长的现实速度和高度。这个环境包括行业、组织以及团队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宽松的环境(时间宽松、考核宽松、闲杂事务干扰少)、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自我掌控的节奏、公平的制度环境(机会公平、待遇公平)、良好的工作平台、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培训体系、畅通的发展空间、导师引路等。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优苗优育规律”。

(三)长周期、慢积累规律

航空工业的多领域、复杂性、系统性、风险性,决定了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是一个慢积累的过程,因而,也是一个慢成长的过程。所谓“十年磨一剑”,十年后,才可能独当一面,担当重任。如果要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就需要遵循这一规律,考核就必须考虑人才能力和态度的提升,必须有长周期的规划,长周期的考核和长周期的措施。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累积爆发规律”。

(四)历练磨砺成才规律

航空工业技术,说到底是工程实践,需要了解工程的细节、工程的部件、工程的流程、工程的系统以及工程的总体结构和性能,这一切,只能靠工程实践历练成长,包括在工程失败中磨砺。从熟悉点到熟悉线,从熟悉线到熟悉面,从熟悉面到熟悉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的“干中学成长规律”。

(五)理论实践交互成长规律

航空工业技术是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融合的产物。没有理论指导,单靠摸索,单靠经验,技术创新就会事倍功半。没有工程实践,理论就会是空中楼阁,无法对工程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所有航空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实质上都是个人的专业技术理论体系与航空工程实践的交互融合,并且相互促进。这个规律,也可以叫做“人才成长的两面一体规律”,即通过人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

四、政策建议

根据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周期划分以及影响因素理论,在遵循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等人才理念,对我国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一)树立“人才优先、技术至上”的发展理念

营造“人才优先、技术至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把人才和科技创新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基石,平衡技术发展线和管理发展线人员的地位、待遇和价值,畅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机会、平台和宽广的发展空间。

(二)制定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及培养计划

针对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才的不同类别、结构和规模,制定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层级、长短结合的人才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招聘、引进和培养措施,分解目标,落实到基层用人单位,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实行目标管理,并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立中航工业发展的技术知识管理体系

师承制,是我国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长的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成长路径[11]。由于人才成长具有“最佳年龄期”和“用当其时”的客观要求,因此,建议在全系统实施航空专业技术知识管理,通过老专家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文字化,把零散经验和知识系统化、可复制、可传承,从而让更多的新航空人的成长成才有一个强大有效的知识技术体系的支持和滋养。

(四)构建系统内畅通开放的知识情报交流体系和平台

人才成长和知识创新有赖于知识交流和思想碰撞。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技术交流不畅,相互保守,结果造成重复研究,严重影响了航空工业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因此,要在尊重发明、专利、首创知识权的前提下,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让技术先行者和发明创造者乐意展示。另外,在全系统建立情报信息知识系统,情报共享,创造良好的情报信息条件,提升科技攻关资料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方便性。

(五)营造宽松自主友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1.民航强国战略为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出行方式上,人们可以选择汽车、火车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在中长距离出行方面,尤其是山区和高铁不发达地区,飞机以其方便、快捷、舒适的优势,日益受到人们青睐,航空运输成为国家重要的先导性产业。为了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家民航局提出民航强国战略,从指导思想、目标、战略、保障措施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谋划。战略目标是到2030年使我国民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战略性作用,并且综合业务排在世界前列。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民航强国战略没有详述如何处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怎样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扩建、改建、新建一批机场必然会引起土地置换、拆迁安置、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社会学专业课程建设。

2.机场、航空城与地方社会问题

民航强国战略提出,2015年后要在国内至少建成3个国际枢纽机场,10个全国性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机场数量及布局将满足95%以上的县级行政区需求。从目前形势看,很多县城还没有机场,2015年后要弥补这一缺失,需要建立支线机场或者直升机停机坪。此举必然引起地方经济的变化:一方面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加速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排挤现有资源,使当地政府改变发展路径。建设机场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加速城市扩张,对国家基本农田形成巨大压力,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一些地方实验区发展的“瓶颈”。另外,新建或扩建机场一般伴随周边居民拆迁安置和社区重建,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补偿、就业、社保等事项,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导致发生。最后,有些地方政府以发展民用航空为由,圈地造城,带来所谓以机场为核心的航空都市建设,这就是卡萨达教授提出的“航空大都市”。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指标,提出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未来十年是我国民航事业大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一批社会学专业人才,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的科学,一般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两大类,从研究层次看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面向。社会学宏观层面研究社会发展特点和规律,中观层面研究一个地区局部的社会变化情况,微观层面研究社会小群体、家庭、个人的变化及其关系状况。社会学研究的使命是立足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依据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变化情况,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局部的经验,并上升为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形态,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因此,航空类高校应当立足民航强国战略的发展背景,立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实际,重新审视学校社会学专业及相关课程体系,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增加学生对社会变迁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二、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及课程建设的现状

1.我国七所航空类高校的发展概况

国内航空类高校主要有以下七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管副部级综合性大学。学校由中国工程院、工信部、教育部、北京市共建,设有研究生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同建设。学校是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显著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之一,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特色,理工科优势突出,兼有管理、人文、经济、法学等学科,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管副部级建制,设有研究生院。中国民航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1981年升级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以航空、航天为特色,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现有57个本科专业、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工、理、文、管、经、法、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原隶属于航空航天部,航空、国防特色显著。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属于省部共建学校,现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以管理学、工科为主要学科,涵盖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属教学研究型高校。

2.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七所学校在办学特色、理念、专业设置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明显差异,一般属于理工和管理类院校。就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来看,各高校都有涉及,一般开设有社会学、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或课程,个别设有社会学研究所(室),南昌航空大学设有社会工作系。

3.航空类高校的社会学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特点

北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设有社会保障硕士专业,有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两个方向。学院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本科生,属于研究型大学,没有社会学本科专业,但人文社会科学整体比较弱。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设有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学院涵盖法学、哲学、管理学和教育学四大门类,成立了社会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及其课程建设是六所航空类高校中最为完善的。西工大有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隶属于人文与经法学院。西工大人文与经法学院是西北工业大学既体现“三航”特色,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特色的学院。中国民航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个本科专业,该院主要从事民航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及工程、职业健康安全、质量环境安全等五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其课程设置偏理工,所以在社会学及相关学科方面非常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部设有社会学(心理)研究室,但是实力很弱。1988年成立社会科学部,1992年改为社会科学系,曾先后开设了公共关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下设社会工作系,挂靠了学校农村法治发展等多个研究所。学院开设了社会工作、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五个本科专业,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室、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等,成立了“心航”社会工作事务所等学科专业实验实践工作室,为该校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设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招一个班,开设有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相关课程,但整体实力较弱。另外,学校于2015年成立了社会发展研究所。

三、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从发展历史看,国内这七所航空类高校都是为了适应国家的航空事业需要而建立的,特色鲜明,有的以飞行动力学为主,有的以航空机电为主,有的以飞机组装和试飞为主,诸如此类。多年来在航空系统中都有自己的对口单位和毕业生就业渠道,但是,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几所高校下放地方,不得不考虑转型发展问题。

2.课程体系不完整

现阶段航空类高校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多以理工科为主,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企业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航空工业企业和高校面临市场化的冲击,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改变传统重理轻文、重科研轻转化的现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必然要求。

3.人文社科专业与航空类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传统航空类高校的理工类学科都很强,代表了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最高水平,但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度不够。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较少,师资队伍亟待优化,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另一方面,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有限的资源,使人文社会科学不能很好服务核心学科发展和综合性大学的整体建设,不能适应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态势。

四、航空类高校社会学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1.调整社会学专业定位

航空类高校应当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面向航空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制定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城乡、工农的二元社会,国家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国计民生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所以,航空类高校应当优化学科结构,增加并完善社会学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2.加大教学和科研投入

围绕航空工业企业以及政府和社会的需求,航空类高校应当加大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经费、人员和设备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引进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高水平科研为专业教育提供动力,坚持专业、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同时,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社会学及相关专业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3.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1.专业初识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顾名思义,就是设计先进的飞行器,主要面向航空飞行器设计。本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航空航天工程是基本的服务方向;同时,在民用工程领域有广阔的市场。轰动世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神舟”飞船等,都是本专业的杰作。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具有参与飞行器总体和部件设计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学。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基础、飞行器动力学、飞行力学、力学性能与结构强度、试验技术、自动控制理论、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空间制导控制、传热学与热防护等。

3.发展前景

在轰炸机、运输机、民航飞机等其他机型上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各航空公司使用的大型民航飞机都是进口的,目前国内没有能力生产。本专业极具发展空间。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对数学、物理等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常查询航天飞机的资料,对航天飞机感兴趣,对飞机导航系统感兴趣。喜欢飞机模型,常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实况转播。渴望当一名宇航员。注意了解宇宙飞船的材料,常收集宇宙飞船的模型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和飞行器工程基本理论,同时有较强的飞行器总体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试验的能力。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能从事飞行器(包括航天器与运载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研究、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通用机械设计及制造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主要以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就是生产出高效、实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由于航空发动机为载人飞行器提供动力,其在高速飞行、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等方面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飞行器动力装置在动力工程领域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并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有关飞行器动力装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机械工程设计、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飞行器动力装置及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验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主要课程: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原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含气体)力学、动力装置原理及结构、动力装置制造工艺学、动力装置测试技术等。

3.发展前景

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展示了本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等必备工具。对飞行器的燃料装置感兴趣,了解飞行原理。常研究宇宙飞船的燃料,关注飞机的新燃料。常搜集飞行器动力资料,对飞机动力系统感兴趣,了解导弹动力装置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知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主要研究探索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的飞行器制造工艺、方法。本专业属于机械制造范畴,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习机械制造的各种工艺、整套方法和流程,而且要对飞行器的设计有一定了解。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和飞行器制造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飞行器制造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航空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模具设计与制造、飞机零件加工与成形工艺、飞机装配工艺、飞机构造、计算机辅助飞机制造等。

3.发展前景

国内不仅在飞行器设计上与国外差距很大,在制造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航空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的不断努力,这预示着本专业前景十分广阔。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关注新型飞机,对飞机机械原理感兴趣,了解宇宙飞船的构造,收集过飞机图片资料,常观察各种飞机模型,希望做一名飞机设计师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3.职场纵横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在广大科研院所、高科技产业和航空、机械、电子、计算机公司等单位都有用武之地。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初识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是以空间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化工等学科为基础,研究飞行器救生系统为主,将人、机器、环境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专业。目前,国内有三所高校开设了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学业导航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航空航天生理、空间环境工程、热控系统理论、控制理论、人机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掌握从事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空间环境工程、航空航天生理学、控制理论、人机工效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空调制冷技术、航空航天环境控制系统、航空航天安全工程、空间环境试验技术等。

3.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预示着航空航天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人才塑造

1.考生潜质

喜欢关注宇航新闻,关注空间站的建设,对宇宙探索节目或介绍宇宙的文章感兴趣。对宇航员训练条件感兴趣,对宇航生物实验感兴趣。了解空间生理学,渴望了解外层空间等等。

2.学成之后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航空、航天环境模拟控制、生命保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设计,在民用领域从事热能利用、空调、供暖等系统设计。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航空航天类包括哪些专业 1、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航空航天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掌握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技术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掌握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数学、物理、动力学与控制、空气动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热力学、控制系统原理、飞行器总体设计、航空电子系统、飞行器制造工艺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飞行器总体、结构与系统设计分析的能力。

3、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环境等部门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它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旨在培养从事飞行器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需要研读4年,毕业后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航空航天专业的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在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这个专业从曾经的“小众神秘”,到现在让许多理工类人才都怀揣起了“航天梦”,其就业前景宽广无限。

航空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工程应用 民航特色 航空器维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专业设置的背景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此后简称电子专业)是在整个民航大发展,紧缺航空器电子专业方向紧缺工程技术人员的历史背景下,于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的。该专业从申报开始就制定了面向工程应用的培养目标,而且必须具备民航特色。又针对民用航空器维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行业特征,自开办伊始制定了“学历+技能+英语”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创建了鲜明的民用航空器电子方向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特色。

2 专业建设中的创新点

2.1 创建了“强基础、重特色”的专业培养体系

“强基础”体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占到了90%,而且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都尽可能选择优秀教材,为学生顺利开展专业学习、良好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奠定了基础。为了突出“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加强了该专业信息、控制、计算机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重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强化工程应用元素和民航特色,开设了飞行原理与性能、航空维修中人的因素、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大气数据及惯性基准系统、大气数据与计算机系统,导航原理与系统、气象雷达原理与机载气象雷达系统、飞机结构与系统、大型运输机机型理论等民航特色课程。

2.2 实施英语工程,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英语是民航的工作语言。航空器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所看到的第一手资料就是飞机的各种手册,这些手册全是英文编写的。接受机型培训的第一批人员都是由Boeing或空客的技术人员培训的。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听的,说的,看的都只能是英语,所以说,英语是民航的工作语言一点都不夸张。而我们培养的就是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所以,加强他们的英语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自2007年起,就对该专业的学生着手实施“英语工程”,具体的措施是加强英语晨读检查、开展基础英语竞赛和专业英语竞赛,组织英语沙龙,开设双语教学等活动,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有执照理论基础、A320飞机机型理论、传感器原理、飞机电气系统、动飞行控制系统等与航空器维修实际直接密切相关的七门双语课程,在没有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多地使用专业英语的知识。这些措施奠定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基础,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在航空公司进行人员招聘时,他们在专业外语使用方面具备了较大的优势,也给了招聘人员较大的惊喜,他们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感到满意。

2.3 注重实验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专业建立之初就投资建设了MCU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高频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正在筹建综合航电实验室和航空通信实验室。

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能穿行实验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在适当的阶段,合理安排了“电子基础综合设计”、“专业综合设计”和“电装实习”三门课程设计,训练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完善了电子设计的教学体系,训练了学生电子设计的基本能力。

2.4 增加电子设计竞赛的教学内容,以赛促学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电子设计和创新能力,为电子设计骨干开设了“电子设计基础”公选课,培养了电子设计积极分子,为后续的课程设计、电子设计打下了基础,并利用已有的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得到创新训练,学生在四川省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十余项。这些获奖的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目前,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实现了包括电子竞赛、电子协会的工作为一体的、完整的教学、竞赛体系。

2.5 加强航空维修技术的培训,注重技能和标准化

为了强化在维修实践中起重要作用的机务基本技能,在该专业设置了为期6周的基本技能培训。该培训在技能实践基地(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该基地完全按照民航特色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使用的器材与设备都是和机务维护一线质量相同的,遵循的标准也是按照飞机手册进行的。在该基地,学生主要进行的培训项目有标准线路施工、电子线路制作、蓄电池维护、机载电子设备拆装等实践项目等,都是航空维修实际工作中要完成的工作。

2.6 加强航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创办航模小组,提高学习兴趣

本着培养航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对航空的兴趣和爱好,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电子学科组的教师于2012年2月成立了航模兴趣小组,目前该小组已有学生组员23人。这些航模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航模空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航模的制作,航模的试飞等一系列的事情,极大地提高了这些组员对航空知识的兴趣和爱好。该小组于2012年7月参加了四川省青少年航模锦标赛,参赛的组员获得了个人优秀奖,整个团队还获得了P3A-1团体比赛成年组第一名。

2.7 建立以科研促进学习,以学习带动科研的发展战略

针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科组的老师专门为他们做科研方面的学术报告和科研论文的这些报告,指导他们申报相应的科研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开始至2011年,学生申报的科研项目共20项。在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应用能力,掌握了技术报告的撰写方法,学会了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了解了科技论文的发表过程。

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也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储备,所以,对其后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8 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扩大实习能力,培养卓越人才,拓宽就业渠道

学生的就业能力从一个方面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反映一个专业的建设质量,反映学生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能够了解以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在生产实习方面尽量安排学生到机务维护一线。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学校在洛阳、绵阳、新津、广汉、遂宁都建有飞机场,执行飞行训练任务,还有一个飞机修理厂和模拟机维护中心,为学生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全真的可用资源,这是其它高校无可比拟的;另一方面,利用学校与航空公司和航空维修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国内的大、中型航空公司都是我校的实习基地,目前的生产实习基地已经包括了: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四川海特、四川航空公司、SNECMA等。

2010年该专业开始了卓越工程师的试点工作,已经与春秋航空公司、空军5701厂(直升机维修基地)、河北远奥飞机制造公司签定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按照行业要求校企联合培养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的维修工程师。学生提前进入实习岗位,使他们尽早地接触了机务维修工作,为他们以后进入岗位后顺利开展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取得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经培养了6届约600人左右的航空器电子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学生几乎都在民航就业,且在工作过程中其动手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民航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经受住了维修一线工作的考验,并在实际的维修工作中得到了拓展和延伸。目前03级、04级、05级,06级的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CCAR -66部( CCAR为China Civil Aviation Regulations,意为中国民航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基础执照考试,具备了飞机的放行权,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

参考文献

[1] 朱新宇,何晓薇.创建宽基础、全素质、具备鲜明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5.

[2] 王浩全,王明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3] 柴文妍,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6.

[4] 夏春华,王金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及内容改革初探.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5] 夏定元,马杰,邹传云,黄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