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

航空航天的未来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1篇

《2030年前及远期俄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以下简称“新航天战略”)明确了俄航天活动的战略目标、优先方向、基本原则、发展阶段,为制定后续发展计划、保持航天发展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希望通过大力发展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提振民众对航天事业的信心,进而带动大国地位的提升。

新航天战略的主要内容

新航天战略是指导俄罗斯未来航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凸显了俄对航天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前瞻谋划,反映了俄航天领域发展的整体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在月球研究及行星学、天体物理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②参与包括太阳系行星研究在内的国际空间研究项目;③保持国产航天设备及操控技术等方面的国际领先水平;④拥有可确保从本土独立进入太空能力的尖端航天工业;⑤在世界航天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航天战略明确了未来航天活动三大优先方向:一是发展航天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等系统,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的航天设备和技术;二是建造用于空间开发的载人、运输和行星着陆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系统;三是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国际合作,为建造新一代的轨道站而建立科学技术储备。

此外,该战略还阐明了俄罗斯未来航天活动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①航天活动要与国家经济、科技潜力相适应,确保有利于新技术研发;②确保俄罗斯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以实现航天领域的战略利益;③鼓励俄国内机构与外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互利合作原则参与国际合作;④保持国家控制和主导核心科研生产实体、关键航天技术及重大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商业机构利用航天活动成果提供社会服务;⑤坚持国际太空权高于国家太空权,不承认一国对空问及任何天体的要求,坚决行使自卫权并在必要时利用各种手段保持本国航天设备免受干扰和侵犯;⑥发展初期,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尽快使俄无线电子和特种材料工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恢复尖端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的航天战略中,俄罗斯将未来的航天能力发展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

能力恢复阶段(2015年前) 部署必要数量的在轨航天器;保持运载工具和载人航天领域的主导地位;借助国外先进电子元器件升级国产航天器;完成东方航天发射场一期工程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

能力巩固阶段 (2016~2020年)部署可全面保障社会经济、科学、国防和国家安全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在轨航天器;为生产尖端国产电子元器件创造条件;做好国际空间站离轨坠落的准备工作;建造新一代重型载人飞船;完成月球车发射和土壤取样等探月任务;参与在火星表面部署研究站等国际合作项目;在航天领域新兴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突破阶段(2021~2030年) 部署和维护在轨航天器群,为用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开发先进的近地空间航天器维护、校正和维修技术;在近空、深空、行星等天体表面建设航天设施;建造地球信息模型;拓展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启用东方航天发射场,建设超重型运载火箭系统;开展载人登月的演示验证飞行;在国际航天技术和服务市场占据有竞争力的地位;

突破性发展阶段(2030年后) 探索全新的、目前尚未预知或出于概念阶段的航天活动;落实开发近地空间和月球的大型项目。为全面参与准备和实施载人探测火星计划的国际协作建立科学技术和工艺基础;实现定期载人登月飞行,在月球部署永久性的工作站和科学实验室;开发可重复使用的登月系统。

新航天战略制定的背景和意图

近年来,随着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恢复航天强国地位,并认为发展航天有利于带动大国地位的提升。然而近期一连串的航天事故不仅暴露了俄罗斯航天工业存在的一些弊病,而且对俄罗斯的航天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新航天战略提出了俄罗斯未来航天发展目标,明确了俄航天领域未来发展的整体思想,并且把拥有安全稳定、高水平的航天工业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谋求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

随着苏联解体,曾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俄罗斯航天工业由于资金问题被不断削弱,俄罗斯的世界航天地位也受到不利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罗斯开始致力于恢复其航天强国地位,并希望以此促进大国地位的提升。俄罗斯为航天活动提供包括财政在内的全方位的国家支持,促进新技术的研发,以满足国家安全和I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航天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俄罗斯航天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巩固俄罗斯在航天活动领域的领先地位。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航天是一个国家的威望,航天技术是国家经济竞争和安全保障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航天是世界稳定的基础。政府要把支持国有航天企业作为国家政策的重点,把恢复俄罗斯世界航天大国和军事强国的地位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首要任务,要让航天工业更多地为国民经济服务,要创造和应用具有军民双重目的的航天系统。”

明确俄罗斯航天的未来目标

航天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协渊和发展其航天能力的顶层指南,对航天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航天战略的制定,不仅明确了未来航天发展的方向,也为制定阶段性的航天规划提供了依据。俄罗斯政府于2005年批准的《2006~201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发展规划》已接近尾声,在下一发展阶段中制定什么样的航天规划,如何开展航天活动等问题,迫切需要~个总体上的战略文件作指导。新航天战略明确了2030年及未来俄罗斯航天发展的目标、预期成果等,以促进航天应用满足社会需求、开发包括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在内的新型航天器、积极探索太阳系行星为优先发展事项。新航天战略不仅凸显了俄对航天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前瞻谋划,反映了俄航天领域未来发展的整体思想,也是保障俄罗斯航天发展连续性的纲领性文件。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战争已历经从陆地到海洋再到天空,即由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航天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战争发展史上新的变革,并使未来战争呈现崭新的面貌,陆海空天全惟一体化作战已成为21世纪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这种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战场“空中化”,航天力量开始成为重要的作战资源,通过对内层空间诸军种的侦查、预警、定位、监视和通信支援把地面、海上、空中实施的作战行动联为一体,实现了陆海空天作战一体化,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

空天一体化是指航天力量与空军在作战、力量、指挥、建设诸方面的一体化。在作战上,航天力量与空军之间单向或相互提供支援,形成整体战斗力。空天一体化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一是环境无缝衔接。航空、航天、信息领域虽然物理属性不同,但航空空间与航天空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航空航天与信息领域交织融合不存在障碍,而即将进入军事领域的空天飞机,也使这种差别荡然无存。

二是技术交织融合。航空器与航天器,从平台结构、动力、飞控、保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与相近之处。我们所关注的信息在编织的“网”上发挥作用,而空天平台恰似“网”的经线、纬线和结点。

三是作战高度一体。信息、航空与航天领域的具体作战行动,虽可分别实施,但构成战术战役概念则必须高度一体化。航天领域是新的战略制高点,没有航天支援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空中作战,而且航天领域可以以软硬杀伤形式直接作用于航空与地面领域。

空天一体作战的巨大效能,航空与航天的“联姻”及其在空中战场上的突出作用,使得军事大国更加注重借用空间力量来增强空中作战效能,在空间部署大量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军事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指挥、通信、侦察、监视、预警、定位、导航等众多军事领域,尤其在远距离信息传输方面更显优势。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3篇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的第一次“一飞冲天”,到2016年10月19日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正式组建成立,从而开启火箭“商业化时代”。“中国航天人成功打造了‘长征’这一国际知名运载火箭品牌,并打破了外国商业发射的垄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说。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当长征火箭迎来新机遇,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也迈向新长征。11月3日,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意味着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近地轨道10吨级提升至25吨级,跻身世界前三的航天强国之列。

“长征五号填补了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空白。”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长征五号将为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载人登月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二代导航二期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提供高性能运载工具。

为什么长征五号序号排在前面,却比长征六号、七号飞得更晚呢?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表示,这是因为,长征五号是最早立项的,长六、长七的技术都是由长五牵引而来。因此,长五的首飞成功,也意味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航天在今后半个世纪内都要靠‘长五’奠基。”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院士如是说。

如果说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为中国航天打开了未来发展之门,那么商业航天领域中国也在加速布局。11月10日,我国首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潇湘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同时搭载的还有“丽水一号”商业卫星。标志着我国科学实验卫星向商业化、产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潇湘一号”卫星是基于国际立方星标准的一颗微小卫星,采用6U结构,重8KG,设计寿命为半年到一年左右。由商业航天民营企业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潇湘一号”卫星发射入轨后将进行多项航天新技术试验,其中包括空间软件无线电试验、导航信号增强试验、新型星载计算机搭载试验、高精度光学稳像试验等,由天仪研究院和航天一院十四所、中科院光电院等航天传统优势单位联合研制。

今年12月份,天仪研究院还将发射一颗与欧洲公司联合研制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国内政策最早涉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是在2014年,深圳出台了关于航空航天产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自2014年开始至2020年连续7年,深圳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航空航天产业及其他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随后,国家对航天商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只增不减。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中,“商业航天产品发展工程”作为10大重点工程之一位列其中。

随着我国首个部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以及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和诸多民营航天企业的成立,中国也将迎来商业航天的热潮。

商业航天潜力巨大

由于市场对商业卫星发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众对“太空旅游”的热情也持续高涨,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组织和企业都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业务范围正在从传统的商业卫星发射和应用扩展到商业载人航天飞行等领域。比如,欧洲航天局公布的国际“月球村”计划;中国公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火星探测计划;霍金提出的长距离太空旅行项目等。

据统计,2016年,全球预计进行118次发射,其中商业发射预计36次。未来全球商业卫星发射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强劲,有关测算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球每年发射的1kg-50kg小卫星数量将超过200颗,预计2020年将达到410颗。

全球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目前仍是欧美公司占据主流,尤其在美国,除了波音公司等传统巨头,私营企业纷纷崛起,比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星球实验室(Planet Labs),同时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进军航天领域。

近年来,全球航天产业每年都以6%到7%的速度快速增长。据美国航天基金会的《2015年航天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航天产业正逐渐走向大众消费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格局商学院与企业家们对话时表示,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以及太空能源的开发,曾经一度被视为遥不可及的航天高新科技,正在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催生了新兴的经济形态。

王巍认为,以太空旅游为例:每位游客飞行10天需要支付给俄罗斯2000万美元以上的高额费用。它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拉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满足人类探险与挑战极限的心理。此外,房车、游艇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希望企业家投资这一片蓝海,与航天系统合作开发出更多的相关产品,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工业的整体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另有分析指出,仅卫星应用这一领域的产值就将在2020年达到5000亿元,整体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至10000亿元的水平。

根据正在编制中的航天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三大工程将是航天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2016年8月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该基地是我国首个部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

预计到2020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打造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以及年产40颗100公斤以上、100颗100公斤以下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力争在202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指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的批复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航天科工准备配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在商业航天领域,将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持续推动以下五大商业航天项目实施: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网及其应用项目;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网及其应用项目;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虹云工程,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项目;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器及其应用项目。

这五大商业航天产业工程涉及多类运载系统、多类天基与空基平台、多类有效载荷以及多类地面支持系统的研发生产,并带动多类地面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五大工程的开发与构建,时间跨度将超过十年,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产出超千亿。未来,航天科工将集中精力抓好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综合集成、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商业发射以及与政府、国际组织、航天发射相关机构的综合协调,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生态涵养发挥核心作用,为推动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新商业模式和跨界融合应用正在吸引大量资本进入。泰伯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太空经济领域的企业融资总额达到178亿元人民币,风险投资呈井喷式增长,与太空经济相关的初创公司的数量也在近5年内增速加快,平均每年有8家新公司成立,而此前15年的风险投资总额,只有33亿元人民币,并且包括下游行业地理信息应用在内的风险投资数据。如今,腾讯、阿里巴巴、百度、360奇虎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太空经济,还涌现出了信威、零壹空间、翎客等一批新兴的私营航天公司。

“中国版”商业航天模式

据报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将全面进军商业航天领域。2017年,长征系列火箭计划实施14次商业航天发射,将把委内瑞拉遥感二号、中星6C等27颗商业卫星送入太空。

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孙为钢介绍,目前该集团公司已经形成现役和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既有常规发射能力,也拥有快速机动发射能力,可以实现单星、多星、搭载等发射。

针对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特点,为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快速响应的小卫星发射需求,航天科技集团推出了以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为代表的小型化、低成本运载火箭,其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投入商业发射服务。现役火箭在完成主业的同时,也将增强商业发射服务力度。

据悉,该集团公司正在打造“商业版状态”火箭,并针对商业项目探索创新火箭发射工作模式,降低发射测控成本。后续,该集团公司将陆续推出和完善新一代小型、中型运载火箭系列,为未来商业航天发射提供坚强的保障。

在新的消费需求面前,航天技术向大众化、商业化、生活化发展。未来的商业火箭发射也能像“网约车”一样进入“拼”时代吗?新成立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为人们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的业务组合模式将成为业内首个全维度发射服务解决方案,共享经济将同样被应用于中国商业火箭的发射模式当中。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郝照平指出:长征火箭公司依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发射领域的突出优势,嫁接多元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的“三车”(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计划,将在发射服务、空间资源利用、太空旅游方面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商业航天生态圈,与业内同仁共同推动商业航天市场向前发展。

“太空班车”的发射服务模式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带多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太空专车”将根据客户指定的时间和轨道,提供专属的发射服务;“太空顺风车”会根据发射主任务的剩余运载能力,提供指定时间与轨道的发射服务。

“未来绝不能用搞国家重点工程的思路去搞商业航天。”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韩庆平坦言,“我们要开发一种全新的火箭研制模式。”中国航天60年走来,一直是以保证高可靠为宗旨,而商业航天看重的是降成本和快速反应,“我们必须在高可靠和低成本、快速反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商业航天的共享经济,未来的“航天+”体系更具有竞争力,不仅是听上去很美好,更是行动的实力派。在技术、产品、资本、基础设施以及市场层面,合作伙伴将共同分享“航天+”大众消费的红利。

未来5年至10年内,中国商业航天还将完成亚轨道重复使用飞行器的研制、积极开展亚轨道旅游业务,同时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和体验园的建设。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将针对个人用户推出太空旅游服务,相关服务套餐的价格预计在20万美元左右。

当中国航天步入“商用时代”,包括商业火箭发射、微小卫星、商业遥感等都将成为航天技术商用的热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院院长薛惠锋表示,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中国高端航天技术、产品和服务将加快推向国际市场。

郝照平表示,长征火箭公司未来将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以自身技术、产品和服务为载体,积极参与全球航天产业合作与竞争,融入国际航天产业链,掌握世界航天领域话语权,让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更加具有“国际范儿”。

中国商业航天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火箭公司要进军国际商业航天市场,必然会直面已经先行一步的美国私人航天公司的竞争。在美国国家行政、法规以及专利领域的大力支持下,美国私人航天公司初步取得先发优势,尤其是SpaceX公司凭借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和成熟的货柜式产品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航天企业之一。

与SpaceX公司相比,中国火箭公司有什么优势呢?韩庆平表示,首先,在最关键的可靠性上,我们占据优势,毕竟经过历次重大发射任务的检验,长征系列火箭的可靠性世界排名第一。

其次,中国火箭公司有非常完整的火箭型谱,目前已开放了五款商业型运载火箭,它们的运载能力从几百公斤到二十几吨,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的发射需求,相比之下,SpaceX公司目前只有“猎鹰1”和“猎鹰9”两型运载火箭。采用液体燃料的长征火箭可提供最短90天的发射服务周期,而固体发动机的长征火箭发射准备时间可以压缩到几十小时,对于发射时间要求高的客户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

此外,SpaceX公司能击败波音公司等老牌美国航天巨头的最主要优势是价格低,据称其报价甚至比中国还要少20%。韩庆平说,中国航天发射的相对价格高,是由于以往的封闭采购体制造成的。在挂牌仪式上,中国火箭公司已经公开承诺,通过改变以往的管理体制,实现全球化货架采购模式,未来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射价格可以降低30%。

2015年中国航天成功实施两次国际商业发射和四次国内商业发射。薛惠锋认为,中国已具备发展商业航天的基本条件和能力,目前已有的技术优势使中国在发展商业航天方面底气十足。

航天科技作为“高精尖”技术,其直接或者间接回报都十分丰厚。巨额的投入对于少数国有航天企业来说相对压力较小,可对于像零壹空间、翎客等民营航天创业型企业来说,可谓“压力山大”。

据了解,翎客航天在注册成立之初获得融资数额为1600万元人民币。虽说对于一家刚成立的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可是面对数千亿美元体量的市场,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是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着企业占据市场的大小。虽然中国在火箭运载能力、卫星系统寿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外航天市场相比较,无论是国内航天领域的传统巨头,还是新兴的民营企业,都在设计、制造、运营等方面显得竞争优势不足,存在技术基础薄弱、各自为战等问题,并且尚未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此外,航天商业化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竞争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太空活动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否则可能因此影响商业航天后续发展。

“有种商业航天活动理念,是用多颗小卫星、微小卫星或纳卫星代替大卫星。很多人一拥而上,小卫星满天飞。”包为民说,小卫星看似成本低,但寿命、功能都有限,对大卫星的替代只能在较短时间内。现在小卫星发得越多,将来空间垃圾可能会越多。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4篇

空天飞机及其舰载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发展空天飞机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空天飞机的预先研究和技术验证工作节奏在加快、强度在加大,相关关键技术也逐步获得重大突破,美、俄等国再次掀起了空天飞机研究热潮。此外,法、日、印等国也开展了研究,提出了种种方案和设想。

美国在空天飞机研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X-37B空天飞机已进行试飞,同时以最先进的普通战斗机进行执行某些航天任务的试验,以使这类普通战斗机执行的任务具有空天飞机的某些特征。俄罗斯有多家机构长期进行高超音速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并在亚/超燃冲压发动机、燃料技术、耐高温材料及一体化设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进入了空天飞机飞行验证阶段。而法、英、德等欧洲国家的军事技术实力无法和美国相比,比俄罗斯也稍逊一筹。德、法已联合开展高超声速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任务是评估2?12马赫速度范围内工作的氢燃料双模超燃冲压发动机;日本航空宇宙研究所也建成了一座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台,可进行4?8马赫速度的工程性试验;印度国防部则启动了名为 A-VATAR的空天飞机计划,采用涡轮冲压/超燃冲压/火箭组合循环发动机,可作为一种高超声速飞机,用于对地攻击或侦察。

由于空天飞机集飞机、运载器、航天器等多重功能于一身,既能在大气层内作高超声速飞行,又能进入轨道运行,与普通飞机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因此如果用于舰载机也会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如速度快、航程远、突防能力强、作战功能多等等。

舰载空天飞机作战运用

由于前述特点,空天战机上舰将使航母平台实现质的飞跃,具有多重作战功能,可超越现有航母一大步。

舰载空天飞机既能在大气层内以高超声速飞行,又能进入地球轨道机动,到达目标所需的时间将大大缩短,航程也大大增加,因此大大提升了全球投送和特种作战能力。舰载空天飞机速度极快,具有超强的机动部署能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敌发动迅雷不及掩耳的 “点穴式”打击。空天飞机又可作为动能武器、波束武器等各种武器的发射平台,对敌方部署在任何地方的陆、海、空、天目标实施攻击。

由于空天飞机也具有航天器的特点,因此空天飞机可根据作战的需要灵活搜索并击毁或俘获军用卫星等敌方太空目标,也能够利用其携带的侦察探测设备对陆、海、空、天目标实施监视,周期性地获取敌方情报信息资料,掌握作战地区的敌情变化。与侦察卫星相比,空天飞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综合侦察能力更强。同时,空天飞机可以像通信卫星一样实现通信中继,信息传输能力强、可靠性高。因此,舰载空天飞机执行信息支援作战时,按照战前信息支援计划,采用计划出动方式,战前展开部署;若需要执行应急信息支援任务时,则采用紧急起飞的方式,总部署数量要能够覆盖信息支援区域,并形成一定的重叠。

在执行“航天器”类的任务时,此时空天飞机上舰可以做为“从海上发射的航天飞机”使用,如同从海上发射卫星一样,大大提高部署的灵活性,对地面基地的要求也可以降低。

空天飞机上舰的军事意义

即使在未来多年内,“空天飞机上舰”的计划都具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但并非意味着它是不着边际的空想,而且该计划一旦成为现实,产生的军事意义丝毫不亚于20世纪初的“飞机上舰”。

首先它可以提高航母战斗群的综合作战效益。航母战斗群作为海军快速机动力量,可以在远离本土,不依赖陆上机场,实施全球部署、全球作战。在高强度局部战争中,航母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大规模海空作战,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以进行全球兵力投送。传统航母舰载机通常每次出击的飞行距离不会超过600多千米,并且只能执行几小时的任务。如果要保护距敌较近或深入打击敌内陆目标,就必须驶入对方的主要防御区,这将加大航母受威胁系数。航母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低、中、高三层防御体系,而庞大的卫星网络却开始受到反卫星武器的威胁。因此,着力发展空天飞机很可能就是要打造一种绝对安全的通用空天平台,用具备躲避反卫星导弹能力的空天飞机,固守住太空战略制高点。传统意义上的航母舰载机只能在空中或低轨太空战场空间执行任务,而新型航母将能在所有战场空间执行任务,新型航母主要搭载空天飞机,因为制天权和制空权实际上决定了制海权。因此,这就需要把成本较低、速度快、作战能力强的空天飞机编入航母航空联队,以增强航母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效益。

其次它可以扩展海军的作战空间。在航母出现以前,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海军的作战空间一直局限在海平面的二维空间之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的出现,使海军的作战空间从海平面扩展到海洋和陆地上空的立体空间,海军与空军一起,成为夺取和使用制空权的一支重要力量。未来,随着航空母舰搭载空天飞机的成功,海军的作战空间将进一步扩展到大气层外空间,海军建制内的空天飞机,将能够与天军一起履行夺取和使用制天权的使命,承担在太空中侦察、空战、轰炸、反导、摧毁或俘获敌航天器等作战任务。

除了执行空天任务以外,航母最主要的任务是“由海向陆”投射火力,而空天飞机将海军作战空间扩展到尽可能广大的陆地空间。随着舰炮、舰载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的使用,海军“由海向陆”的打击纵深越来越广,但以上几种武器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舰炮、巡航导弹的射程有限;舰载机可以通过空中加油延长作战半径,但如果用于打击敌纵深目标,则空中加油必须在敌方陆地上空进行,增加了作战行动的风险;海军武库中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可达1万千米以上,足以覆盖所有陆地空间,但是到目前为止,洲际弹道导弹仅用于战略核打击,如果将其改用于常规打击,很容易造成敌方的误判而引发核战争。相比之下,空天飞机的特别之处在于:起飞后可以利用地球轨道作长时间快速(十几倍声速)惯性飞行,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消耗极少的燃料用于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因此,不管其从哪里起飞,都可以不受航程限制地打击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目标。航母搭载空天飞机后,将真正实现以常规手段“由海向陆”全纵深打击。空天飞机上舰所带来的海军作战空间高度和广度的扩展,将使海军第一次实现“在所有战场空间执行任务”。

第三,航母可以为空天飞机提供机动、安全的起飞平台。航母产生的最初意义,在于以水面舰艇的远距离运载能力弥补岸基飞机续航力不足的缺陷,靠舰体平台的机动来延伸舰载机的作战距离,从而达到远距离投送兵力火力的目的。空天飞机虽然具有从任何机场起飞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能力,几乎不需要依靠搭载平台的机动来延伸作战距离,但这并等于平台的机动对于空天飞机来说毫无意义。

航母平台的机动,可以使空天飞机以较小的燃料消耗进入地球轨道,航母可以通过海上机动使空天飞机在起飞时就在海面“对准”预定进入的轨道,从而节省了横向机动变轨消耗的燃料。航母还可以机动到赤道附近的海域,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减少空天飞机升空所需要的燃料,例如,从北纬5.2°的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将同样质量的物体送入地球静止轨道,要比从北纬28.2°的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节省15%的燃料,空天飞机减少了燃料载荷,就可以相应地增加武器载荷,从而提高打击能力。在战时,航母还能为空天飞机提供一个相对陆地机场更安全的起飞平台。因为对一个在广阔大洋上高速机动的平台进行侦察、监视、定位、打击、判断打击效果,其难度远远超过对位置固定的陆地机场作同样的工作。而且航母编队本身就是一个大纵深、多层次、高度集成、立体多维的防御系统,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攻破这一防御系统都绝非易事。依托航母这个机动、安全的起飞平台,空天飞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战效能,成为极具威力的空天战略武器。

舰载空天飞机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新型航母尚未建成,空天飞机测试加速,未来舰载空天飞机的出现及大量运用将改变航母作战使用方式,对未来战争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空天飞机的特性,舰载空天飞机将成为将空战、太空战、海战整合为一体的“三栖明星”,因此在未来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天权的斗争中,可能将出现以舰载空天飞机为主要力量,在内外两层空间围绕保障已方军事设施、击毁对方军事设施而展开的激烈斗争。

空天攻击是传统空中攻击的拓展,运用空天飞机进行海空天攻击,可对海上、陆上及空中以及外层空间目标进行攻击,可快速达到战略目的,拥有舰载空天飞机的国家也将真正具备更强意义上的全球到达、全球交战以及快速反应能力。

此外,作为新式武器,空天飞机的出现,将使现代防空、反导、防天作战从技术到理论到实践都受到颠覆。舰载空天飞机能够从航母上起飞,并进入轨道,以变轨的方式规避敌方的侦察或攻击。空天飞机超高的飞行速度将使得防空系统的拦截窗口大大缩小,并可有效地制约预警系统和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可见,空天飞机的出现将使防空作战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空天飞机也可能碰上它的天敌,但无论如何,空天飞机上舰必将促使未来防空作战发生质的改变,最终催生新式防空作战样式。

空天飞机的技术难题

从军事意义来看,“空天飞机上舰”的前景是美好的,但空天飞机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更不要说走上航空母舰了。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舰载空天飞机”在短期内还没有进入实战应用的可能。从现实状况来看,空天飞机上舰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其中主要有四大因素阻碍着舰载空天飞机具备战斗力的进程。

一是空天飞机与常规舰载机的关系。空天飞机上舰后,是否会取代常规舰载机,如果不能取代,空天飞机与常规舰载机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空天飞机不可能取代常规舰载机,在未来的航母舰载机序列中,将形成“空天飞机为骨干、常规舰载机为主体”的兵力结构,其理由如下:①,空天飞机上舰,将航母的作战空间扩展到太空,但并没有取消航母在海洋、陆地、天空和电磁空间的作战任务(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航母在海战场上的霸主地位仍将是不可动摇的),如侦察、预警、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水雷战、对岸打击、电子战等任务,不可能由空天飞机完全“包揽”下来,还需要大量使用常规舰载机;②,为维持整个航母编队的正常运作,需要一些常规舰载机担负空中加油、运输、通信、搜救等保障性任务;③,从成本角度考虑,空天飞机不可能完全取代常规舰载机。以美国刚刚研制成功的X-37B空天飞机为例,其造价3?4亿美元,其每次发射成本即使如美国军方所说降低到“航天飞机的几十分之一”,也会达到数千万美元,远远超过目前最昂贵的战斗机F-22(造价1.377亿美元,每小时使用成本4.9809万美元)。因此,空天飞机即使上舰,也只能少量装备,用于打击敌方少数设防严密的高价值目标,大量的一般性打击任务仍需常规舰载机来完成;④,从战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来看,空天飞机目前需要一个星期,而常规战机只需15?20分钟,即使未来的技术进步能够大幅度缩短空天飞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但由于其本身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安全性的苛刻要求,空天飞机的再次出动准备时间缩短到常规战机的水平仍有较大难度。因此,为保持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其舰载机必须以常规舰载机为主体。

二是空天飞机与航母的适配性。空天飞机要想在航母上部署和使用,必须满足航母对舰载机的特殊设计要求和使用维护特点――即所谓机对舰的“舰载适配性”。首先,空天飞机的结构必须紧凑,最好能通过某些构件的折叠来进一步减少占地面积,以方便航母的甲板调度,还能够方便地进出机库、升降机。其次,空天飞机,包括其机内系统和武器载荷,必须在几何、结构、气动力等方面与弹射器及拦阻装置的使用相协调,以实现在舰上短距离的弹射起飞、拦阻着舰。空天飞机的机体结构需要大幅度加强,以适应弹射、拦阻时的过载和快速着舰时的撞击载荷。空天飞机的起落架装置必须适合在摇摆不定的甲板上运动和固定。从保障的角度,要求空天飞机能基本上在自身投影面积内进行补给和维修,所需要的外部保障设备应尽可能地与其他舰载机通用,尽量减少专用的保障设备和备品备件,以减少占用的贮存空间。由于存在海水、蒸汽、烟气及油液的影响,空天飞机应避免使用某些材料和设计技术,以减少机体腐蚀。

三是空天飞机所用燃料和氧化剂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各国所研发的空天飞机,其燃料多为液氢、煤油,氧化剂多为液氧、过氧化氢。这其中,煤油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适合在舰上储存和使用,而且海军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管理经验;而液氢、液氧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都极为活泼,在使用中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腐蚀等事故。液氢、液氧在常温下还需要加压密闭保存,一旦泄漏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又遇到明火,就会瞬间将周围的环境变成一片火海,而航母恰恰是个需要大量明火作业的场所,飞机起降、武器射击、电器设备运行、发动机的启动试车、维修保养中的电焊切割作业等,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明火。如果不能解决空天飞机所用燃料和氧化剂的安全性问题,确保在补给、导移、储存、加注、回收、废弃等环节的万无一失,则空天飞机上舰就会遇到极大的阻力,海军数十年来一直不愿意在舰上使用液体燃料的导弹,其原因就在于此。不过,这也许是为空天飞机研发新型的高能、无毒、易储存燃料的新契机。

四是空天飞机本身的诸多技术难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受航空航天技术水平和经费的限制,研究困难重重,实现空天飞机的技术难度比航天飞机更大,主要是几种动力装置的组合和切换,高强度、耐高温的材料和具有人工智能的控制系统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另外,控制系统、天地往返系统等还不够成熟稳定,太空武器现在大都处在理论阶段,所载武器的再入大气层技术和再入后的制导控制问题都是个难点,在航母上的发射与回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5篇

过去五年我国火箭发射成功率达97.67%,2016年我国发射次数跃居世界首位。未来,一批航天重大工程接棒,《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总结近年来令人瞩目的航天成就,定位了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坐标。

从“东方红”到“航天梦”:一曲星梦六十载,一路走来一路歌。我国正积极制定落实有关政策与措施,推动航天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到2030年左右,我国将跻身世界航天强国之列。

引领科技进步重要引擎

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今,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近五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86次发射任务,将100多个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达97.67%,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高密度发射能力持续增强。

据悉,2016年我国全年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航天创建60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随着未来我国对重型火箭、无毒无污染中型火箭、低成本运输火箭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我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将越发轻快。

中国通过实施航天重大工程,带动了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创新发展,促进了国家科技整体进步。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北京奥运会火炬点火技术、煤化工核心装备气化炉技术等都源于航天科学技术。

重大工程接棒

白皮书指出,2011年以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备受关注的“探月工程”未来还有“大动作”,将在2017年底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2018年前后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2020年左右,将发射嫦娥六号等月球探测器,实现从月球极区采样返回。

白皮书显示,除继续实施已有航天重大专项,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也将启动,包括: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工程,重点开展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测等。

同时,开展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10米直径大箭体结构等关键技术攻关……未来10年左右,我国将实现低轨运载能力从25吨级到100吨级的跨越。吴艳华介绍,我国重型运载火箭拟命名为“长征九号”,有望于2030年前后首飞。

我国还将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提升空间飞行器的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一司司长李国平介绍说,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将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同时,重点突破在轨服务维护技术,提高空间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航天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

百颗应用卫星蓄势待发

航天不只是高大上,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在航天活动的部署上,白皮书特别提到要优先安排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对此,李国平告诉记者,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将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摆在优先位置,表明中国发展航天的目的是带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2015年,我国提出构建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形成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规划到2025年前后,研制发射约100颗卫星。

其实,遥感、通信、导航卫星的应用早与你我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风云气象卫星云图制作的天气预报,每天近10亿人收看;通过通信广播卫星,大众能随时了解信息变化;北京、上海等地最近“火起来”的共享自行车使用的就是卫星提供的服务……那么未来五年,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怎样的“小目标”?

李国平解释,我国要形成全球数据及时获取、接收和处理能力,实现对中国及周边地区多尺度、近实时的高分辨率观测能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满足人们在飞机、车船上移动接收广电节目、娱乐信息的需求;2020年前后,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持续统筹推进北斗地基、星基增强系统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更高精度、更为可靠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跻身航天强国之列不是梦

一位西方哲人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国已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此次白皮书中,航天强国发展愿景首次被提及,并从创新发展能力、科学探索能力、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等方面做了阐述。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它深刻改变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吴艳华指出,面向未来,我国提出航天强国发展路线图,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先进开放的航天工业体系和空间基础设施,到2030年左右跻身航天强国之列。

据悉,我国首部航天法已进入全面论证起草阶段。李国平表示,目前已完成共计49条的航天法条文草案的编写,正按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6篇

“自从2005年决定引进A380,中国民航局就在协商和设计A380该飞哪些国际航线,并为此举办过多次协调会,以便协调南航、国航等各方立场。”谈到A380,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司长史博利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资料显示,南航申请购买的A380,最初计划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客运工作,但由于空客公司一再拖延交付时间,直到去年10月份南航才拿到第一架A380。截止今年5月,南航已经接收了3架A380,距离最早接收的一架A380,已经有半年时间,但这些A380都还在国内航线上“徘徊”。

南航曾设想从客源较多的北京飞洲际长航线,但恰好国航一直在运营这些航线。如果A380强行加入,很可能出现两败俱伤的结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3月份,民航局曾专门邀请了国资委规划局局长,包括东航在内三大国有航空企业的高管及民航局下属的多个部门参加协调会。会上提出了一个南航、国航两家合作运营A380的方案,但这一方案至今并未得到认可和执行。

最后一次三方协调会是在2011年12月底,“201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航空安全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中国民航局的主管领导、南航、国航的高管悉数到场,但仍未解决A380可以飞哪些国际航线的问题。

对于航程达到15000公里的A380来说,用来执飞国内航线,显然没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也很难实现盈利。业界分析,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南航将迎来自己的第4架和第5架A380,如何飞哪条国际航线的问题还未解决,南航将面临更大的亏损。

“北京是个好码头”

A380面对的,并非仅仅是投放哪条航线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民航业的战略布局和三大航空公司的利益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国航、东航和南航三大国有航空企业组建成立。当时,按照民航局的设想,三大航分别占据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枢纽机场,分别依托和带动这三个枢纽机场发展。对于三大航的业务发展也有一个原则的划分,既国航以飞国际航线为主,兼营国内;东航、南航以经营国内航空市场为主,兼营国际航线。而在国际航线上,东航侧重经营东北亚航线,而南航则侧重飞东南亚及大洋洲航线。

“南航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现,‘广州并不是一个好码头’。”中信证券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苏宝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因为与广州毗邻的香港、深圳等城市,都有民航机场,特别是香港民航业发达,对广州的民航乘客,形成了分流作用。武广高铁等高铁线路开通后,对南航的冲击也比较大。”

来自三大航官方网站的资料显示,在三大航空集团中,南航的机队规模最大,截止去年年底,南航拥有运输飞机450架,机队规模世界前六,中国第一。但另一项统计显示,同期南航、国航、东航的国际航线运距分别为3221公里、5301公里和3611公里,南航的国际业务仍然落后于国航和东航。

拥有国内机队规模第一的南航,希望扩大其国内国际业务,特别是提升国际业务。去年10月,在迎接ASQ第一架A380时,南航总经理司献民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南航国际线占比达到了24.2%,我们目标是要提升到30%,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引进A380等先进的远程客机,就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落子。”

相对于广州而言,北京的国内国际航空客源则更为充足,南航显然也希望能够落子北京首都机场枢纽。

史博利介绍,为了保证国际航线分配的公平、公正,中国民航局对国际航线、航班时刻的划分,一直是采取评审制,由评委背靠背打分。民航局在2006年探讨A380该飞什么航线时,南航曾提出要从北京飞出去,于是有人提议,三大航空集团是否可以打乱依托三大枢纽发展的格局,但这种建议当时未能获得通过。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南航在北京谋求发展。据南航北京分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南航在上海仅设有基地,在北京则组建了分公司,并且近年来南航一直将大量运力、机务维修业务、飞行员等放在北京。

不单是国内航线,近年来南航也开始获得从北京飞国际航线的机会。例如:南航去年就获得了“北京-乌鲁木齐-伊斯坦布尔”等国际航线。不仅如此,南航在去年,还与北京大兴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试图提前布局,未来更好地利用首都第二机场发展。

显然,南航希望,A380也能从北京飞向国际。

今年5月中旬,南航股份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彭珺在发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邮件中称,“A380未来将执飞北京始发的欧美国际长航线,具体投放时间、地点正等待民航局批复。我们在运营A380期间领悟到:A380飞机只适用于高端大市场、洲际长航线和门户大机场。无论是从我国目前航空国际市场发展状况,还是从国内三大枢纽发展程度等客观条件来看,A380最适合在北京运营欧美国际长航线,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经营效果。而且,将A380集中放在一个基地运营,效率最高、保障成本最低。”

搅动多方利益

南航执着地延伸“北京战略”,希望将A380投放到北京始发的欧美长航线,但这样做却极有可能触及国航的利益。

尽管自A380投入使用以来,曾出现过如漏油、机翼裂纹、引擎喘振等故障,南航A380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过因客舱增压系统故障中途折返等情况,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整体的客户体验。著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在乘坐A380后,对其的评价是“真好!新,宽,爽!”。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A380作为一款新机型,在磨合使用阶段,出现一些故障是正常现象,其他无论是空客还是波音的新机型,在刚使用时都出现过类似问题。

苏宝亮介绍,由于有较好的乘客体验,这几个月南航A380的平均客座率达到了70%左右,头等舱、公务舱两舱客座率估计也有60%左右。但在国内运营,即便是100%的客座率,南航也很难盈利,因为A380是按洲际长航线的飞行需求来设计的,需要保证每天运营10到12小时,目前南航A380每天的运营时间在6小时左右。飞机发动机的维修费用是按起降次数来计算,按目前的运营方式,仅发动机维修费,就会给南航增加不少成本。

有业内专家甚至预计,按南航目前的方式仅在国内运营,A380每架每年的亏损可能达数千万元。

南航一直期盼着能用A380跨大西洋航线、跨太平洋航线,如:北京—巴黎,北京—纽约的航线。据知情人士介绍,南航曾经想向中国民航局申请,飞这两条航线。

“中国民航业基本上依然维持着三大航依托三大枢纽机场发展的格局。三大航都是央企,都是行业内骨干企业,‘手心手背都是肉’,在A380问题上,南航可以选择从北京、上海飞国际航线,这都没有问题。”史博利告诉记者,“可是,南航如果要A380和其他国有航企飞同一航线,管理部门就要慎重考虑了。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南航从北京开辟飞欧美的新航线。”

资料显示,北京—纽约的航线,现在有国航等航空公司在飞,国航飞这条航线使用B747机型。据接近国航的人士称,这条航线的经营效益并不好。苏宝亮介绍,如果南航A380投放北京—纽约航线,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南航是天合联盟成员,而在纽约几乎没有天合联盟成员,没有延伸的航线网络和合作伙伴为其旅客提供周转等服务,仅仅实现点对点的飞行,南航很难运营好这条航线。

对南航而言,更合适的是飞北京—巴黎的航线,因为,巴黎是很多天合联盟成员的基地,而且南航和天合联盟成员法荷航集团有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南航可以利用联盟成员的航线网络,辐射整个欧洲地区。不过,北京—巴黎的航线,目前也有国航和法航等航空公司在运营。

“北京—巴黎、北京—法兰克福,都是国航运营的较好的航线。关键是如果南航加入,会形成竞争关系,有可能导致大家都挣不到钱。”苏宝亮介绍,“A380到中国来的时机并不好,在目前欧债危机蔓延的背景下,欧美民航旅客有下降的趋势,这时候你动谁的‘奶酪’,都会遭到激烈反对。据了解,国航给南航的建议是,让A380飞北京至阿姆斯特丹,或广州至悉尼、墨尔本航线。”

史博利也承认,中国民航局作为行业主管单位,最担心的是国内民航企业间出现恶性竞争,最后甚至形成中外资航企均不得利,大家一起亏损的局面。

寄望三大航合作

虽然A380短期内无法给南航带来受益,但A380作为一架拥有500多个座位的大型宽体客机,却符合未来国际干线航空发展的趋势。

“A380针对的是全球50多条国际航空干线的旅客运输,这种机型降低了每位旅客的出行成本,而且有利于减少航空碳排放。”苏宝亮介绍。

来自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旅客运输量近3亿人次,到2020年,预计将达7亿人次,2030年将再翻一番,达到15亿人次。届时,中国飞国际的旅客也将大幅度增长,未来中国显然也需要A380这样的飞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航空公司,开始提前布局用A380飞到中国的航线。根据空客公司对外透露的数据,截止今年5月,A380的确定订单是253多架,共涉及19家航空公司,已交付8家航空公司的A380共计74架。

“我们查阅了一下中国和已订购的A380航空公司所在国家,签署的双边航空协定,其中多数协定都规定,对双方的航空企业不设运力和机型限制,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这些航空公司有意向,都可以用A380飞中国。A380 的座位数,相当于两架多A330,又有好的乘客体验,一旦使用,无疑会对这条航线上的其他航空企业形成冲击。”史博利介绍。

据记者采访了解,自从阿联酋航空去年用A380首飞北京后,汉莎航空也开始用A380飞北京,而且这两家航空公司都在申请用A380飞上海的航线。目前在申请用A380飞中国航线的航空企业还包括法航、新加波航空和大韩航空等外资航空企业。

面对竞争,惟有A380才是对付A380的最好武器。

据了解,为了尽快解决南航A380的问题,在去年3月的协调会上,民航局提出由南航和国航合作运营A380的方案,征求各方意见,内容包括由国航向南航租用1到2架A380,以及在一些国际长航线上开展双方合作经营,可以开展代码共享、共同销售推广等合作,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但双方最终未能就合作方式达成共识。此后有消息传出,南航A380有可能从今年7月开始,飞广州至巴黎航线,但这一消息未获得南航高层证实。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7篇

对法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影响法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受其国内法及欧盟相关法律约束。总体来看,欧盟在这一领域法制化程度较高,其法律规定因其联盟成立宗旨与目的而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根据《两用物项规章482/2009》的规定,附件2中项目适用欧盟通用出口许可,这一许可在欧盟各成员国国内均具有效力。在2011年规章修订之前,欧盟通用出口许可的范围仅包含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瑞士和挪威七个国家出口清单所列极敏感两用物项以外的其他两用项目。2011年修订后的欧盟通用出口许可共分为六类,附件2a即为原文本中附件2所涉及的欧共体通用出口许可,附件2b、2c、2d、2e、2f即规定了向其他指定目的地出口指定物项的内容。随着修订后附件2中两用物项类别及出口目的地国家的增加,欧盟出口贸易领域也日益扩大,不仅降低了出口成本,还提升了欧盟成员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法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04年1月1日起,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GroupementdesIndustriesFranaisesAéronautiquesetSpatiales,GIFAS)即代表了法国航空航天及国防安全领域企业的利益。航空工业企业是航空工业的主体,其中法国大部分航空工业都加入了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目前,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目前有包括法国飞机制造公司、空中客车公司、泰雷兹公司等在内的322家企业。这些企业活跃于航空航天工业的各个领域,如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发动机、导弹及武器、卫星及发射系统,安全防卫系统以及相关软件应用等等。协会中的积极成员可以分为主要的合同商及大型承包商,机载设备生产商以及航空中小企业委员会中的中小型企业三类。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每年都会年度报告以公布上一年度法国航空航天产业在航空航天及国防安全领域的重要数据。根据法国航空航天协会2012-2013年年度报告,法国航空航天工业总收入,通货膨胀调整前后总收入及出口收入比例。由图表显示数据分析可得法国航空航天企业订单中出口合同占绝大比例,出口收入在通货膨胀调整前波动较为明显,在通货膨胀调整后较为平稳,同时可以预见到随着欧盟出口贸易领域的扩大化,法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订单及收入也将在日后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为符合《两用物项规章428/2009》的基本原则以允许成员国出于对其国家安全或公共政策之考虑限制两用物项出口,规章第4条引入了全方位管制条款,即允许在某些情况下,成员国可对未列入附件1和附件4中的两用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条款的制定源于使出口管制项目的更新与技术飞速发展相一致的需要,同时也可限制因技术创新而未列明在附件1和附件4中但可用于军事的民用物项的出口。此外,根据规章规定,成员国还应成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及出口管制协议的成员,法国一直致力于推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核武器扩散,同时还积极参加与信息交换、透明化相关的国际实践。在常规武器领域,法国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其中涉及到联合国的宗旨及原则,人权,禁运及其他国际社会所认可的限制性措施,武器管制等。这也为法国进行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的同时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能更为有效的保护本国国民及航空航天产业的利益。

二法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目前,在《两用物项规章428/2009》附件2所含六类欧盟通用出口许可中的2c、2d、2e三类都已将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列为出口目的地之一,但欧盟及法国对华出口管制总体而言仍未放宽。航空航天产品因其自身特殊性而具有军民两用性质,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出口管制的专门立法。我国作为航空大国,在与他国进行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应借鉴法国及欧盟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的相关法律政策完善我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制度。

1加快我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

法律制度制定进程我国现已成为国际航空航天市场重要一员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航空航天产品出口法律制度却远远落后于美国、法国等航空航天大国。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的专门立法,相关规定散见于各类行政规章及部门规章中。目前现行有效的主要有《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通用许可管理办法》(2009年)、《民用航空零部件出口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出口管制条例》(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00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2002年)和《有关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办法》(2002年)。从效力等级来看,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多属于行政规章,与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相关的核心法律文件均属于部门规章,其效力等级较低且项目类别繁琐。从法律文件制定及修订时间来看,其管制清单项目内容都已与当前国际航空航天市场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法律文件条文设置上来看,我国规定都较为笼统,对航空航天产业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国应当借鉴法国及欧盟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法律制度的做法,在短期难以制定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应先明确军民双线的出口管制模式,对两用物项出口管制制定专门立法,在该法中确定管制项目类别,并将各类别的具体项目内容规定于法律文件的附件之中。这样既提升了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又统一细化了现有的各类部门规章,同时设置全方位管制条款以弥补法律的滞后性,为各企业实际操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并发挥指导性作用。

2积极参与多边出口管制机

制从法国的航空航天产品出口管制的发展沿革不难看出法国一直都是多边出口管制机制的成员国。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不仅仅是提供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由于成员国之间实行通用的出口管制清单及许可程序,既保证了交易环境的稳定与安全,还可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将风险较低物项的出口程序简化从而使得交易更为高效。当前国际社会的航空航天大国多为“核供应集团”、“澳大利亚集团”、《瓦森纳安排》等多边出口管制机制的成员国,我国也应当跟国际社会主流做法相一致,积极参与其中,提升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其他航空航天大国的交流合作。

3改善与他国的经贸关系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8篇

首个机器人航天员什么样?

机器人航天员“Robonaut2”昵称R2,它的外形十分像人,有头、臂和躯干,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通用汽车公司联合研制的仿真机器人,造价250万美元。它集合了各种先进控制、传感和视觉等技术于一身,并且其接口不需要做任何调整就可以与空间站上的各项设施连接。它可以使用所有航天员使用的工具,协助太空人处理一些枯燥或危险的作业,节省太空人的时间和保证太空人的安全。目前R2只能在实验室中工作,未来提升功能后,将能在空间站内四处移动和进行太空行走。

R2进入空间站以后,其任务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圣诞节前后,对R2进行测试。那时,R2将被固定在一个固定支架上,工程人员测试它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的工作情况。第二阶段在201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将R2的腿送往太空,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机器人,以便能在国际空间站内协助航天员完成更多的任务。设计者也将检测它在执行不同任务时的功能,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改进。第三阶段在2012年,地面工程人员将对R2实施电脑升级,使它有能力执行太空行走任务,为今后更先进的太空机器人承担更繁重任务铺路。一些参与设计R2的工程人员说,仿真太空机器人可能在未来承担国际空间站的清洁任务,在宇宙空间极冷、极热的条件下为航天员拿各种工具,处理有毒气体泄漏、起火等紧急状况,甚至代替航天员到舱外执行一些太空行走任务。另外,更加先进的太空机器人有望前往小行星、火星或更远的星球执行任务,为人类到达那里探路。

未来的探月机器人航天员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9篇

8月10日我国首艘航母平台正式出海试航,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独立拥有航母作战武器的国家,同样标志着我国建造航母大幕的正式开启。消息一发出,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航母出海试航是短暂的事件,但我国加强海军装备建设,打造强劲海军的过程将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我国建造航母是源于国家战略、海洋权益和军力发展的综合考量,从这个角度讲,建造航母是服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选择。第一艘航母的下水,是为后续航母建设铺路。随着周边国际局势趋于紧张,我国后续航母建设步伐很可能会提速。

近期一直持续的航母、南海争议等因素对军工行情起到了较强的支撑。受南海局势影响以及航母主题投资催化,7月份航天与国防行业整体表现强于大盘,成为A股市场7月份主要的投资方向。进入 8 月以来,航天与国防行业跟随大盘跌荡起伏。近期国家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均出现较大的动荡,航天与国防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但行业依然处于成长期,中长期依然看好。后续行业内还有如国家对航空发动机等产业的政策扶持等、我国的空间站装备“天宫一号”发射、北斗亚太组网等等催化剂值得期待。

目前整个航天与国防行业的估值基本维持在近两年来的低位。7月份的估值接近去年同期的估值,维持在40倍附近。根据统计的十大军工集团下属61家上市公司以及10家民品配套上市公司,按照TTM、整体法估值方法,截止2011年7月29日,航天军工行业整体PE为 42.3倍,与6月30日估值基本相同,依然处于低位。随着上半年股价的调整,估值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整个航天军工行业的目前还是具有一定的估值优势。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航天与国防行业最牛分析师的具体分析。

最牛分析师的最新观点

国金证券 赵乾明:天眼最牛分析师实时排名(航天与国防)第7名

四个环节显著受益建造航母编队

在未来我国自主建造航母编队的进程中,以下四个环节将显著受益:

装备制造业:打造航母编队的基础工业,同时也是航母编队投资的直接受益者。

动力系统:航母编队的心脏,也是我国军工科技领域亟待突破的难点。基于国家发展航母的坚定决心及动力之于航母的关键作用,我们重点看好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和应用领域的迫切需要将促进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其中舰载机发动机及以其为基础的舰艇燃汽轮机是重点。

高端材料:建造航母编队的基石。航母编队的建造为实现高端材料的技术升级和进口替代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合金钢、钛合金、复合材料等有望借着航母建设的军品订单实现技术升级继而转民用。

信息系统:航母编队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整合各作战单元并使之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有机整体。航母编队的建成将为电子信息系统的改进升级提供最佳的实战平台,并与北斗导航体系结为一体。

投资建议:以下公司将成为我国建造航母编队和独立建造航母的直接受益者,给予重点推荐:

中船股份:公司是我国大型纲结构、成套机械工程制造基地,其大股东江南造船集团现已正式入驻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该基地未来有望成为我国独立建造航母舰艇编队的重要平台。公司作为该基地的核心配套加工中心,未来将直接受益于航母编队大规模建设。

航空动力:公司是国内大型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企业,未来中航工业唯一的航空发动机整合平台,目前正在进行对南方和黎阳发动机资产的整合;未来航母若下水,公司将成为舰载机发动机和护航舰艇燃汽轮机供应商。

宝钛股份:公司是中国钛工业龙头企业,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铸-锻-钛材加工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高端航空钛材的高景气将对公司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作为国内最大的航空钛材供应商,建造航母带来的舰载机需求将提升公司军品销售。

华泰证券 王轶铭:天眼最牛分析师实时排名(航天与国防)第6名

长期增长无忧,短期主题丰富

航天军工上市公司将长期受益我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任务已经扩展到维护海、陆、空、天、电磁五维空间的国家利益。现有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任务的变化,国防现代化建设将是我军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展的国家安全内涵,都使得我国国防开支能够在未来10-20年持续稳定增长,保证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航天军工上市公司将长期受益。

航天军工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先锋。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实施经济转型是唯一的出路,中央已经展示出了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强大决心。国防工业历来是新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先锋。我国政府已经通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和发展重点技术关键设备,在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率先开始了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我们根据未来10年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为投资者梳理了北斗导航系统、大飞机项目、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和低空空域放开、航空母舰五个产业投资主线。

持续深化的国防工业资产证券化是重要催化剂。军工资产证券化是中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军工企业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提高企业效率、技术水平、综合竞争力的最终目标。因此,军工资产证券化趋势不会改变,并且会越来越深化。航空工业资产证券化率在40-50%左右,兵器工业集团的比例约20%,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这个比例在10-13%左右。军工集团后续资产整合空间十分广阔。

给予“增持”投资评级:首次给予航天军工“增持”评级。建议按照两条思路选择投资标的:1、具备行业垄断地位,符合未来军事斗争发展趋势,行业龙头推荐:中国卫星、航空动力、洪都航空、哈飞股份;2、未来存在资本运作可能。推荐:烽火电子、成发科技、中航精机、江南红箭。

中国卫星(600118):北斗导航产业主要受益者

北斗导航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的建立将拉动北斗二代导航芯片、导航终端、授时设备、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和运营服务等相关卫星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根据测算,2020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预计达到4000亿。按照国际地面设备通行25-30%的占比、北斗多模导航地面设备80%的国产化率比例,2020年我国北斗相关地面设备的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5个多亿上升至1000亿左右。尤其是军方和行业用户在国家安全战略下需求将快速释放,预计2011年下半年进入爆发期。

公司将成为北斗导航产业主要受益者之一。目前影响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除了北斗天基体系之外,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接收机芯片的设计尚存在不足。公司公告放弃了盈利能力偏弱的芯片制造环节,采用OEM方式进行生产,专注于芯片设计。公司芯片已经成为国内首款经过权威部门测试合格,并进行商业流片和产品应用的北斗基地处理芯片。公司的技术实力、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等综合优势突出,将成为北斗导航产业大发展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公司面临的是增长确定、国家重点支持的广阔市场,而且随着公司部件资产整合和新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拓,2012年将步入快速增长轨道。预计2011、2012、2013年公司EPS分别为0.39、0.51和0.68元。

烽火电子(000561):资本运作或将打开新空间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公司高速增长的重要保证,新产品为业绩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在公司主营业务中,通信设备占75%以上,通信设备的毛利率维持在47%左右的水平。在未来2-3年内,公司还有3-5款利润率更高的新型号要投入使用,利润率存在继续上升的空间。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商业航天 火工品

1 商业航天产业简介

何为商业航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在论坛上抛出了自己对商业航天的看法:“商业航天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模式来组建新的航天企业,按照市场化规律从事投融资、收购、合并、议价、赔偿、研发等航天活动,投资者和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既服务于政府需求,更服务于市场需求”。

2 商业航天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2007年开始,在奥巴马政府的大量倡导下,NASA开始自我革命,逐步退出具有潜在商业开发价值的航天领域,积极培育和扶持有实力的民营航天企业。未来,NASA将逐步退出低轨道商业航天发射和运营市场,专注于引领月球和火星等太空探索前沿领域。以此为契机,世界商业航天开始蓬勃发展,全球太空产业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从2010年的2616亿美元已经发展到2014年的超过3300亿美元。据2016年6月美国航天基金会的《航天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到了3353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活动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6%,总计2460亿美元,商业航天已进入成熟期。一批创新性强的商业航天公司脱颖而出,一系列技术领先、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项目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所持有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已经开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货物运输服务,今年,其研制的“猎鹰-9”火箭完成世界首次海上回收;布兰登拥有的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正在努力为普通人提供太空旅游服务,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成立的蓝源公司(Blue Origin)正在研发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和低轨道飞船,以降低载入航天的成本;轨道ATK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将首台商用3D打印机送往国际空间站等。更多私人企业已经成功进入这一市场,占据了产业链条的某个环节。

除了运载发射业务,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卫星研制预应用,而在该领域,以微小型卫星的发展最为迅速。国外小卫星公司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例如,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 labs)短短三年发射了70颗卫星,如果按照传统的航天测控和图像生产的工作流程,需要长期而庞大的地面支持和后续数据处理工作量。为此,Planet labs、Skybox等小卫星公司开发了高效运控网络和自动化数据生产流程。在市场推广方面,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适合普通大众参与的遥感数据开发平台。

在国内,商业航天也成为了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2015年9月,经财政部批准,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了四维商遥公司,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以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遥感数据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

之前,我国第一颗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1颗光学遥感卫星、2颗视频卫星和1颗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在技术上,吉林一号贯彻了“星即是载,载即是星”的理念,突破了每颗卫星必须依托一个平台的传统思路。

2016年在第二谩爸泄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就《关于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的专项合作协议》举行签约仪式。该基地是我国首个部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武汉航天基地的建立也可以说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未来将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综上所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3 对火工品的主要需求领域

商业航天当前的主要发展领域包括商业运载发射与服务,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空间信息产业应用,商业航天的市场化运营,商业航天的政策机制几个重要方面,其中与火工品相关的发展领域有两个,分别是商业运载发射与服务,以及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

(1)商业运载发射与服务领域主要是以运载火箭发射为主要产品,而相对于当前我国国家组织的航天工程,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和以低廉的价格赢得商业航天发射的市场份额,因此对于应用在商业航天的运载火箭及其配套产品(包括火工品)就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成熟可靠,另外一个就是低成本。未来这一领域还将出现往返式可重复使用的空天运载飞行器,届时将成为另一个发展热点。

(2)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领域主要以微小型卫星的研发为主要发展方向,微小型卫星由于重量轻,研发成本低,易于发射等特点,将成为未来商业卫星的主力军。2015年,全球有超过200颗50kg以下的微小型卫星发射,未来这一数量将会成倍增加,该种配套的产品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火工品作为实现卫星多项功能的必备产品,未来必将大有作为。同时在这一领域临近空间浮空器及长航时无人机也是微小型卫星的一个重要补充,由于其重复使用特性,届时将在一些特殊的商业航天应用中伴有重要作用,而这两类产品中都有火工品的应用。

4 小结

通过最近几年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已经体现了我国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巨大决心,其规模将是千亿级别,无论是在运载火箭还是在卫星应用中,目前看来,都不能离开火工品。未来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合理制定营销推广方案,深入拓展市场领域。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差异化竞争方式,逐步适应商业航天发展的要求。借助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大势,逐步提升我所的市场地位。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11篇

经济危机对航天产业造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011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整体规模为28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与2009年的7.7%相比明显减缓。当前,美国面临的财政悬崖和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美、欧政府对航天的投资力度,同时,美国在载人航天等领域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变有可能动摇美国的领先地位,但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创新能力依然领先,太空探索仍然是美、俄、欧等航天强国未来20年追求的目标。美国国防部2012年《国防部航天政策》谋求构建“多重威慑”体系。2012年朝鲜和韩国为争夺第10个独立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而展开竞争。朝鲜在经历3次失败后终于在12月12日的第4次发射中取得成功,将“光明星”3号卫星送入轨道,韩国“罗老”1号在两度因技术问题推迟发射后,今年1月30日发射成功,将“科技与技术卫星”2C送入预定轨道。2012年中国航天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国际竞争力和航天实力持续增强,预示“一超三强”的世界航天战略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超三强”新格局初步形成

人类航天发展50多年来,世界航天战略格局从发展初期的“两强争霸”,逐步演化为“一超一强、多方追赶”的发展态势。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超级航天强国,欧洲和俄罗斯仍然拥有世界航天强国的实力,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欧等政府正面临财政困局,未来对航天的投入可能影响其竞争优势地位。值得关注的是,从2011年以来,中国航天竞争实力快速提升,世界航天战略格局正在向美、俄、欧、中“一超三强,多方角力”的新格局演进。

美国仍是世界航天超级强国

美国富创公司的2012年《国家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虽然美国在航天竞争力方面继续保持全方位的领导地位,但随着其他国家航天能力的不断增强,美国的相对领先地位已经连续第五年下滑,同时美国在航天领域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变有可能使其优势地位处于重大不确定性中。尽管如此,美国的航天技术实力、航天投入强度、航天创新能力和航天产业基础仍然稳居世界领导地位。例如美国仍是拥有在轨服役航天器最多的超级强国,目前总量达460多个;其军用和民用航天投入约占全球航天总投入的70%;在2012年全球航天制造与发射服务业50强排行榜的前10名中,美国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占8个。

中国航天快速崛起且后劲十足

中国政府2011年12月的《航天白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12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以及北斗导航卫星区域系统建成并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就是中国航天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最新例证。

据富创公司2012年《国家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过去5年中国航天竞争力增长了41%,是全球10个主要航天国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富创公司还对过去10年(2002年~2011年)间各主要航天国家航天制造与发射服务业的业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显示中国航天制造业名列美国、俄罗斯、欧洲之后的第4位,发射服务业名列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3位。2012年,中国航天共完成19次发射任务,将28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航天发射次数再次超过美国,在俄罗斯之后位居世界第二。

俄罗斯制定雄心勃勃航天发展战略

2012年4月28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发展战略(草案)》。在此项战略计划中,航天局向政府提出分四阶段完成九大航天发展任务,以确保实现“俄罗斯航天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巩固俄罗斯在航天领域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旨在重振俄罗斯的航天辉煌,巩固俄罗斯的航天强国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将在未来18年以及更长的时间里,力图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场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新航天战略还明确了未来航天活动三大优先方向:一是发展航天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等系统,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的航天设备和技术;二是建造用于载人、载货的飞船和行星着陆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系统;三是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国际合作,为建造新一代空间站而建立科学技术储备。

欧洲主推“大航天计划”

为了改变欧洲航天力量分散的局面,欧盟连续出台政策文件以推行一体化发展的理念。2007年出台《欧洲航天政策》,为未来欧盟航天领域的发展,明确方向和重点。欧盟当前航天发展的重点是“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系统和“伽利略”(GALILEO)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受到欧盟成员国内部经费分摊、技术发展和各自防务需求等问题的困扰,加上欧债危机,欧洲航天一体化进程困难重重。2012年11月底,在欧盟部长级会议上,法国和德国就联合建造“阿里安”5ME重型过渡性火箭达成一致,该火箭将于2017年首飞。欧空局将开始打造迷你型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以及为美国航宇局“猎户座”建造服务舱。

启示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12篇

军工板块重组将渐入佳境

一直以来,军工板块的投资主线之一是资产整合,近几年,各大军工集团加大整合力度,实现集团资产的上市。2010年是军工板块整合进度较快的一年,当年中航电子、成发科技等启动重组,为投资者带来了不菲的获利。而今年以来军工板块重组频频受阻,让投资者对投资军工板块产生怀疑。

有业内人士对今年军工板块重组进度不尽如人意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2010年启动的重组方案较多,方案的推进过程本身需要时间消化,使得相关上市公司不具备再次启动重组的条件;其次,以资本运作为手段的军工产业市场化改革是对原有体系的“破”和对新体系的“立”,这涉及整个体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2011年遇到一些反弹也是正常的。

分析人士预测,在即将到来的2012 年军工板块的重组将渐入佳境。首先,随着之前重组的逐步消化,新的体系建立完成,公司有条件再次启动重组;其次,近期关于航空动力未来整合前景的讨论逐渐形成共识,随着明年上半年国家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的落实,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通过整合做大做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再次,本周大立科技的停牌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年内第一个重组失败的军工企业,也是第一个重启的军工上市公司,意味着军工整合的必然性;最后,随着明年中航电子、光电股份、中航动控等增发融资项目的推进,相关上市公司也将持续释放市场化改革的明确信号。

此外,明年还是国家重大项目的重要节点,包括北斗二号卫星发射等在内的多个重大事件也将对将对军工板块产生积极影响。

估值水平具有吸引力

上市公司中,与军品关联度较高的公司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航天领域中与导弹和空间技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公司,包括航天电子、航天长峰、航天通信、中国卫星等;二是航空领域中与飞机制造,尤其是与军机制造相关的公司,包括西飞国际、哈飞股份、洪都航空、中航重机、中航光电、贵航股份等;三是兵器领域与军品相关的公司,包括新华光、中兵光电、北方创业等。

上述公司中,资产质量较好、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和持续成长能力较强的中国卫星、航空动力、航天电子、中航光电等公司2012年的动态市盈率在30-40倍左右。由于这些公司未来持续成长能力突出,这一估值水平较为合理,风险不大;如果考虑到这些公司未来面临较大的资产重组空间,未来投资价值可能有较大的提升,目前估值水平是有相当吸引力的。银河证券给予航天军工行业“推荐”评级。推荐中国卫星、航空动力、中航光电、航天电子等。

中国卫星:公司作为五院唯一的上市平台,五院的经营规模是公司的5倍左右,公司未来资产注入潜力大;虽然公司下一步的资本运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但业内人士预计未来1年左右的时间可能会有实质性进展。

航空动力:公司作为集团指定的发动机整机的资产整合平台,资本运作的空间很大,如果对株州南方和贵州黎阳的收购能在明年突破,将对公司的业绩有明显的增厚,并且打开下一步资本运作的空间。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13篇

在美国,普通人上太空遨游,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论是民间的“太空游”服务公司还是国家航天局,都能助你实现“太空梦”,一睹太空的风采。

未来什么行业最有“钱景”?答案也许是“太空游”。美国航空航天局预言,在十年之内,太空旅游将成为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产业。对普通人来说,“太空游”无疑是一种飞向太空的可行方式。

不久前,维珍银河公司表示,他们已经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试飞许可,计划在年底对“太空船二号”进行测试,预计“太空游”服务将于2013年正式推出。

维珍银河公司的“太空游”服务,价格仅需20万美元。公司迄今还未公布首次“太空游”的具体时间,不过,维珍银河公司总裁乔治·怀特赛兹说,“太空游”或许明年就能实现。

在怀特赛兹看来,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试飞许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太空游”日程提速的有力保障。“太空船二号”是第一个获得美国航天局试飞许可的、依靠民用火箭推动的载人航天器。

得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试飞许可后,维珍银河公司和太空船制造商“比例复合”公司开始将火箭发动机安装到“太空船二号”上。“太空船二号”如今还在美国南部的沙漠小镇莫哈韦进行测试,现已完成了100项测试指标。

人类载人航天活动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至今为止,仅仅只有400多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太空游”虽风行了20多年,但迄今为止仅有几个富翁实现了太空旅游的梦想。

2001年,美国富商丹尼斯·蒂托成为人类首位太空游客。为了这次太空飞行,蒂托花费了2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的高价,足以吓退绝大多数人。

为此,维珍银河公司最先打破“价格”这一障碍。维珍银河公司一直大力推广相对廉价的“太空游”,对首批500名游客推出的“太空游”票价为20万美元,购票时需交最低预付款2万美元。

从2000万美元降到20万美元,这使“太空游”不再是富翁们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走进“太空游”,成为扩大太空旅游市场的关键。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说,太空旅游之所以昂贵,主要是因为将飞船送上近地轨道,需要消耗数百吨的昂贵燃料。有数据显示,把单位公斤重量的物品送上近地轨道的价格都在2万美元以上。

此外,配合飞船发射、跟踪联络及返回地面设施的费用也不低。要降低“太空游”的费用,首先应该大幅度降低航天发射的费用。对此,世界各国一直都在绞尽脑汁。

有人预测,再过几年,若能将一次“太空游”的价格降到5万美元、甚至一两万美元,那么全世界每年可能有50万人到太空去旅游。

对于太空旅游的发展,美国航空航天局预言,未来十年太空旅游的产值将超过10亿美元。巨大的潜在市场,让“太空游”公司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说到美国的民营太空企业,就不能不提莫哈韦镇。这座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地处偏远,荒凉干燥,在它的入口处立有一块标识牌,上面写着“太空通道”四个大字。

小镇不远处即是著名的莫哈韦航天航空港,如今已成为民营太空企业发射、测试民用太空航空器最为重要的基地。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有6家太空创业公司来到莫哈韦小镇“安家”。

莫哈韦航天航空港行政总裁斯图尔特·威特自信地说,这里就是太空“硅谷”,看看莫哈韦,就能窥见私营航天业的发展。

不过,别看“太空游”市场貌似前景巨大,但真正要想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绝非易事。

目前,私营航天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尽早摆脱对俄罗斯飞船的依赖,美国在航天飞机退役后,大力鼓励和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商业载人航天项目。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得到政府的资助。

在莫哈韦小镇,曾经有一家名为“旋转火箭”的公司,最后因为资金耗尽而“倒灶”。后来,“旋转火箭”的前员工杰夫·格莱森又在莫哈韦创立了XCOR航空宇宙公司,计划建造类似于“太空船二号”的太空飞机Lynx,让它搭载游客去太空游玩。不过Lynx个头比一般的太空飞机要小,只有两个座位,一个给驾驶员,一个给游客。

目前,XCOR发展得磕磕绊绊,经常出现资金断流,也曾有员工因拖欠工资而离职。不过,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该公司得到了新投资,预计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开始试飞Lynx,2014年将推出商业“太空游”,一次飞行的票价为10万美元。

对于莫哈韦镇及整个民用航天业的前途,杰夫·格莱森说:“只凭一次火箭发射成功与否来论英雄,这很可笑。在未来几年中,应该对民用航天的前景表示乐观,我希望一家或者多家公司实现盈利,希望我的公司在此列。”

维珍银河公司推出的“太空游”票价为20万美元,与人类首位太空游客花费2000万美元相比,这可谓是向“平民化”迈进了一大步。但必须承认,这价格依然不菲。那么,这20万美元,究竟能让游客得到怎样的太空体验呢?

维珍银河公司介绍,他们推出的“太空游”每个席位价格为20万美元,旅程为2.5小时。“太空游”服务将经历以下4项流程:

1.游客将获得3天的飞前准备时间,并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哈韦航天发射场接受训练;

2.游客将乘坐一艘样式独特的航天器遨游太空;

3.当航天器升到15公里的高空后,运载母船“白色骑士二号”(运载母船是一种拥有大型固定翼的飞机,包括两个由中间翼连接的机身,它主要是用作载人飞船的高空发射平台)将发射载人飞船“太空船二号”,里面可以载客6人;

4.载人飞船“太空船二号”脱离运载母船后,将升高到110公里高空,并将其机翼折叠起来环绕地球飞行。此时,游客在舱内可感受到大约6分钟的失重状态,解开安全带就能在舱内四处漂浮。

对游客来说,体验失重状态下奇妙的感觉,是太空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时此刻,你可以真正飘起来,即使是头朝下,也不会有丝毫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船舱中有足够的空间,你还可以在船舱里翻跟头。同时,你还会感到力大无比,哪怕是非常重的东西,你只要稍微推一下,就会飞起来。

此外,在太空鸟瞰地球也将是一场绝妙无比的体验。你可以居高临下地欣赏美不胜收的地球美景,也能在真空条件下瞭望璀璨的宇宙星空。

俄罗斯宇航员弗拉基米尔·德祖洛夫曾这样描述他的太空感受:“当我们飞离地球,在遥远的太空直视它的时候,那种感觉最为美妙。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美丽的蓝色气球,飘浮在太空中,周围是无边的黑暗。”

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某一次“太空游”、且立志终身献身于航天事业的普通美国人来说,报名加入国家宇航员的招聘是一项不错的选择。登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网站,你会发现每两年就会宇航员的招聘信息。

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你可以填写一份政府就业申请,然后耐心等待电话通知。每次平均约有4000人申请,而其中会有约100名幸运儿接到电话,被邀请到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进行一周的面试、体能测验等。通过者可成为宇航员候选人,接受约20个月的基础训练并取得宇航员资格,随后将参加更具专业性的进阶训练,直到被指派参加升空任务。

要想成为一名宇航员,身高必须在1.57米到1.9米之间,视力达到5.0,血压要在90~140之间。这些基本要求跟选拔普通飞行员很像,这也是为什么招募指南里会注明拥有1000小时以上喷气机驾驶经验人士优先,因为如果应聘成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申请人将只在一个始终处于失重环境并且狭小封闭的太空舱中工作生活,没有强健的体魄是不可能胜任的。

除了身体健康之外,另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学历,要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必须拥有工程学、生物科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历。另外NASA对教师有优先条件,有幼儿园到高中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可以申请应聘宇航员。

NASA将宇航员分成军人宇航员和非军人宇航员两类。其中非军人宇航员属于联邦政府机构雇员。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雇员福利手册》,包括宇航员在内的NASA雇员的工资分为15个级别,每一级又分10个档次。

非军人宇航员的薪水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差不多,具体每名宇航员薪金的多少,取决于他为政府工作的年限和他的学历与经验。一名新招募进来的宇航员工资年薪约为65104美元,而一名拥有博士学位、为政府工作20年的宇航员工资年薪最多可达到141715美元,这在美国算是很普通的工资水平。另外,薪水也会根据物价上涨的幅度有所增加。

如果宇航员是军人,他们的福利待遇、薪酬和休假则完全按照美国军队现役军人的标准来执行,即按照军衔的高低来领取工资。

作为宇航员,常年要在失重、狭小封闭的环境内工作和生活,“航天病”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一般在太空飞行3~4天时最明显,宇航员会产生面部浮肿、流鼻血、头胀、头晕等症状,一周后才基本消失,而飞行3周后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会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在飞行30天后,各生理系统进行自身调节,逐渐适应失重环境。同样,宇航员在返回地面时,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会感到自己和周围的物体重量增加,导致宇航员站立困难、运动不协调,也有头晕、头痛现象出现。

针对这些问题,NASA有专门的疗养中心,为结束任务的宇航员做理疗,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疗养中心同样为宇航员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而如果宇航员在NASA服役18个月以上,并由于工作原因导致终生残疾,则可享受额外的终生伤残补贴,并继续留在NASA智库工作。

若是短期的伤残,则可以享受免费医疗计划,并享有带薪病假,同事可以将自己的剩余年假捐给伤者用于休假疗养。若是家人生病需要照顾,宇航员同样可以申请104个小时的休假来照顾病人。

此外,为保持宇航员的心理和社交能力正常,NASA还专门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定期的心理辅导,为宇航员解决太空孤独症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非军人宇航员享有联邦雇员团体人寿保险或NASA雇员福利保险中的至少一个,宇航员的配偶和子女都包含在保险范围之内。非军人宇航员保险类别与联邦政府其余机构雇员相同,即在年薪外加2000美元。

由于航天飞行风险极大,联邦政府会给因事故牺牲的宇航员家属数额庞大的免税抚恤金。“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牺牲的宇航员每人至少获得25万美元的标准保险金。最终联邦政府给7名宇航员的家属共计2660万美元的抚恤金。

如果军人宇航员因事故死亡,其家属每月还可从军方获得935美元的补助,宇航员的孩子每人每月获得234美元,直到18岁。军方还发给每个家庭6000美元的现金以应付急需开支,同时还有6900美元的安葬费和住房补贴费。而对于已故非军人宇航员,NASA给宇航员配偶的补助是他们生前年薪的一半,每年还外加2万多美元。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14篇

自2018年第十三届月桂奖以来,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继续大踏步向前迈进。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直20先进中型通用直升机,顽强拼搏的精神。航空航天月桂奖的获奖人,正是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拼搏奉献的无数奋斗者的代表。那么你们知道关于致敬中国航空航天英雄月桂奖心得感悟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致敬中国航空航天英雄月桂奖心得感悟五篇,欢迎参阅。

致敬中国航空航天英雄月桂奖心得感悟一11月18日下午,由航空工业主办,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电子科技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成功举办。

本届航空航天月桂奖得到了工信部、国资委、国防科工局、民航局等国家机关、军委科技委及各军兵种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各大军工集团、民航企业、航空院校的大力支持。12个个人和团队分别获得了“大国工匠”“飞行精英”“英雄无畏”“技术先锋”“领导卓越”“携手合作”“终身奉献”等七项大奖。

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中国航发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建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航空工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罗荣怀,中国民航局总飞行师万向东,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王瑞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杨景百,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范兴敏,航天科技党组副书记方向明,航天科工党组副书记陈国瑛,航空工业党组副书记李本正,兵器工业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植玉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成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吴启晖,来自军委科技委、海军装备部、空军装备部、火箭军装备部以及中央部委、相关高校和航空航天业界的领导与嘉宾出席了本届颁奖仪式,并分别为获奖人颁奖。

致敬中国航空航天英雄月桂奖心得感悟二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公馆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奉贤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有的同学不顾集体利益,一心只为自己。例如他在拌种来回走动,看见一张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还残忍地踢上一两脚,是桌子雪上加伤。又例如是拔河,内部不团结,那肯定是全军覆没。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始一句警惕学生的话句。

致敬中国航空航天英雄月桂奖心得感悟三今天,我看了一本叫做《我的祖国》的课外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课是——嫦娥飞天梦。这一课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发展与成就、过去与现在,还有那些航天事业的新鲜事……及许许多多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还要数杨利伟小时候的故事了。在杨利伟叔叔小时候,不但尊重祖的荣誉,还是勤于思考,有决心,不做好不罢休。正因为杨利伟叔叔的这种性格特点,才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乐观无畏的精神。我们都应该学习他的进取精神。

看见杨利伟叔叔这么优秀,也让我羡慕不已。其实呀!不瞒大家说,我很早以前就有过这种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遨游太空,而且我还做出了实际行动呢!——制作了一个“模拟火箭”,进行了一次太空船发射。

那是发生在“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后,我脑子里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想法,做个太空船,发射上天空。说干就干,我便开始了开工了。

我用了过年时还没有用完的烟火与一个航天飞机的模型等作为材料。首先,用了两个“巡航导弹”型烟花,用胶带粘在航天飞机的底部作为助推器,然后一小把“冲天炮”作为燃料箱。这样太空船大致就做好了。接下来,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把每支烟花的引线都串连到一起,这样就只用点一次火了。可是,因为我笨手笨脚的,一不小心就把引线扯掉了。但我仍不灰心,试了好多次,终于在几星期后,完成了我的飞船,并给它取名为“发现号”。看着做好的飞船,我高兴极了,爱不释手,今天太晚了,下周发射吧。我期待着发射的日子,终于到了发射的那一天,我兴高采烈的来到空地上,选择了一块平整的的地面,驾好飞船,拉好引线。准备就绪,就剩下点火了,我拿起打火机移向“点火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此时我的心跳得好厉害,“扑嗵,扑嗵”,都快跳出胸口了。点火!火苗在毛线上燃烧起来,“哧,哧……”,看着火星一点一点的接近助推器,我的心揪紧了。“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发生爆炸怎么办?……”。一连串问题回荡在脑海中。算了,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哧,哧……”,引线越来越短,我的心越跳越快,像一个乒乓球从高空中掉下来,弹呀,跳呀,蹦呀,紧张极了……

“哧”,火点着了助推器,所有的烟花都喷出了火焰,“轰”巨大的反冲力推动着飞船升空。可是太空船并没有如愿以偿的飞起来,因为飞船太重,动力根本不够,试飞失败。

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只是看你在过程中有没有仔细思考,持之以恒。因为,过程决定结果,只要你努力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这次试飞虽没有成功,但是我不会放弃,而是会继续努力,朝着我的目标前进

致敬中国航空航天英雄月桂奖心得感悟四航天航空,是一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是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正因为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及人类的求知欲,才有了今天的航天航空。航天航空是世界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关系到世界科技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我们需要航天航空,我们更要支持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因为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了中国的腾飞。

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中国的繁荣富强;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世界科技的腾飞;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基础;没有航天航空,怎么会有将古老神话变成现实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向往着太空,从古代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嫦娥一号升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飞船系列,从北斗导航卫星群到建立自己的空间站。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航空目标致力于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

因为航天航空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发展基础必须是:综合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一批从事航天科技事业的骨干人才队伍,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发展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有了航天航空,才有中国的腾飞。

因为航天航空技术是科技密集综合性尖端技术,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发展航天航空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航天航空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地球人类造福;航天航空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航天航空的桥梁,转移到其他星球居住和生活,开发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航天航空促进了新学科的形成、新材料的研发、新资源的探测、新民用产品的生产。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充分开发太空的旅游资源,让进入太空旅行成为一件平常事,让人们更进一步地与太空有亲密接触。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入太空奠定了基础。在未来,我们将能用我们

的双眼看看神秘的太空和美妙的仙境以及我们的美丽而浩瀚的家园—地球。太空之旅将不会是遥不可及,因为有航天航空。不久,人类将主宰太空,实现人类发展的革命。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怀有探索浩瀚宇宙的决心和勇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航天航空的发展做贡献,为航天航空事业的腾飞而努力。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航天航空,航天航空的发展更需要我们。

航天发展,中国腾飞!

致敬中国航空航天英雄月桂奖心得感悟五打开百度,找出“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的画面,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看了,但我的心情还是万分激动,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要去太空看看。

终于在“2035年8月6日”,我乘着“神舟一百号”来到了太空,我的心情又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我国的航天技术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银河系以内的地方我们都十分了解,于是,我离开银河系进入一个未知星域。这里是一个十分神秘的星域,就连美国人也没有来过。这次美国的“阿波罗一百号”与我国的“神舟一百号”一同来到了这里。

刚进入这个星域,出现在眼前的陨石到处都是。难怪美国人也不敢来。这些陨石像一群酒驾的疯子开着汽车到处乱撞。我们不敢在这里多逗留,就赶紧开着“神舟一百号”离开这里。我们一直往里走,避开了无数个陨石,终于,我看见一个星球,为了躲避陨石,我们立刻进入这个星球。

航空航天的未来范文第15篇

关于航天员之死

上述伦理问题如果是在地球上是不成问题的,在近地轨道上或在月球上也不难解决,但是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就非常棘手。在地球上,人死后的遗体处理来说不外乎两种方式:土葬或火化。航天员如果是在近地轨道上死亡,一般是将遗体运回地球来处理。当然如果有航天员愿意“天葬”,也可将尸体留在太空。如果是在月球上死亡,也是将遗体运回地球来处理,目的是不要“污染”月球环境,因此要想将遗体埋葬在月球上是不可能的。

航天员如果是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死亡,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地球的,不仅因为路途遥远和费用昂贵,而且将尸体长期停放在飞船上或是火星基地上,一来没法保存,二来污染环境,第三还会严重影响其他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将遗体就地“星葬”,不仅污染火星环境,而且严重干扰人类对火星的生命探测,更不可取。因此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遗体留在太空。

将遗体留在无边无际的太空,在太空中永远的飘来飘去,这似乎很“浪漫”,但有悖传统观念,对航天员的家人也不好交待。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入土为安”,不管怎么说遗体最后还得回到地球上来。看着亲人的遗体,即便是火化后的骨灰,对活着的人在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

航天员是否需立下生前遗嘱、表明生命结束时对后事安排的意见?从上述情况来看,如果航天员立有生前遗嘱,对后事安排有具体意见,航天员死后遗体的处理就不成问题。因此让航天员立个生前遗嘱似乎是明智之举。但是航天员应在什么时候开始考虑遗嘱?对于立遗嘱的时间,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一般人习惯在生命将尽时考虑这个问题。然而当伤病航天员生命垂危时,思维难免受病痛的影响,考虑问题容易糊涂和失误,甚至无法亲自完成遗嘱的书写和确认,在这种时候让他来提出遗体的处理意见,未必明智。万一他坚持一定要将遗体运回地球上来处理,怎么办?是执行遗嘱还是不执行遗嘱?另外,如果在航天员刚一负伤或生病时就让他立遗嘱,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必死无疑?这对他精神上是不是一个沉重打击?而且对其他航天员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是在航天员登上火星飞船前让他们立下遗嘱,虽然航天员未必都迷信,但有谁会愿意在临行前写下这种不吉利的文字?

对于生命垂危的火星航天员是否还应继续给他吸氧?处理这个问题的棘手之处在于火星飞船或火星基地上氧气供应有限,这是一种有限而宝贵的资源,如果继续给生命垂危的航天员吸氧,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影响对其他伤病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威胁到其他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但如果不等病人自然死亡就撤下呼吸机,相当于是在执行安乐死。在没有本人或亲属同意的情况下,怎能给一个生命垂危的航天员执行安乐死?退一步说,就是要给这位航天员执行安乐死,应选在什么时候?也就是说,是早一些执行好还是晚一点执行好?如果执行早了,节约了氧气和其他医疗资源,但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如果执行晚了,“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但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这是一种两难选择。

至于航宇局如何在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与火星任务成功之间作出选择,更为棘手。这种情况可以举一个宇宙辐射的例子。假设火星飞船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突然从太空环境观测站得到信息,说是太阳表面黑子活动强烈,预计会有大的太阳耀斑喷发,而且这次太阳黑子的活动会持续很长时间,更可怕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耀斑喷发还会越来越强烈。初步计算表明,太阳粒子辐射的强度可能大大超过飞船上防辐射屏蔽的能力,航天员最终可能接受到的辐射剂量是在400雷姆以上,这就是说有一半的航天员可能在返回地球后死于放射病。面对这种情况,主管部门必须作出选择:是终止飞行立即返回地球还是继续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根据目前的估算,人类的火星探测总费用大约在3900亿至5800亿人民币。火星飞船从近地轨道上组装完成然后飞到火星轨道的时间需要258天。1100天以后火星飞船返回地球轨道,与在地球轨道上的再入返回飞行器对接,将航天员接回地球。如果主管部门决定终止飞行,火星飞船立即返回地球,数千亿人民币就付诸东流,但航天员保住了性命;反之,火星探测任务得以完成,不过航天员就可能命丧黄泉。如果您是这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您将怎样决策?

关于太空中的性

1989年国外媒体流传着一份美国航宇局编号为12-571―3570号的内部文件。这份文件是美国航宇局在航天飞机执行STS一75任务飞行期间让航天员进行的性实验的总结报告的一个摘要。

该实验是在航天飞机机首的下层甲板舱内进行,在飞行甲板与下层甲板之间还装有消音设备,以保证实验过程不受干扰。研究人员从各种方式中找出20种在失重条件下可能使用的方式,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再从中筛选出10种。在这10种方式中,有6种是借助机械外力来克服失重的影响,4种是被试者自己想办法解决,两者交替进行。6种借助机械外力的方式主要是使用弹性绑带和充气套筒,弹性绑带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绑的部位分为3种。4种航天员自己设法解决的辅助方式主要是一方用腿、脚或手“钩住”或“抱住”对方,无需借助机械外力而达到固定身体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有6种借助机械外力的和4种航天员自己解决的方式,没有一种是令人满意的。例如使用充气套筒将两个人从膝盖到腰部套起来,并充气施压,听起来似乎理想,但实际并非如此。男航天员反映,套在套筒里面他没法,如果在套筒外,他又没法再回到套筒里面去,十分尴尬。

这份实验报告一经在互联网上公布,立即遭到美国航宇局的否认,认为这是一份伪造的实验报告,完全是对公众的欺骗,因为航宇局从来没有在太空进行过有关性的实验,不仅现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当间美国航天员在太空有没有这种经历时,无论男女航天员都闭口不谈。

相比之下,俄罗斯航天局的态度就开放得多。俄罗斯太空医生说,太空中的性是一个复杂问题,他们在太空进行过动物实验,他们还认为有些人可能将性用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在未来的载人航天中如果有机会让夫妻航天员一同上天当然是件美好的事情,不言而喻他们会在天上过性生活。另外未来的航天飞行可能时间很长,长期的禁欲对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太空中的性实验被美国航宇局否认,但如何对待火星航天员的问题是航宇局必须回答的。如果火星机组成员全由男性或者全由女性组成,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如果是男女混合编组,这个问题就不可回避。国际伦理学家认为,未来的火星航天员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中年男女,他们要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共同生活三年,发生性关系不可避免。关键是不能怀孕。女航天员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怀孕,后果不堪设想。在南极科考队,如果发现有女队员怀孕,就立即遣送回国,但是在火星飞船上没有这种条件,不可能将怀孕的女航天员遣送回地球。因此航宇局不仅应给航天员创造条件,而且还应提供避孕工具。但如果避孕失败,女航天员真的怀孕了,怎么办?这才是个大难题。

如果航天员在太空做出“缺德”事

航天员并非“圣贤”,他们也是凡人,因此也可能会做出一些“缺德”的事情来。

2008年,美国《航空周刊和航天技术》杂志发表一条爆炸性新闻:“航宇局领导让喝醉酒的航天员上天。”文章说,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在对美国航天员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时意外发现,至少有两次,美国航天员曾经在喝醉酒以后还被允许上天。这两名航天员中一名是航天飞机的航天员,他在喝醉酒后仍然被允许驾驶T-38教练机从休斯敦飞往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准备航天飞机的飞行,虽然这次飞行后来因航天飞机故障被推迟;另一名是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到国际空间站去的美国航天员。在上天前太空医生和同机组的其他航天员将这种情况向在场的负责官员作了汇报,但这些官员仍然同意让酒醉的航天员上天。委员会没有公布这两人的名字。委员会的负责人说,事实上曾发生过多起美国航天员上天前饮酒的事件,不过这两个人比较典型。委员会说航天员饮酒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应该由航宇局自己查明,也许这只是个别事件,也许这是一座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无独有偶,2007年2月5日,美国航宇局的一名女航天员被警方逮捕,罪名是绑架未遂、私带枪支和暴力行凶。这名女航天员名字叫莉萨。诺瓦克,原美国海军上校,已婚,3个孩子的母亲。

尽管已婚并有3个孩子,但诺瓦克仍和另一名航天员厄夫莱恩有暧昧关系。在得知厄夫莱恩还和一名美国空军女军官希普曼保持亲密关系后,诺瓦克驱车1500千米,从休斯敦一路追到奥兰多拦截情敌。诺瓦克抵达奥兰多国际机场时,希普曼注意到有人跟踪她,于是赶紧回到车上,锁上车门。诺瓦克拍打车窗,要她打开车门。希普曼将车窗摇下来一点,诺瓦克趁机向车内喷洒化学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