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

农产品营销论文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南北间距150多公里,南部沿江地区,中部多沙地区,北部为里下河地区,土地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农业耕地近500万亩,只占农业用地的55%,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约300万亩,小麦300多万亩,油菜50多万亩,大、元麦10多万亩,对于农资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可观,且品种需求相对单一,集中。

二、泰州地区农资市场经营现状

1、经营模式陈旧,营销渠道狭窄

广大农民是农资产品的主要消费者,地处广大农村,消费人口众多,散居在不同的地域,消费基本以户为单位,每户人家只有1到几亩地不等,每家每户根据自己对未来的估计和需求种植作出消费决定,这些特点是其他任何产品所不具有的。泰州地区现在农资产品的营销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上,各市、区、县以一至两家主要批发商集中组织货源,分两条主渠道——农业推广部门和供销部门分销,再由乡村为终端供应到农民手中。长期的市场经济行为对农民的消费习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买方市场的形成加剧了营销渠道的竞争程度;供销社体系农村阵营的逐渐瓦解,生产企业参与流通,民营企业、个体户日趋活跃,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共同促进了以县级或乡镇为中心的农资交易市场的形成,改变了农资竞争的格局和农资流通渠道的固有模式,渠道零售终端在农资流通体系中的作用日渐明显。

2、农资网点多,专业技术服务缺乏

农资是与农业生产和再生产有关,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小型农机具、农膜、饲料等六大类在内的农用产品,具有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陈列码放、技术含量高、季节性强、地域性强、售后服务困难、产地不一等特点。但农业市场非常庞大,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发展规律。农作物生长有着极强的季节性,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尽管反季节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代表整个农业生产情况。不同季节有完全不同的作物种类,因此病虫害发生也有着极强的季节性,对土肥条件的要求也根据生长期的不同而不同。这些导致了农资产品购买的集中性,而且往往购买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过了这个季节只有等待来年。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而且农资使用的技术性要求又比较高,仅凭阅读使用说明和产品标签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需求的,因为毕竟这些资料不能涵盖农业技术的方方面面。所以农资,尤其新型农资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推广期。而且在农资的使用中,如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对农作物本身造成危害,造成使用者经济上更大的损失。全泰州市有一定规模的农资批发网点就有20多家,另售网点有300多处,虽然农民购买农资比较方便,但对所购买的产品性能,使用方法都缺乏了解,只听销售商的推荐,得不到具体的技术指导,从而出现操作失误,农民蒙受损失。

3、价格竞争激烈,从而使一些劣质或含量不足的产品流向市场

农产品价格影响的是农民对来年市场价格预期和信心,从而影响本年度的投资力度。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农民更倾向于在经济作物上加大投入,比如,烟草、药材、茶树、花卉、草坪、蔬菜等作物,而对非经济作物则限制投入,如玉米、稻谷、大豆等。 由于分销网络是以个体经营户为主,产品的价格竞争仍然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为了追求扩大市场,降价促销是一些农资生产商的主要手段,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一些生产商不得不使用减低含量,或以次充好手段或零售商减量销售,而使其销售的产品不能正常发挥效能,甚至引起负面影响。农资行业做市场的老三篇是:广告开路,铺货赠物,价格绝杀。营销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铺货、收款和喝酒。农资企业大多在风雨飘摇中生存,年头好时,撞大运似的赚一点,怎么赚的,不知道!年头不好,运气差时就亏一些,如何亏的,不管它!企业的业绩全凭运气决定,很少有运作的成分。而且低水平的价格战及风险极大的盲目铺货,打得小企业散架,大的也摇摇欲坠,行业水平的跃进得不到成本的支撑。

4、种子公司大多实行了改制

除了靖江、姜堰两市供种相对统一,品种相对单一,其他县市区种子市场就相对放开,供货渠道复杂,供应品种比较混乱,售后服务也参差不齐,每年都会出现因为种子质量出现问题形成一些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存在。农村因为地处偏僻,交通、通信相对落后,限制了市场信息的流通,导致大量的市场信息无法到达农们手中、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消费,从而使农民对产品的技术性能、品质知之甚少,使用成本增加。农资产品的消费效果和其他产品不一样,在使用后的很长时间内才能看到效果,而且深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病虫害的发生,农作物对水肥的需求。农民不可能在无水可浇灌的千旱天气中施肥,因而对肥料的需求降为最低;在雨季不会想到去使用杀虫剂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农资产品的需求量,难以定量估计来年市场的需求。

三、泰州地区农资需求趋势

1、农资使用者得购买量规模化

集结化,随着泰州地区经济开发工业企业的迅速壮大,农民大多弃农从商,从而使大量的可耕土地闲置,大面积的良田流转开发养殖业,或由有能力的种田大户大面积耕种,从而使农资产品的采购与使用发生变化,从一家一户的独立采购使用,到种田大户的批量采购,甚至集中使用,从而降低农资产品采购成本下降,提高种田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农资批量采购的社会团体,如各类农民协会、农民经纪人、蔬菜公司、运输大户、个人等,他们一般绕过经销商,直接从生产厂家购买农资产品,具有很强的采购谈判力,规模较大者甚至可以和批发商相比;另外,中国邮政、农村信用社和一些货运公司相继开展了农资第三方物流业务,等等。这类组织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越是农业发达的地区,越具有生命力,往往这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局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协会+农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最基本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为农资流通所利用,是由于这种模式能够直接将松散的农民联系起来抵抗市场经济的冲击,加强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且运作成本低,农民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农资产品和以保护价格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能够便利地得到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这种新型运作模式,因为经营范围涉足某一地区的涉农产业链,农民从中可以获得实惠,从而有力地冲击了传统营销渠道的运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农资厂家的关注。

2、农资市场的连锁经营

农民从产品需求逐步转向服务需求。连锁经营要实行统一标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宣传、指导,统一配货,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售后服务。不但要产品连锁经营,技术服务也要连锁经营,要把农资产品经营提升到像一些食品连锁经营,品牌化、产权化、服务化。

3、生产商的直销经营

农资产品直销摆脱了经销商的中间利润分成,直接让利于终端客户,让利于农民。不但把产品直接销售到农民手中,还要把服务送到田头。

这些渠道成员和业务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农资渠道的结构,客观上要求农资渠道进行相应调整。

4、农民越来越重视农资质量

农资的价格对购买农资的农民影响越来越少了,因为消费者注重的是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有无高效益等方面。对于品质好、有信誉的农资,农民还是愿意出高价购买的。高价位的农药和化肥销售量并不一定因价格因素而减少,相反有时候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很多国外公司高品质、高价位的农资产品打入了国内经销商的门店和大众市场,便是很好的证明。

四、如何做好泰州地区的农资营销

1、注重创新产品的推介和广告宣传

面对农资市场供应渠道多、门类复杂的现实,农民需要了解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方面的产销及发展趋势,一个好的产品或品种的投放,不能只是把经销商召集在一起,租个会场,由推广人员讲一下产品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由经销商组织推广。这种传统的推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资市场的需求。要想成功推广一个产品,必须要让产品的直接使用者知道产品的特点、性能和科学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在认知中使用,在使用中总结推广。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强大的宣传支撑,广告宣传是主要手段,可以通过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农业科技报等媒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反复进行宣传,让大家一看到广告就知道是什么产品,是干什么用的,性能如何,就像一听到海飞丝就知道能去头皮屑。另外,还要召开农民会,组织科技下乡,田间示范等。

2、注重品牌要与产品功效相结合

品牌的效应历来是推动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一个好的品牌,代表着好的质量、好的服务。农资品牌也是如此,特别是农资市场放开以后,无论是注重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一些老的、质量过硬的品牌的农资销售量还是占优势的。目前,生产商的广告宣传渠道主要为杂志、报纸,大多数农资经销商在广告方面的花费都很少,以种子为例一般为销售额的 3%左右。调查表明,销售种子的经销商广告做得越频繁,销售量增长越多;种子广告费用超过销售额 5%的经销商,增长率是最高的;通过直接邮寄或在杂志、报纸上刊登广告的企业销售额高于平均水平;在广告中强调售后服务的经销商,销售量增长是其他强调种子价格信息等的两倍。在广告中强调售后服务,尤其能满足消费者心理的需要,他们最担心的是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理赔找不上门。因此,有远见的农资企业应将目标定位于生产高质量品牌产品,而农民放心购买和使用的主要是名特优新品种。近年来,一些外国的农资进入中国,相对国内的农资产品来说,其产品功效都大大超过国内产品,从而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也有某些国外知名品牌的农资产品,由于对市场没有做好充分的适应性示范试验,其功效相当于国内产品也相差无几,但它的价格相对国内同类产品要高得多,从而销售量会大幅度下降。我们所以在推广农资产品时,既要注重品牌,更要注重产品的功效,才能提高农资产品的销售量。

3、注重做好服务创新

农民作为主要的消费对象,逐渐成为营销渠道的核心,相应地渠道竞争重心也向终端下移。渠道重心下移的主要表现是渠道结构的扁平化、渠道长度变短、渠道中间环节削减,如原来的省级经销商或地区级经销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掌控能力,被市场淘汰为县级经销商。这种营销结构的变化能够帮助生产企业迅速铺货,迅速占领市场,并加强了营销的针对性,从而使生产企业更主动、更全面地控制市场和开发市场。渠道扁平化作为一种销售模式,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销售成本,使企业和经销商有了较大的利润空间。但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个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供应链进行优化,剔除供应链中没有增值的环节,提高渠道运作的效率,在厂、商、用户间构筑一个完整、有机、高效的网络体系,使成千上万的用户通过这个网络同厂家、商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互动。由于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资使用者大多文化素质较低,而农资时农业技术的载体,使用要求高,劳动强度大,这就要求农资经营者不断创新服务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农资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优质服务,如产品示范观摩、电话预约送货上门、提供代劳服务等等,在优质服务中求发展。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产业结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优势

(一)特色资源优势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目前一些地区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劣势

(一)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营造,将品牌仅仅视同为商标,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将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许多优质特产因无注册品牌,导致农产品土味浓,精品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不强。

(二)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中介组织缺失,产业化龙头企业力量薄弱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者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东家萝卜西家菜,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也小,没有规模效益,从而也不利于农产品品牌营销。但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业合作社为例,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数量太少,规模偏小,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相当一批农业中介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或技术环节的简单合作,成员之间的联合多以松散型为主,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在发展产业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目前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真正的实施主体,很难对农产品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

(三)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到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而在目前,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各异,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必要的质量保证。

(四)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虽然中国农业科技经过50多年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整体而言,农业科技进步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而言,发达国家已达到70%-85%,而中国仅有4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滞后,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却早已达到60%-70%。这就使得中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趋同,竞争优势不明显

首先,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其次,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中国很多区域间农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品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必须发挥先导作用,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联合努力开发。一是政府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增强品牌意识,将农产品品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针对农民品牌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加强对农产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树立农业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思想,逐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农产品品牌效应带来的效益,积极投身到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中去。三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产品品牌给予积极的支持,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二)塑造品牌形象

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就像人的个性一样品牌的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意即品牌的个性是由一致性和识别性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生产者如果既能在一个品牌的性格塑造中保持其一致性,同时又实现品牌与顾客的有效沟通和情感交流以达成独特的识别特性,就可以完成其品牌的性格塑造,为产品的差异化创造有利条件。品牌形象和个性的塑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品牌内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内在形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特性上。质量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是产品的生命所在。因此,国内外生产者无不把品牌质量放在品牌营销的首位。(2)品牌外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外在形象主要体现在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上。著名品牌策略大师艾•里斯说:“实际上被灌输到顾客心目中的根本不是产品,而只是产品名称,它成了潜在顾客亲近产品的挂钩。”由此可见,品牌名称是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品牌名称给人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要亲切动听。且便于记忆和突出特色。品牌标志的设计要清晰醒目、新颖美观并富有时代气息。包装是品牌形象的具体化。包装便于消费者识别品牌产品、展示品牌个性、促进产品销售。通过包装的造型、图案色彩、规格、包装材料的设计和选用,突出产品的个性,提高品牌的魅力。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品种优化、包装特色化

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这是稳定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前提。优化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基础。一方面需要注意科技投入,广泛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成果创造新产品,另一方面要根据消费者对无公害产品的渴求推出“绿色产品”以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品牌的亲和力。另外,还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及传统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增强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巩固其品牌地位,并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这是改善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这不仅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提高产品身价、提升品牌形象,而且还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做好农产品品牌的命名与注册工作

在品牌命名中,要做到简单易读,便于记忆,最好能暗示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用,给人印象深刻,能产生丰富联想,尽量少用笼统的产地品牌。至于品牌标志,更应该赋予更多内涵,独特新颖有创意。同时要入乡随俗,不能与当地文化法律法规有冲突。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标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对其所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产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可以向商标局申请产品商标注册。这就是说,我国农民今后不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都可以为自己经营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这无疑为农产品商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制定向名牌农产品倾斜的优惠政策

农业名牌的创立和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里,有4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集团,他们是全球最有名的农业名牌企业。因此,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行扶优扶强向农业名牌倾斜的政策,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创立和发展农业名牌。具体优惠政策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要实行低税率、减免税和税后返还政策,放水养鱼。二是信贷扶持。可通过农业发展银行优先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实行类似政策。三是财政支持。要优先安排有关项目投资、优先列入技改计划、资本结构改革试点、优先安排债转股。四是优先批准上市融资、优先授予自营进出口权。五是加大行政、法律和舆论保护力度,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六)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丰富品牌农业的发展内涵

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必须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品牌延伸方式来拓展品牌范围,向消费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种不同功用和形象的产品。虽然品牌延伸是当前知名企业常用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引入品牌经营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应该借助于工业化中的品牌经营思想,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将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一致性作为品牌延伸的关键。如农产品的绿色功能、消费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农产品品牌延伸和发展品牌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

(七)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围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产品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为新的产品品牌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近些年来,我国依靠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雄厚技术,为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有关无公害蔬菜、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积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农业生产、加工到营销的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开发和重点示范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10-11.

[2]姚正国.集聚优势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39.

[3]霍商.培养农产品名牌是振兴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J].生产力研究,2004(4).

[4]白光,马国忠.农业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

[5]陈燕,覃家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J].湖北农业科学,2004(1):15-17.

[6]耿罡.中国农产品企业品牌战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7]黄金火,黄文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5):38-42.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一、农产品品牌的特点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对品牌定义为“一个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结合体,以识别某个销售商或某一群销售商的产品或服务,使其与它们的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因此,品牌的核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质,二是文化。农产品品牌是指在农产品上使用,并和其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区分开来的显著标志。农产品品牌是特定农产品的标志,它除具有大多数商品品牌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征:1.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的特殊性。与一般的工业品品牌建设的主体即产品的生产者相比,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多为传统农户,农产品生产集中度较低,农户经营分散,户数众多、规模偏小、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论在品牌创建的主观意识上,还是在生产规模、资金实力、标准化程度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客观情况上,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品牌建设的主体。因此,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主体主要有二类,一是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如农业加工企业、流通组织,二是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如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2.农产品品牌自然环境的依附性。农业是一个牵涉到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植物、地形、地貌等诸多复杂因素的行业,农产品因地理位置、气候、土质和水质的差异性等,造成其本身品质、口感等方面的差异,使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所以大多数农产品的类别和品种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离开了特定的区域,这类产品就可能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甚至可能被当作是假冒伪劣产品。比如正宗西湖龙井茶三大产区之一的狮峰产区,坐落于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山上林木葱茏,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享誉世界的狮峰龙井茶,只有三大产区(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才能称为西湖龙井,而浙江其他产区的大佛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只能称为称为浙江龙井茶。3.农产品品牌形象上的复合性。一般工业品品牌的形象主要是企业独创的商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自身的整体形象。农产品品牌则由两部分复合而成,一是质量公共安全品牌(有机、生态、无公害)形象,如:“北大荒”系列的产品包括面粉、豆油、大米等等,“北大荒”体现出黑龙江省尚未开发出来的自然生态特征,它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二是企业自创的商标(或地理标志)品牌形象,如西湖龙井。农产品商标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志,对农产品品牌形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构成农产品名牌的必要条件,通过与某个特定农产品品牌的复合,树立该农产品品牌带给公众的整体形象。

二、农产品品牌营销中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的品牌营销主要有产品的包装、产品特色、品牌和服务政策。品牌营销不仅仅是推销和广告,它是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与买方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的过程。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品牌认识存在误区。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表现在生产、经营、消费诸多环节。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主体而言,由于农民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不具备品牌意识的观念,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打造,把品牌仅仅看作是商标,而没有把它打造成名牌,这样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开展品牌经营。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也存在品牌意识淡薄,没有高的品牌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农产品的新鲜度,很少有人会对品牌有过多的要求;而对一些经过再加工、深加工的农产品却表现出浓烈的品牌意识,如肉类制品、乳制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有进入工厂经过生产工艺加工后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间地头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就没有那么多的名牌要求。同时,一大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品牌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农产品营销的关键是品质而不是品牌;品牌是大企业考虑的事,中小企业做不了大品牌;随着许多地方的名牌战略的实施和向农产品领域的延伸,大多数农产品开始使用品牌,品牌化的农产品越来越多,但其中较多都只注意到品牌的促销和识别功能。

2.许多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率低。在农产品品牌化战略下,虽然一些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省、市名牌称号,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家喻户晓的享有美誉的品牌较少。究其原因,一是相当多数的农产品仅有品牌,却没有品牌的准确定位,以致品牌辐射带动力弱,不能充分发挥品牌价值的作用。二是一些地方,一个特色农产品往往出现众多品牌抢注现象,牌子多且杂,冲淡了品牌效应,不能形成品牌的合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比如浙江的金华火腿,它有几十个的注册商标,品牌和品牌之间并没有合格统一的技术和品质标准,产品的质量也是有的好友的差,不但没能够有效发挥出产业的优势,反而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分散了,从而影响了金华火腿品牌形象。三是农产品一品多牌的现象遍地开花,品牌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标识层次,缺乏品牌的核心,无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提炼自己产品的独特卖点,品牌的差异化和独占性不突出,产品也因此缺乏持久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不能有效地占领市场。

3.大多数农产品品牌营销尚未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在生产经营上,仍然处于农户自由种植、分散经营的状态,这种规模小,产量少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特色,无法发挥组织化形成的集聚优势和规模优势,并且农户在品牌营销环节中的能力不够,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败下阵来。农产品品牌营销应当建立合作组织、农户、物流中心、加工企业、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构成的供应链,链条中每个节点的合作组织、农户、物流中心、加工企业、零售商都应当严格执行一致的质量标准,并且依据这统一标准制定的各个环节标准,供应链的上下游更应当相互监督和约束。在我国的农村并没有形成统一普遍的农产品供应链,即使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大多数成员也只是停留在生产经营环节的合作,而成员之间的联系都比较松散,无法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

4.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质标准是品牌营销的基础,如果没有品质保证,不仅会使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也会有损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我国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数量严重不足,二是农产品质量认证及检测标准不统一。此外,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应的科技支持。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品牌在新品种培育、保鲜、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非常低,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

三、提升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政府、企业、农民应统一思想,为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走农产品品牌发展和品牌营销之路各司其责、贡献力量。对农户而言,要强化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去从事生产、开发特色农产品。农民要自觉树立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的思想,认清品牌效应和随之而来的财富效应,自觉投身到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品牌营销中去。对农业企业而言,应实施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战略,完善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规划,加强农产品品牌工程,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认证工作,从而达到提升农产品名牌知名度的目的。在产品开发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整个营销过程中,企业都应当始终谨记品牌营销的理念,以自己独特的产品魅力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对政府而言,应加大对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支持力度。政府除了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转变营销观念、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重要性认识之外,应主动服务于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在农产品品牌认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一些政策和市场指导,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或照顾;积极组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巧妙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广泛开拓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覆盖率。作为营销规划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品牌营销不但要贯穿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且要和其它的营销方式进行结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营销方式的推进,企业可以运用的市场营销工具不断增多,营销的着力点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根据实际,选择或综合运用展销会、展示会、超市业态、互联网、直销专卖店、定制营销等营销渠道,采用新闻、专题报道、现场采访等媒体报道,赞助或者向教育、环保、公益捐赠,举办具有农产品特色节庆的旅游活动等营销传播的手段,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形象和农产品知名度,以增强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这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据报道,山东省平度市的“马家沟芹菜”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载体,以采用产品推介、品牌推广、举办文化节、美食营养论坛等活动为手段,通过生产基地直销、超市专卖、酒店特供、种植大户组织外销等形式,在青岛、济南、烟台、日照、临沂、潍坊、上海、北京等地遍布销售网络,精品彩印盒包装的芹菜出售价高达每公斤78元,春节之前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甚至脱销现象,极大提高了“马家沟芹菜”品牌影响力和覆盖率,实现了农产品品牌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3.建立多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产品品牌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扩张力。产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产业组织行为,产业组织行为决定产业的绩效,产业价值链是企业和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组织化为依托,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为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搭建平台。根据市场需求,依靠其拥有品牌农产品的优势,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以利益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使农户、企业、销售组织通过契约形成联合体,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供应链体系,并整合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资源,按照相关的统一标准,实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运城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粮、棉、果、菜、畜、水产六大产业蓬勃发展。小麦、蔬菜等产量均居山西省之首。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引导下,运城市依据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的目标,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培育和发展了水果、粮棉、畜牧、蔬菜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了优质水果产业带、优质麦棉产业带、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和沿中条山畜牧产业带,建设了红枣、芦笋、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苹果、红枣、芦笋、花木、草莓、樱桃、芦笋、食用菌等十大主导农产品,已建成万亩种养基地20个。全市十大主导农产品产值和增长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农产品加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427个,2011年完成总产值84.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9.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4个,4家企业进入部级龙头企业,占到全省的1/3以上,22家企业入围全省重点龙头企业,52家企业成为市级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集群的崛起,带动了31.1万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农产品基地从几年前的以购销合同为主建立基地,发展为现在以自办基地和订单基地为主的紧密型基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的带动力进一步提高。但面对全市迅猛发展的农业产业,运城市却出现了农产品利润和附加值较低、精加工不足、品牌知名度不高、农民收入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固然有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管理水平、加工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但营销也是决定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是否具有一支专业、敬业、高效的营销人才队伍。

2我市农产品营销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运城市唯一具备农业教育背景,设有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院校,该专业于2002年开设,是面向农产品市场营销、营销管理等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经贸管理系具体负责该专业的教学与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全市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敬业高效的营销专业人才。为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投身地方建设,学院在人才培育方面以市场为目标,以实用型人才为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和转型,发展迅速,成果突出,初步实现了专业建设预期目标、人才培养价值目标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目标。

3人才培养

方案专业名称、入学要求与学习年限:市场营销专业,全日制高、职中、中专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及职业范围:2003年6月,针对新成立市场营销专业,结合人才市场需求,提出“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近6年的教学实践、市场需求调研和校内外专家论证,2009年培养目标更新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依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若干意见》精神,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把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农业、面向中小微工业、商业企业等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商品采购、营销策划、市场管理、客户服务等相关工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农产品市场调研、推销促销、市场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客户管理、商务谈判、公关策划等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进行了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原有9项内容上增为12项内容,使其更加规范。课程设置调整。将原有课程即使更新为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农产品营销需要的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和技能训练,调整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训技能比例。将旧方案中的“技能训练”、“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践”四个板块调整为“实验(训)”、“技能训练”、“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践”五个板块。将理论实践比例由原来的6∶4调整为1∶1。突显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为生产实际服务的特点,切实做到服务于生产。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组成立以院长为主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主任等为副主任,其他各系部教学副主任为成员。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市场营销专业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以“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建立四大课程模块:即公共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拓展学习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理论教学方面,邀请有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单位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讲授一门或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了解目前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发展动态,熟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掌握新营销策略的应用。实践教学方面,邀请农产品企业营销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并结合实际情况,补充教材中的不足,有机地将书本内容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经过对教学计划的调整、优化,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之比接近在1∶1左右。

5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该专业按照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吸收本专业领域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英语、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增设专业拓展学习课,拓宽学生视野。按照上述要求完成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修订。根据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任课教师的培养选派上,非常注意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到农业企业锻炼,取得与本专业有关的资格证书。全面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实行提问式、启发式、答辩式、咨询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将“双证制”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双证书”教学。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要取得有关职业资格证书。

6职业素质

教育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我院《关于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实施意见》,我们确定了“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基本思路,强化管理人才、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新观念。市场营销专业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第二课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咨询)工作,促进了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走上社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变化,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积极投入事业中。

7产、学、研及工学结合教育

为了保证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规格,满足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切实做到服务于农业生产。为此,不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邀请农产品企业参与,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定期召开相关成员会议,根据用人单位意见,适时修改教学计划,微调人才培养规格,实行动态管理。理论教学方面,邀请有营销经验的农产品企业人员作兼职教师,讲授一门或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面,邀请营销成功人士做实习指导教师,并结合实际工作,补充教材中的不足。

8专业教学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改超营销渠道农产品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农贸市场风光不再

我国的农贸市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放开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管制而实行市场购销制度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农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以其商品丰富,经营活跃,成为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市场。应当承认,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主分销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农贸市场渐渐不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以及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传统的销售形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经营主体分散,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设施落后,不利于食品安全控制。市场功能不健全,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之,消费者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再青睐农贸市场;政府因为影响城市环境和现代化管理也对其颇有微词;个体商贩更是觉得无利可图,退场转行的比比皆是;加之其它业态经营生鲜农产品挤压农贸市场,今天的农贸市场在大中城市的销售份额已经严重萎缩,同上世纪90年代的“一统天下”相比,早已是江河日下。

生鲜超市异军突起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过渡到相对过剩阶段,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农产品的销售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产品的销售也从原来的生产营销观念转变为市场营销观念,销售业态的升级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自从家乐福进入中国率先引入“超市卖菜”的新概念之后,超市作为一种现代营销业态正逐步被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可。当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业态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变革,即传统的农贸市场将大量被现代销售形式的超市所代替。生鲜超市是以超市形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

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超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规范管理,统一合理地配置资源。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加服务”。同时,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经营方式的超市化。生鲜超市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方式。统一采购,就是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统一配货,不仅能保持生鲜食物的新鲜,而且做到货物多元化,全方位满足市民需求,这些产品在配送中,往往经过严格的筛选、包装和加工,方便了购买。统一采购、配货后的产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检疫,农贸超市配有检测设备,每天对蔬菜农残、福尔马林、瘦肉精等进行检测,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消费需求推动变革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

绿色环保。社会环境污染直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甚至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通过调查显示,影响武汉居民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新鲜程度”(74%)、“卫生程度”(65%),同时消费者对“无污染/绿色食品”的蔬菜表示出非常高的需求水平(58%)。显而易见的是,同农贸市场相比,超市安全可靠的购物保证更能满足人们的绿色环保的消费倾向。

超市购物。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超市、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在国内得以迅猛发展,使得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武汉,过去三个月内光顾过超市的消费者比例为82%,而生鲜食品以58%的购买比例成为了消费者在超市的首要购物种类。调查数据也表明,武汉有60%的消费者表示“购物环境舒适”是光顾超市的原因之一,而“质量可靠”(46%)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超市正逐步成为消费者选购农副产品的习惯性地点。显然,同拎着篮子进农贸市场相比,超市买菜无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愉快的购物体验。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

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流程,其上游由各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农产品生产公司等厂商组成,他们共同提供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下游是众多千家万户的居民所组成;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主要由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所组成,当然也有少数农户实行自产自销,跨过批发市场将农产品直接贩卖给最终消费者。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农产品总体短缺供给不足的时候,对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典型的“生产营销观念”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显然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与营销。当前正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的“农改超”工程,其实质上正是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次改造和提升。

就渠道结构而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变化,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流通效率降低。农贸市场采购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有两种供货方式:一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进场销售;二是农产品经营者到市内批发市场批发后再运到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往往经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销批发商——销地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流通环节,多次集散;在物流技术上,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运输、储存而造成的损耗率为25%~30%,物流成本高(运输成本路况不良成本设卡收费)。这使得蔬菜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环节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

而“农改超”之后,农产品可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或从下面农村整片的菜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中诸多的中间环节,避免了流通环节中的加价;农产品直销还可以缩短流通时间,保持农产品的“鲜度”,减少损耗。生鲜超市的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加工、储存、保鲜配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损耗率可降至5%左右。农产品有效物流增加,就能有效地抑止菜价上涨。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农改超”后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原有的农贸市场下降10%左右。

从渠道控制来看,中间商向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者延伸,实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和安全控制。

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既不注重上游农户、基地等生产商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对于农产品是否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问题漠不关心,产什么就销什么。也不关注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信息反馈。这种产销脱节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使得农产品质量控制几乎完全失控,另一方面,又屡屡造成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失调。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商业信息的关注与维护,必然不会简单地满足于做农产品的销售终端,而是将触角伸向农产品流通、生产的各环节加以监督,并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生鲜超市正是依靠优质安全放心的产品和规范化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激烈的生鲜消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从渠道关系来看,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更加关注渠道的整合,共同建立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农产品竞争日趋加剧,单纯依靠“物美价廉”来建立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农产品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竞争。而传统的农贸市场中,个体商贩大多凭借个人经验和对市场的简单估计来销售农产品,很少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在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的不法商贩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这种“短视”行为显然无法赢得市场。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与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这些都迫使企业导入现代市场营销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市场的调研,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市场促销、品牌化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利用连锁经营、网络化销售,将农产品迅速地推向市场。显然,市场营销理论及手段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无疑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预防“挤压效应”,侵害上游生产者和下游消费者的利益。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农产品准入,确保食品安全。

政府应当弱化对市场的干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农改超”后,要实现农产品的放心消费仍然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一)调查实施根据研究需要并考虑到调查实施的便利性,对九江市九江县、永修县,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和赣州市于都县、宁都县等八个县的水稻种植农户进行随机调查,获取其营销方式选择的基本资料。调查人员为江西财经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调查前就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调查技巧进行了统一培训,并于2009年5月11—12号在南昌县蒋巷镇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调查问卷做了进一步完善,正式调查于2009年6月18—25日进行,采取调查员与农户一对一面访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65份,剔除关键信息填写不完整、信息填写明显有误的问卷26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39份,问卷有效率为92.9%。

(二)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1.年龄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年龄最小26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48.7岁。2.性别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男性248个,占73.2%;女性91个,占26.8%。3.文化程度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文盲43户,占12.7%;小学文化程度157户,占46.3%;初中文化程度119户,占35.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0户,占5.9%;4.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有86户,占25.4%,有家庭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253户,占74.6%。5.水稻种植面积。339个样本农户中,种植面积最小0.6亩,最大120亩,平均5.2亩。6.水稻种植年限。339个样本农户中,种植年数最长47年,最短1年,平均17.4年。7.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是指水稻种植农户如果不种植水稻而种植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转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失情况,损失大小由农户自己进行估算。339个样本农户中,认为固定资产转化过程中没有损失的有25户,占7.4%;很小的有166户,占49.0%;较大的99户,占29.2%;很大的49户,占14.4%。8.家庭主要收入来源。339个样本农户中,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的有251户,占74.0%;来源于非农业为的有88户,占26.0%。9.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339个样本农户中,感觉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很麻烦的有7户,占2.1%;比较麻烦的有43户,占12.7%;一般的113户,占33.3%;比较顺畅的158户,占46.6%;很顺畅的18户,占5.3%。10.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233户,占68.7%;参加过的有106户,占31.3%。11.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339个样本农户中,对农业生态环境不关注的有113户,占33.4%;比较关注的有213户,占62.8%;很关注的有13户,占3.8%。12.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339个样本农户中,没有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有273户,占80.5%;参加过的有66户,占19.5%。统计结果显示,样本农户选择的营销方式包括自产自销、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体化等5种。339个样本农户中,选择传统自产自销方式的有211户,占62.24%;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有128户,占37.76%,其中,选择销售合同方式的有20户,占5.90%;生产合同方式的有53户,占15.64%;合作社方式的有45户,占13.27%;垂直一体化方式的有10户,占2.95%,具体见表1。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取受经济、社会、制度、法律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了解的具体情况,将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因素归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分别用x1、x2、x3表示;第二类为家庭经营特征变量,包括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水稻种植面积、种植水稻年数,分别用x4、x5、x6表示;第三类为经济特征变量,包括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分别用x7、x8表示;第四类为外部环境特征变量,包括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分别用x9、x10、x11、x12表示。一般而言,农户年龄越大,求稳心理越强,越愿意通过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来规避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风险,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与女性相比,男性对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和垂直一体化等新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可能更感兴趣,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农户文化程度越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也越容易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随着非农收入的出现,家庭抵抗农业风险的能力相对提高,加之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相对严格的准入条件和程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面积越大,农户生产和销售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越大,越愿意通过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规避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风险;种植水稻年数越长,农户越知道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和好处,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农户如果从水稻种植转向其它作物,其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产生的损失越大,意味着农户面临的风险越高,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应对农业生产和销售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规避风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越顺畅,说明农户交易过程越便利,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优点和好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关注程度越高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益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更了解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必要性和好处,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具体变量的定义和预期作用方向见表2。

(二)模型构建为了明确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方向,本文将根据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行为是一个二分变量,即选择或者不选择。因变量表示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情况,其中,0表示没有选择,1表示选择了。由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即随着解释变量xi的变化,因变量具有0、1两种可能结果,故本文建立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Logit回归模型的分布函数服从Lo-gistic概率分布函数。

三、计量经济分析及结果

为研究各解释变量对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的影响方向及程度,运用SPSS19.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模型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整体拟合程度较高。其中,年龄、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两个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两个变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两个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水稻种植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选择。各个变量对农户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选择行为的具体解释如下:农户个体特征变量中,年龄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年龄越大,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性别的系数为负,说明与女性相比,确实男性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文化程度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文化程度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家庭经营特征变量中,家庭成员非农职业情况的系数为负,说明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确实更不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水稻种植面积的系数为正,说明种植面积越大,确实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种植水稻年数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种植水稻的年数越长,确实农户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的可能性越大。经济特征变量中,固定资产转化损失情况的系数为正,说明用于水稻生产的固定资产用途转换损失越严重,确实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系数为负,说明农户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外部环境特征变量中,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顺畅情况的系数为正,说明在水稻生产、销售过程中,产销关系更紧密营销方式交易过程越顺畅,确实农户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是否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系数为正,说明参加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确实更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的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越高,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是否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系数为正,说明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户确实越愿意选择产销关系更紧密的营销方式。

四、简短结论及政策建议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1、当前苏州农产品的主要特点。苏州农产品的规模虽然算不上全国最大的,但就农产品销售产业对苏州社会经济与市场起到促进、稳步发展的作用来看,农产品的销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虽然农产品规模大,但就农产品的营销来讲,还是存在缺陷的。

1.1苏州农产品品牌化成本太高。苏州的农产品相对全国来说也是比较受欢迎的,因此,苏州的农产品大多都有自己的品牌,但就这些品牌的知名度来说,还是有待提高的。一方面,当前的苏州农产品缺少现代物流与经营,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技术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农产品的外包装比较简陋、粗糙,甚至有的包装完全不符合绿色标准和美观要求,这也是品牌效应无法生效的一大关键。

1.2缺少发达的产品加工企业。其实,农产品的发展与营销规模与农产品的加工有着直接的联系,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不仅是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更要能实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功能。就当前的农产品市场情况来看,发展农产品加工已经成为了世界农产品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但苏州的农产品企业缺乏一定的技术,缺乏对农产品加工的意识,这也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少,无法打开市场的重要因素。

1.3农产品的营销缺乏整合策略。苏州主打的农产品是绿色农产品,由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需要较高的生态环境条件,在加工与运输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与标准,所以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定价非常高。在这一方面,就当前苏州的绿色农产品影响情况来看,因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不够,替代品较多,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够买欲望。导致因为价格过高而销量低下的情况。除此之外,对于农产品的营销来讲,虽然可以通过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展销会或者博览会达到一定的销售要求,但就长时间来看,农产品的传播效应还不稳定,在营销整合策略上还有待提高。

2、当前苏州农产品营销模式现状。

2.1订单农业发展迅速。伴随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又被称为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农户根据本身或者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签订的订单属于组织安排农产品产销模式,是最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避免盲目生产的重要措施。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户的产销问题,也是保障产销安排合理,避免盲目生产,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的重要措施。

2.2农产品与超市对接流通方式发展迅速。在当前的农产品市场环境下,以农产品直接配送至超市、大卖场的现代流通方式在苏州的农产品营销中逐渐发展起来,突破了传统的农产品交流环节多、程序复杂的缺点,避免增加额外的成本导致农产品的零售价被抬高。当前,政府大力的发展农产品从产地直接到销售地,通过这种流通营销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销组织化,使得一些大型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面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省去了中间复杂的程序与环节,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更是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的重要措施。

2.3网络营销理念逐渐形成。利用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先进技术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通过网络平台农产品的基本信息,有助于拓宽销售渠道,网络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理念与形式,同时实现了跨空间、跨地域的全新营销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化,运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平台,从预订到配送,直至到达用户家中,不需要其他过多的成本,只需要简单地操作,就可以实现产销对接,更加方便快捷。

二、对于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探索

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拓宽应首先从自身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技术为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资料与科学管理办法,使得农产品经营销售倾向科学化、市场化与生态化。因此,就必须要抛弃以往的老规定,依据市场的变化情况,采取有效、科学、合理的营销手段与渠道,促进农产品事业进一步发展。

1、开发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农产品的多样化也是决定营销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农产品的高效要求,就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和高产高效,当前的农产品市场要求农产品的品质与价格都要进行优化,可以通过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质农产品,生产更多多样化的农产品以抢占市场。还应逐渐淘汰劣质的品种与滞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全新的技术与生产策略,能做到根据市场与用户的需求生产适应标准的农产品。

2、培育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前面提到要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就需要发展起一支设备与技术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当前国际上的形式来看,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至少占总生产的90%,加工后的农产品具有较大的潜力,增值至少2-3倍,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只占到总量的约25%左右,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准。因此必须采用协调联动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产品的关联性、增值与延伸性,同时要达到降低竞争成本,并形成集约优势,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各项产业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充分发挥集约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充分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拓宽营销渠道。要打造农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整合农产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在高端市场上的比重,一方面拓宽其他营销渠道。应积极的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与物流配送,抓住冷链配送的发展时机,可以通过在城市开设产品连锁专卖店或者、扩大超市、餐饮业与学校等机构的农产品配送业务,积极开展订单销售的方式,使得农产品能直接与用户对接。另外,还可以加大宣传,寻找目标市场与客户,加大网络农产品交易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

4、培养开拓国际市场的营销团队。培养人才,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是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重要目标。当前,缺少能够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营销、销售实施等环节一体化的专业人才,所以必须要通过高效、培养等渠道对农业进行大量的宣传和聘用,转变农业就业不好的观念,吸引更多的营销人才与农业专业人才加入到开拓国际市场的行列中来。此外,还要打造一体化的专业产销团队,一方面,培育出专业的农民经济人,信誉良好的商与批发商,在有良好的销售队伍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农产品营销规模,提高交易率。另一方面,聘用拥有先进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又有较强的营销理念的网络策划营销人员,推动农产品的网络化营销,帮助农产品营销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产品新媒体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大大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触习惯,为适应这一变化。农业产品品牌进行新媒体传播变得更加必要。本文所指的农业产品主要是指个人及家庭消费的农业产品,其消费者市场也是以个人和家庭构成为主的消费人群。

品牌虽然由农业产品企业创立,但品牌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作为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受众,消费者是进行策略研究的根据和出发点,也是分析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基本前提。品牌农业产品的主要目标消费人群具有特定的消费特征,即:注重享受生活、注重品牌消费、注重体验、注重健康、注重参与等。对于农业产品来说,针对这类人群的特征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进行品牌传播是非常必要的。

一、体验传播

体验传播,是指消费者通过直接观看、品尝、使用等现场体验,增进对牌的了解和认知,达到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农业产品体验传播包括卖场传播和生活场传播。

1卖场传播

卖场是产品从生产企业到购买者手中的最后环节,是购买者实现购买的场所,也称为销售终端。卖场是是品牌体验的重要通道,是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关键点。卖场传播包括产品、知识、广告、促销等传播方式。通过卖场传播企业能够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加深对品牌的印象,刺激品牌的需求。

对于农业产品品牌而言,产品是最好的传播载体和“传播者”。因此。各种各样的农业产品陈列和展示是卖场传播的第一步,成功的陈列和展示会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品牌印象,另外消费者通过现场的观看和品尝,会对农业产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广告传播是卖场传播的主要形式。其具体形式有卖场液晶电视、卖场海报、卖场传单、货架上广告、包柱广告、墙贴广告、地贴广告、易拉宝、挂旗横幅、灯箱等。促销和知识传播是终端传播的“催化剂”。促销包括赠送礼品、赠送样品、免费品尝、打折、抽奖等,通过这些方式使目标消费者能更快、更好的了解和体验农业产品。起到良好的品牌传播和沟通作用。知识传播是指销售人员在卖场进行相应的农业产品相关知识的演示和讲解。

2生活场传播

生活场传播即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排斥感弱,接受效果好。

旅游风景区及农业观光区的传播是农业产品在生活场中最重要的传播场所。一些原生态农业产品产区,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目标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优质的品质感和品牌形象,着力开发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项目。目的是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原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产品。

医院和药店也是农业产品品牌传播的有效场所。出人医院和药店这类场所的人群都是关注健康或者体验到健康重要性的人群,非常符合农业产品目标人群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炎黄健康传媒和互力健康传媒为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炎黄健康传媒覆盖全国36个经济发达城市,3300家医院32800块液晶屏,在医院液晶屏市场覆盖率达79.3%,牢牢占据垄断地位。互力健康传媒通过在医院和药店及其他健康生活相关的场所里铺设液晶电视网络,播放健康生活资讯,广泛联合健康产业各阶层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健康产业液晶电视联播网。

二、精准传播

精准传播指传播的精准性。是使传播信息有效到达目标消费者。农业产品人人衙要,但品牌农业产品却有特定的消费人群。因此农业产品的品牌传播更应具有精准性。精准传播分为点状传播、事件传播和分众传播。

1点状传播

点状传播是相对以往电视广告线状投放方式而言的,点状传播,它不是看重时间段,而是看重传播点,看这个传播点是否有吸引力和价值。我们要寻找目标人群关注的“点”,并进行相应的点状投放传播。所以根据品牌农业产品目标消费者主要为城市白领和商务人士的特点,我们就应该选择这类人群喜欢和关注的节目进行传播。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健康之路》、《对话》、《中国财经报道》,凤凰卫视的《财经正前方》、《健康新概念》、《美食冠军》、《人气美食》、《新食尚》等目标消费者关注度高的节目进行品牌农业产品的传播。这种精准聚焦目标人群的点状传播在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也能大大节省农业产品企业的传播费用。

2事件传播

事件传播是指对社会事件、新闻事件的利用与传播,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吸引目标消费者关注,提升品牌形象,使传播更加精准有效。事件传播,必须把品牌的诉求点、事件的关键点、消费者的关注点完美结合起来,通过事件来体现和传播品牌盼核心价值。

事件既可以是影响整个社会的大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被关注的日常活动。但是农业产品利用事件进行传播时必须满足:事件与农业产品品牌内容具有相关性,事件关注人群是其品牌的主要目标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事件有利于充分展示品牌的形象和自身优势。

3分众传播

分众传播是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传播的具体要求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播不同信息。合理有效的分众型新媒介,能达到受众信息接触度的最大化,产生更加精确的传播效果。

例如:分众传媒以商务楼宇为传播渠道,航美传媒以候机厅、航班上为传播平台,兆讯传媒以火车候车厅为传播渠道,华铁传媒在车厢内进行传播等,这些媒介虽然传播地点不同,但却很好地锁定商务人士、白领、新富阶层这类目标人群,传播的资讯更有针对性,广告投放效果也更好,我们如能将这些分众传播渠道应用到农业产品传播领域,无疑,也能收到显着的效果。

三、互动传播

互动传播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活动,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可以互换。此种传播方式依托于网络新媒体而实现,具体采用SNS传播和博客传播方式。

1、SNS传播

SNS是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或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传播平台本质上是大众传播在互联网络中的真实再现,更是有效的互动传播。SNS传播就是利用SNS(社会性网络)进行的互动传播。

SNS通过把相同爱好、相同行业的用户群体聚合起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激发用户的活跃性和黏着度。在SNS关系网络当中,任何一个朋友的一举一动都会迅速扩散到网络的每个节点,而每个节点受到感应后都会再进行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滚雪球的传播效应。利用SNS平台进行相关活动的推广,结合新颖有趣的互动创意点,能有效激发用户间的主动性扩散传播和广泛参与度,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活动信息的传递最大化,将活动推向高潮。

如当开心网成为自领和新富阶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每个人的快乐将变成巨大的生产力,更使得互动传播产生了巨大生产力。开心网迅速蹿红,得益于两点,一是专门针对白领人群,一是集中做“开心的”互动游戏——争车位、开心农产、买卖好友等。因此,针对农业产品结合SNS游戏进行互动传播能有效深入目标人群内心世界,碰触目标人群的感知神经,是行之有效的品牌传播方式。

2博客传播

博客传播是指企业利用博客的互动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亲和性、民众性、共享性和聚合性等特点,针对消费者进行企业信息、品牌理念、产品(服务)信息的互动传播。

近年来。很多企业及企业主创建博客,重视博客传播,使企业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同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农业产品企业通过创建博客,传播绿色农业产品理念,宣传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养生之道,能使目标消费者对农业产品品牌全面认识和了解。促进品牌消费。

四、植入传播

植入传播,是指企业通过付费的形式。将品牌信息和品牌理念策略性地融人到其它内容之中,成为媒介内容的一部分,以隐形的方式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从而达到一定传播效果的传播方式。植入式传播具有隐蔽性好、融合度高、持续时间长、反感性弱、接受信息主动等优势。农业产品品牌传播可采用影视植入和活动植入的传播方式。

1影视植人

影视植入传播是指将产品(品牌)信息植入到影视作品中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方式。

产品在场景(道具)、台词(对白)和情节中的巧妙植入传播,使产品向消费者的渗透更加自然亲切,避免了硬性传播可能导致的消费者排斥现象。有效的影视植入。可以营造使用品牌时的特殊氛围,使品牌与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受众卷入度高,产生积极的品牌联想,加深品牌信息的记忆,使传播更加自然与深入。

2活动植入

活动植入是指产品(品牌)信息植入到某个活动当中,针对目标消费者或潜在目标消费者进行的隐形的渗透传播。这样不仅呵以节省大量的传播费用,同时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活动植人主要包括:体育赛事植入和文化活动植入。

体育赛事植入是指将产品植入到体育赛事中,使体育精神与品牌理念相结合,通过移情提高产品卷入度和品牌好感度。体育赛事植人企业可以制作相关的喷绘和条幅。也可以为观众提供大量免费印有企业品牌的小礼品、加油棒、扇子、帽子等物品,更可以提供具体的农业产品。如水果和蔬菜,形式多种多样,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9篇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农产品的多数产地集中于农村地区,因此农村地区的营销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网络宽带问题。宽带是网络营销的基础配置,高速稳定的宽带是有效营销的根本。但是,中国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不包括宽带接通,没有配备宽带链接设施,严重阻碍了网络营销的发展。此外,对于架设宽带设备的地区,宽带接通以后,存在网速慢、网络不稳定、收费高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促进农产品的信息流动,出现信息不对称,阻碍产品销售。二是物流配送问题。目前,在物流方面,人们所采用的大多是物流公司和快递公司。而出于盈利考虑,他们的网点设置多在城区,农村地区相对少了很多,这就与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不符。“要想富,先修路。”运路不通,就会严重影响网络营销的效果和价值,阻碍农产品品牌建设进程的发展[3]。

2.品牌保护体系不健全区域品牌不是隶属于个人,而是为某一区域所共同拥有的,需要各方齐心合力去维护。首先,就地方政府而言,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来对当地的农产品品牌进行保护,不能从大局出发来保护和指导当地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其次,就企业而言,一方面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愿付出,甚至滥用品牌,对品牌的影响力造成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忽视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持续维护,只是在建设初期高度重视,却在后续的营销过程中缺乏时间、精力和财力等的大量投入,最终导致多数品牌昙花一现,缺乏持久的知名度和生命力[4]。

3.网络营销意识不全面多数农业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存在偏颇性。一方面,他们认为网络营销仅仅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只是把线下的产品搬到线上来出售而已。殊不知网络营销主要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销售只是网络营销的一个作用罢了。另一方面,他们不仅不能赋予品牌适当的内涵,而且对于品牌知名度的管理,也缺乏现代的管理手段和长远的发展眼光。

4.网络营销人才缺乏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决定发展。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于企业而言,多数规模较小,经营业绩有限,难以吸引人才并使其长期供职;对于农民而言,多数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互联网技术、营销知识和管理知识了解较少,也难以从外界引进人才[5]。此外,当前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方面的电商专业人才极其缺乏,从业者也甚少。

二、促进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

1.做好区域建设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使更多的农村地区和西部偏于地区都能有宽带设备和设施覆盖,尽快使农村地区都能连接宽带,方便上网;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已有宽带设施的质量,加快网速,提高网络稳定性,减低宽带费用,扩大宽带覆盖面,增加宽带用户数量。其次,依靠政府力量,增加农村地区的物流网点和快递网点数量,强化与农业企业和个体生产者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点总体布局,尽快实现物流网点全覆盖,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2.联合各方力量,健全品牌保护体系农产品区域品牌网络营销的建设需要引导,为此,地方政府的责任不容推辞。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反对盗用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增加违法成本,使农产品的品牌保护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企业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在品牌网络营销过程中,不仅要为维护品牌的持久生命力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自觉维护品牌的良好声誉,不做有损品牌影响的不良行为,更要重视品牌网络营销的全程建设,注重后期维护,增加后期投入,为品牌的持久生命注入活力。

3.多措并举,健全网络营销意识对于农业企业而言,若想更好地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网络营销,健全自身的营销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网络营销对于打造优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大作用,抓住机遇,把热点问题和自己的产品特点相结合,吸引网络注意力,扩大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知名度,进而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开拓新市场;另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国内外其他地区农产品品牌管理的系统方法,从长远考虑,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手段,对品牌内涵、知名度、营销方式、生产包装等进行分步、有序改造,塑造出著名的农产品品牌,并努力使之成为驰名品牌,甚至世界品牌。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0篇

什么是“市场营销观念”?这个问题似乎我们耳熟能详,特别是我国十四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企业一直致力于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和市场营销观念的建立,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实与理想始终存在一定距离,特别是农产品营销,一直延续着传统的以产定销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营销模式必然是欠年农户苦,丰年农户还苦。市场营销是由英文MARKETING翻译而来,指一般企业与市场有关的经济活动。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的经济活动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兼顾企业、顾客以及社会各方面利益,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满足顾客需求。如今,市场营销不仅是一个以需求为中心的整体概念,而且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应用极其广泛。青岛市农委这一规划正是这一观念应用的具体体现。

二、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创新营销模式

青岛作为一个举世闻名滨海城市,素有“上青天”的传统轻纺工业品生产创新发展历史,更有改革开放后的创新营销模式,以下成功实例足以说明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作用:

1、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人单合一”是海尔总裁张瑞敏在领导海尔实施SBU(战略业务单位)之后,在探索市场链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础上,于2005年创造性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营销模式。“人单合一”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并组成直面市场的自组织即自主经营体。特别是2007年互联网革命后:从研发到生产,从营销到售后,从电商到物流,它席卷了海尔所有员工,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海尔集团以这种全员营销模式,满足顾客需求。其本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2、红领集团的全定制模式:1989年,红领集团总裁张在欧洲参观考察后觉得:定制模式好,但准确度不够,红领集团可以做得更好。于是,回国后他们用10年时间研发出一套由不同体形身材尺寸集合而成的大数据系统:客户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定价;一人一版,一人一流,一衣一款。红领集团通过大数据系统和相应的工艺改变,实现了对传统服装企业改造,超越了简单的定制,真正实现了全定制。张认为,“这叫大数据下的数字化3D打印机模式企业。”结果,2014年1——4月企业的生产、销售、利润指标都同比增长了150%。红领集团以大数据系统创新营销模式,满足顾客需求。有人说,可以穷尽宇宙,无法穷尽人的需求。但海尔集团为满足人们对家用电器需求、红领集团为满足人们对服装需求可以创新营销模式,田头市场这种农产品营销的新模式一定能满足农户、农业经纪人、超市的生产经营以及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

三、农超对接模式的启示

农超对接指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其营销意义主要在于:避免生产的盲目性,降低成本,稳定销售渠道和价格,便于促销。据统计,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因此超市可以提高利润,同时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其本质是在现代营销观念指导下,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的农户与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城市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满足顾客需求,实现商家、农户、城市居民三方共赢。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据统计,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各国具体做法不同,如:美国超市等企业适应农产品有组织的规模化大生产特点,大多是直接到基地采购。而日本的商业企业采购农产品一般需要经过“农协”。我国经超市销售的农产品大约只有15%左右。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农超对接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有:

1、超市的采购数量限制农超对接模式发挥作用。如果采购量较小,且生产方比较分散时,超市“直购”不如农业“经纪人”,他们在面对散户进行收购时,有其经验、成本优势;

2、超市的资源限制农超对接模式发挥作用。超市“直购”在城市周边地区比较容易操作,而远程“直购”则面临一些困难,诸如,对外地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不畅;人力物力成本加大等。

3、农超对接模式服务内容单一。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超市偏重零售,而农业经纪人主要就是负责采购。农业“经纪人”为超市和农民架起一条通道。因此,短期内超市没必要完全替代农业经纪人,超市可以在丰富采购品种,加强餐馆配送等方面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还可以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服务上多做文章,以提高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1篇

电子商务是借助互联网而开展的电子交易方式,其主要是借助互联网络进行各种交易活动,并实现和提供相关的服务活动。电子新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商务活动包含方方面面、层出不穷。其中为发现、满足或创造顾客需求,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市场开拓、产品创新、定价促销、宣传推广等活动的总称为网络营销。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业务,带动了网络营销的发展,网络营销涵盖的内容也就不只局限在信息传递等方面,购物、物流配送等附带服务也逐渐的发展起来。有调查显示,根据各地信息分析顾客需求,之后企业制定专项营销策略、对产品定位开发、开展相关营销活动,让超过30%企业起死回生并得到极大发展。因此,网络营销的价值也逐渐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和重视。网络营销模式之所以吸引各大企业的关注,主要是其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营销内容更加的丰富,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公众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另外,网络营销本身就具有广域性,其覆盖了全球的互联网市场,网络信息具有实时性,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进来并产生互动,客户与客户交流更加顺畅,并且能够让企业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因此,庞大的网络用户将成为企业纷纷争取的消费客户。在农产品贸易中,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获取、处理和利用各类有效信息。针对农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管理并开展一系列电子商务活动,企业依此在各地农产品贸易市场中能够占据竞争优势,通过网络营销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地农产品贸易市场供求信息。企业根据各地需求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物流配送,从而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贸易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量。总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企业随时对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服务进行监督与控制,使得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更加的信任。根据近些年的相关数据表明,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企业,其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可以说,网络营销成为当今农产品贸易的主流,也是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企业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中,网络建设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网络信息是农产品与市场建立直接联系的桥梁,但在信息采集与的环节,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够顺畅,包括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流通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信息共享的过程也会受阻;在现实中,部分企业的网站只是一个广告的牌子,作为摆设,不去维护,网站的实用性不强,的信息时效性差;加之,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网络建设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较小,甚至没有建立网络。

2、网络营销欠缺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上,对农业信息的获取比较薄弱,其主要是欠缺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落后的信息服务平台使得信息不能得以及时更新,也就不能快速的掌握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最新技术、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不了充足的信息,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就无法顺畅开展。

3、网络营销模式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仍不健全,这是由于网络营销模式是客户通过网络查询,找到所需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活动,但多数交易是在网下交易,客户虽然在网上可以看到产品信息,但实际与客户建立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者几乎没有,电子商务网站的应用率不高,没有体现出网络营销的真正价值。

4、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较为滞后。

网络营销是客户通过网络交易来进行消费,企业要对所售产品进行配送,以确保其快捷、安全的到达客户手里。但在物流配送过程,配送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农产品物流配送,我国缺少大型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从事这方面的企业或组织也较少,即便是有,目前现有的物流配送组织缺乏专业化水平,且规模化较小,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5、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的标准化主要是质量、包装等,这些要有一定的标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多是以小规模、个体经营为主,生产规模较小,加之各个地区的不同农户的生产技能差别较大,缺乏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支持。

6、网络营销体系自身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

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环境下完成的交易活动。交易会涉及到消费者与商家各自的利益,而网络营销在双方利益产生争议的情况下,缺乏法律的支撑,导致交易过程缺乏安全保障。一旦在网络虚拟的市场环境下产生问题,就缺乏一个明确的解决机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网络营销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营销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导致企业和农户从事网络销售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时代农产品网络营销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1、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服务体系。

这个服务体系是指农产品在网络营销过程,涉及到的网络交易、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及消费的全过程,都要提供服务手段,为客户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平台,以快捷、安全的实现交易。服务平台的建立主要集中在生产、组织、市场、信息等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建立标准化的服务平台。其中生产主要是以标准化的基地建设为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以此提升产品的品质;组织是针对农产品的农户,建立具有组织化、合作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扩大产品流通中介的规模;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平台,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就要以市场为载体,组建大型批发商群,增强市场的组织化、合作化程度;信息就是建立完善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建立完整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模式主要由虚拟批发市场、服务机制、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组成,但其基础平台也要进一步完善,实现多产地的信息中心,构建各个省份、地区之间的交易平台。加强对农产品信息数据库的更新,推进区域之间的交易平台协作。

3、强化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过程。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一个高效的服务过程,其中要配合完善的物流配送,以实现对客户的快捷、安全的配送承诺。强化物流体系的关键是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首先,针对农产品的网络信息,建立物流配送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配送的标准;其次,对于农产品流通的各个渠道,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作为支撑,健全物流体系;三是企业要组建一支具有规模的物流联盟组织,以为农产品配送为核心,共享物流配送方式,培养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4、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

对于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要发挥其作用,在农村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对于知识匮乏的农户来说,可以开展农业信息化培训活动,使得农户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学会上网并利用网络获取所需求的各类市场供求信息。对于网络交易信息的安全保障,政府要投入力度,建立网上信用制度,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对于缺乏法律支持的交易体系,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律平台。

四、结语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海南省发展外向型热带农业具有较强的优势,热带农产品每年在岛内的销售份额仅占1/4,向岛外销售是其主要的营销方向。如2007年冬季至2008年春季,海南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达231万亩,总产量330万吨,同比增长15%和10%;瓜果菜出岛总量达401.56万吨,总产值130.86亿元,同比增长9.61%;出口额29.8万美元,同比增长2.2倍。[1]因此,热带农产品经营者的营销渠道和物流配送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外。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卖得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是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

一、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及其营销渠道

(一)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涵义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求下,从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全过程中,引导和满足消费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实现企业绿色营销目标,追求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

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热带农业的必然选择,是企业参与农产品国际竞争的利器,也是21世纪海南热带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行证。

(二)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涵义

绿色营销渠道是指绿色热带农产品从生产者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具有不同职能和名称的中间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通道。绿色营销渠道既要确保热带农产品的绿色品质,也要体现绿色理念,维护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在选择绿色热带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如何使绿色热带农产品快速地进入市场;(2)必须体现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绿色标志”。

对于鲜活的或大批量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尽量减少渠道长度或采取直销形式,缩短其流通路径和时间,减少绿色品质破坏程度,所以一般应在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进行批发或与大型零售店、专业商店签订合同直接销售;对保质期较长的绿色热带农产品,可通过中间商进行分销或利用农民运销协会组织销售,或与各地批发商和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直接销售。

二、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热带农产品的包装单一、物流保鲜技术落后、损耗较大

当前海南从事热带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普遍较为落后,物流环节大部分还未能在冷链下运作。并且当前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分散性大,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再加上海南现有产地市场基本以乡(镇)集市为主,市场集散物流的功能较弱,往往延长了热带农产品货物的组织时间。因而,许多销售商只好直接去生产基地进行采购热带农产品,这样,他们更容易把握好质量,并缩短热带农产品在产地的滞留时间。

(二)绿色营销渠道不健全,热带农产品的运输“瓶颈”尚未彻底解决

目前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市场体系己经初步形成,但营销渠道还十分有限,由于热带农产品产地范围较广,农户经营分散,使绿色热带农产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没有建立快捷的营销渠道。

近年来,海南虽然先后开通了海口至北京、海口至上海两条主要的“绿色通道”,有效地扼制了道路“三乱”。然而,这两条“绿色通道”基本上由陆路上的长途货车组成,运费相对较高,周期长、运量小、货物损耗较大,并受到包装、配送和保鲜技术等条件限制,还不能有效解决海南冬季瓜果菜出岛运输难题。基于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对产地和环境的特殊要求,致使其分销渠道的扩展困难,除了少数易运输和保质期较长的热带农产品外,部分热带果蔬和鲜活水产品由于运输困难、极易变质、保存期短而造成产销脱节。

三、海南热带农产品绿色营销渠道的发展对策

热带农产品一般货架期短,易腐烂变质,不耐贮运,为了更好地保证其风味及品质,应大力建设好热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让热带农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从产地市场进入流通以减少腐烂损失,实现热带农产品的保值和增值。为此,海南涉农企业应全方位扩展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具体而言,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依据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多寡,选择以下营销渠道策略:

(一)采取“农户+销售商”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成为销售商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根据销售商的要求组织绿色热带农产品生产,由销售商负责销售。例如,海口大润发超市为了保证顾客能够买到新鲜、质优、价平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拟建立自己的无公害热带农产品基地。符合绿色认证条件的产地农户则可以申请成为大润发超市绿色热带农产品基地的成员。

(二)采取“农户+龙头加工企业”的分销模式

即农户与绿色热带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一体化经营组织,农户按绿色产品加工企业的要求,为其提供生产绿色热带食品的加工原材料。例如,海南诚利集团鸽业有限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和当地农户签订乳鸽的养殖协议,诚利集团负责提供种鸽、养殖技术服务和回收乳鸽,已在海南省发展3200户农户养殖乳鸽,其生产的“绿潮牌”乳鸽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该集团酒业酿造有限公司利用海南热带水果资源,采用微生态低温发酵工艺酿造技术,开发和生产的椰子酒、红毛丹酒、荔枝酒、菠萝酒、芒果酒和杨桃酒等“南派”系列热带果酒,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部级的创新产品。“南派”系列热带果酒,以其优良品质,精美包装和热带风情,为果酒市场翻开了新的一页,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2000年11月3日,海南诚利集团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三)采取“绿色通道”的物流模式

“绿色通道”是指从满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需要出发,通过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绿色热带农产品运输通道,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国际上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产品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1996年11月,国家交通部、公安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简称“两部一办”)联合下发通知,设立海南至北京“绿色通道”。1998年10月,“两部一办”又联合发出通知,决定设立由海南至上海的“绿色通道”。1998年12月,铁道部和原国内贸易局批准开通了贯通南北的第一条铁路“绿色通道”。近年来,海南的“绿色通道”已形成陆海空立体格局。海南至北京和海南至上海“绿色通道”、海口至上海、大连、秦皇岛等海上运输直达航线及跨海铁路运输通道的交通便利条件,为海南无公害农产品销售四通八达奠定了基础。为此,海南涉农企业应做好热带绿色农产品公路运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运量大、效率高,辐射面广的火车集装箱运输,充分利用粤海铁路开通带来的新机遇,发挥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同时要关注海运集装箱运输,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拓宽运销渠道,提高运输效能,开创海南热带农产品大流通的新局面。

(四)采取博览会的分销策略

举办博览会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直销渠道。博览会为绿色企业和绿色消费者创造直接交易的机会,不但可在短期内达到很高的市场销量,而且有利于宣传绿色产品,扩大社会知名度。2005年12月海南冬季热带农副产品交易会(简称“冬交会”)共签订单925份,总成交金额78.38亿元。本次冬交会突出了“绿色、科技、订单”概念,只允许“无公害”瓜菜进场,不达“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今后将被市场准入制拒之门外。[2]由于生态省和健康岛的品牌效应,此次海南省供应港澳地区和对外出口订单创下历届冬交会之最。

(五)采取独家分销或选择性分销策略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经营者,可采取这两种策略之一。独家分销策略就是在一定地区只选择一家经销商来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选择性分销则是在一个地区选择少数几家经销商负责销售其绿色热带农产品。如所选择的经销商必须是具有一定经营的实力、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绿色热带农产品的消费群体能经常光顾的卖场。

(六)采取直接分销策略

农产品经营者自己设立绿色热带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放心食品工程”,目前已开设“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40家和经营专柜50家,门店遍布海口、三亚等地。该连锁店深受市民欢迎,营业额逐年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经营”项目是海南省唯一的放心食品连锁店营销网络,该连锁店被海南省和海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授予“无公害食用农产品专卖店”、“无公害食品专卖放心店”、“海南省用户满意企业”、“海南省用户满意产品”等称号,被全国“三绿工程”工作办公室确定为“争创全国三绿零售市场示范单位”。

(七)采取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分销策略

即绿色热带农产品的经营者允许他人使用生产企业的企业名称、产品品牌和配送服务等开设特许加盟连锁店,销售生产者的绿色热带农产品,特许加盟连锁店的资本全部由他人投资,但所有特许加盟连锁店实行“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即“六个统一”的运营模式。例如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口市有30家“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其中10家是自己经营(直营连锁),另外20家是特许加盟连锁经营。这些特许加盟连锁店只能经销罗牛山热带绿色农产品,并做到“六个统一”;但特许加盟连锁店的投资人和经营者却不是罗牛山公司,而是别的企业或个人。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用特许方(罗牛山)的无形资产(企业名称、品牌形象)投入经营,要遵循特许方(罗牛山)制定的放心食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经营运作流程;作为回报,被特许方(别的企业或个人)除向特许方(罗牛山)一次性支付特许加盟费50元/平方米,还要缴纳品牌管理费3000元/年和20000元品牌质量保证金(期满退还)。[3]

(八)采取“电子商务”的网络分销策略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网上交易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最符合绿色原则、潜力巨大的绿色营销渠道。为此,海南涉农企业要积极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充分利用专业绿色热带农产品网站,如“中国绿色食品网”、“中国热带农业信息网”“海南大地农业信息网”和“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等,搜集并绿色热带农产品信息,寻找商和经销商,进行网上分销。

网络营销是拓宽分销渠道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能促进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的销售。2002年海南冬季瓜菜产销季节,海口和武汉两地通过“产销直通车”网上交易瓜菜,平均每天实现交易额150万元以上。2003年度,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已累计实现冬季瓜菜交易额1500万元。据海南省农业厅统计,2004年海南省直接销往岛外的农产品约500万吨,比2003年增长25%;加工出岛的农产品近150万吨,比2003年增长50%。[4]海南热带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分布在国内大中城市,供货期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网络营销给海南热带农产品的快速分销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成为传统分销策略的有力补充。在网络经济日趋发达的当今社会,有效整合海南热带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可以降低分销成本,拓展海南绿色热带农产品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农业厅关于今冬明春瓜果菜产销工作的指导性意见[EB/OL].[2008-11-06].中国食品产业网.

[2]邓建华,李少荣.海南冬交会“绿色”显效益[N].农民日报,2006-01-03(8).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3篇

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选择实质上就是选择农产品营销的合作者或战略伙伴,由于农产品的属性特点,营销渠道成员选择往往比工业产品更加严格。由于农产品营销渠道基本成员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成员,因此,科学地选择农产品营销渠道基本成员,对于实现农产品营销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把通过调查、分析确定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基本成员应具备的能力分为物流能力,信息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下又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共计13个二级指标,利用AHP的一个辅助软件yaahp6.0建立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能力评价决策层次模型(如图1)。

1.1物流能力物流能力的评价包括库存能力、运输能力和配送能力三个二级指标。(1)库存能力。由于农产品易腐的特性,渠道成员的库存能力九显得至关重要,衡量农产品销渠道成员库存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贮藏能力、场地规模、保鲜防腐、防火防盗措施,出库入库设备及库管理人员素质等情况。(2)运输能力。随着消费者需求提高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和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鲜、安全、绿色需要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要具有高效的运输能力,尽量采用适宜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3)配送能力。此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营销渠道基本成员是否具备农产品分捡、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

1.2信息能力在买方市场的营销环境中,商品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流通比商品流通本身更为重要,因此,需要农产品营销渠道基本成员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流能力,主要包括农产品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传递能力两个二级指标。(1)信息获取渠道。此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信息获取渠道的广泛性和可靠性。(2)信息传递能力。此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3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评价包括销售网络覆盖度、销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三个二级指标。(1)销售网络覆盖度。该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各渠道基本成员商品销售的范围,包括销售网络覆盖的广度和密度。(2)销售能力。该指标主要代表了渠道成员的渠道能力,农产品销售的效果表现与渠道成员销售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渠道成员销售能力强弱,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渠道成员的资金实力强弱,仓储能力的大小,运输工具、客户数量、销售人员的多少,市场的覆盖面大小,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是否良好等等都是影响销售能力的重要因素。(3)品牌影响力。该指标是农产品渠道基本成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渠道成员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额,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1.4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体现了渠道成员的综合素质,是选择合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建立优秀销售队伍的前提。其中,渠道成员中管理层任职是否具有连续性是评判管理能力良好与否的重要依据,如果渠道成员中的管理层经常发生变动,则证明其管理能力不稳定。管理能力的评价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管理能力两个二级指标。(1)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能够发挥团队精神、实现成员之间互助互补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2)客户管理能力。是指在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一种能力,其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

1.5服务能力服务能力的评价包括销售服务水平、信誉度和顾客满意度三个二级指标。(1)销售服务水平。农产品的销售服务包括售前、售前和售后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短板都会直接影响客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水平的评价。(2)信誉度。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赊购和赊销是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普遍采用的一种结算方式,因此,良好的信誉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稳定发展的重要的保障,也是各渠道成员之间合作的基础。(3)顾客满意度。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选择产品时在关注价格和质量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购买的便利性、售后服务的水平、可靠性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消费者对渠道成员的满意程度,这也成为选择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重要评价指标。

2计算指标权重数

确定决策层次模型正确以后,yaahp6.0软件将据此决策层次模型进行解析并生成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多次调整,对残缺判断矩阵自动补全,达到一致性比例要求,然后可以进行总目标/子目标的权重计算。

2.1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权重本文选择以渠道基本成员中的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和大型超市为对象,通过yaahp6.0得到其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权重。由表1可以看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中的权重最大,大型超市其次,而农户的权重最低,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处于弱势地位。

2.2一级指标占总目标的权重通过yaahp6.0计算得到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948;对总目标的权重为:1.0000;\lambda_{max}:5.4248。由表2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在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整体能力中的权重最大,管理能力其次,服务能力最低,分析原因主要是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相对于其它消费品服务要求较低。

2.3二级指标占一级指标的权重①物流能力。通过yaahp6.0计算得到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904;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0802;\lambda_{max}:3.0940,进而得出物流能力二级指标权重(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配送能力占物流能力的权重最大,运输能力其次,库存能力权重最小。主要是因为农产品大多属于生鲜产品,对于时效性要求极高,因此对于配送能力和运输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库存能力的要求。②盈利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176;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3579;\lambda_{max}:3.0183,进而得出盈利能力二级指标权重。由表4可以看出,销售能力占盈利能力的权重最大,销售网络覆盖度其次,品牌影响力最小。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尚处于成长期,尚没有绝对领先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企业发展空间较大③信息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0;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1762;\lambda_{max}:2.0000,进而得出信息能力二级指标权重(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信息获取渠道占信息能力的权重远高于信息传递能力的权重。可见,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信息获取渠道还急需建立和完善。④管理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0;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3497;\lambda_{max}:2.0000,进而得出管理能力二级指标权重。由表6可以看出,团队合作能力占管理能力的权重远大于客户管理能力,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的客户管理能力普遍不高。⑤服务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279;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0360;\lambda_{max}:3.0291,进而得到服务能力二级指标权重。由表7可以看出,信誉度占服务能力的权重最大,销售服务水平其次,顾客满意度最小。可见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企业服务能力的评判主要依赖于其信誉度和销售服务水平的高低,而满意度普遍不高,因此,农产品企业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空间极大。

2.4二级指标在各渠道成员评价中权重关系由表8可以看出,各二级指标对于不同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贡献率是不同的,龙头企业和大型超市各二级指标的贡献率都远高于其他渠道成员。

2.5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选择指标体系权重根据以上得出的数据,可以计算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某指标的目标权重=上层指标的目标权数×该指标的层权数。以销售能力为例,其计算过程为:库存能力权重=物流能力×库存能力=0.0802×0.0079≈0.0006。同理,可以计算出所有的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贡献率。由AHP辅助软件yaahp6.0得到的上述结果,为了更简洁,可以表述为表9所示的评价体系权重层次表,它反映了每一层级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率。由表9可以看出,在一级指标中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对总目标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5.79%和34.97%,这表明考虑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选择时,要想获得极具竞争力的营销渠道,就必须重视成员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在二级指标中,团队合作能力、销售能力、信息获取渠道分别以26.23%,19.68%和11.75%位居前列,说明在选择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时,首要考虑的是渠道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强则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稳定性就更高,运行成本就更低;其次,要提升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竞争力,销售能力的强弱是选择渠道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获取渠道也是对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选择的重要指标。

3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设计

根据对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的评价分析,考虑农产品营销的目标和影响因素,本文农产品营销渠道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从产销一体化组织—物流公司—中间商—消费者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新模式。

3.1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产销一体化组织对于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建设农产品营销渠道必须走产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低,效益不稳,种植规模难以适应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而且大多数农户专业化水平低,自律性较差,难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前面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能力分析可以看出,龙头企业的综合能力最强,因此,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分散的个体生产者,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广大农户与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规范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如今的农产品市场是买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流通决定生产,以销定产。农产品生产需要了解消费者心理、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才能最终实现适销对路。生产者通过中间商了解的信息即不完整,也缺乏可靠性,存在时滞,因而难以适时地把握市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而一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形成产销一体化组织,依托龙头企业的信息渠道和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掌握消费者信息,全面掌握市场动态,从而更有利于作出准确决策,提高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2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提升物流效率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物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营物流为主。长期分散于各个经营者之间的采购、运输、储存、田间作业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自营物流活动,其隐形支出很大,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严重脱节,“农民愁销路,商家忙采购”是我国当前农业惯有的现象。基于农产品品种大多具有“多、乱、杂”的特点,新设计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农产品生产者通过选择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备的信息网络和专业化、标准化的经营,更有利于整合渠道各环节间的资源,并保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顺畅,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成本,改善了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达到渠道成员利益一体化。

3.3强化终端渠道建设,减少中间环节目前,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总体规模大,为了有效覆盖较大的市场范围,现有的各种农产品营销渠道大多设立了较多的中间环节,而中间环节过多必然导致成本、损耗的增加和市场反应速度的降低。近年来,随着超市这一零售业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超市为零售终端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正在逐渐壮大。在我国大中城市中,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大卖场、大型超市、专业超市和农产品连锁店不断设立,以专业经营或综合经营等形式不断加入到农产品零售经营的行列中;同时,全国各地都正在进行“农改超”行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产品零售终端业态向超市集中。因此,本文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设计强调减少中间环节,而强化终端渠道建设。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4篇

现行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政策对改善农产品营销的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营销主体的能力、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繁荣农产品市场、提升农业竞争力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仍然有着持续的强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当前的绝大多数农业补贴都是用于生产方面的补贴。我国农业补贴从2004年开始全面转向生产环节,而且侧重以直接支付的方式补贴给农民,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在农业补贴总额中所占份额逐年减少。

(二)部门分割导致普惠制原则

难以贯彻,交叉重复补贴严重由于当前涉农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现行的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缺乏必要的整合,导致现实作用不公平、不规范,随意性很大,普惠制原则难以贯彻。比如2008年开始实施“新网工程”,其补贴对象局限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的行业协会和供销合作社(含全资和绝对控股企业),补贴对象的范围相对较窄,受益群体较少。2013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总社新型合作示范项目,其补贴对象针对的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合作社、龙头企业,同样未能贯彻普惠制原则。这种体制导致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专项政策数量多,单体项目小,部委之间的补贴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导致有些补贴名不副实。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大城市、大型批发市场和大企业往往获得来自不同部门的重复补贴,而农村、产地、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获得的补贴非常有限,非常不公平。

(三)现行补贴忽略了农产品营销服务的薄弱环节

农产品产地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中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和集散地市场相比,数量、建设与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国家政策扶持尤其是专项资金主要指向大型批发市场尤其是位于城市的批发市场(主要针对销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很少顾及到县以下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与升级,农业部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虽有支持,但支持力度偏小,产地市场建设尤其滞后。近年来,农业部围绕产地市场做了大量工作,但当前在产地市场建设方面补贴政策不够明确。特别是在全国产地市场、区域产地市场、田头市场的建设方面的补贴政策还没有。

(四)有些已经或即将到期的补贴政策是否持续未能明确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些有利于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和税费负担的临时政策,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8号),其执行期是从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这一政策在2015年年底之后是否继续执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需要尽早进行研究。

(五)中央政府提出的部分重要政策未能落地

近年来,中央政府围绕农产品流通体系出台了大批的政策意见,但是,很多政策仍然停留在文件层面,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标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相关政策没有真正落地。

二国外农产品促销服务补贴经验做法

国外普遍重视对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在美国,政府一般服务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开支被用于提供一系列包括农产品市场开拓、营销和研究等方面的服务,即“国家农业项目(Stateprogrammesforagriculture)”。韩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的投入逐年增加。1998年韩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销售体制改革委员会,推动韩国建立现代化农产品销售体系。1990-2009年韩国政府用于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开支变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1990年为26.2亿韩元,2009年为617.9亿韩元,增长约22.6倍。日本的农业协会(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生产流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协会是半政府、半私人性质,每个农民都可以加入,几乎所有的日本农民都是它的“会员”。它以市场、企业、农民为中心,形成了有机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联合体,业务涉及农业生产、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信贷、生活指导、保险、医疗、信托等领域。同时,日本农产品流通领域也是通过批发市场调控的。政府是开办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体,日本的价格管理始终坚持把市场发育和供求管理结合起来。韩日两国都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并给予大量政府补贴。韩国1985-2006年陆续建成了34个部级拍卖市场。目前年流通量为100万吨的市场,不算地价所有单位工程和公用工程建设约需要3000-4000亿韩元。例如可乐洞市场1985年建设时,投资约为2000-3000亿韩元,市场建设过程中央政府投资30%、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低利率贷款40%(贷款利率是1%)、地方政府自己出资30%。日本批发市场建设,从国家层面来说都只是一个项目。从项目投资上说,国营项目由国家主导,投资上2/3由国家投资,1/3由地方投资。县营项目虽然实施主体是县,但国家也有投资,国家投1/2。

三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政策体系优化建议

(一)应更加重视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

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是今后潜力最大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理由是:第一,农产品营销服务补贴大多数属于绿箱政策,可不受WTO《农业协议》的相关约束。第二,农产品营销促销也是我国农业最为薄弱的环节。第三,农民从中的受益更明显。第四,符合国际潮流与一般趋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总体呈现出“三降一升”(支持总量、占比家庭经营收入、价格支持比重降低,一般服务比重上升)的演变特点。建议将近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利于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和税费负担的临时政策制度化、长期化,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68号),其执行期是从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建议继续执行。另外,借鉴国外的普遍经验,并考虑我国结构性减税的需要,尽快推动包括鲜活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批发、零售所有环节均永久免征增值税。

(二)应更加重视农产品营销补贴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参照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考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管理与协调,实现从包括生资(包括农药、化肥、种苗种子等)生产与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批发、零售、物流、质量安全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一体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营销补贴设计的统一性、操作的规范性。

(三)具体的补贴建议具体的补贴项目,建议以“绿箱”政策为主,兼顾“黄箱”政策。

1.全面加强产地市场建设的补贴

产地市场建设和完善,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补贴:新建的产地市场和已建产地市场改造,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提供财政补助。尤其是产品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设备设施、交易设备设施、产销平台、电子结算系统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第一,田头市场等纯公益性产地市场,在产品检验检测和安全监控设备设施、交易设备设施、产销信息共享平台、电子结算系统建设等方面,给予全额财政补助。第二,区域性产地市场在产销平台、电子结算系统建设等方面,给予投资额50%的财政补助。冷链系统物流建设方面给予投资额的全额贷款贴息。第三,全国性产地市场在产销平台、电子结算系统建设等方面,给予投资额50%的财政补助。冷链系统物流建设、拍卖系统方面给予投资额的全额贷款贴息。另外,应考虑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建设提供全额贷款贴息。商品化处理包括预选、分级、包装、配送等设施装备的建设,建立此项补贴有助于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流通效率。

2.探索对农产品经销商的补贴

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经销商流动资金进行贷款贴息,补贴对象应集中在与产地市场相关联的生产主导型、产销一体型和流通主导型经销商,以及与产地市场无关联的流通主导型经销商。

3.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补贴

电子商务建设包括电子商务设备、信息系统、人员培训等方面,建议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供全额贷款贴息。

4.农产品拍卖系统/平台补贴

拍卖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农产品拍卖市场有公开的信息系统,各种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信息来源广泛、时效性强,能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市场、一定时间的供求关系,能够合理调节供求,优化农产品的配置,从而指导农产品产区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因此建议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对农产品拍卖系统建设和完善,提供全额财政补助。

5.整合农产品物流补贴

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建设提供全额贷款贴息。冷链物流建设包括预冷、储存、冷链配送等设施装备的建设,建立此项补贴有助于形成一批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能够促进流通企业整合上游生产和下游营销资源,促进农产品冷链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的协同发展。

农产品营销论文范文第15篇

1.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网络营销理念问题

1.1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个性化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通常被视为大宗农业产品,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通常采取销售大路货的一般化策略来定位其网络营销理念。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普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消费品味日益提升,并且在其作出选择何厂家及何种农副产品决策的具体消费行为中注入更多的个人化情感的因素。农副产品销售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日益明显将使得坚守传统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的销售渠道趋于不畅通状态。坚持无差异化营销理念的农副产品企业不愿意为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而投入必要营销成本的运营思路将使得该类企业的市场份额日益被压缩,从而陷入个性化农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和市场份额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1.2实施传统营销模式的农副产品企业缺乏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的传统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基于对其目标客户群的销售预调研和销售完成后的回访等方式来实现。这种消费者消费信息的调查获取方式对消费者的配合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对农副产品企业提出了大幅投入调研资金的较高要求。这使得农副产品企业为有效落实其非精确营销模式而需支付高企的营销成本和大量的调研人员的经历投入,从而大幅抬升了企业营销系统的运作成本且降低其运作效能。再者,农副产品企业需要依赖于消费者的历史消费信息来估算出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行为。但由于农副产品市场的影响因素众多,在营销预测技术上的投入并不能保障企业必然获得相应报酬,从而导致其营销策略具有较高风险性。

2.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运营资源整合问题

2.1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诱发水平结构性冲突。

农副产品市场内的竞争存在着农副产品企业的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化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目标要求其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企业之间展开密切配合可实现。但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渠道系统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实现本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诸如窜货和代销竞争对手产品等损害渠道整体利益的行动,从而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渠道系统内部纷争的困境。

2.2农副产品企业的营销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将导致渠道系统暴露出复杂结构性冲突。

为促进产品销售,多数农副产品企业并不排斥使用较为复杂的营销渠道结构设计方案。但复杂营销渠道将诱发渠道内部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不便的问题。这使得农副产品渠道系统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活动存在不透明性问题,由此产生的渠道成员企业之间围绕争夺有限客户资源而产生交叉利益冲突及围绕渠道定价权问题产生定价主导权的利益冲突。

3.制约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效能的信息平台问题

3.1农副产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

我国农副产品企业多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成为制约农副产品企业开展产品网络营销业务的关键。许多农户对网络市场不熟悉,缺乏相关技术和能力,不会使用网络推广这种成本低和速度快的手段,从而失去互联网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使得农副产品企业缺乏准确把握外部农副产品需求市场信息的能力。这使得企业在面临着布局其产品结构设计和作出安排农副产品产量投入规模等方面的决策时缺乏可信的市场需求依据,最终导致农副产品企业陷入供销失衡的市场困境中。

3.2农副产品企业缺乏与外部企业联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多数农副产品企业的运营规模相对有限,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精准把握,亦不能以较低的成本将其市场营销活动延展到较远的都市地区。这严重制约了农副产品企业依据农副产品市场规律来拓展其营销业务规模的能力。

二、微时代农副产品网络营销优化策略

1.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理念重构

1.1农副产品企业可展开针对目标客户群的情感营销理念。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得农副产品企业客户群的信息获取呈现碎片化特征,农副产品客户群的消费行为具有更强的自由度。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充分借助微博及微信等社会化媒介工具来掌控面向终端市场的营销话语权,主动引导消费者关注本企业产品。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微时代提供的微平台来实施以本企业农副产品为主题的网络营销事件策划。通过粉丝推介和大V微博所带来的名人效应等渠道来将本企业的农副产品网络营销方案推演到网络世界的各个层面。由于微时代环境下的网络参与者对于特定的网络营销事件的关注度呈现指数级别的下降态势,农副产品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微博和微信推介岗位,以准确把握企业的目标客户群的兴趣变动趋势,持续设计和推广本企业精心设计的微博营销事件。

1.2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实施针对目标客户群的精确营销理念。

农副产品企业可通过分析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所提供的客户大数据信息,从中找寻出企业潜在客户群体的真实消费行为特征,并据此来确认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体。在完成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后,农副产品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来制定其社交媒体营销战略,通过品牌推介和产品营销等具体策略来将企业的潜在客户群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者群体。

2.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营销资源重构策略

2.1农副产品企业应当事先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

农副产品企业应当挑出传统营销模式对线下营销资源的过度重视的局限性,转而建立其线上营销资源和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一体化营销策略。农副产品的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营销模式是指农副产品企业将线下的生产与营销等实物资源与线上的虚拟营销资源相结合,使得互联网络成为企业线下营销系统的交易前台,从而达到在企业营销机构组织机能与网络营销业务之间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目标。与传统营销机构的运营资源组织模式相比较,农副产品企业的线上与线下营销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进消费者发现本企业产品竞争优势的机会,使得消费者可以用较为低廉的价格来获取性价比更高的农副产品,进而提升农副产品营销系统的运营资源配置效率。

2.2农副产品企业可实施整合营销策略,以将其各在线营销平台资源整合为一体。

农副产品企业的网络营销要点在于以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核心,打通包括微博和微信信息系统在内的各营销平台资源的流通瓶颈,实现企业内网络营销相关资源的共享和共有。农副产品企业的在线营销资源整合行动不应当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当面向全网同行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来实施其网络营销资源整合。农副产品企业可以依托业务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本企业的网络营销业务,并借助其较为丰富的客户资源来为本企业的网络营销系统引入可观的客流量。

3.支持微时代网络营销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建设

3.1农副产品企业应加强基于个性化交际工具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

农副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为农副产品企业提供网络化的产品推介服务。农副产品的网络化运营可以突破传统农副产品销售活动所面临的地域限制,有效化解农副产品购销活动中所面临的供销双方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由于农副产品的消费活动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征相匹配,农副产品企业可以借助诸如微博和微信等新型互动式交际工具来增强其产品的个性化营销色彩,以新颖的营销形式和互动的营销服务来吸引微博和微信客户群。微博和微信所提供的互动式营销平台不仅能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且可在客户群中重构农副产品企业亲近消费者的企业形象。

3.2农副产品企业需加强跨平台信息的整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