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二、有效整合原理课的教学内容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刚刚出版,各高校正在陆续组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发展也是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应该反映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而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中也必然包含着当今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只有站在时代前沿,针对社会实践、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教学的当代性,才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哲学部分时,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善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指用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达到在实践中不断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的勇气和行为,这是一个不断突破既定现实而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批判精神是浸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显著品质和精神精髓。

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在从事哲学研究之初,就对自己将要创立的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时代是具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把握时代、反映时代,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开放性和时代性,还使它具有了国际性,即“哲学对于其他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3)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把自己看是终极的真理、不变的教条,而是承认自己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与各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以自己理论的一般性与各民族实践和理论的民族性、特殊性相结合,在那里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4)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创新性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实践,解决当代社会实践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创新性就是用批判的、否定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现实,注重创造新的事物,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立场观点进行深刻把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是因为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出发,与时俱进,提出社会实践中存在着的现实问题,并在探索、分析、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理论上的聚焦;没有理论聚焦,就不可能形成对某些问题的深刻认识。强化问题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问题不是头脑中随意产生的,也不是少数人突发奇想煽动起来的,而是由现实生活实践唤起的。正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与矛盾的凸现,使相关问题的意识日益强化。真正的问题意识总是关于时展重要问题的意识,是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意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不能仅仅就书本而书本、就理论而理论,而是要在教学中深刻揭示理论问题研究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近年来,正是由于当代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全球生态危机、社会主义发展命运以及知识经济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等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最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所谓“源”,就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所谓“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总是在已有的思想前提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基本理论,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最终不是产生于“流”,而是产生与“源”,即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发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次次创新,主要原因不在于创新者对原有理论作了何种新的解释,而在于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实践进行了新的探索、新的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观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这样。因此,正确处理“源”和“流”的关系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关注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突出教学的当代性、时代性,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引入理论研究的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关注时代特点,善于把所学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增强理论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的自觉性,提高综合能力。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关注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现实,强调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精神特质。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政治经济学部分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方法,突出马克思关注时代特征,立足社会现实,强调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精神特质。

和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自己鲜明的阶级特点,那就是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具体而言,就是为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辩护,说明和论证工人阶级和劳动者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合理性。马克思从来不讳言经济利益。他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他认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有权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奋斗。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入手,把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他认识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资本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深刻的高度,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并逐步衰亡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其资本,无偿地占有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工人阶级为了捍卫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只有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能够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马克思认为,这一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实现。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这一学科的鲜明特色。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社会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社会经济结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社会深层结构,为彻底改变世界指明了方向。大量社会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经济利益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仍然需要争取才能得到,因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把劳动者经济利益作为核心问题、重大问题加以深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为保护劳动者经济利益提供了可能性,但社会主义本身还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甚至损害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多种因素,因此,要把实现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所以,关注社会现实,研究当今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并在教学中突出这一点,能够增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个学科,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取决于它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取决于它能否解决社会问题和发挥作用。如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解决社会中最重大的现实问题,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它的学术地位就高,作用就越大,影响也就越深远,也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阐述时,既要坚持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时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和新变化进行研究,力求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三、在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中,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框架。以前本科生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结论和落脚点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不可缺少的,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但马克思主义阐明这么多道理究竟是要做什么呢?一句话,就是要搞社会主义,要追求共产主义。这就是画龙点睛,点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

在教学中,要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讲述,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合理性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艰巨性;进而进一步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此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当代社会的现实发展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是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不断走向辉煌。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5)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不断地把自己的目的、内在需要对象化,表现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本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活动的动因和价值目标。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展不够全面的问题,如生态环境、医疗、教育、卫生、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以人民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活动中必须确立并坚持的价值目标。只有那些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目标的历史活动,才能真正把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能动性发动起来,并把他们吸引到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活动中来。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我们党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

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时,曾提出这样一种思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马克思强调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认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但是马克思主要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指出了基本方向和主要原则,并没有具体论述发展的措施及方法。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发展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我们党发展观的本质性的跃进。

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实践、新的矛盾,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要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坚定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注释: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0、1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2页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近十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属性之一。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做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一步做到融汇贯通,最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实践并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成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已经为学界理论界较为关注。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整体性,以及对整体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独立二级学科的成立与否,也就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命运的问题[1]。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学术界与理论界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笔者就近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相关论述做了一个总结。

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张雷声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整体、逻辑整体以及历史整体。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组成部分,以及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看,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整体。一是从客观世界、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二是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的逻辑关系来看;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整体是通过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整体;从“三个统一”的运用来看,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整体[2]。

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角度出发。吴育林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包括各种各样人文社会科学专门学科的思想体系,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既是相互独立存在,又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中心线索,三者又相得益彰地链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整体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统一的整体性、系统性[3]。

从把握精神实质和要义的关键角度出发。杨志平、胡海波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可沿着三个角度展开: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在有机联系的向度展开的横向贯通性研究;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向度展开的纵向过程性研究;三是以实践为视域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向度展开的实践性研究[4]。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孙文营谈到要改进“原理”课的整体性教学,必须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注重对教材体系的整体性转化,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和理论素养[5]。孙月红、郭彩星指出,采取灵活多样的整体性教学方法改进“原理”课整体性教学的对策[6]。张云飞把整体性看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特征之一,主要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三方面阐述了整体性的内涵[7]。程宏如也从教学角度出发,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块钢”[8]。此外,梅荣政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 64号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作出了四个方面的解读。分别从研究对象、逻辑范畴、根本属性以及学科建构这四方面展开论述。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一以贯之,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9]。

二、研究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新世纪,我国做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又提出“依法治国”等等。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提出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指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

教学方面。龙小平谈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0]。龙小平、张华波指出在教学研究中,要着重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研究。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应该要理解和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从而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使青年学生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11]。吴育林谈到,为了贯彻以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在论述的共同的核心问题――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人类解放,所以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性[12]。

还有一些学者,比如张锦智提出,坚持和贯彻“原理”课的整体性教学原则不仅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接近,而且又有利于教学目的有效实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原理课的实效性[13]。孙文营指出,为使大学生系统、完整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14]。张建也提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应该从多维度、多视角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块有机联系的“整刚”,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15]。

培养人才方面。程宏如说从整体性角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能进一步使大学生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切实完成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使命[16]。孙月红、郭采星谈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整体性教学,是为了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使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17]。

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张建云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有利于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有利于马克思理论学科建设,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张雷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基石上,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了全面而深刻的丰富与发展[19]。谈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解读,能够在新的社会形势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战略性、整体性和全局性地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20]。

另外,田雨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保障中国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和营造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国的氛围[21]。袁银传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基本国情想结合的产物,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一般规律做了一个展示,从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了一个规划和布局,从整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做了一个方向设计[22]。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23]。”

三、结语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笔者认为在研究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时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可把二者混淆,同时又要注意把握二者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涵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而且还有伦理学、生态学、文化学等多个层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应该是相当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即它把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涵盖其中。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把它们看作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过程。在研究中,一方面,要注意把握二者在一定方面或内容上的联系;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区别,有的学者在讨论中出现把二者混淆起来的现象。

第二、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同样需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学者们主要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角度、把握精神实质和要义的关键角度、学科建设的角度等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笔者认为,还可以从实现最高目标―共产主义角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来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多数文章都只阐明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却没有提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运用于实践,以及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运用到中国实际问题之中。

第三、多数学者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角度论述了整体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笔者粗浅的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找到一种正确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个整体简单而有效地传授给当代大学生,并加强研究如何不断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深入浅出的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还需关注以下方面: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相结合研究,使二者在相互交流、碰撞中促进双方的发展,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第二、整体性研究不仅要立足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而且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与新时代新阶段的特点相结合。整体性研究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使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

[2] [19]张雷声.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3] [12]吴育林.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2(6).

[4] 杨志平,胡海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研究的文化自觉[J].思想理论研究,2013(10).

[5] 孙文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6] 孙月红,郭彩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改进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7] 张云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

[8] [16]程宏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教学“三维”透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9] 梅荣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创造性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10] 龙小平.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整体性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11] 龙小平,张华波.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13] 张锦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教学探析[J].山西高等学院社会科学学报,2013(1).

[14] 孙文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15] 张建,沈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解读[J].中国冶金教育.2012(2).

[17] 孙月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整体性教学改进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18] 张建云.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方法和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8).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1] 田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梦”的实践[J].前沿,2013(22).

[22] 袁银传.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23] 杜艳丽.浅析如何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3).

[24] 列宁.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64).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坚持 实践 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50-0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它与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有何区别?怎样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不断探索,并作出科学的回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明确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际和正在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涵义的厘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没有给马克思主义下过明确的定义,只是指出所创立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理论武器,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后来,列宁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正式定义,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并认为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以“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概念出现,但都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严格的界定。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经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基本观点、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观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坚持运用它来分析和研究今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等等,都是基本原理。”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它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这里讲的世界观,主要是指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别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则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

第二层次为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是根据历史任务而提出的结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仅24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作序时就明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因此,对马列著作中的重要观点和重要结论,要区别情况,不能盲目搬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结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等,这些重要结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些个别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预测,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们有可能变得不正确。恩格斯坚决反对把马克思的个别论点绝对化的做法,指出马克思提出这些论点只是把它们看做相对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坚持的和当做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么,无论马克思、列宁和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这些都不属于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如果把个别观点普遍化,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结果只能导致实践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史一再表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对于第一层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对于第二层次的一些重要观点,要坚持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对于第三层次的具体结论、具体观点,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凡是被实践证实是错误的结论,我们就要勇敢地否定。

二 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看法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各国的具体情况、实践主题也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1.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而“一般的东西,总是要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世上没有单纯的一般存在物……一般和特殊是矛盾统一的,没有单纯的一般,也没有独立在一般之外的单纯的特殊。”任何抽象的理论都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在这种相结合中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依据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结合实际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在于承认社会历史的变化,敢于正视新情况、新问题,能够把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获得崭新内容和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了实际,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一问题上,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态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甚至个别字句,否认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实质就在于,割裂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本质联系、用理论剪裁实际、用理论抹杀现实。尽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教条主义已没有多大的市场,但它仍然是束缚我们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敌。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在“坚持”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际工作领域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则,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会走向曲解甚至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定在人类实现的信念。同时,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反对那种以“坚持”为口号,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发展的错误态度。这种僵化的“坚持”,脱离了实际,脱离了时展的要求,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2.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首先要搞清楚解放思想是产生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前提。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只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产生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的实践。

其次要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思想、新观点,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就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里程碑式的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的灿烂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应用、发展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今中国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专家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各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

1、从层次性的角度界定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层次呢?许多学者坚持主张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核心层次来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种观点认为,就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而言,如果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剖开,我们就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果核”,而围绕在“果核”之上的就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果肉和果皮”。而正是“果核、果肉、果皮”才在一起形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该学说体系中的最基本的原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果核,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完善和丰富了整理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体系。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首先是一位哲学家,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进行了一场哲学变革,然后在变革了的哲学指导下再进行政治经济学变革,他的这一变革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因此有了哲学变革引导了政治变革一说。他吸收了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思想,也正是集百家精髓才使得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了科学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在马克思主义所有的学说体系中,哲学的重要性不用质疑,他就应当占据第一位。只有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即“果核”不变,否则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历史上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重要结论和经验教训,这些思想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们所提出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在当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正确性,但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这些结论和观点却变得不适应现代社会了。但这些重要结论和经验教训却是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层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两大发现包括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任务得出的重要结论和经验教训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外衣”。这件“外衣”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就如同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需要更换“外衣”一样。由此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部份。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角度界定

有的学者主张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的角度出发来界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追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最早在文章中界定和提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在1872年在给《共产党宣言》写的德文版序言中就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又再度的重申过。列宁等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作家们又从不同方面去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些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们依然坚持从历史和逻辑的发展中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避免了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僵硬化,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活的灵魂,而错误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衷的出发点。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概括

当今学术界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不同,同样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概括也就不同,所以当前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概括分歧也很多。

1、从层次性程度性角度概括

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进行概括,如有学者认为,这一哲学,在知识论的维度上表现为唯物史观;在价值论的维度上则表现为共产主义,二者统一于“革命的实践”。这一实践,一方面是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是人的自我改变。而环境的改变也好,人的自我改变也好,均须服从“是”所揭示的自然历史过程及其法则,均应以“应该”所揭示的人或人的世界为价值依归。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人本主义”,这就是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并由此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硬核”。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角度界定

有学者主张从列宁、、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大量论述中来看他们各自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份的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和完整的世界观,从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份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整体性的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部份和某个单一成份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僵化的学说,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回答了先进思想巳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从这一点看,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缺少或缺失了任何一个组成部份都不能称为马克思主义。

在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在《矛盾论》的编写中,抓紧空闲时间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及其在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说明,“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从这一角度也充份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反对教条主义和过于死板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正定义和涵义。

邓小平曾说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只知道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的原话,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2] 邓小平的这段话也说明了他真正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活的灵魂”的真正涵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把它作为条条式的用来背诵。而是要与具体实际相联系起来,这样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关于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文总结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定不明,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什么是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存在分歧。坚持和发展这两个词就会让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产生分歧和歪曲,坚持是在什么样的角度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一层不变就是坚持,还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我所认为和理解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多读马克思的原著,我们要从原著中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果核”部份。再结合“果肉”和“果皮”,才能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真正的作用,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前进的道路中,我们不仅要继承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理论思想,还要不断的完善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马克思主义学者们从层次性、经典著作等多个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概括进行了探讨,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研究。争论和争议如此之多,也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上产生了许多的分歧,所以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的变化和发展。

2、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理论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讨的最终目的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才是我们研究和探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应当随着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相混淆,就会行成思维混乱。就会歪曲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如果我们不充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与所处的时代充份的联系起来的话,我们就会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理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理解,就会最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区分不明。

综上所述,第一: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和变化,基本原理的表述可能发生些微变化,因为表述总会带有它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但是基本原理根本思想却是不会变化的。第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基本原理的内容及各具体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系,会像播撒种子的果树一样,不断的发展、完善和丰富,但它们依然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壮大的。

参考文献:

[1]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

[2]刘林元.《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认识》.载《学习论坛》2009年第7期.

[3]靳辉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载《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

[4]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5-496页.

[5]德顺.《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追问和思考――从一个平常问题谈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第10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7篇

2013年元月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本科):

时间 专业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82)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现实解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就是一个被不断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史、解读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因此也表现出多种理论形式,诸如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这些对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不同理解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深化了对当时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指导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同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展,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解读、被理解、被运用。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考证版本的出现和一系列以前未公开的论著的出版,我们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新文本,以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系统的把握,这是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和理论必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社会转型阶段,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和明朗化。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理论。我们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此外,当前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误读、误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方法,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理论界已经普遍意识到了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讨。其中,有的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有的提出了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生活中来”,有的还运用西方解释学理论来研究马克思主义。限于篇幅,本文不予展开。我们认为,在当代解读马克思主义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进行解读,即返本,目的是实事求是地走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关系进行解读,即开新,目的是与时俱进地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下面我们就分别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进行解读,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文本,忠实于原著,尊重经典作家,通过原著的精读和深研,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走进马克思主义。在文本解读方面,西方的解释学理论已经做了大量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西方解释学发展中触及一下文本解读的根本问题,以此导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方法的探讨。

解释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纵观其发展过程,解释学可以分为客观主义解释学和主观主义解释学或

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学两种理论形态。前者主张人们能够从作为历史内容的文献、作品、行为记载出发,通过知觉、移情或想象纯粹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施莱尔马赫;后者则认为,人们根本无法纯客观地理解文本,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会受到理解者和解释者个人原有思想的制约,因而理解会因人而异,人们始终不能达到对作者原本思想的理解,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从对解释学发展的简单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解释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解释学的根本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正如认识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不是绝对对立的一样,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当解释符合客观文本和实际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中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辩证地处理好解释的客观性与主体性问题,即要坚持以客观性为主,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应忠实于原著,尊重作者,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力求反映作者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的主观状态(包括思想、心理、情感等)为追求文本的客观性提供方法、服务。这一解读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肯定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并且它有不依赖于读者的意义,这是对理解对象的客观性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进而走进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作为我们理解对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理解者之外存在的,是不依赖于理解者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的,而不是由读者赋予的,一旦马克思主义著作者赋予文本以意义,这种意义就是特定的,它不会随着时代和读者的变化而变化。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对象的客观性,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第二,肯定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正确理解,这是对文本对象的可理解性的客观性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可知论,解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也要坚持可知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意义的可知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走进马克思主义。如果只认为文本有原意,但不认为文本的意义可以为读者所理解,那么,同样不可能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真。

第三,肯定对文本的理解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是对文本解读的标准的客观性解读。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因为文本的理解者各不相同,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立场、条件和运用的解读方法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差异。这种理解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的理解者当中,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理解者的不同认知阶段。但是,这些差异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解有其正确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原意,它是衡量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正确与否的准绳。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后,那么,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应如何贯彻这个原则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站在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历史背景、环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作为我们了解经典作家思想的直接研究对象,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回答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些文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对当时时代问题的回应。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要解读马克思主义,必须把它们置于一定的历史的环境中,从它所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中,去寻找文本的意义。离开了对产生它的环境的深刻把握,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与产生的历史环境、背景是密切相联的,我们必须把二者相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

其次,站在马克思主义所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其立场就是鲜明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追求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这一最基本立场。所以,它的观点和方法都具有独特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性。我们在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时,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而不能违背。例如,在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时,首先必须摒弃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站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础上,进而才能真正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

再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理解它就必须系统完整地理解它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不能片面地理解。然而,整体又是由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整体就必须以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作基础。同时,要正确地理解部分,同样也要依赖于对整个体系的把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解读中,应该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要看到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研究中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

最后,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中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被其后继者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时代形态。从这种意义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原初文本,而列宁、、邓小平的思想则是衍生文本。我们应该明确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承认不同马克思主义著作者思想的相对差异性,但把这种差异性看作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绝对对立;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同一性和继承性,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成原初文本,把列宁、、邓小平的思想看作是对原初文本的发展和完善,进而在原初文本与衍生文本的统一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要坚持文本理解的“客观性”原则,但是这还不足以真正解读马克思主义。单纯进行文本解读可能导致文本中心主义,即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只依靠文本,把文本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因此,我们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当代现实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现实的解读,让马克思主义回归于现实,这才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最终目的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解读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现实解读,就是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最终“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现实与实践而又归于现实与实践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社会实践为其出发点和生长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这一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实践出发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实践作为其理论的生长点。正如他们所言:“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如果脱离了时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真正理论的建立是毫无可能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以社会现实和实践为其目的和归宿。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向来主张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它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从事理论研究时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费尔巴哈等旧哲学“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于实践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马克思主义“绝不提供可以适用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它要研究“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与现实结合,并进行现实的解读。这一解读同样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立足于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现实解读的过程中,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时代、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具体而言,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具有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时代内涵,从这一点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固定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了其理论的同时,也为其理论体系的发展找到了依据,提出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这一范畴的特殊性和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其发展成为现实。只要是存在人类、人类社会的地方,就存在有实践,就会存在以实践为基点科学理论的可能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正是其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第二,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承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实际上就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它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条件,就会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帝国主义时代产生了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战争时代产生了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其后继者理论的最初阶段,而其他后继者理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不同阶段的运用、补充、发展和完善。

第三,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相对性。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必须看到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不能用同一实践标准来衡量,而要用当时的社会实践来衡量。例如,马克思在晚年论述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时,着重论述了其可能性。而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同一问题上着重论述了其不可能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条件的不同。我们不能用恩格斯的论述来评价马克思,也不能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评价恩格斯。因此,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对性和相对标准,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明确了在现实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代实践条件下解读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作为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的具有时代性,有的具有普遍性。对于具有时代性的基本原理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实践来理解它。

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基本原理,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产生、发展的基本时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当代实践中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例如,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时,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异化观批判的结果。而对于今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要把它与我们当代社会实践结合,充分正视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频繁性,当今经济主体的多样性,社会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并结合人的发展环境的这些变化,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其次,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它的产生过程,既是其基本原理形成的过程,也是其方法论形成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尽管有一些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限制性,但是,马克思在创立、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对我们大有启示,它可以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实践问题时提供指导。因此,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还必须从方法论角度着眼。从这种意义而言,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的方法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理解,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理解。

再次,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关系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源于实践的。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它都会有着相对的理论体系。这表现为每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会有一些区别和差异,每一时代都是对上一时论的坚持、发展、补充和完善。例如,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而、邓小平则根据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体情况提出了其各自的思想体系;又如,马克思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则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剥离开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以,要理解新时代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新的实践。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发展对经济模式的要求。同样,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必须联系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正确把握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当代现实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要避免一种倾向,即只从实践而不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和基本原理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一种“唯现实主义”,它只是片面地、相对地在实践中“发展、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而不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所在,实质上是一种文本虚无主义。所以,正确处理好解读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文本解读与现实解读的关系是异常重要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9篇

2013年元月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本科):

时间 专业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学(0201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会计(0202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市场营销(0202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企业会计学(00055)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企业财务管理(0202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商企业管理(0202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律师(03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法律(0301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监所管理(0301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行政管理学(030302)  财务管理学(0006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餐饮管理(0201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教育学(0401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秘书学(0501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050105)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0502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新闻学(0503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劳动和社会保障(0202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英语(二)(0001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机电一体化工程(0803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工业工程(0822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2)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网络(08070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信息管理(082208)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计算机通信工程(080708)  数据结构(02331)  数据库系统原理(04735)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护理学(1007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 (0906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数学教育(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02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论力学(二)(020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化学教育(070302)

化学史(1085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108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历史教育(060102)

历史教育学(0077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学概论(0209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体育教育(040302)

体育教育理与方法(1087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学(026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英语教育(0502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中学作文教学(10878)  唐诗研究(0907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学语文教学法(04579)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学(0605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艺术设计(050437)  现代艺术设计史(10885)  CIS设计(10879)  视觉流程设计(10884)  设计心理学(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专业英语(06120)

导游业务(00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广告学(050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调查与分析(020121)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418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日语(050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电子商务(0202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对外汉语(05014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人力资源管理(0202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软件工程(080720)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移动商务技术(080787)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嵌入式技术(080789)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二)(000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采购与供应管理(020282)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科学的教育课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高校学生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基础》等理论教学方式来奠定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最基础理论课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特点和文化素质,推动高校学生拥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特点,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基础》理论内容的掌握和学习。最终能够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以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我国革命历史和现代社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正确、科学的指导作用。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马克思主义立场、世界观、价值观等的主要理论表达。同时涉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潮的关系研究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得是高校教育者对青年学生展开关于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指导规范,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采用一定的层次性和计划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教育,以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教育目标,从而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新时期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时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变革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侧重创新思路的教育;二是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点;三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四是以和谐社会为奋斗目标;五是完善自我网络道德素养;六是构建法律思维实现法制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在于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需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依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能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国高校学生思想的侵蚀。

2.符合建设师生共同思想的需要

共同思想是事物价值尺度的标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构建师生的共同思想和共同理想,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发展,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师生拥有一样的理想目标,坚持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3.符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深入发展,要求高校学生拥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动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精神等能力的提高,培养自我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从而为学生未来社会生活提供坚定的素质后盾。

4.符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着改革创新的要求。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培育,在新时期中以创新探究精神、和谐社会精神、可持续发展思维等的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标准为主要目的。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有先进的经济政治理论、科学的哲学观点和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因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从而对高校学生发挥正确的人生导向作用。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理论思想,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规律,进行优化升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思想为指导,发展高校学生改革创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辨证思想推动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的发展,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事物的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思想推动学生形成“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筹兼顾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投身于社会事物的改革创新。三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思想推动学生形成“矛盾”观点看待社会,在解决问题时正确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思想,引领高校学生养成改革创新思维,把握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学生在当前社会发展历程中,实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点,抛弃阶级革命。

(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力量源泉,推动高校学生团结合作关系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强调历史的不是仅靠一个人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同时强调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因而在高校学生在唯物历史观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抛弃英雄主义,实现师生、生生等的团结合作关系,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改革活动。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能够引导高校开展历史精神宣讲会,运用长征精神、抗震精神、抗洪精神等来引导高校学生养成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构建维系整个社会精神的基础,使高校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丰富高校的文化氛围,增加高校文化生活等的创造活力,鼓励高校学生展开积极的社会活动,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思想为发展方向,引领高校学生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同时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在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思想为发展方向,能够引领高校学生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学生拥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新年,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观点。因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观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推动高校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观点为发展方面,创新改革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生态循环经济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

(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加强高校学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

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建立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解放心思、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具体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要求高校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看待问题,构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观点看待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以科学的社会主义观点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为指导,加强高校学生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参与到民主活动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体系。当前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长久性、社会共同思想的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新时期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推动高校学生能够养成唯物辨证观、唯物历史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待问题,推动高校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看待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推动高校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学习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朝着中级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郑自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张文富,屈彩霞.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

[5]李玲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D].中北大学,2014年.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11篇

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宏伟,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诸多个别论断和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

一、从整体性的高度把握“原理”课程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固有特性。它是一切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领会其立场、观点、方法的精神实质的观点和态度的体现。实际上,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它要求我们如实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来认识和对待,反对任何肢解、割裂、歪曲或断章取义、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绪论部分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1](P3)从广义上说,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看成是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P14)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是由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统领的理论体系。二是鲜明的阶级立场。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1](P2-3)也就是说,为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立足的原则立场。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1](P11)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整体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相一致的。四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P17)马克思主义是围绕这一崇高社会理想而建立的理论体系。

从“原理”课程内容来看,它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各个章节来看,绪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从总体上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至七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的具体展开:第一、二、三章是关于自然、思维和社会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第四、五章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这部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严密论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最深刻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第六、七章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这一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整体上来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特征,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原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强调了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性研究。

二、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以往,马克思主义常常被分解为三个主要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三分法”推动了以这三个方面为内容的学科的深入发展。但是,由于人们的片面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其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许多最重要的著作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一般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而《共产党宣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伟大厦的缩影,其理论内容几乎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重要方面。其他著作也大都是这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辨与关于政治经济学、人类解放理论等现实问题的交织;《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的汇聚;《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关于现实问题的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理念;即使像《资本论》这一被长期看作是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所以,我们很难说它们到底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我们不能拘泥于自己以往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学科领域,而忘记甚至排斥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人而言,他们也非常重视对“整体性”范畴的阐释和运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则“把种种经济关系看作同等数量的社会阶段”。[2](P142)同时,马克思也常常把整体性方法运用于对社会和人的本质的说明,正如他所说:“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3](P220)“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此外,马克思还阐述了生产、消费、分配、交换关系上的整体性,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指出:“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4](P17)

恩格斯虽然在《反杜林论》中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进行了分别论述,但是,毕竟“刻意地创造体系”与“体系的现实存在”是两回事。恩格斯虽然明确表示《反杜林论》一书的目的“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但是,他不得不在“一个广阔的领域”对杜林展开批判,而且他还是希望读者不要忽略他在批判中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5](P344)从《反杜林论》全文看,恰恰是这些看似独立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内容紧密相连、逻辑严谨的理论整体。此外,在恩格斯那里,整体性也是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他在阐述联系的、发展的与静止的、孤立的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实质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5](P359)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正是体现在这种历史性、联系性、发展性的统一之中。

同时,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认为它“完备而严密”,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6](P309)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它们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内容,同时在理论上和逻辑上又是严密的、完整的,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则使得这三个组成部分成为一个逻辑严密而统一的整体。这一整体犹如一整块钢铁,是肢解不了的。谁想去掉它的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就必然离开真理。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被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片面性和肢解性的解读都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反而会使人们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歪曲和误解。

三、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学说,正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正是因为其内容结构在整体上与其他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区别,才真正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立足点。

在教学目的上,我们必须要从整体性的高度理解“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作出了明确的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关于“原理”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必须要从整体性的视角设计、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具体来说,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从事的理论活动的全部过程去理解和阐述其要义。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目标及宗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及相关文献纳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有利于我们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意义和适用条件。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不应局限于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还应该包括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重要著述;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也应结合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献的编纂背景与考订特点来准确把握相关内容。再次,紧密结合实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领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努力作出准确解释,同时用能结合时代和具体的国情要求作出新的阐释,防止生搬硬套、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即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片面的乃至错误的观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性;价值性;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51-02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因而具有科学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属人”的学问,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人文关怀的价值性,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应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主线,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宗旨,即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揭示“原理”课科学性的一面,而对其人文精神的一面挖掘不够。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从“原理”课教学整体性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并尝试对“协同式”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这对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原理”课教学的立足点

“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1](即“一个主题”、 “一条主线”、 “一个重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课开设六年以来,教育部和各省(市)举办了多期“原理”课教师培训班,组织制作了“原理”课“精彩一课”全程教学示范片,编写了与统编教材配套的系列教辅资料等,各高校涌现出了一批“原理”课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这些做法对于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仍然停留在对教材的“翻译”阶段。

从整体性教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价值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确保二者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片面性和肢解性的解读,都不利于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2]。就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仅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科学性线索为主线,对于“原理”课的价值性强调得还很不够,这主要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理解不够深入。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体性理解的一个视角。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仅应把握“科学性”这条线索,还应体现人文关怀这一“价值性”线索。一条为明线,一条是隐线,二者相辅相成。目前,教师在讲授“原理”时,仅仅局限于知识性讲授,如此会带来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只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组织教学,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就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产生偏差,使学生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重视人,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思想。第二,无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衔接,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体现和保证,而且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基本原理中的人文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如果只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一面,而忽视其价值性的一面,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

其次,教师知识结构与教材的整体性要求不适应。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设置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科研究,分科设置虽然可以使不同学科的研究得到加强,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却是单一的,每个人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出发,对基本原理有不同的解读视角,其结果就是不能从总体上对基本原理进行把握。为全面提升“原理”课教

师的理论素养,各级教育部门组织了各种培训班,对教师进行轮训,但这一问题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影响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

二、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原理”课教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突出特征,是它的生命线[3]。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后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首先,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这种整体性要求应将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把握好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揭示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且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剖析,指出其灭亡及向新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把共产主义确立为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科学解答了人类历史之谜,它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善与美,所以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整体性,把它作为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整体来对待,正确理解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关系,即科学性是价值性的前提和基础,价值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归宿。

其次,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处理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能动的创造性施教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做到围绕而不是脱离教材,同时又要根据理论逻辑、学生认知逻辑及现实生活逻辑,做到高于教材,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及感染力。

再次,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1]。因此,应准确把握“原理”课的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应要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原理”课应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教学既有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科学真理的知识性教育,又有鲜明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最后,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 “原理”课是大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渠道。“原理”课是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帮助大学生明确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师只有深入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在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全景式的解读,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寓情于理,讲出效果。

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学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同时,还应彰显人文精神的价值性。基于这样的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要求。这一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认同理论的科学性的同时,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协同式”专题教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有效形式

教学体系是对教材体系的再创造,是教材内容进学生头脑的关键环节。“原理”课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给学生,而“协同式”专题教学是一种有效形式。开展专题式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系统讲授,而是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提炼出重难点,以问题为核心整合教材内容[4]。在运用专题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专题设计应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整合教材内容。第二,遵循整体性教学的理念,坚持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结合。第三,专题式教学不能取代系统讲授,应作为整体教学的一部分,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穿行。

基于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三个专题。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科学精神及其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之上,并与科学精神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归宿是“人”,正是因为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我们才把人类的解放作为根本的价值诉求。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性的批判。本专题意在教材第四、五章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并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第三专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文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结合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科学体系,并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题教学组,实施专题性讲授。专题教学组由教学名家以及学有专长的“原理”课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专题讲授。专题讲授的依据是教学研究和专题深化研究提供的结果。专题讲授穿插在系统教学中,其基本流程是:绪论第一教学单元(第一、二、三章)第一专题第二教学单元(第四、五章)第二专题第三教学单元(第六、七章)第三专题。在每个单元和专题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检查和反思教学的效果。

总之,实现“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专题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根据“原理”课教学任务的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融于一体,探索一条转化的新路子,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增刊).

[2]唐昆雄.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科内涵 建设思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更加深刻的去认识这个世界,分析世界,进一步探索未知的领域和规律。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自从其上个世纪传入中国就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与中国的本土文化、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指导方针。所以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去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被赋予了新时期的特色,更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纲领性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指的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首先需要确立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而这总是与特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含义来说,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领域

(一)文献研究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的相关书籍资料,同时在知网,万方等知名网站上下载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而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系统归纳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归纳现存的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研究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中,摒弃作者的不足之处并且吸取其中有价值的经验。

(二)体系研究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来说,首先从思维上来说,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发展来形成的一个科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就是基本原理中深深蕴涵着的立场和方法,换个角度看,基本原理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构建。

(三)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在我国学界由来已久,无数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穷其一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而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朝多元化、创新化发展,我国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以及加深,积极拓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向以及中国化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研究成果与日俱增。因此在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而是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问题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验结论而非理论结论,另一个问题是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进程的主要参考依据,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全盘吸收马克思主义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建设思路

(一)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进行构建的时候,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当做是实践总结的经验而非指导理论,采取以点带全以及中国化研究视角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仅仅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践成功的具体案例当做是某种经验方法的总结,仅仅是从实践层次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抽象概念和个别原理进行论述,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的角度上开展相应的研究。尽管经验方法论可以解决中国当前的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够从整体方向上引领中国向前发展,也不能够就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解释,也不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中的作用。

(二)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形式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尤其是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形形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逐渐产生,日益显露。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而变得多元化,这种现象波及到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校园,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所以必须要坚持分科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成果,是经历一次次革命与战争证明出来的。这种基于经验方法论的研究缺乏历史总体性的研究和思想史的反思,不能够系统完善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果展现出来。这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适应中国需求的马克思主义。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将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命题的依据,但是尽管强调只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他同样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光是实践经验,更是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想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但是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所以必须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列宁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代使命。然而,由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因之,必须从提高教学整体认识、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一、问题的缘起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承载着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理论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时代使命。尽管当前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和开展的与之相关的各项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之“应然”未能顺当地转换为教育之“实然”,从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尚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因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是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际工作者面前无法绕开的现实课题。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效益,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状态与实际结果同其所承载的时代使命及其教育目标之间的重合程度[1]。高校不是一方孤立的净土,教育实践中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对一名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当前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只停留在一般化的范畴、原理的层次,由此形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输的局面,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一堆现成的结论和僵死的教条。单一的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遑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追求高尚人生价值的自觉信念。因之,只有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启发式教学代替简单的一味灌输,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承载的神圣使命。 

其次,知识化的教育理念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育人功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砥砺个体全面发展、丰富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动力。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它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政治方向和提高自身德性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然而,囿于知识化教育理念的偏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并没有完全实现其“应然”的教育功能,突出表现是其教育教学的育人功能被遮蔽了。因为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固然能够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然而它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升华为内心信仰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来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两项基本功能,但我们必须明确: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育人是第一位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的教育理念舍本逐末,颠倒了教育两项基本功能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再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创新能力不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存在的知识化教育倾向,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和课堂讲授为唯一形式,缺乏灵活生动的多样性,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必然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并且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更难以起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因之,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功能价值、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举措 

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的严峻现实问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有效举措,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提高教学整体认识。成功的实践有赖于科学认识的正确指导。要取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最大效益,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各方面有足够的认识。其一,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揭示出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表述所形成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2],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意义。为此,高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必须保障其所需的基本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其二,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有清醒的认识,即一是如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化教学的教育理念,其结果是将原本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了干瘪的概念、原理的诠释;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对待,其结果是教学中存在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表象掩盖了实质问题的解决;其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对象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使当代大学生的逻辑起点和历史高度远胜过上个世纪,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方式都具有自身鲜明特点[3],加之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存在着多元化发展倾向。因之,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对象呈现的一系列特点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科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应改变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方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和专题讨论的形式。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基础进行教学也可以采用。比如,针对由于西方对西藏拉萨“3·14”事件的歪曲报道以及北京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遭到无理干扰而激起全世界华人正义声讨的事实,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更需要激情/理性”的课堂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既对藏独分子的丑恶行径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又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更加准确的领悟。实地参观、生活实践调查等都可以用于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有效手段。此外,根据教学实践需要,适时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前沿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再次,丰富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不可能囊括生活世界中新鲜活泼的所有生动事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活世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增强其时代感、生命感和立体感。教师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中国发展和世界重大问题充实到教学中,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教学内容时,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我们发动学生广泛查阅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养之于医务人员的重要性,并撰写学习心得,从而使他们明确精湛的医技与高尚的医学人文素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医务人员来讲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育人功能。 

最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因之,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直接作用。只有具备一流水平的教师,才能有一流水平的课程[4],因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系统中的活跃因素——教师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熏陶、感染学生可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认为,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知识结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的深化成为可能。就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由于现在的教材是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以自身良好的德性和高尚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境界影响带动学生,激励他们养成高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时统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效益探析[j].学理论,2010,(8):121. 

[2]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25. 

[3]杨红,邱世绪.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265.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大哲学  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是知识海洋。如果要给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层次进行定位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大哲学,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大科学,泛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大文化。何以谓之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社会理想、思想来源、实践领域都是极其广阔、极其高妙、极其博大、极其繁杂的,非“大”字不能涵盖之。马克思主义是追求人类解放的大学问。

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解读;第二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精神、精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三种是笔者提出的一种解读,即寻找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中最富于哲理、最容易理解、最经得住时间考验,而又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三个命题。

马克思主义第一原理,又叫人类原理。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马克思主义第二原理,又叫实践原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第三原理,又叫辨证原理。“辨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辨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辨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三大原理之于马克思主义好比几何公理之于欧几里得几何。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经典命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三大原理的推论,如“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两个决裂”等归根结底是辨证原理的运用。

如果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笔者倾向于用“人人为本,事事求实”这八个字概括。人人为本,是对以人为本的发展,人人为本的涵义有几层:一是指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之本,都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本质上是平等的,或者说人人平等;二是指每个人都以人为本,以他人为本,这就是集体主义;三是指人人都追求人的发展这个根本,事事求实是对实事求是的发展。实事求是,重心在求是上,“是”在这里指规律,人们探寻规律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所以求是的目的是求实,事事求实就是指办任何事情都要明实情、出实招、创实效。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定位为大哲学,目的是构建马克思主义哲理学。马克思主义哲理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门具体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分支哲学的总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道理哲学、教育哲学、心理哲学等,这些领域是极其活跃的,分支哲学发展起来了,会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纯哲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科学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科学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等。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实是大科学。坦率地讲,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虽然阵容庞大,但乏善可陈,许多研究人员把过多的精力用在注释和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由于视角的新奇、方法的多样,往往能提出一些深刻的见解。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国内没有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是为了探索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思想理论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成我所长。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问题。用宏大的视野、战略的思考、实践的意识来发明新说、发现新知。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是为了传播真理,因此要特别强调统一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统一思想,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的信任。要鼓励学术创新,强化学术批判,要形成一种人人勇于探索真理的氛围。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成果的精华,它包括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性思想,将其仅仅归纳为几门学科的总和,低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用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作为参照系,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对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进行指导的宏伟理论。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可以从功能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看成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在吸收人类已有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的基础上,为人类建构一个人人幸福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人类理想理论;二是运用理想社会的价值标准去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三是吸收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为推进社会进步,使社会逐步向理想社会逼近的伟大实践提供指导的理论,这一理论板块可以称为社会实践理论。这三个理论板块以三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石,人类理想理论以人类原理为基石,现实批判理论以辩证原理为基石,社会实践理论以实践原理为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三条基本原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体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的真理。以这三条基本原理为基石的三大理论板块中的具体结论都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相比较而言,人类理想理论和现实批判理论由于和现实保持着一定距离,其结论的稳定性、真理性比直接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社会实践理论要高一些。各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其主体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其理论的真理性要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来提高。“《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要想成功地指导各国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实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大前提,将各国具体实际作为小前提,推理出指导各国具体实践的结论。而这一推理出来的结论必须要经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理出来的结论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后如果证明是正确的,那么若干条推理出来的结论经过理论加工而成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过程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源源不断地充实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途径除了实践上升为理论这一条外,还包括各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人员从实际上升为理论这一途径。实际就是现实社会的实际,包括思想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又源源不断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拿出一些工具用于指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