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核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经费不断增多,高校财务呈现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显著特点。财务管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其解决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高校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1、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工作滞后

已有财经制度既有执行尚不到位的问题,又有需要修订完善的问题。财会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放映出某些制度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满足今后工作的发展。如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收费、后勤服务、培养成本的核算等制度;再如预算管理、经济活动和商业行为监管等,都需要新的制度给予支持。目前,高校财务实行的集中管理,一般仍属于“小财务”概念,对基建、资产等方面尚未做到有效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2、经济责任落实不到位

校内各岗位的经济责任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规定尚不具体和明确,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校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基建处长、资产处长等谁应负什么责任,谁是第一责任人,往往难以界定。经济责任不落实,归根结底是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对所属二级单位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单位在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3、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多渠道筹借办学经费,鼓励高校在积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增加办学投入,已成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一个成功经验。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不断加强的高校与社会联系过程中,部分高校和部分领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在对外投资和贷款方面,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集体决策存在缺陷,措施不当,管理不力,透明度不高,使有的投资和贷款项目经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有的甚至造成损失。

4、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得力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很多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编制方法简单,缺乏必要的细致的论证及调研过程,在支出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费用标准,基本上延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导致最终形成的预算方法不够科学。除预算编制环节的问题外,预算执行也很不得力,预算控制效能低下,预算的约束力不强。

5、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仍存在经费紧张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保证人员经费支出的前提下,可用于公用经费及事业发展的部分已经不多,但尽管如此,资金使用仍存在不注重经济效益,不精打细算,乱花钱的现象。在办公经费管理上,一方面表现为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跑、冒、滴、漏浪费现象严重,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比比皆是;在设备采购中把关不严,急需的设备无钱采购,不急需的设备采购不合理,或者价格过高,或者质量不好甚至功能过剩,造成浪费;维修工程缺乏论证与合理规划,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等等,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6、科研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课题名目繁多,特别是随着横向科研收入的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学校也因为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经费,忽视了科研经费的管理,致使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或以和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上只是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除高校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外,还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不科学、外部监管不到位,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1、采用适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度

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所以,每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办学效益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校内各单位当家理财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的角度,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权责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校内经济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的领导、各级财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在财务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各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实将经济责任制落到实处。

2、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支出的多样化,原有的预算管理已不符合高校形势发展的需要,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到学校事业发展、建设的需要和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国家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在编制预算时,要量人为出,预算调整要经学校最高行政领导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建立明确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保证综合预算的“硬约束”。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作用,要求教育资源的高校间进行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以合理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拨款的依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树立效益观念,加强高校办学成本控制

高校的财务管理不能仅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管理。目前虽然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但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课题研究已在进行中,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高校要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分析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及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力求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4、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科研经费的管理,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是高校科研经费应该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二是高校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特别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善管理办法,着重抓好科研合同管理、科研经费的转拨管理,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三是高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确实提高高校的科研工作水平。

三、展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人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得到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此同时,作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工作者,也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赶快行动,更新观念,努力创新,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学校事业高速发展的一个强有力助力器。

参考文献:

1.刘凤凰.“以人为本”与高校财务管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2004(4)

2.张洪珍.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江苏高教[J],2002(6)

3.朱一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教育发展研究[J],2004(9)

4.杨良超,刘飚,高敏.高校经济责任制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教育财会研究[J],2004(1)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突出社会化。随着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成立,后勤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1.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对财务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打破了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经营手段调节为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后勤财务属于高校的二级财务;改革后,高校与后勤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后勤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需要重新构建。

2.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前,资产是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一般无偿使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实物形态资产的管理,而后勤部门则更侧重于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会更多考虑资产的管理。改革后,资产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产由非经营性转变为经营性,学校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同时,学校也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明确要求,后勤集团不仅要有效地使用资产,更应该管理好资产,并做好资产成本的核算。

3.会计核算体系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因后勤不具有完整的自主经营权、分配权,其财务核算仅局限于由高校所需而发生的部分费用,会计核算仅以事业核算为主,这些核算内容只占财务核算体系的一小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财务核算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事业财务核算逐步向企业财务核算转变),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在由一级向多级化过渡。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财务必须改变管理层次不明,职能不清,信息不畅的现状,必须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增强成本意识,提高经济效益。

4.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的提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作为独立法人存在,其财务体系相对独立,但高校仍然要加强对后勤财务工作的全面监督。为了进一步强化改革后对后勤财务的监督,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学校应委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强烈事业心与高度责任感的会计人员监管后勤财务。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高校财务管理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挑战,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的财务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既有利于高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

1.适应改革需要,建立决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机制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管理的重心在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财务分析是为了肯定成绩并找出不足或失误,以利改进和正确决策。因此,后勤财务工作必须建立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财务工作必须构建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做到“三个主动”。

(1)主动服务决策。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在决策时都离不开财务数据和市场分析等信息支持,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切实把握这些信息,并主动为决策者服务。

(2)主动参与决策。市场化、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大多决策方案都需要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这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站在领导和全局的角度主动参与决策论证。

(3)主动执行决策。高校后勤的各项工作都需要财务保障和服务,都需要财务工作的积极配合,这要求财务工作要认真执行决策,并且从财务角度对其他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决策顺利地得到执行,并使发生偏差的决策及时得到纠正。

2.借鉴他人发展经验,做好清查核资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和其他高校发展的经验,明晰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切实做好后勤实体分离之前的清查核资,以便后勤实体在与高校分离后真正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营运作。高校后勤集团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合理优化产权结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后勤集团作为独立法人,要利用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可以面向社会和实体内部吸收优质资产、资金,增强后勤实体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促进后勤实体的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以前高校后勤财务与学校财务的关系是资金拨付关系特别要重视完善有关制度,包括依法收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后勤服务收费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面向校内师生的基本后勤服务,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含税金的成本价收费;面向社会的服务,必须以确保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学生的生活为前提,并实行市场定价。后勤服务是从高校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资金拨给、资金使用、不定价成本核算的观念,影响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坚持收支配比原则,使成本核算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成本核算将原来的拨款驱动机制转变为市场驱动机制。后勤财务管理必须通过责任制规范后勤部门的经济行为,做到职责清晰,职能明确按需设岗,以岗择人,减员增效;对后勤所属经济实体要进行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4.加强后勤财务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社会化将后勤变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的经营实体要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方法、有关经济制度和政策全面地理解并准确地把握,还要透彻地了解后勤实体的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提高业务判断能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后勤财务人员要加强会计业务学习,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从传统的记账会计向管理型、参谋型会计转变,以适应高校的后勤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健全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首先,在国家宏观管理下,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办学自。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在社会生活中需承担相应地民事责任。其次,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所有制上突破了单一的国家公办形式,出现股份制的民办高校、公私合办高校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再次,办学机制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最后,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取消,使得高校毕业生成为“产品”,需要接受市场的挑选。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高校必须考虑经营效益,争取在竞争中胜出。然而,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

一、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高校不断筹措资金以购置资产,增加仪器设备和扩大教学办公用房,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与使用,存在一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实际使用时间不多,使用率不高,浪费较大的情况。有些高校尚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已设立机构的,也只局限于对有形资产的管理,而对高校具有极高价值的无形资产却很少问津。

2、资产流失较为严重。高校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既不提资产折旧。也不需计算盈亏,这使不少高校没有牢固树立使用国有资产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资产管理和基建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相关手续不完备,甚至存在国有资产被个人或其他单位无偿使用的情况;收入、支出和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存在着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计成本经营,不讲科学管理的现象。

3、投资和筹资缺乏理性。在筹资和投资过程中,高校往往由于缺乏时间价值意识、资金成本意识、风险意识和社会效益意识,导致严重影响高校财务安全或投资失败,进而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4、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上下级权限划分不明确,容易出现“权力真空”现象,妨碍高等学校资金运动、资金循环的正常进行。高校中各部门各自为阵,资金分散。这些严重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的正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主要原因分析

1、高校所有者缺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高校可以通过自由交易转让产权,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兴办实业或参股股份制高校。但现时高校的产权制度是“国家所有,国家经营”,高校所拥有和控制的资产缺乏有效的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出现,降低了高校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和被损害浪费,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影响高校整体发展,甚至成为贪污、腐败、经济犯罪人温床。

2、财务管理理念缺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市场因素已经介入高校事业,缴费上学也使得“买”“卖”市场行为已成为现实。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必须对市场因素有正确的认识,对高校经营效益有充分的考虑。然而,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对财务管理方面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存在偏差,片面强调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

3、缺乏系统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和统一的衡量指标。财务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明显不足,这与理论界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不足有一定关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一致的指标系统,既无法通过动态对比反映高校在不同的实践上经营投资效益的变化程度,也无法运用经营投资效益指标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教育产出比较特殊,几乎不便定量化计算。因而高校的办学效益研究与评价也始终停留在半量化,不全面的状态。三、加强公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1、相关政府部门加强财务管理职能

(1)建立理论研究平台。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探索论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理论。在高校间开展调研工作,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统一的高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2)完善高校系统财务管理评价制度。在原有的检验评估基础上,建立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健全高校各级经济责任制。通过高校投资效益指标,反映高校投资的效益状况,以便看到成绩,发现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促使高校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益;通过资产使用效益指标,反映高校资产使用情况,以便评价高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从而促使高校努力提高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建立对高校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使高校各级干部重视财务指标,树立适应高校发展的管理理念。

(3)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财政、教育、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工作,开展定期或经常性审计监督,行使所有者权力,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职能与责任,使得“经营者”感到充分的约束,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本身不能阻止“经营者”行为的发生,但在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下,激励机制增加了短期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促使管理者的眼光不是停留在短期效益上,而是对高校发展进行全盘规划,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2、高校自身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1)高校管理者及财务工作人员要树立理财观念。要善于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对高校经营、投资、筹资及利益分配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既要善于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先进成果,也要善于引进企业的某些成功管理模式,并加快培养一支有创新能力的财务管理队伍。

(2)构建以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高校财务决策委员会。由于政府任命的方式无法保证高校领导班子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因而通过发挥专业人员集体的作用,充分协调,全面论证,以弥补领导班子的能力缺陷,同时可以防止因个别领导“拍脑袋”决策而导致投资失误的现象。例如,对大规模举债,必须由该委员会做出科学决策,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以既确保高校财务安全,又能保证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决策阶段,也应由该委员会选择最佳方案,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以降低投资风险,获取较高经济效益。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2000年以来,国家推行了五大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体现了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切实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所做的努力。这些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要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就必须顺应国家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现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促进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的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面对各种改革,高校要想在财务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提前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创新和分析,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挑战。高校为适应国家改革应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关注:(1)科研经费的管理。要继续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制管理,以及结题课题的账务处理。(2)结余资金的管理。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结余资金管理办法,收回项目的净结余资金,高校也要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工作。(3)绩效预算和支出预算考评。绩效考评已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并将逐步与财政拨款挂钩。(4)高校资产的效益管理。国家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力度,明确了相关各方的权责,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5)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对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逐渐显现。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高校理财环境变化的要求,以及国家财政改革的热点需要,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不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高校财产物资安全完整的基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已有所发展,但仍不是很完善,具体表现在:(1)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全。有些高校对于许多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监督、论证和决策等方面并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发生失误,为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2)内部控制范围不够广泛。有些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较为严格,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忽视了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3)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些高校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在实践中严格执行。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加强高校资产安全保障的迫切要求。

2、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预算决定了以后的财务工作的方向,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今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高校各项费用的收支都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重视不够,往往因为预算编制时间过短或是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够等原因造成了预算不准确或覆盖面不够广泛,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和高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而且编制方法简单,长期延续“上年基数

+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分配给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高。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常常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政府采购计划因政策执行不到位也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这就容易导致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分析工作薄弱。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可控资源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经济活动内容日益广泛,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同时,长期以来,忽视财务分析,没有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分析数据,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么不知道如何评价财务活动而放弃财务管理,要么不知道财务状况的好坏而造成财务控制不力,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价值反映不实。

由于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教育经费属无偿拨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因此,各院校普遍存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价值反映不实的现象。一方面,因资产盘亏、报废、毁损、房屋拆除等正常因素造成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未能及时办理减值手续,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账务处理,造成账面价值大于实物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基建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手续,也未按暂估价及时入账,确认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周期过长,造成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新增固定资产确认时间不一致。

5、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结题不结帐。按照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同有关部门取得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以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验收、检查。目前各高校未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新形势下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新的形势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应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财务管理改革,理顺财务管理体制,确保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1、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护学校资产、保护干部急需进行的工作。高校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科学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控制,使一切资金流动和价值转移都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中;强化工作岗位职责控制,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强化审批权限控制,使各级人员权限和责任明确;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督,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在日常的内部管理中,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及业务招待费等单项或综合支出定额,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预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建立事前请示事后监督体系,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等活动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常规审计、离任审计、效益审计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2、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执行情况效益分析的工作。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整体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预算管理:

(1)加强预算申报的可行性研究。当年申报的预算必须论证清楚是否为当年急需的项目,不能再出现预算经费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很差的情况发生。同时,预算申报要严格遵循预算程序,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报送的项目预算严格审核,并将审核汇总的预算报分管领导签字后送计财处。

(2)加强财务核算,规范财务管理。计财处对财务核算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漏补缺。日常报账要严格执行“一支笔”的签字制度;各部门在购置设备时,没有经费来源的一律不得采购;基建项目立项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报账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基建计划执行,没有预算的一律不得执行等。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专项经费特别是预算金额较大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强跟踪预算执行情况,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和使用,同时在账务处理时应加强管理,控制支出内容,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4)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效益分析。在专项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建立追踪问效制度,加强过程控制。项目完成时,应该对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以后的预算安排提供依据,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制度。

(5)加强对结余资金的处理。通过对预算执行的效益分析,找出项目结余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财政拨款项目要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加强使用和管理,保证项目按时高效的完成;校内预算项目,要分析结余的原因,并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

3、加强财务分析。

充分应用国家绩效预算与支出绩效预算评价研究成果,逐步建立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计财处应通过财务月报、季报及其分析,让校领导及时了解学校财务运行情况,为校领导作相关决策提供财务依据。并且要通过经费来源结构分析、支出结构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效果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评价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状况。

4、加强高校资产管理。

为保证高校资产使用有效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首先,转变观念。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实行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其次,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立专门管理国有资产的部门,整合国有资产,将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相分离,盘活存量,充分利用经营性资产,实现资产增值。再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效机制,确立资产立项、购买、使用、报废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应设立专门机构专业负责,统一管理,打破专业与院系限制配置相关资产,避免资产重复购置,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最后,树立成本核算观念,成本核算观念要贯穿高校办学过程的始终,转变高校目前的经费管理观念和模式,使高校理财体制、模式、方法与社会相适应,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竞争力。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就必须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总目标下在财务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在体制上更趋成热、在机制上更加有效,使高校成为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的节约型、效益型高校。

参考文献:

1.刘亮,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7年第12期

2.彭利萍,加强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思考,经济师,2007年第3期

3.刘玮敏,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途径,财会研究,2007年第7期

4.杨维琴,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应强化的几个方面,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第1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高校收入分配比例不协调

大多数高等院校对那些收入较为客观的单位十分重视,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促进其发展,借助于创收单位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校津贴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单位的分布状况,造成了学校数量的减少,其财政状况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两者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学校原本宏观调控能力也有所减弱,对于一些冷门的学科往往无暇顾及,危及到创收人员自身的利益,也造成收入与支出比例的失调。此外,学校分配功能也出现下降趋势,对财务管理绩效的优化形成阻碍。

1.2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的加强

过去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往往都十分重视分配,常常忽视管理的作用,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正常运行形成了阻碍,学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往往是由学校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尤其是采用简单的方法来主观估计预算数,缺乏必要的预测环节,或随意地运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方法确定预算数,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必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不符合实际的发展需要。

1.3高校没有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两种,第一是领导、分级管理”第二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权力分工混乱,进而严重影响到其财务状况。此外,由于执行力不够,责任制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高校管理部门也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这些都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后果。

2.如何合理有效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2.1促进学校相关部门财务对管理绩效的认识能力

高等院校的管理阶层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上应当保持统一,有着科学、合理的认识,确保学校的发展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统一。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绩效的宣传,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提高学校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形成思想上的统一,这样就极大方便了高校工作的开展。此外,应该逐步提高校管理工作的高度,纳入到财务预算会计体系中去,规范财政行为,进行科学的定位,使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工作的开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面。

2.2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效益观念

成文是高校进行各项活动应该进行考虑的,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应当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目标,从而来不断优化高校作财务管理绩效,具体而言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选,学校领导阶层应当对学校的性质做到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懂得非盈利性的特点和内涵,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校的主要不应当放在盈利上来,而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组合素质;其次,要充分以现代会计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下不断优化和提高,真实、全面反映教务的成本状况;第三,学校还应当实现岗位责任机制,做好工作的分工,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不断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我国资产有着良好的保障,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2.3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不断对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进行优化

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能够提高财务的预算能力,减少财务风险。高校在对财务管理宏观的管理上应当收支平衡,尽最大努力做到以收定支,在突出管理重点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顾全大局,使预算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2.4构建一套科学的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财务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看其发展的背后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并未随着学校的升级而彻底发生转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素质、职业素养等都未得到提升,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还停留在中专或中职学校的简单的管理理念上。传统的集中核算的“报账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也不能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中核算、轻管理、轻风险意识的陈旧理念,高职院校同社会、企业之间的主动对接意识不足。

(二)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预算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过渡集权,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被弱化的现象明显。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存在有章不循的问题。另外,由于预算指标编制时间与指标的下达比较滞后,导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无法实现对经济事项的事前控制,更谈不上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评价、规范、控制等。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并不了解下属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的判断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严格的监管。例如: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经费预算不足,这也是困扰高职院校正常发展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有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编制预算中,长期以来对于定岗实习的专项经费的预算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造成的。

(三)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对财务集权与财务分权的选择,不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内部控制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应该将内部控制的思想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环节现状来看,产生的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密切相关。而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财务管理模式在构建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及整个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抵御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滞后,极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小金库现象泛滥、预算外收入被隐藏、税款缴纳不清、收入申报不准确等众多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再例如: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选择银行贷款作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使得银行成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债权人。如果对这些债务问题解决不当,必定会是高职院校陷入重重财务危机中。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一定要为人才培养模式而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多样性、稳定性、示范性、时代性等特征。可见,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应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今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切实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与效益并重的理念、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协调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院校扩招后的科学发展。

(二)建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要采取统一的模式,这也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制的财务预算,是财务工作的重要执行依据,它将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建立与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时,首先必须在院校内部设立全员预算的管理理念,将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预算,在全院做到全员参与。同时还必须结合本院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这是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基本保障与约束。例如:要将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在实践项目中的各项收支流入到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中,如:有的高职院校聘请了企业的高级技师到学校内授课、高职院校的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的挂职经费、学生定岗实习的专项费用、学生实习费等。一定要做到预算向实习环节倾斜即:将财务预算真正的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并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为高职院校的预算提供指导方向。

(三)逐步完善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一)提高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

学校想要提高关于财务方面的水平,就要分析在运营的过程中,自身所存在的财务问题,要杜绝风险集中的现象产生,将可预知的财务分析事先进行分摊,妥善处理高校的财务风险。例如,不管的什么资金,只要属于学校就要严格管控,对学校的资金用途进行分类,控制字进德使用数量和规模,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资金的准确性,合理处理学生所交的学费,明文规定学校资金的使用方式。对大学的财务管理实行责任制,明确个人责任,防止利用职位或权利之便在高校资金的使用范围外进行挪用,尽量降低学校的财产风险。

(二)借鉴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

一般的公司或者企事业单位,都建有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或者财务部门,高校的财务管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借鉴,成立专门的财务机构,可以使职权、财务以及权限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成立财务机构,高校才会把财务的工作重心转向管理。对学生的奖助学金以及老师的工资等,可以交由专门的财务机构进行管理,这样不仅能保证正确性,还能提高效率,所以成立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借鉴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可以使得学校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有效避免学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些不良问题。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强大的监督体系,学校通过借鉴其管理办法也能够获取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为学校的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良好的运行环境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是非常有利的,通过运行环境,可以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可以将财务根据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级处理,这样可以对高校的财务管理进行分门别类,财务管理才会井井有条,从而形成真实的财务状态。例如,将学生和老师的资金进行分类,将学生所缴纳的资金更加细化的分类,将教育和行政的资金进行分类等。对资金进行细分,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但可以减小其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建立并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高校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高校财务制度是减小高校财务风险所必需的,建立适合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我们不能仅仅站在财务风险的角度去看待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我们要综合考虑经济与效益等各方面的因素,高校想要合理的规划与财务有关的各类活动,就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很好地规划财务活动,才能协调好高校预算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指导高校做出合理的财务指标。例如,在教学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高校就要事先进行资金预算,制定合理的运行方案,进行风险评估等,在保证资金透明度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投资。种种现象表明建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所必须的,只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高校财务管理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二结论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财务部门所掌管的教育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愈加重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控制论在高校财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就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高校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约束、评价等一系列的方法、技术、程序及理念的总称,以期达到高校财务活动预定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少数高校对资金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致使学校在资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和隐患。这给高校内部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财产的行为带来了便利,为舞弊行为、甚至犯罪带来可乘之机。高校财务管理领域发生的贪污犯罪案件一般为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或一般财务人员利用财务管理的漏洞,贪占、挪用甚至私分高校资金。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严、监督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各高校大都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而且绝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但具体实施情况却并不尽人意,其具体表现: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贪污、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尽管一些高校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要求相继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相对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一些单位把某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机制,致使财务控制存在许多漏洞,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二)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监督流于形式。由于有些高校特别是新建高校的财务负责人缺乏管理经验,加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有些规定多停留在文件或口头上,即使出了问题也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能够防止财务出现问题的最后一道关口应当是财务监督,财务监督的职能一般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审计检察部门来执行。一些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疏于对下级财务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特别是一些民营高校无上级主管部门监督,致使个别高校的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三)财务管理制度松弛,现金管理制度不严格。有些高校经费报销不按审批程序办事,收入不入账,甚至设立账外账,为财务人员贪污和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还有的高校现金管理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现金使用范围,增加了财务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实现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目标的具体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岗位分工,控制关键环节。配备合格人员,实行定期轮岗。高校应当配备德才兼备的人员办理资金业务。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有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能通过自我修养、自觉学习、接受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此,单位应当建立有关人才的选聘、培训、考核、奖惩,晋升.岗位轮换制度,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德才兼备。对财会人员要定期进行轮换,财会人员调换岗位,须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做到前不清,后不接。

(二)建立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为了防止出纳贪污挪用,出纳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总分类账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明细分类账登记等工作,否则,会增加出纳进行行私舞弊的机会,增加出纳掩盖贪污、舞弊的可能。建立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得由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三)建立健全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制度。出纳要自觉地进行经常性的对账工作。包括每日营业终了,将库存现金余额与现金日记账核对相符,保证货币资金收付的正确性。出纳应当对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直接负责。同时,单位应重视对现金的盘点,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现金盘点制度。财务负责人或内部审计人员每季度至少要进行一次库存现金突击盘点,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或提出有关建议,确保高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正规高效。

(四)强化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高校的支票保管签发与印鉴保管使用必须实行分工负责。空白支票不得事先签名盖章。高校的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的人专门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印章的使用必须有财务负责人的书面授权,必须详细进行登记,并要求使用印章的人予以签名,盖章按规定需要有关人员签字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财务管理人员变更时,对印鉴应及时予以收缴。

(五)规范资金收付程序,严格按财务规范办事。高校应当按照国家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规定的下列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1)支付申请。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

(2)支付审批。审批人应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

(3)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支付申请进行认真复核。

复核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和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正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员办理支付手续。对于复核中发现的审批问题,应提请审批人纠正,审批人不予纠正的,应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做出处理的书面指示。对支付申请填制不正确的,应要求申请人重新填制和办理审批手续。对违法犯罪行为还有义务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

财务管理课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出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目前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革新。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

财务管理课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既然财务管理课属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做资金的预算、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这些都要求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财务管理课的教学不能脱离其自身特点。

(二)财务管理课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的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度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的课程。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使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快速投身到实际生产中去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正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改革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目前《财物管理》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经济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目前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一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涉及,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通常不同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不少时间。

3、教材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二)财务管理课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把握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协调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有时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做到分类务尽。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同时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个教师讲授,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难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学校的实习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造成其理性认识也必然是肤浅的。

2、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3、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财务管理教学效果比较好: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有诊断型和决策型两种。诊断型案例主要描述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借鉴作用;而决策型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两种方法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使用。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知识,比如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时炒股,最后根据各人炒股业绩考核成绩。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归纳比较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通过归纳类比来掌握其规律。归纳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使学生感到头痛,如果使用归纳比较法,便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其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作为主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互联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映幻灯片,没有生动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散漫,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王书明.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对措施;精细化;网络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高校财务管理在模式、体系、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建设能够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视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推动新信息环境下的高校财务工作在理念、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于进一步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快捷、智能的财务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旨在介绍信息技术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财务的管理水平。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在高校财务管理建设的过程中,推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高校财务的管理水平,使高校的资金管理更加的高效化。并且,在推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能够有效地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进一步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下的高校财务管理能够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监管,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时发现财务资金的变动,实现公共资金的高效实用,避免资金浪费。此外,利用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降低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拓展财务管理的空间。

(二)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精细化水平

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对于高校财务的管理更加高效透明,并且借助相关的材料管理软件能够及时生成财务报表,及时准确地收集财务信息。再则,通过这一软件能够及时的将财务公开信息进行公示,利用相应的数据来确保财务使用的透明与高效。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的部门,都能够通过相关的网站及时查找到具体的财务变动情况,对个人以及部门的资金变动进行全面的了解,确保财务信息的精细化管理,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财务服务。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全面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高校财务的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在实际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政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高校财务的信息化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在实际的建设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而体制不完善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在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尽管也开始建设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当时因为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导致了人们的认识上存在不足,领导人员根本没有认识到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并没有将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纳入到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这样的观念导致了高校财务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极大的难题。再上专业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人才缺乏,使得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二)安全隐患大

高校财务的信息化建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同样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在开展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系统会接入网络系统。接入网络系统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高效传输,实现对财务信息的有效管控。但是网络系统也会给财务管理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财务管理系统或者是高校的网络系统没有完善的防火墙防护系统,很容易导致内部财务数据的流失,导致财务管理失去意义,造成十分严重的财务信息泄露。

(三)管理模式不适应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对财务管理的一种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但是一些高校在开展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比较滞后,严重的影响了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作用发挥。尽管大多数的高校在建设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上都未能及时的进行更新。一些高校在发展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未能够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味的照搬其他高校的管理模式,导致了财务管理效率不增反降。

(四)软件功能落后

财务软件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很多高等院校错误地将信息化等同于购买机器设备,只看重硬件的更新换代,而忽视了核心的软件信息资源建设。目前,很多财务软件只是一个模拟会计工作的系统,只能应付日常的财务工作,系统性较弱。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发展对财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的财务软件系统要满足财务数据加工、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预测等功能,增强财务信息的时效性。所以,高校中现行的大部分软件尚未满足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阻碍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制度

在开展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财务信息管理制度中主要涉及各个财务岗位人员分配、岗位职责、内控牵制等内容,通过业务学习和培训让财务人员充分了解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无规矩不成方圆,让制度先行,把制度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其次,要积极调动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奖惩制度,赏罚分明,给予认真工作的人奖励,警示在工作中消极集中汇总,层层递进,使得整个财务管理系统形成内部循环,从内部提高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二)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一方面,高校应当根据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业务需要面向全社会招聘合适的人才,使自己的财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充实起来。另一方面,高校在招聘合适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分子汇集的优势,在校内积极培养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而且还要鼓励财务人员把业务学习当作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不能止步不前,拘泥于现有的财务信息管理方式,对于新的财务软件,不能以一种“不推不动,推亦不动”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敢于尝试接受新生事物,积极主动地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

(三)完善财务管理网络安全系统

由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处于网络环境下,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在与外部网络对接或者将财务信息放在信息平台共享财务数据时,就必须要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高校的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必须提高财务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改善财务信息共享和平台的网络环境,可以购买或者请专业人员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网络运行系统,安装专业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加密口令和网关,加强安全设置,为财务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防止网络不稳定和不安全造成财务信息丢失和财务管理信息泄露。

(四)优化高校财务软件功能

财务软件是保证高校财务工作高效运转的基础保障。财务软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财务电子计算机化到财务信息系统,进而升级为现在的管理系统。这一过程的演变,已经不只是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模拟,而是大量结合了管理的思维模式。具体而言,在其操作应用中,对高校财务数据的来源以及格式的规范会提出科学统一的要求,切实解决了传统手工模式中不规范的现实问题。此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还有效地防范了违纪违规等问题,有利于高校的内部及外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优化财务软件功能也会促使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于生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财务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不能否认,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软件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针对相应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可靠。

作者:聂继虹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5(18):192-193.

[2]廉永生,崔玉良,王智博.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10(1):176-178.

[3]许丽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7):61-62.

[4]王洪丽,曹明阁.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32(18):208-209.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思想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入学时对专业的浅显认识。由于缺少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深入了解,一些高职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比较热门、稳定好就业的专业;或者听从家人朋友的建议选专业;或者因为招生院校的大力宣传等选择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专业,仅仅只有模糊的概念和浅显的认识。另外高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思想懈怠、学习观念淡薄,甚至认为上大学就解放了,只求“六十分万岁”。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学习缺乏动力。个别学生一入学就要求转专业或者退学。专业思想不稳定,这就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第二,专业知识较难,学习信心受挫。有些学生经过一些专业课学习后,思想上开始有些动摇,感觉课程比较枯燥,需要记忆各种法规、做账,还要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畏难情绪日益高涨。认为学这个专业太难了,自己基础差、担心学不好,失去了学习兴趣、动力不足等。有些学生开始缺勤、迟到、早退,沉溺网络游戏,产生厌学情绪。期末才突击复习,认为只要三年能拿到毕业证就行。尽管通过各种专业思想教育,学生知道需要考出财经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考试政策年年变,加上考试内容比较枯燥,再了解到通过率比较低,就丧失了信心。虽然目前每年有两三次考试机会,但考出资格证书的人数很少。第三,就业压力大,认为机会渺茫甚至学非所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给高职学生带来了较大压力。很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思想问题,比如担心学历低,缺乏竞争力。想进入银行、证券行业,担心竞争不过本科和硕士生。忧虑专业学不好,考不出资格证书,将来找不到工作等。一想到大学毕业以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信心不足,以至于得过且过混日子。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打算从事财务管理类工作,觉得学了也没用,缺乏专业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思想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掌握专业相关信息,提升专业认识水平,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创业或就业。

二、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取得的成就

1.对专业思想教育比较重视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都比较重视专业思想教育。从招生阶段就开始向高考生和家长进行专业宣传。学生入校后,进行详细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形式多渠道,例如通过专业教育主题班会、专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形式对专业思想进行宣传,另外还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介绍、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发展模式、课程设置、双证书制度、就业与创业等多方面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思想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理念。

2.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序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第一,入学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刚入学时专业学习思想不稳定,对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不清楚怎样学,将来能做什么工作。此时通过对财务管理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大一新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历史、发展、现状、前景、师资和就业情况;开展专业讲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让学生对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进行角色定位。热爱财务管理专业,坚定信念,增强专业感情,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树立为我国财务管理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职业理想。第二,课堂上开展专业思想指导。大二的学生专业思想比较稳定,但进入较难的专业课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些动摇。通过课堂上开展思想指导,教育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正确的专业认同,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处理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要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财务管理软件操作证书等,能胜任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工作。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度,珍惜和热爱自己的专业,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专业学习心态。第三,专业思想教育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就业。大三的学生专业思想已表现成熟,此时通过举办各种讲座、企业的宣讲会、就业指导课、往届毕业生见面会、企业文化进校园、创业培训和竞赛等活动,依托浙江东部沿海经济和金融业发达的优势,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和创业准备,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深热爱本专业的思想情感,创造条件实现专业抱负,并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锻炼意志,自我完善。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选择比较多样化,可以创业,专升本,做会计、出纳、销售等。本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很多,专升本录取率年年递增,这都可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

3.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个院系也通常会借助校园专业类的文化活动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扩展专业思想教育的平台。通过举办财会专业技能竞赛、邀请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召开专业座谈会、外出参观实习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明确和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和应该具备的各项技能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查找差距,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理念。

(二)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不足

尽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如何结合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专业思想问题还有待加强,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1.专业培养方面的困惑导致的专业思想不稳定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因此,它在专业建设的许多方面,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还很不完善,导致学生职业能力不强,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很多学生仍对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区别感到困惑。相对于会计工作,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没有会计专业的扎实,而如果想涉足投资、证券、金融行业,无疑资历太浅。很多学生毕业后找的工作基本上还是会计工作,投资、财务类的工作相对较少。很多时候,连学校都不知财务管理专业该如何准确定位。并且高职院校财会类证书的考出率、就业专业对口率都比较低。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为此,要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顺利就业的愿景。

2.对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对专业思想教育重视度还不够,认为担任专业思想教育的应该是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专业课教师只负责教学环节,无需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或者认为只需要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和毕业离校时安排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其他阶段不再重视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只是走过场、图形式。专业思想教育只是例行工作应付了事,没有精心安排、有效实施。像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老师较少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专任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企业实践经验较少,自然无法全面指导学生,专业教育成效甚微。还有的专业思想教育方法单一,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有些学生要专升本;有些打算创业。有些打算从事财务工作,有些不做相关工作。如果一概而论,专业思想教育很难收到预期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专业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欠缺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受到的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数都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通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学习。而真正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较少。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多,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也比较少,能提供实习的机会很少。即使一些学生能到地税局、投资公司等单位实习,但所做的都是数据整理录入之类的事务,很难掌握专业技能和提升能力,学生实习的热情也大大降低。学生写论文时很头疼的是没有实际的数据,实习单位很少能把财务报表等数据给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实践操作技能低。企业在正式录用毕业生之前通常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毕业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比较弱,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也很淡薄。今后财务管理专业还应在实践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缩小与用人单位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教育新的途径和方法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要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整个过程中。教学线和思政线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制订详细的专业思想教育计划,配备专业的教师进行讲解,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等形式反馈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专业思想动态,并不断改进方法和调整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专业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二)在招生、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全面渗透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减少换专业和避免学生对专业无兴趣的问题,专业思想教育应该从招生阶段就开始。对高考考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制作详细的专业介绍小册子、视频等等,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财务管理专业。今后的改革趋势是先选专业再选学校,高职院校对专业的宣传更应该多下功夫,要树立专业良好的口碑,保证优质的生源。这里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阶段的专业学习过程。该阶段的专业思想教育需要全体专任教师和思政人员的重视和参与,要抓好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指导教师等专业思想教育队伍的建设,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定期学习和培训,确保专业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思政人员要经常学习,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信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解学生在专业思想方面的想法、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把专业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自我定位,找出差距,通过努力实现职业奋斗目标。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职业道德课等。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端正专业思想和专业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教师课堂上可以通过项目化教学,增强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同时,要求学生形成行业规范,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要求学生具备财务管理专业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要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双师团队建设等方面改进。实施模块化教学,采取“双证”课程教学模式。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产教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财务会计核算能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务筹划能力等等。最后,依托第二课堂,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平台,结合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活动。经常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校友会、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实习就业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能力。设置创业培训课,利用浙江沿海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免息贷款,进行创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常担心大专学历低找不到好工作,教师要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强化专业思想教育。要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使其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前途充满信心。还应经常邀请校外的专家、经理人,比如邀请财务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期货有限公司、太平人寿、建设银行等董事长和财务总监到系里演讲,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念。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鼓励学生参加财会技能竞赛、模拟炒股、创业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举办财务管理专场招聘会,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高专业对口率和就业率。定期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学生对专业的评价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了解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具备了哪些能力,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在今后的专业教育中及时调整,加以改进。最终通过学生、用人单位、高职院校的共同合作,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三)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增加实践环节,寓专业思想教育于实践之中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我国高校教师一般是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大学担任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组织引导能力不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缺乏对案例教学的组织能力,在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实际的财务管理讨论少。3.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考试通过,所以在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着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的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理解案例,不能深刻理解案例的内涵,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思考问题,最终会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创新模式

1.适当选择教学案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等来选择。教师应选择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教学目的比较好的案例。选择教学案例不仅要反映财务管理课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对课程的一些问题使学生有较深的理解,便也要恰当联系学生所关注当前的国内经济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培养适合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选送教师到开展案例教学成功的高校或相关机构培训,比如让教师定期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培训,积累一些的实践经验,把学到的知识就用到教学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当然有条件可以聘请CFO走进课堂,对企业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实践进行专题讲座,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讨论。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财务管理现实中典型实例与各章节联系起来,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的财务基础与财务管理知识,预先发放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的有关背景知识,避免学生对案例了解较少而缺乏积极性。在案例讨论的环节中,让学生有机会发言和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热情。

三、提高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效率损失;衰减系数;留存收益;贷款规模约束

一、高校大规模贷款的成因

我国制定了加速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高校经过连续五年的扩大招生量(以下简称“扩招”),很多人认为已经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任务。扩招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增加大批合格师资。但是,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本来就严重不足,扩招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长(除教育部属高校和个别地方属的高校外),大多数地方属高校的生均拨款还大幅度下降。准公共产品没有投入也能得到丰裕的产出,肯定隐藏着其他问题和风险。

教育主管官员也承认:“从1998年至今,中国高教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17%,如此迅速的增加,办学资金肯定有缺口。”[1]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缴费制”向学生收费,实际上就是为了弥补生均拨款不足采取的措施,或者更宏观说是为了缓解教育发展需求超过了经济发展现实水平的矛盾。[2]这是引致“乱收费”现象的根本原因。师资数量不足与平均质量下降则成为整个高等教育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我们关注的是扩招所需投入的来源及其引致的风险。全国公立高校近年来普遍扩展校园或建设新校区,保守估计的贷款总额不低于2000亿元。巨额的扩校费用显然不能来自学生缴费,也不是来自政府投资,而基本是来自贷款。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即使没有扩招,公立高校也必然甚至必需适度负债。[3]但是,尽管教育用地是低价征收甚至无效划拨,一个高校(甚至城市重点中学)动辄征地数百亩甚至三五千亩,新增建筑面积几十万平方米,投资数亿至数十亿元,即使不论由此带来的农业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这么大的投资最终如何消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扩校从根本上说是政府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正是通过“办学条件评估”,规定高校学生的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下达远超过学校承担能力的“招生计划”等方式,诱导和迫使高校扩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会最终为教育投资的巨额沉没成本“埋单”,一旦偿债风险凸现,政府和高校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尴尬局面。风险估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贷款规模控制,本文即探讨贷款的财务约束条件。

二、扩招前的高校财务成本结构

管理会计以量本利分析为中心,其重点是分析成本结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完全成本但高于变动成本时,仍然可以继续生产,因为固定成本是以前投资形式的,已经是沉没成本。近年来,研究教育成本的科研立项课题、论文数以百千计,测算出的高校生均成本从七、八千到一两万,而几乎没有哪个学校的国家生均拨款加上学费,能够达到或补偿这么高的(完全)成本,但是没有哪个学校破产,甚至还在拼命扩招,秘密就在于固定成本不需要进行成本分摊。

高校的固定成本内涵为何?某些学校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家投入和社会注入的各种存量性质的资源,包括校园及其基础设施、建筑物、图书仪器设备等,按照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不必进行成本分摊,都属于固定成本,且通常以“专项经费”形式拨款。与企业不同的是,虽然高校的固定成本看起来很高,但既然无须折旧,也就无须补偿。

与企业相比,水电费、交通通讯费、实验材料费、教具费、招生费、出版印刷等刚性支出,以及图书设备费、维修费、绿化费、招待费、办公费等半刚性支出,明显属于变动成本(大约占学校总支出10%—20%左右),可以称为基本支出。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工资、津贴、社保、引进人才、住房补贴、科研补贴、学生事务支出等人事费用,也是刚性支出(虽然短期内,学校可以使教师大量缺编和冻结经费),但大体上应视为变动成本。这样,高校的变动成本由基本支出和基本人事费用两部分组成。

高校是非赢利组织,“股东”只有一个即国家。扩招前的高校普遍现象是教职工收入低,办学条件差,也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所以按当时的预算会计制度,高校的学校收入仅限于政府拨款,而财务结余应当为零。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指定用途的专项经费也包括在学校账面收入中,但一般情况下这类经费不能挪用,所以应从学校收入中剔除。

用W0和P0分别表示学校收入与变动成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假设I:高校扩招前的学校收入等于变动成本,即:W0=P0.

三、扩招后收入与支出的结构变动

拓展校园或建新校区应以满足完成学制为限(例如大学本科一般为四年学制,则每年增加等额学生,四年后拓展校园或建新校区刚好填满),所以扩招期为常数,以后不能再增加学生数量,这样,一个扩招期末的生均拨款为固定数(不考虑很多高校扩招生均拨款递减的情况);同样在物价管制和社会压力下,学费收入也不会变化(收费标准事实上已经冻结)。因此,扩招期末的学校收入和主要成本即已固定。为简化分析,设高校扩招期末即贷款扩校完成后的当年为基年(一般为扩招开始后的第四年)。基年及以后的学校收入、其较扩招前的增加量都可以视为一个常数,分别用符号W、R表示。

扩招后的新增的变动成本由基本支出和基本人事费用(随规模扩大需要新增教职工)以及贷款利息组成。考虑到规模效应,除贷款利息外,前两项支付不会按学生增加的比例增长,但是却会随时间增长。按照教育部的生均建筑面积等考核指标,每增加一个学生,需要的土地、宿舍、教室、食堂等随之增加,所以银行贷款形成的固定资产表面上应归入变动成本;但是扩校新增的固定资产又是一次性形成,而不是多一个学生就多建一个床位教室,即并非严格的“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扩校的投资实际上属于沉没性的固定成本。

这种一次性支出的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维修保养以及更换设备等等,新增支出只能由学校自己支付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二是高校随规模增加将出现效率损失,我们没有约束高校管理者偏好和树立个人形象的欲望的机制,筹资越多,用于锦上添花的、随意决定的事项越多(例如一部分收入用作他途,增加差旅费、招待费等),这类事项也几乎与固定成本偿还无关,即便企业也不乏这方面的实例[3],此外,行政化的高校还存在资金管理能力问题,资金规模越大,管理效率越低。因此,肯定会使变动成本逐年增大。

为简化分析,设基年的变动成本为P1,贷款后每年的变动成本以固定比率f增长(f>1,称为增长系数),设基年开始第n年(n≥1)的新增变动成本为Pn,则有:

Pn=P1fn-1

高校扩校和扩招后需要有基金节余。基金节余的意义之一是“股东”节约了开支且实现了社会目标。为避免岐义,把基年以后第n年学校收入减去基年的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称为留存基金,用Un表示。

留存基金的第一用途是偿付贷款本金。从理论上说,贷款风险应由政府承担(这就是一些大学校长说的,只要银行敢借我就敢用,反正最后国家埋单),但是高校贷款的原因又恰好是政府不能或不愿承担巨额的扩校投资,更谈不上替高校还贷,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即使考虑到其他因素,财政最终要为一些学校部分还贷,政府也拥有一个反制条件:经营者即学校将承担责任并蒙受直接利益损失,例如校内津贴被完全取缔。这种情况肯定会使学校“停摆”(例如优秀教师纷纷调离),所以应是一个较强的借款规模约束。当然,在干部任期制的体制扭曲下,学校决策者可能会采取“短期行为”,从而使之变为一个软约束。软约束也是约束,在大学的行政化体制下,学校决策者在还贷责任信号明确时,会考虑个人风险,所以假定由学校偿还贷款更符合实际,这当然也应从留存基金中支付。

留存基金的另一用途是支付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其他人事费用。由于教师的负担在加重,而总收入的增加又使“改善待遇”成为可能,几乎每个学校都对教师发放了工资补贴性质的课时费(由于体制原因,非教学人员的津贴也“水涨船高”),这类支付是扩招带来的附加效应。目前的现状是,高校教职工的工资外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工资内收入,也就是说,其他人事费用大于基本人事费用。

这样,留存基金的结构是:偿还每年债务的固定的本金,支付其他人事费用Qn.在制度因素的作用下,高校肯定有增大内部分配的其他人事费用的倾向,其特征是没有规范且“能上不能下”,所以也可以假设其他人事费用按大于1的一定比率t增长,即Qn=Q1tn-1.

需要说明的是,从扩招年起学校收入与变动成本都在增长,留存基金也相应地增加,但高校还贷期都在借款的三年以后,所以几乎所有高校都将这一时段的留存基金完全用于其他人事费用。因为讨论贷款规模控制关注的是长期偿债能力,所以可以忽略扩招年到基年的学校收入、变动成本以及留存基金的短期变动。

四、高校负债经营的基本限制

财务杠杆指企业对固定的资本成本筹资方式的利用程度。企业负债后,因债务利息固定而与利润多少无关。于是利润增加时,每一元钱负担的债务利息相应降低,投资者的相对收益更高,这种影响就是财务杠杆。所谓固定的资本成本,对企业而言,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等各种负债和优先股股本。对高校而言,负债仅指银行借款。在筹资产生财务杠杆“正”的作用的前提条件下,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负债比例的高低,提高负债比例将增加财务杠杆利益;降低负债比例则减少财务杠杆利益;负债比例为零时则不产生财务杠杆利益。

高校负债如果能够使财务杠杆产生“正”作用,则相当于将营业利润转移支付于社会目标,所以运用负债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也理所应当。财务杠杆运用当然与筹资风险相联系,不妨借用企业分析筹资风险的方法。

企业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借款利息),对高校而言,记贷款总额为M,贷款年利率为r,以上公式变为:

财务杠杆系数=留存基金÷(留存基金-借款利息)=Un÷(Un-Mr)

财务杠杆为正的条件显然是留存基金大于贷款利息,即得:

公式I:Un>Mr即M<Un÷r

扣除变动成本后的留存基金数额极大,因此公式I是一个很弱的贷款基本限制。负债的限制条件还可以从基年起第n年的留存基金与变动成本的关系来分析。由于:

学校收入=扩招前的学校收入+学校收入增长=留存基金+扩招前的变动成本+新增变动成本

由假设I,扩招前的学校收入=扩招前的变动成本(W0=P0),所以基年起的第n年有:

学校收入增长=留存基金+新增变动成本,即R=Un+Pn=Un+P1fn-1

这就是说,新增收入能够补偿新增的变动成本且有节余,否则高校自身便不会产生扩校冲动。以上分析的只是贷款的基本限制条件,显然还应寻找更有效的约束条件。

五、高校负债的第一约束条件

设贷款需在n年内偿还,由于R=Un+Pn=Un+P1fn-1,即可推出:

∑R=∑Un+∑P1fn-1,即nR=(M+∑Qn)+P1∑fn-1=M+Q1∑tn-1+P1∑fn-1=M+Q1(tn-1)(t-1)-1+P1(fn-1)(f-1)-1,得到:

公式Ⅱ:M=nR-Q1(tn-1)(t-1)-1-P1(h-1)(f-1)-1

这是一个贷款规模的约束条件,显然,它取决于新增学校收入、其他人事费用和变动成本的增长系数。换言之,如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则负债经营不能成立。公式I和Ⅱ显然独立。

举一个例,假设某高校扩招前的学校收入W0=1亿元,以年息7%的贷款扩建新校,从第四年起十年期内还本。扩招期末的学校收入绝对增长数R=2亿元,基年的其他人事费用Q1=1亿元,基年新增变动成本P0为0.4亿元,而其他人事费用与变动成本增长系数分别为1.05、1.04,所以:

M=nR-Q1(tn-1)(t-1)-P1(fn-1)(f-1)-1,即M=10×2-1×(1.0510-1)÷(1.05-1)-0.4×(1.0410-1)÷(1.04-1)=20-0.6289÷0.05-0.4×0.4802÷0.04=20-12.578-4.802=2.62(亿元)

其他人事费用增长系数t<1.04与变动成本增长系数f<1.05,本身就对学校提出了极高的成本控制要求,不用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约束条件。

六、贷款的边际资金成本

从公式Ⅱ可看出,成本控制状况对贷款规模的作用很强。但是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种控制毫无把握,因而可能导致贷款规模制约失去效用。可见,公式Ⅱ的约束条件尚不完全,为此引入边际资金成本进行分析。

高校现在的情况是银行愿意给贷款,筹资成本似乎不会变化。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高校存在另一种增加边际资金成本的动因。

可以断言:高校贷款随规模增加将出现效率损失。首先是管理体制问题,我们没有约束高校管理者偏好和树立个人形象的欲望的机制,筹资越多,用于锦上添花的、随意决定的事项越多,这类事项也几乎与固定成本偿还无关,即便企业也不乏这方面的实例[4].其次是对项目涉及的筹资目标的分解问题,尽管高校的筹资用途与企业不同,但贷款投资与资金回收只是弱相关,因而所贷资金的一部分必然要用作他途(如补充维持费用),即筹资目标分流。此外,行政化的高校还存在资金管理能力问题,资金规模越大,管理效率越低。

一个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金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当所筹措的资金超过某一特定限度时,筹资成本便会升高。边际资金成本就是再筹集一元资金的成本,它在一定条件下随所筹资金的增加而增加。所谓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金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就是说到达某一点时,再追加一元的筹资的资金成本将增加,这个“点”称为突破点。以此类推,如果不断增大筹资额,便会出现一连串的边际资金成本增加的突破点Gi.如果用图形来表示,边际资金成本线即MCC线便是一条连续上扬的曲(折)线。

高校筹资规模增加的效率损失可以视为变相的边际资金成本,因此也服从MCC线连续上扬的规律。高校现有的资金结构大体上由学校收入与贷款组成,所以计算突破点与加权边际资金成本的公式可以简化为:

突破点=保留收益(留存基金)÷该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高校上扬的MCC线有没有约束?答案是肯定的。在企业的情形,突破点不能超过内含报酬率(投资净现值为零的报酬率)。虽然已经假定了高校只有一种投资机会(投资目标),但是既然我们认为高校与企业的边际资金成本曲线没有本质区别,那么,边际资金成本曲线不超过投资内含报酬率,就是高校贷款额度的第二约束条件。内含报酬率需要事先设定,由于高校自有资金不需要考虑报酬,只需考虑还贷付息,显然有:

留存基金率=保留收益÷学校收入,即U′n=Un÷W

由公式I,U′n应高于贷款利率r.

仍然举例说明。设某高校原学校收入为2亿元,考虑贷款2亿元用于新区建设,资金成本r1=7%,如果贷款分十年还本,则至少需保留收益0.34亿元。则U′1=0.34÷50%=0.68(亿元),即贷款达到0.68亿元前,边际资金成本都是7%.一旦耗用了留存基金,就必须再贷款,但超过0.68亿元,则产生效率损失,设这时的资金成本为r2=9%,如果还须贷十年期贷款2亿元,负债在资本结构中的权重变为4÷6=0.67,保留收益至少应为0.34+0.38=0.72(亿元),则U′2=0.72÷0.67=1.07(亿元)。当然还有其他突破点。MCC线从7%,9%,…连续上扬,可能超过留存基金率(例如第二突破点时为0.72÷6=12%),这时,应自动中止贷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N].南方周末,2004-8-12.

[2]彭久麒。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8)。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一、校园卡系统的一般功能概述

校园数字化通常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校园卡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环境和支撑平台,其构架完全服从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数字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卡系统既是数字校园的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也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核心引擎。在该平台下,各相关应用系统以构件方式存在并运行其上,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数字校园规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在校园网络上满足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需要。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校园卡系统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具有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类基本功能。

(1)多证合一、以卡代证: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校内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

(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确保校园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服务:透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一步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目录服务,即基于校园数字资源统一组织和应用集成所形成的各种校园网络化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分级、办公自动化数据交换、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等。

(4)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如饭票、水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5)校内消费资金统一归集:通过分布于校园内各消费点的POS终端,在实现校内消费刷卡支付的同时,实现了校内资金流动的统一归集,在技术手段上满足了学校对下属经营服务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

与校园卡身份信息直接绑定的银行卡,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相同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外,增加了个人银行账户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之间的自助圈存转账服务功能,满足校园卡持卡人校内消费资金自行划转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目录服务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目录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校园卡系统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卡信息来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先考虑的因素。

3.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些信息服务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源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关联性便是至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得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是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的封闭特征不同,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

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能够与校园卡系统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双重功能的集成身份认证环境,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

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发放自动存人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

通过校园卡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在与银行紧密合作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学校财务管理将大幅度减少现金的流动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

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除了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规划财务综合管理功能,布局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心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内容,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基于校园卡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

在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账务管理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发放类财务管理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将改变以往依靠手工传递数据信息的落后方式,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入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通过对校园卡持卡人不同角色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与角色相对应的财务管理项目信息,持卡人即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性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业务是在将项目经费管理与个人校园卡关联,以校园卡代替(多张)经费卡的应用背景下,经费负责人委托经办人代办报销、借款或转账支付业务时,通过对经办人校园卡进行联网授权,明确授权办理的业务类型、经费额度、有效期限等,形成数字签署来代替传统的签字机制,以避免会计业务中因办理人授权不详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通过校园网主页、学生收费数据系统与合作银行网上支付平台的跨接,可以便捷地实现基于Inter网的网上自主、异地缴费,为学生自主缴纳在校费用提供更为有效的实现平台。

对于由校园卡系统产生的校内消费资金,财务部门仅需由校园卡系统本身提供的分账对账系统进行归集资金的分配与结算管理。为了解决专项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计划、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因多部门分块管理造成的数据不统一问题,并满足管理层对于执行情况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引入基于校园网络的专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实施对专项建设项目执行过程的全面管理,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完成计划管理、采购执行、验收入库、资金使用、财务数据衔接、项目结转、实时查询统计等功能。

参考文献

[1]万里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03).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双语教学;趋势研究;应对策略

1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日益加深的趋势,国际社会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趋势之一。在此背景下,进行国际交流的人才就成为各国所急需的资源。这部分人才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其次还应该对本国的基本外交立场以及国际的交往准则加强了解。为了实现专业交流人才的培养,大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对于不同地区的地理情况和人文因素加强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案,而且双语教学应该不仅仅限于英语,还包括日语等相关的语言。本文主要对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相关趋势和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

2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模式的趋势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深入,双语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采取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也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应用的广泛化决定了双语教学必然会拥有光明的未来。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双语教学模式的总需求量日益增加。国家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必然离不开财务会计方面的往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总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正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进行跨国贸易必然离不开掌握国际交往技能和双语的财务管理人才,这也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的重要人才支撑。加强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学生双语教学的力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创设出国际贸易的相关场景,为其国际交往和贸易的实现做准备,进一步实现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也正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对于双语国家贸易人才的需求正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也就必然导致双语教学模式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2双语教学模式的质量要求呈现出日益提高的趋势。国际交流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基本的会计和财务专业知识,同时也必须要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并推进国家进一步与国际社会接轨。现阶段我国正对国家会计专业的学生标准进行重新修订,修订之后的内容和标准正呈现出日益与国际接轨的基本趋势,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实现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更不是仅仅把会计知识转化为外语进行讲授,而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外语能力和高校财务知识实现国际贸易环境下问题的及时解决。2.3双语教学模式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化。双语教学只是为了实现专业知识教授的一种模式,并不是实现语言水平提升的方式。这就要求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中文和外语相结合的方式,始终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总观念,在此基础上将财务和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外语知识进行合理的结合,并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行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总目标。2.4对双语教学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帮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综合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务管理知识的国际化和应用型必须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对双语环境呈现出较为迫切的需求。但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教学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很难实现双语环境的创设。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比如通过宣传栏等方式营造出双语学习氛围,进一步实现学生双语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尚未形成成熟的双语教学意识。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际交流和贸易准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并没有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课堂上仍然以中文教学为主甚至根本不运用外语。很多学校的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双语教学缺少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个创新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3.2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较少。我国很多高校老师主要使用的语言都是中文,很少有使用英文进行授课的老师,更时难以找到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老师,这就导致高校能攻击承担起双语教学任务的老师数量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给课堂授课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3双语教学师资队伍质量难以满足学校和课程发展的需求。双语教学要求老师一定要掌握熟练的外语专业知识,并拥有丰富的实践交流经验,与此同时老师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会计财务知识,并树立起全球化的视野和立场。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教师仅仅拥有国内的学历,没有国外留学的经验,缺少实践经验和技能,这就导致教师的质量难以满足相关的需求。3.4缺少双语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材。现阶段我国有部分高校具备双语教学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是从总的大方面来件,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符合标准的教材,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几乎只有中文版本,有的学校甚至只使用老师自己编订的相关教材;较好的情况是中文和英文相互掺杂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双语教学提出的需求,也会导致课堂讲授质量的下降,给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3.5双语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进行的双语教学仅仅有模式,并没有实际上的应用,学生所掌握的仅仅是数目不多的词汇和句子等,这些不仅仅不会给学生产生实际的教育作用,更难以实现国际化视野和立场的传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甚至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学生只有接受双语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满足社会进步提出的要求,这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双语教学模式正呈现出日益广泛化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式还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如下的解决写略。4.1提高双语意识。学校、老师和学生必须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双语教学意识,必须要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2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首先高校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老师的素质考核,包括学历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有着明确的认识;其次,老师还必须要有全球化的基本视野,并能运用自己的技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双语教学模式的最终需要。4.3促进教材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政府应加强对教材编订的重视程度,组织专业人才对教材进行及时的编订,尤其注意案例的使用,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坚决防止单纯解释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编订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材。4.4对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创新。财务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型,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的编排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基本需求,尤其应该重视实践技能和全球视野的强调。4.5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不具备双语教学的天然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基本国情就必须在日常教育中着手创造较小的双语环境,并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学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时代的进步和变迁中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面对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的基本情况,只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满足时代进步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育,包括质量和数量方面的双重关注,还应该编订合适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晁伟红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炜,蒋堃.高校双语教学实践初探[J].改革与开放,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