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

能源经济论文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1ADF检验

由于同时受随机趋势的影响,现实中大多数经济现象的时间序列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平稳的,检验是否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方法最常用的是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根据平稳性检验基本原理,采用ADF检验法,借助EViews7.0软件的操作,分别对lnGDP和lnEC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检验两个序列的原序列、一阶差分及二阶差分序列。检验结果表明,lnGDP和lnEC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表现为不平稳,但二阶差分后序列表现出平稳状态,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和lnEC的二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检验顺利通过。

1.2协整检验

协整是检验一组非平稳序列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即是否存在共同的随机性趋势。由于lnEC和lnGDP都是二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即采用E-G两步法建立回归方程。首先,利用OLS对lnEC和lnGDP进行回归建立两者之间的协整回归方程如下:Ln(EC)t=5.11668426058+0.428867357494*l(nGDP)tT=(62.09929)(43.30398)通过Eviews估计计算得到,lnEC的方差值(R2)为0.988925,调整后的方差值为0.988398,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高;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可决系数达到了98.89%,T和F统计量都非常显著,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1.3Granger因果关系

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用来分析两个序列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是否受到另一变量的滞后影响。本文按照AIC准则通过选取1~2两个滞后期来检验lnEC和lnGDP二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下,得出lnEC是lnGDP的Granger因果关系、lnGDP不是lnEC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论即1991~2013年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一种单向因果关系。

2结语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表明,截至2010年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68亿立方米。涩北气田产能近100亿立方米,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盐湖、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和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提供了清洁能源保障。太阳能资源利用尚未形成规模。日照充足,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太阳能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全省年日照时数在2300-3500小时之间,仅次于,居全国第二位,太阳辐射总量在每平方米5637-7420兆焦耳之间,年接受太阳能折合标煤达623亿吨,合360亿万千瓦时电量,相当于龙羊峡电站年发电量的6万倍。截至2013年末,太阳能发电厂有124家,其中光伏发电厂123家,光热发电厂1家。太阳能发电量28.16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加13.68亿千瓦时,增长94.5%。但太阳能推广应用总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太阳能产业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关联度还不高,应对市场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太阳能建筑尚处在起步阶段,太阳灶、户用电源的利用尚未形成规模。可燃冰利用技术尚未解决。祁连山南缘成功钻获可燃冰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远景储量达到350亿吨油当量,且开发利用条件较为优越。目前关键是开发利用的环保和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不能进行大量开采:一是在开采可燃冰过程中,如果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甲烷气体,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二是可燃冰开采过程中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水,释放岩层孔隙空间,使其赋存区地层发生固结性变差,引发地质灾变。目前全世界对“可燃冰”的研究大都只处于科学勘探层面,还没有进入实际开采实用阶段。

2.主要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本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GrangerCausalityTest)对主要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分析做进一步验证。平稳性检验。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通常来说,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必须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检验,结果如表4。从表4看,GDP与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数据经对数化处理后,仍是非平稳数据,但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因此对一阶差分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2.格兰杰因果检验。从表5看,LNGDP是LNCP、LNNG和LNWE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LNCO和LNGDP之间不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这与前面的相关性分析结论基本上一致。以上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带动原煤、天然气和水电生产的主要原因,原油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关系。这说明,主要能源生产是一种被动式的发展模式,能源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有限,反而是经济增长带动了能源生产。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与发展战略有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确立了以保护生态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2008年更是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全省经济建设都围绕保护生态开展,并未通过资源开发、销售等途径谋求带动经济发展。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从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看,GDP与原煤、天然气、水电生产之间相关性较高,分别为0.9854、0.9801、0.9764,与原油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为0.5190。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表明经济增长对原煤、天然气、水电等能源生产存在单方向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是能源生产增长的推动力。因此促进能源生产和结构改善,要以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基础。

2.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的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资本拥有量弹性系数分别为0.5397和0.3031,这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资本的推动作用。全省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单位GDP能耗依然较高,节能降耗压力较大。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全省能源消费主要以工业为主,且煤炭的消费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近年来天然气消费比重有所上升,但水电开发利用能力还相对薄弱,太阳能、风能的利用还处在启动阶段。随着全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全省能源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建议

1.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创造良好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结构从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向节约型、集约型转变,改变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能源结构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应为适度发展煤炭产业,进一步发展电力,提升天然气利用强度,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加大研发力度,探索可燃冰等能源供给新领域。一是要保持一定的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供给能力。二是要加大煤炭产业整合力度,促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三是要重视能源清洁利用技术,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尽量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四是要制定鼓励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步伐,提高水电、太阳能、天然气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能源结构,走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

3.建立能源生产、消费监测和预警机制,关注高耗能企业的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调整高耗能产业的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审批项目。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提高高耗能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业和年能耗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建立台账,加强监测,同时督促企业加大节能技术研发力度,重视先进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及耗能设备。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产业经济政策因素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例:构成当今世界一次能源主体的石油资源和煤炭资源,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特殊的当期和长期资源开发成本。因此,市场失灵的情况就更加突出。

2.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根据英国石油(BP)1987年至1992-年发表的世界能源统计年报的研究结果,可见世界已探明化石燃料资源是相当有限的。按照1991年底的调查,石油仅够开采和使用43年;天然气只够开采59年;煤炭相对较丰富,也只能开采239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勘探化石燃料资源地域的不断扩大,储量将会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如此,化石燃料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然是不可再生且十分短缺的资源;我国的化石燃料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十分短缺,探明储量按91年的开采速度还可开采23年。从1995年开始,我国便是石油纯进口国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能源资源并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世界能源资源调查》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应付能源需求的状态之中,因此: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问题是资源的短缺和资源的利用问题并存。二方面,极为短缺的能源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一旦开发便可以长期发挥效能,甚至永远使用的清洁能源资源——水能的开发利用却不到10%。而在我国石油产品的消费中,却有相当数量是用来发电的。由此可见,产业经济政策如何使我国短缺的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决策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都是落后于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在“七五”计划末“八五”计划初,全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时间全国都面临缺电的紧张局面,到处是一片拉闸限电的场面。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各地、各部门便各显神通,用各种方法办电。从此,我国的电力建设便硝烟四起,各种电力建设方式一哄而上,这种混乱局面为决策加大了风险。例如,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但是,除了开发条件较差,输送困难以外,建设周期长,难以满足能源需求中心的需要,也是决策的风险之所在。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斥巨资建设四川西部金沙江支流雅菪江上的二滩电站,以满足四川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但是,该电站的建设经历了将近15个年头。这期间,四川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电力,的持续紧张,从90年以后,四川便陆续在四川东部地区建设了好几座大型火电站。其结果是,二滩电站一投产,就面临着四川电网电力过剩的尴尬局面。到头来,不得不大量弃水,每年要蒙受近2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当然,二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上的问题。又如,新能源在未来世界能源布局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的情况是,要么开发技术还不十分成熟,要么投资太大开发经济效益很低,或者安全不能得到绝对保证,或者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形成产业效益,所以,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决策带来极大的风险。

4.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同时,这些外部性问题有时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为:

环境问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于煤炭,煤炭占我国能源的3/4。电力生产主要是火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5%左右,而火电中约85%又是煤电。我国用于发电的大多是含硫量很高的煤炭,脱硫技术因为成本问题还很落后。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电的开发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一些高坝大库的建设,不但诱发水库地震,引起山体滑坡,而且水库淹没改变了库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伤害。

运输问题:天然气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储量,但开采度很低,我国主要的终端能源形态还是煤炭,因此,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北部各大城市的污染程度已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由于烟尘污染,有些城市如兰州,工农业生产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使用天然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途径,但是,主产区在西部的四川和新疆,运输成了制约天然气工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障碍;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等北部省份,运输问题同样存在,而新疆的石油要运到经济发达地区,其成本也是非常惊人。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决定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由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进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大量失业人口还会加剧。

鉴于上述原因,政府在制订产业经济政策时,应体现以下作用:

1.维护公平竞争。采取税收等政策手段和反垄断法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2.控制总量平衡,合理规划各种能源形态的发展布局。采取信贷、价格、关税等政策解决总量平衡问题;采取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措施达到各种能源形态的合理布局以及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能源形态应给予特殊支持。

3.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法规和标准,保障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控制能源工业对环境造成损害。

4.提供社会保障。通过财政支持,提供社会保障,对特殊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支持。

5.支持研究开发。未来的能源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现有能源项目的开发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费用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因此,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促进基础研究和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

6.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决策风险,增强公众对能源工业的理解和支持。

7.必须协调各种资源的利用。要解决资源的制约问题,应加大化石类能源资源的勘探力度,为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发展寻找战略性资源储备。开展国际合作,在安全和稳定并与我国具有传统友谊的地区和国家建立能源基地。现阶段应尽可能加大力度的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量少消耗有限的化石类能源资源。

9.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变西部地区资源性经济为产品性经济。在政策上应给予扶持,其力度应比当年建设经济特区更大,这样运输和就业问题也可得到解决。

二、部类政策因素

由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不同部类的作用、对象不同,因此,在政策上应该具有一定差别。同时,由于生产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的服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有一般性生产单位,也有特殊性生产单位;有国家需要鼓励和大力发展的生产单位,也有国家需要限制和逐步萎缩的生产部门等等。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服务的对象同样山是干差万别的,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高收人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有人民群众一般性消费,也有政府公益性消费等等。因此,在为两个部类提供服务的时候,能源工业各部门不但要有自身适应市场要求的服务准则,而且在政策方面也应当有所区别,以保证政府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当然,由于能源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能源商品的时候,并不可能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的生产,因此,部类政策因素只能在能源商品的供应过程中起作用。

1.在生产资料的供应领域里

我们把能源需求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两个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源商品在生产资料供应领域里应该属于中间需求的范畴。在这个范畴里,宏观经济关系既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阵来表示,也可以用改进的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与各部门总产值生产能力来表示。而能源经济中的部类政策因素,就必须考虑国民经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能源商品消费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间能源需求总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较小的,但是我国中间能源需求的效率,也就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大于发达国家,提高能源产品转化效率,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各行业关注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在生产资料领域里的能源消费政策就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引导我国的各类企业不断地探索新的生产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例如: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约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5%—80%,但对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在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里;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能源形态和产品,应当严格加以限制。对于热能转化效率低,废气排放量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应坚决予以淘汰。与此同时,鼓励清洁能源形态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二次能源产品的使用,给予政策上扶持。

2.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能源产品用之于人民群众,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水一样重要,我国政府下大力气于上个世纪末实施了村村通电工程,又于九·五计划末期开始实施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但是,居民用电的质量和价格仍然是困扰电力工业在消费领域里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消费政策应当引导居民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均国民收入不高,另—方面是由于贫富差距比较大。因此;相当多的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还主要依赖于一次性能源形态,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的能源消费向电气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把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又可以大大地推动电器行业的大发展。在开发农村市场中,减少农民支出,采取转移支付方法,降低西部能源开发成本,补贴农民能源消费。

由此可见,能源经济的部类政策因素不仅会对能源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也影响把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成本,又对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以能源产品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区域政策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环境差别巨大,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各不相同。1999年我国最发达地区深圳市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均收人每年只有400-500元人民币,其中的最贫困家庭,全部财产价值不足200元人民币。有的地区的人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仅只有1.4-1.7年。因此,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

2.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扶贫计划是我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一项面向全国贫困人口的政府计划,我们应把这项计划同西部能源项目建设的移民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因为,西部的能源建设项目都是在贫困山区实施的,移民都是贫困人口的搬迁。此项工作不但能够加快西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而且有利于西部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作为生产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部类政策应当鼓励和引导能源产品消费企业提高单位能源产品消耗的转化效率,减少井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及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在作为消费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应当鼓励和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走家庭电气化道路,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用指导全国的部类政策还不够,还应有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扶持西部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此,立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该有所差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本来就非常巨大的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得以逐步缩校

3.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给予提高产品单位能源转化效率的能源消费以政府扶持,提供贷款贴息、对能耗降低部分给予政府补贴和奖励;减少并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和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产品生产。

4.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就全国来说,经过1993年到2000年的发展之后,估计2000年后我国农村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为65%~70%。这些增长绝大多数是在乡镇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就广大的西部地区来说,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是幅度远远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必须用发展经济的特殊区域政策来解决。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西部落后地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世纪福音。因此,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时,就要结合西部落后地区的历史、现实、民族文化的情况,在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方面,给予区域特色的扶持。

四、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根据我国关于2050年远景发展规划;原国家能源部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经过近七年的研究;按1990年我国经济的总规模,分高、中、低三种发展速度对我国2020年、2050年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三个方案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2000—205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想定方案

1990-20002000-20202020-2050

低方案8.06.03.5

中方案8.26.34.1

高方案8.376.564.69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1990-2000年的实际增,长率大于9%的情况来看,表中的预测绐定值还是偏低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不论是太阳能还是生物能,都拥有巨大的储藏量,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生物质能中,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按1992年资源量计算,分别达到2.7亿t和1.3亿t标准煤。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的转化技术、农村小型沼气技术以及城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此外,地热能和风能的储藏量也很大,且风能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关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所以,从能源形态政策方面来说,应当鼓励和积极推进这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电东送已成为该战略中的重点项目。在此项目中,又是以水电为主。从这一点来看,能源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向可再生能源形态转移了,但是,在政策层面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的诸多问题。

根据205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能源王业发展的想定方案,我国电力工业在新能源的应用方面将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中,核能在新能源的应用中就占主导地位。由1990-2050年我国电力供应可能装机容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中,核电和新能源将分别占到6.1%和1.8%;而到了2050年,核电和新能源则分别占到12.5%和4.5%,到时候将与有50年发展历史的水电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例如:我国的铀资源,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为100-200万t铀。铀资源对核电发展的保证程度的估计是:对近期发展目标(2000年6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有余;对中期核电发展目标(2010年前建设20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可以保证;对远期核电发展目标(2050年前建设1.2亿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将有希望。考虑到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02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有限性,专家们预计到21世纪中叶,核能有可能是仅次于煤炭而居第二位的人类利用的能源形态。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五、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1.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因此,资源开发的政策取向一定要起保护和大力提倡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限制、禁止零星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作用,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存在着私人小煤窑同国营大煤矿争资源的现象,存在着农民从国家油田盗取石油以及土法练油的现象,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些破坏和浪费宝贵资源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蔓延的趋势。因此,保护资源的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将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任务。

2.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3.社会保障政策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对资产的管理就是对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投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与资产的形成和使用紧密相关;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和收入也与资产的消耗和增值相关。因此,资产经营管理对有效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搞好企业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另外,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采购管理关系紧密,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与企业的营销管理直接相关,无形资产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关联,因此,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价值。

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几乎涉及企业所有的成员和活动,但是不同成员在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却是不同的,作为CEO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伙伴、独立和客观的战略与策略分析家、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的革新者,CFO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呢?

一、CFO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能

(一)立足企业整体经营进行资产经营管理

1.基于企业目标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但不同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其具体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以“做大”为目标,有时以“做强”为目标,有时以“做富”为目标,相应地这些不同目标下的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思路是不同的。

在“做大”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实现此目标的途径很多,但从资产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增加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资产投入规模,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收入;二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快资产周转速度,通过内含扩大再生产提高效率、增加企业收入。

在“做强”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从资产经营管理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除了可通过资产经营管理增加收入外,可从以下角度增加利润:一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二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

在“做富”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资本增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资产经营管理角度追求资本增值,除可通过上述“做大”、“做强”的途径外,主要还应结合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一是优化资本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用尽可能少的股东投入资本,支配与控制尽可能多的资产,提高资本增值效率;二是优化资产结构,搞好企业资产重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基于企业战略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战略通常包括整体战略和组织内部单位战略两个层次。整体战略关注企业是否处于合适的行业组合,什么样的行业是企业正确的选择;组织内部单位战略关注企业应扩张还是收缩,是采取低成本竞争策略还是产品差异化策略。企业资产管理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与策略选择为前提,并据此进行资产管理。

首先,应进行企业战略分析,通常包括行业分析和企业竞争策略分析。行业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行业的盈利水平与盈利潜力,因为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市场谈判或议价能力不同,其盈利能力和潜力大小可能不同。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的目的在于根据行业分析的结果,正确选择竞争策略,使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高盈利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竞争策略有两种,即低成本竞争策略和产品差异化策略。

其次,企业资产管理要依据企业整体战略,决定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投向、资产规模、资产结构;依据企业内部战略,决定企业资产是保持规模、扩张规模,还是缩减规模;依据企业的竞争策略选择,决定企业资产的具体投向和资产使用情况。

(二)通过资产经营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

1.基于现金流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不应只将现金看成是普通资产,而应将其与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一是将现金流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结合起来,通过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二是将现金流管理与企业资金管理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将现金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和支付能力管理相结合,保证企业经营持续、健康发展。2.基于资产规模扩张的企业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通常决定着企业规模,在当今大部分企业追求规模扩张的时代,如何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CFO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技术进步对企业产出的贡献;二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优化企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三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搞好资本经营,用较少的资本控制较多的资产,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3.基于资产配置优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资产配置状况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如企业自营资产与对外投资的结构状况、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结构状况、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结构状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CFO应通过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正确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4.基于资产使用效率提升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是资产经营管理的核心与关键。CFO要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是要提高资产使用率,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浪费;二是要提高资产利用率,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产。由于企业资产使用与利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存货管理水平及效率与企业销管理水平紧密相关,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及效率与企业投资管理、技术管理和资金管理水平紧密相关,速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都可反映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通过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率的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CFO的重要职责。

二、CFO如何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管理

(一)提升资产经营管理理念

1.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理念。企业资本增值的核心是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直接体现都与资产相关。因此,CFO在资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树立价值创造理念,以是否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作为资产经营管理的标准。但由于企业创造的价值与实现的价值并不总是一致,因此CFO不仅要重视资产的价值创造,还要通过正确处理企业与投资者、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或使企业价值在市场上得到更大幅度的实现。

2.资产经营理念。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理念的指引下,CFO在资产管理中一定要突出经营资产的理念,在资产存量经营中,要树立充分有效利用资产,避免资产闲置、浪费的理念;在资产增量经营中,要树立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理念;在资产配置经营中,要树立资产结构优化及风险与收益均衡理念。

3.管理控制理念。要实现上述资产经营目标与理念,CFO必须加强对资产经营的管理控制。具体体现在:各个层次上的管理控制,如从战略层面、经营层面到作业层面的控制;各个环节或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利用各种职能进行的控制,如制度控制、预算控制、报告控制、评价控制等。

(二)掌握资产经营管理技术

1.资产经营技术。凡是进行资产经营决策的方法都可划归到资产经营技术范畴。从整体看,资产经营技术可分为资产扩张和资产收缩经营技术;从经营内容看,可分为资产存量、资产增量和资产配置经营技术;从具体资产看,可分为现金、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技术等。

2.管理控制技术。从程序上说,管理控制技术包括战略目标分解、控制标准制定、控制报告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控制者激励等环节;从具体方法上说,包括预算控制、反馈控制、适时控制、评价控制和报告控制技术等。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能源产业技术还处于未成熟阶段。我国目前对于新能源产业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未成熟阶段,部分甚至仅仅处于研发阶段,无法投入实用。就短期来看,新能源产业成本较高,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少,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产业。

(二)新能源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而导致的核心技术缺乏一直是抑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导致我国的生产水平跟不上世界市场的需求,使得新能源产业盈利能力不足。

(三)新能源产业政策配套不足。由于大部分新能源产业都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其生产成本较高,获得市场认可度的难度大,很难在竞争中进入市场,需要国家的扶持。加之,我国的财税政策在资金投入、激励企业创新和引导社会投资方面并没有太多作为,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四)新能源产业技术转化率低。由于我国的中介服务系统并不发达,导致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一方面是企业难以得到合适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科研机构找不到合适的成果扩散渠道,这种第三方连接的匮乏导致了先进的技术成果不能产生社会效益。

二、新能源经济增长的出路

(一)实现产业内良性竞争。在不同地区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试点小规模开发。但是开发新能源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满足许多复杂的技术要求,许多企业无法获得相应地资质,造成进入壁垒很高。如果仅仅由一两家企业单独进行开发则容易形成垄断,严重限制经济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情况也就是这样,特别是在新能源发电这一块,往往是央企“吃肉”,中小企业跟在后面“喝汤”的局面。故而,只有打破垄断,形成产业内良性竞争,才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以科技带动产业振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目前来看已经落后于世界的许多国家,一般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购买传统的矿石燃料。所以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应该考虑到多重发展道路并进的方法。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所以即便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差距也比较小。这种比较小的差距一方面让我国存在着技术上赶超他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技术引进制造了困难。所以,新能源的这种特性就明确了一点,其发展壮大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培育。这种扶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方面的支持。财政资金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只有拥有了足够雄厚的资金,才能满足科学研发的经费需求,也才能吸引人才的流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

第二,政策方面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政策为新能源的市场投入保驾护航。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的在短时间内有效带动科技的发展。

第三,配套设施的建设。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并不是简单地提供能源就行了,它需要一整套将新能源有效利用的基础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资金流动,还需要政府对各方进行统筹调配,相互呼应。第四,整体的规划。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可能因为政府扶持的原因,会让一些新能源的生产出现一些爆发性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只是暂时地。一种能源真正被广泛使用需要有一整套相关产业来配套,这种产业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浪费,以科技发展水平为前提,循序渐进。

(三)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我国家,在为高速的发展寻找代替能源的同时,更新国民的能源理念也是发展我国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将我国传统的克勤克俭的生活态度以“低碳消费”、“低碳生活”这样的时代新词重新介绍给人们,让人们理解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并将之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真正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接受新兴能源的应用。

三、结束语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该能源管理系统包括1个管理中心即集团公司总部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及5个分公司分别设立能源管理分中心。主中心与分中心通过工业环网网络连接,构建成千兆数据传输的局域网络。按等级授权网络用户权限,不同用户通过WEB访问EMS系统数据。整个工业园区的能源流程实时信息、生产工艺流程实时信息和安全环保视频监控画面都可以在主中心(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大屏幕系统上自由切换,便于实时监控和管理。集团总调度可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平台对下属5个分公司的生产、能源、物流、环保、重大危险源等情况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调度。EMS主要包括能源管理子系统、生产调度子系统和EMS综合监控子系统。

1.1能源管理子系统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能源管理各项制度,制定集团及各分公司的能源管理方针和节能目标,为能源管理活动提供行为准则和目标。将水、电、煤、蒸汽能源作为集团公司级的资源,集中进行监控管理和平衡调度,实现集团各分公司能源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和使用,一站式的管理和按授权级别的分散使用,实现能源的工序成本核算,将采集的能源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建立客观的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能源预测、能源计划和平衡及实绩管理、能源数据统计分析、能源对标管理和节能改造、能源计量系统。

1.1.1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在集团总部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生产副总为副组长的能源管理小组,对能源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在集团生产办设立能源管理办公室,负责集团能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对能源管控大厅进行管理和调度。各分公司成立以生产副总为首的能源管理办公室,成员由各车间主任组成,落实集团能源管理决策和方针,负责本公司的能源管理日常工作。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建立、健全集团和各分公司的各项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管理的方针和目标,通过自上而下的能源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对各分公司的能源管理工作实绩进行评价和绩效考核,从而保障集团能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

1.1.2能源预测通过对EMS数据库各产品耗能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整理,结合未来某一期间(月、季度、年)的生产计划,建立各分公司能源消耗预测与优化调度模型,对水、电、煤、蒸汽等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耗进行预测,得到能源优化调度的建议和方案,实现能源的“事前静态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1.1.3能源计划和平衡及实绩管理按照各分公司月度生产计划及能源预测优化方案编制能源供需计划,指导各分公司按照供需计划组织生产,向各生产工序提供所需要的能源量,并实时跟踪能源计划执行情况和现场运行状况,在线动态调整能源供需;建立各分公司的水、电、蒸汽的能源平衡网络图并设置平衡记录点,结合月度各能源统计数据,依据能源平衡表对各能源的实际发生量、使用量、损耗量进行计算,使能源介质的供入量=有效能量+损失量保持平衡,取得能源生产运行的实绩数据,用于反映各种能源数据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

1.1.4能源数据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对平衡后的当期和历史能源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获取能源消耗定额和能源计划的执行情况、能源成本的变化情况,得到集团及各分公司产品能耗的单耗量和累计量的月度报表,水、电、煤、蒸汽等能源的月消耗量、折标量和综合能耗量,重要产品的能耗同比和环比数据以及相应报表的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通过各种图表(例)可以直观地掌握集团各期能源消耗的对比情况,查找能源消耗水平。依据各产品详细的能源对标值,不仅可以用于指导集团公司的能源对标管理工作,真正做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可以按照集团公司能源管理制度对能耗超额和节能单位、个人进行奖惩,通过适度的考核机制,督促各分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改善。

1.1.5能源对标管理和节能改造通过对产品综合能耗分析,确定需要通过能效对标活动提高的产品能耗值或工序能耗值,并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差距,分析原因制定对标改进方案,实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和实施节能项目进度计划,分阶段对能源对标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对标标值,并制定下一阶段的能源对标活动计划,进行更高层次的能源对标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节能降耗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1.1.6能源计量系统建立各分司的能源计量器具、主要用能设备、次要用能设备以及能源计量人员台账,建立能源计量仪表记录数据库和临时能源录入数据库、设备运行档案,保证设备有计划检修,监控大功率耗能设备及各系统运行,统计各系统开车率及大功率耗能设备运行时间,并落实考核,督促各公司提高开车率,在系统停车后,检查有没有无关设备空运转,降低电力消耗。通过对全公司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实现主设备停机、辅助设备停运的节能效果。

1.2生产调度子系统

通过集团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平台实现集团生产总调度对各分公司生产实时控制,监控生产工艺参数,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原料、中间品、产成品的产量和质量情况,满足生产总调度和分厂调度实时把握生产现场情况,实现生产和能源的协调管理。同时将生产现场重要装备和重要场所的视频画面调入调度中心,实现生产事故的报警及应急指挥等功能。

1.2.1生产计划模块建立集团各分公司产品的年度生产计划表,按月进行分解,通过查询系统对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计划和实绩的对比分析,作为对各分公司年度方针目标的落实情况的评价依据。

1.2.2生产调度模块各分公司调度通过能源管理网络系统将当班的生产情况上传至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平台,集团调度根据调度日志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分公司的生产运行情况和产品产量信息,掌握各分公司的生产实际情况。通过调度指令系统将集团的生产决策和计划任务传达至各分公司;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或装置的温度、压力和存贮量等指标的运行情况,一旦超出设定的上、下限指标,自动触发报警装置,集团调度能够快速调出应急预案,指导应急指挥,并通过短信系统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对应的人员,实现生产事故的联动救援和防护。

1.2.3生产统计报表模块建立各分公司每种产品的生产日报表系统,自动生成月报表、年报表、经济技术指标报表、产量报表、能耗报表,具备自动储存汇总分析功能,便于系统内各用户以数据为依据开展能源管理工作。

1.3EMS综合监控子系统

以集团能源管理中心大厅为中心将各分公司的DCS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上传到管理中心机房服务器,集团总调度通过大屏幕系统监控园区分厂生产运行和安全环保情况,实现集团对各分公司生产和安全进行集中监控、协调和报警的管理。

1.3.1生产工艺监控将各分公司的DCS系统连接至集团能管中心服务器,通过工艺流程图、组态画面、趋势图(多点、单点不同时间段对比)、实时工艺参数和生产数据监控等手段对各分公司的生产工艺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和调度;建立各分公司重点工艺指标监控图和重大耗能设备运行图,通过设立上下限指标和实时报警措施,及时了解公司生产开停车率情况和重要设备的运行情况。

1.3.2能源和共用介质监控建立集团工业园区水、蒸汽、硫酸、氢气、氨气等能源和共用介质的管网图,通过具有远传功能的流量计将实时数据上传至能管中心,从而实现对园区内能源和共用介质流向的实时状态监控,及时用量,并根据各种能源平衡规则和平衡模型进行实时平衡和能耗预测,确保整个能源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和各用能用户的能源供给。

1.3.3三维GIS监控平台借助三维GIS技术,建立集团循环经济园区的立体监控平台。通过对园区的企业建筑、车间厂房、道路、生产设备、企业管网、监控设备进行三维建模,以坐标匹配的方式导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园区三维GIS系统数据库,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全方位展现园区全景框图。用户通过点击三维图上的目标建筑、目标设备和目标管网可以即时查询建筑、设备和管网的基础信息,并能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管网运输介质的流量、分配情况。系统连接生产工艺运行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点击三维图上工艺、视频监控图标,可以直接查看实时工艺运行和视频监控区域的画面,从而提升集团对整个园区的管理和监控效率。

1.3.4安全环保监控通过三维GIS系统对集团工业园区各分公司的厂房、车间、管道、仓库、重大危险源设备等设施进行全景监控,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液氨、甲醇储罐,氢气、液氯和盐酸储罐,硫酸和液氨储罐)等存储量及装置运行情况。通过对参数的设置可以实现分级报警,以便启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在115m造粒塔顶部安装4部高清高变焦360度旋转摄像装置,实现对园区方圆6000m内实时监控,能管中心对其直接控制并储存相关数据具备视频回放功能,对园区内的重大危险装置和设施、排污点(污水、烟气等)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报警和提示。一旦出现重大危险信号要自动触发应急预案,根据安全预案开启相关救援活动。

1.3.5电力监控建立各分公司电力运行组态图,将各公司高压供配电监控系统以及6kV以上大型用能设备的运行工况、开关位置状态、保护信息、实时运行数据等信息采集上传到管理中心进行监控管理,以便于集团及时了解各分公司的电力用能情况。

2EMS系统网络设计要求

2.1EMS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应采用集先进的RTU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SCADA/HMI技术及客户/服务器技术等于一体的机电集成管控系统,对生产工况数据进行统计和管理,并应留有足够余量。该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即系统随工艺不断扩展的特点,可以实现在线扩展和系统扩展;系统还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根据能源系统的工艺特点,确保系统具有较长的运行周期;对安装的服务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控制设备等兼容稳定性要好,开放性要好,且必须能适应恶劣工作环境。该系统要部署安全隔离措施,在EMS数据网络和办公网络间要设置硬件防火墙进行物理隔离,EMS系统网络禁止与互联网络连接,确保系统各层次(系统、网络、应用及与工艺配套)的安全,必要时应设立有效的防病毒防黑客技术措施。整体系统网络设备和综合布线系统满足技术要求,应具备便利的技术和备件支持服务,相关技术指标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2.2EMS系统网络总体架构

本系统采用C/S(工程组态时和简单访问时用到)和B/S(一般客户访问时用到)相结合的架构。网络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在能管中心大厅机房配置WEB服务器、实时数据库服务器、关系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磁盘存储器等设备。能管中心设立集团调度负责EMS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各客户端和各个用户通过内部局域网,采用WEB方式进行访问能源管理系统。在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立大屏幕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和视频监控画面可以直接上传到大屏幕系统,便于调度管理和控制。

3结语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资金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流动,以及资本市场的货币创造或毁灭功能,是影响消费和通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已经来临,且通胀已不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的时候,应该注重发挥资本市场“正财富效应”带来的“消费效应”以提振内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动力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要素总量投入增加,所以,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在金融资源、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以必要的支持,在产业政策方面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中经评论·北京)通胀水平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从2006年初到2007年二季度,中国股票市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上涨近4倍之后,市场的资金开始加速流入消费市场,股市的“财富效应”开始转变为“消费效应”,居民消费信心大增。也正是从去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二季度CPI上涨到3%以上,6月份突破4%,7月突破5%,8月突破6%。 2007年10月份开始,中国股市开始下跌。上证综指从6100点下跌到2008年2月的4500点左右。这段时间,投资者不仅把证券盈利部分拿来消费,而且把大量本金从证券市场撤出,存到商业银行,或直接进行消费。2007年10月到2008年2月,中国的CPI一直停留在6%以上,其中2008年2月达到本轮通胀的高点8.7%。 从2008年2月开始,股市的下跌开始加速,并且形成“负财富效应”和“负消费效应”。一部分投资者不再卖出,看着股票财富缩水,消费信心下降;另一部分投资者“止损”卖出,所剩的资金也没有增加消费的意愿。于是,中国的CPI开始逐月回落。随着上证综指从4500点左右迅速下跌到8月份的2500点以下,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下降,通胀水平逐月回落,到2008年8月已经回落到4.9%。 2008年9月18日,管理层出台了三项利好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资本市场信心崩溃的局面。虽然国际股市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出现历史性大幅下跌,但上证综指还是有了在2000点附近企稳的迹象。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资金从实体经济逐步回流到资本市场,因此中国四季度的CPI有望进一步回落到4%以下。 显然,资金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流动,以及资本市场的货币创造或毁灭功能,是影响消费和通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在牛市的后期,资本市场的“正财富效应”推动通胀上升;熊市的初期,资金从资本市场流回消费领域,也推动通胀上升;在熊市的后期资本市场的“负财富效应”,会抑制消费,促进通胀回落;而牛市的初期,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入虚拟经济,同样会促使通胀回落。 通胀已不是当前经济主要矛盾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各国通胀形成的原因千差万别。对中国而言,通胀并不是简单的货币因素,因为货币即使过剩也有很多出口,并不局限于消费领域。就中国而言,证券市场可以吸纳数万亿元货币,商业银行存贷差以及存款准备金沉淀了十多万亿元货币,房地产市场可以吸纳巨额资金,其余的货币流动性才与消费有关。 事实上,中国这一轮通胀与上世纪90年代的那轮通胀有本质的不同:90年代那次高通胀的背景是“短缺经济”,现在的背景是一般消费品过剩;90年代那轮通胀时,M2增速超过30%,且商业银行没有存贷差,这一次M2增速为16%,大量资金沉淀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账户中;90年代初期中国没有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商业房地产市场和期货市场,一旦需求过剩,老百姓和企业都会囤积商品或原材料,而现在这些资产市场都可以吸纳巨额货币,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投资和套期保值的手段;90年代初通胀的外部背景是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贬值造成出口猛增,而这一轮通胀的外部背景是人民币升值、出口回落…… 总之,这一轮通胀从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学名词在国际上接踵而来,信息经济、高技术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实现这些新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包括科学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在我国,这些名词不仅进入“十一五”规划和中央文件,也已成为地方和企业领导的日常用语;实现这些新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不仅占用了大片工地,成为国家和地方发改委规划和支持的对象,而且取得了实绩,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比例。 以上新经济学思想已经在指导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这些思想的解释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有重复、交叉,又有矛盾之处,还远没构成系统的理论,因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存在严重的缺失。以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已经在世界和中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在运作上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表面化,还远没有规范化,更少有可操作的规则。 因此,在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下,从实践中研究、总结、创新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无论在世界和中国都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在2007年以前由信息化带来的七年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到陷入金融危机的低谷,难以用传统经济学的周期来解释,说明其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 一、新经济学名词与新生产组织形式 目前新经济学的概念很多,给出的定义也五花八门,笔者根据三十年的国内外调研,综合国内外的各种说法在这里给出如下表述: 1.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末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 生态经济研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复合而成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客观规律性。 生态经济着重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索社会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社会经济在生态动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和自然,即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三种状态:一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态;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目前从全球而言,有小部分地区处于第一、二种状态,大部分地区处于第二种状态。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2.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 绿色经济是一种借喻的说法,是生态经济的另一组成部分,主要是保护、维系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自然财富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使自然生态系统维系绿色的动态平衡。 3.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把传统工业经济的开放链改造成闭环,使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循环经济可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 4. 知识经济 早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Machlup)就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1984—1986年,笔者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项目《多学科综合研究应用于经济发展》是国际上第一次系统的知识经济研究,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发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2年,笔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英、法、西班牙文版)132期撰文提出由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支配的经济——“智力经济”的概念,其后又在多种中文刊物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水资源 经济属性 节水型社会 论文论文摘要:基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通过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联系水资源中的经济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以水资源的经济属性为突破口,提出了若干相关的经济对策.包括科学水价体系、水资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虚拟水控制手段等几大方面,以期能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依据。 一、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水量将大大增加。水资源问题正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至于工业化大生产排出的大量污水、废水超过了水资源再生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恶化;而水环境的恶化又造成水资源短缺,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水资源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正是这种联动关系,要求传统水资源概念向现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等概念转变,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护水资源是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物质环境、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经济的保障和支持,使水资源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注意的若干经济措施 1.赋予水以价值,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当前国内水资源问题的首要举措。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而水价正是调节这种关系的杠杆。提高水价可以促进工农业和生活的全面节水,节水投入限度和调水决策等则依靠水价来调节。当然,水价调整后应科学合理地分配,做到了科学分配,水价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才尽到经济调控责任。同时,在实施中还要考虑到农民、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所以,科学的水价体系是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节器。 2.使节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科学水价体系实施的重要辅助经济措施。经济学观点认为,水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水价机制将自动配置水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水价并不能反映市场主体作出决策时所需的全部信息,由此产生了水资源的外部性。针对这种外部性导致的水资源市场的失效,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①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征税(或补贴)的主张,他认为,为了使整个社会的总经济福利最大化,任何行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此行动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任一背离都应被消除,这就是黄金法则。因此,他提出两种方法来矫正这种背离,即税收和政府补贴。②产权经济学家科斯则认为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产权没有界定清楚,如果把产权主体的责任和权利边界划分清楚,就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性。科斯定理的简单表述为: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权利初始界定条件下的自愿交易总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产权最大化)。因此,提出了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将外部性内部化,再通过市场进行自愿交易的解决办法,即提出了所谓的水权交换机制:研究水权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 3.实现考虑“水资源”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基于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经济管理措施。当前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宏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账户体系(SNA)均没有把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的核算纳入其中,只是注重经济产值和增长速度,而并不反映资源的耗减,从而使得核算体系建立在“资源无限,任意取用”的基础上,以至于GDP的虚幻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并存,形成所谓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因此,必须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成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建立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这样可以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两个特性,以便使水资源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围绕中心城市开展生产力布局的模式,以放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构建城市群的实践,表明国内生产力布局模式正逐渐向城市主导型转变。为此,研究环昆经济圈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建设重点,加快环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云南省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发展差距,以促进云南省经济统筹协调和持续快速发展。 论文关键词:环昆经济圈,协调发展,合作,一体化 一、经济圈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经济圈的形成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的产物,是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实现形式,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互动发展的结果。当前,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已日益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经济圈的概念和内涵 1.经济圈的内涵。目前,世界各地对经济圈的实践形式各不同,尚未形成公认的关于经济圈的统一界定标准。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圈是超越单一城市行政区域的大城市概念,一般包括中心城市及与之有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统一体。我们认为,经济圈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市场和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依托一定的结点城市和交通干线,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形成不同圈层的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实现各种经济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从而使不同圈层经济实现有机联系和互动发展。 2,经济圈的基本特征。经济圈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中心性。经济圈的规模大小不等,但通常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不仅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而且对周围一定区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是该区域经济体系的核心和枢纽。二是联系性。圈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产业之间彼此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开放的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结构转化能力与综合竞争能力。三是通勤性。经济圈内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之间、经济区域之间交通便捷,保持着较高的通勤率。 经济圈的边界与各个中心城市的影响力有关。随着中心城市带动影响力的增强,辐射扩散范围的扩大,经济圈的边界也随之扩大。经济圈通常由若干圈层组成,可以是以一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单核心城市圈,也可以是以多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中心组成的多核心城市圈。圈层的划分通常由其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空间要素、交通、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因素确定。中心城市与地区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联系程度,使经济圈因联系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圈层式的结构。内圈是与中心城市联系最紧密的核心经济圈,外圈可以涵盖较大的区域范围,各圈层及圈层内部相互开放与兼容,通过专业化分工及相应的物质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形成有机衔接。 3.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50—1994年,城市总人口增加了18.25亿,年均增长2.94%,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达到45.2%。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迅速形成了一批大城市。1950-1990年,5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城市从8座增加到33座,聚集人口由5200万人增加到3.15亿人。预计到2015年,大城市人口将达到7.32亿人,占世界同期城市人口数的18.1%。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大城市的发展,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集聚作用不断增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不断增强,联系不断紧密。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周边地区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城市中心圈。随着中心圈集聚辐射作用的增强,以及城市功能的外溢和扩展,形成了次级层次的经济发展圈。当中心地区的辐射集聚力影响到整个区域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圈层结构,呈现出环绕中心区域的多层圈形经济结构。 经济圈形成与演化的内在动力来源于经济的集聚效益。产业对集聚效益的追求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规模扩大、空间范围扩张。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逐步加大,通过将一部分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疏散,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与次一级的中心城市融合形成更大的经济圈。城市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1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成员:景体华、魏书华、邓丽姝、齐福全等;报告执笔人:景体华、魏书华。景体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魏书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执笔:景体华魏书华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 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改革开放之日起,我国就开始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了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正式成员。到2006年底,我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在这五年中,我国履行了加入WTO的所有承诺,清理了2000多份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废除了其中700多份与WTO规则不一致的法律法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之际,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对中国的表现给出了“A+”的评价。 加入WTO的五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突破10000亿美元。入世五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占到13%的比重,跃升为第三大贸易国,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三季度世界银行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200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度有可能超过美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动机”。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蜜月期还没有结束,与多个贸易成员国的贸易摩擦就已经接踵而来。根据WTO秘书处对2007年上半年各成员国的贸易纠纷调查报告:各成员国在此期间内共发起49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有16起针对中国出口产品。虽然这一数字比2006年同期的31起下降了近一半,但中国仍然是反倾销调查的热点国家,是美国和欧盟反倾销的主要目标《2007年中国五大反倾销案件盘点》,中国纺织网,2007年11月16日。。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现象,要求我国的发展模式和总体开放水平再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内涵的深化与扩展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超出传统产品贸易,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发展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产生了日益广泛、深刻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以及内涵不断深化与扩展,对各国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因此,一个国家中的区域发展不仅需要深刻认识国情,同时也需要以新的理论体系构建分析框架,支持对全球化的认知,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新兴国家崛起,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发表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有一半来自中国、印度及俄罗斯三个国家。新兴经济体正在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关键的支撑,全球经济的扩张变得更加均衡,较为贫穷的国家,尤其是一些亚洲国家,走在了发展的前列。 2007年,世界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权威人士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将呈现“半冷半热”格局。美国次贷危机“冷潮”影响的重头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等新兴市场虽受牵连,但预计仍将继续呈现较“热”的经济增长势头。多极发展已经在世界经济进程的总体走势上产生重要影响。 2资本市场进入全球化新阶段,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将逐步在世界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资本市场正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07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连续三年增长,2006年达1306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8%,为2000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尽管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是外国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其直接投资占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然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正在悄然而起。中国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12亿美元,在全球位列第18位。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却更为令人瞩目。仅仅两年时间,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全球新兴市场第四位,跃居全球新兴资本市场首位。针对2006~2007年两年中国股市的发展状况,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评价: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2篇

未来,总是让人满怀期待。 要对亿万人充满万千遐想的2008年中国经济走向做出某种确定的猜想,自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风险活儿。不过,正因为充满了期盼、悬念和变数,才使得所有面向未来的预测和猜想充盈无限的思维张力和价值魅力。 猜想一 宏观经济快牛变慢牛 2008年,由于持续增长的惯性作用力,飞驰的中国经济快车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下的适度增长,国内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基础上的消费需求继续上升。投资与消费的继续扩大,将进一步扩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国外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将明显增多。 不过,这辆飞驰的中国经济快车将很难保持2007年11.4%的高速,它的增速将下降。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9日公布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显示,截止到去年12月,中国经济已在趋热范围内停留了5个月。不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系列中的一致指数出现了9个月来的首次下降,显示经济热度可能已经处于调整之中。 2007年1月到9月,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1%,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在2008年进入又一轮周期性的低谷,全球系统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充满太多变数的国际油价以及国际贸易收支失衡所滋生的诸多贸易摩擦,必将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并影响中国经济运行,将进一步阻滞持续快速增长的步伐。 猜想二 金融调控力度加大 决策层对“由偏快转向过热”发展迹象的警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管制措施决定,给持续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降温,将成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的执行,将在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预调和微调,利率、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三率”将继续调整,实际利率和汇率水平将告别“明紧实松”的状态,公开市场操作必将同步灵活运用。 投资过快增长与全面通胀压力下的流动性过剩管控,依然是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不得不面对的最突出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极有可能进一步放大,全面释放的金融风险必将传递到全球各大经济体,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猜想三 企业加速分化转型 在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国家持续实施的诸多调控和干预政策,将逐步发挥其应有的“降温”功效。宏观经济“降温”,意味着相关行业市场需求不同程度地减少,这将对那些从事传统粗放型经营的企业敲响警钟。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目标的政策刚性、强制性要求,在加大企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成本的同时,也必将对那些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给予致命一击。 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和我国外贸依存度过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压力将同步增大。由于国际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和海运价格大幅上升,同时,国内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安全生产成本、利率、汇率和能源价格等各种影响成本的要素价格也明显上升,而工业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在经历了几年挖潜后开始减弱,在出口减速、投资转为平稳增长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的分化转型也就成为必然。 猜想四 房价拐点令人心惊 2008年,房市将出现拐点,这场由普通购房人、房地产开发商、大小投资或投机者、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多方角力的市场战争将初见分晓:普通购房人“卑微”的持币待购策略威力开始显现,房地产开发商“捂盘”之类的房价操控策略开始失灵,大小投资或投机的炒房客们暴利预期破灭后的套现动力大增,政府政策调控与经适房、廉租房批量供应的“组合拳”合力发威,房价高位踏空迹象渐趋明朗化,“有价无市”的现象仍将持续。 鉴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发所存在的复杂利益关系,2008年上半年的房价将“涨”声依旧,但涨幅趋缓,含而不露的“降价”措施将隐藏于花样层出不穷的各类促销措施之中;到了下半年,局部地区促销失灵的房价将出现试探性的小幅降价,此举极有可能引发该地区竞相降价,由此进一步夯实全国房价“拐点”走向的基调。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整体采取的“降温”措施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未来市场走向的心理预期,并不能排除特定的“蝴蝶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3篇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掠夺资源和各种污染物质对生存环境的污染,人类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对能源型经济进行改进才可以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开采并保证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新兴的知识与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重大改变,也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带来一个良好契机。能源公司应积极抓住机遇,促成企业内部管理的转型,尤其是会计财务管理,以实现公司向知识经济型发展方式转变。目前能源公司在会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点是高科技知识,取代了传统经济发展的各种能源和资源。经济学中将高科技知识命名为无形的资产,无形资产在能源公司的占有量是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模式下,无形资产在会计财务审计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对能源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进行详细计算,可有效帮助能源公司尽快向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转变。而能源公司传统的财务会计统计计算系统已经过于落后,缺乏对公司无形资产的计量评价机制。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能源公司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和计量中应以重置成本为基础,而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知识条件明显不足以应付这种情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知识经济发展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管理思想以实现管理方式的更新。首先是理财风险和信息安全管理理念的更新,能源公司在进行会计财务管理模式更新以后,计算统计主体由原来的货币和物质转移到网络虚拟货币形式上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深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逐步加快,使得能源公司与外部联系愈加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一定的财务信息安全事故和价格风险,整体来看理财风险比较大,因此理财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成为能源公司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知识经济管理模式下需要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能源公司应该吸取大量的科学技术,开办具有知识含量的高科技项目,与此同时能源公司应当提高理财标准,完善具备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能源公司的外部联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应当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谨慎处理企业财务联系的各个环节,避免财务纠纷的发生,保障双方企业的经济利益。

知识经济管理模式还需要知识化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了实现能源公司的转型,必须有相应的知识作为引导,公司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能源公司应当定期为工作人员开办学习交流班,努力吸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财理念,不断地积累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经验,制定适合于能源公司发展的知识理财计划。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当建立债、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模式,通过健全奖励惩戒制度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证为能源公司带来最大的经济收益。

二、知识经济下能源公司会计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发展与管理实现知识经济化模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国各个大中小型能源公司应当看清世界经济发展与管理的总体趋势,认真审视自身财务会计管理方面的现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引进知识经济管理模式的方式实现公司经济转型。在实现财务会计管理创新方面,要特别重视知识和高科技的引进,并将其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资本,突破传统财务会计以货币和物资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单一模式。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紧紧围绕着以知识智力的价值这个中心,反映和描述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

以能源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保障债主和业主的权益为出发点和根本宗旨,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进行管理和决策,随时向投资人反应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运转状况,在保证公司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其作为公司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费用或者无形资产。同时在法律上往往限制了无形资产的形成和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下,以人才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具有超常性、开拓性以及灵活性等诸多优势,人的智慧以及创新能力将会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会计和财务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将向着更加全而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会计和财务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紧紧围绕着以知识智力为价值中心的理念,反映和描述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

三、结束语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4篇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四、结语

能源经济论文范文第15篇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燃料汽车而言的,通常新能源汽车又被称为代用燃料汽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能源在逐渐的减少,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就我国的石油资源为例,石油资源并不丰富,据调查,在整个石油资源总消耗中,交通能源消耗占有巨大的比例,石油资源即将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能源问题。在石油资源使用的过程中,交通能源消耗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并使全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于这样严峻的能源形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车技术势在必行,从而使我国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转型。

1.1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评价

经过对现有能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其中能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替代能源主要有:气体燃料、生物质基液燃料氢、电能、核能等。人们常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指不是单纯利用一种能量转换器提供驱动汽车,这样的汽车被称为混合型电动汽车。在通常情况下,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混联式动力汽车。混合式动力汽车的出现与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有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混合电动汽车又分为两种,即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但两种的关键技术都是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的优势:其同样可以到加油站加油,没有改变汽车的使用习惯;政府和企业推广这种产品也无须投资新建充电装置或加气站;其燃油的经济性能较高,并且其拥有优越的行驶性,在起步和加速时,可以在电动马达的辅助,这样将会大大降低油耗,最终实现"零"排放;另外,其采用电动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噪音。混合动力汽车的劣势:其在技术方面还不成熟,相关产品的定价较高,电动机和内燃机两套动力系统的造价远比一套动力系统的成本高;如果长时间高速或匀速行驶不省油。

1.2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评价

纯电动汽车主要将车载电源作为主要的动力,在纯电动汽车中,没有燃机发动装置。纯电动汽车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是没污染、噪音小、效能高,一旦纯电动汽车发生故障时,其维修较为方便简单。

1.3其他类型汽车的技术评价

天然气汽车主要是将天然气作为燃料,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就大大促进了天然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氢发动机汽车主要是在现有的引擎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氢发动机汽车没有任何污染。其排放量较少,同时,对氢的要求较低,最主要的优点是内燃机技术比较成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正在处于瓶颈期,其在技术专利、配套设施等发面需要逐渐的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相关专业部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2.1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评价

新能源汽车主要将较为规范的燃料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其对能源的要求较高,包括:高密度的能源能量、污染较小的能源,要注重能源制造及使用成本的经济性,尽最大努力使其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在这样条件下,才能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很多地区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回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的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身的较高的清洁性,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性能。在进行新能源技术研究中,不断的强调各个组件的使用性和使用寿命。

2.2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评价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其拥有两种驱动方式,即燃油式和电力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项,即价格、排量、节油率、销量五部分,这五项技术指标体系能够对混合动力汽车经济性能及其状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中销量主要可以反映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如果销量较好,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需求水平较高;如果销量较低,显然说明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市场需求水平很低。节油率主要是在混合动力汽车与普通车型比较的基础之上,混合动力汽车所节约的燃油比率,节油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力驱动技术,具有较强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节油率较高。

3新能源汽车的综合评价

对于新能源汽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的指标体系中,不允许出现明显的包含关系。新能源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具有严格要求,要从当前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当前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势,并符合时展的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注重总结评价对象的共性特征,要使所选取的指标符合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要重点考虑量化评价是否可行、及指标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在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系统性综合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汽车节能问题,而且还要注意新能源技术及产品的选择原则问题。针对目前各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利于环保和安全,就各国实际能源情况及环保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战略。其具有标准的产业化基础,对节约能源具有显著的效果,新能源汽车技术具有可行性,在全球中市场广阔。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并确定当前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机遇期,最终实施研发、产业化、品牌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4.1实施新能源汽车研发策略

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研发模式。在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主要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工作,政府大力提倡自主研发,适当增加研发的资金投入,并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不断的实现引进技术的直接经济效益,培育专业的新能源研发人员,从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

4.2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增加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的加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配套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发展配套产业。

4.3实施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策略

注重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强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延伸,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品牌。可以通过跨国汽车企业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利于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宣传推广,进而形成人们比较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