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

能源信息化前景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景区智能化是旅游产业服务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和基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3G/4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旅游体验需求,结合目前湖南省旅游业正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由粗放服务业向集约服务业、由本土服务业向国际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时期,如何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助推湖南旅游产业在管理、服务、营销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是当前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智能化是优先需要解决的难题及面临的挑战。为此,我国许多专家和科研院所开展对旅游景区信息化、智能化进行研究。李继峰对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内涵、特征、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阐述;陆芳欢对安徽省旅游业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转换时期信息化发展思路提出自己的看法;韩林提出了基于体验经济下的智慧景区信息化产品创新思路;郭伟等认为我国智慧景区的不足是人才、资金、新技术、机制体制制约引起的,并提出相应对策。党安蓉等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并设计了智慧景区建设的全面架构。赵耀对湘西州“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及相应对策。冯刚等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之一RFID为中心构建智慧九寨沟景区,解决目前景区内旅游旺季旅客拥挤、车辆调度不畅等问题。根据知网文献查阅,以湖南省智慧型景区为关键词查找的文献为0,说明缺乏针对湖南旅游景区的智能化发展理论研究;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提出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后,把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作为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重点,2012年湖南省政府把张家界、韶山作为智慧景区的试点地区,但与国内旅游强省的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开展以智能化为主导的旅游景区信息化研究是实现湖南旅游产业升级、缩小差距、提升景区智能化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内涵及关系

旅游景区信息化发展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景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含义可理解为:在旅游风景区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游客、旅行社、酒店管理及信息,其表现形式为游客的统计、管理,旅游景点信息等。旅游景区数字化内涵是借助计算机硬件设备,综合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游客管理、游客活动进行采集和动态监测,并通过整合这些信息为游客提供服务,为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其表现形式为网络预售、电子商务网站、LED显示屏信息、电子门禁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等;旅游景区智能化内涵是利用物联网技术、3G/4G等移动技术、穿戴技术、虚拟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实现景区内对人、物、景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管理、跟踪,从而达到智能化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的目的,其表现形式有:二维码、RFID、实景3D、触摸显示屏、O2O电子商务等。上述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信息化、数字化是智能化基础,智能化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推进和延伸,数字化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外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国外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随着3G/4G、物联网、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特别对景区智能化建设尤为关注,经过近十年建设,许多国家取得一定的成效。2006年新加坡提出了“智慧立国”旅游计划,围绕各景区实施了智能化数字服务系统:该系统着眼于增加游客在新加坡的旅行体验。游客通过各种渠道如手机、互联网等得到“一站式”服务,利用各种智能终端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利用交互式营销平台开展个性化的旅行规划及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韩国开发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定位服务,智能信息服务及丰富的附加服务如推荐旅游路线等。比利时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让带条码标识的不干胶沾满景区及景区周唯店铺等,智能手机到指定网站下载条码扫描器,能随时随地获取历史文化、购物路线、景区内景点线路导航。2009年英、德开发一款智能导游软件,让游客“亲身”体验被遗忘的历史遗址样貌,规划自己的旅游路线。

(二)国内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我国从2004年至2011年开展了“数字景区”示范工程,已有九寨沟、黄山、峨眉山等24个景区实施了数字化试点工作。据有关资料显示,至目前为止全国153家5A级景区已经全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了完善的语音导游、电子监控系统和游客服务中心,完善了网上预订和支付系统。2012年随着国家智慧旅游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大战略的提出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2家全国旅游智慧景区的建设试点单位,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许多景区取得一定的成绩。如九寨沟的景区旅游服务资源动态优化配置,实现游客分流智能化管理;黄山的“智慧+服务”模式;北京颐和园智慧景区,现已实现智能游客统计、四季花讯实时更新、实景导览等多个功能等。2015年7月河南省政府与腾讯公司合作准备“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项目建设,实现智能景区4G和WIFI全覆盖,该平台具备互联网+购票、互联网+游园、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宣传四大功能板块,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微信购票、微信入园、语音导游、在线客服等功能,通过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改变,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前到出园后的全流程智慧体验。伴随智慧景区建设,产生一些旅游附加值较高的智慧旅游项目。如支付宝推出国内首个“旅游担保”支付方案,将让消费者旅游消费真正实现“先玩后付”。目前,已有北京、上海、三亚、深圳、杭州、四川等地区近10个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网站支持了支付宝旅游担保交易。

(三)湖南省各景区开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现状

相对于旅游强省而言,湖南旅游产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开展相对较晚。于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利用数字化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特别是在2012年省政府旅游局确定张家界、韶山作为湖南省智慧景区示范点后,经过前几年数字化建设和近几年智慧景区建设,景区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张家界和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智慧景区建设规划编制。景区现已建成全国首个指纹IC卡身份识别自动化门禁系统,平安技防安全保卫和景区防火监控系统并实现湖南省防火办对接,信息平台,网上售票系统及基于游戏的景区虚拟项目。韶山景区建成了二维码验票门禁系统,部分景点无线WIFI覆盖,网上售票系统。2014年湖南旅游局已完成旅游政务网、旅游监督网、旅游投资网、旅游电商网的整合,并且利用“锦绣潇湘旅游卡”――湖南旅游景区智能电子年票和旅游电商网,为全省旅游企业开通网上销售推广渠道,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在线服务、网上预订、网上支付、智能手机APP等智慧旅游服务。

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不足

虽然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

绩[8],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景区旅游信息不对称

1、旅游经营者对游客需求认知有限。具体表现在目前湖南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方式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户外广告、杂志等渠道,而新媒体渠道应用较少,游客被动吸收旅游信息。往往旅游景区及旅行社单一类型的定制性旅游产品,缺乏难以吸引八、九十年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2、游客对景区的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具体表现为节假日热点景区游客超载。游客超载不仅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容易造成景区交通拥堵,诱发安全事故,降低游客游览质量。景区危机信息难以获取。景区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景区内游客难以及时得到。景区内景点线路不能实时获取和定位。景区内没有构建全覆盖的WIFI或3G/4G网络,在游玩过程中查阅路线和景点信息比较困难。

3、旅游管理者对旅游经营数据掌握不准确。具体表现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商铺)的服务质量、土特产销售、旅游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游客投诉等无法准确、及时获取。湖南旅游管理部门仍然采用传统的投诉途径――电话投诉和部分的网络投诉。

(二)景区旅游信息缺乏整合、协同

湖南景区内信息化建设没有考虑把交通运输、监控、环保、国土资源、销售、气象等涉及到旅游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建立起景区旅游大数据资源平台。张家界作为全国综合旅游改革示范区,目前也只是进行门禁系统、售票系统、监控系统、大型LED显示屏的信息化建设,各系统中之间数据不能共享,更不能进行数据整合。而其他景区信息化建设相对张家界景区而言,其景区内信息化各系统之间共享、整合程度更低。

(三)景区旅游信息建设随意性较大

全国其他旅游强省为推进信息化建设,都相应编制十二五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通过百度搜索或知网文献查阅,没有找到“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除张家界外,湖南其它景区信息化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尤其是智慧景区的建设,湖南省缺乏智慧景区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也没有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规划部门。

(四)景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滞后

湖南省旅游景区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还是较为薄弱。几乎湖南省所有景区都没有实现WIFI和3G/4G的全覆盖,造成像张家界这样的示范景区即使开通智慧导游,但对游客而言,由于景区内缺乏良好的通讯信号,智能终端设备几乎不能正常使用。湖南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尽管2014年初湖南省曾提出三大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电视终端、PC终端)促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从目前景区项目实施效果看,游客基本感觉不到三大终端的使用效果。

五、湖南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应对策略

湖南省作为年国民经济总量过万亿,其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经济十强的强省,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大省,随着近几年各景区开展的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建设,可以说湖南省部分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建设基本具备实施条件,为促进湖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满足普通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旅游服务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管理、服务、营销的升级,湖南智慧型景区项目推进无疑是较好解决上述需求的途径之一,同时能促进湖南省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提升,因此对湖南省智慧型景区的建设及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从而引导湖南省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

(一)景区旅游大数据整合

整合景区交通运输、环保、气象、国土资源、人文历史地理资源等涉及到旅游的数据,通过电信、百度、阿里巴巴等主要移动通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立社会各方面数据和旅游数据相整合的旅游大数据资源,推进旅游的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升级,从而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针对湖南省景区,继续推进潇湘一卡通的升级,重点开发和建设移动旅游信息门户和移动旅游应用服务平台,为景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短彩信服务、APP下载等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组织开发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解决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问题; 如智能导游和微信平台的整合。

(二)景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规范化

湖南省旅游局、国土资源局、经信委等各部门联合制定2016-2020湖南省旅游信息发展规划,加快制定智慧景区的标准,覆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监管、旅游者权益等旅游各环节和各要素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以元数据为中心,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建设景区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旅游行业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三)大力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发展,促进景区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之间信息互访

景区智能化发展需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的支撑,故湖南省在建设智慧型景区中需优先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其具体表现为:在十三五建设期间,加大景区WIFI无线网络和3G/4G移动网络的全覆盖规划和建设;加强景区内智慧型停车场建设;加强景区内起宣传和导游功能的触摸显示屏布局和建设,在景区集散地(景区入口处、酒店、停车场等)开发景区旅游信息咨询平台(触摸屏);加强景区传感器网络的规划布设,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进行分析及预警;借助地理遥感测绘、监控视频、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控,应用RFID、二维码对景区重点资源进行标计联网,建立景区资源物联网资源库。继续推进“三大终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及应用,针对PC终端平台,在大型网站京东、天猫、百度、腾讯、淘宝、去哪儿、新浪等开设“湖南旅游旗舰馆”或“湖南旅游专区”,满足消费者在PC终端应用中对湖南旅游资讯的查询、了解和购买需求;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开发湖南旅游公共微信项目,为经营者和游客提供旅游业务服务和用户互动体验;针对电视终端平台,开发云电视旅游平台及湖南旅游资讯频道。建立景区运行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对景区人流量、景区周边道路、景区恶劣天气实时监控、和预警。

(四)以智慧景区为中心,带动智慧型旅游企业和智慧城市发展

以景区智慧化要求激发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创新,推进旅游企业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为线上游客提供旅游资讯、预订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为线下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旅游服务信息共享资源的整合及协同,推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经营,全面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湖南省应以华天国旅、省中青旅、省国旅等星级旅行社和华天、通程、喜来登等星级饭店作为智慧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着力培养像携程、同程、艺龙等新兴的旅游信息化企业。以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刺激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如在省旅游集散地(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站、机场等)、城市人流聚集区(大型商场、酒店等)建设“湖南旅游公共信息”查询平台(触摸屏)。围绕智慧景区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如为推动智慧景区发展,全省拟建或在建了统一旅游管理部门办公、业务流程无纸化的OA系统和省旅游资讯网、旅游国际推广平台、省旅游监管网等网站。以智慧景区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交通、气象、公安、民航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旅游业发展必然前景无限。本文作者提出打造常德个性化旅游品牌的总体思路,阐述发展人性化旅游要提供的服务有哪些,最后总结出要利用信息化强化旅游宣传、优化旅游服务,必须依靠信息化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智能化旅游管理。

以信息化手段推进旅游业发展必然前景无限,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常德应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业信息化进程,促进旅游业发展壮大。

1在大信息流中打造个性化旅游品牌

现代信息网络具有高效信息传输能力,不间断地汇聚强大的信息流,充斥公众视听。要提升常德旅游资源的外界关注度和影响力,必须以大信息流展示个性化、特色化的常德旅游品牌。第一,要以大桃花源整体形象向外推介。常德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数量众多且各有特色。但是作为一个市域,常德旅游宣传必须找准龙头、合力出击,才能事半功倍。当前最具基础和潜力的就是桃花源这个龙头。要以桃花源为龙头,整合其它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桃花源里的城市”这样一个整体形象。一个常德市就是一个大桃花源,而在大桃花源里又有以自然原生态文化为主旨的多彩意境,如,“桃花源里的城市,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里的城市,夹山寺里品茶禅”等。第二,要以图文音影多种形式向外推介。信息网络具有多媒体兼容性,可以通过开发优质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产品,多途径影响公众视听。推介常德旅游,就应该大力创作和推介这些旅游信息产品。近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均有不少力作,值得大力宣传和推介。如,图片上常德十景的摄影佳作,文字上《桃花源记》等名家名作,音频上《先祖的故园》、《梦入桃花源》等名曲名歌,视频上《常德古韵》和苗一届中国桃花源旅游节等经典剧目。第三,要以虚实并存多种载体向外推介。信息技术既可构建网络虚拟空间,也可生产电子实物产品。常德旅游宣传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将反映常德旅游资源的精美图片、文字、音乐、影像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于公共信息网络;在主要客源地和市域商业街道、宾馆酒店、车站码头、旅行社等重要公共场所设立用于旅游推介的电子广告牌;支持相关部门和企业创作,制作出反映常德旅游资源又便于随身携带的CD光碟等旅游电子产品。

2在虚拟空间中提供人性化旅游服务

网络信息虽然处于虚拟空间,但具有实用价值。在信息化进程中,发展旅游业就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以丰富而及时的信息全方位、全过程为公众提供综合而细致的旅游信息服务。第一,要提供完善的网上查询服务。旅行者外出旅行第一需求是了解目的地。包括近期天气状况、景区景点简介、主要旅游路线、景点门票价格、宾馆酒店名录、地方特产简介、商务会所名录、航班列车时刻、景区交通地图、目的地旅行社简介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越充足、越细致,越利于旅行者制定旅游计划,选择旅游行程。常德应加快建立旅游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尽可能让有意向来常的旅游者能够最大化地了解常德旅游信息,做好来常旅游规划。第二,要提供便捷的网上预订服务。以网上预订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重头戏。根据艾瑞咨询跟踪研究和统计,近年来,中国网上旅行预订市场口渐红火,行业经营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在40%以上,2007年达~1322.7亿元,2008年已经接近40亿元。常德应该抓紧开发和建设全市统一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借助信息化优势,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宾馆酒店、旅游线路、景点门票、地方特产等网上预订服务,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升旅游产业效益。第三,要提供模拟的网上旅游服务。网络虚拟旅游是运用三维技术实现实景的网上复制后,人们轻松点击鼠标就能在信息网络上浏览景区三维实景的旅游方式。当前,由于人们经济条件和可支配时间的局限,经济、快捷、适用的虚拟旅游作为传统旅游的重要补充正日益升温。全球著名的虚拟世界“第二生命”,提供了1000多个景点实图,吸引了近500万会员,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发展常德旅游业应该以前瞻陛眼光积极谋划该项工作。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编码;场景描述;需求共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8.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057- 03

在企业信息化浪潮决定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趋势的背景下,大型制造企业建立了与研发、生产、管理等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系统。一方面,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使用者涉及全体企业人员,另一方面,应用于企业运营、管理以及决策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拥有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和相当难度的技术要求,这就导致企业花费大力气开发出来的系统却往往不能准确达到用户的目标需求,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成本愈发高昂。

因此,需要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项目进行必要的需求管理。[1]需求活动以工程化的方法被提出,分析和组织,它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中,强调在项目的整个项目周期中,用户的参与以及领域专家的指导作用,从而促使项目成果最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场景描述作为需求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可以帮助项目开发者更形象、更直观地发现用户需求,确定项目目标。

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现状

当前,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侧重于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在企业建立了各种业务系统的前提下[2],通过建立与企业中CAPP、PDM、ERP、MES等各业务系统集成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运用其中的资源编码管理模块对信息资源进行标识,实现对信息资源编码项和属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支持业务信息交互和共享。企业信息资源编码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能够有效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规范化管理。

然而,高速变化的技术、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用户需求获取的难度,当前大多数企业中普遍进行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原因就在于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系统以及企业信息资源数量的飞速增长[3],信息资源用户的需求无法被高质量地获取、分析和实现,需求共享的过程变得困难。[4]企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存在于科研、生产、管理等所有的业务活动中,要对其实现高效的管理,需要分析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梳理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在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求工程的应用成为十分重要的一步。

在需求工程背景下,通过需求的可跟踪性,可以[5]将高层目标、渴望、期望以及需要更好地转化为系统的需求,提高系统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借助于场景描述的方法,可以帮助项目开发者直观形象地确定企业编码管理体系的需求,确定企业编码管理系统的行为。

2 场景描述在信息资源活动中的应用

2.1 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需求

近年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业界提出了基于场景描述的需求工程方法。在需求工程领域,场景描述方法要比形式化的语言更为精确地刻画系统行为。在一个项目开始的初期,让用户在一个假想的系统中查看需求是否被高效地满足,有助于发现项目真正的需求。因此,将场景描述的需求建模方法引入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并渗透至活动的各个主要阶段。[6]场景描述将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详细的结构化需求表达手段,提高需求准确度和开发效率,提升客户满意程度。

2.2 场景描述

场景描述是指[7]“一种可能发生在几个对象间有目的的交互行为”。它由一个或者多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表示一个对象和另一个对象之间的一次交互。在一个场景描述中,一系列动作的组合描述了一条唯一的路径。场景描述侧重描述系统与环境的交互行为,保证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对需求的满足程度。

场景描述主要用于描述资源项目的系统行为,以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的交互关系。以下文章中对场景作广义的理解:不仅帮助描述、解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功能需求,还用来产生需求规约说明、驱动设计及系统的演化。

用于场景描述的工具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有Office 工具、UML、IBM Rational Rhapsody等,这些工具可以实现对企业活动项目具体业务场景的直观形象的描述分析,有助于项目的实施开展,并帮助项目取得预期成果。

3 基于场景描述的企业信息编码研究

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基于场景描述的需求建模方法尝试在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需求基础,并且需求共识贯穿于信息资源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项目的匹配度及效率,如图1所示。

3.1 基于场景描述的信息编码管理过程

一般的,将场景描述应用到信息资源编码管理项目中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和设计综合,如图2所示。

需求分析:目的是基于场景描述的方法,分析原始的利益攸关者需求,在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就信息资源管理需求达成共识。该阶段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获取并借助有效的手段识别并描述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用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确保每条需求都可以被用例满足。

功能分析:在该阶段,功能性的、表现的、接口的以及其他的用户对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需求,通过一系列需求工程的方法将被翻译成对设计资源库功能的清晰描述,并用来指导后续的设计集成。

设计综合:在综合考虑所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架构分析与设计,将系统拆分成子系统,然后基于统一架构对每一个用例按子系统进行功能分解与分配。选要完成子系统功能流程定义,识别子系统与外界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完成各子系统的状态行为定义。

3.2 需求的验证

以需求规格说明为基础输入,通过符号执行、模拟或快速原型等方法,分析和验证需求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模型检测是一种形式化的需求验证方法,在大多数的需求建模工具中,模型检测模块能够自动地实现抽象系统的一致性检测。

如图2中的功能分析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项目中的每个用例都被转化成一个可执行的用例功能模型,每个用例的需求通过该用例模型的执行来验证,可以对最初的功能需求进行鉴定验证,检验最后的模型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需求的验证过程保证了能在项目开发的早期发现错误,进而帮助项目开发人员提高整个项目开发过程的可靠性。

4 信息编码管理系统内容

需求分析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中,需要借助有效的需求分析工具,对需求进行建模。以企业产品设计阶段和工艺阶段为例,描述企业信息资源的应用场景如图3所示。

存在于企业科研、生产和管理等所有的业务活动中的信息资源数量越来越庞大,要实现对信息资源有效、统一的管理,需要分析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在充分理解所有用户的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

统一编码标准体系:当前,大部分现代企业在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一定数量的代码,但企业标准与标准之间、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协调与参照关系缺乏顶层的设计。[8]因此需要将企业的信息对象分类编码体系化,使编码标准之间互相协调,实现对信息编码对象的规范化管理,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

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及规范:为了提高信息在企业内传递和使用的规范性,保证信息流通的安全性,需要制定企业级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及规范,明确信息传递的流程以及相关主管和使用部门的职责,确保信息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9]

现有数据的治理:大型制造企业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信息需求不能共享、信息传递不够顺畅,因此需要制定规范的数据标准,对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治理,实现数据的统一标识和描述。

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独立于各业务系统之外的、可以被各业务系统共享和应用的、依托信息编码查询和管理信息资源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精确管理成本。

5 结束语

信息资源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信息资源的管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对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场景描述的方法主要用在企业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而基于场景描述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还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尚没有提出系统性的实施和解决方案。本文针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场景描述的信息资源管理项目开发方法,对于其可以选择的具体工作方式和采用的技术工具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可将此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勇华.目标和场景相结合的需求工程[D].武汉:武汉大学,2006.

[2] 刘清华,万立,熊体凡.编码支撑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3,23(11):59-62.

[3]Christ of Ebert.Systematisches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M].洪浪,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程琪,常青.大型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研究[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9):20-22.

[5]M Elizabeth,C Hull, Ken Jackson,etc.需求工程[M].韩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凌晨.基于场景描述的MIS需求工程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7]R Kazman,G Abowd. L Bass,etc. Scenario-based Analysis of Software Aichitecture[J] .IEEE Software,1996(11),47-53.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旅游信息系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10-04

201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也得以空前发展,伴随着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产生和电子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构建一个面向游客及管理者的综合化、专业化的旅游信息系统成为了现实。对游客而言,系统可以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旅游相关的信息化服务,游客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获知景点及景点相关的最佳旅游路线、酒店、天气、机票浏览、最有旅游路径选择等信息;对旅游管理者而言,通过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管理旅游资源,如随时更新旅游资源、了解旅游景点的评价率、服务及经营情况等等。该系统的构建,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郑州市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外,还可提高郑州旅游业乃至郑州市发展的形象,真正实现专业化、方便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郑州市旅游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推动郑州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郑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1 系统分析

1.1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的自然地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郑州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的旅游城市。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旅游区点100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众多,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之地黄帝故里、儒教文化圣地嵩阳书院、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黄河游览区、二七纪念塔、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孔氏家庙、文庙等景点早已驰名中外。

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郑州市地方收入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郑州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给郑州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已逐渐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全省辐射的旅游胜地,郑州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那么如何通过Internet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郑州旅游资源及郑州旅游发展的旅游信息系统,使得郑州旅游资源信息网络化、广泛化,郑州旅游信息资源管理合理化、规范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向扩大化,从而通过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更快捷更全面展现郑州旅游资源、更有效方便管理及更新旅游资源,有效促进郑州旅游业发展,树立郑州旅游事业发展新形象则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

目前有关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案例很多,但均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如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大多仅仅侧重于对景点景区的介绍、展示和宣传,而忽略了各个景点之间的地理关联关系,游客仅能看到景区中某个独立景点的介绍,却很难将景区中的具有地理关联性的多个景点联合起来从而生成一条最佳旅游路线,缺乏对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系的分析和应用;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是旅游信息网站,仅可提供旅游景点的详细资源,却没有公共的旅游信息资源平台供游客浏览,游客只能从旅行社或旅游网站浏览景点信息,同一地区城市各个网站之间缺乏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在地图上可以实现对部分景点所处的位置或景区图片进行整体的放大或缩小,甚至可以实现景点地理位置的移动,但却难以实现对于景点局部的地理区域及区域周围的其他地理景点进行查询、移动、放大或缩小操作;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只提供简单的旅游景点的信息,却无法实现和旅游相关的天气、酒店及最佳时间最佳路线的提供等等。

针对以上所列出的目前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种种不足之处,本系统在设计时首先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WebGIS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将地图可视化,并可实现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了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联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WebGIS对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及空间数据库技术,也使得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线路成为现实。设计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还可为游客及管理者提供快速、高效的管理、显示并分析复杂的旅游信息资源,此同时系统对旅游信息查询这一模块进行了专题研究,数据库采用Oracle技术,保证了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安全性。

1.2 用户需求分析

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从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两方面来考虑系统的需求。一方面针对游客而言,首先确定游客是旅游中的主体身份,考虑游客在决定旅游前,除了需要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地理位置、景区评价等基本情况之外,游客更需要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天气、酒店、出行等全方位信息,系统依靠旅游信息系统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能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制定出适合他们需求的最佳旅游路线和旅行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他们除了需要及时更新及管理旅游基本信息之外,更需要方便、动态、高效地管理管辖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旅游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介绍,更多是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及维护,而管理及维护的旅游数据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估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旅游数据进行合理统计和科学分析,管理者可以对整个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规划和预测。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依据于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其中的旅游主体则是游客,旅游客体则是旅游资源,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则由旅游服务体系来完成。也即是上面用户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游客、旅游管理和酒店、银行、旅行社等相关行业部门三个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三方面的需求均体现在该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内,则是旅游信息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游客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在起作用,旅游的目的是使得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同时,也是在促进城市旅游业、银行、交通运输业、商娱业、甚至是医疗行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系统功能设计所依据的主客体,为了拉动更多经济效益,促进郑州经济飞速增长,扩大郑州知名度,使旅游业成为郑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图见图1。

2.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本系统是采用B/S模式即基于客户端的WebGIS策略,具体包括应用服务器、基础服务器和客户端三层架构,其中的管理数据工作均由服务器负责管,而应用逻辑和表示逻辑则部署在客户端。对于其中用于实现空间地理分析及关联关系分析的图形数据、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则交由后台数据库来进行操作。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在访问本系统时,只需依靠常用的IE或360浏览器进行所需的各种操作,如查询与旅游相关的景区景点信息、天气、酒店、银行等相关旅游信息,系统还提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设计旅游路线及定制各种相关旅游服务,与此同时,旅游管理者也可根据各项旅游信息数据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和正确的评估等。具体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图见图2。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是数据,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软件的质量、性能以及系统的维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统开发的基础及核心则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由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数据除了用于描述地理实体的数据外,还包括有大量描述景区景点的地理数据,所以本系统中数据库中数据包括有以MapInfo文件格式存储的空间数据和以关系型数据的形式存储的属性数据两大类。

数据库数据的组织方式采用的是将各处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和其对应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主外键将二者联起来,这样组织的目的是忽略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间的繁琐连接,使得数据量大大减少的同时且图形美观,从而实现了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在登录时可更方便快捷的进行搜索和查询。具体数据库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2.4 系统的数据流程

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服务器端包含信息数据库和GIS数据库,其中对于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维护以及地理数据的更新等操作均在服务器端完成,而对于客户端则仅仅负责用户请求的提交和验证以及显示查询或搜索的操作结果。具体用户提出申请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操作的数据流程见图4。

2.5 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接口,用户与计算机和任务之间均需借助界面才能完成交互。一个设计良好的操作界面的能够使人更容易、更方便地进行操作,也更能反映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水平。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体系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GIS软件为支持,系统可实现如下的主要功能:

3.1 信息查询检索功能

信息除郑州市景区景点信息外,链接全国各著名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根据游客的需求,信息查询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景点分区查询及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路线上宾馆酒店分布查询、旅游统计数据查询和旅游交通路线的选择,并且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内容向游客提供旅游相关的一体化信息查询服务如:酒店饭店、大型购物商场、娱乐场所、车票预订、车站机场、医疗等。

3.2 数据动态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行业部门等旅游资源及统计信息的变更,可以定期动态更新与编辑数据库信息。

3.3 景点虚拟展示功能

系统对旅游资源的各种图像、音视频、录像、照片、地图、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机集成,用户在点击时可以模拟景区真实旅游风貌,使得游客可对景点进行全方位观察,全面介绍郑州市的特色旅游资源,真实展现各景点特色,包括郑州市主要的景区景点,并对景区景点周围如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立体展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3.4 电子地图灵活控制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电子地图控制显示和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首先基于GIS软件的支持,系统可对图层进行多种控制操作,如灵活完成地图的放大、缩小、复位、漫游以及图层信息检索、图层的打印输出等基本图形处理操作和图层管理功能,另外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可实现距离量算、景区周围一定半径范围内查找其他景点、宾馆等信息和最优路径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3.5 最新旅游信息动态功能

旅游信息动态主要包括对郑州市市区及景区景点的最新天气状况预报、最新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以及郑州市最近推荐的最佳旅游线路等;

3.6 统计分析及决策功能

对旅游数据动态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一系列专业决策模型,为用户提供郑州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旅游信息预报、旅游路线分析、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及最优旅游日程安排等决策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销售预测、旅游旺期旅游景点导游调度、旅游景区规划等决策信息;

3.7 游客论坛功能

论坛主要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留言平台,游客可相互交流心得并对景点提出改进性建设性意见,促进郑州市旅游的发展;

3.8 在线帮助功能

在线帮助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对所存在的问题可在线寻求答案,方便用户使用。

4 结束语

设计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网络上展示旅游信息和产品,同时通过灵活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动态的、交互性的展现各种旅游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参考文献:

[1] 林广发,陈友飞.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J].地球信息科学,2004,6(2):46-49.

[2] 潘峰,畅雄杰,张健.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原理及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1,11(7):4-7.

[3] 朱炳贵.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5,9(3):72-74.

[4] Reevs W.Particle system: a technique for modeling a class of fuzzy objets[J].Commputer Graphics,2005,17(3):359-376.

[5] 陈转立,王瑾,宫辉力.基于J2EE的WebGIS技巧的模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6):82-85.

[6] 刘自伟,蔡勇,陈波.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2,17(3):1-5.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5篇

Abstract: Personalized serv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in digital library, the adaptive personalized service of digital library is very good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ibrary us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aptive personalized service demand of digital library, second, designs the framework based on the adaptive context-aware personalized service, it can be according to user's situation, push the needed resources for the users rapidly and accurately,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several key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ve personalized services.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情景感知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personalized service;situational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224-02

0 引言

个性化服务是一种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式,它能帮助用户以最少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好的服务。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始于My library的实施。美国华盛顿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南加州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是最早建立My Library的高校。早期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基于个人用户需求的完整工具集合来获取图书馆中的资源,具有信息检索和内容个性化相关的个性化机制,其过程是基于用户驱动的[1]。

随着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当前已有的方法存在着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信息匹配过程的自适应性不够等问题[2]。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具有情景敏感性,因为用户的情景是动态变化的,用户的兴趣也有可能会发生漂移,自适应系统可以感知用户的这些变化,根据用户的情境实现资源推送服务,从而很好地提供个性化需求服务。数字图书馆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是以读者的个性化特征为起点,能够基于读者的情境、资源使用行为以及习惯等,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服务,它既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又能缩小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差距[3-5]。

1 数字图书馆自适应个性化服务需求分析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和个性化服务发展的趋势来看,数字图书馆中个性化服务应该满足4个方面的需求:

①能够感知用户基本信息和需求情景。在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的情景信息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系统要能够感知用户的情景,才能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②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匹配其所需的资源。要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与信息资源的高效匹配,需要计算用户个性对资源偏好程度,使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③生成资源推送列表。使用户在适合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正确的服务。④评价与反馈机制。系统应能够提供评价与反馈机制,根据用户的反馈与评价可以不断地调整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更精确的资源推送服务。

2 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框架设计

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中自适应个性化服务需求分析,我们接下来构建基于情景感知的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框架,如图1所示。

在该框架中,用户的物理环境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获取,同时可以利用本体等技术对用户进行建模,从用户的情景信息我们可以推理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再经过推荐模块,利用给定的推荐算法就可以从数字资源库中提取资源列表向用户推送,最后,用户还可以通过对推荐结果的评价与反馈更新用户个性化需求,从而可以调整推荐列表,更精确化地满足用户需求。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还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4]:情景要素的确定、情景信息的获取、情景信息预处理、情景建模、个性化推荐等。

2.1 情景要素的确定 在自适应个性化服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用户的个性,即需要确定关键情景要素,哪些情景信息反映了用户的个性,现有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或者依赖领域专家来确定。

2.2 情景信息的获取 确定了需要获取哪些关键情景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获取的问题,情景信息的获取方式大致分为三类:①显示获取。通过物理设备如传感器可以显示获取一些情景信息,如温度,光线等。②隐式获取。有些情景信息可以通过用户的历史行为等活动记录来获取,如用户的知识水平、背景等。③推理获取。采用贝叶斯网络、决策树等技术可以预测用户的一些偏好等信息。

2.3 情景信息预处理 原始数据是粗糙的,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加以利用。情景信息预处理主要包括:①数据清洗。需要处理缺失值、光滑噪声并识别离群点,纠正数据中的不一致。②数据集成。不同的数据来源要统一存放和处理。③数据变化。④数据规约。

2.4 情景建模 对用户的情景需要进行建模,以便系统进行使用。流行的情景建模技术主要有:①键-值对模型。如时间信息,Time:9:00-10:00。该模型简单易于管理。②标记模型。利用标记语言形成带有属性值的层次情景结构。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③面向对象模型。利用继承、封装等特性对情景进行建模。④逻辑模型。用一节逻辑表达情景,利用产生式规则,可以对情景进行推理。⑤本体建模。利用可以表达语义的本体对情景进行建模,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但本体的构建工作量比较大,同时需要领域专家的支持。

2.5 个性化推荐 流行的推荐算法主要有:①协同过滤算法。根据相似用户的评分来进行推荐。②基于内容的推荐。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资源的性质进行相匹配的推荐。③混合推荐。采用前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推荐,可以取长补短。在数字图书馆自适应服务中实现资源推荐时还需要综合考虑用户所处的情境。

3 结语

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研究中的新方向,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随时随地推荐合适的资源给用户,能够很好地克服信息过载问题,可以从海量资源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通过确定自适应个性化服务需求,构建了自适应个性化服务框架,并讨论了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为思,张前磊.自适应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用户建模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8(2):75-78.

[2]潘旭伟,李泽彪,祝锡永等.自适应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和本体的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41-48.

[3]梁晓华,王景安.服务创新保障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可持续发展[J].现代情报,2010,30(2):57-61.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

旅游产业收入是许多旅游城市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经济的发展带动旅游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但也导致旅游景区之间的各种争夺愈趋激烈,不仅是国内游与国外游之间,最为激烈的是国内各景区之间的竞争。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交通越来越便捷,更多游客选择自助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代替传统的随旅行团旅游。因此,单纯通过与旅行社合作进行营销来招揽游客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景区推广,各个景区越来越重视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吸引潜在客户的目光。

这种把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分配及消费等方面,进而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形式便是旅游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推动着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全国推广的“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1]

H H Owaiedetal将已提出的智能旅游指南系统框架模型视为基于知识的一个系统,指出该模型通过模拟人类旅游指南更好地满足游客获取充分信息的需求,企业和政府也能够依赖该模型而客观地了解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行价值和满意度。[2]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经营以及提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广并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效率水平与效益。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对于旅游景区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并不多,尤其针对景区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则更少。

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的量化属于多对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等。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教师绩效工资评价等方面实践,可知层次分析法是尤其适合此类较复杂较模糊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综合评价,按层次权重定性且定量分析的有效高效决策方法,也是在众多评价方法中通过斯皮尔曼等级检验最为接近真正排序的决策分析方法。选取层次分析法对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科学可行的选择,但是由于评价指标选择的主观性较强,指标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二、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确立原则

建立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应具备以下几点标准:

1、评价的全局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不仅是旅游景区单位的独立运行行为,同时需要政府、游客、旅游企业等多方参与,前台管理功能涉及服务、营销、管理和政务等诸多方面,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是综合全面的评价,不仅需要体现前台管理涵盖的多个方面,同时又需要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评价的科学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客观的基础上,能够如实评价信息化对前台管理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使旅游管理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甚者会使旅游管理偏离正确的方向。

3、评价的完善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不但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应该既兼顾方方面面,又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前台管理在各个运营阶段及服务功能的过程中才能更全面、更高效。

4、评价的可比性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有其内涵、适用范围、权重等等,利用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后可以方便对其结果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理想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还应该正确反映出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动态趋势,实现比较与衡量的目标。

5、评价的可行性

设置评价指标除了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出发还需要考虑其操作性,能够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与信息渠道,广泛收集真实并全面的研究数据,让评价结果真实反映其实效性与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步设想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虽然只是旅游景区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直接面向游客,但又不仅仅牵涉旅游信息的及游客评价的收集。初步构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

前台管理信息化基础建设包括信息化实施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软硬件设置等,前台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是指采用信息化手段在景区前台管理面向游客提供服务的具体实施,包括公共信息类的、旅游各要素的信息保障服务工作、景区安全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前台管理信息化游客评价包括游客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对旅游环境的评价、对周边旅游配套设施的评价,前台管理信息化效益是指景区实施前台信息化管理对景区服务格局的影响,除了经济收益还包括社会影响以及管理机构的变革,前台管理信息化公益服务则主要牵涉与旅游服务行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及在旅游旺季充当重要角色的旅游志愿者服务两方面。

四、结语

旅游景区前台管理在进行量化评价的研究中存在较多的困难,一方面因为关于量化评价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用于测量信息化规模及其影响的可靠方法,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在完善中;另一方面,旅游景区前台管理涵盖的范围广,业务相对复杂,有些难以严格区分其重要性与次要性,因此权重较难确定;最后则是因为旅游景区各自的特殊性,体现在前台管理方面不同的侧重面,某一景区形成的评价体系难以完全推广到其他的景区评价中。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某特定旅游景区的前台管理信息化,构建评价体系、确定权重、完成评价, 并根据u价的结果发现其发展趋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此过程对应用于旅游业各项评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智慧旅游[EB/OL].http:///link?url=mAzcIc4PNNfV0ILQDIk8On_g6ayNyJ9.

RuB77kVO4kilgW8wboCWBzfXACnS6F13FSB444-aeyW-_hLyWRBVDEkOF-LMse9lMkZoZVZL3f0f5A21A-BzBR0U5Gw2lZ7Ao,2016-12-28.

[2] 李云鹏,胡中州,黄超等.旅游信息服务视m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机[J].旅游学刊,2014,29(5):106-115.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7篇

[摘要]E-learning时代高校教育环境、学术交流的新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原有的工作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基于对ACRL未来研究报告的解读,分析高校图书馆未来15年可能要面对的新变化,对高校图书馆如何结合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确定业务定位,制定战略目标,规划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调整组织结构、工作模式等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战略规划

[分类号]G258

引言

E-learning时代,高等教育在教育环境与技术、学术交流等方面已经或即将发生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新要求,使其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面临挑战。高校图书馆要继续保持其“大学心脏”的地位,要在信息提供与支持、信息交流与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就必须认真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及社会信息服务的变化特点,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思考高校图书馆未来的业务定位,做好战略规划和服务创新。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0年发表了题为《学术图书馆员的未来思考:2025年的高等教育》(Futures thinking 0r academic librarians:Highereducation 2025)的研究报告,报告基于对高校图书馆所处教育、学术和信息环境未来发展趋势的考察分析,描述了未来15年将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一定影响的26个场景,内容涉及学术交流、出版、学生群体、学习环境、信息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还针对场景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力、产生影响的速度以及对高校图书馆可能构成的机遇或挑战等问题,面向近2 900名ACRL成员展开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一个称为“场景空间”(scenario space)的坐标图展现出来。

对处于场景空间右上区域,那些有较大发展可能性和较高影响力的发展场景,如在学术交流与出版(场景20、22)、教育教学模式(场景5、25)、图书馆服务模式(场景6)等方面的变化,报告建议图书馆决策

图注:场景1:人人都有大学学位;场景2:跨学科学术交流;场景3:工作年限延长;场景4:适应需求的多样化文档;场景5:打破教科书的垄断;场景6:连接学者与实际工作者;场景7:为社区贡献重于物质利益;场景8:征集创造力;场景9:为残疾人设计;场景10:人人都是“非传统”的学生;场景11:共享视像资料;场景12:计算机犯罪、网络战争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不断增长;场景13:通过运动知觉学习;场景14:长寿成为新的财富;场景15:面对各种背景的大学新生;场景16:金钱驱动世界;场景17:无需搜索;场景18:图书馆的业务被挤压;场景19:“弹出式”的学校;场景20:跨学科交叉与合作;场景21:信息尽在手边;场景22:学术出版与学术传播的变迁;场景23:图书馆员的终身聘任被打破;场景24:多媒体超越文字成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场景25:为学习者定制个性化课程;场景26:织造学习环境。

横轴表示场景发生的可能性,纵轴表示场景产生的影响。

场景编号的字体大小表示实现速度,字体大表示实现的速度快。编号的颜色代表其影响效果,绿色表示是高校图书馆的机遇,红色则表示构成威胁或挑战;场景3、12、16、17、18、19、23、24、25为红色。者要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以应对挑战;而对于那些图中显示为有较大影响力但较低发展可能性的场景,则建议暂时将它们列在战略观察的范围予以关注。

基于对该报告的研读,综合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变化和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报告的描述蕴含着对高校图书馆未来可能面对冲击和挑战的预警。尽管由于国情的不同,报告提到的某些问题目前在我国还不明显(如: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的联系、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延迟退休等),但其主要的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思考则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有很大启示作用。它将促进我们结合变化了的环境和用户需求去思考未来的业务定位,去创新工作模式和服务方法,以充分发现、发挥图书馆的价值和竞争力,更好地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2影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2.1服务对象的多样化

影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所带来的服务对象的多样化。报告描述的场景1、10、14、15与此相关,即就业市场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学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增加,学制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固定学制将不再是高校学生的主流,会有许多学生中断校园学习去带薪实习,一段时间后再来重续学业;会有许多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回到校园来“充电”,接受各种资格认证学习或继续教育;还有许多老年人为充实晚年生活而选择进入高校学习。场景19、25还提到了教学对象多样化所带来的学习计划、课程组织的多样化,即未来会出现面向不同学制、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要求的、动态集成的各种“组配式”、“拼盘式”课程计划。高校图书馆在规划其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时,必须要考虑到服务对象在年龄、知识层次、需求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的复杂、多样的变化。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不如国外高校图书馆,但国外同行面对不断增加的用户规模、复杂的用户构成以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信息采集的数量、种类,图书馆的空间、设施配备,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等方面做出的相应改变和调整,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2.2更加广泛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场景5、11、13、2l、24提示了教育信息资源所发生的巨大变化。首先,教科书传统的垄断地位已逐渐消失,不再占据教育信息资源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教材价格上涨给学生造成了很重负担,美国有些州甚至利用法律手段来限制教材的价格。教师或为减轻学生负担或为提高教学资料的新颖性,也不再规定学生必须购买教科书,而是将所制作的课件、相关参考资料、工具软件、作业等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使用。在E―learning学习环境的建设热潮下,占据主流的是集成各种电子图书、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网络资源等参考资料的课程学习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不仅要以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更要积极投身各种课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参与教学过程规划,努力配合教师设计、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协助教师选择、组织、提供课程教学资源。

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了学习方式、学习设备的多样化。学习者已不仅通过文字来理解知识,而更多地借助图片、声音、影像等非文本资源来学习;未来还可能依靠更先进的设备,通过感知、操作等来进行体验式学习。各种新型装备,如个人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移动互联装置、多媒体互动学习平台、模拟空间练习器等都将走进高校。图书馆要建设与新型教育环境相配套的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要对各类馆藏调整布

局,合理分配图书馆建筑空间。同时,图书馆还在以下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如何把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延伸到用户拥有度很高的各种移动通讯、学习设备中?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教学互动?随着大量信息被扫描进各种教育设备,如何管理所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中的版权事务?

2.3服务于日益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科研团队

当前,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报告描述的场景2、20反映了这种变化:高校中的科学研究日益突破传统的院系设置等行政界限,科研课题不再分门别类地下达到某一学科机构,而是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院校、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组,通过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开展跨学科合作,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高校图书馆的科研信息服务要应对来自科研高度专业化、微分化和高度综合化、跨学科化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坚持做好以学科馆员为主体的及时、深入和精准的专业化科研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则要面向日益增多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在多方协作的研究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注重在学科交叉领域的信息搜集和提供,保证文献等信息资源供应的全面性;为各领域专家提供其他领域专业术语、热点前沿、实用工具等的参考咨询服务,帮助其克服在协作攻关中遇到的障碍;还要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沟通,为课题组成员创建、开发适用于合作研究的讨论、交流工具和信息资源平台,努力打造适合科研创新的信息环境。

2.4新型学术出版与交流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为克服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对现代学术交流的严重制约,科学界发起推动了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新模式――开放存取。同时,多元化的信息产品提供者、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原有的市场有序分工被打破,各种机构都通过开发或集成产品与服务来不断重组、竞争市场;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和市场参与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检索与传递等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已在逐步失去。高校图书馆在形成其未来发展战略时要重视上述挑战,努力培育、创造和发展构成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报告在场景6、8、20中提到了高校科研环境、学术交流的变化给图书馆科研信息服务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随着开放存取资源的增加,开放式的同行评审在许多领域得到普及,以网络社区为基础的广泛学术交流和讨论将有力促进各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加速将理论研究成果和发现应用于实践当中;同时也会加快信息的产生、传递速度,加剧信息的广泛、分散和无序。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抓住其中的参与机会,重新思考图书馆员在新的学术交流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多学利,合作性研究平台和研发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图书馆员对科研人员、开发人员所具有的“深层意义”,积极发挥大量信息的组织、协调、调配、提供等功能,努力使高校图书馆适应科研新环境以及学术交流出版新模式下的信息需求,创新其服务模式。

3思考与建议

笔者认为,AcRL未来研究报告的26个场景描述,不仅是对高校图书馆将要面临冲击和挑战的预警,同时也蕴含着对图书馆未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启示。中美两国尽管国情不同,但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礼会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学术信息交流和出版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趋势是共同的;虽然由于发展的差异,目前中国高校图书馆面临冲击和挑战的力度可能还不够大,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们有必要前瞻性视角和思维的指导下,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结合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去规划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战略,去探索业务提升和服务创新的方向。

3.1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业务定位

报告场景18、23谈到了高校图书馆及从业人员所面临的职业挑战,即在多元信息机构参与竞争、服务渗透的局面下,图书馆的业务空间受到挤压。国外图书馆的工作岗位会在业务外包、资深馆员延迟退休等因素影响下而减少。而随着数字资源比重的增大、数子图书馆和多元信息服务使用频率的提高,图书馆已显感觉用户实际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比例在下降,有些原来从事文献采集、编目、流通、阅览等工作的图书馆员会面临分流转岗及职能转换。面对图馆馆曾信息资源采集、信息组织与规范控制、信息检索与提供等,面拥有的垄断优势已不复存在的现实,高校图书馆应怎样为其未来的业务发展定位呢?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绝不能停留在建设一个信息储存、信息提供实体的层次,而要向信息加工、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信息分析与信息挖掘等多重专业服务职能转换。工作重心要从单一的文献信息转向更多元的信息资源,通过专业技能的提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深层次、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其业务与服务定位应更侧重用户服务和实现信息价值上,更多地致力于以下工作:集成图书馆所掌握的多元信息资源及信息线索,打造符合用户个性化要求的信息环境,以支持高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要在用户与各类信息资源、新型学术交流、出版模式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对各类教学、科研信息的组织、协调作用;辅助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在所织造(WOV-en)的信息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新型的信息集成、信息组织手段和信息分析、挖掘工具,启发用户的思维及创造力,支持用户有效发现深层次的信息内容,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

3.2在竞争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当前,功能强大的通用搜索引擎已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首选工具,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图书馆提供的目录、索引和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尽管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在权威性和内容深度上可能比不上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但搜索引擎以其便捷、易用、随时可调用及通过超链接使检索结果触手可得等特点赢得了用户的广泛青睐。场景17提到,新兴的内容识别软件会在用户编写或插入一些高质量的元数据、引文以及图片时自动识别主题,在用户浏览、检索信息时结合用户键入的关键词等内容,主动地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资源。类似功能已经出现在亚马逊等在线零售网站和一些期刊内容服务商的推荐系统中。新技术将会代替用户完成部分信息查找、获取和筛选工作,而用户则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信息组织、信息综合、分析和翻译等工作上。尽管当前我们还对这种“替代”的可靠性表示怀疑,但考虑到未来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人机交互技术和信息环境的提升,高校图书馆必须在应对挑战的战略规划中去思考更有力度的创新,要认真考虑怎样在竞争态势下提升其信息服务,否则就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方面探索中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3.2.省略/oaister/),它收割了来自世界各地学术资源仓储库的元数据记录,并将其索引进中央数据库提供用户检索。2009年OCLC参与进OAIstel‘的建设维护,目前该系统可提供超过2500万条记录,描述、指向和链接到世界上1100家研究图书馆、学术机构创建和维护的开放资源。OCLC正致力于将OAIster建设成一个所有开放存取数字资源库的自助服务贡献模型,以确保其对丰富开放存取资源的存取能力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开放存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形成的对这种新型学术出版交流资源的存取能力,将对信息服务竞争格局、服务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

3.2.2打造便捷的、支持知识创新的信息环境 在世界各国高校都在努力提升其创新能力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致力于打造支持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新形态的信息服务要嵌入到用户的信息使用环境中,要围绕用户的信息活动开展信息采集、组织、资源集成与服务,其各项信息服务要以个性化和动态性为特点。面向用户工作需求和知识结构,构造支持动态捕获需求、动态定制,动态生成或集成、满足个性化要求且符合用户认知心理的小型信息环境,以直接支持用户的信息利用、知识获取、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活动。高校图书馆要重视用户体验,设计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的个性化信息利用平台,提供有特色的信息支持;要研究加强其服务的渗透性,将图书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专业技术工具嵌入到师生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和系统中,努力为用户提供“零距离服务”,实现“无处不在”的图书馆。

3.3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组织创新

随着用户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和利用图书馆方式的许多改变,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及服务模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图书馆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是基于印刷文献的处理流程和读者利用方式的,一般有采集、编目、阅览、参考咨询、流通保管、特藏或专业分馆等。面对各种新型信息资源和信息需求,这种组织模式显得缺乏活力。高校图书馆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图书馆工作的规律,形成新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理念,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如为支持场景19、25、26中日益普及的多媒体学习、个性化、组配式课程培训、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等活动,高校图书馆未来有必要发展一些动态、虚拟的,组配式和“即刻呈现”式的工作组织形态。这种预测与我国学者曾提出的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设想有些吻合,即创建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织模式,按学科专业划分纵向部门,虚设一些跨部门的、可以完成相同性质工作的项目或协调小组为横向部门这种新型组织模式将大力促进高校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高校图书馆的新型组织形态面向所有的用户,可能是为了配合某项定制培训、个性化课程或跨学科项目研究团队而组成的,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集成相关的信息资源类型、信息工具,提供相关服务功能,它超越实体图书馆和学院、系、专业等组织机构的条块分割,以虚拟的网络平台形式存在。通过这种组织形态,高校图书馆能够更灵活地被用户调取、使用,其服务的渗透性和活力将大大增强,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以及用户信息生活中的作

[作者简介]符绍宏,女,1962年生,教授,10余篇,出版教材4部。武莹,女,1988年生,硕士研究生。用和价值也将有很大提升。

本文在研读ACRL关于高校图书馆未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新环境、新需求、新变化及新挑战、新机遇等做出了分析,并对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未来发展和组织结构、工作模式的创新提出建议。未来,高校图书馆应拓展其开发建设思路,将业务定位在更多元的信息服务上;要从集成更广泛的信息资源,打造有力支持学习与创新的、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更灵动的信息环境等方面人手,大力发挥对各种信息资源的组织、协调、调配作用,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和深入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Staley DJ,Malenfanl KJ.Fuhjnkig hnrademir ihrms:Higher e(|ucationin 2025[EB/OL][2010―10一16]www i11aorg/ala/m,grps/divs/acrl/issue~value/futures2025.pdf.

[2]符绍宏,创新图书馆信息组织体系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6,25(6):6―12.

[3]Deiss K,Pet JDwski MJ.ACRL 2009 strategte thinking guidP IrIrn-ademiclibrariansinthe Dew econonly[EB/OL].[2010―09―06].WWW.省略/ala/mgrps/divs/acll/issues/value/at・flguide09 f11.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旅游;创新模式;模式比较;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4-14

作者简介:王丽娟(1962-),女,江苏常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李骏(1990-),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JUSRP1069;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USRP51325A;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K2012126。 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化、信息化趋势显著,出境旅游规模增长明显,表现出国内旅游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显著发展趋势。但是,传统旅游业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病。因此,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推行智能旅游发展模式,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度,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改革和国际化接轨。

“智能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了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而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以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1],其实质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通讯等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对传统旅游产业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本[2]进行提升和优化。本文拟在对现代智能旅游的阶段性定位及重要性分析基础上,提出智能旅游的四种可推广模式,即核心景点扩散模式、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政府企业带动模式和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一、智能旅游模式:阶段定位和形成路径

现代智能旅游是信息化改革中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在实践层面上各地区旅游局及协会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又是指培育信息技术改革下发展智慧旅游的方式方法。现代化的智能旅游是包括信息网络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传统旅游产业中的突破和应用,其优势在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感受效果,实现企业管理创新,优化景点资源配置,这是有效增强各城市旅游企业竞争实力,推进我国旅游产业顺利实现国际化转轨的现代化旅游工程的核心。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智能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该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三类核心技术能力的获取和运用:

首先,智慧旅游的核心是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突破互联网“在线”要求的局限性,而这种突破正是适应旅游者方位移动和非在线状态特征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刚刚起步,对运用该技术所要达到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如基于物联网的景区应用技术很难实现“线上+线下”的高效融合。

其次,移动通信技术是实施物联网技术的渠道,是支撑物联网在智能旅游中成功应用的核心基建项目。就我国而言,由于目前通信技术的垄断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效率的严重受挫,因而在技术拓展上很难兼顾景点的低成本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景区提供高满意度的旅游服务。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决策系统以及仿真系统,但是还存在诸如电子导航仪对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实现程度,导航过程的仿真性等缺陷。因此,现行的智能旅游模式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有针对性的构建高效、弹性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对于有效规避传统旅游业潜在风险,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潜在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经济蓬勃上扬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独立的经济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以运输、生产与流通等相关产业为基础,具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及高需求弹性的特点,需要该产业中的中坚力量发挥其模范带头及辐射作用[3]。所谓核心景点扩散就是以核心景点为中心,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向其他非核心的散点景区扩散、传播运营相关的管理、客流和制度等信息,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与实践应用中加大核心景区的辐射范围,以优化信息接受者(即各散点景区)的传统组织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最终实现所有景区整体智能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改革和发展。一般表现为由城市当地某强势景区(如旅游观光景区示范单位)充分运用在管理技术、制度运营和对外联系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各旅行社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引导,以实现对城市各景点的一体化运营管理以及游客的集散。核心景区作为信息化网络的扩散中心,在辐射带动其他景点发展,实现全城旅游业经济实力整体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核心景点扩散模式所形成的现代智能旅游,其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示范单位等少数核心景区本身来说,通过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形成现代智能旅游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及时地应对散客市场的波动,实现游客资源的合理分流和优化配置;对于散点景区来说,在这种创新模式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信息较易被吸收和运用,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作为城市面向游客市场的经营主体,核心旅游景区多采用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具有强烈的盈利意识,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追求信息网络技术上的超前优势。在城市各旅游场所间的关系网络中,核心景区往往还扮演着“智能旅游载体”及“智能旅游信息节点”的重要角色。因此,在城市旅游事业的经营过程中,核心景点信息扩散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指导、信息技术传递以及协调整合流量的重要功能。

(二)合作组织引领模式

与传统旅游业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旅游的智能增长更加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协同合作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4]。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是以城市旅游局或协会为平台,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合作社中的组织成员(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本着最大程度提高景点管理效率,节约景点运营成本的目的,为合作社成员提供广泛涉及客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指导、政企关系网络等旅游智能化服务。由于合作组织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对成员的引领往往受到合作组织自身特点的制约,合作社组织成员通常来自于不同的旅游景区主体,如著名风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大众娱乐景点等,这些都是合作组织得以有效建立的主干力量。

目前,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形式为以合作社实体为依托,以分散的景区为组织主体,以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为媒介,通过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传播与引领,提升合作社中各成员的社会资本和组织资本,进而形成现代智能旅游发展模式,有关这一模式的具体流程详见图2。合作组织除了在融贯各自的特色优势之外,还需要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避免“卡特尔”组织的效率损失,合作组织引领模式在城市旅游事业的经营过程中具有促进景区合作、节约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益的功能。

(三)政府企业带动模式

以旅游局和旅游企业等单位为依托培育信息化现代智能旅游发展模式,是以特定的政府、企业为信息来源,以与该部门有信息网络技术联系的包括游客、景点、旅行社、旅游局及协会等利益相关群体为受众,以掌上网络(手机等通讯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化信息网络媒介为信道,在全城范围内形成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政府企业带动模式的构建及有效开展必须具备可充当信息源的旅游政府部门,强势企业的双方需求和齐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条件。以政府企业为依托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核心,就在于信息化网络以政府部门为依靠,该网络的功能优势代表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功能优势。

图2 合作组织引领模式流程

图3 政府企业带动模式流程

图4 自助平台服务模式流程

(四)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自助系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对自助旅游平台内涵的理解,大致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旅游是兼具劳作与休闲两种成份的人类非定居性的旅行活动,而自助旅游源于背包游客,其主要目的是经济、省钱;二是认为自助游平台是以自驾车旅游为主流方式的自助游模式;三是认为自助游即背包旅游是非制度化、多由一般中产阶级的年轻旅游者参加,突出自由化交流与沟通特征的自助旅游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自助旅游平台的内涵应包括游客经济性和游区经济性。自助旅游平台服务模式就是在突出双重经济性的基础上,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范围内,为推进智能旅游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信息化网络技术,特别是建立游客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平台成员传统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以自助平台服务为依托的现代化智能旅游发展的硬件要求,是手机、计算机及网络等高信息含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自助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是现代化智能旅游发展的基本工具和手段,这也正是在推行渠道上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智能旅游创新各发展模式的优势比较

受城市区位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域四种类型的智能旅游创新模式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的城市旅游实践案例应根据其所具条件和前景选择适宜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以实现优势互补,以下就四种模式以不同城市的实践案例分开阐述:

(一)核心景点扩散模式

2012年无锡推进核心景区智慧化示范单位建设,作为核心景点之一的龙寺生态园已完成全景监测系统、电子门票系统、客流统计分析系统和短彩信推送业务系统的重大工程,无锡灵山也编制了“智慧灵山”总体规划,并将其公示以供散点景区学习和借鉴。此外,无锡市充分应用物联网技术,景点餐厅触摸屏点菜、酒水条形码以及食物安全识别等技术已在多家景区餐厅投入使用。无锡市智慧旅游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建设“一平台,两项目,三示范”,其中三示范是智能景区、智能酒店、智能旅行社示范工程,是无锡市对核心景点探索实践“智慧旅游”的标杆性实践。因此,江苏无锡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凭借其智慧示范单位与智慧基础设施的稳步推进、核心景区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领先的优势,以712分的总评分荣获全国智慧城市第一名。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作为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感知中国”的龙头城市,无锡市已具备该模式所需的市场信息畅通、技术传播广泛等条件,并且该市的核心示范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网络优势进行的信息扩散,能够充分实现自身经营和成功经验的向外传递,形成一个柔性的组织,极大的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收益。此示范单位的柔性联合还能够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模式结构,从而利于发挥该模式中核心单位的示范指导、信息传递、协调整合等功能,有效避免了时间、地点以及行政约束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为传达管理经验,展开信息沟通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开放式辐射和资源共享的优质平台,并为城内的散点景区提供有效的经营指导和管理指导。因此,以示范单位为依托的智能旅游创新模式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有效提升传统旅游业的组织资本,成为加快提升智能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是景区、旅游社团、旅游企业等创造收益的重要平台和推进信息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该模式由于需要部分先发展以带动全体发展而致使整体效率不高。

(二)合作组织引领模式

镇江市人民政府在对现代城市智能旅游的发展要求中提出要用一至两年时间建起五个一工程,即“一智能旅游感知体系、 一智能旅游云服务平台、一智能旅游运营中心、 一智能旅游产业联盟、一智能旅游产业基地”,其中智能旅游产业联盟是核心工程。联盟建设以云服务平台为媒介,整合联盟内各景区及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智能旅游相关技术、业务、运营、建设、管理标准的与推广,并通过年会、主题论坛的形式,不断扩大联盟的影响力,以之引领“智能旅游”不断前进。截止到2011年6月,位于镇江科技城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智能旅游云计算平台启动搭建,将为全国智能旅游提供中枢服务。其中,以科技城为结盟载体的镇江智能旅游产业联盟——“智能旅游”产业谷即将建成,合作组织中已集聚了众多的强实力旅游单位。

由上述案例可以发现以产业联盟为表现形式的合作组织,凭借各方合作意愿、信息技术传播渠道构建而成,拥有较为丰厚的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并通过年会、论坛等方式在内部成员间建立联系,统一提供各种有关业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合作组织作为区域内信息传播的主体,模式结构相对紧凑,具有较为广泛而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应用渠道,组织通常会设有专职人员对所获信息进行定期与共享。这一模式的有效开展和推广可以促进各单位合作,形成规模经济以节约成本,从而保证产业联盟内合作社内外信息的畅通,该模式的推广在抓住产业发展机遇、促进组织成员增收和整体效益提升等方面效果显著。

(三)政府企业带动模式

北京市智能旅游工程建设,主要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等措施打造互联、互通、互动的北京市智能旅游体系。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鼓励和支持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带动全市旅游产业,有效开展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网上预订,充分加强在线旅游业务建设,并鼓励各类旅游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在政府的积极带动下,北京市旅游2012年总收入达到3 6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旅游增加值1 3362亿元,同比增长122%,达到全市GDP比重的75%。

由当地政府部门开发运营的官方旅游网站,不仅是各级政府旅游行业监管和服务的重要平台,而且因其信息的权威性,在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沟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公共策略,立足于旅游发展的公共利益,积极扩大旅游服务的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一批旅游发展的公共产品工程,以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政府及企业应以客户群的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景区及相关产品的激励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尝试[5]。政府和企业的联合带动模式在企业需求和行政指挥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形成,为景区提供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从而形成一条连接政府、企业和散点景区的信息纽带。该纽带结构非常紧凑,其一端是景区的整体运营行情,另一端是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引进的各地优势资源,能有效促进政府政策的高效传导,在广泛传递旅游信息,实现标准化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四)自助平台服务模式

四川省绵阳市旅游局与基梯数据签定的全国第一份智能旅游城市合同,标志着“智能旅游城市”方案的实施,将会在南充,成都,德阳等市迅速地发展起来。有着“智能旅游之父”之称的李家毅先生,通俗简介地介绍了智能旅游为市民所带来的便捷之处:“以后我们要到哪儿去游玩,可以通过自助平台了解相关地点的详细信息,并且不管你走到哪去,手机可以当身份证用,可以当护照用,可以当信用卡用,可以通话用;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比如交通运输商务,包括旅游和文化,软硬件设施全都融合在城市里面,简单的消费、简单的服务,谁也不愿意背一个大包,一会身份证掉了,一会钱夹没带。我们再到目的地前要做到事半功倍,并且同一样东西可以摄像、可以支付、可以消费、可以体验、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截止2012年4月,四川省在旅游信息化实体项目投入高达2 700余万元,成都市于5月份成功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并已开通“成都旅游手机一点通”手机自助旅游平台,成功实现了手机智能旅游,不失为一次智能旅游被动模式变革的成功实践。

从以上案例可知对景区信息的时效性、完备性和出游便捷性要求较高的游客,往往倾向于通过自助旅游平台来自主性选择景区。传统的景区个性化信息的获取往往是需要成本的,而通过自主平台,游客可以从平台的景区信息板块获得更经济实用的信息并加以比较,以避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景区竞争机制,提升景点服务质量;平台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信息及时更新使其价值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信息传播优势。

总的来看,不同类型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其优势在时间上并存,空间上相互重叠。表1给出的是不同模式优势特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据各城市的实践案例分析,每种模式的推广需要有其特殊的条件基础,并各有其特殊的模式功能。例如,尽管核心景区扩散模式和自主平台服务模式的整体效率不高,但该两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存在对第三方协作意愿并积极配合的苛刻要求。合作组织引领模式和政府企业带动模式尽管整体效率较高,但都分别需要其他景区的结盟意愿和政府企业的积极带动。综上可知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选取和推广,要因地制宜地依据该旅游城市自身具备的模式形成条件,结构功能及优势特征等因素来确定。

三、传统旅游业改造中的智能旅游发展策略

(一)以选择恰当模式为载体发挥区位优势

首先,发展智能旅游应该从顶层设计着眼以建构运行框架,确定恰当的智能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匹配城市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各模式的形成条件、结构、功能以及效率水平以选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智能旅游运营模式,促进城市信息资源与区位优势的相互渗透,优化区位与模式的吻合度。其次,较高的吻合程度不仅可以为旅游组织提供各类旅游产品及消费群的供求与交易信息,还可以提高智能旅游的实施效率,扩大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二)推动城乡旅游信息化改革与资源共享

信息化改革和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是构建智能旅游发展模式的物质基础。核心能力的提升、所获信息的标准化处理,以及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等可以大力推进旅游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运用。加强各景区信息主体的合作与协调,设立统一开放覆盖全城的旅游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景区不同的信息资源及发展需要,以信息化高速渠道及模式有效提高各景区对信息资源的供给、获取和运用能力。

(三)因地制宜地推广智能旅游传递渠道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由于受到经济环境的限制而起步晚,发展依旧缓慢,不同地区存在悬殊的贫富差距。因此,针对整体经济实力不高,部分地区差异明显的这些现状,我国可以通过因地制宜的推广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的学习和应用,改变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对旅游社团、景点工作人员等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旅游业的传统组织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同时还可以使社会成员的信息权利及福利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凌云,黎巎,刘敏.智能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 王建华,李录堂.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集成能力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135-139.

[3] 唐留雄,邬爱其.基于SCP框架的上海旅游业发展现状评析[J].旅游科学,2012(3):27- 32.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 旅游 RFID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加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的旅游产业前景光明。据中投顾问的《2009-2012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称,未来10年间,中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秦皇岛作为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秦皇岛市具有港口、区位、旅游资源等诸多优势,是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秦皇岛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集中性、质优性、独有性的特点。在方圆50公里、车程1个小时的范围内,集中了山、海、关、城、湖、温泉、湿地等类型的旅游资源。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47家,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山海关万里长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山海关),“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处(北戴河、山海关),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5家,2A级景区6家;部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种类各异、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丰厚灿烂的文化为秦皇岛旅游发展增添了无穷魅力。据统计2011年秦皇岛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127.4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4亿元。综上所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努力构建可持续的、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旅游环境,是促进秦皇岛市经济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秦皇岛旅游景区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秦皇岛景区信息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一些大型景区都配有电脑和上网设备,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或Intranet,用于内部信息查询、文字处理、财务管理、计调等工作。有的还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在旅游电子商务领域进行探索尝试,用于企业宣传公司形象、推介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旅游相关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提供网上预订服务等。有的景点还设置了为游客服务的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智能监控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LED信息系统等。但从总体上看,秦皇岛的景区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离部分沿海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旅游景区对于进行信息化建设有着迫切的愿望和巨大的需求。

二、物联网和旅游管理的关系

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相关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目前,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辨识系统”(RFID)技术、全球产品电子编码(EPC)、网络通信技术、移动定位技术等。其中RFID的广泛应用是形成全球物联网的基础,它作为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身份证”,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核心环节,也是重点应用技术。从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涉及电子票证与身份识别、药品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管理、智能交通与车辆管理、票务及城市重大活动管理、数字化景区与旅游等等。

旅游景区是整个旅游业的核心环节。一个成熟的景区信息化系统,应当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主要有:门禁票务系统、车辆调度系统、智能化监控系统、监管信息系统(遥感监测)、多媒体展示系统、LED信息系统等。其中:门禁票务系统、车辆调度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LED信息系统,都可能用到RFID技术;智能化监控系统、监管信息系统等,将会用到传感技术;所有的子系统又都会用到网络技术。因此,完善旅游景区信息化系统,应将物联网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提上日程。

三、基于物联网的旅游景区管理功能

1.票务管理功能

目前大部分景区使用的还都是纸质门票。客流量比较集中时,游客会因购票、检票程序的繁琐而浪费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建立景区电子门票系统,实现售票、验票、查询、汇总以及统计等门票计算机控制管理。

2.资源管理功能

各旅游景区目前一般是通过摄像装置,对景区内实行视频监控。而物联网不仅从视觉上进行监控,它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对旅游资源的温度、湿度、负重程度、色泽度等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测,使管理者可以对有需要的资源进行及时维护,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旅游资源,可以直接将监测到的相关信息传送到互联网上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具有科学依据的解决办法。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 智慧景区 旅游产业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们群众满意度更高的要求。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也明确指出要推进旅游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2011年,李洪鹏开始了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初步探索,指出“智慧景区是适应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国际旅游强国的需要”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智慧旅游”概念。2013年10月,中国智慧旅游运营合作交流大会上提出了国内首个全新模式旅游OTO“智游河南”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为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展现了新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旅游。九寨沟于2010年首次提出了建设智慧景区,于2011年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智慧景区论坛。智慧泰山基于3D-GIS技术打造出了景区信息集成平台;除此之外,还有黄山景区确立的“智慧黄山发展战略以及颐和园相关管理单位编制的“智慧颐和园”规划。目前,我国大部分4A级景区在经历了数字化后都已投入到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当中。目前,河南省景区都正在向智慧旅游方向转型和发展,依托先进的现代科技河南省智慧旅游发展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智慧旅游相关概念

(一)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景区信息化是基于数字景区建设成果,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最新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景区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方面的更全面、及时的感知和精细化管理。“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

(二)智慧景区

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以此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国外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正不断向纵深发展。近几年,智慧旅游和旅游资源物联网提出并兴起,一方面是旅游信息化已经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旅游行业各个领域的信息采集与存储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积累的信息资源有可能集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泛在网络与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未来信息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旅游信息的精确采集、旅游信息资源化应用成为可能。

(一)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于2006年就在宾夕法尼亚州Pocono山脉的度假区引入RFID手腕带系统,开始智慧旅游的尝试。韩国首尔基于智能手机平台,开发了“l Tour Seoul”应用服务系统,该系统是首尔市专为首尔的旅游者提供的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于2012年6月正式推出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TAGTAGCITY)项目,使布鲁塞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数码移动旅游城市。日本在2009年7月推出了“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三大公共事业将成为目标聚集点。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为顺应现代旅游业的发智慧旅游体系的建成将改变游展潮流和趋势不少省份和城市在信息、网络、通讯技术飞速发客的行为模式、企业的经营模式和行积极研发和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国家旅游局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了包括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南京市、福州市、大连市、厦门市、苏州市、黄山市、温州市、烟台市、洛阳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武夷山市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目前为止,已有九寨沟、黄山和中山陵在内的24个部级名胜景区实施了数字化景区试点工作。

2013中国智慧旅游运营合作交流大会于10月28日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在会议上国内首个全新模式旅游OTO“智游河南”电子商务平台正式上线。在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移动通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RFID技术等纷纷介入。这些技术大大提升了旅游景区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和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服务能力,使旅游景区信息化成为旅游业中应用信息新技术最多的领域。

三、河南省5A景区智慧旅游现状分析

随着智慧旅游的建设,以及新型游览方式对于旅游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居于旅游体系重要位置的旅游景区,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向实现景区的智能化转型,以迎合游客的服务需求。受智慧旅游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景区孕育而生。目前我国许多景区已在尝试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有关智慧景区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很多方面本文以河南省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神农山、平顶山尧山一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九个5A级景区为例,对其智慧旅游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通讯网络

在公用电话网建设方面,各景区建有供游客使用的公用电话。分布设置在指定需要地点。且部署有电话报警点,方便游客遭遇突况,以此发出求救。各景区郡已进行无线通讯网建设,游客能接收手提电话信号,移动通信方便,人群密集区域及重点游览区域信号最好,无线路顺畅。各景区都已进行无线网络建设,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方便的将手机、电脑等终端以无线方式连接上网,及时查询需要的相关信息。但是在景区较偏僻区域,无线信号未覆盖到。

(二)电子门票、电子门禁

2009年9月19日下午,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联合交通银行率先推出了景区二维码电子门票服务,游客只需通过网上支付就可获得一张彩信形式的二维码景区电子门票,凭借电子门票,在景区售票窗口通过二维码终端系统刷机识别,即可顺利入园游览。清明上河园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开通二维码票务系统的景区。现今,河南省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自云山、神农山、平顶山尧山一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九大景区均已推出电子门票业务,给游客带来了更多便利。各景区配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立式电子门禁,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电子票的购买也支持手机支付或者网上金融支付等方式。但是,通过调查得知,使用电子门票和二维码门票的游客数量为数并不多,有些游客对此也知之甚少,仍以传统的纸质门票为主。

(三)门户网站电子商务

1.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神农山、平顶山尧山一中原大佛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九大景区都拥有各自的独立官方网站。这些网站均是以服务游客为核心内容的门户网站,且正常运营。

2.各景区门户网站包含:景区基本信息浏览,景区信息查询,旅游线路推荐和行程规划,景区推介服务,交通导航,旅游论坛,下载服务,建有官方微博并有链接。网站浏览语言可供游客自主选择,以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语,日语,韩语为主要,便于游客能方便及时了解到自己所需信息。通过对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官方网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旅游景区会员制在景区营销中也十分普遍。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官方网站中,可注册会员的景区网站有嵩山少林寺、焦作云台山、焦作青天河、中原大佛、河南神农山、安阳殷墟。

3.电子商务与微博微信

通过景区门户网站均可能实现网上预订、电话预定和网上支付、网上交易。安阳殷墟,焦作青天河景区门户网站可以实现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实现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在互联网科技的成熟应用下,现今,微博宣传营销已经成为许多旅游景区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扇窗子。微博营销具有以下好处:一、微博营销低成本,操作简单,互动性强;二、提升企业品牌亲和力;三、拉近用户距离,及时获得反馈;四、对于企业来讲,可以有效监控产品和品牌;五、还可以为其他营销手段做辅助。拥有景区官方微信的景区有洛阳白云山景区、云台山景区、龙门石窟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四个景区。而少林寺、洛阳白云山、安阳殷墟、清明上河园、神农山家景区五家景区没有各自官方微信。

(四)数字虚拟景区和虚拟旅游

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龙门石窟景区在其门户网站界面可进入生动的在线虚拟游览,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景区门户网站、景区触摸屏导览机、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电子导游图上点击各个区域查看详细景点信息,或切换到图例视图查看景区设施分布,能让游客充分感受到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便于游客在旅游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旅游软件

景区APP。正式上线的APP,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含吃、住、行等板块,结合GPS定位和搜索功能为游客提供文字、图片、音频等信息,收录了旅游景区、特色线路、星级酒店、饭店等信息。游客可以查阅、浏览旅游信息,随时制定旅游行程,使自由行变得更加轻松自由。经网站调查分析,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中,只有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开发出了属于自己景区的旅游客户端,游客可以在智能移动设备上安装清明上河园手机客户端,充分感受掌上游园的快乐。

(六)景区综合管理

1.视频监控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各景区视频监控能全面覆盖,但是重要景点、客流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有些景区并未做到重点监控。

2.客流监控

实现入口客流计数管理,出口人流计数管理,游客总量实时统计。对各景区官方网站进行调查发现,通过电话调查,目前,九大景区并未对景区游客数量进行特别控制,也没有设置最佳游客接待量和游客接待人数上限。九大景区中只有青天河景区在官方网站上显示游客接待量,且分为散客和团体预订。

3.景观资源管理

各景区均实现对自然资源环境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气象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等。天气监测结果在各景区官方网站上都有显示。各景区可针对各自情况景区内的各类遗产资源、文物资源、建筑景观、博物馆收藏等景观资源运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与数字化监测、监控、记录、记载、保护、保存、修缮、维护等,从而便于景观建筑文物数据的查询检索以及面向公众展示。2013年6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始进行龙门石窟监测预警体系一期建设,主要针对奉先寺区域文物环境和本体病害实施监测。

4.应急广播

广播覆盖全景区,并且声音清晰。广播由景区控制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统一控制,遇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可立刻转换为紧急广播。

四、河南省智慧景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各大景区都已开始进行智慧景区试点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在其研究和发展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对河南省九大5A级景区智慧旅游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通讯网络未全面覆盖

通过对各景区通讯网络现状分析,发现虽然各景区通讯网络建设齐全,但是在人群稀少区域,无线通讯网和无线宽带网信号薄弱,甚至搜索不到信号。如游客在景区中遇突况或危急情况,将会对游客造成极大危害。这也是景区存在的一个潜在的危险区域。

(二)电子门票普及率低

河南九大景区虽然都推出电子门票,二维码门票,但是目前仍然以纸质门票为主。在网站进行预订后,许多游客选择到景区后换取纸质门票,往往需要排队等待。而目前各景区也未设置自动售取门票机。相比纸质门票,电子门票更加环保;对于游客而言,将节省更多时间欣赏游览风景名胜区。这样更加符合智慧旅游这一概念。

(三)未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功能

调查发现各景区都开逯有官方微信或微博,但是个别景区如安阳殷墟景区没有开通官方微博。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微博微信建设平台中,云台山,龙门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园,中原大佛这五家景区做的要优于其余四家景区。而对于近两年来兴起且被越来越多人群所使用的微信软件,开通官方微信的景区只有洛阳白云山景区、云台山景区、龙门石窟景区、焦作青天河景区四个景区,其中只有云台山,龙门石窟,白云山景区的官方微信经过了认证,因此相比之下也具有更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少林寺、洛阳白云山、安阳殷墟、清明上河园、神农山家景区五家景区并没有各自官方微信。拥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的景区比没有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的景区在网络营销方面具有优势。笔者认为,微信和微博营销是河南省这九大景区电子商务营销的一处不完美的地方,景区应加强官方微博和微信建设。

(四)未建立智能导游系统

目前,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并未构建智能导游系统,笔者认为景区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电话、手机等各种类型的手持终端设备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使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建立智能导游系统可以在人工导游方面为景区节约资金和资源,同时还可以改善游客这个利益主体游程中对景区利益诉求中“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满足大众旅游的需求。

(五)虚拟体验游的建设不完善

虚拟体验旅游依托先进的技术,为旅游门户和旅游服务提供了一种比二维和平面广告更形象的宣传展现方式,也能为景区搭建了一个更先进的盈利平台。目前,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中,只有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龙门石窟景区三家景区,将虚拟体验旅游以一种嵌入式的模块显示在景区网站页面上,使游客能够实现在线虚拟体验旅游;其余景区在其门户网站上只能进行在线视频观看或图片浏览。这些景区对游客虚拟体验游未进行投资建设,因此需要加强。

(六)旅游软件开发欠缺

经过调查发现九大景区中,只有清明上河园景区独家研发的景区旅游APP,为景区景点增色不少,而智慧旅游的出发点就是做到“以人为本”,在方便旅游者和吸引潜在旅游者方面做得较好。其余八家景区也应尝试推出属于自己景区的特色旅游自助软件,为旅游者的旅程增添更多方便和快乐。

五、河南景区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智慧景区的出现使我国景区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智慧化发展的阶段,这些必然会带来整个旅游景区的全面革新。随着旅游业地位的不断提升、信息化的逐渐普及以及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强烈,游客对景区信息服务的诉求也将大幅提升。智慧景区未来将会在游客个性化服务、景区的有效化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目前对河南省这九大5A级景区的研究状况,对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丰富研究视角,增添基于游客角度的研究

移动通讯设备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景区应该把通讯网络的完善和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依托先进的技术,不仅为旅游门户和旅游服务提供了一种比二维和平面广告更形象的宣传展现方式,还为游客和潜在游客提供更生动的体验。随着散客和背包式游客的增多,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的自主式游览。由于智能导游系统更多展示是历史文化,不只是风景,游客可以从中了解景区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又为游览过程增添了趣味性。智能导游系统便于游客对景区地理信息和景点信息的获取,景区如若通过信息化加强了该方面的建设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服务质量,还可提升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二)加强政府指导,寻求企业支持

政府在景区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指导,鼓励和扶持智慧景区相关基础与支撑理论的科学研究;主导智慧景区相关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制定;构建智慧景区的评价体系。景区在智慧旅游的很多方面建设的欠缺是因为资金不足问题。因此智慧景区在建设中可以积极地寻求企业的支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景区建设中资金短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智慧景区;玉龙雪山;顾客满意;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景区概念阐述

(一)什么是智慧?

智慧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例如,我们说爱因斯坦具有大智慧,就是说爱因斯坦具有很强的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如果说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要有智慧,就是说他们要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最终能够让顾客满意,能让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什么是智慧景区?

智慧景区,是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云技术等新技术手段,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借助各种网络形式和计算机及移动设备终端,对旅游景区营销方式、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甚至旅游景区经营者自身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从而实现掌握和管理消费者需求、优化旅游产品、提升景区品牌价值、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降低旅游管理成本和加强企业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

(三)智慧景区的本质

1.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顾客感知价值

什么是顾客感知价值?是指企业让渡给顾客,且能让顾客感受到的实际价值。顾客感知价值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顾客感知价值=顾客购买总价值-顾客购买总成本。

其中顾客购买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系列利益,包括:(1)产品本身价值:产品的功能、质量;(2)附加价值。附加价值包括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服务价值是指销售服务、售后服务的好坏在顾客心目中的主观感知价值;人员价值是指提品的企业员工的素质、知识水平高低在顾客心目中的主观感知价值;形象价值是指企业、产品在公众中的总体形象好坏。

其中顾客购买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和精神体力成本。时间成本是指实施购买产品起到购买完成时所花时间;精神与体力成本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在精神与体力方面的耗费与支出。

如果玉龙雪山旅游景区不仅仅是提供给消费者美丽的自然风景,而且提供了方便快捷,让游客舒心的各种服务,那么,就增加了顾客购买总价值。同样,旅游景区各种设施合理,能让游客少排队、少等待,减少额外的精力付出,实际上就减少了顾客购买总成本。这样一增一减,顾客满意度、顾客感知价值就提高了。

智慧景区建设,不是指高科技产品的堆砌,而是通过利用高科技产品进行合理的景区建设,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顾客感知价值为核心任务进行建设。

2.实现景区高效运营,降低旅游管理成本,增加旅游营业收入,实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

景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云技术等新技术手段,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借助各种网络形式和计算机设备终端,高效调动景区的人力资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降低旅游管理成本和加强企业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是手段,提高顾客满意度是目的,高效运营是保证。

3.实现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智慧景区,绝不是以破坏生态、破坏环境为代价,去迎合游客,而是旅游者在欣赏和享受自然的旅游过程中,景区提供必要的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能参观、理解和享受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当地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

二、玉龙雪山景区特色分析

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闻名于世,自然风光常常能给游客以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直观体验,同时也能给游客以世外桃源、远离城市喧嚣的情感体验。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的雪山,山势自北向南走向,南北长约35多公里,东西宽约25多公里,雪山面积达960平方多公里。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气势澎湃,玲珑秀丽,随着时间和阴晴变化而变化,有时云蒸霞蔚,时隐时现;有时碧空如水,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皎洁,云下岗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

玉龙雪山在纳西人语中被称为“欧鲁”,意思为银色的山岩。银装素裹,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故而被称为“玉龙”。又因为玉龙雪山的岩性主要是石灰岩和玄武岩居多,黑白分明,故而又被称为“黑白雪山”。玉龙雪山是纳西人民心中的神山。传说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化身。

玉龙雪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观赏价值较高的是高山雪域景观,水域景观,和森林景观,还有草甸景观,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到此观光游览。

三、玉龙雪山“智慧景区”建设策略分析

“智慧景区”建设必须遵循智慧景区的本质: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实现景区高效运营,降低旅游管理成本,增加旅游营业收入,实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基于“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顾客感知价值”的建设策略

1.购买景区门票时应取消缴纳“丽江古城维护费”,减少顾客购买货币成本

目前,凡是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外地游客,不仅仅要购买景区门票,而且要缴纳“丽江古城维护费80元”。这导致外地游客游览玉龙雪山的成本增加,企业“奖励旅游”政策涉及到的旅游者很少有到玉龙雪山旅游的。外地游客游丽江古城不用交古城维护费,住在丽江古城的游客也可以不交古城维护费,但要游玉龙雪山的游客,却要交“丽江古城维护费80元”。

根据前面的顾客感知价值公式:

顾客感知价值=顾客购买总价值-顾客购买总成本。

顾客购买成本越高,顾客感知价值越小,顾客的满意度就会越低,某些顾客就会因此而放弃进入玉龙雪山景区。

购买门票时,应取消缴纳“丽江古城维护费80元”, 减少顾客购买成本,从而增加顾客感知价值及满意度。

2.优化完善景区服务,减少顾客时间精力成本

(1)完善景区交通及道路设施

目前,游客自景区外进入景区内主要依靠的交通工具是私家车和旅游大巴。在旅游旺季,私家车大量涌入景区,使景区内的停车场及道路车满为患。解决旅游旺季车满为患的办法有:①增加景区内停车场;②增加景区外停车场,让私家车及旅游大巴停在景区外。但这时,必须增加景区自己的大巴车,从景区门口将游客接入景区。

另外,玉龙雪山景区面积很大,游客靠徒步游,两天之内根本都不可能游遍景区。目前,景区配有游览观光车,但根本不够旺季使用,景区需要购置载客量更大的大巴车,建设和完善景区公交网络。

(2)完善景区预订服务系统

玉龙雪山景区目前已经借助旅游专业网站如携程、艺龙、驴妈妈等网站,也可以自建电子商务网站,像九寨沟、峨眉山景区一样,通过自己网站向游客提供景区门票、酒店、机票等预订服务。除了传统互联网渠道外,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可让游客随时随地进行各种预订,减少顾客购买时间,提高顾客满意度。

3.完善景区导游导览服务,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提高顾客购买总价值

(1)完善景区导游导览系统

除了传统的景区导游机之外,目前,还出现了新型的手机导游系统,只要在智能手机终端上安装APP,并下载相应景区的数据,就能让手机变成导游机,收听到相应景点的导游词,如听景旅游、玩伴智能导游等。智慧手机软件集成了真人语言导游讲解,它不仅能够为游客绘声绘色讲解旅游景点的导游词,还能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丰富的旅游资讯,让游客享受到“私人导游”般的贴身服务。

玉龙雪山景区应该提供手机开放WIFI信号,完善景区导游导览系统,除让游客能自由享受“私人导游”服务外,也为游客提供了其他方面的上网服务,这必然增加顾客的满意度。

(2)利用民俗旅游资源

玉龙雪山是纳西族及丽江各民族心目中一座神圣的山,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至今丽江还举行每年一度盛大的“三朵节”。丽江纳西族及其他各民族有其独特的丰富的、婚丧嫁娶、民族节庆等民俗旅游资源,如果对这些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可以极大丰富游客旅游内容,提高顾客购买总价值,从而让顾客更加满意。

4.建立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和设施,快速消除顾客的不满意

“智慧景区”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是“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试金石。游客在景区遇到的各种危机,都可能导致不满意。危机管理是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景区健康发展、使景区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财产损失的积极主动行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潜伏、形成、高潮、消退的全景式管理。景区应在先进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利用科学技术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以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瘟疫、恐怖袭击等社会事件,或者游客在景区突发疾病、受伤等对景区发展造成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二)基于“实现景区高效运营,降低旅游管理成本,增加旅游营业收入,实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

1.景区信息化建设

景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管理中来,即把智能传感器装备到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并且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云计算、泛在网构成全IP网络架构的物联网,实现对景区事物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等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处理速度,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及时、准确、全面地为景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

2.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管理决策系统,提高景区运营效率

(1)优化景区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优化是针对景区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利用科学技术对它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景区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景区实际情况,突破原有思维方式,进行观念再造;以环境保护、社区居民和游客利益为出发点,优化和再造工作流程并实行标准化管理;打破组织结构边界,减少信息孤岛,畅通信息渠道。

(2)完善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景区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所涉及的应用系统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划分为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管理系统、园林绿化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

(3)完善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在业务流程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及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专家知识系统、综合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通过虚拟现实、情景模拟等手段对景区的重大事件决策、应急预案演练等多系统综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支持。

(三)基于“实现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建设策略

玉龙雪山以险、奇、美、秀闻名于世,给游客以“世外桃源、不染凡尘”的游览体验。景区本身就处在“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实现生态旅游,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玉龙雪山景区建设来说,并不难。

1.发展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智慧景区”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倡导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发展内容包括: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管理制度、改变能源结构、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等。

2.完善资源保护系统

资源保护系统主要实现对景区资源全面保护与检测的信息化,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检测管理中来,即把智能传感器、智能检测器装备到景区的各个方位,并且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资源保护系统所涉及的主要应用系统有安全保障与监测系统、人文资源保护与监测系统、自然环境保护与监测系统、人文环境保护与监测系统。

四、玉龙雪山“智慧景区”建设策略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

(一)管理政策保障

景区管理处必须制定关于“智慧景区”建设的专项政策,包括信息化项目的管理政策、共享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政策、危机管理政策、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政策、客户投诉处理政策等。

(二)运行机制保障

在政策保障的前提下,风景名胜区信息中心需要进一步建立信息化项目规划立项、招标采购、设计开发、调试运行、项目验收、业务操作、日常运行、管理维护、文档管理、信息服务的流程规范与管理制度。

(三)资金投入保障

“智慧景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自有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科研立项、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社会融资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为智慧景区建设提供可靠稳定的资金保障。

(四)信息技术保障

“智慧景区”建设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必须始终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应用先进技术解决建设中的问题。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务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智慧景区”的建设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的规划设计可以满足需求的。

(五)遵守相关规范

“智慧景区”建设必须遵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以做到标准规范统一和信息服务共享;同时,需要根据玉龙雪山“智慧景区”的建设特点,制定和执行玉龙雪山智慧景区自己的规范与标准。

(六)人力资源保障

目前,玉龙雪山景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员工流动频繁,管理难度加大;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不够;缺乏创新型人才。

玉龙雪山景区应完善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对骨干员工可以实施股票期权制长效激励措施;实施人本主义管理,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组织学习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

[2]杨桂华.旅游资源与开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2)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泛在图书馆 信息咨询服务 场景分析 泛在知识

分类号 G252.6

Abstract Library reference services faces the users' demands directly and affects the other service sections through the feedback mechanisms. Under the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 users’ demands develop towards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hierarchy. Therefore, it is the time to broade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reference services. And then, three scenarios of the reference services in future library are suggested by the scenario analysis. They are stable mode, growth mode, and zooming mo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odes are elaborated on respectively. Finally,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services in the ubiquitous library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resource, 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comprehensively.

Keywords Ubiquitous library. Reference service. Scenario analysis. Ubiquitous knowledge.

0 引言

泛在信息环境的定义来源于计算机科学的“普适计算”这一概念,是指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获取个性化服务的全新的信息环境[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对这一定义进行了丰富和细化,提出“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互的、功能完备的、无所不在的数字环境,并具备空前的计算、存储和数据传输能力[2]。目前,泛在网络已由理论研究走向现实应用,席卷全球的智慧城市项目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成为这一新兴技术的受益者。人们借助移动通讯客户端与更加普遍的网络互联,享受着由后台普适计算、情境感知等功能带来的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

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是图书馆这一知识宝库未来发展形态的终极目标[3]。1999年,时任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的Keller将未来图书馆描述为使学生和教授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获得与课本有关知识的泛在网络[4]。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Lowry博士继承并扩展了这一观点,指出泛在图书馆是一个比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更具前瞻性的未来图书馆的定义[5]。不难看出,泛在图书馆的内涵已由最初的“重要内容的网络检索”这一基础服务类型发展为包括多种应用的个性化服务组合。总的来看,数字时代背景下泛在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可总结为五点: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图书馆信息资源为服务基础;以开放存取为资源未来存储模式;以多语种、多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全球性和全天候服务为服务模式[6]。

1 泛在知识环境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挑战

1.1 泛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广度拓展

传统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是到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的对象相对固定,流量相对有限,如高校图书馆的教职人员或者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阅读兴趣的市民;信息咨询服务的内容相对单一,以导向为主。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作为一个“呆板”的资料储藏室的形象存在,读者与图书馆员的互动少、信息流量偏低。

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场景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那种静态的、单向的服务模式将被实时的、互动的服务模式所取代。泛在信息环境下,用户具备最大程度地接触图书馆资源、获得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这种便利性使得用户有条件与各类馆藏资源进行“亲密接触”,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广度提出新的要求。这种“广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二是与载体相关的信息格式的多样性。(1)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面对大量的纸质文本和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将不得不面对“信息过载”的问题。用户急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找出所需的资源。新用户的需求可能会与导向重叠,如查询图书馆工作时间和图书排架;中级用户的需求可能与指导有关,如自身信息素养的发展;高级用户的需求可能与检索服务有关,如基于大众分类法的信息组织。这要求图书馆员在熟练掌握馆情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泛在环境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接。(2)泛在知识环境下,载体的多样性为用户访问图书馆资源带来了便利。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享受泛在网络带来的随时随地的接入服务。这要求图书馆门户具备与多种客户端进行多媒体交互的能力,如网页信息的展示、音频文件的下载、网络视频的流畅播放等。信息咨询服务人员需要与信息技术人员及时沟通,扩展信息幅度,以应对多种数据格式采集、组织、展示以及深度整合的挑战。

1.2 泛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深度发展

以高校、科研院所下属图书馆等为代表的复合型图书馆在图书馆群体中占很大的比重。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相比,这类专业性图书馆的读者群体的受教育水平、综合素质、求知欲望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高,是泛在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受益人和推广者。这类用户群体通常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其信息需求构成更为复杂。

专业用户利用便携式移动终端与图书馆网络互联,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他们具备与图书馆馆员进行实时交流和开展专题性咨询的条件,围绕特定选题进行深入的、系统性的沟通,这种深度的服务需求对当前通用性的信息咨询服务状况提出了挑战。

其一,用户提出的专业性学科化服务需求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国内学科化服务中的佼佼者。该馆馆长张晓林教授提出,面对新形势,应努力将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化信息咨询服务提升至“基于用户的、覆盖知识能力和嵌入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应以面向专业用户的学科化知识发现为中心,在保障传统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培训等普遍服务的基础上,提升服务层次和深度。通过组建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跨团队小组的形式,深入到用户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用户提供专题信息资源组织、数据库研制、学科态势跟踪、学科情报深度分析等系统。

其二,面向不确定环境和海量信息,用户需求的边界难以被清晰界定,从而催生出面向情境感知技术的个性化推荐需求。这要求图书馆馆员根据用户记录的属性值组合,发挥信息咨询专家角色,识别用户兴趣以提供最能满足其现实需求的服务。与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相比,推荐服务是一类面向深层次、潜在需求的高级服务。主动性、计算性是推荐服务的主要特征。主动性是指信息咨询人员应具备捕捉需求、具体化和用户引导的意识和能力。与满足用户预定义的需求相比,推荐服务更强调工作人员在用户尚未察觉的状态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计算性是实现主动性的物理前提。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所处的7*24小时的无间断服务模式是海量数据的孵化地。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确定用户兴趣所在并加以推荐呢?关键在于对用户记录和具体场景的综合分析。这是对信息咨询人员信息素养能力的考验,要求他们在文献编目、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传统技能的基础上,掌握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2 泛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场景分析

场景分析是一种未来预测方法,通过发散性思考对未来各种不可知现象进行描述[8]。壳牌石油公司利用场景分析方法成功应对中东石油危机成为世界领先的石油巨头的生动案例,使得该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起声名大振。场景分析方法的执行要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把握关键性内部影响要素为基础;二是综合外部因素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判断;三是形成多样性的未来场景。

图书馆工作的中心在于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9]。泛在环境下,服务内容的纵深发展是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因。用户对特定服务内容的整体需求量是影响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未来发展的关键外因,并决定场景出现的几率。本节将利用该方法对泛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未来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将未来3~5年的场景分为三类:稳定型、成长型、跃升型,如表1所示。

稳定型场景:因信息咨询服务广度的拓展而产生的新场景。稳定型场景主要出现在公共型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过程中。与当前情况相比,该场景下的信息咨询服务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由传统的书目咨询、文献检索服务扩展至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活动,由静态的文字阅读行为扩展至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获取。尽管,稳定型场景与当前的信息咨询服务有所不同,但这种变化对馆员的服务能力、图书馆的工作环境的综合影响较小,属于稳中有升的类型。

成长型场景:因信息咨询服务内容的丰富化以及向推荐的深层次过渡而产生的新场景。泛在知识环境下,成长型场景在公共型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中均会出现。与稳定型场景相比,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是成长型场景中信息咨询服务的主要“卖点”。泛在图书馆的海量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使用方式为用户呈现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获取环境,用户需求的不确定程度更高。如何快速、有效地捕捉和定义用户的兴趣点将对馆员的服务意识、情报敏感性、信息管理与知识发现能力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一变化既是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业务的考验,也是促进业务发展的成长契机。

跃升型场景:因信息咨询服务全方位的纵深发展而产生的新场景。跃升型场景主要出现在复合型图书馆中,7*24小时的服务模式将对当前的图书馆工作环境产生冲击。与成长型场景相比,跃升型场景中信息咨询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能够提供面向科研一线需求的学科化专业服务。泛在图书馆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使得专业人员“身陷信息海洋却难以自救”,基于语义检索与定量分析的学科动态跟踪与全局态势分析等工作完全可以由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馆员承担。这一变化将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既有能力产生较大的冲击。但长期来看,这一变化基于对人员和工作进行合理配置,真正实现了信息咨询服务融入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嵌入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开创科研活动与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双赢的有利局面。

3 泛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发展的关键策略

3.1 信息资源采集和整序策略:信息咨询服务的原材料

图书馆基本信息资源开发流程依次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整序、信息服务三大类[10]。泛在图书馆环境下,用户需求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更为深远。从信息资源的加工顺序考虑,信息咨询服务处于链条下游,会受到信息采集、信息整序的影响。然而,信息服务与用户需求最接近,可以收集到第一手的反馈信息,从而为信息采集和信息整序等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纵深发展要求图书馆提供更加多样性的信息资源。因而,需要对信息采集的重心进行调整,加大对特色资源、专业数据库的订购,以适应用户需求广度化的特征。同时,考虑购买专业性的数据分析工具,为专业化学科服务和个性化推荐服务提供工具支持。第二,处于中间的信息整序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需要根据信息咨询环节反馈的用户需求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加工。泛在图书馆环境下,用户通过自定义标签的方式参与到信息资源组织的工作中。用户参与的大众分类形式有利于丰富对信息资源的解读,但也会出现混乱、矛盾、无序等问题。因而,信息整序工作在尊重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上,需要去伪存真,保证信息资源整序结果的合理性和整体一致性。

3.2 信息咨询人员个人能力提升策略:信息资源服务的动力之源

根据信息咨询业务服务层次的高低,可以将图书馆信息咨询业务划为四个层次:导向、指导、检索、决策[11]。导向主要是回答用户提出的与馆情有关的问题,属于最为基础的信息咨询内容。指导是旨在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泛在图书馆的海量信息将对用户自身的信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而指导的难度也将随之提升。检索、决策都是面向特定选题的专业性的情报服务,前者以学科查新为主要形式,后者则需要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加工以辅助用户决策。泛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深层次发展将可能导致复合型图书馆的决策需求量激增。知识管理学派认为组织的竞争力由员工掌握的知识总量决定[12]。面对泛在知识环境中信息咨询业务构成和比重的巨大变化,信息咨询人员必须不断提升个人综合业务能力。其一,夯实普惠式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同时提升主动服务意识和用户沟通能力,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其二,面向个性化推荐服务,与信息技术团队建立协同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注意完善个人IT技能和信息素养。其三,面向专业化学科服务,有意识地扩充2~3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提升情报分析能力,打造复合背景竞争力。

3.3 信息技术发展策略:信息咨询服务的技术支撑

信息咨询服务方案的实现离不开底层信息技术的支撑。泛在图书馆环境下,用户数量的增长和需求的多样性将颠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信息咨询人员可能不得不面对7*24小时的工作压力。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与其费尽心思地招募更多工作人员和设计全年无休的工作安排,不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信息咨询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其一,为用户提供界面友好的客户端,这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环节。一个完善的客户端应用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浏览页面信息并自助式地发现知识,这将有效地降低信息咨询服务中的大量的、重复性的事务性工作。其二,提供自然语言理解功能,落实语义分析和专家系统的基础。具体来看,又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一是促进语法层的信息资源共享与融合,为异构数据源的信息组织提供标准;二是促进语义层的信息资源共享与融合,实现信息咨询服务的逻辑层整合;三是加快语用层的信息资源共享与融合进程,基于时序分析和情境感知技术,提供用户兴趣发现、智能化推荐等功能。

4 结语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泛在知识环境让人类距离未来图书馆的终极形态更近了一步。信息咨询是图书馆服务的窗口,与用户需求直接对接,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对上游信息资源处理加工环节产生影响。泛在图书馆用户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变化要求信息咨询服务内容随之纵深发展。随着用户需求及用户需求量的大小变化,稳定型、成长型、跃升型三类场景将会是信息咨询服务未来发展的方向。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亟需拓展业务广度,并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复合图书馆需要在业务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做出更大调整,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科化的综合体系。信息资源采集和整序策略、信息咨询人员个人能力提升策略、信息技术发展策略是泛在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关键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 1 ] Weiser M. The comput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 Scientific American,1991(3):94-100.

[ 2 ] 曾建勋,曾民族.“泛在知识环境”:“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5(6):1-6.

[ 3 ] 范广兵,初景利.泛在图书馆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1):105-108.

[ 4 ] Tia O' Brien. You thought libraries were dull[OL]. [2013-10-29].http://alumni.stanford.edu/get/page/ma-gazine/article/?article_id=40840.

[ 5 ] Charles B L. Let's call it the ubiquitous library in-stead[J].Libraries and Academy,2005(5):293-296.

[ 6 ] Lili Li. Building the ubiquitous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C].72nd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Seoul,2006.

[ 7 ] 吕新华.从服务渐进角度论学科馆员能力的题词提升:以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信息服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4):85-87.

[ 8 ] 娄伟.情景分析方法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9):17-26.

[ 9 ] 周静珍,赵乃.基于情景分析的高校低碳图书馆建设构想[J].图书情报研究,2011(2):21-25.

[10] 周磊,郑燃.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作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5):42-49.

[11] 于迎娣.论图书馆信息咨询业务的建构[J].图书馆学研究,2004(4):57-59.

[12] 周磊,杨威.知识联盟中企业吸收能力的演化博弈分析.科学与管理,2012(2):60-65.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信息化;田径教学;途径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被越来越广泛的引入到现代田径的教学当中,变革了教学方式,为提高田径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田径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广泛的整合和利用田径信息,通过高效的网络传输系统输出田径信息资源为田径教学提供便利,实现田径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进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信息化背景下的田径教学可以为田径的教学提供广泛的背景,创设良好的田径教学情景,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时田径的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开放性、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独立处理的能力。但目前我国的田径教学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对田径教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阻碍。通过信息化背景下,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和现状分析,探讨现代田径的信息化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现代田径教学作出重要的参考。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的田径教学有所成就,但目前的高职田径教学还处于初始的阶段,在人员素质、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教师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田径教学的信息化意识还不高,信息化意识淡薄,对田径信息化教学起着很严重的影响。在现实的田径教学当中许多田径教师基于田径课程的特点觉得不适宜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对于田径的教学不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的不重视。有些田径教师虽然在田径的教学中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但信息化的水平不高,有些教师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在教学中远远达不到信息化的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场所和设施是信息化教学必备的条件和部分,场所主要指的是用于信息化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而设施主要是场所中的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除了场所和设施之外,还有其他所需要的辅设备和软件等。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田径教学主要的现代信息化建设放在了数字图书馆上面,对于多媒体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投入较少,在田径资源和信息开发方面的软件和设施较少,造成了田径教学的资源和设施不完善,进而无法在田径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3.信息化系统适用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高职田径信息化教学的系统不完善,大多都停留在形式上。大多数的田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功能,例如多媒体的播放、课件的放映等,其他更深入一点的功能大都不了解。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系统功能使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在许多田径教师的意识当中信息化系统只是起到一个辅的作用。这就造成了田径教师大都误解了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在田径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引起了田径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田径教学的信息化。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田径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职田径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高职田径教学改革的对策。

1.转变田径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田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田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首先认识到田径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新时期的田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田径技巧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运用田径的理论知识和常识提高对田径的全面认识。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田径教师也要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转变过来,让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信息化背景下,田径教师要担任教学中的引导者,协调和组织学生,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另外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关系着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效果,是田径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主要包括对田径信息的整合和开发,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多方面的要素。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会带动教师信息化意识和水平的提升。提升田径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展开定期的信息化培训,给教师灌输各方面的信息化知识,培养教师的能力、道德等方面的素养。

2.增加信息技术的投入,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校园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田径教学的信息化显得十分的重要。针对目前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现状,首先要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配套设施。更新学校内陈旧的网络设施和落后的信息资源平台,为田径教学配备完备的田径信息资源平台。其次应当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场地的投入。为了实现田径教学的信息化,不应当把田径教学的场所仅仅局限在运动场上,应当增加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场所,在田径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田径知识的求知欲,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获取有利于教学的各种田径资源和信息,从而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化系统功能

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播放课件等基础的教学展示层面上的,而是广泛的应用和开发信息教学功能,在田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开发有利于田径教学的资源。首先要对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实田径教学中的多媒体素材和田径教学的经典案例等,丰富和完善整个田径教学系统,方便田径教师和学生更快速的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田径课堂的内涵。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将知识的学习拓展到课堂外,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且提高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在学校内建设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建立起整个学校的田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化系统分享网络上的远程教育资源等,使这些资源成为田径教学的有力补充。

三、总结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田径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新时期田径教学的改革的重要表现。通过信息化的田径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田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便利化的田径信息资源实现与学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丰富田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田径教学的实效性。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田径教学改革要更新田径教师的理念,以信息化理念指导田径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清富,陈佳.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2013,(07):94-95

[2]李雷,张颖,赵宇.新时期高校田径信息化教学困境及改善对策探讨[J].电子世界,2014,(16):428-429.

[3]柴忠良,王戌楼,赵英豪.网络田径教学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实现[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06):68-73.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丹霞山景区;数字化;信息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9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理念的不断提升,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新时期国家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管理的主要手段。从2002年启动监管信息系统工作至今,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风景名胜区类型不同,数字化景区建设的需求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要根据景区的类型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建立符合风景名胜区特点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2丹霞山景区数字化建设

自2007年8月国家建设部正式确定丹霞山等2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数字化景区试点单位以来,丹霞山一直致力于开展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

(1)在丹霞山景区长老峰票站入口处安置平板式全彩LED大屏幕,主要是考虑到环境因素,周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该系统设置与操作;另外,考虑到这里是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便于游客观望,有利于达到宣传的效果。

(2)韶关市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230万元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森林防火远程监视系统;投资300万元建设环境监测中心,基本实现景区重点区域24小时监控,为构建和谐景区、安全景区奠定了基础。

(3)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为游客提供景区资源推介、旅游资讯服务和公益宣传,不但加强了景区宣传力度,而且利用规模效应和信息联播化实现了景区客源和旅游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和实现了景区资源相互推介宣传。

3存在的问题

31认识不足

此阶段丹霞山景区建设的关键是景区决策层对景区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和工作方式有差距,不了解数字化建设对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作用,缺乏对高端景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有的领导不愿建立监管系统,但是无论愿不愿意,遥感监测这项工作一定是要开展。各景区应正确认识这项工作,打消顾虑,争取在短时间内,使景区的数字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32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基础资料匮乏

从目前已经建立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风景名胜区看,半数的景点的计算机配备条件较差,少数景点之前甚至没有计算机。40%的景点没有地形图,已有地形图中70%没有电子版,基本没有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交的监测基础数据不完整,数字化景区建设较粗放,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

33专业人才匮乏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虽然是世界地质公园,但也存在人才瓶颈问题。许多景点的数字化建设从方案制定到各系统实施和维护基本只能依靠外援,没有自己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

4建议

41景区数字化成为必然,领导意识待转变

风景名胜区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切身利益,而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景区的功能与作用的了解和应用,是促进和提升景区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能源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5篇

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更加趋向多样化,游客对获取旅游信息的要求更高,旅游资源管理面临复杂化变化趋势,对旅游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国外对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国外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有三种空间尺度的系统形式:第一种是以国家空间尺度信息系统,通过核心计算机数据库及其服务器的转换和连接,使各个终端进入系统数据库,以此整合、协调和运行全国范围内的旅游信息,如丹麦的国家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第二种是区域空间尺度的信息系统,该类系统主要面向区域性游客出行、酒店、门票预订和游线的信息和查询为目的,其数据库信息的更新快捷和针对性更加贴近游客,如奥地利罗尔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瑞士阿彭策尔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该方式以用户电脑终端为基础,由景区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详细的信息数据库组成,单体用户终端通过专用软件与地区性信息系统实现联网;第三种是跨区协作旅游信息系统,该类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跨地区和国际之间的旅游信息沟通与共享,采用视频传输系统,通过视频传输技术连接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用户,直接实现图像之间的传输,用户就可以获取旅游地景观图像,与旅游景区保持联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内容。以此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同时,提高了智能化管理旅游资源和提高旅游系统效率的途径,同时也是成为强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国内相关研究远远迟于欧美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始进行的。通过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经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国:第一,理论研究方面,着眼于面向管理者和旅游者的旅游信息系统查询、资源管理、游前体验目的,在GIS软件组件式和模块构成的集成、整合和多空间尺度的旅游信息多媒体表达方面,形成和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信息科学为载体的学科体系;第二,旅游信息系统实践应用方面,在吸纳整合国内外组件式GIS软件公司MapX、SuperMap的技术性挂件的基础上,中科院遥感所、湖南地质遥感所、青海省由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与青海师范大学、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与环境灾害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陆陆续续建立了面向管理层的由地理信息基础库、旅游资源库、服务设施库、游客统计库、资料库组成的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和面向游客的区域旅游信息系统(Tourist-orientedRegionalTourismInformationSystem,TORTIS),后期系统在模块构建方面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升,增加了数据输入模块、查询检索模块、路线选择模块、显示输出模块、系统界面模块等,提高了用户需求的满足和可操作性;第三,由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兴起,引发了对智慧旅游系统的关注和构建,在2011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邵琪伟局长在报告中提出了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建设。北京市、南京市、吉林省、四川省、大连市、苏州市、黄山市、温州市、武夷山、镇江等两省八市成为首批试点地区。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又公布了第二批“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名单,增加了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南通市、武汉市、成都市、福州市、厦门市、烟台市、洛阳市等十个城市。九寨沟等景区作为智慧旅游系统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众多院士和区域学者的引领下,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效率提升和综合效益。综上所述,国内外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针对游客实际需求和期望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技术系统研究的缺失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比较重视硬件投资而忽视了针对具体区域的软件信息技术的独立研发和整合应用,由此限制了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吸引力。迅速膨胀的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已经将宁夏等边远省份远远抛在后面,主要在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的表达和分析功能非常缺乏,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相当贫乏等,这对于对接国线旅游市场和满足日新月异的旅游者需求方面已经存在较大短板,显然不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旅游业发展要求和智慧旅游的发展潮流。因此,有必要以宁夏典型旅游景区为依托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

2系统设计内容及技术构架

2.1系统设计内容

2.1.1理论基础对比研究与技术可行性分析结合宁夏典型旅游景区及资源的实地调查,宁夏智能化旅游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旅游平台)的构建是对传统的旅游行业的管理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存在的行业短板,提出了行业解决方案,对旅游平台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进行探索与可行性论证。2.1.2基础旅游资源普查、分类与评价模型构建对宁夏各县市典型景区旅游资源及周边旅游支撑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评估模型的综合评价法和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三次指数平滑法建立旅游信息系统的评价及预测模型。经宏观分析、计算、提炼、研究,完成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属性数据库设计及关联关系创建,并进行数据的优化分析和统计,实现对景区的评价和预测,将结果以图形、图表等直观可视化形式表现出来。2.1.3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的设计与关联构建空间数据主要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题地理信息数据组成,各空间数据按其特征以图层的方式分层存储。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划分为一些最基本的地图图层,如省界、市界、区界、道路、水系等,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则由景区、景点、周边娱乐、购物、交通等组成。按照数据分类编码体系规范化分类编码,采用分层存储,并且赋予各层地理数据属性,每个图层包括整个地图的一个方面,图上所有要素均按点、线、面要素分层。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由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旅游服务设施数据库组成。主要包括景区、景点、娱乐、购物、宾馆、饭店、医院等的配套服务及设施的分布数据。本系统利用电子地图工具里的分层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涉及到的景区景点及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分别组织到不同的图层,每一个属性图层里的内容都使用特定的图符表示并对应不同的数据源,即每一个图层都是空间地图与属性地图的相互配合的分层数据。属性数据库的数据通过两种图形对照法和预先建立属性表格法输入宁夏典型景区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方面的主要属性,然后根据标示关键词和图形之间的链接,建立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关联。

2.2系统构架

通过对宁夏旅游业现状的分析该平台以分单元的形式(即:管理系统单元、全景虚拟体验系统单元、客流统计系统单元和电子导游系统单元等四个单元)(见图1),将各单元功能有效的组合,通过管理系统单元统一各单元的数据标准和接口,以实现有效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建设目标。第一单元:管理系统单元主要分为内网和外网部分,内网以数据统计分析及各项报表功能为主,外网以信息、景点展示、旅游产品、纪念品等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主,旨在智能便捷的为游客提服务,在使用GIS技术的同时,引入了景观评估模型。使得原本抽象的模型变得更加直观,方便了管理部门决策;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出行参考。第二单元:全景虚拟体验系统单元主要是景点展示、说明、虚拟体验为主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外网部分相结合,利用现今流行的全景拍摄技术与Web技术相结合,对景区的景点实现街景地图的效果,使用户如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并能更多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景区景点。第三单元:客流统计系统单元主要以客流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为主,通过客流统计与预警系统,可以做到人流预警,解决人员密集时段的预知,并为场所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客流信息,及时发现重大的客流安全隐患,帮助场所管理人员在客流高峰时期采取适当的措施,正确引导客流,避免事故的发生。该单元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内网系统相结合。第四单元:电子导游系统单元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发适用于手机操作系统和专用数据终端的应用软件,即能自动通过语音导览终端机进行讲解;同时,同步显示讲解点图片信息,实现走到哪,对应讲解到哪。该单元与管理系统单元的内网相结合。

3系统设计与开发

3.1系统设计程序

根据宁夏旅游行业需求分析和实际应用分析,宁夏智能化旅游信息平台(以下简称旅游平台)通过四个单元的内容组成结构,基于B/S架构以WebGIS技术为支撑,借助Ajax异步交互及GIS空间分析功能等技术,使用JAVA、、C#.net、等开发语言和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混合编程,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3.1.1景区评估规划建立评估模型,通过专家评测,游客评价,对景区的合理规划提供技术参考和建议意见,保证景区的最佳景观效果和管理模式,通过旅游区热度统计,区域吸引力评价,规划热门景区线路和主题线路。3.1.2旅游门户网站以电子地图、三维模拟和实景体验等形式,基于手机、PAD、浏览器多个终端,为游客提供信息浏览、查询、导航等人性化的服务,并对景区所在地的各项基础地理信息、旅游资源及周边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如以吃为主的饭馆、酒店、特色农家乐等,以住为主的宾馆、旅馆等,以行为主的旅游社团等,以及涉外机关、交通、邮电、银行、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的相关信息、天气实时信息的查询等相关旅游服务的管理。3.1.3客流统计分析采用视频式客流统计,对客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通过采集到的流量数据,用跟踪层的方式,动态的显示在地图上,可做到每天24小时的流量动态显示,这种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能准确地统计通道口出入人数和提供人群流动方向等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1.4移动智能导览基于手机终端APP,在景区内建立布局合理的wifi热点,游客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手机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景区导游和位置服务;同时,可接入景区的人流统计疏导系统,为游客提供导游、查询和实时客流疏导提醒等服务。

3.2关键技术突破

3.2.1景区评估和游客评价模型的建立通过引入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评估模型和基于景区地图应用服务的游客评价系统,实现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保护,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2.2客流采集分析采用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将统计的人数和人群流动方向等信息,与电子地图的跟踪层方式相结合,实现动态实时的流量数据。3.2.3无线定位算法基于WiFi射频信号强度的权重值选择的定位算法。该算法是基于WiFi射频指纹的空间定位法,移动终端通过获得WiFi有效范围内的射频指纹特征,为每个扫描到的WiFi射频指纹设定了选择区间,指纹库中落在此区间的所有位置点设平均权值,最后选取权重值最大的WiFi射频信号为待定位点,如有相同权重值的WiFi射频信号,则比较信号强度距离取最小值,通过这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WiFi射频指纹信号随机抖动对定位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定位算法运行于服务端,客户端为配备WiFi模块的Android手机。借助该定位系统,解决了当卫星信号受到各种障碍物遮挡或干扰时,无法定位或误差较大的问题。

3.3主要模块与特色功能

3.3.1主要模块地图操作:平移、拉框放大、拉框缩小、全副显示、距离量算、面积量算、清除高亮、鹰眼图、比例尺、指北针等辅助操作工具。空间查询:提供中心点查询、多边形查询、拉框查询等空间查询操作。属性查询:用户以感兴趣的分类别(历史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其他)景点为中心,可进行属性查询和简单空间查询。路径分析:通过一个站点列表,将在地图上拾取的若干路径站点包含进来,对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增删、调序之后,进行路径分析。景观评估:相关专家通过登录景观评估平台,根据评估模型进行判断评分。平台通过统计分析算法将评分结果自动生成图表和地图。管理员可以登录平台进行评分模型的权重进行增加、删除或修改。地图自助服务:游客可以在景区地图上自助标注、发表意见、并查看,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可回复和删除游客自助的标签和发表的意见。游客评价:游客在前台根据管理员设置的评价说明选项进行评价。管理员后台登录编辑评价选项。流量变化查看:打开流量查看,出现流量图例页面,选择时间,通过点击控制轴上两边的箭头来査看24小时内的流量变化情况,并且在控制轴的右侧会显示当前査看的时间点。出租计价:选择起始点和终止点下拉列表框中的选择项,进行简单的出租线路总长度和费用的计算。移动导览:将手机APP应用安装在手机终端上,根据景点位置信息找到地图上的景点,并标记出来,当靠近该景点或点击景点,便可以转到景点的介绍界面,可看到景点的图片、文字说明,同时还有语音讲解。在游览的同时,还可见自己的见闻分享到微信中,并有方便的景区周边资源的查找功能和语言设置。3.3.2特色功能第一,使用目前流行的JAVA与.NET混合编程的技术,界面设计新颖独特,集视频、动画、交互和街景于一体,操作使用便捷,接口灵活,具有多平台兼容等优势。第二,系统借鉴经典三层架构结合WCF进行开发,代码结构合理,易于维护。第三,路径分析更具人性化,用户既可点选地图任意点进行多点路径分析,又可将地物查询果加入分析列表进行分析,同时可对列表中的站点进行位置调整、删除等操作。第四,基于模型的机器视觉技术,对行人进行精确定位、跟踪,统计准确率达95%以上。第五,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是对GPS的有力补充。在移动智能导览系统中,集成了基于权值选择的无线信号强度获取目标位置信息的位置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GPS信号由于干扰或漂移引起的定位误差,提高了游客位置信息的精确度。

4讨论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