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

环保安全论文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1.1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大机器化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标准化、流水化作业普遍应用起来,生产流程被分解开来,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率,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员工的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效益。因此对员工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将员工的安全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部署中,是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实,是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员工自我保护的需要

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直接面对着可能存在危险的生产环境,任何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酿成惨烈的事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未能正确地使用设备,或者是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员工未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等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都极有可能给员工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保教育培训,使员工能够按照操作流程正确地使用设备,掌握可能发生事故的种类,辨别危险源,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当事故发生时,积极参加事故抢救工作,提高安全意识。

2目前健康安全环保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了更多安全生产的知识,提高了安全环保职业健康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不足。

2.1建立的体系机构不完善

企业的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没有足够的重视,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淡薄,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未能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事故发生后为企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核机制,文档资料管理混乱,安全生产的培训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只处于管理层面,不能有效执行,发生事故时,各方责任人往往推卸责任。

2.2培训师数量不足,培训质量不够理想

培训师的职责是将安全操作的知识传授给员工,帮助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这就要求培训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实情况是企业员工众多,工种复杂,与之相对的是高素质的培训师数量不足,培训时间不够,培训方式单一,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指导,培训气氛不够活跃,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着培训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质量不太理想。

3加强员工健康安全工作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组织结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的经营所有者和各级主管领导要重视健康安全环保培训,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企业负责人和各级领导担任小组长和组员,将健康安全生产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作为企业的工作内容纳入整体建设的发展战略当中,学习国外先进的培训模式,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邀请有关专家、教授为员工讲解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将健康安全环保培训落到实处。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考核机制,将安全责任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责任书,要求员工遵守责任书中的规章制度,严格量化考核,将日常安全管理纳入考核机制,同领导的绩效直接挂钩,用制度规范企业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

3.2开展全员安全环保宣传教育,稳步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

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全员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强化作业前风险辨识以及动态风险识别与控制,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扬安全知识、宣传遵守安全制度的优秀人物事迹、鼓励员工人人讲安全、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着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达到消除隐患、减少违章、杜绝事故的目的。

3.3强化现场检查,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企业要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入现场检查员工的操作情况,根据安全标准化考核标准,对员工的操作现场点评并做好记录。要深入开展反习惯性违章专项整治活动,对检查出来的违章违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实行责任连带,强化责任追究,发现违规违章的操作发生,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网络。强化岗位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在作业过程中,确保高风险作业的受控管理。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使公司的安全环保形势继续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

3.4创新培训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

以前传统的健康安全环保培训模式主要是向员工讲解职业健康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讲义方式”为主。近年来培训的方式不断变化着,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和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现场向员工展示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员工有着更直观的了解,更方便他们掌握,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可能会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彼此交流,不断创新,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有效果,对于保护职工生命财产安全,更具有实践的意义。培训结束后,深化员工对于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认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讨论,加深职工对于安全环保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员工健康安全的能力,让安全环保的思想扎根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尽可能地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中。

3.5运用计算机技术,完善监测考评体系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教学场所的多功能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大等特点,是正常意外伤害的最大隐患。故实训室安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条例才能从源头上对高职院校生物实训室的安全管理起到作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场所,实训内容多且很少重复,所用微生物菌种、生物材料以及化学试剂种类不同,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多,成分复杂。目前所排放的污染物来源可分为:

1.学生作品。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实训作品一般没有实用价值,主要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技能或为了验证某项理论而设置的,故大多是废弃物。

2.陈置试剂和回收溶剂。

凡溶剂使用量较大的学生实验,操作规程中一般都有回收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是“回收”了。问题是这些简单回收的溶剂纯度不高,一般不可直接再利用。其中一部分用来清洗玻璃仪器,洗后随水流入下水道,最终还是成为废弃物,仅有少部分被回收利用。积压、陈置试剂是由于各种意外的变动或未使用完全而造成的,久置造成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学变化而不可再使用。

3.实训本身产生的三废。

实训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操作不当,如仪器装置不严密使低沸点试剂或溶剂的蒸汽挥发出来,逸散于室内,污染环境。生化分离和纯化有关生化产品或产物之后,剩余的残渣、废液等,总量不多,成分复杂,回收再用的价值空间小,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规范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包括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选址、建筑结构、给排水和供气、电气与自控、通风与净化、装修、空调、消防、实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自2005年以来,我院非常重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与环保建设,在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与改造中投资力度大,把安全与环保建设标准纳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经过建设,生产车间和各专项实训室布局合理,功能较完善,使实训基地的安全与环保防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完善各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生物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若干安全环保管理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系统、周密、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环保管理运行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部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制度。

制度科学合理、完善健全、切实可行,实训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主要包括实训车间及实训工程规章制度、守则、6S管理要求、文明公约、奖惩条例等。根据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特点,制订完善了《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生物、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细则》、《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细则》、《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及《各室人员的岗位职责》等27个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落实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做到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管理有章可循。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安全意识薄弱,监管难以到位。学校制定了各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师生并未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存在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情况。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

四、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创建实训基地安全文化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实训室管理的关键,也是培养教育主体社会责任感的需要。目前实训基地已将安全文化渗入到每一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在实训基地安全文化建设中,重点以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为主,从教学情境设计、实训过程指导、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思维、意识、心理和行为,使每位进入实训场地的师生在安全观念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在安全控制上由处理事故向预防事故转变,在安全行为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在安全管理上由领导管理向全员管理转变。安全观念的植入,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教育包括:提示教育、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提示教育是在实训场地以宣传展板、图片、标识的形式布置常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温馨提示或安全格言警句等,既短小精悍又富有哲理、意寓深刻,使学生既容易记忆,又乐于接受。

2.规范操作,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规范的实训操作和安全防护措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学生往往忽视对自己的安全防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开放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规范操作管理难以到位,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违反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和实训操作规程的现象普遍。针对此问题,要求所有学生在实训前熟悉所用器材、试剂的性能、危害性、安全性及安全使用方法,对使用大型精密仪器、高压容器和进行有可能产生人身危害及造成事故的实训项目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项指导和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方可进行独立操作;进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必须穿着防护服,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在各项实训中,教师都要将规范操作教育贯穿始终,避免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犯常识性错误,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检修

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应定期检查和检修,重点检查仪器连接导线的导通性及破损情况,以及是否有仪器外壳带电等潜在不安全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修。

六、加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日常管理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1 安装杀毒软件,保持系统更新

杀毒软件对于计算机使用安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杀毒软件是集成杀毒、监控、清理的综合性保护,有的杀毒软件功用比较丰富,还会对用户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计算机使用便利。计算机系统是保证计算机能正常使用的基本运行环境,一个好的计算机系统对于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是根本性的,当前较为普及和优秀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是微软公司开发的 windows 系统和苹果公司开发的 Mac OS 系统,系统更新是维持计算机环境保持与时俱进的必要手段,系统更新可以修补系统的漏洞,减少被黑客攻击,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无论是安装杀毒软件还是保持系统更新都是为计算机使用创造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是一种基本方式,是安全使用的前提,能有效避免病毒攻击和黑客窃取。

2 及时更新补丁,了解应急措施

补丁取“补钉”之意,就是对计算机系统及其他软件不足的地方进行补救的程序。补丁常以软件补丁更新为主,许多软件刚设计出来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漏洞和缺陷的地方,影响软件的体验程度,主要是开发者在设计的时候忽略的东西,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需要在软件使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再开发运用补丁程序进行补救。但是,补丁程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可能杜绝所有的漏洞,所以对于使用者来说要及时关注补丁,做到及时更新就行了。对于计算机来说,一旦出现了令计算机死机、蓝屏或者不断重启的状况,作为使用者来说,了解一些必要的计算机应急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常见的应急措施有:一键还原、快捷操作、进入系统权限等,有的应急措施可以令电脑恢复,有的即使不能恢复也能对信息做到及时的保存。

二、计算机主动使用安全

1 系统添加密码,升级应用程序

主动安全主要对计算机操作者的日常使用提出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个人计算机或者企业计算机遭受到外来攻击,不给其提供人为漏洞。为系统添加个人密码和及时升级应用软件都能很好的保障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大部分为个人使用,添加密码是为了尽量避免自己的计算机被他人使用。计算机系统为计算机使用提供了运行环境,但是计算机完成各项事务都必须依赖丰富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第三方程序都是由程序开发者自己去不断完善程序漏洞,这就需要使用者及时关注程序的升级信息,尽量使用最新版本的第三方的应用程序,这是因为开发者在运营过程中发现程序漏洞或问题都会借助升级来帮助用户做出优化和改进。

2 拒绝不良网站,尽量官网下载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1.1安全与环保现状

实验教学中心于2010年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规范实验室环境行为,自正式按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运行以来,充分贯彻ISO9001一贯强调的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基本要求,建立安全绿色环保实验室,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规范了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从而为培养环境学科高质量、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创新突出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1.2安全与环保问题

实验教学中心共开设专业实验课程11门,授课对象面向全校12个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参加实验的人员约900人次。中心还积极组织绿色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SRT)、环境友好科技大赛、学生绿色协会活动等绿色课外实践。仪器设备的频繁使用以及多种类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无疑给中心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实验教学中心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安全观念和环保意识不强,师生员工的安全观念和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选择试剂最低使用量以防止实验室的污染扩散,实现实验绿色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尤其是处理含有害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废弃物,仍需强化学生的无菌意识,一定要作消毒和高压灭菌处理,避免实验废弃物对环境产生危害。(2)奖惩工作力度不够。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应该有明确的奖惩制度[5]。对于违章操作或麻痹大意、而发生安全事故,致使国家财产受损失的,应按具体情况进行赔偿、罚款、通报批评、行政批评、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设置奖励基金,奖励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做出成绩和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2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6]。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卫生制度等;为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实验教学中心制定了《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的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即刻启动预案,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实验室采取安全责任层层落实,中心主任和实验室主任是第一安全责任人,各实验室安全员负责具体安全工作,每间工作室指定安全责任人;实验用的仪器、设备等的使用说明书妥善保管,分类登记,并定期检查和校准仪器设备,保证使用正常运转;坚持记录仪器设备使用登记表、借用登记表及维护维修记录表。

3加强安全、环保教育及培训

实验教学中心十分重视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学生的环保教育,通过讲座及培训的方式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增强防护能力,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另外,对于新生初次进入各实验室时,实验室教师需对新生进行一次系统的安全与环保知识讲座,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危险性强的实验项目,实行强制性安全教育,对未参加或未通过考核的学生,将不允许进入实验环节的学习。此外,将安全和环保教育落实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实验课前,实验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该实验的有关规定,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养成良好的安全卫生习惯。

4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其品种繁多,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潜在着很大的危险性[7-9],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10]。首先,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场所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必须安装通风装置[11],根据化学危险品的种类、性能,对性质相抵触的化学危险品要严格分类存放,对易燃、易爆、剧毒、致病微生物、麻醉品和放射性物质等危险品,要按规定设专用库房,做到专室专柜储存,指定专人保管,并建立专账[12],根据储存仓库条件安装自动监测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安装防盗装置加以监控;其次是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使用人员能正确使用危险化学品,明确防范措施,使用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和用具,确保实验安全;还要对过期失效、无标签的废弃危险化学品,集中妥善保管,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最后对于易燃、易爆、腐蚀性、易挥发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计划,要严格按照实验使用量购置,不存余量[13]。

5建立健全消防、防范设施以及安全、环保措施

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安装了防火报警系统,按建筑要求安装消防栓和配备灭火器。各实验室均安装了烟感报警系统。中心在实验室采取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标准的接地保护,安装了总配电开关、分线配电开关和设备供电开关三层漏电保护,封闭了实验台上所有可能造成漏电的金属部位,形成全封闭的实验导线与插座。实验操作台均为标准实验台,台面材料耐化学腐蚀,并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实验室通风、照明良好;水、电、气管道、网络走线布局安全、合理,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室噪声低于国家标准。中心设有专门的保安岗位,实行24h值班与巡逻。现在实验室设施、环境能保证安全和环保,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消防设施、应急灯、安全通道齐全规范,防火、防盗可做到智能化监管,有专门的物业公司提供整个中心的物业管理服务并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6结束语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生产管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逐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迈进。目前,井站实时数据采集、电子巡井、危害预警、智能诊断油井机泵工况、生产指挥的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在油田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1.1井口数字化建设是油田数字化建设的最底层、范围最广、最关键的现场部分,实现了对现场井口、站点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基于物联网的油田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系统,已经能够覆盖油田各个节点。

1.2在实时监控方面,通过广为分布的监控设备、自动控制设备,实现了远程采集油井的示功图、电流图、功率图、三相电参数,远程控制抽油机启停、注水井配注、自动投球、电子巡井、增压点变频连续输油、输油泵自动启停,及时自动报表生成、智能预警,人员闯入井场预警。

1.3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抽油机示功图对油井工况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工况分析制定油井管理措施,通过电量数据掌握油井耗电情况和采取节能措施。

1.4在生产信息方面,设置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实现油田生产信息在油田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2.对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几点建议

油田数字化管理平台,有流程监控、功图分析、生产曲线、报表生成、操作日志和报警等功能,有信息完整、实时高效、科学决策、准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快速诊断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在节约资源与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加强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监控平台,拥有了实时监控环保风险源点的能力,为控制安全环保的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油田数字化建设的管理水平的目标,还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来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工作:

2.1秉承“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促使管理人员由被动执行任务逐渐变为主动担负任务。必须明确在油田数字化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认真、仔细的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环保管理,防止在管理操作中出现失误。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加强日常生产中的监控力度,王伟长城钻探压裂公司辽宁盘锦124010积极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坚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2.2为了提高调度室的调度指挥效率,特别是在事故发生时,及时、合理、动态地调配人员参与抢险,将油田的报警系统与通信平台告知系统对接,短信平台告知系统预先把人员的姓名、手机号、所在辖区、专业等信息编配好预置方案,在接到险情出现的信息后,把险情简介内容输入系统,系统自动给出的抢险预案中抢险人员资料,并按预案以手机短信方式通知各专业的抢险人员及时处理险情。系统可根据短信回复情况得知抢险人员是否获知通知,还可调配别的区域的人员加以支援。在发生安全事故时,监控中心能够通过对报警的类型与级别的判断将报警信息用短信的形式告知相关的管理与维修人员,在保证信息传递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为设备故障的排除和安全事故的处理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

2.3应从建立新型劳动组织架构、建立快速反应应急体系入手,进一步整合、优化、完善数字化指挥系统的各项功能,创新应急抢险运行模式,加快油田数字化建设新技术、新成果在应急指挥工作方面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提高管理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革命性作用,把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生产管理实时监控、安全隐患及时预警、事故处置数字指挥”的先进、实用的数字化应急指挥系统。

2.3.1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设定指挥流程并框图化展示,然后根据框图流程下达抢险指令,同时系统自动记录时间,最后形成综合抢险记录。这样可以加快调度速度,避免遗漏抢险环节,避免在抢险过程中出现主次颠倒的情况发生。

2.3.2在通知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环节上,为避免接收信息人未及时查看手机短信,同时要进行一次自动拨号动作,提醒收信人有紧急短信。

2.3.3应急物资协调,根据应急预案提前制订不同的抢险物资预案,出险后系统根据出险类别和级别,结合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自动向指挥人员提供应准备的抢险物资种类、数量和物资所属应急库,当所属应急库物资不足时,自动提供其它应急库位置、距离和物资清单等信息,以供调度。

2.3.4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利用事故点附近视频监控系统或者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事故现场的实时视频监控,让应急指挥人员实时掌握出险现场周边的各种情况,并由数字化大平台提供现场关键设备参数实时变化情况。

2.3.5要注重与资质单位的合作,以市场化运作来开展数字化设备的检定检验工作,重视数字化设备的日常检验与管理,保障数字化设备的正常性能与正常运转,提高其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完善管理标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数字化条件下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3.结语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监督;重要性;措施

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管是正常运转工业工厂设备还是正常驾驶汽车,石油都是必要的源动力,不仅扮演着燃料角色,其衍生物也是生活必备品。但石油深藏地下,挖掘难度较大,安全环保问题的治理是一大难题,亟待加强行业监督。

1加强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监督的重要性

石油行业具备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等特征,安全环保风险高,且随着国家逐渐加大安全环保监管力度,石油行业面临的安全环保形势十分严峻,安全环保不再是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不可触碰的法律红线。同时,石油行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持续延伸,管理模式越来越多元化,行业发展速度快、管控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环保问题愈加突出,加强监督迫在眉睫[1]。具体而言,加强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监督的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石油行业的采油、注水以及油气处理、运输、工作人员生活等所有活动都在较狭小的空间里集中,且现场施工环境相当恶劣,安全隐患较多;二是地层滑移、地震等会严重破坏石油设施设备,危险性很大;三是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石油生产、油气仓储等过程极易发生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四是石油作业的人员数量庞大,管理难度与施工协作难度都很大,加上不容忽视的自然环境影响,造成石油行业安全环保形势严峻等。因此,做好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监督工作至关重要。

2加强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监督的具体措施

整个石油行业的安全环保工作都有待于加强,目前可以采取以下安全环保措施进行强化。

2.1增强安全环保意识,提升领导干部履职能力

石油行业安全环保责任落实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重视与否,领导干部的理念差异造成其安全环保管理与监督出现差异,导致安全环保工作的方法、方式及结果也出现差异,只有从本质上转变石油行业领导干部的安全环保理念,增强其安全环保意识,才能提升其履职能力,夯实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监督的基础。一是加强对安全环保理念的宣传与贯彻,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安全经验分享、教育培训等途径大力宣传石油行业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理念,增强领导干部对安全环保的认识,帮助其深入领会内涵,形成安全环保共识,真正使安全环保监督成为推动石油行业安全环保工作的强大支撑,将安全环保贯彻落实到石油行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二是严格遵循HSE原则,将健康、安全、环境作为统一认识、汇聚力量的旗帜,促进领导干部落实安全环保监督责任,为完善石油行业的安全环保制度提供条件,使领导干部对安全环保能做到入脑、入心、入行。三是加强对直线责任的落实,有机结合石油行业的业务职能和安全环保职责,形成主要领导干部全面负责、副职领导干部分管负责、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岗位职工直接负责的直线责任格局,把安全环保真正作为石油行业的第一责任,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

2.2落实石油行业监督,提升现场监督工作质量

一是针对作业区在井下监督施工现场被上级监督通报的违章问题,及时联系作业区组织安全监督办井下监督人员、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落实统一的采油厂井下作业管理制度,强化现场监督管理。同时,按监督计划定期对作业区各个现场进行监督检查,过渡期对发现的问题按统一安全标准与作业区领导、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落实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为主、通报为辅,使作业区现场监督工作逐步与采油厂监督工作融合。二是监督站要改变原有监督带处罚的监督方式,强化专业管理部门、施工项目属地管理(管项目必须管安全),对于基地抗震加固及外墙保温工程、沙南作业区沙联站大罐维修工程,现场监督查处的典型违章交由主管部门和施工项目组处理并召开现场分析会,强化专业管理部门项目管理。

2.3优化安全环保技术,提升行业安全环保水平

石油行业监督机构要监督石油企业严格依据安全生产法规、环保法规等要求,坚持完善生产设备检查机制,较完整地检测生产设备[2]。在使用安全生产设备之前,石油企业必须检查安全生产程序,按照设备的技术图纸要求分析每一道安装工序,保证石油生产设备安全运行。与此同时,要监督石油行业、企业按照生产设备的调试需要科学处理每一阶段的设备调试程序,以便有针对性地处置设备调试工作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石油行业安全技术应用水平。如针对高危作业必须制定措施、加强管控。石油公司修改许可作业时要明确规定审批期限为8小时且不能偏离,针对执行中的高危、交叉许可作业组织专家评审,落实现场检查表,建立高危作业风险清单,在降低现场作业票审批繁琐的同时加强现场安全措施。

2.4全面开展应急管理,提升安全环保监督效率

石油行业的生产环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救援难度很大,带来的损失也难以估量[3]。所以务必要监督石油行业编制安全应急计划、安全应急工程程序,针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制定出对应的安全应急管理计划,同时监督各个石油企业按照自身实际状况建立安全控制中心或应急指挥中心,由各个区域、各个企业、基层单位共同组建庞大的安全应急网络,并在安全控制中心或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通讯设备,促进石油行业安全环保监督效率的提升。为确保应急管理的实效性,安全办公室还要定期、不定期检查、审查石油行业的安全应急计划及工作程序,始终坚持宁愿防而不来、拒绝来而不防的基本原则,全面开展石油行业应急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

3结语

石油是国民经济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与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对现代生活有重要影响。鉴于石油行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工业污染问题相当严重,相关单位、机构务必要加强对石油行业安全环保工作的监督,提高石油企业的环保意识,保证石油行业安全生产、绿色生产,促进石油行业科学、有序地发展下去,为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马江波 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技术监督站

参考文献

[1]林旭.石油安全环保监督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石化技术,2016,(4):201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安全;安全型政府;政府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19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2―0001―05

人类的过度实践和自反性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使世界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人们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有效保障公共安全,避免未来更大不利后果的出现,“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应探讨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去领导我们的社会”。笔者认为,这个将要重塑出的政府范式就是“安全型政府”。提出和研究“安全型政府”课题,对于推动政府理论创新和促进政府变革,以及实现社会安全发展和安全善治都是极有必要的。本文拟对“安全型政府”提出的根据、基本内涵、构建意义和构建路径等进行初步探析,祈望学界同仁赐教。

一、安全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安全型政府”的提出有着多维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行政生态学和风险社会理论、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理论、生态型政府理论等是安全型政府提出的重要思想来源。从社会现实看,回应公众安全需求、应对全球风险社会、克服经济型政府安全保障失灵等是安全型政府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安全型政府提出的理论基础

1 行政生态学理论。该理论主张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研究公共行政学。行政生态学指出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和动态平衡,政府组织与行政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生态系统,它必须考虑对环境的适应性。如果自觉地认识生态因素,尤其是“行政环境中敏感的变量”,就可以使行政官员更明智地对待政府机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需求和挑战,②也能够更正确地定位政府角色、组织安排、实践目标和方法等。

2 风险社会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文明和自反性现代化使人类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人为制造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其后果影响深远且难以控制。各种风险威胁是对健康、生命、合法性、利益和环境的威胁,无法预料的风险后果使整个社会存在深度不安全感,安全成为风险社会的动力和主要价值观。风险社会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我怕”,是“如何预防更坏的东西”和“免受毒害”。应对风险社会,需要对发展和进步进行反思,需要对权力和权威进行再认识,需要再造政府和建立责任机制,从根本上克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3 政府再造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根据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时势的特点重新定位政府的主导价值理念和主要职责,重新选择行政运作方式和治理方式,以便使政府成为一个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政府。政府再造就是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重塑政府”的目标之一是建立“预防性政府”。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强调公民本位和公共精神。其理念包括: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追求公共利益、战略性思考、承认责任不能简单化、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生产率更要重视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共识在于:一是主张通过改革,增强政府的责任心和服务性;二是要建立起政府与社会间信任、合作共治的关系。

(二)安全型政府提出的现实依据

1 安全成为最基本的个人需求和公共需求。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随着风险和恐惧的加剧,安全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甚至已超过了所有需求,成为人的最基本需求,安全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安全需求首先是一种个人需求,但随着风险的日益加剧和恐惧的不断增加,不安全因素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安全的需求遂成为公共需求,安全成为公众的“最高社会概念”。在全社会安全需求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必须有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公共产品和安全公共服务,以回应公共安全需求和持续改善风险环境。

2 全球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20世纪后半期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的宏观环境就是人类面临传统风险和现代风险的双重威胁。全球各地不断出现的各类灾难事件,都证明了全方位的风险和灾难正在日益逼近,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死存亡。处在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风险积累和危机爆发愈益突出,公共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现实表明,中国已进入危机频发的高风险时期,进入了转型风险社会。

3 经济型政府的安全保障职能失效。经济型政府或发展型政府是与工业文明相适应、把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放在首要位置的政府模式。其在理念上以奉行乐观进步主义和发展主义为主导,在价值目标和基本职能上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在制度上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核心,在政策上以实施经济政策为重心,在绩效评价上以GDP指数和经济收入为主要衡量标准。经济型政府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忽视人们的安全需求,公共安全责任缺位,甚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谋求所谓发展或现代化。这表明,经济型政府越来越不适应治理风险社会和保障公众安全的需要。

二、安全型政府的内涵

为了有效应对风险社会和保障公共安全,必须以安全型政府取代经济型政府。安全型政府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政府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目标,也是从风险社会走向安全文明社会的根本性制度变革和政府的整体性转型。

1 安全型政府是在安全文明理念指导下,高度回应公众的安全需求和积极履行公共安全保障职能,并致力于安全文明建设和实现安全社会的政府。安全型政府也就是对经济型政府或其他非安全型政府在意识理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决策和执行、治理方式、体制机制、职能定位、能力结构、努力目标等方面的安全化。这是一个能够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安全保障“多赢”的政府,是具有民本性、安全性、创新性、前瞻性和责任心的政府。

2 安全型政府是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安全需求的政府。在风险时代,风险的复杂性和难以防控性使个人或一般组织已无力应对风险,只能靠政府来提供安全保障。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同安全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风险社会的突出矛盾。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公共安全责任的主要履行者,应在安全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无条件地回应社会诉求,竭尽全力地为公众安全提供保障,关注和维护每个公民的安全。

3 安全型政府是将全方位安全保障作为政府最

基本职能的政府。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并实现的职责和功能。现代政府职能随公共需求状况而变化。当今社会最大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是公共安全,因而安全型政府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回应社会安全需求和实现公共安全利益。安全型政府视公共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第一要义,明确地将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即安全保障提升为政府的最基本职能,在政府管理的所有领域和环节都体现“安全化”,从公共安全角度审视和评价一切,自始至终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和安全优先理念。

4 安全型政府是积极推动安全文明建设的政府。安全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安全生活的进步状态或趋势,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为实现安全生存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创造的全部安全成果。安全文明的基本内容有:安全意识文明、安全主体文明、安全制度文明、安全行为文明、安全能力文明、安全关系文明、安全发展文明、安全环境文明等。安全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安全文明建设,首先要靠安全型政府来倡导和推动。建设安全文明,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是国家和政府的战略性举措。

5 安全型政府是不懈追求安全社会目标的政府。安全社会是具有充分安全保障的和谐社会。在现阶段,建设安全社会,应主要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和城乡安全社区建设,进行安全文明单位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安全型政府应尽职尽责,竭力推动社会均衡发展和安全发展,从根本上遏制社会中的风险因素和副作用,努力培养“安全人”,积极保障安全公共品的供给,不断实现公民的安全权益,逐步实现人的“风险解放”,使人们真正生活得更踏实,更有尊严,推动风险社会向安全社会转变。

6 安全型政府属于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安全型政府强调政府机构及其成员在担任公共职务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安全职能和义务,必须对公民和社会的安全高度负责,始终把公共安全保障职能作为自己的最基本职能,必须时刻做到迅速、有效地回应和满足社会与公民的安全需求。政府如果未能尽其安全职责或履职失效,或给公众和社会带来风险或损失,应当受到责任追究。可见,安全型政府就是安全责任型政府。安全型政府以全方位安全服务、安全保障来实现服务价值理念和公民本位的价值理念,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安全公共利益,这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性质和目的,其实质就是公共安全服务型政府。可见,提出和建设安全型政府没有脱离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和宗旨。安全型政府是现代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有机统一和具体实现模式。

三、安全型政府构建:必要性和主要路径

(一)安全型政府构建的必要性

经济型政府转变为安全型政府,既是应对风险社会和回应公众安全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又是社会文明、均衡发展对政府转型的客观要求和现代政府与时俱进的自觉变革。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使政府组织能够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和治理风险环境,能够更好地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

1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应对风险社会、履行公共安全责任的迫切需要。普遍而持久的风险挑战和日趋深重的安全危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和威胁各地民生的首要问题。建设安全型政府,不能仅靠科学技术、市场法则或社会力量,更不能依靠经济型政府来,只能依靠构建起安全型政府,适时转变政府理念,发挥政府的公共权威作用,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制定和实施公共安全政策,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安全治理,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2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满足公众安全需求的根本保证。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丹哈特指出,公共行政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公共组织是为公共利益而运作,必须反映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期望。”而安全型政府作为现代政府发展的新模式,属于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模式,因而安全型政府能够根据民众需求的变化来定位角色、调整职能,以便及时地满足公众的安全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

3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制造和引发了种种安全问题和副作用、负效应。社会发展的实际表明,经济的无限制发展和盲目发展是非安全发展,是要人们付出安全代价的,甚至是得不偿失。这不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真正的发展应当是有限发展、合理发展,即在保障人们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环境安全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下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安全生存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秉持以人为本和安全优先价值理念的安全型政府才能真正促进可持续安全发展,才能在发展中确保公众安全与社会和谐。

4 建设安全型政府是政府变革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范式还存在安全理念欠缺,忽视风险管理和安全文明建设,政府在安全管理职能配置上不够到位,管理格局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等诸多问题,这不能适应政府管理“安全化”的发展趋势,不能有效回应日益增强的公众安全需求和从根本上改善风险环境。此外,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治理结构,仍存在安全监管政务透明度不够、安全管理能力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进行政府管理范式的深刻变革,逐步构建起安全型政府,确立政府的安全保障职能,强化政府的安全责任,提升政府的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实现政府的安全管理、安全服务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创新安全管理方式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很显然,建设安全型政府有助于我国深化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

(二)安全型政府构建的主要路径

安全型政府作为应对风险社会的新的政府范式,目前尚处于理论设计阶段。要真正构建起安全型政府,需要从观念、制度和具体操作等不同层面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力求全面提升政府履行安全责任的素质和能力。这无疑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安全型政府的构建,实质上是政府在理念、职能、目标和行为方式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型。

1 确立现代安全文明理念。构建安全型政府,首先要确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安全文明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而且政府能够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贯彻到政府的制度、政策、目标、文化和行为等各个方面。这些理念包括:安全权是社会成员的最基本人权,是实现其他人权的前提和保障;承认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世界公理,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是国家和政府的最重要职责;安全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和公民幸福之根本,安全责任感是衡量个体或组织道德水准的首要标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安全高于发展,人的安全利益重于物质利益;安全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安全优先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安全保障是企业、社区、地方和国家的一

种软优势。

2 强化政府的公共安全责任。其一,政府有促进安全发展和进行安全决策的责任。政府应当适时提出指导国家或地区经济安全发展的思路、原则和战略规划,确立经济安全发展方式,制定安全发展政策和目标,进行安全设施建设和培养安全管理人才,能够正确引导企业和社会走安全发展之路。遏制发展中的一系列“副作用”,克服工业文明产生的种种弊端,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双赢”。政府进行决策和执行时必须从保障公共安全出发,确保安全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安全政策的预期效果。其二,政府应强化对社会各领域、对市场和企业及各类风险源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及早建立起职责明晰、运转有效、机制完善、工作有力的安全监管体制。其三,政府有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分配的责任。公共风险管理应以注重应对危机转变为着力点,抓好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将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努力降低社会风险性和社会脆弱性。同时,政府还应搞好全社会的风险分配,以使社会达到一个相对均衡和公正的利益分享和风险承担状态,以利于社会和谐。其四,政府有应对危机挑战的责任。这包括危机准备、预测预警、快速决策和科学处置、社会动员和组织协调以及善后处理和恢复等环节的全过程危机管理责任。

3 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其一,各级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安全决策与执行机制,切实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任何行政决策都应经过充分地安全论证和安全评估,对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要建立反馈机制。其二,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制度,包括风险识别和排查、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预警和监控、风险规避和处置等;还要建立风险爆发后的危机管理体系,包括预案制度及其实施细则、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为政府应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管理流程。其三,建立包括《公共安全保障法》在内的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并要严格执行到位,使政府能够充分履行法律规定的安全职责和义务;同时能够实现政府与其他安全管理主体关系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其四,建立安全财政及保险制度等。各级政府要把风险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所需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和中长期财政预算之中;要建立健全安全治理投入机制,建立多种保险机制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建立风险税收制度等。其五,实行安全责任制和安全问责制。要把安全责任具体化为政绩考核的指标,加大安全效益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安全指标优先考核,使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安全化、科学化;要建立安全问责制,保证政府安全责任的落实。

4 保障安全政策供给。政府要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将风险治理、安全管理和安全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人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中,从全局和源头上减少不安全因素。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并落实到位,要坚决把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转到保障公共安全为先和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模式上来,从保障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出发,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8篇

水资源是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资源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深入,我国水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环境质量不佳、水生态恶化、水风险隐患多等方面,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利用科技创新驱动水安全保障成为目前我国工程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十条》的实施也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启了治水大业,不仅为我国水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实施面向水安全保障的工程与技术创新搭建了平台。

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时刻牵动着有识之士的心。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是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院士们积极开展战略咨询、学术引领、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活动,发挥思想库的作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30余场。在各位院士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该论坛已发展成为中国工程科技界交流学术思想、凝聚集体智慧的重要平台,日益成为工程科技战略研究和服务国家科学决策的重要学术支撑。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环境保护”院士论坛是“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的一部分,由“求是讲座教授”侯立安院士申请立项。

论坛的主旨是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不断深入导致的水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并诱发系列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邀请国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环境保护战略和对策。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过程与陆域水环境过程的关系、气候变化与水环境保护、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生态工程模式、城市水环境保护的战略与对策等。

2016年10月12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浙江大学、浙江省科协、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以“面向水安全保障的工程与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第232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在浙江嘉兴举行。

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种质资源学家刘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与气候学家丁一汇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分离专家高从杲淌冢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费维扬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管理专家孟伟研究员,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姜长才,中共嘉兴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海峰出席了本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嘉兴相关的部门、企业的代表,共350 多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也是部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与嘉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部所涉及的环境、气象、海洋、纺织、食品、轻工六大领域,与嘉兴产业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科技需求高度契合。2014年,学部与嘉兴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标志着嘉兴市与学部院士科技合作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举办的“问情・咨政・服务”院士嘉兴行活动,也为嘉兴与学部科技合作建立了常态机制。

本次论坛包括一个主论坛和五场分论坛,邀请了多位国内院士、专家,围绕“水安全保障与水资源保护”的议题作学术报告与交流,共同探讨近年来与此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方面的进展。论坛结束后,院士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此次论坛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水安全和水资源保护相关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嘉兴市水专项示范工程建设和嘉兴市开展“五水共治”提供战略决策咨询等发挥重要作用;继续深化学部与嘉兴市开展项目合作和协同创新,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持。

开幕式上,侯立安指出,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了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治理水污染和保障水安全的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五水共治”的理念。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这一治水理念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治水兴水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侯立安还高度评价了浙江大学为这次论坛会务保障工作所做的大量工作。他说,浙江大学作为中国著名顶尖学府之一,率先成立浙江省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多次承担并完成“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课题,为改善浙江省水环境质量,提高饮用水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建立水体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及水环境监控预警技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科技、人才支撑。

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姜长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严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入,水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并诱发系列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和美丽中国梦实现的瓶颈。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安全保障也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更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探讨“探讨水安全保障的工程与技术创新”对于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科协副主席姜长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自十以来就被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更是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浙江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绿色经济培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美丽中国“浙江样板”的系列正在加快建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主持了大会报告阶段的各项议程,6位专家依次发言。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9篇

>> 关于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电子文档管理问题的思考 浅谈文档的信息化管理 论信息化环境下电子证据审计定位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信息化问题的探析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信息化研究 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做好工程档案的归档工作 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 浅析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研究和探索 网络化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对策 对信息化下文档工作的探讨 信息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 论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专业判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田丽.军队档案信息网络安全保密建设.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4(19).

[3]朱大立.数字水印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新应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

[4]李雪.ERM:企业机密信息保护新理念.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6(12).

[5]靳月庆.文档一体化研究.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9.

[6]杨磊,陈琪锋,戴金海.分布式协同建模仿真环境中的文档管理系统.计算机仿真,2009(2).

[7]闫冬.电子文档管理的现状、特点以及建议.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3).

[8]王彦,孙鹏,吕述望.一种企业机密文档分发机制.计算机工程,2004(22).

[9]张哲.P2P网络下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中个人隐私及知识产权保护方法,2009.

[10]曾德.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中电子文档的安全存储技术研究.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3.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生态环境安全; 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3-0030-03

截至2006年11月底,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6 766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全球500强企业已有约480家来华投资兴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就业机会的创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投资理论分析

现有投资理论没有很好地考虑环境保护问题。现有投资、技术转让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仅追求狭义的经济比较利益而没有考虑广义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结果是一方通过国际投资获得了利益,另一方付出的生态环境成本很高,很可能大大超过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结果牺牲了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些投资理论本身就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污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被用于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机。该理论认为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生命运动的普遍现象。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产品阶段,少数在技术上先进的国家首先推出新产品,生产新产品的企业是个垄断者,它在国内生产并满足国内的需要,也有一定量的产品向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相近的国家出口;二是产品成熟阶段,消费者对产品已有较深的了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逐渐增大,同时国内的其他企业开始模仿,竞争日趋激烈,国外对此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该企业便向国外寻求出路,选择那些经济水平、消费结构类似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三是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完全成熟,生产工艺等已完全标准化,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原投资国又在发展中国家寻找投资机会,其产品被出口到母国[1]。可以说,这一理论也为污染密集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国内已淘汰、高能耗、高耗原材料、高污染的产业,然后再将干净的产品出口到母国。

(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小岛清认为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而这些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日本转让的多以适用技术为主,符合当地需要,投资也大多采取合资形式,这种投资扩散效应大,不但发展了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了出口,而且为东道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培训了人才,因此,边际产业扩张对双方均有利的这一理论实质上等于直接主张以直接投资形式转移污染密集产业。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

(一)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华直接投资实施“生态侵略”战略

新一轮生态侵略的迫近将使我国环保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国家以邻为壑,损害本国管辖范围以外的别国的环境,大肆开发利用别国的自然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生态侵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遭受“生态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国目前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一般要比发达国家宽松,许多企业为了追求引资数量而置生态环境于不顾,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较高,一些外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母国或第三国严格的环境治理规定,逐渐将污染行业转移到我国,主要包括化学、能源、橡胶塑料、制药、制革、纺织印染、造纸、建材等行业,给我国环保工作留下新的隐患。

(二)外商投资给我国带来臭氧层损耗物(ODS)的生产和消费转移问题

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很高,环境标准日益提高,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它们根据《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制定了实施条例,逐步停止生产和使用受控物质及其相关产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把受控时间推迟到2010年,这促使部分外商利用时间差将受控物质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我国,以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大量的冰箱生产线,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必须淘汰的生产线。尽管制冷行业和气溶胶行业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大多数目前已开始注意保护臭氧层问题,有些企业在采用替代品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许多中小外商投资企业对保护臭氧层不重视,措施不力。例如,有不少来自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3期2007年第3期(总第147期)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将ODS生产和消费转移到我国,并集中于清洗、制冷和泡沫行业[2]。

三、外商直接投资恶化我国的生态环境并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影响

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将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进而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一)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一般理论

1.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栖息的家园,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生态环境的影响极为广泛,一旦一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覆巢无完卵”,失去生存条件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就是说,生态一旦被破坏,就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大家全是输家。

2.生态危机后果极为严重,相当一些生态过程一旦超过“临界值”将不再逆转,受到人类破坏的大自然的报复往往再也不给人类改正的机会,让后来者没有纠正错误,重新选择的余地,或者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来进行恢复和治理工作。目前,淮河流域污染治理的费用已远远超过沿岸中小排污企业创造的价值,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二)生态环境恶化降低我国经济安全度:实践考察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淡漠,以发展和保护互为条件的理念还没有被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加之西方国家的“生态侵略”,致使资源被掠夺性地开采和破坏,环境严重污染,水土严重流失,一系列问题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危害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问题和危害已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我国经济安全。

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必须要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态环境为重要的基础条件。根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的比例为3.05%。生态环境破坏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加剧了社会贫困,影响了社会安定,宁夏、内蒙等地沙化严重地区,农民被迫远走他乡。近年来洪涝、干旱、沙尘暴的频繁性,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后果。

四、完善外商直接投资体制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对策

生态环境的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存亡。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呼吁全社会重视生态环境安全。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已经不允许我国走传统的掠夺式的灰色道路,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1.进一步完善体制政策环境与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作用,要通过产业导向等途径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地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较少的领域。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入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内资企业也要按国民待遇的要求逐步与外资企业的标准接轨。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公开透明,受到全社会监督;各地招商引资的数量与质量差异,也要受到全社会监督[3]。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法治在促进和保障一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资源掠夺、污染转嫁和生态侵略,使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外来生态安全问题通过生态安全评价、预警、生态安全标准等制度得以防范,并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行为[4]。

3.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5]。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面对国内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面对经济全球化下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维护国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友富. 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 管理世界,1999,(3):116.

[2]张燕文. 外商直接投资中的环境负效应与消解[J]. 求索,2006,(7):45.

[3]韩彩珍. 中国利用外资过度了吗[J]. 中国外资,2006,(6):43-44.

[4]张炳淳. 论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安全的法律保护[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7-122.

[5]乔海曙.树立金融生态观[J].生态经济,1999,(5);18-19.

Research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ward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in ChinaCAO Qiuj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Hunan Business College, 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Abstract: There are some theories on developed countries exporting pollution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so called “ecological aggression", by investment. With the deepen of utiliz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es with heavy pollution and high resource consumption were transferred to China vi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hich affected both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cur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strengthen legal construction, protect and fath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law, develop cycle economy and construct resourceseconomized society.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油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管理方法

前 言

作为维护我国社会运转与民众生活的重要能源,油田生产本身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这就使得油田的安全生产向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而在我国政府倡导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当下,油田生产工作中环境保护问题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想要较好的保证我国油田生产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两方面予以高度重视。

一、我国当下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员工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淡薄

在我国当下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员工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淡薄是这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使得很多员工只注重自身工作的生产效益,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不仅油田生产将面临安全威胁与环境威胁,石油公司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极为负面的影响[1]。

2.科学、完善管理制度的缺乏

除了员工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外,石油公司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样会影响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较好展开。我国石油生产行业本身发展极为迅速,但这种发展的迅速也使得大多数石油企业不具备完善与科学的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与环保相关的管理制度就是这一代表,而这种制度的缺乏自然就使得石油公司的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2]。

3.资金投入不足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外,我国当下石油企业在自身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投入资金的不足,同样影响着这一工作的较好展开。对于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来说,其本身需要应用先进的安全控制设备与环境保护设备,而资金投入的不足就使得这一工作不能够较好得到具体设备的支持,这种因石油企业认识不足造成的资金缺乏问题,对于其自身员工的生命安全保护、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保护等都会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3]。

二、更好展开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策略

结合上文叙述,我们对我国当下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产生了较为直观的了解,而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对更好展开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石油事业的相关发展。

1.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我国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来说,其本身想要较好的发挥自身职能,就必须保证每一名油田生产员工都能够具备较强的安全生产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石油企业可以采用培训与考核的双重办法。具体来说,在对油田开采员工的培训中,这一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员工以及缺乏安全生产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员工;而在考核办法中,石油企业需要随机对油田生产相关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进行考核,这一考核直接与员工的工作待遇挂钩,在这种培训与考核的双重机制作用下,员工就能够较好的提升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与环境保护能力,这自然也就将较好保证石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4]。

2.建设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想要较好的开展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还必须建设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机制,这一机制需要与监督团队相结合。在这种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监督机制中,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隐患能够及时得到发现与解决,这自然就将大大提高油田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真正发挥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本身效用。

3.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石油企业还需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只要能够将先进的安全生产、监测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环保技术设备投入到油田实际生产中,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就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效用,虽然这一策略需要应用大量资金,但其本身具备着较强的立竿见影性。

结论

在本文就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方法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我国当下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题,并提出了更好展开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策略,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翟臣,苏波.浅谈油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方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05:203-204.

[2]伊勇.大庆油田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2篇

档案是当今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其社会信息价值的最终体现。当今电子档案在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简要介绍了档案的开放与应用现状,分析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档案开放和信息安全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档案开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人类文明发展有文字之后,档案便开始了漫长的保存与利用过程。档案的开放和安全保障是信息保存和开展相关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档案的开放和信息的保护遭到多方面的干扰,电子档案的兴起更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档案安全利用是档案部门需要重点研究和建设的项目。

一、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档案开放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政府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务上网工程”的要求。档案开放能够推动民主政治的实现,并能推动其发展。档案信息必须附着于不同的载体上,在保存过程中遇到破坏在所难免,而因此造成的信息的丢失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档案管理电子化,即电子档案的普遍应用,网络开放性更是威胁着档案信息的安全使用。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人文环境来看,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和保护都刻不容缓。

二、档案开放利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开放的档案仅占国家档案保存总量的28%。首先,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动严重威胁保存档案的硬件设备。其次,网络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子档案的安全。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黑客、病毒等的恶意篡改和攻击严重毁坏了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网络一旦瘫痪,所有的信息可能会消失殆尽。另外,信息安全的相关法规存在漏洞、执行能力差,安全管理上工作细致性不足,风险评估体系和水平不足。

三、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的辩证关系

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档案开放必须有严格的工作标准和规定。档案工作者利用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整理形成档案,交给档案使用人员同时加以保存。非保密档案可以依法向社会和人民大众公开,提供给民众参与社会化服务与政策的机会,保障知情权的行使。档案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有效地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档案的开放过程中,信息的安全保护相当关键。档案的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在档案的开放过程中,信息安全保障是现阶段高校档案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档案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和唯一性,一旦损毁,势必给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因此,如何健康安全地开放档案是档案工作的关键。

四、档案安全保障措施及防范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涉及档案安全的法规主要是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它可以帮助档案开放工作健康、科学地发展。但针对信息安全重点建设的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内容在法规里仍是空白,这阻碍着档案信息安全系统的完善和对信息的保护。因此,必须建设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保障法规的执行力度。同时,针对电子档案的法规也需建设和完善起来,以指导和规范电子档案的安全使用。

(二)加强档案基础环境建设

对于实体档案,如纸质、胶片、磁带档案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选择,并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分开保存,分别配备相应的库房设备。电子档案的保存硬件设备即服务器、终端、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这需要保证设备的物理条件,相关单位需定期检修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电子档案安全更重要的环节是网络的安全保障,网络的安全管理、漏洞检测和病毒查杀都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保障。

(三)加强安全技术能力建设

1.实体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主要有保存技术和修复技术。保存技术重点对库房的环境建设和装帧技术展开。修复技术用于解决在档案的保存、利用过程中受不可抗外力作用,如纸张老化、胶片断折、光盘磨损等。加固技术、去酸去污技术,修裱技术都是常用的修复技术。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技术就是从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用户安全等角度进行安全保护。2.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手段。通过安全审计保障系统安全;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备份技术、应急响应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利用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利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技术保障用户安全。3.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首先,应该大力推广信息安全观。将个人电脑设定防毒措施,加强资料备份观念。防止在档案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无意带入电脑病毒。档案部门需要在档案服务器上安装杀毒工具,建立起基本的防毒安全环境。在工作过程中,养成重要资料备份的习惯,将档案信息备份到服务器中,并备份到光盘或磁盘中。另外,制定文件信息安全防护和应急计划,定期进行修订。

(四)完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档案的管理工作是真正实现档案安全的重要部分。好的管理思想和制度,负责的管理人员和到位的工作程序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灵魂。建立起档案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设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规划组织,明确职责。制定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拟定长期规划。同时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档案信息进行检查。

(五)大力推广应用电子档案

从安全角度来看,电子档案较传统纸质档案有较大的安全性。首先,电子文件对环境条件、气候条件耐受性较高,不易被破坏,因此较安全。第二,在文件保管使用的整个环节都可以凭借高科技手段加以安全保护。第三,影响电子文件信息安全所需智力、技术、设备、环境等条件较高。第四,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大幅度提高电子文件的安全技术研发功效,努力杜绝文件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档案开发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本身存在很大矛盾。公布档案信息不可避免面临很多未知因素,本身对于档案安全就是一种挑战。要达到双赢的效果,就必须从软硬件环境、法律法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行业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保障,也是档案应用工作的生命线。当今社会,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必须在完善传统档案安全保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电子档案。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必须从保存环境、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研究。

参考文献:

[1]尹振芳.浅析档案开放利用的安全保障[J].网友世界,2013(7):18-19.

[2]吴新丽.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4(2):150.

[3]陈振.档案开放利用与信息安全保障研究[C].山东大学,2009.

[4]曲照言.论电子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4(10):105.

[5]肖寒.企业电子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措施[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2):65.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安全环保隐患 预防机制 应对措施

一、中石油的安全环保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安全环保问题的不断重视,中石油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也制定的健全的安全环保问题的预防机制。然而,这些机制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此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企业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虽然在很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和解决,但是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环保文化体系。一个企业的文化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体系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

2.安全环保生产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严格的监管

虽然中国石油企业根据国家在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安全环保问题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执行制度,使得安全环保制度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在安全环保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导致企业中的部分员工会做出违章的行为。所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整体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安全环保的问题。

3.事故要求标准不够严格

目前制定的标准主要是针对重大的事故,对于影响不大的事故和事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就导致安全、环保隐患依然存在。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对于安全环保生产考核标准的制定不够完善,对于非生产事故和生产事故中C级以下的事故事件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导致小的安全环保隐患问题时有发生。按照事故冰山理论和危险金字塔理论,当小的隐患数量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势必会引发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4.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教育和培训不到位

企业对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教育和培训层层衰减、流于形式,缺乏有序的管理和考核机制,致使员工安全环保意识淡薄,安全行为执行不力。

二、安全环保生产隐患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目前随着油田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的作业范围不断扩展、工作量的持续增大,生产工艺的日趋复杂、设备装置和工艺管线不断老化,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制定相应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对于现在企业安全环保的运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中石油的具体情况,采取的具体有效措施可以概括为一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推动安全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应该把文化体系的建立放在重要的地位,将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抓,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不断开展安全环保工作相关的特色活动,将安全环保的理念植入每个员工心中,使岗位员工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安全环保工作,真正建立完善的文化体系,对每个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狠抓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和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环保监督队伍

任何一项制度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直强有力的监督队伍,对于制度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对于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进行及时的修正,使整个执行过程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将具体的责任由领导层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员工身上,确定属地管理领域。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使管工作必须管安全,抓管理必须抓安全落实到实处。

3.狠抓HSE培训师队伍和HSE审核员队伍建设

将管理层和员工的安全环保生产职责和HSE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HSE培训师和HSE审核员队伍,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和承包商管理,积极推进HSE体系评估,狠抓安全环保隐患排查和整治,努力建立反“三违”长效机制,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持续平稳。

4.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安全环保生产的要求是做到“零污染、零伤害、零事故”。这一生产目标的制定对于大多生产活动都是适应的。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正确的安全环保生产方针之上的。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目标为生产活动的安全、顺利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其生产活动的根本要求。在以总的生产目标为基础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应细化生产管理目标,制定上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在内的覆盖全面的管理目标,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其责任尤为重大,基层是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众多的安全隐患出现在基层,因此强化生成过程成为应对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之一。

5.增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环保素质

一是开展领导干部HSE培训。聘请HSE咨询机构和专家,分期对领导干部开展以安全理念、风险识别和安全管理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各级领导对HSE体系的实质性理解,提高有感领导技能,掌握风险防控理念和方法。二是推动开展“全体员工培训”。认真总结经验,突出实效,让基层单位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开发标准培训课件,亲自授课,提升专业管理人员和干部员工的HSE素质和技能。三是全面推行基层岗位HSE需求培训。先进行HSE需求培训试点,逐步在企业所有基层队站全面推广以岗位操作技能、风险辨识、应急处置为重点内容的基层HSE需求培训,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会什么、干什么”。要利用HSE需求培训模式对新入厂、转岗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社会化临时用工、外雇人员进行与工作内容相关的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全员HSE素质的大幅提升。四是组织好安全宣教活动。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月”、“6?5世界环境日”、“11?9消防日”“节能宣传周”等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HSE先进典型和安全环保知识,营造浓厚的HSE氛围。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4篇

1前言

本质安全源于按GB3836.1-20__标准生产,专供煤矿井下使用的防爆电器设备的分类,防爆电器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等种类,本质安全型电器设备的特征是其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即在正常工作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产生的电火花和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路。也就是说该类电器不是靠外壳防爆和充填物防爆,而是其电路在正常使用或出现故障时产生的电火花或热效应的能量小于0.28mJ,即瓦斯浓度为8.5(最易爆炸的浓度)最小点燃能量。本质安全型企业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该模型建立在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体系。

事故是由于客观上某些不安全因素存在,随时间进程产生某些意外情况时出现的一种现象(事件),具体表现为人的正常活动暂停或永久停止,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的产生是由于存在于生产、生活或生存系统中潜在的人、物、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再由于管理中人的失误——人与环境的非正常接触、使系统中能量失控,发生了能量异常转移,而造成人、物、环境的损失。

事故的特征来源于人们对事故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事故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规律性、潜在性、再现性和可预测性。事故与一切事件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发展和消除过程。事故是人、物、环境、管理等诸因素的多元函数。研究事故的理论随着人们的认识主要发展有事故致因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系统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等。

2.理论基础

H.W.Heinrich事故法则提出;死亡︰重伤︰轻伤︰无伤事故的发生概率比例为1︰29︰300。有人统计煤矿顶板事故的规律,死亡︰重伤︰轻伤︰无伤为1︰12︰200︰400。因此,防止事故的关键在于从控制事故前期即消除隐患。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环境的不安全条件2)物(机)的不安全状态3)人的不安全行为4)管理的缺陷如图1

生产作业过程

物的不安全状态

管理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

环境不安全条件

事故隐患

发生事故

图1事故致因框图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平台,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它有别于管理的刚性,是企业安全的“土壤”。职工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它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稳定功能。

3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

建立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事故“可能预防原则、偶然损失原则、因果继承原则”,提出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如图2。方形模块框代表其执行必须具有钢性、强制性且有局限性,圆形框代表具有弹性、无限性。框的包含表示功能的弥补和强化。

3.1设备和机具本质安全化

即选用的设备既要考虑其生产效率,又要考虑安全可靠性。可以定义为“剃须刀”理论,传统的剃须刀刀锋暴露,需有具备一定经验的理发师操作,极易划破脸部,后来在刀片两边安装上夹具,操作变得简单,对人的伤害程度受到限制,但稍不注意仍有造成伤害的可能,现在的电动剃须刀,刀片外加上细致结实有弹性的安全网,刀片与皮肤之间有隔层,很难划破皮肤,既是“傻瓜型”又是本质安全型。如果职工使用的设备和工具都具有这种性能,就可以弥补人的失误而造成的事故。

3.2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即生产场所设计确保职工的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可以描述为“桥”理论,过独木桥人很容易掉下去,全凭技巧和胆量、运气,如果是现在的桥面宽阔、护拦高大的钢铁大桥,行人不必小心翼翼,不论是跑还是跳也不会掉下去。

3.3人员的本质安全化

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即有想(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会(安全技能 专业岗位知识)、能(能遵守制度 能创造安全环境 能正确操作设备),要加强培训和思想法治教育,提高职工素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的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的较大改善,人的失误引起的伤亡事故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如航空事故,60年代大约20的事故归结于人的失误,90年代达90。所以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人的参与也可弥补人的不可靠性。

3.4生产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管理本质安全化

设备和机具

本质安全化

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人员本质

安全化

图2企业本质安全化结构模型

是控制事故的决定性和起主导作用的关键措施,就目前而言,设备和机具的本质安全化受科技、经济等诸多因素制约,本质安全化程度和发展在各行业、不同企业不均衡;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受成本、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变数很大;人的本质安全化受职工的文化程度、技术等影响较大,不同企业更不相同。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化,依靠管理的科学化可弥补以上要素的不足。传统的安全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强制性、被动性、事后性、经验性;现代的安全管理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注重全面、系统、超前和过程控制。从危险源辩识入手,通过系统的分析、预测、评价,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是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程度。把戴明循环管理法即PDCA循环法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即是近年来不断成熟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核心,让企业安全生产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均留下管理的“痕迹”,注重过程控制,实现管理无缺陷。实践证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安全事故几乎都是管理因素造成的。

3.5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的发展经过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育人三个阶段,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升华和最高层次,是理性的、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是一个深层次的人因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体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使职工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维护企业的安全形象。

4实践应用

徐州矿务集团 公司20__年提出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目标,并在旗山煤矿开始试点。该矿年产量180万吨,90年代曾发生过两起重大事故。为全面扭转安全被动局面,建立长效安全机制,在对矿井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按照结构模型,分五大模块组织。

4.1加大安全设备投入和科技创新,提高设备和机械的安全可靠程度

成立技术专家组和攻关小组,系统地评价关键工序装备、关键工艺水平,运用系统的方法,实行分步实施。采煤工艺提高机械化程度,机械化产量由75提高到97,顶板事故降低到0,在总产量不减的情况下,减少一个工作面,人员减少200余人。掘进工艺改革以煤巷锚杆技术为主线,钢支架投入大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使用效果也不好,新技术新装备配套完成后,掘进效率、工具可靠性、支护强度等方面大大增强。在生产大系统上重点实现自动控制,主副井提升、主皮带运输系统实现了PLC编程控制,主要关键部位实现多重保护和远程可视化监控,同时建立了安全监测系统。

4.2以工程质量标准化和环境文明创建提升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

煤矿井下以环境差,缺少安全感让人感到下井危险,旗山煤矿以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行工程质量永久负责制,工程质量与工资挂钩。建立样板化头(面),从静态达标发展到动态达标,每月制订规划,每周动态抽查两次,工程质量的标准化又要求职工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环境的脏、乱、差不仅体现职工的文明程度,而且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开展设备摆放、材料上架、线路吊挂等环境标准化,积极为职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如斜巷运输事故是煤矿多发性事故,轨道安装质量和“走钩走人”是造成事故比较集中的原因,按标准安装轨道和道岔杜绝矿车掉道,安装各类闭锁保护装置防止放大滑,安装人行车减轻职工体力。

4.3注重职工培训的方式多样性和效果可溯性,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建立多层次安全教育体系,专业工种送省级培训中心专业培训,一般工种矿培训中心培训,确保每一位职工必须持证上岗。抓好班前十分钟、每周安全活动、月度安全大课等日常安全教育,并进行动态随机抽考,提高实效。建立职工安全电子档案,年初设定分值,违章依据轻重扣分,安全知识掌握不好扣分,扣完不允许上岗,重新学习培训。同时对专业工种技术性岗位职工开展拜师学技,选树专业工种带头人,技术高低与岗位工资挂钩,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安全基本技能和安全意识。保证职工能分析判断危险源、会消除危险源,能保护自己也会保护别人,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4.4科学管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实现安全管理无缺陷

开展ISO9000质量认证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首先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保证制度无漏洞、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显现制度执行的刚性,通过考核体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态度。建立“以责任为中心”的管理模块,推行层次管理,形成“事事有人管、有落实、有考核,人人有事干、有责任、有监督”的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行PDCA的闭合控制。

建立安全管理激励机制,按照层次和责任实行安全滚动风险抵押金、管理绩效考核抵押金,质量标准化考核奖励办法等全方位奖罚体系。

4.5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的土壤

环保安全论文范文第15篇

1.1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解决如何确切掌握信息及其依赖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威胁来自何方、安全风险有多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确定已采取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提出按照相应信息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文档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沿袭传统档案载体保护工作来开展,以此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以传统档案载体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以档案载体保护为核心的档案安全管理理论就很难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虽然档案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做过很多理论探讨,提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文件运动理论模型”等理论来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专门的安全管理理论,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

1.2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1.2.1追求绝对的安全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对安全风险的重视度不足,只是一味的采取各种绝对安全的防护措施来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可是,站在风险管理视角来看,风险是绝对存在的,而安全却是无法保障的,安全风险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而安全只是暂时的。其实,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是风险管理工作,每一个电子档案都有着专属于自身的保护级别,想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起到绝对安全的作用,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此外,安全风险是一种随机发生的风险,很难做到绝对安全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还使得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2.2风险意识薄弱

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却津津乐道“太平盛世”,双耳不闻“盛世危言”,甚至认为,谈风险是“杞人忧天”,说安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本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度量电子文件的安全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确认识安全形势和树立科学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观。

1.2.3忽视了对“资产”评估鉴定

从目前情况看,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都认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部门只是将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办公的一种辅助帮助,并没有将电子文件提升到“资产”高度来管理,就更谈不上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然而,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一个组织系统内的资产在没有被评估鉴定前,是不可能成功实施安全管理并进行维护的。

1.3管理环节不完善

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