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

环保企业现状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保企业现状 出路市场主导型

前言

我国环保领域目前存在多种环保力量形式,从广义上来讲,我国的环保组织或者环保力量来自市场、政府、社会三个不同层次,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立场。来自市场的环保企业,环保基金等资本力量;代表政府的环保部门,官办公益环保组织;代表社会公众的各种民间环保NGO,甚至环保个人。

由此,以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为基础,可将环保领域的发展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社会主导型三种形式。

我们通常认为环境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所有群体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市场力量、政府力量、社会力量要一起来共同承担。但是,环境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而新时期环境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参与者还是存在于市场的千千万万的企业。所以,既然环境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那么它就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领域,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推进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由市场来主导应该是更好的方式。

政府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发展的唯一目的就是保护环境,而市场主导型就要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一面要做到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保护环境,一面要做到发展生产,就是赚钱,所以,从长远来考虑,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方式。因此,在这样的思路下,来分析我国环保企业的现状。

环保企业的现状以及出路

我国现阶段环保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达8800-10000亿元左右。

环保产业的爆发意味着环保企业的兴起,环保产业链包含着数量众多的企业,是市场力量的核心,环保企业将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下快速兴起。我国目前的环保行业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制造,中游是环保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设施运营。而把环保行业按行业细分,主要有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和大气污染治理。从资本市场来看,我国 A 股市场环保类公司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水务运营服务及工程建设公司、固废处理工程建设及设备制造公司、大气污染治理设备供应公司等,其中水务运营公司最多。

因此,我国环保企业在类别上还比较有限,内容上还比较单一。整体来讲都集中在从事治理、处理方面的工作,因而数量也相对有限。而且创造的经济价值主要集中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上,而很少有能够直接进行消费资料生产的环保企业。所以,目前环保产业的企业数量相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所占比例非常微小,产业规模还远远没有满足市场需求,环保产业范围内的企业没有体现出足够的技术活力和发展活力,产业多元化发展严重不足。

从市场范围来看,企业中没有出现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往往停留在把环保当做一种沉重的社会责任,企业要承担环保的责任就要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这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点产生矛盾。所以企业和环保这两个概念就产生了一种隐性的相斥性:投身环保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即使很多企业在其产品上大下环保功夫,也只不过是迎合政府的政策。而多数企业在政策压力和能源窘境下显得十分无奈。另一方面,为了追求企业利润不惜破坏环境也是常有的事。很多企业会进行一些违反环保法规和违背社会利益的事情来满足企业或是个人的短期利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在本质上,其实归结于对环保产业这一概念的不全面理解。我们可以从这个本质的原因上去寻找出路。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

而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来,环保产业的最大发展空间应该是从现有的环保企业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发展成为以生产消费资料为主。环保企业应该从市场或者其他渠道去发现可以用向终端消费市场提品和服务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来有效解决的环境问题。环保产业不仅仅局限于减排、污染治理、废物处理上,而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消费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上面,用100%环保的优质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竞争代替原有产品,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杜绝污染和废物的产生,才是环保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样,拓展环保企业发展眼光,发扎广义的环保产业,环保将不再是企业的负担,而会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企业应该是更多的发展广义的环保产业,将环保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个庞大的绿色市场。

目前市场也出现了这样一部分群体。很多小型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很有发展潜力。一些优秀的国企和大型的民企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而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推广的GBO项目所提倡的绿色创业在这一理念上就体现的比较典型。

但是我国环保企业生存所面临的困境极大的限制了其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向生产消费资料为主的方向转变。

主要体现在环保企业的生存难题和技术难题上。我国环境监管体制正在发展阶段,不成熟的体制让环保企业发展起来畏畏缩缩,必须非常小心。而环保市场也还是一块鸡肋,一方面市场对环保产业非常看好,另一方面有非常谨慎,市场发展极不成熟。多数环保企业年营业额仅仅在一百万左右。

环保行业对技术要求本来就很高,提供终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技术门槛就更高了,因为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受众成为了个人消费者,产品和服务是和消费者直接相关的,因此,技术创新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而且新技术的研发资金、高技术的人才都是难以跨越的门槛。

基于以上的困境分析以及发展思路,我国环保企业发展有其先天的优势。首先,世界生产力在不断地向中国转移,中国市场要去不断地创造新的方式来应对越来越大的经济规模和新的发展要求,这对于环保企业的成长也会带来丰富的经验;其次,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依靠政府和民间公益的力量是难以应该对的,这提供了能够在市场中成长起来优秀环保企业的优良催化剂,我们的环保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将会在未来几年得到快速成长;另外,环保企业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效果会在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政府、社会会很快行动起来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凤. 政府、企业与公众环保行为博弈分析. 经济问题,2008,03。

唐继云,黄真平,杜羽佳. 环保NGO灼经费困境与出路. 社团管理研究, 2009,(7)。

方从远. 站在企业的角度给政府环保工作提几点建议. 环境保护, 2009,429(19) 。

李妙然, 王晓民. 中国自下而上型环保NGO发展的特点及瓶颈探析. 生产力研究, 2006,(12)。

曲国明,王巧霞. 国外环保投资基金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与经济, 2010,(5)。

黄锡生, 曹飞. 中国环境监管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环境保护, 2009,(4)。

作者简介: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船舶企业; 环保; 现状; 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37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59- 02

1 船舶生产环保工作现状

我区大多数民营船舶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场地比较分散,露天作业多,环保设备设施落后,给环保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1.1 有害物质排放缺乏有效收集处理

在船舶修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物质排放到自然界,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作用,给自然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1) 有害物质排放。如船底漆红丹(Pb3O4)中的铅,油漆中的苯、二甲苯,电焊中产生的含锰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氮。

(2) 有害粉尘排放。如除锈中的砂尘、铁尘、石棉尘、电焊尘、硅酸钙尘等。

(3) 固废物排放。如油漆桶、油漆刷头、废弃油漆溶剂包装物、废钢刷、废漆纸、废钢屑、边角料、废焊渣、焊头、污泥、生活垃圾等。

(4) 废水排放。如舱底油污水、生产中含油废水、员工生活污水等。

以上有害物质缺乏整体性的有效收集及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大部分不经无害化处理便排向大自然。这是当前船舶生产企业环保工作普遍存在的不良状况。

1.2 卫生技术设施不完善

(1) 生产场所不符合设计卫生标准。如露天作业、场地不硬化、厂房矮小狭窄、加工车间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工作场所没有严格区分。

(2) 缺乏必要的卫生工程技术设施。如通风、除尘、排毒、降温、防噪等设施不良,效果不佳。

(3) 缺少安全卫生防护。对有毒有害作业缺乏应有的个体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选择不当,效果不佳。

在实际生产中常是多种有害因素混杂存在,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产生综合作用。

1.3 物理防护不当形成职业危害

历年环保状况证明,造船业的劳动防护和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高温可造成中暑;噪声及振动可造成耳聋、神经性麻痹;电离辐射会造成电光性眼炎;油漆废气可形成过敏性哮喘、接触性皮炎及有机溶剂中毒;电焊、除锈、炭刨会导致各种尘肺等。

近几年由于舾装使用高分子材料,如泡沫塑料、硅酸钙板、矿棉作绝缘材料或舱室隔热、玻璃钢制品及黏结剂,造成三氯乙烯、甲苯急性中毒、甲苯二异氰酸酯所致过敏性哮喘,燃烧塑料品产生的一氧化碳、氮化氢、光气等急性中毒在各船厂时有发生;由于推广高效焊接,CO2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等离子切割以及冲铜矿砂除锈等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扬尘、有毒气体对工人造成新的职业伤害。

2 原因分析

2.1 企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大多数造船企业处于“低、小、弱、缺”的状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环保治理设施建设方面缺乏科学认识,对上述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排放,思想上不够重视,物质上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1)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环保领导小组,配备日常环保管理人员专门落实相应职责,并将环境管理职责分解到各部门、工区,缺少严格的考核制度。

(2) 环保设备设施不齐全。各生产企业对环保方面的投入参差不齐,一些环保设备设施不完善。如缺乏废气收集设备,使得油漆废气不达标排放;缺乏废物回收体系及相应堆放场所,使得固体废物得不到合理处置;缺乏污水净化系统使废水治理不够理想。

2.2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1) 由于企业规模小,市场抗风险能力差,很多企业不愿将太多资金投入到环保建设中去。例如:油漆废气的回收,如果要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浓缩有机废气再催化燃烧净化的话,一套设备要150万元,年运营费20万元,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其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

(2) 企业效益不稳定,舍不得花钱。当市场行情对船舶生产企业有利时,企业效益好就会多拿些钱用于环保方面。如果市场行情低迷,生产吃不饱,连工资都难发得出,企业就肯定不会有钱拿出来建设环保设施了。

(3) 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扶持欠缺。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容易得到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包括政策方面、人才方面、科研技术方面以及银行贷款方面都会比较容易获得国家资金援助,因而,大型企业投入到生产环保工作上的资金就相对优厚。中小型企业要想在政策上、资金上、银行贷款方面获得国家的支持难度就大很多,因此,中小企业投入到生产环保建设上的资金就明显不足。

3 改进措施

3.1 严格船舶生产企业市场准入,执行“三同时”制度

(1) 新建船舶修造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当地船舶工业发展规划,符合土地、城建、港口等相关规划,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和总量控制要求,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要求,选择的工艺流程应满足清洁生产要求。

(2)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未获通过的,或环评未经审批的,不得开工建设或生产;必须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地方规定的标准。环评提出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卫生防护距离的设置要重点落实。

3.2 加强船舶企业环境整治,完善和规范污染治理措施

(1)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从源头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

(2) 对含油废水、生活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排放。含油废水外协处理须落实规范的、经环保部门认可的处理单位;生活污水应推行资源化、生态化污水治理工艺,鼓励规模企业实施中水回用。

(3) 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减少废气污染,提倡使用高压无气喷漆,环保型喷砂机等设备。设置钢材预处理、二次涂装房,对集中排放有机废气应采取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等有效措施,确保达到国家标准;使用环保型的原辅材料,推广使用低苯、无毒油漆。

(4) 规范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措施。废铁等应由相关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回收处置,油漆桶原则应交供应商回收;危险固废必须设置规范的仓储场所,有防雨、防渗等功能,处理实行联单转移制度。

(5) 对污染严重、强烈难以达标排放的污染源限期治理,改进生产工艺,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对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建议当地政府责令关闭,淘汰一批污染严重、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

3.3 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污染治理

(1) 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含油废水集中化处理,重点扶持从事含油废水规范处理的规模企业,实现船舶含油废水减量化,资源化和达标化排放。

(2) 用市场化手段作引导,统筹建设船舶企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立固废工业焚烧炉。

3.4 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环境管理基础

(1) 完善内部环境管理领导,建立环境管理组织体系,成立环保机构,落实专职人员,制定各项内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2) 建立规范的环境统计台账。对日常环境管理原辅材料消耗,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定期进行统计并申报,随时接受环保部门日常监督检查。

(3) 制订切实可行的环境风险防范应急预案,配备围油栏、应急池等防止环境风险的设施,进行环境风险防范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3.5 加强行业管理,提高环境监管力度

(1) 加强船舶修造企业的污染监控,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应与环境部门联网,由环保部门对企业污染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违法排污行为将严肃查处。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3篇

1.1 产量增长、集中度继续降低

2012年全国生铁产量为65790.5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重点钢铁企业生铁产量为57620.48万吨,占总产量的87.6%,比去年下降1.3个百分点。重点企业中年产铁超过1000万吨的有13个企业,年产铁500~1000万吨的企业有25个。其他钢铁企业生铁产量为14033.72万吨,占总产量的12.4%。这表明我国炼铁产业集中度继续降低。

1.2 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炉大型化趋势明显,大高炉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1000m3以上大型高炉297座。其中3000m3以上的大型高炉座数从2001年的4座增加到2012年的34座,宝钢4966m3高炉、首钢曹妃甸5500m3高炉和沙钢5800m3等15座4000m3以上高炉使得我国特大型高炉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装备领先水平生产能力比例由2011年的36.7%回落到36.3%,先进水平比例由2011年28.7%升高至32.2%,落后生产能力比例由2011年3.6%下降至3.2%。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所提升

2012年重点钢铁企业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如表1

所示。

2012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高炉技术经济指标多数得到提升,但是炼铁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全国入炉矿含铁品位在下降,因矿石涨价,钢企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实现精料炼铁比较困难。

2 重点钢铁企业炼铁系统能耗情况

2.1 炼铁系统工序能耗全面下降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2008~2012年重点钢铁企业炼铁系统能耗变化见图1:

图1 2008~2012年重点钢铁企业炼铁系统能耗变化图

从近五年重点钢铁企业炼铁系统用能情况来看,各工序能耗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的进步。2012年和2011年相比,焦化工序能耗下降了1.91%,烧结工序能耗下降了1.43%,球团工序能耗下降了0.83%,炼铁工序能耗下降了2.75%。

2012年重点钢铁企业炼铁系统能耗虽均有所下降,但各企业之间相应工序能耗最高值与最低值指标相差悬殊。由此表明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技术发展不平衡,且仍有一定的节能潜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淘汰落后装备。

2.2 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水平分析

提高企业二次能源回收和利用量是降低外购能源,真正意义上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高炉炼铁工序二次能源回收和利用主要体现在高炉煤气回收利用和炉顶压差发电,且这两项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截至2012年,我国已有660多套TRT装置,配备率已在95%,但平均发电仅有32kWh/t铁,与煤气干法除尘发电45kWh/t铁还有一定差距。

2012年重点统计企业高炉煤气累计产生量是6789.36亿立方米,同比增幅为0.19%;高炉煤气利用率为96.2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28个百分点。

3 “十二五”后三年炼铁工序节能展望

201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求吨钢综合能耗从605kgce/t下降到580kgce/t,五年内下降目标为4.1%。2012年吨钢综合能耗为602.71kgce/t,若要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之后的三年内下降3.8%,说明后三年钢铁工业节能形势是空前严峻的。又因高炉炼铁工序能耗约占钢铁联合企业总能耗的50%。所以,钢铁工业要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就必须要努力降低炼铁工序能耗。

通过对2012年炼铁工序节能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面临的节能形势,认为“十二五”后三年在炼铁工序节能方面需要开展以下工作和任务:

3.1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生产结构,实现结构节能

从目前炼铁生产情况来看,我国炼铁的产业集中度还不高,落后产能还存在。“十二五”后三年要严格按照《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的规定,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优化生产结构,充分发挥现代化、大型化装备优势。提高煤比、降低焦比,提高球团矿配比、降低烧结矿比例,优化炼铁系统用能结构和炉料结构,降低炼铁系统能耗。

3.2 加快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实现技术节能

3.2.1 把握工序节能关键,实现减量化用能。高炉炼铁所需能量有78%是由碳素(焦炭和煤粉)燃烧提供的,19%是由热风提供的,3%是炉料化学反应热。因此,降低炼铁燃料比是实现企业减量化用能的最大体现,也是炼铁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的主攻方向。

目前,我国高炉燃料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

30~50kg/t左右,主要原因是我国矿石含铁品位低、热风温度低等造成的。首先,鉴于目前全世界炼铁入炉矿含铁品位都在下降,“十二五”后三年精料技术的核心应转为稳定炉料质量。其次,近年来,我国高炉炼铁风温逐年提高,2012年全国重点企业的平均风温达到1183℃,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距离1200℃~1250℃还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提高风温仍然是高炉炼铁节能降耗的重要技术措施。最后,采取富氧大喷煤技术,实现高炉喷煤比在200kg/t铁以上,同时降低焦比,进而降低燃料比,实现源头减量化。

3.2.2 加大二次能源回收利用技术推广。“十二五”后三年要大力推广已成熟适用的节能技术,如高炉干式余压发电(TRT)技术、高炉热风炉双预热技术、高炉煤气汽动鼓风技术、高炉脱湿鼓风技术等,提高炼铁工序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

3.3 加强低温余热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

低品质的余热在炼铁工序中主要体现在高炉冲渣水的余热。目前高炉渣余热回收技术尚没有进入成熟化阶段,回收的效率也不高。大多数炼铁厂采用水冲炉渣工艺,其冲渣热水只能用于取暖用,但大部分仍未得到利用。个别企业采用转法,用高压水击淬热钢渣或铁渣,对产生的蒸汽加以回收利用。因此,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也将会成为进一步挖掘炼铁节能的潜力所在。

4 结语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重污染 水资源 审计现状 审计对策

年来,水环境污染丑闻不断发生,“牛奶河”、“红水河”等事件的爆发,让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用健康和生存为污染买单。我国属于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环境污染将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公布的2012年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数据显示地下水较差及极差级水占比达到57.3%,超过我国地下水资源的一半。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问题,政府对水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并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强具有监督作用的水环境审计刻不容缓。事实上早在1983年我国恢复成立审计机关以来,审计署就一直在对环境审计进行不断探索,并于《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纳入六大审计类型。水环境审计作为我国环境审计的一个重大分支,其与环境审计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我国危害公共水资源的企业履行其应当承担的治理责任起着监督和监控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我国水环境审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水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一)监督及保障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有效措施。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大量的新增企业,而有些企业为了更方便生产经常建在河流或湖泊附近,如造纸、水泥等行业的企业。其中部分企业为了减少成本而往往忽视环境安全问题,利用水域环境直接排放生产的污水、废水,导致水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此时,针对该类企业的水资源审计便是监督其履行水环境保护责任的一项有效措施。除了有效地监督企业履行其环保责任以外,水资源审计的实施还有利于企业更清晰地核算成本。秉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才能更真实地核算企业产品成本,而不是忽略水环境成本,用水环境的无偿使用为代价来为企业虚增利润,而让社会为其生产所导致的水环境污染买单。

(二)落实国家政策实施的内在要求。为了有效地解决资源审计问题,审计署出台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并强调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我们意识到应当以“审计之眼”关注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审计署审计长、党组书记刘家义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力做好新时期审计工作》一文中也强调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加强对水资源的审计是落实资源审计政策的内在要求。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严峻,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响应国际号召,我国政府在1992年就提出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十大对策,这意味着我国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上转变。在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下,环境审计应运而生,在更高层次上对各经济组织的环保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从而更有效地保障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水环境治理及信息披露分析――以晨鸣纸业为例

我国目前水资源审计主要以政府为指导,只有企业有意愿并进行了恰当的环境信息披露,才能保障水环境审计更有效的实施。然而大量研究都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较大问题,任月君和杨琳琳(2012)从重污染企业中选取了30家上市公司,在研究其2008-2010年年报时发现我国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内容不规范、模式不统一的情形。裴潇等(2013)利用2006-2011年化工类企业年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性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其披露内容及形式在不断改善,但从内容上来看,依然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披露。那么针对特定重污染企业而言,在面对外界环境保护压力时,其是否在努力执行自身的环保治理义务并进行合理披露呢?本文结合晨鸣纸业来分析对水环境治理及相关信息的披露状况。

(一)晨鸣纸业情况介绍。晨鸣纸业是一家集制浆、造纸、能源生产于一体的大型造纸企业,1993年成立于山东省寿光市,并于1997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2008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晨鸣纸业旗下拥有几十家子公司,是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纸业50强,并且是全国同行业中第一家取得ISO 14001环保体系认证的企业。其股票同时在A股、B股及香港H股市场上市,毫无疑问是一家“明星上市公司”。然而近几年,晨鸣纸业几乎每年都会被爆污染问题,曾多次受到环保部门对其环保问题的公开谴责或处罚,媒体也对其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披露。其下属子公司武汉晨鸣及寿光晨鸣甚至曾因污染问题过于严重而被环保部勒令停业整改,2011年,晨鸣纸业因污染问题更是遭到国内24家民间环保组织的集体宣战。

(二)晨鸣纸业财务报表中水环境治理及信息披露。

1.排污费分析。李璐(2012)根据世界最高审计机关下属的环境审计工作组(WGEA)在2004年的水环境审计指南,将水环境审计对象划分为水环境立法、水环境政策、排污费、公开披露的信息等七类。而排污费作为从财务报表中能够直接获取的财务信息,且作为一项罚款,能够保障法规的执行,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行为,其审计重要性不言而喻。晨鸣纸业在2005-2013年,其报表“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明细项目中披露了企业的排污费,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晨鸣纸业的排污费较大,每年都超过了2 000万元的投入,表明企业对水环境有较高的关注程度。然而2013年相比于2005年其营业收入实现了成倍增长,但是排污费反倒下降了31.36%。排污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在2005年这一年达到最高(0.37%),而之后的几年一直处在0.20%的边缘波动,在2012和2013年其所占比重更低,占营业收入的比仅相当于2005年的三分之一左右。排污费作为一项国家针对企业污水排放而征收的费用,其下降意味着企业的污水排放数量减少或质量的提高,而晨鸣纸业近几年屡陷“污染门”事件,那么它的污水排放数量真的减少了吗?或者排放质量提高了?还是只是为了保障利润而压缩环境成本?这是对晨鸣纸业水环境审计应当关注的问题。

2.涉及环保的政府补助分析。晨鸣纸业作为造纸行业的龙头老大,2012年净利润相比于往年大幅下降,仅4 000多万元,比2011年下降92.07%(见表1)。而2012年晨鸣纸业营业外收入中披露政府补助金额高达25 871万元,因此曾被媒体披露疑触成本红线治污无力,靠政府补助度日。晨鸣纸业2013年2月26日提示性公告指出,企业不存在靠政府补助度日的情形,2012年利润的大幅下降主要系: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行业新增产能集中投放,国内供求关系严重失衡,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

晨鸣纸业获得政府补助的金额相比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具有一定优势,在政府补助中涉及环保项目的金额占据一定比例。2008年和2009年晨鸣纸业政府补助涉及到环保项目的金额分别达到5 244万元和2 944万元。给予企业较高的环保补助也意味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但是晨鸣纸业的财务报表中并没有详细披露相关环保补助的使用情况,这也应当是今后水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内容,以合理保障资金用在恰当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3.财务报表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涉及其他环保信息。从查阅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得知,除了披露排污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补助等财务数据以外,公司还涉及到一些环保理念和思想的描述性披露,但披露依然不够详尽,难以掌握全面的信息。阅读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发现,其中有一项内容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其简要披露了公司的环保投资情况,同时也包含大量描述性的阐述。尽管存在企业水环境的相关信息披露,但并不足以让社会完全信服,一旦关于企业水污染丑闻爆发,依然难以摆脱嫌疑。

三、水环境审计现状及改进对策

(一)水环境审计现状。从目前来看,除了企业披露的水环境信息不全面加大了水环境审计的难度以外,水环境本身的独特性等因素也会加大水环境审计的困难从而导致水环境审计发展缓慢。

1.监督力量薄弱。目前水环境监督力量薄弱,往往在水环境事故发生之后才对其进行审计,事前监督效果有限。甚至有些事故爆发之后,都没有及时被公众获知,如2010年紫金矿业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几天后公司才向社会披露。水环境监督难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水环境成本的外部化,由于水环境本身流动性、公共性等特点,导致责任归属困难,取证成本也大幅度提高。此外,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成本进行审计并发现了相关问题,但对企业而言其改进和落实力度依然不够。甚至有些企业屡次被查出水环境问题却依然我行我素,抱有侥幸的态度。

2.内外部审计推动力不足。从审计动因来看,内外部审计动力依然不足。我国近年来对环保重视程度的加强也带动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其中水环境审计占据着环境审计的核心。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环境审计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范围上看,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水环境审计本身起步较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公众对水环境审计并不是很了解从而对水环境审计诉求不高,抑或者社会公众并不相信水环境的审计结论。对企业内部而言,水环境带来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没有意愿花费高额的成本对水环境进行治理或者审计。独立水环境审计的推动力也不足,其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由于投资者本身对水环境的审计关注度要少于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注度,并且水环境审计短期内带来企业价值提升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企业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会高价邀请外部独立单位对其水环境信息出具审计报告。

3.企业间的信息可比程度不高。企业的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投资者可以利用横向和纵向比较来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行业内所处的竞争地位。然而对于水资源审计,由于各企业的状况存在差异,且部分水环境信息难以像财务数据一样实现量化,投资者难以根据水环境的审计状况来判断企业的状况,此时对水环境的审计对投资者而言作用微乎其微。

(二)水环境审计改进对策。

1.实行以注册会计审计为主导的合作审计。目前我国水环境审计主要是以政府为指导,而对相对客观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利用程度极低,然而相比于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能更高效地为企业水环境信息提供鉴证。同时由于水资源本身具有流动和循环的特点,特定的水资源可能涉及到多个区域。如北江流域爆发的镉污染事故,因韶关地处北江上游,该段流域的镉污染将导致下游城市数千万居民的饮水出现问题。此外,水环境审计还涉及到多个行政单位和企事业部门,既包括公共领域也包含私有领域,对特定的水环境进行质量鉴定,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因此在我国应当实现以注册会计师为主导的同其他各相关组织和人员的联合审计,只有参加审计的各合作方真正的做到合心、合力、合作,才能保障水环境审计更有效的执行并提高其出具的水环境审计报告的质量。

2.以财务审计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对企业的水环境实施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目前状况来看,企业对环保资金的筹资及其使用途径依然存在较大纰漏。如对政府给予的环保补助使用途径不明,排污费等归属账户不清等情形。该类情况的存在导致国家的水环境保护投入大打折扣,从2005年至今我国水环境投资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而水环境状况却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因此目前应当加强对水环境信息的财务审计,在保障企业水环境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绩效审计。

3.加强水环境审计信息建设,规范审计报告格式。为了提高企业水环境审计对投资者和社会大众的有用性,应当加强水环境审计信息建设并规范审计报告格式。水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建立审计信息化系统、网络系统与安全系统,把一系列的水环境信息纳入系统中,以便提高水环境审计信息的优化配置并实现资源共享,做到水环境审计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鉴证,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质量。此外,水环境审计报告作为水环境审计的阶段性成果,其向报告使用者传递的信息有用性至关重要,因此应当规范政府、企业内部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水环境审计报告应当包含的内容及其格式。政府水环境审计报告应当包括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水污染治理状况、政府水环境相关补助使用情况等内容。企业内部水环境审计报告则应当侧重水环境相关考核指标的规范及目前水环境状况、水污染治理制度及其实施情况、水环境治理项目资金管理。而作为独立第三方的注册会计师水环境审计报告,则要更多地考虑投资者的需求,将水环境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准确估计并纳入报告内容。

参考文献:

1.任月君,杨琳琳.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

2.李璐,张龙平.关于我国开展水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

3.裴潇,董凤荃,黄玲.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基于化工行业的经验证据[C].北京: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5篇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人们在对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已充分认识到,那种不加节制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并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编制环境会计报告。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国际上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国家都开展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1998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届会议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成为目前国际上第一份较为系统完整的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国际指南。在美国,涉及环境问题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主要是对环境成本和负债的报告,会计界已制定的关于指导环境问题的负债和支出的会计文献有: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5年的第5号准则《或有负债会计》及第89-13号公告“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第90-8号公告“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已经完成并正式出版的研究报告主要有:《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和《环境绩效报告》。日本环境厅在1999年3月末发表了《关于环保成本公示指南》,由此使日本的环境会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探讨,但由于环境成本计量方法的复杂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我国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了许多行动计划,这些法律法规和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但是,在实务操作中,由于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缺乏公认的计量基础,与环境保护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也未建立,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立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进行披露,并没有设置单独的环境成本项目。目前的这种披露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各利益关系人的要求,因此,应该以何种方式、披露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满足各利益关系人的信息需求,成为了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须解决的问题。郭静娟(2003)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提出了建议,认为应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使用者和目标为立足点,对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主体和内容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两种模式:一方面借鉴财务报告模式的思路;另一方面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何少娟(1999)认为,披露环境信息是环境会计的最终要求,环境信息的披露要尽可能详细和实用。环境信息载体是环境会计报告,为适应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计报告应增加相应的内容,并采取定性披露和定量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披露主要揭示企业那些难以量化的环境事项和企业的环境成本,如企业负责环境问题的人员配置、环境教育、企业对社会环境项目的资助以及企业举办的环保活动等。定量披露主要报告企业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变动情况。

总的来说,由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会计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但由于目前环境会计的实务与理论还处于初创阶段,所以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少。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几种形式

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制度不完善,并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环境会计在我国全面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现阶段我国应该采用一种适合现状的披露模式。笔者归纳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现行财务报表进行表内披露

即利用现有的会计报表,在原来正常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的方式。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笔者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例,拟增加变动的内容如下:

表中的内容包括现有财务报表的正常项目和新增的内容,正常项目下面的“其中”项目就是增加的和环境有关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报表附注的表外披露

对于那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这种披露形式不拘泥于传统会计的货币价值形式,可以直接通过有关环境指标的运用,配合企业有关环境状况的报告书,实现对企业环保义务履行的监督。它可以采用文字叙述、表格及各种图形等多种形式形象地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使信息使用者更易于理解。具体来说,该部分一般可以披露如下内容:

1. 企业采用的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方针及环境目标;2. 企业对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的说明;3.环境政策变更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数;4.报表中确认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的性质说明,包括:对环境损害及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做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等;5.计提各项环境资产减值的方法及其可能发生变动的说明;6. 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基础;7.对每一类重大负债项目,应简要说明负债的性质、清偿负债的时间和条件。若金额或偿还时间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8. 对于估计的环境负债金额,应详细说明该估计值的估算过程;9. 企业未遵守环境法规而被判处的罚款、对第三方的赔偿以及政府就环境保护措施给予企业的鼓励,如拨款和税收减免等进行的详细说明;10. 对企业其他可能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各项支出的说明;11. 对企业已经计划实施的环保项目、国家环保机关已经初步认定的治理项目的说明;12. 企业自实行环保政策以来或在过去五年中,在关键领域中做出的改进;13. 企业按照环境法律法规进行的任何重大活动。

(三)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表进行披露

为了能够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环境形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企业可以将环境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影响单独编制报表加以详细披露。独立报告环境信息将环境信息与企业主要财务信息分开披露,可以避免将两者合并披露所引起的混乱,消除报告使用者对主要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同时还可以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改变环境信息披露的附属地位。

1.环境损益表。该表揭示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收益,发生的环境费用及对社会生态环境改善所作的贡献。具体格式和内容如表1。

2.环境资产负债表。该表揭示企业在一定日期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情况,其编制建立在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的基础上,具体格式和内容如表2。

此外,除单独编制环境资产负债表和环境损益表之外,还可以编制环境保护支出明细表和环境成本费用明细表等附表与企业主表中的内容相呼应。

三、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框架设想

以上介绍的三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法,各有利弊。一般地说,利用现行财务报表进行表内披露不利于显示出环境会计的重要性,这种方式提供的环境信息太过于局限,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无从满足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单纯利用会计报表附注表外披露的方式似乎又缺乏会计信息披露应该遵循的规范性,因为表外披露的都是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文字性方面的叙述较多,造成披露的自主性较大,披露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就目前来说,单独编制环境报表进行披露实施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现阶段要将环境会计从企业的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单独设账,技术上和财力上并非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环境会计的全面实施,首先需要一套成熟的会计理论来指导,制定出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技术上有所保障;同时环境会计的实施必然要求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企业必须提供更多的财力上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环境会计的全面实施还需要更多时间更多的努力,需要一个缓慢过渡的阶段,所以就目前这种现状来说,在我国单独披露环境信息的模式实在难以实施。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排污 法律 环保 意识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88-01

一、调查方法及意义

在调查中我们主要采取发放问卷、访谈和实地调查的形式,根据绍兴县的实际状况,挑选出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浙江山川轻纺科技有限公司,其中企业发放问卷总数70份,有效回收70份,居民住宅处发放100份,有效回收94份。通过调查,分析排污企业工作人员与绍兴当地居民的环保法制意识,了解绍兴人民环保意识及对企业污水排放相关法律认识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从而给出一定的解决措施。

二、调查结果

首先,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剧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安全。而能否改变这一现状,得靠我们大众的监督和制约。

通过问卷,我们了解到企业工作人员与绍兴居民对于企业排污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大部分人对企业污水排放相关法律是相当的陌生。企业工作人员中“听说过,并有一定了解”的人占13%,普通居民则仅占8%。由此可见,相对于普通居民,企业工作人员对企业污水排放相关法律了解得比较透彻,但环保法制意识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当全世界卷起环保热潮时,作为生活实践的主体,居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居民的环保法制意识与他们所接受的环保知识有着很大程度的关联,因此了解居民获得低碳知识途径的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政府宣传,环境工作者宣传等等,居民获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方式的调研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低碳环保氛围和地区特点,最重要的是可以为绍兴的宣传关注点选择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

问卷中我们罗列了包括“环境工作者宣传”“新闻媒体”“互联网”“听别人谈起”“其他途径”五个接收途径作为问卷选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取企业污水排放相关法律知识及环保意识方面,参加调查的企业工作人员有46.3%的人是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的方式,而普通居民则略高一筹,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电视等大众媒体在宣传环保法律知识中的作用。在企业工作人员中,有18.3%的被调查者是听别人谈及,可见,处于与排污有关的企业中的人们的环保法制意识相对于普通居民要高。

再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再微小的一点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次问卷中,对居民对企业排污的监督制约方面的作用做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当发现有污染现象时,两组人员平均仅有7%的人会采取视而不见的行动。但大部分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行动,这说明保护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我们不仅要自己行动起来,还应该阻止他人破坏环境。

最后,企业排污相关法律的执行状况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九成的人对现今政府在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方面法律的执行力度不是很满意,政策法律的执行程度不够彻底,更多的因素聚集在政府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宁愿选择违法排污并缴纳罚款,导致恶意偷排、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长期超标排放等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大量存在,严重损害环境法制的应有威严。只有严格对待违法排污企业,做好执法与监督工作,才能真正将出台的企业污水排放相关法律落到实处。

三、总结

环保不只是一种观念,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环保不应该停留在浅层的理论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知识的教化,只有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以最优化的方式将环保事业推上新的高度,也才能更好地监督相关企业污水排放的情况,辅助政府实施相关法律,同时也是保卫我们的家园。

面对企业污水排放的相关法律立法透明度不高、涉及面不广,政府对其的宣传力度及覆盖面不够,居民法制意识环保意识仍留有部分空白,政府在治理企业排污上执行力普遍不强,最终的治理效果满意度偏低,总的来说,企业污水治理的工作现状不容乐观这一现状,只有三个主要的成员,居民、政府、企业,协调好三者的关系,三方面各就各位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参考文献】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环境 现状 改善

国有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内部的情况不断的进行审计,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正常法阵,同时规范国有企业的内部一些行为。而且审计行为可以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确定目标和发展路线,因此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发展十分的重要。而且要改善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才能有效的保证国有企业顺利的发展。在经济市场的发展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核和改变内部审核环境,有助于国有企业跟上社会发展,不会被时代抛弃。

一、内部审计环境的概念

(一)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概念

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主要包括了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政治和经济环境等。这些内部审计环境,都能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想要快速的发展,就要改变审计工作环境,所以需要把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工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概念

国有企业的是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支柱,想要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就要对内部进行审计。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于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相似性,唯一不同的就是国有企业的资源都来自于国家的投资和支持,所以内部审计环境要更加的严肃和严谨。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国企内部审计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尤其审计部门是监察其它的部门的,应该不受到其它部门的限制,所以独立性不强,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审计效果。而且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账户也是基本账户,防诈骗的能力比较弱,同时审计工作人员的会计知识和能力也需要提高,并且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改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对策

(一)完善制度,提高地位,培养优秀的人才。想要改善国有企业内部的审计环境,首先要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部门在国有企业之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的公正全面性。而且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和领导业有关系,所以领导要重视审计工作。而且改变内部审计环境,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和看重,还要有优秀的人才完成审计工作。所以过于企业也要重视培养优秀的审计人才,在制度和人才上都进行改善,可以用有效的改变国有企业内部的审计环境。

(二)建设国有企业审计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灵魂指导,能够凝聚企业员工的工作精神。因此,国哟普企业审计部门应该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公平公正的文化,让国有企业的员工在审计环境下,能够从容。而且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构建一个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对于审计环境的构建十分的有帮助。同时还可以培养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明确内部审计目标。国有企业成立审计部门,是为了随时检查国有企业的工作情况。尤其是企业管理以及会计管理,是其中的重点。而且只有不断的对内部进行审计,才能保证企业正常的发展。所以,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确定一个目标,按照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审计。检查企业是否完成了全年和季度的目标。而通过制定目标,对企业进行审计,可以有效的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并且及时的修正和改进企业的发展进度和方向。

(四)优化内部审计模式。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需要不断的改变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发现企业内部的问题,并且积极的处理,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要根据经济市场和国家政策的形式,以及企业内部的工作情况,制定符合时展的审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功能。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严谨的内部审计环境和模式。

结束语:国有企业需要进行内部审计活动,就是为了纠正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审计的结果出现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想要保证国有企业的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就要保证改善和优化现有的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环境。只有通过改善内部审计环境,提高国有企业人才的素质和素养,才能保证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以及工作质量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晓三.关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思考[J].财经界

(学术版),2013(10):125-126.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资本结构 筹资环境 优化互动

一、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优化状态描述

(一)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状态描述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而长期资金来源一般包括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因此,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构成比例关系。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小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最优负债点就是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但由于企业内部资产构成的差异以及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因而,实务中很难确定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企业类型的最优资本结构,而只能对整体企业的优化状态和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描述。

目前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MM资本结构理论、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啄食顺序理论等。但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讲,最优资本结构的核心是企业最佳负债比例的确定,即找出一个既能发挥负债经营的财务杠杆又能避免过度负债造成的额外财务风险增加导致的企业总风险增加的适度负债区间,从而使收益大于所冒风险,这就是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

(二)企业最优筹资环境状态描述

目前在对筹资环境的描述中都是将企业筹资环境分解为金融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几大环境因素,然后分别进行描述。这种分类方法板块式的描述了哪些是企业的筹资环境因素,但并没有很好地描述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最终结果。同时,也未能说明筹资环境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上面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状态描述中已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核心是企业最佳的负债比例。而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描述,这一最佳的负债比例必然表现为企业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无差异状态。因此,从筹资环境优化导致的结果以及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与筹资环境优化互动的关系来看,整体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程度体现的就是企业筹资环境的优化程度。

金融环境优化的核心是要保证整个金融市场上的股权融资市场和债权融资市场处于最优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最终体现在金融市场上就是股权融资机会(或成本)和债权融资机会(或成本)、股权投资收益和债权投资收益(综合考虑了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后的收益率)无差异的结构状态。这种无差异的结构状态体现的就是整个社会金融体系最优化的状态。

综合上述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筹资环境优化状态描述为三个层面:一是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的优化组合状态;二是投资者投资组合的优化组合状态;三是筹资者筹资组合的优化组合状态。

二、中国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优化互动分析

上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与筹资环境优化状态描述表明:无论是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还是筹资环境优化,其核心都是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的结构平衡问题,这种平衡是由整体金融结构组合、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筹资者的筹资组合相互作用形成的。下面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分别予以分析。

(一)站在一国金融结构优化的角度,一国金融结构优化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是密不可分的,这也就是投资者和筹资者投(筹)资组合的优化

一方面,整体金融结构的稳定状态必须具有微观基础。金融管理当局对融资体系、金融产品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整体战略布局是不能脱离市场上投资者和筹资者(企业)的实际需求而独立设计的。另一方面,整体企业能否实现综合筹资成本最小化取决于社会筹资环境是否实现了最优化。只有当整个社会呈现出股权筹资边际成本和债权筹资边际成本无差异时,其最优状态才会实现。

从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整体互动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资本结构的整体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整体优化又反过来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其内部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布局是围绕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这一中心来展开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中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宏观金融结构之间正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整体金融结构的稳定性得以加强,其微观基础得以巩固。

整体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尤其是通过对原银行体系巨额不良贷款“债转股”的金融运作,既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本结构,又使得银行体系的资产结构得到了彻底改善。

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导致了结构失衡。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偏好选择股权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和企业资本结构的深度优化。

(二)站在投资者投资组合优化的角度,整体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就是投资者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无差异的资本结构。整体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实现离不开投资者最优投资组合的实现

站在债权投资人的角度,他们最关注的是贷出资金的安全性。如果企业债务资本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就变成了主要由债权人负担,其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债权人总是希望企业的债务资本比例较低。站在股权投资人的角度,企业的股东最关注的是投资收益的高低。他们最关心的是全部资产报酬率是否超过了借款的利率。只有全部资产的报酬率高于负债形成的利率,企业股东才可以通过负债经营的方式,以有限的资本、付出有限的代价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并得到负债经营的杠杆利益。

从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来看,我国金融市场投资品种的丰富和投资队伍的扩大,使得投资者的投资组合趋于合理,但是在股权投资价格形成机制和机构投资者的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

首先,投资品种的丰富为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提供了前提保证。投资者投资品种已由原来单一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扩展为目前的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股票、黄金、外汇、房地产、保险、股指期货等多品种构成的投资组合。投资者投资品种的极大丰富既为投资者本身投资组合的优化提供了前提保证,也为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增强奠定了微观基础。

其次,机构投资者的日益壮大和成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稳定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由公募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及各类理财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既为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了投资队伍保证,也成为稳定金融市场,避免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巨幅波动的中坚力量。

(三)站在筹资者筹资组合优化的角度,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就是筹资者股权筹资和债权筹资边际成本无差异的资本结构。企业资本结构最优状态的实现离不开筹资者最优筹资组合状态的实现

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他们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考虑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负债过低(或者完全是股权资金),则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负债过高,则又说明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因此把握合适的尺度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企业从整体筹资渠道上看,多元化筹资结构基本形成,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财政资本、银行信贷资本、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其他法人资本、民间资本、企业内部资本、国外和我国港澳台资本等多层次的筹资渠道;从筹资方式上看,形成了投资人直接投入资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本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多种筹资方式。这种局面为筹资者筹资组合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从而为企业最终实现资本结构最优提供了工具和技术保证。

由此可见,企业资本结构的最优状态是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组合的最优状态,也就是企业股权筹资边际成本和债权筹资边际成本无差异的结构状态。这种最优资本结构状态的形成既是一国金融结构、投资者投资组合、筹资者筹资组合优化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一国金融结构、投资者投资组合、筹资者筹资组合实现优化的前提。没有一国整体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实现,上述三方最优状态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

三、结论与对策

一是化解宏观金融结构与企业资本结构非良性互动的核心问题是公司资本构成中直接债权融资的比重问题。其化解路径就是通过一系列公司债券发行的制度建设来推动直接债权市场的发展。

二是从投资者投资组合最终实现优化的角度出发,要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最终优化,其核心问题是让人们的投资理念回归到价值投资这一轨道上来。只有当人们的投资理念真正地回归到了价值投资这一理念上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才能真正实现优化。

三是从筹资者筹资组合最终实现优化的角度出发,要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与筹资环境的最终优化,就必须解决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权筹资成本“软约束”问题和金融市场进入公平的问题。其核心是加快公司债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除民间融资存在的制度。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著,邱魏等译.证券分析[M].海南出版社,2006.

[3]阮建军.基于股票资产功能定位视角的股市均衡研究.开发研究[J],2010,(2).

[4]谢百三.证券投资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环境政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环境会计是推动组织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是,与国外先进实践相比,仍然有许多不足,尤其是在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拟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入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披露体系。

一、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就笔者检索到的来看,我国学者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规范性研究多,同时也有少数实证研究成果。主要有王立彦教授对企业的环境意识、环境管理、环境会计等进行了问卷调查(王立彦等,《》,1997;《会计研究》,1998。),耿建新教授通过对30家上市公司1992-1999年的招股说明书的研究了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耿建新等,《会计研究》,2002。), 李建发教授通过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企业环境问题的财务、企业环境报告现状与信息需求、企业环境目标等进行了研究(李建发等,《会计研究》,2002。),李永臣教授研究了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年度财务报告中的环境信息问题(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2005。),肖淑芳教授则分别通过对企业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企业的环保意识、环境管理的认识、环境收入和支出的确认、环境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调查研究(肖淑芳等,《绿色》,2004。),和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的1000余家上市公司2002、2003年度会计报告中有关环境信息的统计调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全面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披露比例偏低。统计显示, 各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明显偏低。2002年和2003年,上市公司总体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只有34. 39%和36. 99% , 几个强污染行业的披露比例都仅在50%至80%之间,重污染企业的总体披露比例也仅为55. 75%和61.60%(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

二是披露不全面。在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 大部分只是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做一简要说明, 而未能在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对环境信息进行反映;披露的项目也不完整, 只集中在环保投资、排污费、绿化、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上。

(二)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环境信息大多数是以报表附注和董事会报告的方式对外披露, 缺乏固定、规范的形式, 使所披露的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三)环境会计信息需求与供给存在差距

根据调查研究,企业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认为企业应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需求也非常强烈(民生环境指数调查,2005。),但是,从环境会计的供给来看,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在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中,大部分没有按照《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要求披露相关信息。

(四)信息披露受国家法规强制要求多,自愿披露少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信息披露主要受国家法规强制,在环境会计处理中,也主要是环保投资、绿化、排污费等,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几乎没有,这也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和谐环境意识急需加强。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对上市公司2005年年度会计报告进行了研究,并在重污染行业中选取造纸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一)披露比例

造纸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百分比统计

年份 2002(1) 2003(1) 2005 其中:披露环境政策

企业数 22 22 27(2) 27

披露企业数 16 17 21 11(3)

披露百分比(%) 72.17 77.27 77.78 40.74

(说明:(1)2002、2003年数据来自: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3:p48;(2)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分类统计,造纸业上市公司共29家,其中吉林纸业已经被苏宁环球改组,退出造纸行业,华光陶瓷主营业务中造纸所占比例较小,未列入统计。(3)披露事项中有环境政策、环境战略的公司,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在造纸这样的重污染行业中,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仍然不是很高。特别是结合披露质量来看,只有40.74%的企业在环境会计事项外披露了环境政策、环境战略等。

(二)披露内容

2005年年度报告中,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如表2所示,各企业披露项目数如表3所示。

表2:2005年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统计

披露内容 环保投资 环保拨款、补贴与税收减免 排污费 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 环境政策及战略 林纸一体化 环保负债 其他

披露企业数 17 7 7 3 11 6 5 4

表3:2005年造纸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项目数统计

项目数 1项 2项 3项 4项 5项 6项 合计

披露企业数 5 5 4 5 0 2 21

由表2、3可以看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1)披露事项主要是环境会计事项。这些事项由环境法规引起,并且导致会计要素的实际变动,一般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进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于难以计量的环境信息披露很少。(2)披露内容不全面,披露项目较少。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会计账户和环境报告格式,环境会计事项混合在其他经济事项中一并反映,除非企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单独说明,否则,报告使用者将看不到这些信息。例如,排污费可以说是造纸业的所有企业都会缴纳的费用,但是只有7家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了该事项信息。(3)披露方式不统一。有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的,有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同样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的排污费,有的出现在对管理费用的项目披露中,有的出现在“经营活动支付的其他现金流量”项目披露中。

可喜的是,除了环境会计事项外,还有11家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出了环境政策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战略,显示出部分公司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给予了一定的重视。

(三)环境事项及涉及会计科目

发现,环境会计事项主要有环保投资、排污费、环境补偿费、环保融资、环保补贴等,就笔者所能从年度报告中读出的信息而言,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无形资产、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补贴收入、资本公积、专项应付款、可转换债券等。

由于没有相关会计规范,环境会计事项的核算显得比较混乱。突出表现在同一种事项所用的会计科目不统一,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造纸业的林纸一体化工程,在年报中就出现在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其他资产、无形资产等不同项目中。

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披露的环境及改善建议

(一)环境

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民生指数”表明,2005年度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得分68.05分,特点是公众环保关注很高,参与不强,反思不足,公众环保知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公众对环境污染、空气质量指数、垃圾处理等环保负面问题,认知程度较高,关注程度也较高;而对可持续、保护区等正面的环保问题,认知程度和关注程度则较低。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认为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事实上,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公众信息来源主要依赖报纸和电视,从其他媒介获取的信息较少。

(二)环境

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我国在有关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非常少。目前仅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主要限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标时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2003年9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总则中提及应建立必要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共享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等文件,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等有了较具体的规定。

(三)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意识不够。绩效评价尚未与环境绩效挂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主动考虑环境问题的直接动力,往往只是被动地对国家现有的法规进行应付,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环境信息问题,造成了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不令人满意。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在我国目前的状态下,要将环境会计研究的成果更好地到实践中,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来保证环境会计的实施环境。

社会环境而言,要加强环境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促使企业增强自愿披露的动机。

法律环境而言,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更多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产品环境标准、工艺环境标准等。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会计制度规范现在已有的环境会计事项处理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格式等。

企业内部环境而言,要加强环境意识,在企业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入环境绩效评价内容,促使企业加强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的管理。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思考

(一)现实思考的影响因素

一是要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的现状,会计制度要能够涵盖所有环境法规的要求对企业经济事项的影响,同时要能够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要立足于我国企业的现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会计信息的记录、报告和披露的成本,尽可能满足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不能够完全照搬国外的现有成果。

(二)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及账户设置

根据肖淑芳等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肖淑芳等,《会计研究》,2005),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中,货币形式占主要部分,主要集中在资源税、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绿化费、环保投资等内容,而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涉及到的环境会计事项主要包括:新投资项目的环保设施支出、按现行法规要求的对原有设备增添的环保支出、排污费、专门环保机构的经费、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违反有关环境法规而被罚款、因工作环境而对职工的特别补偿福利费项目、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获得的减免税收入、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排污许可证交易收入、国家拨给企业的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环境治理贷款利率低于正常利率的部分、接受环境保护方面的捐赠收入、由于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交纳的排污费、环保技术专利收入等。

环境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加上目前尚不能地定义环境权益问题,因此,单独设立完全独立于现行财务会计体系的完整的环境会计要素和完整的环境会计报表体系目前而言是不现实的,因此,现实的考虑应当是将环境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结果融入现行的会计体系中。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首先统一现有的环境会计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改变现有的总账账户,在一级科目下设置环境会计的二级科目,例如,在固定资产总账账户下设置“环保固定资产”二级账户,在管理费用中设置“排污费”、“专门环保机构经费”等明细项目;第二步,时机成熟后,定义环境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设置一级科目核算相关内容,将原来分散在各个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中的事项提取出来,归入单独设置的环境会计账户中。例如,设置“环保固定资产”、“环保原材料”等一级账户。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及格式

从形式上来看,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西方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而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报告方式,将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现实。笔者认为,基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实状况,应当将环境会计信息尽可能与现行的会计体系相融合,在现行的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单独一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同时,考虑到环境会计的特殊性,遵循重要性原则,这一项可以以独立形式披露。

从披露格式及内容上看,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

一是将融合在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环境会计报表项目单独提取出来,以货币金额表示;

二是不能进入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的重要环境事项,可以用非货币形式的量化指标予以披露。如,废气排放总量和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用水重复利用率等。

三是纯粹的环境信息,无量化指标,可以以文字形式表示,包括企业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方针等等。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设计

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的要求,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格式及内容如下:

1、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

2、财务信息

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出

3、非财务数量信息

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量、再循环使用等信息

4、环境管理信息

环境治理、奖励、环保守法信息等

5、环境资源消耗

能源总消耗量和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新水取用总量和单位产品新水消耗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

[1]耿建新 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2]李建发 肖华:《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会计研究》2002年第4期。

[3]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王立彦 尹春艳 李维刚:《关于企业家环境观念及环境管理的调查分析》,《经济科学》1997年第4期。

[5]王立彦 尹春艳 李维刚:《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6]肖淑芳 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会计的进展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

(一)美国绿色会计现状。美国关于绿色会计研究主要在绿色负债和绿色支出方面,特别在潜在负债和潜在支出方面。美国从上世纪20、30年代开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在预防、降低、治理污染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二)日本绿色会计的现状。日本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及推行起步较晚,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但日本在绿色会计的研究及实践方面发展较快,先后确立或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关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环境报告书准则―环境报告书制作手册”等。

(三)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有学者经过考证说,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对绿色会计进行了初步研究,只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危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特别在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会计理论界逐渐加大了对绿色会计的研究。

二、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概括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会计之间有如下关系:

(一)建立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不污染环境、破环生态耗竭资源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会在今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企业应该将环境管理纳入传统企业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绿色会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会在企业管理中引入环境管理。会计目标,财务问题的处理方式,会计科目的设立,财务成果的计算都会受其影响,能使会计核算体系更为完善。

三、实务操作中绿色会计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传统会计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绿色会计既考核外部环境对经济主体的作用,也反映经济主体对外部环境进行的核算和监督。在实务操作中绿色会计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范围大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的目标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只顾及短期利益。而绿色会计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

(三)绿色会计的效益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财务会计认为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影响到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非经济效益则不予考虑。而绿色会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绿色化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环境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相联系,我们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不利面和有利面。随着环境保护日益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而开展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绿色教育活动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在这方面我国也已经有了初步尝试。

(二)逐步完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绿色会计实务与环境法规之间联系密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要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环保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做好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定期评价工作。让企业能及时充分了解自身所面对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及劣势,为我国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根据目前的管理现状和绿色需求现状,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迪芬•肖特嘉,罗杰•布半特.2004,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东北财经出版社

[2]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5,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建民.2005,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企业;绩效评价

资源和环境问题愈加突出,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早已渗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煤炭企业在我国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绩效评价是企业开展管理的前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探究煤炭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价值。

一、煤炭企业目前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煤炭企业经营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目标主要应当从能源使用、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这几个维度进行有效定位。换句话说,当前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的经营目标应当存在四个方面:能源耗用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环境责任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这几个目标从本质上又可以看成是一个目标。那就是坚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格外重视低碳环境下煤炭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企业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问题,应当及早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善。具体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缺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财务指标被忽视

由于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太过模糊,没有进行具体划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但是煤炭企业的环境净化能力、资源的统筹利用等都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重要的定性指标不能被忽略。随着学科交叉持续增加,许多原本无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指标陆续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这就改变了定性指标无法评价的状况。

(二)衡量投入的力度不足

当前对利润的确定都是依据原始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没有真实性,那么利润结果毫无意义。将利润当作开展评价的前提,那么评价结果本身也就失去意义,自然无法客观反映煤炭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过于重视短期利益导致只关心收益,而忽略对消耗的评价,在一定阶段之内,经营成果的反映也就未必那么准确。

(三)指标的独立性较弱

指标在评价体系之中是最为直接的因素,选定的指标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都能对煤炭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某方面的反映,如果指标之间出现的交叉过多,那么指标本身代表的含义就被削弱很多,整个评价体系反映的状况也就不那么清晰

(四)难以适应低碳经济的理念

在低碳背景之下,煤炭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除了重视经济效益之外,也将自身的社会形象指标纳入到体系之中,比如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就是以客户为参照进行考核。但是整个指标体系几乎没有和低碳经济要求相匹配的指标,不能对煤炭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之中作出的贡献,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创造的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无法得到体现。

二、低碳经济下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架

(一)构建思路

在对煤炭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确定过程中,要围绕评价目标和内容展开。在兼顾过去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对未来有一定的指向性,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在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之中,要以过去为基础,放眼未来,将眼前的利益和当前的利益摆在同等位置上。对以往的绩效评价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对今后的发展形成借鉴意义。

(二)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从煤炭企业的低碳经营状况来看,需要将环境保护的各个层面都渗透到企业经营之中,让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和企业的环境措施融为一体,将未来的利益与眼前利益防止在同等重要的层面之上。污染得到控制之后,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让煤炭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对社会的贡献也同样增加。

(三)注重环境管理

清洁生产对环境十分必要,使用清洁资料,引进先进工艺,治理污染。也要采用科学的会计方法,对环境之中出现的环境控制和治理花费进行记录,评估环境绩效。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营销计划,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要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三、煤炭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绩效评价体系框架

在进行评价体系创建时,要从社会、环境、能源、经营目标等方面进行划分,分成目标层、控制层和指标层。企业的发展的整体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经营效益目标、能源使用目标、社会效益目标和环境目标等作为目标层。对于环境目标而言,需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对于社会效益目标而言,需要处理好税收问题和安全生产问题;对于能源使用目标而言,资源的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都是急需处理的问题;对于经营目标而言,提升效率是关键。以上这些部分共同构成控制层,针对控制层之中的各个要素设定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就是指标层。

(二)评价指标的内容

1、经营绩效考核

从财务层面来讲,主要的目标就是提升盈利能力,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利润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最直接反映,对应指标无法反映出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需要计算出单位投入得到的利润。因此,使用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方面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营运能力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影响,直接反映出管理水平。在市场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这个指标能从侧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反映。营运能力的高低主要依靠资产与流动资产的营运能力得到体现。经营风险是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一般使用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金负债比率进行展示。资本保全也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直接反映的指标,生产潜力则直接反映出企业未来发展之中具备的潜力。

2、能源消耗

煤炭能源的使用效率的提升十分重要,使用工作面回采率衡量,这个指标的提升能发挥节约能源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消耗水资源、电力能源,这些方面都需要得到良好控制,分别使用吨煤耗水量和耗电量进行反映。

3、社会效益

企业如果只顾自身的发展,那么难以长久。因此企业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使用上交税率指标对此进行反映,选定这个指标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为社会多做贡献。安全生产方面则可以设定百万吨生产量的死亡率进行衡量。使用煤炭引起的环境问题自然是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在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煤炭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使用育林资金使用率和对绿化作出的贡献度对环境责任进行评价。

四、总结

环保理念在各个行业之中得到渗透,煤炭行业也是如此。低碳经济时代让煤炭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转变,必须走出一条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道路,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状况,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周长军.企业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DPSIR模型[D].东南大学,2012

[2]荣莉.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构建[J].经济纵横,2010

[3]邹果.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5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融资;山东;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15

民营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之一,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营状况都受到了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层的现象。为了转变民营企业的经济现状,解决小企业的倒闭问题,国家需要考虑如何促使民营企业融资顺利。政府方面已经根据当前的状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并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具有一拼之力。

1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权力体制也发生了转变。地方政府方面已经开始了分权体制,在该种环境下,地方政府掌握了处置公共资源的权力。尽管政府已经在该方面的处理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但政治关联的广泛还是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如今,企业建设是否合理、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增强都受到政治关联的束缚。该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道路都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尽管政府关联在对企业的限制方面也变相地保护了企业的产权,但民营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不同,造成了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金融环境支持,需要不断地拿出实力,证明自身企业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金融部门对于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促使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概况

山东省是我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省份,也是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民营企业影响较为明显的地区。山东省内的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省内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山东省内多上市公司,而在众多的上市公司当中,民营企业的比例较大[2]。在该种条件下,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自然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在山东省内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的融资到底保持了怎样的联系呢?笔者将就山东省内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论证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3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之间的联系

随着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融资就一直是业界所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金融方面的专业研究企业融资,但从其所观察的视角来看,对于企业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关联。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企业的融资要更加困难。

从表1所给出的指标可以看出,政治关联并不仅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束缚性,还对企业的税负等具有一定的帮助。政府方面的政治关联态度就是企业的外界发展信号,企业要想获得融资的机会,就需要向政府的金融机构展现自身的资源。很多地区之所以限制企业融资,就是为了确保融资过程中所带来的金融风险,确保企业不受到经济损失。[3]我国现有的制度促使我国的民营企业融资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环境的影响。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比人们所想象得更加复杂。山东省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来说并不稳定,其对企业融资的干预比较大。企业融资所得的保护机制比较不健全,只有依靠政府方面的干预才能够使企业的金融状态保持良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政府的关联代表了企业的质量,政治关联较为复杂,代表着企业的资源状况并不乐观,相反,代表着企业比较适合融资。

4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实证分析

笔者通过对山东省上市公司的情况了解,以及对表2中9个地级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所做出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关联确实对企业的融资据有明显的影响。政治关联就像是一道枷锁,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融资进度。山东省的金融部分对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偏见,如此才导致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评估。在这些评估进行过程中,不仅浪费了民营企业的时间,也浪费了企业的精力和金钱[4]。企业选择了适当的时机进行融资,一旦由于政治关联而导致企业错过了融资最好的时间,就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已经改善了部分地区的政治关联现状,并督促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为民营企业创设外部环境来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其与国有企业处于相对公平的金融环境当中。从表2中山东省的各个市区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来看,山东省地区范围内,只有济南市以及威海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该种现象表明,在济南及威海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更好,所受到的限制也较少。济南及威海地区的金融制度更加完善。而山东省其他地级市的情况比较不乐观,多数都排在了10名以后,这表示其他地级市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还没有得到缓解,其融资状况还受到政府的压制[5]。

5结论

山东省应该关注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省内政府部门需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总而言之,笔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的融资所产生的影响。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所营造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的融资出现了转机,融资的成功率也有所增加。外部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好的融资机会,政府方面也不再束缚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方面经过各个方面的措施拯救,能够使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变得相对容易,并积极推动了省内民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建平银行关联、会计信息与债务融资――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1):3-14

[2]邹颖,杨晓玮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股权资本成本――基于2005―2012年的数据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12(10):98-104

[3]黄新建,王婷政治关联、制度环境差异与企业贷款续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8(6):1184-1192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企业环境审计;PSR模型;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在不断索取的同时也承受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系列后果。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主体和环境规制对象,其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中,一方面,部分企业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环境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决策及环境绩效评估,防范企业环境风险,同时可以助力监管机构进行执法评估,并最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落地。对于企业环境审计而言,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基于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以下简称PSR)模型构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企业级微观主体的特点改良其中的状态(State)指标,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丰富相关领域文献。

二、文献回顾

李山梅等(2011)基于PSR概念框架从理论层面构建了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设计了考虑传统GDP的环境优值模型。孙晗等(2014)基于PSR模式构建了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介绍了如何在已有指标体系下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分析。彭兰香等(2015)结合绩效棱柱理论和PSR模型构建了水环保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既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也考虑了可持续发展要求。孙亚宁(2016)、李丽等(2018)、陈涛等(2019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大气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并指出如何有效应用PSR模型。黄溶冰(2016)结合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PSR模型的原理,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房巧玲等(2018)基于PSR模型构建了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价体系,并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资源环境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张静(2013)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临海工业类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于青岛海西电镀工业园的案例分析中。张建平等(2019)基于PSR模型构建了煤炭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并以同煤集团和阳煤集团两家企业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学者们对于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就审计项目类型而言,以水环境审计项目评价体系研究居多。就被审计单位而言,既有基于政府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也有基于企业的相关研究。当下基于PSR模型构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型,PSR模型在企业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PSR模型的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一)PSR模型概述和可行性分析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以下简称PSR)模型最初于1979年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J.Rapport和TonyFriend提出。目前,PSR模型已经被各国学者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工具广泛应用。PSR模型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状态(S)指标代表特定时间阶段或时间节点的资源和环境现状;压力(P)指标代表企业的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响应(S)指标代表企业采取的各种减轻、修复和预防对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措施。PSR模型遵循“压力—状态—响应”的基本思路,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在该模型中,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这些行为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P),进而对资源和环境状况(S)产生了负向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外部的监管要求,企业做出相应的反应(R),这些反应和措施会对资源和环境状态(S)产生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反馈循环机制,资源和环境状态(S)是压力行为和响应行为两方面影响的结果。PSR模型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需求,可将该模型进行适当改变和调整,从而应用于多种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笔者认为,PSR模型能够清晰展现各项目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利于对企业环境活动做出综合的、动态的评价,为后续的责任追究和整顿修改提供有效的线索,因此基于PSR模型的基础理论,结合微观企业的特点,适当对PSR模型进行改变以构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二)P-S-R指标体系构建1.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在构建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企业环境审计的目标决定着其评价体系的设计,要选择最能达成评价目的的指标,以引导企业的行为。(2)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相对全面地反映企业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时指标的选取应该具有代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价效率。(3)客观性和可获得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要尽量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人为干扰;同时,要注意实际存在的数据情况,选择能够获得数据支撑的指标。(4)反映监管要求原则。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往往受到严格的监管,在实际运行中,需要严格遵守各项环境标准,执行各项环境政策。企业环境审计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必须考虑相关监管要求,在设计指标时,设计能够反映监管政策落实情况的指标。2.具体指标设计。依据PSR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分类选取具体指标:(1)P(压力)类指标的选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和消耗资源,以生产出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资源是有限的,企业的这些生产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资源方面的压力。同时,企业的生产活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把污染物、废弃物排入环境,产生有害影响,从而产生环境方面的压力。因此,压力指标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资源压力指标,定义为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值用水量,反映企业的生产活动给资源造成的压力;第二类是环境压力指标,反映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主要是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定义为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值废气排放量、单位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S(状态)类指标的选取。企业作为微观主体,设计其状态指标,需要注意企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范围,一般来说,因为空间距离遥远以及因果关系减弱,企业对于整个自然界和大环境的影响很难界定,整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和环境状况难以归因于具体某个企业的环境行为。针对企业级微观主体的特点,应当以受企业近距离影响的区域的资源和环境状态来作为状态指标,要求这些指标能够归属于具体的企业承担,以确定每个企业独自的责任,比如对于煤炭企业,则可以限定受企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区域为矿区,使用矿区附近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来作为状态指标。根据以上分析,设计如下状态指标。第一类是资源状态类指标,选取企业附近区域人均可利用资源指标表示,具体资源种类采用与企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资源种类作为代表;第二类是环境状态类指标,选取企业附近区域水质综合指数和企业附近区域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比例两个指标表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比例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3)R(响应)类指标的选取。企业在日常的环境管理活动中,可以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育环保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减轻和修正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首先是针对节约资源的响应措施,企业可以更新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以提高主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索取;其次是针对保护环境的响应措施,企业可以加大环保投入,例如购买环保设备,增加处理污染的费用,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后是针对培育环保文化的人文响应方面,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环保培训教育,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企业全员的环保素养,促进环境管理政策的落实。基于以上分析,响应指标主要是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资源响应类指标,选取单位产值生产技术创新费用投入额和可再生资源重复利用率等指标来表示;第二类是环境响应类指标,选取企业单位产值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投入额和企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率等指标来表示。第三类是人文响应类指标,选取单位产值环保培训费用投入额和单位产值环保宣传费用投入额等指标来表示。

(三)指标处理在进行具体的环境审计评价工作时,由于各评价指标的单位不一致,还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状况,往往选取了比较多的指标,为了突出评价重点和降低信息冗余,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提纯,使问题简单化。

四、总结

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了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以帮助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为企业环境审计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中,企业需要结合定性要求和定量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同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形成既能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又能服务于本企业经营管理需求的独特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山梅,陈佳稳.基于PSR概念框架下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4).

[2]李璐,张龙平.关于我国开展水环境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学报,2012(6):72-77.

[3]张静.基于PSR框架的临海工业类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孙晗,唐洋.基于PSR框架构建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财会月刊,2014(14):94-96.

[5]彭兰香,李佳丽,刘婷.基于绩效棱柱和PSR模型的水环保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五水共治”为例[J].财经论丛,2015(05):67-73.

[6]黄溶冰.基于PSR模型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J].会计研究,2016(7):89-95.

[7]孙亚宁.浅析PSR模型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J].审计月刊,2016(05):8-11.

[8]房巧玲,李登辉.基于PSR模型的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离任审计评价研究———以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验数据为例[J].南京审计大学报,2018,15(02):87-99.

[9]李丽,孙文远.基于PSR模型的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审计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商业会计,2018(08):17-20.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14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试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经历了从任意性环境责任保险到强制环境责任保险的过程,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直没有显著突破。在当前各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如火如荼的表象下应当看到,由于我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环境规制力度偏弱,企业投保动力不足成为了阻碍各地环境责任保险推行的工作难点。在我国各项相关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尚未到位之时,环境责任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基础立法保障和激励措施,调动起企业投保积极性,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环境责任保险;试点;企业投保动因

一、引言

2007年,我国启动了环境责任保险在全国的试点工作。试点以来,投保企业数量和投保责任限额不断增加,环责险在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对环境污染损失补偿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项法律规定不完善,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试点地区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停滞状态。2013年,环保部与保监会联合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13】10号),首次明确试点地区的高环境风险行业需要强制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此后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中首次出现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规定:第52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但值得注意的是,规定中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性质为任意保险,非强制保险。而地方在试点工作中采取的是“试点企业名录”与环境管理结合的方式约束企业投保,这种政策上强制性投保与法律上任意投保的“双轨运行”实际上带来了环境责任保险的市场公平性和企业投保动力不足双重问题,使得环责险实则在依靠政府手段推行。

不少试点地区对环境责任保险的试点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投保主体多为大型或国有企业,非强制企业的投保率很低,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示范效应大于实际意义。这是由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来自法律及执行方面的压力,投保需求不能被充分激发,企业投保动力不足成为推广环责险的阻碍,进而又影响了保险公司承保的积极性。基于以上背景,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近年来环境责任保险试点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企业投保动因角度找出制约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根源,并试图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

二、文献综述

通过对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研究成果的检索和总结看,环境责任保险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关注了学者对国内外环责险推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不少学者介绍了国外环境责任保险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环责险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王宁[1](2015)、白江[2](2015)、贾爱玲[3](2012)、汤济世[4](2009)等学者对美国、德国、法国的环境责任保险的方式、适用范围和赔偿范围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大多数学者认同应当对重点污染行业实行强制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其他行业实行任意环境责任保险为辅的方式。同时指出目前我国推广环责险的首要任务应是做好立法保障的基础工作,其次是加大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力度。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调研对环境责任保险试点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法律制度、政府支持、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各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张伟等[5](2015)探讨了目前试点中环责险面临的供需“双冷”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从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入手,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来启动企业对环境污染保险的市场需求,进而提升保险公司的供给意愿。在对试点地区的调研中,学者均认识到企业投保意愿不足是一大阻碍。陈姣等[6](2015)梳理了无锡市、上海市两地环境责任保险实施的问题、运行模式等,这些地区主要通过补贴、绿色信贷等政策激励投保意愿。王超然[7]等(2011)对河北、湖南、湖北三地进行环境责任保险试点了调研,发现企业投保意愿不足进一步是看由于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中存在着高风险、高成本的问题,而且企业在现有政策框架下不进行投保的成本很低。

基于以上文献发现,不少学者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些学者对各地方试点环责险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但总体而言缺乏对全国试点环责险面临的共性问题的归纳分析。探讨试点环责险的共性问题对于剖析阻碍我国环责险发展的根本原因,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责任保险发展路径至关重要。因此,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各地方试点环境责任保险的经验教训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企业投保动因角度找出目前发展的瓶颈和未来发展环境责任保险的可行之路。

三、环境责任保险在地方试点中的问题

(一)环境责任保险试点中的问题

根据地方政府和学者的调研情况看,在环境责任保险的试点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力度不足

从全国看,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政府推广、企业自愿的形式,每个地方又有不同的实施力度。部分地区将环境责任险列为强制性责任保险,如长三角地区大多以政策文件形式在特定行业和企业强制推行。这种方式起初虽利于市场培育和环责险的推广工作,但长期看,脱离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的强制可能会导致环境责任保险发展后劲不足。同时,这种政策性的强制目前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支撑,地方在推行工作中容易底气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责险的发展。另一些地区,如河南省实行的是自愿投保,企业没有主动购买环境责任保险的意识和需求,投保动力得不到激发,造成环责险持续推行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2.环境责任保险供需双冷

纵观各试点省市的情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均在在1.5%-3.5%之间,而普通责任保险的保险费率一般在0.3%-0.8%之间,显然该保险费率远大于一般责任保险的费率,企业所付出的风险转嫁成本也远大于一般企业。在现行环保法律下,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直接面临的赔偿很少,而较高的保险费率直接导致企业对环境责任保险缺乏有效需求。需求不足使得环境责任保险难以发挥大数法则的作用,经营环境责任保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又变成一项赔本买卖。

供给方面,因为缺乏经验数据积累,保险公司难以估计风险损失,只能通过提高保险费率降低自身风险,从而导致环责险保险费率与实际风险严重不符合,赔付率远低于普通责任保险的50%以上。从下表中2005-2009年的赔付率数据可以看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赔付率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

从根本原因看,环境责任保险供需双冷的局面是由于我国环境规制力度弱,缺乏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认定规则和环境污染责任赔偿制度,以及相关的优惠配套措施,使得企业缺乏投保环责险的动力。对于保险公司,环境责任保险的经营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供需双冷造成很多地区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近乎停滞的状态。

(二)试点中问题的解决――从企业投保动因角度

1.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

通过以上试点地区实施环境责任保险的情况来看,环境责任保险供求不足是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企业投保动力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企业投保动力也即环境污染保险的需求是企业转嫁其排污损失风险的需要,而这种损失风险又取决于政府的法律规制力度。当前,由于我国相关环保法规对非法排污行为的处罚不严,且执行力度不够,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企业面临的罚款和赔偿较少,也就无须通过购买保险来转嫁损失风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保险需求不足。反过来,需求不足又会造成供给缺乏弹性,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保险的运行进入停滞状态。

2.发达国家解决企业投保动因的经验

从国际上看,各国通过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和政策的相互联结,激发企业投保环境责任险的动力。例如,很多国家的高环境风险企业一般要承担特别法规定的财务担保责任,或者可追溯的连带污染治理责任,用这些责任激发企业投保的动力,通过投保环境责任险转移其污染责任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诚信度。

在我国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尚待立法的情况下,可以把企业投保环责险、各项环保评估结果与企业评定各项资历挂钩,但要注重对保费的设定。因为如果任由保险公司制定保费,会造成保险公司牟取暴利的冲动以及企业的环境保护成本过高;如果政府对保费进行限制,又会影响保险人灵活制定保费,使投保人丧失风险控制动力。[8]

3.国内试点的相关经验

各地方根据自身情况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相比于湖南省“强制实施型”模式和湖北省“财政补贴式”模式下均无法激发企业投保环责险的积极性,河北省实施的“命令控制+经济激励”的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种模式通过不同性质的环保政策工具的组合,将绿色信贷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结合,有效调动了企业和保险公司开展环责险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将企业投保环境责任险与排污许可证等结合起来强制重污染企业购买;另一方面是否投保也成为了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授信额度的重要考虑因素,从而使得一些需要贷款的企业更有意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方可以学习河北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区地环保责任险模式。

四、总结与建议

从地方试点环境责任保险的情况看,目前各地企业的投保意愿不足是制约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中存在着高风险、高成本的问题,企业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进行投保的成本较高。从根源上看,由于我国环境规制力量偏弱,环境污染事故责任认定和赔偿规定不到位,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损失事故时面临的赔偿很少,因而缺乏转嫁环境污染损失风险和投保的有效需求;同时由于经济规模效应的制约,保险公司无法利用大数法则降低经济成本,造成对环境责任保险产品的供给不力。这两方面共同造成了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发展缓慢的现状。

从发展模式上看,各地区实行的单纯强制性和任意性的模式均有一定的限制,前者容易导致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而后者实质上仍是一种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模式,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验表明,强制型和经济激励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方式。参考河北省的经验,一方面将环境责任险与排污许可证等结合起来强制重污染企业购买,另一方面将是否投保环境责任保险作为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授信额度的重要考虑因素,就使得一些需要贷款的企业更有意愿购买环境责任保险。

由此可见,我国应当逐步着手制定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和环境执法标准,提高企业非法排污成本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企业投保环境责任保险的积极性和保险公司对环境责任保险供给的能动性。在当前环境责任保险推进的过程中,应结合多种市场手段,并以行政手段为辅助措施,才能使企业真正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企业本身的危害,调动起企业自身规避风险的积极性。

最后本文设想,对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未来的发展应当遵循“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夯实基础、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在特定行业范围和地区内实行重污染企业强制投保环境责任保险,以自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辅,集中力量研究对关键行业实施环境责任保险的细则,加快对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损失赔偿认定规则的研究和出台,这一阶段工作应当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对推动环责险工作投入的长期效应和可持续性,而不必盲目追求扩大试点范围;第二阶段,是扩大范围推行以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为主的模式,将实施对象由重污染行业扩大开来,将重点放在研究财务担保、税收等配套政策的研究上,争取其他行业企业参与到环境责任保险中,从而发挥保险大数法则的作用,实现环境责任保险的规模效应;第三阶段,是缩小强制责任保险名录,推行以任意环境责任保险为主的方式,依靠市场化推动环责险的发展。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宁,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比较与借鉴,[J],管理纵横,2015

[2] 白江,论德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传统、创新与发展,[J],东方法学,2015(2):131-149

[3] 贾爱玲,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评析与启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2)

[4] 汤济世,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6)

[5] 张伟、粟榆、罗向明,中国环境污染保险供需“双冷”的经济解释,[J],保险研究,2014(5):3-12

[6] 陈姣,林强,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现状及完善研究,[J],上海保险,2015(3)

环保企业现状范文第15篇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

货币资金作为施工企业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企业经营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重要业务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先对货币资金进行把握,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需求形成相应货币资金政策,实现货币资金的内部规范与约束,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企业业务经营水平。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时要明确业务流程,结合业务流程设计业务控制目标,对资金收付、资金结算、资金存储、资金收支等内容进行全面规划,最大限度改善资金的使用效率。该过程中施工企业可以适当授予决策层、相关负责人权限,对货币资金业务进行控制;规范原始凭证制度,确保人员能够凭借该凭证落实货币资金流动;选取专业人员审签原始凭证,实现货币资金监督;及时记账、定时对账和清查,对账目进行明确等。

二、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施工企业业务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对采购环节进行全方位把握,通过采购环节配置相应业务资源,实现材料控制、设备控制、成本控制等。上述过程不仅实现了施工企业施工安全性的改善,还提升了施工企业业务经济效益,达到了双管齐下的效果,是内部控制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

(1)采购前的设计。依照施工企业需求设计采购内容,明确采购计划并实施预算,确定采购清单后审批;

(2)供应商的选择。采购时要严格控制供应商资格,依照供应商提供的资料、实际生产状况、材料质量等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实现最佳供应;

(3)大宗材料招标的设计。大宗材料主要指钢筋、水泥、砂石料等数额较大的施工材料。该材料采购设计时要把握好“阳光”招标,对材料质量严格把关,杜绝以次充好。与此同时,采购时还要设计相关合同并签订,合同内容采用固定格式;

(4)采购验收的设计。采购验收过程中要对验收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设计科学验收方法、流程及规范,对验收指标进行明确,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及时退货并重新设计采购;

(5)入库的设计。材料验收无质量问题后方可入库,入库过程中要对材料的相关单据进行整理并上报,取得项目经理同意后方可入库付款。

三、生产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生产环节是施工企业的核心环节,其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计算工程量及编制生产计划、明确任务书编制领料单、材料出库应用、组织生产、现场处理且剩料退场、交付使用等环节。

在对该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施工企业生产任务,确定工程施工流程,全方位分析生产环节中的工程进度、材料、设备、人力、资金等,从而形成相应控制内容,其具体包括:

组织设计。生产环节内部控制时既要对组织人员进行明确,形成科学的组织编制,确保人员能够规范落实各项施工内容,提升工程质量,又要对领导人员进行合理选取,形成科学的施工计划,这样才能够为生产环节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度监督。要严格把握生产施工进度,对施工状况与施工计划进行对比,观察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保证施工进度与施工计划一致。与此同时,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把握,合理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上述因素造成的影响;

资源监督。要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材料资源、资金资源进行全方位把握,定期分析及盘点,确定资源状况、资金及材料使用量和剩余量,对出现超额的状况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控制;要对材料使用状况与具体设计状况对比,确定生产环节是否存在违规施工现象,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施工企业管理环节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控制目标。常规企业可以将经济效益及安全性指标作为内部控制的两大要素,从上述两方面内容出发设计内部控制事项,对管理环节控制要点进行把握,其具体包括:

风险评估。施工企业管理环节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对风险评估进行全面把握,结合业务信誉、项目审批状况、审查状况、资金供应状况、施工能力、资金风险、自然环境条件等确定风险指标并制定应对措施,降低施工企业承受的风险;

招标及合同管理。招标过程中要把握好职责分离,在该基础上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合同管理的过程中要选取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对合同签订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把关,确定合同是否与示范文本一致、内容是否全面、手续是否齐全、责任是否明确、理解是否一致等,在该基础上相互协商、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风险;

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变更管理、资源管理、结算管理和审计。变更管理需对施工过程中的变更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在该基础上确定资源使用状况,明确变更成本;资源管理中要定期对资源施工状况进行分析,确定资源的使用量及剩余量;结算管理中要依照业主签证的工作量作为核算依据,确定最终成本;审计时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做好收入状况的综合审计,防患于未然。

五、结算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

结算环节标志着施工企业业务的结束,是施工企业业务控制的最后内容,对施工企业业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对该环节进行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好职责分离,由专业人员进行结算业务处理,防止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结算时出现的舞弊现象;要对资料内容进行全方位把握,采集全面的结算资料,对工程量、材料价格、审核审计材料、合同等进行明确,做好结算前的准备工作;要对合同、图纸进行全面研究,结合具体施工状况、工程量状况等明确工程成本,审核结算是否存在问题,保证结算结果的准确性。上述内容完成后由项目经理对结算结果进行再次审核,确定无误后将结算结果交由专业审核部门,确定施工企业是否存在违约现象。一旦出现违约现象要依照合同进行相应处罚。确定不存在任何问题后可直接进行结算办理,在规定时间内将审计结果交由业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