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自信下舞蹈艺术的使命担当范文

文化自信下舞蹈艺术的使命担当范文

时间:2022-10-18 04:45:38

文化自信下舞蹈艺术的使命担当

摘要:本文以文化自信为视角探究舞蹈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能。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基质、文化特征、文化认同与文化记忆。从历史维度看,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记忆载体;从国际维度看,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互鉴与融合的交流载体;从现实维度看,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创新载体。

关键词:文化自信;舞蹈;使命舞蹈

作为人类文明活动中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承载着一个族群或民族特有的信仰理念、情感表达、价值认同和情绪表达,具有鲜明的族群、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印记,蕴含和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风骨、民族认同、民族自信和民族融合的文化遗迹。而一个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风骨、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是一根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以文化自信为视角探究舞蹈艺术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对于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提高人类文化艺术的质量与品位,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维度: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记忆载体

在党的报告论阐述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时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发生并生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或仪式、庆典中,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及人类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能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反映历史背景、精神资源及艺术、哲学、文化、社会科学和意识行为等多层面、多元化的文化行为”[2],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基质、文化特征、文化认同与文化记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文化记忆始于族群的起源与生息,成长于族群的文明发展与演进,定格于族群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从舞蹈的起源来看,舞蹈是一项群体性的族群娱乐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是以人体形态动作的语言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自远古时期就同族群或部落的仪式活动和庆典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以舞蹈为重要手段的仪式或庆典在起到影响族群成员、维系族群或团聚原始社会目的的同时,还承载着本族群的信仰理念、原始崇拜、情感认知、和情绪表达等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在动态性的族群或社会变迁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从舞蹈的时代功能看,任何传统的舞蹈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生活状态的产物和时代反映,是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记忆载体。庆典和仪式是时代的艺术样式,反映着时代的政治、经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文化遗迹,是时代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在远古时代,“庆典和仪式是无文字的社会用来把文化内涵的扩张情境制度化的最典型的形式。仪式保证了信息的重新收录,使得內涵传媒性地呈现出来。它保证了文化的‘仪式纽带’”[3],起到了族群或原始社会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现代社会重要仪式和庆典的舞台上,舞蹈仍然扮演者重要角色,仍然形象逼真的展现出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精神信仰、生活追求和文明情怀等重大社会价值的文化记忆,仍然起着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载体作用。因此,无论是从舞蹈的原始发生还是从舞蹈的时代功能,无论是从宏观民族的舞蹈文化认同还是到微观具象的舞蹈语言展示,舞蹈所展示的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都说明了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以群体的身份认同为核心,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的一个民族文化记忆与传承的有效载体。从人类文明起源至今,无论是在凯旋而归的庆祝宴会上,还是在典礼的祭祀仪式上,舞蹈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手舞足蹈的舞蹈行为方式强化族群规则,塑造同风化俗的生活共同体,以宗教文化增强族群的社会认同,促进族群的社会关系稳定,传承族群的传统文化,构筑起族群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族群的文化记忆”[4],始终发挥着帮助人们了解族群的文化传统和深层次了解历史文化内涵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传统舞蹈中的诸如祭神、驱鬼、求偶、克敌等功能逐渐退化、变异乃至消失,形成了与之生活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或社会习俗,为相对聚居的人群所拥有和传承发展,使舞蹈在不同时期都会展现出独具地方与民俗特色的表现形式,尤其是专业舞者的出现,无论是从动觉经验到动态意象,还是从风格展览到动作设计,专业舞者们凭借其“语言体系”、社会审美意识和个人技能对舞蹈进行加工和创作,最大化地实现了舞蹈的文化传承、审美价值和文化记忆功能。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文化发展与演进的历程中,形成了多元多样的民族文化体系。民族舞蹈文化作为其民族文化体系中带有原始印记的子文化,是对民族生活状况、民族艺术特点和文化艺术内涵的具体再现,反映着自身独立的民族性格特点。在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和历史传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分布地域、自然界山河的阻隔、地形与地貌的封闭、气候与景观的差异、人口的集聚与迁徙、历史的繁荣与变迁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民族的舞蹈艺术,无论是从民俗舞蹈到雅士舞蹈,还是从舞蹈文化到舞蹈审美,都是各民族对自身生活有效结合的反映,都是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具体呈现。比如,农耕民族形成了以和谐、安详的动律为明显为特征的农耕文化舞姿与风韵;游牧民族形成了以淳朴、豪放的动态性为文化特征的草原文化“天之骄子”的英姿;沿海民族形成了以渲染浓郁海洋文化为色彩的海洋文化“人海和谐”的心态;高原农牧民族形成了以特殊动态与审美情趣、带有虔诚的宗教文化心理为特征的农牧文化高原“一顺边”的美;丝绸古道沿线民族形成了以融地理、历史、中外舞蹈风韵、带有商业文化特质为特征的绿洲文化丝绸古道的风韵。这些说明了华夏古老的多元舞蹈文明在中华多民族的生息繁衍中始终扮演着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作用。

二、国际维度: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互鉴与融合的交流载体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5]。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源于生活又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成就于生活,承载着一定的民族历史发展的深刻记忆,表征着族群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始终发挥着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互鉴与融合的载体作用。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互鉴与融合是舞蹈艺术发展和提升审美价值的重要动力,也是舞蹈艺术获得国际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舞蹈艺术的创作与展示过程,既是一个民族自身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将自身民族舞蹈艺术传播、交流和推广的过程,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与实现文化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舞蹈艺术的交流与衍进来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环中舞蹈文化圈”。这个舞蹈文化圈是中华多民族在长期的民族交流、互鉴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国舞蹈这个独特的“环中舞蹈文化圈”无论是从舞蹈诗到舞蹈戏剧,还是从民族传统到国家象征,都高度体现了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比如,东部以海洋文化为代表的朝鲜族舞蹈,北部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舞蹈,西北部以绿洲文化为代表的西域维吾尔族乐舞舞蹈,西部以青藏高原的农牧文化为代表的藏族舞蹈,南部以多民族的农耕文化为代表的铜鼓舞蹈,中部以汉族稻作文化为代表的花鼓舞蹈和以汉族粟作文化为代表的秧歌舞蹈,等。中国舞蹈这种独特的“环中舞蹈文化圈”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国多民族舞蹈文化的交流、互鉴和融合发展,还有效促进了中国舞蹈与东亚、东北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乃至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和交流发展,使中华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凝聚力和鲜明的地缘特征,而且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保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风骨、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从世界范围内舞蹈艺术的交流与衍进来看,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与融合的载体,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生、民族文化的播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积淀、民族文化碰撞中的变通、民族传统文化时代化的进程和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问祖寻根过程中,形成了东方舞蹈和西方舞蹈两大肢体语言体系和若干个舞蹈文化圈。东方舞蹈语言体系包括五个文化圈,即中国(东亚、部分东南亚)舞蹈文化圈、印度(南亚、部分东南亚)舞蹈文化圈、埃及(阿拉伯地区、西亚)舞蹈文化圈、西班牙(南欧、拉美)舞蹈文化圈、黑非洲舞蹈文化圈;西方舞蹈语言体系包括三个文化圈,即英国(西欧、澳大利亚)舞蹈文化圈、俄国(东欧)舞蹈文化圈和美国(北美)舞蹈文化圈。东方舞蹈语言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主静,以“收势”为主,面部表情丰富,手势由外向内包,亲近大地,讲究曲线美、对称美。而西方舞蹈主动,以“放势”为主,重肢体表情,手势由内向外放,趋向天空,讲究直线美和不对称美。比如,以印度古典舞蹈、中国戏曲舞蹈和日本歌舞伎代表的“东方舞蹈”文化,有鲜明的“坐、聚、静、和”的四大文化特征,对“手舞、内敛、凝思、均衡”的强调重于西方舞蹈“足蹈、外射、畅想、冲突”的文化特点,体现了东方舞蹈以农耕文明与伦理本位为特征的儒学思想与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互鉴与传承、融合与发展所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

三、现实维度: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创新载体

时代文化决定舞蹈的特征与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即一种文化能够吸引凝聚人民,被长期广泛接受,并为接受此种文化的群体与个体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前景,提供发展的成果与动力。”[6]从文化自信角度出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逐渐被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和普遍接受,中国开始了从一个文化输入大国走向了文化输出的负责任的大国行列。这样的国际背景和时展要求为中国舞蹈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和走上国际舞台主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世界文明多姿多彩,文化交融创新迸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音乐和舞蹈为重要交流手段的大型社会活动不仅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不同文化的发展,而且成了促进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繁荣与发展的创新载体。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强调,本届奥运会,“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的运动健儿们在光彩夺目的场馆里同场竞技,用他们的精湛技艺博得了我们的赞叹”,“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也让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这里的“真正的无与伦比”不仅仅包括运动场上的精湛技艺和周到细致的会务服务,而且还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宏大、热烈、精彩的大型舞蹈演出。再比如,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晚会。亚洲有40多个国家、1000多个民族、2000多种语言、近百种宗教,亚洲文明在人类文明星空中极其耀眼。“亚洲文化嘉年华”用精彩绝伦的音乐创作和活力四射的舞蹈创新,来自世界各国的8000多名演职人员用短短2个小时的演出完美展现了亚洲各个国家40种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歌舞表演和艺术精华,浓缩展示了亚洲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生动展示了亚洲的多元文化和各民族绚丽多姿的舞蹈艺术,为亚洲和世界献上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交融创新的强大力量,让世界对亚洲满怀憧憬,让亚洲对未来充满希望。世界大势合作唯大,共同发展仍是世界主题。音乐和舞蹈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发挥着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创新载体作用。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作为单体生命很难单独生存和发展,以氏族或民族为群落的生存方式让人类得以发展到今天,舞蹈艺术始终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形影相随。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国际形势不稳定、全球性挑战的严峻形势和“四个赤字”的严重挑战,站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倡导多元文化和不同制度间和平共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丝路基金、亚投行、“一带一路”建设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主动与世界对话,主动与未来对话,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拓展了“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的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促进了不同文明间包括科技、教育、舞蹈艺术等领域在内的交流对话和蓬勃开展,为展示和传播舞蹈艺术之美和实现世界舞蹈艺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提供了融合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2017-10-18.〔2〕王常琳.舞蹈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性探讨[J].大舞台,2011,(05).

〔3〕黄亚平,白瑞斯,王巧冰.广义文字研究[M].齐鲁书社,200.17.

〔4〕伍彦谚.仪式舞蹈与文化记忆———以梅山教《跄太公》仪式为例[J].求索,2017,(09).

〔5〕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2019-05-15.〔6〕王蒙.王蒙谈文化自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

作者:李酉媛 单位:赤峰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化自信下舞蹈艺术的使命担当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wdyslllw/7431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