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互联网信息对学术期刊编校工作的干扰范文

互联网信息对学术期刊编校工作的干扰范文

时间:2022-05-15 03:53:20

互联网信息对学术期刊编校工作的干扰

1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给学术期刊编校工作带来便利

知识是重要的信息资源。知识信息传播的沿革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从非语言媒介过渡到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再发展到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是电子媒介的延伸。[1]与知识信息的多种传播媒介相对应,信息检索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检索方式主要是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电子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网络信息检索方式,网络信息检索方式是电子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的延伸。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互联系统,提供了便利的信息获取与传输的渠道和工具,具有强大的文献检索功能。[2]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检索方式主要指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与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相比,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的优势在于:互联网信息海量,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几乎都能找到相关信息,查全率高;打破时空局限,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上网进行信息检索,方便快捷。查核信息是学术期刊编校环节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编辑主要通过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来查核信息,通常利用个人藏书、编辑部资料室藏书、图书馆馆藏等进行手工查核。利用这种方式查核信息,一方面受到时空限制费时费力,信息检索效率较低;另一方面藏书量有限,很多信息查找不到,编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能存疑,从而影响编校质量。编辑利用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只需轻点鼠标,所要查找的信息就会层层弹出,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效率,编校中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2互联网信息乱象对学术期刊编校工作的干扰

利用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检索到的信息良莠不齐,甚至乱象丛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提供信息并在网上传播。由于信息上传者水平参差不齐,往往造成知识信息的专业度、可信度不足。二是互联网信息把关人缺失或把关人把关不严。由于传统精英职业把关人的缺失,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传播平台上传的知识信息缺乏权威性。有些网站虽有把关人,但由于其专业水平有限、网络编辑经验不足、责任意识不强,把关不严,加之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上传的知识信息难免出现纰漏。

2.1互联网上对同一名词术语释义不尽相同,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

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的载体,对名词术语的使用要严谨规范,否则会对学术研究造成误导,对学术交流形成障碍。然而,利用不同的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经常会出现互联网上不同的知识传播平台对同一名词术语释义不同,对同一概念使用多个名称。针对政策专用名词,如“河长制”,百度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的词语释义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都不够全面、准确、严谨。编辑应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为准则,参考互联网上的释义,对稿件中关于“河长制”的阐述作出判断和修正,尽可能做到释义准确严谨。“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互联网上对这一概念使用多个名称,如“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老年性痴呆”等。有些稿件中对这一概念名称的使用比较随意,针对此类科技名词,编辑需要查阅国家颁布的有关科技名词使用规范的文件,遵照相关规定和标准,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

2.2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错误或信息不一致,干扰引文的准确性

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文章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引文必须忠实于原著,否则会引起误解或与原作者的纠纷,文章的学术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影响学术期刊的声誉。由于有些作者急功近利,不重视引文的质量,不去查找第一手资料,不亲自阅读原著,而是图方便,转引他人文章中引用的文献或随意使用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加之疏忽大意,致使引文错误频出。编辑在核对引文时一般也是先从互联网上找依据,而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难免有错或不一致。互联网上古籍类文献信息不一致的情况较多。比如,笔者对某篇论文所列参考文献《盛唐诗坛研究》一书的作者有疑问,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百度百科指出“《盛唐诗坛研究》是行霈、丁放袁编著的一本书”,互动百科、搜狗百科标明《盛唐诗坛研究》的作者为“袁行霈、丁放”,而网上显示的原书封面标明为“袁行霈等著”。显然,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同一部书的作者信息不一致。经核实,发现百度百科上的《盛唐诗坛研究》作者名字有误。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的该书版权页上标明作者为“袁行霈、丁放”,应以此为编校依据。由于古籍存在版本、繁简字转化等问题,对于互联网上的古籍类引文信息编辑很难分辨真伪对错,因此要尽可能找到原著进行核对。

2.3互联网上的字词使用信息混乱,干扰语言文字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学术期刊的性质要求期刊文章在语言文字使用上必须准确规范。由于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方便快捷,有些作者在字词使用上懒于查纸质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而是在互联网上找依据,甚至认为互联网上有的就是对的。互联网上的字词使用信息混乱,不仅会误导作者,也会干扰编辑的判断。以“探微”与“探徵”为例,“探微”在论文题目中经常见到,但笔者偶见几篇来稿题目中用到“探徵”。经了解得知,作者因为看到互联网上有用“探徵”的,为了使自己的论文题目“不落俗套”,便仿照使用。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探徵”,在搜索结果中找到十几例。笔者细加分辨核对,发现其中有几例,搜索结果网页的标题中为“探徵”,而打开该网页的链接显示为“探微”,如:网页标题中论文题目为“配套学探徵”,而打开网页后显示的PDF格式的论文题目为“配套学探微”;网页标题中书名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模式探徵》,而打开网页后显示的原书封面上的书名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模式探微》。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网页标题打字输入错误加之校对不严所致,因为“微”和“徵”的五笔输入码一样(都是TMGT),字形相似,极易混淆。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文献主题检索“探徵”仅找到7条结果,其中6条是期刊论文标题,1条是硕士论文标题,说明使用“探徵”者极少,属于个别现象。《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徵”读作“zhǐ”时指的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5’。用于其他意义时,‘徵’是‘征2’‘征3’的繁体字”。据此,笔者辨析知网检索到的7条使用“探徵”的论文标题,认为其中的“徵”皆不能读作“zhǐ”,很可能是误用了“征”的繁体字,而繁简字混用不符合文字使用规范。常见的如“涉及”与“涉及到”、“视域”与“视阈”等,互联网上的运用混乱,模棱两可,需要编辑以工具书和国家出台的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作出正确选择。

3编辑对策

3.1秉持融合理念,实现优势互补

媒介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出版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图书、期刊、报纸等可以同时拥有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信息传播媒介多种并存,决定了多种信息检索方式也会并行不悖。由于技术、版权、阅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时至今日,印刷媒介仍然是知识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仍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检索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有研究数据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学术界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学术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比例会逐渐扩大。[3]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学术期刊编辑也要通过互联网核对学术论文所引用的文献信息。互联网“绝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出版取之不竭的内容富矿。”[4]编辑利用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不一定能找到准确答案,但检索到的诸多信息可以帮助编辑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编辑不能因为互联网存在信息乱象就忽视对互联网信息检索方式的利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编辑应秉持融合理念,不保守,不排斥,不盲从,合理利用多种信息检索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助力编校工作。一般来说,字词运用、学科常识等信息的检索应以印刷媒介信息检索方式为主,从印刷版工具书中查找。常用印刷版工具书应该作为编辑案头必备,方便查阅。如有需要和条件,编辑可利用网络工具书,如中国知网的中国工具书集锦,在线检索相关信息。核对引文等信息可选择某种检索方式或多种检索方式,线上线下多方求证,使信息得以相互印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3.2区分网络信息,合理选择利

用信息的可靠性是信息利用的关键。2015年5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将通过网络使用的电子资源(电子公告、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作为参考文献列入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说明国家层面对这些互联网信息资源可靠性的认可。以此为标准,笔者认为,网络信息可分为可靠信息和一般信息,可靠信息可作为编校依据,一般信息可作为编校参考。编辑可依据所要查找的信息类型选择相应的检索途径。

3.2.1期刊、报纸、图书、公告等类型文献信息的检索途径

利用权威网络数据库检索期刊、报纸等文献信息。目前,我国有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大权威的网络知识文献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集索引、文摘、全文为一体。中国知网已发展成为集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等为一体的网络出版平台,公信度较高。通过知网平台检索到的期刊文献信息(作者、篇名、期刊名称、出版年、期数等)可以作为编校依据,而期刊文章中的引文内容只可作为编校参考。利用网络电子书检索图书文献信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出版社与某些网站合作,将原版图书制作成PDF格式的电子书上传网络,这样的网络电子书与印刷版图书一模一样,可以作为编校依据。但是,如果将印刷版图书转换成txt等格式的电子书,在格式转换中往往会出现错误,还有一些网站上传的电子书经过删节修改,内容与正规的印刷版图书不完全一致,这样的网络电子书则不能作为编校依据。利用各级政府网站和各单位官网检索相关信息。政府网站和单位官网的电子公告等一般经过严格审核,可靠性强,具有权威性,公信力较高,可以作为引文核对的依据。

3.2.2类属不明确信息的检索途径

对于庞杂的类属不明确的信息均可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搜索引擎可以进行关键词、词组或自然语言的检索,是常用的互联网信息检索工具,多用来检索特定的信息及较为专深或类属不明确的信息。[5]目前国内主要的搜索引擎有百度搜索、360搜索、搜狗搜索等,其中百度搜索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的特点是搜全率较高,但搜索到的结果往往五花八门,需要编辑认真筛选甄别。编辑判断信息的可靠性除了依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外,可辅之以多种判断方法,比如,根据引用者多少判断(引用者多一般可靠性较强)、根据信息来源渠道判断(政府网站和官网比较权威)、根据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判断(知名专家学者的信任度较高),等等。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结果可以作为编校参考,如果由此发现原稿存在问题,可与作者联系核对修改。

3.3增强责任意识,严守编校准则

编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担当着文化信息的搜集、整理、优化、输出的社会职责,是社会文化的把关人。[6]从信息传播角度而言,编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输出者。编辑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一般的信息使用者相比对信息准确度的要求不同,有效地筛选信息、辨识信息的可靠性是编辑的职责。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的传播载体,具有学术导向性和学术史料价值,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应该尽可能准确无误,否则就会以讹传讹,贻害无穷,影响学术研究。学术期刊编辑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真正担负起责任编辑的责任,在编校工作中,要咬文嚼字,认真核对引文,不能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把引文核对等工作一味推给作者,稿件一经发表,就意味着作者和责任编辑共同对文章负责。[7]信息的可靠性是相对的,无论利用哪种信息检索方式检索到的信息都不是绝对可靠,都可能存在把关不严等因素导致的纰漏。因此,编辑要严守编校准则,对信息的利用以严谨性、准确性、规范性为标准,以不变应万变。编辑应严格遵守出版工作法律法规、国家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及期刊编排规范等,除了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之外,《期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8]《常见语言文字错误防范手册》[9]《期刊编辑校对实用手册》[10]等也应是期刊编辑的案头必备。

被举报文档标题:互联网信息对学术期刊编校工作的干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uanti/ztzhfw/7144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