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契合范文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契合范文

时间:0000-00-00 00:00:00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契合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这为两者之间的契合与互动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一致性,给出两者之间亲和的基因,是谓契合;而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从而给出它们之间的互补因素,是谓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与互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互动

1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西欧产生的重大文化结晶,由于它是吸取英、法、德等国家优秀思想成果的产物,并且在法国、前苏联、中国等各个区域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全人类的思想精华,从本质上看没有地域限制、不受民族约束,是极具开放性的人类重大思想成果。虽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民族性距离与时代性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思想积淀,两者之间一定存在契合性与互动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两者存在着彼此融合的内在可能性”。以往研究注意它们差别的方面多,而揭示其亲和性的一面较少,现在是应该着重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了。因为这项工作,也是提升我们文化自信心的需要,是建构文化强国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需要。与此同时,文化的开放性自然地生发出批判精神。开放是对外事外物的肯定,对自身的否定,是虚怀若谷;批判则是对外物的否定,对自身的肯定、用自己的观念去否定别人的观念,为的是超越外物和他人。因而,不同文化之间尤其是两种伟大文化之间,要遵循开放态度和批判精神探究二者的契合与互动,以寻求更真、更美的真理与前途。

2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两者之间不能简单的以新旧而论,更不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对其打下封建的标签。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两种伟大的文化成果,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同质基因。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背景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异同,寻求两者之间的契合与互动,成为当前思想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以宗教为主导的神性文化不同,它建立的是具有社会普世性的生活准则与处世原则,因此具有开放性与容纳性,与之相同,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各个国家优秀思想集成与变革的基础之上,同样具有开放性与容纳性,这为两种文化的契合提供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质基因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契合,主要表现为:第一,二者看待其它文化的态度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石,结合了老庄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同时又接受了来自外域的佛教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是包容性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与之相同,马克思主义集成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多位哲学先贤的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吸收与容纳世界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实现自身的充实和发展。第二,二者的致思趋向具有一致性。两种文化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并随着时代的演变,按照实践验证一切的态度不断变革、更新自身。即两种文化都认同并遵循“任何真理都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并从实践中获知真理。”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经历不断的曲折与持续变革,从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从前苏联的解体到新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马克思主义也不断的清除自身陈腐和僵化的部分,逐渐显露出其内在的精华。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至上性和优先性的强调,与追求“知行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三,二者对经济与道德的关系看法上具有一致性。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先贤即有近于唯物论的观点。《管子》一书的《牧民》《王辅》等篇,在探讨道德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时,就阐发了道德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观点,如“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有名论点。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中,引用上面的论点批驳孔子“去食存信”的说法,并在《论衡治期》中解释、发挥了《管子•牧民》中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者赞同古代唯物主义者的伦理观点,他谈到“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垮台的”[2],呼吁全党重视开源节流,倡导艰苦朴素。第四,二者的历史观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都非常看重历史的演进以及人类文明成果在历史车轮中的不断前进。两种文化都秉承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结晶不是由某一两个人创造的,而是由整个人类在不断的摸索与积淀中形成的。因此,可以发现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虚构一个像“耶稣”与“默罕默德”一样的先知与神灵,而是按照普世价值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也秉持无神论观点,其思想反复强调历史是由整个人类去推动的,而不是由某几个人主导的,同样人类文化也是由各个民族、各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聚而成。

3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质基因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亲和力与契合性,而两者由于地域与时代的差距,又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亲和性与差异提供两种文化相契合和互动的基础与前景。正如解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一样,马克思主义只有融入中国国情的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互动,才能更好的、更有价值的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结果,为中国建立文化强国梦发挥更大的价值。

3.1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早期互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发生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讲,中国优秀的军事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传统、哲学和伦理传统、文艺和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博奥精深的理论学说,带上了鲜明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大众所喜闻乐见。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早期际遇比较,30年代以后,以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机地融为一体,找到了二者众多的结合点面,创造了许多具体的互动融合方式。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批判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用实践经验去鉴别检验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铸造出思想的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的价值也可从反面印证。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却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他虽然看到了宇宙、社会、民族的运动、发展,也看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竞争发展的源泉、动力,但把新旧文化的斗争绝对化,只看到二者之间的冲突性,看不到或不承认新旧之间存化着同一性、继承性。他认为,“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陈独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看作“文化史上不幸的现象,是人类惰性的作用”。显然,他把新旧之间的互动与代谢,看成对旧文化全盘彻底的否定,而不是包含着肯定的辩证的否定,因此也注定了无法将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革命历史实践之中。

3.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愈发醇厚与永恒。比如,随着科学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发掘开采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宝贵遗产。日本人却比中国人更早地开始了这项工作。日本企业管理家从《孙子兵法》中发现了许多甚合于现代管理之道的精华。另外,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随着现代科学日益转向综合研究,日益重视揭示世界的整体规律、横向联系,中国古典的富有综合性、整体化的科学思想,日益受到西方科学家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了进一步的互动空间。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基本原理和准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的,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它像百川汇成的大海,不拒细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极丰富、可贵的伦理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伦理中国化的肥土沃壤。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基本学说作为框架和核心,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伦理传统——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等思想资源——充实进来,以改造、升华,从人生观、国家观、人性、动机与效果、作风、品质、修养、家庭观诸方面找到了二者的交融点面或结合部,建筑起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以用权、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等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伦理、治党、用人思想大厦。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的开放精神,与伟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互动,将会结出更伟大的文化成果。

4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与互动性。两者之间能够实现积极的、建设性的互相促进,它们既互为中介,又相互改变。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一致性,给出两者之间亲和的基因与契合的路径;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二者发展的互补因素和互动空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均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伟大结晶,实现两者之间的契合与互动,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许青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渊源及其实现路径[J].求索,2009,(07):65-6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黄凯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8):65-70+87.

作者:谢伟光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契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68793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