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

智慧教育课堂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策略

绘本是近年来深受儿童喜爱的叙事文体,具有图文并茂、直观的特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绘本元素,旨在通过趣味故事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思想,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识字量有限的低年段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而且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提高。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绘本的作用,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让绘本阅读浸润学生的心田,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和培养学生的智慧。

一、依托媒体,使绘本有声有色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分为正文绘本故事和副版绘本故事。正文绘本故事是教材的一个栏目,而独立连续排列的故事场景则是副版绘本故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静止的绘本故事生动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加深他们对绘本故事的感受。多媒体技术中的录像、动画、配音等辅助功能,能有效地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让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简单化,从而创设童趣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让情感得到升华。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风的朋友》时,教师可以借助录音,通过不同意境的风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感受:春日里,绵绵细雨伴着轻柔的风拂过树梢;山野里,晨风吹散薄薄的雾霭;夜幕下,风吹树叶沙沙响;冬日里,寒风凛冽伴雪花;酷夏时,狂风吹来了惊心动魄的电闪雷鸣……伴着配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不同形态的风,了解风吹的现象。这样教学,通过绘本为拓展学生思维打开了一扇窗,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脑海中不断搜寻风的身影。

二、链接生活,使绘本真实可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纵观一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有些绘本故事内容源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链接学生真实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小马虎添麻烦》,虽是以卡通图片的形式呈现情境,但也是学生真实生活的折射。道德内化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回忆、整理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马虎行为,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反思作为向生活学习的重要方法。对绘本故事折射出的马虎社会性危害,教师可以将新闻事件和绘本故事有机结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马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促使他们提升认识,激发自我完善的动机,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绘本故事成为他们道德成长的媒介。

三、丰富教法,使绘本鲜活生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真实的认知、体验和感悟,旨在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学会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探究社会。因此,绘本教学要改变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学生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不能停留在看故事、听故事的阶段,应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与绘本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中的《拖拉鸟》时,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基于学生了解绘本故事的前提下,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的活动,让学生想象如果医生、农民、消防员、工人等在工作时拖拉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拖拉的危害,唤醒学生珍惜时间、负责任的意识。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绘本故事的认识更深刻了。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回归故事,想一想如果拖拉鸟改掉了拖拉的坏习惯,故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创编故事《拖拉鸟不拖拉》,充分发挥绘本故事的德育功能。

四、聚焦细节,使绘本掷地有声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慧教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有效教学的开展已经成为教育界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能对教学中现存的不足进行解析认知,在此基础上再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分析可以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智慧课堂教学是指以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基础建立的重视师生沟通反馈的智慧化课堂,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具有更高的教学效率、更强的互动性和分层化的教学设置,教学推进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为了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教师需要能对教学进行总体的分析,从每一个方面分析可以实现教学优化的途径,进而明确教学调整的方案流程。

一、结合课标研究,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本次的研究,笔者发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现智慧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教师本身对智慧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若在其并没有形成系统认知的情况下空喊智慧教育的口号,教师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做出教学上的调整。相应地,为了实现教学优化的进行,教师需要先对现代化教学观念进行研究,认识智慧教育的构成,并在将其和自己现行教学设计对比的前提下,认识到调整教学设置的必要性,并做出教学观念和设置上的调整。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推进,教师就需能在课前进行内容的解读分析。在其中,教师可以联系课程标准对方程教学方面提出的标准,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理念,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在明确了相应的问题后,教师还可以选择和其他教师召开小型研讨会去寻找调整教学设置的方法。像这样,当教师可以认识到自己教学设置的不足,并在课标的引导下转变教学的理念,才能主动地去追求更加优秀的教学,并尝试着做出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变革。

二、进行集体备课,做好课程预设

集体备课是一种符合新型教学潮流的备课方法,在其中教师可以进行教学设计上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教学设计的优化是很有必要的。若教师一直“闭门造车”,那么教师的设计就不能及时革新,终将会落后于时代。相应地,为了实现教学优化,实现智慧教育,教师就需要能在学校的组织下主动地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中。在其中,逐步实现各种课程设置方法。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这一章内容的教学前,为了更好地设置教学,在教学中实现智慧教育的推进,教师就需要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一个教师都需要亲自进行备课,并在主备人展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互相研讨和分析,论证本章节知识内容的有效推进方法。在本章知识中,三小节课程都较为重要,所以为了提升集体备课的效率,也为了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集体备课可以分三组进行,每一个小组的教师都负责一课的备课设计。在各小组完成备课后,就可以相互交流成果,实现教学发现的共享。最后,为了生成一份高度有效的教学设计,主备人需要能总结集体备课中的发现,生成最终的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资源,并上传到学校资源网站,供教师在教学时下载取用。

三、融合智慧工具,实施有效展示

智慧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重要考查要素之一便是对智慧教学工具的应用。为了实现智慧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智慧工具和其用法进行研究,分析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际中的方法。一般而言,智慧工具指的是学生平板和教师终端,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研究中对智慧工具进行了实践,效果明显,但由于是城乡结合的边缘学校,网络、平板等还不够成熟,总体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设定,只能在某些课时选用。例如,在进行《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有效的教学展示。其中,教师就采用如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师:相必大家都已经对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所认识,为了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将往你们的平板电脑上发送一些练习题,希望大家认真读题后仔细作答。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点(1,2)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必与y轴(),与x轴()。2.边长3、4、5的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内切圆半径为()。师:请完成解题的同学提交你们的答案。(教师使用教师终端进行学生解题情况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教学的设计。)

四、做好学生分层,开展梯度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标要求教师需要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而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学生按照其能力发展层次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再设置具有梯度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智慧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智慧性,教师也需要能将教学要求和作业的分层化重视起来,明确难度等级的划分标准。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按照三个层级来设置教学,这三个层级分别对应学习发展较不理想、学习发展一般、学习发展较好的学生。例如,在进行《锐角三角函数》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本课的教学内容出发进行分层教学的设计。针对于学习发展较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习发展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拔高要求,按照传统目标要求的难度给其设计学习计划;对于那些学习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则给其创建自由发展的空间。落实到锐角三角函数的章节教学中,在要求设计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构建以下的分层题目。师:请同学们打开你们的平板电脑,现在老师发送了三道题目,一道题目为基础题,一道题目为能力提升题,还有一道题目为创新题,请大家尽可能完成基础题,而觉得还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完成以下能力题。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思考下创新题,看你们能否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顺利解答。基础题:在直角三角形,各边都扩大2倍,则锐角A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都()A.缩小2倍B.扩大2倍C.不变D.不能确定;能力题: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某学生在离旗杆12米远的地方,当国旗升起到旗杆顶时,他测得视线的仰角为30°,若这位同学的目高1.6米,则旗杆的高度约为____米;创新题:如果方程x2-4x+3=0的两个根分别是Rt△ABC的两条边,△ABC最小的角为A,那么tanA的值为_____。像这样,通过分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增强能力,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与实际发展不匹配的问题。

五、结合学生发展,给予合适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在其过程中,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学生一个总体的评测。其价值主要在两方面。第一,可以指出学生发展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行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第二,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也有着较强的作用。鉴于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优化时自然就需要从教学评价的转变入手,尝试着做出研究调整,力图开展更加有效的教学评价。例如,在《图形的相似》这一课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其基本表现作出评价。其中,在学生情况的分析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观察和教师平台终端给出的学生练习题报表进行综合分析。实际的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李同学的表现极为优秀,无论是听课状态还是练习题完成正确率都很高;张同学的表现也很出色,虽然他所提交的答案存在错误,但他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听课状态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王同学虽然听课与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存在走神的情况,希望在后续的学习中多多专心哦。

六、重视反思回顾,跟进教学调整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3篇

在信息化前所未有地冲击高职教育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主动利用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型。课程是高职教育实施的主要中介与手段,课程改革也是近年来高职教育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利用信息化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将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还存在诸多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课程目标尚未体现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信息化时代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常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是知识与人才。因此,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目标应围绕这一需求来制定。但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停留在纠结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是重视综合素质还是技能水平,是培养人文素养还是软技能这些问题上。如不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出发制定高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将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2.课程内容不能突出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人才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需求决定了课程内容的转换。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对信息社会发展的特点关注不够,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有待提高,关注学生知识的融汇性不足;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有待增强,过度重技能训练导致课程内容跨界性不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够,信息技术的地位不明确,课程设计缺乏与信息技术的统整与融合。

3.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期待更高的创新要求。信息化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学模式不断革新。但从高职院校的现状看,学生需求为导向、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真正体现,自主、探究和协作的学习方式未成主流,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和视频互动等学习平台不分时空开展学习和交流的在线学习刚刚起步,“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教学”、“泛在学习”等方式仍在探索之中,教学手段的单一性状况仍普遍存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评价有待探索。

4.资源建设与共享水平难以支持课程信息化。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状况尚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转变的需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单一性、单向性。虽然“校校建设资源”的基础已经具备,但由于优质课程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优质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性不够。虽然各校优质课程信息资源各有特色,但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离资源建设“区域共建互享、校校共享互换”的建设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信息化条件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在被运用于特定组织或者社群时,提供了一种解决各种核心问题的空前弹性”,“革新的推动者可能运用信息技术在不改变既有组织及其根本运行架构的基础上,悄然地改变其具体运作规则”。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从理念到技术、到操作、再到教学实施层面的全方位变革,实现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建设信息化条件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和实体中介,形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1.树立“智慧职业教育课程”的理念。在信息化108条件下,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卓越智慧是教育的本质,因此笔者提出“智慧职业教育课程”。“智慧职业教育课程”是指通过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智能化环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智能化的教与学的方法与技能,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全程渗透培养学生优良的价值取向、较强的人文素养、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行动能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实现智慧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在智慧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我发展与超越。正如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简·芳汀(JaneE.Fountain)教授所言,“工业技术是肌力,而信息技术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工业技术取代的是胳膊、手和肌肉,而信息技术替换的是传播、思考和计算”,只有设计了突出培养学生智慧养成的高职课程,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信息化手段,避免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强调智慧教学环境的设计与智慧教学手段的选择,注重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来培养学生。

2.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高职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信息技术课程化和课程信息化,从而实现二者一体化。从这个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与创新,实现课程信息化。高职课程要素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者、课程学习者、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环境与方式。因此,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实现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的整合。一是教育信息技术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教学手段等方面突出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这一点是当前课程开发最欠缺的,亟待加强。二是充分考虑信息化课程的实施方式,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三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确立信息技术的地位,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课程内容。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加涅说过,“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这意味着需要安排外部情境,以便激活、支持和维持构成学习事件的内部过程。”因此,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的需要,在环境、手段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或者范型,是推动高职课程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改进教学的主要方式。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和学生中心地位被进一步突出,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而非仅仅依据教材或者大纲设计教学,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逐步成为主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方式与途径多样化且常态化。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一是充分考虑在场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混合性,教学模式设计既要面向传统课堂教学,同时更应充分考虑在线学习越来越频繁的需求,突出教学模式的混合性。二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各类通讯终端,开发适应碎片化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效果。三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教学情境的丰富性,依托信息技术,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等不同教学内容下的教学情境,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和改进高职教育教学与实践,创新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4.形成科学的实训与实习教学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工学结合模块的设计要冲破传统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高职教育实习、实训教学的核心特征设计实习实训体系。面向“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任务并获得其工作成果所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指向岗位能力的培养,一是建设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模块数据资源库,利用高清拍摄设备,完整摄录工作程序的每一个细节,开放数据库将用于指导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反复研看,理解工作过程。二是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及现场教学的数字化,如利用当前较为发达的3G技术,实行3G实景教学,将生产企业的工作现场传输到课堂,课堂与现场实现互动。三是工学结合管理的流程再造,通过对工学结合管理过程的碎片化重组,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不同工作岗位的个性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践管理,提高工学结合的效果。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4篇

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可见知识经济更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由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表现为人才之间创新精神的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集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去适应“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代价的,它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那么,制约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因素有那些呢?

2制约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首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制约了课堂教学对学生智能教育的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事实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职教育在2l世纪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师资队伍本身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以及专职与兼职的比例结构上还不甚合理,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许多青年教师依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尚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等等,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现如今课堂教学仍然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应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应有职责。可以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

其次,高职院校刚性的课堂教学管理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高职院校一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比如教案检查制度,中层领导定期听课制度,教学成绩达标制度等,这些制度存在刚性化,过于量化的缺点,这些刚性的课堂教学管理监督模式不但没有起到优化课堂的目标,反而进一步僵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面对新世纪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管理方式都必须有一个彻底转变,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成为一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教育。

3.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教育,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开发学生智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那种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教学,真正地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以主动的精神、创造的态度去求取智慧,培养创新能力。此外,知识经济靠的是智慧创新,教师也要实现由体力消耗型到智慧创新型的转变。在课堂上要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等,在教学中,及时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3.2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进国家“十一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的实施,贯彻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和研究总体水平,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本身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或称之为专业实施能力。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这支队伍应有的素质要求——具有敬业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懂得教育基本规律;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转移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专业智能的要求。

3.3实施柔性的课堂教学管理监督制度,引导教师转变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无锡地区、智慧教育建设、应用与实践

一、建设背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而“+”是通过新形态的互联网连接引发创新和融合,从而催化传统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如何在“互联网+”下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教育惠民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模式创新,探索教育发展在“两聚一高”新实践中重要作用,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2016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印发《无锡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无锡市教育局印发《无锡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将智慧教育建设工程列为重点工程。按照规划要求,依托无锡市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形成与智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智慧教育发展水平,全力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

二、建设目标

学生:满足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便利地享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提供教研教学的辅助支撑,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并建设教学类工具和软件系统。学校: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效能,促进校际的交流和合作为各级学校提供智慧校园服务以及配套的管理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平台的建设,促进区域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局:规范信息标准,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管理公共云服务,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服务的效率。市民:完善教育信息公开,为市民公众提供实时、可靠的教育资讯服务,提供多样的社会化教育服务,建立开放的市民教育体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共网络环境2015年启动建设全国首创的无锡无线教育城域网,在教育城域网中心端部署无线控制平台、实名认证平台、资源分发平台和运维管理平台。学校仅需安装无线热点即可组建与校园网、城域网融合的无线校园网,为学校无线网络建设减低了技术难度和经费投入,实现了无线校园网的统一安全管控和校际间无线漫游应用,为全市智慧校园建设、智慧课堂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二)云计算服务能力2001年建立无锡教育城域网,统一平台,集中管理,为全市教育系统提供高速互联的内网通道和安全畅通的公网服务,切实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有效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共享。经过16年的持续建设与运营,无锡教育城域网与全部运营商完成互联互通。外网总出口带宽超过10Gbps,城域网中心到用户端带宽达到14Gbps,是省内首个直接通过万兆连接到运营商核心链路的非运营商单位。2016年完成用户带宽免费提速服务,全市近75%的学校带宽提升到100兆及以上。2017年上半年完成26所直属院校千兆网络到校部署。

(三)设施设备条件配置了市级网络中心机房、移动信息采集车、拍课演播室、未来教室、创客中心以及各种先进信息化装备,经费投入金额近5000万元。

四、基础平台建设统一基础平台是各应用系统公共运行的环境,提供底层及集成服务,各类应用系统运行于统一基础平台之上,实现统一的系统登录、安全认证、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入口。

(一)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单点登录(SSO)。一方面,提供统一的登录界面,让用户能够在多个授权的管理信息系统间无缝漫游。另一方面,定义用户角色、资源的访问特点与访问权限、以及用户角色与资源之间对应关系的访问控制机制。

(二)统一数据平台为了避免各应用系统反复录入数据,消除各应用系统间的“信息孤岛”局面,本次智慧校园云平台建设将采用统一数据平台的基础数据库管理模式,在教育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师生、资产和管理等教育基础数据,都可以通过标准接口被采集到基础数据库中,并且统一数据平台的信息标准遵循教育部、省厅相关的教育信息标准,未来可根据本地区的教育实际情况无障碍对接省级平台。

五、探索建立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一)无锡智慧教育人人通平台2016年底开通“无锡教育信息化”微信公众服务号,搭建基于手机终端、微信关注、实名认证的无锡智慧教育人人通平台,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变得更为简化深化、便利便捷、高效实效。目前人人通平台开通用户67万多人,实名认证用户近20万人,“人人通”覆盖率达95%以上。免费为全市提供每个学校1TB、每位教师10GB、每个学生1GB免费的网络存储学习空间。资源共享中心:每月推送4期微简报,无锡教育热点政策资讯,展示无锡教育信息动态成果,推介“互联网+教育”新技术新应用;开放共享在线阅读、在线课堂、一师一优课、智慧课堂直播等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于学生自学提优和教师研修提高。应用服务中心:开启掌上招生管理服务,家长可以在手机端实时了解最新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方案,快捷地进行学区查询、招生报名、成绩查询、志愿分析、志愿填报、录取查询;此外还提供中考英语口语听力训练、统考成绩查询等公共服务。活动管理中心:建设微信智慧会议管理系统和直播平台,组织、展示、管理全市各类大型重要会议、赛事、培训活动。关联推广全市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速算比赛、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服务保障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研讨会、江苏省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赛、首届江苏省中小学创客大赛、无锡市人人通工作推进会、无锡市智慧课堂试点工作推进会、无锡市VR教学研讨会、无锡市第六期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研修课现场展播活动、无锡市暑期防溺水专题安全教育活动、无锡市爱眼日宣传学习活动、无锡市第七届“变废为宝”创意大赛、“十八岁成人礼”等20多项活动。

(二)无锡市智慧教育云平台1.政企携手,构建一体化SAAS平台无锡智慧教育云平台依据市教育局及教研部门的指导、一线教师的需求,开发一体化的市级、区级、校本和个人资源库,包括课件资源库、试题试卷库、微课库、数字教辅库以及捷成世纪提供的影视资源库。各级教师的优质成果得到方便的管理,优质的第三方资源及时入库,及时服务于所有的学校、教师及学生。目前,云平台已经形成覆盖无锡小初高所有学科的备课、习题资源近10万份。云平台的研发充分吸取了当前教育信息化成果优秀经验,结合无锡本地实际,积极响应一线师生的需求,完成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用户的一体化。目前完成了市区278所学校的云端数字校园,24000多名教师的教学空间,30余万学生的学习空间的生成。2.一体架构,助力教育管理与资源建设(1)资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信息时代,真正理想的资源应该是系统、专业、有质量并有适度的数量配置,架构清晰、分享便利和流转有序。云平台的研发完成资源、技术、装备的一体化。开放式的设计,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兼容所有装备的接入。支持无锡全市学校现有各类装备、资源、数据和应用等存量信息化成果继续应用和发挥更大的作用。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支持完整全流程应用,也支持分模块的组合及单独选用,各类创新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不再需要跨平台转换。完成云端、WEB端、移动端的一体化,云端支持跨平台多屏设计,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泛在学习和移动管理服务环境。(2)教学质量监测与分析解决方案云平台开发了组卷阅卷系统和考试数据库服务于全市的考试分析。既可以通过阅卷系统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也支持其它系统的考试数据一键导入。管理者可以通过便捷方式查看全市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对教学的全流程实现可管可控。通过平台服务,管理者可以通过图形化、图表化的数据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细致了解,具体到每次考试、每个学生的情况。我们的管理者、教研员、教师依据自己的权限,打开自己的手机就或者电脑就可以即时得到各种分析报表与报告。(3)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工作要求,无锡智慧教育云平台结合无锡实际情况,研发了数字评价解决系统,推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科学运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字评价系统可以支持创新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4)数字档案整体解决方案云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生成长记录结合其它基础信息形成学生档案、教师档案及学校档案。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应用的普及和数据的累积,各级管理者和用户都可以通过数字档案系统及时查询及调用学生详情、教师详情和学校详情。

(三)推行“智慧课堂”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智慧课堂”试点工作,探索研究新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全市共有9所省级“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80所市级“智慧课堂”试点学校、34所“智慧课堂”部级课题参与学校。各校的试点工作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翻转课堂等新概念、新技术,通过多样化的平台选择(K12、新东方、焦点、极课……),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式、评价、管理等领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创新。科技的发展对当下教育带来的颠覆式影响和彻底的改变,是完全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需要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即将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光明.宁波市智慧教育区域推进策略与实践研究[D].宁波大学,2014.

[2]章伟.架构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云[J].江苏教育.2013(43).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6篇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国《教育学》教材有200多种,所有的教材有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德育智体美劳、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传统理论内容均占据了大量课程内容,高师教育学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教材的编写大都采用演绎法,先有许多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推演,强调学科内容的逻辑系统性,适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记诵,但忽视教育实践现状与实践研究。“长期以来,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我们的教材习惯于用科学概念来描述教育,遮蔽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即忘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存在。尽管许多有使命感的大学教师力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范生疏远公共教育学的现状。”师范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情境。调研、把握教育现象与问题,是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前提。教育学课程往往忽视实践探索,不能以调查研究所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和真实案例把脉当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某些教材呈现的一些案例往往也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课程内容缺乏真实而坚实的实践支撑。

(二)课程实施重预设,轻生成和体验,缺乏开放性教育学课程实施常常停留于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显性的结论性知识的层面,而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智慧发展能够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隐性知识、实践知识的构建,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不需实践也不需体验通过听听背背学到一些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只能、也只为解决考试之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有所撼动,对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意义甚微。有些教师实施课程时,运用案例教学法,但通常是:教师呈现一个个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相关教育学原理进行思考回答。如此的设计,只是就“问题”而论“教育实践”,而不是就“案例”体验“教育实践”,学生读着案例,思考着答案,收获的是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而不能获得教育实践体验,案例教学未能体现教育实践的真谛和蕴意。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基本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以课本、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开放性。总之,目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还是基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工具层次的“知识中心”模式,课程实施中缺乏活动体验。学生的认知停留于书本知识,没有或者不能进行亲身实践的活动,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知识传授,但学生失去的是过程、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和对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的感悟。

(三)课程评价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全面性、预见性多数院校教育学课程评价实施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中填空题、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赋分比例较高,即使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往往测试的也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思辨,学生往往只需记忆教材知识点就可得高分,然而这种高分对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时的态度、情感、行为缺乏预见性。这种看似公正、科学的评价忽视了教育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实践性、复杂性,把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知识化、书本化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狭窄,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以上现状造成学生饱学教育学而不能解决来源于教育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情境中的一系列实际复杂问题,很多初任教师反应当他们开始正式教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没有做好充分应对准备的问题情境,面对着极其复杂的教学场景,常常会发现自己似乎置身于一片“沼泽似的低谷”中,以至于会受到强烈的“现实震撼”。“真正核心的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所需要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教育理论、走出教育理论、基于课堂教学、走出课堂教学、面向中小学教育实践,融入真实教育情境的课程设计。其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智慧,初步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的构建

(一)强调生成性、表现性三维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从理论上说,课程目标设计应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育学课程目标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性、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现状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将目标的设计细化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时,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表述。使课程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的实质就是改变“主知主义”的课程传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注重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行的共生共长。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源泉,但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不能忽视教育理论的作用。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从教育主体看,它要求教师在经验和公共教育理论之间有意识地建构合理的个人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看,它要求教师把课程文本当作师生进行理解的“引子”,在师生已有前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共有知识,发展共享理解。据此,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掌握教育方法与技能,养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其次要树立在教育情景中反思的意识;再次要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据此,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教育现实,培养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的能力与习惯。教师拥有教育理论知识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形成实践智慧,“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实践智慧强调教师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据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的自我体验,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形成卓越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教育实践观。教育学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课程目标应强调课程三维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因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是变化的、难以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课程、发展课程、评价课程。“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

(二)课程内容体系应加强案例研究,突出情境体验,密切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实践的操练是培养师范生实践智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无法直接用来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无法预测教育情境。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和思考。因此,课程设计应突出情境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狄尔泰(W.Dilthey)认为,自然的各种关联可依据可实证的事实加以说明,人的内心生活的各种关联只能在其对整体的理解中演示[10]2。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教育学教材应精选出案例材料。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1]7案例是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选出的真实的事例,每一个事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这些真实的情境与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世界具有真实的联系,富有实践意义,其中存在着问题及其解决,都来自于实践的、服务实践。学生通过感知这些事例,如同进人特定的情景之中,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案例中的“现实”对接起来,学生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对实践有了明晰的体验。案例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案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使用,能够有效地将多种课程资源启用起来。学生通过案例去探索其背后的教育理论,能主动构建一个与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实践智慧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课程实施要强调与中小学的合作,注重活动体验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大学不能完全提供这个特殊的环境,基础教育则为师范教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域。在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论述中,舒尔曼和佐藤学等学者在强调实践智慧的个体性之外,也指出合作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据此,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力争建立大中小学合作制度。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创设了教育学教学的实践场域,可以让学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生活中,解放学生的感官,发挥学生的潜能,获得教育体验,升华教育教学情感,提升实践行为,养成学生的实践智慧。

(四)课程评价强调过程,强调情境《教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要“提倡在真实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真实性教育和基于胜任能力的教育。…与此相应,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课程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多元的标准,应该是一种典型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感知、记忆,更要关注其理解、运用的程度及“表现”状态。因此,评价应提供知识应用的具体环境,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真实性、情景性,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思维过程以便于学生能形成对现实教育活动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学生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

三、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教育学》课程运行的条件

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教育学》课程的良好运行,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一)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目前,相当数量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影响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双师制”,给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两种类型的教师,一个是教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导师,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侧重于提升学生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另一个可以聘请既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些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校长、名师和名家,做兼职教师,他们能在培养过程中展示当代教育实践问题,为教育学课程注入实践的活力,弥补大学教师长期远离基础教育实践的缺失。实行“双师制”,要制定相关制度,使双师明确各自应负的责任与权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出具有实践智慧的未来教师。

(二)学校建立科学的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学校应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未来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根据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实践智慧形成的规律、教育学课程目标,调整、完善《教育学》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首先,课程管理要确立以学生实践智慧发展为本的原则,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课程实施管理应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上课、辅导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要给教师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环境的实践性,让教师尽显生命的不同精彩;再次,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实践智慧的《教育学》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7篇

小学生正处于意识健全的发展期,对于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正处于控制时期,因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最佳契机。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待完善环节,因此学校对于文学教育课程这一内容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完善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开发文学教育素材,注重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教育课程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吸取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学经典来丰富课程、增加课堂表现力。对于教材的选取需要进行“高质量、全方面、有趣性”等作为选取标准,将课程打造为辅助语文课性质的课上阅读和修养过程。经典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是不断累积和更替的之后的产物,而实践上的文学教育是建立在教材知识累积和重叠的使命意义的情境,因此对于有效的文学教育应该是基础教材的丰富度和多向发展的为重点要求。例如对古诗的选取《静夜思》《悯农》等,对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阅读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对于当代文学中的《背影》《荷塘月色》《三味书屋》等也是接触文学的重点。

2.实施多样文学教学手段,展现丰富的文学色彩首先,先让学生对文学课堂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程教学中去。因此,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思考并且运用到课堂中来。小学生刚刚过渡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对于一些新的知识处于好奇又忐忑的心情,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善于调节气氛,从而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例如,运用故事教学法,先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文学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将内容简易化,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增加学习的兴趣;挂图、多媒体直观教学法,用直接的动画、图片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同时增加学生对文的学重视和了解。

二、重视文学教育资源建设,健全网络文学拓展

信息时代带给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了方方面面,而对于文学课程资源的建设作用也是开展文学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重点。丰富的网络资源是提供文学知识完善和拓宽文学知识面的重要素材积累来源,为此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1.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让文学内容丰富、具体、形象起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显示,表明对于文学美容知识的选材不易过难、过多,而丰富形象、将文学知识具体充实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一些名人名文的一些空白内容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填充,例如在《史记》(选段)一文中,学生并不能十分充足地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浏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背景、人物关系等,再通过电视、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从而加深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和吸取其中的智慧,最终达到了解文本内容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组织学生的语言训练、知识阅读能力学生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在自身的文学修养方面得到提升,更表现在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对于一些俗语的把握运用,对于一些成语、歇后语的内容学习方面,都是需要注意的基本点。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故事阅读、观看的方式进行理解记忆,然后在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复述练习,进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由于在网络资源阅读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取适合小学阅读的文章中文字表述,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发挥文学课程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社会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在文学课程资源利用开发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通过社会这个学习和生活的精彩课堂,对学习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是重要的来源。教师可以通过发挥文学课程的作用,将这一主题作为启发学生建立生活化、真实性和自然性的文学气息。

文学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的一个分支,其智慧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社会自然环境中的集体变现形式。在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介绍壮丽的祖国风光,例如黄果树瀑布、张家界风光等,而对于一些人文的风景区也是优良的传统文学文化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地方环境旅游资源进行以文学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从而给学生以探索学习的动力。而对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文学练习也是激发学生文学兴趣具有提高的效果,例如举办演讲活动、小型辩论赛和诗歌朗诵以及讲故事等形式进行文学的运用能力锻炼和学习探索,通过真实的操作和训练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重要性和生活智慧。

四、结语

智慧教育课堂范文第8篇

学生基本条件摆在眼前,如何去引导和开发他们的兴趣与潜力呢?新的课程标准下编排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体现了标准所要求的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特点。具体体现如下:

1、它的综合性表现在:它的每一篇汉语拼音课文不仅在教字母,而且把认识事物、积累语言、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2、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改变以往陈旧的先教×××个单韵母,再教声母、韵母、音节,最后教整体认读音节的编排体例,大胆地,有机地把这些知识点中有联系的部分揉合在一篇课文中,让学生去观察、比较、认识、分辨,从中发现规律,养成学生探索、思考的学习习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3、它的时代性表现在拼音课文内容的安排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当代儿童的生活环境。

4、它的开放性表现在每篇课文内容饱满、弹性空间大,既有老师自主教学创造的空间,又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词语、造句、说话、编儿歌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去体验,去表现,去探索,去参加自由实践活动。

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教材,给了我极大的创新空间,我努力地在教学上打破以往强调字母音、形的教学程序,变革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师生乐上拼音课,爱上拼音课。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视觉空间智慧、肢体运作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慧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是在发掘并引领这些智慧的发展。多元智慧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尝试着用多元智慧理论来指导汉语拼音教学。在课堂上,我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从语言到视觉再到音乐等等,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一、联系生活,发展语言智慧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m”这个音节时,我请三个孩子上台来站在一块组成“m”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孩子们有的说:“像个城门”;有的说:“像两个桥洞”;甚至有一个孩子还用这样两句非常精彩的话来概括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像商店的门,我要进去吃麦当劳”。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zhi”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请孩子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因为在教“zi”时,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带领他们学习的,因此,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被他们编了出来。有一个孩子这样讲道:“zh是妈妈,i是孩子,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可孩子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妈妈,小i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我们低段教学中,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来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记忆,发展视觉空间智慧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者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三、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个声母时,由于教师的不断创造影响了学生,课后,学生聚在一起,认真动脑筋,给“小兔追马图”配上了一首有联系的儿歌:“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四、游戏活动,发展肢体运作智慧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进行“手舞足蹈”。例如,在教“o”这个单的母的形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于是,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孩子把两只手臂团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只要教师善于引领、挖掘,孩子的肢体运作智慧就会得到非常完美的体现。又例如,在区分“u-ü”这对形近韵母时,我建议孩子们用两个小拳头来代替ü头上的两点。当我读到“u”时孩子们的手就不动;当我读到“ü”时,他们就把小拳头举在头顶上,这种练习形式儿童非常喜欢。我在课堂上还开展“找朋友”、“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暂时联系,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肢体运作智慧,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学起来轻松愉快。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碰到过一些难题和障碍,总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有些是来自于拼音本身的,如形近的声母、韵母较多,给学生的分辨带来了困难。“b”和“d”、“p”和“q”,仅半圆的位置不同而发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的本音之间又毫无本质联系。又如声母的发音难以弄准。“n”和“l”、平舌音和翘舌音。

2、有些来自于方言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我在教学生发“n”和“l”时,有些学生总也分不清。仔细分析发现并不全是学生口舌不灵,更有可能是来自于“听觉障碍”。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们所在环境里不甚标准的发音影响,造成他们脑海里“先入为主”的思想。

3、有些来自于我个人水平的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班×××个学生条件能力各有差异,如何让他们在学习完后的考核中一个都不赖?确实是我今后需加倍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