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智慧教育成果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教学;传承;实践教学;模式在对待传统基础教育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传承而非返古的思路,进而才可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对待外来基础教育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而非拿来主义,更不能在中西陈旧的理论体系中往复循环,而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直面教学实践的本身,并以此纽带融汇中西已有的各种理论,提炼适合地方特色的模式构建方法,解决地方问题。

1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以孔、孟、荀为源,以董、韩、朱、陆、王(夫之)等为流,以王国维、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2检验与升华

地方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不能只在理论范畴里做思辨,而必须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域,在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升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解决地方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直依赖经验流传的不完整性的问题。

2.1坚持“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学研究范畴一样都是事理研究,因而必须以教学实践本体为基点。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必须紧跟教学实践,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作为教学论证的起点,从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追寻适应时间、空间要求的教学事理,要想掌握真实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深入教育实际,进行亲身感受走访调研,在课堂上为研究导航,在学生与教师的口中探寻问题。必须在学校课堂的讲台上找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口分析“为什么”的问题,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及教育体系理论深入梳理解读下找到“怎么办”的问题,完善具有地方基础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表达。

2.2坚持实验校正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是教育实践中平息争论的唯一方式,是检查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是排除了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丢弃古老智慧的危险的情况下创建的不停地退出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有效的教学实验参与是可以判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是教学经验的堆积还是具有时效性的科学范式的有力工具。正如王策山所说:“理论先行,进行教育实验,生成教学模式,进而上升理论,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描述式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实验室定量分析式对样本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拒绝文学式的笼统表达,同时确定主客分离的关系,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作为独立的主体,合理把握主体间性,避免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转化与创新

将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出中国范式、将古代教育智慧改良时代范式、将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转化成为地域范式,这些变化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转化以基于地方、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为呈现形式的实践教学理论。

3.1以地方问题为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地方教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在于如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地方性突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问题。地方教学问题域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实践教育范式的形成:一是地方特色教育智慧的传承有了基础,使文化积淀得以丰富,从而有效处理了传承和复古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中国范式有了平台,有了在平台上展示、量化、选择的依据,从而有效避免了“东施效颦”的闹剧;三是使现代中国教学实验有了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主观意识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真正地在教育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对实证研究所产生的教育现状、问题、事理及规范进行地方式的描述与归纳,最终构建显著地方特色教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提升地方教育问题研究对客观教育实践的引导能力。

3.2以原创理论解决地方需求、成为地方特色为研究路径

利用传统与西方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观测地方实践教学,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是研究方法之一,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这个起点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能够满足地方经济需要,促进地方教育特色改革发展的原创性问题的产生。想要问题的特色与原创就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理论的思维范式研究问题,而必须“冷存”各种理论,直面地方实践教学的本体,以原创性问题为基点,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让研究成果流向课堂、流向讲台、流向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构架。将基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当作源点就能够给清晰判读论点与依据比例。找到“为什么”“是什么”的根本成因。

3.3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声

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原始组成部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的评价。试想在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按照原创性、地方性、时效性的产生研究成果,当成果放置于课堂进行检验时效果堪忧时候,所有的研究一文不值。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应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确定正确的方向。

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效能如何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在确定方式内容等内容后,最终着力点不论是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它是“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有机融合创造智慧课堂、特色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目的。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核心知识组块”打造简明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实践出真知”是智慧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因素,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就是高效课堂的创建、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8.

[2]彭正梅,张玉娴.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危机与新方向——对德国教学论专家迈尔的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10-17,24.

[3]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M].曾天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43.

[4]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89.

[5]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OBE教学理念;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2014年总理提出以政府为引导,汇聚丰富资源向职业教育靠拢,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性人才。随着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与教学技术不断升级,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一股全新的“教学风”,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善于合作的能力等等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的、能全面检测各项素质综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迫在眉睫。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OBE教学理念OBE(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能力培养和能力训练,它是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不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学习结束后真正获得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应必要具备的能力来进行建构。

(二)智慧课堂智慧课堂是基于智能化教学环境,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新型的教学方法、理念,变革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精准化、立体交互化、智慧化的课堂。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精准化推送和泛在化教学,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专家指导等形式,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评价方式,它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共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发展性、全面性的评价。

二、探究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弊端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检测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效果能否达成的科学评判。目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堂考核评价基本上采用“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体系。然而这种评价体系存在着几个问题:1.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仅仅检测学生是否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局限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评价内容比较固定化,基本上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考核内容,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至于教师在备课中以自己的思维认知为主,未能将社会需求融合教学中,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就业能力。

(二)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1.OBE教学理念引导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多元化评价改革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尤其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不仅涉及的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能力。OBE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输出的学习成果为基础,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所预先设置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未来面对不同学习或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发展历程中能表现出具有竞争力的综合素质,真正满足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人才需求,OBE教学理念引导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将其引入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OBE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评量是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全面考核学生,实时跟踪学生的能力进展,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就感。2.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加速多元化评价改革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已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更多采用的是利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跨时空的泛在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需求了,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情况、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提升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

三、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构建质性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尊重个体差异性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评价标准需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人格,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课堂评估、对学生掌握技能的评价等等这些方式反馈学生的真实状况并改进学生学习状况,同时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实现对接企业评价,以促营销专业人才全面发展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每个教学内容都要设定若干个成果,对于完成的成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比如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等,再将每个成果的评价最终形成总评,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3.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柯布曾说“让不同的社群和团体发出声音”,评价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开放,形成评价共同体。评价共同体是与评价个体相对而言,指的是由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外的学生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员,在评价中展现他们的诉求,为进一步学习达成共识。

(二)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程序OBE教学理念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智慧课堂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结合上述的理论知识,将操作程序初步设计如下。1.反向设计教学目标反向设计教学目标是指依据学生最终获得的学习成果来进行设计。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我们要调查社会、行业、企业单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再设定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这样就能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果的一致性和真实可用性,为国家、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等精准地输送专业营销人才。2.确定评价共同体评价共同体多元化已成为职业教育评价的一种趋势。OBE教学理念指导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采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选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共同体时,也要考虑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可以对接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增加企业、用人单位或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评价主体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掌握程度,对最终决定是否能输出预期成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选择评价内容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主要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心态(素质)构成,因此多元化评价内容可以分为定量内容和定性内容两大类,定量内容可以采用计分方式得知评价结果,定性内容通过语言描述进行评价。针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其特点,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评价内容。第一,营销专业课程作为评价内容。学生是接受系统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课程的成绩要作为评价主要组成部分。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学生的成绩应注重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课程成绩要结合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第二,品德作为评价内容。教育首位是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中职营销学生以后是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品德要纳入考核中。第三,心理素质作为评价内容。学生能否在面对逆境引发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进行勇敢面对和战胜,是体现一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第四,执行能力作为评价内容。当今企业非常看重人的执行力。执行力指的是能确保完成目标的能力,其中包括自信心和战斗力。执行力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着重培养中职学生的执行能力。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OBE教学理念中职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时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等多维度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真实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5.先进技术手段支撑适时运用先进教学技术,常采用智能化教学平台能实现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和统计完成情况,比如:学生线上学习时长、课程参与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等。教师通过大数据记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发展过程中,OBE教学理念下智慧课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对传统评价体系的一种超越,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培养符合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中职生,让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8.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3篇

一、深化理论武装,增强政治定力

1.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贯彻中央精神,落实省、市、区委要求,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各项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深刻理解政治建设的要求。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红色主题观影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党日活动,营造党员干部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良好氛围。

2.深入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立足司法行政职能特色,深入开展机关大学习。用好“学习强国”“红星云”平台,推进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开展学习竞赛。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多读书、读好书,党支部要结合“”、主题党日等形式,鼓励党员品读红色经典、党章党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牢记初心和使命,争创学习型党组织,营造浓厚读书氛围。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信仰、信念、信心”专题教育,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引导舆论导向,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舆论斗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完善思想动态分析研判机制,做好机构重组后机关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4.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展示活动,更好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党员干部心理健康,深化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振精气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在落实操办婚丧喜庆有关规定中的示范作用,引领推进移风易俗。

二、强化党支部建设,提升组织力

5.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提高党内组织生活质量。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党内重要活动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集体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虚化和“灯下黑”问题。

6.推进“示范支部”创建活动。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法规和规章制度,聚焦聚力增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实施党支部“组织力提升工程”,抓实区级“示范支部”创建工作,推动党支部向“先锋支部”进一步提升,机关党的建设实现“整体建强、全域提升”。

7.规范发展党员管理监督。突出政治标准,严格发展党员政治审查,做好党员队伍“进、出、管、育、爱”五大篇章。抓好发展党员工作中的培养、教育、考察、政审、审批和转正等环节,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严格执行党员管理“十条红线”,加强党员积分管理、民主评议,稳妥慎重做好不合格党员、失联党员、违纪党员的管理处置工作。严格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管理。

三、聚焦中心大局,强化使命担当

8.开展“司法为民”示范行动。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组织实施“司法为民质效大提升”行动,建立“三联系三服务”制度,推进实施联系村(社区)和企业、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发挥党员干部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中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在争当服务先锋上作表率,在深化改革上作表率,在奉献担当上作表率,不断提高“司法为民”的质量、效率、公信力。

9.深入推进“党建+”系列活动。以创建机关党建工作品牌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建+”系列品牌创建活动,立足支部职能特色,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推进党建项目化运行,使机关党建工作落地落细落实,真正打造接地气的机关党建精品工程,提高机关党建质量。

10.探索“智慧党建”模式。以“互联网+党建”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建立支部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通过数据统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动态监管、纪实考核等主要功能,实现管理考核、学习宣传、便民服务智慧化,激励各支部和党员创先争优。表彰宣传先进典型和先锋群体,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更好发挥示范典型的带动辐射作用。

四、严格执纪监督,建设清廉机关

11.抓实抓牢“两个责任”。建立和完善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级向下传递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工作报告与工作约谈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强化监督检查,加强约谈提醒,促进支部书记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落实。继续开展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联述联评联考,促进支部书记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12.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市委实施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完善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紧盯重要岗位,紧盯重要节点,组织明查暗访,严格执行各项“铁规禁令”,注意发现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现象。

13.开展“清廉司法”建设。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从严管党治警,确保队伍政治清明、执法清正、队伍清廉。加强党规党纪教育,开展系列警示教育活动,培塑机关廉政文化阵地,把党纪党规抓在经常、融入日常。持续开展违纪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实践运用好“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深化谈心谈话、教育提醒。

五、以党建带群建,凝聚奋进力量

14.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利用传统节日节点,组织开展“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等系列主题活动。突出人、事、心“三合、三和”主题,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绿色出行”活动,举办趣味运动会和各类球类比赛、拓展活动等各类文体活动,创设向上向善向美的司法行政机关文化,实现机关大融合、队伍大团结、事业大发展。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灵性;大学灵性教育;灵性智慧

“感性、理性、悟性、知性、诗性、哲性、神性、灵性是人的认识的八个层面,灵性是最高境界之‘性’”。灵性能够开启人对人及其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悟,使其具有人文关怀并具有对人的灵性关怀,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能使之更加明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对大学生进行灵性培育的要义在于使其智慧更具有灵性,进而达致灵性智慧。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包括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知识智慧、灵性的成人智慧以及灵性的生命智慧等方面的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灵性

关于灵性概念的界说本人曾在2018年第4期的《铜仁学院学报》上撰写了“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一文,专门对灵性、灵性教育、大学灵性教育进行了界定。因此,本研究对于灵性的定义采用该文的界定,即“灵性是根植于人的特性之中,是人所具有的聪明、智慧的特性,这种特性具有灵动的生命意识、灵动的自我意识和灵动的反思、生成意识,因灵动而开启灵明进而促成自我的成长与超越。”.

2.智慧

智慧一词最早是用来表达人的高阶能力的。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中,其曰:“若此之使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辞源》中对智慧的理解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聪明、才智;二是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张汝伦教授认为,“在日常用法中,智慧首先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那种明智,如对生死的理解、对生命目的的反思、对行为方式的斟酌、对实践事情的判断和洞察以及对价值取向的决断”。每个人对智慧的理解不一。笔者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类利用知识经验、技术、能力等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智识和聪慧的能力,是集能力、智力、智识、智能、才智、德智、德性与美于一体的综合素养的表征,是人灵性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论智慧、实践智慧、理性智慧与价值智慧的统一。

3.灵性智慧

灵性智慧可以说是“让学生的智慧能够更加富有思想性,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促成大学生成为有灵魂、有精神气质的人”。本人认为,灵性智慧是一种超越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一种智慧。灵性智慧与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相关,但是又超越于它们之上的。因此,灵性智慧是智慧的高阶状态,在于人的自我生成,这种自我生成意味着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人的精神得以成长、灵魂得以陶冶、灵性得以拓展,由自我生成而促成人的灵性在沉睡状态中苏醒。从灵性的苏醒走向灵性的觉醒,使人具有灵性的生命精神,达到人的生命的活性、健全的自我、灵明的敞开、灵动的意识。

二、大学生乏于灵性智慧的表征

1.“转识成智”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灵性智慧关乎着灵性创造力的生成,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转识成智’。大学生灵性创造力的培育需要大学生灵性智慧的锻造,这种锻造则要求大学生能够‘转识成智’,进而成为灵性智慧之人。”智慧需要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但智慧一定高于知识。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死”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如果大学生所学来的知识成为了僵硬的知识,而不能化成智慧的行动,那这类知识便失却了其意义,也就没有价值。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能将知识转化成智慧,用知识的智慧行动来化解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难题或困境。“转识成智”意味着人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征程中,由不知逐渐走向知的丰富性与完满性,进而促成人的智慧生成。即由知识到智慧生成的辩证发展历程,达到体认世界并“认识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生秉承实用主义价值观来学习知识,那么其知识教育也就难以被转化成智慧。现代社会与市场越来越技术化、职业化与专业化,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必然会受到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影响。故而其所选择的专业必然受就业与工作挂钩的职业的影响,其势必会选择当下热门的有利于职业发展的专业,如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导致大学的一些专业遭遇冷门的境地。如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对弱势的学科。“目前对专业性的重视就意味着对职业性的重视,而这些重视对大学、专业和学生都是有害的。”如果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必然会给他们的知识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学生更多是选择实用知识的学习,掌握实用学术,这样所导致的是只会操作机器的人,而无法通达与健全。“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大学不但要进行专业教育,同时要进行通识教育,否则专业化的教育与职业化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只会是单向度的人。大学通识教育能给专业教育带来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素养与人文视界不至于那么狭隘。可能看起来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其人文课程的学习不是实用知识和实用学术,但却是使人通达健全的自由知识和自由学术。其实是具备自由知识与自由学术品格的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学习才是“无用之大用”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将来专业与职业的学习与运用,增扩他们的心智与智识,以促使将来更好地用理智进行人生蓝图的规划、目标的准备。实用主义与功利价值取向的知识学习与获取,必然会使学生不会去考虑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这就造成了其“转识成智”教育的匮乏。

2.灵动的意识被遏制

何谓灵动?灵动是机敏灵活,有灵性、灵气的动力状态。教育因凸显人生命的灵动而使教育更加具有生命力,大学教育的生命力也需要生命灵动的凸显。只有具有灵动的意识、灵动的意识生成,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方具有智慧,而这种成长成才的智慧会因为大学教育的灵动而有着灵性智慧,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灵性智慧超越了技能智慧、知识智慧、智力智慧、智能智慧的层级,走向其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人心灵的攀登与精神的解放是灵性智慧的诉求,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旨向。“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映照,如果有一方(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一方)俨然以教育者自居,或者误以为自己仅仅是教育者,就不可能有这种映照”。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不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灵动意识,使学生从生命的自然灵动转向生命的灵性觉醒,进而达致其生命的自觉灵动。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存在遏制学生的灵动意识生成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所传授的是技能性、功利性知识的教育,而未能传授灵性知识的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越来越成为获取资源的资本,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机构,知识成为了大学教师获取学术资本的法宝。高等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高等教育市场化必然引起学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学术、知识与市场三者紧密与大学组织机构的耦合,使得掌握学术资本的教师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运用他们的学术资本获取经济效益、经济利益与经济价值。大学教师学术科研的市场化行为也浸染着“学术资本主义”的气息,“学术资本主义”促使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导向更加向市场倾斜,这势必会影响大学教育,也会促使大学教师注重对学生对技术性知识、实用性知识的教育,而忘却了对学生本该有的灵性的知识的教育。灵性知识的教育是涉及人的心灵的攀登与精神解放,而这方面的灵性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但是其长远价值在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是可以展现的,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从事灵性知识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是选择产生当下实际功效的知识教育,势必会导致学生的灵动的萌芽与灵动的意识生成被遏制。

(2)灵性生命的觉醒力度欠缺。教育的主旨是为了优化、升华生命的品质,生命品质的优化与升华则需要灵性生命觉醒的唤醒。回归教育的本真就意味着需要打开教育觉醒与生命觉醒的窗户,而这两扇窗户的打开离不开大学生灵性生命的觉醒的开启。然而大学生生命的灵性觉醒力度还不够甚至是欠缺的,大学生有生命的觉醒意识与状态,但其生命力却是没有灵性力,其灵性生命力是式微的。我国当代大学生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富有灵魂的生命个体,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大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创造力的施展被束缚,大学生生命的灵动难以涌现,致使大学生的个性、特长、情趣等具有的灵性的生命品质难以激发,势必会使其生命的个性、灵性、全面性、和谐性无法充分的发展。之所以大学生的灵性生命的觉醒难以在大学教育中被激发、被激扬,是因为大学教育未能很好的把大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个体,没有将大学生看成是有其个性的生命个体,更没有把大学生视成有灵魂的生命个体,而是把大学生当作物来对待,而物是没有灵动生命的意识的,更不会有灵动的生命的觉醒,这些必然会压制大学生生命的成长,弱化大学生生命的创造力。因为“高等教育最需要做的,是通过生命的转型去专注于每一个灵动的生命体,而不是冰冷的建筑和刻板的规训。”

3.大学人自由的束缚

自由可谓天然地与大学联系在一起,不管是中世纪时代的大学,还是现代的多元化的大学,自由与大学相伴相随,自由作为大学的核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大学是探究学问的场所,是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大学自由的氛围与环境,让大学人与学校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大学的自由与独立,固然是大学的需要,但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大学只有拥有了相对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助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借此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这样自由与国家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国家需要给予大学自由。大学失去自由,就不是有生命力的大学。在多元化综合性大学的今天,国家对大学管理的行政主导必然冲击着大学的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由此造成了大学的学术自由的失落以及教育自由的失落。因为大学里的自由主要以教育自由与学术自由两大基本形式的存在,而一旦学术自由与教育自由在大学中缺失,则意味着大学的自由教育也会式微,学术自由、教育自由以及自由教育、自由学术在大学里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与大学紧密相依。作为研究者的大学人的自由被教学特别是科研评价所牵绊,导致其自由被束缚,必然会影响其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也会囿于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来进行,使得学生无法享有自由的知识探究环境;无法享受教师灵性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导致学生因为囿于传统的知识学习而无法打开自己的生命思悟的阀门;无法开启自己的生命的觉醒之窗,更无法点燃自己灵动的生命智慧与激发自己的灵动的生命觉醒。

三、大学生灵性智慧的生成路径

1.以转识成智来敦促人的灵性知识智慧的生成

大学不是给学生提供零碎性知识的场所,也不是给学生提供专门职业训练的场所,大学除了给学生提供知识学习与职业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心灵,完善其灵性的需求,拓宽学生的见识与辨别事物的能力。人之所以高贵于动物,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有知识、人掌握着知识。人通过知识的习得而能智慧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与事物,并掌握或获得其思考世界与事物所获得的成果,使其知识更加圆满与丰富,进而促进人突破并超越自然界的界限,把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知识的习得而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由自在走向自为,成为更加完善、完美的自我。知识智慧,即将知识转化成智慧,能够通过知识而使人增长智慧,藉此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转识成智”也是灵性的知识智慧。知识先于智慧。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具有智慧的能力。智慧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知识的目的在于探究真理,智慧的目的则在于追求良善。知识与智慧的紧密耦合才会达到真理与良善的统一,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与人的自我发展紧密联结的过程。智慧既高于知识又超越知识,由知识走向智慧是人的德性之知,更是人的灵性之知。因此,从知识走向智慧是人通向灵性智慧的路径。由“转识成智”抵达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对知识加以甄别。人通过努力勤勉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有些知识或许因为过时而被淘汰;有些知识或许因为有其糟粕而无法应用到人类的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有些知识如果没有人的智慧的把控是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只有运用智慧对知识加以甄别,才能发挥好“知识就是力量”的良性功用。由“转识成智”抵达的灵性的知识智慧需要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超越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智识教育、智慧教育的教育,是赋予知识、技能、智识、智慧以灵性的教育,使其具有生命力,即知识、技能、智识、智慧有着灵明的敞开、生命的活性、灵动的激扬的显明,直至自我性的生成、自我性的成长与自我性的超越。英国教育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先生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种活跃的智慧就意味着是有着灵性的教育智慧。灵性的教育智慧是符合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教育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灵性智慧的“转智成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正如印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所言:“教育者的智慧,远比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灵性的教育智慧是一种自由、和谐、开放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状态,而这种状态又具有生命的活性、灵明的敞开、灵动的生成、灵性的拓展,并且在真正的此在与彼在的意义之中尊重生命的活性,尊崇人的个性,崇敬人的智慧禀赋,契合人的灵性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活动过程中要有先进而丰富的教育理念、丰厚的知识学养、教真育爱的教育情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向上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要有“转识成智”的教育意识。教师只有将这些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将学生培育成为具有灵性的人,从而使之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之人。另一方面,需要有教育智慧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我国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成为理想家,也不是要成为具有着机械化心智的人,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具有灵性智慧且是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完整的“整全人”与“灵性人”。“如果我们受教育仅是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是肤浅而空洞的。如果我们受教育只是为了成为科学家,成为死守书本的学者,或成为沉迷于某种知识的专家,那么我们将助长世界上的毁灭与不幸。”5如果学生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找工作、成为固守书本的学者等目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用来训练人的心智,同时还要唤醒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智慧,最终提升与拓展人的灵性,促使大学生成为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智慧。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灵性力,这种灵性力包括:大学生的灵性生命力、灵性教育力、灵性想象力、灵性思维力、灵性创新力以及灵性的创造力。

2.以灵性的生命精神来思考人的成长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是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与责任。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发展人,并且大学以此为根本,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升人的生命品质,彰显人的生命质量并凸显着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这些自然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因而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是需要具有完整人性的人,培养成崇真、向善、求美的人,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灵性智慧的人,让人成为更加高大的自己、更富有的自己、更通达与健全的自己、更智慧的自己。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使人能够得以成为“人”的真正的伟大事业,高等教育具有“成人”品格,只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有可能是合乎人性的高等教育,也才有可能是整全的高等教育。正如怀特海先生所言:“一所大学的理想,不是知识,而是力量。大学的职能就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成为一个成人的力量。”高等教育的成人性质与成人品格也就让人成为了智识上丰厚、德性上完满、知性上善良、智慧的人,促进人成为具有勇敢、智慧、节制、正义、善良、道德、审美、合作、友爱、求知、热情、向上、积极、创造等好的美德与德性的人。这恰好与大学人文教育的人性教育目标的归旨是一脉相承的。灵性的生命智慧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有灵性的生命精神,促进其精神成人。“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是特别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是特别关乎人的生命品质与生命素养的教育。”为了培育大学生的生命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加强经典教育以滋养生命。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记忆的矿藏,这就要求大学生要阅读经典,回归经典,不能总被“快餐文化”所侵蚀。经典意味着大学生要加强古典教育,通过古典教育来滋养我们的生命。古典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溯、回顾人类原初的生命精神,藉此来寻获现当代人最为基本而又必需的生命滋养。《理想国》《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无不涵括着人类的生命智慧与生命精神的精髓。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那是因为它们是人类心智的典型代表。通过阅读经典,能够使我们的灵魂得以洗礼,内心得以丰富,自我得以敞开,帮助我们的心灵得到充分发展,生命智慧得到深层次提升,生命精神得到拓展,进而升华我们灵性的生命智慧,促进个体心灵的充分完满发展。

(2)超越自我以充盈生命精神。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生命的自我精彩。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生命价值;通过超越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的要义就在于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超越意识,导引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选择坚定的人生轨迹;生命教育也要点亮大学生的心灵航灯,为他们的心灵敞开更多的窗户,使其能够尽情的去超越自我,尽情地充盈他们的生命精神,走向他们生命幸福的福祉。

(3)提升灵性生命力以促成自我生命的无限展开。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更加强旺而富有生机地展开大学生个体的生命,彰显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活性,从而促成大学生具有灵动的生命活性、灵动的生命意识与灵明的心灵空间,进而促成自我性生命的无限展开,实现自我性的成长与超越。这也是大学生命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品格特性,所有这些的达成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灵性的生命力。大学生灵性生命力的提升在于其对真、善、美以及对生命力的追求。生命的真在于合乎自然与社会的规律性,尊崇人类世界的科学精神;生命的善在于生命的良善,彰显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崇尚人类世界的生命精神;生命的美在于生命的美学价值,体现着人类对生命的感受力与感受性,弘扬人类世界的审美精神;生命的力在于其生命向着美好,生命的价值取向向着美好,显现生命的价值性与良性发展,凸显人类的价值精神。因而大学生在提升其灵性生命力的过程中,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够更好地拓展大学生的精神生命,实现完整人格的锻造,达成灵性生命力拓展的目的。

3.以人文教育来促成人的灵性拓展大

学生要成为灵性智慧的人,离不开大学的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使其成人,即“人文化人”。灵性的成人智慧意味着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的不断跃升。人的解放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让人成为自由人,也就是促进人自由成人。人因为自由成人而不会被现实中过于物质与过于功利的东西所束缚与限制;人因为自由成人而能自由的思考、拥有自由的思想与思维,从而发展与维护人的自由;人更因为自由成人而让自己能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更好的谋划职业与人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机,不但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人的解放也意味着人性的通达与健全,是人不断走向自由而成为充分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能够超越功利与欲望,摆脱无知与无能,进而能够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让人学会审美、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人的解放的表征所在。西方先哲说过,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真正的教育在于把灯点亮。也就是说教育在于点亮人的心灯,让人的心灵更加通达,人性能够走向整全、走向灵性智慧。让人不断向自由攀越而不被世俗与现实所奴役,即教育确实是能够达致人的解放与实现人的灵性智慧。这也恰恰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西塞罗(Cicero)先生的有关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乃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既然教育能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那么何种教育能够达致人的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呢?也许有人会问,难道科学教育就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只有人文教育才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吗?诚然,人文教育并不是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唯一的路径,科学教育也能使人达到解放、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这种解放与智慧生成是间接的,而人文教育对于人的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则是更为直接的,人文教育是使人达致解放与走向灵性的成人智慧的最好的坦途。因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的自由而全面充分发展的人,走向灵性智慧的人,而不是畸形发展、片面发展的人。大学教育在于使人性不断得到解放,灵性智慧不断得以提升,进而达致人的自由与整全,而大学人文教育则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坦途。人文教育是关乎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给人以精神,使人的精神特别是人文精神得以彰显和升华;人文教育给人以自由,使人的自由不断得到维护与发展,从而使人的自由度不断得到跃升;人的自由度的跃升能更好地促进人不断走向解放、走向灵性智慧,人的解放与人的灵性智慧的生成原本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不断增加的过程,更是一个自由度与灵性度跃升的过程。人因自由度与灵性度的跃升而促进人更加达到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进而不断走向解放,不断富有灵性智慧,使人更加像人,使人更加高大、更加智慧、更加通达与自由。人文教育的作用便是发展人的自由,促进人创新精神的达成,人文教育因发展人的自由而使人自由成人,使人自由自觉的走向哲学自觉,进而达致人的解放与灵性智慧生成的归途。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文教育也是人的解放的教育,也是人的灵性拓展与提升的教育,同时也是人走向灵性智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曾维华.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灵性拓展[J].铜仁学院学报,2018(1).

[2]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63.

[3]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3.

[4]张汝伦.重思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

[5]曾维华,汪芳.守护大学之本、之根、之魂———基于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7(6):32.

[6]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4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499.

[9]李海龙,王建华.作为生命生长的高等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6(1):15.

[10]张家.大学的自由与独立:首先是国家的需要———兼论对自由的误读[J].大学教育科学,2008(4):111.

[11]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66.

[12]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13]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连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8.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5篇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一是切实强化理论武装。持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握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创新观点和实践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持不懈加强党章党规学习。把党章党规作为党员日常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党内法规,增强贯彻党章党规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底线意识。三是坚持法律法规的学习。结合实际工作,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劳动法》、《公务员法》、《安全生产法》、《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树牢法治意识、强化法治理念、完善依法治水制度体系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水工作。四是学习中央、省、州、县委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党的四中全会精神,跟进学习的最新讲话精神,学习全省、全州水利工作会议暨全省、全州水利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央、省、州、县委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州、县委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工作落到实处。全局上下要坚持周二学习制度,党员干部每周集中学习1次,党组每月召开2次党组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党建工作推进会议。

责任领导:

牵头股室:综合办公室

责任股室:全局各股室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二、突出工作重点,落细党建任务

(一)进一步突出党建引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中党组织、党员引领示范、核心作用,特别是临时党支部、党员要按照县疫情指挥部“防源、断线、“防源、断线、净土”的工作要求,量明身份,继续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联防联控战役。

责任领导:

牵头股室:综合办公室

责任股室:全局各股室

完成时限:2020年6月底

(二)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全局党员干部全覆盖开展“智慧党建”工作,常态化使用好“智慧党建”手机app工作;严格规范机关党建“4+2”、农村党建“五个一”、“”开展情况分区域、分类别在手机app上报送。水利局每月至少报送2期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到“智慧党建”app上。利用“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特定节日,组织党员举办系列党性实践活动,有效推进党支部各项活动落实见效。

责任领导:

牵头股室:综合办公室

责任股室:全局各股室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三)严肃认真执行好支部“”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1次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每月开展1次主题党日活动,过好党员政治生日;党组织书记要深入联系点生康乡白日村、丹果村上2次党课。

责任领导:

牵头股室:综合办公室

责任股室:全局各股室

完成时限:2020年12月底

(四)抓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按照“3512”发展党员计划,计划今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预备党员1名。做好党费收缴管理工作,从严从实抓好日常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按时足额收缴党费。

责任领导:

牵头股室:综合办公室

责任股室:全局各股室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6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

党的四中全会精神

1、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遵照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民政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的意见》,不断深化对有关民政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学习借鉴先进县区社会治理经验做法,着力健全和完善民政领域各项制度,加快推进民政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四中全会关于民政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

3、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以为民服务解难题为重点,落实脱贫攻坚、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公益性公墓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提高民政保障能力,提升民政服务水平。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好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

二、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4、全力脱贫攻坚落实兜底保障。贯彻落实《关于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对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逐户排查,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加强与扶贫部门联系,动态监测,对返贫户及时给予救助。全面建立低收入群体数据库和主动发现机制,开展低收入群体帮扶解困工作。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生活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的,简化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公示等环节,实施先行救助。加快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无纸化网上审批应用工作,建立乡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5、深化专项治理规范救助秩序。巩固深化专项治理成果,持续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聚焦“脱保”“漏保”等开展清理排查。紧盯政策落实“一刀切”等漠视侵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低保审批程序繁琐、相关信息数据调整不及时、救助政策落实不全面等问题,严格加以整治,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持续改进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三、提升养老服务发展水平

6、加强基本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继续开展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提升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能力,全区集中养护率达到50%以上。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机制,推进农村老年人联系人登记、赡养协议签订、探视走访三项工作,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继续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探索长效机制。

7、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按照区总体规划,稳步推进社区康养中心建设,继续做好政府为低收入老人购买服务项目,带动居家服务发展,以社区康养中心为支点,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8、积极推动养老机构发展。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委托管理改革,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加强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式、形成规模效益的养老机构。落实养老机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规范有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9、继续推进医养结合和养老智慧化发展。重点围绕特困供养机构医养结合,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加快养老智慧化发展,运用智慧养老系统建立养老呼叫平台,提升服务质量。

四、加强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

10、加强儿童关爱保护。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完善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孤儿动态管理,推进“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和“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项目实施。开展乡镇(街)儿童督导员和村(社)儿童主任培训工作。贯彻落实国家对恶意弃养或失信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措施。

五、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11、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强化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基层治理方面的工作部署,推动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加强和规范社区建设。推进城区小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打破原区划村社管理模式,提升城市小区规范化管理水平。

12、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继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创建。开展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和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评选优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开展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六、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13、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

14、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强化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指导和监督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活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完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七、稳步推进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

15、强化地名规范化建设和平安边界创建。加强地名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开展地名规划编制。开展中心城区道路标识设置、门楼牌号标准化建设试点。深化地名文化资源保护,推动图、录、典、志等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加强和完善地名数据库建设,探索和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完成与霍邱县边界联检、行政区域界线详图的制作、界桩更换工作,健全完善边界管理长效机制。

八、加强社会事务规范管理

16、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管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展“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加大“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力度。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转型升级。做好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

17、深化殡葬领域改革。贯彻落实《省殡葬领域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工作方案》。完成区级1座城市公益性公墓、每个乡镇1座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硬化大墓、活人墓和宗族墓地等专项整治。倡导移风易俗,推行环保、生态、节地、文明殡葬,做好群众祭扫安全保障。

18、加强婚姻管理规范化建设。推行“互联网+婚姻”,实现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宣传婚姻法律法规,倡导文明婚俗。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提升婚姻登记员服务水平。

19、提高残疾人服务质量。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规范残疾人“两项补贴”系统管理,推动社区开展精神障碍康复救助服务。落实《省“福康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省“福康工程”项目实施细则》。

九、加快推进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20、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省《实施办法》等法规的学习贯彻。推动培育慈善组织规范发展,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动员慈善资源参与脱贫攻坚、防疫救灾、助学解困等活动。

21、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宣传贯彻好《志愿服务条例》,加大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推广使用,宣传引导城乡志愿者积极参与抗疫、创城、扶贫、助残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宣传贯彻《市志愿者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和《市志愿者嘉许制度》,开展全区志愿者星级评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实践,持续深化“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与民政业务的融合,推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模式,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22、规范福彩发行销售管理。加强福利市场规范化销售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维护正常销售秩序,保障市场安全有序运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群众活动,让福彩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十、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础

23、提升民政法治化标准化水平。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开展民政普法,落实普法责任。

24、推动民政信息化建设提速增质。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政服务”工作,依托政务服务网平台,推动将民政业务纳入政务服务网,打通民政内部以及民政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努力实现民政业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不断提高民政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真正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25、继续筑牢民政工作基础。及时认真办理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加大结对扶贫村帮扶力度。加强平安建设(综治工作),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效防范民政领域各类风险。加强档案管理软硬件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加强网站、“两微一端”建设,提升信息宣传质效。

十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26、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认真履行党管治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开展低保、救助、养老、殡葬等领域专项治理,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机制。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从严教育管理党员,落实机关党建责任制。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7篇

尽管人们对“知识经济”有不同的理解,但广泛认同的是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是依赖于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占有、积累、创新和利用。

可见知识经济更强调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由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已经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表现为人才之间创新精神的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集教育、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于一身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去适应“知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不可回避的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仍然绝大多数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MP3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本身也是有思想、有愿望、有意识、有兴趣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识而不是以智能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重点的,而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代价的,它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那么,制约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因素有那些呢?

2制约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

首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制约了课堂教学对学生智能教育的培养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事实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职教育在2l世纪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师资队伍本身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以及专职与兼职的比例结构上还不甚合理,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许多青年教师依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尚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等等,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现如今课堂教学仍然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应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应有职责。可以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

其次,高职院校刚性的课堂教学管理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高职院校一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比如教案检查制度,中层领导定期听课制度,教学成绩达标制度等,这些制度存在刚性化,过于量化的缺点,这些刚性的课堂教学管理监督模式不但没有起到优化课堂的目标,反而进一步僵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面对新世纪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管理方式都必须有一个彻底转变,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成为一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的创新教育。

3.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教育,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开发学生智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那种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教学,真正地让他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以主动的精神、创造的态度去求取智慧,培养创新能力。此外,知识经济靠的是智慧创新,教师也要实现由体力消耗型到智慧创新型的转变。在课堂上要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等,在教学中,及时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3.2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落实《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进国家“十一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的实施,贯彻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和研究总体水平,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本身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或称之为专业实施能力。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这支队伍应有的素质要求——具有敬业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懂得教育基本规律;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转移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专业智能的要求。

3.3实施柔性的课堂教学管理监督制度,引导教师转变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时代;教育学;心智之学

自“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双一流”这一全新的教育战略的提出,再次掀起了我国高校教育领域学术创新、教学创新的热潮,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政策呼吁,在互联时代的特点和背景下展开了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学作为引领和塑造高校学生的“心智之学”,更是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当前教育学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实践困境和队伍困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学作为“心智之学”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需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本文从教育学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角度出发,进而提出互联时代下提升教育学“心智培养”作用的方法和举措,希望能促进教育学事业的进步。

1教育学作为“心智之学”当下的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1教育学的研究过于偏向理论和规律总结

纵观目前的教育学学术研究的现状,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教育理论以及教育规律总结的方向上,这些教育成果虽然有助于教育学形成系统化的、科学化的学科理论体系,但是在如今互联时代下,这种过于偏向理论和规律总结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教师或者学术创新上有帮助,无法有效的起到教育学对于学生心智培养的作用,偏离了教育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和“关怀教育”的学科本质,因此,教育学需要更好地把握教育的“实在”和“核心”,加强在教育实践和学生关怀方面的研究和创新。

1.2教育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形式化、表面化

因为教育学在理论上的困境导致教育实践上缺少相应的方法体系和指导方向,导致教育学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转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教育学中所总结的规律和成果大多是指令性的和操作规范性的原则,这种原则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能起到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也便很难引起教师研究和学习的兴趣,教育成果沦为“鸡肋”;另一方面,当下的教育学为贴近教育工作进行的自我改造,不断为服务实践而提出诸如“教师学习”、“导师亦友”等新名词、新思想,然而这种糅合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拼盘方式,因缺少引领作用而无法真正吸引一线教师的关注,实际效果同样微乎其微。

1.3教育工作者学术与教学研究热情的淡漠化

长期的教学工作加上目前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的教师薪酬体系,导致许多高校的老师很容易失去学术创新和教学创新的热情,不注重与时俱进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论掌握程度,体现在教育学体系中表现为教育理论引用的表面化和与教学实践的脱离。此外,高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导致教师很容易被除去教学本身之外的其他事情或工作所影响,难以集中精力搞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

2互联时代下提升教育学“心智培养”作用的方法思考

2.1人本主义:理论研究转为价值研究教育学的本质

在于实现人的“心灵”的构建和“智慧”的启发,因此在互联时代下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时应该从理论研究转为价值研究,除去那些不应该由教育所承载的外部价值,回归“本真”,让人们感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美好和强大,以应对互联时代下良莠不齐的现代思想。为此需要改造教育学的语言,让教育学不能仅仅追求权力化的政治性语言,也不能仅仅追求表征化的科学性语言,而应该追求多样化的语言形态即形成一种“复调式”的教育学语言,让教育语言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彰显教育学的人文温度和学术情怀。

2.2实用主义:现象学的直观体验

现象学是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全新的哲学体系,旨在加深人的身体或精神内部同外在的联系,而将现象学应用在教育学当中,几要让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一种直观体验的过程,而非单纯的理论灌输或知识讲解过程,让学生甚至老师在共鸣的教育实践中寻找和发现自身对于生活和理想信念的追求,从而正确应对来自互联时代的诱惑,坚定自身的立场。如此,教育学才能挖掘“人心”的复杂与丰富,拉近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心智、增强教学实用性和有效性的作用。

2.3终身学习:教育工作者自我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除了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核心之外,教育事业还应应教师为核心,因此要不断提升教育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让教师能够投入百分百的精力放在教育事业当中,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突破,如此教育学对学生的“心智培养”作用自然实现。

3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时代下教育学要根据信息碎片化、教育创新化、学生多元化的特点从价值层面、实用层面以及人才层面三个角度对教育学不断的进行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摸索,让教育学真正的变成以人为本的“心事之学”,进而实现教育学对于高校学生的心智培养作用,在响应“双一流”政策增强高校教育实力和办学实力的同时,为国家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寻找高等教育学的“另一半”———建设微观高等教育学刍议[J].江苏高教,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