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

生物科学原理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资源;教学研究

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教育创新,但创新的重点大多只在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上,对于教学内容,并未形成较高的关注。部分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知识全部传达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背诵记录。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开展。对此,教师要做好及时调整,充分挖掘并创新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学习视野,调动学生兴趣,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可以被规划成两大类,一为物质资源,二为无形资源。物质资源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客观存在的工具,例如教材教具、实验设备、实验仪器;而无形资源指学生自身所积累的学习经验、教师及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所提供的支持辅助。在多种不同的课程资源中,教材资源可以算得上是所有资源的基础,也是师生所能够接触到的最频繁的资源类型。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当教师在挖掘并利用课程资源时,便可以教材资源为基础,既能够降低整体工作的难度与压力,也可充分发挥教材的真实教育价值,实现双赢的效果。在挖掘教材资源时,教师可围绕教材内容的主题划分不同的资源类型。例如观察思考、资料分析。在讲解本部分知识时,教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自身的引导功能。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发展学生的观察意识与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资料分析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知识掌握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阶段,教师可利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基础学习、合作讨论两种。初中生通过合作,可有效开拓自己的思维,将其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相互整合,从而生成完整的知识体系[1]。在初中阶段,实验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结合教材大纲分析来看,初中生能接触到的实验主要有探究实验、模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理解,也可锻炼其自身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辅助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一到初三阶段的初中生物教材中,一共有62个相关小模块。这些模块的存在,可辅助学生做好学习后的巩固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材中首先引入了一个“想一想”模块。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系统化地介绍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成,让学生了解目镜与物镜之间的区别。或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验道具,真实地为学生准备一台显微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实施操作。在学生练习完后,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彼此交流,以此加深学生理解。

二、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主要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利用者,对于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前进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教师自身也是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也要充分开发并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首先,教师要转化教学思想,不要一味地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单方面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而是要多多给予学生自主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开拓,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意识与核心素养。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的实验能力与教育能力。初中生物教学中包含大量且丰富的实验类型。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种子的萌发、细菌真菌的分布。在开展类似主题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片面地照本宣科,只采取口头描述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知识,而是要切实真正地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在亲自体验、亲自观察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与学习感受,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以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为例。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由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能够推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生活经验,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猜想。之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育辅助,帮助学生制订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例如若干植物种子、玻璃瓶、卫生纸、胶水以及标签纸。在学生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游走于学生小组内,对存在操作不当的小组,提供合理建议,规正学生的实验方向,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现阶段,开发校本素材,贯彻因地制宜的教学原则,也在我国新课程教学理念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所以,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关注的本土资源。开发本土资源不仅可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也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爱国情操,有助于学生能力素养与认识的综合发展,促使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完善。第一,实物模型。一般来说,学校方面要为学生采购基础生物模型,例如化石、人体模型、心脏模型、人体不同结构的模型等,将课本中的知识以真实具象的物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第二,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特定的生物环境与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讲解类似的生物学知识时,例如植物的生殖与发育、健康的生活、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师便可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自然中,以真实的体验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内涵,加强学生认知。例如,在讲解“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时,学校方面可积极主动联系当地相关机构,提前组织好学生,共同前往机构进行亲自学习、亲自体验。在学生游览完毕,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撰写报告以及心得体会,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求[3]。

四、充分利用音像资源

生物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其趣味性的发挥。当代学生所接触到的生物课堂大多枯燥无味,所接触到的课程资料也只是文字、图片,类似信息并不能对学生形成有效吸引,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音像资源,将枯燥的文字信息以动态的视频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刺激学生的眼球,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资料。以“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教学为例。在正式开展教学活之前,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下载一些视频资料。视频资料中包括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风景状态与环境状态。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这些素材,利用视频中内容的直观对比,给予学生刺激。教师可利用这些资料对学生形成引导。如“为什么相同的地方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哪些?”如此,学生所接受到的视觉冲击与心灵冲击会更加强烈,其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也可激发自身的道德认识与德育素养,完善核心品质。其次,教师可利用动画资料。在初中阶段,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复杂性较强的生物结构,如植物细胞结构、动物细胞结构。以“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为例。如果只单纯地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很容易会引起学生的思维混淆。但若想要直接带领学生观察这些结构,对于部分地区初中院校来说稍有难度。所以,教师可充分利用动画资料,为学生展示知识细节,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理解,明确各组成部分的关系[4]。最后,教师可利用音频资料。以“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不同动物的叫声,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样的动物会发出这样的叫声?在哪些季节或哪些时间才能够听到这些动物的叫声?动物发出这些叫声的原因有哪些?利用生动直观的听觉刺激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打造浓厚教学氛围。除此之外,在当前的社会中,网络技术对于大众所形成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索网络资源,以此既能够拓展学生的见解,也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理念。例如,在讲解“传染病和免疫”这一部分时,教师可提前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做好整理。在课堂上,通过彼此互动、相互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为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成果。这一方式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充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总结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教材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本土资源、音像资源以及媒体资源,其具有极高的丰富性、广泛性,能够辅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利用课程资源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错误教学思想,不要继续坚持应试教育理念,单纯带领学生学习与考试相关的信息。如此一来,即便其能够挖掘出多样的教学资源,也无法真正地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世界,无法发挥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昌友.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36.

[2]彭芳.新疆乡土生物课程资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8.

[3]刘芙蓉.农村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应用现状的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8.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技术;生活;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在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各个领域都蓬勃发展。人们已经解决了吃饭温饱的问题,而目前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了众多领域,其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主要涉及的科学内容有工程原理与生物细胞和生物组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应该用全面正确的眼光探讨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让生物科学技术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而服务。

1当前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今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其都将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们与社会发展的脚步。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研究生物科学技术的起步较晚,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各种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生物科学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1]。刚开始的起步阶段,生物科学技术只在医学制药中涉及,经过不断的科学探索和研发,渐渐将生物科学技术推广到生态、农业及医疗范畴,比如人工合成胰岛素,为糖尿病疾病患者研发新药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粮食短缺吃不饱的问题,不仅使农业技术得到了提升,也表现出生物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积极应用;将其与保护海洋的环境相结合,不仅让海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清洁,也大大改善了海水的质量。倘若可以将其全面的实施于环保工作中,则我国急需解决的环保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还有涉及其它领域的,也都有其一定的发展战果[2]。尤其可喜的是生物科学技术已经慢慢表现出和其他技术的融合趋势。

2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生物科学技术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其都将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们与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生物科学技术的影子,生物科学技术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生物科学技术很大一部分是应用在医药领域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内容:第一,生物科学技术研发制造出了灵敏度、精确性高的医疗设施。第二,生物科学技术研发配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倘若用传统方法制药,根本没有办法生产,而且其相应的生产成本也会很高。因此这些新型药物拯救了身患疾病的患者。第三,生物科学技术还研发制造出了基因工程疫苗、菌苗,有效的预防了传染病的传播。在环保领域,生物科学技术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很多废水,为了净化这些废水,科研人员利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菌种净化水质,使废水中的细菌得到降解,保证处理废水的稳定化、无公害化及资源化;在新能源的开发领域,科研人员结合生物科学技术对植物实施改造基因工程开发出可再生新能源[3]。不仅如此,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可以利用细菌净化环境,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地球的发展。农业领域相对于其它领域来讲,发展比较迅速,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利用转基因技术,不仅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其产量,与此同时,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对抗病虫的农作物也趋于成熟,且已经开始使用,效果显著,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倘若在牲畜饲养方面利用生物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抵抗力,而且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疾病的发生。

3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消极作用

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尤为令人重视的是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科研人员培育的转基因农作物确实使产量得到了提升,但在人们食用过程中,有一些人出现了过敏现象。不仅如此,有很多农作物种植在不适宜的地方,大大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沙漠化更加严重;虽然利用生物科学技术研发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减少了疾病的困扰,但滥用抗生素不仅会使病情更加严重,还会因食用不当会产生抗药性,极大的影响患者身体的恢复;克隆技术的发展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出现了器官移植等现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综上所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有其积极一面,与此同时也有其消极一面。所以,人们要正确全面的认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李佳然.现代生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1):242.

[2]李欢宇.现代生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8(2):143-144.

[3]曹秋娥.浅谈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利与弊[J].中学生物学,2004(4):10-13.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技术;生活;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在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各个领域都蓬勃发展。人们已经解决了吃饭温饱的问题,而目前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了众多领域,其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主要涉及的科学内容有工程原理与生物细胞和生物组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应该用全面正确的眼光探讨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让生物科学技术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而服务。

1当前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今21世纪,生物科学技术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其都将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们与社会发展的脚步。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研究生物科学技术的起步较晚,但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各种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生物科学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1]。刚开始的起步阶段,生物科学技术只在医学制药中涉及,经过不断的科学探索和研发,渐渐将生物科学技术推广到生态、农业及医疗范畴,比如人工合成胰岛素,为糖尿病疾病患者研发新药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粮食短缺吃不饱的问题,不仅使农业技术得到了提升,也表现出生物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积极应用;将其与保护海洋的环境相结合,不仅让海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清洁,也大大改善了海水的质量。倘若可以将其全面的实施于环保工作中,则我国急需解决的环保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还有涉及其它领域的,也都有其一定的发展战果[2]。尤其可喜的是生物科学技术已经慢慢表现出和其他技术的融合趋势。

2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生物科学技术有任何的新突破、新发现,其都将很大程度的影响着人们与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生物科学技术的影子,生物科学技术已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生物科学技术很大一部分是应用在医药领域里,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内容:第一,生物科学技术研发制造出了灵敏度、精确性高的医疗设施。第二,生物科学技术研发配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倘若用传统方法制药,根本没有办法生产,而且其相应的生产成本也会很高。因此这些新型药物拯救了身患疾病的患者。第三,生物科学技术还研发制造出了基因工程疫苗、菌苗,有效的预防了传染病的传播。在环保领域,生物科学技术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很多废水,为了净化这些废水,科研人员利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菌种净化水质,使废水中的细菌得到降解,保证处理废水的稳定化、无公害化及资源化;在新能源的开发领域,科研人员结合生物科学技术对植物实施改造基因工程开发出可再生新能源[3]。不仅如此,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可以利用细菌净化环境,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地球的发展。农业领域相对于其它领域来讲,发展比较迅速,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利用转基因技术,不仅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其产量,与此同时,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对抗病虫的农作物也趋于成熟,且已经开始使用,效果显著,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倘若在牲畜饲养方面利用生物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抵抗力,而且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疾病的发生。

3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消极作用

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尤为令人重视的是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科研人员培育的转基因农作物确实使产量得到了提升,但在人们食用过程中,有一些人出现了过敏现象。不仅如此,有很多农作物种植在不适宜的地方,大大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沙漠化更加严重;虽然利用生物科学技术研发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减少了疾病的困扰,但滥用抗生素不仅会使病情更加严重,还会因食用不当会产生抗药性,极大的影响患者身体的恢复;克隆技术的发展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出现了器官移植等现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综上所述,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有其积极一面,与此同时也有其消极一面。所以,人们要正确全面的认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然.现代生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1):242.

[2]李欢宇.现代生物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8(2):143-144.

[3]曹秋娥.浅谈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利与弊[J].中学生物学,2004(4):10-13.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这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径和方法。正由于有了这些对生命世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及获取较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观察、量化、求证和思考等,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的确立,将使我国生物学课程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将有助于生物老师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严格地定义科学素养会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去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描述,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务。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实施中学生物学课程方案。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理科课程分科设课的国家、地区或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课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共同完成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国BSCS(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知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BSCS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论述。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东西,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学生在刚刚进入中学生物学课堂时,他们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按照澳大利亚生物教育家DavidMorgan博士的观点,学生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学生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人也不会达到课程目标的100%。但他们所有的人都应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也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该研究所还将这种连续的生物学素养分为4个水平,分别是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了解了生物学素养的特点,有助于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实现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自强,郑春和等.《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6](美)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生物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5篇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设置

本课程自从2007年在我校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以来,根据学校对本科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于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开设。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方法、应用基础等内容。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发展,理论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基本建立。通过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已逐渐形成本校建设的特色课程。21世纪,生命科学全面快速发展。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趋势,在新办生物技术专业基础之上,2009年我校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然而,新办生物科学专业的困境是专业范围宽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高效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每位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认清的首要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我们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在培养学生方向定位上,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方向,兼顾生物制药等,但又与生物技术的培养方式不同。由于细胞工程是由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工程学等学科理论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崭新学科,因而被设定为新办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必修课程。

细胞工程课程在生物科学中的开设,是以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同时,将本课程的学习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生物制品的开发和应用、疾病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教材方面,以李志勇编著《细胞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基本教材,以杨吉成编著《细胞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利国编著《细胞工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等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教师队伍配置方面,既有细胞生物学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细胞工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全部由既具有扎实生物工程学相关知识背景,又有基础细胞理论与实验技术背景的骨干教师承担。

细胞工程教学内容的设定与改革

细胞工程课程的特色,是以细胞工程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为课程教学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理论的讲授与技术方法过程的介绍并重;在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既有本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又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尤其是以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背景,为本学科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通过将现有技术的原理、应用归纳,与本学科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讲解相结合;从内容上,客观系统地反映本学科相关领域应用前景、重点研究方向和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根据教学计划,细胞工程在我校总学时设定为80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30学时。本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在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修完之后进行。细胞工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又与以上学科大不相同,本课程教学是以技术方法的原理为基础理论的学科,因此实验与理论教学并重。细胞工程课程的理论课程内容,根据研究对象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分别为: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培养计划,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与调整。课程的内容重点在第一部分细胞工程概论与基本技术和第三部分动物细胞工程[1-4]。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6篇

2012年湖南湘潭也出了一道类似的给予材料题,然后用材料中的信息解答问题,并深入研究,考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交流的能力。这些试题都是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识图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些设计新颖的试题既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考生从未见过,但考生只要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会领会题目的意思。近几年,中考生物科学探究分析题多为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题型,这类题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大,但有不少考生大致明白题目的意思,而无法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或图表来正确表达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例如:2012年浙江温州卷第32题就是这样,“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同学们都知道这个知识点,但是要设计方案来验证,学生又觉得有难度,很难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来正确表达探究步骤,这样的题对于学生来说很有难度。2010年福建龙岩卷的第40题也是这样的类型,内容是“淘米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道题从我们平时常见的生活实际入手,感觉很简单,但是考查的是整个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与实施控制变量以及得出结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考查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较难的。

二、对中考生物科学探究复习教学的启示

1.按照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的要求,确立有关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内容解读:教材中涉及的探究活动:(1)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3)探究鲫鱼的觅食行为。(4)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5)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6)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7)脉搏与运动的关系。(8)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9)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10)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11)探究根长长的主要部位。(12)探究果蝇的发育过程。(13)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14)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15)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2.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操作新课程标准针对提到的探究实验,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参加科学探究某些方面的活动,还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因此,要安排一些可行性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知探究的步骤,例如:(1)让学生在家里发次豆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2)测试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什么样的马铃薯块能够萌发等。在这些实验探究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设置对照实验,注意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等。

3.重视科学探究实验过程的思考在生物科学探究复习时,要教会学生思考整个探究过程,包括实验原理、提问的问题、假设、实验设计、实验实施过程以及结论的得出。首先,要思考并理解实验原理中所包含的知识;其次要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结果),数据,问题并分析解释其原因,思考如果改变实验条件,变量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现象);最后对实验结果(或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反思。对探究过程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7篇

1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设现状

开设伊始由于主讲教师围绕各自的科研方向讲授,因而没有形成系统教材[2].迄今为止,由于相关学者和科研人员对发育生物学领域研究的重视,国内外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发育生物学教材,有国外的英文教材,也有我们国内学者编著的中文教材,如使用面较广的由张红卫老师主编《发育生物学》,在综合性大学生物学及生物技术专业、医学等[3]使用较多,从开始开设发育生物学课程到现在不到四十年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发育生物学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领域新的热点和研究成果都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世人的视线中,因此教材内容也在不停地补充.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不一样,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使用的该课程教材也不尽相同.从总体看发育生物学在我国还处在起始摸索阶段,还未能形成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和遵循的成熟的课程体系,当然也有了探索和完善的空间.2009年起,我校为了生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将发育生物学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但相比其他同类院校就晚了很多(如2002年曲阜师范大学开始给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开设发育生物学,山东德州学院2004年就开设了该课程)[4].经调查进入新的世纪,本科院校的生物学专业2/3的院系先后开设了该门课程,1/3的院系也有了开设该门课程的计划,但由于师资等原因,暂时不能开出.且不同的学校,该课程的类型设定不同,多数设定为专业限选课程,少数设定为专业必修课程或专业选修课;课程计划学时不尽相同,一般授课学时36学时左右,实验学时30学时左右,但多数学校设有开设实验课;教学时间安排不同,有的在第6学期开设的.有第7学期开设的.

2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设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5].因为发育生物学在国内外起步较晚,所以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从事过发育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性教师,只能是从相关的学科,比如组织学与胚胎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转型的教师,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都存在缺乏专业的、完整的发育生物学知识体系这样的情况.这是我校和其他地方性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我校发育生物学课程就是由遗传专业教师来讲授.第二,课时偏少.虽然综合院校和其他老牌生物科学专业课时基本控制在36学时左右[6],如宁波大学,理论课时为34,我校开设伊始课时也是36学时,学习效果却不很理想,因为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开设课时都是参考基础较好的综合院校的做法,但忽略了面对的教学对象不一样等问题,就我校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学生基本是刚刚过二本录取分数线或是其他职业高中生源,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内容无法在同样时间领会掌握.第三,开设时间偏后.主要是考虑到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已经学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我校跟其他一些院校一样安排第7学期开设发育生物学,但没有考虑到生物科学专业历来是考研的生力军,第6学期后,大多数学生基本已经确定学习和考研方向,对此时段开设的课程也仅止于学习及格,即使有部分同学觉得该课程内容新颖,知识面广,更新快,奈何时间关系也不愿深入学习,因此学习积极性并不高.第四,课程知识体系庞杂.涉及到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胚胎学等信息相互交叉融合,逻辑性比较强,比如体轴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有遗传学的知识,有细胞生物学的信号转导内容,还有胚胎学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而现在课堂上一般以传统的讲授和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反映发育生物学很难、不好理解.教学效果不佳.第五,教学实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发育生物学实验投入的时间经费相对较大,一些院校如德州学院、长治学院以及怀化学院都还未开设发育生物学实验课程,许多经典实验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对这样一门观察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的发展来说,这也是及其不利的.

3对发育生物学课程设置及常规教学过程中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生科专业首先是调整发育生物学课程开课时间,从第7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课时为48学时,周课时为3节.现在一些重点大学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也都将课时量提高到54课时,湖北民族大学、长治学院对发育生物学课程课时量也有了相应的增加.开课学期也都放到了第6学期.此时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已经讲授完成,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考研方向未定,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多数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这样对很多喜爱该课程的学生就多了一个学习和选择的机会,因为现在考研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很大一部分同学是竞争同样的学校同样的专业,难免会产生“同室操戈”的现象,多一门选择方向可以避免因专业建设不成熟而给有志向的学生造成损失.对专业教师学科背景有待加强的现象,可以让教师通过提前进修或是提高自己的学历来增加对发育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理解,了解发育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备课时首先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生物科学本科生,要求他们掌握的是发育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概念和知识,掌握并理解基本原理.

太过抽象或复杂内容则应尽量简述,同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安排上应该从发育的基本原理着手,再根据模式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在依次出现的发育现象中,掺入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突出重点难点,真正做到深入浅出解决“知识抽象”这一问题.发育生物学很多的内容都是通过模式生物的发育过程来说明问题的,例如:无脊椎动物的线虫、海胆、海鞘果蝇等脊索动物文昌鱼及脊椎动物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7],这些生物从受精到受精卵到胚胎再到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与机制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物种的发育特点和模式,这样将庞杂的知识体系系统化,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很难、不好理解”了.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山东德州学院从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等方面着手[8];兼用讲解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多采用讲解式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通常适用于一些核心、基础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的讲解,比如发育生物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胚胎的器官系统发生的内容,应该应用讲解式教学.而涉及生物体轴的形成及有关干细胞发育分化的问题,则可应用探究式教学[9].

一来检验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一定在课堂上将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解完了,根据一些内容选择一些权威的科研论文,从研究者的角度去探索发育现象,加深对专业术语的了解,有些学校如广州药学院则将发育生物学的热点研究内容及现状灵活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0].另外对有些内容,比如说卵裂这一部分内容,不可能在课堂中所有的卵裂形式都一一讲授,可以讲一到两种典型卵裂方式,然后以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比较直观的了解各种裂解方式的特点,然后再布置学生课后去查阅并下其他动物的卵裂方式与课堂上讲述的有何异同.这样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介入教学过程中,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浙江海洋学院就通过精心选择一些课外专业的阅读资料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另外,课外可适当开展课外主题活动.课外主题活动在一些院校多个专业都有出现,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校发育生物学由于经费设备问题没有开设实验课,因此想通过1-2次实验类的课外主题活动来稍加弥补.

生物科学原理范文第8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程群之间也存在诸多的遗漏、重复以及衔接不当的问题。如“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课程群中生物化学讲授的线粒体与能量代谢、蛋白质的合成与翻译内容,“人体结构与功能学课程群”中的细胞生物学也涉及而且课时较多,而很多新颖的研究内容却由于课时限制无法传授。

课程群内部各门课程间存在较多重复及衔接问题

很多内容课程群内部多门课程都有涉猎,重复内容较多,如DNA的复制、基因的转录与加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原核与真核细胞的表达调控等诸多内容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门课程都有涉猎,而且都作为重点内容,重复内容较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重复学习,学习兴趣不高,而当前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等学生感兴趣,希望学习的内容却由于课时限制无法传授,存在较大的衔接性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课程群各学科间教学内容进行内部优化改革。另外,课程群实验教学内容也存在诸多纰漏,实验内容仍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大多实验课教学是与理论课教学相对应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单一、重复严重[6]。

课程群管理模式的滞后

虽然生物科学专业开展了课程群授课模式,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7]。承担各门课程的各个教研室分属于不同的系科,不能充分的将各门课程有机的整合,尤其是缺少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促进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合理的“专业课程群”课程管理模式。因此,要想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迫切需要对生物科学课程群进行整合与优化,系统规划一个新的改革方案,切实有效的解决课程群间重复、衔接及课程群管理问题[8]。

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工作基础

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群在2006年进行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修订的时候,已打破了生物学和医学各课程间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状况,率先建立学科课程群教学体系,鉴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通过不断的优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设置课程模块构成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模块下由课程群构成主体。1.人文社科课程模块:安全教育、就业指导、体育、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大学计算机基础。2.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化学课程群(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免疫生物学、流式细胞技术、实验核医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4.专业课程模块: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群(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与酶工程)、遗传学课程群(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制品概论、生物统计学、生物学综合实验(含生物化学实验、生态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蛋白与酶工程实验、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探索性实验)、临床医学概要。5.专业技能模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