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

职场心理论文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研发;应用

1引言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1]。铁岭市河长制办公室依据河长制工作中对河湖综合管理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运行环境,在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对现今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并设计研发了铁岭市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服务全市河长制工作。目前,已经通过了前期研发、系统测试、试运行、系统调试、项目验收工作,经过了1年的正式运行,系统稳定,运行效果良好[2]。

2信息管理平台的研发

2.1研发任务分析

在服务对象方面,平台建设主要针对河长制办公室、河长、河长辅助体系、社会公众四大类用户对象进行服务。业务应用方面要满足河长掌握河湖基本情况、组织领导管理保护、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严格河长工作制度、实现项目进展管理、督查指导量化考核、加强群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支撑河长制工作决策等日常工作管理的基本需求。数据收集处理方面,根据河长制工作要求,系统涉及的管理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动态监测数据和业务数据三大类。数据的来源采用资料收集、调用其它信息系统、巡查上报、人工更新填报、平台自动生成等。性能需求方面,由于涉及数据量大、业务面广、用户众多,要求系统在运行效率、系统可靠性方面具有较高的性能。对软件系统的各类人机交互操作、信息查询、图形操作等,应做到实时响应。调用的地图查询,应在3秒内查询结果并将结果传输到客户端供用户查询浏览。平台须支持1000以上用户同时在线并发访问共享平台。

2.2研发方案设计

依据平台四大研发任务设计信息管理平台的总体框架,包括四个层面:三个终端用户系统、两个体系,如图1所示。在服务用户层面分为河长制办公室用户、河长用户、河长辅助体系用户以及公众用户四大类用户。在业务应用方面,依据河长工作实际需要建立河长制综合管理系统、河长APP及微信工作号三个终端用户系统。在数据采集处理使用方面,依据采集的技术数据、动态监测数据、业务数据、公众投诉建议等数据,建立基础信息、空间、动态监测、业务管理、其他五大类数据库。

2.3研发技术支撑

平台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运行环境,以实现最大程度资源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考虑铁岭市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的综合管理需要、本项目研究内容特点、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软件方面采用了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思想及当前业界主流的开发技术,系统采用B/S的框架结构,可以跨平台、跨操作系统、多终端的要求,同时,依托云计算、3S、SOA、J2EE、组件、基于HTML5的多终端支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设计研发了铁岭市河长巡河APP。

3信息管理平台的成果与应用

3.1保障环境建设

基于现有电子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完成铁岭市河湖管理保障环境体系。如图2所示,为信息管理平台的云中心。云中心包含电子政务云资源中的服务、网络、安全等设备资源。

3.2资料整编处理

根据铁岭市河长制工作情况,结合“一河一策”等相关资料,充分收集水利、环保、城建、规划等不同部门数据,整编完整的铁岭市河湖资料档案,并实现河湖数据档案的电子数字化处理存储。对其中的河湖水利要素进行电子地图处理,利用GIS平台构建铁岭市“河湖一张图”。所有整编数据存放于铁岭市电子政务云中心,安全可靠规范。

3.3数据库及数据服务建设

根据铁岭市河长制工作情况,结合“一河一档”及水利行业数据标准规约等资料,将整编的河湖数据进行标准数据库建设,建设完成河湖5大标准库(基础信息库、动态监测库、业务管理库、空间库、多媒体库)。与此同时,构建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数据接口,接入各类外部数据,满足同级部门的数据交换问题。

3.4三大终端用户系统

3.4.1河长制综合管理系统河长制综合管理系统服务于总河长、市县两级河长制办公室及市县两级河长辅助体系单位。如图3所示,包括平台首页、基础信息、监测中心、文档汇总、工作管理、事件中心、考核管理、宣传通知、平台联动、系统功能等十大功能模块,以一套闭环化的业务流程与综合信息的展示满足工作需求。

3.4.2河长APP主要服务于各级河长,包括一张图、基础信息、水文监测、水质检测、我的河湖、政策法规、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任务目标、工作动态、河湖巡查、事件处理、通知公告、考核通报、指令传达、线路导航、抄送事件等技术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巡河人员通过在手机上安装河长巡河APP,快速准确方便的解决了在河长巡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4.3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是主要面向社会公众的微信平台,作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渠道,通过移动媒体的方式公开河长制相关信息,实现面向公众的信息统一推送,并提供河道投诉与评价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公示、河长履职、公众参与三个功能菜单。

4结语

铁岭市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河长巡河工作的制度精细化、信息全面化、沟通实时化、治理科学化,提供了科学治水、动态治水、管治合一的综合河道环境监督治理平台,为河道环境监督治理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鹏,周辰光.人工智能技术在河长制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8,3:173-174.

[2]张爽.铁岭市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应用特色及效益分析[J]水利信息化,2018,3:173-174.

[3]倪娜娜.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研究与应用[J].水与水技术,2019(9):173-175.

[4]瞿伟力,杨琼,赵章品.“河长制”电子信息化实践与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8,5:9-13.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试制和试验现场核查的基本原则是要保证产品的真实性,通过对现场留存的批生产记录、档案等资料进行核对,达到证实产品真实生产并按要求做试验的目的。目前,审核员在工作中发现存在对留存资料进行擅自改动的现象,无法确定是曾经生产和试验过程中的正常修改还是编造虚假内容,难以如实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产生了造假的漏洞。能够及时收集当时试制和试验现场的信息,也可以为后续审核员的现场核查工作提供有效辅助。

2试制试验现场信息化管理思路

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科学有效提高核查水平和审评质量,开展对试制试验现场实时数据收集分析以供审评决策参考,结合实际要求,笔者认为,要构建一个流程清晰、操作简便、信息共享的电子系统,以下几个事项在建设中需予以重点关注。

2.1做好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工作一方面,申请人需依据时间顺序,及时完整填写保健食品试制、试验信息,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除此之外,还应对信息数据的唯一性做出限制,同一数据不得反复修改;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依据申请人填报的信息辅助完成试制及试验现场的核查工作,对信息负有保密责任。最后,系统中还可增加“填报时间”项,可自动生成信息填报时间,以此监督申请人是否及时填报生产信息。

2.2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根据试制现场实际情况能够确定生产过程的重点,因此,需要填报: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生产期间许可证许可范围及许可期限、原辅料生产企业、批号及数量、原辅料入库时间、原辅料检验项目及时间、生产起止时间、生产的批次信息、成品检验项目和时间、成品入出库数量及时间、注册检验抽样信息(时间、批次、数量)。根据试验现场实际情况能够确定试验过程的重点,因此,需要填报:检验机构送检信息(产品名称、检验机构名称、送检时间、受理编号、受理日期、批次、试验项目、数量、变更信息)、报告签发时间。

2.3强化便捷有效、准确查询、统计和信息公开功能在保证数据及时收集的同时,还应做到对填报信息进行汇总、分类、筛选及简单的统计工作,有利于对申请人、生产企业、试验机构、产品信息等方面进行分类监管。根据实际需要,还应当增加监管部门与申请人之间的互动,可包含简单的信息及消息反馈收集等工作。

2.4注重与上下游数据信息的准确、顺利交互作为保健食品注册初审的前置数据采集系统,其后台数据管理、交互集成等应用均可与北京市食药监管局的“行政许可事项电子审批系统”共享平台,与保健食品在产品种信息对接,形成“研制→注册→生产→经营”的完整的信息结构。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

1.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使学生社团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进行。如创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读书征文竞赛、写作比赛、语言艺术表演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为主,校外实践补充。校内有针对的活动是普遍形式,但仅限于校内学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参与的热情会逐渐降温,尤其是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新鲜感随着大学生活的熟悉,逐渐褪去,对于校园的一些活动开始无所谓或者冷漠。怎样让他们继续保持实践的热情,我们的有效办法是把他们带出校园,到社会去实践。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初步见效。对于2008级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到永宁纳家户进行语言文化调查。对于2009级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宁夏西海固文学采风”。此行学生们了解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在宁夏师范学院听取了关于西海固文学的讲座。对此次实践,学生的看法如何?笔者跟踪调查了其中的109名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对这次西海固文学采风的实践形式,你的看法是什么?”调查结果是:选择“好,有助于学习”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有助于了解宁夏”的有46人,占42.2%,选择“好玩,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11人,占10.1%,选择“不好,对学习意义不大”的有6人,占5.5%。合并前两项的数据,很明显地表明80%以上的学生对此次实践的看法是肯定的,只有15.6的学生是否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实践可行。可行但是否有效呢?这又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在学生的实践成果里找到了答案。这次实践,学生的任务是,在实践结束后每名学生撰写两篇于文章,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关,文体不限。最后学生的文章,分组交给相关的教师评阅,评阅教师的普遍认为,绝大部分学生的文章有内容,有感情。我们能看到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创作素材,提供了认识社会的机会。这印证了古人的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的实践成果,很能体现其效果,而且这个效果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目标。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高职生应具备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别于专业岗位能力,能让高职生成功和自信地展示自己。“交流与表达”课程侧重培养高职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培养策略是角色扮演。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交流与表达;角色扮演

1高职生应具备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生是未来的职业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基础能力。这些基本(基础)能力有别于专业岗位能力,能够伴随职业者终身,是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应用,以帮助他们成功、自信地展示自己。这些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8项。这8项能力可以分为两类: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是就个人而言的,数字应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能力属于职业方法能力。社会活动中的个人不仅要保证基本生存,还要保持基本发展,这就需要具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就是职业社会能力,它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1]。2006年教育部在16号文件中提出:“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职业核心能力的新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这些岗位技术更新快、智能化程度高、技术复合性强,劳动者如果不善于学习,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又没有改革创新精神,就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是工作完成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工作流动速度加快,终身职业不复存在。不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成为社会的必需。高职生掌握好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做到在任何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同时,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2“交流与表达”课程可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着力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其根本在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此,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除了拥有共同的职业方法能力外,另有各自的侧重点。如数学偏重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偏重于外语应用能力,“交流与表达”这一课程侧重的是职业社会能力中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表现在生活中就是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2]。这种能力不仅是职业岗位的需求,更是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且相互制约,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让生命延续,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孤立的个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给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生活中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孔子也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而学习与生活中的“友”,恰恰需要通过沟通来维系。虽然人类已进入科技时代,许多工作岗位都出现了以机器取代人力劳动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正趋于消失。与之相反的是,当今社会对人与人的和谐要求远胜于人与机器。毕竟,真正的社会是无法被互联网完全复制的,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的英雄同样需要面对来自现实的压力。正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更需妥善解决完成某项工作时与他人不可避免的摩擦与碰撞。高职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他们未完全踏入社会之前优先进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无疑对其今后扮演好各自的社会角色有重要的意义。

3角色扮演策略在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课堂中的角色扮演就是给一组学生设定某种情境,由小组成员担任某个角色,设计语言动作并出场表演,其余的学生在一旁观看,同时注意与培训目标相关的行为。表演结束后,师生共同讨论观看和表演时的情感体验。角色扮演能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增加对自己和他人感情的感受力,由此为个人发展提供一个潜在的机会。基于社会生活的“交流与表达”课程被分为5个教学情境,即社会交往、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答辩、求职与面试、日常办公和业务工作,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角色扮演是“交流与表达”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策略之一[4]。

3.1生活中自我的扮演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女、父母、祖父母、领导、群众等,由于这些角色的到来自然而然,非有意而为之,因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多重角色的扮演者。“交流与表达”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扮演身边人、身边事,令他们身处特定环境,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如社会交往情境中的“交谈”这一章节,为使学生掌握谈话技巧,可试着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即兴表演,再现校园中的各种情景。如“宿舍初见”、“校园偶遇”、“借阅图书”、“老乡见面”等情景,展示的是如何把握时机、引发话题的技巧;“老师训话”、“母子交谈”、“劝说和好”等情景,表现的是怎样及时转换话题、避免谈话进入僵局的技巧;而“老友来访”、“记者采访”、“实话实说”等情景,呈现的则是以静制动、从容应对的技巧。尽管学生的表演有些稚嫩、刻意、不成熟,与专业演员不可同日而语,却因为贴近生活,又是由身边朝夕相处的人一起扮演,因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浓厚。带着兴趣学,效果自然不一样,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初步显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这就是在“做中学”。

3.2学习角色的换演高职生求学的最终目的自然是完成学业,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毕业前的临门一脚是准备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论文的写作对高职生来说是一大难题,要解决问题,要言之成理,要见解独到,还要达到数千字以上,关键是写完还要说。接触不多,要求又高,因此,在教学时宜删繁就简、从易到难:每小组集体完成一篇专业性的论文,分工合作,最终推选一名代表做论文答辩,该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小组其他学生可以代为回答,不影响小组成绩。一个小组答辩时,另一小组成员扮演答辩老师,其余小组在老师提问完毕后,可以继续提问、点评,以此类推。整个活动现场,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论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这种做法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过一把“老师瘾”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鉴赏力与理解力,贯彻了“学中做”的原则。除此之外,求职面试的情境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如果说求职者是本色扮演,面试官就是角色错位。面试官通常有分温和型和严厉型。模拟面试时,一组学生演温和型的,一组演严厉型的。温和者意在让求职人轻装上阵,不存紧张心理,完美地表现自我;严厉者则是考验求职人的意志,看他们能否不被外在的气势所压倒,仍然保持自我。课堂上,扮演面试官较之于求职者难度更大,此类人物他们见过,但自己没有经历过,所提问题要适时、适量、适度,对度的把握不太容易。上述两个情境中都形成各自的团队,无论是答辩老师还是面试官,都以小组形式来组织活动。小组同学关系融洽的则配合较好,平时交流不多的小组就默契不够。练习情境结束后,教师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对各小组表现也做出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随着小组活动的增多,各组的协作会越来越自然、默契。

3.3职场人物的预演都说商场如战场,职场亦然,为使学生有一身过硬本领,尽快融入社会、融入职场,不被社会所淘汰,高职院校作为“新兵训练所”,承担着非常繁重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交流与表达”课程自第三个情境起,开始模拟公司的运营模式,教师和学生全部转入职场角色,教师任董事长,班长做总经理,每个小组各自负责一个部门。学习办公室工作情境时,由虚拟公司的办公室安排会议事项、日常工作,董事长做职业培训。接待人员如何对待上级领导、下层群众、平行部门,如何介绍人物、介绍产品、介绍单位,在实地预演中展示。至于产品的推销、海报的制作,不仅要求学生对本单位的产品足够了解,还需有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作为职场新人,往往易犯的错误是颠倒了职场精英们的办事顺序:有时间去做,知道该怎么做,最后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职场精英却是:我知道该做什么,我知道该怎么做,我有时间去做。将“交流与表达”课程的后3个情境设计成职场模式,便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精英的办事三步骤,以期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

4结语

当然,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对全程加以控制和指导,按步骤进行。首先教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角色的知识,其次要求表演投入情感,第三要求扮演时完全进入角色,第四要求表演把握分寸,不能过于夸张,不能脱离活动的目标。通过角色扮演,“交流与表达”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创设了良好的人际氛围;学生个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开始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达到了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EB/OL].(2011-10-29)[2015-08-05].

[2]谢丹影.浅谈职场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156-15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积极创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开展课程改革,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

1.2推进双化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依托校院合作平台,进行护理实训中心扩建和改建,将实训中心建成高度仿真,具有人文环境、职业氛围的仿真医院,实现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同时,借助临床学院开展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建设。

1.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1)整合院校师资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临床学院优秀护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开展兼职教师教学化培养。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实施“同聘用、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进修等,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兼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申报教师系列职称,举办专兼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兼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临床骨干参与教学工作。(3)解决专职教师注册和下临床问题。专职教师均要进入临床学院学习,教师注册、临床实践均在相应临床学院完成,提升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4推进校院协同育人(1)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并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临床护理过程搬到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顶岗实习时,组建由6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承担150~200名学生的实习指导、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提高了护生顶岗实习质量。(2)依托医院资源,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各临床学院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针对临终护理,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合作,以“仁爱”为主线,以“关注生命、发挥专长、服务社会”为宗旨,成立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与心理护理。

2成效

2.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3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10—2013年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获部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42项,市级荣誉36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显著“,临终守望:用爱心点亮生命”生命关怀实践被评为宁波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爱心互助社被评为宁波市精品社团等。

2.2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近3年立项各类教科研课题64项;撰写论文124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申报专利7项,其中1项已产业化。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开展多项实用技术培训,包括首次开展的国培项目———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培训项目,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培训,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班等,共培训八千人次。

2.3行业引领作用日趋显现

受相关部门及卫生机构委托,开展了宁波市养老机构规范和评价标准两个行业标准以及浙江省医学护理类专业高职单考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的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委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承办了行业技能大赛并开展专业人员、行业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起到了助推行业发展的作用。

2.4校内外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2.4.1护理专业改革得到护理同行的认可国内有百余所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在全国会议上多次受邀报告改革经验,供兄弟院校参考借鉴。

2.4.2改革成果在校内全面实施“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在校内各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3级护理专业实施,还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相关课程、实训资源、图书等共享。

3结语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裁;商务英语;实践课程设计

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是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实践中体现学习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课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这也是确保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达到《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目标之一。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是指个体在自然的情境下对未知情况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表现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Sternberg,1988)。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确保学习者对未来社会环境适应的基本要素,能力培养是过程性的,学习者需要通过引导才能够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容一方面联系学习者之前的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整合以及交际能力和情感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引导学习者走出校园,满足职场发展需求。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目标明确指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了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创新和应用相结合。因此,大学阶段的教育在深化传统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学习者在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和创新技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

二、商务英语实践课程设计研究现状

课程设计是商务英语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对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以理论研究和吸收国外现有成果为主。对商务英语的实践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四个方面:

1.基于实践能力的课程设计。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从探讨实践能力的含义、结构、培养对策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他们认为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种活动范畴,其本质是由活动目的决定,这也是教育目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解决好“技术地实践”“道德地实践”和“科学地实践”的问题,从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孙智昌,2016),因此实践教学也要从活动的目的出发进一步设计教学形式和内容,结合真实世界的职场情境和交际事件。

2.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设计。该研究侧重于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和对实践情况的探讨。通过对学习者的就业预期和实际就业环境需求的调查了解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开发、师资、教学理念、课程开发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和需要的条件,也指出了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提倡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教学设计前提是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李凯,2011)。这些研究也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教学模式。

4.结合国外“顶石”课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研究顶石课程,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多元教学理论,以“全人教育”思想为课程目标(张学良,李辉,2017)。结合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情况,这些课程具体的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评价标准和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并且以《商务计划》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案例(佟敏强,2015)。以上研究主要探讨了有关实践能力的构成、当前的需求分析现状调查和可借鉴的课程设计方法,这些研究或者侧重于学校的教学课程和理论的研究,或者从从业者的视角探讨实际的工作需要。然而如何将教学模式与工作情境和交际事件相结合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对真实商务工作情境下的话语交际事件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从经验的角度去分析当前的需求情况,所选择的实际工作场合和岗位也比较有限,缺少这些真实的商务情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在探讨商务英语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将结合体裁理论探讨真实交际事件的体裁特征,从真实的商务交际事件视角设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让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基于体裁理论的商务话语实践

20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对语篇研究从关注语言表层的词汇语法描述转向关注语篇的内在结构、意义和功能。体裁的定义已不再局限在特定的语篇类型上,而是语篇所体现的社会行为,这些有相似的语言特征、结构特征和社会功能的语篇形成某一类特定的体裁模式,使用者可以利用这样特定的模式对某种重复现的情景做出反映。这也表明人们在认知交际事件的过程中可以事先了解该交际事件具有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即体裁结构。基于体裁理论的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把每种商务活动或商务交际事件视为一种体裁,学习者要了解该事件的体裁结构,分析每种体裁活动的交际目的、所需专业知识和使用的话语情况等,将这些体裁活动以书面语或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Bhatia(2004:18-22)在探讨话语多模态模式(Multi-perspectivemodeofdiscourse)的研究中,从教学视角构建了书面话语的四空间模式(four-spacemodel)。该模型包括四个空间,分别是:文本空间(textualspace)、策略空间(tacticalspace)、专业空间(professional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space),为实现话语的某一特殊目的,各空间相互合作。Bhatia认为文本空间主要分析话语的表面内容,包括在教学上对该话语的特殊目的性学习,第二个空间是把话语视为一种体裁,在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语言层面,主要是体裁事件的内容和涉及到的体裁知识。第三个空间是话语的专业实践,是话语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的应用,使用者需要具有与交际事件或活动相关的大量专业知识。在社会空间中,话语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这个空间需要的是社会语境和语用知识,在该空间中,话语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产出,话语使用者对社会语境和语用知识的使用体现出其在社会空间的活动范围和专业身份。Bhatia的话语研究说明,话语的产出从语言、交际事件的结构、专业知识到社会语境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基础理论到社会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开始,了解不同的商务活动、学习相关的商务领域专业知识,最后通过自身在真实的商务情境下的交际产生最终的话语,这些话语最终以不同的书面或口头体裁形式产出,可能是商务报告、研究论文、项目建议书、口头分析报告、案例分析等。毫无疑问,这些体裁的产出是基于Bhatia“四空间”模式,缺少任何一个空间的内容都无法完成。

四、基于体裁理论的实践课程设计模式

本研究在Bhatia专业话语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课程框架,该框架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体裁知识、语言知识、专业知识、话语实践、体裁产出。每个关节中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反馈,这些评价标准包括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相结合最终形成反馈,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在体裁知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环节主要在教室中由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完成,话语实践和相关的体裁产出是在学生实际的实践和完成交际事件之后产出,每个环节伴随评价,完成话语与体裁任务后形成最终形成反馈。体裁知识是指与体裁事件有关的知识,如:体裁事件的概念、交际目的、交际情境及情境特征。语言知识主要关注的是不同体裁事件对应的语言特点、内容和结构,商务英语实践课程基本都在商务英语本科教学的最后阶段,在该阶段学习者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因此在该阶段更多从篇章和语篇分析层面探讨某一特点交际事件的语言和结构特点,而在专业知识上更多探讨如何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环节,例如,回顾之前的商务导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设计或分析某一产品的营销策略。话语实践环节是学习者根据已经学习的体裁事件的特征和所需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完成交际事件并产出相应的体裁。

五、《商务调查与实践》课程应用案例

《商务调查与实践》课程是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在第六个学期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该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培养学生商务研究方法,培养国际商务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国际商务英语话语实践能力,为毕业生迅速走向职场,适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内容包括商务调查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其中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与文献调查,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以人种学研究方法为主,还包括商务调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课堂任务包括: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商务和专业研究调查报告分析、课堂辩论等形式对相关商务调查中的概念、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在授课过程中,商务调查有关的体裁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分析、问卷调查、观察维度表、访谈提纲等。在课堂中,教师对每种体裁的体裁知识和语言,内容和结构特点进行讲解,之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相关体裁的实践。以文献综述为例,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什么是文献综述以及它的交际目的等内容,之后指导学生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锁定检索关键词和选择所需文献等。在此基础上,介绍文件综述写作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并辅以范文说明。学习者在课下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根据自己研究内容撰写文献综述。教师收到学生的写作后,点评其是否满足了文献综述的内容、格式和语言等相关体裁特征,并和学生探讨改进建议,学生根据反馈对写作进行修订。最终上交的作业将由三位老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阅并给出反馈建议。

六、结语

本研究从体裁视角设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探讨了学习者从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到创新的过程,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基于体裁的课程设计不仅包含课程中话语体裁的种类,还包括对话语复杂性的探讨,话语体裁的产出过程并不只是写作和文本的创作过程,而是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下的实践。然而,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同时也要求商务英语教师能够了解商务英语所具有的特殊目的英语中的诸多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语言讲授,还要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正如Hyland(2002)中所说“特殊目的英语的学习包括了读写技能和在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具备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应有专业的实践技能,这意味着教师要同时具备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2]李凯.“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设计—基于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3]孙智昌.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6(2).

[4]佟敏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黑龙江大学《商务计划》“顶石”课程设置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5(5).

职场心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CLIL;学术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学习需求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科交流的全球化和英语使用的国际化,英语成为高层次学科学习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必要技能。对专业性较强的医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其快速准确获取先进医疗信息和传递自己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是以英语为媒介的互联网、国际性学术会议或期刊,具备一定的医学英语交际能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外语教育也在经历着一场从传授语言知识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转变。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学术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术英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在各项能力的培养中尤其注重听说能力1。

2.概念界定

2.1CLIL“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

(CLIL)是指将外语作为教学用语来教授如地理、生物等非语言类课程,是欧盟提出的一种兼顾学科知识和外语学习的具有双重教学目的的教育模式2。20世纪90年代初CLIL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该教学模式认为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注重语言形式与内容教学相互融合,即语言是学习内容的媒介(medium),内容是学习语言的源泉(resource)3。

2.2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即在学术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者跨文化学术交流的能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要求交流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还要熟悉西方文化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规则和规范,以保证学术交流活动高效顺利进行4。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和以英语作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意识和信心。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三十年来,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类别之一,学术英语教学已经在国外许多大学蓬勃开展。学术英语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涉及与学习目的有关的教学,Jordan把学术英语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两种。EGAP侧重各学科英语中共性的东西,即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学生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讨论等。ESAP侧重特定学科的语篇题材及职场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培养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英语教学在我国刚刚起步,蔡基刚(2012)指出学术英语更注重培养交际能力,主要培养与学科领域内的同行进行交流的能力5。目前,国内开设学术英语交流课程的高校不多,部分重点高校在学术英语交流教学方面也是刚起步不久,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增设了国际会议英语这门课程,并编写了教材,但远未达到学术英语交流的教学目标。因此,相关的教学研究文章也不多见,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数量来看,截止2017年5月12日,探讨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文章有9篇,与医学生相关的只有一篇(刘九茹,2016)。本研究尝试运用CLIL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借助TED等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结合医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学术英语听说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其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目的。

4.CLIL理念下医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需求、内容、途径)

4.1医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

学术英语教学是直接面向学习者特殊需求,目的十分明确的英语教学,其核心理论是“需求分析”。学术英语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在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学校院系的专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6。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全球化时代使中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对外交流活动被广泛运用,我国医学事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社会对既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医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需求下变得比以往更加迫切。学校院系的专业需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国际化,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英语为媒介的职业和学术交流能力,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相关专业院系的学科领域发展,也可满足医学专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要转向学习者、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开展学术英语的基础。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医学生,将越来越多地被要求用英语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听专业课程和讲座,撰写综述和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宣读和讨论,出国游学和留学。对医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能使其真正成为“英语+专业”的双翼人才。

4.2CLIL理念下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内容分析

CLIL课堂强调知识和语言的整合,语言成为构筑知识、进行思维的工具,知识赋予语言表达的意义内核。其教育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用非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课堂交际成为连接文化传递、内容传授和认知发展三者的中介。在内容方面,CLIL课堂突破了传统语言课堂的语言输入局限,通过另一门语言来学习学科知识,基于此,本研究选择自英美国家的网易公开课,尤其是来自TED-TALK,TED-ED等有关医学学术主题的视频,赋予语言学习真实性和现实性意义,提高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这种学科内容与认知发展的密切关系也能促进学习者和教师的参与度和学习动机。最终达到促进学习者运用语言构建知识和表达知识,为今后职场或学术领域的交流打下基础的目的。在文化方面,CLIL课堂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作为通用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理解并包容不同的文化视角。

4.3CLIL理念下学术英语交流

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1)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研究己不可能在缺乏交流的状态下进行。利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是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把握相关学科前沿、从事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学术工具。(2)CLIL理念下构建“听说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马广慧和文秋芳建立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变量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模式,英语听力与口语能力分别对英语写作能力有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这说明英语听说能力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听说写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听说+英语陈述汇报(课内、课外)+写作。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学术讲座,在课堂进行听说训练;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作同一主题的英语陈述汇报,学生们准备英文陈述的过程也是直接参与、主动获取自己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在和教师共同探讨学术英语表达技巧中也加深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最后为学生营造实际、有效、与学生真实写作任务相符合的环境,提高其学习动力。该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

5.结语

在以往学术英语听说的研究的基础上,CLIL对于学术英语听说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可以很好的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者对课程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有助于其学术英语听力、口语水平的提升和知识的内化;从授课者出发,将学科内容和语言学习相融合,可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将专业学科知识和语言学习融合一体,学生利用语言来学习学科内容,而语言作为学科知识学习的媒介在促进学科内容学习的同时也为二语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将听说结合起来,加大“说”这种输出性语言实践活动,将“说”巧妙融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说促听,盘活旧有的“惰性知识”,提高语言吸收效率。因此,深入探讨CLIL理念下医学生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研究,对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和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术英语体验和语料,增强其实践、研究、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学术交流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契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关于较高层次和更高层次的要求,适应国际竞争和交流,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符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适应高等教育开展研究性与实践性教学的需要,融合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高校学术英语存在的理论依据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6:12

[2]盛云岚.学术英语的语境化教学[J]外语界,2015(5):37

[3][1]CLIL纲要[EB/OL].[2011-12-10]

[4]刘九茹.中医药专业人才英语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66

[5]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