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 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发情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 信息——文化场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理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15104近年来,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以及一些服务行业,如酒店和旅游行业的职业培训机构对中职英语教材的需求日益迫切,而现有教材或是专业不对口,或是过深过繁,既不切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中职英语教材尤为紧迫。夏纪梅在《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对课程设计“应当有基本的标准”,并引用了Furey提出的4个标准——理论依据、学生目标、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可评性。Furey的课程设计标准中,第一个就是“课程设计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在外语教材开发中,学科理论直接关系教材编写目标、教学模式设定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选择和安排。目前国内对中职英语教材开发的研究多集中在开发过程上,缺乏理论方面的研究。将教材开发理论与中职英语教学结合的研究更空缺。中职英语教材开发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职教特点。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学校行业英语创新系列教材《酒店英语视听说》[1](以下简称《酒店英语》)。该教材的编写依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中职英语教材开发中突出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特点。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提升学生素质、重视能力培养,与职业教育目标和企业对学生的从业要求不谋而合;建构主义提倡的情境式、合作式教学应在教材中有所体现,从而帮助教师和学生建立模拟职场,使中职英语教材能充分体现行业要求。一、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基础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在马斯洛[2]看来,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马斯洛的人性本善论、固有潜能论和内在价值论等理论为基础,与单纯的知识获取相比,人本主义教育更注重人的情感和能力发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为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本主义课程观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尊重学习者的情感与要求,恢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课程坚持“面向完整的学生”,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职英语教材编写要把满足学生心理和情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把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

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教材整体构架、文本选择编排、练习设计、知识导入、活动安排都应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形成规律,深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能引起学习兴趣,开拓自我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中职英语教材开发首先应研究中职学生特点,编写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不容否认的是,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其英语水平大多不高,不少中职生甚至连简单的英语问候、自我介绍都不会。因此,若不加倍努力,更难以掌握职场英语。

中职英语教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中职生英语基础差的实际情况。教材要难易适中,浅显易懂,易于中职生理解和掌握。《酒店英语》的主编和参编人员大部分来自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了解中职学生情况。在编写之前,深入调查,根据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教材编写以简单实用为原则。在课文中没有生僻单词,涉及专业内容也只采用一些基础词汇代替专业术语,但在附录中,又补充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和补充所需知识。课文中没有复杂、深奥的语法和句法,大部分是简单句、短句,有恰当的注释,力求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酒店职场英语的特点。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曾雪梅,等基于教育理论与职教特点的职教英语教材建设

中职学生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基础差,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挫败感非常强烈,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学习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英语学习更让他们头疼。解决此问题,中职英语教材的趣味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趣味性首先体现在直观方面,教材版式设计应该活泼新颖、色彩丰富而协调,文字排版疏密合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酒店英语》全书的色调以浅蓝色为主,给人清新宁静的感觉。该教材每一课不同板块的风格均有变化,板块之间界限分明,避免产生视疲劳,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此外,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如果课文都是英文,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应该适当穿插中文注释、知识补充等。更重要的是,一本能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内容上应避免材料单一,相较于枯燥的文字呈现,学生对视频和音频材料更感兴趣。《酒店英语》就是将文字、音频和视频有机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产生良性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英语教材结构以知识接受为本位,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理论下以反复灌输语言知识,重复练习为主要过程的语言学习流程。这样的教材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不仅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而且,由于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教育应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应该与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紧密联系。中职英语教材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职业的双重能力为目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语言运用能力。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推荐和提倡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和目标,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任务型教学法提倡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与真实情景相似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3]。任务教学法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应用为动力、目的、核心,能够体现语言价值的教学模式”[4]。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下的中职英语教材内容应体现语言技能与职业要求的结合,以完成相应的任务为核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学生掌握语言使用和职业技能的双重能力。《酒店英语》教材分成“前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三部分。每一部分首先列出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Competency Standards),如第一部分的标准为“能用恰当的语言招呼客人,能帮助客人预订房间”等。根据能力标准几乎每一板块都有明确的任务,而且与行业能力要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能够运用专业英语知识,完成订房服务,处理突发事件等职场任务。“视听”之后还专门有“说”和“角色扮演”部分,设计了酒店业职场会遇到的问题,或工作中的场景,让学生设法应用学到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该教材还有一个专门纠错的板块“shocking to find”,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独树一帜。这个板块根据正反材料相结合的科学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反面材料,学生观看视频后找出并纠正语言和职业方面的错误。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判断和纠正错误过程中强化知识建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教材应着眼于学生完整人格的构建,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全面发展。学生是有丰富情感和经验、人格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教师和教材也不应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材的编写应当以尊重学生个人情感和经验为前提,创造一切条件促进学习,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酒店英语》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中职教育特点,而且由于该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人本主义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后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更完整的人格发展。

二、建构主义:情景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建构模拟职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建构,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通过相互之间和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然后被学习者个人获得[5]。与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的学习是主动的、具有社会性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任务和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是社会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有意义的学习只产生于社会行为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意义建构” “情境” “合作”和“会话”四要素。

首先,“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最终目标,并贯穿于其他三个要素。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较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经验,将这些性质、规律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学习应当是学生在“真正的”(authentic)学习环境,或与真正的环境相接近的情境中进行[6]。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对已接受知识的主动建构。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职学生还缺乏职场环境。国内的中职学校超过一半以上没有实习基地,学生真正接触国外游客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情境创设对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十分关键,而教材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Ackerman提出的“认知学徒”[7]学习模式主张学生学习知识要像手工学徒一样进行实际的操作。针对现实问题和企业要求,《酒店英语》通过音频和视频材料把native speaker 请到教室,通过材料中演员在酒店职场的专业表演,以及组织学生的观后练习活动,把实习基地搬到教室,再现酒店业的职场情境。

建构主义指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获取的知识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材应该促进这种建构。《酒店英语》通过音频和视频材料,为学生提供比单一文字材料更有效的刺激和输入。首先视听材料比文字更有趣,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在以视听方式呈现职场场景时,学生会对视频中职场人员的表现作出判断和反应,不仅能模仿从业人员的地道口语,还能学习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等。

此外,《酒店英语》将情境式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在音频和视频部分布置了相应的任务。这些任务大部分不与提供的材料机械对应,而是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3名男性傍晚到酒店住宿,作为前台的接待员,你该如何做?要用到哪些常用的表达? 学生在观看视频或听音频材料之后,对职场英文表述、服务态度以及规范形成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教材还设置了句型和表述练习。重要的是,教材的大部分练习不是机械记忆或反复训练,而需要学生听说结合、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和“会话”过程紧密相连,合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而会话是合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并验证假设、讨论与解决问题。从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会话和合作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论,学习首先是在共同的语言文化中向他人学习,然后才转为自己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找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然后获取新的知识。对于中职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同伴可以帮助自己找出差距与不足,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中职英语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获取与操练需要通过合作会话的方式进行。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不同,除强调语言能力,还要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合作的学习方式使纯粹的语言课堂变为模拟的职场,合作伙伴可以是客户,也可以是从业人员。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式学习要求中职英语教材提供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酒店英语》的练习以会话形式为主,听力和视频板块都要求学生模仿对话,或仿照课文自己组织对话。“Discussion”板块启发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合作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办法。“Role Play”环节可以是pair work,也可以是group work,该环节不是简单模仿视频或音频材料,而是根据提供的条件、假设和要求等,完成职场任务,处理在职场可能遇到的突况。会话的形式就是合作学习的形式,中职英语的学习形式必须通过会话合作的形式进行。

三、结语

与普通的英语教材开发不同,中职英语教材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从业能力。教材应为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教材开发的理论统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能力发展,而非知识灌输。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职英语教材开发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前提,以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内在价值和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通过教材建立模拟职场,解决中职学校缺乏实习基地的问题,通过模拟情境进行职场练习,使中职教育与职业导向紧密联系。总之,中职英语教材开发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突出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郑毅,杜刚.酒店英语视听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3]丁小蕾.基于任务教学法的英语听力研究综述[J].教育论坛,2011(5):94-97.

[4]李欣.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4-66.

[5]BRUNING et al.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M]. Third Edition. Columbus: Printice-hall,1999.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导向 应用写作教学 职业意识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实际写作技能为目的基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起,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应用文写作在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方面都有广泛的实用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越是进步、发展,写作这种古老而又常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就越发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目前应用型和职业技术院校大多将《应用文写作》开设为通识课或选修课,其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胜任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笔者所在的独立学院面向全院本、专科学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通识课,意在使学生掌握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学生重视不够。同为公共通识课,《应用文写作》不像《大学语文》有文学意蕴,不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为考研必备,也不比《大学体育》类的课程接人气,学生普遍将其列入边缘课程,学与不学一个样,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于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其次,教学时间有限。应用文内容庞杂,种类有几十种,与学生学习生活、未来职场关系密切的有十多种,本科16学时的教学时间安排对于文种繁杂的应用文只能是走马观花、一扫而过;再次,教学方式我弧Sτ梦男醋骺纬唐重理论阐释,教师大多都采用讲授法,即按照文种的类别,依次讲授其文种特点、写作格式、例文分析、注意事项等。教法较为程式化,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弱化了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实践证明,优秀的职场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尤其在现代社会职场中需要具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沟通关系、处理事务的能力。鉴于上述情况,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固定化的考核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就业和职业为导向,强调课程价值指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包括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职业的能力。

一.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课程目标

为用而作是应用文写作的源动力,实用性是应用文的基本使命。本质上,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服务的,应用文写作作为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能力之一,集中体现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当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明确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更不必说国家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申论文体。基于此,应用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实用、应用的角度出发,从职业、就业的目标设置课程。

为了增强职业意识,不同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有所体现,因而在教学内容就不能整齐划一、一刀切,除了通用的几种党政公文和常见的日常事务文书计划、总结外,不妨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梳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种,罗列出教学重点。以本校为例,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法律事务文书;酒店旅游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礼仪文书,如演讲稿、欢迎辞、开幕词等;金融、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是经济事务文书;广告专业侧重讲授广告词、广告策划书等。虽说本校通识公共课教材统一,但教师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还可结合专业特点,自主补充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种。如工程项目的专业在教学中开设招标书、投标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增加网络新闻、微博的写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让教学内容与未来职场息息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写作应用文的兴趣和热情,那么,职业意识的需要将成为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直接驱动力。

二.模拟职场任务,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应用写作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文种类别以章节编排,党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信息文书、毕业论文等是编写的普遍体例,其中文种理论阐释的比重偏大,从概念、特点、种类、结构到要求,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分析。教师若参照该体例进行讲授,对学习者而言,应用文写作的理论性与实际情景脱节致使其积极性不高;对使用者而言,缺乏有效的实践训练致使学难以致用。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如何让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实用又够用?这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其核心是“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以使学生有能力从容应对那些对职业、对生计以及对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该教学理论即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各要素,为学生设置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情景,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据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职场情景,模拟职场工作任务,从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职业为中心可为解决当前写作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以笔者所在的法商学院为例,培养的学生其就业对象大多是企业,所以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各类应用文种的拟写和使用将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综合考虑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等维度,采取项目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写作任务和写作情景,有针对性的设置职场求职、职场策划、职场沟通、职场事务几个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每一个项目中模拟职场任务,将学习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习内容与职场任务高度对接。如职场事务项目中虚拟一个“新产品会议”,工作任务中首先要召开新产品研发工作会议(会前的的计划、通知,会后的总结、简报、纪要等),然后新产品研究信息(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产品说明书等)。通过职场任务的步步推进和典型工作场景的设置,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兼顾了应用文写作所需的语言技能和胜任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三.借力微课互联网,创设职场情景

学习写作理论,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纲要。而应用文文种类繁多,课时偏少,如何理解、消化写作理论?如何准确驾驭文体写作技巧?如何实现理论到职场场景的能力转化?作为一门行文规范程度较高、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应用文写作不妨借力信息技术和微课程的高效优势,变革传统重讲授和例文式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时长短、主题集中、内容精要、视听结合效果震撼,在短短几分钟内聚焦写作理论的重难点,缩短教学讲授时间,以可视化和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写作理论和写作案例情景。鉴于典型的写作案例是学生陌生的、具体的职场情景是学生未曾接触的,学生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很难主动地将学习中的“知”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在具体的应用写作实践中,作者是谁?在整个事务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文种写给谁看?他和作者关系如何?撰写的应用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写好之后在什么场合使用?一系列处理写作应用文类需要的组织、协调、应变、创造能力借助互联网资源和现实性的职场情景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写作的技能,培养学生在职场工作中的对具体事务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处理信息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集中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预留更多的实际写作训练时间,教师可以创设职场情景,把写作任务放在情景之中,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职业人的身份实战演练。如总经理下达年度工作计划,要求超额完成任务,设计部电脑设备陈旧请示更换新电脑,销售部人员紧缺申请增加人手。在模拟整个职场事务中,加深学生对几类文书的理解和运用,纠正写作知识的偏差和疏漏,在一定意义上,微课为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

四.评估职业角色,拓宽评价途径

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由一张试卷来决定,一场考试和一两次作业的考核与测评容量有限、手段单一,致使学生临时突击、背诵写作知识要点来应付,但机械记忆写作理论知识并不能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下,毕竟生活和职场都是动态而真实的。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建立多元、动态、科学的评估体系,即考察写作主体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模拟的职场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行文过程中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进步程度等动态表现。这种评估体系重在全面评价学业成就,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的潜在能力。

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意识、职业角色、职业能力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在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教师在模拟职场情景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各种表现:比如学习、写作态度是否认真主动、积极探索;任务的完成是否进入职业角色,技巧运用如何;学习、写作的成果格式是否规范、表词达意是否妥当等。教师要及时指导和记录相关信息,确保评价过程的准确性。

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主场在课堂,检验学以致用的舞_在社会生活和职场。测评职业写作水平即是评估是否实现了职业角色的培养,是否在角色的体验中认知、承担了多种职业能力的锻炼。例如学生为校广播台的投稿,为院系活动提供的应用文稿,为实践基地完成的项目稿甚至撰写的中期论文,都可以纳入课程综合评价体系,因为只有重视写作实践,才能让应用文教学的“学”与“用”真正联姻,才能切实的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助力。

结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职业和岗位,教师应该从课程的目标设置、教材内容的整合完善、教学方式的变革、评价体系的多元科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要素出发,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不断强化职业角色意识,通过写作训练和实践最终将应用写作的技能转化到就业和职业应用的广阔天空。

参考文献

[1]张军.现代应用文书写作教程(第二版)第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刘晓伟.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应用写作.2015(03)・

[3]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06).

[4]杨谨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刍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05)

[5]曹洁萍.谈高职应用文教学职业角色的培养与实现[J].职业与教育.2007(09).

[6]赵春辉,孙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0)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 专业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入手,着重分析和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和举措,从而对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过程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就是“专业文化”的建设。

专业文化是指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

市场营销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而应将其作为一门实训主导型的课程。市场营销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需求日趋扩大,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把“知识复合、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由于高职学校的专业很强的职业性特点,能否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也称为衡量一个专业发展优劣的指标之一,为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是一个成熟的专业,除了应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优秀的师资、一流的实训条件外,还必须有成熟的专业文化。优秀的专业文化是专业成熟的标志。

为此,积极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寻求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专业文化建设就成为职业院校引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统一规划,总体安排。

专业文化建设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在专业定位准确、专业发展目标明确、专业设施条件完善、专业常态管理规范等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历史的积淀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并做到长期坚持,积极推进,才能逐步形成。专业文化建设包括专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师生专业行为总纲及专业行为细则的确定。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师生统一专业思想,逐步对专业核心价值观认识趋同,学校要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奖惩制度等保障师生遵循行为总纲的有关措施,使师生的行为受到规范、约束和强化,以逐步形成学校所期望的专业行为习惯。此外,还必须在专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规章制度的完善、师资培养工程的导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有序推进,不能零星地、孤立地、随心所欲地实施。这样,专业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全局“一盘棋”,才能使其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引领专业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具备一定的水平后,借鉴历史积淀、瞄准未来发展,对专业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和科学运作,只要能长期坚持、不断完善,随着量的积累,必然能实现质的提高。

转贴于

(二)校企合作合作打造特色的专业文化。

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培养教育,其办学目标就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相关行业输送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突出对职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也逐渐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要构建真正有职教特色的学校专业文化,就必须实行“校企结合”。在职业学校建设学校专业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有利于职业学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利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方向的把握和内涵的丰富。“校企结合”最基本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理论知识教学才能符合实际,企业文化教育才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才能对毕业生的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专业归属感。

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经过教师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最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如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培训,每年暑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定期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企业家、高校教授等来校讲学,以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境界;成立各专业名师工作室,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为课程改革添砖加瓦,为校企合作、教科研、产学研贡献力量。学校通过表彰奖励、优先评聘职称、优先安排各类培训等强化手段,进一步引领教师成长,让教师能从主观上提升自己,从根本上增强自己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结语

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形象的。我们不能因为无形而忽视它;也不能因为具体而司空见惯。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维度,它既能促进职业人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是职业人优秀专业素质,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庆祥.试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2]马迎霜、李平.职业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品牌(理论版),2011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递性。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信息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使传递性成为“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就是说,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会对其未来输出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但高校组织的松散性特征却拉长了传递的链条,为“蝴蝶效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叠加性。“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虚拟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话语权的无国界、无时空、无限制,虚拟世界中拥有话语权的教职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保留这份话语权,相反,虚拟世界中不一定拥有话语权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这份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教职工往往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教育对象的过程,反对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教育对象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教职员工接受动机,启发教职工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弥漫性。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的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时间越长,教育效果也会累加,形成平时我们所说的“泡菜效应”。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时间上的全过程

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一个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受教育对象“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如南方人独有的细腻与大西北人的粗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6]。二是指“场”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场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就能同时起作用,也正是在时间的整合下,“场”才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作用对象发生质的飞跃,而必须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太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太接触本行业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业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下几百公里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7]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页。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递性。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信息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使传递性成为“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就是说,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会对其未来输出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但高校组织的松散性特征却拉长了传递的链条,为“蝴蝶效应”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2)叠加性。“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虚拟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话语权的无国界、无时空、无限制,虚拟世界中拥有话语权的教职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保留这份话语权,相反,虚拟世界中不一定拥有话语权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这份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教职工往往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教育对象的过程,反对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教育对象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教职员工接受动机,启发教职工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弥漫性。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的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时间越长,教育效果也会累加,形成平时我们所说的“泡菜效应”。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时间上的全过程

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一个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受教育对象“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如南方人独有的细腻与大西北人的粗旷就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6]。二是指“场”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场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就能同时起作用,也正是在时间的整合下,“场”才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作用对象发生质的飞跃,而必须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太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太接触本行业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业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下几百公里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7]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页。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高职专家型教师;能力研究

一、专家型教师概述

专家型教师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在《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原型观》中他指出专家型教师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专家型教师也是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结果。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说明:“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久的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培养专家型教师对于我国教师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应用型学科,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市场营销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策划方案写作等能力是专业必备能力。

三、高职教育的特征

强调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的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宗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教育部有关《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也指出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高职院校现在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的特点对于专家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社会对于具有专业技能劳动者需求巨大,社会需求决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专家型教师培养,没有足够数量专家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合格员工,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专家型教师培养必须强调专业性,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专家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市场营销专业是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文科专业,研究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特征,确立高职专家型教师模型对于探索高职文科类专家型教师培养路径,提高高职教师总体水平,丰富我国专家型教师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的调查

六、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特征解析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人认为,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和为学生解答人生的困惑。高职人才的培养靠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传统的“工匠型”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亟需大量高素质的教师,尤其是专家型的教师。面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所进行的包括《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与分析》、《销售通路管理》、《销售计划与控制》、《推销与洽谈》、《产品终端推广与维护》、《客户服务与管理》、《小企业创办》九门销售岗位群项目制课程的改革,亟需培养营销专业的专家型教师。通过封闭式问卷专题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我们认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特征表现以下方面:

(一)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主动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理念:最重要占62%,重要占38%。”,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具有潜心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培育新人的高尚师德。热爱祖国,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身正为范,德高为师,对高职学生有爱心、信心和耐心,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勇于进取,努力探讨、运用和总结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企业为主)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TAFE教育)以及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厚积薄发,形成自己独特的高职教育教学风格。“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具有“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最重要占64.67%,重要占35.33%。”

(二)具有优良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

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具有职业教育理论、专业专长、相关学科、职业技能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学法理论,具有精深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营销实践的操作技能,能以宽厚的教育理论、丰富的知识内容、最新的学科信息、现代教学手段来实施市场营销教育教学。同时还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并能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完善的教学监控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不仅善于用辩证的观点思考和总结教学,引导学生去探求现象的本质及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还善于从专业交叉、对比与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其复合的专业知识是高度职业化、组织化、系统化的,并能灵活运用。

(三)具有丰富灵活、高效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2010 年参加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荣获一等奖和近几年的浙江省营销师职业技能大赛和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取得一、二、三奖的实践体会,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尤其是作为浙江省精品课的负责人,能够带领教学团队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还要有对日常教学工作驾轻就熟的能力,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对一”老带新,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课内外实训、顶岗和毕业实习、完成项目制课标的制定、课程教学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等。

(四)具有突出的教科研和教改实践能力

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科教研能力主要体现在(可多选): 其中,撰写专著、编写教材、教学成果占12.67,、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占9.33%,申报课题、撰写专著、教学成果占9.33%。”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有教科研素质,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具有创造性,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新知识及最新职业教育理论,把握营销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市场营销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提炼和鉴别出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信息,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新颖、独特、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提出质疑,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职业教育理念。

(五)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你认为学校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该具有“双师型”素质能力调查显示:应该具有“双师型”素质能力最重要68%,重要占3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我校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必须有营销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还应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各种渠道,与工商企业保持联系,在利用所拥有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开展咨询、调研活动中,取得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既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也增长了自身的才干;既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又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我校成立的“中小企业营销服务中心”就是由专家型教师带来学生开展日常教学和实战营销的。

总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特征集中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能力、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既要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又要与行业及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践,日积月累,螺旋上升的过程。面对当今高职教育的教育改革和学生未来就业和岗位的选择,任重道远,只有立足高职教育的一线工作,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就一定能成为具有为高职教育事业献身,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较高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有丰富企业教育实践经验、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联;基本功能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及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而展开。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他们具有双重优势:同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出校门就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又有大学以上的专业理论与知识。

2.专业设置市场性。教学内容摆脱了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专业设置具有相应灵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3.课程开发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为高职“埋单”、提供就业岗位。

4.教学过程协作性。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双方不仅有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合作层次,实现了“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含义及特点相互区别,但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联系

1.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培育人、塑造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已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教学效力,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搞就业,培养市场需要的“精品”学生——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技术、有底蕴、有创新的人才。

2.教学内容相互依存。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些教育内容只有融入和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之中,才能富有实效性和穿透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技能,而是因为缺乏基本就业能力。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自大,脱离现实,或是忽视专业,急功近利,或缺乏择业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等优秀人格品质。

3.培养模式基本相融。从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上来看,以就业为导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示出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两个基本维度来规划课程,就是要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就是要兼顾学生即时性需要(当前就业的需要)和超前性需要(终身发展的需要),并以此来整合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学历性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从而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拓展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事实上,在培养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蕴涵着一定的实践导向,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并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力图使每个人在其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完善。它不仅隐含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表达,也蕴涵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手段与途径的规定,两种培养模式已表现出统一与融合的趋势。

三、以就业为导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1.突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根据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统招生与单招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课程目标上,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和人才标准。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重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2)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性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课程实施的和谐性。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3)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分类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即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不同具体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都有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继续发展。

2.突出知行结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组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通过参观、考察、网上调研,使学生接触社会,促进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了解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很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性认识。二是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三是渗透职业指导教育,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职业指导师、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作关于劳动力状况、就业形势、岗位要求、职业生涯设计、应聘技能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就业能力。

3.突出教师的职业性,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要突出它的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必然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经验。随着高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必须顺应其需要,创新“三师型”内涵,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具有类似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如讲师+工程师等+就业指导师)的专门人才。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具备能够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学业后期前移至学业早期,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随着高职学制的改革,学时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越发凸显。如何办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以该岗位“必需”、“够用”为度。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为突破口,突出实践的作用,增加实践的课时,加大实践的分量,让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其导引、激励、兴趣、深化的特殊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拓宽学生知识面,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关键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突出训练性和教材建设突出适应性。树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就业思想和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自我修养中提高,在职业活动中强化,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既可以做一名能工巧匠,从“灰领”晋升为“自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又可以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的变化而随时更换职业岗位,应对将来社会和职场的各种挑战。

2.动力功能。目前,许多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远未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所谓的“正课”与“副课”关系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学可不学,对自己的人生成长并无实际意义,因而对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内在驱动力,这种认识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就业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是把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实现教育与市场接轨,体现毕业生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零距离对接”的教育理念,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深刻理解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时代和社会对自己提出的素质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注社会,探索职业发展前景,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业、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启发性的思想政治论课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自觉地把个人的专业学习、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变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高职专家型教师;能力研究

为了科学、客观、系统地得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进行访问。问卷以封闭式题目为主,调查范围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调查对象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管理者、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其中,教学管理者40份、市场营销专业教师60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50份,共回收调查问卷120份,回收率为100%,并抽取了一定比例的问卷进行电话复核,以检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为120份,合格率为100%。调研内容主要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能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科教研能力等13个方面。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方面,对调查问卷获取的原始数据,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分层处理。定性方面,主要对收集的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得出客观的结论。

一、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调查显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主动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理念:最重要占62%,重要占38%,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同时还要具有潜心教育、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培育新人的高尚师德。热爱祖国,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具有为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二、具有优良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

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具有职业教育理论、专业专长、相关学科、职业技能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学法理论,具有精深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成果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营销实践的操作技能,能以宽厚的教育理论、丰富的知识内容、最新的学科信息、现代教学手段来实施市场营销教育教学。同时还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并能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较强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完善的教学监控能力。

三、具有丰富灵活、高效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该具备5到10年的教学经验:最重要占67.33%,重要占32.67。教师的职业能力素质是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要求具有教学经验丰富,能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同教学情境,作出迅速准确地预测和自如地调控,以出色的教学设计和多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设备的能力、教学成果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善于凭借敏感的信息意识,运用多种媒体广泛收集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善于将获取、处理信息的技能传递给学生。

四、具有突出的教科研和教改实践能力

调查显示:你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的科教研能力主要体现在(可多选):其中,撰写专著、编写教材、教学成果占12.67,、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占9.33%,申报课题、撰写专著、教学成果占9.33%。可见,市场营销专业专家型教师应具有教科研素质,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具有创造性,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新知识及最新职业教育理论,把握营销专业发展的最前沿的信息,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市场营销的教学活动中,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提炼和鉴别出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信息,并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新颖、独特、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观念提出质疑,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职业教育理念。

总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特征集中表现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比赛、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的能力、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既要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前沿,又要与行业及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等方面。

参 考 文 献

[1]曾玉华.论专家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3,1(3)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 专业文化

一、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过程中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几乎很少有人关注,这就是“专业文化”的建设。

专业文化是指在长期专业发展的实践中积淀和提炼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本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导向性、约束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能驱使师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原动力和支持力。

市场营销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而应将其作为一门实训主导型的课程。市场营销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对市场营销从业人员的需求日趋扩大,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把“知识复合、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由于高职学校的专业很强的职业性特点,能否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也称为衡量一个专业发展优劣的指标之一,为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但是一个成熟的专业,除了应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优秀的师资、一流的实训条件外,还必须有成熟的专业文化。优秀的专业文化是专业成熟的标志。

为此,积极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寻求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具有专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专业文化建设就成为职业院校引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营销专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统一规划,总体安排。

专业文化建设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在专业定位准确、专业发展目标明确、专业设施条件完善、专业常态管理规范等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历史的积淀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并做到长期坚持,积极推进,才能逐步形成。专业文化建设包括专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师生专业行为总纲及专业行为细则的确定。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师生统一专业思想,逐步对专业核心价值观认识趋同,学校要制定考核管理办法、奖惩制度等保障师生遵循行为总纲的有关措施,使师生的行为受到规范、约束和强化,以逐步形成学校所期望的专业行为习惯。此外,还必须在专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师生专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规章制度的完善、师资培养工程的导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推进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有序推进,不能零星地、孤立地、随心所欲地实施。这样,专业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全局“一盘棋”,才能使其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引领专业发展。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具备一定的水平后,借鉴历史积淀、瞄准未来发展,对专业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和科学运作,只要能长期坚持、不断完善,随着量的积累,必然能实现质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合作打造特色的专业文化。

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培养教育,其办学目标就是针对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相关行业输送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而是体观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突出对职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也逐渐成为职业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也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要构建真正有职教特色的学校专业文化,就必须实行“校企结合”。在职业学校建设学校专业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有利于职业学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利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方向的把握和内涵的丰富。“校企结合”最基本的途径是走出校园,到企业中去,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文化理论知识教学才能符合实际,企业文化教育才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才能对毕业生的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专业归属感。

专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只有成为教师的共识,经过教师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群体文化,最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如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国内外培训,每年暑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定期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企业家、高校教授等来校讲学,以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境界;成立各专业名师工作室,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为课程改革添砖加瓦,为校企合作、教科研、产学研贡献力量。学校通过表彰奖励、优先评聘职称、优先安排各类培训等强化手段,进一步引领教师成长,让教师能从主观上提升自己,从根本上增强自己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结语

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形象的。我们不能因为无形而忽视它;也不能因为具体而司空见惯。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维度,它既能促进职业人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是职业人优秀专业素质,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庆祥.试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2]马迎霜、李平.职业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品牌(理论版),2011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以满足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真正的市场营销人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及评价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所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市场营销的职业中,而且当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进行职位更换时,这些能力依然能够帮其顺利进入职场并得到良好的发展。一般来讲,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而社会能力则主要是指学生在进入职场后所面临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等。可以说,方法能力能够帮助市场营销人才更好的适应工作,而社会能力则帮助市场营销人才更好的适应职场和社会,这些都是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职业能力。人才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的能力的竞争.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具备更大的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为了保证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以满足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对在校学职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强化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分析营销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细化实施培养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2.2在校园隐性课程中养成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课程建设,切实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2.3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认识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认识职业核心能力对从事营销职业的重要意义,在一定层面上应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2.4在工学结合中磨砺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在企业营销岗位上的实践,将职业核心能力与具体营销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检验营销人才培养质量,锻炼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5加强教师团队能力培养,夯实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

关键要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管理的弊端,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团队能力培养指针,组织适合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核心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为了考核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高低,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市场营销是一个“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职业 ,市场营销理论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累积都是学生个人今后职业提升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每一个实训项目的实施,将学生应该掌握的不同的知识点及应具备的能力溶入其中.通过对项目执行结果的评价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运用情况及核心职业能力的施展情况。

3.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学习过程课业主要由企业理念设计、经营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定价策划、分销策划、促销沟通策划等几个大的实战项目构成,此部分能力考核主要在校内进行评价.多个短期的认识实习和一个长期的毕业实习,这二个实习中的能力考核主要由企业负责。

3.3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每一个实训项目结束后,按照考核方案中规定的考核标准,通过学生的自评\团队间的互评及教师的点评完成项目中能力的考核。

3.4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每个学期学习过程中对每个项目中能力的考核即是属于过程性考核,学期期末时综合实训项目中能力的考核属于终结性考核。

3.5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是:推销员、销售主管、营销传播与策划员、销售内勤及客户服务和部门经理等。因此,必须根据就业岗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需求, 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力评价形式,如:项目策划\实物商品推销比赛\角色模拟表演\案例答辨 \小论文等。

总之,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必须要注重对人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了解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采取一定的培养手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做出合理评估。从各个方面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职;职场英语;建构主义;教学实践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具备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的能力,我校开设了《职场英语》课程。该课程体现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同时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套比较有效、崭新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那么,中职《职场英语》如何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中职《职场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大纲》是中职英语教学的指定性文件。《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大纲》指出,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近几年,通过对顺德区相关外贸企业走访、调查以及我校毕业生(2007-2012届)就业跟踪,在参考《全国职场英语考试(一级)指导用书》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场英语》教材,设定了求职与招聘(Job Hunting)、组织结构概述(Company Structure)、日常办公(In the Office)、公务旅行(Business Trip)、来访接待(Receiving Guests)、会议安排(Meetings)、产品与销售(Products & Sales)、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ice)等8个教学模块。这些教学模块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对未来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整个模块设计既强化了学生的口头和笔头交际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英语教学特点。

二、中职《职场英语》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策略

职场英语(Workplace English)是针对特定职业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强调行业岗位中常用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职《职场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多彩的仿真“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在“协作”和“交流”中,达到学习和掌握新内容的“意义建构”目的。

(一)以教师为主导,创设真实可信的情境。

“情境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具的选择,还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情境,使学习者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具、多媒体、网络等不单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更是用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协作、交流的认知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或设置问题使人困惑,或限定场景有的放矢,或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或视觉冲击引人入胜,等等。

例如,在进行Company Introduction的教学时,教师打扮成职业装,给学生以庄重的感觉。接着设疑,“Suppose our company is going to attend the Canton Fair next month for the first time and no one knows our company before, what should we do?” 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介绍自己的公司。学生纷纷回答,“We should introduce our company to the customers.”教师接着往下问,“How can we do that?”学生们各抒起见,有的想做一个Company Introduction Brochure,有的想做一个Company Introduction Video,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后,教师再次发问,“Good job class, but what is company introduction about?”学生一下子被难住了,教师趁热打铁,借助美的集团(Midea Group)在Canton Fair里所制作的公司介绍短片顺理成章地进入主题。伴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影视、图形、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等各种信息动态地被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学生仿佛进入了真实的情境,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协作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协作包括自我协作和相互协作,前者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后者则是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如在进行Midea Group的教学时,先在Canton Fair基础上作Company Introduction情景设置。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以8人为一组,找出Company Introduction所包含的内容:company history, company structure, job description, corporate culture, main products.接着分步骤进行学习,如进入到company structure 和job description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给公司命名,并描绘公司架构图及其职能部门。同时,一些学生利用google翻译工具、爱词霸和金山词霸等描述岗位职责,一些学生负责制作PPT。此外,剩下学生负责统筹、校对,等等。

这样,小组各个成员通过协作,共同参与配合,完成Company Introduction中的company structure 和job description的PPT制作,分配好各自所属的部门并且做好口头介绍的准备。这过程,教师起着引导、帮助和支持的作用。学生经历讨论、质疑、探索、思考和判断等思维活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显著。

(三)以达到意义建构为目标,进行“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将会让整个学习群体共享,从而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当前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方法等新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和协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发现新知识,锻炼联想思维和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如前面所讲的有关公司的main products,每个小组基本已经确定好本公司的名称和业务类型,确定公司的主打产品时,小组成员“交流”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产品要质量好(high quality),有的学生认为产品的价格要合理(reasonable price),有的学生即认为要符合环保要求(environmental friendly)……经过学生们的思辨和修正,正确的企业观和价值观便形成,从而实现了新知识的建构。

(四)以选择、加工和处理为手段,达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讲授完Company Introduction后,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体归纳,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PPT,并用英文进行口头介绍。各小组成员注意分工合作,通过收集、整理和加工,最终完成任务。职场英语立足于职场,熟悉公司情况,尤其是对部门的设置和职责、产品介绍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对来访接待、会议安排、产品与销售、客户服务等模块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为了提高中职《职场英语》教学效果,中职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引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协作和交流,构建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素质;技能;市场;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法规和具体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抓好“三个教育”。即明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理论与技能教育、素质教育。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前者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中者是培养目标提出的依据,后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所以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三是高技能。

高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是诚信、敬业。业务能力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就业、创业的实际本领。社会主义事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为本,所以培养人才必须把高素质放在首位。

相应专业一技之长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向或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做到能适应或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拿得出、用得上、干得好。这里说的一技之长,强调了所学专业,并非泛指一般的一技之长,或无一定理论基础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有相应专业一技之长并有一定专业理论的人,往往能触类旁通,成为某一行的技术带头人。

高技能是指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复杂度较高的技术能力。这里强调高技能有两点应把握:一是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而言,它只求理论够用,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在实践、重在技能;二是相对于中职而言,它培养的并非只有一般技术的劳动者,而是高技能人才。这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中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高级技术工人或技师。

二、必须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一是要适应社会市场;二是要适应就业需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风险、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在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在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贴广阔的经济社会市场,在适应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动向。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处理高职的发展与走向以及它和市场的关系。市场是多变的,社会是发展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办学思路也必须是与时俱进和灵活的。高职院校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在对市场的前瞻与预测中,应注意两个及时调整:一是办学思路的调整,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正确的办学思路;二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及时改造和淘汰不适宜的专业,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训课程建设,为社会、为市场提供实用人才。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按照市场需求配置原则进行相应的教学基本建设投入。

第三,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也包括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双证制”或“多证书”教育,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保证人才的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就业率。

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瞄准市场,决定学校较长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要保证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凸显。市场是变化的,它对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二)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人要生存,人生价值要体现,必须通过自己的职业,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来达到。对每个人来说,必须有自己的职业,才有可能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让失业率降到最低点。扩大就业,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之所以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扩大就业,这也是职业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既是对职业教育属性的根本肯定,又是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自己的一切工作,如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3.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从思想道德、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具备就业的基础,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指导学生不断更新就业观念,学习和掌握择业、创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既使自己比较准确地了解对方,也使对方能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顺利就业。

三、必须认真抓好职业道德、文化理论与技能、素质三大教育

抓好三大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学生以学为主,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要学技能;不仅要学职业技能,更要学职业道德,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三大教育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统一整体,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以诚信、敬业教育为重点。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坚持德育首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二要融人业务教学的全过程;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文化理论和技能教育。这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它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基础。在开展这一教育时,我们应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必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更要求学生重视技能训练,掌握必备的技能。在学时安排上,工科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应各占一半,文科、管理类学生,实践课应不少于40%。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实训,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使之具备所学专业的一技之长。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产学研活动尽量组织相关学生参与,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一指示,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刻苦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将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综合能力(包括专业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不断加强,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3]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05—11—08.

[4]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L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素质;技能;市场;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法规和具体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抓好“三个教育”。即明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理论与技能教育、素质教育。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前者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中者是培养目标提出的依据,后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所以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三是高技能。

高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是诚信、敬业。业务能力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就业、创业的实际本领。社会主义事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为本,所以培养人才必须把高素质放在首位。

相应专业一技之长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向或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做到能适应或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拿得出、用得上、干得好。这里说的一技之长,强调了所学专业,并非泛指一般的一技之长,或无一定理论基础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有相应专业一技之长并有一定专业理论的人,往往能触类旁通,成为某一行的技术带头人。

高技能是指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复杂度较高的技术能力。这里强调高技能有两点应把握:一是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而言,它只求理论够用,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在实践、重在技能;二是相对于中职而言,它培养的并非只有一般技术的劳动者,而是高技能人才。这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中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高级技术工人或技师。

二、必须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一是要适应社会市场;二是要适应就业需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风险、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在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在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贴广阔的经济社会市场,在适应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动向。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处理高职的发展与走向以及它和市场的关系。市场是多变的,社会是发展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办学思路也必须是与时俱进和灵活的。高职院校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在对市场的前瞻与预测中,应注意两个及时调整:一是办学思路的调整,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正确的办学思路;二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及时改造和淘汰不适宜的专业,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训课程建设,为社会、为市场提供实用人才。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按照市场需求配置原则进行相应的教学基本建设投入。

第三,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也包括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双证制”或“多证书”教育,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保证人才的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就业率。

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瞄准市场,决定学校较长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要保证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凸显。市场是变化的,它对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二)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人要生存,人生价值要体现,必须通过自己的职业,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来达到。对每个人来说,必须有自己的职业,才有可能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让失业率降到最低点。扩大就业,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之所以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扩大就业,这也是职业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既是对职业教育属性的根本肯定,又是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自己的一切工作,如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3.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从思想道德、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具备就业的基础,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指导学生不断更新就业观念,学习和掌握择业、创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既使自己比较准确地了解对方,也使对方能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顺利就业。

三、必须认真抓好职业道德、文化理论与技能、素质三大教育

抓好三大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学生以学为主,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要学技能;不仅要学职业技能,更要学职业道德,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三大教育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统一整体,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以诚信、敬业教育为重点。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坚持德育首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二要融人业务教学的全过程;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文化理论和技能教育。这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它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基础。在开展这一教育时,我们应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必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更要求学生重视技能训练,掌握必备的技能。在学时安排上,工科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应各占一半,文科、管理类学生,实践课应不少于40%。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实训,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使之具备所学专业的一技之长。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产学研活动尽量组织相关学生参与,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一指示,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刻苦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将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综合能力(包括专业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不断加强,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3]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05—11—08.

[4]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L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素质;技能;市场;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有关法规和具体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一个目标”,正确处理“两个关系”,抓好“三个教育”。即明确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高职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理论与技能教育、素质教育。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前者是学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中者是培养目标提出的依据,后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所以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这个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突出了三点:一是高素质,二是相应专业一技之长,三是高技能。

高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是诚信、敬业。业务能力素质的核心是具有就业、创业的实际本领。社会主义事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为本,所以培养人才必须把高素质放在首位。

相应专业一技之长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并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向或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做到能适应或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拿得出、用得上、干得好。这里说的一技之长,强调了所学专业,并非泛指一般的一技之长,或无一定理论基础的能工巧匠。实践证明有相应专业一技之长并有一定专业理论的人,往往能触类旁通,成为某一行的技术带头人。

高技能是指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复杂度较高的技术能力。这里强调高技能有两点应把握:一是相对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而言,它只求理论够用,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在实践、重在技能;二是相对于中职而言,它培养的并非只有一般技术的劳动者,而是高技能人才。这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中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高级技术工人或技师。

二、必须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与社会市场、职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一是要适应社会市场;二是要适应就业需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我们现在已由过去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存在着风险、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无论在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在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贴广阔的经济社会市场,在适应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要及时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动向。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处理高职的发展与走向以及它和市场的关系。市场是多变的,社会是发展的,因此,要求我们的办学思路也必须是与时俱进和灵活的。高职院校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在对市场的前瞻与预测中,应注意两个及时调整:一是办学思路的调整,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正确的办学思路;二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注重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更替,及时改造和淘汰不适宜的专业,并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训课程建设,为社会、为市场提供实用人才。

其次,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高职院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院校所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及时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按照市场需求配置原则进行相应的教学基本建设投入。

第三,要努力满足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包括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也包括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实施“双证制”或“多证书”教育,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保证人才的质量,特别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就业率。

要瞄准市场,与时俱进。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实际,瞄准市场,决定学校较长期和近期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要保证自己的重点和特色的凸显。市场是变化的,它对学校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二)要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

1.就业是民生之本。人要生存,人生价值要体现,必须通过自己的职业,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来达到。对每个人来说,必须有自己的职业,才有可能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让失业率降到最低点。扩大就业,这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之所以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扩大就业,这也是职业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既是对职业教育属性的根本肯定,又是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自己的一切工作,如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3.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从思想道德、业务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具备就业的基础,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要指导学生不断更新就业观念,学习和掌握择业、创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既使自己比较准确地了解对方,也使对方能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顺利就业。

三、必须认真抓好职业道德、文化理论与技能、素质三大教育

抓好三大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学生以学为主,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理论,更要学技能;不仅要学职业技能,更要学职业道德,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三大教育是相互关联、互相渗透的统一整体,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础,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以诚信、敬业教育为重点。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坚持德育首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一要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二要融人业务教学的全过程;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文化理论和技能教育。这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它的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基础。在开展这一教育时,我们应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必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更要求学生重视技能训练,掌握必备的技能。在学时安排上,工科学生理论课和实践课应各占一半,文科、管理类学生,实践课应不少于40%。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实训,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使之具备所学专业的一技之长。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产学研活动尽量组织相关学生参与,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素质教育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一指示,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刻苦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结合专业特点,将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体育、心理咨询等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综合能力(包括专业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不断加强,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3]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报,2005—11—08.

[4]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11—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L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