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医生急救知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医生急救知识

健康管理人员的急救知识调查

1.体检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受调查的50名体检医护人员中,男性13名,女性37名,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29.8±6.9)岁。医生20名(40%),技士15名(30%),护理人员15名(30%)。大专及本科学历占82%,中专学历占18%。工龄≤5年的占32%,16年以上工龄的人员仅有10%。高级职称人员较少,仅占6%,初中级职称人员分别为38%、56%。调查显示,68%的医护人员急救知识来源于学校课本,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人员仅为26%及6%。见表1。

2.体检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调查显示,急救知识考核中,我院从事体检工作的医护人员急救药品、器材、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6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8%、66%、54%、72%。其中,医生在急救药品、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6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应急预案、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技能操作考核中,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除颤仪、止血包扎、转运伤员方面正答人数分别为62%、48%、40%、48%、62%。其中,医生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正答人数超过60%;技士在以上5个方面正答人数均低于60%,护士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转运伤员3个方面问卷正答人数超过60%。在急救知识及技能考核中,医生组的得分均高于护士组和技士组,护士组得分亦均高于技士组,且三组人员得分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需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本次调查发现,多数体检医护人员认为急救是急诊科和临床医护人员涉及的工作,而体检工作的重点和重心应是日常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这种观念首先忽视了健康体检作为公共医疗区域存在的医疗风险和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其次也忽视了意外事件发生时“第一目击者”的重要作用。由于体检者对体检流程不了解、环境不熟悉,体检过程较长、劳累、饥饿、焦急等,体检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是比较常见的。体检医护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从表1发现,体检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职称及学历均较低。

以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为主,高级职称人员仅3人。中专学历有9人,本科及大专学历人员占82%,无研究生学历。职称和学历的滞后以及急救观念的淡薄,导致了医护人员在急救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中显得落后和不足。调查显示,68%的医护人员表示急救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有26%的人员通过自学途径获取新知识,只有6%的医护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更新知识。由此可见,体检医护人员不但不重视急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在从业过程中大部分人员还在啃老本,没有通过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拓宽学习途径,做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改变体检医护人员的急救观念,更新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加强培训与学习是当务之急。

需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训练:本次调查显示,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普遍欠佳,医生、技士、护士的平均得分为(78.78±1.013),(53.27±1.655),(68.83±1.441)分,且三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医生在急救知识和技能得分上与技士和护士相比占有一定优势,具体来讲,医生在急救药品相关知识及气管插管得分上有明显优势,这可能与临床工作中药品使用及气管插管多数由医生操作有关。而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成绩比较,医生和护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推测为医生与护士在校均学习过《急诊医学》,加之平常工作中接触抢救患者的机会都较多,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较熟悉,因而得分接近。通过统计还发现,医生与护士急救器材及除颤仪的使用正确率均较低,提示体检医护人员在某些急救技能中有相对薄弱环节,其原因可能与临床操作较少有关。但前两者所有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成绩均高于技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医技人员参与临床急救机会少,且参加工作后未经过急救相关知识的再培训而得分不如医护高,这表明职业分工的不同导致知识体系的差异。但事实上,作为大型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随时可能接触到需要接受急救服务的体检者,而急救又是一项强调团体合作的工作,因此,作为体检中心的各类医护人员均应全面掌握各项急救知识与技能。

急救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被普遍认为是所有医务人员都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而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是临床急救中最严重的急症,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对应急、突发意外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可体现出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因此,体检医护人员应该定期接受规范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分专业分层次进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全面提高急救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作者:谢桃李文华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继续阅读

儿童急诊医学论文

1教学内容与方法

1.1内容

通过伤情评估、抢救生命、请示汇报、及时分流等环节学习如何实行捡伤分类、正确启动应急响应等级,做到职责明确,救治有序、高效。

1.2方法

理论讲授与应急演练相结合,设定不同伤情等级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培训如何正确实施批量创伤急救流程,并及时总结汇总问题,使急救流程得到不断优化。

2批量创伤急救中应掌握的关键流程

2.1捡伤分类及患者标志

捡伤标志应具有醒目、共识、统一的特点,国际上将捡伤标志称为“标签”,我国称为“伤票”。目前,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志统一采用红、黄、绿、黑4种颜色的标签,分别表示不同伤情及获救的先后顺序。其中“红色”代表伤情十分严重,随时可致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抢救;“黄色”代表伤情严重,应尽早得到抢救;“绿色”表示伤情不严重,可容稍后处治;“黑色”代表已经死亡。根据伤票不同进行分区救治,设立抢救区、外科治疗区、候诊区等。当创伤患者到达后,根据捡伤情况将4种颜色的分类标记贴于创伤患者左上臂,并同时以编号代替创伤患者姓名,以001、002、003……排序,登记性别(因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在初诊时往往信息不全),填写创伤患者编号牌,贴于创伤患者胸前,随创伤患者流动到不同的临床或医技科室,以便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识别。

继续阅读

法律问题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1执行医嘱潜在法律问题

医嘱通常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施行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依据。在院前急救对患者的抢救过程中,都是执行口头医嘱,由于是急救,所以护士往往急于操作抢救,对医生下达的医嘱立即执行,这样就存在安全隐患,对药物、剂量等不能做到100%的准确,因此两名护士复诉,或者对医生复诉一遍再执行,即可完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否则一旦因此引起纠纷,医护会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2疏忽大意与渎职

在抢救过程中,护士有时对自己的技术过于自信,往往容易出现差错,例如有的药物产地不同,剂量也不同,护士有时按前一批号的药物剂量去执行医嘱,往往造成用药不足或过量,或者急于处置,药物抽吸不净,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引起法律纠纷,特别现在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有的药现用现取,这样难免不了把不同的药装在一个盒子里,护士如果疏忽大意,只看外包装而不去仔细检查药物,造成错误用药,特别是低年资、工作经验不足的护士,护士长应勤于告知,常检查,常指导。因此,对于这种潜在的法律问题是最容易解决,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只要护理人员工作中认真查对,即可100%的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3与护理记录单有关的法律问题

在院前急救中,由于都是对患者进行急救,而医嘱与抢救记录要在抢救后6h内补充完整,病情急,抢救急,这样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准确的回忆整个抢救过程,还要对抢救用药,患者的反应等详细、准确复原,这样才能保证抢救记录的真实、准确、完整性。有的护士会疏忽把时间记错,把药物安瓿丢弃,或者不能详细回忆患者的用药后反应,抢救结果等,导致记录单不完善,容易给法律纠纷带来证据,那么,在抢救过程中,随时两人复诉,保留安瓿,抢救后医生及时下达医嘱,护士及时补写抢救记录,避免遗漏重要的症状和体征。这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原则。护士长有必要对这方面存在的隐患进行安全演练,加强管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4护士法律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

在现实中,护士面对护理纠纷时会束手无策,面对查案人员的提问不知道怎么说,往往会因此造成更坏的后果,有时也会缺乏证据意识,不知道什么是证据;该封存哪些资料,怎样封存;怎么保管和启封,以致许多该胜诉的案件,由于无有力证据而败诉。那么针对这种法律观念淡泊,需要进行一些座谈,幻灯片、科普片观看,一些案例剖析,从中总结经验,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从而在工作中,在出现纠纷时能沉着应对,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

继续阅读

降消培训计划

为巩固我县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下简称“降消”项目)成果,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努力实现2001—2010年妇女儿童《两纲》健康目标,特制定2008年“降消”项目培训计划。

一、组织管理

㈠县卫生局负责培训的管理和监督指导工作。

㈡项目技术指导组和督查组负责项目培训和专项技术工作的实施、监督和指导。

㈢乡镇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乡镇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

通过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卫生相关人员的培训,全面深入学习项目相关文件,理解项目内涵,强化对孕产妇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产科技术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推进全县妇幼卫生事业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培训具体要求达到以下指标:

㈠县、乡、村三级项目管理及业务人员降消知识培训率达100%;

继续阅读

医院抢救推车管理思考

《内科杂志》2014年第五期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2012年1至6月按传统的方法对抢救推车进行管理,2012年7至12月采用五常法进行管理,五常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1.1组织培训先由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长进行五常法管理培训,到五常法运用较好的医院参观学习,找到差距,再由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培训,使全院临床护士培训率达到100%,做到统一认识,全员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

1.1.2成立五常法审核小组由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组成五常法审核小组,制定全院抢救推车审核标准、检查评价表。各科根据需要建立抢救推车内药品、物品种类、基数、统一标识等。

1.1.3五常法实施第一步常组织,指全面检查和整理抢救推车内药品、物品,把需要和不需要的东西分开,并及时清理;第二步常整顿,指将需要的药品、物品明确分类,做到整齐摆放、定格定位和定量摆放;第三步常清洁,指清除抢救推车内的一切脏污,并及时掌握存在的问题;第四步常规范,指规范物品检查、维修、保养及制定明确的制度;第五步常自律,指人人清楚自己的责任及范围,依规定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1.3.1常组织各科护士长带领护士对各自科室抢救推车内药品、物品进行全面检查,判断需要和不需要的物品,对空的药品与小仪器包装盒进行清除,调查药品、物品使用频率,根据需要程度分类、分层管理,将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品、物品放在抢救推车上层最顺手的位置,使用频率低的物品放在抢救推车中、下层;建立抢救推车管理制度与检查登记本;护士长负责组织对科内护士进行急救药品知识与抢救配合能力培训。

1.1.3.2常整顿抢救推车内药品、物品根据科室情况固定基数,固定位置,标识统一、清楚,近6个月到有效期的药品用红色记号笔在药瓶上做醒目标识以便先用,近3个月到期的药品拿到药房提前进行兑换,已到期的药品及时清除,需要冷藏的急救药及时放入冰箱。值班护士抢救患者时使用的药品、物品及时进行清洁补充、消毒、整理、归位并登记,专管护士每周大检查一次,检查后可将抢救推车常用药品、物品箱体部分用封条封起来,如有使用每班一看即知,便于重点检查补充。护理部每月不定期抽查一次。

继续阅读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现在医患关系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调,供小于需,需要培养大批临床医生,并使其接受规范化培训,这导致临床医学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发现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医学教学的需要,情景模拟教学应运而生。就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思考进行综述,为下一步情景模拟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关键词:临床医学;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力培训

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在人民健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我国医患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张,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再者由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人们不单单只需要身体上的康复,还需要心灵上的慰藉,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接受更全面、更积极、更有效的培训,为患者的健康服务。临床医学教学在整个临床实践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机会,丰富学生及医护人员的知识,同时对于医院的正常临床活动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使医务人员规范操作、提高相关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临床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临床技能的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复杂,为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课程应在真实环境下教学(如理论性、实务性、技术性课程),但传统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此要求。随着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情景模拟教学能够解决上述难题。

1情景模拟教学法简介

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课堂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吸收了哪些知识,学生积极性如何,是否自愿,导致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与教学意义脱节,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以及思维的形成;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工作情景,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实践性和优越性,它是从病例分析法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极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病例教学法的延伸。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进行模拟临床实践操作练习,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节约教学资源、场地以及人力等,同时有助于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2]。情景模拟教学法可总结为以下4个步骤:(1)准备情景模拟材料,创设情景环境;(2)进行情景分析;(3)情景模拟实践,进行知识内化;(4)课后指导总结,延伸巩固提高。

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教育由学校医学教育、研究生(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连续统一的部分组成。医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结束学校医学教育之后,进行临床实习及规范化培训,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行医技能,这个阶段也是医学生形成临床思维、巩固临床知识的黄金阶段。为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许多医学院校、医院的各个临床教研室引入了情景模拟教学法。

2.1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

继续阅读

急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探讨

1不安全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

急诊科重症患者多,发病急骤、病情复杂且凶险,患者及家属常常无思想准备,心情焦急,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高;患者在急诊科治疗时间短,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都重视对患者的急救处理,无暇顾及患者及其陪伴的焦虑心情;急诊患者多时医护人员往往按预检分诊次序进行急救,而患者及家属认为自己的病情最重应立即得到护士的关注和急救,由于急诊工作的特点往往不能满足病情稍轻的患者要求;有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不礼貌、不理解、不合作。这些都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容易引发护患纠纷。

1.2环境因素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环境较普通科室复杂,酗酒、斗殴、中毒、吸毒、交通事故等导致的患者非常多见。由于24h全天候开放,工作环境嘈杂,来自患者的呻吟声、急救电话铃声、监护仪及呼吸机报警声和频繁的人员流动等的噪音不断。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_十=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或威胁,导致护士工作时分心、缩手缩脚等护理不安全现象的发生。

1.3管理因素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要求不严,履行管理者的职责不认真,护理质量、岗位责任把关不严和急诊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够等都是急诊护理不安全因素。

1.4人员因素

继续阅读

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思考

1结果

210名调查对象中,女性占29.5%,男性占29.5%,社区医师中最高学历为硕士占11.4%,本科学历占66.7%,大专学历占13.8%,中专及以下占8.1%。关于未能参加技能培训的原因(多选):人员紧张没时间占39.0%,不知道培训信息占22.0%,缺乏培训经费21.0%,其他原因占18.0%。接受继续教育,参加住院培训占30.0%,全科培训占18.0%,急救专项培训占53.0%。半脱产培训(如周末班)占11.0%,全脱产培训占12.0%,短期专项技术培训30.0%。社区医师获取急救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多选):带教老师57.6%,书籍53.8%,同行交流42.3%,杂志26.6%,会议24.7%,媒体14.7%。获取急救实践技能的主要方法(多选):临床实践88.6%,模拟训练11.9%,计算机虚拟1.0%,其他4.7%。参加过的培训总体效果:效果很差2.0%,效果较差2.0%,效果一般63.0%,效果较好24.0%,效果很好9.0%。社区医师如下次有机会参加急救技能培训(多选):愿得到短期专项培训占56.6%,半脱产培训占41.9%,全脱产集中学习占13.8%。

社区医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及所学专业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参与率方面:20~30岁有72.6%愿意参加,31~39岁有69.9%,≥40岁有53.8%;男性有72.6%愿意参加,女性65.6%;硕士有70.8%愿意参加,本科有75.7%,大专有55.2%,中专有52.9%;临床医学有72.4%愿意参加,影像及其他有63.0%。社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综合急救技能的理论熟悉掌握并理解的占74%,培训需求占89%;单项急救技能掌握并理解的占69%,培训需求高达90%;综合急救病例熟悉掌握并理解占78%,培训需求占86%。

2讨论

2.1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的迫切性本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社区医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及所学专业与所学专业在继续医学教育的参与率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社区医师对所列急救知识及技能虽可以掌握并理解,但绝大多数社区医师仍感到自身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或知识老化,渴望学习新的、涉及学科更广的急救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造成目前培训教育不足的原因考虑可能有:社区基层执业(助理)医师与其服务人口之比很低(约为0.80‰和0.39‰),导致“没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社区医师大多是刚毕业不久的医学生,但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很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训练。在当前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行为中,对临床急救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尤其在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技术现有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医疗保健质量的关键的现状下,加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教育,对解决社区医疗的现实问题、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更显迫切。

2.2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2.1缺乏健全的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体系近些年随着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变革,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蓬勃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社区医师广泛缺乏规范化培训,医疗服务水平不令人满意。且各地岗位培训发展不平衡,与欧美及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师培训计划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社区人群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如慢性病发病率、院前心脏骤停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等,陈旧的培训体系无法跟上疾病谱的变化。例如院前心脏骤停后,重要脏器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时间极其有限(大脑4~6min),因此有效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如果患者能够得到恰当有效的处置,则大多数患者可以抢救成功。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社区医师普遍缺乏系统、规范的(如符合国际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急救技能训练,这也可能是我国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很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社区医师的临床综合急救技能培训体系中有两个重要内容需加强建设。

2.2.2缺乏适合社区医师需求的急救技能培训课程目前我国建立全科医学系的医学院校,大多沿用临床医学本科教材及教学模式,缺乏适合社区医师需求的培训课程,而针对急救技能的课程就更加缺乏,其涉及范围仅限于心肺复苏等很有限的基本技能。而培养目标需要达到的是提高综合的急救理论知识及技能。例如对于脑梗死一类的急症,在做社区服务时如何进行预防宣教、有哪些预防措施、在疾病发生的最早期,如何进行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应在什么“时间窗”内进行怎样治疗才能获得最佳预后、患者在院内治疗结束回到社区后该如何进一步实施康复、保健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公共卫生发展的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课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患者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才能真正做到通过系统的社区医疗提高急症预后水平。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