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

医生与患者论文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认知教育

1背景介绍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日益升级.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数量在40起左右.在2010年至2012年间,医疗纠纷发生率增长幅度超过100%.[1]医患关系的紧张让部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而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不同影响医学生对日常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态度.[2]本研究对川东北地区医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对目前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切实开展有关改善医患关系的教育、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1一般情况

本研究于2017年2月对川东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开展对医患关系认知度的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9份,问卷有效率9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筛查,所有未作回答或者不按要求填写的答卷均为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回收问卷总数-无效问卷数)/回收问卷总数.此次调查综合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将问卷发给临床、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等13个专业,2016级在校生、2015级在校生、2014级在校生、2013级在校生级实习生等7各年级,共500位同学.男女比例约1.4:1.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并经过文献资料查阅、小组讨论以及预调查等过程,对川北医学院等高校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四部分:在校医学生基本信息、对医患关系认知途径、医患关系现状认知、以及对医患关系发展的建议和展望,计22个条目.调查问卷由经过一定培训的小组成员发放,调查者填写后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双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百分比/率进行一般性描述.

2结果

2.1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总体认知

经调查,大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所耳闻,但具体并不太清楚,其比例为63.2%,认为很了解的只占33.3%、完全不了解的占3.5%.在此基础上,按年级将样本容量按是否参与实习为依据,将样本中大三以下(含大三)划分为低年级351例(76.5%),大三以上划分为高年级108例(23.5%).其中低年级对医患关系了解情况(28.8%)明显低于高年级(47.2%),且低年级中有4.6%的同学对医患关系完全不了解.

2.2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

经调查,川东北地区医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体(62.5%)、身边同学(37.3%)、学校老师(36.4%)、医院所见(22.7%了解到医患关系),极少数通过和家人交流(18.5%)、亲身经历(8.7%)了解.当今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能快速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对在校医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社会经历少、临床机会少,所以了解外界、了解医患关系的途经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同学和老师.

2.3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川东北医学生认为社会因素(34.05%)、患方因素(25.05)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然后是院方因素(22.09%),认为医学因素(18.81)影响较小.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医患关系问题也是如此.医学生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认识到目前医患关系由多方因素共同引起的,而在医学生看来其中社会因素占了相对较大的的比重.

3讨论

3.1校方教育方面

从医学教育角度,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必然要将医患关系教育至于基础位置和核心位置.对医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医患关系教育,对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乃至医学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3]学校应加强对医学生有关医患关系的教育和拓展,制定一套更贴切、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体系,让医学生认识医患关系、理解医患关系、知道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方法方式,并对医患关系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它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医生需要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分析、多轴诊断、综合治疗.[4]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的提供者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理论和娴熟的操作能力,更应拥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综合人文素质.学校应实行理论和实践更大程度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对医患关系的了解情况高达百分之百,远超过在校生,其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和在临床的眼界都更广阔.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和课程安排,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在校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5]低年级同学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其前往临床见习的机会,亲身体会,从真正的案例中学会分析、认识医患关系.对中高年级可以进行基地班教育,融理论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深刻理解,以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校在重视学生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多方位的身心陶冶,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医务人员.通过调查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措施,可以看出医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医学科普相关知识和医德医风建设还是比较匮乏.说明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和医风医德.现在医疗活动商业化、将病人“物化”、漠视病人的权利等损害患者个人利益的行为及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医疗技术差、违规操作等问题,促使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多数人认为改善医患关系可以从医学生抓起,校方应加强医学知识等相关教育.

3.2加强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医疗卫生报道是当今新闻热点之一,几乎每天都在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医疗相关的报道.由于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客观、不公正的声音.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和传媒人士出于吸引观众眼球或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经常报道一些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文章,过分突出和夸大医患关系“阴暗面”.[6]近一半医务工作者认为媒体报道存在误导,而患者并没有医患纠纷的经历,对媒体的片面报道、不真实报道并不了解,对医患关系紧张因素的评价具有片面性.[7]而作为拥有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在接受这些片面的、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后很容易对医生和医疗机构形成负面印象,甚至影响之后的就业观.网络等媒体作为医患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职责的同时,更应以负责、公正、客观的态度做好报道.既要多挖掘正面的医者形象,多唱“和声”,又要在舆论监督中有选择地曝光一些不良现象,如某些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等.在不丑化行业形象的前提下,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从而引导医患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医患纠纷与冲突中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理性的分析其利弊,同时担任医学科普、教育的角色,对身边非医学人员进行正确的舆论解释和引导.

3.3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据有关研究表明,对医患关系中患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患者对医方期望值过高和患者素质不高两方面.[7]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医学知识匮乏,对于医生的嘱咐断章取义;对疾病的本身和凶险程度没有了解或者过分相信网络上对疾病的诊断,造成对疾病判断的失误和错信,从而产生对医生的不信赖心理.第二、患者对诊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和医疗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患者不仅要求得到对症的治疗,而且注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希望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而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过高需求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无疑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第三、对医生的话不重视,认为自身状态良好,存在侥幸心理.第四、患者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患病的经历、心理状态等影响患者理解和表达与疾病有关信息能力.有些患者甚至无法听懂一些有关其病情的简单信息,初次患病者以前很少了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这类病人往往最容易曲解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而心态焦虑的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有效向外界的传达信息,往往容易夸大其症状,使得医生不能准确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学校可鼓励在校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定期流动性分批到各乡镇、社区进行卫生知识宣讲,普及人们医疗卫生知识,提高依从性.各医院也可下派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和义务服务,通过与人们的亲切交谈和耐心述说,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学会和人交流,从而更好的和患者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及其家属应提高医疗知识水平以尊重配合医务人员并加强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有效沟通.[8]同时以客观、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类医疗报道,有自己的思考,不轻信网络对自己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法制社会,2011(06):72-73.

〔2〕许晶晶,李彬彬,庄蔚然.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1).

〔3〕郑玉中,屈庆平,赵丽娜.浅论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94-96.

〔4〕冯毅翀.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组织变革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77.

〔5〕张华志,白波,董凯.提高临床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05):314-315.

〔6〕梅春英.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伦理学,2008,21(05).

〔7〕束雅春,彭志行,薛明新,李永刚.患者与医务人员不同视角下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7):178-180.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能力; SEGUE量表;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9-0142-03

The Cultivation Medical Students Ability and Their Practices in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SHAN Han-guo.//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9):142-14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interns,improve thei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algary-Cambridge medical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courses of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er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and the instructions adopted small-size classes with specific case studies and clinical scenario simulation. SEGUE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Result:According to the SEGUE scale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students performed best in the beginning of communication stage and worst in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age,which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ill a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Conclusion:In the new situation,a set of suitabl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methods for medical students needs to be explored,and the results need to b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ir practice.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SEGUE scale; Medical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Hospital.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9.072

随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政策的逐步实施,医患交流频繁,医疗纠纷案件也逐年增加,且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化,现代医患关系涉及社会与个人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加复杂,医患交往中的“沟通”越来越重要[1-2]。医患沟通能力是一种核心的临床能力,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因此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关注的焦点和重要的教学任务。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医学教育要求,贯彻我国对职业医师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学校应用模拟教学理念与技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基本点,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本校的优秀教学资源,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校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完善的教师团队建设

从2008年起,即根据Calgary-Cambridge医疗沟通框架,设计并开设《医学生医疗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课程[3]。采用多教师授课模式,授课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人文教育经验,且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涵盖临床医学、心理学、职业沟通、医学伦理学、社会关系学和传播学等。

1.2 教学对象

该课程面向刚刚进入到临床见习阶段学习和实践的大三学生,这个阶段是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现“见习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随着与患者接触频率的不断增加,对沟通能力提升的欲望不断增强,是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关键时期。

1.3 教学课程设置及评估方法

1.3.1 课程时数 授课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2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考试形式为临床模拟情境下的实践操练,共2学时。

1.3.2 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 理论课程内容涉及:建立交流与沟通基础,构建交流与沟通框架,倾听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意见,转化与处理专业知识,然后根据患者病症,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患者诉求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手术内容和手术风险等,建立医患沟通的有效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PBL教学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小班教学,每班最多25人,分成5组,每组3~5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为2∶3,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选取本院近几年收集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24例医疗纠纷案例,内容包括告知病情、术前谈话、传达坏消息等,每个案例都要根据授课大纲要求,设置相应的临床情景,学生随机分组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抓住医患矛盾发生点,锻炼学生化解矛盾的能力,邀请专家观摩学生表现,给出评价及改进意见,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1.3.3 评估方法 根据文献建立SEGUE量表,并根据SEGUE量表对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价[4-5]。该量表以基本的医疗沟通框架为基础,考察内容包括:(1)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治疗史,系统询问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情感等因素;(2)实施体检,解释诊断性操作的理论性依据;(3)建立沟通基础,鼓励患者提问,充分了解目前疾病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告知患者目前身体状况及诊断结果;(5)有创检查和术前风险告知,体察患者的暗示,根据患者的理解力不同采取不同沟通方式;(6)术中并发症及病情变化告知,避免采用诱导性、命令式语气,充分理解患者家属;(7)出院时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告知,询问患者是否仍有疑问,详细说明下一步诊治方案。将上述7部分分为沟通开始、信息采集、良好接触、有效沟通、沟通结束等5个纬度进行分段打分与评估。同时把患者满意度及意见纳入评分范围,考核成绩纳入实习的总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P

2 结果

用SEGUE量表对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医患沟通的5个维度,针对每个维度进行单独分析,见表1。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F=69.61,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学校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及不足

根据SEGUE量表的测评结果,在医患沟通的五个维度中,学生在沟通开始阶段的表现最佳,在有效沟通阶段表现最差,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开始沟通,也能较全面的收集信息并进行良好接触,但是在有效沟通方面,仍然需要调整心态,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向患者传递病情和其他相关信息,实现与患者的无障碍沟通。现将学生在测评过程中表现的不足总结如下。

3.1.1 不重视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在校期间由于学业压力大,过于重视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轻视了人文素质修养,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只关心疾病,忽略了社会、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且随着医学诊断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在信息采集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各种检查手段诊断病情,忽视了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3.1.2 缺乏换位思考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也要从传统的“以医为尊”转变为现代的“以患为尊”,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6]。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漠视患者的情绪变化,忽视其诉求,虽对患者表示出适当的尊重,但是并不能全面理解患者在言语上和情感上的暗示,不能深入理解其需求,也没有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上述原因均可能使患者感觉医学生不关心他们的病情,拉开了与患者的心理距离。

3.1.3 沟通技巧不熟练 医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虽然在理论储备上已经达到要求,但是缺乏医疗实践,沟通技巧不熟练,在沟通过程中控制力不强。在信息给予上,有些学生不进行完整的信息核实,不能及时完整的向患者传递病症、治疗方案、用药与费用、并发症和医疗风险等相关信息。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长时间停顿,不知道如何表述;有的学生过于紧张,不能很好的与患者进行眼神上的交流,且急于向患者讲述病情,多次打断患者讲话,忽略患者诉求;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把握沟通方向,控制不好沟通节奏,沟通结束后没有结束语。

3.2 工作建议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提高临床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艺术;同时为了师生能进行充分的互动,保证教学效果,采用小班分组教学;定期举办专家讲座,结合具体案例,学习更多临床实践知识,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化发展 ;课程设置根据新的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加大临床实践教学的百分比,考核涵盖内容和涉及项目应日趋完善,评价体系不仅要求能全面的体现教学成果,更要能真实的反映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不足。

3.2.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应深刻认识到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7]。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世之道,综合培养医术医德。

3.2.3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的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医学生多进行实践,使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技能。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民族、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形式沟通,语言上尽量通俗易懂。沟通过程中注意应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眼神上的沟通,运用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表明你对患者的关心,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交流与沟通是医疗活动开展的基础,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还有利于实施预防措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造就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对临床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期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秋菊.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298-299.

[2]杨炳强.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135-136.

[3]徐峰.医患沟通过程技巧-Calgary-Cambridge指南[J].药品评价,2010,7(9):32-34.

[4]程全,邓云龙,李皇保,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的编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5(10):8-9.

[5] Skillinqs J L,Porcerelli J H,Markova T.Contextualizing SEDUE:evaluating resi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structured medical interview[J].Journa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2010,2(1):102-107.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目的 对现阶段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两者需要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对患者的了解与检查原因、双方对影响医患关系主要因素的认知比例、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并且进行了第三方的调查,也就是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共发出了380份调查问卷。结果 经过调查,医生与患者的认知比例明显有所差异,双方共同认同的因素是医疗体制与媒体舆论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媒体调查结果认为医患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因素。结论 只有加强现阶段医患之间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医疗体制与舆论宣传导向,才能够建立有效预防措施。

[

关键词 ] 医患关系;调查问卷;认知情况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10-03

Look at both sid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cognitive comparison survey of 187 medical staff

LIU LiliHUANG Yan

China Medicine University Collyege of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o cognitive situation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from Nanjing city hospital, 187 medical staff and 193 patients, both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include both o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check reason, both sid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actors, cognitive proportion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edical staff service attitude of the cognitive scale.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third parties, namely the media effect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ssued a total of 380 questionnaires.Results After investigation, the proportion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significant cognitive differences, factors shared is the medical system and the media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media survey results that both parties have some factors.Conclusion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opinion propaganda line up right, to establish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Cognition

在医院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关系是维系其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但是在现阶段,因为医患关系的紧张,频频发生医患之间的矛盾,导致医患事故的在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给予医疗活动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医患关系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个,一种是双方个体功能,一种是社会功能[1]。文章将针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对策,文章将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是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187名医务人员,其中男性74名,女性113名。年龄在20~35岁有79名,36~45岁有64名,45岁以上的医务人员有44名。193例患者男性100例,女性93例,年龄在35~50岁。选取标准:①受检者具有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②受检者是自愿接受调查问卷的调查;③受检者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2]。

1.2方法

1.2.1医患二者对医患关系的调查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其中主要包括: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对患者的了解与检查的原因、双方对影响医患关系主要因素的认知比例、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3]。

1.2.2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调查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其中主要是包括医患对于媒体报道的可信度、媒体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三方面[4]。

1.3统计学分析

所述数据调查均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录人,并使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均取α=0.05。

2结果

2.1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

2.1.1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在本次调查中有50.3%的医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一般,30.5%的医生则认为医患关系是不和谐的;只有25.2%的患者认为现在的医患紧张,41.5%的患者认为现在医患关系比较和谐,也就是说医务人员一方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比例明显高于患者一方。详情见表1。

2.1.2医务人员对患者了解的认知情况在调查中,可以知道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了解程度有136人(72.7%)认为了解,有51人(28.3%)认为不了解。在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多次了解的原因调查中可以知道,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了解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为了经济效益、明确病因以及经验不足。其中有39.6%与31.%是为了了解患者生病后的生活质量以及明确病因,有24%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剩下的5.3%是因为新进医生为了加深对患者的了解,而进行多次检查。此数据表明大多数医务人员是为了能够明确患者的病因,才会多次进行检查,所以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对患者非常了解。

2.1.3双方对于影响医患关系因素的认知比例通过卡方检验,在本次调查中,在医务人员方面,对医务方面、患者方面、媒体方面以及对现今的医疗体制等四个方面的认知比例分别是21.7%、36.3%、68.6%、77.5%;而在患者方面,对这四方面的认知比例分别是29.6%、20.1%、22.5%、56.7%,详情见表2。

2.1.4 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从调查可以发现患者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很多的想法,其中存在两方面的因素,分别是满意的服务与有熟人的关系、送红包的原因,这两点可以说是现阶段,医院服务中的弊病,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有51.9%的医生认为患者之所以送红包是因为害怕得不到应有的良好服务,而在患者中有31.1%的人认为送红包是出于医生的主动暗示或索要;另外有47.2%和33.2%的患者认为是否在医院有熟人和是否能得到满意的服务有很大关系或者是有点关系,而在医生的看法中这两项的比例只有27.3%和25.1%。具体情况见表3。

2.2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2.1医患对于媒体报道的可信度认知比例通过调查医护人员与患者对媒体报道的可信度,发现医务人员与患者对媒体报道的医院事件的情况还是抱着一种信任的态度,有95%的医患持相信媒体的报道的观点,另有5%认为媒体报道不太可信,处于观望状态,详情见图1。这就证明了我国现阶段在媒体公信力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我国广大受众还是相信媒体所报道的事件。

2.2.2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在对媒体方面进行调查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中,314人(84%)认为看病难、贵,163人(43.8%)认为医生造成误诊,198人(53.2%)认为医生服务态度不好,289人(77%)认为医院难以满足患者的期望,96人(25.8%)认为媒体舆论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105人(28.2%)认为医院制度出现问题,162人(43.5%)认为医疗体制不合理以及67人(18%)认为治疗效果不好。

2.2.3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在对媒体调查中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中,有271人(72.8%)认为是政府方面、258人(69.3%)认为是医院方面、125人(33.6%)认为是患者方面、73人(19.6%)媒体方面以及79人(21.2%)认为是在特殊人群方面,媒体在认知比例上的情况详见表4。

3 结语与对策

3.1医患双方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有差异

从表1的数据可以了解到,医患双方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有30.5%的医生则认为医患关系是不和谐的;但是只有25.2%的患者认为现在的医患紧张,由此可知医生认为紧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在进行调查的选项中可以了解到,之所以医生认为紧张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医疗活动在医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有工作强度、舆论压力等因素。基于前文,医患对于媒体所报道的医患关系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一旦在别处出现了医患纠纷,就会有一种群体感受,且这种群体感受度还会升高,因此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医生面对患者的压力就会增大,在工作上与患者的交流就会变差,从而导致医患关系变差[5]。

3.2相应的解决对策

根据本次调查以及医患双方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可以了解到,其问题主要在不全面的医疗体制、医患之间出现的沟通障碍、服务内容的不全面以及媒体的舆论导向问题,因此,下文将针对这几项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3.2.1建立健全的医疗体制在医院中,医疗体制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因素,其对于整个医疗行业、医患环境都起着一个导向的作用。医疗体制主要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监管体系[6]。国务院早在2009年就已经出台了针对医疗体制相关的法律文件,因此,各医疗机构和医疗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2.2提高双方的沟通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可以发现,医患双方产生认知差异,主要是因为信息的来源和对信息的加工的方式不同。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应当设置专门帮助患者咨询的咨询人员,帮助患者与医生之间进行沟通。医院还可以定期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不同类型患者需求,提高沟通技巧,帮助患者和医生解决实际的困难,达到沟通的效果。并相应的增加医患的法律知识认知,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7]。

3.2.3对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干预现阶段,非医疗因素在影响医患关系中已经占了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医院在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还需要对相关的服务内容进行提高[8]。首先在医务人员方面,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将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与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其次是要医务人员将培训中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尊重患者隐私、对患者在医院中的生活服务行为负责,并相应的对医院环境以及保健知识进行宣教。

3.2.4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本次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广大的医患对于舆论的看法是非常在意的,其对于医疗结构的了解主要是来源于报纸、网络等。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媒体要端正自身的意识,不能为了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以一些耸人听闻或是以偏概全的标题来吸引受众,避免给广大的医患带来不正确的舆论压力;其次是配合相关部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处理方式进行正确的报道,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以及医疗知识的正确认识;再次是能客观的、深度的对发生医患关系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

综上所述,本文从医患双方以及媒体的角度对医患关系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降低医患纠纷给双方带来的巨大损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伴青.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10(12):25.

[2]张志英.患者就医现状及医患纠纷调查分析[J].华西医学,2012,10(9):13-14.

[3]向雪瓶.患方不同人群对医患关系现状认知差异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10(1):22-23.

[4]马云峰.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55-56.

[5]徐长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健康发展[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45-46.

[6]什么是医疗体制.[DB\OL].news.sina.com.cn/o/2005-09-26/13407038833s.shtml.

[7]Hanson B. Being-with,Doing-with: a model of the nurse-client relationship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0(7):417-423.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4篇

“不少人是负面医疗环境的受害者,患者与医护可以悲观地说,这样的环境我们怎改得了,结果是大家一起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年复一年地煎熬、沉沦。但如果有足够的有识之士多发声音,说不定星星之火也能带来一点有意思的改变。”――郑家强

“医生照顾病人有3件法宝:药物、刀械和语言。语言代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疗效中永远超过50%,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王辰

6月中旬,钟南山、郑家强、王辰3位院士和数10位来自不同医院的医师、硕导、博导一起在北京广播大厦10层一间小会议室内,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专家会诊”。

这次坐诊对象不是某个具体病人的具体病症,而是在探讨一个健康热词――医患共同决策。

或是破解医患矛盾的钥匙

“首届医患共同决策论坛”,这个由民间人士自发组织的小型论坛,主要是探讨解决我国医疗领域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医患关系。事实上,医患关系被称为当下中国最为难处理的关系。

百度一下不难发现,无论是患者家属无故殴打医务人员,还是医务人员误诊引发的医闹,都无法避免地将医患关系推上火山口。最近几年,虽然有关部门以多种举措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建医患之间信任,但从相关事件频发来看,还是没有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实,医患关系紧张至此原因诸多,存在着医生责任心不强等原因而造成的医疗事故,也有患者不配合造成的医闹,更有患者素质低下将责任全部推给医生。但无论哪种类型,再加上高昂医疗费用、不平衡的医疗资源,都在无形中助推着紧张的医患关系。正因为如此,论坛上,钟南山表示:“平常我们讲医学人文,讲得比较多的是医德和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但医学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还应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这就是医患共同决策。”

郑家强是公共卫生专家,他说,不少人是负面医疗环境的受害者,患者与医护可以悲观地说,这样的环境我们怎改得了,结果是大家一起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年复一年地煎熬、沉沦。但如果有足够的有识之士不接受现实,多发声音,说不定星星之火也能带来一点有意思的改变。

同属呼吸方面的专家,中日友好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也认为,医生照顾病人有3件法宝:药物、刀械和语言。语言代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疗效中永远超过50%,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一个医生只有等于和大于病人的人文素养时,在医患沟通中才能争取到主动权。

推行“医患共同决策”,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民主决策,当患者及患者家属参与医疗决策,其知情权、话语权受到尊重,应该不会再对医生有意见,更不可能去伤害医生。而且,由于患者参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医生的压力和责任,应该也会得到医生的认可和支持。如此看来,“医患共同决策” 是有益于医患双方的,或可成为一把破解医患矛盾的钥匙。

沟通是医患共同决策的基础

“医患共同决策”不仅有利于重塑医德,重塑医学伦理,而且还能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共同战胜病魔,因为“医患共同决策”中就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

因此,推行“医患共同决策”,能建立起真正的互信,构建真正和谐的医患关系。不过,对患者而言,“医患共同决策”一词太深奥了,而说让医生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又太直白了。医生的工作,不完全是一个个体对一个患者的诊治与决定,还受制于医院管理、医疗制度、同行规范,甚至也受制于家属孩子。

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手段灵活性强,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任何一个症状相同的病人,由于体质、年龄、患病时间长短不同,血压、血糖等指标以及家族病史状态、家庭经济情况不同,医生所希望采取的医疗方式也会有差别,更不用说医生个人的诊疗经验积累、所掌握和学习的技术也有差别等实际因素了。除此而外,医院会设置若干“规定动作”,要求医生刻板地实施。除了医生、医院,还有医疗制度、医患关系惯性,都会影响到医生与患者之间关系。

但这并不会断然影响“医患共同决策”的推行。医患关系所以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医疗现状满足不了公众就医的需求,有“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就患者病情望闻问切的过程又是必须的。所以,基于“医患共同决策”存在必然性的因素,医生应当能够与患者找到沟通交流的话题,构筑情感上与情绪上的桥梁,改善医患关系。

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医患双方打开“话匣子”,诚心交谈,共商治疗方案,是如此和谐和美好,也是医患相互作用的理想,但这无疑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医患共同决策”的核心要素是“共情”和“共策”,即医生与患者能共感情,相融相通,体贴患者的痛苦。在治疗策略上让患者知情,协商选择。与此同时,医生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医疗水平。医生治好患者的病,让患者少花钱、少受罪,应当成为医生与医院努力的方向。而对于患者及其患者家属,也需要尊重医生,将与病情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医生。而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医生,对医疗制度有成见,面对再好的医生也会耿耿于怀。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5篇

医乃仁术,要求医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有仁慈之心,能与患者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共同战胜疾病。医生发挥医学特长,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医生共同战胜疾病。而不是医患对立,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所以,在临床理论教学时要重点强调人文关怀,使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如讲授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体征时,患者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板状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可能(+),如有明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应尽量避免加重患者痛苦的腹部检查,这时的体检越少越好。还有如胸部外伤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有胸廓直接压痛(+)、间接压痛试验(+),如果X线或CT检查已确定有肋骨骨折,此体征可免于检查,以免加重患者痛苦。对医学生应将发病机理讲解清楚,如为什么会发生胸廓直接压痛和间接压痛,在临床实践教学(实习时)中也应如此。

2师生统一认识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临床教学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项重要职责。所以,临床教师与基础学院教师不同,他们除了完成临床医疗工作,还要完成规定的临床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此,要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强化教学观念,收集教学病例和教学资料,以有利于教学为原则,在保证患者诊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实施床旁教学,亲自带教,因为典型体征很难遇到。如动脉导管未闭特有的胸骨左缘第3、4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这类患者大多病情较轻,可以让学生亲自实践体会。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向学生示范良好医德风范,言语温和流畅,体现出临床医生日常工作中温馨关爱的风范。

3加强人文教育,尊重患者

临床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病例示教、床旁教学、病史采集以及患者体检等,其中很多教学方法需要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进行。这样会造成教师和学生忽视对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的尊重,甚至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有些患者在非知情同意情况下被示教,病情被讨论分析,招致其及家属的不满或反感。如果提前告知患者有可能被拒绝示教,这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亦会受到影响。所以,带教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选择性格开朗、豁达、病情稳定、心理素质较好的患者作为示教病例,并先与其沟通,获得理解和配合。在示教过程中,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其关心、爱护、尊重患者意识,学会感恩,感谢患者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

4加强入科前宣教,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临床实践教学必须适应时展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学生入科前宣教中加强人文教育,强调人文教育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从接触临床第一天起,就树立良好医德医风,不论是在床边还是临床技能室教学,不论是针对患者还是针对模型,师生都应按照真实患者认真对待。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滞后于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教学,毕业生在临床学习期间缺乏人文关怀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忽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理解,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只有在患者身上亲自检查、操作、治疗,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掌握临床技能。我院外科在临床带教和实习时将患者与模型相结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临床技能操作尽可能在模型上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尽可能通过床旁示教或多媒体演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医学生向实习医生的角色转变。通过临床实践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熟悉医院的学习、工作、人际环境,为成为临床医生打下良好基础。

5加强人文教育,培养良好医德医风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护理 口腔护理 医疗纠纷 人文关怀

跨文化护理理论[1]是美国护理理论家莱宁格(leininger) 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其目标是为个体、家庭和群体的健康提供与文化相适应的护理;根本就是对护理对象了解越多,为他们提供满足其需要的照顾的可能性就越大。跨文化护理的核心部分是朝阳模式又称“日出模式(sunrise model)”,认为护理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能有一个相对的框架,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各异的护理。该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体现出护理模式的多样性,护理程序的整体性、系统性、专业性、协调性。它是一座跨越文化代沟,架于护士和病人之间的桥梁。目前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口腔医疗行业也在迅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行业竞争激烈[2] ,竞争的关键是技术和服务。跨文化护理理论契和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该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强调专业技术与优质护理服务并重的模式。分院于2012年实施该护理模式以来取得一定业绩。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前埔分院2011-2012年门诊人次49317,门诊收入9825745元,患者年龄最小3岁,最大80岁,以中青年居多。医生9人,年龄26-46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付主任1人,主治医生5人,住院医生3人,学历本科7人,硕士1人,大专1人;护士4名,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3岁,其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1人,学历本科2人,专科2人。两年中医护人员和人数均不变。业务范围:牙体牙髓、牙周病、齿槽外科、牙修复、 儿童牙科。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8:00—12:00,周一至周六下午2:30—5:30。

1.2 方法

传统护理模式,护士被动奔波于椅旁护理、传递材料、准备器械,医生叫了才做. 为适应临床发展,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跨文化护理。跨文化护理执行责任区护理及功能组岗位职责制的整体护理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增设护理责任区:专家室、A区、B区,三组责任区,每区医生的构成与2011年一致,专家室有1名副主任医生和1名主治医生,A区有2名主治医生和1名住院医师,B区有2名主治医生和2名住院医师,每区1名护士负责。各区的材料、器械、高速涡轮手机、仪器等由各区护士负责备齐.设护理功能组:早班、晚班、正常班组,每组1人。早班职责是提早5分钟上岗向总院报高速涡轮手机数量、更换灭菌公钳及棉球,分发灭菌车针等小器械;晚班职责是下午5:00前送待干燥烤箱消毒的器械进清洗消毒间灭菌,车针等小器械收集后清洗-灭菌,下班前关电、水、空气压缩机、窗户。正常班职责是接收、发送与总院消毒中心供应的物流并协助早晚班。导诊由A区护士负责,病人导诊按挂号先后顺序统一安排。现场指挥1人负责应急、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协调,物流的调配,由护士长承担。采用回顾性资料统计2011年传统护理模式下及2012年跨文化护理模式下各自的门诊人次、门诊收入、急救、医疗投诉的情况。

2 结果(表1)

表1表1显示,跨文化护理在门诊人次下降了4203人次的情况下,门诊收入提高了557879元,说明复诊及指定医生的初诊患者比例增加,即忠诚患者增加。急救患者降到2例,医疗投诉降为0.

3 讨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调技术与服务并重的观念。

从患者一踏入医院起,就有仪表端庄,态度和善,面带笑容,言语亲切的导诊护士引导。留心观察候诊患者的情绪、行为、言语,发现有不良情绪、行为、言语时主动靠近,用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与需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与患者沟通时语调要柔、语气要低、语速要慢,神情专注,身段要软。用“把患者当成自己”的思维,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经治医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以专业的关怀[3] ,耐心恰当地向患者解释并及时把这些信息传递给经治医生。对患者的心理及时干预、调适,重建其良好的心理。加强护理技术的培训:每周一次口腔护理相关理论的提问,每月一次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每月一次口腔护理配合技巧的专题讨论、交流心得。每季度评比一次,采用医生、患者满意度问卷。年终总考核。工作中护士长以身作则,很好的传、帮、带。成员之间经常交流、分享心得,不断总结经验,对技术精益求精[4] 。

3.2实现医、护、患的互动关系。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之间不仅要有良好语言提示,更要有身体语言与神情的默契,尤其遇到复杂手术、牙多根管治疗或复杂牙修复时,医生专注在集中精力寻求解决方法,患者因张口及躺着时间长或反复漱口,常常表现出烦躁情绪,护士要适时提醒医生并且更加仔细、耐心、认真配合医生,做到换位思考。患者方面,如让其闭嘴休息,用手柔柔患者的颌关节,在病情许可下协助患者喝温水,告诉患者现在做到哪一步骤,需要患者哪些配合。医生方面,紧跟医生思路配合又要从不同视觉,思考哪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提示医生,保持医护互动。在配合过程中重视对患者的面色、唇色、神情、手指末端温度等病情观察。

3.3树立团队精神,构建和谐科室文化环境。

医护人员的行为规范除了严格执行《福建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标准》外,倡导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爱、同理心、理解、包容和感恩。关怀的对象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社区人员、医务人员之间及同行业往来人员。对患者关怀方式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 [5]。全面、正确评估患者的需要,大致了解患者教育水平、、审美观念及价值观念用以针对不同层次患者采用不同方式交流.一者融洽医患关系,二者舒缓患者压力与顾虑,创造轻松的治疗气氛,达到与患者共情。对医生的配合方面应主动、积极。如用心备齐物品、仪器和材料,保证操作的顺利实施,密切配合治疗进程,加强术后指导,进行健康教育。用心经营忠诚的患者群。忠诚患者是指对我们的服务理念,责任心,专业技术,行医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操守表现出高度认可、信任和支持的患者 。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之间针对不同病例经常交流总结,经常一起户外活动,释放压力,增加凝聚力[6]。这样的医疗文化环境构建,目的在于实施对患者的全程、全人、全家医疗。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

[2] 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5-6

[3]徐荣源.护理良能随处现[j] 志为护理,2012,11(6):12-13

[4]苑记清.“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关键接触点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7):16-18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教育急诊实践教学

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医学与人文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现代医学模式,但各级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上仍然沿用生物医学模式,更加关注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1]。而人文精神缺乏的医学生一旦进入临床,将难以适应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所以无论是校园教学还是临床实践教学,都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泛指人类活动中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观,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为中,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的文化活动的灵魂与生命[2]。

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则集中体现在医务人员对患者健康、生命、人格、权利等关注上,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决定了医疗过程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以人为本”。医务人员自始至终将抢救患者生命为己任、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天职,让医疗行为充满关爱,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被尊重,这就是人文精神在医学上的体现。

二、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医疗技术在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确并不是患者的满意度增高,

而是医患矛盾和冲突频发,甚至出现患者仇医与伤害医务人员。虽然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忽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重要因素之一[3]。好的医师,单纯掌握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具备与人为善的本质、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强的临床医学能力,还需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纵观整个医学史,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传颂至今的医者均是集“医术”与“医德”于一身的仁者,如华佗、孙思邈、希波克拉底等。医学院校只有培养出技术与人文关怀高度统一的医学人才,才能为患者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足够的人文关怀,患者的满意度才会提高。

在中外历史上,医学都是最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学科,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所有技术中最美、最高尚的”[4]。在国外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在欧美国家的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有总学时的20%-25%,医学伦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始终[3];而我国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老师很少与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人体致病的原因和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探讨控制和消除疾病的途径与方法,人文科学所占比重仅为8.85%,且以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更多倾向于人文精神知识的灌输[3]。医学生有限的人文知识的摄取也大部分停留在书本上,与社会、现实相隔绝,故我国医学生在校的人文知识摄取、人文精神培养的时间非常有限,形式比较单一,这种现象使得走入临床实践的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匮乏。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老师面对的就是这些人文精神匮乏的医学生,而医学生即将面对的是全社会严峻的医疗环境。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向“仁医”发展,我们老师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同时,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对其以后的行医生涯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在急诊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方法

3.1 合理安排课程,将人文精神培养融入理论课、模型培训训练课、床旁实习课

医学生在校学习人文课程,属于纯理论,而且与实习具有一定的时间距离,所以实习时容易忘记先前所学的人文知识。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结合亲身经历的病例来诠释我们应具的人文精神,除了温故而知新,更多了原来象牙塔里所不能得到的内容。我们的理论课内容主要涉及沟通技巧、患者权利、医德医风。

急诊医师要面对的是需要拯救的病人,而非急病而已,所以我们强调沟通技巧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叙述,了解他或她发病的心理、家庭、社会背景。同时沟通中学会快速的获取我们想要获取的信息,尽量将采集病史时间缩短,尽快投入到患者抢救中去,才能真的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患者拥有平等诊疗权、知情权、隐私权、民族风俗与自由权、选择权等,这些权利如何在诊疗活动中得到实现也是理论课内讲解的内容。课程最后会结合历代仁医故事来讨论在当今社会该如何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使自己成好医生、做好人。讲课方式主要采取的就是将老师自己工作中的实例进行课堂解析、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引导方向。入科前的人文理论课将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为其在接下来的与病人短兵相接时的人文精神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患危机;危机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近几年,缝事件、八毛门事件、哈医大杀医、温岭杀医这些词已经成了时下医患关系的代表。医患关系的恶化、袭医杀医事件的发生,使得医务工作人员每天处于高度紧张和高度恐惧的状态下,如果任由情况恶化,只会给医院的正常运行带来危机,因此,医院必须建立针对医患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化解矛盾,维持正常运转。

二、医院危机管理相关概念

医院的危机来自多个方面,例如:商业贿赂、医疗纠纷和药品安全问题等。本文主要是分析由医疗纠纷引发的医患危机。

1.医患危机。医患危机是指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后,患方纠集人群大闹医院,或者通过媒介过度渲染与炒作,以致严重影响医院社会声誉和正常运作,损害医务人员名誉及生命健康权益的事件。①必须加强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医院危机管理体系,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医患矛盾。

2.医院危机管理。医院危机管理是指医院在自身的正常运转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事件,通过预防、应急处理和善后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医患纠纷,处理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甚至是转危险为机遇,以此来保护医务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并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转。

三、医院危机管理体系

对于日渐激烈的医患矛盾,必须从管理学的角度,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

(一)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医患危机处理中心。医院必须组建自己的医患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来具体负责医患纠纷事件的领导小组。该小组成员可以是以医院院长为主,征集各科室的工作骨干人员或者有经验地位的医务人员组成。必须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二)完善预防预警机制,做到防范于未然。预防预警体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搜集医患危机发生的资料和条件,通过设计一套程序来监控和检测危机发生的相关条件的变化,并根据自己医院的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危机预案。预防预警机制额工作人员必须是对本院医患关系的发展状况十分熟悉的,因为他们要先于任何人研究本院存在的危机情况,他们担负着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以及防止危机扩散和恶化的重要职责。

(三)危机发生时,坚持“三个第一”的处理原则。医患危机发生后,一味地推卸责任和依赖行政部门的解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置之不理和赔偿了事更不会使事态平息,只会使那些专业“医闹”人员更加猖狂。相反地,医院的管理者必须快速反应,坚持“三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责任人和第一线。②管理者必须第一时间亲临第一线,做出决定,明确事故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引导患者家属通过法院或行政协调制度来解决问题,这样才会避免危机事件扩散到整个医院。在一阶段中,必须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事件的进展结果,澄清真相,赢得舆论的支持。

(四)完善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危机的发生很多情况就是由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危机中的沟通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患者的沟通;二是与媒体网络的沟通。

首先要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大多医患危机的发生都是由于医患双方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在医患双方的合理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时,沟通不畅通,就会产生矛盾。因此,医院应该首先完善医患双方沟通制度,设立专门的投诉部门来接待患者的投诉,并尽快做出答复。

然后要做好与媒体大众的沟通。在现在这个传媒、讯息急速发达的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是惊人的。在医患双方关系中,医生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患者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在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往往处于弱者地位,因此媒体的报道就会有意无意的偏向于同情患者。

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对医患危机事件的处理,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医院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必须完善医院的信息处理平台,成立信息新闻中心,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所有关于医患危机事件处理的消息都必须通过新闻发言人来向媒体和社会大众公布,这样才能保持医院对外口径的一致性。

(五)建立保障制度。保障制度,就是通过一些保障措施来保证医患危机事件得到合理圆满解决的体系。首先应该是教育方面。这一环节的危机教育工作首先要面向医院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展开,让所有人员深刻意识到危机时刻会发生在他们身边,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其次,危机管理的教育工作还包括培养集法学、医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一体的综合性危机管理人才。危机管理的工作就是应该要从人才的输送抓起。其次是合作方面,医院在处理医患危机事件中,必须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与其他力量的联系和帮助。这主要包括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和与公安武警部门的合作两个方面。

四、结语

由医患纠纷演变的恶性袭医事件已经开始威胁医院的正常运转,医院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建立医院的危机管理体系,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通过科学手段监测危机的发生条件,制定合理的危机预案,巧妙运用大众传媒赢得舆论的支持,并在危机过后总结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危机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医患危机发生后缩小受害面积,抵制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医院的名誉和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高彦彬.医患矛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上)[J].前进论坛,2003(8):28-30.

[2]高彦彬.医患矛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下)[J].前进论坛,2003(9):24-25.

[3]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贾晓莉,周洪柱,赵越,郑莉丽,魏琪,郑雪倩.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3).

[5]李敏.恶性袭医事件中医院公共危机管理的新思考[J].理论月刊,2013(8):108-112.

[6]刘志勤.医患危机管理[C].2008年浙江省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

[7]潘慎.浅析医院危机管理[J].上海企业,2013(7).

[8]钱锋.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144-145.

[9]王佳.中国医患危机管理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10]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注释: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手段和水平的提升,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也相应发生改变,恶性肿瘤不再是“不治之症”,冠心病等以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诊治;社会健康教育的普及,使医疗知识的易获性大大提高,患者不再仅仅服从于看病治病,也希望在诊疗过程中得到尊重,甚至参加到诊疗活动中。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医学人文对现代医学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前,医患沟通主要涉及以伦理学、法律、社会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80年代以后,研究方法出现了社会语言学转向和人文转向。近年来,国外医学学术期刊中“叙事”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以叙事为基础的医学研究或叙事医学的文章显著增多,叙事医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医学人文走向临床,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松绑”,最终实现从医患之间的小沟通到公众理解医学的大沟通。

1国内外叙事医学的发展

1.1国外情况

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的普通内科医师和临床医学教授RitaCharon于2001年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提出的新名词,主要是用于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文学叙事能力对于医学的积极意义。20世纪90年代,Charon发现文学与其医学实践存在着某种关系,文学能帮助她更好地做一名医生。Charon认为,技术日益复杂的当代医学是冷漠的医学,是以牺牲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为代价的医学。医生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理解患者所要面对的痛苦;而患者则期望医生能够理解和见证他们的苦难,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们同在,医生还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坦诚地与其他医生谈论对医疗实践的困惑,并感知死亡对人的意义等[1]。从这点出发,她认为患者和医生都需要一种新的医学形式,即叙事医学。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的统计,2009年调查的125所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人文医学课程,59所将某种形式的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哥伦比亚大学于2000年率先开设叙事医学课程,2009年开始招收叙事医学方向的理学硕士。叙事医学研究者需要具有医学和文学双学位。北美大部分高校已将叙事医学纳入医学院的核心课程。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则与人类学家合作,开辟了叙事与疾病:治疗的文化建构研究领域。叙事医学为时下西方医学教育的新兴观念,现已得到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Lancet,TheBritishMedicalJournal等主要医学刊物及各大英美医学院校日渐重视[2]。匈牙利精神分析师创立了巴林特小组,它是欧美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小组由8名~12名医生组成,讨论关于医患关系的难题,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反馈和启发,医生有机会逐步消除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并形成新的视角,更好的了解患病之“人”。2011年5月20日,小组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让医生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让医生发现自己在医患沟通方法和发现对患者的做法中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沟通不满意的。阿瑟•克莱曼24年前在哈佛读书时,曾申请休学一年,通过这一年的经历他出版了《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一书,他通过自身的感受,叙述了一个是医生的、一个是病人的世界;一个是被观察、记录的,一个是被体验、叙述的世界;一个是寻找病因与病理指标的客观世界,一个是诉说心理与社会性痛苦经历的主观世界。克莱曼在结尾中无限感慨地说:战争太重要了,不能由将军们单独来运筹;政治太重要了,不能只由政客来闭门操控;疾痛与医疗太重要了,不能仅仅诉之于医护人员一隅,也不能只有客观性探索一条路径。因此,患者的叙述,疾痛的故事,叙事的医学都应该得到足够重视。唯有多元、兼容的姿态,才会有可爱的医学。

1.2国内情况

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编写了《医患沟通学》,首次把医患沟通作为一门新学科加以探索,从政治经济、人性、伦理、法律、医学、心理、人际等全方位进行综合理论与实践总结;同年,将《医患沟通学》列入该校医学生必修课程。部分三级医院在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史炳忠和北京市卫生局宣传处处长张建枢的带领下,召开了《叙事医学》研究小组第一次会议,张建枢强调,“叙事医学”走进中国医学生课堂,对于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升沟通能力和技巧,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国外医学实践表明,在医患沟通互动中,叙事无处不在,然而叙事在中国各大医学院校的课程表里几乎看不到,我国医学教育管理者和医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叙事以及叙事理论应用于医患沟通研究的重要性[3-4]。据统计,每年医患纠纷增长率达22.9%,这意味着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大,为患者服务越多,矛盾也就越多。如何重建医患互信,学界给出了不同对策,如增加政府的投入,废除以药补医,签订各项知情同意书、协议书,加强医德建设,开展第三方调解等。但事实证明,这些策略均因存在致命缺陷而实际作用有限。正确认识并发挥叙事医学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建医患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2敘事医学的作用和意义

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是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临床医学的叙事有助于患者与医学专业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思考患者的生命在时间中的意义,指导医生在生命面前采取恰当的行动。患者在选择和诉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但往往会遗漏一些,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医生要帮助患者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患者在叙事中谈到“他们的问题故事”,而医生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2.1通过叙事建立“心与心”的交流

叙事医学就是用叙事能力来实践的医学,在医生和患者处于“叙事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患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患者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生命的积极态度是很重要的。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解读,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这样的叙事为生物学解释恢复了人文关怀。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就像流淌的小河,源源不断,让医生与患者建立了“心与心”的交流。#p#分页标题#e#

2.2通过叙事建立医生人文思维

社会上对医务人员有诸多不满,医生也觉得委屈,也抱怨。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有机制、体制的问题,有舆论导向的问题,同时也有我们不得不正视的自身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文素质不高。医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医学演变为赚钱的行业,必然侵害患者的利益,晚期肿瘤患者用大量的金钱购买一段没有质量的生存时间,普通的偏头痛患者四处求医却效果不佳。现代医学的研究带来了昂贵的技术,而医生接受的医学教育把这些技术推广开来。更多时候不是医生选择了昂贵的治疗,而是医生更擅长或者只擅长昂贵的治疗。但这决不意味着医生就无能为力了,他们可以通过优化个人的文化生存环境来搭救自己,医生的人格具有治疗功能,医生搭救了自己,才能搭救患者[5]。

2.3通过叙事促进社会对医生的理解

尽管临床很忙,但临床医生要有叙事医学的理念,培养一种“共情”能力。否则,医生做得再多,患者也是不会领情的。只有医生真正进入患者的世界,才能产生信任和爱。医生和患者都要有感恩的心态,医生的所有经验都来自医疗实践,没有哪个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全是依靠书本得来的,因此医生对患者也应当感恩。患者更不能把治疗过程当成一种金钱买卖的关系。医生和患者都要换位思考,医生不是神仙,任何操作也不可能做到绝无瑕疵。医生看到患者康复往往充满了成就感,患者的一句赞扬比什么都宝贵。医生也不能只埋头科研,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理解医务工作的特殊性、风险性,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苦和累。医生极度忙碌,他们没有时间叙事或听患者讲故事。叙事医学又该如何在医学的框架中找到立足之地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低层次上就是沟通技巧问题,医生要学会倾听、善于询问。高层次上就是理念问题。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采用的科学性语言、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合谋把疾病而非患者置于医疗实践的中心地位,人本身的价值被贬低。所以医生在跟疾病较量之余,还要注意不与社会脱节,不与老百姓的生活脱节。叙事医学的精神如同《周易》,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

3重建医患新篇———让医生走进患者的世界

3.1从情感上建立医者仁心的理念

医学不应该是必然,而应该是可能。所以医学也不应该成为权威,成为权威的医学就很难再顾及人的尊严。一个人浑身插着管子,完全靠机械的力量维系生命的时候,它所关心的是治疗过程是否符合它的理论和规程。“人的尊严”在它的视野中很淡很淡[6]。但叙事医学不然,叙事医学重要的不是“叙事医学”名称的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执手相望,娓娓道来”。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一个人的健康的根源。叙事医学就是把人的健康和生命引向新的篇章。我们不能只关心疾病的治疗,而应将力量放在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放在去创造精彩的幸福生活、放在去充分展示生命的内在本原并享受爱和喜悦上。

3.2建立正面的沟通渠道

叙事医学要做的不是去反对任何一种医学,而是去成就所有的医学。成人之美是叙事医学的宗旨。要让各种各样的医学叙事都有自己的空间,让人们的可选叙事越来越多,让人们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时候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曾有肿瘤患者对为其治疗的医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夫,我不是一个会喘气的瘤子。”疾病是复杂的,患者也是复杂的,有其生理、心理、社会背景,而不单纯是疾病的载体。所以,医生对患者的病历不应该只有一本,笔者曾查阅过一家三甲医院的大量病案,记录的非常简单,尤其是现在的电子病历,更是“模板”复制,造成男人有月经,女人有前列腺;出院诊断为高血压(未写类型)、脑出血的病程记录里始终没提过血压是多少?此类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说对患者在叙事方面的描述,当然更不可能再帮患者建立什么‘心理病历’和‘社会病历’了。然而,正是这些病例可以告诉医生,患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尤其是慢性疾病和肿瘤患者。只有这样,医患双方在治病这个问题上才能达成共识。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一步步显现出它的狭隘性和片面性。这种旧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医疗活动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它是一种忽略了人类的社会性和整体性的医学模式。从1980年以后,这种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渐渐向整体论医学模式转变。两者根本的不同就是整体论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健康与疾病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的,其主要重视功能恢复,并且以人为中心。基于这个基础上,也可以认为这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医学模式。所以,生物医学模式和整体论医学模式之间很难进行自然转变,需要我们积极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妇产科诊疗活动中全面开展整体论医学模式的实施。其强调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来综合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这种模式就要求妇产科医生在诊疗疾病时,既要关心患者躯体的不适,还要关注其家庭及社会因素、工作及自然环境、其心理状态,这样有益于全面评估诊疗患者。

2PBL教学与整体医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目前,在我们国家很多高校已经实施PBL教学,并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医学人文理念的培养薄弱,迫切需要我们完善传统的PBL教学模式。将整体医学与目前较畅行的PBL教学模式相结合,寻求最佳的切入点,以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已经开始实施PBL教学,其优点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其思维能力大大增强。可是其弱点是整体医学中人文因素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分量较轻。因为妇产科自身的特殊性,因而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素养知识,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妇产科学及其临床诊疗过程中并未重视整体医学及其相关人文培养。那么如何在妇产科教学实施PBL过程中结合整体医学及人文教育呢?实际上整体医学包含在大多数妇产科学PBL案例中诊疗的各个环节,妇产科学要求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所以更应该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意识。妇产科医师诊疗疾病的能力是由逻辑与思维能力决定的,正确的逻辑与思维又是由正确的整体医学观决定。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应该着手从医学教育方式上开始,从“以医学专业教育为主”向“全面整体教育”转变。医学教育在旧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以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技术为主,使得我们医学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重视“疾病”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使得“人文关怀”在妇产科诊疗活动中明显缺失。而在新的整体论医学模式下的对医学生的培养,强调对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及技能教育及其与之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得医学生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自主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再者,在教育内容上,从“以专科为主”向“全科教育”转变。目前学生综合能力较为薄弱,很难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因此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理解,开展整体医学势在必行。全面掌控患者病情,并为患者进行心理调适、预防疾病、疾病康复等多方面指导,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功能。

3教学实行途径

根据妇产科课程设置不同的模拟场景,选取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扮演病患,该患者可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请学生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和指导;例如:在卵巢恶性肿瘤术后,我们组织学生讨论在目前由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整体论医学模式转化之后,患者术后的化疗目的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是应该按常规进行足量多次预防性化学治疗,还是我们应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生理状况以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将这些因素与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来制定后期的治疗方案。我们发现学生在进行分析讨论后,认为医学人文因素在患者的制定方案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取PBL教学法,在讲授妇产科学专业课时加入医学人文精神,以及涉及的相关伦理学知识,例如在教授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时,在讲解常规诊疗时,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对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医学伦理问题思考、分析及判断。在教学查房中教师不仅仅教学生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患者的治疗情况,教授医学生学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为患者开具正确的相关检查,教授学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给与患者准确的治疗。并且同时应进行医学伦理查房,检查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患者的自主选择权、隐私、知情权,是否落实。教导学生问诊时注意患者的个人生活史,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使得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了解患者的义务与其享有的权利,尊重关爱每一位患者,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来全面诊疗患者。

4PBL与整体医学相结合的重要认识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患者 有限理性 就医决策 演化博弈

一、引言

传统经济学和博弈论对患者的就医行为给出了传统解释,均假定患者选择就医的决策是“理性”的。在这种假定下,患者在患有某种疾病时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厉害得失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患者对就医信息及其认识是完全的,就算是有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也是假定所有的人都十分清楚医院无法治愈的发生概率,或者是各种信息某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概率是多大。以这些假设为基础,完全能够演绎推导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因而不会作出对自己有丝毫损失的选择。然而,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医院实行“放权让利”,出现了“看病贵,看病难”的局面,医院的社会公益性无法充分体现。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作为医疗服务购买者的患者在采取购买行为时,根本无法辨别自己购买的医疗服务是否是自己的最优选择,患者不可能完全把握医疗服务领域的厉害得失,也不具备计算最优选择的全部能力,这就是患者在就医决策中的“有限理性”行为。从将患者看作是存在有限理性的视角出发,患者的就医决策就可以看成是为了应付复杂环境而必然产生的结果。患者就医的行为决策不是由单个患者的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患者不断地去适应环境、社会制度变化,即在所谓“适应性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传统的博弈论是分析博弈的一方给另一方的行动带来影响的“策略选择”下的最优行动决策。而演化博弈起源于生物学的进化论,它不是博弈参与者的理,而是运用演化观点来进行博弈分析。在患者就医决策行为的演化过程中,患者每一次策略的选择都会考虑其他患者的策略和自身在相关群体中的适应性,所以患者会通过“学习”,不断调整策略。笔者试图从演化博弈理论的角度分析患者就医行为决策,通过构建患者就医决策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有限理性的患者的策略选择趋势。

二、患者选择就医策略互动博弈均衡

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假定:第一,患者以疾病治愈为目标,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第二,患者所患疾病不分病种考虑;第三,患者按经济条件优和劣分为两类;第四,医院按照资源禀赋不同分为两类。

为了研究的方便,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类: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归为第一类,经济条件差的归为第二类,选择两个患者代表这两类患者X与Y。每个患者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均具有信息不对称和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每个患者在就医时都需要在三甲医院和便民医院之间进行选择。每个患者就医的选择就有两种:第一是医疗资源比较集中的大医院称为三甲医院(包括在一定区域内有名的专科医院或大型公立医院);第二是医疗资源缺乏的医院称为便民医院(包括社区服务中心、三甲以下的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这两类医院的区别在于三甲医院具有优质的医护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就医的费用较高;便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素质和技能与三甲医院相比差一些,医疗设备比较简陋,而就医成本相对而言较小。

患者就医时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且有?酌>?琢>?啄>?茁。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患者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便民医院,便民医院)。根据演化博弈理论,与“客观博弈”相对应来界定主观博弈的概念,所谓的主观博弈是指博弈参与者给它可选择的每个策略一个先验主观评判,且按照实际结果对该主观评价进行修正。修正值位于先验评价与实际结果构成的区间内。

设患者i(i=X,Y)在第0期对“三甲医院”策略所能得到收益先验主观评价是u■■(0),并有u■■(0)∈(?茁,?琢);而对“便民医院”策略所能得到收益的先验主观评价是u■■(0),并有u■■(0)∈(?啄,?酌)。那么,当u■■(0)>u■■(0)且u■■(0)>u■■(0)时,两个患者就医选择一直停留在策略(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便民医院)与(便民医院,三甲医院)都不是稳定均衡的,博弈不会始终停留在某一结果上,而是需要经过一个演化的过程。长期演化均衡解只能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或者(便民医院,便民医院),并总能以正的概率达到。下面进一步讨论博弈收益矩阵对初始状态的影响。

1、两个患者X与Y的就医选择策略互动的第一种博弈特殊情况

u■■(0)服从区间(?茁,?琢)上的均匀分布,而u■■(0)服从(?啄,?酌)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则当u■■(0)>u■■(0),并且有u■■(0)>u■■(0),p=[■]2,从而有■=2[■]■>0,同理,■>0,■

2、两个患者X与Y的就医选择策略互动的第二种博弈特殊情况

u■■(0)∈(?茁,?啄)(i=X,Y)时,患者选择就医博弈的结果将始终停留在(便民医院,便民医院)。u■■(0)∈(?茁,?啄)(i=X,Y)的概率为q=[■]2,则可以得出■

三、患者就医选择的演化路径

在初始值情况不同条件下,患者就医选择的演化路径不尽相同。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患者的就医选择博弈的演化路径。

1、博弈开始阶段患者X与患者Y都选择三甲医院

为了具体讨论两个患者就医选择演化路径,假设患者X与患者Y在第t期对第t-1期主观评价的修正遵循如下过程:在第t期发生策略的收益是?姿,而第t-1期对发生策略的主观评价是?棕(t-1),则两个患者将该策略的主观评价更新:?棕(t)=[?棕(t-1)+λ]/2,而没有发生策略的主观评价不修正。在第0期患者X和Y的就医选择就是进入三甲医院就医,得到收益?琢。在第1期,在选择便民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保持不变:u■■(1)=u■■(0),u■■(1)=u■■(0)。患者将会把选择三甲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修正为u■■(1)=■>u■■(0),u■■(1)=■>u■■(0)。可知,患者双方第n期修正后的博弈策略的主观评价分别:u■■(n)=■,u■■(n)=■,且u■■(n)=u■■(0),u■■(n)=u■■(0),容易得出:■u■■(n)=?琢,■u■■(n)=u■■(0),■u■■(n)=u■■(0),■u■■(n)=?琢。那么,当u■■(0)>u■■(0),u■■(0)>u■■(0)时,博弈必然将走向(三级医院,三甲医院)的均衡结果。

2、博弈开始阶段患者X与患者Y都选择便民医院

在开始阶段,若两个患者都选择便民医院,最终均衡可能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或者(便民医院,便民医院)。考虑技术上的可操作性,此处讨论当患者X和患者Y在就医习惯和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评价具有“同质性”的情况:在博弈开始阶段,两个患者对选择三甲医院就医的策略主观评价相同、对选择便民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相同,并且患者X和患者Y在博弈开始阶段均选择便民医院,均得到收益?啄。在第1期,患者X和患者Y对选择三甲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保持不变:u■■(1)=u■■(0),u■■(1)=u■■(0)。对选择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修正是:u■■(1)=■

若患者X和患者Y在第n期仍选择便民医院就医,那第n期修正后的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为:u■■(n)=■=■=u■■(n),且u■■(n)=u■■(0)=u■■(0)=u■■(n),容易得到■u■■(n)=■u■■(n)=?啄。

由此可知,对于?埚X,?埚Y,且n

u■■(N)?叟u■■(N)=■。所以在第N期,患者X和患者Y将同时放弃到便民医院就医策略转而选择三甲医院就医策略。而在第N+1期,患者X和患者Y均修正对三甲医院策略的主观评价,可得:

u■■(N+1)=■,u■■(N+1)=■;

u■■(N+1)=■,u■■(N+1)=■

由于u■■(N+1)>u■■(N+1),u■■(N+1)>u■■(N+1)。因此在第N+1期,患者X和患者Y均选择三甲医院策略。对?坌m?叟N,两个患者仍均选择三甲医院策略,两个患者仍对各个策略的主观评价为:

u■■(m)=■,u■■(N+1)=■

u■■(m)=■,u■■(N+1)=■

如果u■■(0)=u■■(0),u■■(0)=u■■(0),且u■■(0)

u■■(0),u■■(0)=u■■(0)∈(?啄,?琢),则患者的博弈均衡结果必为(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两个患者一旦同时采用三甲医院就医策略,那么(三甲医院,三甲医院)的结果将一直延续下去。

若两个患者在博弈开始阶段是同质的。他们在博弈开始阶段对三甲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相同,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相同,且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大于对三甲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在以上框架下,在某个时期之后,两个患者在博弈开始阶段终将回归选择三甲医院就医。两个患者在博弈开始阶段对三甲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u■■(0)越高,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的主观评价u■■(0)越低,患者X和患者Y都选择便民医院就医时,两个患者得到的收益?啄越小;患者越看重他们所选择就医策略的实际收益?琢,回归到便民医院就医所需时期N越小,该结果与直觉相符。特别是?琢表明的是患者选择就医后改正错误的积极性。患者越积极改正第t-1期对便民医院就医策略主观评价与第t期便民医院策略实际收益的差距,则患者越容易从现有医疗资源配置的现状中回归到三甲医院。反之,?琢越小,表明患者越不愿意修正错误,则患者在囚徒困境中的时间就越长。

四、结语

从上面的演化模型的证明中可以看到,不论是经济条件好的患者还是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无论另一个患者采取何种战略,所有患者的长期均衡就是选择三甲医院就医。通过演化博弈路径可以看出:第一,患者最终都向医疗条件好的三甲医院转移,这个结论与现实中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现状相一致。这就从患者的角度解释了“看病难”、“大医院人满为患”以及“大医院号贩子利益链”等现象。第二,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在选择就医的决策上并不会考虑自身医疗成本的可承担范围,因为选择三甲医院可提高他对疾病治愈的期望。第三,无论战略的分布如何,到医疗资源配置好的医院就医的适应度会越来越高,但是一般的博弈中哪种类型的预期适应度将会变高取决于相关群体内的各种类型的分布。这样的博弈重复进行后,相关群体内的各种类型分布将会随着适应度的变化而变化。

笔者突破了大多数学者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制度、政府行为以及医患关系等角度去解释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局限,从患者的经济基础和就医心理的角度,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的框架得出了具有研究价值的结论。针对当前我国医疗服务和市场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笔者建议政府通过一定制度契约来调整医院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态,通过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问题和矛盾,使医院真正回到履行社会职能的轨道上来。

(注: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89.

[2] Maynard Smith,J.And Price,B.R.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J].Nature,1973(246).

[3] Selten,R.Evolutionary Stability in Extensive TwoCPerson Games-Correc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M].Mathematical1 Social Science,1980.

[4] 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2).

[5] 杨团: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07(1).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2篇

在中西方医学发展的早期,萌芽状态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是浑然一体的。祖国医学经典之作《内经》的作者,洗练清晰地表达了贵生思想:“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具体明了地阐述了仁爱信念:“吾将竭尽吾之能力与智慧,以己之才帮助病患;戒用医术对任何人等以毒害与妄为……吾将以纯洁与神圣为怀,终生不渝……无论何时登堂入室,吾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医学史记载着,早期医院是收容病人、老人、穷人、流浪者和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医院这种新兴的机构更能显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了”[1]。在文艺复兴时期,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曾经有过一段融洽的“黄金岁月”。达•芬奇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进行的医学研究,充分显示了科学和人文和谐统一的魅力。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分化,是医学发展到近代出现的现象。从19世纪开始,显微镜、温度计、X线、听诊器、心电图仪、CT、核磁共振等医学仪器成为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其显著效绩有目共睹。医学技术的冷峻和客观渐渐替代了原本与医学溶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医学向医学技术主义迈出了危险的半步。

这种倾向一开始就引起了警觉。19世纪的欧洲,兴起过“视病人为人”的运动。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l)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20世纪,医学技术在医学中的作用继续强化,医学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纵观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走向,人们察觉到,正确理解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是解读医学本质的基本前提。从哲学高度审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医学人文精神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指明了人文方向。在杜威的论文集《ProblemsofMan》(《人的问题》)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文字:为人文学院确定它在民主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技术学科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

如果对杜威的观点加以引申,那么可以说:为医学科学确定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医学科学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无疑,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能够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从而追寻医学人文价值,回归医学人文本质。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医学科学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方法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医学科学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精神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对独立,各具特点。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并不关心人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客体的感受性、追问医学的价值性、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医学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宗旨。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整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2]。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涵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融”[3]。

2医学身心关怀与医学人文关怀:从基点走向终极

医学对患者的关怀包括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医学人文关怀几个不同的层面,呈现着从基点走向终极运行的轨迹。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一个层面和基点。从希波克拉底时代一直到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使患者摆脱躯体疾患的病痛。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对患者生命整体关怀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对疾患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对患者的整体关怀是没有根基的,是苍白无力的。但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的医学,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从患者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病人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二个层面和中坚。医学仅仅解决患者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亦遭受到恶性刺激。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状态的取舍。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生理疾患的影响十分明显。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现代医学对患者心理高度关注,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医学关怀的最高层面和极致。终极关怀是彻底的关怀,是医学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最初是宗教学的范畴。宗教对人的关怀一直延伸到人的心灵,超越生命界限延伸到永恒,这是宗教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值得医学借鉴。医学终极关怀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体认:医学敬畏生命,而不是生命乞怜于医学,医学是生命的仆人,而不是健康的主宰。医学终极关怀,是将生命健康视为最终目的,医学本身退为手段。医学终极关怀的目标是让生命的黎明朝气蓬勃,生命的正午金光灿烂,生命的夕阳无限美好,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庄重安详。医学终极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医学人性化境界的实现。

3戒备对峙状态与主客合一境界:从觉醒走向觉悟

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介入方式,是医学人文精神切入实践的关键。以医学人文精神的法眼看医学,医患双方在法律和人格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并无强弱群体之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患者不再被视为医疗活动中被动的工作对象,而是掌握自我命运的自主、自律的独立个体。医生从事医学工作,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未知因素众多是其他职业难以相比的,医生的尊严和人格必须有社会的保障。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与医学同在,并非当前所特有。现代对医患矛盾的处理往往是在法律的平台之上和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医患矛盾因而成为关注热点。理智地讲,以诉诸法律和舆论介入的形式解决医患矛盾,是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觉醒。

但是,患者审视诊疗过程防备心理有余,信任态度不足、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人为炒作有余、理智分析不足的现状,只能加剧医患双方的戒备和对峙。当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生命关爱的天籁之音的时候,我们离医学人文精神远矣。介入医患关系的人文基点应该是:医生眼里的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是有尊严、自由、情感和需要的人,而不是被分割的机体组织、送检物、病原体、数据和物品。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医生当以患者为本,以生命为本,呵护生命,远离利欲,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患者眼里的医生是一个友善的朋友,是有责任心、同情心、可以信赖的人,而不是无法接近或别有意图的人。医生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条件的支撑,更需要患者认同和鼓舞的目光。患者当配合医生,理解医生,放弃成见,善意度人;要支持医生,信任医生,尊重医学规律,尊重医生人格。医学人文精神的当代走向必然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觉悟:医患双方是天成的共同体,从戒备、对峙走向理解、合作,走向和谐通融、主客合一,是医患关系由觉醒达至觉悟境界的必由之路。

4守护患者健康与守望精神家园:从世俗走向神圣

医学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从医作为一种职业无法抹除谋生手段的烙印。医学人文精神与空洞说教格格不入,医学人文精神是宽容的。但医学人文精神从骨子里不媚俗。世俗的生活可以躲避崇高,抛弃理想,远离人文,医学不可以:人类对生命的热望不允许医学随波逐流、走下圣洁的殿堂;有的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医学不可以: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就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取向———医学人文品格。人文是一个可以有多种诠释的词:它可以是一种通古达今的教化,可以是一种人类文饰自身的方式,可以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可以是一种理想的人性的追求,可以是一种为人的完美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可以是一种关于人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可以是一种崇高永恒的价值取向……但无论怎样诠释,人文的灵魂是自由、独立、仁爱的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培养模式医患沟通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32-01

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1],但是医学生沟通技能培养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时常发生,所以对以后即将从事该职业的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口腔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口腔医学生的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口腔医学生提高临床操作技能的基础,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2],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一、目前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人文素养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养。现如今高专院校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为第一年学基础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实习,课堂学习时间居多,而在课堂和实训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进入医院见习或实习后难以和患者进行沟通,无法有效的工作。

2.学生心理恐惧及不自信由于课堂和实训教学中,学生欠缺医患沟通的能力,所以在刚刚进入临床,实习或者见习过程中初次接触病人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不知道应该如何向病人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更有甚者,本来对后续的治疗操作掌握很好的,由于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进行操作。患者在接触到这样的医生时,同样会产生抵触心理, 不配合医生的相关活动,造成患者与口腔医学生的沟通障碍。

3.患者对口腔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实习医学生存在抵触情绪。当然,患者存在抵触情绪也不是不无道理,一方面是对医学生的医疗技术不够信任,毕竟医学生接触的患者较少,经验不够丰富,诊疗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与医学生沟通存在障碍,医学生上实验课期间所面对的诊疗对象大部分是模型,根本不需要沟通,直接操作就可以,所以当医学生面对真正的患者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开始,即使医疗技术方面没有任何问题,但学生们会想到老师当时没有教怎么跟患者沟通,万一沟通出现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医疗纠纷的话,责任就更大了,以至于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基本不与患者沟通交流,直接导致患者反感,从而引起患者对口腔医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口腔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的几点建议

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然而人文素质教育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提倡医生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给予患者更加贴心的心理支持与心理辅导。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与医疗技术不相匹配,不能够根据患者的情绪、心理反应及时的做出沟通,对患者进行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极容易形成医患纠纷。因此,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口腔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口腔医学生在学会做一名医生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将口腔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全面型人才。

2.强化情境教学实践

大量研究表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经大量的实践。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传统的理论授课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偏差,而设置不同的情境实践,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不同角色的演绎,使学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根据学生们自行设计的情境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学生们更具有参与感,也给枯燥乏味的学习增添了色彩和亮点,使学习更加高效、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消除口腔医学生对患者的心理障K、树立自信。

3.强化教师临床带教

除课堂教学外,实践教学更是培养医学生沟通技能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将医患沟通技巧贯穿于每一天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教授学生如何更直接有效的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并有意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与患者进行沟通,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学生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仔细观察带教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介绍病情以及治疗方案,学习沟通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改进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进一步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适应全新医学模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的前提。毕竟口腔医学生是未来口腔医院的主力军,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更是国家未来口腔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方, 耿晓北, 罗建红 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接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 1) : 9- 10

[2]许双红, 陈治珍, 胡小英, 等. 医患沟通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5 ) : 56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4篇

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根据个人期望和医院活动经历,对接受的服务进行的综合评价,即医院服务达到患者期望值的程度。为了改善民营医院的社会形象,提高人们对医院的满意度,运用满意度理论构建了我国民营医院患者满意度模型,找出了影响民营医院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民营医院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医疗服务;顾客满意度;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97-03

1 引言

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中,患者满意度是衡量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尺度,是社会及患者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公信度的客观评价和衡量标准,是在医院分级管理中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付萍等(2011))。而随着大家对患者满意度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患者满意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国内外学者通常将患者满意度定义为患者对其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期望与感知对比的结果。Johansson等(2002)指出患者满意度是患者的一种主观评价,是患者通过比较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和实际感知后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况反映。Copeland和Scholle(2004)则认为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最初的印象与实际情形对比,根据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流而做出的感知和评价。我国学者胡善菊(2008)将患者满意度定义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效用,是患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感受值与期望值对比的结果;根据以上学者意见,本文将患者满意度概念定义为人们由于疾病、保健等方面的要求对医疗保健机构(本文主要指医院)的服务产生某种期望,然后在治疗过程中,把对医疗服务全方面的感知与这种期望进行对比,所产生的对医疗服务的一种综合性评价。

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较多。WensingM等(2005)对医疗服务中患者优先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整理,提出患者认为医疗服务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技能和准确性、患者参与决策的权利、患者知情权、关注患者的需求等;曹高芳(2012)着眼于医患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服务态度、等待时间、医疗费用、服务过程、医院环境设施以及服务结果对患者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陈春念(2012)则发现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不影响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影响其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对价值和质量的感知,尤以前者的影响较为突出。候佳乐等(2013)则将对患者满意度的评价划分为就医方便程度、候诊时间、医院环境、医院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态度、费用情况、解释交流情况和治疗效果等多个维度。冯月霞(2013)认为医疗技术、医院环境、医务人员形象、诊疗设施、等候时间、费用和医务人员态度等因素影响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而侯胜田等(2013)则认为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还应包括医患的沟通情况等。

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患者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已经较多,也较为深入。但这些研究中,并未对医院的类型进行细分,如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等。

我国的民营医院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医疗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我国的民营医院具有产权明确、经营灵活、功能完善等优点,但其在运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现有的税收和医保政策实际上增加民营医院的经济负担、民营医院的人才引进也存在较大的困难。而我国民营医院追求最大利益的动机也导致了民营医院虚假广告、小病大作等现象的产生,从而极大的损害了民营医院的诚信,使得患者对民营医院的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较公立医院都存在着差异,需要单独进行研究。

针对我国民营医院的这些特点,论文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梳理了我国民营医院的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关模型,为民营医院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民营医院的服务质量,改善其社会形象。

2 研究设计

2.1 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

顾客满意度的理论模型由美国学者Cardozo在1965年提出。经过学者们的不断改进,最终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顾客满意度指数基本模型(CSI)

模型中各变量含义如下:

(1)感知质量是指顾客在购买和使用某产品或服务之后的实际主观感受和认知,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产品服务的功能及其质量的感受。

(2)感知价值指顾客在购买和使用某种产品或服务之后,对其所支付的费用与其所达到的实际收益的体验。

(3)顾客预期是指顾客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前对产品或服务的期待和希望。

(4)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5)顾客忠诚是满意度模型的最终因变量,与顾客重复购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2 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结合我国民营医院的特点,我们选取顾客满意度模型中感知质量、顾客预期和感知价值这三个自变量和顾客满意这一因变量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1)医院患者感知质量。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或就医结束后对医院的医疗技术、医院环境和服务水平等的实际感受。

(2)患者预期。由于期望难以被有效和可靠的测量,同时国外学者发现患者的期望与满意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接联系,因此本文中并未将患者期望作为单独变量,而是假设患者期望与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感知进行比较后产生易测量的前提变量。从患者角度来看,保宏翔(2010)认为患者满意度应包括医技及护理质量、感知服务质量(等待时间、环境舒适度、患者的知情权)、医院信誉及医疗收费4个常用的维度。因此,本文将所假设的前提变量定义为医院环境、看病等待时间、医护人员工作水平、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提出以下假设:

H1 医院环境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2 等待时间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H3 患者知情权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4 患者选择权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H5 医护人员工作水平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患者感知价值。指患者把其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与自己为之所付出的成本比较之后得到的主观感受。研究学者们通常将患者的感知价值等效于治疗结果,包括治疗费用问题。代勤素(2013)曾经指出治疗结果与满意度密切相关,良好的治疗结果可以得到患者高的满意度。范晟玮(2011)指出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费用已经成为患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过多的使用贵重药品和进行大型仪器检查,极易造成患者的不满。张馨月等(2013)通过对重庆市九龙坡民营医院住院患者的调查,发现多数患者认为民营医院的医疗费用虚高,与真实的服务水平不相适应,这极大的影响了患者对所接受服务的满意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6治疗结果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4)患者满意度。主要指患者对其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的一个评价,也是患者的期望、感知质量以及感知价值的共同的结果。

因此,本文构建民营医院患者满意度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民营医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收集

3.1 调查问卷设计

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研究量表,并与住院患者以及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本文将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现居住地;第二部分主要是模型自变量的测量,第三部分是模型因变量的测量。其中后两部分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在重庆长城医院和圣保罗医院中采用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450份,实际回收432份,剔除掉不完整和过于随意等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405份,问卷有效率为90%。

4 模型分析

4.1 结构效度检验

结构效度检验用于检验问卷结构的合理性。本文使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的23个测量题项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一共提取8个因子,KMO值为0.867,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所设计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2 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反映的是同一变量所有量表的一致性程度。本文运用SPSS16.0软件分别对量表所提取的各个因子以及量表的整体信度进行检验,其α信度系数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Cronbach α信度值

变量名Cronbach α指标数

医院环境0.7033

等待时间0.7633

患者知情权0.7533

患者选择权0.7263

医护人员工作水平0.6994

治疗结果0.6963

患者满意度0.7262

患者忠诚度0.7322

总量表信度0.76923

从上表可知,该量表的整体信度系数为0.769>0.7,每个因子的分量表系数都基本大于0.7,所以可以看出此问卷收集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结构方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变量间的复杂关系。论文采用LISREL8.7对模型进行结构方程的分析。第一次模型拟合中,发现研究假设H2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5,且不显著。因此,论文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删除了这条路径,重新进行了模型拟合,得到拟合指标如表2。

表2 模型修正后拟合指标参数表

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

指标x2/dfGFIRMRRMSEANFITLICFIIFI

指标值532.99/209

=2.550.910.0350.0520.940.950.960.96

参考值<3>0.9<0.05<0.05>0.9>0.9>0.9>0.9

表2可见,修正后的模型各拟合指数值基本在合理的范围内,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度比较好,而修正后模型的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图如图3所示。

图3 民营医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图

因子F7=0.12×F1+0.29×F3+0.25×F4+0.51×F5+0.25×F6(1)

由上可以看出,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患者的知情权、治疗效果、患者的选择权、医院环境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医护人员工作水平,这说明患者去医院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自身的病情得到最好的治疗。因此,民营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市场需要确定特色专科和重点科室,努力形成优势专科。同时,广泛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其次,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较大,这说明了患者现在不仅关心身体恢复情况,而且对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比较重视。所以民营医院在给患者治疗时,不仅要满足患者的身体需要,而且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需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多巡视病房,有针对性地治疗、护理患者,使患者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治疗过程中。

再次,患者对治疗结果的关注说明了患者对治疗成本的敏感性。因此,民营医院可考虑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规范服务标准,改善和提高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其中影响因素最小的是医院环境,这说明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对环境的要求,如交通是否便利、诊室的整洁度、清晰的标识等,因此,民营医院要积极为患者提供整洁、舒适的诊疗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医德医风的学习,强化医护人员服务意识,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

因此,本文假设验证如表3所示。

表3 假设检验表

原假设假设内容检验结果

H1医院环境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接受

H2等待时间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不接受

H3患者知情权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接受

H4患者选择权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接受

H5医护人员工作水平与患者满意度之间

存在正相关关系接受

H6治疗结果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接受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本文采用满意度理论对患者满意度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首先,医护人员工作水平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它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患者知情权、治疗结果和患者选择权、医院环境。其次,等待时间与患者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影响。

但由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限,文中还有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其一表现在样本选取的地域局限性上。其二本文仅考虑了患者的内因对其满意度的影响,而未考虑外因对其满意度的影响,如医院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宏观政策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等。今后的研究可将其考虑在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患者的需求也会不断地变化,所以患者满意度研究必将成为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所有的学者不断地去努力,以保证我国民营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付萍,方孝梅,丁淑萍等.医院服务绩效管理模式与病人满意度[J].中国病案,2011,12(8):39-41.

[2]Johansson.Pa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 Care:A Literature Studa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2002,16(4):337-344.

[3]Copeland,Schoiie.Cli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Scores Regard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Race,Age and Gender Correlates[J].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04,14(6):434-442.

[4]胡善菊,王建伟等.国内患者满意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剖析[J].中国社会医学,2008,25(26):324-325.

[5]Wensing M. A Reassessing the Foundation of Consumer Delight[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5,8(2):103-106.

[6]曹高芳,宋明洋,王洪涛.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医疗服务患者满意度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14-17.

[7]陈春念.结构方程模型多组比较方法评价不同支付方式的患者满意度[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3):363-365.

[8]侯佳乐,孔巍.广西县级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33(6):740-745.

[9]冯月霞.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应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7):269-272.

[10]侯胜田,张永康.基于PLS路径模型的住院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6(30):368-370.

[11]唐晓芬.顾客满意度测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2]保宏翔.患者满意度的认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156-157.

[13]代勤素.影响住院患者满意度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7):2672-2674.

医生与患者论文范文第15篇

显然,在患者眼中,第二位医生更具人格魅力,但从专业角度来看,第一位医生的能力更值得认可。诚然,评价一位医生的好坏需要多重标准,但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医生要赢得患者的认可,人文关怀与服务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在当下医患不和谐声音频出的医疗环境中,医生似乎已褪去白衣天使的光环。目前的现实是患者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好医生的呼唤越来越急迫,而医生则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折翼的天使插上人文关怀与服务意识这两只翅膀尤为重要。

人文关怀:在细节之中体现良心与爱心

一项关于患者眼中好医生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不乱开药,技术过硬,对患者无微不至,成为选票排名最多的选项。对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说,“实质上,这3条标准考验的是一个医生的良心、责任心和爱心。良心、爱心即是医学人文的核心。良心,就是不要做故意伤害患者的事;爱心,就是把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而这种关怀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

在寒冷的冬天,当您为患者做B超时,是否会想到冰冷的耦合剂给患者带来的不舒适感让患者增添紧张、烦躁?当您在为患者拔牙时,是否会想到冰冷的器具会给患者造成多大的恐惧?当您带着一队实习医生查房时,是否会想到这种探讨病情的行为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事实上,在医患交流行为中,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医生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在默默地伤害着患者,但是这些行为被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

很多人羡慕港台或者国外的行医环境,殊不知“事在人为”。据王建安教授介绍,“在美国,对医生的3600考核,首先考虑的就是‘心正’,判断医生是否有良心。没有良心的医生会被淘汰出医生的队伍。爱心有小有大,但无论如何是在良心的底线范围之内。在台湾,医生在给患者做B超时,会先把耦合剂加热到合适的温度再使用,而不是将耦合剂直接倒在患者身上。在国外,牙科医生为了减轻拔牙时患者的疼痛,会先将患者轻度麻醉后,再拔牙,以实现‘无痛’。”事实上,任何医务工作者在医院里,都不应该轻易给患者造成新的痛苦,“无痛”应该是每个医生在进行诊疗时被非常重视的概念,这也是医生人文关怀之心的体现。

被国内医生常常忽略的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更是体现了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在很多国家,医生带教查房时只会讲有关患者病情的事情,讲完后出来把门关紧再与学生讨论学术的问题,而国内的专家在带教时经常在患者床边滔滔不绝。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医生在电梯间或者走廊上讨论患者的病情,在国内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台上也可以轻易地看到患者的病历信息。但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对患者隐私权的不尊重,甚至侵犯,而目前,我们的医生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不尊重患者隐私的医院不是一个好医院,至少在管理上是有问题的。保护患者隐私应注意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无论是医生本人还是医院管理者都应注意。”王建安院长表示。我国医学泰斗中科院院士陈灏珠教授认为,“除了在病情方面保护患者隐私,体检时还应保护好患者的身体隐私,尤其是医生检查异性患者时应态度稳重,表情严肃。”

目前,国内医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临床医学人性化的重要性,纷纷呼吁加强医学生及医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据悉,由吴孟超、吴咸中、钟南山等十多位医界大家联合签名的《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已经。另外,全国29所医学院校已联合发出《关于改进医学人文教学的建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认为“医学整合,全程关爱”是当今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和医疗服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控制过度医疗、保护患者与公众健康状况的必由之路。

服务意识:以患者为中心不是说说而已

传统的观念认为,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施治”者,患者是“求医”者,这是基于医生的专业技能赋予其的强势地位。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患者的权利越来越得到重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理念被广泛接受。但事实上,对国内大多数医生来说,传统的医生“高高在上”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对此,王建安院长也表示,“医疗行业因为它服务的对象与患者的生命有关才显得特殊。但是从医生角度来说,首先要转变服务意识,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处处为患者考虑。”

在美国有一所由诊所发展起来的医院——梅奥医院,她是全世界最好的医院之一。但其最闻名遐迩的是,这是一所完全靠社会捐款运营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院的感谢墙上,每年都会新增很多捐款千万美金、上亿美金的捐款者的名字。在这里,治好的患者捐款,治不好的患者也捐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患者被尊重,感受到了关怀与爱。在这里,你问路,员工会很热情地将你带到目的地,而不仅仅是口头告知。在这里,医生面对一位糖尿病足的患者,他会很自然地跪下去,双手端起患者的脚,闻闻有没有异味,发自内心的一跪、一闻,体现了对医生职业的负责与敬意。在梅奥医院的大厅里有一架钢琴,经常会看到有患者在那里高歌,并发自内心地对医务人员表示赞美与感谢。有人在美国公民中做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前提下,有75%的人会选择在梅奥医院就医。可见,作为特殊服务行业的医疗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端的诊疗技术,更应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作为技术支撑。患者主动来就医,医患双方获得的益处远远大于患者被动就医。

在采访中,很多医生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医患环境及医疗体制下,我国医生面临多重压力,很难做个“白衣天使”。“医生被医院的任务指标与职位晋升两座大山压着,每天都有超负荷的诊疗工作,连喝水、吃饭、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何谈提高服务质量?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服务意识,一直以来行政部门都是这样要求的,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医生确实很难保证与每位患者都有充分的沟通。”对此,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勇涛解释说。

“转变服务的意识并不是将患者捧到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将患者视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想患者所想,将为患者服务时刻体现在医疗行为中。”陈灏珠院士认为,“好医生,要做到处处为患者打算,并以治好疾病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