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

医生患者论文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认知教育

1背景介绍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程度日益升级.据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数量在40起左右.在2010年至2012年间,医疗纠纷发生率增长幅度超过100%.[1]医患关系的紧张让部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焦虑、恐惧,而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不同影响医学生对日常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态度.[2]本研究对川东北地区医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对目前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切实开展有关改善医患关系的教育、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1一般情况

本研究于2017年2月对川东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开展对医患关系认知度的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9份,问卷有效率92%.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筛查,所有未作回答或者不按要求填写的答卷均为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回收问卷总数-无效问卷数)/回收问卷总数.此次调查综合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将问卷发给临床、护理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学等13个专业,2016级在校生、2015级在校生、2014级在校生、2013级在校生级实习生等7各年级,共500位同学.男女比例约1.4:1.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并经过文献资料查阅、小组讨论以及预调查等过程,对川北医学院等高校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包括四部分:在校医学生基本信息、对医患关系认知途径、医患关系现状认知、以及对医患关系发展的建议和展望,计22个条目.调查问卷由经过一定培训的小组成员发放,调查者填写后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进行数据双录入,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百分比/率进行一般性描述.

2结果

2.1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现状的总体认知

经调查,大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有所耳闻,但具体并不太清楚,其比例为63.2%,认为很了解的只占33.3%、完全不了解的占3.5%.在此基础上,按年级将样本容量按是否参与实习为依据,将样本中大三以下(含大三)划分为低年级351例(76.5%),大三以上划分为高年级108例(23.5%).其中低年级对医患关系了解情况(28.8%)明显低于高年级(47.2%),且低年级中有4.6%的同学对医患关系完全不了解.

2.2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主要认知途径

经调查,川东北地区医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体(62.5%)、身边同学(37.3%)、学校老师(36.4%)、医院所见(22.7%了解到医患关系),极少数通过和家人交流(18.5%)、亲身经历(8.7%)了解.当今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能快速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对在校医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社会经历少、临床机会少,所以了解外界、了解医患关系的途经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同学和老师.

2.3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川东北医学生认为社会因素(34.05%)、患方因素(25.05)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然后是院方因素(22.09%),认为医学因素(18.81)影响较小.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不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医患关系问题也是如此.医学生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认识到目前医患关系由多方因素共同引起的,而在医学生看来其中社会因素占了相对较大的的比重.

3讨论

3.1校方教育方面

从医学教育角度,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必然要将医患关系教育至于基础位置和核心位置.对医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医患关系教育,对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乃至医学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3]学校应加强对医学生有关医患关系的教育和拓展,制定一套更贴切、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教育体系,让医学生认识医患关系、理解医患关系、知道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方法方式,并对医患关系引起高度重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它对医生的要求更高,医生需要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角度分析、多轴诊断、综合治疗.[4]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的提供者在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医学理论和娴熟的操作能力,更应拥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综合人文素质.学校应实行理论和实践更大程度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对医患关系的了解情况高达百分之百,远超过在校生,其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和在临床的眼界都更广阔.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和课程安排,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在校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5]低年级同学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加其前往临床见习的机会,亲身体会,从真正的案例中学会分析、认识医患关系.对中高年级可以进行基地班教育,融理论于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深刻理解,以便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校在重视学生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多方位的身心陶冶,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医务人员.通过调查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措施,可以看出医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医学科普相关知识和医德医风建设还是比较匮乏.说明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和医风医德.现在医疗活动商业化、将病人“物化”、漠视病人的权利等损害患者个人利益的行为及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医疗技术差、违规操作等问题,促使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多数人认为改善医患关系可以从医学生抓起,校方应加强医学知识等相关教育.

3.2加强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医疗卫生报道是当今新闻热点之一,几乎每天都在媒体上都能看到与医疗相关的报道.由于报道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一些不客观、不公正的声音.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和传媒人士出于吸引观众眼球或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经常报道一些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文章,过分突出和夸大医患关系“阴暗面”.[6]近一半医务工作者认为媒体报道存在误导,而患者并没有医患纠纷的经历,对媒体的片面报道、不真实报道并不了解,对医患关系紧张因素的评价具有片面性.[7]而作为拥有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在接受这些片面的、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后很容易对医生和医疗机构形成负面印象,甚至影响之后的就业观.网络等媒体作为医患间的一个“重要桥梁”,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职责的同时,更应以负责、公正、客观的态度做好报道.既要多挖掘正面的医者形象,多唱“和声”,又要在舆论监督中有选择地曝光一些不良现象,如某些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等.在不丑化行业形象的前提下,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从而引导医患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医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医患纠纷与冲突中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理性的分析其利弊,同时担任医学科普、教育的角色,对身边非医学人员进行正确的舆论解释和引导.

3.3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据有关研究表明,对医患关系中患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患者对医方期望值过高和患者素质不高两方面.[7]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医学知识匮乏,对于医生的嘱咐断章取义;对疾病的本身和凶险程度没有了解或者过分相信网络上对疾病的诊断,造成对疾病判断的失误和错信,从而产生对医生的不信赖心理.第二、患者对诊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和医疗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患者不仅要求得到对症的治疗,而且注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希望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而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过高需求和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无疑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导火索.第三、对医生的话不重视,认为自身状态良好,存在侥幸心理.第四、患者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和有无患病的经历、心理状态等影响患者理解和表达与疾病有关信息能力.有些患者甚至无法听懂一些有关其病情的简单信息,初次患病者以前很少了解有关所患疾病的相关信息,这类病人往往最容易曲解他们所获得的信息.而心态焦虑的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有效向外界的传达信息,往往容易夸大其症状,使得医生不能准确地评估和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学校可鼓励在校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定期流动性分批到各乡镇、社区进行卫生知识宣讲,普及人们医疗卫生知识,提高依从性.各医院也可下派医护人员进行知识讲座和义务服务,通过与人们的亲切交谈和耐心述说,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学会和人交流,从而更好的和患者建立新的医学模式,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及其家属应提高医疗知识水平以尊重配合医务人员并加强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的有效沟通.[8]同时以客观、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各类医疗报道,有自己的思考,不轻信网络对自己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宋平,张少会.医患纠纷形成原因与对策研究[J].法制社会,2011(06):72-73.

〔2〕许晶晶,李彬彬,庄蔚然.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1).

〔3〕郑玉中,屈庆平,赵丽娜.浅论医学生医患关系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94-96.

〔4〕冯毅翀.现代医学模式与医院组织变革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1-77.

〔5〕张华志,白波,董凯.提高临床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05):314-315.

〔6〕梅春英.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伦理学,2008,21(05).

〔7〕束雅春,彭志行,薛明新,李永刚.患者与医务人员不同视角下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7):178-180.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 目的 对现阶段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两者需要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对患者的了解与检查原因、双方对影响医患关系主要因素的认知比例、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并且进行了第三方的调查,也就是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共发出了380份调查问卷。结果 经过调查,医生与患者的认知比例明显有所差异,双方共同认同的因素是医疗体制与媒体舆论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媒体调查结果认为医患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因素。结论 只有加强现阶段医患之间的沟通,树立正确的医疗体制与舆论宣传导向,才能够建立有效预防措施。

[

关键词 ] 医患关系;调查问卷;认知情况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10-03

Look at both sid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cognitive comparison survey of 187 medical staff

LIU LiliHUANG Yan

China Medicine University Collyege of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o cognitive situation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from Nanjing city hospital, 187 medical staff and 193 patients, both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include both on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check reason, both sides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actors, cognitive proportion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edical staff service attitude of the cognitive scale.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third parties, namely the media effect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ssued a total of 380 questionnaires.Results After investigation, the proportion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significant cognitive differences, factors shared is the medical system and the media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media survey results that both parties have some factors.Conclusion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opinion propaganda line up right, to establish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Cognition

在医院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患关系是维系其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但是在现阶段,因为医患关系的紧张,频频发生医患之间的矛盾,导致医患事故的在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给予医疗活动带来了严重影响。而医患关系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个,一种是双方个体功能,一种是社会功能[1]。文章将针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对策,文章将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是选取南京市医院的187名医务人员以及19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187名医务人员,其中男性74名,女性113名。年龄在20~35岁有79名,36~45岁有64名,45岁以上的医务人员有44名。193例患者男性100例,女性93例,年龄在35~50岁。选取标准:①受检者具有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②受检者是自愿接受调查问卷的调查;③受检者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2]。

1.2方法

1.2.1医患二者对医患关系的调查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其中主要包括: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对患者的了解与检查的原因、双方对影响医患关系主要因素的认知比例、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3]。

1.2.2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调查发放380份调查问卷,其中主要是包括医患对于媒体报道的可信度、媒体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三方面[4]。

1.3统计学分析

所述数据调查均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录人,并使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均取α=0.05。

2结果

2.1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

2.1.1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在本次调查中有50.3%的医生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一般,30.5%的医生则认为医患关系是不和谐的;只有25.2%的患者认为现在的医患紧张,41.5%的患者认为现在医患关系比较和谐,也就是说医务人员一方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比例明显高于患者一方。详情见表1。

2.1.2医务人员对患者了解的认知情况在调查中,可以知道医务人员对患者的了解程度有136人(72.7%)认为了解,有51人(28.3%)认为不了解。在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多次了解的原因调查中可以知道,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了解患者病后的生活质量、为了经济效益、明确病因以及经验不足。其中有39.6%与31.%是为了了解患者生病后的生活质量以及明确病因,有24%是为了经济效益,而剩下的5.3%是因为新进医生为了加深对患者的了解,而进行多次检查。此数据表明大多数医务人员是为了能够明确患者的病因,才会多次进行检查,所以大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对患者非常了解。

2.1.3双方对于影响医患关系因素的认知比例通过卡方检验,在本次调查中,在医务人员方面,对医务方面、患者方面、媒体方面以及对现今的医疗体制等四个方面的认知比例分别是21.7%、36.3%、68.6%、77.5%;而在患者方面,对这四方面的认知比例分别是29.6%、20.1%、22.5%、56.7%,详情见表2。

2.1.4 医患关系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的认知比例从调查可以发现患者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很多的想法,其中存在两方面的因素,分别是满意的服务与有熟人的关系、送红包的原因,这两点可以说是现阶段,医院服务中的弊病,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有51.9%的医生认为患者之所以送红包是因为害怕得不到应有的良好服务,而在患者中有31.1%的人认为送红包是出于医生的主动暗示或索要;另外有47.2%和33.2%的患者认为是否在医院有熟人和是否能得到满意的服务有很大关系或者是有点关系,而在医生的看法中这两项的比例只有27.3%和25.1%。具体情况见表3。

2.2媒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2.2.1医患对于媒体报道的可信度认知比例通过调查医护人员与患者对媒体报道的可信度,发现医务人员与患者对媒体报道的医院事件的情况还是抱着一种信任的态度,有95%的医患持相信媒体的报道的观点,另有5%认为媒体报道不太可信,处于观望状态,详情见图1。这就证明了我国现阶段在媒体公信力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我国广大受众还是相信媒体所报道的事件。

2.2.2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在对媒体方面进行调查造成医患关系的原因中,314人(84%)认为看病难、贵,163人(43.8%)认为医生造成误诊,198人(53.2%)认为医生服务态度不好,289人(77%)认为医院难以满足患者的期望,96人(25.8%)认为媒体舆论对于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105人(28.2%)认为医院制度出现问题,162人(43.5%)认为医疗体制不合理以及67人(18%)认为治疗效果不好。

2.2.3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在对媒体调查中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责任归属中,有271人(72.8%)认为是政府方面、258人(69.3%)认为是医院方面、125人(33.6%)认为是患者方面、73人(19.6%)媒体方面以及79人(21.2%)认为是在特殊人群方面,媒体在认知比例上的情况详见表4。

3 结语与对策

3.1医患双方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有差异

从表1的数据可以了解到,医患双方对现阶段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有30.5%的医生则认为医患关系是不和谐的;但是只有25.2%的患者认为现在的医患紧张,由此可知医生认为紧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在进行调查的选项中可以了解到,之所以医生认为紧张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医疗活动在医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主要有工作强度、舆论压力等因素。基于前文,医患对于媒体所报道的医患关系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一旦在别处出现了医患纠纷,就会有一种群体感受,且这种群体感受度还会升高,因此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医生面对患者的压力就会增大,在工作上与患者的交流就会变差,从而导致医患关系变差[5]。

3.2相应的解决对策

根据本次调查以及医患双方对于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可以了解到,其问题主要在不全面的医疗体制、医患之间出现的沟通障碍、服务内容的不全面以及媒体的舆论导向问题,因此,下文将针对这几项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3.2.1建立健全的医疗体制在医院中,医疗体制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因素,其对于整个医疗行业、医患环境都起着一个导向的作用。医疗体制主要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系以及医疗服务监管体系[6]。国务院早在2009年就已经出台了针对医疗体制相关的法律文件,因此,各医疗机构和医疗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高医疗保障覆盖面,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2.2提高双方的沟通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可以发现,医患双方产生认知差异,主要是因为信息的来源和对信息的加工的方式不同。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应当设置专门帮助患者咨询的咨询人员,帮助患者与医生之间进行沟通。医院还可以定期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不同类型患者需求,提高沟通技巧,帮助患者和医生解决实际的困难,达到沟通的效果。并相应的增加医患的法律知识认知,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7]。

3.2.3对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进行干预现阶段,非医疗因素在影响医患关系中已经占了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医院在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还需要对相关的服务内容进行提高[8]。首先在医务人员方面,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将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与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其次是要医务人员将培训中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尊重患者隐私、对患者在医院中的生活服务行为负责,并相应的对医院环境以及保健知识进行宣教。

3.2.4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本次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广大的医患对于舆论的看法是非常在意的,其对于医疗结构的了解主要是来源于报纸、网络等。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媒体要端正自身的意识,不能为了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以一些耸人听闻或是以偏概全的标题来吸引受众,避免给广大的医患带来不正确的舆论压力;其次是配合相关部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处理方式进行正确的报道,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以及医疗知识的正确认识;再次是能客观的、深度的对发生医患关系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

综上所述,本文从医患双方以及媒体的角度对医患关系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降低医患纠纷给双方带来的巨大损失,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伴青.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比例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9,10(12):25.

[2]张志英.患者就医现状及医患纠纷调查分析[J].华西医学,2012,10(9):13-14.

[3]向雪瓶.患方不同人群对医患关系现状认知差异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10(1):22-23.

[4]马云峰.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55-56.

[5]徐长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健康发展[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45-46.

[6]什么是医疗体制.[DB\OL].news.sina.com.cn/o/2005-09-26/13407038833s.shtml.

[7]Hanson B. Being-with,Doing-with: a model of the nurse-client relationship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J].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0(7):417-423.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医学;教学;PBL;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含了思想、精神、心理等与人息息相关的各方面[1]。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医学也是如此。妇产科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2],也是一个在诊疗过程中涉及患者隐私的高风险临床科室,人文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妇产科教学方法一直在不断改进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增加了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让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自己解决问题[3]。PBL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教学,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都体现了其较大的优越性。在但妇产科教学和实践中仍存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而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不少学生在进入临床后缺乏妥善处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的能力;或者缺乏责任意识仁爱精神等现象。为此,在PBL教学中,除了要将妇产科理论和临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整体临床思维、职业素养及处理医患关系等各种能力,在妇产科PBL教学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1妇产科PBL教学

妇产科PBL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PBL教学模式是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教学向“能力中心型”转变[4]。我院妇产科开展PBL教学已经10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增加临床病例。在学期开始集体备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后进行初步分析。在这一环节,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设计是PBL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既需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贴近临床实际,也需要有艺术性吸引力,防止高于学生认知水平,导致学生消极抵触或浅尝辄止。此外,还需要有系统性整体性,让提出的问题之间有所关联,相互建构。其次是课堂讨论阶段。学生分成6到8人的学习小组,把学习内容在小组中细化,组织讨论后由组长汇报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他组组员可提出质疑或异议,之后针对这些疑议或异议进行组间讨论,最终获得该问题最合理的解答或形成新的问题来引导下一步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并不直接参与讨论,但要全程参与,当学生讨论跑题是需要适时将讨论方向引回主题,当学生陈述有误时需要及时指正,当学生纠结困惑时需要想方设法开阔其思维。课程的最后阶段由任课教师做课后小结,把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和思考做系统的归纳、融合、提炼和整理,并从中对学生模糊的重点内容做重点讲解,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内容做细致讲解,对学生还未掌握的具体内容做反复讲解,科学安排好授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在PBL教学过程中,逐渐发现PBL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投入于问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侧重于解决技术性问题,但体现医学技术以外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问题需要加强。

2人文素质培养在妇产科PBL教学中的必要性

2.1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妇产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来,在新时代的改革大背景下,中西方知识和观念的融合,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如火如荼,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过程中,PBL教学方法是不但能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而其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向着更加注重人与社会、人的权利、人的伦理等方面发展[5]。妇产科患者为女性群体,疾病主要涉及生殖器官,病史涉及婚姻、生育、个人隐私及整个家庭情况等。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比较沉重,担心影响家庭幸福、影响夫妻生活以及妊娠期过度紧张和担心胎儿情况。所以妇产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不断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才能适应和符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大方向,更有利于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2.2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医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6]。敬畏生命、关爱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不是空谈,而要融入医者的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医务工作者有“特权”进入人体,这项工作是神圣、庄严和要极端负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PBL教学法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素质。

2.3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方法

从古至今,医学职业精神都需要与医学人文相互融合、彼此渗透。“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充分说明了医生需要医治的不单单是疾病本身,同时还包括处在病痛中的需要帮助和安慰的人。治病是医学技术层面,帮助和安慰则是人文关怀层面,临床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需要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向结合。目前医疗环境中仍存在着医学职业精神中缺失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的局限性以及生命的不可复制性,这些是可能导致医患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原因,严重者可能诱发医患纠纷[7]。而妇产科尤其是产科更是医患纠纷发生的高危科室,在医疗纠纷中,大多数都是缘于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和医德医风问题,而非单纯的医疗技术水平问题。因此,改善医患关系,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8]。因而在妇产科教学,尤其是PBL教学中,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应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医学生走入临床后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9]。

3我校妇产科将人文素质培融入PBL教学中的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妇产科教学过程。教师理论授课时应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标准融入医学基础知识中,一同教授与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初步渗透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而在妇产科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更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临床见习实践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医学生首次作为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此时人文素质教育要如融入临床带教老师带教的每一个细节,从与患者交流采集病史开始、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病情交代等均可体现人文素质教育[10]。妇产科PBL教学方法应用成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而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更加贴近临床实际诊疗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1PBL教材选题及问题设置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

按照《妇产科》教材的大纲要求,挑选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产科常见疾病进行教材编写。PBL教学尽可能模拟临床实际教学,因而在教材编写选题设计过程中,编写内容及场景描写真实可信,除了患者临床信息资料,不同的案例中应尽量体现出应相患者及家庭相关信息、医患交流的细节及特殊场景,描述患者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不配合等。在问题设置中遵循医学的两个原则: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

3.2课堂讨论、总结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PBL教学课堂讨论过程,实际上是临床诊疗过程的再现。从病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各阶段进行讨论。学生根据教材中设置的问题,经过课前准确,课堂上进行讨论。教材中设置的问题含有从人文角度出发的,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及人文角度进行讨论[11]。例如在产科病例讨论中,无论是“凶险性前置胎”“产后出血”还是“羊水栓塞”,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分娩方式的讨论,而近些年来,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剖宫产问题已从医学问题上升到社会热点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除了按治疗原则进行分析之外,教师应引导同学们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去考虑分娩方式。我国较高的剖宫产率除了医学指征的手术之外还有一部分为患者主动坚决要求剖宫产,主要是因为害怕疼痛及恐惧。因而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融入人文因素,如何降低剖宫产率,如在妊娠期对患者进行宣教、分娩过程中的陪同疏导、换位思考患者产程中的疼痛及恐惧,通过讨论,让同学们除了掌握剖宫产的医学指征,更充分的了解人文关怀在帮助患者分娩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或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就疾病讨论治疗原则,一定要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及对生育的要求,融入医学人文。子宫肌瘤患者是否有计划妊娠的需求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存在不同选择;若需要切除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应与患者充分交流,缓解其对切除子宫后的焦虑和恐惧;早期子宫颈癌的年轻患者是否保留生育功能等。在讨论环节,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除了让学生对诊疗原则充分掌握,还能更贴近临床的让学生了解在诊疗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需。

3.3在模拟临床操作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我校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SP)及模型,模拟临床查体及操作[12]。在SP及模型上进行问诊、检查和操作时,除了科学原则上的标准、检查要点、注意事项,应增加人文素质方面内容的提问及讨论。如:在检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如何保护患者隐私;进行查体时如何能让患者减轻不适感,尽量放松;如何能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PBL教学中通过SP及模型,可以让学生进行从询问病史、查体到诊疗计划的制定,在其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如何对待患者,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了解患者的需求,更好的的从患者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院前抢救;医患纠纷;医患沟通;抢救人员;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50-02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医疗卫生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不断增强,医院的硬件建设、诊疗技术、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1]。但同时医疗纠纷数量也不断增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这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2]。而医患沟通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沟通不良不仅影响医患关系、医疗质量,而且会引发医疗纠纷[3]。本文为此通过探讨了院前抢救医患纠纷的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12月,对本院科室的一些医生与住院3 d以上的患者以匿名方式完成调查问卷。

1.2 调查问卷内容

本研究使用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2份问卷:抢救人员和患者),(1)医生问卷内容。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从事医生工作时间、所在科室。医患沟通认知: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患者的信任程度、是否相信医患沟通的效果、医患沟通的作用。(2)患者问卷内容。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家庭人均月收入、费用类别、现居住地、住院科室。医患沟通认知: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医生的信任程度、是否相信医患沟通的效果、医患沟通的作用。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核后,双人双份录入Excell 2010,保证数据库准确无误。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人员与患者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28名抢救人员,其中,男12名,女16名。年龄主要分布在24~50岁。本次调查的抢救人员的从医时间10年以上者3名,5~10年者18名,1~5年者7名。在25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10例,男性患者14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6岁。

2.2 医患沟通得分

医生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医患沟通技巧维度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医生,而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得分低于医生。具体情况见表1。

2.3 影响医疗纠纷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见,在抢救人员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工作繁忙(78.6%),其次是缺乏沟通技巧(67.9%)。在患者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不信任抢救人员(72.0%),其次是期望值过高(64.2%)。

3 讨论

医疗工作的直接成果是挽救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而人的生命健康从来无法用金钱衡量。不过在相应的市场机制和法律规范还没有健全的条件下,盲目地把医院推向市场难免不发生灾难。事实上,医疗红包、药品回扣、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等已经明显地昭示了金钱潮的深深烙印。医疗服务对商业的贪婪消解着医患之间的关爱和信任,使医学进一步失人性化[4]。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单位形成了以药养医的普遍模式。由于医院可以按药品进价的一定比例加价零售给患者,加成费自留,一定程度上使“以药补医”变为“卖药求生”。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有着直接的经济联系,这种卖药越多收入越多的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助长了靠药创收的不良经营行为[4]。本文结果显示,医生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医患沟通技巧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医生,而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得分低于医生。

医患关系紧张与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医疗改革滞后,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有部分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其次,民众对个人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第三是媒体的介入,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媒体报道时有失公允,更容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专业“医闹”的增加也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医患纠纷虽大幅度增加,但医疗事故率并未同步上升,这说明目前的医患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往往是人文性医疗服务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频发的医患纠纷中,80%都是由医患沟通不畅造成的,由于医疗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而这20%中也大都与沟通方式、方法不合适有关。

在防范对策中,笔者认为,加强医患互相沟通和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生要尊重患者,不仅要在头脑中考虑他们的病情,更要让患者知道你在为他们思考,为他们着想,主动和患者讨论病情,治疗方案等,让他们知道医生不仅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让他们了解医生的价值,体会医生的辛苦。比如某医院在外科诊疗前、诊疗中、诊疗后,集体讨论患者的相关病情,制订具体的诊疗计划,交由主管医师去具体实施[5],从而成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外科手术。二是将学习心得汇编成册,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再学习。完善医疗法制体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提出,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维护医患和谐的作用,要创造条件普遍建立第三方调解、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等处理医患关系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法、患者权利法在内的规范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医患关系的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建立医患沟通制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要明确沟通的内容、方式、时间、注意事项和由哪些人来和患者进行沟通;二是要将医患沟通制度的实施情况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不按照规定执行的科室进行相关的处罚;三是机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医患沟通制度的监管,要不定期地深入临床一线检查督导,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6]。

总之,医患关系紧张与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抢救人员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技巧评价方面存在差异,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防范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左月燃. 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09, 39(3):191-192.

[2]米勇,吾买尔江. 试论医护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 新疆中医药,2008, 26(5):77-78.

[3]崔荣昌. 医护患关系中的医医患沟通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114-116.

[4]张岩,魏来临,赵延英. 谈抢救人员的非语言流技巧对医医患沟通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5,2(1):48-49.

[5]屈英和,国宏钧. 在医疗服务中加强医忠沟通的实证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09,24(11):56-57.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科;护理工作;组织和管理;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66-02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 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因此, 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已成为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管理机制, 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防止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分析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 探讨减少差错发生, 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 是护理人员尤其是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严峻课题, 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2内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由于护理人员工作不到位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就从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来看其隐患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护理操作不规范、专业技术不过硬、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者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比较缺乏以及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等等这些都是带来安全隐患的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不规格的操作行为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来严格的执行工作,发生越级代签的情况,或者没有及时、准确的记录病人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反映病人的病情。有的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甚至擅自的修改护理记录,导致记录不清晰带来护理的麻烦。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缺乏应有的卫生法律意识和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护士过多的关注病人的病情,而忽视了病人的感受以及病人的合法权力,比如隐私权、知情权等等造成对病人的伤害。

2.2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的安全隐患:内科护理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和安全,如果医院的管理者相对缺乏护理管理的意识,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素质不够,那么必然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这样就会使得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非常的薄弱。这样就会使得医院制定的护理管理制度也不会健全,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无法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其管理上的漏洞会使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2.3由于患者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一般而言患者以及患者家庭或是社会都会对医院给予较高的期望,如果出现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对其医院的治疗表示不满意,那么他们往往会失去对医务人员以及护士的信任,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不按照医生的要求来进行护理活动。正是因为这样不规范和不科学的自我行为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存在。我们知道对于患者而言由于其疾病的原因往往会导致其心理发生相应的变法,往往会出现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的认识不足,心理的承受能力差,这样就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导致做什么事都是心烦意乱,无法镇定,从而给护理工作带来无限的隐患。

3安全隐患的消除及防范措施

3.1努力提高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理论知识。一般而言内科患者的病程是比较长的,大多的内科患者都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样的话就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耐心、爱心以及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给患者始终如一的照顾和护理。在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观念,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

3.2不断的加强和提高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通过研究表明,内科护理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次数。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对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同时可以采用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结合的管理方法,定期的组织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水平。同时要不断的致力于护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努力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控制与监督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有效的减少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3.3不断的加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教育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和患者良好的沟通与配合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到以患者为本。要尊重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权、隐私权等等。必须一丝不苟的把本质工作做好,注重护理工作中的语言行为的适当,要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就医环境。给予患者以及家属温暖与关怀,只有在这样融合的护理关系中才能降低安全隐患,才能保证患者的早日康复。

4结束语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或死亡。在护理安全管理中, 必须抓好护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教育, 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我科通过对存在隐患因素的认真分析,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干预能力与预见能力, 建立长效防范管理机制, 持续整改, 防患于未然, 大大降低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闵燕华, 吴少华.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1期

[2]邱笑玲.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 《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8期

[3]程红彦. 在内科护理中如何消除和防范安全隐患 [期刊论文].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8期

[4]田翠芳. 对肿瘤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研究与分析 [期刊论文]. 《吉林医学》,2011年36期

[5]奚春芬.神经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0期

[6]苏保华.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期刊论文].《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年5期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6篇

1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在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行的重要医学培训,是保障医疗安全及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联合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可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是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与考核的关键项目之一,是每名住院医师都面临提高的技能。目前我国人文医学课程相对不足、人文医学技能培养欠缺,这此有待提高和改进。人文医学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内涵丰富的医学哲学,人文医学技能是将对人文医学知识升华为精神和信念,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是医师临床实践能力中不可分害的重要部分,这里面强调厂知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老年医学科多接诊和收治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同时,老年患者又是肿瘤等疾病的高发人群,也是终末期患者集中的人群。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厂更高的要求,对死亡有厂更多的认识,那么如何在老年医学科合理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和终末期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对待终末期患者的各自诉求,如何更好的服务患者,如何让住院医师掌握和运用人文医学技能在临床工作中。这此是我们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责任所在。有必要在有限而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对住院医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工作。

2老年医学科进行人文医学培养的方法

2.1住院医师培训前的基本特点    

住院医师在进人临床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很多临床问题,也可能存在很多人文心理问题。当在老年医学科进行规范化培训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终末期疾病患者,如肿瘤、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等患者住院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面对终末期患者,有可能会产生不安和压力,避免接触终末期患者和家属等不良情绪。我们带教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指导。

2.2老年医学科人文医学培养内容    

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进行人文医学培养时,可参照缓和医疗教育进行规划和带教。缓和医疗是人文医学在终末期患者中的集中体现,是为厂提高终末期疾病患者生活质量,达到内心平静,做到生死两相安。对终末期患者照护体现在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灵性。其中灵性照护是指帮助患者接受生命是有限,协助患者寻求生命意义,从而获得内心平静、生死两相安的境界。通过培训使住院医师正确理解死亡观,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2.3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    

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生进行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内容讲座及教学查房,讲者由经过专业人文医学师资培训合格及缓和医疗培训的医师担任。可设置理论授课、教学查房和临床实践三个部分。    

首先是理论授课,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讲座为集中授课,2学时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普及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理念与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如何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评估终末期患者的主要症状及心理状态;如何照护终末期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通过理论授课使学生理解于什么是正确的死亡观。只有自身理解,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    

然后安排教学查房,为理论授课之后的两周内完成。选取住院的典型病例,依据理论授课内容进行分析、讲解,答疑,回答住院医师问题,时间可设置为2学时。    

最后是临床实践,这部分可采取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由3一6名学生和1名带教教师组成。小组内相互演练,由1名住院医扮演患者、1名住院医扮演家属、其他的住院医师则运用所学的以缓和医疗为主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进行医患沟通演练,深人理解人文技能培训提出的照护患者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也就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如乏力、食欲下降、疼痛等(生理),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倾听陪伴患者痛苦、苦恼如为什么会得肿瘤、为什么治不好、“走厂后”子女怎么办等由其经历带来的问题(灵性)。带教教师进行点评与讲解。然后在2个月的具体管理患者的临床实践中,对临床遇到的病例进行实践,由带教教师指导。

3老年医学科对住院医师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    

关于人文医学技能考核的方法,可采用客观与主观两方面进行。客观的方法,可请临床医师选取典型病历,如胰腺癌晚期伴多发转移,与患者及家属商议进一步诊疗方案,为考试题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考官,对每名住院医师进行一对一的人文医学技能考核,每名考生的考核时间可设置8一10分钟。考核流程为学生阅读病历摘要,由考官扮演患者或家属,被考核的住院医师为其主管医师,进行病情交流,运用所学的人文医学技能知识评估其生理、心理、灵性三个层面的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商议进一步的诊疗方案,达成一致的治疗意见。评估项目分为:医患关系建立、告知患者谈话目的、表达共情、对待“患者”反馈、达成一致意见。主观的评价方法可考虑问卷调查法,为住院医师自评问卷,询问住院医师对在老年医学科进行的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感兴趣程度、实际沟通能力、人文医学技能提高与否、对待终末期患者能力、愿意接受进一步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等。客观与主观的评价方法均在人文技能培训结束后一周内统一进行。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患危机;危机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引言

近几年,缝事件、八毛门事件、哈医大杀医、温岭杀医这些词已经成了时下医患关系的代表。医患关系的恶化、袭医杀医事件的发生,使得医务工作人员每天处于高度紧张和高度恐惧的状态下,如果任由情况恶化,只会给医院的正常运行带来危机,因此,医院必须建立针对医患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化解矛盾,维持正常运转。

二、医院危机管理相关概念

医院的危机来自多个方面,例如:商业贿赂、医疗纠纷和药品安全问题等。本文主要是分析由医疗纠纷引发的医患危机。

1.医患危机。医患危机是指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后,患方纠集人群大闹医院,或者通过媒介过度渲染与炒作,以致严重影响医院社会声誉和正常运作,损害医务人员名誉及生命健康权益的事件。①必须加强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医院危机管理体系,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医患矛盾。

2.医院危机管理。医院危机管理是指医院在自身的正常运转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事件,通过预防、应急处理和善后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医患纠纷,处理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甚至是转危险为机遇,以此来保护医务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并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转。

三、医院危机管理体系

对于日渐激烈的医患矛盾,必须从管理学的角度,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

(一)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医患危机处理中心。医院必须组建自己的医患危机管理组织体系,来具体负责医患纠纷事件的领导小组。该小组成员可以是以医院院长为主,征集各科室的工作骨干人员或者有经验地位的医务人员组成。必须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二)完善预防预警机制,做到防范于未然。预防预警体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搜集医患危机发生的资料和条件,通过设计一套程序来监控和检测危机发生的相关条件的变化,并根据自己医院的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的危机预案。预防预警机制额工作人员必须是对本院医患关系的发展状况十分熟悉的,因为他们要先于任何人研究本院存在的危机情况,他们担负着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以及防止危机扩散和恶化的重要职责。

(三)危机发生时,坚持“三个第一”的处理原则。医患危机发生后,一味地推卸责任和依赖行政部门的解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置之不理和赔偿了事更不会使事态平息,只会使那些专业“医闹”人员更加猖狂。相反地,医院的管理者必须快速反应,坚持“三个第一”:第一时间、第一责任人和第一线。②管理者必须第一时间亲临第一线,做出决定,明确事故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引导患者家属通过法院或行政协调制度来解决问题,这样才会避免危机事件扩散到整个医院。在一阶段中,必须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事件的进展结果,澄清真相,赢得舆论的支持。

(四)完善沟通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危机的发生很多情况就是由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危机中的沟通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患者的沟通;二是与媒体网络的沟通。

首先要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大多医患危机的发生都是由于医患双方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在医患双方的合理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时,沟通不畅通,就会产生矛盾。因此,医院应该首先完善医患双方沟通制度,设立专门的投诉部门来接待患者的投诉,并尽快做出答复。

然后要做好与媒体大众的沟通。在现在这个传媒、讯息急速发达的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是惊人的。在医患双方关系中,医生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患者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所以在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往往处于弱者地位,因此媒体的报道就会有意无意的偏向于同情患者。

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对医患危机事件的处理,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医院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必须完善医院的信息处理平台,成立信息新闻中心,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所有关于医患危机事件处理的消息都必须通过新闻发言人来向媒体和社会大众公布,这样才能保持医院对外口径的一致性。

(五)建立保障制度。保障制度,就是通过一些保障措施来保证医患危机事件得到合理圆满解决的体系。首先应该是教育方面。这一环节的危机教育工作首先要面向医院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展开,让所有人员深刻意识到危机时刻会发生在他们身边,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其次,危机管理的教育工作还包括培养集法学、医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一体的综合性危机管理人才。危机管理的工作就是应该要从人才的输送抓起。其次是合作方面,医院在处理医患危机事件中,必须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与其他力量的联系和帮助。这主要包括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和与公安武警部门的合作两个方面。

四、结语

由医患纠纷演变的恶性袭医事件已经开始威胁医院的正常运转,医院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建立医院的危机管理体系,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通过科学手段监测危机的发生条件,制定合理的危机预案,巧妙运用大众传媒赢得舆论的支持,并在危机过后总结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危机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医患危机发生后缩小受害面积,抵制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医院的名誉和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高彦彬.医患矛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上)[J].前进论坛,2003(8):28-30.

[2]高彦彬.医患矛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下)[J].前进论坛,2003(9):24-25.

[3]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贾晓莉,周洪柱,赵越,郑莉丽,魏琪,郑雪倩.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3).

[5]李敏.恶性袭医事件中医院公共危机管理的新思考[J].理论月刊,2013(8):108-112.

[6]刘志勤.医患危机管理[C].2008年浙江省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

[7]潘慎.浅析医院危机管理[J].上海企业,2013(7).

[8]钱锋.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1):144-145.

[9]王佳.中国医患危机管理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10]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注释: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8篇

对患者安全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比当今医学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患者安全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快进步,但国内患者安全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1.1患者安全教育缺失

既往的医学教育中缺乏患者安全教育的内容,关于患者安全的认识多数在于从医者、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自发地摸索与应用,往往是不自觉地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鲜见于上升到完整理论水平及观念;对患者安全的认识显然失于片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推广、普及、警示及教育意识,管理者对系统的改进缺乏积极性和敏感性[3]。

1.2医疗整体化概念缺乏

医疗从业者多数混淆患者安全与医疗安全的概念,缺乏医疗整体化概念,仅仅注重生物医学模式的运作特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疾病不见患者,将疾病部位和患者总体割裂,缺乏诊疗过程中所有相关部门的交流与配合,缺少患者重要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医疗、护理、检验、放射、后勤、物流、设备、水电、安全、财务、管理等所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就事论事”,无法将患者就诊全过程做到整体连贯,导致隐患处处,且反复出现、难以纠正[4]。

1.3患者安全文化建设被忽视

现代医院的体量增大,危重疑难患者的救治日益增多,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医院,医疗压力巨大。在近10年的医院扩张大潮中,多数医院的硬件设备得到极大提升,现代化诊疗设施应有尽有,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进步加快,高素质人才积累增多,现代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开始应用于医院与科室及部门管理,如戴明环、PDCA、根因分析、项目管理、品管圈等;但医院的软实力,医院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医院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核心——患者安全文化,多数医院仍认识不足,推进无力,造成医院文化建设落伍,缺乏发展后劲,持续磁吸效应乏力,缺乏现代人文医院发展所必备的“精、气、神”[5]。

1.4非惩罚性文化推行缓慢

优秀的患者安全文化,其特征必须包括:主动上报机制、非惩罚性处理过程、良好的沟通环节、注重持续改进与提高。处理个人无法提高患者安全;如果仅仅针对个案处理,而不去深究个案背后隐藏的系统性缺陷,其后相关安全事件依然会不定时发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6]。目前国内医疗不良上报管理存在以下不足:(1)上报系统多数不能较好满足科学管理需求,从业者对不良事件上报的内容、方法、途径不明确,管理者对随后的跟踪与改进措施不积极,反应迟钝,事件上报的开始往往就是结束,流于形式;其事实是很多有利于系统改进的不良事件没有得以上报,触目惊心的漏报事件比比皆是。(2)由于多年形成的惩罚性文化思维,从业者及管理者忽略现代医学中的固有风险,将发生的安全事件与个人的疏忽大意挂钩并对照处置,实施惩罚依然是管理者最爱使用的手段,更加导致从业者隐瞒不报、推诿过失,管理者则忙于救火,而危险因素持续存在。(3)涉事部门及团队自身难以形成公开、透明、坦然的讨论分析机制,将上报不良事件与对个人的惩罚和打击报复挂等号,各种评优先进与不良事件联系,与个人利益攸关[7];导致从业者主动上报安全事件、自发履行职业责任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患者安全工作水平提高缓慢。

2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建设推进实践与经验

2.1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针对国内外患者安全工作理论建设及实践工作现状[8-10],结合南京鼓楼医院发展的具体情况,就如何切实有效推进患者安全工作,如何建立和加强患者安全并进一步建设完善提升医疗质量所必须的科学体系,如何将医院文化建设的所有内涵向以安全为目标的方向推进,南京鼓楼医院进行了连续十余年的探索与医院文化建设,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识与推进逐步深入[2,6,11]。我们认为:对于患者安全文化内涵和核心的认识,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单纯依靠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行、依靠个别领导、少数管理者的智慧来管理患者安全,显然与时代落伍,与现代医院管理理念背道而驰。在重视医疗设备升级、人才配备优化、医疗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行医院的文化建设;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真正让患者安全文化思想落在实处,真正做到全面覆盖、深入人心、铸造品牌、打造精品。

2.2南京鼓楼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实践

2004年开始,南京鼓楼医院在国内率先[2]对Singer等人关于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细致阐述,此项研究使安全文化开始得到了我国卫生医疗机构的关注,为随后全国兴起的医院安全文化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内率先建立医疗(不良)事件非惩罚上报制度、最早开展患者身份识别工作(推行腕带身份识别)、最早提出安全问题的终极要点在于系统管理,简化程序、减少选择,将人为错误可能降到最低;特别指出医院的文化建设是提升医院软实力的核心,重视医疗安全、推进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医院良性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注重医院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南京鼓楼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文医院建设,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的目标,连续不断地推进医院文化建设。2005年在全院范围内展开医院文化和职工价值观的专题调研工作,形成了10万字《鼓楼医院价值观建设调查报告》,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规划;2007年建成国内第一个西医院历史纪念馆,被定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文化交流基地;2008年,医院提出“建设国内最好的人文医院”愿景目标,提出了“病人好,员工好”两项管理目标,构建了人文医院建设理论模型;2014年医院进一步深化文化建设内涵,提出建设汇聚“品牌医院”“优质医院”“精益医院”“人文医院”“研究型医院”为一体的“卓越医院”构想,将“人文鼓楼,卓越鼓楼”作为医院的发展愿景,提出“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建设国际一流医院”的建设目标,以“人文落地(人性化服务),等级医院建设(精细化管理)”为重要抓手,用最好的优质研究型人文医院文化来引领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以文化管理来推动医院全方位的发展。

2.3南京鼓楼医院针对患者安全推行的具体措施

患者安全问题体现在患者就诊的全过程中,涉及到医院运行的所有部门。有鉴于此,鼓楼医院采取下列具体措施,力争做到患者安全管理无死角。(1)改善医院就诊环境的安全、推进无障碍医院建设、升级改造就诊流程、无缝对接医技科室辅助检查。(2)推进非惩罚上报和积极干预医疗不良事件、讨论与整改非计划再次手术,实施针对患者身份识别及手术安全核查工作、严格执行医疗设备及药品的安全使用。(3)完善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交接、准确传递患者重要信息、建设患者安全信息化系统。(4)制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防控院内感染,注重后勤与服务部门职工安全教育、逐步探索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工作的方式和内容[11]等诸多方面。只有将患者安全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全面覆盖,传递到每位员工,与所有员工的岗位职责密切相关,才能形成医院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并将其鼎力传承,发扬光大。

2.4经验交流与推广

除了多个部门积极参与患者安全工作,南京鼓楼医院特别注重将工作收获及体会与国内多家医院同行分享:如邀请国内患者安全问题核心专家来院授课,发表医院文化建设相关论文近两百篇,受邀至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湖北、福建、安徽等地医院进行百余次的授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行专题讲座,健康报、人民日报、中国卫生等多家媒体给予聚焦性报道,接待来自国内外两千余批次、两万余人次的参观交流。在该项工作的持续推进过程中,作为江苏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该院每年主办的江苏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年会,已成为国内规范科学管理、统一提高认识、积极推广患者安全理念的重要平台之一;连续两届全国品管圈大赛获一等奖、多部门参与全国患者安全大会典型病例上报并行大会分会场主持及交流;2014被评选为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惟一一所医疗单位),2015年获中国最佳医院管理团队奖和3个五星管理板块奖,分别为“医院形象与传播”“医疗质量与安全”“患者服务与体验”;围绕患者安全相关研究获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南京市卫生计生委及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多个部门研究课题资助等,南京鼓楼医院在推行患者安全文化工作中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认可。经过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的连续推进,南京鼓楼医院的文化建设逐渐被多数员工知晓和认同,人文服务和人文管理的理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员工所自觉践行,全面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和幸福感,齐心协力建设人文医院、秉行患者安全理念的氛围方始形成。

3对现阶段中国医院患者安全工作的建议

3.1患者安全文化领悟与推广

作为对医疗安全工作引领、监督的管理者本身,必须深刻理解并掌握患者安全文化的核心与内涵。管理者自身必须持续学习和把握安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特点,掌握巩固其精髓,自觉运用非惩罚管理理念,针对系统做出改进[12-13]——安全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在部级层面上可以有各级、各类医院或会员组织参与组成非政府背景的患者安全组织,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本身具有自愿加入、公开分享的文化特点;以该组织名义建设覆盖全省、全国范围的不良事件大数据分析中心,向所有单位倡议及提出患者安全警示,提供安全工作建议。

3.2学习与借鉴

以WHO教本《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学科综合版)为蓝本[14],广泛学习国内外患者安全推广教育经验;学习使用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表(HSOPSC)[15],结合各级医院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患者安全文化测评,并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制定个性化患者安全工作方案[16];在医学院校、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开展患者安全培训,由国家、学会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患者安全工作指南》,并每年更新。

3.3患者安全事业的推进与困难

注重患者安全信息化建设[17]、加大患者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加快推进非惩罚文化,注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员工的规范化、系统化患者安全知识相关教育[18];强调必须达成视安全为第一要务的共识,甚至以牺牲生产和效率为代价。患者安全事业的推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然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将患者安全贯彻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当作其首要责任与义务来对待,深刻认识到在医疗全过程中所有岗位的职工具有同等重要的责任、担当共同的使命;克服这些困难,迎接这些挑战,患者安全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枝繁叶茂、落地生根,中国医院的发展才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患者安全工作的推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刘志坚 孙蓉蓉 韩光曙 单位:南京鼓楼医院

参考文献:

[14]吴菁,叶旭春,沈洁,等.WHO的患者安全课程对加强我国患者安全教育的启示[J].护理杂志,2011,28(11B):73-74.

[15]李洋,刘鑫,韩硕,等.HSOPSC问卷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5,35(3):242-243.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冲突;医患纠纷;医患关系

【中国分类号】R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27-02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医患纠纷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处理难度加大,赔偿额越来越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阶段,导致医患纠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成多元化趋势,其中社会学因素日益突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对待。

当前国内外对医患纠纷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多从医疗技术、医院管理、法律方面出发进行研究。而本文力图利用社会学的冲突理论,通过对医患纠纷现实状况的探究,对医患纠纷加以理论上的澄清,并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概念的澄清

(1)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每—种中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患者,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和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医患”中的“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机构及全体医务人员,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之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病人、病人家属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

医患关系不仅是医患间双主体的互动关系,而且是社会各种关系在医疗领域中的反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找出医患纠纷的社会学因素,对于解决医患纠纷,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2)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的相关话题屡见不鲜,但无论社会生活或是学术研究中,人们常习惯于将之与医疗事故的概念相混同,因而医疗纠纷有时也被称为医疗事故纠纷。医疗事故显然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但绝非最主要的原因,尤其在涉及医疗纠纷成因的探讨等相关问题上,本文认为首先有合理区分的必要。

依常识,医疗事故是指经法定程序的专业鉴定结果,预示着一定的法律责任,相关理论研究应当是注重医疗技术层面的原因分析或法律层面的责任判定;而医疗纠纷则是一类特殊社会现象的指称,强调的是医患双方的矛盾冲突,因此理论研究中也更应当注重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医疗事故的概念法律上已有明确的定义,而对于医疗纠纷,虽研究者众多,但予以明确定义者却较为少见,有的也只是就事论事式的表浅描述。

二、医患关系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正处于医疗体制改革时期。医疗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虽然和谐的医患关系仍是主流,但近几年医疗纠纷事件呈现上升趋势、有些医患关系逐渐恶化的现象却不能忽视。

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资料显示,消费者对医疗纠纷的投诉近几年呈加速上升趋势,2001年已成为全国六大投诉热点之一。而2002年一项对114所医院的2000名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约80%以上的中青年医师认为自己的执业环境和执业具有的高技术性、高风险性与自己获得的待遇和社会认同度不相符合[2]。

另一方面,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为了解医患纠纷和侵权事件的发生状况,抽样性对全国326所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医院中,医患纠纷发生率高达40%。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调查表明,发生医患纠纷后,7515%的病人及其家属曾发生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其中43186%发展成砸医院。这些过激行为对医院设施直接造成破坏的有35158%,导致医务人员受伤的有34146%。另外,326所医院中,有86%至96%的医院发生过因医患纠纷滞留医院或不缴纳医疗费用的现象,这些情况已成为医院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出了医患双主体间的互动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可以说,医患纠纷不仅伤害了患者,也极大的伤害了医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都有一定影响。

三、医患纠纷(医患冲突)的社会学解释

医患纠纷,实际上一种也可以称之为医患冲突,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由医患对角色、权利、义务、利益等方面的认识和要求出现了巨大的差距,社会诸多因素的交叉、碰撞而导致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

从社会学的冲突理论来看,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医患利益的再分配,是患者需求增长与医疗资源有限所引发的:是由于医患利益差别发生矛盾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医患双方相互否定对方合理利益存在而发生的:是主体对医疗的需求一时难以满足,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外在表现;也是医患利益在道德、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得不到有效整合的必然结果[3]。从冲突的方式、程度、目标来划分,医患冲突可以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由于间接冲突和非现实冲突的隐秘性、潜存性和对医患关系影响的深刻性,所以需要特别关注。

(一)我国现阶段医患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1)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 从冲突的方式上来划分,冲突可以分为直接冲突和间接冲突。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因疗效、收费和服务不满意而发生的面对面的冲突。如经常引起冲突的“物化”诊疗方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强烈希望在看病的过程中能与医生交谈,能得到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患者认为这是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应该享受的权利。而医生辩解说,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有限,医生每天要接诊大量的病人,问明症状后,借助高科技的精密医学仪器能很快的做出诊断,这种诊疗程序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一方面是患者抱怨:我们到医院是去“看医生”而不是去“看仪器”,医生太缺少“人情味”;一方面是医生在对高科技手段依赖的无过错心理下,对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社会价值低的抱怨,由此常常引发患者与医生的直接冲突。还诸如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治疗、重复治疗等的“逐利”行为和患者由于权力、角色意识觉醒的“刁难”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

很显然,医患直接冲突的实质反映出的是医患在诊疗过程中对公平医疗、人格尊严、知情同意等权利和利益的直接争夺。我国现阶段医患之间的间接冲突大多是隐性的,表面上似乎不直接反映出医患之间的利益关系,且常不直接发生于医患之间,但其本质上是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如医与药的相互关系、医疗事故处理中的相关规定就隐藏着医患双方的利益关系。应该承认,我国现阶段的医患直接冲突暴露出了医疗改革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患对各自角色、观念、权力、义务的反思,对调整医疗关系有一定的作用。这正如科塞在社会冲突功能理论中阐述的那样:冲突在群体中经常发生有助于现存的规范获得新生,或者推动新规范的产生,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存。值得关注的是,间接的隐性冲突虽然不容易被社会重视,但就医患关系实质来说却是根源性的,影响是深刻的,常常引发或激化医患之间的直接冲突,隐性是显性直接冲突的重要源头。

(2)医患之间的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 从冲突的程度上来划分,冲突可以分为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目前我国医患之间的冲突主要以非暴力冲突为主,表现为医患在冲突发生后大多通过合理的途径,如向医院或卫生部门提出诉求,双方协商,或向法院提起医疗诉讼,得到法律的判决。这主要是得益于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我国相关的医事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有资料表明,在2002年我国未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前医患之间的暴力冲突表现明显,据统计,1998-2001年北京71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发生患者影响医院诊疗秩序的事件1567起,医务人员被打事件502起,其中被打伤致残者90人。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后,虽然此法律法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但毕竟我国有了一部专门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有利,所以患者也愿意以这种理性的手段来解决纠纷。

但我们发现很多暴力冲突,是从非暴力冲突转化而来的。其实,任何医疗纠纷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恶性的、非理性的,只是在患方多次诉求未得到满足时,才演变成为暴力冲突。这一冲突形式提示我们,医院要建立医患沟通的制度,设立专门的调节医患关系机构,尽可能地将矛盾化解在早期。国外依据社会学相关理论外就有了“医学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由他们来增强医患间的沟通,避免恶性冲突的发生。目前我国国内只有上海东方医院设立有社会工作部,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调节医患之间的矛盾,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这种经验值得推广。

(3)医患之间的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 从冲突的目的来划分,冲突可以分为现实冲突和非现实冲突。这是科塞在冲突社会学理论中划分出的最重要的一种冲突类型。所谓现实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作所为的估价而发生的冲突”[4]。简言之,现实冲突就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现实冲突大多通过协商等方式可以解决。所谓非现实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冲突中至少有一方为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而引起的。”这时,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冲突的存在,冲突本身就是目标*。

运用科塞的理论来分析我国目前医患之间的冲突,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医患之间的非现实冲突表现更为突出,也更为严重。主要表现为:

首先,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低甚至不信任。在这种心理下,医疗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点都可能引发医患之间的冲突。在这里要特别提到当前医患关系中第三者媒介不适当介入对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例如部分新闻媒体在报道医疗事故时没有按照客观全面的要求报道,对患者抱有同情心,更照顾患者的感受,因此医院及医务人员没有足够的正面宣传,更多的宣传患者的弱势形象、这样就会让患者对医院以及医务人员产生误解,甚至与医方产生冲突。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10篇

1.思想导向作用

医患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医院的最基本的关系。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人群:医师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医患关系不单纯反映的是医学与患者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折射出整个医学界乃至所有社会关系的缩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有代表性关系之一。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全院职工认识到在新一轮医改工作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让大家明白没有和谐的医患关系,就没有和谐的医院,卫生事业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要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道德约束作用

医患关系是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医患关系虽然成因复杂,但医方始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着医患关系的发展方向。2007年3月份原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同志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是总体和谐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中存在着小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现在不少群众对医疗服务不满意,是综合因素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也必须看到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我们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近年来医患关系局部的不和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一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部分医生收红包、吃回扣、开大处方等,辱没了“白衣天使”的神圣称号,导致了患方的不信任。因此,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学习、继承、弘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沟通协调作用

医患关系要和谐,必须加强医患沟通。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

其实,医学正像撒拉纳克湖畔名言所说:“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此医疗活动就不单是治疗,更多的是帮助和安慰。这就必须要求在医疗活动中,应有效地进行医患交流沟通。[1]近年来,医患矛盾增多,分析其原因,有许多矛盾都涉及到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问题,即医患之间沟通不畅。沟通不到位,也就无法解决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又客观上扩大了自律空白,加剧了道德风险。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语言沟通艺术,实现有效沟通,既可以传达医方的信息,又可以掌握患方的心态;另一方面,可以搭建起医患之间的沟通平台,如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栏、医疗咨询台、病友座谈会、患者出院回访制等,从而建立起医患之间的经常化的沟通机制。 转贴于

4.人文培育作用

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必要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2]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着名医学专家韩启德院士认为:“医学是造福人类的学问,医学决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把人文关怀放在首位的学科。”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依赖于物理、化学等检测手段,而忽视了病人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存在,从而导致了“见病不见人,用药不用情”,而这恰恰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深层障碍。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宣传倡导人文精神,加快医院人文关怀软环境的建设,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医疗活动全过程,培育医务人员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使医护人员成为专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耐心的交流者和精心的诊治者,力求做到服务环境温馨化、服务流程人性化、医患沟通亲情化。例如我院新开展的“一站式”与“一卡通”服务,护理部推行的“星级护理”服务等,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有效实施人文关怀,才能真正架起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

5. 舆论支持作用

刘云山同志指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离不开舆论环境的有力支持。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因素、医方因素和患方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舆论宣传的有力配合才能解决。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医院的宣传阵地,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大力宣传医院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效,大力宣传医学知识,大力宣传医务人员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客观看待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呼吁全社会对医生的辛苦、医疗的风险和医学技术的局限性的信任和理解,要让人们知道医学的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人类自身,应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3]。在医院内部形成有利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舆论环境,在医院外部形成有利于改革发展、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氛围。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到群众利益,涉及到国家长治久安,涉及到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历史使命的重大课题。由于医疗卫生工作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一个突出的位置。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任,只要我们坚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 考 文 献

[1]王方松.论医患沟通的实现.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问卷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01-03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祖国未来医学界的主力军,是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守护人民大众健康的重任。医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之一[1]。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美国医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 US 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等组织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2]。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3]。为了解湖南省某高校(以下简称“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本课题组设计、发放、回收、分析了问卷调查表,并根据调查结果探讨提升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自行设计“研究生医患沟通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年龄、年级、性别、专业)、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医患沟通教育现状、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及社会因素。以不记名方式分批向该校临床医学专业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研究生发放问卷,每一批问卷在当天收回,于一周内完成调查。收回后汇总并通过Excel工作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8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93.9%。

(二)研究生一般资料

338名研究生年龄跨度范围为22岁~35岁,男性163人,女性175人,研一113人,研二110人,研三115人;内科148人,外科110人,肿瘤学32人,妇产科13人,传染科11人,儿科9人,眼科8人,耳鼻喉4人,口腔科3人。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1.研究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认识。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认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并注重提升沟通能力。

2.研究生医患沟通教育现状。该校开设《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4](以下简称“教程”),关于对本教程的认识,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研究生支持开设该教程并对该课程很感兴趣,认为该教程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相当部分研究生不赞同目前理论课授课方式,建议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3.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自身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研究生诸多因素中,首要因素是“医患沟通缺失”,其次是“缺乏医患沟通的培训”,最小的影响因素是“部分研究生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好”。

4.影响研究生与患者关系的社会因素。

通过问卷得知: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患者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其次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最小影响因素为“‘医闹’呈职业化趋势”。

三、讨论与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到目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能力状况、医患沟通不顺畅及医患关系紧张的各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试从个人方面、培养单位方面、社会方面探讨提升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1.增强医患沟通意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生们要顺应时代潮流,逐渐转变意识。作为医患沟通的主导者,研究生们要自觉、主动同患者及家属沟通,增加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时间,耐心倾听,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时了解他们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疑惑,主动解答,积极疏导,将医患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2.提高医患沟通技能。为提高医患沟通技能,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与病人沟通前熟悉患者病因、诊疗方式,增强与患者沟通时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医患沟通技能,耐心倾听,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加强语言沟通的自我训练,注意谈话态度与肢体语言[5];参加相关专家的讲座,关注网上相关论坛,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正确区分临床经验与沟通经验,切勿混淆,从而错误评价自己的沟通能力[6]。在学习医患沟通技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综合提升自身素质,树立健康高尚人格。作为医学研究生,在工作之余也要多读书,陶冶情操,强化内涵,不断完善并提高人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社交能力与沟通能力,综合发展。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研究生们应谨记《医学生誓言》,树立高尚医德医风,医德医风同医术并重发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服务理念,以高度同情心、同理心、责任心和爱心对待患者。

(二)培养单位方面

1.完善培养计划,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单位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医患沟通方面的人文素质教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并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作为研究生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可参照国内外医患沟通考核量表,如国内学者田冬霞修订《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进行考核[7]。作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综合性大学,还应加大对医患沟通课题方面的支持与投入,不断探索提升医患沟通技能的方法,完善体系;鼓励研究生参加医患沟通方面课题的研究,在闲暇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重视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导师对研究生起着向导和楷模的作用,其言行举止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思想品德、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8]。在临床工作中,导师应做好示范,积极向研究生传授沟通技巧,增强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同时积极向学生传授做人道理,注重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提高授课老师标准,注重多种形式教学。为更好提升并激励研究生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单位在遴选授课老师时,应选择临床经验丰富、口碑好、医疗事故少、沟通能力强、病人反映良好的老师。在教学方面,以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专题小组讨论,以便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延伸[9]。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社会实践,如Mini-CEX教学、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经验交流;运用三维评价体系、三级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式评价体系来强化研究生临床思维,培育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技能[10]。适当安排研究生去医疗纠纷协调部门学习,更直观地面对医患纠纷,增强医患沟通意识及处理纠纷方式与技巧。

4.改善医院环境,注重管理细节。医院的硬件设施及环境对病人疾病诊治有一定影响,医院环境也侧面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理念。因此,医院应强化管理,细化规则,更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如在病房中发放“健康宣传杂志”等。同时,医院应合理分配病人,适当减轻研究生的工作量,让研究生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交流。

(三)社会方面

1.客观认识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康问题愈加重视,对疾病诊治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医学是一门要解决复杂生命中出现的问题的学科,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是临床和学术上目前还无法研究清楚的;在已经研究清楚的领域,甚至在一些成熟的领域,由于生命的复杂性和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医学也不可能预测到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疾病的发展、演变和治疗情况[11]。因此患者应对疾病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2.完善医疗环境。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难题正逐渐加剧医生与患者之间矛盾,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医保制度,降低医疗费用;完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走民营与国营相结合的道路,改善医疗条件与医疗环境。社会上部分媒体为博人眼球,恶意挑拨医患关系;一些非法组织蓄意谋划医疗纠纷,破坏医疗秩序。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媒体予以及时、正确的引导,还社会一个客观舆论环境;并对破坏医疗秩序的恶劣行予以严厉打击,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的医疗环境。

3.将医患沟通技能考核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为让研究生们更加注重医患间的沟通,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及考核细则,加快对医患沟通体系的研发,并应用到执业医师考试中去,让医学研究生在成为正式医师之前充分重视并掌握医患沟通技能。

四、结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得知该校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认识到医患沟通在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形式单一,医患沟通教程的理论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在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缺失,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同时存在工作负荷重、病人对医疗期望值较高、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舆论媒体导向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存在自身、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不足,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需要个人、培养单位、社会的努力与支持,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全面协调,研究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医患关系才能更加和谐,祖国未来的医药卫生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

[2]Makoul G.Contemporary issues in medicine: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Medical School Objectives Project[R].Washington D 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1999.

[3]李春艳,段志军,王莺燕,等.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40-241.

[4]刘江华,贺军.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朱巍,陈雄生.加强脊柱外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83-84.

[6]Woelber JP,Deimling D,Langenbach D,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in dental education.A survey amongst dentists,students and patients.Eur J Dent Educ. 2012,16(1):200-204.

[7]田冬霞,刘俊荣.测量中国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能态度的工具――《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1):58-61.

[8]宋智.论导师参与下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J]. 教育与职业,2010,(30):57-58.

[9]Jo Brown. Clinical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Some Fresh Insights[J].Academic Medicine,2012,87(8):1101-1104.

[10]贺军,王艳,杨林,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0):105-107.

[11]田甲乐.医患沟通的认识论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05):746-747.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网络健康信息;Android;医患沟通;移动APP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33-03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世界各级医院都非常重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包括疾病知识讲座、宣传展板、患者谈话、电话回访、短信回访等[2-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分医院逐渐开始利用飞信、微信平台等具有互动功能的工具进行健康教育[4]。通过文献来看,不管哪种手段,健康教育都增加了患者的疾病知识,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但目前能完全实现患者健康信息查询、医患沟通的专业工具都是基于不同目的,如乐乐医的医患咨询是收费项目等。为了提升住院患者教育效果、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加强医患沟通效果,方便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构建良性的疾病知识-患者-医生信息生态体系,作者尝试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与医患沟通的APP。

1总体设计

健康信息查询与健康教育医患沟通APP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前者负责数据库管理、基础数据维护和后台管理;客户端分为医生客户端和患者客户端端,患者客户端主要实现用户注册于登录、健康信息查询、信息评论、医患在线沟通交流等功能,医生客户端主要实现信息简单编辑、添加与删除、医患在线沟通交流功能、信息推送、出院患者随访。

1.1设计目标

系统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经过医疗专业人士提供并审核的、适合患者的、免费的疾病信息查询与医患沟通平台。由医生编辑、审核与(含推送)信息,患者可以浏览与查询,订阅相关疾病信息,评论信息,医患在线沟通,出院后的随访等功能。

1.2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Win8.1中文版;内存:8GB;处理器:i5-5200U 2.20GHz;系统类型:64位。

1.3开发工具

服务器端开发工具采用XAMPP(Apache + MySQL + PHP + PERL)。在服务端编写PHP语言管理MySQL数据库保存为PHP网页文件,在客户端以Post方式请求服务端编译相应PHP网页文件,最后通过JSON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返回结果给客户端。

客户端开发工具采用Android开发工具:ADT-bundle和Android Studio,使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首先需要配置JDK,然后安装相关的工具。

2系统结构

该系统的结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服务器端的基础数据维护平台、医生端APP和患者端APP等构成,见图1。

2.1服务器端的基础数据维护平台

服务器端的基础数据维护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数据的采集、编辑、添加、删除、保存等功能;医生个人信息和健康信息消费者个人注册信息维护等。

2.2医生端APP

医生端APP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①对健康信息的采集、审核、;②对信息进行评论及回复;③与患者进行在线沟通与交流;④出院患者在线随访。

2.3患者端APP

健康信息消费者客户端APP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①注册、登录、修改密码;②在线检索健康信息并能实现对健康信息的评论,收藏重要的健康信息;③浏览查找医生并实现与医生的直接在线交流。

3系统实现

3.1 My SQL数据库连接

4结论

该APP功能实现了由专业人士对健康信息采集、审核与,避免了患者由于专业知识缺乏而被其他质量不能保障的信息的误导,满足了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提高了其参与临床决策过程的积极性和依从性,缓解了医患矛盾,也M足了医生对健康知识的传播,出院患者的随访需求。

参考文献:

[1]娄元霞,梁时荣,刘承志,等.开展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65-766.

[2]邵霞,李瑾瑛.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疗效的影响[J]. 中国医疗前沿,2011,06(11):77-78.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13篇

医疗纠纷的根源

当前医疗纠纷主要源于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当中的故意或非故意的不当操作、不当用药等引起医疗事故。第二种是医务人员并没有任何不当,但是患者对医务人员不理解、不满意、沟通不顺畅造成医疗纠纷发生。第三种就是患者故意通过媒体的渲染,利用法律或民众舆论给医院或医生施加压力,以此获得不当利益或进行恶性报复。而其主要根源则在于国家医疗制度的不健全,经济利益的驱使,医院管理层面的缺失,医患人文素养的缺乏,医患之间的难以沟通和信任,患者的高期望值和现有医学水平的限制的矛盾,而不当的媒体引导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使过多的医疗纠纷成为可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医院不再是政府包办的福利性单位,而是部分拨款的公益性单位。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低于成本,补偿机制不健全,许多医院为了维护运行和发展,增加了许多服务手段,无关紧要的体检、检验项目,“开单提成”、“药品回扣”等成为大众皆知的潜规则。在另一个层面上,医疗资源分配不尽合理,医院设备落后匮乏。我国针对医疗纠纷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患者及家属如不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便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医闹”事件的恶性发展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医院建设是进行正常医疗活动的基础,医院的管理有序化、人性化是进行合理医疗活动的保障。医院的建设未能考虑患者需求,医院的设备物资未能达到国家标准,医院的硬件实力欠缺。医院体系结构缺乏系统性,医院各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凑,部门之间未能密切沟通,在对待患者期间,存在服务环节遗漏,造成用药或治疗失误,造成医疗事故。医院管理腐败,管理层管理理念落后,缺乏人性化,造成医院医务人员怨声载道,不能很好地服务患者,对医院和患者抱有怨气等,这些系列的不足常常是医疗纠纷产生的导火线。上海某大型综合性医院2005年度发生的919例医疗投诉,通过对投诉资料的分析显示,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是医患沟通(46.8%)、环境和饮食质量(17.5%)、服务态度(11.8%)、医务人员责任心(8.8%)、服务规范(3.4%),这些都可归入医学人文服务的范畴,其总和占总投诉量的88.3%[1]。由此可见,医疗中人文素养的缺失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在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医务人员对普通群众服务态度差,让患者面对冰冷的机器,忽视生物医学模式到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的提问不耐烦,上班时间玩游戏、打电话、私自离开岗位,对患者服务不周到。医生往往由于患者缺乏医学知识而不屑与患者沟通,对疾病的发展、预后或存在的风险闭口不言,让患者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会利用患者收受贿赂,让患者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生命的态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对医院设施、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人把医院当做包治百病的地方,而医疗水平的限制致使很多患者和家属失落和不满剧增。而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十分强的学科,并非任何人都能对医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市面上的医学杂刊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对医学的错误认识,致使患者在面对高期望的医疗要求时,往往得不到满足。医学同样也有攻克不了的难题,患者对医学认识的有限性和对生命的高期望值的矛盾往往造成了医疗纠纷的产生。媒体的报道,大量的医学纠纷案件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申诉的途径,国家对法制教育的普及和医疗制度的逐渐完善增强了人们的维权意识。媒体往往站在“弱势”群体一面,作为正义的使者,可究竟哪一方属于弱势?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提高经济收入,对医疗纠纷的报道有失客观。媒体往往倾向于患者一方,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对医院或医务人员发难,既表现自己正义的一面又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却忽视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感受。被大众认为的“弱势”群体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助长了患者的气焰。

减少医疗纠纷的基本对策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制度,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医疗行为和医疗收费。针对群众呼声高、反应强烈的药品问题,要打击假冒伪劣药品,遏制药品价格虚高,杜绝药品“回扣”。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患者和医方提供双向保险,既合理的分担医疗费用,又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合理分散医疗风险,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双方权益[2]。同时在维护正常医患关系的基础上,要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构建畅通的申诉渠道,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医院作为医疗机构应着力构建一个愉悦、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给患者一个舒适安心充满爱的医疗环境,使患者在医院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就要求医院的设计和管理要体现人性化,以患者为根本,注重细节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医院管理者对内以医务人员为本,对外以治病救人为中心,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正如霍桑实验的结论所表明的:一个人是否全心全意地为一个群体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同事和上级的感觉如何[3]。医疗团队的强劲有力将是和谐医患关系和医院发展的关键。医院管理者的最大贡献不在于他做了多少具体的工作,而在于他能否将员工的智慧与力量整合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4]。3.3普及医学知识,增强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人文素质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医圣孙思邈先生就提出了“大医精诚”的六项要求:(1)博施济众,仁爱救人;(2)普同一等,一心赴救(;3)不贪钱财,廉洁行医;(4)精勤不倦,深究医术(;5)秘方公开,医术传人;(6)尊重同道,谦和不矜[5]。这六条充分体现了医生在医疗中应当秉承人文精神,以患者为核心,为行医之道指明了方向。增强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缓和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患者人文素质的提高不仅能使患者了解当今医疗水平,而且能够减少医疗过程中的不必要的纠纷,更有利于医生患者沟通。政府部门要引导媒体和舆论宣传社会主流思想和工作动态,加大对医疗行业正面形象的宣传。新闻媒体要尊重医学科学事实,倡导尊医爱患好风尚,报道不能有失偏颇。然而部分媒体过度强调患者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个别医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吸引公众眼球,刺激公众情绪,对目前的医患矛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6-7]。作为患者应该具备辨别社会舆论正确与否的能力,抵制不良的舆论,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本文作者:刘霁堂殷猛工作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日益增长,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体制、医院、患者等多方面着手和努力。医院是其中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医学生的角度出发,这对医学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医学教育不但要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医学生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造就出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现代医患关系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1]。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向大中城市和农村基层输送医护人员。只有不断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一、我国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非医疗过失为主;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系的焦点;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分析

1.政府及医疗保障体系方面

政府对医疗事业财政投入不足,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

2.医院方面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也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2]。其次,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中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了医生与患者交流。这样就不能体现对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尊重,也就不能引导出一种感性的、有同情心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另外,医院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医务人员收入与患者所交费用多少挂钩的政策,药品的虚高定价是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和医卫界不正之风的源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3]。

3.患者方面

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患者不能理性看待医疗问题,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信任缺失,又使有的患者对医生开具的处方、检查检验项目及实施的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持怀疑态度,最后对正常的治疗效果总有这样那样的疑虑。

三、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要改善决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就应从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医疗体制、医院与患者等多方面入手。其中医院管理服务是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的角度出发,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中等卫生技术人才。但是,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人为本的伟大时代,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现代医学已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4]。所以,传统医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首先,中等卫生医学教育的结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办学层次不能满足建立新型的卫生服务模式的要求,卫生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其次,中等卫生医学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还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应该从国情出发,勇于改革创新,实现新的医学模式,积极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有效地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措施的探讨

1.转变观念,增强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在校的学习阶段,是职业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医学高科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适应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需要,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要教育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

2.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中职卫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力度,增强职业道德

(1)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是医术的统帅和灵魂。医学承载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资料显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我国的平均统计比例仅为7.54%。借鉴国外的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开设“医学人文导论”、“医学人文领域”、“医疗经济学”、“医疗与社会”等课程。

(2)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医学教育中。在医学教育中应善于将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广大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渗透,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在医学教育中还应关心学生合理需要,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以充分的肯定、理解、尊重,使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人文关怀。

(3)加强生命伦理教育。要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在全社会建构起完善的现代生命关怀体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尊重和理解。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要树立一种生命观,即生命重于一切的伦理意识,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这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中职卫生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升华,在当今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医患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5]。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当前医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感觉都非常良好,从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所以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势在必行。

通过开设“医患沟通”课程,使广大医学生认识到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单是从专业、医疗角度治疗疾患本身,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障碍也要进行疏导。培养学生会运用沟通技巧,如良好的仪表、言谈、行为规范;积极的聆听;给人温暖的微笑;具体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解除患者顾虑,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建立医患之间和谐互信、相互理解的关系。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中可通过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以及医疗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搭建载体;通过见习、实习尽早让学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接触病人和与患者交流的能力;通过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和案例资源库,建立学生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平台。

4.突出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引入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6]。

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来看,医生没有扮演好医务人员的角色,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将社会角色理论引入医学教育之中,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措施,让医学生扮演医患关系的主要当事人(医生、护士、医院管理者、医院后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等),增强其对角色的感悟和认知,并使其按照职业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各种角色。只有按照各自角色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5.强化实践意识,努力营造科学的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氛围

在中职卫生医学教学改革中开展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提高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医学教育应强化实践意识,把教授知识与传授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思考。如在临床见习、实习等医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医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经验,同时要培养医护工作者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遵章守纪的态度,锻炼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另外,应给医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医学生开展社区医学知识宣传,社区调查等活动,让医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参与和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开展好各种健康向上的宣传教育、文化、科技、娱乐和体育活动,充分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许戈良.拿什么拯救你,医患关系[N].健康报,2008-03-01.

[3] 李秀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之我见[J].新西部,2009,(24):40.

[4] 海涛.试论医患沟通技巧[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9):125.

医生患者论文范文第15篇

辽宁省医学交流中心,辽宁沈阳 110005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领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探讨患者健康中的沟通问题。患者健康教育是对于医生要解决的问题,部分针对于患者的健康需求,遇到一些沟通上面的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提高医生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首先医疗人员在医疗、护理、心理、社会、教育、文化、艺术有着不同方面的知识,才能提高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本文主要针对于与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沟通技巧进行分析和讨论。

[

关键词 ] 患者;健康教育;沟通技巧;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80-02

在提高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上面必须要正确认识生活,关键是要对患者有爱心,充满包容和理解,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患者负责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对很多医疗人员来说,掌握有关的护理健康行为指导技能,应对患者才能有备无患。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患者病人在文化、年龄、生活习性都大不相同,根据相应的情况、分析总结后,实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医生对患者的沟通技巧,取决于患者能否合理的接受医治,医疗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每个人都要担负着对生命健康的守护责任以外,使患者消除对病魔的恐惧感,增强心理的信心,这样才能沟通对抗病魔。

1我国现在与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具体情况

医疗人员对大众普及医学知识有着相应的义务,使得一般的大众患者群体能够对自身生命的一般常识和卫生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有效的对患者教育进行有效的沟通,方便于在突然罹患某种疾病或者遇到突发的外伤、外科手术情况下能够做一般的应对和镇定自若,避免出现自乱阵脚等情况。

1.1与患者之间出现的问题

现在医院中的收入,主要是包括医疗收入、患者医疗的费用、财政补助收入等,但是有些医药的结合不透明,患者就医程序复杂,加大了对患者在医治时候的患病问题,医生和医疗人员本身局限性高,一旦医院出现问题,直接导致患者的医治效果受到影响。患者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医院和社会能不能全方面的发展,在实施现实生活中医疗关系与患者之间其实在沟通上总是有障碍的,患者中出现了部分人员关于医生的服务态度差,部分医院和医生出现收红包的现象,患者和医生存在一种利益的关系,不利于提高与患者之间的健康沟通。

1.2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思想建设

医疗人员既要具备健康教育中的沟通运用健康的知识和不同的方式方法,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还能积累健康教育的临床经验。健康教育沟通的思想建设,多种形式上的沟通,避免在多数情况下解决起来好患者与医疗团队之间的关系。我国大城市中的医院都是有计划、有组织、有价值地展开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在医院中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使有着一个安静、舒适、明亮的地方与患者沟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容的面对不同疾病。思想建设中,不同的患者与医生之间,不同的医生与患者之间,可以进行疾病预防、康复及有关医疗护理的教育问题。因为医疗团队中不同的对疾病的认识,不同的考虑,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了在医患沟通上的一种乱象,只有在思想建设上面加强,才能使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越来越好,避免出现患者在工作上的出现麻烦和心理上的抑郁。

1.3语言是与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重要方式

语言可以使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和包容,人无完人试图在医患沟通的话题展开讨论分析和讨论,使医患沟通的途径畅达人心,减少误区的危害。护士和医疗人员通过正确使用语言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清晰、准确、温和,学会使用保护性语言,学会分析患者之间的病例,调节好患者心理情绪。在语言沟通期间禁用伤害性语言,注意好语言的科学性,理论性,语言明白,让患者通俗易懂,便于患者理解,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2与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重要性

①医疗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方式和行为举止都体现出稳重大方、处理妥当、处事得体、热情接待患者的同时,也得到患者的尊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接受治疗。语言和沟通交流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技巧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对方,使患者感到亲切和被关心,通过耐心仔细倾听患者的意见,全面了解好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避免出现患者感到焦虑和不理解时,当发生一类的问题时,及时解决,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意志和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患者健康沟通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患者的康复,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和渴望,但是又有谁是不生病的呢?所以在多种形式下面的护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调节好医患之间的管理是很重要的。

②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的灵活多变的,运用自如的,才能取得健康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举个例子说指导高血压的病人要结合自测血压法或者是谈论心理状态与疾病的相关因素讨论。在沟通过程中不但要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还要让患者明白健康教育的认识,语言要通俗易懂,方式方法要简单,搞好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的帮助。医疗人员对于患者沟通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做到每个方面的考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模式应用后,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力。

③现在医疗人员对于患者的关系很冷淡,在这一方面要善于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融洽好医患关系,针对于健康教育水平的沟通具备医疗专科知识。在情感方面的沟通,是具有同情心,沟通和理解不同方面的考虑,满足患者的个体生理、心理的承受压力,从不同程度进行宣教。在医疗关系中要保教并重,寓教育于社会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了解不同患者之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况,关注个别差异和病症之间的区别,引导和教育患者向好的方向发展,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3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沟通的方式

3.1从患者心理考虑,通过肢体交流

在人的躯体外观、行为习惯、眼神、手势触摸、面部表情中,不断的分析,讨论,对患者的肢体健康教育过程更是要运用这些方面进行沟通。医生、护士、医疗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通过肢体交流不是只是手比划,而是要在肢体交流中关怀患者,体谅患者,通过合理的分析、沟通等方式,加以肢体上面的鼓励。医疗人员的关怀和精神上面的关心,才能不断从身、心上面去治疗患者,在患者理解和接受健康教育,沟通合理分析和讨论,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等等,适当的运用手势沟通。沟通肢体的交流,做到关心、关怀患者。医患关系之间,要合理的沟通,易于理解掌握相关的讲解,患者对于手术和医疗认知程度的分析,实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积极配合,早日恢复健康。

3.2主动性和指导性沟通的方式

主动性沟通的方式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交往、交流有着推动的作用,而与患者的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分别。主动性沟通一般在医患关系上面主要是为病人治病,把医生自己完全置于主动地位,要求病人绝对服从安排,这种方式主要是绝对的权威,患者请求医师给予诊治,自然而然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主动性慢慢的变成了指导性沟通方式,这种指导性沟通方式才适合我们病人患者的全方面的治疗,适应了医学模式上面的转变及健康教育等。指导性沟通方式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沟通模式,使用与不同方面的患者。当医疗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事项和接待方式,检查前的准备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指导性沟通针对于年人、文化水平差、理解力比较低的,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要让他们明白,在沟通中要选择通俗的用词,语速要适宜,不要过快,让他们有时间理解。医疗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时候,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患者才能理解的词语,其中很多需要我们医疗人员的解释,尤其要选择患者易接受,美好性的语言,避免使用伤害性的话,让患者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3.3治疗性沟通方式

治疗性沟通在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只有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够明白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治疗性的沟通是时间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说话的语调合理分析,给护士等医疗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如病人的情绪状态是积极的、消极、开心、兴奋的,低落的、焦虑的、悲观的,以便及时发现,有效控制,使患者及时调整心态。治疗性沟通方式让患者回答时有一定的范围,使患者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建立起一种鼓励交往的气氛和有效的持续沟通的环境条件,取得相应的方式方法去解决。

4结语

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要运用合理合法的方式方法去沟通,医患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患者健康教育中要运用一些技能和医疗常识,结合不同方面的科学理论,让患者得到身心的健康,医学交流的方式中,通过不同的沟通技巧治疗患者,是他们身心健康。

[

参考文献]

[1] 钱财娣.外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模式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0,3(9):16-17.

[2] 张玉兰.倾听技术在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4):1087.

[3] 侯智容.基层医院、护理预防措施研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7(19):121-122.

[4] 朱雪辉.如何提高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2):337.

[5] 胡丽华,吕文静.老年患者沟通与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10):300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