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

文化营销理论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1篇

电力营销是我们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才产生的新鲜事物,发展时间仅仅为几十年,还远未到成熟的时候。因此这种新型产物在其实践运行的过程当中还会产生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能够直接干预到电力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下面几点就是可能出现的问题。

1.1电力营销观念滞后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的方面还是十分落后的,这主要是基于营销观念的落后。由于电力产品自身的特殊性,电力企业还有很大一部分思想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中,这就直接造成了电力企业自身的营销观念不强,对营销的手段没有上升到一个新的等级。而这一切直接导致了企业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降低。很多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的概念还是处于一种十分模糊的理解中,经常忽视电力营销对企业自身的促进和发展作用,很多时候还会把电力营销和其他普通营销等同起来而没有意识到电力营销和普通服务之间的特殊关系。正是这些落后的观念严重制约着企业自身的发展。

1.2电力营销模式单调在我们国家,电力营销的模式是十分单调的,这种单调的电力产品并没有办法满足人们现代对电力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电力产品的单调性也直接导致了电力营销手段的单调。这种单调的营销手段并没有办法能够满足“吸引顾客”这种营销的根本目的,没有个性的产品也无法让企业在电力市场的竞争当中获得竞争的实力。而这些都会最终导致电力营销的市场导向能力彻底丧失。

1.3市场分析的能力缺乏在我国计划经济的时期,电力企业是属于国家直接垄断的企业,在这种垄断的框架下电力企业并不需要担心市场变化的因素,一切只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进行生产就可以。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电力政策的不断转变,电力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在这种高速的转型当中很难跟上速度对市场进行全面良好的分析以及认识深化。正是在这种模式下,计划经济的模式对电力企业自身管理的不良干预就突显得十分厉害。从之前的“有人喂饭吃”到现在的“自己找食吃”的转变让企业缺乏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对整个市场的把控能力,从而使得电力自身的营销效果很差,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1.4专业人员稀缺电力的营销在当前的电力企业的生存发展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电力营销的专业人才数量稀少,这就直接导致了电力企业的服务素质和客户服务的需求关系不配套。很多员工对待客户的态度十分恶劣,认为电力营销可有可无,这也使得电力营销变成了一种摆设。

2电力营销的精细化思路构想

电力营销对于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十分重要。现代电力企业的竞争当中电力企业的营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强化电力营销的实践过程就是对整个企业的实力进行提升。电力企业如果想要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过程的话就要对企业的营销过程进行全程精细化管理。

2.1转变电力营销观念如果想要把上文提到的落后营销观念进行转变,首先要树立相应的服务意识。要对电力企业的员工进行服务意识的增强并且进行多种多样的员工营销意识教育并提高员工自己的素养和员工品质。只有在这个宏观的大基础之上才能够保证电力服务的质量提升,使得用户能够对电力企业的服务产生信赖感和依赖感。其次,电力企业要对电力市场进行对应的统计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变化和调整,为用户进行安全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还要让企业对电力营销的意识进行转变,提升其企业管理意识和运营的重要意义,提升企业营销水平的发展。

2.2创新电力产品如果想要实现电力营销模式自身构建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要对企业自身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保证电力产品自身构建安全的前提之下,要满足客户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电力企业的营销部门就要把自己和企业产品的用户连接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用户的需求来改进自己的服务,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层次上的满足和磨合,同时为企业未来的产品开发提供指引和方向并构建出自己的未来发展路线。在这个买方市场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对用户进行了正确的指引和满足,才会正确地掌握市场运行规律,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行企业资源的调整必然会受到市场上的肯定。

2.3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行强化由于企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留思想问题和自身发展的桎梏,从计划经济转变过来的企业一般都会多多少少保留原有的管理思路。所以这就要企业增强对于企业发展动向的控制能力和把握能力。首先要建立一个突破原有制度的高效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对整个电力企业进行充分的管理控制,同时要改变以往的陈旧思路,对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进行建设和磨合,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使得企业获得相应的市场管理能力以及对应对竞争方面的控制力。同时在以上的基础之上,电力企业要采取一种自力更生的经营管理方式,正是在这种方式或者说理念的引导之下,对市场进行扩展和开拓,摆脱以往等靠要的依赖症,自主研发产品和开发市场,获取企业发展的源泉。

2.4引进人才,提高素质企业的人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企业应该对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引进,对整个营销过程当中的人才相关领域进行管理。同时企业也应该举行定期的管理培训,提升员工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对企业的完美形象进行塑造,提升企业自身的用户口碑。

3结论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2篇

(一)语言的全球本土化首先从这一品牌的商标来看用的是英文即Balabala(巴拉巴拉),就如同我们非常熟悉的Meters/bonwe(美特斯邦威)、Jeanswest(真维斯)等。通过使用英文拼写的logo来传递品牌所带来的国际化和时尚化。其次巴拉巴拉童装的广告语为“童年不同样”。这也体现出一定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巴拉巴拉通过对孩子的深刻洞察,提出“童年不同样”的口号。在巴拉巴拉的世界里,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调皮捣蛋、古灵精怪、爱玩爱闹都是孩子的天性。“童年不同样”强调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这一西方的价值观也越来越被中国的年轻家长所接受和认同。

(二)视觉吸引的全球本土化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大陆企业形象设计开始起步。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我国的企业形象设计从理念到方法均趋向于日本。1988年广东太阳神公司在我国率先导入企业形象设计并迅速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设计,提升了企业知名度。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形象设计达到了高潮。从此中国企业形象设计盛行起来,直到现在依然在不断发展应用中。近年来,由于认识到了企业形象设计对企业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也从国际一些领先企业中得到印证。中国企业从中受到了启发,对企业形象设计越来越重视,开始疯狂效仿国外企业创建自己的企业形象。但是由于现在中国形象设计出于发展阶段,还不成熟,加之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形象的一知半解,导致中国很多企业的企业形象设计都非常不规范,有的甚至毫无意义。

巴拉巴拉童装品牌创立于2002年,是中国领先具有国际视野的时尚大众童装品牌。从一幅2014网络版的广告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告中的模特人物为一中国女孩和两个外国女孩,呈现出全球化和本土化混合的特征。巴拉巴拉的一则电视广告“母女篇”,其故事情节是一对中国母女在浴后,四五岁的女儿突然问妈妈,“妈妈,你的肚子上怎么有一道疤呀?”“那是医生要把你从我肚子里取出来,”妈妈回答道。女儿愣了愣说:“妈妈,你为什么要吃我?”此时传来了画外音:“巴拉巴拉,童年不同样。”这则广告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情景——看见孩子的不同。来源于安徒生家喻户晓的“小红帽”的童话故事情节巧妙地互文到这则广告中,让我们惊诧于孩子奇特的思维模式时,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一广告和这一品牌。从这一故事中,我们也感受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混合。另一则巴拉巴拉的电视广告“爷孙篇”,讲述的是一位头发稀疏的爷爷坐在外面,一个小男孩提着浇花的小桶来到爷爷身边给他往头上浇水。爷爷惊诧地问道,“这是干什么?”孩子笑着说:“这样你的头发就会长出来了。”此时传来了画外音:“巴拉巴拉,童年不同样。”相信看到这个画面,你一定会忍俊不禁,你是否能体会到孩子与众不同的孝道呢?这两则电视广告,分别用一对母女和爷孙的组合,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即家庭观。

二、结语

通过对其广告话语的多维度分析,我们发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这也证实了洛克的研究,他发现服装广告中本的服装上、艺术书籍的图书插图上等。中国剪纸已经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元素为世界所认识和熟悉。在我国的国际教育中,剪纸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之一。

(一)东北剪纸文化在商业价值上的发展传统的东北剪纸往往只是作为民间妇女的“女红”技艺,并没有多少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因而也就很少产生商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一些民间剪纸作品也逐渐进入了商业流通之中,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又出现了新的设计、制作和销售体系,剪纸文化逐步走向了商业化。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3篇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我们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开展了《营销策划》课程与职业能力匹配度的问卷调查。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校学生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率为98%。对于营销专业毕业学生们的调查形式主要以网络问卷为主,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90份,有效率为90%。受访的在校学生年级:大一占14.29%,大二占12.76%,大三占34.69%,大四占33.16%。毕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民营企业占66.7%,合资企业占11.1%,外资占22.2%。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1、营销专业职业能力需求从问卷结果来看,在校学生认为对营销类岗位来说沟通表达能力、理解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是排名前三位的职业能力。毕业学生认为对营销类岗位来说沟通表达能力、理解洞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排名前三位的职业能力。两份结果的差异不大,可见在校学生虽然没有实际的营销类岗位就职经历,但对于营销专业的职业能力把握比较准确。2、营销专业职业能力与课程匹配度如前所述《营销策划》作为综合各营销专业职业能力知识的课程通常在高年级开设,我们希望了解营销专业职业能力与课程匹配度。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对于未上过该门课程的学生询问其对《营销策划》的感兴趣情况,对于上过该门课程的学生及毕业学生询问其对课程的满意度、职业能力培养的帮助程度。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在校学生中63%的学生表示对《营销策划》的学习有兴趣,但对该课程与职业能力关联有一定了解的只占到59%;在上过该门课程的学生及毕业学生中有8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未来职业生涯有帮助,有90%的学生亦认为学习该课程能够有助于促进各类竞赛获奖以及科研能力提高,而竞赛和科研间接对就职带来积极影响,对工作能力提升也大有裨益。3、授课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虽然营销专业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对营销职业能力与《营销策划》课程匹配度较为认可,但在具体授课方式上,81.1%的在校学生和77.8%的毕业学生认为传统的《营销策划》授课方式需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对而言,案例研究法、亲验式教学法、讨论法等授课方式更受学生们青睐。在授课媒介上,62.2%的学生倾向于采用网络课堂的途径,提高互动性。56.8%的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课堂下载学习资料,提高及时性和自主选择性。

二、提高营销职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学生有关营销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程度以往学生们在拿到教学计划时只能看到本学年或者大学期间有多少门课程要学,并不了解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间的关系。虽然有诸多大学开设了各类选修课程,学生按学分制学习,在课程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倘若学生对职业能力要求一知半解,那么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将会比较盲目。在本次调查中学生虽对《营销策划》课程感兴趣但对其在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却不胜了解。因此,帮助学生首先明确营销专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至关重要,教学计划并不是面向老师的,更应该面向学生。这并非是要学生来参与教学计划制定,而是要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前,或者在专业方向选择之前充分了解本专业各课程与不同职业能力的匹配程度,明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提高兴趣的同时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进行学习,而不是带着模糊的认识盲目的学习。就《营销策划》来说,其核心知识体系是确定策划目标—展开调研—创意设计—方案写作—方案确定—实施评价,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包括市场调研能力、理解创意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执行能力等,如在学习前学生就职业能力以及上述匹配度在脑海中有清晰的脉络和框架将更有助于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

(二)应用多种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如今的大学生更乐于凸显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不愿被传统教学方法束缚思想,所以单纯讲授法已经逐渐被大多数学生所排斥。案例研究法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凸显了案例教学的特色与团队学习的重要性;讨论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亲验式教学法即通过设计与课程有关的游戏,使同学们在游戏中体会课程的相关知识,从而让知识点更加深入人心。这三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更能适应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仅传统教室和实训室可以开展上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可以将不同教学方式整合并提升。无论是市场调研、创意设计,还是方案写作、方案确定,越来越多现实中的营销策划步骤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沟通交流和策划方案的实施也逐步采用虚拟的方式来完成。在学习中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可以做到学习与现实场景的无缝链接,为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4篇

有利于提升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一定的主动权,就必须要在电力营销中实行精细化管理,从生产和营销的各个环节着手,通过对全员、全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电力营销中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注意要点

1要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各个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精细化管理中也要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电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对于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过程以及目标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并且由于电力营销容易受到社会、市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性和灵活性,根据社会和市场形势的变化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2要使企业员工达成共识

在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中,人是最关键的要素,要想保证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使企业全体员工达成共识。这就需要对企业员工加强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使他们对精细化管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文化氛围,使广大员工主动参与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中去。

3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电力营销中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因此,在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中,要根据企业现状,遵循精细化原则,找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然后分阶段地完成各个体系,并最终整合所有体系,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功能和效果。

电力营销中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1树立企业形象

当前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因此要想继续在能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并努力做到真诚、优质的服务。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①提高电能的质量。在商品经济时代,质量就是产品的生命,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障,那就无法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因此,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良好形象的树立必须要以提高电能的质量为基础和前提。②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电力企业的服务不仅仅是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电网的规划、建设、运行以及维护等环节,因此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并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渠道。

2实行以价促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为此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①积极调整电价,特别是对于用电量较大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要给予一定的电价优惠政策,以此来稳定电力市场;②要拉大不同时段之间的电价差,引导广大居民的科学合理用电,以此来均衡用电市场,缓解供电压力;③完善细分原则,对于用电性质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比如负荷率电价、节假日电价等;④执行同网同价政策,积极抢占农村市场。

3提升服务质量

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提升服务质量,这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软实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而要想提升其服务质量,就要做好以下两点:①提高售后服务管理水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电力企业严格遵循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渐细化和完善售后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量化数据管理,实现无形管理向有形管理的转变,从而对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规范售后管理的工作流程相关制度。同时在售后管理工作中还要做到责任的具体化和明确化,使每位员工都能做到尽职尽责。②协调服务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与政府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详细来说就是要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并与客户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通过优质的服务来有效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

4拓宽用电市场

①要积极推广用电,提高电能的使用率。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联合电器制造厂商和当地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居民积极使用空调、电炊具等电器,逐渐使电能消耗取代燃煤和燃气。同时,还要研制出一套节电服务方案,并适时开展一系列的节能服务活动,增加能源消费中的电能占有率。②要细分用电市场,实现重点突破。电力企业要全面分析不同时期的电力市场需求,加快对重点市场的开拓,并制定具体的营销目标,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5建立管理平台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电力营销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建立营销信息管理平台,从而为实现电力企业的精细化营销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仅是对营销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更重要的是其收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的水平和能力,然后再利用数据库、系统分析以及智能分类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智能融入到电力营销的精细化管理中去,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效率和营销成果。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5篇

电力营销增值服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1转变服务观念

电力营销增值服务的工作观念,要从“以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努力提供优质、规范、真诚的服务”这一服务理念。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换位思考,灵活处理客户的问题与困难,及时解决增值服务中的问题,做好增值服务工作。例如,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变化,灵活制定夏令时、冬令时等工作时间,对各收费室上下班的时间进行适当调整,方便广大客户缴费。

2塑造国网品牌,完善服务机制

中国电力企业要努力塑造国网品牌,在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服务机制的完善上强化增值服务职能。过去,不少供电企业的服务流程都是在管理用户的需求层次上设计形成的,多少在管理制度与机构的设置上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因此,供电企业要认真学习《供电服务监管办法》等法规、文件和国网公司“三个十条”等,并通过内部责任和权利的界定,建立面向客户、责权清晰、管理有效的供电服务机制,打造国网优质品牌,实现增值服务的流程再造以及机制创新。

3优化增值服务流程,实现服务手段创新

在服务过程中,要努力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完善服务手段和方式。例如,进一步完善客户服务热线的中心功能;建立“网上营业厅”,缓解用户“缴费难、报装难、报修难”的问题;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试行大客户VIP贵宾服务制,细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做到“客户一个电话,剩下问题我来解决”;减少增值服务中的流转环节,实现电力服务业务“内转外不转”的模式,加快内外部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和工作流程等。

4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职工业务素质

在电力营销增值服务过程中,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便是营销人员,作为电力企业的“窗口”,营销人员必须加强思想学习,贯彻优质服务理念,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电力企业还要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实际演练,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

5实行问责制,切实为客户服务

在电力营销增值服务中,电力企业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推陈出新,实行问责制。工作人员要做到当天接单,当天完成任务。接到故障报修电话时,不论节假日或白天夜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赴现场进行排除故障,特别是夏天高温天气,也要完成服务任务,切实为客户服务。

6加强增值服务监管力度,重视客户意见反馈,及时改进服务工作

电力企业可在营业场所公示监督电话,设立意见箱、意见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加强服务监管力度,提高电力营销增值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对于客户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电力营销模式创新

1建立并完善创新型电力营销体制

1.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在营销模式上,要以市场为目标依托,做好数据记录和存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科学分析,重点分析其中售电量变化情况,针对售电量增长率及各种细划电力子市场所预期的边际利润中,再进一步筛选出拥有适当规模和增长特征的细分电力市场,对其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营销管理上,要根据具体工作,建立并完善营销机构,将其系统化、规范划,及时掌握电力市场信息走向,把营销调研作为一种深入了解客户、改进电力营销市场决策的有效手段,进行各项工作。

1.2建立并完善全方位营销机制

不同地区其电力营销机制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全方位的电力营销机制,把握好该地区的电力负荷变化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寻求电力市场新的增长点,加强促销功能,制定促销策略,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正确引导电力用户的消费;并采用签订电力合同的方式有效规范供用电双方的行为。

1.3建立高效的营销费用保证制度

电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为了保障市场营销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建立高效的营销费用保证制度,每年要制定科学的预算开支,从电力销售总额中提取必要部分作为营销费用,用于诸如企业形象设计、电力产品宣传、营销策划、科研开发、营销方式创新等支出。

2建立并完善创新型电力市场产品营销模式

电力市场营销中“产品”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有形产品--电压、频率、频率合格率、电压合格率和用户供电可靠率;核心利益—用户得到的电能效用与利益;附加利益—诸如咨询、安装、维修等综合服务。因此,建立并完善创新型电力市场产品营销模式,需要从电能产品本身的特征、用途等方面着手,拓展电力的附加利用形式,对客户的用电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其次,要对用电市场的建设和电网改造进行完善和规范,输电电网和配电网是电力销售市场的载体,只有拥有一个现代化水平较高且电网布局合理的系统,才能增加供电电源点和输电网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能质量,扩大电力营销规模。

3建立并完善创新型电力市场价格营销模式

3.1采用分时电价的方式实现让价策略

分时电价是电力促销活动中的让价策略,鼓励客户避开用电高峰期,在用电低俗时段用电量越大,用户从中得到的让价收益也就越大。这也要求建立合理的峰谷、丰枯分时电价结构和标准,完善分时电价的形成机制;同时要扩大峰谷、丰枯分时的电价差,更有效地调动用户自我调整的积极性,扩大影响和应用范围。

3.2采用数量折扣手段

所谓数量折扣手段,即电力企业将大量购买时节约出的费用中的一部分返还给购买者,从而鼓励购买者更大规模地购买。这一手段能够促进钢、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企业与供电企业同步协调发展,帮助电力营销市场更广泛地拓展。

3.3采用两部制电价

正确利用两部制电价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让价策略。两部制电价,即把电价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电价,另一部分为电度电价。基本电费是固定的,用户每月所交的基本电费只与其容量或需用量有关,实际用电量越小,用户的平均电价则越高。

3.4灵活创新多种电价机制

要根据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具体分析,创新出多个可供选择的科学电价机制。例如,可以根据情况,制定负荷率电价机制、节假日电价方案、蓄热(冷)电价方案、可停电电价方案等,为用户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用电时间和用电方式,从而提高电网均衡用电水平以及电能的终端能源占有率。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6篇

1.1肯特化工现有Callcenter设计

在本研究开展之前,肯特化工已经拥有初步的Callcenter并运营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其设计简单,功能仅偏重于电话呼入接听等基础功能,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用户群体和客户档案构建需求等,当前肯特化工Callcenter模块主要有:电话调度系统功能:接入客户来电,并判断是否有分机可以进行接听,如果没有则提示忙音,如果有则接入电话至空闲分机。调度分机接听客户电话,并确认客户信息,对新客户进行信息收集,并录入客户信息库(不与Callcenter联动),并在电话中产生订单时,将订单信息录入公司办公系统。用户数据库将新客户信息录入用户数据库,方便之后查询,各业务员数据库内容不定时进行对照,并不及时更新,且不与Callcenter联动。公司电子办公系统当接到订单时,由分机将客户需求录入公司电子办公系统,开始合同签署、费用预支、计划排产等流程。

1.2肯特化工现有Callcenter所存在的问题

1.2.1呼入导航系统缺失

目前肯特化工所使用的Callcenter系统未加入电话呼入导航服务,客户电话呼入没有通过自助按键进行第一次分类,需要接入后进行转接,导致分机工作量上升,线路占用时间增加,且客户由于无法直接与相关人员进行对话往往导致客户体验的下降。

1.2.2无法批量导入导出客户信息

进行线下品牌展销或其他活动时由于客户信息并不能第一时间录入公司客户信息系统中,需要大量导入客户信息等,目前肯特化工的客户信息系统无法自动化进行导入,且在系统外进行客户信息收集时所使用的模板较为随意,每次线下录入客户信息后都需要进行客户信息的二次录入,容易产生偏差,且存在客户信息由于模板不同导致的信息收集不全面、信息收集不规范等问题。

1.2.3客户信息系统与Callcenter系统无法联动进行更新和调用

由于采购时间的不同,目前肯特化工所使用的客户信息系统和Callcenter系统并没有实现动态的联动,客户信息的录入需要在另外的系统上进行,且由于考虑到电话呼入用户电话呼入时间较短等影响因素,用户信息的录入往往是滞后的,至少是在电话挂断后进行录入,容易产生录入偏差。

1.2.4各分机使用的客户信息系统录入信息无法互通

由于客户信息系统并未设置规范的客户信息录入模板,在进行信息的录入时,容易产生漏项、填写失误等问题,且由于各分机使用的客户信息系统无互通,无法实现客户信息的动态更新,只能在特定时间进行客户信息的比对,分机数若过多,则极大影响工作效率,且若客户信息出现冲突,无法确定是由客户信息更新造成或误填造成,仍需询问客户,影响客户体验和公司形象。

1.2.5Callcenter与公司电子办公系统无联动

目前肯特化工所使用Callcenter系统产生订单后无法与公司电子办公系统进行动态联动,Callcenter系统产生订单后,无法与公司电子办公系统进行联动,需要批量输出后人工导入公司电子办公系统进行生产的计划排产,产品计划排产滞后,在人工输入输出时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差,影响公司排产准确率。

1.2.6分析功能缺失

目前肯特化工所使用Callcenter系统无法通过本月累计的电话呼入、订单接收等信息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呼叫中心对于客户信息、市场变动等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

二、肯特化工Callcenter改善设计方案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本族文化传播

高校外语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和语言发展规划,适应我国当前新时展需求的重要领域。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背景下,政府间及国民国际交往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国民语言生活呈现以英语为通用语的跨文化特征。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8年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均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外语教育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能够服务国家语言战略,综合提升处理国内外事务的跨文化能力。本研究从注重本族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出发,探讨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多跨文化能力教学的理解,发展和丰富新时期跨文化英语教学理论体系,深化英语教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认识,提高新时代具备文化自觉和自信、拥有全球化能力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外语学科跨文化研究发展回顾

跨文化研究起始于“二战”期间。随着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多个国际性机构应运而生,如WHO、WTO、世界银行等,跨国跨种族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解决诸多跨文化问题,跨文化研究得以逐渐成形。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科的诞生[1]。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逐步相互依附。1972年和1988年美国东北外语教学会议(NECTFL)强调了文化教学对于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2](张红玲,2007:161)。外语教学界开始普遍认同了解外国文化和进行文化比较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探讨。此阶段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文化教学知识依附语言教学。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的兴起以及英语的世界通用语特征的出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再局限于英美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应逐步具备对学习者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的全球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Byram(1994)等人提出了一种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3[3]。Kramsch(1998:3)认为语言表达、体现、象征文化现实,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跨文化能力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逐步凸显[4]。我国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受Hymes等人的交际能力观的影响,外语教学的目的发展为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并明确地把文化列为教学的内容。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概念越来越宽泛,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包含在内。当前,伴随我国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全球视野的宏观视角下,当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教学面临着教材设计、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新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设计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定义的变化和发展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可以从人类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界定。在语言教学学者中,以下几个定义被认为更为适用。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与来自其他成员展开有效协商,获得满意结果的能力。Chen&Starosta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商讨意义、辨析文化身份,并有效得体地交际的能力。Kim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进行心理调整,适应新环境的内在能力。在诸多定义中,有一部分学者逐渐在原有西方跨文化理论框架中加入了本土文化的视角,从而丰富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如学者戴晓东和陈国明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建立跨文化联系,发展和谐互利的关系,一起成长的能力。其他一些日韩学者从东方文化的特点定义跨文化能力,认为这种能力是准确、细腻地体会他人情感,克制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戴晓东2018)。当前,西方理论界主导的跨文化研究对东方文化推崇道德修养、重视情感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往往采取回避态度。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变化的新局面,非西方学者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携带着特定区域文化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应逐步得到重视。纵观我国外语学界长期以来对跨文化能力教学的研究,均能体现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研究论点。高一虹(2002)提出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交际技能和移情的跨越阶段,和文化差异意识、灵活性与开放性以及生产性自我认同的超越阶段[6]。张红玲(2007)提出跨文化能力是培养包容态度,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它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7]。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以外语教学为中心的四个层面的跨文化能力的模型[8]。上述多位学者的观点均反映出我国外语学界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以全球意识、跨文化适应、知识和交际实践层面构成。全球化意识是跨文化教学的基础,跨文化适应为中间层面,而有效的交际实践是跨文化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应具备的特点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相应的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适应性为目标,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外研社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材为分析对象,探讨当前英语专业教材应突出哪些特征,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根据我国学者高永晨(2006)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学习应该包含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策略六个维度[9]。因此,凸显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教材应该涵盖上述几个方面。外研社思辨英语系列教材由孙有中主编,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精读教材为例,四册教程分别以“语言文化”、“文学与人生”、“社会与个人”、“哲学与文明”为选材主题,通过每册30篇文章学习,以达到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该套教材在每个单元设置了跨文化反思模块,以多样化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构建。其中以文化、社会现象对比类问题占较大比例。例如,对比中美校园霸凌新闻报道;对比中国和其它文化关于创世的传说故事;对比中外国家当代青年单身现象;对比中外人口迁移方面对于移居城市的选择标准,同时对比北京、巴黎和纽约的城市布局,分析发达国家对当今全球环境问题采取的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思路;在语言文化对比方面,以谭恩美小说节选为引子,引导学生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拉美人形象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对比美国、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差异。纵观该套教材跨文化反思练习的设计,以中外对比、多国对比、多元文化对比为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视角,体现出英语学习不再以英美国家文化为目标语文化,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材的去民族中心主义和英语作为通用语学习的目标。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材设计应以英语作为通用语使用为出发点,帮助学习者逐步获取跨文化能力。

三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态势决定外语教育应当从原有的以目的语国家文化学习为中心,转向以目的语为媒介,传播本国文化及了解多国文化的教学目标。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通过英语教育达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目标,同时又以目的语为工具,了解学习多元文化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实现该教学目标,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明确学习者的身份意识,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文化对比和对话,指导学生运用目的语讲述中国文化。同时通过对比、比较发现了解他国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能力。

(一)本土文化传播教学本族文化在跨文化教学中属于知识维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仅注重传播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中的一些显性文化符号,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反而对本族文化的表达缺少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训练,致使中国学生在和外籍人士交流时,对其援引的中国古典哲学、文化论点竟然毫不理解,不知《论语》、《庄子》中的名句英语如何表达,更遑论《易经》中的名句英译了。殊不知,中国典籍英译早在18世纪业已开始,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中国传统儒道著作在西方国家阅读广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典籍外译工作又迎来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学亟需弥补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传播能力缺失的不足,逐渐加大本族文化传播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比用英语表达他国文化具有一定优势。通过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译本、中国国家文化概况英文版的学习,不断积累有关本国文化的表达输出用语,不失为一种最为直接的教学方法。其次,设计多样化有关本土文化表达的教学活动,如地方风物演讲、传统文化介绍、成语故事英语解读等。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在本土文化表达方面不断获得进步。

(二)跨文化能力教学贯穿听、说、读、写、译教学跨文化能力教学贯穿高校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英语听说课程到读写译类课程,跨文化能力教学要求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并重,才能够达到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各类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反映目的文化和本族文化不同侧面的素材,不但为学生展示英美主流文化,也要展示本国及其他文化内容。通过分析篇章进行语言文化对比,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汉语成语的英语讲解,并对比不同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能力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多方位认知不同文化的信息渠道。随着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手段可以用来创设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场景。如Fantini所言,没有经历过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就不可能通过与异族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来获取深刻的认识和益处。只说一种语言的人,纵然对异族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不经过亲身体验,那么他们关于这些语言文化的知识就只限于认知层面的努力[10](张红玲2007)。通过先进的虚拟VR语言实验室可为学生提供多种逼真的他国交际场景,诸如学校、机场、商务谈判、节日庆祝等虚拟场景,VR技术提供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多文化场景,基本达到学生不出国门即可实际感受异域文化的目标。

(三)中国外语教育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教学我国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与能力的国际人才,这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在英语教学中,诸多的学者探索我国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构建的模型,提出我国外语教育需要获取以下素质。一是通过外语学习,培养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评性文化知识。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从跨文化态度、情感与意识上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当今世界文化的同质化趋势持有理性判断和思考,以开放和包容心态积极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与资源。第二,语言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外语专业的学生具备对跨文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初步研究能力,掌握界定、培养与评估跨文化能力的基本方法。第三,语言学习者要熟悉目标语国家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特点和异同。综合了解目标语国家的历史与社会,以及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第四,能够得体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并能够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外语专业教学不仅要完成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更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际跨文化场景中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能力和帮助他人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能力。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回顾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新时代跨文化研究理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当今世界跨文化研究以西方理论界为主导的局面逐步发生改变,伴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思潮,跨文化研究理论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不同视角。我国跨文化研究也体现出研究的本土化变化。特别是在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教学正在变革以英美文化为学习主题的视角,而将本族文化的输出作为外语教育跨文化教学的重要一环。以孙有中、张红玲、戴晓东(2017)等学者为代表,提出我国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视角,布局适应当前新时代需求的跨文化语言教育模式[11]。重视学生用外语输出本土文化的能力,培养使用目的语完成有效交际,并帮助不同文化人士完成交际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是我国目前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8]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43.

[9]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10]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文化营销理论范文第8篇

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泛;多为民营企业,经营短期化现象明显;经营项目多样化,项目种类更替频繁;人员层次参差不齐,目标执行力度不够,在传统的经营管理综合评价方面存在较多不足。

(一)重战术轻战略在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综合评价时,笔者发现中小企业多存在经营管理的短期行为,对于经营过程中的技术、行为方面的工作研究得较多,而对于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及发展方向研究得较少。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与体系构建方面,多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或者不曾采用规范的评价程序与定量评价方法。

(二)管理控制不足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层次参差不齐,经营管理凭借经验,发现问题多采用非常规方式进行解决,对于企业管理的一般性常识掌握不足,在面临大环境变化时,企业控制往往不到位,从而出现企业危机。

(三)缺乏规范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由于中小企业机构设置的简单化,经营范围的不确定性,企业计划制定的无序性,使得中小企业的评价问题显得尤其困难。中小企业经营缺乏规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会影响它的长远发展。而在城镇化视域下,中小企业数量与产值均会获得迅猛发展,构建合理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城镇化视域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城镇化是国家现阶段的重大举措,在此环境下对其有重要贡献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合理评价,可以借鉴中央企业评价体系。因中小企业具有灵活、规模小的特点,可在体系构建上进行创新性调整。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经济效益和经营者业绩。所以,在体系构建时可以设置两个独立的子评价体系。不管是企业经营效益评价体系还是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均需通过如下程序完成。

(一)选择具有企业经营特点的合理评价指标,并建立企业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现以第三产业企业为例,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指标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中小企业为第三产业企业的经营实际,区别于工业企业指标的设定。如原材料利用率为工业企业指标构建的重点,而第三产业企业则可以忽略不计。2.运用综合指标法进行评价,即根据被评价现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进行数据合成;(1)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以直线型为例)式中:bix为第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值。(2)数据合成因中小企业当各评价指标间相互独立,其重要程度差异较大,而且各指标评价值之间的差异较小时,宜采用加法合成。其基本公式为:式中:y为综合评价值;iy为第项评价指标的权数;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3)根据综合评价方法和研究目的的要求确定评价标准值,文章选择行业平均值作为评价标准;(4)确定反映评价指标重要程度不同的权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多以投入产出方面的指标、市场占有方面的指标权重较大;(5)将指标数值与评价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去除分子分母的单位,将变量变成可比较的无量纲化的指标;(6)根据各指标的数值大小,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利用指数法对该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见表1-2所示。此种体系构建较适合中小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构建的核心问题是指标的选择要符合第三产业的特点,并且要求区域内中小企业选定的指标相同,以便于横向比较。通过对表1-2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本企业较基期状况提高了很多,而相比同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处于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位置。

(二)引入中央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框架,构建中小企业经营者业绩指标体系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共同构成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经济效益的指标选择多倾向于财务指标的比较,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则倾向于企业管理。中央企业通常以八个方面进行衡量,如表1-3所示。

(三)对于经济效益评价与经营者业绩评价进行综合,构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综上所述,文章已经详细阐述了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步骤与思路,下面,进一步把两个大类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构成了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第一类指标的权数和为100,第二类的权重和也是100;在总权重中,两类指标的比重为7:3,级济效益占70%,经营者业绩占30%。7:3的比例分配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两类指标赋予的权重比例可以变化,但为了相同地区不同企业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权重的分配应有统一的标准。具体的权数分配举例如表1-4。由表1-4可知,企业的经营管理综合评价数值为1.05165,处于良好状态(数值高于1)。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