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文化产业经营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文化产业经营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1篇

一、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1、允许文化企业使用新兴行业用语。允许文化企业在企业名称中使用表明其经营内容和方式的新兴行业用语作为行业表述,以突出文化企业品牌特色。

2、鼓励文化企业总部落户。对在我省设立跨省综合性地区总部企业的,允许在名称中使用"总部"、"地区总部"字样,并享受工商行政管理相关优惠政策。

3、拓展文化企业出资方式。在允许以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对重大文化产业招商项目作价出资的同时,支持文化企业以股权方式出资,鼓励收购、兼并其它企业股权,促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4、放宽文化企业出资时限。对因暂时性困难,股东认缴出资未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章程的约定按期到位的公司制文化企业,在全体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允许其到位期限再延长1年。

5、鼓励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凡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公司制改造的,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鼓励非公有资本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股份制改造、经营权有期限转让、政府特许经营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政策允许的文化市场竞争。

6、鼓励外商投资文化产业。对外商投资文化领域鼓励类项目及在我省进行文化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能够体现其功能特点的文字表述。使用外国(地区)出资企业字号的外商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人民币的,可以在名称中间使用“()”字样。

7、建立预约登记制度。对文化企业在登记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要提前介入,及时提供业务指导和相关政策咨询。对文化企业跨区县设立多个分支机构或连锁门店,开展集团化经营的,提供预约登记服务,优先办结。

二、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8、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出版单位、文艺院团、事业编制的电影制片厂、影剧院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的转企改制,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帮助做好改制方案论证和登记注册辅导工作。

9、放宽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名称登记条件。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非公司制企业的,可以保留不含主管单位的原名称。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公司申请保留原名称的,可在原名称后加“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也可在营业执照上附注原名称,保留期限为两年。从文化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企业,经原单位同意,可以在企业名称中使用原单位的字号或简称。

10、简化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注册资本审查程序。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非公司制企业的,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具的国有资产数额文件直接办理注册登记。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直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具的国有净资产数额确认文件进行验资,凭验资证明办理注册登记。改制的文化企业,经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批准划转资产进行重组的,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批准文件直接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经资产重组被撤销的文化企业,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批准文件和吸收单位同意接收债权债务的证明文件,直接申请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11、放宽改制文化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许可项目的,在许可证件有效期内,可以先行核准经营范围,待许可证件到期后再到相关部门换发许可证件。

三、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和上市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12、支持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需要组建集团的,其母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00万人民币,有3个子公司,即可办理企业集团登记。

13、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因上市需要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其净资产评估值高于审计账面值的,允许文化企业自主选择按净资产评估值或审计账面值确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

四、支持文化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4、积极促进文化品牌建设。对市场占有率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企业和“黑土地”、“长白山”等特色文化企业、民间艺术品生产企业,采取“一对一”方式,重点引导其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3-5个文化领域驰名商标。

15、加大商标、字号保护力度。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重点项目,在申报、认定驰(著)名商标时,予以重点支持。宣传引导文化企业注册商标、字号一体化,实施商标、字号双重保护。

16、引导文化企业申请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对文化企业进行涉外商标注册申请保护,提高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意识。在文化企业发生重组、兼并时,及时给予商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建议,避免商标流失。

五、发挥指导广告业发展职能,促进广告业繁荣发展

17、支持文化企业经营广告业务。对文化企业利用书籍、自办刊物、电影等媒介经营广告的,简化审批手续,对内容一样的随刊广告、随(电影)片广告,经过原登记机关审批后,在我省无须另行报批。

18、扶持广告类小微企业发展。放宽广告业经营范围限制、开通广告申办审批手续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广告市场主体信息制度,引导广告从业者选择经营方向,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

19、支持新闻媒体进行体制改革。鼓励新闻媒体全面施行广告制,将节目编播与广告经营分离,变广告经营的参与者变为监督管理者。鼓励媒体广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享受文化企业改革的各项优惠。

20、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并支持行业协会通过搭建商企、广企、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平台,组织产业高端论坛、专业知识培训、人才专场招聘宣讲会,开展专业人才技术职称考试等形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充实产业人才储备,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1、鼓励广告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广告企业参与我省广告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我省广告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广告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化我省广告产业结构。

22、营造良好的广告竞争秩序。继续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和百姓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低俗不良广告的整治力度,促进广告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六、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

23、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品交易、文化艺术交流和产业开发密切结合、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依托我省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有巨大潜力的动漫、文化产品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高新文化产业。以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知和动漫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培育、扶持软件设计、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卡通制作等产业,打造动漫研发、制作、运营和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24、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电影院线、物流配送、专卖店等现代物流形式。支持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广告会展以及设计、动漫、艺术创作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25、支持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它文化团体,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市场拓展服务,农民创办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文化旅游服务企业,可以以农民的居住地点作为住所办理注册登记,其经营范围不涉及前置许可的,可依申请直接登记。允许农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登记为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

26、鼓励文化企业向外向型发展。对与省外、国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开办文化企业的,积极提供与注册登记相关的指导服务。对我省文化企业跨省、跨地区异地独立创业或与外地企业合资合作发展的,积极帮助协调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注册等相关事项。积极参与筹划并大力支持我省文化企业以各种形式进行文化产业项目推广,扩大我省文化产业影响。

七、强化市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公平有序、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27、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制度。对文化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规范为主,不给予行政处罚。对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未及时备案、未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和亮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不涉及前置许可)等一般违法行为实行首违行政告诫,责令其限期改正,不予处罚。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2篇

一、文化产业统计调查范围

全市范围内从事文化产业生产、销售和服务的所有法人单位及其下属的产业活动单位,也包括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个体经营户。具体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它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共个大类、个中类、个小类(分类内容表格由市统计局印发)。

二、统计内容

1、机构状况指标:指各种经济类型和各种行业类别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数量。

2、从业人员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等情况的指标,如年末从业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等。

3、业务活动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的实物量指标,如图书、报刊的种类和印数,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套数及时间等。业务活动指标以部门的职责范围和现行统计制度为基础,力求全面反映文化产业活动的全貌,并尽量贴近部门管理工作实际。

4、财务状况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的价值量指标,如固定资产原值、主营业务收入、折旧、工资、税金、利润等。财务状况指标按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及其财务状况指标内容设计,以系统反映文化产业经营和收支情况,同时也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的需要。

三、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分工

1、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审定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实施方案,负责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调工作。

2、市统计局:负责全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实施方案的制定;负责对部门数据的整理汇总,计算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负责撰写《市文化产业统计发展情况年度报告》。

3、市财政局:负责文化产业统计所需要的工作经费。

4、市文化局:负责全市文化艺术服务、文化设施服务、群众文化服务、电影发行与放映、网吧、书店、歌舞娱乐场所等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5、市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新闻、出版发行及版权服务等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6、市广播电视局:负责全市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方面业务指标及所属文化产业经营状况指标的收集。

7、市文物局:负责全市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藏品及保管品等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8、市旅游局:负责全市旅行社、旅游景点、出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等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9、日报社:负责“两报”及本单位文化产业等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10、市体育局:负责全市体育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11、市档案馆:负责全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公开出版的编研档案等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12、市民政局:负责烈士陵园、纪念馆、参观人次等方面业务指标的收集。

13、市文联:负责全市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及其从业人员数量的收集。

14、市社科联:负责全市人文科学研究及从业人员数的收集。

各县区要参照市里模式,成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有关单位共同组织好本区域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3篇

一、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1、允许文化企业使用新兴行业用语。允许文化企业在企业名称中使用表明其经营内容和方式的新兴行业用语作为行业表述,以突出文化企业品牌特色。

2、鼓励文化企业总部落户。对在我省设立跨省综合性地区总部企业的,允许在名称中使用"总部"、"地区总部"字样,并享受工商行政管理相关优惠政策。

3、拓展文化企业出资方式。在允许以著作权、版权等知识产权对重大文化产业招商项目作价出资的同时,支持文化企业以股权方式出资,鼓励收购、兼并其它企业股权,促进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4、放宽文化企业出资时限。对因暂时性困难,股东认缴出资未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或章程的约定按期到位的公司制文化企业,在全体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允许其到位期限再延长1年。

5、鼓励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凡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公司制改造的,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鼓励非公有资本通过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股份制改造、经营权有期限转让、政府特许经营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参与政策允许的文化市场竞争。

6、鼓励外商投资文化产业。对外商投资文化领域鼓励类项目及在我省进行文化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能够体现其功能特点的文字表述。使用外国(地区)出资企业字号的外商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达到500万元人民币的,可以在名称中间使用“()”字样。

7、建立预约登记制度。对文化企业在登记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要提前介入,及时提供业务指导和相关政策咨询。对文化企业跨区县设立多个分支机构或连锁门店,开展集团化经营的,提供预约登记服务,优先办结。

二、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8、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对出版单位、文艺院团、事业编制的电影制片厂、影剧院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所属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的转企改制,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帮助做好改制方案论证和登记注册辅导工作。

9、放宽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名称登记条件。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非公司制企业的,可以保留不含主管单位的原名称。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公司申请保留原名称的,可在原名称后加“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也可在营业执照上附注原名称,保留期限为两年。从文化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企业,经原单位同意,可以在企业名称中使用原单位的字号或简称。

10、简化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注册资本审查程序。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非公司制企业的,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具的国有资产数额文件直接办理注册登记。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直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具的国有净资产数额确认文件进行验资,凭验资证明办理注册登记。改制的文化企业,经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批准划转资产进行重组的,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批准文件直接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经资产重组被撤销的文化企业,可以凭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批准文件和吸收单位同意接收债权债务的证明文件,直接申请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11、放宽改制文化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许可项目的,在许可证件有效期内,可以先行核准经营范围,待许可证件到期后再到相关部门换发许可证件。

三、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和上市企业,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12、支持文化企业组建集团。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需要组建集团的,其母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00万人民币,有3个子公司,即可办理企业集团登记。

13、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因上市需要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其净资产评估值高于审计账面值的,允许文化企业自主选择按净资产评估值或审计账面值确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

四、支持文化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4、积极促进文化品牌建设。对市场占有率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企业和“黑土地”、“长白山”等特色文化企业、民间艺术品生产企业,采取“一对一”方式,重点引导其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3-5个文化领域驰名商标。

15、加大商标、字号保护力度。对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重点项目,在申报、认定驰(著)名商标时,予以重点支持。宣传引导文化企业注册商标、字号一体化,实施商标、字号双重保护。

16、引导文化企业申请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对文化企业进行涉外商标注册申请保护,提高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意识。在文化企业发生重组、兼并时,及时给予商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建议,避免商标流失。

五、发挥指导广告业发展职能,促进广告业繁荣发展

17、支持文化企业经营广告业务。对文化企业利用书籍、自办刊物、电影等媒介经营广告的,简化审批手续,对内容一样的随刊广告、随(电影)片广告,经过原登记机关审批后,在我省无须另行报批。

18、扶持广告类小微企业发展。放宽广告业经营范围限制、开通广告申办审批手续的“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广告市场主体信息制度,引导广告从业者选择经营方向,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

19、支持新闻媒体进行体制改革。鼓励新闻媒体全面施行广告制,将节目编播与广告经营分离,变广告经营的参与者变为监督管理者。鼓励媒体广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享受文化企业改革的各项优惠。

20、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并支持行业协会通过搭建商企、广企、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平台,组织产业高端论坛、专业知识培训、人才专场招聘宣讲会,开展专业人才技术职称考试等形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充实产业人才储备,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21、鼓励广告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广告企业参与我省广告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我省广告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广告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化我省广告产业结构。

22、营造良好的广告竞争秩序。继续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和百姓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低俗不良广告的整治力度,促进广告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

六、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

23、支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品交易、文化艺术交流和产业开发密切结合、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依托我省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有巨大潜力的动漫、文化产品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高新文化产业。以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知和动漫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培育、扶持软件设计、电子出版、网络游戏、卡通制作等产业,打造动漫研发、制作、运营和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24、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形式。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电影院线、物流配送、专卖店等现代物流形式。支持网络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艺术、广告会展以及设计、动漫、艺术创作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25、支持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它文化团体,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市场拓展服务,农民创办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文化旅游服务企业,可以以农民的居住地点作为住所办理注册登记,其经营范围不涉及前置许可的,可依申请直接登记。允许农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等登记为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

26、鼓励文化企业向外向型发展。对与省外、国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开办文化企业的,积极提供与注册登记相关的指导服务。对我省文化企业跨省、跨地区异地独立创业或与外地企业合资合作发展的,积极帮助协调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注册等相关事项。积极参与筹划并大力支持我省文化企业以各种形式进行文化产业项目推广,扩大我省文化产业影响。

七、强化市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公平有序、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27、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制度。对文化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规范为主,不给予行政处罚。对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未及时备案、未按规定悬挂营业执照和亮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不涉及前置许可)等一般违法行为实行首违行政告诫,责令其限期改正,不予处罚。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4篇

近年来,张家口市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截至2012年9月末,全市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22405.49万元,比年初增加133.81万元,同比增加1653.80万元。

(一)开发多种融资产品组合提供金融服务

张家口市商业银行对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提供多种融资产品组合服务,如支持张家口市万龙旅游公司长短期资金需求870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设备维护。市邮储银行坚持“人文信贷”和“绿色信贷”战略,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列为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开发文化信贷产品。截至2012年9月末,该行各项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147.49万元,比年初增加75.81万元,同比多增67.99万元。

(二)采取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加大信贷投入

各金融机构将文化产业作为拓展业务范围的重点,通过采取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加大信贷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市工商银行通过土地使用权抵押方式为张家口日报社提供流动资金贷款400万元;市农村信用社系统通过保证担保形式为蔚县剪纸、文化传媒等发放贷款1250万元,通过固定资产抵押形式为文化旅游业提供贷款4808万元。市商业银行通过收费权质押的担保方式为广电网络公司发放贷款4200万元,为金河景区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发放1000万元的固定资产贷款用于对金河寺、塔林的装修改造以及道路维护等。

(三)积极争取境外借款支持滑雪旅游文化

2012年,市中国银行依托其发展国际业务的优势,为张家口市崇礼县三道沟旅游胜地有限公司争取马来亚银行(作为牵头行)9900万美元贷款承诺并成功办理外债签约登记,贷款年限为3年,这是历年来张家口市金额最大的一笔外商投资企业境外借款。该旅游文化项目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集滑雪、温泉、野外拓展、健身、竞赛、购物为一体的四季生态旅游文化胜地。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核心发展乏力

2011年张家口市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和文化艺术等文化产业核心分别实现增加值1.24亿元、1.23亿元和0.86亿元,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1.9%,其撬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亟待加强。

(二)评估中介发展滞后

张家口市文化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且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增加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金融机构放贷动力不足。

(三)产业特殊因素制约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少,科技、人才投入大,生产主要依赖手工,成本高、产能低,产品的市场价值难估算,艺术品保存时间长,市场升值空间大,但同时又影响企业现金流覆盖率。有些文化产业起步晚、底子薄,经营效益普遍低下,其核心财富大多是创意、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供银行抵押的不动产少,导致取得银行贷款难。

(四)信贷投入总量较小

当前金融部门虽然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信贷支持,但总体效果不明显。金融部门信贷标准是按一般企业财务、经营指标核定,如企业注册资本金、固定资产投入、企业现金流及盈利指标等,没有考虑文化企业的特殊性、差异性,也没有设计针对文化企业的信贷产品,信贷创新做法少,影响了信贷投入总量。2012年1-9月份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为0.19%,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仅为0.01%。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建议

(一)全面谋划文化产业整体布局

政府应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性,结合各地文化产业优势,支持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持续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利于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建设。

(二)出台文化产业保护奖励政策

设立文化产业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新兴业态创新;对文化产业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等;鼓励金融机构进行“文化金融”创新,开发针对不同种类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减少审批环节。

(三)建立文化产品交易评估机制

建立完善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产品交易评估平台,使文化艺术产品及文化企业的艺术形态、版权、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得到市场认可,并通过市场评估形成有效抵押物为银行贷款提供便利。

(四)建立文化产业信息交流机制

政府主导建立文化企业与金融部门融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洽谈会,定期交流文化产业经营发展动向及融资信息。

(五)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

由财政提供一定扶助资金和文化企业提供一定数额保证金共同形成融资担保基金,成立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专门为文化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可根据文化企业经营状况,按担保基金总额放大5-8倍贷款。

(六)建立文化产业风险补偿机制

文化产业普遍存在抵押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银行存在较高的信贷风险。为此,建议设立文化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于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融资上的损失由基金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

(七)建立文化产业征信管理体系

因现有的文化产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在授信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议整合税务、工商、海关、水电、社保等信息数据库,为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企业的融资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应健全法律法规,堵塞个别文化产业企业利用不规范的改制行为逃废银行债务的漏洞,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

(八)建立文化产业信贷投入机制

一是研究出台文化企业贷款方面的财税扶持政策,降低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企业的成本。二是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产业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以便文化企业以土地使用权、收费保障等方式取得银行贷款。三是积极创新信贷方式,为文化产业发展量身打造信贷产品。如对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支持企业开展并购融资;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对于租赁演艺、展览、动漫、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文化企业,可发放融资租赁贷款。

(九)加强信贷人员相关业务培训

由于文化企业各具特色、需求多样、专业性强,但业务人员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体系。为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使业务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业务需求,从而更加专业高效地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十)切实提高贷款呆账核销效率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中国茶旅游;文化产业;经营策略

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现代化思维方式逐渐融入到不同行业中,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科技发展、企业运行都带来了全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行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企业经营的重要课题。我国旅游市场不断细化,单一的旅游形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人们开始关注旅行中的文化内涵,旅游业和文化业联系紧密,融合茶文化的旅游开始受到游客广泛青睐,有效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全面升级。传统茶文化源于劳动人民智慧,拥有悠久的历史且表现形式丰富,与旅游业一样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研究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经营策略,对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调节第三产业与农业发展关系有着积极作用。

1中国茶旅游行业文化产业

1.1现代茶文化旅游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外出游览、观光的习俗,南朝时期诗作《悲哉行》中有“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说法,围绕大众化旅游场所逐渐出现茶水间、旅店等相关产业。鉴于我国不同茶叶产地的地理条件、人文风情差异,不同地区茶文化旅游风格迥异,在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及茶叶协会共同规划下逐渐步入正轨,适合青少年游客了解特色民族文化以及茶叶产品的购买。现代茶文化旅游中对多种文化元素整合,打造多元化观光过程,实现休闲、娱乐、购物、人文学习为一体的旅游品牌,加大我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提升茶叶产业发展的社会认知水平。这种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合,茶叶种植过程中清秀的茶园风光和相关文化展示,带给游客需要的视觉冲击,实现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依托著名茶叶品牌,不断深化旅游活动深度,使我国茶文化旅游品味日益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开始成为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主要选择。

1.2中国茶旅游产业化发展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不断普及,以“中国茶”为主体的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海外游客关注,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海外推广起到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茶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茶农联合和中小型家族企业经营,没有统一的生产种植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计划,茶叶企业的分散经营造成茶叶旅游没有代表性品牌。茶叶旅游消费人群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游客大多是在传统旅游行程中加入茶文化旅游,专门针对茶文化的旅游活动较少,对当地旅游产业及茶产品销售的拉动有限。不同地区间文化差异造成茶叶旅游的“地方保护”严重,不同地区间存在不良价格竞争,导致旅游活动质量参差不齐,限制产业化经营发展,从整体旅游市场来看所占风格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茶文化在导游培训中所占比重轻,导游自身对茶文化了解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景点解说,让游客象征性地了解茶文化理论知识后就开始对茶产品的过分推销,游客无法从特色旅游中获得需要的人文元素,行程的商业化、世俗化消磨了消费者对“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兴趣。

2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

2.1互联网思维对中国茶旅游行业影响

互联网思维的出现对我国各个行业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开放式信息平台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帮助用户获得个性化体验满足需求,提高传统行业的信息传递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中国茶”文化旅游依托先进互联网思维可以快速总结游客需求,整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信息调整自身旅游产品,有的放矢地采用营销策略打动游客,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高质量活动。利用智能管理云技术科学规划旅游行程、路线及时间并输入系统,方便导游及时掌握旅游活动实时动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游客与导游的无障碍交流,帮助公司监管导游行为。紧跟时展节奏,形成系统化行业产业化发展雏形,协调旅游业商业性与传统茶文化人文性关系,避免茶文化旅游过于功利性,营造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注重总结传统旅游业发展规律,参照第三产业发展的灵活性逐步进行改进,确保经营者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全局观,促进茶叶企业及相关旅游产业从自由式小型企业转变为集约式产业发展。在互联网思维融合过程中,提高对传统茶文化的认识水平,将茶文化中包含的思想道德观念、风俗礼仪及审美标准通过固定载体进行展示,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发自内心对茶文化及相关商品产生兴趣。

2.2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发展路径

旅游产业发展和传统商品产业发展的思维不太一样,传统商品大部分是可以带走的,就如同跨境电商可以将中国的商品卖到世界的任何国家,但是跨境电商很难对服务型产品进行在线销售。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旅游行业发展需要抓住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本质上,互联网带给茶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作用来自于营销,茶旅游行业需要借助互联网来扩大其影响力,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茶旅游产品。因此,“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规模的扩大,需要从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加强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营销力度、提高从业者专业能力三大方面入手,而互联网思维的信息整合能力、跨时空性及互动性可以有效拓展特色文化旅游可为空间。在“中国茶”文化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经营策略上,遵循传统行业经营方式与互联网思维相协调原则,充分认识到传统行业经营方式的优点以及与互联网思维关系,避免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功效,结合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逐步进行创新,例如:在加强对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营销力度方面,对互联网应用频率较高群体(青少年、白领等)采取线上营销,通过旅游网站优惠策略、微博信息转发关注优惠等形式可以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信息技术使用不足群体(中老年人)则更加容易接受传统的电视广告、宣传单页形式。根据我国不同茶叶产地的区域特色进行特色线路规划,在行业内进行定期交流合理分工,避免茶文化旅游同质化带来的恶性价格竞争。利用信息录入技术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茶叶产地进行归类,协调多个茶叶企业共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茶叶文化旅游品牌,扩大茶文化旅游群体,开通旅游线路的线上交流功能,了解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感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自由对行业口碑有着巨大影响,网民对个别事件的扭曲放大很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因此行业发展中企业需要时刻关注舆论走向,对突发事件积极应对,避免不必要的揣测和恶意信息传播,通过高品质茶文化旅游提升我国旅游行业文化内涵。

3结束语

当今互联网思维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实现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市场的充分结合;另一方面,优美的茶园环境和茶叶生产工艺表演,为我国茶叶产品的推广营销起到了促进作用。互联网思维下“中国茶”文化旅游行业文化产业经济策略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地方政府、茶叶企业与旅游公司的充分合作,从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统筹发展、特色旅游路线开发等多个方面,发挥不同部门功能及优势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到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互联网思维与对应技术间存在的技术不足,考虑到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游客水平不断调整活动,实现我国茶叶旅游经济创新发展,为其他特色文化旅游的产业化经济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29-134.

[2]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1):178-185.

[3]刘敏.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文化价值———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70-77.

[4]龚绍方.制约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因素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7-69.

[5]谢菲,韦世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过程教育研究——基于旅游生产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4):43-47.

[6]杨荣海,李亚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J].经济与管理,2013(7):86-91.

[7]张琰飞,朱海英.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16-21.

[8]王凯,易静.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3(3):465-474.

[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69-172.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6篇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绿色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新兴经济体增长的主要引擎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杠杆。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文章阐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要性及意义,分析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实现金融和文化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市场投入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不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也必然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近年来,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面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瞄准文化市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已顺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然而,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运营模式和持续盈利的能力尚未成熟,加上市场的不确定性,资金的投入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高风险,特别是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初期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因此,加强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当今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①文化产业被视为我国新一个经济增长点,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1.发展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引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经济格局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焦点切换的发展范式转型期②。首先,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内需导向效应。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正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新兴文化产品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深刻影响。当人们的基本生活被满足了之后,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断上升,精神领域的文化需求将大量释放。其次,产业升级效应。文化产业内涵丰富、系统庞杂,主要以生产创意性和内容精神性为要素,其产品具有可复制、多向衍生、易与科技和其他产业融合等特征,对产业转型和升级具有推动作用。第三,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最新的研究认为,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超越,更加突出强调了文化产业中的创意特性。③。同时,文化产业促进了边际效益的递增,对经济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第四,有利于扩大就业。现代文化产业既包括文化产品的制造、批发和零售业又包括文化服务业等行业。

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开辟新的就业空间。2.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培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软实力是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政策对他国、他人的吸引力,其核心要素是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上的影响力。虽然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固然重要,但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软实力的提升对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来说尤为重要。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观念、文化创意、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为主体的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精神载体。亨廷顿认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是由文明决定的,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文化差异决定的④。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勤勉和劳动意愿,影响着人们对经济发展机会的发现和把握,从而影响着经济发展⑤。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知识水平等无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严重,环境污染明显;另一方面,传统的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投入方式仍未出现明显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优选路径,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软实力也是培育产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是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然而,文化资源、创意以及版权的开发、利用和经营都离不开资金,充足的资金是文化相关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否及时足额筹集到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以及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对文化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3月,等九部委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3年《文化蓝皮书》会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到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了1347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96%,文化产业占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5%。据统计,到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将达到16000亿元以上,增长速度在18%左右。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实质性的拐点。

2.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2010年4月,、人民银行、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重点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为文化的资本化运作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的情况,文化部产业司近期对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江西、安徽(以下简称八省市)的608家文化企业进行了专题调查⑥。在608家文化企业中,文化创意、印刷复制、出版发行、数字内容、影视制作和动漫等重点行业企业占75%以上。截至2013年末,八省市金融机构共设立了65家文化产业的特色支行或专营机构,为文化企业资本运作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通过“著作权质押+专业评估”“、收费权质押+保证或担保”“、上市融资+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项目融资”等模式,满足文化产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截至2013年末,八省市文化企业贷款余额5325亿元。在65家文化产业机构中,有35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累计筹资额876亿元;八省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9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5家,文化产业创意园区335个。说明我国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然而,文化产业作为低消耗、无污染、立足于创新、创意的新兴产业,资产组成多为知识产权、版权等难以评估价值的无形资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多数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仍处于成长发展阶段,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且文化企业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因此,多数文化创意企业虽然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融资的成功率较低。在2010年3月上交所召开的文化企业改制上市工作会议上,文化部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表示,目前文化企业发展中最突出的困难仍是融资难。根据文化部对300家民营文化企业的专题调研结果,56.7%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超过80%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企业的发展亟需金融等政策的支持⑦。多数企业处于成长阶段,多数企业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却没有自己的专利。可以看出,文化企业的规模、性质、发展状态等因素是构成了文化产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因素。

三、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对接与融合,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金融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具有企业性,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机构。金融业投资回报来自于企业的盈利。文化产业如何将“文化性”与“企业性”有机的结合,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保证文化产业资产的稳定递增与盈利,是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对接与融合的前提。

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单位的管理是按照行政事业的模式进行的。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逐步对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表现在文化市场仍有过多的行政干预;不同级别的文化单位存在着不平等的竞争;文化市场的条块分割严重,不利于文化企业的竞争,也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主要是指企业的盈利情况与其经营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是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象征。具有明显规模经济的企业才能得到融资者的信赖和认可。因此,要强化企业色彩,淡化行政隶属关系,打破现有文化领域中的条块分割,依靠市场调节真正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经营机构虽多,但规模小、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低,缺乏真正有竞争力、高水平的大型文化企业。据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对中国A股上市文化企业2012年主营业务分析,传统的新闻出版类行业的发行销售业务仍占市场的第一位(20.56%);排名第三的物资销售、商品贸易中,纸张、印刷设备销售占到了大部分(68.4%),而毛利率很低(3.9%)。该现象揭示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缺乏专注于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发展的长期战略,迫切需要调整转型。从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品牌、版权业务是毛利最高的主营类别,但目前其收入还很微小(0.05%),在主营收入基准的业务排名中处于最末位。这显示出我国的文化产业还不具备品牌影响力,是缺乏长远战略布局和自主创新核心价值的结果。⑧因此,要优化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根据市场的需求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吸收先进经验,加快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走文化品牌营销战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产生稳定的盈利前景,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那些已在本行业或本领域中做出业绩的企业有可能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7篇

按照以上对文化产业学的学科属性的理解和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为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氛围和条件。相关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文化部先后授予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称号,多所研究机构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学术中心。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中国文化产业三十人论坛《、中国文化报》的《文化产业周刊》《、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光明日报》的中国文化产业高峰对话及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等等,都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中具有全国影响的事件,不仅推出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也推出了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更重要的是搭建了政(政府)产(产业)学(教学)研(研究)对话、互动、促进的平台,显示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蓬勃生机。当然,在文化产业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如同文化产业发展本身显示出的“泡沫”现象一样,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也同样存在盲目上马、基础不稳、定位不准、培养模式同质化、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等现象。第一,作为交叉型学科,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之间常常相互分离、融合不足。如前所述,文化产业学是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创意学科群之间的化学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但目前部分文化产业研究者仍然简单地用原来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化产业,体现出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例如其中源自人文学科的一些研究往往缺乏量化手段,使得文化产业研究缺乏经济学基础;而源自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则又可能缺乏对文化特殊性、文化创意性的差异认知。而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许多学校还只是将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创意学的不同模块简单组合,缺乏真正学科交叉之后所产生的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文化产业经济学,并不是文化学与经济学的简单相加,版权经济、文化折扣、外部利益等等体现的恰恰是文化产业特有的经济学特征。第二,作为新兴学科,文化产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还比较薄弱。该领域的研究者目前大多以文化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人文学科学者为主,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学者介入相对较少,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都比较偏向于文本研究和社会研究传统,文化产业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还缺乏深入分析。到目前为止,虽然文化产业的概论性、描述性著作出版了多部,但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国情下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仍然比较零散和肤浅,比如对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以及版权经济特点、文化产业规制、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产业投融资规律、文化产业整合与产业结构、文化市场特性、科技创新的文化价值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第三,作为应用型学科,文化产业学科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不足。目前文化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主要的学术力量仍然大部分来自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文化产业的实践结合还严重不足。据对15所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的统计,实践课程平均学分数为25,总学分平均数为168,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平均比例仅为15%②,缺乏经济管理学科那种比较悠久和成熟的产、学、研互动的基础和机制,导致文化产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可能学非所用、学用脱节,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一方面产业界对能够打通文化与产业界限的人才需求如饥似渴,另一方面教育界培养的文化产业毕业生却难以找到相应的对口工作,以至于有人调侃说: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似乎没有得到证明③。应该说,文化产业学科作为应用型学科,如果缺乏实践领域的呼应、检验、互动,很难体现出学科的生命力。因此,重视学科的交叉性,不仅强调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创意之间的学科结合,更要强调对文化的产业性和产业的文化性的整体认识;重视学科的创新性,在回答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同时,形成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式、研究概念和研究方法;重视学科的应用性,在学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假设新问题,预期新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的确还刚刚起步,未来任重道远。

二、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任何学科都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形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培养与本学科定位相一致的人才。文化产业学科从1993年开始设文化艺术管理本科目录,1998年开始设置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都先后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的学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两所独立学院也相继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之后,全国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专科性大学和学院纷纷开设与文化产业、文化管理相关的专业和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超过70所。在文化产业学科中“,文化产业管理”由于应用性强、人才培养需求突出,成为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最多、发展最快的专业方向,相关人才培养几乎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层次,有的学校培养专科、本科等应用技能型人才,还有学校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艺术类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如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都纷纷加入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行列中。目前国内的文化产业相关学术机构和专业方向(包括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济学、艺术管理、传媒管理、制片管理等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众多不同的一级学科中,甚至也包含在财经院校、外语院校、旅游院校、体育院校的相关更加专业的学科中,成为了高校发展最快的新兴专业群之一。这既是教育专业自身不断整合与分化的结果,也是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回应。目前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大多处在“自选动作”的试验阶段。有关研究考察了17所样本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学校的专业建设往往受到所依托学科的影响,课程设置差异很大:中央财经大学着重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的课程,华东政法大学则强调法学类的课程,山东大学的课程重点在如何使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中央戏剧学院重视剧团和剧院的管理,北京舞蹈学院重点加强国际艺术经营与交流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文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高校任课教师的“因人施教”和学科的“娘家”背景。正如该研究报告所说:“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有些专业教师尽管在学科的大背景上与文化产业管理是相契合的,但也存在一个学科转向的问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教学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实践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④

三、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历史相对短暂,学科的交叉性又使学科的边界比较模糊,但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都越来越明显,这都促使要强化学科建设的自觉性和整体性,推动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应该说,这种发展需要一定的学术积累和知识积淀,也需要人才培养的更长时期的探索和总结。而当下最紧迫的是: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基础,包括学科目录的基础、学术组织和学科平台的基础、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设置相应的文化产业学科目录名正才能言顺。学科目录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科定位的基础性工作。文化产业作为交叉学科,它的学科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既可以设在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学科中,也可以设立在文化创意学科群中。目前文化产业学科大多分散置于各传统学科的分类下,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都分别自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方向,比如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管理、企业管理中的文化产业、经济学中的传媒经济学、电影学中的制片管理、戏剧学中的剧院管理等等。艺术管理、影视制片等存在于艺术学,传媒经济、传媒经营与管理、广告学等存在于新闻传播学,体育产业管理等存在于体育学,旅游管理存在于旅游学等等。学科设置的归属比较复杂,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学科组织、学科规范和学科共同体。因而,在学科目录设置上,考虑到文化产业学科的这种重叠、交叉的特点,以及学科内部所需要的逻辑性,将文化产业学从所有学科中完全独立出来比较困难,也未必必要——因为文化产业如果脱离了各交叉学科的背景支撑,可能会更加势单力薄。因而,我们可以考虑将文化产业学的相关分支,分别设立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相关的文化创意学科中,各个不同分支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交叉性的学科集群。在这样的思路下,可以考虑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13745-2009)》中,原来的“39630管理学”目录下,新增“文化产业管理”;“48790经济学”目录下,新增“文化产业经济学”;“45760艺术学”目录下,新增“艺术管理”“,54860新闻学与传播学”目录下,新增“传媒管理与经营(”替代原有内涵和外延都相对狭窄的“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具体学科设置如下所示。以上学科,既基本满足了文化产业学科的覆盖要求,又尊重了学科发展的传统和历史,同时也体现了交叉性的特点。而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这一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目录中,建议可以在经济学门类中,将“文化产业经济学”设置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在管理学门类中,将“文化产业管理”列为一级学科;在艺术学门类中,将“艺术管理”列入一级学科;在文学门类中,将“传媒经济与管理”列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具体设置如下所示而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布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目录中,目前文化产业相关的方向也散见于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以及综合类之中,实际上也可以考虑在现有的22个大类之外,增加“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大类,将分布在各个学科中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相关的课题集中起来,使申报、评审的学科标准、学术评价相对一致。除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国际问题研究等22大类之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单列,其中包含文化法规与政策、文化公共管理、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传媒经济与管理、艺术管理、文化市场等相关内容。以上的学科划分,既满足了目前大多数文化产业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符合文化产业的交叉学科特征;既考虑了学科属性上的共同性,也考虑到了学科发展的差异性;既在科研组织上可以操作,也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可以定位,从而体现出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的一个交叉的文化产业学科集群。

(二)成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学术和教学组织学科平台是学科逐渐走向成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条件。首先,建议成立“中国文化产业学会(或研究会)”。文化产业研究和教学的快速发展,对全国性的学科协调、组织平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几年,自发组织建立的“全国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联席会议”是文化产业学科的主要信息沟通平台,联席会议除了组织信息交流活动之外,缺乏常设性的稳定的组织形态,也不能承担经常性的组织联络功能,难以对学科发展提供持续支撑。我们建议应该尽快成立全国文化产业学会,组织学术活动、集合学术力量、沟通学术信息、规范学术研究、协调学科建设,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出版“文化产业研究”学术期刊,推动全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发展。其次,建议组建“文化产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已有近百所大学设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方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等都需要通过全国性教学协调机构来组织交流、研讨和提供相应的指导。教育部可以尽快组建文化产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交流,推进全国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教学规范化建设,组织文化产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强化文化产业师资的培训培养,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探索独特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而文化产业学科需要设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应该包括学历、学位教育,也应该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既要培养从事管理运营的行业高端人才,从事行业研究的学术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实践性强的职业实用人才。在本科阶段,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已在管理学目录下设置了“120210文化产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应该说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本科教育的需要,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制片管理、剧院管理、演艺经纪等等。特别是应该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对学科交叉的高端应用人才的需求,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与1251工商管理、1252公共管理、1253会计、1254旅游管理、1255图书情报、1256工程管理等并列,面向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甚至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招收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多学科交融的应用型学科。文化产业专业硕士的培养,既符合文化产业自身的学科特点,也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开办文化产业专业硕士项目,是当下文化产业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适应新媒介环境进行全球传播发展,强化经济学、管理学、创意学科以及与信息学科的融合,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强化产、学、研互动,推动业界、学界的密切结合,为文化产业培养高端管理人才研究生符合文化产业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积极试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博士的培养,强化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的经济学背景。

(四)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从目前对文化产业需求的调查、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国际相关学科人才培养经验的借鉴来看,当前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遵循自己的一些学科规律。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科共性与专业个性、学科普遍性与学校特色的结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的共同基础之上,不同的学校根据资源、需求和整合条件,确定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对于包含领域广泛、涉及行业众多的文化产业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出学科特色和专业品牌。部分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成功的探索,如上海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院校都充分结合了该校师资、教学优势以及人才培养传统,设立了影视管理、舞台策划、戏剧管理、会展策划、音乐管理等有特色的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模式上,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第二,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学科的交叉性,真正完成多学科的融合。文化产业作为交叉学科,不能仅仅是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开设一系列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去研究文化产业的课程,使各学科真正在交叉中融合《。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产业市场学》、《文化产业国际贸易》这些基本课程,要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殊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从经济学、管理学视角去理解文化产业,同时也需要学生从文化特性的角度去看到文化产业。第三,在培养体系上,形成通才与专才、高端人才和专门人才的不同层次。如果说文化创意人才主要仍然需要由传统的文学、艺术相关学科培养,文化技术人才主要还是由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培养,那么文化产业学科则主要是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包含两个不同层次。一是通用性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公共管理、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市场营销、版权经济管理、文化法规政策、国际文化贸易等等方向。二是文化产业各分支领域的专门人才,如制片管理、美术品经营、演艺经纪、会展策划、影院管理、剧场管理等等。前者可以考虑培养硕士、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文化产业的高级策划管理者,甚至还可以培养少量的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和教学的博士研究生;后者则以本科、高职为主,主要培养职业化的专门人才,并与文化行业的直接需求密切结合。第四,在课程和教材建设上,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从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以及文化产业对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需求来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产业市场学、创意学、统计与调查、财务管理等等。此外,文化产业价值评估、整合营销、广告策划与创意、国际文化贸易、新媒体传播、创新与创业、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实践工作坊等等也都应该是重要的课程选项。而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专业定位,还应该开设一些特色的、指向性的案例课程和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五,在办学思路上,重视文化产业学科的本土特色和地域特色。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特殊的背景。5000年以上的悠久文化传统、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文化多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化改革、意识形态惯性等等,都决定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两个特点: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中国国情、历史阶段、地域文化,培养熟悉当地文化、了解区域市场,同时又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土包括地方的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这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促进本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为人才培养带来某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差异性,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第8篇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值,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有关文化产业的重要规划、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成为国家战略。我国不少省份都以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本省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予以重点发展。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四川,文化产业正异军突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现价的年平均增速为23%,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6.6个百分点。依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新标准进行测算,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占当年GDP的3.48%。2012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36.44亿元,占GDP比重3.92%,居全国第七位、中西部首位。

四川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亮点的重要源头是创新,四川省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产业发展格局方面,政府的积极引导四川初步形成“一核四带”的区域布局和“5+2”产业格局。民营资本等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资本格局,逐渐文化市场主体不算壮大。但距离美国等发达国家10%的水平差距还很大,发展潜力巨大,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发展方式依托传统文化资源的比重较高、投融资渠道狭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还不够等问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观念、体制、区域竞争、人才和资金等严峻挑战。四川各市州的文化产业水平、文化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状况、体制系统、文化观念等空间差距水平较大,因此需要选取适合本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发展方式,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经济。

二、对策建议

四川省文化产业在适应国内传统复杂的文化大背景下,必须要结合国家和地方主体功能区的界定,明确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合理选择发展方式。四川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形成相互配合,在一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创新理念,组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文化产业系统。从四川及内部不同主体功能区、不同市州和县域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系统模型来看,充分结合区域的要素禀赋、文化历史基础、资源特点、创新能力等方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驱动,切实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结合四川文化特色,经济资源特色,坚持区域优势结合发展四川文化创新型产业。

市场创新。市场消费拉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拓展网络文化。心门出版,广播影视等新兴市场。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完善公务服务类市场,培育文化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一种集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时尚化为一体的文化市场。促进市场需求创新,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扩大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市场的竞争,从而激发文化企业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质量。科技创新。在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道路上,其核心的主体是靠科技创新的力量,坚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经济发展,坚持科教兴国,增强文化势力,完善文化产业基础性设施建设。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移动报刊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

制度理念创新。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创新。政府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关于政府:第一、完善政府部门管理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加大文化交流,努力推动四川文化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管理方面,需要把握适度原则,坚持多意见少文件,建立符合现代文化产业的新型政企关系。另一方面关于企业: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实情,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招商引资,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文化企业持续发展;第二、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数字化先进管理模式,建立文化企业自己的特色文化理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