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人才培养理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人才培养理论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1篇

任何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精神境界的提高都离不开关怀教育。因为关怀教育通过对人性的关注与尊重,正视个体差异促进个体价值观的提升。而继续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升道德境界,因此在教学中也应该在关怀教育理论指导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此本文做了以下论述。

【关键词】

继续教育;关怀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今社会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道德修养、价值取向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继续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案,对全面提高人民知识技能、道德修养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参考关怀教育理论的具体要求,重点探讨了在此前提下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二、关怀教育理论概述

关怀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受教者的充分审视,透析个体间差异并以尊重眼光正视问题,以“关怀”为核心所展开的教学活动。该理论的创始人诺丁斯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结合了教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关怀伦理学等理论从而提出了关怀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了新的思路。

三、关怀教育理论下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怀理论下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在尊重人的前提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唤醒其自我完善的需要,最终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总而言之,关怀教育理论在继续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理念的彰显随着时代的进步,平等与自由是构建社会的关键因素,在平等理念的催化作用下便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并且随着我国以人为本发展观念的确立,这一思想迅速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动相契合。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也应该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为了确保学生管理的科学性,运用人本主义理论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怀教育理论中关注个体发展、尊重个性的差异、发挥个体的潜能正是与人本理念相契合的理念。由此可见,在关怀教育理论与继续教育的融合是与时代的要求相契合的。

2.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我国现目前主要的教学目标所在,并且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就必须要采取合理的策略。然而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在继续教育中也应该关注素质教育的落实,而关怀教育理论在继续教育中的实施则能够有效的促进素质教育的成效。因为根据关怀教育的指导,教师会更加的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也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促进其潜能的发挥,一言以蔽之,关怀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个体差异的审视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人的智力发展都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即便在共性教育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也难免会出现自然的差异性表现与分层现象。由此可见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有着多元的存在方式和繁杂的组合,因此在继续教育中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智力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因此差异性表现将更加突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加必要将关怀教育理论的效用发挥出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充分透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及时对学生提出有所助益的建议。因此在继续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进步统一协调。在教学中,要提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此在共性教育中促进差异化教学。

四、关怀教育理论下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思考

关怀理论下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应该根据时展的要求,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参照继续教育的的规律以及业余教育的特点灵活的的安排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众所周知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的方向所在,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这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继续教学作为社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其所面向的对象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次,其中又主要起到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技能扩展、更新、补充的功效,能够全面提升全社会的素质水平。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技术科技也在逐渐的更新换代。因此在继续教育中也应该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从而保证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了达到如此的效果也应该在继续教育中树立起关怀终身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学生走出校门后校方要通过追踪调查适时对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此同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也应该全面落实关怀教育,即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全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言

综上所述,在继续教育中落实关怀理论能够全面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落入共性教育的陷阱,阻碍学生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立足于关怀理念下的继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技能知识的汲取,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的评价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艳华,纪文婷,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2]R.M.加涅,等.教学设计的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2篇

1.封闭教学,闭门造车旅游行业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业来说,其自身的发展动力和生命力很强,尤其是在市场变化反复无常的今天,更要求旅游行业能够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增强自身的创新性,开启一种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模式,以促进市场和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普通高校能够及时的开眼看社会,真正的与我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行业市场体制接轨,但在实际的教育制度中,大多数高校选择闭门造车,继续给学生灌输过去落后的,不合时宜的知识,安于现状,不求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入岗位之后无法适应新的发展模式,最终惨遭市场淘汰。

2.专业设置单一,就业面狭窄由于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其发展领域不断扩大,发展分支不断细化,不可避免的要求高校旅游专业培养模式能够打造出能够多领域发展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只笼统的介绍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而没有采取措施扩大学生对不同领域的接触面,专业设置还基本停留在传统的项目中,没有结合旅游业在现阶段的发展特征,摸索出一套完备的实用性的人才教育体系,使学生无法达到相关领域旅游企业的岗位要求,无法适应旅游业综合性和多领域关联的产业特点。

二、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和对策

旅游教育培养模式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育态度,开启教育改革模式,加强教育改革力度,培养出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管理型人才。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1.明确教育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必须先搞清一个问题:我们的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就是我们广大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风向标,要时刻把握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设置相应的专业,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造高水平人才,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旅游行业更需要的是高技能水平和高综合素质人才,所以,我们的高校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细化专业分类,既要拓展宽度,又要挖掘深度,另外要扩大学生多领域的知识面,必要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使我国的旅游管理行业更加专业化,鲜明化。

2.打破封闭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旅游行业是时代性和应用性特征极其明显的行业,提高学生应用性水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校园,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目前,很多高校与校外企业的联系还处在低水平,短时间的合作,缺乏系统性的合作模式,学生到企业往往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旅游管理行业的本质,也就无法更深入的了解旅游行业,所以高校必须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长期合作的制度与模式,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旅游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开设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理念,可以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对学生的亲和力,临场应变性,娴熟的服务技巧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进行培养,将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创新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旅游行业服务质量。

三、总结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共同体

1.情景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莱夫与温格在1991年发表了著作———《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名词。一是实践共同体,指的是长期实践期间由学习者组成的圈子,其发展经历了从新手到学习主体被学习圈子接纳并由此获取到社会实践知识的过程。二是合法边缘性参与,指的是实践参与主体是有明确规则限制的,学员随着参与共同体身份的加深,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代表有潜力的主体处于向活动领域更深入方向发展的过程。三是学徒制,指师傅带领徒弟学习的方式[1]。情景学习理论提出后,学与用相融合的理论更加备受人们的关注与研究,并且越来越注重于将情景学习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环境中[2]。通过对院校不同环境的分析,人们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将不同环境氛围划分为不同功能的学习场地,使得更有效地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真实的角色扮演与学习,进而加深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学者对于情景学习理论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未来,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这对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2.情景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认识

(1)学习是参与的过程。人类学家认为,学习是在实践中转换理解、思考方式的过程。在这里学习被认为是现实生活中创造性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不是刻意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学习本身是一种自然的生存方式,体现在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世界,可见学习具有明显的过程参与性。

(2)参与什么:学习与情境的关系。学习的参与过程是不能随意中断的。就情景学习而言,学习离不开情境的融入,包含情景的创建和演变,情景为学习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撑。这里的情境更多的指社会情景,其关注的两大重点分别是社会实践和实践共同体。在此情境中,学习主体通过构建、转移特定的情境完成对知识的消化,由此产生学习活动。

(3)学习应发生在何种情境中。情境的分类方式丰富多样,主要涉及现实性、虚拟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等多种类别。但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中才有利于学习。①真正情境。情景学习理论中的情境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情境,但心理学视角的情境认知理论与人类学视角的情景学习理论对于学习的认知均不同。前者认为学习是成长和认知的发展,所依赖的是一种模拟的情境;后者认为学习是参与实践共同体从而获得文化认同,这种情境是最真实的、最合适、最自然的情境;所以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情境是否是模拟或是真实的。②社会情境。在情境学习环境中,学习主体和社会情景相互影响,彼此关联才产生了知识,学习活动也产生于此[3]。学习主体由旁观人员转化为实践共同体成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实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③实践情境。情景学习理论是社会实践理论的一种典型场景,社会性和实践性是重点关注的内容,学习人员和实践共同体的互动联系体现了社会性,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又体现了实践性和情境性。④文化情境。在社会情境中的情景学习理论,文化情境是根本性内容。社会情景只有通过文化认同才能很容易地被学习主体接受,才能真正地组建实践共同体,由此产生学习活动。由此来看,当社会情景具备文化属性之后,学习活动才具备了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

3.基于情景学习理论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优势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目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情景学习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时,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模块创设相应的任务情景模式、设置相应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一方面需要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信心随之提高,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4]。对于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是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学习是主动、自觉的学习,然而机械式的填鸭式学习则与之不同。情景学习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场景,既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实践性,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以情景学习为主题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在开展旅游管理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能够使学生萌发出新的观点思想,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其他人的思想并借鉴学习,从而实现创新,进而形成多元化的思维。与此同时,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旅游管理实践中学生体验更深。

(3)推动教学理念不断更新。高校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旅游专业教学工作不再像之前以课堂教授为主,片面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关注教学理念的更新。在情景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下,高校的旅游师资队伍、教学硬软件均会得到改善。高校会更加重视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以满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此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全面发展。

(4)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模式。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任务情境,最大化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给予学生一种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索现代化旅游业,享受学习过程,能够更加充分地融入角色、扮演角色。在此种情况下,高校应该转变教师的角色,即由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校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国际化旅游情景学习平台的搭建,增进与学生间的联系和沟通,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5)吸引跨国旅游企业参与教学,推动双元教学模式。学校和跨国企业的融合,即:双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双元教学模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高校双元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和企业旅游企业相互配合,鼓励跨国旅游企业积极参与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而推动旅游专业双元制还需要解决跨国旅游企业如何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跨国企业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及提供一种什么样的平台等问题[5]。对于学习者而言,高校可以通过输送生源进入跨国旅游企业进行专门的旅游情景训练,熟悉国际化旅游接待的工作流程,提升旅游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跨国旅游企业而言,可以定期鼓励员工进入高校进行旅游情景的训练和指导,推动二元教学,实现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J•莱夫,E•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PeripheralParticipation[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蒋春洋.情景学习理论在高校通识选修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0):54-56.

[3]叶海智,丁楠.关于情境学习理论与PBL的关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1):118-119.

[4]李红梅.情境学习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2):19-20.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4篇

基于企业档案管理人才现状,必须建立起一套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1.1首先配备责任心强,懂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只有这样,人才建设和人才培养才有一个好的开始。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给大脑充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1.2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虽然我们的工作只是每天和文件在打交道,但是如果我们深挖潜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寻找适合我们企业的档案管理路径,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又能使我们企业的档案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这就需要我们大家集思广益,经常性的组织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档案管理创新活动,开展档案管理创新知识竞赛,把竞争意识引入到档案管理创新实践,使大家在竞赛活动中各显身手,各尽其能,激发档案管理的创新热情,丰富档案管理的创新形式。

1.3光说不练假把式,把想法和点子付诸行动,并设立奖励措施。只有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把他们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转化为档案管理的创新成果,这才达到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效果。

1.4档案工作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把档案工作做好做细,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档案工作者不断的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实践的本领。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化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于专业化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开创档案服务与发展的新局面。

1.5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1.6引进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调整和充实专业技术队伍,为事业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1.7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畅通人才的晋升渠道,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才。实践证明,企业档案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忽视它就不能高水平的推动工作大发展。

1.8做好同类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不定期的进行互相学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1.9领导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加大档案管理工作力度,让员工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在企业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2结语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螺旋;创新创业;大学;企业;政府

一、关于三螺旋理论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一书,是美国遗传学家理查德•列万廷所著。他在书中写道:“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这三者就像三条螺旋缠绕在一起,都同时是因和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维兹和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三螺旋式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都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制订、结构安排来达到资源共享,最终达到相互融合、协同创新的目的。这种模式启示我们:大学、政府、企业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核心社会机构,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联结在一起,形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三螺旋关系,其终极目标是寻求大学、企业、政府三方面的思想共识,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机制。由此可见,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政府和企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二、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政府和企业

创新创业型的大学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模式,大学、政府、企业通过对大学生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学习活动和论文设计诸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机制,达到区域资源共享。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企业的经济提高,改善政府的办学制度,从而达到大学、政府、企业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全力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政府和企业。

(一)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弄清企业对大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依据需求设定相应的课程。课程设置应当注意: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学科相加,不是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单一训练,而是技能与知识、实践与理论、专业课与通识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和结合。只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为企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在大学里开设逻辑、修辞、哲学、美学等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它既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在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结合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择业方向,自己走向社会,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在学生实习阶段,应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企业应聘,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主创业的信心。

(二)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政府在螺旋体系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大学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具有拉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应给与大学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大学优化原来的教育体系,开展教学改革,为大学创新实力的升级,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第二,政府应全力协调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非常有限,而大学常常是缺乏经济资金的支持,政府必须切实调解双方存在的矛盾,保证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第三,政府要强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工厂企业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总而言之,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为三螺旋互动体系提供有效地服务。

(三)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加入到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来,为大学提供有效地资金支援。当然,大学也可以转让部分科研专利给企业,从而达成共识,用大学的科研成果换取企业的经济扶持。比如企业可用大学的科研成果建立研发中心,从而达到双方的互利互惠、和谐发展。

三、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三方应当遵循的准则

在三螺旋理论模式中,建立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面的合作共赢、和谐相融的关系,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达到这一宏伟目标,三方应当遵守以下的行为准则:

(一)目标的统一性乔尔•布利克和戴维•厄恩斯特指出:一个组织的协作能力和意愿就是预测其能否成功的最佳标准。尽管大学、政府、企业各自属于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但是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却各具有不同维度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政府、企业三方的战略协同的契合点。大学、政府、企业要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制订长远规划,进行长期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人员流动性较大,但组织却保持了动态的稳定性。

(二)主体的互动性在协同机制下,大学、政府、企业之间要消除隔阂,大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政府的方针政策、企业的人才需求要达成一体化状态,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研发出新产品,要协同作战、合作发展。三方之间要呈现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新型关系。不要层级节制的点状松散结构,而要网络组织结构;不要等级和排斥,而要接纳与配合;不要指挥与控制,而要互助与协调;不要限制与禁止,而要鼓励和促进;不要被迫接受,而要积极参与。要把认同、信任和包容作为大学、政府、企业的共同行动的基础,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三方面共同的行动准则和价值追求。

(三)过程的连续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能犯冷热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就不能够实现长远目标。从空间上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仅局限于大学校园之内,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从而亲临其境,参加体验,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协同机制是个动态匹配的过程,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时间上应是连续的,在空间上应是相接的,三方组成的协同系统,应呈现失调——协调——再失调——再协调的螺旋式前进的趋势。在协同机制中,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围绕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方针,行动措施和价值追求。各施展长,用尽全力,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在非协同情况下无法达到的最佳效果。政府应着眼于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制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政策;大学应根据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具体的需求,加强教学改革,培养与企业对口的专业人才;企业要参与大学教育教学规划的制定,并提出对人才在能力结构和程度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选用人才的具体标准,为大学提供改革教育教学方向的依据。

四、结束语

在螺旋理论模式中,大学、政府、企业三个主体密切配合,相互融合,达到合作共赢。在学校培养、政府引导、企业援助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每个主体在完成自身职能的同时,还要大力支持另外两个主体完成职能。政府扶持的方针政策、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技术等方面,要做到有机融合,确保学校、政府、企业三个主体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找到各自的着力点,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在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大学,必须重视培养创新人才与社会与企业的实用和对接。因此,大学必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整合、对接和融入等措施,打造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2

[2]李汉超,王英.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探究[J].素质教育与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2017.

[3]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7.

[4]黄如意,胡善菊.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8(3):107-109.

[5]庞晓辉,周波.三螺旋理论对英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27-28.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6篇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这些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历以及意气风发的斗志,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多数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高校应当让这些年轻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来丰富自己的实践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

第二,因材施教。从古至今,因材施教都应当作为教育学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年复一年的重复一个教学计划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但是中国高校进入21世纪后进入了教学改革时期,此时期最大的两点就是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并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重庆文理学院自从2003年升本后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以下三大特色:首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的需要实施合理的选课制度;其次,对固定学制进行改革,适当的延长或提前学制;最后,实施严格但是又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和重考制度。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了确保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工商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一定的创业能力,高校应当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相关政策以及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同时按照地方经济和企业的要求安排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和创业条件。学校应当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有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创业培训以及创办微型企业的活动来培养他们创业的意识。其次,为学生的特长搭建成功的阶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应当专门指派教师带领、培养有特长的大学生,为其取得成功做好铺垫。此外,对于应用能力突出的大学生,还可以鼓励其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最后,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提供渠道。如:根据高校一些特殊学生的特点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度为学有余力的在校大学生开辟了一条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和创业培训则通过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

第五,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都想着找一份安定以及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作为工商管理的工作教育者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第六,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多学知识以及更多的牢固地掌握知识是传统教学的主要观点,但是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相比牢记知识而言,更重要的是思维观念和学习的方法,因此,管理作为一个过程和整理概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管理。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逐渐细化,因此,高校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应当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细化,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设置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

第七,加强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如果仅实施课堂教学,就会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第一,通过学校平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合作。要想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要落实实习基地,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多方渠道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从而增加工商企业管理大学生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毕业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安排其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将来从事工作的方向,还能够让大学生看到日后的就业压力,从而更加努力认真的学习。

第八,加强思想和道德的培养。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要想长期发展下去,一个企业更看重一个人的道德、思想和品质,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培养,对其以后在社会寻求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当代中国,坑蒙拐骗、缺斤短两、掺加造假以及以次充好等道德问题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为了树立良好的性格以及社会责任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此外,只有拥有健康思想的大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长更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样关键。

2结语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7篇

因为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多数的物业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所以导致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就目前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中管理人员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原来的房管所职工直接转化而来的,这些物业管理人员对于现今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不了解,他们还处于传统的管理状态中没能转换过来。第二类就是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中专生和高职学生以及大专学生,对于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可以完全的胜任,但是就是数量太少,对于整个物业管理行业来说有些微不足道,同时还严重的缺少工作经验。由于物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层次有限、物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是十分高,从而严重的制约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当今的企业和社会都十分的渴望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去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从而得到优质的服务。

二、高校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以服务理念作为培养模式的中心所谓的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指的就是将服务理念作为教学的中心,主要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以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可以以优质的服务来争取业主的心,用心与业主交流,对于企业品牌的树立十分的有作用。但是这种工作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当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时无法解决,并且无法胜任总体性的管理工作。

(二)以技能作为培养模式的中心所谓的以技能作为培养模式的中心指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和能源管理以及大型物业管理等方面。要求学生必须要彻底的掌握机械、建筑、计算机应用以及电工电子等基础技能;以技能作为培养模式的中心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经过这方面的培训之后物业管理人员可以为业主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但是却不能体现出物业管理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

(三)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前两种培养模式的有点,将两者的有点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对学生进行培训,所以走的可以算是复合型人才培训的道路。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这是一个好的开头,能够为物业管理行业输送实用性的人才。

(四)最新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物业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是物业的管理员、物业管理公司的部门主管以及项目经理等优秀的管理人才。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在学术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文、理、工相结合的全面型人才。可以在工作中对多科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也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第二方面就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彻底掌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明确的管理思维支配之下,具备对所有问题都能够明确分析的能力,当遇到问题时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解决。第三方面局势在经营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所谓的经营方面就是将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拥有专业的经济管理理论的同时还会一种或者是多种技能。不论是服务态度方面还是实际问题解决方面都能够应对自如。

在对物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可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订单培育式、校企互动式、岗位见习式以及企业主导式,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为物业管理行业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总结

人才培养理论范文第8篇

1)企业单位的需求。作为专业人才的主要出口,企业单位也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从根本上说,该专业的人才只有进入相关的公共事业的单位工作才能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纵观我国国情,与公共事业相关的企业单位不是规模不够就是机构不太完善,这就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选择面变窄,参见智联、搜才等人力资源网络招聘信息可知,30%以上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走进企业管理、人资管理、文秘、助理等工作岗位,60%以上从事销售、策划、财务等方面的工作,可见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

2)教育研究领域的需求。依然以节点2011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研究生招考人数超过了165万,远远超过了前些年,研究生录取比率远远高于公务员,无形中给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但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继续报考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数甚少,基本上都迫于压力跨专业考研,以某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考研情况来看,30%的报考生中,7%取得成功,随着考研大军的加剧,跨专业考研由于没有专业课的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跨专业考研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3)创业的需求。自主创业是国家目前对大学生的鼓励,并为此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在此种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智慧走上创业之路,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选择创业是具备自身优势的,有管理学识的基础,有财务知识的支撑,基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储备,自主创业可以创办工作室或进行个体经营,尽管只有3%左右的专业人才选择自主创业,但作为未来较好的专业就业出口,自主创业始终被提倡。

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1)专业人才培养确定积极的就业理念。2013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生因为自身不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到普通企业就业时一种屈就,这种观念本身是不对的,在培养人才优化学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未来的工作导向做积极的引导,进入基层工作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先工作几年,再尝试报考公务员或择业到其他事业单位,以此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加就业对口率,以曲线对口的方式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2)参考就业导向强化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除了正常的专业课程之外,也要适当增加适应基层工作需求的课程,这有利于学生未来进入基层工作单位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些民主与社区治理等课程,这在未来对学生参加城市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又如在增加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城乡建设政策,对于未来进入该领域工作实施管理模式与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在我高校通常有实践课程,以专业课为基础,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实践进行专业实践。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的治安到下,走进基层,可以以调研小组的形势,也可以以实习生的形势找到切入点,这样既能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实践切实掌握,强化自身的社会调查能力,取得社会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资料,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建议

1)学校的支持。学校的支持对于专业的就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院校要在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比对其他专业而言较弱,毕竟才有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解决这一难题,势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学习国外,调剂优秀的高潘学礼的老师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并且结合现状适当聘请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来学校兼职授课,以此增加教师队伍的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收获更多;其次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的人才都趋于饱和,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提供帮助,以增加学生的抗压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要组织企业力量到校进行讲座或项目路演,以此使学生观摩到真正的工作和竞争,并在此期间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各种方式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再次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必要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