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6篇

时间:2023-10-30 10:46:09

慢性病治疗案例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第1篇

1.1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医全科医学生临床教学实践体系主要是在强调本科生掌握基本中医医疗基础和技能的同时,善于与患者沟通,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疾病预防体系,真正做到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带教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病案,并利用教学基地的优势,相互学习,分享经验,提高学习效率。体系的构建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学生医德医风的修养;②加强在三级医院临床轮转的学习能力,提高对各专业的认识;③深入社区医院,在带教教师引导下学习常见病的诊治能力,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④与带教教师一起建立社区患者基础服务医疗体系;⑤加强各教学基地间的学习交流;⑥建立相对完善的临床实践评估体系。

1.2临床实践构建存在的问题中医全科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在发展初期会遇到诸多问题,譬如:①其临床实践不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拥有完善的临床教学大纲,需要在探索中学习、总结和完善;②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患者可能不会配合临床教学;③经验缺乏的带教教师无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中医全科医学;④学生在现阶段教学模式干预下无法更好地实现对本身的定位,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全科医学的学习中。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分阶段或总体对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实践的评价机制。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快速而充分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便中医全科医学适应医疗卫生体制,发挥中医特色,提高中医全科医学的教学水平。

2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2.1医德医风修养的提高几千年来,中医所提倡的医德伦理都是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为根本,注重“德才兼备”,历代医家言传身行,故而经久不衰。中医学生对医德的学习有利于言行标准的确立,突出中医的人文特征和思想基础,有利于继承、发扬古代医家千百年来的高尚医德。明代医家龚廷贤《医家十要》第一要为:“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告诫医者必须有“仁心”[3]。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关心和同情患者,为患者着想,这也正是中医全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临床实践中把医德医风修养放在第一位也源于此。没有了医德,再好的医疗技能、方法都无从谈起。因此,一方面要求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不断学习医学伦理和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学习古代医家勤奋钻研、不虚假伪善的精神,一方面也要鼓励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积极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向带教老师学习,努力培养正确的医德医风。此外,以多种形式对医德医风进行考核,使每一名学生都不放松对医德医风的学习和培养,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学工作者打下基础。

2.2三级医院临床轮转对专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技能培养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一个重要的实习环节是三级医院的临床轮转。与其他专业的中医学生相比,全科医学本科生没有专业科室的限制,在轮转学习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更多。全科医学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社区和卫生院工作,要面对不同的患者,遇到各种各样的病症,在转诊之前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个能力在毕业前的临床实践中应该得到很好的训练。首先,需要在科室轮转效率上下工夫,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转科,加大各种技能的学习,尽可能创造动手机会,增加交流,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紧急救治的科室,轮转时间可适当延长。其次,带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能一味的填鸭式灌输,要让学生先讨论案例,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再到具体科室进行学习,回来总结,如此反复,强化记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定期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和培训,提升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深入理解。另外,培养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中医全科医学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很多,仅靠短暂的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后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2.3通过社区医院常见病的学习加强沟通能力传统中医一般在特定范围进行治疗,治疗人群相对固定,多采用深入家庭的诊病方式,这与现在的社区医院很像。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同样需要到基层社区医院进行学习。现在社区开展“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和针药并用的治疗手段最能发挥中医的特色。此外,慢性病治疗、“治未病”、养生保健等也是中医所擅长的。为此,应注重本科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中医药方法与针灸、推拿、拔罐、刮痧、中药熏蒸等技术,增强中医药治疗意识。在社区医院,学生不单单应学会诊断、治疗,还应具有社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结合中医特色,体现中医全科医生基层服务水平。中医全科医学临床实践进社区,可以进一步了解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地域分布、发病特点、发病时间、治疗用药等相关知识,结合自己的全科专业知识,更快、更系统地掌握基层疾病诊疗特点。在带教教师引导下学习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结合中医特有的诊断手段进行辨证论治。

2.4与带教老师一起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由于工业进程快、人口密度大、工作压力激增、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等因素导致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及亚健康人群高发,使医院长期就诊的患者增加,医患矛盾时有发生。随着医改步伐的加快,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所逐渐被患者接受。中医全科医生可以“因地制宜”,着眼区域性疾病特点,长期综合干预、治疗以及服务患者。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应学习带教老师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经验,在与患者沟通及实施治疗的同时,建立患者档案,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干预,对疾病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中医特色,对患者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状况等进行多方位管理,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从生活其他方面进行干预。学习如何帮助慢性病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病等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上恢复健康,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些单单依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靠社区医务工作者认真细心的照顾来完成的。一个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光靠带教教师也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需要一届一届的实习生共同努力去实现。为此,学生应加强对各种慢性病治疗手段的学习,同时在与患者接触时特别留心学习与患者的沟通和注意事项,以便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

2.5教学基地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相互学习和交流,形式可以多种多样。①积极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将日常积累的病例特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带教教师则对典型病例和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联系临床上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②在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今天,利用互联网途径来补充临床实践中的知识欠缺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以学校网络为基础,建立中医全科医学论坛,上传与临床实践相关的短片和电教片,便于学生查询。学生通过论坛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放到论坛中共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③运用网络视频工具,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参加不同教学基地的临床病案讨论,共享文档、演示和操作,扩大学生接触面,增加学习提高的机会,解决教学基地病案单一、数量不足等问题。④以年级为单位建立网络微信平台,学生可通过微信平台将自己的疑问上传,其他各学科老师和其他医学工作者共同学习、讨论、解答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问,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2.6探索建立并完善评价机制目前,中医全科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还没有一套系统的评价机制,不能对学生和带教教师的临床实践效果进行很好的评估,缺乏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因此,确立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做好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必不可少的。首先,中医全科医学带教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其次,倾听教师意见,量化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建立薪酬奖励机制,完善带教教师考核制度,提高带教教师综合水平。第三,对实践学生进行分点、分阶段考核,考核成绩直接计入总成绩,保证制度的严肃性,敢于对毕业学生说不。分阶段考核可以在不同临床实践阶段进行,转科实习阶段以科室为节点进行专业和临床技能考核,合格的学生方可去社区基地实习。社区医院实习阶段,可以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分,包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常见病的处理能力、中医技术在社区中的服务能力,以及社区医疗体系的构建能力等等。特别应对病案讨论中主动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习质量。最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临床实践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实践制度,保证社区临床实践工作的顺利完成。

3结语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第2篇

1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干预不合理用药

我院精神科合并用药较多,随之带来了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如何避免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已引起临床药师的重视。案例1:患者,男,38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服用氨磺必利1g/d时出现了坐立不安、肌张力增高等症状,考虑与氨磺必利剂量增高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有关,医嘱将氨磺必利剂量减为0.8g/d,并联用苯海索对症治疗。目前患者服用氨磺必利已4周,但仍有被害幻想、焦虑紧张表现。研究表明[3],锂盐和氨磺必利合用会增加氨磺必利的血药浓度。当患者停用锂盐治疗后,氨磺必利的血药浓度可能下降,导致精神症状复发。作用机制可能是因为锂盐通过对肾脏功能的影响,影响了氨磺必利的正常代谢,从而会影响氨磺必利的疗效和安全性,建议停用碳酸锂。氨磺必利的另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泌乳素水平升高,能引起男性乳腺发育、乳房胀痛,女性闭经等内分泌症状[4],临床药师建议定期检测该患者的泌乳素水平,密切观察临床表现。

2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减少不良事件

精神科疾病大多数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广泛,可因药物种类、剂量、疗程或个体差异而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样重要。案例2:患者,女,47岁,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入院第6天,药师参与查房,发现患者有口齿不清、流口水、吞咽困难、肢体僵硬、动作迟缓等表现,了解患者目前口服丙戊酸钠片0.4g,2/日,利培酮片早2mg,晚3mg。临床药师认为患者表现情况为利培酮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能与加药速度过快或个体差异有关。建议减少利培酮剂量,使用苯海索治疗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医师同意,改利培酮片2mg,2/日,加用苯海索片2mg,2/日,5天后患者以上症状缓解。

3讨论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第3篇

1大胆面对仔细探究病源

中医能治病,也能治急性病,擅长治慢性病,更能治疗现代医学感到很棘手的难治性疾病。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要坚定信念和信心,摒除缩手缩脚的畏难情绪,在辨明疾病性质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认知中的病情,不管其如何复杂,治疗难度如何大,甚或正处危急之中,明知预后不佳,将会吃力不讨好,也要做到来者不拒。否则将他们推诿于门外,为医德医风所不允许。医疗实践活动作为知识积累的源泉,必须争取众多患者的贴心支持。面对患者,既要治疗他眼前的病,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让他们相信医生,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和毅力。退一步,即使疾病康复不了,对于改善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存活时间,医生尽了力,也仍算是作为。

患者来医院就诊,等于把自己的健康与信任托付给了医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勇敢地面对他们,坚守人生定位,大胆接诊,勤于耕耘,巧于心思,精选方案,把诊疗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医疗信誉讲实在,要让每一个前来就诊的患者拥有希望。

凡疾病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临床病证千差万别,病理变化异常复杂,详究其由来,细察其变化,却脱离不了中医掌控范围内的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郁闷之苦,以及皮肉筋脉损伤动骨之灾,致使人体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皮肤病多数是作为人体最大组织器官的一个独立疾病存在,有时也可作为人体内脏疾病在体表的一种信息提示,“内病外应”。不同的病因侵入人体会有不同的变化,根据临床所获取的资料,从其发病、病史、症状、体征方面进行审察、分析,就可以按病因学原理,推断其病变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内容,得以治病求本,以保证治病的确切性。

2辨证论治突出中医特色

辨证是决定立法、遣方用药的前提和依据,是中医学最具特征的核心部分,包括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证等,均在辨证的范围内。病有内同而外异,也有内异而外同,必须作出认真的诊治,对患者的病情加以详尽透彻、触及本质的分析,继而落定治疗方案,决不可按图索骥地绳于经典,墨守成规,套用成方。即或是同一病的反复诊治,因其个体差异,时间的不同,也可能不是简单的重复,需细心地观察。

如慢性荨麻疹,以发作性风团伴瘙痒难忍困扰着患者。如姚某系一中年女性干部,患病3年,全身性反复性起风团,多在深夜1~2时发疹,至黎明时渐次隐没,每服“开瑞坦”1片,可保两天“平安”,继而又发。根据其症状和体征所见,考虑是邪淫于里,症见于外,证属于寒邪凝滞经脉,血行受阻,拟温通经络,散寒导滞之阳和汤和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合而投之。初试5剂即获效,继服10余剂,病人丢弃了开瑞坦,追访1年,未见再发病。该例说明辨证要重视个体的特异性,不同于一般的疏风解肌、清热润燥,或养血熄风类大路药的常规治法,针对发病的时间特性,投一派温热之品而见中医治疗特色。

白塞病,是以口、外生殖器溃疡和眼部病变为特征的综合征。中医根据肝脉络阴器,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等理论,结合患者全身情况,辨证为肝经湿热,脾经伏邪。初拟龙胆泻肝汤合泻脾散,泻肝胆脾胃之湿热,继以益肾活血之六味地黄丸出入为汤药,坚持3~5个月,病有较大转机。此例是根据发病部位,从经络辨证,将口、眼、外生殖器联系为一体的辨治特色。

又如,某某患闭塞性脉管炎病,病史4个余月。左足第4趾萎缩,并呈干性坏死,犹如一小段石墨笔,周边乌黑色浸润块有向上蔓延之势,静止时疼痛难忍。视其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沉细如丝。证属阴寒之邪痹滞经脉,气血郁遏不得通利所致,但舌脉不对证。在此,舍脉从症,即行切除左足干性坏死的第4趾,外敷温通散于患侧足背部,以缓解局部痛侯为第一要;舍症从脉,随而进服阳和汤或独活寄生汤类,一体两治,以进行整体之协调,寄望于有局部的根本改变。

再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病,一般以头面部、胸胁部及腰腹部发疹较多,簇集成群之透明水疱,伴着红斑,呈带状分布,待治疗疱疹7~10d消失后,遗留局部的皮神经痛,留给部分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苦楚万分,疼痛严重者锤胸蹬足,头部撞墙之事也时有发生。中医中药对本后遗症的辨治,病在头面部者,给予通窍活血汤;病在胸胁部者,给予复元活血汤;病在腰腹者,给予少腹逐瘀汤。根据全身症状与体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邪毒虽已从外部进行了清理,但内蓄瘀毒,结滞于经脉之间,络道痞涩不通,不通则痛。在上述基本方中随症加减,化解郁积毒,畅通血脉。按发病部位,分体治疗,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特色。在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异中求同,认识其共性,同中求异,认识其特性,显示辨证论治的多点性、位点性,内外相应性的整体治疗特色。

3病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病,这里是指西医的病,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病的范围内辨证,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泛发性脓庖型银屑病是一种不多见的严重皮肤病,死亡率极高。大多数患者急性发病,皮损可在数日或数周内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烧、关节肿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现代医学主要依靠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相应地也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毒性反应,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而增加救治的难度。我院经门诊及病房收治本病21例,除1例死亡外,均达临床治愈。病人常以高热为要害,按温病辨证;皮肤损害与热度相关,热退则疮减,复发热则疮进。具体操作,按正邪消长不同,病分3期论治:①高热危笃期:病人持续高热,体温多在40~42℃之间,全身泛发红斑,密集针头状或粟粒状脓庖,脓庖溃破、糜烂、渗出、结痂,呈蛎壳样改变。嗜睡或烦躁不安,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质红绛,舌苔黄厚或起芒刺,脉象滑数。证属热入气营,热毒炽盛,邪盛正实阶段,治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施予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酌加青黛、紫草、狼毒之属。扶正护阴之西洋参不可缺。遇有神昏,全身抖动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类当及时投入,以清热豁痰,熄风镇痉。②高热缓解期:高热期救治得法,病势将折于本期。此期热势下降,体温在39℃以下,红斑、脓疱停止发展,少许脱屑,精神疲惫,不欲食,口干不喜饮,舌红少苔,脉细数。当辨为热毒未尽,气阴耗伤,邪盛正虚,治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施予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玉女煎组方出入。③稳定康复期:体温渐次降为正常,皮肤红斑、脓疱多消失,大量脱屑,皮肤呈现亮丽外观,手触之有柔润细嫩感,精神差,纳少,口唇干燥,舌质红,苔光剥,脉细数无力,以护养胃脾之阴为主,施予益胃汤合增液汤、四君子汤之属,其中西洋参易党参。

本病发热的高低,决定病情的态势,这已为临床观察所证实。案例中,按热度之高低作为分期论治的依据,病证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当然疗效的取得,中医药主导下支持疗法的积极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还与护理工作的周到服务,促使疾病走向恢复的全过程,功不可没。

4触类旁通善用特色疗法

取类的思维,可为临床辨证提供思路。取象的目的是比类,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以某些事物为特征的一种关系,用象与属于同一类别的关系进行比较;比类则是根据同类关系加以阐述,援物比类,触类旁通。这种独具特色的思维,可以拓展临床视野,获取新的知识,适用于各种创造模式,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俗话云:“愚以智取,疑以誑消”,领悟辨证论治之要义,运用取类比象法,在皮肤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些“随意遣药,灵活组方”套路,常试为之,疗效也见有出奇的满意时。

以色治色法即以药物之外观色泽反其皮损颜色的治疗方法。如治疗白癜风病,在调和人体气血,滋益肝肾的治则下,多选用黑色、紫色或紫红色药物,以其药色反其皮损之色。治疗白癜风的紫铜消白方中就有紫铜矿、紫丹参、紫河车、紫背浮萍等带色的药物,针对白癜风之白而发挥治“白”的作用,因而收到临床治愈白癜风病达23.4%的好疗效。再如黄褐斑、黑变病、雀斑以及雀斑样痣类色素病,多为忧思抑郁、血弱不华,在补肾活血、疏肝解郁类法治疗的同时,常用玉容散类药洗面,其中白芷、白及、白蒺藜、白僵蚕等药,以白对黑而发挥其治“黑”的作用。

以形治形法即模拟皮损之外观形态选用相形药物的治疗方法。如银屑病被覆着银白色鳞屑,不论其属于血热型或是血瘀、湿热,抑或是血虚风燥型,在立法处方的基础上,加用杉树皮、松树皮、琥珀等相形皮损外观的药,以辅佐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若是关节型银屑病则可另加用“节”类药物,如甘草节、桑枝节、松树节、柳枝节等,有较好的辅佐通络止痛的功效。急性荨麻疹,其红如云彩,堆垒成片之风团,形似花蕾,在清热疏风止痒方中加用鸡冠花、玫瑰花、凌霄花,以辅佐轻解行瘀的作用,这比单纯的守一方治疗,其效果快捷、确切一些。

以皮治皮法即取以皮部入药的药物治疗某些皮肤病的方法。如属脾湿风郁的玫瑰糠疹或类银屑病,在健脾、燥湿、祛风的基础上,选用多种皮类药组方,诸如茯苓皮、五加皮、冬瓜皮、地骨皮、桑白皮、石榴皮、黄瓜皮等水煎內服,其效果优于常规的氧气疗法,又免注射之苦,患者乐于接受。

寓搔意治瘙法皮肤病中最常見的自觉症狀之一是为瘙痒,有时其痒难忍,以搔之出血为快,寢食难安。一般多用手指,或辅以搔抓竹爪为搔抓工具,寓搔意治瘙即是模拟搔爪外象,选用带勾、刺、棘类药物以治瘙痒症,如佛手、皂角刺、蒺藜子、双钩等,掺合到祛风换肌、搜风止痒或养血润燥的方药中去,对于瘙痒症状的缓解能增强效应。

以毒攻毒、吊毒、移毒法即将药性猛烈之毒性药进行适当的炮制后运用,内服以治疗顽症痼疾,外用以散结、蚀疮、祛腐物,或挪疮移毒于远离现病灶处。如疔疮走黄,可在远离颜面危险三角区之肩背部,用降丹药开创一个新的伤口,以引毒外泄。他如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苔袒窒扌停芍赜贸胬囔罘缃舛菊蚓芬Ⅱ隍肌⑿“谆ㄉ叩扔卸疽┪铮庥冒唑⒗嵌尽⒋蠓缱拥燃逅庀椿蚺涑捎透嗤馔俊F渌缢⑴膳渲谩⒘吨剖实蓖庥谩H羰谴窀岵煌ǎ话阈阂┠严拢钣冒投谷士山馕D阎薄?/P>

红升丹、白降丹是中医外科的传统外用药,其蚀毒祛恶腐之力,尚未有替代品媲美,故有“外科家当”之说。体表一些深在性溃疡、瘘管、窦道或皮肤癌瘤等,谨慎使用,多有良效,不必因其内含砷、汞有毒成分,而一概将其摒弃不用。我们的经验是,适当运用,中病即止。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自杀;共病;预防;综述

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病人最多的国家2013年有10.9%的中国居民患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估计达到3.88亿人[1]。糖尿病起病隐匿及其慢性病程,会导致病人并发症多发且医疗费用较高,使病人产生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2]。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杀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有自杀意念者患糖尿病及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于无自杀意念者[2]。糖尿病和自杀都是复杂的全球性健康问题[3],给全球卫生保健系统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4]。2型糖尿病和自杀意念与行为相互作用,使病人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国内外很多研究探讨了糖尿病病人的自杀风险和自杀死亡率,但是国内尚无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与自杀风险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杀风险因素,为临床护理人员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引导病人躯体和心理健康良性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杀风险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的慢性疾病,需要结合病人自我管理、家庭支持、健康教育进行持续的治疗[5],长期病程对经济水平、社会关系、健康状态的负面影响会增加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发生率[6]。自杀包括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即有自杀想法但未实施和实施过自杀想法或计划[7],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8]。自杀意念和行为均会对2型糖尿病病人系统性、持续性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2型糖尿病与自杀都是复杂性的健康问题,涉及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本研究主要从人口学特征、性格特征、临床表现和神经内分泌4方面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了解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杀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1.1人口学特征

2型糖尿病病人中自杀意念和行为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人口学特征:①年龄,患有2型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自杀风险高于同病种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方面中老年人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并且与青少年病人相比自杀倾向和行为不易于被察觉,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9];另一方面2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随着年龄增加,2型糖尿病躯体症状和并发症会加重,自杀发生率也会升高[10]。②性别,2型糖尿病病人中女性比男性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但男性的自杀手段与女性相比具有致命性,自杀死亡率高[11]。③自杀史,不仅是病人及其家人自杀的历史,病人人际交往过程中遭遇的自杀事件也会成为病人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的诱因。④经济水平低[12],2型糖尿病需要终身用药,家庭收入低的病人依从性较差,会导致血糖水平控制能力偏低,躯体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较快,病人可能因为经济压力和疾病负担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⑤教育水平低[13],2型糖尿病需要结合饮食和运动等自我管理控制病情,一方面教育水平低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一般低于教育水平高的病人,导致血糖水平波动和病情发展;另一方面容易受到病情恶化的不良影响导致抑郁、焦虑情绪甚至自杀意念的产生[14]。⑥独居[15],多见于丧偶、离异、未婚的2型糖尿病病人,一方面长期病程对病人躯体和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病人抑郁症的发生;另一方面人际交往的减少可能导致病人出现社交障碍[16],这两种心理疾病使病人的自杀风险增加。因此,具有上述人口学特征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和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17]。

1.2性格特征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人格特点与糖尿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8]。2型糖尿病病人中自杀风险高的人群具有以下性格特点:①情绪控制不良,主要包括抑郁和焦虑,抑郁症状主要包括持续情绪低落、快感缺失、睡眠障碍、负罪感等心理体验和躯体表现[19],焦虑症状主要是因为应激唤起水平降低、问题的负性面被放大,导致焦虑和担心情绪频繁发生[20]。②自我形象管理失调[21],一方面表现在不注重形象和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超重或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会导致个体低自尊水平。③行为不稳定伴有冲动性行为,尤其是饮食和运动行为的不稳定会导致病人血糖控制的不稳定,伴有的冲动性行为使得病人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自杀风险增大。④不善于人际交往,谨慎、保守、过于自制等人际交往特点会使2型糖尿病病人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和有效性下降。上述性格特征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中多见,也是自杀群体最常见的人格障碍特点[19]。具有以上特点的2型糖尿病病人压力应对和问题解决能力低于性格外向主动的病人,一方面会导致病人依从性和自制力偏低,不利于血糖水平和并发症的管理与控制;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社会支持系统不足、自尊水平低下的问题,导致抑郁或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

1.3临床表现

2型糖尿病与自杀意念形成恶性循环,两者相互作用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的躯体症状和并发症发生、发展加快,甚至出现自杀行为。自杀意念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影响病人血糖水平的控制,会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加快。2型糖尿病对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共病,2型糖尿病病人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或躯体和心理共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抑郁症等增加了病人疾病压力和自杀风险[9]。②糖尿病痛苦[22],是在2型糖尿病病程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性心理表现,会影响病人的血糖控制、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③慢性并发症[23],2型糖尿病微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伤引起的肾脏和视网膜等组织器官病变会导致病人自杀风险增高[24]。④躯体症状,如活动耐力下降、肢体麻木、刺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25]。⑤体质指数(BMI),BMI是2型糖尿病病人评估体重控制和运动效果常用的指标,数值过高的病人抑郁和自杀的风险高于其他病人[21]。临床表现是护士评估病情和制定护理计划最直接的指标,掌握2型糖尿病病人躯体症状、心理状态和急慢性并发症的动态变化,可以为医护人员和病人了解病情和制定治疗、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1.4神经内分泌特点

2型糖尿病病人中以下具有神经内分泌特点的病人自杀风险偏高:①胰岛素和血糖水平,一方面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或波动幅度过大会削弱病人的管理意识;另一方面自杀未遂的糖尿病病人的脑脊液胰岛素浓度高于一般病人,容易引起脑部并发症和认知障碍。②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会引起脂质堆积和肥胖,增加了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自杀意念导致机体代谢减弱造成脂质堆积,加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血管并发症[26]。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BDNF水平偏低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有自杀意念的病人血清BDNF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导致机体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不足,造成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27]。④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造成的促炎性因子增加会诱发焦虑、抑郁情绪[28],增加了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风险。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血清高血糖状态激活HPA轴会诱发神经系统产生抑郁症状,在疾病压力的作用下可能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有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风险是一般2型糖尿病病人的2~3倍[9]。上述2型糖尿病病人神经内分泌改变对自杀意念和行为的影响主要是以抑郁症为中介,是自杀意念和行为发展中会出现的变化,可以作为护士评估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风险的病理生理指标。

2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预防

2型糖尿病和自杀意念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导致糖尿病病人自杀风险高于一般病人。一方面根据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杀环境、特征、方式的特异性,应该针对糖尿病病人的躯体和精神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自杀预防方案,减缓病情进展和降低病人自杀风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保护机制,帮助2型糖尿病病人形成躯体、心理健康良性发展计划,减轻糖尿病痛苦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2.1有效筛查

有抑郁症的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风险是一般病人的3~4倍,有自杀行为的2型糖尿病病人40%有过自杀企图[4]。抑郁症状显著增加了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杀风险,有自杀家族史和自杀行为史的病人自杀风险高于有自杀意念的病人[9]。因此,对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症和自杀史的筛查有利于及时发现病人自杀风险,以便进一步评估和干预[4]。了解人口学资料,提高对中老年人群、独居、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低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关注度,强化自杀预防意识。评估2型糖尿病病人人格特征,加强对依从性和自控力低、敏感度高的病人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运用有效沟通技巧,获取病人信任,帮助病人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影响,以提高病人依从性和自主性。了解2型糖尿病病人社会支持系统和家族史,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资源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风险。家庭支持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主要部分,家庭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对于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至关重要,是自杀和糖尿病并发症的保护因素[13]。积极引导2型糖尿病病人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利用互联网构建糖尿病病人交流平台,最大化信息资源并减少病人孤独感。鼓励2型糖尿病病人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提升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

2.2病情监测

自杀意念和行为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情进展的影响,导致有自杀意念的2型糖尿病病人需要多方面的评估与监测。一方面需要监测2型糖尿病病人常规检查项目,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抑郁和糖尿病痛苦相关[29],也是评估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最常用的两种指标;另一方面关注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糖皮质激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炎性因子等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2型糖尿病病人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的异常状态。慢性躯体症状是2型糖尿病病人产生自杀意念的原因之一,如疼痛体验与自杀意念相关[30],评估躯体和心理慢性疼痛水平,有助于评估和干预自杀风险。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肾脏和眼部并发症等严重影响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是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早期告知病人并发症风险并防范慢性并发症有利于减轻或避免自杀意念和行为的产生。从生化水平到临床表现的全面监测可以及时、有效地评估病人的2型糖尿病病情进展和自杀风险。

2.3药物管理

与一般病人自杀多选择悬吊、高坠等方式不同,2型糖尿病病人选择药物自杀的可能性更高[31],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服用过量糖水等导致血糖过低或过高而死亡[10]。Löfman等[7]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胰岛素自杀的2型糖尿病病人达到16%,未患糖尿病的自杀者没有使用胰岛素自杀的情况。有案例研究报告指出,2型糖尿病病人会口服过量降糖药如二甲双胍[32]等,或西他列汀、胰岛素等实施自杀行为,并且自杀未遂病人的药物代谢异常增加了病人低血糖死亡的风险[33-34]。2型糖尿病病人主要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因此使用口服降糖药自杀的发生率高于使用胰岛素。自杀手段的可获得性较高以及自杀过程不易被察觉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死亡风险增大[9]。一方面需要明确2型糖尿病病人自杀手段的特殊性和可获得性,提高病人依从性和护士糖尿病常规治疗药物的管理意识;另一方面需要掌握2型糖尿病病人药物自杀的急救措施,可以通过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进行治疗,抢救成功率高于使用农药等药物自杀的病人。

2.4行为管理

2型糖尿病需要严格的饮食控制、长期坚持治疗和运动,要求病人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有自杀倾向的病人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低于一般病人,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并发症多发。2型糖尿病病人的BMI高于常人,与肥胖、超重等相关度高,我国2型糖尿病病人的BMI比西方国家病人的平均水平低或存在内脏脂肪[35],尤其需要严格控制体重以防止病情进展。指导2型糖尿病病人养成记录糖尿病日志的习惯,帮助病人了解病情监测的重要性和血糖水平对病情发展的影响。根据2型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偏好和病情需要与病人共同制定适宜的饮食计划和治疗计划,提高病人治疗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体重管理可以改善情绪失衡和缓解焦虑状态,体育锻炼时释放的β-内啡肽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根据病人运动耐受力制定和落实循序渐进、可持续的运动计划,不仅可以帮助2型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波动和体重,还可以通过开展团体运动帮助病人发展正性的人际关系。

3小结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第5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7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医院医患办公室记录并已处理的233起投诉案例。其中,抽取3起案例作为典型案例,抽取标准为由患者首次投诉至医患办公室,并经法院判决或调处解决的案例。典型案例收集内容包括患者口述,工作人员详细记录的文字材料;门诊、住院病历、处方、实验室检测和辅助检查结果;法院判决词或调解书。典型案例访谈对象及人数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共计6人;经治医生、科主任及相关医务人员,共计10人;医患办公室工作人员及负责人共4人;律师、法院审判员及庭长共8人。

1.2研究方法经审核,233例案例资料均记录完整,为有效资料。将案例中的投诉地点、投诉时间、被投诉人、投诉事由、处理结果等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应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案例的发生、发展、变化、升级和结果,然后进行归纳分析。同时,将访谈笔记和典型案例资料收集内容作为解释现象的参考依据,并对典型案例分析后的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出案例所反映的内容,与233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挖掘其内在联系与不同。

2结果

2.1医疗纠纷分布情况医院六年的医疗纠纷的时间分布趋势如图1所示,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为2008年,此后呈逐年降低趋势,2011年发生次数最少,2012年有所反弹。在地点分布上,住院部出现医疗纠纷的次数最多,发生纠纷数占总纠纷数量的81.55%。在190起住院部发生的投诉案例中,除有1起是在住院部收费处发生之外,其余住院部189起案例中,手术科室比非手术科室的纠纷发生率要高,手术科室占63.49%,骨科、妇产科和外科等手术科室,以及脾胃病科、肿瘤科、针灸科和心病科等非手术科室是最易引发纠纷的科室。此外,被投诉人员中,最易产生纠纷的人员为医生,见表1。

2.2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对医疗投诉案例中记载的投诉事由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包含医方、患方和第三方原因,见表2。

2.3医疗纠纷原因典型案例分析

2.3.1案例1。某女,32岁,因畏寒、月经不调来院就诊,在长达一年半的治疗中,医生共为其开具154剂中药饮片,每剂含寻骨风20克,后患者以中草药寻骨风超出了常规使用剂量,导致其患上慢性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期)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对本案例的相关人员访谈,医患双方各执一词。患方认为根据《中药大辞典》和《中华临床中药学》记载:寻骨风使用剂量应为9-15克,而接诊医生的用药量明显超过了规定剂量,且寻骨风的主要成份马兜铃酸的毒副作用会导致肾衰竭。因此,是医方滥用中草药物的行为导致了其病情的恶化。主诊医师则认为,自己的诊疗行为并无过错,寻骨风的使用是根据患者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开具的药物,而且依据其多年的行医经验,未听说寻骨风会引发肾病的不良反应报道。而法院认为,在患者有小便异常的情况下,接诊医生未作血、尿常规、肾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检查,负有监测不到位的过失责任,但患者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为自身疾病自然转归所致,故医院与患者应各负50%的责任。

2.3.2案例2。某女,26岁,因停经来院就诊,接诊医生开了红花逍遥胶囊,患者服药六盒后仍不见效,到其他医院作B超检查,发现宫内早孕6周,遂与医院发生医疗争议。对本案例的相关人员访谈,患者认为接诊医生在未对其作任何抽血化验、尿检及B超检查的情况下,仅凭其自述月经不调就轻易下诊断,开具舒肝理气活血的药物,此药为孕妇禁用,会对胚胎造成影响。医生的错误诊疗行为导致其进行人流手术,因此,医院应赔偿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主诊医生则称,根据中医“望闻问切”和患者自述病情判断患者系月经不调,未给患者开具检查是因为患者称其经济困难,不愿意做相关的临床检查。调解此纠纷的管理者却认为,医生未按诊疗规范接诊患者,而不应以患者不愿配合检查为由,仅凭行医经验而无实验室数据支撑就草率诊断,因此,医生应为自己的不当诊疗行为负责,给予患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2.3.3案例3。某男,19岁,因慢性乙型肝炎在医院门诊就治,4年来一直服用中药对症治疗,半年前患者突发腹痛,经B超检查发现肝脏有肿瘤,该患者后经医治无效后死亡,患者家属无法接受这一事实,遂发生医患纠纷。在纠纷调解中,患方坚持认为,长达4年的治疗中,接诊医生从未为其做B超检查,如若早日发现肝部有肿瘤,可及时对症治疗,因此,患者死亡系医院贻误病情所致。经治医生辩称,患者家境贫穷,且长期在外打工,每次均由其家属代取药。另外,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且难以被B超检查发现,因此患者死亡系其本身疾病转归所致,而并非医院漏诊。调查人员认为,接诊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转归风险性认识不足,且未做到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因此医生负有一定责任。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医院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和引发纠纷的医方成因中的部分原因与综合性医院存在共性,普遍表现为:住院部纠纷发生率高于门诊和急诊[2],医生因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3]成为最易被投诉的人员。但中医院的医疗纠纷成因也有其独特性。

3.1医方成因特点233例医疗纠纷原因分析结果显示,由医方原因引起的频次为145。其中,中医诊疗的局限性和不规范性这一中医特色较为明显的原因出现频次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3.1.1中医诊断无实验室检查数据支撑。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关系本体”,虽然它可以很好地告诉你“是什么”,但还不能很好地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4]。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医证的诊断缺乏客观化的标准,让人难以把握。[5]在3起典型案例之中,医生的诊断都缺乏相应的临床检验数据支持,更多的是依靠“望闻问切”以及长期以来积累的临床经验来为患者作出诊断。这样的诊断流程使得在3起医疗纠纷的鉴定结果中,医生不可避免的需要承担部分责任。

3.1.2对中药毒副作用认识不准确。根据药监部门的通报、医学研究文献和专业网站资料的显示,中药本身的毒性及用法、用量不当,中药、中西药配伍应用不当以及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7],均会造成人体肝、肾及神经功能损伤或致癌等。案例1中,临床医务人员在使用中药时,未对药物副作用进行追踪观察研究,只靠医生诊治经验使用药物。因而在使用药物出现副作用时,医生无法出具客观疗效评价的有效证据,这便成为医患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

3.1.3对疾病的转归及风险防范认识能力不足。在典型案例3中,根据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资料表明: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最密切。作为长期从事肝病专业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对该病的风险存在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在诊疗活动中进行适当的早期干预和密切的观察追踪,以延缓疾病的转归。但案例3中,医务人员忽视了这一点,从而产生医疗纠纷。

3.1.4中医适宜技术不良反应。推拿、针灸、热敷等引起的不良事件已被世界广泛关注。如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针灸会引起晕针、滞针、断针、烫伤、过敏以及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感染,出血和内脏、神经组织的直接损伤等不良事件。这也使得在医疗纠纷发生地点分布中,针灸科成为纠纷较多科室的原因所在。

3.2患方成因特点从引发医疗纠纷的患方成因来看,本次研究由患方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频次为91,其中首要原因是患者对中医疗效将信将疑,频次高达42。很多患者在疾病困扰、求治西医无果的情况下,认为中医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上效果较好,中医疗法在中国有着优良传统,老中医经验丰富[11],或权衡中西医医疗收费标准后,认为中医价格低廉,而选择到中医院就治。案例2、3中患者经济条件均比较紧张,选择求治中医,以减少检查费用的开支。患者的另一特点是对中医疗效期望值过高,研究结果中这一原因出现的频次为34。有些患者盲目崇拜中医,但忽略了中医的局限性、特殊性及风险性,一旦中医疗效低于预期,便会将责任完全推给医务人员。

4结论

慢性病治疗案例范文第6篇

1注重实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第九章儿童少年慢性病预防控制为例

人们通常把成年后易患的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及肥胖症等称为成年期疾病。医学研究表明,这些疾病与人类的生活行为和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许多成年期疾病是儿童期隐患的暴露或疾病的延续,致病的危险因素往往自幼年形成,如不及时干预、纠正,大多可持续终生。教材第九章主要介绍儿童肥胖症、儿童高血压、儿童糖尿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本章的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肥胖一节先是通过世界肥胖选美大赛视频导入,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儿童肥胖症定义、分类、肥胖的筛查和诊断,之后,以小组(5-8人)为单位专题讨论“儿童肥胖综合防控措施”,并结合已学习的营养知识为肥胖儿童编制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减肥食谱;高血压预防这一节在讲授前,教师先引领学生回顾在临床内科学中所学习到的有关高血压的标准、分级等相关知识,随后重点讲授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儿童高血压影响因素,并在课堂演示儿童高血压的测量方法,利用实习课组织学生到附属小学进行儿童高血压的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儿童少年糖尿病的学习采用案例教学,以临床实例来讲授儿童少年糖尿病病因、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指导学生在课后将其归纳、整理,撰写儿童少年糖尿病防治宣传手册,作为“世界糖尿病日”宣传活动资料。

2寓教于影,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第十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为例

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偏移称为心理卫生问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品行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强迫症等。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我们不妨借助视频媒体。台湾金钟奖导演沈可尚执导的公益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在纪录片中,孤独症者被称为“遥远星球的孩子”。他喜欢一个女生怎么表达?他如何告诉别人自己不高兴?他们怎么和地球人交朋友?影片从医学、伦理、道德、家庭、生活、工作、梦想等多种角度出发,观察并了解孤独症者这一特殊群体。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对孤独症的表现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了深入的了解。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叫我第一名》,患有妥瑞症的布莱德被视为一个无法安静的顽劣小孩,无论在餐厅里,课堂里,在音乐会上,他都会无法控制地发出怪声,被学校视为不受管教的坏小孩,不仅老师不谅解,同学之间更是取笑他这种行为,每天被包围在厌恶和不解的眼神中。影视教学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妥瑞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缓解方法,而且布莱德身上所展现的达观进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追求梦想的执着也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他最终凭借个人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做一名教师的梦想。对于在儿童少年时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对相当范围的心理困扰者都有帮助,但对一些特殊儿童,如具有言语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些儿童,许多学者采用游戏疗法特别是箱庭疗法进行治疗。箱庭疗法,又称沙盘游戏,指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因我院目前暂无箱庭室,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种心理疗法,借助视频观看箱庭疗法的个案治疗过程,并解读在治疗阶段,被治疗儿童不同的箱庭作品所表达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栩栩如生的视频画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只是有选择地放映片段,其余内容,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

3TBL教学,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以第十三章教学卫生和学校卫生服务为例

实施TBL教学之前,向学生介绍TBL意义、实施过程、课程安排及评价方法等,使学生转变观念,对TBL有比较全面和详尽地了解,做好心理准备。学生们本着自愿的原则,5-8人组成一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课堂讨论的案例由教师课前提供给学生,针对本章的内容,教师提供三个案例,案例一:某校初中一年级学生的一日生活实录(学习目标: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脑力工作能力变化);案例二:报刊上一篇报道《从学生体质下降看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学习目标:体育锻炼卫生);案例三:参照健康手册模版,为小学、初中、高中生制订健康教育手册(学习目标:学校卫生服务)。每一小组通过随机方式选择所讨论的案例,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自学第十三章内容(课前教师给出自学要点),并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所讨论案例的答案,这些功课利用课前的业余时间完成。课堂中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收集到的与案例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后汇报,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提供给学生参考答案,只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另外,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节奏,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对离题的现象及时给予纠正。发现共同性问题时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对本章所设计的案例给予小结。TBL教学是将自主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小组成员间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科研素养:以第八章儿童少年常见病防治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uexi/manxingbingzhiliaoanli/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一键复制全文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