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1篇

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地委、行署越来越重视,县委、县政府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决心和力度也越来越大。今天上午主要参观鸥浦乡这个典型,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亮点值得大家深思和学习。一是把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广大妇女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调动的比较好。二是在执行村规民约的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县两年来的环境治理工作,各乡镇都付出了很多努力,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我们要扬长避短,把别人的经验学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改变现在环境治理方面不均衡的状况,使整个环境面貌提档升级,真正实现县委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滨水型、生态式、花园式新的目标,为建县100周年献礼。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讲一讲我的想法和意见。

一、环境治理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还账方面我们付出了艰苦努力。地委、行署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我们全区面貌,但也理解我们的难处。这种理解是对我们的一种宽容,绝对不是工作放慢脚步的理由。还账期有很多数字大家有目共睹。

二是村容村貌有一定变化。各乡镇、村屯之间环境治理工作纵向比变化大,横向比差距也有。特别是林业和农村方面的差距,但毕竟还是有变化。

三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有了一定的转变。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高涨,今天在欧浦乡我们也都感受这一点,金山林场在这一点上已经深入人心。

四是外界的评价和群众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在这方面,大家都能够有所耳闻,有所目睹。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及包县和包村的领导、乡镇干部和村屯干部,都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环境治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客观方面:主要有牲畜散养问题,机械乱停乱放问题,北部乡镇、村屯农民采伐的小杆乱堆乱放问题,部分乡镇、村屯由于路况较差出现雨天泥、晴天土的问题,家庭室内和庭院的卫生状况不佳的问题,部分乡镇、村屯破旧的泥草房、板杖子比比皆是的问题,因为这些因素短时间内难以克服,造成我们整体环境提档升级难度较大。

主观方面:一是投入不足致使基础较差。鸥浦村如果不是有水泥主路,再怎么保洁,也有差距。我们还有很多村屯不通道路,雨天进车都很难。二是传统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守旧,镇在平房改造中,部分家庭去帮他拆、帮他改,还有怨言。老百姓安于现状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三是乡村干部的权威和影响力还存在着差距。有的乡、村干部反映群众挺难管、叫不动号,有这方面的因素,但绝对不是理由。四是制度执行的不好。我们不是没有制度和规章,有的方案制订的很好,但是执行的不好,尤其在基层村屯落实的不好。五是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部分乡镇单凭几个乡干部就想把环境治理工作抓好不太现实,只有干部带头群众才能响应,环境治理才能进入正规的轨道。六是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的引路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们投入这么大精力、牵扯这么多人开现场会,就是要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取长补短。包片领导和干部参与和不参与,真管和假管,效果肯定不一样。

三、下步环境治理的措施和重点

一要认识环境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县建县一百年了,我们不能再这样生活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之中。我们的一些干部,特别乡村干部在思想上一定不要有麻痹认识,要克服短期行为,与县委、县政府思想高度统一,城乡环境治理要一抓到底,不能再持等待和观望态度。

二要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均衡发展。虽然各地的环境基础、人口、地理位置、交通、群众素质等状况不一样,但推进环境治理工作重点要围绕刚才讲的六个问题和六个因素来研究。一是建设集中的农机停放大院和托畜所,解决牲畜散养和机械设备乱停乱放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的环境就难以治理和保持。二是参与冬季木材生产的北部乡镇、村屯要抓紧研究现有闲置、卖不出去小杆的利用问题,各处堆放的小杆要逐步清理,指定位置统一摆放。同时,不能出现新小杆再到处乱放问题。三是县里把争取来的一些政策资金和机动财力主要用用改善交通状况,通乡通村公路正在建设推进之中,明年重点研究解决欧浦路。四是家庭内部和庭院是环境治理工作最大的问题,所有村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把老百姓发动起来。五是各乡镇、村屯泥草房和板杖子的问题,倒地的板杖子要扶起来,破旧不堪的泥草房要坚决地拆掉。六是重点解决地营子的问题,乡镇、村屯的地营子都属违规建筑,必须限期拆除。乡村干部要深入下去做工作感化老百姓,要敢于担当责任。七是把执行制度作为重点,把群众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三要把握关键的环节。一是建设与管理的问题。三分建七分管,部分乡镇刚改造完又开始乱搭乱建,怎样保持和管理是重点。乡镇一级没有盖房子的审批权,土建助理的作用没有发挥,下步调整后要加大力度,干的好再把审批权下放,但在建设局备案不能变。二是被动与主动的问题。不能只靠几个村干部自己干,一定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鸥浦乡在这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三是治标与治本的问题。不提倡今天去检查才突击治理,治本才是长效的,要动员老百姓主动干,让老百姓把环境治理变成一种需求。四是保障措施问题。加大投入,纳入预算。明年要在财政预算承包费里分一部分用在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上,每一笔资金要跟着项目,给多少钱要干多少事。同时要形成匹配机制,收的多返还的多,所以就需要大家努力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目标考核,兑现奖惩。今年目标考核已经加大了城乡环境治理评比的比重,不达标的扣干部奖金。强化领导,三级管理。县、乡、村的包片、包乡、包村领导都要介入这项工作,书记、村长要包片落实到户。树立形象,为民办事。要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政府资金的投入是要对大多数人有利,不是为了少数人。只有真办事,才能树立形象、树立威信。

四、严肃纪律,增强贯彻县委、政府各项部署的执行力

一要加大推进工作力度。在韩局召开的现场会上,单专员做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下一步要加大检查评比和以奖的力度。对做的好、成绩突出的乡镇,要组织交流学习,召开现场会;对无动于衷,不行动的干部要撤掉乌纱帽,并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问责。

二要加大监督工作力度。政府拿出70多万元给农民进行耕地保险,有的乡镇根本不组织,不落实,结果老百姓没有保险,受灾了都到省里集体上访了;正大集团来我县投资,给出了优厚的条件,有些干部却从中作梗;督办室和纪检监察要经常下去,对于混日子、不干活的干部要问责处理。

三要进行行政监察问责。在什么岗位上要做什么事,需要你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有的乡、村泥草房改造政策好,但环境治理工作却上不去?改善环境也是为老百姓做事,成绩是抓出来、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靠出来的。下步对不作为的干部要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把长效机制建立起来。

五、当前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做好防汛和抗灾自救工作。由于近期我县上游还降雨,洪峰还会陆续到达。各地要把防汛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水情汛情,帮助百姓组织农田排水和抗灾自救。对于已毁的农田,要研究种秋菜或其他作物,弥补损失;对已毁的农田路,要形成统一报告,一方面要积极向省里争取救灾资金,县里再出一部分资金和设备。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出力酬劳,出力出车,以“人多地多,县里多拿些资金先修;人少地少,个人多拿资金后修”的原则,抓紧推进农田路维修工作,

二要做好鄂伦春迎庆60周年准备工作。此项工作由周勇负责,要研究安排时间顺序,积极与地区协调商议,争取把迎庆活动办圆满。同时,要加快推进迎庆工程、硬化、亮化以及新区管理工作。

三要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由于今年雨大,降水多,影响了一部分工程工期,下一步交通部门,特别是监理要加大工作力度,以及加强公路建设管理,确保保质保时完成。

四要召开重点督办工作汇报会议。政府将在25号前后召开一次全年重点工作督办汇报推进会。要把涉农的16项工作和23件民生实事,包括博物馆各分馆的工作进展情况,在会上一并安排部署。

五要组织一次招商考察活动。因为今年的雨大,防火形势不是很紧。所以,今年在适当时候要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人员到外面看一看,包括林下经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同志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大量的成功的经验都是群众创造的。在环境治理方面,更多的经验也在基层。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这些,希望大家能够入心入脑,会后要研究落实,看看咱们环境治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一些对策,望大家在这方面多加努力。

第二篇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很重要,在家的县委常委、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和包乡镇、林场的处级干部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刚才,福林县长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全县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做了安排,大家会后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反思,问题仍然突出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回顾前一阶段工作,各乡镇、林场和相关部门,基本上都能够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快速行动,加大力度,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剖析,深刻反思,多在心里画几个问号。

一是认识是否到位,重视程度够不够。在个别领导干部的思想中,重经济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轻城乡环境管理,没有意识到抓环境也是抓发展,始终把环境整治视为小事,觉得没有必要花精力在小事上。在部分群众的观念中,一方面,认为挣钱致富还忙不过来,哪有心思去搞环境建设,没有意识到整治环境与扩大就业和发家致富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治脏也是治穷,另一方面,公德意识不强,陈规陋习较多,恶意破坏环境甚至损毁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是措施是否到位,整治力度够不够。由于整治措施治标不治本,城乡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县城的部分背街巷道、市场等公共场所,垃圾乱倒、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广告乱贴等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乡镇、林场,以街为市、占道经营、垃圾成堆的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农村,有些农民的新房子修得挺漂亮,但院子里很乱很脏。特别在城乡棚户区、泥草房拆迁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面对个别群众的不合理要求,缺乏灵活有效的措施,处于被动地位,要么停滞不前,要么问题上交,对工作大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是坚持是否到位,督促检查够不够。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以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乡镇、林场和县级部门都存在工作停留于表面、“搞突击”的现象,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于是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现象。尤其是“周五下午劳动”制度坚持得不彻底,一些部门劳动敷衍,一些部门干了几次就再也没有行动。有的乡镇、林场建立了相关制度,刚开始的时候效果很不错,但时间一长就现原形,我看主要还是督促检查不到位造成的。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做到工作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防止反弹,确保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抓住重点,必须加大力度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能不能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各乡镇、林场和各部门要讲大局、讲实干、讲纪律,对县委、县政府的每一项部署、每一项要求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服从、坚定不移地落实,决不能推诿塞责、影响大局。

一是认识要更加深化。要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一项改善民生工程来抓,一定要树立信心,下定决心,站在对全县人民负责的高度,从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着手,理直气壮的把环境整治工作做好,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干部作风工程来抓,坚决克服环境治理是“小事”、就应付干的问题,也要克服认为是积弊多年的“难事”、就不下功夫抓的问题,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锤炼和培养干部作风,塑造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要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一项提升对外形象工程来抓,转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就是简单打扫卫生的观念,大力改善城乡的生活和创业环境,通过政策优惠叠加环境优化,吸引更多投资项目。要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城乡管理工程来抓,既要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解决清洁卫生问题,更注重风貌建设,改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城乡管理水平。

二是责任要更加明确。各乡镇、林场要把环境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大事来研究,作为实事来办理,长期不懈地抓好。城乡环境治理推进组,要建立和完善管理、执法、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督查和推进力度。县直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深入持久地推进综合执法,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决不允许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着力构建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建筑工地、企业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厂容厂貌和工地整治,实现清洁生产、文明施工。各社区、各村委会要组织动员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管好自己的家、管好自己的院子,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主力军。各学校要坚持“从学生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要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主题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员和监督员,从而实现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会,真正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来,不断巩固和提升城乡环境治理的成果。

三是执法要更加严格。对垃圾乱倒、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东西乱堆、工地乱象,发现一起就要严管重罚一起,达到处罚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对一部分长期不爱卫生、不守秩序的人,除了教育外,还必须采取强硬措施进行严管,该上电视台“曝光”的就让他去亮相,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罚款也是教育。要敢于坚持原则,凡是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的人和事,要大力支持,凡是不利于城乡环境发展的人和事要果断处理,决不能徇私情、讲关系,否则所有的工作都难以推进。对于当前突出的棚户区、泥草房拆迁问题,要挺身而出,敢于动真碰硬,敢于主持公道,狠刹破坏城乡环境的歪风邪气,竭尽所能维护和净化城乡环境。同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激发矛盾、产生问题,身处一线的同志们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坚持宽严相济,把处罚与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既严格,又文明,特别是要用好宣传、舆论和引导等方法,及时有效地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破解整治中遇到的困难,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四是问责要更加严厉。要建立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的问责制度。县纪委牵头、城乡环境推进组、市政局配合,迅速制定城乡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办法,对城乡环境整治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或未达到要求的乡镇、林场和县级部门,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现在起,推进组要一周一督查、一月一排位、一季一小结,排名倒数后一位的乡镇、林场和部门,要向县委、县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两次排名倒数后一位的,要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实行诫免;一年内三次排名倒数后一位的,要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组织纪律处理。

五是氛围要更加浓厚。要通过大规模、全方位、长期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各级干部带头示范,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讲卫生、讲文明的荣辱观念。要以“七进”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有声势、有影响、有效果的集中治理和劝导行动,在实践中提高对环境治理的认识,在参与中改变干部群众不良习惯,在活动中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动城乡环境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景区、进家庭。电视台和政府网站要及时报道治理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同时要开设曝光台,对环境治理不到位的进行公开曝光,做到电视上有专题、网络上有互动,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切实把声势造大、把舆论造热、把氛围搞浓。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教育引导城乡居民转变生活方式,改善生活环境,提升文明素质,努力形成全民动员治理城乡环境的新风尚。

三、顾全大局,做到统筹兼顾

城乡环境治理与其他各项工作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着眼全局,把城乡环境治理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科学推进。

一是要处理好环境治理与加快发展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动摇。经济是城乡发展的命脉,是城乡文明的基础。我们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并不意味着就放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并不意味着转移工作重心抓形象,而是为了达到以发展促环境、以环境促发展的目的,使迈上良性发展轨道。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因环境治理而放松、放缓发展,而且更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并以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来不断增强城乡环境治理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处理好环境治理与农村建设的关系。城乡环境治理重点是农村,难点也是农村。要把环境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以改变村容村貌为重点,结合星级示范村建设,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业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要按照年初“两会”要求,抓好农村“托畜所”和“农机大院”建设工作。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做好整村推进和平房改造工作,并努力争取贫困村和革命老区村扶贫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2篇

昨天,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召开,这是年全省第一个规格高、阵容大的专题会议。今天,我们召开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流动现场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省专题会议精神,督导“三线三片一块”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工作,尤其是国道线段环境治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进展情况,安排部署下步任务。刚才,我们现场查看了的环境治理工作,听取了区建设局、的工作汇报。总的感觉是,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达到省、市的要求任重道远。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区环境治理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环境治理的紧迫感、责任感

一是从中、省、市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来看。年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全年农村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把环境治理由城市向农村延伸、由工厂向村院覆盖。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环境工程、干部作风工程来抓,出台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电视电话会,建立了明查暗访机制,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注重规划审查、现场指导、跟踪督查,市指挥部制定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优美乡镇优美村庄的实施意见》、《城乡综合治理考核评价办法》等,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建设绿色、健康、和谐、现代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从我区周边区县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进展来看。国道线县境内的等地,农房风貌富有特色、院落生态气息浓厚,场镇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区境内的村周家大院、熊家大院等地,农房红瓦白墙,成线成片,沼气池、排水排污、环卫设施等小区化、社区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回高速公路射洪县境内的镇,农房文化底蕴浓厚,庭院生态自然,房前屋后收拾有序;县境内的镇村农家院落山水相依、绿树成荫。高速公路县境内的,公路沿线连片整治,精品院落打造点缀其间。这些示范点的整治情况说明,各区县都在着手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的甚至走在了前头。

三是从我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来看。示范村建设成效大、点上打造档次高、面源污染治理好,等村的部分院落打造有特色、有亮点。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点上好、面上差。我们下大力气打造了一些亮点,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缺乏。二是房屋好、庭院差。在农房风貌改造上比较注重房顶、墙面粉饰,而忽视庭院绿化、美化,院坝是一块水泥地,没有生态气息,城市不象城市、农村不象农村。三是场镇主街好、小巷差。在场镇环境治理中,注重了主要街道店招整治、卷帘门清洗、路面修补等,但小街小巷脏乱差明显,存在垃圾乱丢、污水乱排、杂物乱堆、停车不归点、摊位不归市等现象。四是改造好、文化差。我们现在改造的房屋中,普遍是换瓦、刷墙,而缺少文化氛围,没有象镇的房屋墙面有年画、有当地文化特色。五是政府主导多,群众参与差。当前,群众在认识上普遍有一个误区,就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政府的事,推进工和中宣传群众、发动群体、教育群众不充分,没有发挥群众在城乡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问题和严峻形势,不能被周边区县所“包围”。

二、毫不松懈、坚定不移推进环境治理工作

当前,我们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加强”。一要加强领导。年9月,区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设立了“村庄清洁组”、“集镇美化组”、“五线风貌组”,明确了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实行了“一把手”负责制。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要切实加强环境治理的组织领导,认真研究本辖区环境治理工作重点、难点,连线连片推进整治工作。要建立专门机构、指派责任心强的干部专门负责环境治理工作。二要加强宣传引导。深入推广城市创优、创卫等创建工作的宣传经验,采取村村通广播早中晚宣传、黑板报定点宣传、宣传车流动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宣传等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真正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让群众家喻户晓,真正发挥群众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三要加强部门联动。各责任部门要深入村院,摸清底数,做好房屋风貌改造、庭院治理、排水供水、圈舍等前瞻性规划,以规划统领环境治理全局,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四要加大投入。要整合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要整合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结合产业发展,推进环境治理。要动员广大群众筹工、筹劳、筹资参与环境治理。

三、明确目标、千方百计完成环境治理目标任务

省、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明确指出,到年底,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四化”标准。结合我区实际,要明确“六大目标任务”。一是“三线三片一块”的治理。年12月14日,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下发了《关于“三线三片一块”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对国道线、线、回线段、场镇和南强镇打造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完成时限。国道线永兴段、保升段要在春节前完成连点成线的治理工作;回线、线段、新桥段、段要在年2月底前完成沿线环境治理工作;南强镇古镇打造要在年10月底完成。二是提升打造新老“五线”沿线房屋风貌。。三是建山水相依、和谐生态农家院落。要以规划为引领,全面规划新老“五线”整治方案,突出“一线一风貌、一线一特色”。农村新建房屋严格按照标准图集建设,切实打破“夹皮沟”、“火柴盒”、“军营式”的农村建房格局,逐步建设山水相依、和谐生态、文化浓厚的小区化、社区化农家居住区。四是优美场镇建设。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交通畅通”的“五化、三优、一畅通”为抓手,加快推进乡镇环境建设和容貌整治。年底,实现场镇主要道路全面硬化、落实场镇保洁队伍、彻底清理卫生死角、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规范市场经营、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和管理、规范车辆停放等目标。五是发展生态产业,打造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线路。要将环境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强力打造旗山村花卉苗木、农家乐,齐全生态博览园,回春堂中药材科技产业园,美佳欣玫瑰基地等基础条件好的休闲观光特色旅游线路。六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结合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制度。各村要落实专门的环境卫生监督管护人员,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确保治理成果能巩固、不反弹;乡镇场镇要以“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为基础,配备专职的环卫人员和必要的环卫设施,确保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

四、强化问责、督查督办环境治理整体工作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多元共治;半自然生态系统

习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1]。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但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重滞后,当前亟待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2]。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2018年12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18部门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提出201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因此,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既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加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要求。

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

产业整体落后,但污染特征总体较为简单农村地区产业以农业为主,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受土地资源的极大约束,表现为极为细碎的分散经营,产业化水平较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还造成对耕地资源利用强度不断加大,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3]。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因此对自然生态条件有着极强的依赖性,随着环境压力增大,其面临的环境风险也越来越大。由于产业结构上农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农村产业污染来源主要包括种植业化肥农药等污染和养殖业畜禽粪便等,此外,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染,其污染物因子总体较为简单,环境风险相对较小,处理也相对不复杂。环境设施不足,但半自然生态系统利于修复在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得到更多投入,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市。而在地广人多的乡村,这方面的投入却非常有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仅刚刚起步,部分地区甚至还是空白。另一方面,农村生态系统是一类以自然村落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并以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复合生态系统。它以动植物的再生产为基础,以开发利用光、热、水、土、气和各种营养元素为起点,生产环节基本上体现为自然过程,半自然特征明显。农村种植各类作物和经济树种等,植被覆盖率显著高于城市,多数农村生物多样性也明显高于城市。这种半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有些地区也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河流、沟渠和池塘,以及天然落差等,自然降解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环境修复,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环境问题总体不突出,但部分地区恶性事件频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村地区尽管污染压力较大,尤其是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凸显,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污染特征总体较为简单,因此总体上生态环境问题并不突出。然而,因为农村地区一般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污染治理水平相对较低,更缺乏对环境风险的认知,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环境恶性事件频发,对这些地区的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造成了恶劣社会影响。比如前些年农村“酱油水”“血铅”等事件不时在媒体上被曝光,一些媒体更是用上“癌症村”的称谓,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空间缺乏规划,但农业生产空间得到保护二元结构下的农村长期游离于政府建设规划之外,这导致相当一部分村庄缺乏空间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混杂,既极大威胁农民健康,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空间的安全。混乱的村居布局,带来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也增加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等后期运行的难度。同时,总体而言,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对耕地保护的重视,对集体土地的土地性质改变控制较严,农田基本得到有效保护。资金支持匮乏,同时正迎来新的建设机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裕的资金投入和适用的技术支撑。长期以来,在二元结构下,农村生态环境缺少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有少数事务也多由自治组织自行筹集资金解决。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安排下,中央及地方政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大量财政拨款,但资金投入量与巨大的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同时,由于缺乏利润空间,也难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一些村庄即使在上级资金支持下建成部分环境基础设施,也因为缺乏后期运行维护资金,而无法正常使用。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渐趋饱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还有很大的空间,生态建设与保护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此前长期滞后的乡村环境基础设施预期将得到快速发展。生态意识不足,但传统农业文化智慧利于生态保护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潜在危害缺乏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还会带来一些不文明的消费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前期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中,普遍存在政府主导变全盘包办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工作推进进度,直接包办了相关事务,甚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农村,挫伤了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4]。此外,高度依赖自然条件的农村生态系统天然要求尊重生态规律,要求系统内一切经济活动被限定在生态阈值范围之内,重视循环利用,强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因此,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我国积累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农业文化智慧,并且在农村得到保留,这些传统文化智慧可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持。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

在我国,随着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从传统的政府单一管控向农村社区、企业、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转变[5];治理对象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系统生态环境转变;治理手段也从传统的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环境管控向环境—产业—社会协调的绿色发展转变,从而探索形成了众多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下的政府美丽乡村综合整治模式

乡村振兴下的政府美丽乡村综合整治模式是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统筹各部门力量,协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包括农村集中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农村工矿污染治理,以及农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治理及修复等,涉及环保、住建、水利、资源、农业、交通、卫生、财政等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在政府统筹下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浙江省“千万工程”就是典型的乡村振兴政府统筹美丽乡村综合整治模式。浙江省从2003年起,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支持下统筹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业、水利、环保、住建、规划、国土、旅游等各各部门等通力配合,从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到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整治、河道疏浚及生态修复、农房改造,形成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格局,从环境整治到发展绿色产业。通过多年努力,在浙江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9月,该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典范[6]。产业支持下的农村绿色发展协调治理模式产业支持下的农村绿色发展协调治理模式是将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其绿色发展结合,结合乡村生产发展需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使之真正成为农民需要的模式。只有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提供更多更好绿色生态产品与服务,才能在生态和经济间形成良性循环。将生态环境治理与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生态农业结合起来,既能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又有利于提升区域土壤、灌溉水环境质量。将生态环境治理与乡村景观化改造结合起来,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休闲服务业,在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条件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该模式适用于具有绿色产业发展优势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地区。浙江安吉的余村和鲁村都是典型的乡村旅游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它们都充分利用周边长三角地区庞大客源市场和本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赢得不菲的经济效益,成为致力于保护绿水青山,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优秀典范。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则是典型的有机农业推进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该村地处茅山有机农业示范区,结合有机农业发展,利用优异的风景资源,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成为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发展典范。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几个“一体化”,即: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管理组织体系,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设施,由城乡一体化的运营机构统一开展环境网络的运行维护,执行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治理标准,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统一监管。农村是我国水、气、土环境的一个重要污染来源,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源已经成为河湖污染的重要来源,耕地土壤点位超标威胁餐桌安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密切影响到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的总体部署。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城市近郊地区农村及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农村。张家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就属于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市系全国首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社会经济发达,位居全国百强市县前列,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为统筹全市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降低农村分散式收集处理的不规范低标准等问题,该市采取全部接入市政管网并集中处理的模式,目前该市95%的农户生活污水已纳入城镇管网处理。问题导向下的政府统筹推进专项整治模式问题导向下的政府统筹推进专项整治模式是政府以亟待解决的某一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为对象,由政府统筹各部门力量,专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面临重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农村地区。比如,农村秸秆焚烧和散煤燃烧成为我国季节性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整体成效,成为政府重视、公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有必要在农村专门通过相应的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等予以解决。京津冀禁煤区煤改电、煤改气项目是典型的问题导向下的政府统筹推进专项整治模式。京津冀是我国大气重污染防治区,该区域农村过去在取暖季长期依靠燃烧散煤取暖,由于散煤煤质较差,农村散户燃煤又没有任何防治措施,产生的污染物在低空直接排放,散煤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成为该区冬季重污染天气的重要污染源。因此,消除农村散煤使用带来的污染排放,成为应对本地区冬季大气污染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为此,政府近两年在本地区农村划定了禁煤区,统筹环保、发改、能源等部门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推广煤改电、煤改气工程,有效改善了村庄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政府支持下的(生态)移民村庄重建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是基于特定生态功能保护需要,对地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农村,整体搬迁并重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机制,开展相应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移民农村。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就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重建模式。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安置了西海固山区的农民1万余人[7]。宁夏西海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西南缘,自然条件恶劣,水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且多发生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在当地继续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本高、难度大,也很难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在中央政府支持下选址银川市永宁县移民重建。该村在中央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示范项目支持下,规划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有效解决了移民村的生活污水排和生活垃圾收集难题。

重要生态功能区、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模式

重要生态功能区、脆弱区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是地处重要生态功能区、脆弱区的农村,基于生态功能维护和生态脆弱区保护需要,结合政府生态治理规划,开展相应生态环境修复的模式。湖北丹江口水库周边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就属于典型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模式。丹江口市位于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该市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为保护南水北调水源,丹江口市被首批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及垃圾资源化分类回收中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禁用化肥农药,控制面源污染[8]。目前,该市194个行政村已全面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同时,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项目等生态治理工程。为有效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负责建设及运营的区域环境治理模式企业负责建设及运营的区域环境治理模式是利用市场机制,在政府统一规划统筹下委托专业环保企业,负责区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经济及市场环境发达的地区。江苏省常熟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就是较为典型的企业负责建设及运营的区域环境治理模式。该市委托专业化水处理公司对全市已建成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运行与维护。建立定期巡检与事故修理相结合的运行维护制度,设施正常运转率保持在98%以上。对于新建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实施PPP项目,探索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新模式。常熟还依托中科院,制定了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规定、运行监管细则和考核办法等制度,并开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远程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常熟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第三方监管单位,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常熟市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路,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探索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常熟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评为“县域村镇污水综合治理示范区”。社会支持下的村民自治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社会支持下的村民自治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是在村民自治框架下,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农民亲身建设、参与,由农民环保组织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村民环保及自治意识较强,农村集体经济能力相对较好,有愿意带领村民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能人的地区。湖南省长沙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程就是较为典型的社会支持下的村民自治生态环境治理模式。长沙县2009年即成立了全国首家以承担垃圾分类为主要工作的民办非盈利性的公益组织—浔龙河生态环保合作社,此后在各镇推广成立了环保合作社,按照“分户收集,分类处理,村民自治,政府补贴,合作社运营”的方式进行立体化运营与管理。由环保合作社招聘了专业保洁员,负责镇、村、社区的垃圾收集、清理和分类。该县还积极培育群众环保意识,鼓励村民自我管理,推动村民主动参与讨论和制定村规民约,将生态文明纳入约定范围,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组织群众积极实践环保公益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与积极性。

结语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力推动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多元化,在各地实践中因地制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应加强对模式的总结、提炼及推广,完善相应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议:进一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研究各类模式的内涵、外延及社会、技术支撑体系,进行模式的优化组合,完善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体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推广示范。重视各类模式适用典型区的识别和区域模式适应性评估研究,大力推进优秀模式的推广,鼓励典型区示范应用。加强配套政策的制定。模式的有效应用需要合理的政策环境支持,应鼓励各级政府从财税、产业、土地、规划等各方面优化配套政策,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2]张惠远,刘煜杰,张强.关于深化我国“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7(2-3):10-13.

[3]孙勤芳,鞠昌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策[J].环境保护,2015(10):37-39.

[4]赵克强,鞠昌华,孙勤芳,等.基于协调理念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探究[J].环境保护,2016(7):33-36.

[5]戚晓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变迁与机制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8(5):31-38.

[6]武卫政,顾春,王浩.浙江15年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N].人民日报,2019-12-29.

[7]脱俊彩.从生态移民村到少数民族特色村[J].新商务周刊,2015(10):46-48.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4篇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和统一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刘奇葆和省长蒋巨峰的讲话、批示和指示精神,拓展深化交通运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范围和内容,全面提升治理水平,营造更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促进全州交通运输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我局认真组织落实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措施得力

为切实抓好全州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自该工作启动以来,州交通运输局党委高度重视,具体负责“专项治理”组织协调工作的副局长,多次组织州路政支队、州运管处及各县交通局,在传达学习省州领导重要批示、相关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的同时,专题研究和安排今年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务必形成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防止“治后就乱”。州路政支队、州运管处及各县交通局根据各自职能,对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治理工作,切实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统筹实施,确保了全州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有力推进各次专项治理

(一)切实做好“两节”期间交通运输环境整治。一是州公路管理局负责国省干线边沟内有效路面的环境整治;二是各县交通局负责各自辖区内县乡道公路沿线“六乱”治理,重点治理道路建控区内卫生环境;三是州运管处负责协调各客运汽车站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督促治理各客运站场卫生环境;四是州路政支队协调国道干线道路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指导工作,加强路面巡查,严控道路乱堆乱放、占道经营影响环境的行为;五是运输企业加强客运汽车站环境治理,开展文明营运,加强车容车貌检查,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六是州交通运输局机关由支部牵头,对机关环境治理进行全面动员和安排,以靓丽环境迎接新春佳节。

(二)切实做好“治六乱”活动。为深入扎实开展攻坚月活动,我局制订并印发《州交通运输局关于集中开展“深入治六乱,整洁迎五一”攻坚月活动方案》、《关于开展“攻坚治六乱,喜迎十八大”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州公路管理局负责国省干线边沟内有效路面的专项环境整治;各县交通局负责各自辖区内县乡道路专项治理,重点治理道路建控区内卫生环境;州运管处负责协调各客运汽车站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责协调各车辆维修厂区及周边环境治理,防止乱堆乱放及车辆废弃物污染环境;州路政支队负责路面巡查,严控在道路上乱堆乱放、占道经营影响环境的行为;各县路政中队负责各县境内公路的违规乱建、违规占道行为的查处;各运输企业负责加强客运汽车站环境治理,开展文明营运,加强车容车貌检查,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三)切实做好公路沿线整治。一是切实加强办公区周边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整治,彻底消除卫生盲点死角;积极动员,认真清整办公区及周边建筑立面,拆除非法广告,全力清除各类“牛皮癣”,治理“广告乱贴”现象。二是加强公路维修作业环境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全面规范施工,确保施工作业期间道路安全通行;三是加强施工现场环境治理,要求各工程项目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施工现场环境治理,做到施工现场制度健全,标志清晰醒目,材料堆放规范有序;四是各县交通局负责各自辖区内县乡道公路沿线“五乱”治理,重点治理道路建控区内卫生环境;五是运管部门加大了对各客运汽车站、汽车维修站的环境综合治理的协调督导工作,深入开展“五乱”治理,禁止“脏车”出站运行,通过持续整治和常态化管理有机结合,消除客运站点卫生死角和盲点,全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公众出行环境;六是路政部门牵头开展国、省道干线道路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了路面巡查力度,严控道路乱堆乱放、占道经营、排摊设点等影响环境和公路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七是运输企业加强了客运汽车站环境治理,开展文明营运,加强了车容车貌检查,提升了客运服务质量。

(四)切实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一是以原创格言、名人名言为载体,充分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在局办公楼走廊过道等位置制作“爱国、团结、感恩、守法”公益广告,使干部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得到启示,体现一种“事事讲爱国,处处讲感恩,时时守法纪,人人讲团结”的工作氛围;二是在办公楼大厅制作LED显示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适时宣传交通干部职工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各类动态新闻;三是制作大型户外单立柱宣传牌,以“爱国、团结、感恩、守法”贯彻整个“三年攻坚战”活动,设计在二康路、康东路沿线制作了八个高立柱户外宣传广告,扩大了感恩教育活动的参与面。交通运输“人文环境”不断改善,树立了良好的交通运输形象。

截至目前,各县交通运输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窗)30余个,组织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50余场次,悬挂横幅40余幅,张贴标语700余张,组织开展文明劝导行动300余次,劝导“不文明、不卫生”行为1200余人次。共出动治理执法人员、清洁人员7000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垃圾1000余吨,清理和规范流动商贩及违规占道经营120余处,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违章停放400余起,处罚驾乘人员“三乱”行为200余人次,清理和规范施工现场材料堆放130余吨,治理施工现场扬尘污染17处,治理乱搭乱建200余个,拆除各类破损、陈旧标志标牌37个,新安装路标、路牌22个,修补路面、清理泥石流、坍方等3500余平方米,补修清理绿地4700平方米,完成3882部无牌无证车辆上户,为3042部车辆办理了营运证。

三、2014年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城乡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争达到“四化”标准,改善交通运输卫生环境,提升交通运输形象。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七进”、“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持续治理“五乱”,巩固活动成果,建章立制,形成文明卫生习惯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争做文明交通人”活动和“争做文明旅客”活动,营造文明、卫生新风气和整洁、优美的交通运输环境。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5篇

1.1农村环境治理的概念农村环境治理是指人们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对目前农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进行调控、保护和修复,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也就是讲,农村环境治理是人们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对农村的垃圾、污水、废气等污染物进行收集和处理,从而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直接关乎着全社会人的健康和安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农村生态环境防治问题的一些相关政策,但防治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1.2农村环境治理的意义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多角度、深层次、广领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牵涉到的利益主体有地方政府机构、排污企业、村级公共组织、农村居民等。搞好农村环境治理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举措,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把农村环境治理摆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整合资源和力量,有效应对日趋严重的农村污染和治理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循环可持续发展。

2.农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环境治理的规划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的规划大多停留在水环境、空气质量、生活垃圾处理等层面,但针对生态环境修复、农业生态经济产业链、农业“三沼”的合理有效利用、城乡农村环境治理一体推进等都没有一整套系统的规划。

2.2农村环境治理的法律规范还不到位。在现已颁布的涉及到污染治理法律中,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农村环境治理,但还有一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细节问题没有专门的法律解释。比如,怎样规范化管理农药、化肥的专项法律至今没有出台。

2.3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不明确,出现错位现象。在县一级单位,农业局、环保局针对农村环境治理问题设了专门的科室,然而在乡镇、村一级由于缺乏财力支持,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环保执法机构,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乡镇一级设置了环境管理所、环保办公室等机构,但是其主要的工作职责还局限于乡镇工业,对于农村污染面源污染、生活垃圾、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上很少涉足。

2.4农村环境治理的设备和农民的环保意识还很欠缺。农村居住区的污水减排处理、农作物秸杆燃烧、生活垃圾填埋、畜禽粪便零处理排放等,都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循环系统。农村从业人员受文化素质的影响,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较少、能力较差,对环保的自我约束力也较差。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农民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盲目追求高产,不合理使用化农药、化肥等工业化学品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3.农村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

3.1农村环境信息存在“两张皮”,不对称现象明显。农村大部分处于边远地区,公共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农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相对较少,信息容量也有限,对环境污染的意识还很欠缺,盲目以为只要经济条件好起来了,污染点环境没啥大事,却不知这样的脱贫致富付出的代价太大。实际中,排污企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就避免谈及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导致群众对农村环境信息处于不知状态。

3.2地方官员重于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地方官员主政一方的任职期限一般为3至5年,由于在任时间较短,他们就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包括高能源、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其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彰显政绩,同时也不愿意把环境治理的效益留给下一届政府。

3.3“非己”行为导致环境治理的创新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任务重、压力大、变化快,政府“等靠要”思想和不重视引起环境治理的难度加大,不愿主动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环境治理新趋势,创新动力不足,错误地认为环境治理是“非己”行为,导致思想僵化,行动迟缓,缺方法,少思路,对外不能走出去争取支持,对内不能发挥村组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制约工作顺利开展。

3.4生态环境的市场化运作处于盲知状态。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本还没有发育起来,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认知度还非常低,以至于肆意排放废水、废渣、废气,却不知对环境资源进行资本化运作,提高生态环境的可利用价值,从而引起对环境治理的重视。

4.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式探析

4.1“政府+农民+社会”共同参与治理模式。农村环境治理点多、面广、难度大,在治理过程中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规划建设一批经环保部门认定的农村社区公共垃圾池、污水处理池、废弃物品收储站等,并将其建设情况纳入政府“月、季、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宣传教育、思想引导、村民说事等有效的途径发动农民自觉地参与环境治理,坚决杜绝搞上行下压和强迫命令,在推进过程中,要使群众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鼓励村民通过民主形式选举一批威望高、精力好、责任感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前辈组成一支村环境治理监督小组,形成“环境治理人人抓、我抓环境为人人”的良好局面。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可以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成功人士回馈家乡、企业赞助等形式,较大范围地积聚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更广泛更直接地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建设中来,主动为村污治理献计献策。

4.2“三沼+基地+有机农业”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治理农村环境。“三沼”泛指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发酵而成的沼气、沼渣、沼液,它们在整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以做头道肥、水肥、气肥等,只要合理利用,便可以变废为宝,保障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从而促进农村环境的永续发展。在成片养殖区域,建立高规格、高标准的有机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使其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专业的检测加以认证。搞好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比如灌溉水渠、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建一批农业耕作便道,解决农机器具可进入问题,促进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技术扶持,减少化学物质的投放,增加“三沼”在作物生长中的使用量,逐步建立“养殖+三沼+种植”互促的生态农业链,确保有机农产品营养丰富、口味纯正、绿色环保、生态有机。

4.3“投入+建设+监管”三位一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推进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体量、过程都比城市环境治理更为复杂多变,所以要通过建立多途径投入机制,把政府、企业、NGO组织等联合起来,把资金、技术、人力、政策有机整合,花大力气搞好农村“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工作,推进人畜饮水分离工程建设,建设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废弃物分离的农村社区垃圾池(坑),切实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基础工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立农村环境监管长效机制,梯次解决农村居民住宅分散,环保部门获取环境污染信息难度大、成本高、获取环境污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搞好协调分工,分类推进,分步指导,抓好环境监测与管理,用科学的数据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状况和变化规律,坚决杜绝非法排污泄废行为,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改变环境质量。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6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专项工作会暨创建“省级生态区”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再掀城乡环境治理热潮,扎实开展我区创建“省级生态区”工作。刚才,相关领导作了具体工作部署,通报了有关工作情况,大家要认真落实。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除陋习、树新风”行动暨创建“省级生态区”的重大意义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除陋习、树新风”行动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当前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良好的城乡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期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区今年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中心工作,对我区建设“现代物流商贸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宜居宜业生态环境城”具有深远意义。各单位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高度,把“除陋习、树新风”行动作为促进我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件大事,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抓紧抓实。

建设生态区,必将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升级、大力推进“环境立区”战略进程、大力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生态区,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永久活力。区作为全市的城乡统筹试点区,我们既要为今天的发展努力,也要为明天的发展负责,把思想认识切实统一到建设生态区工作上来,加快转变发展理念,齐心协力推进生态区建设,使我区率先走出一条“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二、深刻剖析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暨创建“省级生态区”的主要问题和难题

从全市每月测评、每月公布、每月站队排位的督查考核通报和平时的调查了解来看,我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还存在四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深。部分干部没有从常态化、制度化去思考、研究和解决城乡环境治理问题,认为环境治理是“一阵风”、“搞形式”,存在被动接受、完成任务的心态,激情不高、“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工作进度不快。6月底前,全区预计完成老“五线”沿线乡镇、村庄环境综合治理,但目前看来,多数乡镇离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治理效果不佳。一些小区、院落、场镇村社、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差,“五乱”现象有所反弹。四是发动群众不够。很多地方没有把农村、街道、社区的群众真正发动起来,没有把学校的师生和机关的职工发动起来,“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创建“省级生态区”工作方面,存在主要困难有:一是生态系统脆弱。我区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洪涝季节经常发生各类地质灾害,对维护生态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基础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建设“省级生态区”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资金投入不足。四是主要指标特别是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公共面积与考核要求还有差距。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找准原因,落实人员、落实措施,下大功夫认真解决。

三、全力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暨创建“省级生态区”各项重点工作

(一)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着力。一要坚决遏制“五乱”反弹。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大设施建设投入,构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城乡治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大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添置城乡环卫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做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作。要把持续治理“五乱”作为一项常态性工作来抓,推进“五乱”治理从繁华街市向背街小巷延伸,从中心城区向乡镇、村庄延伸,从治标起步向标本兼治延伸,巩固和扩大治理成效,不留空白和死角。城区要重点整治背街小巷、集贸市场、河道沟渠等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同时要规范摆摊设点,整治车辆乱停、广告乱贴、和垃圾乱扔乱堆、污水遍地横流等问题,提高城市整体清洁水平。农村要着力解决垃圾乱堆、柴草乱放、摊点乱摆、污水乱漏、畜禽乱跑等问题,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沼气使用,控制白色污染,尽快实现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生活垃圾。二要体现特色抓城乡风貌建设。要按照“四注重、四提升”和“三打破、三提高”的总体要求,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城区要积极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及天际线、可观面、城市主色彩、城市建筑景观等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编制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地段、主要片区风貌改造规划方案,突出城市地域风情、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同时要加大风貌塑造力度,狠抓旧城拆迁改造、城市绿化美化、街道立面清理、店招店牌整治等工作,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在农村要认真编制重点区域、主要街道和道路沿线风貌整治规划。要结合乡镇、村庄发展定位系统思考规划方案,突出农村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绿色生态,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打造连线成片的示范带。要以“五化三优一畅通”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乡镇街道绿化、重点区域亮化和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美化。要以“两池六改、六清四化”为重点,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引导群众开展庭院环境整治,改房、改院、改水、改厕、改厨、改圈,让农民群众享受现代化生活。三要抓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坚持把典型引路作为有效手段,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治理工作。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已于5月10日正式确定我市为试点市,我区的永兴镇、旗山村等为试点镇村。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要发挥好典型引导作用,积极推广先进经验,联动推进全区9个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和22个环境优美示范村庄以及新“五线”、老“五线”沿线环境优美乡镇、村庄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示范工程创建力度,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设施配套到位、队伍建设到位,实现试点城市、镇乡、村庄“一个达标”(即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四化”定性定量标准)、“三个率先”(即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率先达到同一层面的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领先水平;率先在村庄完成“两建”、“三清”、“四改”和“五通”工作任务;率先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的目标,确保试点乡镇、试点村成功创建“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力争走在全市前列。四要全面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引导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产生活习惯,自觉投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充分发动群众,大力倡导“十不”,努力推进“四建”,充分整合文明创建评选、群众性创建和“七进”等活动平台,确保“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取得实效。要按照全区的总体部署扎实开展好集中治理“三乱”活动,城镇和农村要同时开展,针对城镇和农村的不同情况各有侧重。各单位要把集中治理“三乱”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与开展“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密切联系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查纠的具体措施、处罚的具体标准,迅速组织实施,务求推进实效。

(二)关于“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我区的创建目标是:在年力争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区,到2014年力争成功创建部级生态区。目前创建工作已经箭在弦上,务必出重拳、抢先机,突出抓好以下五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推进循环生态经济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要做好节能减排这项工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工业“三废”创造财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降低能耗、物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低消耗、无污染或少污染、高产出、循环型为特征的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二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水、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综合治理。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节水措施,鼓励发展节水型产业,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三是加快建设优美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要统筹城区的点、带、网状绿化规划,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配置的原则,开展河道旁立体绿化,形成简洁自然的水景格局,拓展主干道路绿化,构建景观风景线,加大街区和休闲区绿化,提升城市绿化品位。要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环卫养护水平,整顿道路交通秩序,规范工商营业秩序,着力在繁华区域和重点路段塑造规范、整齐、靓丽的街景,着力创造美化、净化、静化、有序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着力营造城市个性风格。四是加快构建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大力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符合生态导向要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逐步在全区形成具有生态特征的人文精神。要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生态教育宣传和“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公益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推行环保问题听证会制度,拓宽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渠道。要广泛推行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五是加快提升全面高效的生态能力。围绕生态区建设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加快生态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形成决策科学正确、调控到位有效、统筹全面兼顾、监管严格有力的格局。通过增强五个能力:即增强决策能力、增强科技能力、增强监测能力、增强监察能力、增强应急能力构筑生态区高效的能力支撑体系。

四、健全完善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暨创建“省级生态区”工作保障机制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7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部署,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热潮。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找准薄弱环节,突出整治重点,创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校园,发挥学校引领作用,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二、活动目标

六月底前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到2009年底,校园脏乱差现象得到全面治理,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师生文明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育人环境进一步优美和谐。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校园环境治理

1.创建整洁优美校园。

治理脏、乱、差,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实现洁净卫生。保持校园清洁,着力避免出现痰迹、烟头、纸屑、瓜果皮核及其他垃圾、污水等,生活服务区基本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无蛛网、无尘、无污物、无异味、无“牛皮癣”等。

做到整齐规范。校内杜绝车辆乱停、物品乱放、摊点乱摆、广告乱贴、房屋乱建、墙壁乱涂、线网乱拉等现象,学生食堂生产加工流程规范有序,学生宿舍物品摆放整齐。

达到优美宜人。因校制宜,制定绿化美化计划,积极绿化美化校园,营造自然优美、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

2、创建节约环保校园。

创建节约型、环保型学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表率。

节约能源资源。树立节约观念,养成节约习惯,推广节能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加强节约管理,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保护校园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使用环保材料,减少污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净化学习、生活空间。

3、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保障安全,提高素质,构建和谐。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普及法律常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开展防灾救灾演练,建立教育风险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提升文明素养。进一步倡导“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三热爱”,严格遵守《学生守则》,树立文明新风,增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文明、环境意识。

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师生员工意愿,以师生满意为目标,建设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干群之间、干部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发挥学校引领作用

1、发挥教育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要围绕本方案的总体要求,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举办文艺表演等方式,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2、利用课堂加大教育力度,为社会培养有环境意识的新人。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利用就业培训、技能培训、成人夜校等机会和周末、夜间等空闲时间对当地居民开展文明卫生常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的普及培训工作,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程。

3、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带动家长及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利用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义务植树、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组建“义务小交警”、“文明劝导员”、“环境小卫士”等多种文明志愿服务队,在街道、社区和村庄开展文明劝导、文明督查等工作;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劝导、督促家长和亲友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

四、活动措施

(一)提高认识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为着力推进xx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环境治理的根本在于人的文明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是教授知识的场所,是传播文明的阵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不仅要自觉地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而且还要承担起带动社会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组织动员、学习宣传

等措施,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通过学校环境治理和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与,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新台阶。

(二)明确责任

教育厅成立以厅长xx为组长,副厅长xx、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xx为副组长,计财处、宣思处、体卫艺处、安管处、监审处、后产处等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学校后勤与产业处,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日常工作。

市(州)、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当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的责任主体,“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市(州)、县(市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细化方案,增添措施,明确职责,认真扎实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

(三)统筹兼顾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的总体要求,结合教育和学校工作的规律与特点,针对不同基础设施现状、不同类别、不同区域学校(如重灾区学校、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等)的实际情况,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计划,因地因校制宜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

2.校园环境治理与文明素养教育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在积极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卫生、文明观念,增强节约、环保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陋习。

3.创建整洁优美文明校园与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创建标准化(示范性)学生食堂、标准化(示范性)学生公寓、园林式校园、节约型校园、校风示范学校、卫生学校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风、学风建设,优化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灾区学校要抓住灾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契机,做好规划,使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一步到位;其他学校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校园环境治理的同时,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4.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加强自我管理和建立专业队伍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义务宣传等活动,鼓励学生成立环保协会等组织,主动参与、监督全校清洁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使广大学生受到教育,加强自我管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同时,要加强保洁和绿化等的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校园环境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5.校园环境整治与“小手拉大手”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以给家长写信、放假回家进行家庭卫生劳动、上街宣传等形式带动家长及社区居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6.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极各类学校在集中整治校园环境的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经验,形成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价和管理制度,建设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督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和《xx省监察厅关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顺利进行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的行政效能监察办法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督查监察力度,构建立体的督查、暗访工作格局,9月底前和年底前要开展两次阶段性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还要组织不定期的督查、暗访和互访互查,发现问题,及时曝光,及时整改,跟踪问效,严格问责,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按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要求,“进学校”活动实行旬报制度,重点报告进展情况,加强全省教育系统校园环境综合治理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报送好做法、好经验等信息,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媒体和省内主流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五、活动步骤

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要求,6月至9月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阶段,根据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将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暑假前、暑期中、开学后。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暑假前(6月底前):完成安排部署,宣传造势,重点整治脏乱差。

层层开会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工作要求,落实责任,细化措施,让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教育系统人人知晓。

利用教育电视台、教育报刊、教育网络、学校广播、宣传栏、班团队会等平台和通过组织开展以“爱卫生、讲文明”为主题的“千万学生写封家信”等“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以及发动开展卫生大扫除等实践活动,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广大师生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增强爱卫生、爱环境、懂礼貌、讲文明的意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学校突击治理、加强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强化教育相结合,全力打扫卫生,整治脏乱差。校园不得有卫生死角,不得有乱吐、乱扔、乱倒行为,不得有乱停、乱放、乱摆、乱拉、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现象。

暑期中(7月至8月):进行全面整治,夯实基础,营造整洁优美的育人环境。

结合校园维护改造和灾后重建,加强整治和建设力度,尤其是绿化美化。尽最大努力添置卫生设施,粉刷该粉刷的墙壁,修补该修补的地方,装饰应装饰的部位,以及做好雨污分流、补绿护绿、破墙透绿等,让学校焕然一新。

排查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做好饮水、食品等卫生工作,建设平安校园。

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百万学生文明志愿服务和环境大调查”活动,明确要求全部学生积极参与所在社区、村庄、工厂等的整治行动,特别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环境卫生,美化家园,督促家长亲友参与治理并形成爱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开学后(9月):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巩固成果,完善措施,形成文明校园的长效机制。

通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高潮。

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结合实施《“弘扬生态文明,绿化全川校园”行动计划》,广泛发动师生开展“植棵成长树、生日树”和“我为学校护片绿”、“我爱我学校”、“创文明寝室”等主题活动,继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做到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人人讲卫生、爱环境,个个有文明习惯的风气,进一步推动洁净卫生、整齐规范和优美宜人校园建设,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把治理、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学生分片包干打扫卫生、义务养护花木与专业队伍保洁、养护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制定标准、建设制度等相结合,自身治理与承担宣传、发动、示范引领等相结合,形成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和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六、活动考核

(一)考核对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

(二)考核主要内容及参照标准:

1.学校考核内容及标准

考核项目考核细则得分

组织领导

(10分)

1.成立领导小组(1分)

2.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2分)

3.制定工作方案(2分)

4.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工作(1分)

5.开展督查和问效问责工作,有严格的督查问责制度。(2分)

6.严格执行旬报制度,按时上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进展

情况和数据统计表,及时上报信息材料。(2分)

宣传教育

发挥引领作用

(40分)

1.制定宣传教育方案(5分)

2.有活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标语等(4分)

3.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

育活动。(4分)

4.利用课堂教学、班团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4分)

5.师生知晓率达100%。(4分)

6.师生参与率达100%。(4分)

7.组织学生参与“千万学生写家信”等“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5分)

8.组织学生参与“百万学生文明志愿服务和环境大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5分)

9.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义务劳动、上街宣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

除、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5分)

校园环境治理

(40分)

1.有完善的校园绿化规划和节约环保、清洁卫生、安全管理等制度,以

及安全应急预案等。(5分)

2.公共场所无痰迹、烟头、纸屑、瓜果皮核、“牛皮癣”及其他垃圾。

水池、溪流等水体保持清洁,无漂浮垃圾。(4分)

3.商业店铺门前整洁,实行“三包”,无占道存放货物、箱筐和占道经

营现象。(3分)

4.食堂、公寓、超市、小卖部等生活服务区无蝇、无鼠、无蟑螂、无蛛

网、无尘、无污物、无异味。(4分)

5.公共厕所地面、坑位、门

窗、四壁整洁卫生,沟槽、管眼畅通,无蝇

蛆、尿碱、剧臭等不卫生现象。(3分)

6.无车辆乱停、物品乱放、摊点乱摆、广告乱贴、房屋乱建、墙壁乱涂、

线网乱拉等现象。(3分)

7.绿化经费落实。(3分)

8.应绿尽绿,绿化植物生长良好,无明显病虫害;绿地围栏、标牌等绿

化设施整洁和完好。(3分)

9.开展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法制宣传,开展安全应急演

练。(3分)

10.无出售和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报纸、音像制品,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的

现象。(3分)

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排查安全隐患。(3分)

12.师生满意率达100%。(3分)

长效机制建设

(10分)

1.加强环卫、绿化专业队伍建设。(5分)

2.校园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督导考核等形成制

度。(5分)

2.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内容及标准

考核项目考核细则得分

组织领导

(40分)

1.成立领导小组(6分)

2.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6分)

3.制定工作方案(6分)

4.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6分)

5.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8分)

6.严格执行旬报制度,按时上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进

展情况数据统计表,及时上报信息材料。(8分)

宣传教育

(40分)

1.制定宣传方案(10分)

2.印发宣传资料,有活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标语等(10分)

3.辖区内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知晓率、参与率均达100%(10分)

4.利用教育媒体等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情况。(10分)

督查问责

(20分)

1.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督查暗访工作。(8分)

2.跟踪问效,严格问责。(6分)

3.指导和督促建立校园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6分)

(三)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

自查、抽查、暗访与包括交叉检查在内的督促检查相结合。

2.考核实施

城乡环境治理研究范文第8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部署,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热潮。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找准薄弱环节,突出整治重点,创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校园,发挥学校引领作用,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二、活动目标

六月底前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到2009年底,校园脏乱差现象得到全面治理,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师生文明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育人环境进一步优美和谐。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校园环境治理

1.创建整洁优美校园。

治理脏、乱、差,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实现洁净卫生。保持校园清洁,着力避免出现痰迹、烟头、纸屑、瓜果皮核及其他垃圾、污水等,生活服务区基本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无蛛网、无尘、无污物、无异味、无“牛皮癣”等。

做到整齐规范。校内杜绝车辆乱停、物品乱放、摊点乱摆、广告乱贴、房屋乱建、墙壁乱涂、线网乱拉等现象,学生食堂生产加工流程规范有序,学生宿舍物品摆放整齐。

达到优美宜人。因校制宜,制定绿化美化计划,积极绿化美化校园,营造自然优美、体现学校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

2、创建节约环保校园。

创建节约型、环保型学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表率。

节约能源资源。树立节约观念,养成节约习惯,推广节能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加强节约管理,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保护校园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使用环保材料,减少污物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净化学习、生活空间。

3、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保障安全,提高素质,构建和谐。

强化安全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普及法律常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开展防灾救灾演练,建立教育风险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提升文明素养。进一步倡导“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三热爱”,严格遵守《学生守则》,树立文明新风,增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和文明、环境意识。

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师生员工意愿,以师生满意为目标,建设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职工之间、干群之间、干部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发挥学校引领作用

1、发挥教育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要围绕本方案的总体要求,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举办文艺表演等方式,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2、利用课堂加大教育力度,为社会培养有环境意识的新人。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班团队活动,利用就业培训、技能培训、成人夜校等机会和周末、夜间等空闲时间对当地居民开展文明卫生常识、法律法规知识等的普及培训工作,转变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程。

3、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带动家长及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利用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义务植树、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组建“义务小交警”、“文明劝导员”、“环境小卫士”等多种文明志愿服务队,在街道、社区和村庄开展文明劝导、文明督查等工作;鼓励学生自觉承担劝导、督促家长和亲友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标。

四、活动措施

(一)提高认识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为着力推进xx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环境治理的根本在于人的文明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是教授知识的场所,是传播文明的阵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不仅要自觉地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而且还要承担起带动社会讲卫生、讲文明、爱环境的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组织动员、学习宣传

等措施,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通过学校环境治理和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与,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上新台阶。

(二)明确责任

教育厅成立以厅长xx为组长,副厅长xx、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xx为副组长,计财处、宣思处、体卫艺处、安管处、监审处、后产处等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学校后勤与产业处,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日常工作。

市(州)、县(市区)教育局负责当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各级各类学校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的责任主体,“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市(州)、县(市区)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细化方案,增添措施,明确职责,认真扎实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

(三)统筹兼顾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的总体要求,结合教育和学校工作的规律与特点,针对不同基础设施现状、不同类别、不同区域学校(如重灾区学校、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等)的实际情况,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计划,因地因校制宜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

2.校园环境治理与文明素养教育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在积极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卫生、文明观念,增强节约、环保意识,摒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陋习。

3.创建整洁优美文明校园与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创建标准化(示范性)学生食堂、标准化(示范性)学生公寓、园林式校园、节约型校园、校风示范学校、卫生学校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风、学风建设,优化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灾区学校要抓住灾后重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契机,做好规划,使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一步到位;其他学校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校园环境治理的同时,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4.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加强自我管理和建立专业队伍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义务宣传等活动,鼓励学生成立环保协会等组织,主动参与、监督全校清洁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使广大学生受到教育,加强自我管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同时,要加强保洁和绿化等的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校园环境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5.校园环境整治与“小手拉大手”相结合。各级各类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以给家长写信、放假回家进行家庭卫生劳动、上街宣传等形式带动家长及社区居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助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6.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极各类学校在集中整治校园环境的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经验,形成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价和管理制度,建设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督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和《xx省监察厅关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顺利进行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的行政效能监察办法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督查监察力度,构建立体的督查、暗访工作格局,9月底前和年底前要开展两次阶段性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还要组织不定期的督查、暗访和互访互查,发现问题,及时曝光,及时整改,跟踪问效,严格问责,确保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按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要求,“进学校”活动实行旬报制度,重点报告进展情况,加强全省教育系统校园环境综合治理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报送好做法、好经验等信息,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媒体和省内主流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五、活动步骤

按照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要求,6月至9月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阶段,根据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将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暑假前、暑期中、开学后。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暑假前(6月底前):完成安排部署,宣传造势,重点整治脏乱差。

层层开会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

计划、工作要求,落实责任,细化措施,让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教育系统人人知晓。

利用教育电视台、教育报刊、教育网络、学校广播、宣传栏、班团队会等平台和通过组织开展以“爱卫生、讲文明”为主题的“千万学生写封家信”等“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以及发动开展卫生大扫除等实践活动,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广大师生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增强爱卫生、爱环境、懂礼貌、讲文明的意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学校突击治理、加强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强化教育相结合,全力打扫卫生,整治脏乱差。校园不得有卫生死角,不得有乱吐、乱扔、乱倒行为,不得有乱停、乱放、乱摆、乱拉、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等现象。

暑期中(7月至8月):进行全面整治,夯实基础,营造整洁优美的育人环境。

结合校园维护改造和灾后重建,加强整治和建设力度,尤其是绿化美化。尽最大努力添置卫生设施,粉刷该粉刷的墙壁,修补该修补的地方,装饰应装饰的部位,以及做好雨污分流、补绿护绿、破墙透绿等,让学校焕然一新。

排查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做好饮水、食品等卫生工作,建设平安校园。

结合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百万学生文明志愿服务和环境大调查”活动,明确要求全部学生积极参与所在社区、村庄、工厂等的整治行动,特别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环境卫生,美化家园,督促家长亲友参与治理并形成爱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开学后(9月):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巩固成果,完善措施,形成文明校园的长效机制。

通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掀起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高潮。

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养成教育和环境教育,结合实施《“弘扬生态文明,绿化全川校园”行动计划》,广泛发动师生开展“植棵成长树、生日树”和“我为学校护片绿”、“我爱我学校”、“创文明寝室”等主题活动,继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做到人人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人人讲卫生、爱环境,个个有文明习惯的风气,进一步推动洁净卫生、整齐规范和优美宜人校园建设,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把治理、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学生分片包干打扫卫生、义务养护花木与专业队伍保洁、养护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制定标准、建设制度等相结合,自身治理与承担宣传、发动、示范引领等相结合,形成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和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六、活动考核

(一)考核对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

(二)考核主要内容及参照标准:

1.学校考核内容及标准

考核项目考核细则得分

组织领导

(10分)

1.成立领导小组(1分)

2.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2分)

3.制定工作方案(2分)

4.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工作(1分)

5.开展督查和问效问责工作,有严格的督查问责制度。(2分)

6.严格执行旬报制度,按时上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进展

情况和数据统计表,及时上报信息材料。(2分)

宣传教育

发挥引领作用

(40分)

1.制定宣传教育方案(5分)

2.有活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标语等(4分)

3.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

育活动。(4分)

4.利用课堂教学、班团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4分)

5.师生知晓率达100%。(4分)

6.师生参与率达100%。(4分)

7.组织学生参与“千万学生写家信”等“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5分)

8.组织学生参与“百万学生文明志愿服务和环境大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5分)

9.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义务劳动、上街宣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大扫

除、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5分)

校园环境治理

(40分)

1.有完善的校园绿化规划和节约环保、清洁卫生、安全管理等制度,以

及安全应急预案等。(5分)

2.公共场所无痰迹、烟头、纸屑、瓜果皮核、“牛皮癣”及其他垃圾。

水池、溪流等水体保持清洁,无漂浮垃圾。(4分)

3.商业店铺门前整洁,实行“三包”,无占道存放货物、箱筐和占道经

营现象。(3分)

4.食堂、公寓、超市、小卖部等生活服务区无蝇、无鼠、无蟑螂、无蛛

网、无尘、无污物、无异味。(4分)

5.公共厕所地面、坑位、门

窗、四壁整洁卫生,沟槽、管眼畅通,无蝇

蛆、尿碱、剧臭等不卫生现象。(3分)

6.无车辆乱停、物品乱放、摊点乱摆、广告乱贴、房屋乱建、墙壁乱涂、

线网乱拉等现象。(3分)

7.绿化经费落实。(3分)

8.应绿尽绿,绿化植物生长良好,无明显病虫害;绿地围栏、标牌等绿

化设施整洁和完好。(3分)

9.开展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法制宣传,开展安全应急演

练。(3分)

10.无出售和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报纸、音像制品,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的

现象。(3分)

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排查安全隐患。(3分)

12.师生满意率达100%。(3分)

长效机制建设

(10分)

1.加强环卫、绿化专业队伍建设。(5分)

2.校园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督导考核等形成制

度。(5分)

2.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内容及标准

考核项目考核细则得分

组织领导

(40分)

1.成立领导小组(6分)

2.落实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6分)

3.制定工作方案(6分)

4.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6分)

5.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8分)

6.严格执行旬报制度,按时上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进

展情况数据统计表,及时上报信息材料。(8分)

宣传教育

(40分)

1.制定宣传方案(10分)

2.印发宣传资料,有活动宣传橱窗、板报、横幅、标语等(10分)

3.辖区内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知晓率、参与率均达100%(10分)

4.利用教育媒体等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情况。(10分)

督查问责

(20分)

1.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督查暗访工作。(8分)

2.跟踪问效,严格问责。(6分)

3.指导和督促建立校园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6分)

(三)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

自查、抽查、暗访与包括交叉检查在内的督促检查相结合。

2.考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