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

慢性病工作计划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加强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与政策倡导工作

积极开展对公卫工作人员及村医的慢性病防控政策与知识宣讲工作,拟对公卫人员开展一次慢病防治工作现状的知识讲座,让其了解当前的慢病防控形势及慢病所带来的严重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从而有利于慢病防治政策开发及工作开展。

二、加强慢性病监测,进一步提高慢病监测质量

加强慢性病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慢病监测质量。在死因监测工作中,要求全镇10个村卫生室严格按照死因监测中的相关工作规范,正确填写医学死亡证明书并按规定时间上交到我院进行网络直报。与此同时,规范村医对新发肿瘤纸质版报告的填写,保质保量地完成新发肿瘤监测工作任务;在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病例报告中,要求各村卫生室对新发的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病例进行详细的登记,进一步完善心肌梗及及脑卒中病例的既往慢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的信息。

三、大力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打造健康云阳平台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有效地促进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在2018年,我镇将继续在全镇的健康教育宣传栏上宣传慢病防治知识;搞好健康主题日,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世界糖尿病日”、“全国高血压防治日”、“全国爱牙日”、“世界无烟日”等活动日中开展大型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传活动,计划2018年开展宣传活动12期。

四、搞好社区慢病管理工作 探索慢病高危人群干预模式

严格按照《重庆市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管理规范》、《重庆市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管理规范》的内容,要求各村卫生室继续加大对辖区慢病患者的发现率(登记率),对已登记的高血压患者严格按照高血压一、二、三级管理要求做好高血压随访工作,逐步提高高血压与糖尿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与控制率;积极利用辖区家庭医生的建立,探索慢病高危人群干预模式,对以户为单位的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慢病干预,从而减少慢病的发生。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加强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与政策倡导工作

积极开展对公卫工作人员及村医的慢性病防控政策与知识宣讲工作,拟对公卫人员开展一次慢病防治工作现状的知识讲座,让其了解当前的慢病防控形势及慢病所带来的严重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从而有利于慢病防治政策开发及工作开展。

二、加强慢性病监测,进一步提高慢病监测质量

加强慢性病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慢病监测质量。在死因监测工作中,要求全镇10个村卫生室严格按照死因监测中的相关工作规范,正确填写医学死亡证明书并按规定时间上交到我院进行网络直报。与此同时,规范村医对新发肿瘤纸质版报告的填写,保质保量地完成新发肿瘤监测工作任务;在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病例报告中,要求各村卫生室对新发的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病例进行详细的登记,进一步完善心肌梗及及脑卒中病例的既往慢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的信息。

三、大力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打造健康云阳平台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有效地促进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在2018年,我镇将继续在全镇的健康教育宣传栏上宣传慢病防治知识;搞好健康主题日,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世界糖尿病日”、“全国高血压防治日”、“全国爱牙日”、“世界无烟日”等活动日中开展大型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传活动,计划2018年开展宣传活动12期。

四、搞好社区慢病管理工作 探索慢病高危人群干预模式

严格按照《重庆市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管理规范》、《重庆市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管理规范》的内容,要求各村卫生室继续加大对辖区慢病患者的发现率(登记率),对已登记的高血压患者严格按照高血压一、二、三级管理要求做好高血压随访工作,逐步提高高血压与糖尿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与控制率;积极利用辖区家庭医生的建立,探索慢病高危人群干预模式,对以户为单位的高危人群实施有效的慢病干预,从而减少慢病的发生。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__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 慢病管理 资料 收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0-01

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2]。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慢病管理效果普遍难以保证,相关工作往往到最后流于形式,难以为继,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选择是造成管理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其慢病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 结合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针对重点人群建立慢病档案

在社区门诊工作中,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4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检测血糖,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慢病档案,制定慢性病随访管理计划,进行系统管理。60岁以上的就诊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普通就诊患者,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如有确诊为慢病者,为其建立慢病档案,进行系统管理。该种建档方法,目标人群明确,针对性强,把日常工作和建档工作结合起来,较易操作,把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结合起来,体现防治结合的特色,档案可以及时更新,提高利用率。

2 结合健康体检,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建立和完善慢病档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确定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中筛选慢病管理人群是建立慢病档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开展慢病管理,对政府或管理单位适当补助后减免体检费用的情况下较为适宜。

3 通过入户调查,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专职人员完成该项工作,由于入户收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此方法仅作为日常门诊和体检方式建档的补充。

4 通过计划免疫反向追踪慢病人群信息

我国从70年代正式开展计划免疫,国家对计划免疫非常重视,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及宣传力度,广大市民免疫预防的自觉性已相当高,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规范而顺畅,这为社区人深入居民家庭,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从孩子计划免疫档案入手,收集其家庭的慢病档案信息的方法经济有效。

5 加快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扩展慢病资料采集途径

通过与二、三级医院的联网,实现住院患者信息资源共享,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医疗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慢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提供数据。

总之,如何加大社区慢病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慢病管理的优势,慢病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以上方法的有效结合,灵活运用是在目前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解决慢病资料收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慢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了一支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医疗机构为主的防治结合的专业队伍,开展了大量的综合防治工作。各有关委办局、社会团体组织了大量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大众传媒刊播了预防慢病知识的公益广告,普及慢病防治知识。

预防与控制慢病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支持、全社会参与,实施综合治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3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委[]9号)和《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年)》(府办[]40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政府主导、综合防治。预防、控制慢病发生,减少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形成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格局。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落实党和政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完善慢病防治策略,改善环境,控制或减少行为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降低慢病的发生。

(三)社区组织、健康促进。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社区组织为依托,通过分工负责,分级管理。营造有利于预防控制慢病的环境,减少慢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总目标: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框架下,建立和健全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慢病防治体系,减少早期脑卒中,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到年,我区慢病防治要力争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三、工作目标和指标:

(一)全区形成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将慢病防治目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1、2003年,建立区防病领导小组领导、各有关部门参加、社会各界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2、年,在区、街道(镇)形成覆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协调运作机制,并逐年完善。

3、年,街道(镇)将慢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列入辖区社会发展规划,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1、在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2、多渠道募集慢病防治经费,设立慢病防治基金,用于社区基本预防保健服务,提高对特困和脆弱人群慢病医疗预防的保障水平。

3、按照有利于慢病防治的财税支持政策和物价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慢病预防和控制。

(三)贯彻实施有利于健康的相关政策和标准

1、2005年前,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逐步推行养殖业、种植业的系列标准;年前,推广合理营养标准和食品成分标识规定、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平衡膳食的居民比例。

2、严格执行公共场所控烟规定和控制烟草的有关政策。2003年起,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3、加强优化环境措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到2005年,空气、土壤和水质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力争达到优良水平,到年,全面达到优良水平。

4、到2005年,绿化面积达到人均12.5平方米;到年,达到人均15平方米以上。

5、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05年,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到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年达到55%以上。

6、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

7、落实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保护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四)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

1、2003年,完成区府实事项目卫生室(16个中心村卫生室、96个标准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

2、年完成街道地段医院、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翻牌,完成镇村一体化建设,健全慢病防治网络。

3、充实健全我区现有的一个社区疾病综合防治点(江川街道),2003年,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4、建立健全我区慢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五)建设健康促进基地

1、到2005年,建成一个健康促进社区;到年,30%的街道(镇)建成健康促进社区。

2、在全区学校全面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包括牙病、眼病预防);到2005年,1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30%的各类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2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6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3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8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

3、到2005年,全区50%的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到年全区所有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

4、到2005年,建成20家健康促进企业;到年,建成50家健康促进企业;年起,全面倡导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场所。

(六)主要慢病和不良习惯控制指标

1、到2005年前,高血压管理率达到15%,控制率达到40%;到年,高血压管理率达到25%,控制率达到5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降低10%;到年,全区高血压管理率达到50%,控制率达到6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再降低5%。

2、到2005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40%,管理率达到6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50%,管理率达到7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60%,管理率达到80%,降低糖尿病致残的比例。

3、到2005年,晚期癌症病人医护照顾率达到95%,“三阶梯止痛”规范治疗率达到90%;到年,“四癌(胃、肝、乳腺、大肠)”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15%;到年,“四癌”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25%。

4、到年,青少年和医生、教师吸烟率控制为零增长;到年,其他人群吸烟率呈零增长。

四、主要措施

(一)明确各部门慢病防治的目标责任

在区政府领导下,把慢病防治工作列入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职责内容,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统筹落实和安排慢病防治经费,领导、协调各部门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镇(街道)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慢病防治工作,在制定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将慢病防治工作列为必要内容。

教育、卫生、体育、环保、水务、绿化、农业、工商、宣传等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明确年度实施计划,作到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全面推行慢病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

各级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单位、团体、个人以各种形式提供资助和志愿服务。

(二)建立有利于慢病防治的政策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制订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促进有利于慢病防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环境的形成。

完善环境改善政策。规划、建设、环保、环卫、绿化、水务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环境的相关政策,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有害物安全处置,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不断改善居民工作和居住条件。

制定烟草控制政策,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烟草有限销售政策,不在医院、学校、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场所销售香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工商部门要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监督管理。

逐步建立公共营养政策体系。农业、商业、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结合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教育、卫生、商业等部门通过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市民健康消费,同时发展符合健康的学生餐、职工午餐、工作餐和老年日常三餐,帮助市民平衡膳食。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我区规划、建设、体育等部门要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

提供慢病防治资源保障。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应分别承担慢病防治的责任,政府保证基本预防保健投入,同时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和资助慢病防治工作,多渠道筹措慢病防治资金;引导预防保健服务性消费。

(三)加强慢病防治机构及网络建设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部门,承担区慢病防治的技术决策、业务指导和培训、干预实施、信息综合和质量控制与评价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慢病防治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通过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主要慢病的发病、现患、和死亡情况,开展人群分类健康管理,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形成三级预防网络。

在区中心医院、市五医院、吴泾医院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包括四癌早发现、应症就诊、线索查病、心脑血管疾病早发及致残预防治疗等),把预防贯穿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开展规范化诊治。

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岗位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全科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和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形成专业全面、结构合理的慢病防治梯队。

完善慢病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慢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人文环境监测,预测慢病发生、发展趋势。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了解居民基本健康状况,为慢病防治决策和实施干预水平提供依据。

(四)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区健康教育所要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教育部门要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对相应人群的宣传教育。其他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并加强对工作环境管理,减少职业危害。

(五)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

慢病防治工作必须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以社区组织为载体。镇(街道)负责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转变服务职能、改变服务机制,调整服务方式,开展慢病社区预防保健,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要和需求。

开展社区动员,调动社区组织、单位、家庭、个人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做好社区诊断,社区诊断是指在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制定并全面实施慢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

对疾病人群要开展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病人诊治和疾病管理。

对高危人群,选用适宜的筛选方法,提高早期发现水平。针对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不合理饮食和静坐习惯等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

对普通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掌握形成健康行为的技能,帮助形成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考核和评估

根据实施方案的总目标、工作目标和指标,对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评估、中期评估及终末评估。

年度考核主要评价在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落实慢病防治工作计划的情况。包括组织领导、资源保障以及各项干预措施贯彻执行情况。

中期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主要评价各种工作指标和疾病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对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根据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有关目标和策略进行调整。

终末评估在规划实施完成后进行,主要评价总目标的实现情况,为制定下一阶段慢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区卫生局

二00三年十一月

区各单位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职责

为了推动我区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经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及区有关部门关于慢病防治工作的职责分工具体如下:

一、区农委

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

二、区财政局

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三、区教育局

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四、区卫生局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开展规范化诊治。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五、区文广局

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区体育局

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七、区城管局

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八、区环保局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九、区规划局

规划审批时考虑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控制等优化环境因素。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

十、区水务局

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

十一、区工商分局

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十二、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

将慢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列入本地区社会发展规划,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制定并全面实施慢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健康促进社区。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背景

我市于年开始对慢病进行监测,2006年被确定为部级死因监测县及省级肿瘤监测县,同年承担并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任务。年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87542份,管理高血压病人14680人,管理糖尿病人2625人,在5个镇(街区)、19个村建立了防治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了防治工作制度,落实了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初步开展了干预性研究探讨。

二、目标任务

建立有利于主要慢病防治的社会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慢病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居民防治慢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三、工作内容

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网络版管理软件进行统一录入,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依据居民健康档案,为慢病病人建立档案,定期开展随访,实行规范化管理。掌握我市不同人群慢病的患病率及变化趋势。积极开展慢病防治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五进”活动,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落到实处。

四、工作步骤

(一)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建立管理档案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

(三)到年底,我市人群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5%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50%以上;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0%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四)慢病知识知晓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全市社区的示范点要定期设置、更换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预防宣传教育。

2、市疾控中心、镇(街区)卫生院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发放慢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3、学校要为学生开设慢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4、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要定期开展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加大对慢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和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也要在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期间,组织人员宣传健康知识。新闻媒体要制作关于慢病的专题片进行播放,充分发挥传媒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5、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要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五、监测工作

(一)死因监测

开展居民死因统计工作,按要求进行入户调查,规范填写《居民死亡证明(推断)书》,并录入死因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完成居民死亡原因年度统计分析,分析我市监测人群的疾病模式,查找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肿瘤监测

建立常住人口新发肿瘤病例常规报告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诊的恶性肿瘤病例,必须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市疾控中心。按要求填写好《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按时上报。

(三)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每年完成1次慢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压、糖尿病)监测调查。每三年完成一次辖区全人群抽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利用。

六、社区慢病诊断

在开展社区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打下基础。

(一)内容。本社区主要慢病的现患和发病情况、人口学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疾病防治环境支持系统现状、已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及人群防治主要慢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等。

(二)方法。对本社区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对15岁以上人群进行慢病入户调查;进行现有的政策、机构、资源及其作用的科学研究;社区诊断资料的管理,包括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程序,资料的管理、分析、评价和动态观察,疾病和死亡情况登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七、开展“五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进社区:在社区内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进行更新;在社区主要街道粉刷两条以上的慢病宣传标语,利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等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咨询,向居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开展控盐、控油活动。

(二)进学校: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板报等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为学校师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室、无烟学校、健康食堂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理念,当好父母的监督员。

(三)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制作防治知识宣传栏;主要工作场所张贴控烟宣传画,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场所;为工作人员举办健康讲座;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干预。

(四)进公共场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张贴控烟宣传画;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定期播放防治知识。开展争创无烟公共场所活动。

(五)进家庭: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户均一册、人手一份;健康生活理念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开展家庭血压自测和动态记录活动;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30%、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50%以上;开展创建健康家庭活动。

八、社区综合干预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内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多方位服务,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干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的防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主要慢病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建立和推行门诊15岁以上病人首诊治疗制度。

干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的干预;全社区干预,与社区内不同场所、地点干预相结合;强调全人群参与,重视高危人群;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干预措施:全人群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相结合。

九、阶段目标

(一)年

在我市部分镇(街区)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病人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进行初步管理,建立管理卡片,实行电子档案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管理、培训大会,对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人安排随访,并录入电子管理档案。加大对社区居民、学校(幼儿园)、工厂和其它一些公共场所宣传防治知识,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宣传栏等形式,使人们初步了解防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

(二)年

完成示范点社区的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病种作为防治重点。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病人调查,为社区高发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对社区高发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社区防治工作启动后,每3个月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三)年

社区内高发慢病病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高血压管理率达30%;糖尿病管理率达50%以上。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病的防治。

十、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领导机构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计生、财政、卫生、科技、广电、教育、体育、妇联、老龄、公安、民政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审定慢病综合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协调搞好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各镇(街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来负责辖区的慢病防治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卫生系统内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

(二)职责分工

1、镇(街区)。成立慢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协调辖区内的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好病人的监测和管理,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各村常住人口的监测及防治工作,做好防治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工作。

2、市委宣传部。参与研究制定全市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的原则,牵头部署、协调有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

3、市发改局。根据上级有关预防和控制方针、政策和总体要求,会同卫生等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对防治、科研机构所需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基本建设计划。会同科技部门将调查监测研究项目列入全市每年的科研计划优先支持项目。

4、市财政局。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负责安排应由市级财政承担的防治专项经费,为上级安排的防治项目提供配套经费,并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效益评估工作。会同市发改、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

5、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科技、财政、计生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慢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配合、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有关慢病防治的规范性文件;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全市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负责组织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加强技术指导。负责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其他各类从事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及管理人员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实现防治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的“五进”目标。承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团体开展预防活动的协调联络任务,组织防治工作信息的交流,提供技术服务。负责防治合作项目管理,提高防治水平。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的研究。保证病人管理的连续性、规范性。负责做好防治知识“五进”活动中“进重点场所”的组织实施工作。

6、市科技局。负责把重点调查监测、预防控制研究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并将该计划作为每年的优先支持项目,加强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会同市卫生、发改、计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为防治工作提供科普宣传和有关的技术服务。

7、市广电中心。将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宣传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报道有关防治工作的情况。电台、电视台将防治内容列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计划,逐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高宣传质量。报刊将预防和控制知识列入组稿计划,定期刊载。加强各种公共场所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积极进行控烟。加强对人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组织各文艺团体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8、市教育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慢病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落实教学课时,开展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实现慢病防治知识“进学校”目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健康观念。在学校新生入学体检时,向每位新生发放防治知识宣传单。

9、市公安局。公安部门在做好死亡登记的同时,每年3月份前向卫生部门提供上年全市分年龄组人口数及上年度登记死亡信息。每季度一次与卫生部门核对死亡登记人员名单,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10、市民政局。在居民死亡火化时必须凭公安机关、经批准的医疗机构或所在村(居)委会盖章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或《法医鉴定通知单》办理火化手续,并于每月的6日前向卫生部门提供上月居民死亡火化登记情况。每月一次与卫生部门核对死亡人员登记名单,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慢性病危险因素预防与干预策略,落实健康促进和综合防控措施,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将慢性病综合防治与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等有机结合,探索以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服务单元,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确保完成各项创建工作要求,力争年内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评审验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3、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主体、医保政策为支撑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辖区内18岁以上人群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区和农村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高危人群知晓率不低于85%,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知晓率不低于9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6、网络直报率:建立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率达到100%。逐步开展肿瘤、冠心病、脑卒中、意外伤害等重点慢性病的网络直报工作。

7、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到30%。

三、创建内容

(一)技术支持。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技术水平。

1、加强防控队伍建设。全市成立流行病学、临床专家等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市疾控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治科,专业人员数量不低于3人;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设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治管理;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从事慢性病防治的专兼职人员。

2、建立定期逐级指导和培训制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1次以上技术指导,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计提供健康教育讲座课件、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模板合计不少于20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

(二)慢性病综合监测与评价。建立和完善慢性病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慢性病信息管理,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1、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制定社区卫生诊断调查方案,调查社区人口、社会、经济、政策与环境等情况,以及居民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提出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措施。

2、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居民病伤死亡统计信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审核率不低于95%,最近1年全人群居民粗死亡率不低于6‰,不明原因疾病死、亡构成比不高于5%,编码错误率5%以下,每年开展1次漏报调查,每年进行1次综合分析。

3、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每年进行1次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体重、腰围、血糖、血压)监测,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为评估卫生和相关政策及慢性病防控项目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4、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和肿瘤登记。建立医疗机构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制度,开展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肿瘤发病及死亡监测;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报告发病率、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不低于死亡率;每年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撰写报告。

(三)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膳食、慢性病防控知识、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加强媒体宣传。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健康之友栏目,每月至少1次;在公共场所设立公益广告,定期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

2、做好卫生宣传日活动。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等重大卫生宣传日,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主题活动,每年至少5次。

3、抓好社区、学校(幼儿园)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置健康教育活动室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社区健康讲座每年不少于1次。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慢性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中小学、幼儿园健康教育课和家长健康讲座覆盖率不低于60%;在幼儿园利用家长会的形式每年举办2次合理膳食家长健康讲座;学校和幼儿园每年举行1次参与式主题教育活动。

4、加快城乡居民健康宣传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健康广场”、“卫生知识园地”等宣传教育阵地,在乡镇街道驻地、学校、重点公共场所等建立固定的慢性病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新1次。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结合慢性病综合防控相关的公共政策建设,制定实施烟草控制、促进合理膳食、体育活动、媒体宣传等相关公共政策与制度,开展以控制吸烟、健康膳食、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召开启动仪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p#分页标题#e#

1、大力开展控烟活动。广泛开展控烟和履约宣传活动,引导公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主动敬烟和不接受敬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禁烟,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学校等场所禁止吸烟。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和无烟场所创建活动,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100%,每年创建2家以上卫生系统外的无烟单位。

2、开展限盐、控油等膳食干预工作。通过向居民家庭免费发放限盐勺、控油壶,逐渐改变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把合理膳食和科学健康观念传播到每个家庭,居民家庭限盐勺等控盐工具使用率60%以上,人群低盐膳食知识知晓率30%以上。对餐饮业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集体食堂从业人员培训率80%以上。

3、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健全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继续建设一批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提高健身场所15分钟步行覆盖率,城区人行道及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健身适宜性好。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为重要活动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有创意、有规模、有趣味性的群众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每年至少组织1次群众性健身活动,社区健身站点覆盖率和群众性健身团体社区覆盖率均达到60%以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健身制度,每天不少于20分钟,单位工间操覆盖率达到30%以上。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阳光体育工程中小学校的比例不低于50%,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村)、示范学校、健康步道、示范餐厅(食堂)、示范单位各1处。

(五)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通过多种途径发现慢性病高危个体,建立高危人群(包括正常高值血压者、现在吸烟者、超重加中心性肥胖者、血脂异常者、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者等)档案,实施健康管理和强化行为干预,提高高危人群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降低个体慢性病危险水平,防止和延缓慢性病发生。

1、高危人群的筛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机,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对35岁以上居民免费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初筛。在居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立血压和体重免费测量自助服务点不少于10个。

2、高危人群的发现。所有医疗机构实行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测量结果记录在门诊日志上,同时在门诊病历首页上注明血压值及测量日期。初诊为高血压的病人要同时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处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不低于90%。每两年1次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体检的单位比例不低于50%。

3、高危人群的干预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慢性病高危个体,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并通过了解其吸烟、饮酒、膳食和运动等情况,对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开展个体化健康指导,每年至少完成2次随访。高危人群体重、腰围、血压知晓率达到70%,血糖知晓率达到30%。

(六)患者管理。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要求,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档案、规范管理等工作。

1、逐步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慢性病患者电子档案,每年对患者开展4次随访及1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建立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整合和有效使用,建立集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于一体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料动态管理。

2、规范慢性病信息制度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月定期将慢性病建档数、管理数等管理信息上报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的汇总、分析、上报,开展全市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

3、把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出台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政策,社区建立自我管理小组10个以上,并开展培训,逐步扩大自我管理人员队伍及覆盖面。

四、职责分工

(一)财政部门。负责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活动工作必要的经费保障,并监督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二)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市慢性病宣传工作,把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列入全市宣传工作年度计划。

(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餐饮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机关、学校、企事业食堂和公共餐厅建立健康饮食宣传制度,创建示范餐厅(食堂)。

(四)盐务部门。负责对碘盐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引进低钠盐,并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五)文广新部门。在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报纸大力宣传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活动。

(六)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学生健康教育计划,督促学校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口腔卫生知识等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七)体育部门。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联合,负责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八)人社部门。负责完善城镇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九)机关工委、经信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督促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

(十)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公共卫生设施和公众体育健身场所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将健身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十一)民政部门。负责配合做好死因调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办理火化手续。

(十二)公安部门。负责提供全市人口及死亡资料,严格落实凭死亡推断(证明)书进行户口注销。

(十三)发改部门。负责将慢性病防控规划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十四)统计部门。负责提供相关人口资料数据。

(十五)交通部门。负责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控烟和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十六)卫生系统

1、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方案的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督导评估和总结,并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落实各项措施;将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对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年度考核内容。

2、市疾控中心。具体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等工作。根据方案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对基层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供适宜的防治方法和技术。#p#分页标题#e#

3、市爱卫办。负责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

4、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完善农村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5、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将已确诊且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双向转诊;开展慢性病宣传、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工作;参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参与疾控机构组织的慢性病方案制定、督导、质控和效果评价。

6、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12次;负责乡村、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知识教育的培训;开展乡村、社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负责健康教育大课堂、同伴教育等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开展社区诊断,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居民健康基础信息,尽早发现高危人群并予以干预,实施患者管理、随访和干预;承担公共卫生职责,开展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等。

7、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村、社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咨询工作,重点进行高危人群和病人咨询管理工作;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和患病、高危个体的随访管理。

(十七)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和计划生育部门。参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工作,组织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十八)质监部门。督促食品加工企业落实食品标签,标注食盐(钠)含量。

(十九)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委员会。负责做好辖区内居民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报告、通知发放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慢性病综合防控有关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把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综合防治规划;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二)完善政策。各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慢性病防控工作,基本内容包括推动合理膳食、低盐饮食、加强烟草控制、促进健身活动等政策。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意义浅谈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社区慢性病护理指导和健康促进 上海市虹121区四种慢性病防控情况评估 春季须防慢性病 食用全谷物防慢性病 防慢性病站式办公 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防控的意义 区(县)级疾控机构管理基层慢性病防控工作研讨 促进慢性病防控访营养与慢病控制专家刘小立 督导评估在促进慢性病档案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 慢性病健康管理实践体会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防控慢性病的积极对策 慢性病防控饮食至关重要 锻炼、控食防慢性病等 三网融合下基于云媒体电视平台的“慢性病远程管理服务系统” 加强惩防体系构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3-10/2016-6-21.

[2] 上海市统计局. 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 2016-02-29/2016-6-21.

[3]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局制订的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年-2015年)的通知[EB/OL]. , 2000-7-25/2016-6-21.

[4]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EB/OL]. ,2009-12-09/2016-6-21.

[5]中国新闻社. 上海世博会实现无烟世博目标[EB/OL]. , 2010-10-29/2016-6-21.

[6]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5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EB/OL]. , 2016-4-21/2016-6-21.

[7]中国戒烟网. 上海94%的网民支持室内全面禁烟[EB/OL]. , 2016-4-10/2016-6-21.

[8]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EB/OL]. , 2012-4-24/2016-6-21.

[9] 国家体育总局. 上海连续三度领跑国民体质监测背后的那些事 [EB/OL]. , 2016-01-21/2016-6-2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EB/OL]., 2014-11-24/2016-6-21.

[12]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等8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EB/OL]. , 2015-06-26/2016-6-21.

[13]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 2011-03-21/2016-6-2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EB/OL]. ,2014-04-14/2016-6-21.

[16] 夏庆华,洪春荣,王艳等.上海市社区高血压患者对社区高血压随访管理工作的评价及需求[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0):747-750.

[17] 程F娜,李新建,王玉恒等.上海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394-397.

[18] 李新建,程F娜,王玉恒等.上海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脂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402-404.

[19] 王玉恒,程F娜,李新建等.上海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膳食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398-401.

[20] 李新建,胡善联,程F娜等.社区高血压非药物综合干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2):48-50.

[21] 缪隼.上海市2000-2008年脑卒中监测上报延时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2):620-622.

[22] 李新建,程昊娜,王玉恒等.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1):87-90.

[23] 武晓宇,李忠阳,李光耀等.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的实施与成效[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1):15-18.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参与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结合我局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指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责成办公室牵头负责慢性病工作的组织落实,明确各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将相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管理目标和绩效考核。

二、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建设。

注重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的建设,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内容涉及吸烟有害健康、计划免疫知识、青春期保健、常见慢性病防治、饮食卫生及根据季节变化的疾病防治知识等,增加全体职工的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促进不良健康行为转变,推动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开展宣传教育,组织职工体检

1、利用各种形式如召开职工大会、推送群消息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办公室和工会组织职工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开展羽毛球比赛、健走等全民健身运动,每两年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切实防控慢性病。

2、积极响应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号召。开展第四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

四、倡导健康生活,制定方案计划。

1.开展平衡膳食“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和烟草控制,制定详细的控烟计划,在全局实施控烟活动。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

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硬件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机构效益的高低,而对这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共卫生机构的人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伤害、口腔疾病等)和慢性传染性疾病(结核病、性病、麻L病等)的预防控制、诊疗与疾病管理等工作以及控烟行动工作,根据疾病特点和防治规划要求实施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所以,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水平和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实力及其效益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用人观念落后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市场变化和人们生活需求。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公共的服务单位,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来实施用人策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地级公共卫生机构,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用人效率不高,导致人力资源本身质量不过关,无法建设良好的团队,使得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发挥管理阶层应有的作用。

(二)管理体制落后

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规范管理操作,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整体效益。现阶段,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漏洞,首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规则,而缺乏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机制,同时对管理权限和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三)培训机制不合理

虽然很多公共卫生机构会对防治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或者岗前培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培训内容不科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防治人员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疗卫生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培训内容是公共卫生机构规章制度的学习,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则不够重视。其次,培训方式落后,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选择的培训方式是课堂式的理论教学然后测试,缺乏实践性,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理念,建立优秀领导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优秀的领导团队非常重要,首先是机构领导的选择。机构领导是整个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的核心,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和机构领导自身素质具有直接关系。机构领导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则会促进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益。另外,优秀领导团队内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领导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专业的水平和优秀的品格。

(二)注重发展,建立高效核心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团队是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基础,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建立核心团队。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核心团队建立计划。然后反复论证计划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明确各个阶段的实施细则。其次,从现有的防治人员中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对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公共卫生水平和能力。再次,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为公共卫生机构招聘新型人才,为核心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和新的建设力量,扩大核心团队规模以及提高团队实力。

(三)深化建设,加强管理中间力量

管理阶层中的中间力量指的是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是管理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和核心管理层的纽带,在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层干部是公共卫生机构领导层所下达任务的直接执行者,关系到任务的执行效果,所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于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其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层领导干部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他们的权利进行维护,也要对他们的权力进行限制,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范围,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科室主任的行为、责任和义务。

(四)加强培训,提高普通员工素质

普通的防治人员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机构声誉和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所以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素质修养以及专业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的责任心和自觉性,通过培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其思想觉悟,而且相应的管理人员也要做到自律,以身作则,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良好的业务能力是普通防治人员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核心团队人员应该定期对普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再次,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来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对培训计划进行讨论分析,保障计划的适用性,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最后,建立晋升通道,为表现好,具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向上,提高工作热情。

(五)完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良好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根本要求。公共卫生机构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完善培训、考核、聘用和薪酬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其中,培训机制的完善需要建立固定的培训时间、科学的培训模式以及合理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所需要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公共卫生机构在考核和聘用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例分析

慢性病分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是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是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要设有慢性病防治科、健康与慢性病管理科、结核病防治科、性病防治科、麻风病防治科、皮肤性病门诊、肺部疾病门诊和四个专业检测实验室等科室,并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结核病防治学科两个深圳市重点学科。开展防治项目近40项,其中慢性病流行病学监测、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等已成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的“品牌”。我中心同时是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同济公共卫生研究院,也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深圳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桂林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并与欧盟(EU)、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项目。目前我中心正在进行改扩建,随着硬件、软件建设的不断提高,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

因此,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引入了平衡计分卡,其作为一种战略绩效评价及管理工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慢性病防治过程中,从患者角度、财务角度、学习与创新角度和内部流程角度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和管理,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考核和评价。通常情况下,要想更好的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知道哪些是管理的重点,使人力资源管理结果能够更好的反映到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未来发展之中。平衡计分卡的引用还需要与薪酬及奖励制度相结合,慢性病防治中心属于卫生技术人员密集型产业,慢性病防治效益、质量和公平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从而影响公共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水平。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薪酬及奖励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激发慢性病防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自身的工作绩效给予更高的关注,从而更好的达到慢性病防治中心构建战略目标,推动慢性病防治中心的科学发展。

四、Y语

通过创新理论、加强人员管理和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的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达到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而且,根据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和目标的不同,需要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措施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卫生机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斐斐,徐恒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7).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当前,我国居民慢性大病死亡率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死亡人群中,因慢性大病死亡者超过80%,是发达国家的四至五倍。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连续观察的死亡模式变化情况显示,慢性大病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居民第一死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重大慢性疾病不仅威胁群众生命,还极大地增加了医疗负担。据统计,1980年的全国卫生总费用中,居民投入占23%,2001年上升至60.5%。1991年至2002年国家卫生投入绝对值增长3.84倍,人均GDP增长了3.35倍,而居民个人卫生投入增长了8.78倍,大病费用在政府和居民投入中不断增加。有关专家统讹2004年,我国疾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万亿元,占当年我国GDP的11%左右,2005年我国仅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超过1.5万1乙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现在虽没有最新数据,但占比估计还会增加,本该由人民分享的改革成果,被药费蚕食了。

患者治病倾家荡产医保支付捉襟见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慢性大病患者住一次院,一般要花掉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左右,要花掉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1.5倍以上。如恶性肿瘤患者平均住院一次要花费近万元。北京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说,治疗肿瘤的基本都是自费药,即使患者参加医保很多也看不起病,20%到30%的病人到医院一看这样的费用就走了,因为治不起。

在消耗掉患者积蓄的同时,医保也为大病付出巨大支出。以北京为例,每年门诊方面费用增长幅度超过了20%,其中,慢性大病支出花费增长最快、数额最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张大发说,北京市职工医疗保险2008年征缴212亿元,支出177亿元。2010年,北京市医保收入约296亿元,支出超285亿元,收支平衡度已达到极限状态,要想依靠医保完全解决大病费用问题,肯定撑不住。

威胁小康社会建设社会危害需高度关注

国家疾控中心组织的第三次死因调查证实,慢性大病的高发病、高消耗、高死亡率势头如得不到遏制,将给我国人民健康和国家长远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一是威胁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质量,“大病一场,小康泡汤”。按目前态势估算,到2020年,我国将有过亿家庭可能因治病返贫,负债累累。中国人经过几十年奋斗迎来的小康社会也将面临“小康不健康”隐忧。另外,国家的医疗保障负担将更加沉重。据世界银行针对中国慢性大病的调查测算,预计到2015年仅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和糖尿病就会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二是降低中国人口素质。有关专家认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要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而目前看,患慢性大病的患者,近一半为18岁至59岁的劳动力人口,如果大病势头继续发展,就会减少劳动力人口数量,削弱人力资本质量。在2005年全国:~-7-死亡的490多万人中,75%死于慢性大病。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表示,在个体和微观经济层面,成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会使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增加16%,个人收入提高20%。因此,应对慢性大病不但是一项宝贵的健康投资,也应被视作对人群生产力及收入潜力的投资。世界银行针对中国的测算表明,如果2010年到2030年各年龄段人群心脑血管死亡率每年降低1%,中国就会获得相当于2010年GDPl9%的年度收益。

三是导致卫生和社会不公平,影响社会稳定。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分三方面进行了绩效评估。其中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医疗专家认为,在我国,困难群体比富裕社会成员受到慢性病的冲击更大,一旦患病经常无法获得优质服务,生活将难以为继。重庆农妇无钱治病“剖腹自救”案例及去年部分患者因大病绝望自杀、甚至行凶犯罪的事件不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容易使社会成员失去对社会正义、稳定的信心。

以大病预防为先导完善医疗卫生政策

应对我国进入健康转型期、慢性大病高发实际,相关医疗卫生政策需进行适度调整。建议制定国民健康战略规划,加快医学模式转型,完善大病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倡导新的健康理念,遏制慢性大病高发势头,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建议将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战略,统筹制定国民健康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评价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及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免疫、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制度得到落实,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但各地针对慢性大病的防控规划仍较为缺失。

医学专家认为,以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大病高发是工业化、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在已有发展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应对。

首先,需将“健康强国”作为卫生工作新思路,制定中长期国民健康发展规划,把人民健康状况及公平性健康绩效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参与、全民健身、维护健康的财政投入等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

其次,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遏制慢性大病、促进国民健康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对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要求高,可考虑在现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提高规模,扩大职能,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协调议事机构和部门合作机制。

第三,建立经济发展对慢性大病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对可能影响人民健康的经济发展规划、重大工程、产业项目,在审批之前,要增加对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调查、预测和评价程序。

建议把预防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立公共卫生投入激励机制。总结扩展慢性大病医保救助试点地区的经验和范围,探索层次清晰,安全高效、成本合理的慢性大病救助体系。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原主任饶克勤说,国际上关于慢性病防控的经验以及我国近年来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试点工作证明,建立一套高效经济的重大慢性病预防体系可避免80%的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以及40%癌症的发生,可减轻患者近一半的医疗负担及社会成本。有关专家表示,大多数慢性病患者不需要住院,只需在门诊治疗并长期服药,进行有效的社区、家庭健康管理。而现行的医保制度,对于大病治疗如果不是住院,报销比例非常低。

目前卫生部等部门已组织全国十余个省份开展了部分慢性大病纳入医保或新农合救治的试点,适度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一些试点区反映,这种帮扶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受医保覆盖面不全、救助资金额度小、救助病种少等不利因素制约,医保和新农合部门帮扶压力很大。

此外,已有的一些慢性大病救助基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受当地财政状况影响很大,缺乏后续资金的募集机制,未来还需在寻找多条资金救助渠道上下工夫。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认为,政府部门可考虑转变医保付费方式,有效降低医保负担,对需治疗的重大慢性疾病实行单病种或按疾病分类、医疗保险总额控制等方式解决费用。卫生部表示,力争在2015年前,将新农合筹资由人均150元提高到300元;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水平,使保障病种覆盖城乡居民因病致贫的主要大病。

有关专家建议,将慢性大病管理的规划、记录和协调活动计入成本并付费,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为慢性大病患者提供协调一致的“一揽子”服务。根据每年预期所需服务项目和数量,使用风险调整的公式计算人均资金需求总额。通过对现行医疗机构定位、数量、构成和布局的规划,促进各层次医疗机构专业分工,使医保付费更关注预防和慢性病管理。

完善法制,在全社会倡导建立新的健康理念,强化国民的健康责任,加强健康教育和科学普及,促进全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颁布的卫生领域一般法律条文不多,更多的是400多个部门规章,至今尚无一部健康母法或卫生基本法,法律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的薄弱,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工作缺失。目前,我国仅有不足4%的人具有较高的健康素养,绝大多数人对于慢性大病的危害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知之甚20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程书钧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公共卫生政策,实行类似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全民健康计划,国家膳食营养指南,引导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首先,慢性大病有一个共同诱因就是吸烟。在我国有3亿人主动吸烟,6亿人被动吸烟。研究证明,2000年吸烟造成的死亡达80万人。饶克勤算过一笔账:如果烟草特种税提高一元,预计将挽救380万人的生命,降低22.8亿元医药费,增加100多亿元的生产力效益。其次,缺少运动,导致糖尿病、脑卒中和肥胖及恶性肿瘤发生。第三,饮食不健康。多盐导致血压高,多肉、多油导致高血脂,水果和蔬菜食用量过20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一、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用人观念落后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市场变化和人们生活需求。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公共的服务单位,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来实施用人策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地级公共卫生机构,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用人效率不高,导致人力资源本身质量不过关,无法建设良好的团队,使得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发挥管理阶层应有的作用。

(二)管理体制落后

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规范管理操作,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整体效益。现阶段,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漏洞,首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规则,而缺乏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机制,同时对管理权限和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三)培训机制不合理

虽然很多公共卫生机构会对防治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或者岗前培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培训内容不科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防治人员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疗卫生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培训内容是公共卫生机构规章制度的学习,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则不够重视。其次,培训方式落后,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选择的培训方式是课堂式的理论教学然后测试,缺乏实践性,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理念,建立优秀领导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优秀的领导团队非常重要,首先是机构领导的选择。机构领导是整个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的核心,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和机构领导自身素质具有直接关系。机构领导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则会促进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益。另外,优秀领导团队内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领导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专业的水平和优秀的品格。

(二)注重发展,建立高效核心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团队是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基础,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建立核心团队。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核心团队建立计划。然后反复论证计划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明确各个阶段的实施细则。其次,从现有的防治人员中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对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公共卫生水平和能力。再次,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为公共卫生机构招聘新型人才,为核心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和新的建设力量,扩大核心团队规模以及提高团队实力。

(三)深化建设,加强管理中间力量

管理阶层中的中间力量指的是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是管理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和核心管理层的纽带,在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层干部是公共卫生机构领导层所下达任务的直接执行者,关系到任务的执行效果,所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于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其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层领导干部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他们的权利进行维护,也要对他们的权力进行限制,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范围,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科室主任的行为、责任和义务。

(四)加强培训,提高普通员工素质

普通的防治人员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机构声誉和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所以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素质修养以及专业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的责任心和自觉性,通过培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其思想觉悟,而且相应的管理人员也要做到自律,以身作则,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良好的业务能力是普通防治人员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核心团队人员应该定期对普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再次,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来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对培训计划进行讨论分析,保障计划的适用性,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最后,建立晋升通道,为表现好,具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向上,提高工作热情。

(五)完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良好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根本要求。公共卫生机构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完善培训、考核、聘用和薪酬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其中,培训机制的完善需要建立固定的培训时间、科学的培训模式以及合理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所需要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公共卫生机构在考核和聘用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例分析

慢性病分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是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是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要设有慢性病防治科、健康与慢性病管理科、结核病防治科、性病防治科、麻风病防治科、皮肤性病门诊、肺部疾病门诊和四个专业检测实验室等科室,并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结核病防治学科两个深圳市重点学科。开展防治项目近40项,其中慢性病流行病学监测、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等已成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的“品牌”。我中心同时是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同济公共卫生研究院,也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深圳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桂林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并与欧盟(EU)、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项目。目前我中心正在进行改扩建,随着硬件、软件建设的不断提高,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

因此,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引入了平衡计分卡,其作为一种战略绩效评价及管理工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慢性病防治过程中,从患者角度、财务角度、学习与创新角度和内部流程角度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和管理,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考核和评价。通常情况下,要想更好的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知道哪些是管理的重点,使人力资源管理结果能够更好的反映到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未来发展之中。平衡计分卡的引用还需要与薪酬及奖励制度相结合,慢性病防治中心属于卫生技术人员密集型产业,慢性病防治效益、质量和公平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从而影响公共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水平。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薪酬及奖励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激发慢性病防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自身的工作绩效给予更高的关注,从而更好的达到慢性病防治中心构建战略目标,推动慢性病防治中心的科学发展。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社区;慢性疾病;中医健康教育

近年来,在社区疾病管理中,对于慢性疾病所实施的健康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1]。为深入探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下面笔者就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社区所收治的80例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其中有50例为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45~80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慢性疾病诊断标准确诊。在本次研究中已将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中医健康教育,其主要如下:①制定预计划:经前期信息的收集、社区居民健康知识以及身体状况的调查,结合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自身的收集情况具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工作,每月定期开展教育讲座和宣讲工作,同时安排经中医健康教育后效果显著的患者和其他患者进行沟通、互动以及交流。②中医心理指导与用药指导:针对高血压患者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情况,对其实施心理指导,嘱咐患者应保持一种愉悦且轻松的心理,此外,为有效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可对患者血压进行定期测量,经患者遵照医嘱服用情况的调查,保证患者按时且按量服药。③中医治疗方式:在中医健康教育中教于患者中医食疗方,比如醋浸花生米、茶、莲肉粥或者决明子茶等,可按照医师辩证指导患者饮食[2]。借助于中医宣讲将有关中药方推荐给患者用,如将桑树皮、茺蔚子以及钩藤用水煎熬后泡洗足部,或者将白芷、茱萸以及川芎研磨以后用棉球包裹按敷患者肚脐部[3]。此外,还可实施中医按摩或者针灸。④加强中医运动习惯的培养:根据中医原理,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指导其实施有氧运动,比如广播操、气功或者太极等,运动时间以及频次可根据患者自身病情来明确。

1.3观察指标 借助于问卷调查就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生活习惯改进、心理压力和用药依从性等实施调查,每一项的满分为十分,当分数越高则说明其效果越好,对比分析中医健康教育应用前后患者血压水平[4]。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见表1,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应用后,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改进以及用药依从性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应用前,同时患者血压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常见慢性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以老年患者最为多见。从近年来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来看,其工作主要集中于健康患者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慢性疾病患者改善效果的控制[5]。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应用情况和研究结果来看,在社区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应用中医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心理压力、用药依从性以及生活习惯,同时还可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使患者血压接近于正常血压指数。

综上所述,在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中,中医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所获效果也比较显著,在实践应用中,应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和患者自身病情,分别从预计划、中医心理指导、用药指导、中医运动习惯培养以及中医治疗方式推荐等方面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确保教育工作更为合理且更具针对性,继而进一步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饶晓明,罗昭娜,李清萍等.中医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健康指导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2):78-79.

[2]杨林,孙静.中医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9):109-110.

[3]范嵘.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5):267.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首支部级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会报道

“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W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2017年4月12日,全国首支部级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队伍――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在京成立。这支志愿者队伍依托于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并协助基层卫生计生机构针对家庭和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的宣传服务,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和家庭保健能力,树立正确健康观和慢性病防治意识。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药政司、家庭司、宣传司,中华医学会,中国预防医学会等领导、著名慢性病专家、医药学专家及企业代表出席。该公益项目由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施慧达药业集团协办。

姚宏文主任(中)主持摇旗仪式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姚宏文主任号召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整合性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作为卫生计生宣传工作的主力军,一直致力于家庭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传播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观念,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形成。

最新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威胁。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每年约有1030万人,慢性病所占比例超过80%。以高血压为例,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达400亿,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更是惊人,给国家和广大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慢性病防控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是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

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影响健康的最重要环境,社区是健康服务的最有力支撑,启动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及成立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就是希望以志愿服务为纽带,汇聚各方力量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和水平。当前我国健康信息传播面临很大问题。一是技术创新带来了健康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导致政府监管力量不足;二是健康信息传播泛滥,使人们难于甄别而无所适从。前有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后有魏则西事件,都给健康传播提出了挑战。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启动了“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就是要通过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按照“严格准入、动态考评、统一管理、完善机制”的原则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扬志愿精神,整合专家、医疗及社区服务机构、媒体等资源,开展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要求,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中心和施慧达药业集团联合成立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队伍”,这是国内首个“家庭健康传播志愿公益项目”和志愿者队伍。即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汇聚1000名医药学专家、1000名慢性病防治及健康教育培训讲师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协助各级卫生计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公众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治成效,实现我国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目标,降低疾病负担。这支志愿者团队将作为慢性病防治体系的有效补充,在医患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一方面通过宣传、培训等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协助医生开展病例跟踪服务,改善治疗效果。

刘凤江: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

施慧达药业总经理、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刘凤江介绍了“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公益项目”的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达到“汇聚3000力量、实现1%目标”的愿景。即组建至少1000名的医学或药学专家队伍、1000名基层医生的讲师队伍和1000名服务志愿者队伍,实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的目标。

具体而言,项目专业顾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医药学专业指导,对标准化的培训课程及课件制定进行指导;课题组指导专家设计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并指导研究。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对基层医生和志愿者开展慢性病专业知识培训。讲师团由1000名基层医生构成,一方面通过健康科普大课堂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和培训,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防治教育,提高群众对慢性病防治的意识。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对慢性病治疗跟踪病例课题研究,参与到项目课题组中,重点对高血压患者的跟踪治疗病例进行收集和分析。指导和促进慢性病患者定期检查和诊断,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治疗和管理。

由1000名志愿者负责组织和邀请各级医生开展慢病防治讲座,内容主要为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知识普及等;协助医生开展慢性病防治,志愿者协助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展慢病防治培训和指导;搭建网络家庭医生平台,协助基层医生借助互联网建立慢性病防治服务网,促进医生和慢病患者间的沟通,借助互联网便利性开展指导;协助慢性病防治跟踪治疗病例课题组的专家及医生开展相关服务性工作。

第一阶段任务目标是2017年4月至12月,完成不少于500名医药学专家团和500名慢性病防治基层医生团的组建,开展培训不少于5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1万份,即构建的家庭与医生慢性病防控网覆盖不少于1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第二阶段(2018年1月1日至1月30日)的任务目标是,对2017年度(第一阶段实施情况)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召开总结会议,对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进行表彰,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完善。第三阶段(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31日)将扩大项目实施范围,覆盖全国80%或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市及县区。

第一阶段,2017年4月第一批地区启动实施,计划在吉林、辽宁、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13个地区首先实施。2017年6月第二批计划在黑龙江、北京、山西、陕西、江西、重庆、广东、广西、甘肃、新疆、云南、安徽等12个地区启动实施,并与第一批实施地区配合,完成2017年度总目标。

启动安全用药知识公益培训。2017年6月开始,第一批和第二批启动的省份在开展慢性病防治服务的同时,启动安全用药培训,以社区、零售药店等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并确保2017年年度内,完成不少于100场的安全用药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万人次以上。开展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2017年7月启动广场舞等群众大健康体育活动,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按地区组织形式多样的广场舞大赛的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促进民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项目期内(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计划达成如下目标:一是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高血压)课题研究,完成10万份慢性病跟踪治疗病例的收集及分析,发表病例分析报告100篇(份)用于慢性病防控指导;二是搭建基层医生培训和慢性病防治服务平台,搭建大医院专家培训基层医生平台,开展培训不少于1000场次,完成慢性病防治服务协议签约不少于50万份,构建的家庭与基层医生慢性病防控网络覆盖不少于50万个慢性病患者或家庭。开展慢性病防治讲座及大健康教育培训,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培训达300万人次,培训基层医生100万人次,利用互联网,使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网络培训或受众达1000万人次;制定标准培训课件和健康教育手册,完成制定100个(版)标准培训课件,制作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教育系列手册100万册。

胡大一:营造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健康宣教和传播为支撑

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指出,“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启动暨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成立”,标志着我国慢性病管理和安全用药工作步入了“健康中国时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将是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慢性病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疾病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高血压是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每年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居死亡首位,其中2/3与高血压有关,因此高血压防控是我国目前遏制心脑血管死亡上升态势的切入点和重要手段。我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支出高达400亿元,而高血压并发症将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防控高血压将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极大的减少医疗经费的支出。

部分患者治疗不规范,不能坚持持续治疗,或只重视药物治疗却忽略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等,使慢性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有一项研究预测,从2010年起的未来30年内,如果每年能使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其总体净经济效益就会相当于2010年全国实际GDP的68%或10.7万亿美元。

慢病是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慢性病管理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等诸多问题,我国居民对慢性病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服务人员和资源,缺乏动态跟踪和随访,从而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靶器官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如何切实有效的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提高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和配合意识,对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成效至关重要。同时,慢性病管理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构建整合式的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卓有成效的进行我国慢性病管理。

随着公众对生活质量日益重视,安全用药的知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用药不当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而“药物质量”是确保安全用药的前提,也为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并营造一个健康的用药环境,需要广泛的健康宣教和传播作为支撑。这个项目开展的非常及时,我作为一名临床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号召全国的医务人员,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慢病防控和安全用药开展更多的宣教工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梁晓峰:构建整合型慢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病防控至关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当前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到关键阶段,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慢性病是一种需长期管理的终身性疾病,既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发展的综合问题。目前我国居民慢性病发病率、慢病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慢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慢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高达69%,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而当前慢性病管理从数量、质量上仍不能满足“六位一w”的综合实际工作需要。缺乏预防与临床相结合的、与慢性病防治匹配的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慢性病防治监测缺乏有效的动态跟踪及治疗数据分析,更缺乏全民计划,慢性病管理服务的覆盖面有待提高。患者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了解不足,不懂防治知识,无防治意识,尤其是中老年人及部分弱势群体,健康意识普遍淡薄,患病后难以及时诊治,更做不到健康护理。

因此,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而解决慢性病危害的根本措施在于有效的防控。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对我国慢性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更是慢性病防控的支撑基础。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在于开展全民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慢性病防控与安全用药志愿者团队,可以广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促进群众增强慢性病自我管理和安全用药意识,有效控制慢性病负担增长,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和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有利于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担增长,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除疾病本身,不能做到合理安全用药也是造成慢性病危害的重要因素。2012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基本医疗素养(包括合理用药)仅为9.56%,能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仅占15%,我国90%的居民不了解如何合理用药,甚至有严重误区。

他期待志愿者团队在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工作中做出成绩,探索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模式。今后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家庭健康传播公益项目平台上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惠及民生。

为保障志愿服务的质量,家庭健康传播志愿者公益项目将执行“三标准”――志愿者标识标准化、培训课程标准化、服务内容标准化。志愿者团队将按照在规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守则,走进医疗机构和社区协助进行慢性病防治和安全用药的宣传,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活动,促进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的跟踪服务和治疗。2017年度实现不少于1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5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到2018年,实现不少于200万人次的慢性病防治与安全用药宣传培训;与至少10万名高血压患者实现健康管理签约服务。该志愿者团队还将举办全国广场舞大赛、健康知识竞赛等健康教育和健身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慢性病防治的积极性,促进群众树立自我健康管理的观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慢性病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慢性病;流行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242-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模式的现代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高和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因此,掌握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结合2006年公众健康调查资料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慢性病防治对策。

1慢性病患病现状

1.1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现患率较高,生命质量较低,全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25.0‰,其中城市居民为119.9‰,农村居民为127.1‰。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合计值和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低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2性别与患病情况

男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05.14‰,女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45.78‰,均低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且调查地区城市女性居民的患病率是全国水平的1/2,但是农村女性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3疾病分类情况

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9.4‰)、肌肉骨骼疾病(25.0‰)、消化系统疾病(14.0‰)、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9.6‰)、呼吸系统疾病(9.1‰),疾病种类与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城市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60.4‰)、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17.1‰)、内分泌营养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12.0‰)、免疫系统疾病(11.2‰)、呼吸系统疾病(5.1‰)。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6.1‰)、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27.4‰)、消化系统疾病(15.9‰)、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疾病(10.3‰)、呼吸系统疾病(8.8‰)。

1.4 病种分类情况

依次为高血压、其他运动系统病、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肠胃炎。城乡比较,城市高血压患病率是农村的1.49倍,冠心病是农村的1.52倍,糖尿病是农村的1.54倍;而农村其他运动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则是城市的2.23倍,急慢性胃肠炎是城市的1.85倍。

2慢性病患病因素分析

2.1年龄、性别与患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在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5岁及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在55岁以前,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略高于城市居民,55岁和64岁年龄组患病率基本相同,但在65岁及以上人群城市地区增高幅度大于农村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在35岁以后增长速度加快。除25~34岁年龄组外,在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年龄组均是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对于男性,55岁以后城市居民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女性,25~34岁年龄组则是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

2.3 年龄、性别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前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25~34岁年龄在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精神病;35~44岁主要是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55岁以上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显著增高。

2.4 婚姻、职业状况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丧偶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440.95‰和322.15‰。农村地区离婚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大约是城市人群的1.9倍。从职业状况看,离退休人员患病率最高,为367.05‰。其次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2.5 受教育程度、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不识字或识字少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收入水平、自然保健意识、卫生保健服务等不同有关[1]。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城乡公费医疗组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社会医疗保险组患病率最低。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群众对慢性病的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还远未得到解决,社区综合防治的观点远未被社会和广大医务人员所接受,慢性病防治专业人才缺乏。二是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等因素密不可分。三是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女性群体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表明女性群体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均高于男性群体。

3防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政策和法规

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多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订慢性病防治服务规划,提出贴近生活的有害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如控烟、限盐、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把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2],进一步建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筹资和补偿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筹资渠道,优先投资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有效控制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2 确立“大卫生”观念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的功能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意识。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医院必须履行职能,发挥医院的优势,为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使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综合型转变,这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是解决群众在医疗过程中“贵而不便”的根本出路,具有大医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3.3 科学规划卫生资源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网络和高质量、高素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队伍,建全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 遵循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健康需求、卫生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状况,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卫生资源[3],加强在职教育, 培养全科医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资培训规范化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3.4 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投资力度

普及卫生知识, 控制和降低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一是应根据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性质和需求,确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目标;拟定具有科学性、通俗易懂的教育计划;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通过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影像化工具,强化各种慢性病的预防和卫生知识,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二是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活动,社区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针对重点人群、不同类型患者,和社区人群的心理、年龄、职业等特点,通过培训、讲座、版面宣传、健康咨询、社区义诊、跳保健操、编唱慢性病防治知识歌曲、开展慢性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慢性病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危害,干预和矫正有害健康的行为。

3.5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由患者向社区全居民转变、工作职责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由坐堂行向送医上门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城乡社区要大力培育由社工、义工、全科服务团队组成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筛查,以提高慢性病患者发现率。同时,应对筛查结果进行分类管理,锁定高危人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态管理,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靖康宁,刘佳,罗世坤,等.重庆市中梁山社区主要慢性病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1):1284.

[2]苏玲玲,李士雪.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7,5(6):5.

[3]张全红,贾利高,张俊超,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