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

旅游资源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旅游资源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旅游资源管理

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是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准确认识、合理规划与利用基础上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一直以来深受到旅游业界的关注。尽管国标的出台为我国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和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依据,然而作为技术性的《标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学术界对现有体系存在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评价要素覆盖不够全面,对游客主体评价的参与不多,因子的赋值不够合理,过于简单的等级划分等”[1],因此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以国标为基础进行改进,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旅游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基本路径。本文基于已有相关研究,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经济价值体现、要素值测算等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政府和开发商投资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促进旅游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属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要对旅游资源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首先要能精准地认识什么是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2]目前,国际上对旅游资源没有统一的定义。旅游界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等同于吸引物;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产品;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让人们产生兴趣并为之消费的资源才是旅游资源。总体来说,研究者们认为研究旅游资源应以市场作为出发点,着眼大旅游。国标《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可见,旅游者是决定资源能否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主体,旅游资源的认定是与市场紧密相关的,脱离了市场而存在的旅游资源,即“唯资源论”,对旅游来讲,价值甚微。

2.旅游资源的价值属性所谓资源,即对人类可以利用并产生一定功能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总称。资源具有的价值可能包含文化、科学、效用等方面。然而并不是所有资源都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就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离开吸引力,旅游资源就不能称之为旅游资源了。这个本质属性根源于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的有用性和基础性,旅游资源能够从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旅游资源价值与其他资源价值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对人产生了吸引,是否由此引发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价值评定的目的及意义旅游资源评价,实质上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它是旅游规划的前提。因为只有当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备了一定价值,才可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在实际运用中,也是依托评价结果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规划和管理。评定其价值,主要是为政府和开发商投资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贡献,使旅游资源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二、现行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基础2003年,国家旅游局在1992年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基础上做了一定修改,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院共同合作制定了现行的《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这间接要求旅游资源评价要为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完善旅游发展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旅游发展政策的更新,同时要求旅游规划和资源评价进行更新。为了适应国家新政策与新时代要求,对现行旅游资源评价做出变革迫在眉睫。

2.现行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和指标构成目前国标所采用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4]。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评价的重点是资源本身的品质评价,即资源要素价值部分,有5个评价因子共85分,具体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该评价体系赋予资源品质方面很大的比重,尤其是“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和“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两者所占分值极高。因此,一些极具历史价值或者自然完整性高的旅游资源的评价值会很高。而那些区位条件好,易于开发和吸引游客,能够带来持续经济增长的旅游资源的评价值则会相对较低。

继续阅读

生态旅游

一、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负责的、不干扰自然区域的旅游,其目的是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促进自然保护,并通过旅游使旅游区域的居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获益。其主要特点:

1、具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特性。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有利于人们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旅游区群众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2、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游客参与生态旅游的动机多为享受和了解自然,人们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了与自然的交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生态旅游与高国民素质相关连。体现的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普及教育于一体,需要依靠科学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旅游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生态旅游一方面强调旅游对象是自然景物和原始景观,另一方面强调旅游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生态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人们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旅游经济的开发,确保旅游话动的开展不会超越旅游接待地区目前和未来的接待能力。因此它要求各级政府和旅游规划者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旅游地的生态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和规划旅游地,做到旅游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的结合,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一种“无污染的产业”。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175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8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26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继续阅读

红色旅游监管问题和决策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其精神指导下,我国红色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红色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认为,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其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不当而致。研究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旅游管理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继续阅读

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整合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追求健康,崇尚休闲,以运动、休闲为主的体育旅游形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应对这种需求,各地积极开发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成为很多地方政府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市场角度来看,当前体育旅游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尤其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机制脱节,使得在体育旅游资源供给方面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更没有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表现在无论是在供应量、供应层次、发展水平上都很欠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育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从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发展当地体育旅游经济出发,深入分析当前体育旅游现状,积极寻求体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

1当前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状况

发展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在于地理环境和地貌的特色,从总体来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各种气候并存,山川湖泊较多,可以说我国蕴藏有发展体育旅游的丰富自然资源,很适宜发展体育旅游项目。但也应当看到,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也存在自然条件和发展因素上的诸多劣势,具体表现在:

(1)中国体育旅游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不均衡。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发展,是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在建国初期,国家贫穷落后,人民生活困苦,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健康和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讲究健康、崇尚运动逐渐被人们重视和追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各种经济实体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体育旅游的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在我国体育事业大发展的条件下,在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的发展环境中,很多地方的体育旅游开发逐渐兴起。因此,我国体育旅游起步于改革开放后,发展较晚,各地发展严重不平衡,表现为京津、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旅游开发较早,发展超前,而很多内陆地区和偏远地区发展体育旅游较晚,体育旅游开发不足。

(2)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分散,整体开发不足。发展体育旅游要依赖于一定的体育自然资源,凭借具有高山、湖泊、水域以及特色地貌自然环境。从我国基本的地理自然环境看,这种发展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相对集中于一些沿海发达省份、偏远地区,而内地资源相对较少。尤其是处于边远地区的省份、地区,由于其经济不发达,缺乏开展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无力进行体育旅游自然资源进行配套建设和整体开发,所以,这些地区的丰富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往往缺乏交通条件、管理条件、宣传条件等配套条件而不得不白白闲置,造成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实际浪费。

(3)体育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产品缺乏特色。在很多局部地区,虽然发展了体育旅游,但是由于对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处于浅显的层次,没能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深度挖掘、开发,致使这些地区的体育旅游项目大众化,没有体现地方的特殊,没有发挥地方的体育旅游优势,在体育旅游产品上品种单一,类型较少,缺乏产品包装与推介,使得当地体育旅游形不成优势,不能对游客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谈不上体育旅游项目创出名牌,造出较好的声势。

(4)体育旅游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市场开拓。当前,很多政府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管理还采用传统的思想,认为资源、土地是国家的,要么应当公益化,要么应当实行政府部门管理。所以,缺乏用市场化的手段,采取实体经营的方式,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管理、开发。尤其没有制定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缺乏社会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在政府部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力量进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只能是开发程度低,机制僵化,体育旅游的经营和生产缺乏应有的市场经济活力。

(5)体育旅游设施有待完善,相关产业链条应当同步发展。体育旅游的发展不是单方面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问题,而很多地方的体育旅游资源发展,没有注重从地方经济的真挑剔协调发展关系中,加强体育旅游相关设施的建设,开发思维狭隘,缺乏对相关的交通、餐饮、住房等相关基本产业的建设,没有从体育旅游所关联的产业链条同步、配套、协调发展中,实现整体开发,总体布局,从而影响到体育旅游的真正发展。

继续阅读

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研究

摘要:利用Mapinfo软件,结合西江千户苗寨的资源特点,有效整合当地旅游资源信息,将旅游资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输入Mapinfo,建立西江千户苗寨资源数据库,从而为相关政府部门、基层管理人员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等功能,尤其为政府部门在土地利用及规划方面提供指引,并辅助其进行管理.

关键词:Mapinfo;西江千户苗寨;数据库;旅游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1].它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模型、人员五部分组成,具有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的基本功能,在国土监测、资源管理、灾害评估、商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用于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MapInfo软件属于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产品之一,是一种数据可视化、信息地图化的桌面解决方案.它能完成空间数据的输入与编辑、空间数据的查询与显示、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空间分析和图形的输出等基本操作.本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对村域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技术进行初步探索,为今后的乡村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升级和优化提供基础的数据准备;同时为今后开展“智慧西江千户苗寨”工程提供数据仓库的职能.

1研究区概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它的纬度位置约处于26.498622度,经度位置约处于108.180502度,向西北方向约39km为州府凯里市,向西南方向约37km为雷山县城,向西约220km为省会贵阳;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气候宜人.西江有1250多户,5600多人,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徒的主要集结地;它的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是一个保存苗族原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演变历史和苗族文化沉淀其精华的首选之地;苗寨被誉为苗族文化艺术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2空间数据库建库原则

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库的需要.为了村域旅游资源数据共享,就必须先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然而村域旅游资源数据与一般以的基础地理数据并不相同,在数据规范化时须有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在基础地理要素及属性数据标准方面,要拥有完整的基础地理底图,及反应属性数据在西江内的分布情况;在属性数据标准化方面,尽量使用行业标准,这样便于实现数据的通用和共享;其次,所建数据库需有利于数据库的更新和数据库的管理,空间数据之间、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它们的修改、删除、更新变成一个联动的过程;再次,空间要素和属性数据的规范和结构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相对稳定性,即以各数据最稳定的特征和属性为基础,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3空间数据库建库的方法及步骤

继续阅读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民俗文化论文

1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1.1民俗文化概念及文化生态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下形成的人与环境互动的风俗传统。从文化资源的整体来看,民俗文化是展现地域风采、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民俗学视角来探讨民俗文化,主要从其构成要素来分析,一方面民俗文化是对传统物质文化生活的传承,比如某一民族区域的生产、生活习俗、衣食住行特点等;另一方面是对民族社会生活的传承,主要包括民族区域内的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习俗、家族文化、语言艺术及游艺竞技习俗等内容。民俗文化旅游是对文化旅游的深化和发展,对其定义和阐述尚未获得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民俗”与“旅游”的结缘上,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载体的旅游活动;民俗文化旅游是借助于民俗来开展旅游项目,并将某区域的民俗事象和风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一步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并将其鲜明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呈现给游客,以增强其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以某特定区域民俗事象为资源来吸引异地游客从事体验和观赏活动的总和;民俗文化旅游是建立在特定区域民族文化传统风俗资源基础上,以保护和开发旅游产品为主要方式,并以展现地方民族性风俗为主要标志的旅游产业。从广义来看,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民俗与文化的统一体,既要强调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又要开发民俗文化资源。随着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的日益突显,民俗文化旅游的生态性特征更是受到普遍的关注。藉于民俗旅游、生态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俗、文化、环境、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将民俗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融合,从而构成以文化为核心,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生态和谐,从而实现对地域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

1.2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并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得以传承。民俗文化在逐渐被抛离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下,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并在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下,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产品,在越发需要给予保护的生存空间里,尊重和延续原生民族的有形、无形文化,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生态化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借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双重目标的新型旅游模式,既能够满足游客对地域性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又能够实现对民族区域自然和生态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民俗文化旅游将民俗文化的整合与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增强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品质,从而为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构建成双赢局面。

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势头也是显著的。特别是基于民族区域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山西民俗文化旅游、江西民俗文化旅游、内蒙民俗文化旅游、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等资源的开发,更是将民俗文化旅游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在展现民族文化风采、弘扬民族文化上,其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我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既能够满足游客对文化空间“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需求,又能够从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模式上逐渐形成了民俗观赏、民俗活动、民俗商品、民俗服务四大类型,并从民俗文化资源基地建设到产品服务包装、设计,以及民俗文化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继续阅读

旅游经济管理研究

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构建的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等经济活动,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循环经济提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应当主要依靠人的智力来推动科技进步,合理的循环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并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非和谐”行为,力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相辅。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有一个“3R”原则需要遵循,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它所要求的并不只是资源的简单循环利用,它最根本的目标是在经济活动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并要求制定相应的合理的资源开发计划及保护措施,并尽可能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尽量避免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2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

旅游经济管理涉及财政、物价、交通等许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许多方面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引、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旅游行业内存在主管部门职能不明确、行权薄弱、执行力差、执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旅游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旅游环境的有效改善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也间接降低了旅游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效率。

2.2旅游经费投入不合理,旅游基本设施的落后

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我国对旅游管理方面及各项设施的投入不合理,导致旅游设施的不全与落后,造成旅游经济管理许多方面的无意义重复与滞后,许多天然优良旅游资源遭到严重浪费和闲置,旅游设施不配套与景区环境和现代旅游的发展不协调,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迟滞,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旅游经济开发,以致经济与环境的恶性此消彼长,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

2.3缺乏长远的旅游经济发展眼光,地区旅游开发不合理

继续阅读

森林旅游资源

摘要:森林是现今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我国森林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到经营机制的限制,森林旅游业,尤其是地方性的森林旅游业发展出现了重重阻碍。本文从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着手,对经营权市场化过程中涉及的双方权利义务、资源定价、程序等进行了有益地探讨。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价格程序

自1982年我国第一处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批准建立至今,我国共有森林公园1540处,其家森林公园503处。自1990年始,我国森林旅游人数每年都保持30%的高增长率。①2002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森林旅游人数达到1.1亿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收入37亿元,森林旅游综合产值达850亿元。全国已涌现出张家界、千岛湖、太白山、瓦屋山等一批旅游收入超千万、上亿元的国家森林公园,成为了带动当地旅游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龙头产业。②

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指对森林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用益物权。广义的经营权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已进行一定程度开发或投入的的森林(主要表现为已建成的森林公园)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直接称为森林(或森林公园)经营权;另一种是对未来进行开发或投入的状态的森林(也即拟建的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可称为狭义的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但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经营权都是在资源国家所有下的占有权、在合同约束下资源的使用权和部分的收益权,以及受到严格限制的资源处置权的结合。

一、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权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法律性质上看,森林资源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森林旅游是生态旅游中最典型的一种,作为近十年来旅游业兴起的全新领域,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有巨大的力,但如开发不当,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从人类理性上讲,均能认识到森林旅游必须以生态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并非纯粹地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森林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必须包括当地居民和当地经济、未来居民和未来经济,这也就是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的特别之处。

我国《宪法》是从物权的角度对森林资源的属性进行明确的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我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依据宪法对森林资源的归属做出了具体规定。我国的森林旅游绝大多数也就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的十多年的发展,固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各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日益体现。

首先,由于森林旅游开发的投资大、回收慢,各级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已是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多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而林业部门自身对森林公园的投入能力也相当有限,原有的体制也无法从市场上吸收资本进入,这就造成大批森林公园设施落后,对环境的维护、文化遗迹的修缮保护显得力不从心,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这制约森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