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林业信息工程范文

林业信息工程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林业信息工程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林业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逐渐成为了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技术进行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以创建出高效、安全的医院管理方法,进而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可以给当前的医院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种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技术,有助于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使医院的临床医学、科研教学、人才发展、绩效考核以及审计监察等管理工作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主要从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医疗管理决策以及智能化绩效考核三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内部行政效率,并为医院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医院管理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医院的正常运转受到了医院中各类资源的影响。2010年开始,我国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要全面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整合原有的HIS系统、PACS,LIS系统,以为医疗数据统计和绩效考核等提供有效依据和技术支撑。

2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运作内容

2.1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

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主要通过对医院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起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数据管理模型,表现方式可以为报表、图形、应用主题等,为医院的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提供有效依据,进而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电子化数据统计建立在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以及数据仓库等技术来大规模的采集、整理、分析数据。主要实现方法有三种:(1)在原数据的基础上,对医院各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整合。(2)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处理,技术要求要遵循数据仓库规范;业务要求遵循卫生部门制定的各项数据标准;按照实际需求,构建各类应用主题,对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充分利用,并展示成图形和报表等形式,以提供更加直观、精细的内容给医院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等。(3)将医院病案首页作为基础数据,将急诊室、观察室、手术室以及家庭病房等各类医疗统计数据进行融合,构建基础统计数据库,诊断标准为CM-3、ICD-10和肿瘤码等。

继续阅读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改造升级与构建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动态培训

1引言

智能制造2020口号下的今天,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广阔的就业潜力以及巨大的产业能动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体系较为落后,知识点部署模式较为理论化,尤其是在智能底层软硬件技术和核心元器的发展运用领域停歇不前。以至于行业内相关研究方向缺乏相应人才导致了“产、学、研”框架下的失调。所以传统的教学培养机制应当与时俱进在面向新经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造方面应大刀阔斧的前景。而对于传统知识点构件应当进行谨慎升级,以市场架构下的动态培养机制全面培养通用性人才。本文以笔者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研究背景为框架,以面向新经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造升级及动态培养机制的构建探究为时代命题,展开相关探讨,为同行提供建设性优化意见。

2主动适应新工科的理念和需求

背景下的新经济和新行业,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学科、专业的“新结构”结合传统工程,探索和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培训大量的新的和新兴的工程科技人才,积极调整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发一个跨复合应用程序类型。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树立创新、综合、全周期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经济、新产业的需求、认识和研究是新工程建设的前提。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和专业壁垒,以及适应当前和未来电子信息和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的传统课程体系,促进电子信息的发展。各专业交叉融合,推进现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产业改革和新、旧产业新面貌,支持传统产业,在服务新业态的同时,根据工程人才的素质和谋划未来的能力,确定为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在新兴产业调整的基础上,建立了工程教育转型升级的供给机制。

3建立面向新经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改造升级及动态培养机制基础课程的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如何建立面向新经济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造升级及动态培养机制,首先要明确新经济市场环境下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市场瞬息万变,其需求性往往是动态的,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循规蹈矩,在不违背基础课程知识点教学框架下进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其中在基于现场工程问题解决为目标下进行学术能动性调动,充分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

3.1建立基于现场的培养大纲

继续阅读

农业科技创新意见

(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为加大“科教兴冀”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性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但是,目前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农业结构不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等突出问题,仍影响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投入偏少、农业科技组织化程度低等,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增强发展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具体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把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逐步把企业引向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到2010年的总体目标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成一批创新实力较强的农业科研基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开发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建立起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势学科技术带头人,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骨干团队。

三、重点任务(一)围绕贯彻落实《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冀政〔*〕43号),认真做好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重大专项实施。“十一五”期间,在农业领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富民工程、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河北太行山星火产业带建设等专项。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任务、目标,加大组织实施力度。(二)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加强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重点支持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三)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现有4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扶持,扩充建设内容,完善运行机制,推动升级进位。以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为基础,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省内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机构,建设农业科技基础资源和信息资源数据库及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集成应用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四)搭建产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每个省内农业高校和省级科研院所要与1-2个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科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创新、转化平台,加强农业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进程。(五)建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整合省、市两级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结合,在坝上、山区、滨海滩涂、低平原、山前平原和城郊地区等不同生产、生态类型区,建立一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转化中心,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六)实施林业重点科技工程,加快林业科技进步。围绕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林木良种选育与生物技术应用、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经营、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林业标准化等方面,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和规模化产业技术集成配套示范。到2010年,良种基地供种率达到80%,制定、修订林果技术标准100项,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1500万亩,建设10个国家和省级林业科技示范县,10个省级林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七)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带动以农村为单元的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向“一村一品”发展,到2010年,实现每2-3个乡拥有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场。推进农业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在现有5个国家级、38个省级农业引智成果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再建5个国家级、11个省级、20个市级农业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力。继续补充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加速农业信息化进程,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数据库,重点建设多媒体远程诊断系统,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传播站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用市场的办法开展合作,建设服务于产业的农业科技传播站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载体,“十一五”期间,命名省级农业科技传播站100个。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速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选派形式,找准最佳结合点,不断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四、主要措施(一)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规划指导。建立农、科、教结合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研究、开发、项目实施,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强政府责任,强化社会监督。(二)深化产学研结合。制定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推进企业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开展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和多边技术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服务。(三)加快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队伍建设。加大“燕赵学者计划”、“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力度,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组织农民企业家到国外培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给予稳定支持和重奖。(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出占政府科技投入的比重,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推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五)创新农业科研工作管理。完善科技评估和公众监督机制,积极推行农业项目专家论证评审制、科技人员与项目承担单位双向选择制、课题责任制、重点项目招标制、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制等多种有效管理方式,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和管理过程的透明度。

继续阅读

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影响

摘要:

以浙江省庆元县2010—2013年林权抵押贷款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重点分析了庆元县2010—2013年4年间林权抵押贷款数量变化,金融机构的性质、参与度及贷款数据结构;农户贷款用途、年龄等个人特征对抵押贷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参与金融机构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参与信贷行为农户的年龄集中在35~55岁之间、贷款的用途对林农的信贷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

林权抵押;借贷行为;庆元县

随着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产权明晰化界定基本实现。而《林权证》的颁发使得林权具有了稳定性和法律性,林权抵押贷款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得以落地,并在缓解农户林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盘活森林资源、促进农户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

关于林权抵押贷款,国内不少学者围绕林权抵押贷款问题从法律政策和技术多层面上开展了相关理论研究。韩立达等[2]分析了我国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林农角度提出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建议,并从林权抵押贷款参与主体的角度提出了5种贷款模式;夏云娇等[3]等从林权抵押贷款的法律问题方面做探析,认为评估登记不规范,抵押权实现难等法律问题正制约着林权抵押贷款的健康运行;陈玲芳[4]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林业融资成本问题,提出需要在融资方式上进行创新;肖建中[5]对浙江省丽水市的林权制度改革与抵押贷款的政策进行分析;李莉等[6]对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的借贷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参与金融机构与农户的行为特征;陆燕元等[7]从林权抵押贷款的法规制度风险、资产评估风险、资产保全风险及资产处置风险等角度揭示林权抵押贷款的金融风险生成机理;石道金等[8]分析影响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行为的各种因素;曾维忠[9]从农户林业生产性融资需求的视角,通过计量方法分析发现农户受教育年限、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有显著影响;韩国康[10]总结林权抵押贷款的意义在于激活林业生产要素、兴林富民,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找到结合点。

现有的文献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宏观政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角度,以定性研究为主,基于金融机构和农户实际行为的微观数据定量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根据庆元县“林权IC卡”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实践,从浙江省林权一卡通系统[11]抽取数据按贷款数量、金融机构参与度和农户个人特征等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林权抵押贷款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拓宽林权抵押贷款惠及面提供对策。

1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继续阅读

乡村信息工程建造意见

为了加快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通信支撑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移动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实现行政村移动信号100%覆盖,加快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了更好地促进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政府支持、行业推动、条块结合、社会促进的工作机制,使这项工程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桥梁工程”,成为服务“三农”、改变落后地区面貌的“民心工程”,成为促进农村通信发展的“信息工程”。

二、工作目标

(一)加快移动网络工程建设,实现行政村移动信号100%覆盖。到年底,我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移动电话,村通移动电话率达到100%。

(二)借助移动公司的“农信通”平台,拓展农村移动信息化工作。到年底,全市建成25个农村示范镇、70个农村示范村,部署1000台农村信息机,让12万农村移动用户享受“农信通”服务。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是有效改变我市农村通信落后状况,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移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

继续阅读

农业信息全覆盖通知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打造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扩大网上市场营销,加快智能农业建设,创新农技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对农业决策指挥、农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政策法规宣传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末,形成以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柱,县(区)“两电一信”(电脑网站、“”三农服务热线、短信)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镇村“信息服务站点”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视频监控农业生产基地400个以上,服务高性能农业机械10万台,网上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

二、建设内容

(一)加强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1.建设惠农短信系统。依托省农委农业信息中心惠农短信发送平台,市、县共同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全面采集农业市场主体和农业系统人员相关信息。建立分工明确的专家和综合信息员队伍,健全短信采集、编辑、发送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十二五”末,用户数据库规模达到5万人,综合信息员队伍达到1000人。话交流。积极做好“”热线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农户与热线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每年接待群众咨询5万人次以上。

3.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农业、广电、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设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实现热线电话、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电脑网站“四电合一”。推进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视频节目库建设。通过广泛宣传、经费补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点播农业视频节目,实行免费收看。“十二五”末,建成十二大类涵盖农业各个方面的农业电视点播系统。

4.建设农机信息服务平台。由农机部门牵头,有关通信部门配合,建设市、县(区)两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区)总平台和分平台实行分级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农机数据库建设,强化基础资料管理,实现实时指挥调度、实时展示农机运行状态以及实时监控等农机管理目标,同时为广大农机手提供农机法规政策、跨区作业、维修保养、行业动态、安全监理和天气变化等优质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全市农机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强化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以涉农主体网上宣传和农产品网上营销为主要任务,推进“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和“天下粮缘网”建设。

继续阅读

互联网+商务网站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立足“互联网+森林生态旅游”背景,对森林生态旅游企业商务网站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从快捷性、渗透性、可持续性等网络旅游的特点进行介绍,进而对新形势下森林生态旅游企业商务网站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进商务网站建设路径的优化进行了全面探索,这对于加快森林生态旅游企业发展建设,更好地服务广大旅游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木材;“互联网+”;森林生态旅游;商务网站;建设路径

2014年提出的“互联网+”发展理念,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拓宽了森林旅游的发展途径,满足了广大旅游者对森林旅游的期待,加快了森林旅游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森林生态旅游商务网站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互联网+”发展的模式催生了“互联网+森林生态旅游”,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网站建设技术已无法满足网络旅游发展需求,商务网站建设技术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商务网站的安全性,也降低了商务网站的针对性、覆盖面[1]。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森林生态旅游”模式下的商务网站建设路径进行全面分析与深入研究。实践证明,通过加快商务网站建设,可以更好地宣传推介森林生态旅游企业,有助于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对于加快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旅游的特点分析

网络旅游,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具有快捷性、高渗透性、可持续性和外部经济性4大特点。

1.1快捷性

在“互联网+”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森林生态旅游行为通过网络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家、地域之间的限制,让人们在旅游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森林旅游的发展,更是将各地的人们紧密地融入到森林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高速度,也使得网络旅游在发展上更加的迅速。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旅游的发展趋势从以往特别重视设计感与质量,逐步向速率需求转变。空间因素对于森林旅游的影响在逐步降低,因此加快旅游市场各元素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助于发挥森林旅游的纽带作用。

1.2高渗透性

继续阅读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研究

摘要: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组织实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资产评价指标、建库及试点试验的结论进行了阐述,为全面开展审计工作积累经验。

关键词:生态文明;离任审计;地理国情普查

引言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此之前只有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纳入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全新的举措。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引入,将促使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进行重大决定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但是自然资源和经济有本质不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法来评估量化自然资源资产。目前已经有多省明确要“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监测成果、基础测绘成果开展审计,探索新的技术方法与传统审计方法相结合技术方法和工作模式,通过对数据问题的核查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规范有效、符合地方实际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技术方法”。

1工作目标

按照“摸清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界定责任、探索经验”的总体工作思路,掌握被审计领导干部(以下称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对所辖地区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履职以及效果情况;基本摸清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含数量和质量,下同)的变化情况,对上级下达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任务的完成情况;查找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的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严重损毁自然资源资产的典型问题;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组织实施方式和方法,形成相对成熟、符合黑龙江省实际的审计规范,有效保障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2自然资源资产评价指标

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进行审计是审计工作试点的重点,主要是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探索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对象进行细划分层,形成评价指标。1)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耕地保有量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指标、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地量等评价指标。2)森林资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评价指标。3)水资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总量、水土流失面积率等指标。4)草场(草原、湿地)资源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湿地保有量、沙化面积、草原保有量、草原保护管理能力状况等评价指标。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