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

林业科技创新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推进延边林业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理顺和完善科技和产业体系

目前大多县级林业部门科技和产业机构分立,职能分离,不利于林业科技和产业工作的互动响应和协调发展。建议合理设置机构,统筹安排林业科技和产业的工作。

2调整科技创新思路

应紧紧围绕林业产业发展这个中心,推进科技工作定位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推广为主的战略转变,顺应新形势下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3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科技创新

应遵循“突出重点、集中突破”的原则,顺应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导向,紧扣林业发展实际,围绕森林培育、林产工业、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选题立项,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和促进林业技术进步。

4注重科技推广立项产业化效益

科技推广所依托的科技成果要先进、成熟、实用,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和应用价值,市场前景看好。通过科技推广,提高产业项目的科技含量。

5注重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的结合

应组织和引导林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搞好产品升级换代,注重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的有机结合,提高林业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6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在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同一般科技创新产生的效益相比要低。因此,仅仅依赖于技术来实现林业同市场的发展的速度是缓慢的。对此,可以通过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提供技术集成、工艺改造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技术服务中心主要包括资讯和技术服务以及投资等工作内容,可以由林业部门或者科研机构和高校来组织。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实现林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以及其他服务支持。

2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不合理的林业资源配置,山西孝义的林业科技创新效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因而,由科研机构高校组织建立基础研究基地,在增加总体投入,尤其是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实现基础研究、科技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合理配置。

3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山西孝义目前的现状,数字化林业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林业调查上通过遥感技术进行监测,通过卫星计算机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林业调查和动态监测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此外,在依据森林火灾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下,通过计算机统计预算能够对森林火灾的等级加以预报。在使用全球定位系统下对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的监测,实现了林业管理现代化发展。

4培养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林业科技创新过程的人才支撑,科技队伍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增加能够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顺利发展。可通过进行实验室建设,组织课题以及选拨人员进修等方式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创新团队的建设力度。这也是林业科技创新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山西孝义重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建立林业科学家团队,对林业科技的关键领域进行突破。对于高校林业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对其的培养,实现学科和人才的协调发展,为林业科技创新储备人才。

5结论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1.1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4结语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林业;科技创新;技术;生态;木材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23-02

具有高投入、高潜能、高竞争、高智力、高效益等特点的林业科技创新,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主要是指建立在牧业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林业新技术”运用推广的过程。将当今先进成熟的高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利用、乱砍滥伐,即使推出了退耕还林、绿化造林、天保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仍严重不足,人均森林蓄积量9.42m3,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3公顷,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22%,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20%。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同发达国家、世界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另外,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致使林业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林木抚育、林木生产,还是林木加工等,其生产力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然而,据测算,我国目前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39.1%,低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与林业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差距更大。再加上各国对原木出口的限制越来越严格,使得我国木材及林产品供给问题十分突出。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林业既面临着难逢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林业科技创新具有改造传统林业,推动林业生产力发展,促进林业由量变上升到质变,提高林业发展速度的功效,同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和“市场波动”给林民增收、林业增效带来的巨大风险,有助于实现林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林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行林业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木材自给率和综合利用率,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大力加强林业科技创新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1 突出重点领域

1)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培育高产、多抗、优质的优良林木新品种,以此丰富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种质材料;

2)森林生物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在有效防止林业生物遗传资源流失的同时,加强森林生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进一步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管理;

3)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防沙治沙、重大森林病虫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

4)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发展高效生态恢复和利用技术、高效生物生产和利用技术,以此加大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产速生抗病虫害良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5)数字林业科技工程方面:应针对林业数字化管理薄弱的问题,大力研究推广高效的林业信息管理技术、调查规划技术,建设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的数字林业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采集、综合监测等方面研究。

2.2 完善科技体系

1)建立推广机构

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省、地、县、乡)一体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林业合作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加强林业名、优、稀、特品种推广示范、引种。

2)建立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生态―经济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示范点以及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为林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建立服务中心

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可通过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林业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林业科技骨干和新型林农。

3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3.1 切实加强领导

要切实加大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技创新的思想落实、投入落实、政策落实、组织落实以及措施落实。因此,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进而把推进林业科技进步作为战略措施贯穿一切林业和生态建设全过程,从投入、政策和规划上保持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2 坚持自主创新

真正意义上的林业自主创新,就是把林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地结合。为此,应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力度的投入,重点解决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及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等问题,并着重突破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在林业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更多地发明生物制剂、植物新品种、林产加工业等领域的专利。

3.3 合理引进吸收

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要“闭门造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明多元化趋势的引导下,根据我国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需求,在广泛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积极探索引进技术新模式,力求尽快转化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发明专利、植物新材料和新品种,进而大力提高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

4 结论

总之,在建设现代林业进程中,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清醒认识林业科技发展与现实需求之间差距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林业科技创新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不断推进我国的林业科技工作和林业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宋卫平,钱洪涛,秦建强.宜兴林业科技创新的途径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05(17).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业科技;创新;探讨

技术创新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支撑和推动力,只有制度、组织等的创新,而没有技术的创新,林业产业化经营只能在低层面上重复,只有通过创造性的思维、研究、发明、设计和制造,将各种资源有效的组合起来,才能将资源潜能转变为现实产品成效益,林业产业化才能在不断提高的层次上得到较快发展。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两个主要方面。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主要是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设备、新的产品以及市场的开发等内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但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更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组织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使技术创新更符合林业产业化实际,并能将创新成果应用于林业产业化经营。

以科技为先导,走产学研、林科教结合之路,既是林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 科技创新主体的确定

自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并将其形成创新理论以来,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技术创新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理论和设计思想的“商业化”。尽管目前对技术创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我认为,所谓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新的技术(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方法)在生产等领域的运用过程。

林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产业化的重要驱动力,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即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和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林业企业技术创新是指某一单一林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过程,而林业产业技术创新则是指某一类技术创新活动。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是以林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基础和主体的,但它并不仅仅只是某个产业中不同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简单叠加,而是同一产业中多个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有机结合与扩散。这种有机结合与扩散的结果,表现出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和群体化,并由此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实现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源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包括了企业研究机构),创新技术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有效链接的是政府及有关中介组织。因此,林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林业企业,但技术创新体系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等为技术创新而合作组成的“科技共同体”。当然,从创造新技术到应用于企业.需要技术本身的适用性,但更需要体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2 林业自主科技创新的目标和重点

在林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实施系统创新战略。即在林业科技创新中应注重改革、创新和发展协调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创新主体和需求主体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系统化;林、科、教、产、学、研结合化;科技、经济和社会紧密化。系统创新应把科技和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并将科技投入视为生产性投入,从而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林业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强化林业科技的竞争力,促进林业科技健康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大幅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自主科技创新平台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短板。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生态效益监测、服务功能评估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积极探索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服务平台,大幅度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3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3.1 更新观念,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基石,技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各项措施的采取,但首先应是观念的更新。破除过去计划经济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破除自我封闭运行的观念,树立开放式、社会化生产观念;改革传统林业生产方式,树立以科技为先导的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传统思维定势改变,才能有创新发展的意识。

3.2 适应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求,明确技术开发重点。林业技术创新要符合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科技开发的重点应是:现有林保护经营技术、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开发、各种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非林非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研究等方面。

3.3 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在目前林业企业经济比较危困,企业无力对科技创新有更大投入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力度,金融部门采取优惠措施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注入资金,以扶持林业企业科技开发活动。

企业对投入资金要进行合理配置,将投入资金真正用于急需的科拉开发项目中去。对于人才投入,一是林业企业采取优厚待遇吸引所需人才,同时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二是“借鸡生蛋”,聘用高校、科研部门专家到本企业进行科技开发。

3.4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增强技术输送功能。中介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供方和技术的用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及活动。林业科技创新落后,不能不说与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是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中介服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和信息,进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各种硬件服务。因此,建立的中介服务体系应包括:①对科技成果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工程化和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如技术开发中心等;②为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供信息和解决办法的咨询服务,如创新咨询公司等;③进行各类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技术推广中心;④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备等硬件服务,如高科技园区等。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服务,都要向着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并且各服务机构进行有机协调和联系,以提高整体服务效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5 林科教相结合。林科教相结合既是使科技成果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林业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林业产业化的重要内涵。林科教结合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科研院所、高校与林业生产企业长期合作攻关形式,院所、高校针对林业企业招标进行技术承包形式,为林业企业培训人才方式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重要的是要面向企业生产实际,解决企业关键的技术问题。并且对科技成果实行按市场原则有偿转让,发挥其扩散效应,一方面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7篇

林业档案管理是林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整个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林业档案工作是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历史的基地。林业档案室的基本社会职能是服务林业、服务社会、保存历史,着眼未来,强化服务,丰富馆藏是林业档案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二、林业科技档案工作资料收集的范畴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让林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资源。既要体现林业信息的情报价值,又要发挥林业档案的历史凭证作用,要实行林业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并重,对林业科技档案的人员编制、管理体制、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规定,均要归入档案,以保证林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准确完整的档案资料。

三、依法治档,依法兴档

林业科技档案必须以行政执法的手段来保证“档案法”的实施。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是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指导、确认、处罚、奖励,是在法律法规设定的实施范围内执法,是林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依照林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权限和程度进行的活动。林业科技档案的行政处罚是对违法行为起到威胁作用,执法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对林业科技档案工作中犯错误,而未构成犯罪时,必须做到处罚公正、有法可依、符合法定程序。

四、林业科技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

(一)健全林业基层单位林业档案管

理机制林业科技档案键全,会给林业建设带来诸多方便。相反,如果不重视对档案工作的管理,会给林业事业建设带来不便甚至是损失。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为了增强林业科技档案室的竞争力,需要馆藏特色档案。大量事实证明,必须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规范,重视林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特色档案收集力度。

(二)为林业生产,扩展服务功能提

供保障林业科技室作为专业的档案室,要与社会公共信息建立互联互通关系,要利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加大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力度,增强信息采集能力、加工能力,突破馆藏的局限。使林业档案室不仅对用户能提供客观凭证,而且能提供现行的有序信息。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档案馆进行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时,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授权、要求现行文件进馆的依据、接收现行文件进馆的时限、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等问题上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律、法规存在的冲突。因此,应不断探索与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并选取适当的时机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或重新立法,将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成果合法化。

(四)创新林业科技档案服务机制

创新林业科技档案服务机制,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林业日常工作服务、为公众服务,是林业科技档案部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要使各项服务细致周到,内容与程序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就必须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创新档案服务机制之间的关系。开展档案整理、寄存、抢救、数字化、咨询服务和技术保护业务,密切林业科技档案室与管理、建设、规划各部门的合作关系,扩展面向社会的档案中介服务,同时积极建立“热线联系”渠道和协作网络,主动了解大型活动和重要项目等的建档、利用、开发需求。

(五)强化服务意识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业科技;推广模式

0.前言

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形式的经济体系不断的建立、完善,最终获得不同程度的成绩,在成绩的背后科技的支持是必要条件。在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农业方面国家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林业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才能发展好林业经济成了地方政府所关注的重点。而实现林业科技的创新,其推广模式的创新是眼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的前提。

1.林业科技推广的内涵

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对于提高林业生产者的工作素质,提高林业劳动率,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什么是林业科技推广呢?其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才是眼下人们迫切需要认识的问题。

从某个角度来说,林业科技很好的联系了林业科研工作和林业生产工作,使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联系,促进了两者共同发展。通过林业科技推广将当前最新的林业科研成果及时的送至林业生产者的手中,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应用并对其效果得到验证。此外林业生产者的工作素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从而得到了共赢的目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其实也是林业科研工作的一个延伸。在林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科研成果一方面得到了应用,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林业生产者也可以不断的对科研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在应用中不断的深化科研成果。

2.当前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说随着人们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不断了解,能够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有所认识,并且推广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推广工作的进行,使得林业推广工作不能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深入了解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1对于林业科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之所以当下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的原因还是林业生产者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强,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对于林业建设工作的意义,不能够认识到潜在能量的实际价值,因此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对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也要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只研究,不推广,使得林业科研成果永远局限在实验中,失去了其使用价值。

2.2林业推广的投入不够且推广的体系还不够完善

对于林业推广认识不够是在林业推广工作上的第一个失误点,也是推广工作失败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对于推广工作投入的力度不够以及推广体系本身不够完善也是主要的阻碍之一。当前思南县林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的确得到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所投入的力度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推广面不大,推广的途径没有完全打开,推广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筛选。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部分也源于当前的推广体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所存在的体系也仅仅只是一个雏形,不能达到推广的实际要求。

2.3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生产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中,单一的推广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之间构成一定的联系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目前多存在的问题就是推广工作和实际的生产工作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这使得推广没效果,生产没提高。

3.构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如何才能够实现林业科技得到很好的推广是当前人们所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实现林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为了能够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人们的肯定,促进推广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构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是眼下人们所找的突破口。

3.1科工贸一体化

所谓的科工贸一体化指的是在推广的工程中,做到科研、工业生产和贸易交流有机结合的推广。这种推广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林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能够将科研成果和市场贸易与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紧密的结合,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工业生产的过程提出要求,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推广从种植到加工的一条龙技术,使得推广模式能够为多数人所接受。

3.2林科教一体化

建立一种以政府为导向,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林科教一体化模式,统筹兼顾,由点及面。建立林业推广工作示范县,以促进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

3.3社会服务化

推广工作的进行要进一步的保证其与社会的联系,在这种过程中加强推广活动的社会服务化。保证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稳定,健全推广的网络体系,实现服务领域的一步步延伸,由单到综合,由近及远。

3.4生产知识化

新的推广模式中要不断的加强生产过程的强化,保证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化程度能够得到提高,保证生产人员的工作素质能够在推广的过程中实现量的突进。加强林业技术的培训、加强林业生产方式的教学,保证林业生产知识能够与时俱进,防止生产与科研成果之间出现脱节的状况。

4.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推广工作想要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要加强推广模式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密切的注意已经存在的推广模式的实际状况,根据实际的反应情况不断的对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综合各方面信息,结合林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发现,思南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要深化改革,探索出符合市场体制的运行机制。当前推广模式是否合理,可以从其实际的效果来看,而实际效果的好坏则可以从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来看,目前推广服务在与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适应性还不是很高,因此深化这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整合相关的资源,打造相关的推广平台。目前的推广服务模式中,有推广的内容也有推广的对象,但是在实际的推广中效果却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推广平台的利用和开发上存在较多的漏洞,因此下一步整合好相关的资源,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是关键;三是加大投入,科学管理。推广工作在整个科技工作中属于较为重要的环节,该环节的很好进行能够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加大推广的成本,增大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还需要对推广的过程以及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证推广过程中进行。

5.结语

林业经济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做好林业科技的相关推广工作对于林业经济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林业科技推广创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加快我国林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金明.关于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02).

[2]钟艳,谷梅.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中国,2005(08).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9篇

1.1可持续林业生产试验研究一是林业资源生产技术研究:选育优质林木新品系、生产优良种苗;运用生物技术生产二次代谢物、研发药物,开发多用途林产品及商品化平台,提高林产物经济价值。二是林业经营技术研究:进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研究;应用遥测技术评估人工林生产力的空间分布结构;分析伐期经济林对国产木材市场供需及进口替代情形。三是树木健康管理及树木保护研究:研发树木医学新技术、建立树木医疗体系,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建构树木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林场树木类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四是城乡生态维护的研究:探讨混农林经营在不同环境状况下的变异性,建立相关科学基础资料和模式,提供政策参据。五是林产资材多元化技术研发:开发国产木、竹材多元化材料、环境友好型的采运系统,进行高附加价值林产品研发;拟订国产木材规格与品质等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2林场及生物多样性经营利用一是自然资源经营与利用:开发节能与高效率生产技术,有效利用疏伐木资源,并举办采伐作业实务研习;进行造林地不同树种、坡度、林分密度等不同疏伐作业方式研究。二是生态系统监测与经营:研发合成孔径雷达在林场资源调查、崩塌地及防灾监测技术的应用;建构符合MRV要求的林业活动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机制,推估林场碳汇效益;普查林场型湿地分布、复查高海拔草原样区资料、检视气候变迁对生物多样性风险与脆弱度评估及相关调查监测资料。三是野生动物保育与管理:办理野生动物危害程度分级及防治效果成效评估,建立物种管理机制、野生动物疾病监测、风险评估及可行性管理措施;建立入侵种贸易监测及即时预警系统。四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应用:加强野生物保种及基础分类相关研究,持续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及报告系统推动;强化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产业化,活络生物多样性环境教育及科普推广。

2做好林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的保障工作

2.1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是坚持综合开发与集约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资源培育、利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发展山区经济相结合。抓好竹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发展林产品工作。二是坚持林业科技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的原则。林业科技工作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林业产业开发,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生存条件。

2.2搞好林业科技工作人才的培养一是林业部门应有计划地每年对农村基层干部、林业职工和林农进行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培养科技兴林的带头人。二是对现有林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地送到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深造培养。三是加强技术培训。由于基层林业科技工作单位信息闭塞,与林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又较少,希望上级进一步搞好基层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

2.3增加科技投入一是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费的投入,将科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体系。二是要增加林业科技项目后期管理的资金投入,便于实现集约经营,提高项目建设成效。

2.4增强信息沟通要及时编撰先进适用推广技术项目手册并下发。另外,应加强科技推广机构的建设。上级要加大对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的扶持力度,配备比较先进的科研及办公设备,改善科技推广设施,以利于更好地搞好林业科技工作。

2.5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力度继续推行和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责任制,制定激励措施,完善科技推广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强化科技推广服务监督管理职能,把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推上新台阶。

3小结

近30年来,林场与林场利用议题在有关地球可持续未来的各种正式讨论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林场在减缓气候变迁、提供人类发展所必需的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功能。林场和林业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已不言可喻。自从1992年第一届全球环境峰会召开后,世界经济年生产和消费总量已有近3倍的增长。然而,空前的经济成长却可能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可持续性为代价的。若是人类持续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换取经济成长,则这种经济发展是违反可持续的。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林业将会在这一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持续的绿色经济意味着将会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更广泛地应用木竹材于建筑和各类产品的生产之中,在全球的尺度下,木材和木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如果能贯彻实施可持续林场经营的原则,并加重林产品及生态系统服务的比重,全球经济会更加绿色环保。经济越绿色环保,化石燃料的使用就越少,就会将更多的木质材料作为能源;通过更新造林来替代被采伐利用的树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增量将会降低。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林高校 农业科技创新 路径

[作者简介]周晓光(1983- ),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科研管理。(浙江 临安 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农林高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X201204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3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实施“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策略,对农林高校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功能、地位、任务、途径予以明确,这与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历史使命高度吻合。

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各类农业人才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者,是新生产力的推进者,是农业科技知识的拥有者,是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①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社会功能和根本社会价值体现,因此,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是农林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农林高校提出的迫切需求。

1.改革农业高等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农业创新人才。农业高等教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不动摇,将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之中,为农业发展、农村进展、农民增收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的农业科技人才。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发展,单一的应用型专业科技人才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需求。为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农林高校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必须更新观念,深化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林高校需把创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又要注意专业知识的个性化;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抓好课程实习、校外实践、学术交流、学位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基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推广实效,评聘职数向乡镇和生产一线倾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积极发挥农民技术人员示范带动作用,按承担任务量给予相应补助。另一方面,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2.完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强技能农业基层人才。农业基层人才位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一线,应具备较强的技能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而当前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存在层次偏低、人员数量不足、活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推进。高等农业院校除了学历、学位教育之外, 还依托农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资源, 承担着对农业干部和农民培训的重任, 如举办成人教育学院、农民学院, 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农业干部和技术人才。②根据区域“三农”建设的实际需求,依托政府部门的“百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农林高校应坚持农业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基地培训相结合,以提升农民科技水平、实用科技知识普及力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逐渐形成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干部培训、技能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在农业教育培训中,在人员的选择上,要加大技术干部、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土骨干人才、示范户、专业种植大户的培训力度;在培训内容上,以农业实用技术为核心,以农业政策、营销管理、交往礼仪为辅;在培训方式上,应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健全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旨在造就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三懂”新型农民。

3.完善教师成长成才计划,培养高层次农业领军人才。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其中核心在于领军人物。农林高校作为农业领域各类人才的输送地,不仅要输送大批量的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科技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更需要着力于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主要在于研发农业领域的新技术。如果没有领军人物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那么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以及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等都将因缺乏创新驱动力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林高校的教师,并不是专职的技术研究、成果推广人员,而是更多在于结合教学科研的需要开展科技服务,同时有些科研人员想专门从事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工作,苦于缺乏政策保障,这对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都还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农林高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为鼓励有志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推广,实施教师分类培养、个性成长计划,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上设立一定比例的“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型、推广型”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旨在造就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人才。领军人才,以项目以核心,组建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使科研成果和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应用于实际生产,尽快被基层一线推广人员所掌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力求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立足实际、协同创新,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林高校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除肩负着为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以外,还需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实开展科学研究,为有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运用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并获得最高效益的运动过程。③在农林高校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项目是纽带,团队是主体,平台是支撑,三者共同构成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

1.设计“大项目”,凝练农业科技创新方向。项目是连接科技投入与成果产出的主要纽带,也是实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更是农林高校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载体。农林高校需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一方面要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焦点热点问题;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着力于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山区独特的产业或项目来展开,加强“重大项目”的主动设计,凝练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走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化的科技创新路子。加强“大项目”的科学管理,是农林高校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大项目”的管理,农林高校不仅要在前期的申报上狠下工夫,在项目的结题管理上,也要按时进行验收结题,对照原定的目标对项目进行效益评估,强化项目的成果登记,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的有效结合,力争实现“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愿景。

2.组建“大团队”,汇聚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当前,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科学”的时代,科学研究日益趋向综合化、深层化,再加上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型研究领域,依靠单枪匹马进行孤军作战的研究时代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化、集成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农林高校集聚高素质的科研力量,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团队,是有效应对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农林高校科学研究“大团队”的组建上,关键在于选配一名素质好和综合能力强的团队带头人,配置知识结构、年龄梯度、学术层次等均较为合理的团队成员,力争形成智力和知识的合力,实现多学科、跨领域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团体的整体优势。在“大团队”的运行管理上,应充分调动团队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团队运行和管理机制,力争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协调各成员的利益激励机制,促进团队健康可持续运行。在“大团队”的组织文化上,团队成员要解放思想、革新观念,摒除仅“挖井”不“造海”的保守观念,开放合作,在纵向“挖井”的同时,加强横向拓展,突破原先单一的、隔离式的研究方式,将众多口“井”连接成一片“海”,旨在形成有助于“大团队”进入良性循环发展的文化氛围。

3.构筑“大平台”,协同创新破解发展难题。“2011计划”的总体目标,其中一项就是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农林高校以原有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平台为基础,通过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人、财、物”等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确立符合区域发展特色的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大平台”。

三、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高服务农业建设能力

提高服务农业建设的能力,农林高校应变“供给主导”为“需求主导”的应用研发模式,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链,完善法人、团体、专家等各类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挖掘高校这一创新主体的服务潜力,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让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1.实行“需求导向”研发模式,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当前,关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往往强调“产学研”的运行模式,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占据主导,就是高校的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或根据有限的需求信息,对已有的研究课题进行整合,导致取得的研究成果处于转化难、产业化更难的困境。“2011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便是坚持“需求导向”。所谓需求导向的应用研发模式,就是高校直接从行业、企业和其他技术成果需求者那里获得课题,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研发,将取得的研发成果交给需求主体去进行转化和产业化。④需求导向的研发应用模式,与供给主导的研发应用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产学研的合作起点前移到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的统一上,并贯穿于研发的全过程。农林高校在积极培育自主创新成果的同时,应主动出击,瞄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密切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学科与产业、研究与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最终形成良性的闭合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挖掘创新力量服务潜力。在服务农业建设过程中,农林高校不应仅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指导服务层面上,还应扩展到基层农技人才培养、产业规划、技术服务、文化建设等全方位的服务领域。科技特派员在农林高校服务农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输送技术成果的桥梁纽带作用,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实施主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满足“三农”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由政府选拔下派科技特派员,为农民、涉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开展科技创业的一项制度。⑤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然而,随着社会与高校之间交流合作的深层化发展,农林高校提供单一的技术服务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促使科技特派员从个人或是团队,延伸到一个组织,即所谓的“法人科技特派员”。作为个人或团队科技特派员,往往以深入基层、走进农村或企业,以项目、技术咨询等形式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发展,缺乏技术的系统性、理论的前瞻性。农林高校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依靠学科、资源、人才等优势,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地方合作,会更全面、系统性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3.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增强农业科技服务效能。积极服务地方建设,不仅是高校履行历史使命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举措,也是高校借助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随着农林高校服务农业生产发展的规模、领域的不断扩大,除需要有一套激发科技研发人员积极性、规范科技服务行为的长效机制以外,从农林高校自身角度而言,农林院校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应建立健全主要致力于连接高校与地方的枢纽组织,诸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中心”“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现代农业创业管理服务中心”“农林高校驻地方的科技合作促进中心”等机构。关于这些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应组建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和管理团队,向校内联系专家、团队,向校外联系企业、农村,主动探索和把握市场规律,及时捕捉农业市场信息,善于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加强双向互动,畅通合作信息,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领域,为农业科技推广做好服务工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牵线搭桥,促进产学研合作持久深入,继而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

[注释]

①⑤吕火明,李晓,刘宗敏,等.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89,132.

②瞿志印,徐旭晖.高等农业院校在推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优势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8(8):26.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吉林农业;农业信息化;趋势;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近年来的的进展,吉林省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传统农业依然是吉林省农业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吉林省存在农业资源人均不足和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农业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所导致。因此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单位农田产值,加速农业科科技成果应用及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GDP贡献的必经之路。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对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

1 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1.1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趋势

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而每一次的巨大发展都伴随着生产资料的进步。在20世纪70、80年代,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80、90年代则进步为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农业管理。而如今在21世纪,包括生产水平、农村经济水平、农业物资投入、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科技与教育、农村环境等都成为了农业发展的研究方向。无论农业发展如何进步,这其中必定伴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引用,创新型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的普及而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这一全新的生产力,不仅对农业现代化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更对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的整合投入,使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操作自动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伴随信息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

1.2 农业信息化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需要

1.2.1 对于目前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现状,各国纷纷将科技实力的竞争当做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我国建国以来也秉承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各国现代化最为关键之一。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革命正向着信息化转化。在这场农业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农业科技体制的和运行机制的建设,都在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

1.2.2 WTO贸易规则下的国际竞争更加爱激烈,使各国国内市场国际化,这其中也包括农业国际化

在农业国际化的趋势下,各国对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需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有大的提高,这对与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1.2.3 食品安全问题也呈现出国际化的态势

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方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农业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是目前最为广泛的行业。对于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危害的研究还需要时间。我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对于部分国际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的话语权和引进机制,都需要逐步掌握和完善。目前我国科技领域和民间学者对于转基因玉米、黄豆、种子的争议从未停止,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农业现代化,就在于信息的对等。而农业信息化就是要让我们再农业科技领域有话语权,让我们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科技的后盾。

1.3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求吉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只有加快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步伐,才能实现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才能提高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保证吉林省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4 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1.4.1 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几大农业领域里

农业信息化的空间还很大,妥善利用信息技术提对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增进产业附加值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上有着巨大的空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20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使得全国有800多个县700多万农户收益。该系统仅在北京示范区,就使肥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单产提高8%~10%,生产成本降低5%~7%,其中新科技应用对生产的贡献率就达到60%左右。因为信息化不仅简化了流通环节和交易费用,还对市场的风险有了一定可控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4.2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

近几年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增长点少。对于市场信息掌握度的提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农民生产经营有着科学有效地导向作用。农业信息化保证了农业信息的畅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农民直观面对市场,最终从多角度实现增收。

2 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虽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占GDP比重很大,但是与南方及部分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水平有明显不足。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从而使生产经营有一定盲目性,甚至会出现今年某一种农作与赚钱,明年都种植该作物的盲目种植现象。这种从而降低了农民面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对于投入产出比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参考。具体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如下:

2.1 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前期进行的农业信息的投入与学习,使农民科学意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看到了短期收入存在满足于现状,不再接受前景更长远的农业技术。主观上不把精力放在现有的信息化成果上。同时因为农民整体科学素质偏低,导致了上有政策才接受新的科技成果,自己不主动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新的科学技术的现象。个别农民过分依赖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传统生产方式,对科技培训人员存在抵触等心理。

2.2 农业信息化的经费投入不足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吉林省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满足不了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农业服务系统经费不足,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并没有从高层面和广度上推广。部分信息化体系建设没有后期跟进资金,无法保证项目的完整有效实施。经费的不足导致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掌握的科技教育资源不足,水平得不到提升。

2.3 农业信息化人才不足

省会长春市每个乡镇拥有高级职称的高级农业人才平均不到1人。农业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农业信息化实用人才更少,无法实现针对农民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生产力水平低。农村专业人才及农民收到的培训频率和质量低。

2.4 信息体系基础设施薄弱

服务网络的建设不全面。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的让农民掌握。

2.5 各个乡镇的信息化工作单位服务意识不足

没有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及网络。

2.6 信息传播手段不足

没有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信息终端。农村针对农民的信息化相关会议少,广播少。没有有效利用宽带网和手机资源,并且没有利用智能机广泛普及的趋势利用好智能手机。

2.7 对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不足

的运营机制缺失,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成果不足。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少。

3 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从部分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现状可以看出,其在农业信息获取和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吉林省可以以其成功经验为参考,研究适合吉林省的区域信息化推广方案。

3.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美国坐拥全世界最多的服务器,是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国。在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处在世界第一位。美国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发展入手。建成了国家农业统计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业市场服务局、外国农业局为主的强大政府信息机构。上至国家下至地区,建成了一个规模完整和有效运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此使美国走在了农业现代化的最前方。

3.2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荷兰的农产品出口国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油菜、土豆、小麦的单产量居世界前三。在传统农业优势的基础上,荷兰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趋势。荷兰开发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全程安全链”技术系统,成为了现代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范,提升了农业竞争力。荷兰农业信息化同教育系统结合,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并为农业输送了大量掌握农业科技的高素质人才。

3.3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是资源高效集约化应用的典范。以色列地域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及科技投入。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农业科技基础教育的大力投入,使农业推广人才掌握了新技术研发的能力,同时又将这类人才资源运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即懂技术又懂推广的现代化农业精英。

4 对吉林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 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现有模式有政府导向模式、民间经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集约经营模式。其中联合经营模式可以再校企、临省、国外院校研究机构、农业优势国家项目合作上制定可行性方案。

4.2 充分利用12个现有的农业数据和应用系统

投入资金扩大信息化规模。依托国家信息化政策和工程项目,利用数据通信网络,加大农业信息化进程。开发现有乡镇信息服务站,投入计算机、人才、网络平台。形成农业信息网在农村一线实现信息资源的实际利用。

4.3 官方的农业信息平台要更加专业化,农业技术要更加全面,考虑建立在线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在线专家预约系统 信息平台内容更新要紧紧跟住国内各省农业科技信息推广进展,设立国外农业信息窗口。在信息平台功能以对农民服务为主的同时,把平台建设成专家交流平台,农业项目招标平台。将平台运营市场化。农业信息平台制作手机APP服务系统,实时更新最新农业科技及成果项目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服务到每一位农民。

4.4 提高吉林省现有农业信息人才的综合素质,开展农业科技专家咨询及培训 同时培养新鲜血液,增加农业信息从业人员数量。以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为农业信息化人才投入教育资源,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培训等。并提供农业信息化实践机会。培养大批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人才,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4.5 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民间咨询机构、科技类企业开发自己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制定自己的信息化推广方案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通过将农业信息化建设灵活的交给市场经济,依托吉林省现有农业优势,将吸引省外甚至国外优质的农业资源投入到吉林省。

4.6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制定针对吉林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系统,将为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且科学的大数据支持。依托吉林统计局的数据库,以吉林农业领域统计年鉴、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数据等数据。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可以为吉林省今后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该系统对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的贡献有着巨大潜力。该系统应具备分析功能、评价功能、监测功能、进化路线分析功能、市场分析功能等主要功能。该系统的建立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4.6.1 系统性原则

现代化农业建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级的复杂系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开发研究再到科技成果转换,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必须从系统上层设计的高度,建立完整的体系框架。其功能要全面,要能系统客观的反应吉林省各项农业指标,从而为吉林省下一步农业现代化规划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4.6.2 科学性原则

该系统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考虑指标元素及指标结构的合理性。要从尽可能最多的指标反应我省农业现状。要有绝对性与相对性指标、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每一个层级要全面,不能丢层,每一层要有对比要有独立的指标。

4.6.3 对比原则

吉林省独立的科技创新评价系统要与国内同系统有相同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标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指标的可比性。通过横向纵向的综合对比,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使得该系统成为对本省有益,对国家有益的系统。

4.6.4 可行性原则

指标选取要具有综合性指标的特点,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有效利用现有同级系统和数据的同时,补充科技和农业进步的新兴指标。把各项指标量化为可操作的定量数据。其评价结果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

5 总 结

本文先阐述了农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再对吉林省农业信息化进行了概述,参考了国外农业信息化的案例,最后提出了几点促进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旨在为吉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刘金爱.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24).

[2]李靓.吉林省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3]李波.长春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M].2013.

[4]易信.说说美国农业信息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2篇

“2008年,我还在为别的公司打工,当时的梦想就是能到这里看一场奥运赛事。”3月1日下午,刚刚度过36岁本命年生日的黑龙江鲁冀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鲁冀管业”,832380.OC)董事长石大林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一手端着香气四溢的普洱热茶,一手指着左前方的“鸟巢”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追忆往事。

如今,这位当年的“北漂”、铩羽而归的失意者,跃升为商界翘楚。由其一手创建的鲁冀管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成为全国管道行业与黑龙江大庆市首家登陆“新三板”的上市企业。

2015年,重返北京的石大林决定将分公司设在国家会议中心南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对于成功的秘诀,“80后”石大林借用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回答记者。 少了一个庸碌的“北漂”,多了一个专注的企业家

对于石大林而言,北京是一个让他心绪复杂的城市,既是创业梦魇,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那个年代不流行创业,大学毕业后,我们多数同学都挤破脑袋到行政事业单位上班。刚出校门的学生,创业极其艰难。我大学毕业后直接跑到北京发展,结果现实很冰冷,最终折戟沉沙。”石大林言语有些遗憾。

短暂的“北漂”生涯仅仅维持了一年,2004年岁末,背负了80多万元外债的石大林逃离北京。茫然无助之下,他最终选择回到自己成长的第二故乡――黑龙江大庆市。

石大林并不认为失败的“北漂”经历是耻辱,反而当作是自己的一笔精神财富,“北京少了一个庸碌的‘北漂’,但大庆多了一个专注的企业家。”

得益于山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教育背景,回到大庆的石大林很快就在一家防水防腐保温工程公司谋到工作,做最基层的技术员。工资很微薄,每个月只有800多元。2007年,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石大林又应聘至另一家私企担任技术副总。这也成为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刚回去的想法,就是每个月能开到1500元工资就很有意思了。后来一想不行,我发过誓要在一个行业干出一番事业,自己不能认输啊。所以,后来就用10万块钱起家,开始做生产、做工程。”石大林如此描述自己的“二次创业”。

虽然鲁冀管业目前成为同行业、本地区“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第一家企业,但石大林并不认为自己身上有太多的“传奇经历”。因为出身农村,他坚信绚丽人生除了自身奋斗并没有捷径可走。

“大学生目前创业有很多机会,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别的可以复制,但是你的经历、阅历是复制不了的。所以还是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去抓住机会。”石大林告诫年轻人要抓出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 “最初的鲁冀管业是‘夫妻档’”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石大林并不避讳谈论自己在物质方面的喜好,他坦言喜欢两样东西――茶和房子。

热衷于看房、买房是石大林在朋友圈中人尽皆知的事,而他的这一爱好却有着暖暖的理由,“毕业后的5年是最艰苦的5年,吃过不少苦,流过不少泪。 2004年与妻子北漂一年,住得极其简陋,50元钱我们夫妻两人坚持半个月;2005年,大女儿出生,居住在大庆廉价的出租屋内,终日不见阳光。现在就是希望她们能过得安逸、舒适一些。”

谈到妻子汪利,石大林满怀歉意,有些动情。在他眼中,大学同班同学的妻子不仅是自己生活上的伴侣,亦是事业上的臂膀。夫妻之间的深厚情谊在鲁冀管业的公司名称以及股权结构中可见一斑。

2010年6月30日,石大林与妻子汪利创办的大庆鲁冀防腐保温钢管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公司即是黑龙江鲁冀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该公司在2014 年 10 月 22 日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石大林透露,公司的名称即由妻子故乡山东的简称“鲁”字和自己故乡河北的简称“冀”字组合而成。

在2014年11月《黑龙江鲁冀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转让说明书》中,记者看到该公司的股权结构载明:汪利持股82.35%,石大林持股17.65%。

石大林直言鲁冀管业最初就是“夫妻档”,但他希望公司通过在“新三板”的挂牌上市,以及未来直接转至中小板或者创业板,让公司股权架构更为科学、合理。 核心技术是“生命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钢管生产企业接近2000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即便在大庆,比鲁冀管业起步早、规模大的企业也不鲜见。为何鲁冀管业力拔头筹,成为行业中“新三板”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石大林自认为除了鲁冀管业动手早、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更主要的制胜点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与源源不断的创新。

据悉,鲁冀管业公司一直致力于大口径高钢级成型、聚氨酯领域和“绿色”防腐领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该公司掌握了大口径高钢级螺旋钢管、聚氨酯管、防腐管等多项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少数同时拥有三种产品生产资质和施工资质的公司。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鲁冀管业已至少拥有20项专利,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拥有黑龙江省首家长距离油气管道最高级生产A1级部级特种设备许可证、国际API长距离海洋管道生产行业最高级别许可证、AX级防腐保温国家特种设备许可证和东三省首条口径3.8米大口径螺旋钢管生产线等核心优势。

此外,石大林表示,鲁冀管业的产品主要应用在集中供热、引水、排水、输油、输气和农业灌溉等基础设施领域。公司所在地的东北地区,是全国保温管采购的主要地区,集中供热面积占全国的 37%;也是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地区。而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呈逐年持续增长态势,国内油气管网建设将步入高潮。加上北方地区供暖管网的大面积改造,采暖范围由北向南发展的这些利好,鲁冀管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策略研究

技术创新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林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推进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现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1林业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先进林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而传统林业经营模式一直都是粗放型,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存在问题,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林业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通过建设林业产业系统,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改变产业结构,完善制度,依靠林业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以便更好推动现代林业发展。1.2林业技术创新有利于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更好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系统的建立,当前我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立生态社会,推进林业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林业生态系统,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3加大林业教育的投入,能够更好地优化林业产业结构高质量的人才为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保证。林业人才为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了人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林业技术创新。通过林业技术创新,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林业人力整体开发水平。1.4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传统的林产品种植模式一直是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模式,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林产品种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林产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林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保证了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了林业经济效率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技术创新在我国林业发展中一直得不到重视,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发展,如“林业靠天吃饭”等这些落伍的观念一直存在许多林业经营管理中,这也反映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2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科研机构和高校是我国林业科技发展中主要力量来源,林业技术创新并不能很好的为企业实际需求提供技术支持。现有林业科技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一直难于提高。2.3林业技术创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经研究表明,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实际使用效率仅维持在30%左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成果一直处于落后地位。由于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成果实际使用效率低,这也说明了我国林业技术储备方面严重不足,尤其是林业创新高技术人才缺乏、林业教育业发展落后,这也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效益。2.4林业技术创新得不到资金保障资金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特别是林业科技的发展,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短缺明显等等原因阻碍了林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此外在地域分布上,林业技术创新发展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着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支持受到限制、人才流失等原因,东部地区林业创新能力也明显高于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三、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展策略研究

3.1转变林业发展观念,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现代林业发展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效率为前提,以推广网络系统为基础,促进技术创新。林业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要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林业技术水平的投入,创新和推广过程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的各种现象采取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技术创新水平更好发展。3.2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林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根据当前林业科学技术现状,我国的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投资渠道需要拓宽,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税收减免),做好林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后盾。二是加大林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开发力度,深化改革,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开放、和谐的林业创新机制。3.3加大对林业科技技术创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够促进林业技术的发展。主要指在以下几点:(1)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实际使用效率;(2)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林业科技创新;(3)建立良性、和谐、开发的创新机制;(4)提高林业科技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效率。此外需要加强合作交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共同研发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完善的技术体系。3.4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的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所以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培养更多高知识、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为林业科技创打下良好基础。林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素质教育,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结构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林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3.5多方面拓展资金来源,加大对林业技术支持。资金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只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林业技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拓宽资金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投入之外,林业部门也可以采取如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解决实际需要解决的资金短缺的问题。此外,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应该体现出其带头导向作用,针对林业企业给予更多地政策扶持与帮助,这不仅可以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发展。

作者:肖 军 汤际平 单位:万安县林业局柏岩木材检查站 万安县林业局综合执法大队

参考文献

[1]程永亮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广东科技,2013,(2):99-100.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林业快速发展;对策

1我国林业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影响林业技术发展的因素

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我国各个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林业从传统的以生产木材为主到新时期以生态林业为主的创建工作。随着产业模式的转化、科学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使林业建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林业发展与技术的支撑密不可分,近年来,林业技术的提高与应用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林木资源的病虫害得到了很好的防治,林业发展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目前行业发展还没有完全与经济发展同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制约林业技术发展的因素。

1.1没有树立足够的技术意识

现代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环境和林业资源的需求日渐突出,但是,传统的林业技术意识却常常阻碍林业建设的顺利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科技创新与革新成为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打破我国传统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现代林业技术并培养足够的技术人才,给林业发展带来更多利益,加大林业技术资金投入,使林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用经济发展带动林业发展。

1.2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林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足够的资金,由于发展林业所需的经费不足,致使人才推广工作难以落实,阻碍了林业技术的发展,制约了林业建设创新工作的开展。

1.3技术推广工作不完善

由于林业技术没有充分的应用于林业建设中,导致很多工艺技术很难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无法开展创新工作,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1.4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林业行业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在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创新意识和积极性,通过借鉴和模仿一些国外的技术来实现国内的需要。这种引进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借鉴国外的技术后,没有对其充分的发展应用,只是单纯的接受与引进技术,却没有满足林业发展的需求,无法在国际上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技术创新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林业建设发展的核心与难点。我国应该打破传统的林业生产观念,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政府与相关的林业机构要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与扶持,重视技术创新的发展,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改变林业建设发展的不足现状。另外,加大林业技术储备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并提高应用实践的能力,促进林业建设的稳定发展。

1.5林业科技体制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我国林业技术的创新一直以科研机构和林业院校为主,在经费投入上较少,难以实现林业技术的创新,甚至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要将林业企业作为主体,将创新与企业生产有机的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林业企业技术发展,从而带动林业技术的产业化,实现真正意义的科技创新。

1.6科研成果较少,成果转化率低

根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0%,低于欧美国家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林业成果的转化率不如农业成果的转化率。此外,我国林业技术水平不高,优秀的林业技术人才不足,缺少高新技术研究方面以及高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这些现状大大地限制了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2针对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技术意识,具体体现为:政府或相关的林业机构要积极开展林业技术宣传活动,如在基层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及时传授林业相关知识,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林业技术知识,普及林业科普知识。建立示范基地和示范点,推广林业技术和林业知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林业技术的重要性,提供足够的林业专业技术书籍或报刊,确保广大群众及时获取新的信息知识,提升林业相关人员的“科技兴林”意识。

2.1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首先要技术创新。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员,提升我国林业技术发展的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2.2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

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要增加林业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科技研发与教育投入可以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大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也可以提高林业技术的成果转化。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补偿机制,可以大大提高林业技术的应用能力,调动林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3提升林业技术推广效率和效果

加大林业技术成果转化,要具备完善的网络平台体系,以网络体系的形式建立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技术推广的同时,以林业社会化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将林农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进行培养,同时建立完善的林业科技推广站,加强并完善技术推广的监督管理工作。

2.4提高林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发展能力

我国目前仍处于传统的林业技术发展模式,存在林业技术科技水平含量不高,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等现状,发展可持续林业建设,需要设置完善并具有创新性的林业产业机制,不断推动林业技术的健康发展。遵循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树立”科技兴林”的观念,以技术创新为基础,调整和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布局,将科技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市场机制中,加强并重视国家对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控制,将专业的林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分布到各地区,配置充足的科技人员,做好林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工作。

林业科技创新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林业技术 创新 发展对策

创新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动力源泉,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稳定屹立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发展是一项复杂、艰辛且长远的工作,不仅是社会木制产品的基本来源、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林业产业的发展,各国都极为重视林业技术的科研与创新,将技术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对林业技术的创新成为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1 林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是艰巨且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各个层面的发展,例如新技艺、新产品从技术性研发,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直至最后投放市场,被具体使用。由此可知,林业技术创新即林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转化为经济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化效益。对于现阶段林业建设来说,其创新发展应以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为基础,实现环境与经济双向发展,保证资源的发展与培育,促进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科研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很多的林业科研体制建设不够完善,科研资本结构不稳定,使林业产业不能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长足发展。一直以来,林业的科研创新都是以高等院校或社会中的科研机构为依托,但是这种研发形式使技术的创新脱离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创新成果自然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因而,林业科技创新,要基于企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以需求促发展,提升林业技术的科学化水平。

2.2 林业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足

传统思想观念中,森林资源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林业发展“靠天”即可,这种“靠天吃饭”的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及技术的科研创新。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是林业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对林业技术的忽视,就是对林业建设的延误。

2.3 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我国林业技术先天研究发展力度不足,技术储备一直较小,加之林业科研技术人才的缺乏,及林业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直接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果较少,尤其是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较低。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当前林业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仅有 34%。

3林业科研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林业科研体制改革

林业技术的发展,首先应完善林业科研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研究体制,对其进行优化改革。结合“稳一方,放一片”的指导精神进行改善,利用分类指导原则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行改革。将科技攻关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对专业水平高的科研人员进行重点稳定,带动他们积极从事林业技术与生态建设相关科学研究。其次是放开开发能力较强的部分,将其组建为现代化的科研开发公司,根据市场所需进行技术研发,再直接面向社会市场,提升林业技术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科研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新机制的高效开发。

3.2 调整林业科研力量的分布

就当前我国林业科研来说,其科研机构力量往往分布较散,多集中于行政区域,一般情况下,科研机构数量较多,科研力量相对薄弱,针对林业技术开展的研究课题较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林业科研机构原有功能失效,因此,对调整林业科研力量的分布势在必行。提升林业整体科技实力,应首先将其调整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即进一步深化我国林业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林业队伍整体实力,引领其发展为林业科技的领军力量;局部是指在各省或各个区域中设置专业化、规范化的林业科研机构。

3.3 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整体队伍建设

林业科技推广过程中,需要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实地林区,与当地林农进行面对面的技术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素养关乎到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是林业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转折点。作为最受林农喜爱和欢迎的林业技术推广员,应明确林业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将深切认识与国家林业政策相结合,以林业科研技术在林农中的实际推广促进林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