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

教育技术理论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视野;教育理论

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对教育的研究,并得出不同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各有其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教育理论出现失误,过分强调反应性知识的重要性,或者强调用哲学语言进行论述,却忽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导致教育理论脱离实际。这就需要从教育技术学视野中对教育理论开展研究。

一、运用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

许多学者会从多个角度对教育开展研究,这充分反映出教育的多样化与复合性。通常,不同的教育现象会产生不同分支,学者一般会根据这些分支开展研究,就可以从不同方面展示出教育的规律和属性,挖掘出教育自身存在的逻辑性。不过,对于教育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一部分学者并不能充分做到与时俱进,研究手段和思想比较落后。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教育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加之现阶段教育技术学视野严重缺失,就会导致教育理论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无法实现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得教育理论始终处于“原地踏步走”的局面。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要从教育技术学角度上开展研究。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各大学校高度重视发展教育技术,这样就会产生许多反应。为了实现教育良性循环,必须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从教育技术学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

二、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虚假范畴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教育技术视野中,教育理论研究之所以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因为由于虚假范畴的存在。虚假范畴主要是对核心教育理论范畴和基础教育理论范畴的运用存在失误之处,这种失误往往不可避免。虚假范畴具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虚假范畴是一种虚构的范畴。这一类范畴不真实,虚构,无法客观反映现实,甚至会歪曲事实,这样必然会影响思考的准确性,以及人们对现实的客观认识,对教育理论研究会造成不利影响。第二,虚假范畴不能帮助人们开展准确的判断。每一个人在进行某种判断时都会有其独特的参考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一标准确认自己的判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所使用的标准并不能证明与理论相符,这一标准也难以得到有效证明,这就是虚假范畴。人们在进行教育理论研究时会有自己的视角和标准,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虚假范畴,因为在判断时会存在武断的意识,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认为这一概念是正确的,导致理论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完全与现实背离。从虚假范畴这一角度来看,研究教育理论必须要从教育技术学角度出发,这样就可以保证研究结果与实际相符。

(二)过分依赖反映性知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研究教育理论时,人们还会出现这样一种问题———对反应性知识过分依赖。人们通过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认识,或者对教育总结进行总结,就可以视为反映性知识。许多人在研究教育理论时,会习惯性将反映性知识作为研究工具,开展教学实践,或者进行课程设计。部分教育人员对开设实践课程充满信心,认为这一课程一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有部分教育人员认为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与教学和课程存在内在联系,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融入与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有关的反映性知识,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实践存在很大的难度,影响最终结果。由此可见,过分依赖反应性知识并不能完善教育理论,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需要从教育技术学视角出发,对教育理论开展研究。

三、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教育理论完善

(一)完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为教育理论提供参考在传统的认知中,教育技术学与教育理论隶属各自体系,互不相干。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也是造成如今教育理论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尽管教育技术学和教育理论看似毫无关系,各为体系,但实际上,教育技术研究者更多会从技术层面研究教育理论,教育学者则从教育本身去研究教育理论,二者的实质都是以研究理论为前提,只不过研究的根据各有不同。不管是教育技术学还是教育理论,均没有完善的系统体系,因此,教育技术研究者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理论体系,从技术层面更多为教育理论提供相应的参考,保证教育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促进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沟通,实现合理分工从教育技术学视角来看,教育理论若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就必须将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进行合理分工,实现二者有效沟通。由于教育技术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都会发生变化,在实现二者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发展的眼光,从变化中找到二者的共通点,这样就可以实现二者的分工。同时,在教育技术学视角下,教育理论需加强与教育技术学的沟通,达到通过技术引导教育,通过教育实现技术的目的。在教育理论中,技术无处不在,且与时俱进,有效完善相关理论。要加强教育学与教育基础学的沟通,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丰富教学经验,使教育技术学拥有更加完善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在教育技术学视角下,教育理论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尽管发展教育理论的方法有很多,但不能忽视教育技术学的重要性,完善理论研究基础,保证教育理论发展方向正确,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实际紧密结合,促进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更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子玉.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教育理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7):146-147.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钢琴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提升,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纷纷展开了钢琴教学课程,但是由于学校在此之前没有过钢琴教学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保证高效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当前的教育难题。

一、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时,许多的高校的教学模式还处在教师教一段,学生学一段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师教的内容,而不是主动展开学习。教师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不是艺术能力,因此学生只会将钢琴作为一种技能而不是艺术来学习,导致钢琴教学失去了其本来目的[1]。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我国的钢琴教学模式单一且刻板,教师以传统的方式教授学生固定的曲目,教学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曲子”的弹法而不是“钢琴”的弹法,其教学过程毫无创新,就像是在做刻板的机械工作,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痛苦又毫无乐趣的学习过程。再加之师生间的交流减少,让学生的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开展钢琴教学的素质教育之前,有些学生就可能接触过钢琴,对钢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会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快。此外,学生在兴趣与音乐天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之多数教师都喜欢选用较难的曲子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此情况下,有基础的学生会快速掌握曲子,毫无基础的学生们则会被有基础的学生大幅拉开进度,不仅影响了零基础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教师统一教学进度。

二、融合现代教育理论的高校钢琴教学应用

(一)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变更。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钢琴教学质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拟真性,让学生在高度拟真的课堂中体会演奏的乐趣;将分层式教学技术带入到钢琴教学,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为每位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式,为每位学生选择适合其学习进度的曲子,以保证学生在扎实基础的前提下稳步提升学习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成绩、曲子演奏的流畅度与犯错误的频率来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细致地调整[2]。例:教师利用音乐教师的舞台与布景,让学生们体会了一场演奏会的感觉,让自告奋勇的同学上台,在聚光灯与同学们的注视下,这位学生的演奏变得更加有感情,也更流畅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经过教师的及时指正,该学生的演奏能力明显提升,也变得对钢琴教学更加感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学习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辅助道具更加先进。为了提升学生对钢琴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先提升学生对钢琴的历史与艺术特点的了解,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随着学生对钢琴的兴趣不断提升,其对钢琴演奏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幅上升。教师还可以运用动画、电影、幻灯片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现代科技与钢琴教学相结合以保证钢琴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教师在第一节钢琴课上,并没有着急给学生们讲授乐理与钢琴构造等基础课程,而是跟学生们一起鉴赏电影《海上钢琴师》片段,并运用幻灯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讲解钢琴的独特魅力,在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后,让学生们接触钢琴,尝试着演奏钢琴,以增加授课过程中的趣味性。

(三)多元化的现代教学模式现代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就是,在现代教学之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高校的钢琴教学质量,通过将课程进行多元分化的方式将课程化整为零,学生可以将乐理、自由练习、曲谱教学等课程利用多媒体和微课教材进行自学。以生本思想为主的现代化教学课程之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分成各个区块,并作为难点的答疑者随时待命解决学生的问题。例:某校的钢琴教学课程被分为了数个区域:乐理、自我练习、声乐、乐谱教学等被按区域进行了划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弱项而集中进行课程的补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指导者,当学生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便会出马帮助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教学过程的效率大大提升。

(四)深化钢琴教学内容钢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的乐感,并使其审美高度和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因此在钢琴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需要开始深化钢琴教学的内容。钢琴教学最难的阶段在于识谱和演奏。识谱过程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记忆过程、演奏过程中越困难的曲子指法也越难,但是随着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对和弦的了解和对曲子的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识谱困难的问题。因此,钢琴教学内容的深化,是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最为重要,也是最能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有效性的一个步骤。

三、结语

随着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也会越来越高。高校钢琴教学中,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论应用到教学过程里,并提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完整性,借助各种先进的教学辅助器材提升学生的钢琴水平,并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林霖.高校钢琴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8,17:86-87.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3篇

(一)栏目设置概况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共转载了152篇文章,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8篇。2010年共设栏目10个,比2009年少了3个。其中常设栏目有7个,分别为“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农村职教”和“比较与借鉴”;新增栏目3个,分别为“综述”、“教学研究”和“史海钩沉”,其中“综述”和“教学研究”仅在第四期中出现过;“本期关注”和“比较与借鉴”则为每期必设栏目(如表1)。

(二)源杂志转载量

201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的152篇论文来源于43种学术期刊,与2009年相比多出1种(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共82篇,占到论文总数的54%。比较近5年来源杂志转载量,可以看出这5种杂志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江苏高教》、《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管理》和《世界教育信息》五种杂志被转载量有明显增加,使其在2010年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中进入前六名。

(三)源杂志所在地

如图1所示,从源杂志所在地来看,北京(58篇)、南昌(28篇)、长春(12篇)、上海(10篇)、南京(9篇),分别占总数的38%、18%、8%、7%和6%。其他转载量较高的源杂志所在地还有石家庄(5篇)、武汉(4篇)、沈阳(4篇)和天津(4篇)。(四)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所转载的152篇论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有54篇,占论文总数的36%(本文只统计了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情况)。除了有5篇文章的作者所在单位不详外,大多数文章来自教育研究机构和各类高校。来自教育研究机构的文章有21篇,占论文总数的14%,其中来自教育部的文章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来自高校的文章共有117篇,占论文总数的77%,其中来自师范院校的有44篇,占论文总数的29%(北京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有18篇,占论文总数的12%);来自普通高校的有40篇,占论文总数的26%;来自高职院校的有33篇,占论文总数的22%,其他单位的有9篇,占论文总数的6%。见表3。(五)源杂志所在栏目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源杂志转载数量排在前三位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本期关注”、“理论经纬”、“改革与发展”、“高等职教”、“中等职教”和“比较与借鉴”六个栏目。总体来看,这五个栏目所包含的文章共141篇,占论文总数的93%。其中“高等职教”的文章最多,有34篇,占总数的22%。

二、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一)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从2010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看,有91篇论文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占所有被转载论文总数的60%;采用比较法的有26篇,占总数的17%;采用文献法的有15篇,占总数10%;采用调查法的有8篇,占总数5%;采用统计法和个案法的分别6篇,各占论文总数的4%。

(二)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基本观点

1.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建国60多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从对职业教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研究,到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政策规划建议等诸方面的探索,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职业教育学科论是对职业教育学科的视阈、发展、事实与走向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随着学科意识的增强而不断走向深入。但觉醒的职业教育学科在历史研究、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仍充满迷惘。有学者在对理论研究的“历史之脉”、“现实之困”和“未来之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提出今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应该遵循“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三大原则(唐林伟,第3期)。也有学者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的学科内涵、学科发展、学科要素以及学科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回答“职业教育学是什么”、“职业教育学从哪里来”、“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如何划定”、“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有哪些”、“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如何构建”以及“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等职业教育学科基本问题,明确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周明星等,第1期)。职业教育价值论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有学者分析了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价值观以及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三个职业教育价值论中的基本范畴。提出了价值主客体关系的相互性和职业教育价值主体的二元性的观点,并对职业教育价值进行分类。通过回顾职业教育价值及价值取向的演进可以发现,伴随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职业教育工具价值不断被挖掘和创造,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合(宫雪,第7期)。职业教育制度论是关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性及其运行规则的学说。有学者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主要线索,分析了决定和影响职业教育制度的七种因素: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学习借鉴、普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民主、文化传统,并阐述了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制度设计的过程和本身的结构,以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提供借鉴和思考(翟海魂等,第3期)。还有学者选择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审视了高职院校制度,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则性建议(陈洁等,第9期)。

2.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国职业教育的模式也有所差异。但差异的背后呈现出一些共同特点,恰恰反映出了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李富,第8期)。就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杨黎明认为,要想使我国职业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研究和设计,并论证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的三个重要条件:实现学生工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给学生一个找回自信、享受快乐、充分发展的舞台;重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杨黎明,第2期)。查吉德论证了职业教育与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需要。当前职业教育与城市化要求并不适应———“立足农村、面向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观,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造成职业教育功能缺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掩盖了质量问题。因此,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型,包括突破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突破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克服单纯以数量指标衡量职业教育发展的片面观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标准。另外,实施统筹发展战略是确保职业教育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查吉德,第7期)。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而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诸多措施中,职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学者在剖析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建议:确立以人的素质发展和提高为最终追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完美的就业”为载体诠释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倡导有效教学,帮助每个人学有所获(李兴洲,第1期)。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既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政府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政府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如下方面:制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实施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政策;构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推动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配套改革;加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行政问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董仁忠,第4期)。在高职教育发展策略上,杜祥培认为,用一流高职院校的标准谋划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流高职院校应是学校实力、社会贡献和办学声誉的综合体现,其主要标准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超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声誉、完善的教学条件、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创建一流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整合资源和提供服务的管理平台;实施开放办学,提高学校水平(杜祥培,第6期)。在中职教育发展策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中职教育面临新的战略选择。有学者将我国文化的精髓———“和合”思想,引入中职教育,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尝试开创中职教育由竞争走向竞合的新战略(刘淑芳,周明星,第11期)。庄西真提出,应该在增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意识、加强教育分流的公正性、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方面下工夫。努力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早期化、社会化、终身化、非正规化(庄西真,第5期)。也有学者提出加强内涵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并强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孙琳,第5期)。

3.职业技术教育经济学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职业学校办学,更影响着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与接受。缺乏一定经济土壤的培植,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自身的办学还是生存环境,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是提供初次进入岗位的一般就业人员,更在于提供具有一定学习能力、掌握一定技术和具有技术含量技能的新增就业人员。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要看其规模的大小,更需要观察其有效供给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申家龙,第1期)。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至今仍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有学者从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深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从政策研究、农村职教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王凤慧,周志刚,第4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不断加强,而职业教育发展效能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框架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外部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所以,职业教育经济学需要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职业教育成本与效益、职业学校布局与效能、职业教育财政与学校投入产出以及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李晓,第5期)。从基本内容来看,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涉及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职业教育的成本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近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先后经历了恢复、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还需要关注如何构建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如何开拓研究领域、如何探寻更具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如何扩大到职业学校以外的职业教育研究范围,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的研究方法(马俊,第7期)。教育产品的属性是学费定价的基础,由于教育产品属性具有可变性,所以学费水平应随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而调整。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的外部性有所强化,竞争性和个人收益有所弱化,其公共属性正在强化,因此,中职教育由收费走向免费是合理的。管理部门应树立学费动态定价的理念,关注教育产品属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其学费水平(季俊杰,第6期)。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接受高等教育者必须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一些原先实行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开始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在全球职业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背景下,收缴学费成为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筹集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重要手段。一些实行职业教育收缴学费政策的国家对于贫困学生则采取重点资助的特殊措施(张霞,黄日强,第4期)。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效益,个人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是能够给受教育个人带来收益的。在个人成本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当。在收益方面,与普通高中毕业就业者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特别是受教育者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的主体评价(吴志华,高颖,第7期)。

4.职业技术教育法制研究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是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而产生的,在经历了清末职业教育立法的初创阶段之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系统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为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颁布的各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丰富的内容、明确的主体、简明扼要的文本以及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后来新中国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立法有重要启示(曲铁华,苏刚,第2期)。新中国《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以及立法本身的缺陷,该法修订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该法进行进一步完善(陈美龄,第2期)。我国高职教育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管理脱节、财权与事权分离等诸多问题。唯有切实建立起政府统筹、教育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新型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健全高职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系统,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使我国高职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盛燕萍,第5期)。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以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共赢。为此,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导向、构建利益对话机制、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高职集团化办学、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贾建国,第1期)。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无法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的需要。在法律或政策层面,亟待建立权威、科学的校企合作组织协调制度,认可和规定职业院校的多元办学制度,制定或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独立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独立的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地位和待遇提升制度、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学校规章层面,亦迫切需要加强相应的制度创新(赵学昌,第7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而且这一办学模式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有学者对中德两国职业教育法做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立法的永恒动力,跨界思维是职业教育立法的基本前提,而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立法的理性支撑(姜大源,第2期)。美国也十分重视职业培训立法工作,职业培训立法有效地引导了美国职业培训的良性发展。有学者通过对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追溯,探讨了美国职业培训立法的特点,即针对性、客观性、科学性、连续性、可操作性。我国要结合实践,加强职业培训立法的理论研究;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法律体系;适时修法,健全培训执法与监督机制5.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与教学研究中职教师的素质可分为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九个维度。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职业工作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教师的人格结构状况整体良好,但教育情感和教育价值观存在某些不足和偏差;不同特征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结构上存在差异。突出教师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培训规划的多样性,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用性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以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等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和震,第7期)。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从来源、素质要求、培养培训、资格认定等方面照搬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模式。有学者从分析中职文化课的定位及其与普通高中文化科区别入手,论证了中职文化课不同于普通中学文化课的假设。这些区别对中职文化课教师提出了特殊的素质要求。构建中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机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王欢,第8期)。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政策导向、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企业实践、测评等措施,使之得以有效提升(黄宏伟,第8期)。另外,高职教师还普遍存在着职业高原现象,其个体成因类型按照认同程度可依次分为压力型、瓶颈型、安逸型和边缘型。有学者还对高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学科背景、性别、所在地区等因素在职业高原现象的各成因类型上的差异表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态度、学科知识和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出了高职教师突破“职业高原”的应对之道(何霞,袁祖望,第3期)。随着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数量的增长,如何实行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是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兼职教师的职业特征,构建“以合作基地为平台,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以文化融合为目标”的兼职教师有效管理框架,将有益于破解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的困境(王振洪,第8期)。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及教师“质量意识”不强,教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体系的制约以及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因此,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把职业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加大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改革其他教学要素(何文明,第4期)。方法改革,理念先行。有学者认为,高等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还需深入探讨。高等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内涵应体现整体能力观;技术学科建设是技术教学的基础(吕鑫祥,第6期)。职业学校的教学有着与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密切联系的特点,要求突出现场感、实践感。有学者探讨了慈溪市宁波知行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突出职业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专业文化、专业思想及专业能力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当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陈建华,丁晓岚,第4期)。行为导向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两大法宝之一。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行为导向教学成为一种新范式。有学者剖析了行为导向法的内涵及优越性,论证了我国职校教学采用行为导向法的必要性,分析了该法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有效实施的实现机制,并探讨了实施中对该法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胡重庆,第4期)。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视野对行为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基础与目标、心理过程与角色、心理特征与原则等进行解读,以进一步汲取其理论精髓。提出建立适合中国职教改革需要的行为导向教学范式,需要树立实施积极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树立现代职教教学设计的新概念,树立促进职校生心理发展的新概念,树立开展校本行动的新思维(崔景贵,第1期)。

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走向

1.走向学科与实践多维度的综合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个人成长发展三个视角来看,职业技术教育都是一种多维度的活动,这就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将逐渐走向多维度的综合化。从2010年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呈现出此种态势。研究内容不仅呈现出不同学科间的综合化,而且还有实践样式的综合化。在理论与实践的两相融合中寻求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新的生长点,将会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未来的明显走向。

2.关注改革与发展新战略的探索面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调整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模式,探索职教改革与发展新战略,才能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010年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所转载的文章中,关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文章有34篇。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到集团化办学模式;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升级,这种多样化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态必将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多样化。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4篇

数学教学的价值有两个:数学的实用性;思维训练功能.数学教学必须同时兼顾教育价值的两个方面,目前的教学过于偏重于后者,导致在数学课程与生活脱离,课堂充满了密不透风的演绎与推理,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冷冰冰”的一面,感受到的只有数学对考分的贡献,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自然就有偏差,误以为学数学就是学解数学题.当然,过于强调应用而忽视思维也是不行的,这是另一个极端.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而且思维训练是推进数学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就要理清楚高中数学教育的出发点.高中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培养高中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这是与其价值取向高度相关的.(1)给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思维训练平台,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将数学与现实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社会价值,从中学会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案例分析: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1.导入新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早期,我志愿军某炮兵团侦察出美军阵地后当机立断炮击美军阵地.可是在此不久,美军也较为准确地将炮弹打到了我军的阵地,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军会如此准确呢?提出这一历史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想一探究竟,这个AB时候教师初步进行解释,而解释的最佳方式就是配上图形来理解:如图,美军在其阵地旁建筑了三个固定观测点A、B、C,假设我方阵地的位置在D点(任意位置),美军从我方的打炮声到达这几个点的时间差,再借助于声速就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我方阵地的位置,这是数学在军事上的应用.这样的解释,学生能够理解,但是玄机究竟在哪里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此导入,学生的精气神都调动起来了.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本科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既要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精英型的高科技人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驱动式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强对概率统计广泛应用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现代教育“学以致用”的理念,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使他们思路开阔,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可以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满足学生考研数学的需要,进而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3.通过开展“驱动式教学”,可以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对教育者来说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深入探索数学素质教育的特征和本质,丰富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驱动式教学的分类

驱动式教学在形式上有以下四种:

1.问题驱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感兴趣,而我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都是按不同专业来划分教学班的,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一些富有专业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迪思维,开拓能力。

2.情境驱动: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并由此明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的重要性,学以致用,灵活的将概率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并且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很好的体现了课程的实用性特点。

3.任务驱动:通过了解分析不同教学班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教学班学生的数学基础,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任务的布置,确保《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学核心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4.建模驱动:我校近几年在数学建模上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学校对建模也很重视,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建模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进行建模驱动,加深学生对建模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三、驱动式教学的实施驱动式教学

在时间安排上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驱动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与运用。

1.课前准备。教学者课前要全面剖析教材,认真解读教材,弄清教学的重难点和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同时要考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使要学习的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范围内,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能吸收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

2.课中实施。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情境驱动与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1)根据目标,创设情境。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结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一些合理的教学情境,该情境要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同时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结合情境,提出问题。根据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提出合理的问题,该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同时该问题还能够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3)积极探究,分析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积极思考,倡导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通过分析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集体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总结归纳,解决问题。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障碍,开阔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课后思考。在课后一般采取的是任务驱动或者问题驱动,使学生巩固所学,探索未学。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下次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合理的布置一些问题或者任务,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通过学生的实践与思考,从而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次课的重点,激发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的探索,并能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概率统计课程的实用性。

四、结束语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6篇

目前在一些高校培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研究生缺乏学术规范意识造成一些不容忽视、甚至较为严重的学术不正、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的现象.这些现象存在于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性质也不尽相同,如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学术交易、滥用他人成果、学术评审不公等.研究生学术造假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指毕业压力、就业压力和功利目的.的数量或质量不达标,不能获取奖学金,不能毕业.那些想要按时毕业,却又不愿意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研究的学生,往往心存侥幸,把别人的文章进行简单拼凑,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别人的研究成果,企图蒙混过关.为了获取奖学金和各种奖励、荣誉,有些学生也选择造假.对研究生来说,奖学金的评审和表彰奖励的评定,也是与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的.因而,一些研究生东拼西凑,盲目追求论文的数量.国内有些期刊,只需交纳版面费而不需严格的审稿流程就能,也助长了学生的这种做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措施:

1控制招生规模,改善办学条件

在招生时,要充分评估本校现有软硬件资源,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招生数量.高校应当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尽快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研究生教学大楼、实验大楼,为研究生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因为导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质量.学校要把好导师遴选的质量关,做好导师的岗前培训和考核,建立一支能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学术梯队、学术团队,对有突出贡献的导师实施物质奖励,对那些不负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实施严厉的处罚措施,必要时可以废除导师终生制.

2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前沿性

教材建设必须突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特点.按应用程度不同,可把学科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对于基础学科的教材应注重理论基础,在理论的难点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概率统计专业研究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于应用学科的教材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诱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例如《随机过程》教材可选用应坚刚和金蒙伟编著的建立在测度论基础上的教材《随机过程基础》,《高等数理统计》可选用茆诗松等编著的教材《高等数理统计》.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教材内容也比较陈旧,缺少一些新的前沿研究动态.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一方面对经典内容加以精选,减少重复;另一方面要运用新的研究成果对经典内容进行创新处理,引导学生进入科研的前沿阵地.数理统计学教材应强化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的能力,将数据的收集、分析、综合的概念贯穿始终.

3推行研究型教学方法,开展学术讨论班

研究型教学是以研究、讨论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为前提,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术前沿热点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研究生课堂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是创新.高远辽阔的思维空间、自由轻松的学术环境和开放活跃的思维状态是创新的理想条件.而讨论班就是在一种宽松随意的氛围下对学术热点问题各抒己见,使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从他人的见解中获得启发、拓展研究思路.导师可以将研究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小组内不定期进行学术讨论活动,而且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这样不仅能使不同研究领域的思想和方法得以相互借鉴,提高研究水平,而且能避免工作的重复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学生在认真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所读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整理并写出读书报告,然后在讨论班上讲解,师生之间展开互动讨论.这样可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4深化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课程

概率统计专业研究生的知识不应局限于自己或导师研究课题的一个狭窄范围,而应当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比如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计算数学及应用领域的关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改变孤立的知识系统和专而不博的知识结构.具体到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进一步拓宽研究生视野,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研究生必修课程可设《泛函分析》、《测度论》、《随机过程》、《高等数理统计》.此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多学科的教学,实现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未来工作的需要.例如可设置如下交叉课程: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金融统计学,生物统计学,遗传统计学,计算统计学,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可靠性工程,物流供应链网络,计算机网络等.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7篇

1、学生的学习心理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学生是在家长单方面意愿的驱使下来到技术院校,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内在的兴趣,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不学。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上网。

2、学生的情感心理

(1)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弱。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发,突发性强,理智性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因一些小事出现打架斗殴事件。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不少情感冷漠的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

(3)感情容易遭受挫折。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的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3、学生的个性心理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辨别不清对与错。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学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孤僻、抑郁、怯懦、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性格倾向已经成为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些学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或进行偷盗。

二、引入传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以上情况,仔细想想,我们也曾搞过各种各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搞时轰轰烈烈,去后却无影无踪,增加了不少“道德泡沫”。但传统道德教育则不同,它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反复的诵读和生活的感悟中进行潜移默化,同时它又是启发教育,既注重施教者的人格感召,又重视调动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假如教育者只传授科技知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和体育,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良知和人格的成熟,将会给学生带来问题,也殃及社会。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也有一句名言:“人格决定命运”,对个人是这样,对世界也是如此,可以说人类下一代的人格决定着世界的未来。

传统道德教育说到底是人学,是如何成就人、造就人、培养人的学问。现在孩子表现出的自私,做事极端化,唯我独尊,没责任感,好逸恶劳等不健康人格倾向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传统道德教育就体现了这种针对性,从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对他们进行灌输。因此打造“传统道德教育”很有必要,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三、引入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思路

1、强调知、情、意、行的培养

知即道德知识。传统道德教育称之为“道”,并把它放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首位。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可见道之重要,对其应达到笃信好学、深信不疑的信仰程度。情即道德情感。传统道德教育一般用“诗”教和“乐”教来陶冶学生思想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传统道德教育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聪明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中取得的,因此,人在逆境中进行意志锻炼是传统道德教育的一贯主张。只有在各种困难和失败的锻炼中,才能不断地深思与力行,才能活得有进步。

行即道德行为。学习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进行意志锻炼的最终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学到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德的标准。

2、注重自省、自克的修养

重视外在的行为习惯和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两个特点,怎样提高道德修养?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了三个步骤:

(1)寡欲,即排除外物的引诱,尽量减少好自己的各种欲望。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针对人欲横流、欲壑难填的社会现象,寡欲可使人能正确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

(2)养气,就是培养“浩然正气”。有了它就能理直气壮地践行道德要求,同各种不良现象作斗争。

(3)自反,即“反求诸己”,就是时刻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曾子指出:要“日三省吾身”,要求每天进行道德反省,看看是否有进步。

四、学院实施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方式

1、专题知识讲座

我是西安工程技术学院西安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教学区工作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联系了快乐中国志愿者,每周三进行一次专题讲座,跟志愿者一起讨论实施的方案。我们邀请到的志愿者王老师是一位语言方面的残疾人,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她独白的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王老师又介绍了她在其它地方活动的状况,通过大量照片和碟片的观察,使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震撼。

2、“经典诵读”和“讲经说法”

“经典诵读”和“讲经说法”是传统道德教育珍贵的内求学习实践方法,主要通过抓住精神进行教化,突出“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指导,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在开展力行《弟子规》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弟子规》对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重要意义。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们还带领学生参观了残疾人幼儿园,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生命所赋予的美好意义,然后组织学生在碑林博物馆门前举行了百人诵读《弟子规》的活动。

3、调整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通过进一步探索,我们组织学校的教师骨干,讨论教育方式问题,对部分教学内容作以调整,比如在语文课中渗透弟子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诵读或选读,还有中外名著、名家经典作品的欣赏启发,在其他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渗透传统道德思想,并配发课本《启迪心灵的钥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我们学校的教师、学生在传统道德教育教育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紧张又愉快,从而不断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五、引入传统道德教育的感想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了,当我听了儒学基础经典的解说后,突然发现自己多年摸索所累积的的社会经验,居然只是《弟子规》里面的

一、二句话而已。有些人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也没找到正确的做人之道,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走了多少弯路,自己走了弯路也就罢了,而在此弯路中,不知道会造成多少人的痛苦,对社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因此,我提倡技术院校要引入传统道德教育,以其“潜移默化”的特性来加强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日常行为的规范,这对学生将来的人生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那才是真正体现教育本质——不但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教育技术理论范文第8篇

物理学科在学习时,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这一特点将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的实现学生物理兴趣的培养。物理教学有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那就是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思考、探索,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来。教师在进行一些常规实验时,还可以自行加入一些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两人进行试验。教师要分配给学生盛水大烧杯以及弹簧秤、金属块等实验器具。具体操作为:学生首先将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记录下当时的弹簧秤示数,然后用手向上托金属块,再观察记录弹簧示数。学生在盛水大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挂在弹簧秤上的金属块慢慢的浸入到水中,记录下当时的弹簧秤示数。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出浮力的概念以及大小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即重量差法。在这些动手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许多的事情不能够只靠生活经验来下结论,只有靠自己动手研究才能得出真正科学的理论。实验不仅教会了学生解题的能力,还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培养起物理的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千家万户,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利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为教学方法现代化提供帮助,还为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克服难点、掌握重点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图、文、声、像这几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使得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教学时,运动着的木球打击弹片又被弹片反弹后运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而实物实验过程过快,不利于学生观察,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把运动的画面放慢,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弹片被打弯后又恢复打击木球的画面。学生在看课件的同时也可以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教师能够轻松地克服重点、难点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