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建筑课程设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建筑课程设计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设计

美术基础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美术课程包括建筑素描和建筑色彩等课程,课程的训练过程是艺术修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过程。“设计”一词的概念在各国的解释多样,包含:计划、草图、构想、预想、预设、配合、意图、企划等。美术课程设计化教学介于绘画与专业设计之间。设计化是在各种设计专业中,人们根据造型和色彩审美要求对制作形式的谋划;是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主动的观察对象,用理性、辩证的手法表现对象的表里构造因素。设计思维的训练是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炼表现造型的写生训练,在训练中发现其设计意义的形态符号,并运用这些形态符号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意识和手段,经过一定时间的设计训练有助于建筑设计意识的培养。

1建筑专业的设计化美术课程的训练

1.1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与一般性写实绘画训练的区别

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衔接绘画与设计的桥梁。从造型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美术写生训练可分为一般性写实写生训练和设计训练。写实写生是为了获取造型能力的一般性规律的写生训练;设计素描和色彩的训练是以主观归纳性的艺术造型写生为主。一般性绘画的画面为一点透视,设计性绘画的画面的透视多为散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有相近的地方。这种散点透视的画面的特点是:装饰性强;绘画手法丰富;构图灵活。20世纪初西方美术现代绘画主义的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的绘画作品,极富视觉冲击力、装饰性强,就是受东方美术的散点透视的启示,在手法上和色彩运用上大胆、自由、设计性强。

1.2如何进行设计绘画的训练

首先进行写实性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设计化训练。设计性素描和色彩写生是介于具象绘画和平面装饰绘画之间的训练写生,与一般性绘画写生训练有相同点;画面都为焦点透视,空间、质感、虚实、肌理等因素在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把绘制对象的明暗造型、色彩冷暖、空间远近等加以概括、总结、提炼,是以客观呈现的状态为画面表现的主要形式。接下来进行平面性设计写生的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如何将三维的立体的物象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为二维绘画,通过构图、造型、色彩的装饰化处理,绘制出来。通过平面性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暂时抛却焦点透视的对客观对象立体空间感和远近虚实关系进行描绘。再有就是意向性设计写生训练,是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中比较高级的,也是设计意识较强的训练阶段,与解构性写生的最大区别是更具抽象性,意向性写生设计训练主观表现意识更强,是打破习惯性思维、强调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阶段,使学生的写生作品更富有意境性、表现性、情绪性。

1.3建筑学专业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的方法

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应注重主观意向的表达,丰富造型、结构、色彩关系、抽象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工具材料的应用选择,包括肌理的运用。对于学生应采取发现特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绘画设计,给予个性的指导,开发学生的丰富的主观思维。对于以往写生教学当中对学生是“掰开了揉碎、喂”的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缺乏个性表现,作品过于规范,遇到问题依赖老师、依赖成品抄袭等解决,设计和创新意识淡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写生教学和现实生活结合不紧密,设计意识培养不够。应该在写实美术写生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主观分析对象的绘画语言,使其画面更具创造性、目的性。在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中,从写实性造型设计写生,到平面性造型设计写生,再到解构性和意向性造型设计写生这一限制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歌德在《自然与艺术》一书中写道:“在限制中才能显出高手,只有规律才能给人以自由”。限制与创意是可以转化的,归纳色彩写生训练正是这种规律认识可转化为表现的自由,最后,产生别具一格的、具有强烈装饰性和形式美相融的艺术品[1]。

2在建筑学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当中培养设计意识

(1)用主观意识培养客观事物的思维。在建筑设计绘画的训练中,大家面对的静物只是个参考,是客观存在的,是为建筑设计造型作品提供的表现素材。经过素材的提炼、加工而成为设计造型作品的过程是设计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将客观事物通过归纳总结、主观重现绘制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好坏,是最终成果成败的关键。建筑设计绘画的过程是计划、制作、使用所形成的循环过程。建筑设计专业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有目的地不断渗透和强化来实施,建筑设计素描和色彩写生训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头、眼、手、脑相结合进行锻炼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思维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以画面有较高的可视性为前提,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思维方式,表现设计意识。比如对于一组静物造型,学生们可以画成二维的平面设计写生、可以画成三维的写实性设计写生、可以画成四维的抽象设计写生作品;用想要传达给观者的造型表情定位画面,表现出个性思维、个性意识。设计写生的训练是摒弃了客观描摹的写生方法,使每个学生笔下的对象都是各异的、生动的,造型是丰富的,是很好地培养分析设计意识的课程。

(3)培养学生用抽象的概括、观察、提炼、夸张、整合等手法进行造型设计。设计绘画写生训练通过归纳总结、绘制的过程,舍弃琐碎的绘画语言,突出主题,培养化繁为简的设计意识;在写生训练中,注意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设计思维把握构图、构色、构形,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如果写实写生是摄影的提升,那么设计绘画是写实绘画的提升,这一提升是意识上的提升,是将无意于画面的语言精简,将有力度的绘画语言强化,达到烘托主题、升华画面的目的。

3通过设计绘画的训练培养设计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的运用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功能,正常活动有70%都与视觉相关,人类的审美主要来源于视觉快感,画面效果好给人们的是感性的美,当我们面对丰富的造型和色彩的时候,总会找到情感的共鸣。作品的情感是感情与经验的结合。被人们誉为“冷抽象”代表蒙德里安所做的一些“色格子”设计及其形式受到现代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青睐,用于其作品中;“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克里绘制的许多抽象的、充满想象的设计色彩作品,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当中;法国的色彩大师朗克罗将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设计原理运用到建筑群设计的过程中,使形式单调的建筑群落由于色彩和造型的变化,赋予了设计的思维和灵性。意象性的造型设计写生训练是建筑造型设计的构形和构色的启示;设计的训练思维过程是对设计目标的艺术设计过程的完善。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抽象效果建筑充分表现了个人的主观和修养,让人看后过目不忘、惊叹不已。

4结语

总之,设计不能只凭感觉,更多时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寻找各种表达方式,要把自己的设计意识转换为受众理解的语言形式。要通过设计素描和色彩训练得出相应的语言形式表达设计意识,通过限制造型的理性的设计意识,绘制出无限魅力的艺术作品。

作者:张敏 单位:张敏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漫游课程;设计;改革

一、当前建筑漫游课程建设的概况

数字媒体设计诞生以来,三维动画课程一直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以三维动画软件基础教学为主,涵盖动画运动规律和图形渲染技法,最终延伸至三维动画创作以及影视后期实践。原本以动画技术为桥梁,数字媒体设计与盛极一时的动画专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影视动画专业明确划归戏剧影视学之后,在高校教育资源集约整合的背景下,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可以取长补短、糅合得更加精进。建筑漫游从属于三维动画课程体系,旨在将传统的建筑表现从单一的静态平面展示扩展为动态的三维空间渲染,从而直观有效地传达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以及对建筑美学的情感。本质上,建筑漫游是基于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字媒体形态,如今已渗透融合了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或古建筑保护与复原。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网上的园区建筑漫游动画以及各地区风情展示交互式漫游动画。

二、建筑漫游课程设计的原则

(一)三维动画基础在前三维动画基础是当前高校相关学科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开展学习,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维空间、三维建模方法、三维动画制作、材质贴图、摄像机/灯光/渲染。除了针对动画专业的动画运动规律理论外,这些内容多可结合三维动画软件进行讲解和实践操作。可选的软件多种多样,常用的有3dsMax、Maya、AutoCAD、SketchUp等。

(二)环境艺术设计为辅环境艺术设计辅助课程围绕实际应用,可选的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让学生熟悉氛围的营造,了解建筑形态,区分主体设计和配景设计,充分认识光影、构图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将手绘效果图与简单漫游动画相结合。可选的工具包括在线空间设计平台、AutoCAD、SketchUp等。

(三)动画设计为主建筑漫游动画是建筑漫游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其基本原理是摄像机动画。漫游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围绕建筑或场景的动画设计过程。它与三维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动画设计显然不同,却有着自身的动画设计规律,更多地体现为摄制时的镜头运动艺术和后期的镜头组接艺术。众多周知,概念设计和出图是SketchUp的强项,但与此同时,SketchUp中直接提供了“漫游”功能和动画视频导出功能,能快捷地实现建筑漫游动画。但其现有的工具简便却单调,缺乏灵活性;艺术风格突出而拟真性不足;要制作令人满意的建筑漫游动画,在三维建模、材质贴图以及摄像机/灯光/渲染等方面仍需与AutoCAD、3dsMax、Lightscape、VRay等协作配合使用。

(四)交互设计作为延展交互设计又称为互动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围绕产品,统筹其在特定场景下与不同的设备产生行为的交互过程[1]。交互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方向之一,也是漫游系统设计中亟待加强的环节。2010年上海世博会漫游动画设计中灵活地加入了互动设置[2],提供了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互动设计优秀范例。虽然建筑漫游多以动画视频形式展现,但是交互元素的加入无疑为开启建筑漫游中的用户新体验提供了新思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有望将建筑漫游的沉浸式体验发挥到极致。

三、建筑漫游课程改革的要点

审视当下建筑漫游课程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如下:一是顶层设计需重新考虑该课程的目标,如针对哪些方向开设、何时开始、实践体系如何建设等问题;二是前期课程不够,如很多学生此前未进行任何建筑设计相关知识学习;三是实践课程接续性较差,如学习了三维动画基础不会建筑建模,会建筑建模却不会建筑表现,掌握建筑表现技法了却不会渲染出效果。如何降低建筑漫游学习的认知难度是该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规范设计流程讲解;二是“点对点”操作比对;三是案例应用实践;四是知识点讲解。实践表明,做好这几点,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建筑漫游设计的系统认识,还能有效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记忆深刻,学习效果有显著改善。下面是基于工具软件的建筑漫游课程改革要点。

(一)参照三维动画设计流程,规范讲解建筑漫游工作流程可配合大型商业案例让学生形成初步认知,如西班牙水景别墅的建筑动画表现过程[3],从项目分析、建筑建模、动画设计、材质灯光、渲染、后期等环节进行解读。其中,项目需求分析举足轻重,这个环节将对设计的内容和风格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决定作品设计的重点是动画设计还是交互设计。

(二)介绍工具软件,“点对点”操作比对演示让各类工具的综合使用变得轻巧灵活这里以3dsmax+SketchUp+VRay的软件搭配作为示例。3dsmax是普适性的三维动画设计软件,具有建模、动画、材质、灯光、摄像机、渲染等模块,在动画设计过程中遵循典型的计算机插值动画原理,关键帧动画设置与Flash、AfterEffect等数字媒体专业常用软件保持一致。SketchUp是以建筑概念设计为主的软件,集建模、组件、风格、材质为一体,是建筑表现的便捷工具,漫游动画设定作为功能补充在其中是很不起眼的功能。通常需要搭配VRay等渲染插件获得拟真的高质量的视觉效果。而VRay通常作为3dsmax或者SketchUp的渲染插件进行工作,它的特点是充分考虑自然光中的直接光照和间接光照,在光影表现方面效果极佳。同时,VRay也提供了一套材质、灯光功能,能够有效弥补SketchUp的不足。在建筑建模中,max和SketchUp均适合采用基于二维图形的挤出方式,因此在建模阶段无需非此即彼地二选其一,取长补短反而更容易上手。对于复杂图形,max中放样的概念在SketchUp中依然适用(路径跟随)。

(三)注重案例应用实践,也就是实训环节可自由选择软件工具,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最后是规划设计,由简入难,逐步铺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目标,完成后点评修改。商业案例任务明确,流程规范,体量大,细节多,是课堂实践能力提升的首选。同时,组建切实可行的项目组将有效发掘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意义。

(四)将知识点讲解贯穿于案例实践全过程小问题现场“一对一”解答即可,普遍性的或者关键性的问题需要专门讲解。整个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关键点包括各类配景模型生成插件(如Forest、Treestorm)、模型的精简与优化(删除多余对象、模型分类整理、塌陷处理、使用)、动画设计(摄像机动画、漫游动画)、渲染测试技巧(VRay的常用参数、几种渲染引擎、渲染光子)。关于建筑图纸的使用,可适时加入并基础图纸识别知识,以及介绍AutoCAD工具的图纸处理操作,以期让整个建筑模型设计过程更规范。

四、结语

建筑漫游课程的开设源于现实需求,随着网络环境的逐步普及和云端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筑漫游应用越来越广泛。构建基于云端的三维建筑漫游展示系统成为理想的应用情境。该系统将提供真实的、具有可交互性的三维可视化环境,用户可以自由切换不同浏览模式(如自由浏览、漫游动画),在虚拟现实的交互体验中对建筑环境有直观而深入的认识。该系统涉及虚拟现实技术、建筑信息化模型和数据库技术[4]。鉴于数字媒体设计的专业基础重点在于艺术设计,选用诸如Unity3D、Virtools之类具有交互功能、可视化编程模块的工具将十分适宜。此外,多种数字技术的参与,将有效拓展建筑漫游的应用领域,丰富其表现形态,以校园漫游设计为例,基于全景图像的漫游逐渐成为一种新方式,在地图导航、室内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收集校园建筑及周边风景甚至航拍图片,通过合成全景软件Pa-naramStudio、全景漫游制作软件Pano2VR将照片合成为视觉上的全景漫游三维动画[5]。而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VR-Platform设计将同样构建三维校园虚拟漫游系统,这种方法建立的虚拟校园则更逼真、沉浸感更强,可多角度全方位自由漫游,该系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校园主要建筑点云并建立其三维模型,在Max中完成配景模型设计,最后将烘焙后的模型导入VR-Platform制作可交互式漫游动画[6]。如今,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建筑漫游正在迅速地发展,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仅体现在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沉浸式体验[7],还体现在对古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在人工智能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兰州大学Deepflying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掘敦煌艺术文化,完成了基于Tensorflow的飞天服饰创新设计项目。该项目基于敦煌壁画中的服饰艺术特征和现当代服饰数据,智能设计生成新的服饰风格和服饰样式,是敦煌壁画服饰艺术和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的融合,也是大数据时代艺术、文化和科技的创新。这为建筑漫游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建筑漫游中启动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发掘敦煌艺术特征,形成建筑漫游设计中丰富且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素材库;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型设计;最后,由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需求,将有效提升建筑漫游中交互设计的用户体验。而这些新的启示具体如何融入建筑漫游课程的改革中,将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由芳,王建民,肖静如.交互设计——设计思维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张刚.建筑漫游动画创作运用新探索———以上海世博会漫游动画为例[J].装饰,2010(7).

[3]杨兴春.3dsMax———VRay印象超写实建筑动画表现技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王守平,陆海燕,宁宝宽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云端建筑方案展示系统[J].建筑设计管理,2018(1).

[5]高晓晶,冯丽露.360°全景漫游在校园虚拟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6).

[6]杨晓波,陈邦泽,张文翔,等.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VR-Platform的校园虚拟漫游系统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0).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建筑制图实验;课程设计

一、引言

建筑制图实验是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直接联系生产实践的课程,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以及用图沟通的能力,并通过课程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1],并成为后期毕业设计、工作后的方案设计必需基础[2]。但其理论课内容的抽象、枯燥、对空间形象理解能力要求极高的特点,和实验课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规范较细、制度人的态度要求严谨等特点,造成建筑制图实验一直是学生们所诟病的一门实践课。如此,在如今的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如何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空间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课程设计,将是建筑制图实验课的改革教学的研究方向。

二、建筑制图实验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课程教学现状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建筑制图课程多设在大一,对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新生来说,短时间内学会制图规范和相关国标规定已经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另外还要用最短的时间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这些无疑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大山。此外,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和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居高不下,也是成为传统教学手段顺利教学的绊脚石。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简陋,多为多媒体课件加板书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形式。智能终端——手机的使用功能的急速扩容,大数据时代数字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也使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极速提高。

(二)实验课程面临的困境实验课的教学主要目的为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是对其识图能力和绘图技巧的培养和训练。除上述问题外,实验课教学还存在软件、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以及学时不足的问题。1.实验项目的开设现状实验课一般紧接着理论课完成后进行,主要目的为巩固理论知识,验证相关理论。建筑制图实验课程内容大多由任课教师提供题目和任务书,课堂上布置后,学生以图纸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实验成果。主要开设的实验项目有:图线练习、三视图的绘制、形体表面交线、形体的表达方法、建筑平面图、建筑剖面图、建筑详图、建筑形体的透视图。这些项目均是基于建筑制图理论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设置的。且对空间想象要求较高,绘图过程中参与大量的规范和国标规定,有一定的难度。2.面临的困境实验项目的设置是教师结合理论课讲授内容制作的,多数实验项目是针对课程的重难点知识来设置的,对一些实验课前不及时温习的同学来说,难免出现了理论课堂听得懂,实验课上做不动的情况。授课教师往往因为时间有限,也不会再完整重复理论知识。如此,就造成了部分同学的图纸无法及时完成,甚至实验时间浪费的情况。

(三)对策探索1.借助智能终端开展智慧课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基于智能手机广泛使用的智慧课堂的概念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3-5]。课前利用教育大数据的的优势,充分备课,并利用手机上的智慧教学平台实验课程内容和准备工作。同时通知学生及时查看课程内容和要求,并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2.巧妙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实验项目内容和性质,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设置智慧教学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前准备内容中多设置与实验相关的教学动画、电影等片段,把学生的探索愿望引入实验中。设置相关问题,并采用进阶的方式[6]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利用签到、问题抢答等环节抓住学生的学习劲头,并上传相关理论课件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课后,要求学生及时拍照上传实验成果,互相评分,讨论学习心得,并设置成绩奖励。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实验课程设计

(一)本课程设计的内容1.教学形式设计首先,教学手段要变革。表面化的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满足目前建筑制图实验教学现状,必须做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终端全面“深度融合”方能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7]。其次,教学形式设计要充分人性化。如何设计出学生从不得不学到习惯学习再到喜欢上学习的资源和模式,需要课程组认真分析讨论,并在有足够的调研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出每个实验重难点中哪些需要设置预习任务和准备工作、哪些需要课堂讨论和模拟、哪些需要现场手工绘制[7]。2.教学平台设计借助超星学习通软件进行教学平台设计,利用现有的大数据和课前录制的教学视频,以及以往优秀作业作品填充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前准备进阶内容、课中互动内容、课后的讨论评析权重,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3.教学实操设计本课程实验实操内容主要有八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要求在四学时内完成,采用A2的图纸,并且每张图纸内容都应该采用墨线绘制,不留铅笔稿。并要求严格按照制图规范中的线型、线宽、各种图例的表示方法和要求进行绘制。4.评价系统设计实验课的评价系统主要针对课后的实验成果评价、对任教教师的评价和对实验内容的评价,并设置权重比。最主要的一项评价为:对实验作业拍照上传到智慧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将作业放到群里进行讨论、评析,及时评出优秀者。对参与评价的学生进行加分处理。

(二)示范课程实验项目:建筑平面图教学要求:利用学习平台的线上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实验工具和材料,结合实验课堂教学,完成课后的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能掌握建筑平面图的形成、定位轴线标注的位置和相关国标规定、线型的使用、尺寸和图例标注。1.教学内容①建筑平面图的形成方法,定位轴线的国标规范要求②线型的使用、尺寸和图例标注的相关国标规定③建筑平面图的识读2.教学过程设计①课前,在学习平台上上传建筑平面相关教学课件、课程视频,布置课堂实验实操的注意事项和重难点学习内容。根据线上学习情况统计预习率,在抢答区预设课堂作业“定位轴线标注的位置”,预设讨论“建筑平面图的尺寸标注特点”。②课中,利用智慧课堂教学工具要求学生签到,按学习平台上的课件和视频设置讲解本堂课程内容,使用手机App教学工具发放抢答“建筑平面的形成”“定位轴线标注的位置”问题,视课堂讲解进展情况发放课堂讨论“建筑平面图的尺寸标注”“制图步骤”“建筑平面的图例及细节标注”。③课后,设置要求提交的作业“采用A2绘图纸按照1:100抄绘制某建筑的底层平面图”,并设置评析作业环节。及时总结学习反馈的数据,以便应用到下一个班组学习中。3.教学评价设计问卷:(1)本次实验项目实操的难点是哪些?(多选)A、建筑平面中的线型B、定位轴线的编注和尺寸标注C、相关符号和国标规定D、建筑平面图的识读。(2)你认为本节课课堂需要细致讲解吗?(多选)A、只需要大致介绍建筑平面图的形成及命名B、只需要大致介绍定位轴线的编注和尺寸标注C、介绍相关符号和国标规定就可以D、全部讲解。(3)你预习和准备本次实验花费时长A、5分钟以内B、10分钟以内C、大约15分钟D、半小时。4.考核设计:智慧课堂平台成绩主要包括签到、预习、讨论、作业提交、参与问卷、课堂互动等。本节课出总成绩=作业60%+预习20%+参与问卷10%+签到讨论、课堂互动30%。

四、总结

在学习建筑制图理论如用投影法表示空间几何要素和建筑形体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后,需要借助建筑制图实验项目来加深理论的理解。实验项目的实操训练采用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智能终端的观摩课前内容、课堂学习、课后交流互动等活动,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能及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析,同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应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肖昕迪,吴燕.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4):226-227.

[2]方荔华.建筑制图实训环节设计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0):49-50.

[3]孙曙辉,刘邦奇,李鑫.面向智慧课堂的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框架及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8(2):59-66.

[4]马勋雕,解月光,庞敬文.智慧课堂中学习任务的构成要素及设计过程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4):29-35.

[5]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73.

[6]于颖,陈文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进阶式发展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126-132.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如何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并且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而言,课程设计通常包括:民用房屋建筑设计、单层工业厂房建筑设计、混合结构房屋墙体及条形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多层框架结构设计、钢屋架设计、门式刚架厂房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每一门课程设计都是相对应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需要从课前准备、加强指导、注重设计过程、做好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当然要保证上述每一方面的工作质量,教师的责任心尤其重要。”

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2认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精心选题及合理确定设计分量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把某一设计选题用很多届,致使设计内容陈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也有的课程设计其设计任务分量过大,导致设计过程草草收兵,应付了

事;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个别的课程设计分量过少,使得设计过程中学生闲暇多,用到的知识少,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选题时,应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土木工程领域的新发展,不断补充和更新设计内容。对部分的课程设计,应尽可能选用近期设计的工程或正在实施的工程,以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看到实物,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积极性。比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桩基础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一般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等都应尽量将选题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同时,在选题时,应考虑设计时间、复杂程度、提交成果的工作量等来确定合理的设计分量,使参与设计的学生都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的。

2.2认真编写设计指导书

尽快做好设计准备和更充分地理解设计内容,为高效而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种类和内容较多,对于有些资料,可提供电子版本或范围、出处供学生自己查阅、选用,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毕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指导书是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指导性材料,是课程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有些指导老师为了省事,在课程设计开始的当天才口头布置设计任务或在黑板上大致抄写几条;有些老师虽然布置了较完整的设计任务,但任务书过于简单,对完成相关课程设计步骤、依据、设计进度、成果内容等未做出明确的交代,故指导性不强。每一门课程设计都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设计的目

的、任务和要求。在课程设计正式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应提前编写好内容详尽的设计指导书,并发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指导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l)设计目的、任务;(2)设计依据;(3)设计参考图纸及相关资料;(4)设计步骤与要求;(5)成果内容;(6)设计进度安排;(7)纪律要求;(8)成绩考核标准。如有必要,还应编人相应的设计例题,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参考。

2.3准备必要的资料

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应用相应的规范、图集、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原始数据,并提供《西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及有关制图标准;又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准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各类资料;再如根据四川省现行的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需要提供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国统一工程清单编制规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2004)、某一时期的材料指导价、各类标准图集等。由于经费问题及应用范围上的限制,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对上述资料中的必要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指导书的附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做好设计准备和更充分地理解设计内容,为高效而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提供保证。另一方面,由于资料种类和内容较多,对于有些资料,可提供电子版本或范围、出处供学生自己查阅、选用,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查阅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毕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加强指导与管理

3.1加强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对课程设计进行指导,仅是抽空到教室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不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总是参考同学的设计步骤,他们甚至对书上、规范、标准或定额中的内容理解错了,就按他们自己错误的理解去做,影响了设计成果的质量。指导教师安排的指导时间每一天应不少于4学时,且具体时段应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生能按进度完成设计任务。同时,对课程设计的指导应把被动解答问题与主动提出问题相结合,对一些容易出现错误或混淆不清的地方进行提问或在黑板上予以提示,了解学生的具体做法或算法,并通过检查中间结果来发现问题。同时,对计算中或绘图中一些共性、难点问题应集中讲解。

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应用相应的规范、图集、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中需要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等原始数据,并提供《西南地区标准设计通用图》及有关制图标准;又如多层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准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各类资料;再如根据四川省现行的工程造价编制方法,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需要提供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国统一工程t清单编制规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估价表》(2004)、某一时期的材料指导价、各类标准图集等。由于经费问题及应用范围上的限制,指导教师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对上述资料中的必要部分进行收集整理,作为指导书的附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

3.2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

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可以通过考勤、课后作业及讲评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目前对课程设计的管理则较为松散,有的指导老师在成绩考核中只依据学生最后提交的设计成果予以评定,对设计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控或记录,因此导致学生的松懈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的学生得高分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完成设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设计质量的提高。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l)明确指导时间。

(2)合理划分和安排设计进度。

(3)对设计进度中的各个中间环节明确其具体要求(内容及必须完成时间),并不断检查;错误的地方可直接在初稿中批示出来;前一步骤未完成者不得进人下一阶段的设计。

(4)最后必须提交正式的成果和检查过的初稿或底稿;没有接受中间过程检查的学生,最后提交的成果不予批改,以不及格论。

通过上述的管理与督促,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4采取措施确保设计质t和效果

4.1设计分组或设计选题

在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时,应分组或分题,不能全班做同一题目。如果每个人完成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比如钢筋混凝土现浇楼盖结构设计的选题应考虑不同的平面尺寸、荷载、建筑构造做法、材料强度等,还可以要求采用不同的楼盖类型,以确保一人一题,每人可以完成相对独立的设计任务。又如,房屋建筑课程设计需要绘制较多的图纸,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期即公布设计题目,并采取学生选择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分组或选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规范标准和构思方案,在课程设计周开始前即可初步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下一步完成施工图设计提供了保证。再比如土建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一般的实际工程其工程量较多,在指导过程中,可以把课程设计的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一些小组模拟招投标中的甲方做标底,另一些则作为不同的投标单位(乙方)计算报价,最后让他们进行比较竞争。

由于每一小组是合作完成课程设计,所以必须要求小组成员每人独立完成相应的内容,然后成员中间再进行互审,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别人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KPM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电算及施工图绘制,同时通过与手算的结果对比分析,校核手算的正确性;土建工程概预算设计也可以应用某种预算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打印,提高设计效率。通过上机操作,可以让学生对目前工程设计中一些常用的软件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设计质量。当然,课程设计又不完全等同于工程设计,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软件,手工绘图、手算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

4.2安排上机操作时间

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安排一定的上机时间,要求每个学生会应用一种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软件上机操作。譬如,房屋建筑设计可采用AutoCAD、天正建筑等软件进行施工图绘制;结构及基础设计可采用及时做好设计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建筑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更能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从生态与建筑这个系统来看,生态建筑的生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中重点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锻炼。

(一)场地与环境的利用

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处理绿化和场地,如何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从系统学角度理解,建筑物的外部空间是构成环境的主体,也是人们活动和感受环境的主体,是否尊重自然,保护场地生态特性,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本身。故在学生进行建筑设计练习时,应该让学生明白除了创造优美的外部空间环境之外,更应该注重生态保育,在设计建筑的体重、形式、布局等均应与之协调。

(二)功能与空间的设计

在建筑功能与空间的设计练习中进行生态观念普及,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发展对建筑使用有了更高层次要求,这必然影响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功能与空间限制的回应。在进行设计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生态建筑功能与空间和一般建筑功能与空间的区别,掌握生态建筑空间不仅要考虑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几何形态构成,以及空间的组织秩序关系,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建筑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建筑空间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程度、建筑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一个具有生态观念的建筑功能与空间设计是一个循环系统,具有开放性,以获得动态平衡,这不仅意味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学会建筑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系统的沟通,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处理创作过程中体现生态观念。

(三)材料与建构的选择

根据建筑的组成要素,我们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路线:材料+技术+建构+智能控制。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是空间赖以存在的物质体系,生态建筑材料又称绿色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它注重功能多样性、全寿命周期经济性以及可循环再生利用性等方面。材料作为建造基础,建构在组合材料的同时决定了建筑的存在方式。以生态观念为设计原则,在设计练习中,寻求新的生态材料和相应的建造技术成为一种培养学生生态观念的手段。

二、教学模式优化

(一)授课方式与课件内容组织

在课程安排中对不同建筑类型都需要进行理论讲解和课程设计,但是都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的思考,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来深化建筑设计理念。课程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需要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生态建筑的内涵和设计方法,学习生态建筑设计现场调研的基本方法,确定设计选题,对环境进行分析,对地域生态特征进行梳理,提出设计理念和生态观念,进行初步方案构思。

2.第二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及场地环境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深化案例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对生态特色进行深入探讨,突出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基本策略和设计方案。

3.第三个阶段:完成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过程、生态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目标、生态特色研究,以及不同层面的分析。

(二)设计能力的培养

1.多种沟通方式对生态观念培养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防止出现专业内单一的沟通模式,设计质量的优劣也不能仅在本专业参与的思维过程中评判。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从多种基础课程中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思考方法和锻炼机会(表1)。2.从生态调研到生态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课程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总结分析,确定调研的内容和安排。在课程设计前期对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调研的教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所学生态建筑理论对场地进行感知体验,了解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获得第一手的统计分析数据,得出合理可行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案。

(三)设计训练框架

场地与环境的利用、功能与空间的设计、材料与建构的选择是反映建筑生态性的三个方面,亦是课程设计训练的重点,在教学安排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序列训练,通过“整体考虑,分段练习”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安排(表2)。

三、结语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除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外,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近年来,我们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做了一定的努力:主编了高等学校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丛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包括课题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习题以及答案,作为该课程唯一一本习题集,一直与推荐教材配套使用;主编《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参与大型工具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的编写,该书是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必备的工具书;主编《建筑灭火器配置计算手册》(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和《消防给水排水工程常用强制性条文汇编》都作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必备参考书;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已正式出版,是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唯一一本教材。这一系列教材与教学辅助用书的建设使学校在开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中,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最为完善的学校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已成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3]。

(二)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

2010年9月在公共互联网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2011年11月申请学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校教〔2011〕44号),在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各个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时把工程信息和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构成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学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网络课程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形成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需要,并逐步发展为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师生交互、工程实践认知、信息交流等综合性的教学系统[5]。

(三)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设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除了教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外,制定了《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注意加强毕业设计单位基地建设,已与国内几十家民用建筑设计院有过学生毕业设计交流活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保证一人一题,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提倡开放型毕业设计方式[6],即“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把设计单位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带着课题进学校指导,让学生走出去,到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力求真题真做。2006—2012年7届共60位学生选择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其中真题真做56位,真题习作4位;取得优秀成绩的22位(其中9位学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奖、2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良好的30位、中等的8位。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材、要求、指导方法已趋于成熟,毕业生就业良好,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有很高声誉[7],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称赞。

(四)强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2006—2012年7年间指导学生校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7项,参与学生共31人。由福州大学建筑给水排水课59题组制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加强工程实践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必要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为此,专门构建了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科研平台,科研平台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福州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训练项目为依托,形成一个有准备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的科研训练良性循环的机制,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形成一定基础之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一方面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创造条件,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一方面研究生也可以依托此科研平台,针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在辅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研究生科研课题。通过此科研平台,把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作为常规性教学工作[8],形成良性循环,做到早动手、早做准备、早出成果。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7篇

比选”即学生在自主收集设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选择,这是一种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所搜集的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的学习方法。“比选—探究”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建筑构造课程设计采用“比选—探究”式的方法,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前期就得进行大量资料的收集,包括经典的建筑方案、当地在建楼盘的建筑方案,以及借助网络资源得到前沿设计方案等等。方案的收集将为下一步的方案比选奠定基础。在方案比选过程中则需要指导教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教师应适当引入前沿的设计理念,扩大信息量,指导学生通过比选与探究选定最终设计方案。

二、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改革思路与实践

(一)合理确定选题,有利于“比选”

题目的选取是课程设计重要的第一步,应综合考虑课程设计的时间长短、难易程度、课程进度等因素,所选题目也应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题目要有一定的深度但也不能太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与学生的课程进度脱节;但是题目选得太简单,又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收获。因此,要重视设计题目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方便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以有利于下一步的方案“比选”;同时还要方便学生进行实际工程观摩,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设计的选题多为学校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已完工工程或在建工程。

(二)适时布置任务,有利于“探究”

为了给学生课程设计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可将设计任务书的发放和课程设计动员工作提前到设计周开始前的45天左右,即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学时已完成近半时,把课程设计与课程后部分知识的教学同步进行。这样,在不增加课程设计时间的情况下,增大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充裕的时间保障,从而提高课程设计成果质量。课程设计的选题由传统的教师指定题目调整为学生自主选题。从实践情况来看,自主选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任务也从原有的完善施工图、设计节点两项任务,增加到方案设计的比选—探究、定稿、完善施工图以及构造节点设计四项任务。设计资料的查阅、参观实际工程以及方案的酝酿、比选与探究等都不强制要求在设计周内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已的业余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工作,然后在设计周再进行成果绘制。

(三)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通过“比选—探究”式教学模式把课程设计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转变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进行充分交流,对方案进行比选—探究。在集中设计周内,教师应及时、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尽量做到逐个辅导,保证辅导、答疑到位。对教师指出的方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应修改后再绘制成果图。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质疑的方式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分析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四)手工—软件绘图相结合,以适应社会需求

原有课程设计成果的表现形式一般为手工绘制的建筑平立面以及节点详图,由于时间关系一般仅绘制主要平、立面图。改革后要求采用手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绘制建筑施工图及节点详图,这一做法不仅强化了学生手工绘图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用绘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工作后在软件绘图方面能够得心应手,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三、结语

建筑课程设计范文第8篇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教学理念陈旧,没有从职业素质教育出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并发展职业能力,而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述基本理论和公式推导,对构造要求只是简单讲解甚至不讲,这种教学理念脱离现实职业教学要求。因此,应彻底改变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加大构造课的内容和课时,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工作中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教学方法不当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满堂灌”方式,忽视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因此应改革纯粹讲述的教学方式,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或仿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完成具体学习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所获取信息、概念以及认知、情感、技能等,自主地获得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3.实践教学没有创新

传统的《建筑结构》课实践教学方法大体实行的是“教师理论讲解—学生课程设计—教师评阅”的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多以单纯完成课程设计为目的,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很好地分析、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准则、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强调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应用。为此,我们深入省内部分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及建筑设计院所,与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及往届毕业生座谈、调研,广泛征集他们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并通过多年教学改革的研究,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以下几个教学模块:“常见结构认知能力”、“荷载确定及荷载内力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确定与内力计算能力”、“结构材料选用能力”、“基本构件设计与验算能力”、“施工中结构问题认知及处理能力”、“工程地质资料阅读及基础问题处理能力”、“结构施工图绘制及阅读能力”等。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应用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原理、基本知识进行基本构件的设计,并指导工程实践,具有结构施工图的识读能力及分析工程结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在建筑结构教学改革中,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实践教学的新路,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设置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

设置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是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筑结构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它突破了传统的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学改革指出一个方向。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现场工程实践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联系。通过工程项目的参入与实训,学生加深了对课堂上一些模糊理论的认识及规范规定的一些构造措施的理解。使学生能科学地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工程结构问题,有效解决工程中出现的结构问题。通过科学、系统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

2.构建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1)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必须明确、准确,因为它是建立能力评价体系的精髓所在,是决定评价体系构成的主要因素。作为高职教育学生能力评价的一种微观形态,我们认为,进行高职院校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就是对高职院校结构实训是否满足课程目标、培养人才需要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高职学生是否达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做出判断,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以完善教育内容,增强实训效果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通过对结构实训评价的内容、能力目标、考核项目、评价标准等情况进行有益的探索,可以发现我们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以进一步改革并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工作,最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原则。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一种具体形式,有其特殊性,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科学评价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3)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设计。设计评价体系是评价结构实训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根据以上原则,明确评价内容,构建指标体系,确定能力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高职院校建筑结构实训学生能力评价的依据。

三、结语

明确评价内容及构建指标体系。要科学全面评价结构实训学生的能力,首先在了解评价内涵的基础上,明确评价的主要内容。按照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根据结构课程设计思想,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需要,并结合大量的调查材料。

作者:张福燕姜霞高伟李殿平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一)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土建工程技术领域和二级建造师、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会同企业技术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和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1为职业综合能力形成进程示意图。建筑结构课程由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建筑结构抗震等结构模块内容组成,讲授结构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质,结构设计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屋)盖,砌体结构的墙、柱及钢结构的连接,梁、柱的设计计算方法和一般结构的构造知识;同时掌握与施工和工程质量控制有关的结构基本知识;能进行一般民用房屋和单层工业厂房结构选型与结构计算,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并能绘制结构施工图。

(二)课程内容设计

将教学内容按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规划为13个模块,设计70个单项训练项目,2个综合训练项目模块(含4个综合训练项目),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开设职业体验训练项目并进行考核。教学内容围绕训练项目组织,理论知识作为能力培养的补充,注重态度养成;将岗位资格考证的内容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优化教学与培训进程,增强学生上岗就业的竞争能力;学完该课程和相关课程后考取施工员岗位证书。

二、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实施

根据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

(一)课程教学条件建设

1.实训场地建设

针对课程培养的岗位能力要求,校内建设制图中心、建筑设计工作室、建筑设计院和结构实验室、建筑模型制作实训室和建筑公司,打造真实的教学情景。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岗位体验,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技能,并参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2.立体化教材建设

(1)结合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建筑结构教学经验,项目组编写模块及项目化教材《建筑结构》和配套助学教材《建筑结构学习指导与技能训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使用。教材编写中突出能力训练,以能力训练为切入点,体现内容围绕训练项目组织、理论知识作为能力培养的补充的思想;突出用现行的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能力训练,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接轨。

(2)开发建筑结构课程实验实训仿真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购买PK-PM结构网络版设计软件进行实际工作训练。

(3)网络资源建设。搭建师生共享的网络环境,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将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任务以及考核资源上传,供学生随时查阅和自我检测;开通专业资料网站,教师备课时可以及时查阅,利用网络优势快捷获取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提高教学水平;将现行的建筑工程相关规范上传,将其作为教学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

(二)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1)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将职业岗位证书考试要求与教学内容融合。

(2)探索以岗位所需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技能的训练,每一个单元的实施要采取实际案例教学,其中单项能力训练采用能力训练任务引入、操练、深化、训练巩固、总结归纳、课业布置与要求等为主要教学环节。

(3)职业体验训练采取集中讲解训练要求、下发职业体验指导书、职业体验完成后撰写职业体验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课程设计、结构软件应用训练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学生自已查找资料,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所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考核。

(5)教学实施过程充分体现能力训练、支撑知识学习、技能形成、态度养成能力整合;以每次上课两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案编写。课程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入、任务驱动、实际项目训练、行业软件训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6)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中分析与提问的比例,增加课堂练习和课业训练;注意职业标准(涉及到的规范)的理解与运用。

(7)教学中注重现代化结构设计和施工手段的应用,多介绍当前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

(8)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课业的设计与布置,督促学生及时、独立完成课外作业;强化计算机软件计算训练,严格遵守国家规范,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三、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效果

该课程自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组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方案,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结构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有效提高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学生毕业后普遍反映适应岗位能力强,上手快;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工作作风严谨,实际分析结构安全能力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推进,课程组成员正在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引领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期在同类课程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作者:徐锡权申淑荣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三)

一、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1)“考教分离”基本知识考核:由熟知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试卷组成试卷库,在考前通过人工随机抽卷进行考试,完成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知识考核。最终考核采用闭卷考教分离,从而有利于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此项占成绩50%。

2)课程设计考核: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是在教师讲授完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布置进行的,目的是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为避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些同学不认真完成,而是在临近交设计成果时,拿一份已完成同学的课程设计来参考与抄袭的情况出现,我们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项一登记、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时答疑,准确考核学生的设计及绘图能力,此项占成绩30%。

3)课程设计答辩:为检查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掌握情况,针对设计成果中的错误进行指导,这种做法的个体性很强,真正能做到让本人意识到错误在哪里,更好的让其他同学一起面对错误问题,将该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方式采取由指导教师设计好答辩问题,尤其是课程设计中会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抽签进行面试,同时结合同学本人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提问,根据回答结果结合课程设计成果评定成绩,此项占成绩10%。

4)平时成绩考核:将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课内设计作业及课外设计大作业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此项占成绩10%。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和评定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内设计作业:注重建筑结构基本构件设计计算能力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梁、板、柱、建筑基本构件结构构造要求,以及规定荷载条件下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课外设计大作业:注重一般建筑结构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如整体钢筋混凝土楼盖、楼梯、雨蓬、屋架、混合结构墙及柱等结构构造要求、规定荷载条件下一般建筑结构设计计算评定。通过以上四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课程成绩以百分计,其中课程设计占30%,课程设计答辩占10%,平时成绩占10%,课程基本知识考试占50%。

二、考试改革创新点与启示

1)侧重“工学结合”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训实操成绩占40%,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过程进行改革,建设建筑结构试题库使课程的考核过程标准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

2)在课程中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试验,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3)实践课程考核与理论课程考核工学结合穿插进行,体现了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建筑结构课程中,构造要求一般种类繁多,较难掌握,而工程技术人员,对构造要求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黄艳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四)

一、《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再识

“高教(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全国高职院校展开了一系列课程改革。笔者所在学校也于2008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项目课程改革,即课程项目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也于2009年开始,对《建筑结构》课程进行项目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能力为本位,选取适合高职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其次选择适合的项目载体,将专业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进行讲解;最后从实际工程中选择典型项目作为课程的教学项目,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以培养满足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建筑结构》实践教学改革

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引领下,《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案例屡见不鲜,反映出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关于课程改革的论述较多,笔者就不再赘述了。笔者就本校教学情况,结合浙江省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从课程自身角度出发

《建筑结构》课程既是基础课,又是专业课;既为后续课程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概预算》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能直接定位为结构设计员岗位。因此,《建筑结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授必备的理论知识,更要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即能从事结构设计员、施工技术员等相关工作。笔者将过去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等课程进行整合,并引入混凝土结构平法表示等知识;选取与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相关度高的知识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典型项目为载体,推进任务式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理论,会基本构件设计,能识读结构施工图和钢筋翻样;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从学生和教师角度出发

在过去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和教师往往是孤立的。教师在讲台上布道,学生接受知识,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纽带。结果是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牢牢抓住高职学生善于动手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典型项目,并将项目任务化,每次教学单元完成1~2个工作任务;同时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任务;最后通过2~3个实训项目,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巩固学习的成果。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作为教师,在实训工程中,不仅检验了教师掌握知识的能力,更检验了教师实际工作的能力,考验了教师的“双师”素质。这是一个学生和教师双赢的结果。

(三)从企业角度出发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重点突出“一线”“高素质”。因此,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都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完成。笔者通过对用人企业的走访、毕业学生回馈等信息,确定本课程实践教学重点突出两个能力:一是基本结构构件设计的能力,二是结构施工图读图和钢筋翻样能力。并将这两个“能力”作为《建筑结构》课程的核心能力。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笔者针对《建筑结构》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学生能进行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复核工作、能识读结构施工图、能进行钢筋翻样等实际工作;毕业学生能立即从事结构设计员、施工技术员等与《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毕业学生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二)讨论

笔者认为,教学改革应是一项慎重的工作,需要教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不能一蹴而就。笔者执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的运用理论知识。笔者亦希望通过此文能和同行多做交流,共同促进《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发展,为企业培养出一线的、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仓盛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五)

一、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

1.楼盖的支承体系—内框架结构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通过震后震害调查发现内框架结构整体性差洛部分的刚度变化不均匀抵抗地震灾害的能力和强度较差所以此结构形式在地震中破坏比较严重。而今《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中早就没有内框架结构体系方面的条文,说明内框架结构形式不能满足抗震设防区的要求。鉴于此加果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还继续应用内框架结构支承的楼盖就与现行规范不符,因此必须对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选择符合目前规范和工程实际的楼盖的支承体系。

2.楼盖的结构布置存在问题。在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楼盖结构布置中,一般是两个方向分别布置主梁和次梁(包括与柱相联的梁)肚七种结构布置导致楼盖二个方向的刚度差异较大存在结构整体性差此种楼盖结构布置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结构概念的真正理解,会使学生理解为结构布置只应该清楚一个方向就符合要求的错误观念。

3.梁柱尺寸不满足“强柱弱梁”要求。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中的主梁设计要求按弹性理论计算并考虑内力的最不利组合。设计时假使主梁与柱线刚度比值大于4才主对主梁的约束一般按铰支处理庄梁简化为多跨连续梁进行内力计算,此种设计假定即使简化了主梁的结构设计但与实际工程结构的情况对比悬殊池不符合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使学生对正确结构概念产生偏差。

二、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的系统改革

通过上述关于目前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当中的问题研究对目前该课程设计的改进势在必行做到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与现行规范相匹配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力求使学生从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获。

1.结构体系的选择。正因为支撑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内的框架结构体系不能再用选择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作为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支撑体系是很合适的规浇框架结构具有整体性好平面布置灵活整个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板和次梁的设计。板和次梁的设计仍然按照教材中的设计方法进行版和次梁内力计算时要考虑其端部支座(主梁)对板和次梁的转动约束查表时应依据端部为梁的情形进行。在确定楼板厚度时应综合考虑正常选取极限状态并且和另外专业工种配套管线的条件。尤其要仔细较小的板厚无法满足工程中普遍的在板内预埋电管的施工方式。但是教材中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例题的板厚通常考虑建议适当加大。在目前的实际工程中分离式配筋因施工困难度小这种配筋方式的采用在工程中已受到重视。建议板和次梁的配筋设计其上、下部钢筋应避开用弯起钢筋的配筋形式,达到和以后的工作实践相一致。

3.主梁的设计。主梁计算单元的选取方法不变内力计算仍然按照弹性理论进行但计算简图不能将主梁简化为多跨连续梁,原则上为框架结构。建议按照分层法计算主梁的内力。计算中要考虑主梁的活荷载最无效布置洛个计算恒载、多种活载单个作用下的内力。最后依照显示得出的结果厕主梁的弯矩、剪力包络图作为配筋计算的根据。关于主梁配筋计算时厂般情况不可使用弯起钢筋庄梁斜截面抗剪由箍筋承担。这种配筋形式庄梁的抵抗弯矩图形状是生梁下部通常为通长筋其各正截面抵抗的弯矩没变化庄梁下部的抵抗弯矩图成矩形庄梁上部钢筋少数通长,一些钢筋绘制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在距离柱特定位置处截断庄梁上部所能承受的弯矩图为阶梯形。

4.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考虑到结构设计软件已成为设计院设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当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时期,培训教师需从国内设计院运用频繁的结构设计软件如pKpM、探索者等着手。学生不仅会手算还要懂得运用软件实施结构设计项目,明白软件中各类参数的物理意义。

三、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