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共享技术范文

共享技术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共享技术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共享技术

共享技术范文第1篇

政务版电子地图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政府各部门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对南京市政府机构的需求调研,发现政府各部门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各有不同,但在不同中又呈现出共同特征,需要测绘管理部门启用全新的生产和服务理念,研究分析政务版电子地图需求和特征,应对原有测绘产品体系的短缺和不足。(1)在测绘产品内容上,需要建立版本唯一和数据权威的政务版电子地图“一张图”,具有数据标准统一、范围覆盖全市、要素动态更新、图面精简美观等特点。(2)在数据生产管理上,需要建立集数据标准配置、加工处理、更新维护和版本管理等于一体的数据编辑与管理集成平台,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3)在数据服务上,需要细分政务版电子地图用户群和用户需求,摆脱原有的纸质地形图提供、光盘刻录等传统方式,基于SOA架构提供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的在线和离线数据共享服务,促进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同时,提升测绘地理信息的服务和保障水平。(4)在数据安全保密上,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需要研制面向政府部门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版权保护和数据安全系统,为数据生产和服务保驾护航。

2研究路线

2.1研究框架

基于“共享共建”原则,南京市在多年政务版电子地图生产实践与共享服务中,逐步形成了以一套科学的数据生产、管理与服务工艺流程为指导思想、一套完善的政务版电子地图标准规范体系为基础、一套满足质量及现势性要求的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库为核心、一套高效的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管理系统为支撑,以及一套高效的政务版电子地图应用与服务为目标的研究框架。

2.2研究方法

集成和共享是政务版电子地图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其中集成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集成的目标。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的集成与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工艺的集成:集成化的工艺设计思想贯穿数据生产加工、质量检查、数据安全、数据更新和数据的全过程。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利用CAD与GIS交互编辑更新的方式,充分利用各比例尺、多种类的数据资源,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和政务版电子地图之间的数据关联,综合集成政务版电子地图,通过要素级更新的方式形成政务版电子地图工作库、现势库、库等多级别的数据库。以及通过政府部门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实现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和其它政府部门的空间资源信息的集成和利用。③平台的集成和共享: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实现数据编辑管理到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集成和数据库的共享。④政务版电子地图的数据标准、规范、版权与安全集成于政务版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体现了数据生产、管理和应用的共同需求,是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共享的依据和保障。

3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以“数据共享服务”为目标,通过集成的手段,在标准体系、工艺化设计思想、平台设计等方面体现“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的核心研究内容。

3.1制定标准规范

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平台采取标准先行的原则,在对项目需求及现有空间数据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政务版电子地图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范围涉及数据编制规范、建库标准、质量检查、共享评价等多个方面,它们是实现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的依据和保障。其中《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标准》主要包括CAD和GIS端的政务版电子地图的数据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分类及代码以及符号规则、定位基准、要素表达原则等,它是数据生产建库的直接依据;《政务版电子地图质量检查规程》则确定政务版电子地图质量管理、检查、质量评定等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及地图特性、缺陷分类以及抽样、检查、评定的程序和方法;而在数据交换格式规定上直接引用《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指导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的共享交换。

3.2工艺化设计思想

“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的研究从开始就贯彻将整个集成与共享过程形成一套完整工艺的思想,标准、版权保护与数据安全贯穿数据生产编辑、更新维护到地图服务的全过程。采用这一套工艺搭建的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平台,不仅能满足政务版电子地图编辑更新一体化管理的需要,也能较好地满足政府各部门在日常管理、处理应急与突发事件等中使用和信息的需要。

3.3平台设计

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平台包括数据层、技术支撑层和管理应用层。该平台主要由“一体化编辑与管理系统”和“在线服务系统”构成,系统及其对应的数据库之间相互关联、集成,满足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生产管理和共享的需要。

3.3.1一体化编辑与管理系统设计

以往的地图编制普遍采用CAD平台进行,CAD平台具备强大的编辑功能,工具灵活多便,并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但随着GIS平台在各行各业的深入拓展和应用,其数据管理、统计和分析优势愈发突显,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希望政务版电子地图在GIS平台上展现,另外,随着地图承载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在CAD平台上编辑更新存在着“数据量大而作图效率低下、更新过程复杂、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不易”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用CAD与GIS平台优势互补的研究思路研发一体化编辑与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编辑人员的任务管理、基于AutoCAD、ArcGIS平台异构数据互操作技术的电子地图编制、强大的辅助编辑功能、安全保障、质量检查及报表输出、电子地图数据库管理等多个方面。在系统的建设中以“实用、可靠、高效、先进”为基本准则,建立“规范、安全、开放”的系统构架。系统采用ESRI的ArcGIS系列产品作为GIS平台,空间数据使用Oracle数据库进行存储,用ArcSDE进行管理;开发使用ArcGISEngine组件和AutoCADObjectArx组件功能,满足用户编制、更新、管理等需求。该系统的核心目标围绕地图编辑更新展开,针对政务版电子地图的制作、更新等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生产、建库和管理流程,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电子地图要素提取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一致性和提高电子地图制作的生产效率。系统由管理子系统与编辑子系统构成,在子系统内部和之间充分以集成和关联为特征开展设计。(1)在作业流程上:管理子系统与编辑子系统是高度集成的,管理子系统对更新数据进行工作区划分以及任务分配;编辑子系统对工作区数据进行提取、编辑和检查提交;最后管理子系统需要对工作区数据进行检查、入库、更新以及数据应用输出。(2)在数据获取上:以基础测绘成果为数据来源,架构其与政务版电子地图之间在标准设计、制度制定等方面的关联,确保政务版电子地图的可持续更新,从而避免政务版电子地图的更新成为无源之水。(3)在数据管理上:管理子系统对整个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库以及每次更新范围内的数据进行管理,提供数据的回溯、统计、检查、转换、输出等功能;编辑子系统则提供数据编辑、检查功能,同时,数据安全设计贯穿于两个子系统。(4)在系统交互上:管理子系统和编辑子系统通过数据连接文件、工作区范围线来定位统一的目标数据源;通过FID来确定唯一要素;通过错误报表来定位和传递错误信息。CAD与GIS的异构数据互操作技术是系统交互的桥梁。

3.3.2在线服务系统设计

在线服务系统以政务版电子地图、影像图等数据库为核心,旨在建立一个面向政府应用的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各类地理信息开放式的网络化服务。系统基于WebService技术,采用SOA体系架构,参照OGC标准服务规范,提供政务版电子地图等可定制的多样化共享服务,实现高效、连续多尺度的无缝可视化与互操作。(1)系统功能设计由地图服务、数据库管理、门户网站和运维管理等4个子系统构成。地图服务子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目录服务。其中数据服务包括网络地图瓦片服务(简称WMTS)、网络地图服务(简称WMS)、网络要素服务(WFS)、网络覆盖服务(简称WCS)、地名地址要素服务(简称WFS-G)和GeoGlobe瓦片服务;功能服务包括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地图标注、地图量测等,各类功能服务接口均遵循OGC的Web处理服务(WebProcessingService,WPS)规范。数据库管理子系统是管理空间地理数据和支撑专业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管理的对象包括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多媒体等数据,管理的类型包括矢量数据库和瓦片数据库两种类型。矢量数据库用于空间信息查询与分析功能服务提供;瓦片数据库用于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快速显示;矢量数据进行符号配置后,可进行瓦片数据库快速制作;高程数据和影像数据则可以直接生成瓦片数据库用于。门户网站子系统提供各部委办局用户登录、访问数据和调用服务的唯一入口。其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目录管理、提供数据服务及查询服务等。运维管理子系统主要由组织机构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数据访问统计、日志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等功能组成。(2)系统服务模式设计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在线服务系统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和保障方面,相对于传统服务模式从内容到形式上发生了彻底变化。这种方式既通过“共享共建统一平台”解决信息资源整合问题,又通过“权威部门提供权威数据”保证各类信息的权威性,同时依据各部门政府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运维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政府各部门空间信息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政府财政资金的浪费。为了使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在线服务系统切实为政府各部门提供优质的地理信息服务,系统针对政府各部门对测绘地理信息需求的强弱程度,将其划分为弱GIS部门和强GIS部门,并实现了多样化的在线和离线定制服务模式。其中,具体包括网站服务、API开发、标准服务和服务器前置4种服务模式。

4关键技术与创新

在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了以下3项关键技术,并具有创新性:一体化编辑与管理系统中的异构数据互操作技术、数据更新过程中的矢量数据文件比对技术和贯穿全过程的版权保护与数据安全技术。

4.1异构数据的互操作技术

由于CAD软件和GIS软件各有其内在的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利用AutoCAD采集数据,而利用GIS存储、分析、处理空间数据,大大提高空间数据的采集、录入、分析、处理的工作效率。实现GIS与CAD异构数据的互操作技术主要体现在AutoCAD环境中加载显示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利用AutoCAD方便快捷的编辑功能对GIS库中的空间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并且编辑结果可直接保存到GIS库。使用该技术可以提高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的编制速度,省去过往繁琐的更新流程,可直接依据最新的CAD测绘成果数据,编制生产政务版电子地图,在操作上更符合作业人员习惯,同时也最大效益地发挥CAD平台和GIS平台的优势。

4.2矢量数据文件的比对技术

在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进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既有的空间数据库进行要素的变化检测,以便识别和记录要素的变化情况,便于更新,便于统计城市发展区域的地理要素的更新状态。主要方法是在对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进行更新的过程中,建立源数据与更新数据要素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算法和规则,识别和记录要素的变化情况,实现基于要素的变化检测,帮助快速判别地理要素更新,提高更新的科学性和效率。主要包括更新要素识别研究、变化量统计规则研究、批量版本文件比对规则研究等多方面内容。

4.3版权保护与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技术是数据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要点主要包括数字水印、基于文件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等。通过对信息隐藏技术算法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离散小波变换改进算法,重点考虑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计算效率,从而提高了水印抗攻击性;利用Windows底层驱动技术,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透明加密,并能对共享平台终端的端口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共享平台能够有效控制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时效性和权限使用范围。该技术要点将版权保护和数据安全贯穿于政务版电子地图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在政务版电子地图的编制、更新、应用等数据集成的整个过程中保护了数据的安全,对者而言则保护了数据版权,这项技术是政务版电子地图集成与共享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

5结束语

共享技术范文第2篇

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主要围绕着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项目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为体现电子技术“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便于学生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把传统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的电子技术新技术新思想结合在一起,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中,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科学性的教学体系。由于17个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为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分别建立电类、计算机类、非电类专业等不同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平台。课程设置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内容扩张与学时减少的矛盾。在对传统的电子技术的经典理论进行创新和整合的基础上,引入电子技术的先进技术、新方法和新一代的电子器件等内容,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及时引入可编程逻辑器件、高性能集成电路的应用等方面内容。同时及时引入EDA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贯穿EDA技术手段,并且将EDA引入课堂,灵活开展课堂演示实验。引入电子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实例,项目组老师积极参与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开拓杯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重视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概念多,内容抽象,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组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摸索出兴趣引领等教学策略,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变死记为理解、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形式。实践结果表明,以兴趣引领的教学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了学习兴趣,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积极效果。对于不同的专业,要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电子技术课程信息量大、图例多,课程组开发和购买了电子技术多媒体CAI课件。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EDA工具形象生动地展示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抽象问题,如利用多媒体把EDA仿真软件中的虚拟元器件和仪器仪表在教学过程中实时演示,学生感觉到直观,容易理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基于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化的自主实验教学平台

通过多年的研究逐步建立起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依托“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网上虚拟实验”四个平台,采用“层次化实验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两种方式,建设立体化的教材资料。根据基础实验、综合应用、设计开发、研究创新四个层次,构建了自下而上、逐层提高的按类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独立设置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构建电类学科实验大平台。首先,为了培养学生做基本实验的技能,融合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单独开设“电路电子基础实验”。然后,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开设计算机电路仿真实验和电子线路设计实验,并整合为“电子技术应用实验”。最后,为提高学生解决电路系统综合设计以及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增“电子综合设计实验”。增加实验教学课件,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虚拟实验室,实验内容包括与电子技术相关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了使实验能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有效延伸,项目组正着手增加远程操作实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远程实验,开展与电子技术相关实验。学生除了自学实验理论、实验方法,还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老师也可以在线辅导。

4.坚持考试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要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包括开卷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完成系统仿真、系统综合设计并撰写论文,以考核学生查阅资料和基本知识的综合能力。在实验课程考核中,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学生首先应完成实做和实验报告,然后参加实验老师组织的答辩,才能确定成绩。为了使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构建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在线考查、课程考核资料库两个方面。学生自测时,根据自学的需要设定考查的章节、难度、题量、时间等,考查结束,系统自动给出考查结果,并且提供正确答案。课程考核资料库罗列出近年来的考题和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网络考试系统方便学生自学自检,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

5.建设在线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建设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除了前面提到的虚拟实验室、网络考试系统,还包括精品视频、网络答疑等模块。教学资源中给出老师教学的大纲、教案、课件、习题例题的详细解答。利用网络答疑,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互相学习交流,老师也可以解答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将重点问题和常见问题及其回答及时转入常见问题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项目组坚持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情况告诉同学们,并且把上课视频存放在精品视频模块,方便同学随时查看。通过该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预约实验,还能查询相关学科的网站,获取最新的学科信息,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对某个学科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讨论。教师除了远程辅导答疑外,也可以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和教学信息。

二、结束语

共享技术范文第3篇

1.1P2P传输模型在P2P传输模型中,各个节点所起的作用是对等的,一个节点(同一时刻)既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资源的需求者,如图2所示。P2P技术将各节点互相结合成一个网络,共享其间的带宽、共同处理其中的信息。

1.2P2P协议P2P技术发展至今,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件共享协议,根据拓扑结构的关系可分为4种形式。(1)以Napster为代表的中心化拓扑,所有节点的位置关系依然需要中心节点的参与,可扩展性差。(2)以Gnutella为代表的全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是一种纯粹的P2P网络,网络节点可以随意扩展,但可靠性较差。(3)以KaZaA为代表的半分布式拓扑,具备一组超级节点提供服务,支持复杂查询但是可维护性不高。(4)以BitTorrent为代表的全分布式结构化拓扑,自适应节点的变化,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好。气象宽带网是一个结构稳定的网络,为了在减小中心节点压力的同时保证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最适合采用BitTorrent协议。另外,BitTorrent协议采用数据块传输机制,支持断点续传,这种方式能够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1.3P2P技术的优缺点P2P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气象宽带网MPLS-VPN的网状结构,将中心节点分发压力分摊到各个节点上,利用所有节点的参与实现数据从单数据源到多目标节点的共享,如图3所示,针对国家级节点A需要向若干省级节点(至少大于1)共享数据,国家级节点会将数据拆分成若干数据包,分别传输给广东、湖北、河北3个省级节点,然后这3个节点再分别进行交换传输直到数据包接收完整。然而,在气象通信业务中直接使用现有的互联网P2P软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节点的可控性、可管理性差,网络中各个节点随时可能退出系统,共享交换的信息随时可能被删除或者被终止共享;二是节点间传输不可控,容易造成骨干网拥塞、网络流量风暴等问题。

1.4解决方案(1)内容可靠性。为了解决传统P2P传输中内容可靠性的问题,需要融合CDN网络[8]的思想,CDN的全称是ContentDelivery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在现有的网络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中心节点的内容到最接近用户且服务能力最好的节点(即超级节点),使用户可以从超级节点取得所需的内容,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提高用户访问节点的响应速度。为了将P2P和CDN有机融合,设计了一种基于节点-服务器的模型(P2SP):在一个共享网络环境中,保证有足够的服务能力较好的超级节点已经具备初始数据源能力,然后与所有节点进行共享。如图4所示,当国家级节点A需要向各省提供共享数据时,首先选择向国家级节点B和服务能力较好的北京节点进行数据拷贝,生成BitTorrent协议中的数据源,然后由这3个数据源节点同时向其他省级节点服务,各省级节点会根据实际网络状态选择优先连接的节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解决传统Bit-Torrent协议可靠性差的问题。(2)传输控制。为了解决P2P技术中节点间传输不可控的问题,需要在BitTorrent协议基础上,在软件中合理设置和调整节点间传输的最大上行和下行速率,避免网络流量风暴和拥塞问题。

2应用实现

2.1功能组成基于P2P的气象数据共享应用主要目标是实现从单一资料源节点以BitTorrent协议将资料共享给网络中所有的节点。从逻辑上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数据服务器,保存需要共享气象数据的一份原始拷贝,又称为种子。该数据服务器和业务系统存在接口,实时获取并更新种子,气象数据可以按照指定的目录进行存储。每一组共享传输试用特定的P2P通信端口。(2)torrent文件,即种子文件,记载BitTorrent协议的相关信息。BitTorrent软件负责制作和生成种子文件,逻辑上把将要共享的数据文件重新编排,然后按照议约定的256KB大小进行切割,最后将编排和切割后的索引信息存放入torrent文件中。(3)Web服务器,用于存放和分发种子文件。(4)Tracker服务器,保存整个P2P网络信息的中心服务器。(5)节点客户端,负责定时或根据需要从Web服务器下载并解析torrent文件,实现P2P方式数据的共享传输。节点客户端通过与Tracker服务器以HTTP协议进行交互,能够得知网络中已下载完成的节点数以及正在下载的节点数,每个节点的IP地址和端口号等。节点客户端(A)与另一个节点客户端(B)建立TCP连接过程如下:A首先向B发送握手消息,等待B返回相同格式的握手反馈信息,达到完全握手状态。与此同时每个节点客户端都需要维护一张所有与自己连接节点的链表。

2.2应用流程基于P2SP的气象数据共享应用流程如下。(1)中心节点源数据制作并:中心节点从逻辑上包括数据服务器、Tracker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中心节点需要将所有需要共享的数据组织成torrent文件并到Web服务器上,如图5中流程①②③。(2)超级节点获取torrent文件并获得原始拷贝:中心节点临近的超级节点会首先获得种子文件和完整的共享数据从而成为超级节点。如图5中流程④⑤。(3)所有节点参与共享:各节点客户端会实时下载torrent文件并进行解析,然后从中心节点或超级节点下载数据片段并从其他节点获取余下的片段,如图5中流程⑥⑦⑧。

3业务试验和比较

考虑到实时气象业务的不可中断性,不可能在全国31个省级节点实际业务环境开展大规模的试验。针对P2SP技术在气象业务中应用的性能评估,采用网络仿真和小规模的比较试验成了最佳可供选择的测试和验证方法。

3.1可行性模拟验证PeerSim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开发的基于生物启发技术的P2P模拟器[16]。PeerSim由配置管理器、网络拓扑对象、结点对象、协议对象、动态对象、观察对象以及模拟引擎对象等组成。PeerSim是一个模拟P2P覆盖网络的软件,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P2P网络模拟。通过BitTorrent协议的修改和部署,实现了基于P2P的仿真试验。使用PeerSim模拟BitTorrent协议从1个中心节点向固定的30个节点共享100000KB数据的表现情况。100000KB的文件将被拆分成391块(390×256KB+160KB=100000KB),限制上传、下载速率不超过100KB/s。在试验的时候,为了模拟P2SP场景,随机选取了部分节点作为超级节点。试验结果表明,在1800s内这些数据完成了全部节点的共享拷贝。经过10次的模拟,所获得的试验结果相似。

3.2性能比较试验为了评估该应用在实际业务中效率以及稳定性,搭建了一个利用中国气象局局域网环境的试验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一系列试验。由于P2P需要多节点的参与,因此在试验中除中心节点外至少选择2个节点参与。现在国内通信传输业务比较多的使用AFD,它是一个自动的支持多协议的本地和远程数据收发软件,在气象通信系统中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AFD的FTP协议。AFD支持并发传输,因此在进行单数据源多目标节点分发时,会通过消耗中心节点的资源获得传输效率。为了使两种应用具备可比性,通过软件功能限制中心节点平均速率,并且AFD的传输并发数设置为1,P2SP传输应用也设置为1个TCP连接。(1)数据总量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在测试中选择文件大小为1MB至300MB的数据文件。当子节点个数为4时,两种应用传输效率结果如图6,测试次数为3次,结果取平均值。当数据量逐步增大时,在中心节点同等网络流量条件(不超过1MB)下,当数据文件大于10MB时,P2P应用传输效率优于AFD应用。从理论上分析,P2P应用通过子节点之间的网络流量消耗换取了效率的提高。在数据总量较小时,由于P2P应用还存在节点相互握手和与Tracker服务的交互访问导致效率低于AFD应用,而当传输大文件时,P2P应用对提升多节点互传的效率起到明显的作用。(2)节点个数对于传输效率的影响。为了与实际业务场景更接近,进行大量小文件在不同节点数条件下的传输测试,选择单个文件大小在50B~150KB的总大小约28MB的1000个小文件,这些文件被打散分布在至少3级层次的目录中。子节点个数分别设定为2~6个,将3次测试的平均结果记录在图7中,可以看出:当节点个数逐步增大时,在中心节点相同网络流量条件下(不超过30KB),AFD应用的传输时间成线性增长,而P2P应用随节点增多产生了明显的加速效应。

3.3小规模业务试用通过可行性模拟验证和性能比较试验,基于P2P的气象数据共享应用可以满足单数据源多目标节点的气象数据共享需求,并且在不增加中心节点资源消耗的情况下随着数据量和目标节点增加,P2P的传输效率也随之提高。考虑实际业务应用效果,我们将该应用部署在气象宽带网的部分省级节点上开展小规模业务试用。选取北京、四川、河北、广东、湖北、内蒙等省级节点,在MPLS-VPN网络中使用PC服务器进行试验,操作系统为SUSELinux,选择实时卫星资料进行传输,各节点传输速率控制在1MB/s内,试验结果表明,全部数据在150s内完成了176MB文件在所有省级节点的传输。此外,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下,我们还进行了气候模式数据文件的传输试验,模式数据量为2GB,在各节点传输速率控制在1MB/s内时,P2P用时20min完成了全部数据在6个省级节点的共享传输。而对于AFD应用,采用单线程方式,即使不限制中心节点传输速率,全部共享完所有数据耗时也超过了1h。利用P2P技术的一个附加好处是:不需要对共享的目录结构进行传输配置,因为P2P应用将所有目录信息都记录在torrent文件中,接收端的目录结构和发送端的目录结构在默认情况下会保持一致。而AFD应用必须逐一配置指定路径来保证资料传输到目标节点的对应目录,当目录数过大时容易导致中心节点配置错误。

4结论

共享技术范文第4篇

(一)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协同概念是197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Haken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的,哈肯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领域有很多种类不同的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却都有着某些共同的特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协同理论将每一个系统都看成是由三个层次所构成的一个复杂体系,第一个层次是要素层,即微观层次;第二个层次是子系统层,也可称为中观层次;第三个层次是整体系统层,即宏观层次。协同创新代表着在某一层次创新过程中所采用的创新范式或模式,我国学者对于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微观层面企业内部要素的协同创新,如郑刚、朱凌(2008)就企业创新提出了一个新的范式———全面协同创新。认为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应当站在全局的视角来促使战略、技术、生产、市场、文化、制度、组织等创新诸要素实现整体协同配合,而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某一种或局部几种要素上[5];二是关注区域的协同创新,如陈丹宇(2009)从区域的层次运用协同学理论与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邵昶等(2007)在研究了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后,提出在促进各省份内部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六省跨省区的创新体系建设[7];三是关注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如何郁冰(2012)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分析的新框架:战略协同层面、知识协同层面、组织协同层面,借此来阐明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如何利用知识和资源在组织间的快速互动、共享与集成,加快提高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8]。由于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科技环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9],因此,本文认为协同创新是构建一个有机体系,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系统,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10]。协同创新可以从整体和互动维度来分析,把协同创新看成为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框架结构分析1.共享特征分析科技人力资源的工作主要是将所学知识等一系列资源应用到科研工作中,为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创新价值。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具有以下特征:(1)系统性。协同创新是子系统的有机整合,科技人力资源共享与合作也具体系统的特点,由共享主体等几个子系统构成。(2)多元化。科技人力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分享所带来的学术和商业成果,科技人力资源自身也能通过共享激发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创新思路,共享组织所在地区也能从共享中获益。(3)柔性化。能够打破组织边界,突破数量和能力局限,同时带来新创意和灵感,为共享主体带来更高的收益。(4)依赖性。只有来自不同组织的科技人力资源充分沟通和交流,彼此信任,共享信息,互相传递知识,共同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共享目标才能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需要共享组织搭建平台,创造个体能亲密接触和相互了解的各种机会,营造信任文化,开办交流学习小组,促进共享个体间充分交流,增强相互信任,进而实现充分合作[4]。(5)高风险性。共享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在技术转移等方面也会带来高的风险,还存在技术、市场、经济等许多外部不可控制的因素。2.共享构架结构分析由于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具有系统性、多元化、柔性化、依赖性及高风险性等特点,依据协同创新理论,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框架由共享主体、共享资源、环境及功能四个子系统构成。共享主体子系统包括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主体要素;共享资源子系统由技术、信息、知识、人才等要素组成;环境子系统为共享提供环境支撑,包括技术基础、法律与政策、共享文化等要素;功能子系统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知识互动(流动)等功能性要素(如图2所示)。四个子系统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等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及R&D人员通过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同步及系统匹配,形成共享意愿及共享能力,进而实现科技人力资源的共享行为。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框架模型构建

基于以往的大量研究,本文提出了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框架结构:共享主体、共享资源、环境、功能四个子系统,借此阐明作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是如何利用知识和资源在组织间的快速互动、共享与集成,加快提高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共享过程是“沟通—协调—合作—协同—共享意愿—共享能力—共享行为”,支持层是政府的政策引导、项目推动和制度创新等,辅助层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的参与,在协同创新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完成共享行为(见图3所示)。

(一)共享主体子系统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的主体,《科技统计报告》(总第462期)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的973、863、科技支撑三个研究性科技计划半数以上产学研属于以科研院所或高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合作研究项目,分别占54.5%、57.2%;国家火炬项目中98%的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或高校配合研发及技术攻关;国家星火项目中,产学研合作有80.3%是以企业牵头转化应用技术成果,科研院所或高校提供技术支持。所以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及科研中介组织,以企业为核心主体,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中介组织为知识创造的主体,各共享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协同创新可以从整合以及互动两个维度来分析,在整合维度上,主要包括知识、资源、行动、绩效,而互动维度主要指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系统匹配度。根据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位置,协同创新是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10]。另一方面,共享资源需求还受到企业规模、发展阶段、创新水平等企业特征影响,企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企业创新理论和管理者个人创新意识是形成共享资源需求的前提条件[14],同时在环境变量及功能变量子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主体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进而产生共享意愿与共享需求。

(二)共享资源子系统共享资源子系统包括资源共享渠道和资源池两部分,共享主体要素提供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进入到共享资源的子系统中,通过资源的识别机制、资源的价值辨别和外部组织或个人等共同形成资源池,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创新平台等建立资源共享渠道;共享的科技人力资源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科技人力资源互补性、资源异质性和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是形成资源共享渠道的前提条件,资源共享渠道及资源池的建立使共享主体具有了共享能力,在共享意愿及需求的刺激下,形成共享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共享能力的形成还需要配以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及激励机制。信任机制是共享能力形成的关键,是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合作成功和稳定发展的保障。只有相互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共享才能真正实现。随着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关系的不断成熟,共享双方之间开始建立信任关系,双方的合作经历、合作双方的声誉以及相互间的承诺对于信任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以往的合作越成功、声誉越好以及承诺越高的两个组织之间越容易建立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打破原有的组织边界,使合作更加灵活,使原有组织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获得更多的收益。但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频出,在创新科技成果转让的过程中,合作各方对成果的评估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估值高于企业的可接受范围,则企业可能放弃该成果;如果估值低于学研方的可接受范围,则会大大损害学研方的研发积极性。目前普遍采用成果估值方法无法科学合理地给出合作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可能危及到共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需要探讨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从而有效引导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技术及知识转移。风险规避机制。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具有高收益性,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性。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大部分的共享行为更类似于市场行为,是以各合作主体之间的诚信为基础,以契约为纽带的一种学术性市场行为。如果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合作方之间的契约不完备,缺少严格的约束力,就可能诱使各参与方出于利己的目的而损害协同创新共享的整体利益,甚至导致共享解体,据不完全统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解体率高达45%—55%[15]。在技术共享、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技术、知识等相关信息做好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显性知识可以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同时做好退出机制的设计,避免共享过程中发生侵权行为,而对于隐性知识,从政府层面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资源的使用方需积极配合监督管理等,所以应建立一套风险规避机制,做好风险诊断,为风险控制提供信号,进而做好风险跟踪及风险应对。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设计要建立在对科技人力资源的个性特征分析和利益需求的基础上。科技人力资源是一个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特殊群体,他们需要从工作中获得大量内心满足感,在工作中要拥有足够多的自由度和决定权。坚持以人才为核心的原则,在个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精神需求与利益需求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三)环境变量子系统科技人力资源的共享需求及共享能力还受到法律与政策、技术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信息技术发展和行业间的差异等环境变量的影响。共享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16],硬环境包括技术基础设施、技术数据库等,软环境指法律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驱动等方面。政府对于共享机制的环境建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其掌握的立法权和行政权制定出与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利用其特殊的地位协调沟通其它不同的共享主体,对共享网络关系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营造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环境是一项艰巨的渐进式工程,积极的协同创新及共享氛围、广泛良好的创新网络关系、坚实的信任基础对于共享系统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环境变量系统与共享主体系统及其它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环境会影响到主体各自功能的发挥及主体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创新共享主体也会对环境施加影响,从而促进共享系统向前发展,因此,在共享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环境变量。

(四)功能变量子系统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系统还需要功能变量来完善,知识创新是其源头性的功能,知识、技术与制度三个方面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创新是对基础性新知识的创造,这些新知识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需要在企业内部来完成,这也就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就是在源头上进行改变,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承担,为企业的知识创新提供支撑,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与技术有时区分得并不明显,为了研究需要,将两者独立界定。制度创新是对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最终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转移和应用,这样就会产生交易费用,如何降低成本,就需要制度的设计。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设计出有利于系统中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规则,使得知识和技术能够在系统中得到优化配置,而且在配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尽可能的最低[17]。促进知识流动也是系统的重要功能体现,如果没有知识流动,系统就会处于静止状态,那么系统将不可能动态地发展演化。组织之间需要互动交流,而流动是促进其交流的主要方式,才能使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创新主体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最终使对知识、技术、信息产生迫切需求的一方能及时地从系统的知识流动中得到资源的补充。通常情况下,知识流动的方式可以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知识与技术合作、产学研之间的技术合作、技术交易、人员交流等不同形式,这一功能的发挥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形成和强化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共享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大数据;个人征信体系

一、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产品,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等都在不同的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国家信息中心化研究部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在2018年2月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8》中指出,2017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但共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必要对共享经济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谈论。

二、共享经济定义及特点

(一)共享经济定义共享经济,又称为分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的本质----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二)共享经济特点注重物品的使用权。共享经济就是将闲置物品分享给有暂时需求的群体,将物品的使用权暂时出让,并获取一定的报酬,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消费者注重物品短期内的使用权可以大大节省消费成本,既满足了短期的需求点,又可以获得方便快捷的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角色可以相互转换。在共享经济中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供给方又可以成为需求方。共享经济中产品种类多种多样,大多为日常中的长尾物品,使用频次较低,既可以将自己的闲置物品进行共享,又可以享受其他人的共享服务。去中介化。共享经济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共享经济参与者可以通过共享平台中自己的共享信息或者需求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数据信息处理、分析和对比,将供需双方的信息进行匹配,大大弱化了中介作用并降低了双方的寻租成本。

三、共享经济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相关政策不完善从政策来看,按照“激励创新、包容谨慎”的准则,需要审慎引入共享经济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政策,规范各个方面,促进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竞争。虽然国家对共享经济持支持态度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如:共享经济职工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相关政策并没有明确;从税收方面看,共享经济平台的税收和监管存在诸多问题,即使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仍有大部分的企业、商户、个人存在偷税漏税行为,而共享经济方面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助长了该风气发展。其次共享经济中的税收主体难以确定,共享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资源共享者都会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三者都需要进行纳税,但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从法律方面来看,共享经济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处于完善阶段,面临法律问题时只能根据传统经济模式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难以保证共享经济参与者的权益。此外由于共享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于共享经济中产生的创新问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依据,助长借共享经济名义从事非法活动的行为。

(二)诚信机制欠缺和市场管理亟待完善共享经济交易主要依托于第三方平台,交易双方信息需要在平台上,系统根据信息的契合度进行推荐或者匹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加之第三方平台对信息审核体系不完善,第三方平台中信息存在一定的虚假信息,需要交易双方进一步进行沟通确认,增加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同时影响了交易频率,降低了用户粘度;另外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平台虚假信息进行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严重影响了共享经济平台的正常运营。售后管理方面,目前共享平台主要是通过优惠政策吸用户主动加入共享平台,平台本身大多是充当信息中介的职能,一般不会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大量加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缺少市场维护团队,从而引发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滴滴打车的“空姐事件”、外卖小哥打人事件、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等等。

(三)大数据壁垒形成行业垄断大数据技术是共享经济运营的基础,共享平台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匹配、动态价格调整,减少了用户匹配的等待时间,提高了交易频次,同时根据用户的交易行为产生新的数据信息,不断丰富数据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新进者,由于数据信息不足很难与老牌的共享经济机构竞争,形成行业壁垒,影响共享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问题政府监管机构缺乏监管,共享经济市场乱象频发,如:过度的价格战、过多铺货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押金去向监管不透明、市场准入门槛太低、与传统经济恶性竞争、平台圈钱跑路现象严重等等,严重影响了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严重,一方面共享平台自身系统在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加密等技术仍不完善,容易受到外界黑客或者病毒入侵,导致信息泄露、篡改;另一方面平台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没有保护用户隐私的意识,在市场上甚至于形成了贩卖用户信息的灰色产业链。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共享经济发展需要尽快制定符合共享经济特点的法律法规以及税收制度,另外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出台共享经济扶持政策,保证共享经济可以平稳健康的发展。打破传统经济立法的思维方式和监管模式,根据共享经济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为共享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共享经济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在监管方面可以建立以政府以主导,行业协会具体执行的分级管理机制,对行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另外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格把控行业准入机制、行业竞争机制、行业管理机制、税收机制、用户信息保密机制等;此外强制实行保险制度,共享经济交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交易风险,实行保险制度可以有效保障交易安全,保障参与者的利益。

(二)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并完善共享平台市场管理体系完善我国个人信用体系首先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将信用评价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社会性惩罚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其次需要引导市场参与主体向信用评价服务转型,扶持、打造实力强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最后,鼓励和培育市场中信用产品的研发、创新,营造信用市场环境,让个人信用体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加强平台自身管理运营管理方面,一是要转变营销方式,市场竞争中不能一味的打价格战,同时也要注重产品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大技术投入,保障系统软件、硬件设施正常运行,从技术方面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三是加强平台服务人员保密意识,建立问责制度,树立员工保密意识,加强用户信息保密工作。市场管理方面,一方面是加强对从业者素质审核,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平台自身资源库,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管理问题;另外建立平台自身的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市场监管团队,并明确奖惩制度,加强行业自律。

(四)强化数据共享共享经济新进入者打破大数据行业壁垒必须要进行数据共享,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规范信息分类使用标准,明确用户信息使用规范,明确用户信息泄露惩处原则,引导企业正确使用信息从事商业活动;另一方面,共享经济新进入者联合其他共享平台,建立联合型第三方平台,扩大服务范围,在平台内实施信息互补,打破行业壁垒。五、结束语综上所述共享经济在市场中仍然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为了能够保证共享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在政府角度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另外要加快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维护共享经济环境,平台自身方面需要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对于新进入者来说需要打破大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共享经济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多层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明华,梁晓蓓.共享经济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电子政务,2018(04):49-65.

[2]解轶鹏,石玉.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J].国家治理,2017(17):29-37.

共享技术范文第6篇

企业联盟是一种互惠互生的组织形态,这种互惠互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联盟内部知识的共享,也影响到企业联盟整体与外界环境中的知识共享。企业联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过程其实就是成员企业间通过合作促进彼此间的知识共享过程,通过知识共享促进企业联盟知识资源的积累和增值利用,甚至是共同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由于企业联盟内外部的各种知识共享活动而形成了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由于联盟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而不断发展演化,并反过来促进基于企业联盟的知识共享向高层次发展。

1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层次分析

国外关于知识网络的概念最早是由瑞典工业界提出的,其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实际构建方面,同时也有些对其经济结构、市场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大连理工大学的王众托院士则从知识网络的构成层次出发,提出知识网络的3个层次,即技术层面的网络、知识资源层面的网络和人际关系层面的网络[2]。技术层面的网络是构成知识网络的基础,由无处不在的构成网络的各种技术组成;知识资源层面的网络是构成知识网络的核心,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各种联系,知识资源内部也因知识间的各种关联而形成知识资源网络;人际关系层面的网络是构成知识网络的关键,所有的知识都是被人创造的,同时也要被人利用。技术网络、知识资源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这3个层次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3个层次的网络正如人体的骨架、血肉、经络一样,形成了一种具有特定关系的网络,甚至是复杂的超网络。企业联盟内的知识网络是与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的,由于联盟内外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推动,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内的技术网络、知识资源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1.1技术网络现代企业联盟知识共享活动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技术层面主要指构成技术网络的硬件设施、技术软件及相关标准等,表现为企业联盟内部的技术网络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网络。不管是企业联盟内部的技术网络或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网络,目前都是在一系列技术应用与技术集成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既包括计算通信技术、企业知识门户、企业联盟知识交换与共享平台架构技术、云计算共享服务架构等支撑技术及标准,也包括企业联盟知识的自动发现与采集、自动标引与组织、知识挖掘、知识链接、互操作、可视化、知识自动存储与保存等应用技术及标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构建中会应用到多种先进技术,因而涉及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问题。由于技术的选择、应用与发展,直接影响到企业联盟知识管理与共享效率,影响到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发展,这也使技术层面的网络呈现出开放、交互、动态发展的特征,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兼容、互操作、可扩展等功能。如中国同方数据公司与国内一些出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结成联盟,开发和推广应用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应用与集成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包括知识共享网格、云计算平台架构等支撑技术及标准,数据库制作与、互联网信息与知识采集、引文链接、知识单元语义检索等应用技术及标准,通过各种技术所形成的网络将知识资源、出版者、作者、用户等联系起来,构建了便于知识共享的联盟知识共享网络。

1.2知识资源网络企业联盟内外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构成知识资源的基本因素即知识单元之间总存在各种关联,这些相互关联的知识资源网络形成了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基础与内容体系。企业联盟作为促进知识共享的一种主要渠道,不只是促进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转移,而是要根据知识流加强知识管理、重组和整合[3]。企业联盟知识资源网络需具有以下功能:①知识资源的发现与采集。构成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知识资源,主要分布在不同的成员企业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规章制度、技术方案、专利文献、会议录、报告等。除了联盟内部的知识资源外,有些与企业联盟经营活动相关的一些外部知识资源也是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的重要客体,如外部的市场信息和知识、竞争对手知识等。这就要求能够识别企业联盟共享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重要的内部知识资源,能够发现企业联盟外界环境中存在的与联盟知识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资源。②知识资源组织、挖掘与开发。对于企业联盟知识共享所涉及的各种内外部知识资源,要根据知识共享目标利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组织、挖掘与开发。分类与主题方法是传统而经典的知识组织方法;另外,知识本体论等新方法也在企业联盟知识共享活动中逐渐得以应用。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知识资源组织方法,都要力求有效地揭示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联,以方便知识的检索和利用。随着企业联盟及其成员企业知识共享需求的不断提高,除了对已有知识资源进行组织外,有时也需要采用知识挖掘技术,对大量已积累的知识资源进行分析,以揭示其中规律和隐含的知识价值,并生产一些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方案和知识服务产品,如知识库、智能工具、应用软件等。③知识资源的提供和服务。要根据企业联盟及其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要求,为其提供专利文献、会议记录、学术论文等知识资源;或通过智力劳动提供深层次的知识资源服务。如以CNKI为主的联盟知识共享网络所依托的资源主要有CNKI联盟成员(包括中国同方数据公司与国内一些出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自身的知识资源、互联网信息资源和用户已有数据库或生产的信息资源等。其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内容包括了期刊、报纸、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源数据库,以及企业、医院、基础教育、城市建设等专业知识仓库等。如从CNKI数据库的作者库中,可以得到描述与管理我国各学科专业研究队伍的专业知识;从期刊论文和博硕士论文的引文数据库中,可以得到知识的引用与被引用知识、学术和成果评价知识等。

1.3人际关系网络在任何一个人际关系网络中,其中的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两个人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形成一定的联系。企业员工是知识的创造者、传递者、加工者和利用者,大量的隐性知识都存在于员工大脑中。每个企业员工都有自身的个人人际关系网络,每个成员企业都有一定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网络,成员企业之间又会构成联盟共有的人际关系网络,甚至在企业联盟及其外界环境之间还可能存在的一定人际关系网络等。正因为有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存在,技术网络和知识资源网络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以CNKI为主的联盟知识共享网络所包括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非常多而复杂的,如CNKI内部员工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出版企业内部员工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作者与作者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CNKI用户与用户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用户与作者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用户与CNKI服务提供者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等。正因为这些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客观存在和推动,CNKI的技术网络和知识资源网络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演化

2.1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演化基础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不断演化的基础是知识共享网络的相对稳定性和开放性等。

2.1.1知识共享网络的相对稳定性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盟关系有些是长期的,有些则是短暂性的,而从知识共享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一般联盟关系发展得越长久,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其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更深入更有效。虽然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3个层次都会随着联盟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但是知识共享活动的进行,必须建立在相对稳定的联盟关系及合作基础上,不管这种企业联盟关系发展的时间长短。知识共享网络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各成员企业才能更好地了解联盟伙伴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知识交换实现互补,才有可能进行知识创新等更高层次的知识共享活动。

2.1.2知识共享网络的开放性企业联盟与外界环境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向外界环境供应知识,或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开放性是指企业联盟能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另外,知识共享网络的开放性也包括对未来技术网络、知识资源网络和人际关系扩展的适应能力。因为网络技术发展很快,技术网络应避免因新技术发展而带来的滞后现象,能适应技术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变化。企业联盟及其成员企业的知识资源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也会因为合作的深入而不断得以增加,并呈现出一定的可扩展性。

2.2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演化机理知识具有集聚和交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4]。由于企业联盟间知识关系的影响,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演化机理可用三维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表现为沿空间维的协同共生现象、沿时间维的动态调节现象、沿知识共享能力维的集成优化现象。

2.2.1沿空间维的协同共生现象樊治平等曾以“知识协同”“knowledgecollaboration”“knowledgesynergy”作为主题词在国内外的几大著名检索系统中进行检索,发现“KnowledgeManagement”杂志前任主编Karlenzig较早提出知识协同共生问题,并认为其是一种组织战略方法,可以动态集结内部和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社区、客户、伙伴、供应商),以最大化商业绩效[5]。在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演化过程中,知识协同共生现象是随处可见的,如成员企业为完成共同的合作任务,会互相贡献和吸收对方的知识,表现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协同进行产品开发等。共享网络内的知识协同往往涉及不同成员企业的多个业务部门,有些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知识流的整合,有些则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知识内容的重组,都要求参与知识协同的网络节点能利用联盟内的某些技术网络进行协作,能快速了解并获取对方的知识,能及时响应其他节点的需求,各业务部门能互相配合高效地完成合作任务,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知识共享网络内的协同共生,能减少成员企业知识交换与共享时滞,大幅降低知识共享成本,减少不同成员企业间的业务冲突,避免知识创造的重复,使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价值实现最大化。正如Anklam曾指出的,知识管理正迈向以知识协同共生为标志的新发展阶段,企业通过协同方式进行知识创新,能够弥补知识缺口,有效解决知识情景嵌入和路径依赖问题[6]。成员企业间在知识的协同共生过程中,或出现知识流的整合,或出现知识内容的重组,或出现思想的交互与碰撞,或出现思维的激发与创新等,这也是所有参与知识共享的成员组织互利共赢的表现,我们认为这就是知识共享网络的协同共生现象。

2.2.2沿时间维的动态调节现象一方面,随着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内的技术、人力和知识资源都要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成员企业之间会有技术交换、专利技术交叉授权、知识库的相互调用、人员互换、专家派遣等活动,这一过程其实也是联盟内部的技术网络、知识资源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相互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呈现出相应的动态调节现象。如果成员企业为了自身的某种利益,不顾联盟长远的发展和联盟的知识共享目标,而对自身的技术进行过度的保护、对自身的知识资源突然大量删减、对自身的员工进行大量的招聘或解雇等,都会严重破坏联盟内部的知识共享网络,而不会出现所谓的“动态调节”现象。另外,任何一个企业联盟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而在企业联盟生命周期中往往有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在任何阶段都能容纳其他新的企业或企业联盟的知识共享网络系统,或加入到其他企业或企业联盟的知识共享网络系统中去。企业联盟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的合作伙伴不断地加入联盟中来,也总有一些联盟伙伴因为各种原因而退出已有的联盟,合作伙伴的加入或退出,必然会引起成员企业之间的技术网络、知识资源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的调整。当然,这种动态调节是渐进的,是以保持企业联盟知识共享网络的相对稳定性为基础的,合作伙伴的加入或退出应该有相应的联盟合作条约进行约束,也不可能是随意性的,应该要考虑到联盟整体利益与其他合作伙伴的意愿。

共享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汽车;区块链

引言

近年共享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滴滴出行到共享短租Airbnb,再到今天火爆的共享单车,共享经济正在快速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绿色出行”在国家层面被大力倡导,共享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现有的共享汽车存在很多问题。2018年8月闹得沸沸扬扬的滴滴顺风车事件充分的暴露出共享汽车的安全性问题。盛极一时的共享汽车平台EZZY在一夜间倒闭,也体现出高昂的成本致使共享汽车的难以为继。其实导致共享汽车难以像单车一样普及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停车费问题、车辆调拨问题、员工成本问题、车辆保养问题等。而区块链技术+大数据的结合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1、市场分析定位

1.1定性描述

支持比特币加密的区块链技术正在向汽车行业和汽车共享领域转移。对汽车行业来说,共享汽车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使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车辆的所有权、记录车辆使用情况、分摊保险费用和其他交易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区块链技术在共享汽车的应用上存在无限可能。

1.2主要用途和市场分析

1.2.1主要用途①记录车辆的所有权:区块链能够保证互联安全。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算法能够确保适当地访问控制,身份管理以及数据完整性。保证车辆、软件供应商等之间安全地交换数据,并为车主确保隐私安全,有效保护服务器的信息安全。②记录车辆使用状况: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建立互信机制。“智能合同”为所有交易双方充分设定参数与条件,对于共享汽车来说,这样使用汽车时不需要担保人了。区块链交易系统不可改变,可以在已分配的分类账单内跟踪每笔交易。例如,可以跟踪到汽车的使用情况包括行驶里程,真实磨损信息,维修的次数和情况等。③分摊保险费用:区块链系统不可篡改,透明度高,顾客在使用时能够看到公司为车辆所投的保险种类及保额,发生事故时能够清楚需要分摊的事故费用,因此双方不存在赔偿修理等责任分配不均的状况。④虚拟货币支付车费:比特币的产生正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虚拟货币的使用省时省力、安全性高,适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且共享汽车也不适合现金支付。虽然,比特币在我国禁止流通,但是可以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等进行付费交易。虚拟货币的安全性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比特币是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也是存在流通的可能性的。⑤安全性可靠:每一辆车的区块链单元记录着车辆的使用状况,对于车辆的机械安全性来讲可以任意选择,直至达到客户的满意程度才会被选用。且其不同于网约车,被他人故意伤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2.2市场分析①需求分析:据交通运输部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6300余家汽车租赁业户,租赁车辆总数约20万辆,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的供给量远没有达到需求水平。从现实情况来看共享汽车还远远没有到达爆发期,整个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另外,中国一线城市的汽车限行问题,也提高了用户对于共享汽车的迫切需求。四大会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也给出了2020年需求预测量(如下表1)。目前短租业务多用于满足个人短时间的用车需求,宏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端不断涌现的用车新需求共同推动了经营性和分时租赁市场的繁荣发展。②竞争分析:共享汽车在出行领域面临着网约车和出租车的竞争,特别在网约车上,2017年12月22日,携程也与滴滴联合推出专车和租车业务,美团打车也展开行动,在网约车领域大规模布局。在这一特殊时期网约车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正是共享汽车一挽颓势的好时机。因此虽然共享汽车面临着滴滴等行业领导者的竞争压力,但是这样恰恰说明行业发展的潜力。

2、项目商业模式与营销策略

2.1项目的客户价值主张

对出租方来说,月供、汽油费、更换机油的费用及维修费、停车费和保险费得到了平摊,降低了运营成本,让更多人用得起车。对租方来说,出行有了更多选择,也更加方便、灵活,且花费的成本远低于借助于第三方平台的租用费用。2)盈利模式押金收入:虽然这笔款项并不属于公司但毕竟是一笔可暂时使用的巨款。这笔收入放在银行专户里,一年能产生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级,这笔收入也会成几何倍增长。租用收入:其为主体收入,某品牌共享汽车的收费标准为1.8元/公里+0.3元/分钟,相对于的士的费用支出还是较少的,特别是在大城市中。然而问题是在大城市中堵车是家常便饭,顾客会考虑到这一问题而拒绝使用,进而选择更为便宜的公共交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解决中间商的问题,因此会降低一定的费用比例,同时利用GPS的路线最优化使得问题最小化,从而吸引一部分人群即使在堵车的情况下也选择共享汽车,因为其私密性、舒适性是公共交通不能比拟的。广告收入:当有了一定的客户基数,广告商便会主动找上门,相比于电视广告的高昂费用,在观众相同的情况下广告商自然会选择成本便宜很多的平台,对共享汽车商家而言这笔收入相当可观。电商收入:拓宽业务宽度这是当下发展的趋势,可以开通一些二手车代卖,出行工具、票务发售功能,使业务更加全面,获取更多客户基数,这也是一个重要资源。融资收入:有发展前景的好项目必定会吸引到投资商的支持,融资虽然是用于企业的发展,但从侧面看也是一笔隐形收入。3)关键资源共享汽车的关键资源在于客户。共享汽车的投放肯定不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投放基数那么大,但如何为客户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便成了首要问题。我们可以实地调研,选取使用客户密集地进行按比例投放。共享汽车的易获取性,使得租用方的乘行也就越方便,因此便会吸引更多的使用者。使用者的基数越大,存在的商业潜能就越大。4)关键流程共享汽车的关键流程在于停车位的解决。城市的交通压力较大,停车位远远不足是限制共享汽车发展的一大瓶颈,可这一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可以依赖区块链技术记录公共免费停车位和用户小区闲置车位进行停车位的合理分配,租用方在第二天还可以进行使用。当然车辆与车位的数量不一定完全匹配,因为免费资源实在有限。在免费车位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就要选择附近最便宜的停车位来进行停靠。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却实实在在方便了客户,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共享汽车的使用频率。区块链进行停车位的合理分配可以做到两者的最大平衡,将对城市拥堵的影响降到最低。5)市场营销策略(1)产品:不需购买特别多新车,二手车和私家车的租用大大降低了购置成本。车辆必须经过安全检测合格,配备齐全后才可上路,安全性得到保障。(2)价格:汽车统一采购或租用闲置车辆价格优势较大。部分新车的购置可与国内厂商合作进行一定量的投放,且与下属当地的4S店进行合作,为售后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一些车辆还可以安置在4S店减少停车费,最大化的控制成本。其次因为充分利用公共免费车位和小区闲置车位使得成本进一步得到削减,所以顾客可以以最少的代价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3)渠道:建立线上用车平台,省去传统租车的繁琐办理手续,方便客户下单即可使用。对适用对象进行分类管理,细化服务对象,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的客户。(4)促销:采用增值服务,车内可提供一些饮品、食品,吸引顾客使用。定期采用减免优惠政策扩大使用量。采用积分会员制度,积分越高会员等级也就越高,对于高等级用户会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同时积分也可以兑换一系列的奖品。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提高顾客服务质量,促进客户的使用频率。

3、结论

总而言之,共享汽车能够减少车位占用,缓解交通压力,降低环境污染等。而运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共享汽车处于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共享汽车突破瓶颈实现发展。当下的共享汽车在分时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市场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共享汽车要抓住这两个重要市场。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的加深以及买车潮流过去之后,共享汽车会迎来它的黄金时代。因此这类公司应先稳定发展,在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要结合大数据,合理安排各地的需求量,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等待共享汽车潮流的到来。当真正进入共享汽车使用潮流时,城市里面穿梭的共享汽车比例将会远远高于私家车,共享汽车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更加人性化、及时化的公共交通设备。

参考文献:

[1]楚峰.爆发式增长!汽车共享市场发展态势迅猛[J].运输经理世界,2016(13):42-43.

[2]杜壮.难以复制共享单车爆发增长共享汽车仍需等待市场考验[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33):27-29.

[3]朱学杰.国内汽车共享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9):75-76.

共享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财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大智移云物区

引言

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这个过程中也诞生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跨国企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阻碍就是财务管理的复杂与冗余性。对此一些企业开始探索财务的转型,创造了财务共享中心模式,通过将重复性高、易于标准化的财务流程进行再造、集中化处理,在财务管理领域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有效化解了由于企业分支机构变多而形成的财务人员增加、集团管控变弱等问题。在当前各种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新时代财务管理的要求发生改变,大型企业新一轮的财务转型拉开帷幕,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一步应用智能技术,进一步解放相关劳动力,逐步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一、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内涵

智能财务是以运用“大智移云物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改造提升,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信息质量和价值创造能力,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过程(田高良等,2019)。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FSSC)指企业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将分散于集团内各部门的财务业务进行标准化、集中化处理后构建的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平台,能够起到简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且通过将财务人员从大量重复性财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专注于更加核心的管理会计工作,还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智能财务的发展,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改造升级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一方面“大智移云物区”等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财务管理理念的升级,比如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推动业财融合的业务思维等,从而帮助财务共享服务实现从普通到“智能”的转型。

二、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逻辑

(一)大数据——海量数据的充分利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在运营过程中,会积累企业大量的业务数据,实质上也是企业的数据中心,但是基于运营思维的落后抑或是分析技术的匮乏,很少企业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了数据挖掘的重要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利用过往积累的数据,充分发掘沉淀数据的价值。比如说通过构建数据模型,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对业务进行预测、编制预算,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客户的喜好,为企业找到新的商机。因此利用过去积累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是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功能,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数据指导。

(二)人工智能——提升自动化处理程度。技术的发展推动财务核算不断升级,而 2017 年出现的财务机器人使会计核算效率达到了新的高度。财务机器人是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为主,结合图像识别等技术,进一步代替人工处理的业务处理自动化应用。它可以将一些本是由财务人员开展的一些标准化、重复性高的业务加入机器人流程中,用AI 技术智能替代人力操作。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很多核算处理工作恰恰是标准化、基于电脑软件操作的,因此二者可以进行完美的结合。使用财务机器人后,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大量的基础性财务工作都可通过财务机器人开展,包括数据录入、核对、查验、三单匹配等,从而解放更多的人力,让财务人员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更高附加值的财务活动中。

(三)移动互联网——业务处理更加灵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发挥其会计核算职能的同时,还发挥着内部控制的职能,基于明确责任、数据复核的需要,很多的环节都需要领导进行审批签字确认才能进行下一环节,这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中时间耗费比较严重的地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设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移动端,让领导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处理工作,完成相关审批签字,使得审批环节的效率大大提升,可以更快地推进到下一个环节。

(四)云计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虚拟化。一直以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都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专属,因为其前期投入巨大,后续也需要很大的业务量才能平衡成本。而云计算的产生使中小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成了可能,专业的企业构建云计算服务平台,然后让有需要的中小企业向供应商购买所需服务,中小企业即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足够的储存空间、财务共享服务的各个功能,建立属于自身企业的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又无须组建庞大的技术团队、进行信息平台的构建和维护,且原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可以直接转化为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节约初始投入成本、运营成本的同时,还能避免财务与业务脱节的问题。

(五)物联网——自动获取海量数据。一直以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获取来源主要是通过影像扫描和业务人员录入,因此数据获取非常被动,这也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长久以来的痛点,被动获取信息不仅影响了整个数据收集量和效率,也阻碍了数据利用水平,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难以进一步发挥其管理会计的作用。而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则可大大改善数据获取问题。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生产设备、生产系统数字化生成财务、业务数据,再将生产系统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端口对接,使数据直接传输到共享服务中心中,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丰富度、准确性和时效性。

(六)区块链——实现即时完整传递信息当前,普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处理的类型比较简单,集中在费用单据审核、报销等基础功能上,而对于一些数据量大、需要多部门提供的供应商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等业务完成程度低。而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则可大大提高中心业务处理范围,通过将企业每个网络端口添加进内部信息收发网络中,每个分公司只要一发生交易,就会以区块的模式计算并传递数据信息,而只要相关信息在同一区块链条上,就会马上被识别记录,且下一次发生交易时会在该链条上继续记录,实现即时完整传递信息(姚祎,2020)。以销售业务为例,任何一笔业务从采购申请到发货,相关信息都会被加盖时间戳广播到企业内网端口,多个时间戳覆盖的多区块组成分布记账的“链条”,审核后进入到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此,销售业务的全部信息都会有逻辑地记录进共享服务中心中,使得中心处理业务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到供应商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

三、企业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路径

(一)平台职能延伸到管理会计。近年来企业财务在运行中所固有的功能逐步发生了转变,呈现出从核算处理向提供决策支持的发展趋势。企业财务职能从横向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业务层、财务层和管理层。过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只应用于财务层当中,即对业务层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支持。随着企业财务职能重点的转变,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位也要变化,不仅是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心,还是数据分析处理中心,从而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进一步延伸到管理层当中。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给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借助于平台强大的运算能力,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科学地进行成本、预算和绩效管理等。

(二)全面升级信息系统升级。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需要完备的信息系统进行支撑,除去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平台以外,基础的财务核算工作还需要 ERP 系统、银企直联系统等系统的支持,以此来实现财务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处理。而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想进一步发挥其管理会计的作用,还需进一步融入“大智移云物区”等相关技术,管理会计要求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收集和运用更加丰富、大量的数据,那么在业务层中需要嵌入更多的物联网技术,在财务层上要使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在管理层上通过使用大数据、商业智能等技术,进行分类、聚类、关联、趋势分析等数据挖掘算法,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科学的决策,准确指导企业进行生产管理。

(三)改造业务流程匹配系统。企业在构建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需要对涉及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进行再造和标准化的处理。后续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逐步构建流程管理的闭环模式,实现业务流程持续改进和优化。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融入“大智移云物区”等新的技术,这势必会对原业务流程产生影响,财务数据收集工具、平台抑或是业务处理逻辑发生改变后,都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之与新的系统匹配。比如说过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费用业务方面的效率一直比较低下,费用会计的职责为收集、检查费用申请资料,这个过程需要多方参与,且需要逐级检查、授权审批,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此,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引进了区块链技术,其应用逻辑为:在业务发生从初步阶段,将交易信息加盖时间戳广播到企业内网端口,在链上所有人都能查询。然后通过交易验证记录进入到下一区块,多个时间戳覆盖的多区块进行分布式记账,完整记录整个业务信息,并上传到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心对该笔业务再进行自动会计处理。基于此工作逻辑,其相关的费用业务流程就需要调整为:发起方将资料整理上传,区块链将费用信息标注上时间戳广播到整个私有链上;费用会计做进一步确认,并把确认好的信息形成区块并进行广播;出纳提出付款申请,形成新的区块链接到链上。

(四)形成“流程维 + 职能维”的组织结构。在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一方面财务机器人能够代替基层财务人员处理很多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比重的财务工作需要人工完成,因此二者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在应用财务机器人后,财务职能结构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财务机器人的加入,一般需要成立一个财务机器人管理团队,负责对财务机器人进行开发、日常维护和例外事项的处置。此外,当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依然是按照职能或者区域来划分,这些划分方式存在着部门或区域分割、员工一职一能的职能限制、对变化的响应速度慢等缺点。在智能财务背景下,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必要探索“流程维 +职能维”的组织结构(宋坤等,2019),也就是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组织结构进行设计。首先,各种财务核算流程组成了组织结构中的流程维,而为财务核算流程提供支持的单元则构成了职能维,包括绩效管理、岗位培训、系统维护、后勤辅助服务等。其次,构建由高层管理团队、业务流程小组、职能部门、共享技术平台组成的组织结构。高层管理团队主要发挥着进行战略决策、对流程进行协调、控制和优化的作用;业务流程小组是流程的执行机构,通常是从原各职能部门抽调组成,共同负责核心业务流程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业务流程小组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过去职能型组织结构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使得业务运行更加迅速;职能部门包括了资金部、成本部等以业务为基础的职能部门以及财务机器人管理团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支持部门,职能部门以其知识和技术为核心,为业务流程小组提供支持服务;共享技术平台是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技术支撑,流程化的组织可以利用共享技术平台,给其框架下的相关组织和团队提供一个数据传输、共享和网络支持的平台。

(五)引入绩效三棱镜优化绩效评价。当前建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平衡计分卡为主。虽然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股东、顾客以及员工等各方面的利益,符合以顾客为中心的目标。但是随着现代竞争理论的发展,未来企业的竞争还包括了供应商、顾客等价值链竞争,而这正是平衡计分卡忽视的地方,因此单纯的平衡记分卡并不能满足企业未来竞争规划的需要。笔者认为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和客户、供应商高度联系并为其提供服务的单位,更加适用于绩效三棱镜评价工具。它以让利益相关者满意作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共享作为落脚点。绩效三棱镜一共有三个面,分别是战略、流程和能力,每个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各种绩效要素,生成各种指标,能较好地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加之融入智能财务技术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数据获取数量和容易度、分析和报告数据的能力都有质的提升,使得指标计算量大、需要数据多的特点不再是绩效三棱镜的缺点。对此,建议企业在建立智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在使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加入绩效三棱镜模型进行补充。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