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设计范文

环境设计范文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设计;应用

引言

我国的地域文化指的是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文化。地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我国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很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环境设计注意到地域文化的优势,开始逐渐融合地域文化的内容,地域文化对于丰富及环境设计的文化基础和启发环境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推动环境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传承地区价值观和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简要分析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简要分析地域文化应用到环境设计的积极意义,探讨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

地域文化是指从先秦时期开始的中华民族各个地区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地域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上讲,地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各个地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来看,地域文化不仅包含不同地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包括从古至今全部的文化遗产。总结而言,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流传已久的持续发展者的文化传统。它包含一个地域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社会习俗和文化形态等多个方面。地域文化包含四个特点,分别是地域性、长期性、渗透和包容性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地域文化首先是有地域性质的,地域文化的发展要依托在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上,特别是在我国古代,交通闭塞,不同的地区大多呈现独立的状态,彼此之间联系较少,会形成不同风格、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例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形成呈现长期性。中华民族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形成的,各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逐渐形成的。各地文化形态经历几千年的奠基,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地域文化还具有渗透和包容性。地域文化是多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包含、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形成的。各个地区的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最后,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广泛。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含生活习俗、语言习惯,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风格等等,其表现形式十分广泛。

2地域文化应用于及环境设计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环境设计很好的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在环境设计上传达不同地域文化的元素,使环境设计的文化基础和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深厚。由于地域文化包含各个地区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环境设计融合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够很好的在设计上呈现低于文化的特征,进而能够很好的展现我国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其次,地域文化应用于环境设计,能够很好的增强人民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有利于人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能够使得相关的艺术设计包含地域文化的成分,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能够使得当前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更好的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频为我国的地域文化,更好的发展我国文化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人民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进而有效的增强中华民族人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有利于环境设计蕴含以人为本的精神。地域文化蕴藏着的文化使中华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形成的文化,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因此,将地域文化应用到环境设计中,能够帮助环境设计更好的考虑有关人等问题,更好的呈现以人文本的精神内涵。

3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首先,要明确和环境设计的对象,注重体现设计对象的精神特点和设计特点。例如在进行校园建设时,要注重突出校园精神,进行环境设计,要弘扬学校蕴藏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学校的传统文化。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可以建造历史建筑、文化雕塑和建设相关的文化宣传栏。注重弘扬设计当地的文化内涵,突出其文化特点。其次,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和分析设计当地的人文环境问题。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既要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又要将建筑设计很好的和现代的建筑方法、建筑材料相融合。在融合地域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体现时代气息。最终营造出充满精神内涵的、典型的建筑气息。最后,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注重保护环境,注重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不能因为设计方案旧损坏原有的自然环境,要注重保护相关的绿化带、乔木等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环境设计要注重与自然环境进行友好的协调和融合,环境设计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坚持“人本精神”。同时,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以恶重要的思想内容,环境设计要想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可以自主地建造人工湖、人造山等,通过这些保护环境的素材体现地域文化风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遥.浅析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02):82-83.

[2]高梦,王博文.地域文化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纳税.

环境设计范文第2篇

中国城市环境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城市环境在今天日益受到重视,可在发展中却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人才紧缺,且设计师在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只重视美观却忽略了美学价值。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城市环境设计已经成为热门的专业,该专业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实际现状是中国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仍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此外,在城市环境设计中,部分城市的个性魅力消失了,许多设计风格也存在雷同的现象。多数情况之下,城市环境艺术仅仅作为视觉艺术存在,并没有同触觉、听觉以及嗅觉来感染受众。

一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破坏了城市传统的特色,一味地追随模仿欧美风格,过度地追求豪华气势,肆意破坏自然生态,打破了生活与艺术两者之间的界限。

城市环境设计作为人类创造的伟大艺术品,也显示和代表着民族与国家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美学特征。因而为了良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环境设计,寻找相应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何促进发展中国的城市环境设计

1.城市环境设计须与环境相结合

城市环境设计既是一种硬质的设施景观,又属于一种软质的文化景观。空间形式的组合与创造则是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在设计中,形象、材料的选择、色彩、质感以及内涵等方面,都要直接反映城市环境的形象,与城市环境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所用。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处理好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关系,以最终实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美化人们生活为目的。

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视创新

城市环境设计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概念和形式,中国城市环境设计要以中国化与民族化为基础,能够深刻地反映民族文化精神,从而体现其艺术价值。这就需要城市环境在加大力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特别要在表达特定主题的时采取特殊的形式设计以实现与人们的共鸣,进而将城市环境设计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采用多元化的创作手段,选用内容丰富的材料,在城市环境设计中重视生态环保,将设计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最终符合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设计原则与宗旨。

结语

环境设计范文第3篇

教育资源的整合完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以往的教育资源重在师资、教材、教育硬件等方面资源的整合使用,忽略了幼儿园环境的构思设计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本文从教育环境设计的角度,探讨西北落后地区幼儿园校园建设的特征和要求,力图为优质教育成效的达成寻找新的视角和途径。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

环境教育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因此,需要幼儿园不仅要创设好环境,还需要利用好环境。可对于地处较偏僻、气候恶劣、教育环境和条件都不够优越的大西北幼儿园来说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呢?通过多年幼教一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室外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艺术化、绿化、互动化、安全化

1.艺术化。幼儿园每面墙壁的颜色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既要鲜亮活泼又要体现艺术的典雅性。墙壁的图案要根据幼儿园的特色来选择内容。面积较大的墙面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童话连环故事,面积小的墙可画些提高幼儿认知能力的事物或培养孩子想象能力的表情画、抽象画。突出幼儿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符合儿童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使幼儿在一种更为艺术的教育氛围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如我园在室外近百米的长廊中利用空白墙面绘制安徒生、格林等系列童话故事,当孩子置身于此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去想象和创造。幼儿园的绿色种植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教育意义,在长长的青藤廊下、紫藤架下、葡萄园前,张贴历年来大班幼儿绘制的与其情景相符的美术作品,悬挂与植物相匹配的古诗词、小散文,孩子们游走在植物园中,一次次欣赏自己的作品诵读经典,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全园的师生和家长,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

2.绿化。幼儿园内要建有植物园,大面积进行绿化,这样可以改善幼儿园的小气候。如防止炎热暴晒、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减少周边环境的噪音和尘土对幼儿园的污染。种植各种植物,一方面可以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不同形态和生长过程,从而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在教师指导幼儿给植物松土、除草、浇水、摘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幼儿园的绿化对幼儿的身体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使幼儿少受伤。可以教幼儿从小保护环境,提高修养,提高品位,随着时令的变化让孩子感知四季的不同。

3.互动化。幼儿园内要建有能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身体平衡能力等的室外活动区域,如嬉水池、戏沙坑、平衡墙、涂鸦墙。使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发展,快乐成长。

4.安全化。幼儿教育工作安全第一,因此,幼儿园的植物种植和活动区创建等一定要考虑到安全系数。如带刺的植物、坚硬棱角分明的物品等。

二、室内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趣味化、自主化、激励化、润物化

1.趣味化。创设趣味性较浓的游戏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自己动手、自我服务、体验独立的机会。如利用较大的活动室开辟社区体验馆、手工游戏室、美工绘画室;在宽敞的楼道里增设哈哈镜、四面镜、磁性迷宫、攀岩墙等有趣的游戏设施;设置科学自然角,投放大量的动植物、矿石标本和各类植物种子,通过观察触摸,让孩子在真实互动的环境中进行游戏,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这样也能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生活能力。

2.自主化。每个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都不同,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在活动室内设置构建区、玩具区、图书角、美术角、常识角、自然角等独立的活动区域。在构建区内投放易拉罐,纸箱、小纸盒、饮料瓶等一些废旧物品作材料,引导、激励幼儿在这里用双手通过拼拼搭搭构建出自己想象的作品。在美术区提供绘画、剪纸、折纸、塑造等材料,幼儿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动静交替,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而让智慧从孩子的指尖中流淌出来,使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激励化。现在的孩子在家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对亲情友情、对感恩比较淡漠,针对此现状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可以创设节日区,在醒目位置把重要节日张贴出来,让幼儿慢慢记住这些重要节日。每逢节日幼儿园在此组织庆祝活动。小朋友过生日时教师也可在此组织幼儿一起庆贺,目的就是做到润物无声,从小培养孩子爱祖国、爱家乡、爱长辈、爱伙伴的思想感情。

4.润物化。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开拓视野的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幼儿提供图书,在活动室内的图书角外,还建立了大型图书阅览室、亲子阅览区、绘本吧。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引领让幼儿感受到“书中有乐,乐在书中”。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不但开拓了幼儿的视野,还培养了幼儿读书兴趣。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蓬勃兴起和研究深入,使得环境创设也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提炼和创建。幼教工作者要秉承“让孩子在游戏中主动发展,在生活中快乐成长”的办园思念,精细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引领孩子们走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审美境界,力求达到更优质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目标(二)[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5(1):20-21.

环境设计范文第4篇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它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学科,即它必须尊重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自然性。人文因素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社会整体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个体的行为需求。其中个体行为的需求包括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环境心理学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于“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建筑与室内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一方面研究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人的行为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人的环境行为就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和在表现,环境行为和环境心理是对应的。

谈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不提的就是在环境设计中形态与色调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下面就这两方面为主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1形态对心理的影响

研究人对环境的心理感受,需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点,再根据心理需求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人的感觉属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主要是以人的认知图形为前提,并加以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次是环境的空间属性,空间的利用与使用者的文化有关,同时还受着信息交流和感觉的影响。

人对建筑环境的需求是广泛、具体而细致的,而且因人、因地、因时、因目的要求而异。建筑环境在人的交往中起到了场所、背景及媒介作用。建筑环境设计心理的“场所”观强调人在场所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以人的自身为中心,其行为和情绪事件所规定的位置就是场所。环境场所具有物质基础,也含有精神因素。人有感觉、有思想,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广阔无际的天地,人的需求是丰富而且永无止境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越大的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越重要、越迫切。人的精神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增长是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发展速度成正比的。同时,我们必须创造一种既能满足人类情感的物质需要,又能激发人类精神需求增长的物理环境。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反过来也对人产生影响。要使建筑环境创作既有“情”又有“理”,既有高度的科学性,又有浓厚的人情味,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是丰富复杂的而不是平淡单一的,这样才能符合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在我们视觉能感知到的世界里,五官和肌肤能感知到的一切均以形态存在,甚至大脑的幻想和心灵感应中也伴随着形态。什么是形态?形态是形体内外有机联系的必然结果,是人精神之外的物体,是外貌和结构特征,是视觉和触觉能感受到的物体形象。

建筑环境是与物质形态和知觉相联系的,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经验和生活幻象相联系的。在形容一个人性化的空间时,不仅使人联想到一定的人与空间的功能关系,还包含了审美、想象、浪漫、充满人情味的感情空间。人置身其中,必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心理产生情感的波澜。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形状也会调整空间感觉,如虚实的比例会给人带来错觉;圆形令人感觉柔和;多棱形状则给人压迫及危险的感觉;高的东西令人觉得庄严,矮的东西则较平易近人。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有利于谈话,“一”字形排列降低沟通效果。不同的设置都会影响家人之间、主客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部,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动能性。

除了形状与材料的影响外,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2色调对心理的影响

在环境设计中,除了环境形态以外,还有许多元素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色调就是其中之一。在空间的设计上除了形态的合理外,颜色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比如说:书房、办公室是需要冷静思考与精神专一的地方,所以大部分的书房与办公室都会采用一些白色、灰色、黑色,尽量采用中性色彩,减少环境的存在感,增加工作或阅读的效率。相反的,儿童房却要表现出亲情之间的温暖,彼此可以感觉很轻松的环境,因此就比较适合使用一些暖色彩,像金黄色等。

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例如研究发现,人置身于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至2度,脉搏每分钟减少4至8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医院手术室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同时人们也在居室中使用越来越多的绿色来装饰环境。

色彩心理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有差别。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次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夏日,我们关掉室内的白炽灯,打开日光灯,就会有一种变凉爽的感觉。颜料也是如此,在冷食或冷的饮料包装上使用冷色,视觉上会引起你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冬日,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暖色系列能使人心情舒畅,产生兴奋感,而青、灰、绿色等冷色系列则使人感到清静,甚至有点忧郁。白、黑色是视觉的两个极点,研究证实:黑色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产生郁闷、乏味的感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瞳孔极度放大,感觉麻木,久而久之,对人的健康、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把房间都布置成白色,有素洁感,但白色的对比度太强,易刺激瞳孔收缩,诱发头痛等病症。

以上的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总的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需要暖色,又需要冷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

冷色与暖色除了给我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它的一些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等。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有很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一般说来,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使它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

除去寒暖色系具有明显的心理区别以外,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明亮的暖色给人活泼感,深暗色给人忧郁感。白色和其它纯色组合时会使人感到活泼,而黑色则是忧郁的色彩。纯度与明度的变化给人以色彩软硬的印象,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

宽敞的居室采用暖色装修,可以避免房间给人以空旷感;房间小的住户可以采用冷色装修,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大些。人口少而感到寂寞的家庭居室,配色宜选暖色,人口多而觉喧闹的家庭居室宜用冷色。同一家庭,在色彩上也有侧重,卧室装饰色调暖些,有利于增进夫妻情感的和谐;书房用淡蓝色装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研究;餐厅里,红棕色的餐桌,有利于增进食欲。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运用不同的色彩也可一定程度地改变环境气氛。在严寒的北方,人们希望温暖,室内墙壁、地板、家具、窗帘选用暖色装饰会有温暖的感觉,反之,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采用青、绿、蓝色等冷色装饰居室,感觉上会比较凉爽些。

色彩在设计构图中常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分为以下四点:

(1)可以使人对某物引起注意,或使其重要性降低。

(2)色彩可以使目的物变得最大或最小。

(3)色彩可以强化环境的空间形式,也可破坏其形式。

(4)色彩可以通过反射来修饰。

现在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色彩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创造舒适的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

3结论

环境设计范文第5篇

一、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

(一)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以建筑为主体:在住宅室外环境设计中,所有室外构筑的设计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当它们的尺度、比例、色彩、质感、形体、风格等与主体建筑相协调,形成有机的统一状态时,住宅的室外环境设计才能达到环境的整体和谐。

(二)环境设计以满足使用功能为本:室外环境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因此,首先考虑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所有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的的齐全的使用功能,环境的布局要考虑人的方便与安全。

(三)艺术设计是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课题:现代住宅环境设计的目的除了营造一个舒适与方便的居住环境之外,必须在环境中体现美的旋律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绿化是优化室外空间的重要因素:住宅环境绿化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而形成绿地。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构建户外生活空间,满足各种休闲环境的需要。另一种是创造自然环境,通过景观小品等手段创造优美的室外环境的设施。

(五)景观小品是居住区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在居住区室外环境中,绝不能忽视景观小品的设置,如雕塑、水景、灯具、桌椅、凳、阶梯扶手、花架等,它们既给居住生活带来了便利,又给室外空间增添了丰富的情趣。

(六)环境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生态保护工作:生态保护的实施,一方面在遏止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工作中,环境设计中利用绿色植物来美化环境,而其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居住区绿地种植正是扩展了自然资源的范围。

二、居住区规划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只是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过分强调经济效益,住宅按日照间距排列,道路按出入需要设置,绿化按人均指标分布,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居住环境的室外交往空间等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

(一)要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在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中,住宅小区规划的通病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使得期间的绿化也流于单调,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部门介入住宅建设的技术领域,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推行某一居住区模式,不利于城市规划中百花齐放、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上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式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的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二)要促进居住小区规划的多元化:在城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居住社区类型多样化,需求与发展目标多样化,住宅建设成为一种商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显然以不变应万变的居住区模式是需要迫切改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衡居住小区规划政策的同时,充分考虑居住小区规划多元化的可能,促进居住区的个性化发展。

1.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市,邻里单元可能是恰当的形式;

2.在经商气氛浓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3.在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机理应得到尊重和延续,以保护为基础的、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的小型化改造方案显然是适宜的;

4.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居住区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当然,没有哪种模式是可以固定应用到各处的。类似其他艺术,在城市规划和件建筑设计领域,勇于创新是百花齐放的前提。

三、居住空间环境设计

我国古代建造出的闻名于世的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支出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穷,这种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一)为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到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环境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共享经济;联合办公;建筑环境

处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创业刚起步的中小微企或者个人纷纷扎进市场,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为年轻人,传统的办公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在一个固定、封闭的办公室里已经不再是当下创业者的首选了,他们更倾向于在一个相对开放、办公资源丰富、环境良好的空间里进行办公。在共享办公空间还没有出现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到到咖啡厅中交流和办公,但真实的情况是,咖啡厅还是主要适用于休闲洽谈,相比办公空间环境嘈杂了一些,而共享办公空间的出现就能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共享办公空间所营造的办公环境,比如取消传统的“一人一桌”办公概念、增加休闲区、茶水间、甚至会有健身房以及游戏室等等,同样有助于不同行业的人便捷地在一起进行合作交流或者信息共享、互相交流来激发创新的思维。本文以Google马德里联合办公园区为例,从联合共享办公空间的用户需求出发,重点着眼于办公设计目的和空间环境行为的角度,旨在对共享经济模式下新式办公形式的探索。

1共享办公空间的起源和意义

所谓的共享办公其实是基于满足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或个人对低租金需求及跨区域、移动式办公客户对办公地点的灵活性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以低成本灵活开放、鼓励交往等为特征的联合办公空间应运而生,成为一个新型的创业创新平台。共享办公起初只是一群软件工程师为了给黑客们提供一个一起见面和工作的场所而组建的组织。四年后,美国人伯纳德•德•科文(BernardDeKoven)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办公”这个理念,并用“联合工作”(Coworking)一词,作为对那些可用来提高集体工作效率的工作方式的总称。2005年8月9日,旧金山成立了首家正式的共享办公空间。一年后,它被全球首家自称为“共享办公空间”的“TheHatFactory”所取代,并以一周五日的形式开放。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意义来说:一方面,整合现有土地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专业人士装修设计、提供服务,极大地减轻了一般企业的办公成本;其次,联合办公空间的办公氛围和办公资源非常丰富,内部会员可以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取不少资源。共享办公有着形式灵活、办公高效的特点,并且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社交空间及客户资源平台,让企业可以更便捷的得到更广阔的社会资源。在共享办公空间内,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这里租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空间,同时又可以利用共享空间这个特点进行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可以合作达成更大的效益。

2共享办公空间的特点

传统办公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人一桌”,在此有限空间之外的其他地方与自身显得没有太大关联,共享办公空间则打破了传统空间的束缚,优雅而有格调的空间环境让人事半功倍。共享办公指的并不是仅有单纯的分享空间,而是在空间内相对开放与相对私密空间并存的一种状态:在办公空间内除了拥有开放性的相对自由办公场所,也应当有相对密闭的空间,比如独立办公区、个人休憩区、小型会议室等。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共享办公空间同时也注重空间环境给人带来的舒适度与新鲜感,有着区别于传统格子间办公的更加多样化的空间布局与设计,给人营造出一种很惬意舒适有格调的办公环境。共享办公除了有一些标准的传统办公空间的配置,还需要有一些相对自由开放的办公场所,所以,共享办公的空间设计则更需要的是复合形式的环境。在共享办公空间内工作,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方便,你可以共享公共空间和设施,如Wi-Fi、会议室、咖啡休息室、打印机、传真机等;此外这里还会提供一些法务、公司注册等方面的附加服务,对于入驻者来说极为便利。各个企业在共享办公空间内可以很便捷的与不同企业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种。“空间+服务+社群”的模式,通过办公空间、办公服务、第三方服务、社群的四类共享,来增加与领域内的一些专业人士的交流机会,获得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值得借鉴的经验。人才的匮乏是企业的重大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移动式科技正在改变着员工办公方式的偏好,这说明企业需要准备更灵活、更多的办公环境组合去配合员工新的喜好,共享式办公服务的特点恰恰以其独有的特点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

3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原则

3.1功能空间适用性原则

共享办公空间并不是只针对某一种行业的人群而产生的,它可以囊括许多不同的企业、不同行业群体或者个人。但是共享办公空间更适合于一些比较追求创意思维的人群,他们或许更加注重办公空间的开放与自由度,这样有利于他们灵感的迸发,也可以加强与其他行业便捷交流的机会。针对这些,共享办公空间的空间功能可分为三类:办公空间、活动空间和娱乐空间,这三类功能空间成了共享办公空间设计布局的主体。既然是以办公为前提的区域空间,共享办公空间的主体当然是办公空间,办公空间应当有的功能区:独立办公区、开放办公区、会客洽谈区、会议区等等。而活动空间在面积上则仅次于办公空间,该有的空间区域为:临时性交流活动和企业产品展示区。娱乐空间虽然在共享空间中所占的空间区域面积相对较小,但是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共享办公空间都会通过娱乐空间来展现出该项目中的特色。对于娱乐空间的设计程度就可以侧面表现出该空间内服务性的质量好坏。娱乐空间应当有的空间区域为:健身娱乐区、餐吧、茶水间等。娱乐空间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在办公模式下的人们可通过娱乐空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休闲娱乐,也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交流的可能。

3.2服务性设计思维原则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办公空间环境的需求也已经不再只满足于靓丽的外观、合理的空间布局等方面因素了。人们开始把视角转向空间内体验方面了,办公空间环境下的服务性设计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成了时下人们对办公空间功能性更高要求的大势所趋。在办公空间内设计者可利用新的服务产品或者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不同以往的服务体验。而共享办公空间内的服务性设计思维则主要囊括办公辅助类服务以及生活类服务两部分。在办公辅助类服务方面,共享办公空间则可以提供一些自动化办公服务设施来为上班人员提供一些便利。在生活类服务上可以设立自助收发快递处等来解决空间内工作人员生活上的必要问题。

3.3空间颜色搭配原则

在设计空间环境色彩的时候,空间内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比如在研究机构,是要求工作人员细心、安心工作的,就需要使用淡雅的颜色;在需要刺激工作人员思维和想象力的办公空间,就需要使用较明亮跳跃的色彩来加以装饰;在需要工作人员产生紧张感的一些办公室,就需要使用一些淡雅的浅色系,比如用浅蓝、浅绿、做为墙面颜色,但最好不要用米黄色,因为从颜色和人的心理的关系,这种颜色容易使人疲劳,从而易使人昏昏欲睡。还有可以根据办公室采光度进行空间色彩设计,如果办公室背阴、采光不足,会让人觉得阴冷。这类型的空间色彩不应当使用冷色系,最好使用砖红、橘红、印度红等颜色来进行调节,使人觉得温暖。对于办公空间环境内的墙壁则不应使用一些反光性较强的颜色,这样会使人受光线影响而产生疲惫感,从而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在办公空间颜色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功能区域来设计不同的色彩,能让人在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馈。在空间颜色搭配上,要做到在统一整个空间设计风格的前提下,又可以有各自的区别。

4Google马德里联合办公园区空间设计分析

4.1新潮多元的空间设计

Google最新的联合办公园区坐落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河岸区,四周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这栋建筑的前身是电池厂。为了完成这个共享办公园区,为当地一些中小型企业创造一个学习、共享资源、不同思想碰撞的活力空间。设计师在设计之初便想到,将传统建筑风格与新潮的设计手法进行完美融合,做到古典与新潮的并驾齐驱,历史与现代风格相融合,为谷歌成员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环境,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充满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空间氛围。当你走进这座建筑时,首先引入眼帘便是入口通道的一幅“不可阻挡”的艺术作品。(见图1)。这与Google的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相吻合,干脆利落的粗线条诠释了园区的形象主题,这也是受到马德里街景画的影响。在这座建筑的南侧,新增了一个新的入口,它连通着公共广场,也可以通过相邻的楼梯进入位于它上方的主干道,大大增加了入口的人员流动。流行的色彩搭配包括木材的天然材料,有助于创造一个清新且愉快的环境。(见图2)。(图1)(图2)

4.2层次化的空间布局

设计团队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设计出了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企业或个人进行工作以及交流的空间布局,Google马德里联合办公园区可容纳7000余名成员同时办公。在空间平面布局中,设计师团队划分了从单人到上百人不等的独立办公、会议区。设计师团队将建筑原来的内部得以保留,并增加了大的会堂。建筑内的绝大部分结构得以保留,裸露的原始砖墙。位于建筑北侧的会堂,该会堂可容纳200人,采用的是钢制天花粱,未来还可以进行进一步扩建。会堂内有着巨大的窗帘,创造了相对私密的区域。(见图3)。随处可见裸露出来的砖墙保留了该厂房最初的本质。(见图4)。Google马德里联合办公园区的三层和四层是作为谷歌成员使用的工作区。在这两层空间中,用于私密会议的角落以及特有的可移动长椅为员工创造了相对灵活的工作空间。(见图5)。而在每个会议室中,每个都有其独有的色彩搭配,每种色彩都出于一位知名的西班牙艺术家,其中包括毕加索和索罗拉。(见图6)。

5结语

环境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学;微型学习;环境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型媒介生态的生成在更新换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生态发展到一个新的时代。媒介生态所包含的四个层次都逐渐倾向于微型化:微型化的媒介终端设备、微型内容的大量出现、草根化的媒介形态、变化的媒介标准,这些变化为学习形态的变革奠定了基础[1]。为了应对媒介生态的微型化倾向,微型学习这种新型学习理念应运而生。媒介生态运用了生态学的理念,并不断发展。微型学习源于媒介生态,所以基于生态学视角下对其进行研究有其合理性。

(二)微型学习的现实要求微型学习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趋势,满足了当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微型学习的基本理论、微型学习资源的建构、微型学习的应用、微型学习的技术与设计以及微型学习的评价等方面,缺少对于学习环境的研究[2]。学习环境能够确保微型学习有效实施,因此对微型学习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具有其必要性。

(三)生态学视角的启示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研究者们进行问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生态学视角对于微型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有:优化微型学习环境的要素,确保微型学习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微型学习环境中资源、内容的流通性,保证微型学习系统的生机和活力;微型学习环境围绕学习者展开,保证微型学习环境中各要素间的协同及互相作用。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微型学习微型学习这一概念在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Lindner)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3]。微型学习的出现适应了当前信息社会中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快节奏和碎片化,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

(二)学习环境对于学习环境的理解,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表1所示。综合表1内容,可将学习环境归纳为:学习环境是为学习者更好地开展学习而创设的情境和条件,包括能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所有要素。具体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氛围、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学习资源等。微型学习环境除了包括这些要素,还必须依赖网络环境的支持。

(三)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特点生态学视角下的微型学习环境能够支撑微型学习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保证微型学习协调发展。结合生态学系统的一般特征,生态学视角下的微型学习环境具备以下特征:1.开放性生态学视角下构建的微型学习环境模型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相反,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开放性意味着它会持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和物质的交换。具体表现为:第一,开放性的资源,即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中信息和资源的流通。在信息资源流通的过程中实现微型学习环境中信息的更替、补充和完善。第二,开放性的系统,即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中的要素与系统外的其他要素进行交流。通过与其他要素的交流可以实现信息的流通,实现信息资源间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的与学习相关的资源和学习空间,增强微型学习环境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学习者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会话工具、协作工具可以同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可以实现资源间的流通交互,并且可以在已有知识水平上不断扩展习得新的知识,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网站内的链接访问其他网站内存储的学习资源。2.系统化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是影响微型学习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存在于其中的所有要素之间共同联系、彼此作用,表现出系统化的特点。一个系统化的学习环境模型能够优化与完善系统的总体功能。例如,在微型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准备难度适宜的学习内容,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安排合理的学习活动。在设计时应注意所有要素的协调,彼此对应,构成系统的整体,这样学习者在开展微型学习时才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接纳和吸收要学习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意义建构。3.动态平衡性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中的所有生态要素相互调和、相互顺应,表现出动态平衡性的特点。

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中所有生态要素之间达到一种相应的平衡状态。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可以使微型学习环境更稳定,提高微型学习效果。但是当其中任意生态要素发生变化时,微型学习环境中的这一平衡状态会被打破。例如,在微型学习环境中,适当的学习内容可以使学习者在微型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相反,如果学习内容难度过大,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范围,学习者会获得失败体验,打击学习者自信心,打破原有平衡。4.自组织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系统本身就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改善和自我进化的功能,表现出自组织的特点。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的自组织能力主要是通过微型学习环境系统中的监控系统实现的,可以通过微型学习的辅助人员、人工智能来进行监控;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型学习环境中的诊断系统来监控。例如,当发现学习者参与度较低时,可以通过诊断系统得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学习内容的选取不适当,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合理,或者是提供的教学资源与学习内容无关等,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使微型学习环境系统更加完善。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监控机制实现对微型学习环境系统的监督、调控、改善和进化,在找到问题的同时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微型学习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不断进化。5.持续进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微型学习环境不断重组系统中的所有生态环境要素,构建系统的、稳定的微型学习环境系统,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改善学习效果,促进生态化微型学习环境系统的不断完善,表现出持续进化的特点。例如,在开放性的系统中,学习资源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为学习内容提供依据,保证学习内容即时、完整、有效地呈现给需要的学习者。同时,通过不同学习资源之间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学习资源与网络环境的有效组合,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不断改善和进化。通过激发微型学习环境中所有生态因素的积极性,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与不断积累,推动微型学习环境的不断进化、完善。

三、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设计

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设计围绕学习者展开,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可以从物理环境设计、社会环境设计和规范环境设计这三方面进行设计[4],如图1所示。微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在碎片化学习中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结合乔纳森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如图2[5]所示,通过融合微型学习环境中的所有要素,实现微型学习环境的服务、支持、启发、指导、评价和激励学习等功能[6]。由图1可以看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充当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物理环境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阳光、水、营养物质,是支撑微型学习环境的前提;社会环境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态因素之间的交流圈,促进微型学习环境发展,使其充满生机;规范环境则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法则、定律,保证微型学习环境有序持续发展。物理环境为其他两类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是保证它们存在的基础,并且会对它们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失去社会环境的沟通、交流和规范环境的有效制约,微型学习环境就会没有生机,也不能有序发展,物理环境存在的必要性也会消失。社会环境能够保证规范环境更好地形成,规范环境也可以推动社会环境的快速发展。

(一)物理环境设计微型学习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物理环境的存在,在设计时应注意体现物理环境的支撑和服务功能[7]。结合乔纳森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可以从硬件支持和软件支持两大方面开展对物理环境的设计和完善,如图3所示。1.硬件支持设计如图3所示,硬件支持方主要包括网络环境、认知工具、会话工具、协作工具等技术支持。这些技术为微型学习搭建了整个基本框架,成为微型学习环境物理环境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微型学习开展的前提,需要为学习者搭建畅通的无线网络,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保证平台和网络的稳定性、流畅性、易用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者及时地获取到信息资源以及微内容。认知工具:认知工具是协助学习者参与学习、帮助学习者建构认知体系的各类计算机工具,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四种工具,工具不同,作用不同。问题表征工具保证了内容能够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建模工具有助于学习者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操作支持工具减少了学习者的重复工作,例如数据处理工具;信息收集工具减轻了学习者的负担,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确保学习者能够迅速获取信息。认知工具的设计应保证其兼容性以及实用性,以便这些工具在不同网络平台上的使用。会话工具和协作工具:会话工具与协作工具应保证功能齐全、界面美观、简单易用。除了能够支撑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能保证资源的传递和存储。美观的界面和齐全的功能更能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2.软件支持设计如图3所示,在软件支持的设计上,包括微内容、信息资源、教学策略以及微活动的设计。微内容:学习内容要注意以知识点的微型化、碎片化为主,将课程进行分割,保证知识点的微小化,以便学习者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为微型学习面对的对象是非正式的学习者,所以内容的设计上也要以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真实问题来组织内容。比如英语会话、保健知识等。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段音频、一段文本、一段动画、一个小游戏等。在具体设计上应注意:音频的长度和格式,动画和视频的大小、分辨率、长度、格式,文本的美观、文字的排版,游戏的趣味性、价值性。

在设计时要注意微内容的开放性,选取学习者需要的一切内容。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主要来自网络上的动态资源以及教师设计的微视频和一些相关的案例等。此外,学习者彼此交流、沟通产生的观点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在资源的设计上,应注意资源与内容的一致性以及资源的开放性,可以连接不同平台的资源库,呈现来自多方面的资源,但要注意保证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此外,要保证信息资源的系统性,要与其他因素相符合、相一致,并且要保证动态平衡性,根据需要提供适量的信息资源,避免因信息冗余造成资源浪费。教学策略:如图3所示,常见的教学策略有三种,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教学难点,可以采取支架策略,通过为学习者建立脚手架来促进学习者的理解。教练策略是在学习者需要帮助时,学习系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学习者提示、帮助和反馈。比如学习内容以游戏形式呈现时,在闯关过程中遇到困难,可给予提示,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建模策略是让学习者通过解决各种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类、总结,能够针对每一类问题建构一个固定的问题解决模型。比如演示一个软件的安装过程、一个实验的操作过程等。微活动:良好的微型学习活动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性,保证微型学习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在设计时应注意从真实问题、真实情境出发,保证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比如通过学习平台组织学习闯关游戏,每个关卡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完成相应关卡会获得额外奖励;不同等级的学习者可以拥有专属头像、特殊道具等权利。教学内容不同,微活动的设计也应相应做出改变。在进行物理环境的设计时,要注意硬件支持与软件服务的系统化,两者相辅相成。当其中某个要素发生变化时,物理环境能够自我调节,保证物理环境的动态平衡。

(二)社会环境设计微型学习的开展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学习者作为其中的一种生态要素具有社会化的特点,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让学习者产生归属感、参与感。社会环境设计即生态化微型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和学习者以及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互的设计。在设计时应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助教、主导和协调作用,如图4所示。1.生生交互设计如图4所示,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学习者,微型学习内容的选取、微型学习资源的呈现、微型学习策略的选择、微型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围绕学习者来进行。即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充当消费者,微型学习环境中的各个生态因素围绕学习者进行;有时也可以是生产者,通过知识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观点;甚至可能是分解者,对于一些错误的观点,学习者可以作为反例,分解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设计时应注意结合物理环境设计中的会话工具和协作工具以方便学习者的交流、沟通。可以为学习者创建学习社区,供学习者共享资源、问题、交流观点。此外,可以在学习社区设置适当的游戏比赛,以激励学习者学习和巩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能够保证生态化微型学习环境中资源的流动,并不断产生新的观点,激发物理环境的生机和活力,实现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的开放和持续进化。2.师生交互设计如图4所示,教师在生态化因素中是助教者、主导者,也是协调者,确保了微型学习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及持续进化。教师的助教作用体现在教师适时地为学习者提供帮助,在学习平台上为学习者答疑解惑,课程消息、班级通知等信息。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为学生选取微型学习内容、准备微型学习资源、组织和开展学习活动以及为学习者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学习者在微型学习中获得归属感。教师的协调作用体现在内容呈现结束后,可设置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者对内容是否理解、呈现方式是否合适等。通过教师与学习者在线互动,双方可以得到即时反馈。学习者可以表达自己的疑虑,教师也可以及时看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协调微型学习环境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优化微型学习环境的设计。

(三)规范环境设计规范环境设计包含道德规范设计和网络约束设计。规范环境的设计可以让学习者更好地体验网络学习,同时营造一种健康、绿色、向上的微型学习环境。道德规范机制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发生,如传播恶意信息;网络约束可以避免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习者产生恶意行为,同时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很多问题的出现。1.道德规范设计道德规范机制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网络道德规范,从心理上规范他们在微型学习中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学习者通过学习平台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如在微型学习中不恶意信息,不上传与微型学习无关的信息,避免在交流平台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平等、友好地使用文明语言进行交流等。这样能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能够自我约束,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信息以及冗余信息的传播,保证微型学习高效有序进行。2.网络约束设计在学习者缺乏自制力不能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就需要网络约束设计来强制约束学习者的行为。在设计时应注意网络约束的强制性以及合理性。当学习者不当言论或者传播恶意信息时,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禁言5分钟,学习头像变为灰色,不得参与知识竞赛,行为恶劣者禁止登录学习社区等。总之,应注意生态学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中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三类设计是一个整体,应注意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保证生态视角下微型学习环境的系统化以及动态平衡。整个生态系统应能根据系统中要素的变化,自我组织、自我防御;能够开放地与外界进行交流,保证微型学习环境充满生机和活力;微型学习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可以不断完善、不断重组,形成一个不断进化的、功能健全的生态化微型学习系统。

参考文献

[1][3]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2]陈慧.基于微型学习资源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9.

[5]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EB/OL].(2018-12-12)[2018-12-20].

[6]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5-8.

环境设计范文第8篇

这个学校的设计是想将这一个新校区建造成为英国的一个生态建筑范本。总体是将一个废弃的工厂变成了一个富有生机的校园。基地的整体组织与利用是这一项目的首要考虑,重点是1.3万平米的人工湖,把它作为郊区和新建筑的缓冲体,是城市中的一处新“绿肺”。对于这一水体设计,尽量避免人工的痕迹,营造一种自然的状态,通过建筑边缘的雨水回收,培育水生动植物净化水质和水体循环减少人工维护。校园设计所采用的通风系统是热回收低压机械自然通风,它是在首先利用自然风的基础上辅助机械通风,这一系统是试行系统。这一校园设计是一种新的系统尝试,既考虑了生态性,又考虑如何将环境,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亲近自然的环境设计

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设计就应该处理好人、环境和自然的关系,设计要在创造舒适的小环境(人工环境)的同时,又要保护好大环境(自然环境)。在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看来,像光、风、水体这样的自然要素只有当他们从外部自然界汲取出来,并引入建筑内部时,才具有意义。片段的自然要素恰可让人小中见大,一叶知秋,联想到整个自然界的存在,而同时,建筑本身的主体性却丝毫未受到影响。在安藤的很多作品中,如住吉的长屋、光的教堂、熊本县古墓博物馆等,都能或隐或现看到他对壁体开口的青睐。安藤在墙壁之间开口的应用并不是为了让墙壁更美观或者是使墙壁更具个性,而是想表现一种完美比例的空间流动。通过光影流动、风雨变幻使空间中具有时间和自然的存在。这种手法也使原有的混凝土硬质空间更具自然的感受,作为和空间之间的纽带近之间的关系。安藤认为,神圣和自然存在一定关系,安藤所创造出得自然和生态自然是不同的,他创造出的空间关联的是人造和建筑化的自然,当风、水、光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他们就具有了一定神圣感。

三、让人们生活在自然生态的环境里

(一)利用自然环境摒弃不考虑原有建造周围环境的方式,首要考虑建筑周围的外部环境能起到的效用,尽力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和原有建造技术。

(二)应用自然光理查德•罗杰斯说,“建筑是收纳光的工具,就如同沟渠捕捉雨水一样,光需要使其得以展示的建筑。”自然光的运用,可以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气氛,还可以实现照明的功能,节约人工照明的成本。

(三)利用太阳能等可循环资源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有着其他能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取之不尽,无污染,所以太阳和风一定是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建筑表皮和通风系统。

(四)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当今生态设计采用比较多的一项简单成本低的措施。自然通风的主要作用就是替代空调制冷。

(五)运用自然要素改善环境的小气候比如,在办公室设计中,根据人行流线、工作顺序、人员关系等随性的布置家具,室内空间布置绿植,改变传统的冷漠、单调的状态,更像在家里一样轻松。这样的办公室不但能改善办公室内部的小气候,而且能缓解压抑气氛,让人放松神经,改善人际沟通,使办公室洋溢一种青春向上的活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