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高中语文语法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高中语文语法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1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文化素养、而且应包含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中语文教学课标也在进行不断的深化。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能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历史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起着启蒙性的作用。利用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魅力,在学生的教育中,不断的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社会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自人文精神诞生起,就充分体现了人的精神思想价值,展现了人的力量与尊严。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体现人类生存价值与一切自由美好意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建设。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能更好的促进人文精神建设教育。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对其进行人文精神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文精神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概述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出于人类对于自身命运、价值、尊严的维护,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获得完美的人格。由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对于前人所留下来的每一项人文精神我们都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这是无数人总结出的巨大精神财富。有利于人类培养理想化人格,建设精神文明社会。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具体的教学来作为传播媒介。通过人文精神与语文学科的相互融合,将人文精神更好的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高中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很好的基础作用,是进行人文精神建设最适合的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在感性认识中,人文精神要求对人性理解、尊重并相互包容;其次,理性分析看来,人文精神发扬科学理性思想,要求人坚持科学,追求真理;最后,辩证分析发现,人文精神倡导人们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人类最高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缺乏人文精神渗透。高中语文作为学习主科目之一,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高中语文着重考试,缺乏人文精神渗透。学生缺乏课外阅读时间,语文教学中对于文章的语法、字词、修辞手法,行文逻辑等进行重点拆分学习,却缺少了对于文章本身意境、精神的赏析。使得人文精神教学受到限制。(2)没有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过于注重学科教育,让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压抑了学生天性,课堂死板,缺乏人文光彩。

三、实现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育

(一)树立人文语文观课改要求语文教育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帮助学生赏析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汲取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观。

(二)汲取教材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着古今中外众多文人作家的优秀作品,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正确人生价值观。以文章《药》的教学为例,在传导给学生文章主人公为了孩子冒险买药的父爱精神时,结合社会发生的各类学生轻生新闻,教育学生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生命。高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的不断挖掘与总结,然后在教学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人文教育引导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中,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以科学的人文教育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善于发掘学生优点长处,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老师的认可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并且要学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老师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也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质量,这样才能在不断的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文引导,才能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好的体现语文学习的本质,提升学习空间。

(四)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热情,是目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扬长补短,个性教学。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鼓励学习个性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不要将语文教育局限在书本里,在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交流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先引领学生开动脑筋,研究人物关系,并对人物性格进行一定的分析见解,然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还可在教学中对于其余名著进行引申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健全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应该只局限在书本上,学生要学习的不只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优秀的文章,理解作者创作思想,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以人文教育作为教学基础,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将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在不断的学习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成为一个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完美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景祥.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学周刊B版,2014(,9)

[2]尹平.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散文百家(下),2015(,7)

[3]吴凤英.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D].2009.

[4]曾桂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4)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进行了修订,且现代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并包含了古今中外许多的优秀诗歌,且教材当中的诗歌数量明显增加,也就是从侧面表明语文教学中,诗歌教育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表示诗歌的教学存有一定的困难,且对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并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优化,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现代诗歌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1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审美感知力提升。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中,其对情感表达时,通常会通过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现代诗歌对于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语言组织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是单纯或者反复的语言,通常无法实现现代诗歌应有的效果。基于此,通过对现代诗歌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诗歌的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知,通过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赏析,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诗歌所表达的美与情感。其次,有助于审美创造力提升。高中语文的教材当中,大多数现代诗歌开展审美教育都可以使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其主要是人们通过思维变化进行创造的,学生在学会创造之前,需对现代诗歌进行深层次了解,比如创作的背景、蕴含的意义、表达内容等,只有对诗歌具有相应的思维轮廓后,才能进行创造。除此之外,现代诗歌还具备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且内容表达也更趋向于多元化,这通常对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与基础。最后,有助于学生表达力的提高。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能依据语文教材中的相关修辞手法与语法知识,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方式,学会诗歌的表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2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策略

2.1基于新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改下,现代诗歌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进行培养,以促使现代诗歌具备的审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诗歌具备美学特质,这就导致现代诗歌的教学与其他的文学体裁进行教学时,存有明显不同,因此,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需促进学生将自身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审美对象上,并指导学生对审美因素进行感受,从而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感知,并使学生在现代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同时,现代诗歌通常存有许多的美学元素,经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汲取到养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诗歌中进行审美探索,并使学生在朗读诗歌中对美进行感知,通过诗歌鉴赏探寻美,通过诗歌的写作创造美,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以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因此,新课改下,其对现代诗歌的新教学理念进行明确,并对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目标实施了重新定位。对于不同诗歌而言,其教学目标通常不能雷同,如果像传统化教学,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字词意义、写作技巧等进行研究,就会影响到新教学理念的落实。另外,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也并不是把传统的教学目标完全抛弃,而需设立更有益、有效的教学目标。例如,对《神女峰》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对《神女峰》的蒙太奇手法、意像营构、拟人手法等的运用进行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诗歌呈现的文化意蕴进行理解。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其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并使现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境界得到完美体现,从而实现审美鉴赏的效果。

2.2基于激趣的教学方法改革

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并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面对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方法,以此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得到充分增强的同时,使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体会与理解上产生新鲜感。在对现代诗歌进行学习时,其并非是讲解相关诗歌知识,也不是对作家的相关知识进行常态化把控,而是通过审美创造与鉴赏、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升华与体悟,并实现审美素养的提高与凝练。因此,在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中,需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对现代诗歌中存有的美学价值实施探究,对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实施讨论,从而使学生产生真实审美感,并使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对《雨巷》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法,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寓意进行分析,这通常比直接讲解具有更好的效果,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其主题通常展现出多义性,这就使其更适合应用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答案通常是各种各样的,不论回答是否正确,都表示学生已经参与到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中,并使学生对诗歌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

2.3基于审美过程的教学设置

2.3.1朗读中的审美感悟与体验现代诗歌作为具备韵律特征的一种文学作品,经过对文字进行巧妙串联,可营造出各种意境。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将央视的节目《朗读者》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朗读在作品理解与感受上意义进行了解。同时,语文教师在对现代诗歌进行讲解时,可通过“美读”的方式进行朗诵教学。例如,对《再别康桥》开展教学时,其作者徐志摩属于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因此,语文教师在对新月派的“三美”当中的“音乐美”进行讲解时,因为该首诗歌的间距的长短更加错落有致,且每个字安排的韵脚都比较舒缓和谐,此时,语文教师在对诗歌进行朗诵的时候,就可通过具有节奏感的韵律,将康桥的美景进行再现。通过朗读也可以对作品进行感悟,现代诗歌中的诗句通常表现为层次错落,这不仅可以使人们产生视觉享受,而且还是一场听觉盛宴。除此之外,想要使学生通过朗读真正地沉浸于诗歌呈现的意境中,教师也需进行些专业化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从读诗当中学会品鉴诗歌,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诗歌朗诵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朗读,促使学生朗诵水平的提高,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3.2写作中的审美表现当学生完全融入诗歌吟诵时,这通常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最好的机会,当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时,这通常指审美教育已步入更高层次。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相应的契机,并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相应的肯定,并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模仿,对作家创作时应用的文字排列与修辞手法等特点进行体会,从而通过模仿实现二次创作。诗歌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创造美,而且还能使学生具备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提高,并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对于美学而言,其本身就是个抽象化概念,而学生通过书写,则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美,以促使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促进学生在诗歌领域的积极探索。同时,通过创作,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存有差异属于正常状况,教师需注重鼓励与引导,以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向往与喜爱,并自愿欣赏、接受现代诗歌。

2.4基于任务群的审美活动开展

首先,学生需学会理解与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并对其充满阅读的兴趣。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其通常具有特殊的情感与形象,其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以及情感倾向进行把握,并通过现代诗歌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以促使学生选择出满足其自身特点的表达形式,对其美学感受以及美学体验进行传递。例如,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徐志摩《再别康桥》开展教学时,只是对这些现代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单纯分析,不如灵活地开展些学习任务群,比如,将现代诗歌的发展史介绍给学生,并推荐给学生些经典的现代诗歌篇目,或者通过读书会的开展,让学生在班会时间,对其近期阅读的诗歌进行分享与交流,实现诗歌品评。在讨论中,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接下来的阅读主题,并由学生自主搜索相关阅读篇目,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全面覆盖,强化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批判,通过不同诗歌的学习,形成一个有“主题”的学习任务群,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其次,注重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也就是根据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对两个及其以上的现代诗歌进行比较,或者对同一个现代诗歌提出不同阐释,对经典作品实施分析,提出合理质疑,并尝试着应用鉴赏后的相关文学语言,对满足审美理念的相关作品进行创造。在该阶段中,学生通常会有固定的交流与讨论对象,其并非特指某个人,而是在写作中的一个有助于沟通的载体。例如,与其单纯对现代诗歌的具体写作技巧进行介绍,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写作,体验到其中的技巧,此时,语文教师可设置些朗读的任务群,通过朗读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灵感,并完成相应的诗歌创作,从而深刻地体验与感受到审美创作中的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其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自身素养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语文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审美教育具备的重要性,并对现代诗歌实施探究,将现代诗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玖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9):56.

[2]田恬.浅析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S1):248-249.

[3]胡鑫宇.探究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J].汉字文化,2017(06):45-46.

[4]张薇.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127.

[5]隋德新.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2):179-180+155.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百年;初中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回顾与前瞻

受学制、教育普及程度与语文教育整体目标等因素变化影响,百年来初中语文课程的阶段特性并不十分明显。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反思初中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知识构成、能力要求和文化熏陶等方面的取向,对明确初中语文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语文课程知识选择取向逐渐明确

语文课程设立之初受中国教育惯有的传统影响,语文知识或者直接构成课文、或者是蕴含在所读的课文之内,语文知识的学习基本是以学术自身的要求组织,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学生主要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形成语感而获得语文的缄默性知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需要在大量诵读、强记基础之上才能融会贯通。如刘师培主编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就是以文字、句法、章法和篇法构成的一部语文知识教科书,其中第一册完全按文字学学术知识体系编排。以语文知识内容为主的教科书在当时影响并不大,文选为单元的组织是主流形态,吴曾祺主编、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共4册)有很强代表性,宗旨是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而提高作文水平,要求是“善学者得其神,不善学者得其貌,至于得其貌,则去文也远矣”[1]例言2。随着国语运动深入推进,白话小说、诗歌等语体文作品创作成为主流,现代汉语语法系统开始着手建立,语文知识由学者自悟逐步转变为可教、可学,语文课程知识也开始丰富起来。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首次明确语文知识的范围和作用,规定“文法与修辞”的学习内容是“文法的词性,词位,句式;修辞的组织法,藻饰和文体的分类等,并就精读的选文中采取例证和实习的材料”[2]283与选文教学相呼应系统化,目的是助长作文和读书的能力、获得最低限度的文学常识。在“教法要点”中提出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相关知识,如选文的体裁、作法及其背景等“作法要项”,“分析、综合、比较之研究”选文方法。1932年标准在“文章作法”内容中增加了取材、结构及描写法的“文章体制”知识。语文知识特别是语言知识成为语文课程知识主流,起源于1956年至1958年之间的汉语与文学分科时期。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说为基础的“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成为初中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语音、语法、修辞、文字和标点符号知识,构成汉语言知识的六项板块,加上文学课程中的文学理论常识与文学史常识,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的语文课程知识的选择方向。1963年大纲改变单独教学知识的做法,初中在练习中介绍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通过练习和注解介绍最基本的文言语法的知识,在课文注解中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文学常识,主要结合读写能力训练要求编排了知识短文(如表1所示)。1980年大纲提出了语文知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原则,要求教学体现语文知识内部关系和与读写能力训练的结合,整个中学阶段形成了字、词、句、篇基本知识和读写基本知识两个序列。

1986年大纲还进一步明确了修辞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将基础知识作为与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并列的内容,为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教学提供了具体指导。从2000年开始,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转向于为语言文字运用服务。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知识称为语文常识,具体包括语法、常见修辞格、作家作品知识、文学基本常识,内容规定较之以往更为简要,要求教学“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2]543。2001年和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淡化了系统的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有关语法修辞知识和文学知识,《语文标准》不主张系统地讲授,所以在各学段都未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这与过去的大纲相比是很大的差异。”语文知识围绕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培养展开,因而只是规定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百余年来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知识经历了随文自然习得、系统安排到服务于语文应用实际需要的变化过程,尽管对语文课程要不要系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争议,但语文知识特别是语言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应当成为语文活动的主体已经达成共识。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有意识地补充了语文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如课标提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时要“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3]15,这是对简单议论文阅读的目标要求,也是阅读的技巧、方法性知识,语文教材更是在单元提示、课后练习中大量渗透这类阅读知识,并且有专门的篇章介绍围绕特定主题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知识,以及名著导读、各类文体阅读等内容。

2语文课程的能力训练框架基本成形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4]7,这些论述清晰表达了语言的重要价值和功用以及语言教学的必要性。语文课程以语言掌握为基本内容,但本身并不等同于语言。语文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学习语言的教学科目,既可以以言语形式为主要内容,又可以包含言语形式所负载的内容,或者说是符号系统所传达的“观念、情绪和欲望”。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语文独立设科之初,言语内容是学习的主要方面,《奏定学堂章程》说“讲经者先明章旨,次释文义,务须平正明显,切于实用”,将语文学习的要求讲得很清楚明了。章旨即文章主旨、中心思想,文义是文中具体词句含义。至于言语形式,是在反复学习例文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揣摩体味,自然会形成语感,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民国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方面逐步深化,能力要求集中于表情达意的写作与一般文言文的阅读。1923年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首次提出了语文能力的要求,目的在三个方面:“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但在课程内容和方法方面仍是着重于“选定材料”内容的实质性训练。1929年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补充要求对“选定材料”形式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并提出初中3年的教材内容分别偏重于记叙文抒情文、说明文抒情文和议论文应用文,“使学生对于国文知识和技能,获到更广的观察和更深的领会,而足以助长其作文和读书的能力”[2]283。1932年标准的“实施方法”指出,要将选文的作法要点告诉学生,使他们领悟文体与写作方法。直到1948年修订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才提出听说与阅读语体文的能力要求,但具体规定仍是语焉不详。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课程,形成了以文体为序列的现代语文读写能力训练体系。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对各年级文学作品编排意图作出了安排,要求通过课文阅读,一年级着重学生观察、叙述客观事物的能力,二年级着重分析、理解比较复杂事物的能力,三年级继续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安排相对以前认识已经更为细化,但仍是倾向于文本的内容、思想,而相对忽略其形式的特点,为新中国后来几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基本定下了基调。1963年大纲首次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强调将语文文字的运用与思想内容联系起来。

1978年、1980年、1986年、1990年大纲将语文知识、思想教育与读写能力或听说能力要求并列,但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一直是延续的,只是增加了听说能力的表述,并且发展与完善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现代文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要求。21世纪后,语文能力的培养按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方式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且将“识字写字”从阅读能力中区分开,形成了新的能力培养框架体系。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对经验与知识的运用,即通过足够有效的语文实践才能完成,“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几乎都离不开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读写听说;但只有语文教育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本身为根本目的和宗旨的。”[5]所以对能力目标的表述,很多内容是涉及语文实践的方法、路径、过程和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比如“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等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分别涉及阅读实践中应当运用的方法、阅读过程的整体程序,涉及写作活动的数量要求和能力程度。尽量将能力体系数量化并且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的新特征。独立设科后的初中语文课程,在科学化、序列化的路径上下求索,逐渐改变了传统语文教育中单纯依靠在大量材料掌握基础上个人自悟的做法,试图形成与小学和高中语文教学相衔接的、体现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培养体系。总的来说,将语文能力蕴含于课文之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阅读、写作能力,是近百年来语文能力培养的主要思路。近十余年来,人教社的初中语文教材尝试以主题为单元选择教学内容、生活主题与语文能力体系相互渗透,具体效果尚缺乏有效的验证。

3教养内涵受政治影响较大

如果说政治、思品课程是直接体现一国的政治要求,那么语文课程则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然而,从传统教育中分离出来的现代语文教育带有太多的旧式色彩。《奏定中学堂章程》要求初入中学,所讲读的书本是《春秋左传》和《周礼》两本,《左传》侧重于“解说其大事与今日世界情形相合者”,《周礼》侧重于“阐发先王制度之善,养民教民诸政之祥备,与今日情形相类可效法者”。民国时期的语文与政治有过短暂的分离,除语文知识能力要求外,更多侧重的是诸如“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欣赏文艺的兴趣”“阅读书报的习惯”,或者是“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随着国民党政府权力的集中,思想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由“合于中国党国之体制及政策者”发展到要加入“党义文选”作为指定篇目。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序上成为政治思想传播的手段,语文教材进而成为政治的附庸。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初中语文教学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材所表达的内容,要符合上述教育标准,思想性成为课文选择的首要依据,并且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哪些课文要教,教这些课文的时候要传达怎样的思想观点。选择什么课文、如何解读课文,都有一套固定的方式与观念为指导,语文与政治的关系联系相当紧密。围绕语文教育与政治教育关系,出现了“文道之争”、思想性与工具性及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课程性质之争,但最终结果仍然相对含糊。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重心转移,语文教育政治色彩得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修改为了思想道德教育,并加入了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但在1991年大纲中重新提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并且在1991年颁发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行)》,目的是“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纲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为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新中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继承和发扬反帝爱国传统、培养辨别是非善恶能力和健康审美情趣五个部分,在初中阶段分别指定《枣核》《一件珍贵的衬衫》《驿路梨花》等106篇课文为教材必选内容。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识到语文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不仅极大拓展了课程的教育内涵,而且更注重于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而不仅是突出社会的要求。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隐性维度设计,特别突出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突出了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良好习惯、方法的培养。初中是义务教育最后阶段,既要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又要与高中教育相衔接,在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素养,既是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学科都要承担的任务,但单在初中语文一科中过度重视,或脱离语文学科、初中学生发展特点而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势必冲淡学科教学的主题,在传承文化与培养学生相关技能方面形成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初中语文课程体系前瞻

当前正在制定与完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提出学生未来发展应当具备的品格和技能具体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及相应的评价都可能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如何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角度切实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初中语文课程体系的完善应当在以下方面着力:首先是初中语文课程定位要准确。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应体现义务教育的阶段特质。一是要培养学生与生活学习相关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技能,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要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文化常识,丰富学生语文积累、拓展学生语文图式。三是体现出与小学和高中的区别,如果说小学语文是侧重于引导学生进入书面语言的学习、规范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高中语文是侧重于为大学学业做准备并批判性地接受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文化,那么初中语文课程则处在两者的中间阶段,既要面向生活教会学生所必需的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素养,又要为高中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其次是选择合理的知识体系框架。语文素养的发展需要在活动中展开,活动要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在学生生活经验相对缺乏的初中阶段,作为间接经验的知识选择非常重要。知识体系的内容包括作为活动材料的静态的程序性知识内容,如理解作品所需要的文学常识、作者创作风格,正确表达所需要的语法、章法知识及相应的文化常识,包括作为活动程序安排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程序性知识内容,如文章审题、选材,包括语文活动自我认识的元认知知识。语文学科知识非常庞杂,不必刻意追求其系统性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知识一定要服从于活动的需要,对与活动关系不明显的、实际运用效果不突出的知识,一定要加以精简,如语法的概念就不需要过多灌输。第三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活动序列。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在活动中进行,单一、枯燥的语文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能力,但不能够将知识与情感态度素养整合进行,高分低能现象说明知识学习并不必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只有将能力发展作为内在线索设计相应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运用知识,才能凝聚语文课程的相关要素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初中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创新与尝试,但教学实践中存在活动设计不成序列、认识不清晰、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具体效果不明显。语文课程应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吴曾祺.中学国文教科书(第8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3.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4篇

一、活动中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挖掘学生的研究潜能

提问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课堂上由谁提问、怎么提问也是不容忽视的。有的老师整堂课的流程就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回答,表面看是研究性课堂教学,事实上非也,至多属于探究性学习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提问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设计的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如在进行“影响价格的因素”内容的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文字材料、视频材料,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讨论形成结论。比如学生据老师展示的“2013—2014年我国智能电视价格战的概况”设疑:2013—2014年我国智能电视价格为何一降再降?我国智能电视价格出现“一击到底”的低价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不难得出结论:价值决定价格。接下来学生针对老师展示的新闻报道“2014年6月以来的石油连续降价”和材料“我市今年桃子喜获丰收,7月桃子大量上市时价格降得一塌糊涂”设疑:石油连续降价和7月桃子大降价原因相同吗?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同样是降价,前者主要是需求降低,后者主要是供给增加所致,学生结合实际在讨论的基础上生成结论:供求影响价格。在这里学生自主设疑,自主讨论,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培养了问题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挖掘学生的研究潜能,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

二、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出演主角,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同台演出的过程,但不是平分秋色,否则就有违素质教育的初衷。怎样做到让学生出演主角?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实现角色转变,要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型向学习促进型、知识引导型转变,实现由被动学习变为自觉学习,由初期的知识性问题思考变为探究性问题研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

针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内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去设计、组织、讨论、展示、评价,由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积极性极高,结果远比我想象的更完美。课前学生对照下发的学案作了预习,政治课代表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工。上课开始,各组进行了热烈讨论,而后每个小组长代表本小组进行阐述,展示本组研究成果。代表阐述的同时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质疑,代表也可以对全班同学进行提问。整节课气氛热烈而有序。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释放出无可估量的潜能,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可见,老师一定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为他们创造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探究性学习带给自己无与伦比的成功快感,进而养成一种探究性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方式进入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要求老师由过去的施教者转变为研究型的学者。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自己要做研究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研究型学生,关注过程和体验,大胆设疑,科学讨论,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生成结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学生。

作者:许刚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第二篇: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一、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

随着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具体的内容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也可以创设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教师要创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研讨话题与学习任务,这首先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并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也会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会从各种渠道来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直至将问题弄清楚。这对于学生自身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将会是非常好的锻炼,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这门语言有更为深入的体会。以Englisharoundtheworld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展开探究。

比如可以提出Thedifferencesbetweenothercountries.让同学们围绕不同国家的英语习惯来做一个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收集这个国家一些独特的英文口语技巧,最后再来进行研究和反馈。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们学习了课本上要求的知识,也补充了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同时,在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反馈时,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进去,加强记忆,使自己学的内容更容易吸收。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非常直观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很多成长与收获。不仅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问题研讨能力,大家对于相关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自身的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宽。

二、小学合作学习的灵活应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同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有些问题学生独自进行研究往往收获的成效不大,学生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也容易受到思路上的局限。因此,对于一些好的探究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在确立了相关的研究任务后随即展开明确分工。这既能够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锻炼,借助集体的力量往往也能够让学生们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学习素材,进而能够让相关学习任务更好的得以完成。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要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规范有序的展开,并且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在FactandFantasy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课本上给同学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Whatisthehighestmountainontheearthandhowhighisit?或者是Whatisthedeepestpointintheoceanandwhereisit?老师可以以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为依据,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让每一组自由选择想要完成的研究课题,随后小组内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请每一组同学按照他们所分配的职能进行反馈,例如如果选择第一个问题,那么按三个人一组算,一人可以负责收集全国排名前十的山峰,并且做一下简单的介绍,一人可以负责介绍最高山峰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而最后一个可以做一个当地气候和风俗的介绍。

这样的分工非常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十分具体。学生们各自针对自己的任务展开研究调查与资料搜集,过程中大家对于这一主题的探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以小组合作为前提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们对于一些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展开探究,这也是对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良好锻炼。

作者:陈兰 单位:江苏省亭湖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

一、选题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讨论”“理论学习”“实验操作”“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经验,掌握学习方式,了解研究的各种程序,并最终获得学习的能力。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是指导教师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选择太难的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其失掉兴趣,还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选择太容易的又往往达不到学习目的,白白地浪费时间。所以要选择合适的课题,具体来说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学习兴趣的题目,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中去;二是能够和现实生活发生紧密联系的题目,也就是具有现实价值的题目,实用能够成为学生研究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会到研究价值的意义,从而获得研究的成就感。此外还应该选择能够密切结合学科知识和当前课堂教学内容发生关系的题目,这样能够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最后还应该选择利于操作便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规范的题目。研究性学习不以某个知识点的获得为目的,而是重在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获得,教师选择那些典型的题目,就能够让学生用最少的实验获得最多最有效的学习体验。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用新颖的事例、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通过问题空间的创设,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唤醒、激发学生自然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对学习与探究的终身热爱,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二、准备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成立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开设研究性学习指导讲座,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以及形式,让学生抛弃掉传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从思想上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因为研究性学习更看重过程,要避免学生为阶段性的结果苦恼。其次是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可以采取学生主动选择和教师把关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客观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题。再次是收集相关资料,在动手开展研究性课题前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制定出研究计划和策略,准备好所需要的器械、资料、各种工具等。最后还要组成课题组。教师要确立课题,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鼓励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创新,让学生研究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

三、研究性学习指导应该注意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的,尽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能充当领导者和权威者的角色,但其指导作用更为重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学生成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了解和把握课题的基础上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具体而言,教师在指导中要注意:一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勇气。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自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要敢想,更要敢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有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要让他们相信试验和研究总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一步步地迈向成功的道路。二是帮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

在信息化时代里,信息成了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广阔的知识背景。这对于研究性学习既有芜杂扰乱视听之弊,又有海量信息可为我所用之便。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信息资源,从自己手头的教辅参考资料、图书馆、互联网等方方面面去获取各类知识及信息,拓展思路、激活思维。三是帮助学生协调工作,让小组内各个成员都齐心聚力,相互包容,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在具体的工作中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分清轻重缓急,求同存异,团结协作,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

作者:赵新云 单位:河北内丘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

一、高中语文特性

对语文的理解,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门厚积薄发的课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人文性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乐于助人等等这些积极的东西,这是构成人文性的重要因素。

(二)纯粹性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带有很强的工具手段,比如说句子语法。对文学作品的分段理解等等,这些都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没有显出自己的独特性。语文是我们国家的母语,在高中阶段应该具备很高水平,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其实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结束,而在高中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学习。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学科要求注重学生人文的培养,强调人文性、纯粹性和综合性。其实最后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语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研究性教学针对语文这一门学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要看到语文的教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还应该把眼光放宽一点,挖掘语文本身的内涵和蕴藏的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那语文学科的人文美、综合美、纯粹美,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展现出来,真的领会到语文本身具备的魅力,从而大力的宣传语文的价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那针对这当中所具备的研究性策略,需要认真的分析。下面就对研究性策略提出几点意见。首先,在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挑选一些精彩的文章,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学习。把这些文章当中所具备的美感和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这其中的快感,并且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些文章和真正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意思。高中教材中就有很多精美的文章,例如,屈原的《离骚》,这篇文章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荷塘月色》这样具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也会让学生对生活产生不一样的思考,甚至是价值取向。这些精美的文章,老师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精度乃至背诵。对每一句话都进行斟酌,并认真领会其中的意思,并联想作者方式的情景和思想境界,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让学生养成探究的精神,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汲取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局限性还是发掘到新的可行性,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探讨。就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来说,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原创渴望都是比较看重的,这就相对来说比较理性。就高中语文这门学科本身而言,是应该具备很强的人文性的,因为这门学科非常重视人的精神层面的培养,也注重对知识积累。但是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笔者认为也不必要,当然了,从理论实际上来说,这也是实现不了的。应该辩证的看待研究性学习的两面性,充分地了解两者的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才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者:郑宇彤 单位:辽宁沈阳

第五篇: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一、发现问题,确立课题阶段———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高中生思想活跃,喜欢挑战书本结论,思维上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大增强,因而常常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在怀疑中争论,在争论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高中生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追求思维的独创和表达的创新。而这些心理特征正是研究性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一词本身就有挑战的意思,研究性学习可以活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挖掘探究的潜能,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发现课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兴趣的过程。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更有利于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好的选题必然能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形成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确立课题则要求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活动内容。这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在心理学上叫做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积极主动地观察某种事物或完成某种任务。这种注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一旦形成这种心理状态,将更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二、搜集资料、实践体验阶段———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乐观的品质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同步,具有不平衡性。他们缺乏理智、易冲动,在情感方面又很脆弱。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和研究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

三、展示交流、评价反思阶段———强化尊重意识,端正学生竞争心态

在同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内,人际关系难免会有亲疏之分,能力有高低之别。人缘好,易于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力强,易于得到大伙儿的推崇。而中学生自我意识日趋成熟,自尊心日益增强,有需求他人特别是同伴尊重的强烈愿望,对可能有损于其自尊的言论、行为格外敏感,总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在课题总结中得到充分体现。不同课题小组的竞争、同一小组不同成员的竞争,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争分夺秒,忙个不停。竞争,点燃了学生实现目标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竞争,让学生自尊心更强,更充满自信。

在研究实践中,学生们的想法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争论往往在所难免。如何尊重别人,不自视清高、取笑他人,不自我贬低、迎合他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长处,便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始终的重要方面。通过理性的合作,学生自然就会去除畸形的自尊;通过理性的竞争,学生就能锻炼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可以说没有合作,课题小组就犹如一盘散沙,资料不能整合,成果无法体现,研究性学习只能是一出没有演完的戏剧。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5篇

1.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全部接触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号,如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字号五柳先生。对学生进行名字文化常识教学,可以让明白古人的名、字、号都有具体的规范,与现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识点有时凭借逻辑、语法等知识是不能解决的,有时得从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来解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中的“青庐”,就是一处关于礼俗的文化常识。“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准确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实施

1.随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极其广泛,天文地理、伦理纲常、经济社会等等无不有所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可以运用穿插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涉及到“鸡鸣”“黄昏”“人定”等时间信息,就此可以对学生讲解古人的纪时情况。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那么相对应的,文中的“鸡鸣”则相当于后半夜的1-3点,“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点,“人定”相当于21-23点。对时间的正确理解,能够有效地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背景。

2.专题解读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必要对相关的常见的文化常识进行梳理,编制表格,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例如在对古代称谓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分成国讳、家讳两大块。国讳指的是臣民必须遵循的避讳,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谥号、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历史记载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为“征月”。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国讳相对应的。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记的创作中,所有有关“僖”的词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了更好的去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巧,也就是答题技巧。高考以及平常考试,都不时出现关于文化常识的试题。例如,对联,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上下两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等),还需要节奏相应,平仄和谐。在解答对联题时,可以借助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方法把句子进行拆分,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话。例如,上联为“扫千年旧习”,便可以拆分为“扫、千年、旧习”三个词,结合所学知识,与“扫”有关的词有“除、改、树、立”等,与“千年”有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一代”等,与“旧习”有关的词有“陋习、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可为“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教会学生对对联进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答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4.课外扩充

在课改实验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对例如官职、科举、地理、历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做“课题”研究,即是对相关文化常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更是积累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爱国情怀。

5.开展竞赛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评价

作业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堂知识点的常用方法,《教育大辞海》对作业的定义更加细化,共分两类,一是课堂作业,即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当场完成的练习,二是课外作业,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作业设计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关注,本文就对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进行简单分析。

一、新课改大环境下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状态

(一)教师对作业设计存在误解

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很多要求,可在语文作业设计中,常常将巩固知识、提高实践性的课外作业与考试终结性考点练习混为一谈,作业设计中缺少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性考量,把语文课外作业变成了简单机械的学术性或技术性练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失去了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利用语文的机会,脱离了初中语文的学习规律,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失去使用语文的好习惯,只是埋头于日复一日的机械化的习题训练中。想要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是在浪费校方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事倍功半的行为。究其根源,教师设计语文作业时因循守旧、不善创新是导致学生对课外作业反感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新课改不提倡的行为。

(二)教材及练习册缺乏创新性

教材和练习册作为学生完成作业的基本工具,同样有不进步、不创新、不改变的弊端。目前,市场上提供给学生的练习册的习题在形式与内容上几乎与试卷上的习题如出一辙,如针对语法的考量,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求,还有阅读理解的掌握等。每本练习册的内容换汤不换药,完全看不到与生活相关的题目,甚至连阅读理解性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可供参考,毫无趣味性。就是这样固定的模式、机械的训练充斥着初中生的整个课外生活,最终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盲目追求数量

题海战术是每个学生都不陌生的词语,很多语文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只追求所谓的面面俱到,觉得学生做的多、看的多就一定能记得住。更有甚者,还会有拔苗助长的行为,比如,从中考试卷中拿出几道必考题来让学生练习,让很多学生倍感压力。尤其初三的学生面对升学这一特殊节点,更容易接受这种大数量的作业,可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作用,调查结果显示,题海战术与提高成绩并非是成正比例关系,如果运用不得当,反而会让学生更加疲惫。

二、研究的意义何在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让语文教学越来越人性化,很多学者提供的理论数据都对课堂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然而针对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讨论似乎并不多。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外作业既能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让教师通过学生的实践得到反馈,是双方良好沟通的捷径。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保质保量完成的基础上,对于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也要重视起来,通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检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措施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以上已经提到了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被枯燥的习题训练消磨掉,而新课程改革也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它要求学校正确认识课外作业,不能把作业完全当成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这一指示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握好作业设计是否对学生有帮助。

三、改革及策略

(一)语文的实践性不可忽略

前文提到了语文这一学科是充满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忽略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以某段课文中的经典事例为主题的辩论赛,让他们在唇枪舌战中巩固课文知识,提高应变能力、逻辑能力和口语表达;或者鼓励学生看电视来汲取精华,搜集并记录他们认为优质且深入人心的广告语,每周与同学分享讨论,经典的广告文案大多出自有强大文化底蕴的工作者手中,是学生学习提炼语言的一种非常好的渠道。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浏览课外书籍,关注时事新闻等,让生活教会学生实践、学习、总结和提高。

(二)教师评价主观性太强

“优、良、中、差”“对号、错号”“A、B、C、D”是每个学生都不陌生的教师评价,对于语文课程来讲,这种评价方式是以偏概全,不能正确衡量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或成绩。教师做出的评价往往是以他们心中所谓的标准答案为中心、判定结果的一种模式,而通过课外作业,对学生做出实践过程、学习精神、合作能力和态度等过程性评价才是真正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鼓励,容易产生成就感,进而更加喜欢去探索和完成课外作业,所以说,以往极具主观性的教师评价应该“更新换代”。

四、结语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保证作业助学生掌握知识是评价其设计是否合理的重点。除此之外,语文作业设计一旦成功,对于师生关系、家长与校方关系都有积极效果,所以语文作业设计绝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初中语文作业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虽然在实施中仍有诸多困难,对其有效性设计和评价策略仍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广大教师应该迎难而上,继续探索优化语文作业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鄂志云,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5.

[2]张如意,黄之能,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3(4):22-24.

[3]阙银杏,吴积兴.指向助学功能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73-75.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7篇

提要:

我国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中文教材和大纲中融入了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很多的文章毫无文学性可言。随着社会对文化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中文文学专业也越来越热门,这就为我国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加强对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大大提高我国高校中文文学教育水平,为社会输入更多的高素质的中文文学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现状来说,仍然有不少问题存在,对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不少的阻碍,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我国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创新途径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针对高校中文文学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并且也提高了重视程度,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现状不容乐观,最终导致了无法完全发挥出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作用。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相关人才,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让学生的相关技能得以提升,最终能够达到社会对高校中文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本文对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现状进行了探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方案和解决办法,希翼通过这种方式为高校的中文文学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1.过于强调中文文学的理性。我国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中文教材和大纲中融入了太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很多的文章毫无文学性可言,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文学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东西,而在高校中文文学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对所谓中心思想、“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的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件很无厘头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们去揣测作者的心思,或者说揣测所谓的“标准答案”?在我看来,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培养的是学生们的感性思维,教会学生们通过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挥洒自己的情感,在表达的自由里获得快乐。在我的设想中,良好的语文教育应当是学生们面对一篇文章,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它好,好在哪里?它烂,烂在哪里?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写?而老师的工作除了基础的字词语法知识,更应该侧重于文章背景,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对学生的引导。总的来说,语文应该是一门文字的艺术,让大家自由地挥洒情感。

2.过分看重中文文学的写作。一般来说,提到中文文学首先想到的就是写作,甚至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也就是说中文文学的学生就一定要学会写作,并且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事实上,在高校中文文学教育中,最应该抨击的就是写作。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在我看来与八股文别无二致,我们的写作练习、考试作文无一例外地被标准化、流程化,通过所谓的“范文”把一个本该是自由表达的空间变成了充满规则与秩序的束缚之地,它不单单是限制了学生们表达的欲望,更严重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不善言谈、羞于表达的“机器”,这是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最大悲哀。当然,在这一点上,整个教育和社会观念都难辞其咎。当然,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语文课本中选择的古诗词、古文都非常好,很有代表性,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又重复了上面的问题。因此,对于当前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来说,首先就应该改革写作这一部分。

二、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创新途径

1.优化课堂设置。在传统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当中,其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而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实际上导致了课程体系的封闭,学生不仅不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反而会禁锢自己的思想,虽然就很多高校的中文文学老师来说,讲课是非常地风趣和显露才华的,但是很多的学生在听过之后仍然无法对其加以思考,无法吸收老师讲授的知识,所以在开展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创新时,首先就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前瞻性以及创造性,教师要学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即教学设计需要有弹性和留白。当然,这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视具体情况而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变换为理性思考,教师们就要更多地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课标是依据,而教材则可以大胆地取舍增删,在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上,更需点到为止,不应该生硬地把窗户纸捅破。很多问题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领悟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就是加强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人文性,对于高校中文文学专业来说,其最为突显的特性就在于人文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该专业的人文关怀。所以在高校中文文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是非常必要的。而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就可以通过给学生减压,让其自主进行发挥等开展。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够自顾自地讲课,而是应该要关注到学生的情绪,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改变传统高校中文文学教育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例如,老师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都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其自由发挥,并且在课堂上加以表达,这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取消写作限制,加强模仿训练。就高校中文文学教育而言,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对学生的写作造成了局限性,这就导致学生最终的写作水平都被限制,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大多平平,很少有创新性的作品,这就是由于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对写作的限制。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其在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取消对写作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在写作领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呈现出不一样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其更加具有创造力,最终大大提高写作水平。除此以外,在传统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当中,写作的限制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平淡,而在取消了写作限制之后,学生能够天马行空地进行写作,其思维不会受到限制,这就能让学生的特性得以发挥,最终写出满意的作品。除此以外,还需要学生加强模仿,通过模仿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有名的作家的书,都可以找来看看,还有史学作家的,也很有必要。最重要的是,文言功力一定要好,所有的书面文字都是从文言里拆出来的,文言好,对用词的精准极有帮助。读得越多,写得越多,鉴赏力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所以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应该加强模仿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相关技能。最终能够达到社会对高校中文文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该首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针对不同的就业方向开展不同的个性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这个选择中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从而提前为其做准备。例如,对于师范类的学生而言,应该加大其实践内容,让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文学教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对将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进行准备,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我国的中文文学就业来说,中文专业真的是什么都能干,学生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广,可路子又很窄,这是因为其学习、涉及的范围很广、很杂,但是并不精,其学习的更多的是大类别、大框架的东西,而不像很多技术性专业性的学科针对性非常明显,也不像其他语言学科地域性的优势那么强。但是论学科来讲,中文系真正强大的地方就是能够读百家文、行百家事。可以准确判断理解总结一个要求、一件事情、一项任务,其实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能跟很多人聊得来,沟通得下去,能打动人说服人,而且可以吸引对方跟你交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种软实力在求职中难道不重要吗?因此,在高校中文文学教育当中应该把握住这个特性,最终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校中文文学专业的含金量在不断地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到该专业,希望能够从中满足自己的人文情怀,这都需要高校增强重视程度,而传统的高校中文文学教育方式已经不再完全适用,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方式来对其加以改革,以此来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对目前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现状进行了探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高校中文文学教育水平,促进我国高校中文文学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对高校中文文学教育进行创新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这一专业进行学习,为社会输入更多的相关中文文学人才,满足当代社会对高校中文文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宝麟.文学•国学•旧学:民国时期的南方学术与学派建构——以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中文系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2(03)

[2]林庚,潘建国.新文学略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01)

[3]段静.民俗学表演理论核心概念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作者:陈华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张满中心小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研究

摘要:

文学是表达人感情的人学,学习文学,能使人感悟,脱于世俗不被污浊所染。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提高素养,培养内涵。因此,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占据了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但现实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文学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的现状展开简单讨论,并相应的提出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学教育;现状;对策

文学是文化的精髓之处,我们学习文学不光是传承文明,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已经渐渐露出敷衍,甚多人认为语文就是学习母语,只要认字就行,这是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和文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外国文学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也属于弱势群体,外国文学处于边缘地位,占大比例的中国文学成为重点,而外国文学却受到忽视。在最新的人教版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正本教材的比例是5:4:1,这当中,外国文学作品占到的比重是10%,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意要学生在立足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培养外国文学素养,但是受应试教育、陈旧教育观念、教师素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常常被忽略。此外,学生被考试限制在课本之中,缺少文学的熏陶和交流,思维狭窄,很难在学习文学作品中有很深的认识和强烈共鸣。

一、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文学教育

文学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比重较多,就以2004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其中文学作品占总入选作品的4/5,由此可见,教育界的呼声还是十分明显的,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成为整个语文教育的改革意愿。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语文教育不得不沦为应试教育。

(一)使用解题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是富有生命的文字组合,深深的品味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与一个时代对话,但是,带着问题阅读文学作品,把审美体验抛却不理,只将答案作为最终目的,仿佛用精准的手术刀将深层内容剖析出来,但同时,也将属于文章的整体美感毁掉了,这样的解读方式毫无美感,也枯燥乏味,将思考和想象力都禁锢在固定答案当中。

(二)使用文学阐释习惯解读每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作者塑造出来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的,但是只有深入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得到启示。但是实际上,文学教育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阐释网,使用单一、刻板的思想,将我们和文学分割开来,我们无法真正从从主人公身上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样枯燥乏味的思想习惯阐释下,学生渐渐就失去探索和思考的愿望。

(三)使用文学赏析文章解读高考在对诗歌鉴赏能力要求的提高使得老师们加大对诗歌鉴赏的关注,但是由于平时缺乏积累和感受,很难在集中的题海战术中提高鉴赏能力,只能套用固定的鉴赏模式,很少能从中品味出真情实感。枯燥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学无感。

二、外国文学在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外国文学进入语文教材是一条坎坷的路,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些文学作品确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累起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也使他们学习到外国文学表达中严密的逻辑性,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如高尔基的《海燕》、还有契科夫的《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都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注入热血,并对他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改变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谈感想,只有接触各种多样的文学作品,才能深刻的了解一个年代或者作者的情感表达,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学经典阅读“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发表读书感想。

(二)引领学生亲近大自然,使他们对描写美景的文字有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用心感悟大自然的魅力。

(三)从理性分析走入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中深切感受其中的情感,将理性的分析化作情感交流。文学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个人的知识有限,没能完全列举实际,希望还有更多的学者能关注这个问题,提供更多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靳博、高俊民;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改进方法[J];飞天;2009年10期

[2]兰银喜;浅析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文学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S3期

[3]刘静波;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年06期.

作者:李秋芳 单位: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开始接受语文知识的教育,对母语真正的学习和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而儿童文学在这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也是促进小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文学教育实施的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如何使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的实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意义

1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意义

1.1文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儿童读物已经遍布市场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照本宣科,利用两三个课时进行课文教学,按照认字、拼音、组词、造句、改错别字的练习这个过程进行循环教学,在这其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虽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只是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了形式的变化,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对文学教育发挥的作用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足够的经典文本作为知识内容的填充,还有些经典文本的改编没有达到质量要求,多以教化为主,不能达到儿童发展的需要。因此,文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是时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1.2能够实现文学教育精神的顺利承接。从价值的角度看,文学代表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特征,能够反映出各个时代的具体情况。而小学生个体价值的确立和实现是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首先来自于思想的变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传统的小学教育缺乏文学教学,使小学生的个人思想得到束缚,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我价值,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是对传统科学教育精神的承接,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文学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首先,文学教育是小学生发展的需要。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格特征。人成长最初阶段是0-7岁,这个阶段儿童对知识的吸收都是没有意识的,是受到外界影响较大的,别人教什么,儿童就学什么,没有自身思想和意识对其左右。7-14岁这个阶段是人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也是人成长中最美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理性教育的灌输对其作用不大,不能硬性的改变其思想意识。14-21岁是人成长过程中思想意识确立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是最适合理性教育的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形象和感性的事物或者故事比较有兴趣,而文学的表现正符合了这一特点,能够通过故事或者图像诗歌等富有感性的文字体现出来,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轻易的接受,并被儿童所接受,是这一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次,文学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文学的滋养,要通过艺术形式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在母语的教育中,如果单单使用某种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消沉和抗拒的思想。文学教育实质上是学生精神的培养。从实质来讲,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和受到文学培养的学生,对于考试的态度是比较平淡的。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学生内在生命精神,而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生命的发展。在小学生阶段,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必须对其进行文学教育,才能使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

3改善文学教育的策略

3.1提高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文学教育真正的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语言是人思维的外在表现,能够体现出个人整体语文潜能。文学语言是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文化的具体存在,不是对一般语言的累积。而学生的语文潜能就包容在这些新的文化存在中。文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文学教育自然而然也应当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应有的教育形式。而文学教育的内容,即文学作品能够体现出其固有价值,不应只被作为一种语言教育工具而存在。对于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其感受,体验和领悟,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3.2要对文学教育的语言进行反复的品位,对内容得到领悟:在进行文学教育时,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是让学生对文字进行简单的阅读和理解,而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对文字所表述的情感得到感性的领悟。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稳固。所以,在文学教育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投入到文字的阅读当中,充分的感受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同时,让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大声的诵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经典文本的魅力。

3.3在文学教学中应找到相应的切入点:每个经典的文本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含义,包括每个故事表达的个性和思想也都不同,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也有其个性的不同。如新美南吉的作品《夏洛的网》和《小王子》,虽然出自一人之手,但是他们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在文学教育中,要带领学生对文学进行分享和讨论,指导学生找出文本的切入点,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文学语言的含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积累,使学生慢慢的学习和掌握文学欣赏的能力和经验。

4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让学生进行无休止的练习。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限制了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文学教育,能够使语文知识充满色彩,利用绘声绘色的故事和诗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以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闵海燕.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语文教学论》与《儿童文学》课程实践应用的同一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2]田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2012(05)

作者:张婷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中心小学

第四篇:中专语文文学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知识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不管是针对孩童的学前教育还是对于中学生的专业教育都必须是能够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并且传授的知识也必须要符合市场需求以及文学涵养。所以,本文就仅仅以中专的语文教育方式为例,简单的探讨一下关于这项教育中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且还具体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中专教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我国在多方面的教学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还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一些中专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注重表面的功夫以及专业化的教育,从而使得文学方面的知识不能够很好的传授给学生。这就会使得我国的文化在不断的流传之中失去韵味以及传承的人们。所以,仅仅是从这一点来看,我国也必须加强文学方面的教育。

一、我国中专类院校在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通常情况之下,我国的一些中专院校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更加侧重专业化知识,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中专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获取更愿意学习能够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的专业化知识。而另一方面则是院校本身也更倾向于专业化知识的传授。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更应该注重文学方面知识的传授。但是,在中专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却也恰恰是文学方面知识的缺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是文学教育的影响度并不如专业知识高,或者说是不如专业化知识的吸引力更大。其实,这也算是我国教育模式不够成功的一点,而这往往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遇到不利的因素。

二、我国中专院校对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介绍

(一)我国中专院校对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之一就是转变相关人员的意识并且使其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通常情况之下,中专院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工作需要的问题,而恰恰就是这种考虑使得这些院校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产生文学教育方面的失误,也就是说这些院校在设置课表的时候就忽视了文学方面的教育。而这却是导致我国关于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并不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因此,能够有效加强我国文学教育的方法之一就是需要这些院校的相关人员摆正教育心态,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这些院校加强对文学方面的知识传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另一方面这些教育也能够使我国的文学文化进行传承下去。除此之外,在文学教育中,一些知识的运用还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在处理语文试题的时候更具有优势,比如说对于题目的理解力等等,尤其是作文方面。

(二)我国中专院校对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之二增加学生对于文学方面知识的兴趣

一般来讲,中专院校更加注重专业化教育的原因也包括学生本身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兴趣的欠缺。所以,为了保证这些院校在日后的教学中重新设置文学教育课程时不会遇到反对意见,最重要的还是使学生能够从心底热爱这门学科,也就是说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文学教育的兴趣。当然,这种兴趣也是可以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比如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中专院校的领导选择相关的文艺教材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这些教材的先进性、文学性、可学性以及趣味性等等,以免出现学生不愿意接受这些知识的现象。这样一来就是使得院校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同时却收不到相应的回报。

(三)我国中专院校对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之三就是利用院校的评价机制对文学教育进行综合评价

在中专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这种教学的综合质量,如果语文的教学质量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就更难以保障文学教育的水平了。因此,合理、科学以及有效的利用每个院校的评价机制来对教学进行综合的评判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这么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水平虽然和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相同,但是,因为我国国情的限制也使得我国必须坚持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中专等院校来讲却不能够仅仅只是注重专业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得我国一直传承的文化底蕴无法进行传承下去。因此,在我国日后的教育发展中,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院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传授文学方面的知识,在提高他们文学修养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文学文化能够进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魏凤.中专语文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管见[J].读与写,2012,08.

[2]李晓燕.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J].文学教育,2014,07.

[3]曾毅.教育思潮视阈中的语文教育批评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01.

[4]陈金明.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2015,02.

[5]陈锡军.深化中学的文学教育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4,06.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社会生活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学生课业繁重,看课外书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理解水平低。这些学生在语文课上对书本上的文章也提不起兴趣,更没有办法独立地分析文章,只能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记录者,一味地听教师讲解,没有任何的思考过程,整个语文课堂十分的沉闷,学生觉得“语文课一点也不活跃、有趣”;教师讲起来没有应和者,到最后连自己也觉得无趣,下课之后一点成就感也没有,觉得“语文课太难上了”。考试的时候学生拿到较难的题,例如,诗歌的鉴赏分析,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等,根本无从下手,分数始终处于低位。除了课堂和考试,其余时间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拿出语文课本和其他的跟语文相关的书籍来看,究竟应该如何来解决这样的局面呢?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课内和课外的读写训练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理念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而是“用课本教”。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就必须在课本和课堂的基础上做有益的延伸,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去寻找新的机会。

1.开展好读书活动。从高一开始,我就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在每周五的语文阅读课上进行阅读。刚开始,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不懂得进行再创造,很难理解作品的意蕴。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然后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将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段落摘抄下来,作为作文的素材积累……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质量。从小到大所学的的古诗词要求学生随时拿出来背诵,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如李白、杜甫等的古诗词名句。这样,学生高中毕业时,肚子里就装了较多的古诗文和中外经典名句,使学生的语文功底不断加厚,语文能力逐步加强。

2.课前的几分钟语文活动。如读一首小诗(简单分析一下诗歌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意境最好,有助于诗歌鉴赏),讲一个成语小故事(然后要求将成语的意思讲出来,可以作为一个考点知识积累),抄一条名言(作文语言的积累),一条新闻(包括学校新闻和班级新闻,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发表一篇一分钟讲演……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帮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很多的考点知识。

3.读写中既重视内功,又重视外功。内功指的是写作的方法、技巧,外功主要是思想感情、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外功,一是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让他们具有说、写的素材;二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积累,一是记在本子上,二是记在脑子里。虽然我们在阅读课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我希望学生要有一个课外笔记本,记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识素材。生活加上积累,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比较丰富了,说、写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充实。

4.写作训练和表达训练“双管齐下”。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每个星期都写一篇随笔,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题目、体裁不限,“说自己想说之话,抒自己想抒之情”;另一方面,隔周安排一次课堂作文,给题目,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并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时间自己互相修改,让他们既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互相促进。此外,还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作文批改后发表自己对这次作文的看法,学习文章时的课堂讨论,针对大家感兴趣话题的辩论、急性演讲比赛等,以提高他们的口才。说和写的双管齐下,一定能让他们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二、在影视和网络中学习语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

1.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学会从不同的电影电视作品中学到不同的东西。例如,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电影、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等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影视之后的观后感中不但要记故事梗概,还要记好的台词语言,并尽量用自己的风格语言来进行评述。

2.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题材的相互补充,有意识地精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拓展视野。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描述了一位为儿子默默奉献的平凡而内心凄苦的母亲,读后令人震撼和反思。课堂上建议同学寻找有关母亲题材的散文,同学们找来了老舍的《母亲》,常跃强的《母亲的深情》,通过阅读和交流,更加理解了那个出生农村,勤劳、宽容、遭遇丧夫之痛,坚强而又替儿女着想的苦难而伟大的老舍的母亲,认识了二十三岁就守寡,了解了“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的默默关注儿子成长的一位常跃强的母亲。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笔下,呈现不同的风采。材料的拓展,也是思维的拓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立体的阅读,自然将阅读深化,产生辐射作用

三、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语文现象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凡事留心,也会在生活这个大课堂学到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的知识的。

1.在歌词里学习丰富的语言。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如苏芮的《牵手》“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里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落霞醉了,任谁也掩饰不了……”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再现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再者,利用歌曲,能够巧妙地拟出新颖别致的标题。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突出朋友间的诚信,可用《一句话,一辈子》。这样的标题亲切自然,无疑会胜人一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引歌词入文,自然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机智,有文采。

2.在广告语中学习鲜活的语言。好的广告语会给人启发,精炼语言,丰富语言,所以欣赏广告语可以变厌为喜,乐在其中。广告用语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诗就是一个典例。例如,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佳能复印机的广告语“百闻不如一印”可以叫我们感受到俗语的永恒魅力。当然也可把广告语融入作文中,可使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会有别样的意蕴。

3.在旅游中探访名胜古迹,学习诗文。学生在假期中去各地游玩,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说去泰山,就可以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姚鼐的《登泰山记》;到江西,就会想到王勃的《腾王阁序》,到绍兴自然会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药》、《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味》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