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

高中语文语法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1篇

大家好!

高三语文教学花费在字音、字形、标点、病句、成语上的气力过大、过多,众所周知。大约一直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其实,相比较起来,芝麻绿豆”而占分比例较大的阅读、写作才是又大又圆的西瓜”考题中的分值达到110分;而字音、字形、标点、病句、成语、连贯,合起来不过12分:连续五年,年年如此。看来,以往的教学,确具有舍本逐末、弃大图小之嫌。今后,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努力方向也就不言而喻了

却在阅读、写作方面有意加以忽略呢?原因很简单:害怕抱不回“西瓜”反而丢了芝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缺乏信心。可是以往难道就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非得经过吕校长的点拨、提醒才恍然大悟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为什么一直紧盯着那12分不放。

那我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此无能为力!不起作用!

使用的让学生听、教师讲的方式方法。觉得学生分析不了作品,以往的阅读教学。于是越俎代庖。虽然,偶尔也让学生发一发言,但一般都是细枝末节处发问,微乎其微。让学生去通盘思考一篇文章的机会极其少见。

就在老师的教案上、课本上或者老师的脑袋里。所以,于是学生也自然养成了一种习惯—等老师的答案出来然后记一记。学生其实很聪明:发现了一个事实—老师最终会给答案的这答案。老师象征性的提问、启发之时可以不用动脑。甚至,不必到文章里搜寻,即使它就摆在某个地方。学生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就可以了因而,时常发现:不少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着其他事情,避免因老师的启发而浪费时间。而我老师自己呢?有时甚至知道学生已经提前知道答案了或者学生自己悟出来,或者不幸提前先睹为快地看了教参之类的资料)还在努力地“编织”着自己的启发过程。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没有阅读能力,结果之一是学生本人缺乏独立的思考阅读能力:没有阅读方法。甚至没有基本的阅读常识。比如,阅读过程中,连把握全局,理清思路这个环节都不清楚;只是走马观花地一路浏览过去由此带来的最终结果是考试时,这个阅读的大“西瓜”上大失其分。怪谁?显然是老师。没有播种西瓜怎么能渴望收获西瓜?所以博士说我课堂没有思维含量。当然没有了学生就没有开动思维嘛!其实,分析作品所需要具备的思维还是很多的形象的理性的综合的就连学生语言表达本身就是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一个意思要找到一句恰当的话语并不容易。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学生还是喜爱文学作品的可是经过老师这么一讲,另一个结果是使学生丧失了对文章以及语文的兴趣。原本。没兴趣了更喜欢阅读课外文章一些,为什么呢?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呀?原因是老师把它讲得没味道了味同嚼蜡!

语文老师其实也挺失落的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文章的阅读了然而没有效果。眼见学生成绩好,面对以上结果。可我却不敢声称那里面有自己的一份功劳—人家自己本来就好!看到学生学习成绩差,做语文老师的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够力挽狂澜。这就是数学英语老师可以通过课外补习获得额外的收入,而语文老师只有在旁边看着眼馋的份的原因!悲哀啊!有个语文老师就这样无情地嘲讽自己罪孽深重: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

老师们改革课堂吧,所以。改革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吧!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阅读。以此来提高他阅读能力,提高他成绩。这才是出路。

还包括高一、二老师。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高考才能考得理想一些;高三老师才能不至于“三年课程一年补”再说了大部分老师都是跟班上高三的这样,不仅高三老师。自己将来能也轻松点。

自己就阅读教学课堂的一点反思。再者,以上。需要提醒的也该记取博士给我开的两剂药方:去年,博士让我自己找寻文章,设计题目,让学生阅读。体会,其目的就在于,让我将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方法教给学生,让他明了一篇文章究竟该怎样读。今年,博士让我布置给学生每周抄一篇好文章,认真揣摩。体会,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一篇好文章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学校都将检查。不过,最终我更是为了学生能有个好成绩。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2篇

1.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对高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灌输知识,即简单的对语文知识进行复制记忆是不合适高中学生的发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法正是打破了传统以往的教学方法,通过真实情境的实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高中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推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求。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相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所要讲授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背景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不断发现其中的知识点和奥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不断探索以获得满足感。

二、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1.故事情境的设置。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有些枯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所要讲授的语文知识结合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故事进行引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2.生活情境的设置。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生活实践,也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知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情境设置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从生活中取材,选取一些同学们都经历过或者相对比较了解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学生对知识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

3.动画情境的设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语文教学同样可以利用这一先进技术,利用强悍的音频效果和视频效果将语文知识点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

1.确立教师在情境教学方法中的辅助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情境教学方法的开展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要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进行恰当的指点和引导,引导学生去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带着具有自身倾向性的思想去教学,从而误导学生失去思考能力和自己独立的思想,有些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思想受到禁锢。所以,在情境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客观的设置情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自由发挥寻找问题答案,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扩展思维,接受知识点。

2.确立学生在情境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情境教学方法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计也要更多的吸取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学生对于自身的兴趣更了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的设计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更能很好的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去,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的设计中,还能不断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有效的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境教学材料的选取要结合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在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材料。语文老师如果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进行授课,这样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关注。出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要求,材料的选择不应该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问题,最好是选择学生还不太了解的内容。并且挑选的材料还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框架,达到学习的目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贴近生活的语文授课对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内容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4.情境教学的形式要多样性。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3篇

一、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二、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教育的总体情况:从教材方面说,文学性,典范性越来越低;从教法方面说,基本上是满堂讲,每天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从考评方面说,基本上是考死记硬背的结果,连作文也基本上千篇一律,能说会写的越来越少,对语文感兴趣的越来越少,语文成绩普遍呈下降趋势。一份公开的语文教学情况调查报告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1、同时让学生将语数外三科按喜欢的程度依次排队。结果,数学占第一位的为62.5%,外语占第一位的为22.9%,语文占第一位的为14.6%。

2、70%的学生认为没有语文课也能学好语文。

3、所有同学中表示“很喜欢”语文的只占5.51%,这些学生大都是文学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书,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然而这些学生在选择喜欢原因时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自身,他们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带给他们多少有益的东西,他们一致认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都来自于课外的广泛阅读和学习。

这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吗?

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语文教育中具体措施

首先,以人为本。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标志,也是语文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语文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教材、教法及考评方式时必须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要求,充分调动和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基本上不去考虑这些问题,而把行政或专家的意图当作选择的主要依据甚至唯一理由。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学生只能听老师的,教材上写的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可更改,既忽视了他们的特点和要求,也常常无视他们的经验和意见。第二,所选择的教材、教法及考评方式必须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决不能损害他们的健康,阻碍他们的发展。因为发展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强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着眼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完善他们的人格,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学会生活、认识自我、规划人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第三,所选择的教材教法及考评方式必须有利于培养和增强青少年成长所必备的各种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阅读教学要提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作文教学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注重发现学生的有价值的思想火花,发展他们的语文个性,语文教育评价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智商与情商并重的原则,决不能仅仅是记住有关知识,考到较高的分数而已。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4篇

发现教学法的产生已经有了将近40年的时间,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任何事物背后都有其内部的结构和规律。比如说,大脑记忆有其固定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也有其内部的框架和体系。所以,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呈现规律和大脑的认知规律进行联系和练习,将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认知水平。这种认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学习者要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和掌握所需要学习知识的内部结构和体系。通过对这种内部结构和体系的掌握来促进和实现认知水平和认知效率的提高。目前,发现教学法在幼儿启蒙教育和学前教育等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使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现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数十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尝试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因为一个学生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这个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简单来说,如果一个学生对于单词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阅读的文章对来说就是一本天书,满眼是单词,但由于不认识词,所以文章也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发现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发现教学法中要求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未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距离。具体要求,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照顾到学生的现有的词汇认知水平,不可以任意的拔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最终挫伤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一个专题是关于艺术的介绍。这其中有一些诸如:music,musician,musical,museum的单词,教师要从简单的music的构成入手,循序渐进的教会学生掌握它的几个衍伸的词汇。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一系列词汇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词源上来进行介绍Muse(希腊艺术女神缪斯),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联系和思考,在未来的词汇学习认知过程中,只要单词中含有muse这一前缀,其意义一般都与艺术有关系。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通过上下义词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进行词汇教学,在讲解词汇时要考虑到词的上下义,适时的归纳、整理、总结课堂中所学的词汇使学生养成发散思维,形成链式记单词的模式,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高效的扩大词汇量。

其次,在发现教学发的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革新,我们应该建议教师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观念和意识。在发现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教学法在不同的班级中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排除了教师个人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之外,我们发现,只有重视学生,鼓励学生,树立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班级取得的效果比较好。原因就在于,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和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掌握其背后潜在的认知规律,从而不断地建立和深化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由原先的外在学习动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用当前在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由要我学,变化为我要学。这种变化体现在发现教学法的实践中就是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的思想。

最后,在发现教学法的实践中,要注意自我评估的重要性。在新课改以前。教育界流行这么一句话: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的背后揭示了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对于考试的抵触情绪。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如一颗种子从栽下到发芽,再到开花,孕育果实,中间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来进行呵护和等待,学生也一样。所以,在发现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过去为参照物,不断地向前登攀。向别人学,跟自己比,这种不断累进的节奏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信心。只有当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的时候,他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都会迎刃而解。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5篇

医学不是简单地理解为生存与存在,而是要实践如何生存如何存在,这就对我们现今的医生们提出新的挑战,医生们在诊疗过程中不仅要准确诊断正确施治,更重要的是把疾病作为患者的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要兼顾患者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身心兼治,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注意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如今,如何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除对学生进入医学院校采取“严进严出”的原则外;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医学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群,正是旨在确保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当、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医学人文学还具有沟通医学与公众的作用。对医学技术和卫生服务的正确、适当的宣传是影响社会舆论的关键,目前医疗卫生中的问题,部分上也是由于医学界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不足所致。

医学人文学是将人放在医学的中心位置,来重建医学的框架。它提出医学需要哲学上的根本转变,跨越传统的边界,使临床医学不仅基于科学观察和实验室数据,也应基于理解和减轻病人痛苦所形成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卫生服务向社会化大服务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时代要求、现代意识、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新时期医务工作者应该从人文底蕴、哲学素养、审美修养和持续发展能力、主体精神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是提高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必然途径。

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雷格里诺(E.D.pellegrino)认为人文学科在医学中具有正当合理的位置,是医学生在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如同作为医学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一样[2]。良好的人文素质也为有效地临床实习提供了保证。医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其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是局限于理论的,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这使临床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对于尚未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的一些医学院校,也应在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临床实习前预教育阶段,加入医学人文学教育。而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时期,其是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中影响临床实习人文知识学习的因素很多,诸如医疗纠纷等社会因素;临床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教学水平和教学意识等影响;学生的功利化趋势及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实习等[3]。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现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巨大需求的矛盾。面临着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医学人才就业市场的冲击,也使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新晨

我们要加强竞争意识,尽快转变教育思想,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建立适合市场发展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临床教学逐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2]。在具体带教医学生时,要注意培养临床医生与病人的交流能力,更敏锐地抓住病人散漫叙述的核心,寻找更多样的方法促进健康、减轻疾病和残疾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对于慢性病(生物医学只提供部分对策),临床医学似乎可以通过将治疗本身与对病人独特经历的理解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此外,还需让实习生领会医务人员不能把医疗服务只是简单的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不能作为个人利益的交换筹码进行利益的交换、互补,这将导致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行业道德的沦丧。如何避免这样可怕的后果?加强医学教育,尤其人文、伦理、道德方面的学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不计个人得失、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才能真正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才能使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将医学人文学科看作为一个旨在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的人类价值、探讨医学的终极关怀问题的学科群,从历史的、哲学的、伦理的、文化的、宗教的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所以医学本科生在学习专业课同时,就应开设医学人文学课程,而不要等到工作后再去补课。

医学人文学应是医学整体的一部分。医学的艺术只是使医生人性化,而医学人文学则是要使医学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走近医学人文学:为医学播下人文的种子《科技中国》,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民乐团;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而高校则是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有力阵地。在文化育人阵地建设中,艺术教育得到了各普通高校的极大重视与关注,国内学者也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多的丰硕成果与实践经验。民乐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具有独特的的民族特性。在普通高校成立民乐团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其组织策划、创造、合作能力。民乐团这一富有实践性的民族艺术活动对全面开展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传承民乐艺术,推进高校文化建设,是当今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促进民乐在高校文化中的发展与传播,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校民乐团建设现状

从数量上来看,近年来全国高校民乐团以较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都有一支规模相当的民乐团,且乐团配套、声部等都较齐全。从活动范围和内容上来看,逐渐由校内走向校外,内容上逐渐由传统曲目向新民乐与二次元民乐方向发展。从结构上来看,普通高校民乐团构成,由两种类型组成,一种为综合性大学里面音乐学院或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种为建立在民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社团之上的民乐团。从管理体系上来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挂靠在普通高校的音乐学院下面,由音乐学院专业师资指导;第二类为高校专门设立的艺术教育中心进行统筹管理;第三类为挂靠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或团委下的社团组织,进行社团化的管理。从师资上来看,民乐团的师资由专兼职教师与外聘教师构成,并以兼职与外聘为主。从人员编制上来看,民乐团成员大都拥有良好的基本功,但由于学生的特性,几乎各高校都面临核心人员毕业后流失,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从硬件保障上来看,部分高校起步较早,演奏器乐相对完整,但器乐的更新与维护投入较少,面临设备老旧的问题居多。

二、普通高校民乐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普通高校民乐团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审美力的重要平台。审美力是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随着大学生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学生传统文化审美力迫切需要提高,普通高校也需格外重视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审美供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与亲身实践中培养与提高。通过民乐团在校园中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展演与传播,让学生群体接触传统文化,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容易理解和学习,从而感受到民乐艺术的民族美感。普通高校民乐团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力阵地。很多大学生认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所起的脊梁作用,没有了民族精神,我们国家就没有了灵魂,但是民族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很多同学就不知所云了,当代大学生都是吃着洋快餐、听着说唱音乐长大的,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了解民族精神,缺少了民族精神这个根本,也就没有了爱国的概念。我国的民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历史积淀,各民族在历史变迁中促成了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各民族的音乐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智慧,通过民乐团的活动,使得更多的同学接触传统优秀的民乐作品,使得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民乐的丰富内涵与文化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流行音乐、民谣、说唱、摇滚等大量的音乐形态在大学生中影响巨大,这些音乐中不乏积极向上的作品,但大部分仍是以无内涵的快餐音乐为主,缺乏民族精神的元素,通过民乐团的阵地,让大量有民族精神与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大学校园里传播,是培育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三、普通高校民乐团的未来发展思考

普通高校民乐团历在国家各有关部门与大环境下,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培育,以及颇具规模与实力,并取得了十足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有许多的不足待改善之处,这也是许多普通高校共存的问题。制度与管理体系方面,针对专业师资完备的民乐团,实行艺术教育中心的中心化扁平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省去不必要的流程与环节,进行专项工作管理。针对专业师资不完备的民乐团,可以实行学生联合会自治,管理团队由教师与学生骨干,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创新,由教师做好大方向的框架和规划,具体操作层面由学生自发运作。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兼职教师结合,以考核聘用制为主。民乐团需配有专兼职教师负责日常教学与管理,以考核制聘用为主,实行绩效工资,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考核聘用制,还能防止形成固化的思维和审美,增加民乐团的活力与竞争力。作品创新与创意方面,立足传统进行有益创新。民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离开传统的创新,将会“画虎不成反类犬”,鼓励民乐团师生在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通俗与高雅结合,同时关注当下大学生的流行语境,适当融入流行元素,对民乐作品进行创新性的编排,融入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使得民乐作品“流行”起来,更接地气,更有时代感,更具备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紫璇.天津财经大学民乐团实践活动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3.

[2]林妍.民乐艺术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参与价值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7(17):233-234.

[3]王世平.论高校民乐团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J].乐器,2006(12):56-58.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7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科学精神、文化素养、而且应包含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中语文教学课标也在进行不断的深化。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能传播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历史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起着启蒙性的作用。利用语文教学,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魅力,在学生的教育中,不断的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社会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自人文精神诞生起,就充分体现了人的精神思想价值,展现了人的力量与尊严。人文精神的内涵就是体现人类生存价值与一切自由美好意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建设。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能更好的促进人文精神建设教育。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对其进行人文精神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文精神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概述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出于人类对于自身命运、价值、尊严的维护,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获得完美的人格。由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对于前人所留下来的每一项人文精神我们都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这是无数人总结出的巨大精神财富。有利于人类培养理想化人格,建设精神文明社会。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具体的教学来作为传播媒介。通过人文精神与语文学科的相互融合,将人文精神更好的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高中教育属于人文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很好的基础作用,是进行人文精神建设最适合的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在感性认识中,人文精神要求对人性理解、尊重并相互包容;其次,理性分析看来,人文精神发扬科学理性思想,要求人坚持科学,追求真理;最后,辩证分析发现,人文精神倡导人们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人类最高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缺乏人文精神渗透。高中语文作为学习主科目之一,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高中语文着重考试,缺乏人文精神渗透。学生缺乏课外阅读时间,语文教学中对于文章的语法、字词、修辞手法,行文逻辑等进行重点拆分学习,却缺少了对于文章本身意境、精神的赏析。使得人文精神教学受到限制。(2)没有教学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过于注重学科教育,让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压抑了学生天性,课堂死板,缺乏人文光彩。

三、实现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育

(一)树立人文语文观课改要求语文教育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帮助学生赏析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汲取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观。

(二)汲取教材文化内涵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着古今中外众多文人作家的优秀作品,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正确人生价值观。以文章《药》的教学为例,在传导给学生文章主人公为了孩子冒险买药的父爱精神时,结合社会发生的各类学生轻生新闻,教育学生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生命。高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教师的不断挖掘与总结,然后在教学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人文教育引导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中,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以科学的人文教育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善于发掘学生优点长处,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老师的认可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并且要学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老师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也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质量,这样才能在不断的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文引导,才能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好的体现语文学习的本质,提升学习空间。

(四)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热情,是目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十分令人担忧的问题。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扬长补短,个性教学。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鼓励学习个性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不要将语文教育局限在书本里,在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交流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先引领学生开动脑筋,研究人物关系,并对人物性格进行一定的分析见解,然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还可在教学中对于其余名著进行引申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健全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应该只局限在书本上,学生要学习的不只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优秀的文章,理解作者创作思想,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以人文教育作为教学基础,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将语文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在不断的学习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在学习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成为一个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完美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景祥.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学周刊B版,2014(,9)

[2]尹平.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散文百家(下),2015(,7)

[3]吴凤英.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D].2009.

[4]曾桂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4)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审美教育;研究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进行了修订,且现代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并包含了古今中外许多的优秀诗歌,且教材当中的诗歌数量明显增加,也就是从侧面表明语文教学中,诗歌教育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表示诗歌的教学存有一定的困难,且对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并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优化,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使现代诗歌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1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开展审美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审美感知力提升。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中,其对情感表达时,通常会通过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现代诗歌对于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语言组织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是单纯或者反复的语言,通常无法实现现代诗歌应有的效果。基于此,通过对现代诗歌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诗歌的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得到有效提高。由此可知,通过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赏析,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诗歌所表达的美与情感。其次,有助于审美创造力提升。高中语文的教材当中,大多数现代诗歌开展审美教育都可以使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其主要是人们通过思维变化进行创造的,学生在学会创造之前,需对现代诗歌进行深层次了解,比如创作的背景、蕴含的意义、表达内容等,只有对诗歌具有相应的思维轮廓后,才能进行创造。除此之外,现代诗歌还具备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且内容表达也更趋向于多元化,这通常对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与基础。最后,有助于学生表达力的提高。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能依据语文教材中的相关修辞手法与语法知识,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方式,学会诗歌的表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2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策略

2.1基于新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定位

新课改下,现代诗歌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进行培养,以促使现代诗歌具备的审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诗歌具备美学特质,这就导致现代诗歌的教学与其他的文学体裁进行教学时,存有明显不同,因此,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需促进学生将自身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审美对象上,并指导学生对审美因素进行感受,从而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感知,并使学生在现代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同时,现代诗歌通常存有许多的美学元素,经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汲取到养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诗歌中进行审美探索,并使学生在朗读诗歌中对美进行感知,通过诗歌鉴赏探寻美,通过诗歌的写作创造美,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以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因此,新课改下,其对现代诗歌的新教学理念进行明确,并对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目标实施了重新定位。对于不同诗歌而言,其教学目标通常不能雷同,如果像传统化教学,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字词意义、写作技巧等进行研究,就会影响到新教学理念的落实。另外,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也并不是把传统的教学目标完全抛弃,而需设立更有益、有效的教学目标。例如,对《神女峰》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对《神女峰》的蒙太奇手法、意像营构、拟人手法等的运用进行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诗歌呈现的文化意蕴进行理解。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其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更具指向性、针对性,并使现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境界得到完美体现,从而实现审美鉴赏的效果。

2.2基于激趣的教学方法改革

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并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面对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方法,以此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得到充分增强的同时,使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体会与理解上产生新鲜感。在对现代诗歌进行学习时,其并非是讲解相关诗歌知识,也不是对作家的相关知识进行常态化把控,而是通过审美创造与鉴赏、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升华与体悟,并实现审美素养的提高与凝练。因此,在现代诗歌的具体教学中,需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对现代诗歌中存有的美学价值实施探究,对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实施讨论,从而使学生产生真实审美感,并使学生自身的审美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对《雨巷》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法,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寓意进行分析,这通常比直接讲解具有更好的效果,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其主题通常展现出多义性,这就使其更适合应用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答案通常是各种各样的,不论回答是否正确,都表示学生已经参与到对诗歌的审美鉴赏中,并使学生对诗歌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

2.3基于审美过程的教学设置

2.3.1朗读中的审美感悟与体验现代诗歌作为具备韵律特征的一种文学作品,经过对文字进行巧妙串联,可营造出各种意境。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将央视的节目《朗读者》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朗读在作品理解与感受上意义进行了解。同时,语文教师在对现代诗歌进行讲解时,可通过“美读”的方式进行朗诵教学。例如,对《再别康桥》开展教学时,其作者徐志摩属于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因此,语文教师在对新月派的“三美”当中的“音乐美”进行讲解时,因为该首诗歌的间距的长短更加错落有致,且每个字安排的韵脚都比较舒缓和谐,此时,语文教师在对诗歌进行朗诵的时候,就可通过具有节奏感的韵律,将康桥的美景进行再现。通过朗读也可以对作品进行感悟,现代诗歌中的诗句通常表现为层次错落,这不仅可以使人们产生视觉享受,而且还是一场听觉盛宴。除此之外,想要使学生通过朗读真正地沉浸于诗歌呈现的意境中,教师也需进行些专业化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从读诗当中学会品鉴诗歌,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诗歌朗诵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朗读,促使学生朗诵水平的提高,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3.2写作中的审美表现当学生完全融入诗歌吟诵时,这通常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最好的机会,当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时,这通常指审美教育已步入更高层次。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相应的契机,并因势利导地给予学生相应的肯定,并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模仿,对作家创作时应用的文字排列与修辞手法等特点进行体会,从而通过模仿实现二次创作。诗歌的写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创造美,而且还能使学生具备的审美情趣得到有效提高,并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对于美学而言,其本身就是个抽象化概念,而学生通过书写,则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美,以促使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促进学生在诗歌领域的积极探索。同时,通过创作,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存有差异属于正常状况,教师需注重鼓励与引导,以促进学生对于诗歌的向往与喜爱,并自愿欣赏、接受现代诗歌。

2.4基于任务群的审美活动开展

首先,学生需学会理解与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并对其充满阅读的兴趣。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其通常具有特殊的情感与形象,其主要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以及情感倾向进行把握,并通过现代诗歌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以促使学生选择出满足其自身特点的表达形式,对其美学感受以及美学体验进行传递。例如,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徐志摩《再别康桥》开展教学时,只是对这些现代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单纯分析,不如灵活地开展些学习任务群,比如,将现代诗歌的发展史介绍给学生,并推荐给学生些经典的现代诗歌篇目,或者通过读书会的开展,让学生在班会时间,对其近期阅读的诗歌进行分享与交流,实现诗歌品评。在讨论中,教师可为学生设置接下来的阅读主题,并由学生自主搜索相关阅读篇目,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全面覆盖,强化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批判,通过不同诗歌的学习,形成一个有“主题”的学习任务群,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其次,注重审美鉴赏力的培养,也就是根据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对两个及其以上的现代诗歌进行比较,或者对同一个现代诗歌提出不同阐释,对经典作品实施分析,提出合理质疑,并尝试着应用鉴赏后的相关文学语言,对满足审美理念的相关作品进行创造。在该阶段中,学生通常会有固定的交流与讨论对象,其并非特指某个人,而是在写作中的一个有助于沟通的载体。例如,与其单纯对现代诗歌的具体写作技巧进行介绍,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写作,体验到其中的技巧,此时,语文教师可设置些朗读的任务群,通过朗读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灵感,并完成相应的诗歌创作,从而深刻地体验与感受到审美创作中的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其不仅可以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自身素养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语文教师需充分意识到审美教育具备的重要性,并对现代诗歌实施探究,将现代诗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玖玲.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9):56.

[2]田恬.浅析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9(S1):248-249.

[3]胡鑫宇.探究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J].汉字文化,2017(06):45-46.

[4]张薇.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127.

[5]隋德新.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2):179-18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