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分析思维 主导 示范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他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一、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须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着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着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构架是: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

    3.都铎王朝的统治

    4.斯图亚特专制王朝的统治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

    2.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

    3.英国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统治

    4.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我们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

    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1)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2)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l)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2)美国内战;(3)克伦威尔的统治;(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5)“光荣革命”。

    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2)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再如,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1)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3)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4)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又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l)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

    (2)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4)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学生回答: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的刺激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沿海地区创办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通过引导,学生较全面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2篇

>> 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思维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试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浅析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方法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方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能力更是人类智力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在现有的历史教学条件下,应从挖掘思维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着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词】历史教学提高思维能力方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14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76 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能力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高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从事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挖掘思维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正常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因此深钻教材、了解学生、优化教法是直接关系到上课效果。所以挖掘教科书中含有的本质和精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在挖掘书本内在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把学生带入深层思维的前提。

例如:必修一(2007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太平天国不发生内讧,太平天国运动会失败吗?会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吗?这个问题涉及历史事件本质属性,所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学生从封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镇压、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要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内驱力组成,即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18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需要创造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要学生经历一番思考,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学生才会迫切的想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熟悉教学内容,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有一定差距。这样才能很好的创造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完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把课后的学习延伸“为什么在当时两个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子轻视的看法如此接近?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唯物史观,事物存在决定意识,学生很难理解。它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把该问题分解成这几个问题: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在什么社会?2原始氏族社会先后经历哪几个阶段?3母系氏族社会为什么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4在奴隶社会在生产方面男人或女人,谁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很好激发了学生思维兴趣,从而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离不开创造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145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从以下来着手。

(一)在历史教学中传授学生创造学习方法

根据一些实验学校的经验,我们一般从三方面着手:1、是在历史教学中的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学习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将它与前三课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中央集权是怎样发展、怎样一步一步强化的。2、是中外历史联系起来,从而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例如:当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时联系当时我国正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时。这样也为后来讲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压迫作铺垫。3、是课内外联系。课内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强,要和我们课外的实际结合才可以很好的把握。例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时与实际结合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这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方法  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明确指出:“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史观    

        要培养学生历史分析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历史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并坚持不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以公正地、辩证地思维方式,评价不同时期的不同事件、人物等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以历史人物为例,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洋务运动”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曾国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价,使学生们认识到他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一面,也有办洋务的积极一面。理由是由于洋务运中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方经济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经过这样的分析,使同学们对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辩证的立体认识。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阶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是非的唯物史观,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二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前后联系的思维方法

        历史上的一切现象和事件本来就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 

所以我们在看待这些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时候,应当具体地、全面地、综合的分析与之相联系的诸多方面,以便准确地加以把握和分析。例如,在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即国民党亲英派和亲日派的利益,张学良、杨虎城的处境,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等。通过融会贯通地分析,让同学们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了全面的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有机地联系思维方法来分析所遇到的历史问题。

       三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法的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例如,在进行《南京条约》的讲解和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把中英《南京条约》分析为“割地”、“赔款”、“开商埠”、“协定关税”等项目,再将分析出的各项逐条认识后加以综合地观察理解,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四 比较分析法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能力 

        运用这种方法,对客观事物既能看到它的正面,也能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主体,也看到与它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既分析现象,也能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质;既能认识它的现状,也能比较准确地预见它的未来。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具体的、实用性的复习方法,在时间安排上没有明确规定,可以与及时复习法、小结复习法、总结复习法交叉使用,形成立体复习网络。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5篇

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

一、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向

1.初中生在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而辩证思维,则是指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间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遇到相关问题问题,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初中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思维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解决的问题性质,可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生性思维顾名思义,它所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已经解决的。当前,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再生思维。

而创造性思维所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尚未解决的。当然,对于中学生,主要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等等。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对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找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给学生以历史规律的认识,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向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1.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中学生兴趣的特点,既容易激起又很不稳定,历史教学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必须依据学科特点和他们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巧设质疑

“思源于疑”,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中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3.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打开思路,学会全面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进而把握其本质,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或相同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在纵横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其思维的广度。

4.分析与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5.巧设议题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自裨益。通过讨论以至辩论,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不仅能拓宽思路,活跃思维,更能提高能力。

6.比较同异

心理学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比较,确定其异同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方法很多,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等,都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地掌握。

三、重视传授学生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教会学生思维。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在讲课时要依据教材内容适时点拨。在历史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它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力戒只堆积材料,缺乏观点来驾驭的“就史论史”和以空洞说教和逻辑演绎来代替具体历史过程的“以论代史”,正确的做法应是:寓论于史,史论综合,适时点拨。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分类法等。这些方法一被学生掌握,就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使他们更有效地去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教师在讲课时,既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明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诸上分析,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论,从而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历史思维的品格,还应切实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吃透大纲,精心设计教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质量。教材大纲和教参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又开发智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呢?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前的创造性劳动一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在吃透大纲的同时,创造性的组织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推敲每一个细节。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尊重主体,创设历史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牢牢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采取民主作风。不应以真理的化身自居,进行灌输,要以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历史情境,以真诚的态度期待、欢迎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提出意见、看法、观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参与、和谐、愉快的良好氛围,达到师生情感同步。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能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易于在大脑形成兴奋中心,以造成学生“心求其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情境,从而达到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3.分类指导,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应注意每个每类学生的差异性。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知识的结构、思维类型迥然各异,必须分类指导;另外,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因此,教师要循其序,引其循序渐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找一找能够看得到,跑一跑能够追得上,跳一跳,摘到桃,还可使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感。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然来临,随之而来的在课程标准的调整、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微妙等,各方面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正作用于我们的历史课堂。本文力图将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加以整理,意在表达自己在课改大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从而阐述出自己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一点收获。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

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

2.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通过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人生的智慧,从而运用到对于当前各种事件、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

2.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课本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文字性的表述外,还有大量的图片、注释等,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不是很注重这些信息。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做补充,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从而从宏观上强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四、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

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7篇

【摘 要】“独创能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本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家有研究认为,创造潜能,人皆有之,只存在着程度高低不同,“其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即“要求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能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创新的气氛,便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历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历史教学

1. 对创造性思维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且能在其基础上提供新的、具社会价值的产物。这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它与一般思维比较,有其显著特点:(1)思维形式首创、新颖、独特;(2)思维过程复杂,有多种思维参与,既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又有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作用,还有集中和发散思维的结合运用;(3)思维结果是产生了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产物。因而,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产品、新成果、新结论的思维。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学生也具有创造性思维,它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相比,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而已,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特征表现为:(l)思维形式新颖、独特;(2)勇于大胆想象,善于以现实的需要为其定向;(3)好奇心强,观察敏锐和善于提出问题;(4)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高度协调。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不唯书,不唯师,努力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对创造性思维形式的了解和认识。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很复杂的.它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有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类比思维、求同求异思维等。这些思维形式若在教学中得到运用,自然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2. 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发散与集中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图,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开放性思维,其思维的结果或答案具有多样性。对于学生来讲,突破了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新颖性。如在讲完唐朝历史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朝为何能成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强国?有哪些原因?学生的回答有:唐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人才;唐初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实行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重视对外交往,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开放政策;周围邻国弱小,没有外来威胁;重视改进生产工具,注意兴修水利;重视文化教育。答案多达十几条,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寻找答案,其中不少答案不乏新颖性。

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成败原因,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以史鉴今。寻找历史启示,都会激发起学生广泛的思维,实破课文的现成答案.爆发出朵朵绚丽的思维火花。学生思路打开了,思维灵活了,表达也就流畅了。这就是发散思维的“三维度”:变通、独特、流畅。

发散思维常见的思维方法有立体思维、多路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所谓立体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历史教学不仅要形成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还要把“点”串成“线”,把“线”组成“面”,最后形成“体”,即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如果没有立体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很难达此目的的。近年高考中许多大跨度、综合性高的问答题,都必须运用立体思维加以思考和解决。

多路思维就是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要一条道上摸到黑,钻进死胡同。例如,一战后法国为什么能够成为欧洲霸主?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按常规思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但是,如果能从一战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分析,思路很快就打开了。如德国被打败了,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了,英国在一战中受到削弱,美国金元外交的重点在拉美,战后的中心热点是处置战败国等,所以法国成为了欧洲霸主。这实际上也是逆向思维的运用,即无法找到法国“强大”的表现,就寻找别的国家“削弱”的表现。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发散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与教科书的论断不同的结论;要鉴古思今,“自此思彼”,由历史事件或人物联想到今天的社会现实,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要从现实和今天出发,审视历史,赋予古老的历史、沉睡的资料以新的生命。要达此目的,课堂必须有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不要过早下定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表达。得以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集中思维是从众多的信息中引出一个正确答案或大家认为最好的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由问题所引起的思考是有方向、有范围的,且可由已知或传统的方法获得结果,是一种封闭性的、收敛性的思维。如我在历史复习课上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回忆出历史课上讲过的重大战争。这个问题就是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一个方向,系统全面地整理知识。又如,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统一?这种例子可以找到许多。集中使思维更深人,集中思维成为学生学会系统整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3. 历史结果中的求同与求异 创造成果是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结果。因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求同思维,指的是善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事物中,找到它们的相同、相似之处。求异思维,指的是在相同或相似的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中,建筑它们的相异之处。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现,不是垂手可得的,而是有赖于人们的比较、类比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表明:历史现象之间既有差别性,又有共同性,这就为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比较历史现象,“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也便于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同异关系,进一步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否则,人类历史便成为无共同规律可循的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

因而,比较方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而比较方法的运用,有赖于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历史现象之间的同异关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求同求异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处理的不同之处;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不同点,分析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问题和两国各派政治力量采取的不同态度;比较洋务运动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同点;比较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异同等。众多历史现象的学习和理解,都可以通过求同或求异思维来完成。比较方法成为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既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既有宏观比较,也有微观比较。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求同或求异思维,加深对历史现象的学习,从而得出历史认识。这种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熟练掌握,将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受益终身。

4. 历史升华中的再造与创造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不仅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巨大作用,而且在人的精神活动别是在创造活动中也有重大意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以想象为先导和基础的。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就离不开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想象尤为重要,因为历史学习对象很多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感受的,需凭想象翅膀去感受,去学习;而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又为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素材。

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形的描绘,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再造想象常包含着某些创造性成份,它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再造想象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必要,而且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主要有下列做法:一是教师通过具体主动的语言描述,或者是历史插图、图表,让学生得到形象化的感受,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新形象,便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二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或文字资料,展开丰富想象,再造历史场景,然后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出历史事件,让历史“复原”。如,让学生观察插图《重压下的法国农民》,然后描述法国农民的处境。又如,让学生观察插图《战场上的拿破伦》,描述拿破伦战场上的风采。再如,课文上关于“飞夺沪定桥,抢渡大渡河”的描述只有几个字,但是学生大多数看过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因而我就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三是运用“角色转换”或者叫“设身处地”,凭借想象去感受历史氛围,重现历史现象。如我在教《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这节课时,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半,一半“站”在西欧殖民者立场上,一半“站”在亚非拉殖民国。

5. 几点体会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与学习,我有几点体会:从结果看,实验班学生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敏锐性、灵活性和新颖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也表现为大胆,善于表达。从做法中看,教师应注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坚持启发性原则;坚持鼓励性原则;坚持信息和情感双向交流原则。还要注意两个结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考试相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大多是复现式习题,起到简单复习、记忆、巩固现有知识或已掌握的思维方法的职能,而不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目前的考试也大多如此。因而,必须要进行考试改革,习题改革,以适应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创造性习题的出现和编制,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创造性习题有其特点:一是带有一定疑难程度和问题情境;二是课文上无法找到现成答案;三是答案要求超过模仿阶段和记忆水平;四是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克服习题设置的各种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设计创造性习题,呈现给学生训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切实改变那种历史就是“背死”、“累死”的现象,让历史学科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课。

参考文献

[1] 王加微、袁灿:《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第5页

[2] 张德:《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6页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6-01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思考现实问题,实现历史学习价值的最大化。所谓历史思维能力,现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但都肯定了其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能力的培养。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1.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确立该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部分教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做的较好,能够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牢记历史常识,但是却忽视了后两者的教育,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力较差,不能运用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此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意识不高,导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只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而学历史。

1.2 教材内容的使用较死板,教学内容不丰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深度理解历史事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教学停留在知识的浅层面,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分析,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此外,教学内容缺乏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只能把历史当成历史来看到,很难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也就降低了历史的价值,妨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氛围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氛围,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很多教师依旧秉承着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法和讲授法为主,学生更多的只是被动的听课,很多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比较无聊就在于此,教师根本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干巴巴的历史知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更让学生提不起精神,从而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更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4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了评价的环节,这就意味着丧失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条途径。在当前教学中,很多教师就没有利用好这一途径,没有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缺乏关注感和方向。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误区,认为历史只要背诵和记忆就好,这种思想也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针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正确的目标教学,保证教学的方向性,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正确的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着手,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建立于现代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

2.2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历史有系统的认识,有些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的顺序编排,这种编排方式让学生很难从时间上把握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要将专题教学与世界史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不仅从深度上理解,还要从广度上拓展,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3 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能力。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9篇

历史学习 能力目标 发散思维 特征

中学生普遍认为,历史课堂学习是乏味的、平淡的,然而有的情景或许会让你有着深刻的记忆:在一节课题为《美国1787年宪法》的高三历史课上,笔者作为听课者的身份参与。巧妙的教学设计,流畅的教学历程,听课的教师都在赞叹任课教师的历史功底,课时过半,教师提出“有人认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堪称资本主义法律的典范,也有人认为这部宪法不过如此。那么你的看法呢?”并且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回答,有学生回答说:“美国宪法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会使美国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没等学生说下去,教师就马上打断学生的回答,并否定学生的答题思路,试图引导学生往宪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方向去答题。为此,笔者在思考:历史学科的发散思维到底反映了哪些特性?怎样使历史发散思维促进历史有效学习等一系列问题。

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多种形式的,从学科上来说,有历史思维、数学思维、化学思维、物理思维等;从方式上来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其中发散思维是最有塑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发散思维是人在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历史活动的过程。历史学科的发散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选择性

选择性学习是目前课程改革探究较多的课题,历史发散思维就表现出更多的选择性。历史学科的问题往往在一定的历史史料或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可用历史阶段性特征去处理,或当时,或现在,也可用历史发展中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去思考,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绪由此生成,同样的历史课题选择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关于程朱理学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可选择儒学的发展进程,可选择政治统治思想的影响,可选择哲学角度去思考等,关键看议题选择的方向性,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很强,所以思维选择的空间极大。

2.迁移性

历史本身就由过去各种知识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的故事。发散思维的迁移性就是由一种知识快速转移到另一种知识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大家看到有血有肉的故事,甚至古为今用,这是一种思维的变通性或普适性。平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历史老师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快速迁移的能力,思维定势或思维僵化往往会使学生难以解决一些综合性历史社会问题。可以这么说,知识的迁移不一定只存在于发散历史思维中,但绝对是其重要的特性之一。历史发散思维的迁移性有助于我们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材料解析题中的材料一般是课本基本知识的合理延伸,材料信息可以迁移到课本有关内容,找到两者的衔接点。从主观题的命题立意来讲,就是要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但并不排斥教材知识,而是要求考生能建立教材知识体系与所给材料之间的联系。如2007年浙江高考文综第38题应和教材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结合,即考虑美国的“中立法”和“租借法案”,其命题意图非常清晰: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背景,美国调整自身利益,转变对外政策,为二战的最后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由一些历史现象迁移到当今社会现实,以史为鉴。

3.开放性

有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开阔、发散程度与思考问题的氛围有关。而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一般说来,教师在讲授历史问题时,事先总会有自己的观点,在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时,总想用自己的观点来纠正或束缚学生的想法,而不管学生的想法是否有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会被扼杀。最后,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与教师的趋于一致,学生缺乏求异思维,思维走向僵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发展教学的民主、开放。例如,在讲授秦的统一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结合史实并互相讨论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进行评价。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答案也会不一样,有的学生会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有的认为过大于功。学生为了得出独特的见解,必然对史料和史实进行研究和推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现在大多数的历史课堂上,“论”基本还是教材中的结论,甚至原话,引用的史料基本还是印证教材中的结论,学生的思路根本没有借助于史料打开,相反却是借助史料将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引。要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其前提应该是,史料要证明的问题的确是值得探讨的,所有问题都是没有预设结论的,无论是引还是证都是开放式的。

4.独创性

学习历史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历史。假如我们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往的历史事实,仅仅是为了记住已发现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观点,而不去发现新的规律和探索新的观点,不断地借鉴历史,把握未来。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现实意义。历史发散思维的独创性,就是“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结论或观点。”其理论成果是新的、独特的和前所未有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所以有伟大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就是因为其理论是独创的,其成果是全新的和科学的,对人民的革命斗争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及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是否只要死记硬背历史事实和已有的观点理论呢?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任何历史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是一样,也需要不断的发展。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要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的独创性,不能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显然,历史学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这过程中存在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学生的知识目标完成的程度。一定的知识储备给思维发散插上腾飞的翅膀,它有助于学生将历史现象、史实构成清晰的联系网络,大大提高复习巩固的效率。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善于运用这一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属于初步形成阶段,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在做出相关的判断和决定时所采取的“想”,这个“想”就被称之为思维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这一学科特有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图文信息、生动的视频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将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历史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内容的重点把握方面,需要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同时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不做任何思考就请教老师和同学,而是要先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岳飞刺字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来发散思维,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可以做到活学活用。第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展开想象,因为对于大多数历史故事来讲,由于缺乏影像资料,大多是借助文字的考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方面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运用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初中生相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轴向思维能力,但还不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些历史理论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运用归类总结的方法,然后再联合一定的训练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高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方面,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联系相关的训练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武则天受到大家的肯定,主要是原因是:A、唯一的一位女皇帝;B、提倡佛教;C、武则天执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终的答案为C,因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考虑生产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于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质疑教材上的知识,也可以质疑教师所教的知识。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理解时,教师对学生这种质疑以学生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要耐心听学生的见解,最后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与学生形成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这样既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比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讲,一方面,它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造成巨大的牺牲,这是改批判的;另一方面,这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都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并且这次世界大战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教材内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舍弃教学。

参考文献:

[1]彭永俊.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3(18):84.

[2]张颖.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6):47.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思维时态 历史思维能力 实践性认识

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所谓“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力。①教育部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中学历史学习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

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运用思维能力,寻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历史,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素质。因此,高中历史课堂的思维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一、关注高中生的思维特征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可以经过训练达到的,教师要在对历史知识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主阵地是: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然而,不是任何教学都能发展思维的,只有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历史教学中,要将历史认识同一般意义上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注重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克服随意性,减少盲目性,才具有引导学生沿着历史学科思维的轨道一步步向前迈进的可能性。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思维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在辩证思维发展的同时,高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他们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并且喜欢怀疑和争论。他们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常常反复地思考,看看论据足不足,有没有缺陷。一旦他们认为是有理的、有据的,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

2.创造性思维逐步形成。高中生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加上他们的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力,较少旧观念和保守思想,常常提出一些大胆的设想、新的见解和方法,在思维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成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实进行有创见的思索。

3.思维的有序性进一步发展。高中生可以将已有的知识按照新的规则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以组成新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交叉起来,解决新的问题。所以高中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广阔、更富有创造力。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这要求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飞跃时期的需要,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给予合适的教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潜能得到极大的开发。

二、从“思维时态”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意识形态的历史,对同一件事或人物,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态:第一时态是同时代人的看法,可称为共时态思维;第二时态是后来人的看法,可称之谓昔时态思维;第三时态是现代人的看法,可称之谓即时态思维”。②把握了这样的特征,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从而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1.共时态思维。“研究历史,就得钻到史书所写的历史时代中去,当一次古人,要摆脱自我,抹掉岁月的积尘,跨越时代的鸿沟,在冥冥中与古人交心”。③在讲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北宋的一名普通民众,你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假如你是当北宋的统治阶层(守旧地主、宋神宗),你又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并很快“神入”历史,把自己当成那个时代的人物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扮演“民众”角色的同学主要从王安石变法对百姓有力的措施中入手,选择支持的态度;而同为统治阶层,扮演守旧地主的同学选择“坚决反对”的态度;扮演宋神宗的同学则表示自己很“为难”。

教师设计诸如角色扮演之类的学生课堂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为何要设计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这些都是要重点思考的,而绝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而从表面上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上述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你站在不同的立场,结论不尽相同。这样就可以升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2.昔时态思维。昔时态思维指后来人(不包括现代人)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经历时距很长的历史问题,不同时距中对它的看法也会有变化和差别。昔时态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二有变异性和多样性。这种从思维过程中去认识思维的方法,能丰富我们思想的内蕴,提高认识的能力。不同时代条件、不同观念和价值标准中做出的评论,可以从侧面或反面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同样在讲授上一课中,我校一位历史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在当时就有不少争议,近千年来褒贬皆有,可谓从地下到天上。因为对变法运动的不同评价对王安石的评论亦有天渊之别。

第一,几种不同时期主要观点介绍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12篇

四、历史评价法。专指马克思主义历史评价中最一般的评价原则,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历史范围”的选择是针对不同历史现象形成不同的选择,同时又是双重选择,即:一方面指具体历史现象所处当时的较大历史范围,另一方面指形成这种历史现象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范围。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双向评价历史,明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两个特征、进而实现全面完整地评价历史。

五、阶级分析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对阶级社会历史中人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思维方法。其一,阶级社会历史中的具体个人、团体、群体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并因其经济利益表现出其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其二,任何阶级都可以辩证地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认识评价。其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在分析任何历史的进步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其四,历史人物必然代表其阶级利益进行历史活动,并属于当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其历史活动带有个人品质因素,在认识评价时还要看到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值得指出,我是根据可操作、易操作性的原则把这些基本原理归纳成五个方面的,既非科学亦非全面;而且还应注意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又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此,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往往和解数学题一样,可以殊途同归,但更多地却表现为必须多法并用、综合思维方能实现科学认知,这一点恰是哲学思维的关键。

此外,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教学,无论是教师本人教学工作还是学生学习活动,其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且有利于历史教学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趋向更科学、更迅速、更全面、更有意义、更真实,进而真正符合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佛教修练禅功式的,在长期、大量的感性认识中去逐渐体会以达某一天突然实现“顿悟”成佛的教学现象,并觉察这种现象下出现的高分低能型学生的次生现象。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开发智力、增强能力、提高成绩以及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多重教育效益。单纯就历史教学而言,我根据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有如下几点看法: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进行历史教学,关键在于挖掘教材思路深化教材内涵,科学组织教材,在认识和理解上深化,在具体知识上简化,从而加强历史教育在方法上的科学性,体现历史学科在思维特征上的科学性,并能迅速有效地使学生充分理解、认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向思维,对知识掌握更倾斜于科学性极强的建立在思维基础上的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

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

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是指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透过众多的历史事件深挖历史真相,从枝繁叶茂的历史知识树中突显其主干部分,从而运用类比、对比、抽象等方法把知识精化、细化。

2.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通过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人生的智慧,从而运用到对于当前各种事件、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帮助。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还有助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出高效率的课堂,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效果。

2.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课本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文字性的表述外,还有大量的图片、注释等,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不是很注重这些信息。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做补充,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从而从宏观上强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四、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五、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

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14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思维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育十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学生只要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在实行开卷考试的初期,许多人认为历史开卷考试就是到书中去找答案,教师有时直接拿现成答案让学生去背诵,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对历史学习也不重视,在主观上认为历史根本没有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只要在考前突击背诵就能拿到高分。要改变这些现状,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懂得历史思维具有其他学科思维所不具备的价值,它对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依靠死记硬背学不好历史,死记硬背不是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多提问、多讨论、多引导,重视问题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勇于质疑、善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加强和学生沟通,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其次,教师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很好”、“不错”、“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想法”、“如果……就更好了”等。最后,要注重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力求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选择教材中能体现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历史并非过去的死东西,它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的。

三、运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科学地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学习,对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可将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两者都是封建社会著名的帝皇,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他们的历史贡献却又有不同之处。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将它与新航路开辟作以比较。通过对比某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等方面的理解,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能力的获得仅仅依靠教师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只有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讨论是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创造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争论。这样,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得到了拓展,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其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各种思维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充分利用历史材料。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从全新的角度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原始材料并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材料和思考题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较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以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

3 通过练习提高能力。练习是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例如,选择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等能力。

高中历史思维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知识结构

历史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历史时应该培养的一种最基本能力。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必须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是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应具备的相关能力。结合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和思维训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因此,如何使学生汲取历史智慧,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深刻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中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讲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讲清历史概念是最基本的要求。概念不清楚,则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现象的基本认知,更谈不上让他们认识历史规律。现行高中新课程以专题式的方式编排,要求学生有相当的通史知识储备。

传统历史教学中,我们强调历史概念的五要素:时间、空间、人物、内容、结果。这些都是基本要素,但容易让学生把历史概念僵化为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史实,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去理解历史的规律。因此,历史概念不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讲述一个历史概念,都需要将它活化,通过明确的目标,多角度构建多维的历史学科体系。

历史概念的抽象程度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利用多样化的资料,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如在涉及历史人物评价时,我给学生出示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讲到曹操,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和戏台上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应该还原曹操本来的历史面目。”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结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脸谱化,要看他的实际作为,这种认识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看出,概念的讲析在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性思维认识。

二、解析课本的知识结构,探究教材编写者诉说历史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它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活动潜移默化,而有些能力则必须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才能得以巩固,如一些复杂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与比较。我认为在大考之前的适应性训练是必要的,而要让学生真正能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综合运用史观,达到史与论、知识与能力的水融,则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求助于教材本身,其实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历史思维的榜样。教材中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叙述,一般都必然经历背景、过程与影响或意义的叙述过程,我以为这就是最简单的历史思维的体现。因此,教会学生看书,尤其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教材结构,看其如何分析、叙述、概括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思考历史问题的模式,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形成一定思维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一定的求异发散的思考。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有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是如何分析处理问题要比单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对于学生的意义更大,至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参考的思维方式,这难道不是一种良好学习方法的训练与养成的手段吗?

分析、探究教材的思维模式,就是感知和理解编者意图、留意从教材中发掘、提炼出思维方法。从小的方面讲,要弄清教材每一个历史问题和思维方法;从大的方面讲,要理清整个子母、章节和各个单元的思维结构。包括史实与史实之间有什么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编者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是如何组织史实、运用史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法展开论证,进而得出结论的?等等。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注重创设有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理解与探究历史问题的愿望。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用心去构建每一堂课,去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其次,以讨论、辩论、小论文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课堂教学是实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