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众所周知,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词性是指词的语法特性,包括词的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性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实词是指能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根据各类词不同的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语法学中的词类分析法是西学东渐后,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遗憾的是受高考语文科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轻对语法术语概念的考查的影响,中考很少考甚而至于不考词类的相关知识,以致于初中语文教师很少讲解有关词类的基本知识。如果讲,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讲得不全,讲得不透,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词类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给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基础性的障碍,羁绊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初中词类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词类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呢?

一是词的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刚跨入普高大门的学生,都搞不清楚字、词、语素、词组这几个语法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澄清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其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书写形状看,汉字是方块形文字;从造字的来源看,它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高中。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相应的读音,但不一定有意义,如“孑、蜘、朦、葡”等字,就只有形体和读音,但没有意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任何一个语素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风、云、雷、电、山、河、湖、水”等都有形、音、义,可以称得上语素;“孓、蛛、胧、萄”等只有形、音而无义,就只能称为“字”而非“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猪、牛、羊、马、金、木”等字都有形、音、义,它们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单音节单纯词。“孑孓、蜘蛛、朦胧、葡萄”等尽管有两个读音,两个形体,但组合起来才有一个意义,因而只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同理,“俄罗斯、歇斯底里,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尽管有几个字,但只能算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多音节的单纯词。而“土地、教室、板凳、法律”等就是由两个字、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的合成词,“对台戏、对流层,对外贸易,对抗性矛盾”,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或者说是语素)构成的多音节的合成词。词组又称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黄叶、坐好、三次、所想”等就不是词而是词组。词一旦形成,其形、音、义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句法功能和词法功能不会轻易改变;而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具有可变性,多样性。

二、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很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一看见“风”就说它是名词,一看见“把”就说它是介词,一看见“流”就说它是动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准确的。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首先要根据词所承载的意义加以判别。如果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那它一般情况下就属虚词;如果有词汇意义来,我们就可根据其意义判断其词性。如“流”这个词,在“流血”、“流汗”、“流鼻涕”中,“流”是指液体移动,那它就是一个动词;而在“洪流、急流、中流、开源节流”等词组中,它是指江河的流水,显然是一个名词。“风”这个词,在“寒风、暖风、热风”等词组中,它是指“由气压不均而产生的流动的空气”,显然是个名词;在“风干、晒干风净”等词语中,它的意思是“借风力吹”,显然是一个动词;在“风言、风语、风闻”等词中,它的意思是“传说的,没有确切根据的”,因而是一个形容词。可见词的意义不同,相应的,其词性就有可能不同。其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来加以判断。,高中。如动词,它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语法特征,一是动词前能够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与之相区别的是形容词,它也有两大语法特征,一是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划清“深刻、深入”的词类了。我们可以说他的发言很“深刻”,但不能说他的发言很“深入”;我们能说“深入”敌后,“深入”人心,但不能说“深刻”敌后,“深刻”人心。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深刻”是形容词,而“深入”是动词了。再如叹词,它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或句子,是其显著的词法功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语气词是放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词,它总是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永不独立。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下列语句中“啊”字的词性了。

①荷叶啊(语气词),是青蛙的摇篮。

②啊(叹词),我们的祖国多美啊(语气词)!

由此可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我们很容易确定近义词、同音词的词性。再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其句法功能,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如“在”这个词,它在如下三句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其词性就不同。

①他在家。

②他在家学习。

③他在学习。

第一句中“在”充当句子的谓语,故为动词。第二句中“在”与“家”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故为介词。第三句中表时间状态,修饰“学习”,作状语,故为副词。再如“把”这个词:

①他把住车把不放

②他把两把扇子都弄坏了。

第一句中的第一个“把”字充当“他”的谓语,意为“握”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把”是指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作“把住”的宾语,为名词。第二句中“他”为主语,“弄”为谓语,“坏”为补语,“把两把扇子”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其中第一个“把”为介词,第二个“把”为量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其词性往往就不同。

总之,在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三大理念。一是不能孤立地判断词性,认定一个词就只有一种词性,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把握一个词的多种词性。如“花”这一个词语,在下属语句中,词性就不同。

①梨花开了。“花”,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名词。

②文艺之花绚烂夺目。花:比喻事业的精华,名词

③她是一朵交际花。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名词。

④他喂了一只大花猫。花:颜色或种类错杂的,形容词

⑤别在我面前耍花招了。花: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⑥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一定不要浪费。花:用,耗费,动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看见“花”就孤立地说它是一个名词,它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形容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词词性的发展演变。如“朝”本为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象日出草从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的形状,本义是“早晨”。,高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不虑夕”“朝令夕改”“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中的“朝”都是解释为“早上、早晨”,为一名词。,高中。后因人臣每天早晨要拜见君主,所以引申为“朝见”,成为一动词,如“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现又由“朝”的“朝见”义,引申为“向着”,“对着”的意思,虚化为一个介词,介绍动作的方位或趋向,如“朝前,朝后,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三是要有词类活用的理念。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通常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语法现象。如“端正”,本为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说“端正态度”。此处的“端正”一词就属词类活用,由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态度端正”的意思。又如“悲伤”,本为一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伤心难过,但在“悲伤着你的悲伤”一句中,就发生了词类活用。前一个“悲伤”为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而悲伤”;后一个“悲伤”由一个动词活用为一名词,指悲伤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词所承载的意义在发展,其词法功能、句法功能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来审视词性,而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词性变化。

三、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为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词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词类活用、词的归类等知识都是相当抽象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先剖析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作出客观、公正、有理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类分析能力。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把词类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学生一跨入高中大门就集中讲授,然后在以后各年级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也可以把词类教学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割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加以讲授。总之词类分析法是我们解读语言的一把利剑,一种烛照语言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熟练地加以掌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朝忠、王文学《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科词类教学

众所周知,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词性是指词的语法特性,包括词的词法功能和句法功能。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性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一类是虚词。实词是指能充当句子成分,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的词。根据各类词不同的词法功能,实词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语法学中的词类分析法是西学东渐后,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家借用西方语法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剖汉语,研究汉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中。它就如数形探索中的坐标,化学变化中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研究中的细胞分析法、基因探究法一样,是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解读汉语的一个突破口,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遗憾的是受高考语文科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轻对语法术语概念的考查的影响,中考很少考甚而至于不考词类的相关知识,以致于初中语文教师很少讲解有关词类的基本知识。如果讲,都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讲得不全,讲得不透,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词类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给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基础性的障碍,羁绊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初中词类教学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词类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呢?

一是词的概念的界定。绝大多数刚跨入普高大门的学生,都搞不清楚字、词、语素、词组这几个语法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澄清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其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它是汉民族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书写形状看,汉字是方块形文字;从造字的来源看,它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高中。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相应的读音,但不一定有意义,如“孑、蜘、朦、葡”等字,就只有形体和读音,但没有意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备用单位。任何一个语素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结合。“风、云、雷、电、山、河、湖、水”等都有形、音、义,可以称得上语素;“孓、蛛、胧、萄”等只有形、音而无义,就只能称为“字”而非“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称为合成词。“猪、牛、羊、马、金、木”等字都有形、音、义,它们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单音节单纯词。“孑孓、蜘蛛、朦胧、葡萄”等尽管有两个读音,两个形体,但组合起来才有一个意义,因而只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双音节的单纯词。同理,“俄罗斯、歇斯底里,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尽管有几个字,但只能算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一个多音节的单纯词。而“土地、教室、板凳、法律”等就是由两个字、两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节的合成词,“对台戏、对流层,对外贸易,对抗性矛盾”,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字(或者说是语素)构成的多音节的合成词。词组又称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黄叶、坐好、三次、所想”等就不是词而是词组。词一旦形成,其形、音、义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句法功能和词法功能不会轻易改变;而词组是词与词的临时组合,具有可变性,多样性。

二、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很多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一看见“风”就说它是名词,一看见“把”就说它是介词,一看见“流”就说它是动词。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孤立的,片面的,不准确的。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首先要根据词所承载的意义加以判别。如果一个词没有词汇意义,那它一般情况下就属虚词;如果有词汇意义来,我们就可根据其意义判断其词性。如“流”这个词,在“流血”、“流汗”、“流鼻涕”中,“流”是指液体移动,那它就是一个动词;而在“洪流、急流、中流、开源节流”等词组中,它是指江河的流水,显然是一个名词。“风”这个词,在“寒风、暖风、热风”等词组中,它是指“由气压不均而产生的流动的空气”,显然是个名词;在“风干、晒干风净”等词语中,它的意思是“借风力吹”,显然是一个动词;在“风言、风语、风闻”等词中,它的意思是“传说的,没有确切根据的”,因而是一个形容词。可见词的意义不同,相应的,其词性就有可能不同。其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来加以判断。,高中。如动词,它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的语法特征,一是动词前能够加副词,但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与之相区别的是形容词,它也有两大语法特征,一是大部分形容词都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的修饰,二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划清“深刻、深入”的词类了。我们可以说他的发言很“深刻”,但不能说他的发言很“深入”;我们能说“深入”敌后,“深入”人心,但不能说“深刻”敌后,“深刻”人心。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深刻”是形容词,而“深入”是动词了。再如叹词,它是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的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或句子,是其显著的词法功能。而与之相区别的是,语气词是放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的词,它总是附着在句末或句中停顿处,永不独立。据此,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下列语句中“啊”字的词性了。

①荷叶啊(语气词),是青蛙的摇篮。

②啊(叹词),我们的祖国多美啊(语气词)!

由此可见,根据词的词法功能,我们很容易确定近义词、同音词的词性。再次,词类的划分要根据其句法功能,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如“在”这个词,它在如下三句中的句法功能不同,其词性就不同。

①他在家。

②他在家学习。

③他在学习。

第一句中“在”充当句子的谓语,故为动词。第二句中“在”与“家”组成介词短语表处所,故为介词。第三句中表时间状态,修饰“学习”,作状语,故为副词。再如“把”这个词:

①他把住车把不放

②他把两把扇子都弄坏了。

第一句中的第一个“把”字充当“他”的谓语,意为“握”的意思,显然是一个动词。第二个“把”是指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作“把住”的宾语,为名词。第二句中“他”为主语,“弄”为谓语,“坏”为补语,“把两把扇子”这一介词短语作状语。其中第一个“把”为介词,第二个“把”为量词。由此可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的位置不同,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其词性往往就不同。

总之,在词类的划分、词性的确定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灌输三大理念。一是不能孤立地判断词性,认定一个词就只有一种词性,一定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全面把握一个词的多种词性。如“花”这一个词语,在下属语句中,词性就不同。

①梨花开了。“花”,指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名词。

②文艺之花绚烂夺目。花:比喻事业的精华,名词

③她是一朵交际花。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名词。

④他喂了一只大花猫。花:颜色或种类错杂的,形容词

⑤别在我面前耍花招了。花:用来迷惑人的不真实的,形容词

⑥该花的花,该省的省,一定不要浪费。花:用,耗费,动词。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一看见“花”就孤立地说它是一个名词,它除了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形容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词词性的发展演变。如“朝”本为一个会意字,甲骨文象日出草从中而月亮还没有下去的形状,本义是“早晨”。,高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不虑夕”“朝令夕改”“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中的“朝”都是解释为“早上、早晨”,为一名词。,高中。后因人臣每天早晨要拜见君主,所以引申为“朝见”,成为一动词,如“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现又由“朝”的“朝见”义,引申为“向着”,“对着”的意思,虚化为一个介词,介绍动作的方位或趋向,如“朝前,朝后,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三是要有词类活用的理念。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其通常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语法现象。如“端正”,本为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我们经常说“端正态度”。此处的“端正”一词就属词类活用,由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使态度端正”的意思。又如“悲伤”,本为一表心理活动的动词,是指伤心难过,但在“悲伤着你的悲伤”一句中,就发生了词类活用。前一个“悲伤”为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而悲伤”;后一个“悲伤”由一个动词活用为一名词,指悲伤的事情。由此可见,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发展、词所承载的意义在发展,其词法功能、句法功能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切不可用静止的眼光来审视词性,而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词性变化。

三、重视文言文中的词类分析教学。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有时古汉语是两单音节词连用,而现代汉语中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恰好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初学文言的学生往往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原意。如“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形成”,本为两单音节词连用,“形,形势;成,形成、产生”。这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恰好成为了一个双音节词,其义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又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地方”为两单音节词,地:土地;方:方圆。现代汉语中“地方”为一双音节词,意为,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再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中“因为”本为两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写、创作。现代汉语中“因为”合用恰好变为一双音节词,是表原因的一连词。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能更深入、更准确地解读古汉语。二是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少,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多。我们只有运用词类分析法,才能更透彻,更精细地理解古汉语的词义。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事”本指“事情、事件”,为一名词;在该句中,“之”这一代词充当其宾语,“事”就由一名词变为了动词,解释为“侍奉、侍候”。兄,本义为“兄长”为名词;但它放在谓语“事”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作状语,其解释就变为“以对待兄长的礼仪”。又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伏”字,本义为“埋伏”,是一动词。但在该句中“伏”用在“有”这一谓语动词后面,充当宾语,其词性就发生变化,为一名词,应解释为“伏兵”了。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忘讽齐王纳谏》)中的“美”,本义为“美丽好看,与丑相对”,是一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该句中“我”充当“美”的宾语,“美”就由形容词演变为动词。联系上下文,“美”就只能解释为“以——为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见利用词类分析法,我们才能把文言中的词类活用解释得更精细、更准确。三是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有独特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古汉语里用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中的“诸”就是“之”和“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之”是代词,指搬运的土石;“于”是介词,释为“在、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中“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是介词,解释“从”,“之”是代词,指代积土而成的山。其它如“子曰:‘盍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为“何不”二词的合音,义为“为什么不”。成语“居心叵测”中“叵”相当于“不可”,义为“不可以”。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就要我们准确地解释翻译好文言语句,为此我们就要充分地利用词类分析法,以此来帮助我们解读古代汉语。

像生物学的研究要从研究细胞、基因入手一样,研究汉语也应从词类分析入手来解析相应的语法现象。在高中阶段的词类教学中我们应引入探究式学习方式,因为词类的划分,标准不一,归类不一,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如实词的划分,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就把副词、叹词归为实词,并把表语气的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单列出来,称为语气词。而刘燕、邱学东等人主编的《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则将副词、叹词归入虚词,把表语气的词归入助词,称为语气助词。,高中。此外,按一般语法学观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对词类的划分也不一致。如代词,现代汉语法学家将其归入实词,而古代汉语语法学家将其归入虚词。副词,古代汉语语法专家一致把它归入虚词;而现代汉语语法学家对其归类就有争议,有的把它归入实词,有的把它归入虚词,争论不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比较斟酌,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词的语法功能的认识。其次我们应重视“讲、练、评”三者的结合。对刚跨入高中大门的学生来说,词的词法功能、句法功能、词类活用、词的归类等知识都是相当抽象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有先剖析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对学生的分析解答作出客观、公正、有理的评价,才能提高学生的词类分析能力。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可以把词类教学作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学生一跨入高中大门就集中讲授,然后在以后各年级的教学中加以巩固。也可以把词类教学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割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加以讲授。总之词类分析法是我们解读语言的一把利剑,一种烛照语言内部的微观结构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必须熟练地加以掌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刘燕、邱学东等《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王朝忠、王文学《常用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3篇

一、钻研教材,直击文本中的重难点

(1)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每一课的“精华鉴赏”提示来确定;(2)根据文本特征来确定;(3)根据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练习”题来确定;(4)根据教师备课时觉得不易理解的“难处”来确定等。

从钻研教材来确定重难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以教材为本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曾经我在教授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时,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把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为一课时,把鉴赏小说中最富有感染力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上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让他感动的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并试着阐明原因。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如果这是一条健康的狼,那末,他觉得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可是,一想到自己要喂这么一只令人作呕、剩下一口气的狼,他就觉得非常厌恶。他就是这样吹毛求疵。”这是有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学生分析: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是有生命的尊严,被这样恶心的病狼咬死,是对生命的亵渎,所以主人公拼了最后一丝力气咬死了狼。我为他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震撼,从这段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勇气和意志。另一个学生又从文本中找到了这个句子:“起初,他只是轻轻地哭,过了一会,他就对着把他团团围住的无情的荒原号陶大哭;后来,他又大声抽噎了好久。”从“轻轻地哭”到“号啕大哭”到“大声抽噎”体现了一个细节动作的变化过程。学生分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真不是个男人,动不动就哭,但是读完全文再回过来看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并且深深地被感动了,因为哭过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生的渴望,而是更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男子汉。由于教学重难点明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能够从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中去发现小说人物的人性的闪光点,有感而发。

反之,可以想象不熟悉教材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开展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课例:一位老师在讲曹操的《短歌行》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在众多同学讲“喜欢”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能提出一个最不喜欢的诗句吗?我最不喜欢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谈阔宴’。曹操既然‘求贤若渴’,那他为什么不能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呢?”对一个饶有风趣的问题,这位教师也没有因势利导。为什么没有因势利导而就此拓展开去呢?评委们认为这恐怕是对教材没有吃透的缘故吧。这样的“偶发事件”我想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会遇见的,这也提醒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以扎实的知识储备来从容应对。

二、关注学生,化“质疑”为重难点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宋代教育家程颐又指出:“学者必先会疑。”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提出疑问的那(些)点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这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要落实的重难点,进而完成老师的“答疑解惑”的职责。因此,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我们就要考虑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在这点上,教师备课前应及时关注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质疑的地方,并把其确定为这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师生都认为是“难处”更应该解决。我在教《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很对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很感兴趣,似乎有自己的评价但又不能准确地给这人物定位,抓住这点,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庄公这个人物形象及本文所透露的悲剧性质;2、以文本阅读带动字词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因为这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不把字词句当作重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将人物的品赏当作重点,对于郑伯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实际上也可以当作一个难点。因为一直以来对于这个复杂的人物的解读多停留于平面化,譬如《古文观止》的评点就用了多个“毒甚”来下结论,其他的文章多将其列入反面人物,后面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也批之为虚伪。我预想,随着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学生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可以有新的发现,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在课堂的实际讨论中,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个人物,譬如将其在对“家”有值得批判的地方,但是在于“国”上,他却可以算是一个有谋略的君王,历史上的例子如唐太宗;讨论母子隧道相见的情节时,学生也指出创新的看法,以为是为了树立“孝”的典型,也有学生认为是对这段失去已久的母爱的追寻,认为母子的重归于好并不应该批判,乃人之常情。我顺势引导,用弗洛伊德的“缺失性体验”来归纳。最后,点出我们历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科学,太片面。我们要做到,尽量客观的,立体的,全面地去还原一个人物的真正面貌,才能避免失之偏颇。从上课的具体表现来看,既定的重难点得以落实,学生的疑惑也解决了,而且不时有超越常规认识的观点涌现。

三、借鉴教学经验,以“前车之鉴”为重难点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语文;全新体验

随着教学手段的逐步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模式也逐步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多媒体以其丰富形象和多样化的特点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下面就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几点感受,也希望给广大语文从教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文章读起来异常的枯燥乏味,很难让学生爱上它们,将多媒体资源有效的融合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教学中,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到《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是以说明文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大量的说明和直白的介绍容易造成学生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反感,由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在课堂开始,教师便能够通过多媒体,针对建筑的每一种特征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示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轻松的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此外,古文的学习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古文素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古文虽然语言简练,但蕴含了丰富的意境,诸如《阿房宫赋》、《兰亭集序》、《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之于国也》等文章,要想让学生对这些古文的意境和精神进行一个细致的把握,仅凭简单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细细品味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词语,从中获得深层的理解和感受,但是学生的理解也并不是通过几首音乐的播放和图片的展示便能够获得的,它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和动画等优势,帮助学生营造文章所表达的意境。如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及其表述的历史故事;再如廉颇和蔺相如之间脍炙人口的故事等等,教师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料,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古文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意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赏心悦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回味无穷的。

二、多角度展示,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传统语文教学倾向于“线性”流水式教学,即按照既定的顺序将教材中的内容逐一表述出来,这种表述的缺点是无法明确的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也无法让学生快速的理解和接纳这些重难点,针对这一教学缺陷,我认为将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规避,通过多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让重难点明确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也让学生更容易对其加以理解和接受。比如在学习《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由于文章中涉及到诸多的比喻描写,很多时候,学生依靠单纯的想象联想也无法更好的理解,同时大量的比喻描写也很难突出这篇课文的重点,如“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的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学生在最初的朗读中会感觉无从下手,也无法真实的想象出文中描写的场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一描写搬上多媒体,将这句话所描写的情境通过动画和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的面前,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看到了大山怀抱中的小屋,将大山比作成绽放的花蕊在学生面前也逐渐变得清晰,此时多媒体唯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完全给了学生一次全新的体验,这部分的教学难点也获得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在语文课堂复习的环节,多媒体突出教学重难点的效果会更加的明显,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复习的重难点,在多媒体的每一次播放中,学生都可以快速而又清晰的看到复习的重难点,从而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三、容量扩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对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由于语文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语文表达的内涵很难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所以,多方面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和积淀语文素养,逐渐成为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板书教学和材料阅读都存在着很大的缺憾,现阶段,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利用多媒体优势,更好的扩充语文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下,教师往往会淡化背景介绍这一环节,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会用很短的时间来介绍廉颇和蔺相如,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直接导致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模糊认识甚至不了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着重给学生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的为学生扩充有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打开语文的视野,让他们对历史、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最后以疑问和启迪的形式勾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的接触有关的历史和语文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对语文了解更多。由此可见,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和拓展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还展现在其他诸多的方面。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优势,利用多媒体挖掘语文教学的亮点,为高中语文教学在未来健康快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问题、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前言:就课程性质而言,每一门课程都有其不同的课程性质,在教学中也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相应的也就有各自的重难点教学,因此,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学习生字、培养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突出重难点,加强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学习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话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

1小学语文教学点的重要地位。

1.1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

我们从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来看,小学语文、中学语文以及大学语文这三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是相辅相成的,后一阶段的学习需要前一阶段学习的积累,前一阶段的学习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如果地基不稳,房子建的再高最终也会倒塌,小学语文教育于整个语文教育来说就像是地基,只有地基夯实了,才能建造更高的房子,才能在语文发展中有更好的建树。

1.2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是语文教育的基础之外,同时他也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无论是数学还是英语,抑或是思想政治或者历史,他们的学习都要求有一定的语文基础。那数学来说,首先,我们要先会识字,然后才能读懂题干,才能继续做题,而读懂题干就要求会认识字,认识了字以后,在解数学题的时候还要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而这些,全有赖于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说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

1.3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语文是一门充满着艺术之美的学科,小学生社会阅历尚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努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美好的生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2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探讨。

2.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问题。

学习生字词,学习基本的声母韵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绝对是课程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是构成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同时,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学习这些基本的生字词和声母韵母又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相对于课文或者其他知识来说,这些知识不是十分的灵活,显得十分的枯燥,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十分头疼,为了使学生们记住这些生字词和声母韵母,老师们往往不厌其烦的让学生们一边又一遍的抄写,一遍又一遍的背写。

2.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应该教授给学生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能够领会别人说话的含义或者文章表达的意思,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培养小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笔者认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学生们对文章或者语言的的理解,因此他更需要的是教师正确的引导,但是面对一群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们,他们的天马行空往往又使得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十分困难。

2.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问题。

写作,是继学习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之后的又一十分重要的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说,写作,更注重的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和一种想象力的激发,作为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而言,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不缺乏,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这种潜能,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3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性改革,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性能力。

3.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们掌握知识难点,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就学习生字词而言,他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教学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让枯燥的生字词灵活起来,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些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2激发学生自主性,增强阅读审美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的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会自主的思考,自己去探索语文的艺术美,领悟语言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3.3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想象创造力。

写作,需要的是一种灵感,而灵感,既来自于生活,又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力,拥有了丰富了想象力,才能使写作有所创新,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让他们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局限他们的思想,而只做适当的引导。例如在一段故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自己去改变故事的结局,总之,在写作课上应该给与他们充分的自由,不局限他们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多,外语学习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母语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必不可少的,他是我们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是我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为学习母语的一个重要平台,语文教学更应该作出积极的改革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更强,因此更应该在这个时间内向学生灌输更为重要的知识,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思想碰撞装出火花。

参考文献:

[1]谢幼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07.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衔接

何谓“衔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所释,它是指“两事物(或事物的两部分)前后相接”,也可以说是“关联”、“接轨”,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结合”。所谓“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是指在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性出发,及时灵活地调节语文教学各要素、各教学环节的组合以及作用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使学生在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中语文素养能得以和谐连续的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总觉得高中语文知识面宽,综合性强,容量大,难度大,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跨度。一些初中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准衔接点,加强初高中

语文教学的联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做好心理层次的衔接

许多学校对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常常要进行摸底测试,大部分同学 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同学们普遍觉得试题难度过大、现代文阅读材料篇幅长、考试时间不够用等,尤其是古代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考题,在初中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而出题老师则觉得题量、试题难度只是高一语文测试的标准,已经很简单了,学生竟是这样的程度,于是老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失望,学生也觉得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相脱节,对自己能否学好高中语文信心不足。

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于学生来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要求,学生自然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理解和关怀,高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易后难,先慢后快,循序渐进,要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教过高三的教师更要降低教学起点,设计好教学的梯度,不能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能一进入高一就用高考的标准要求学生,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二、以熟带生,温故知新,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

虽然语文不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而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它也有自身特有的知识,例如:语言知识(言语知识)、语体知识、语用知识、阅读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化知识等等,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就难以建筑起语文素养的大厦。这些语文知识学生在初中是接触过的,但比较分散浅显。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测试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作为学习高中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以旧引新,以熟带生,促进知识的巩固化,明晰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语文知识系统。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温故”。“温故”能缩短初高中过渡的不适应期。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能在新课堂中听到熟悉的内容,学生会觉得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是有联系的,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便会大大增强。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导入,通过诵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诗词豪迈的风格,并在理解鉴赏词的时候,把两首《沁园春》进行比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学到“必修一”的写人写事时,可以联系《背影》、《老王》、《散步》、《羚羊木雕》等初中教材中一些优秀的写人写事的课文,回忆写人写事文章的特点和要求,把高初中有关写人写事的写作知识整合起来进行训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步地提高。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举一些初中学过的例句,如讲到文言句式时,可以举“微斯人,吾谁与归”、“甚矣,汝之不惠”、“莲,花之君子者也”、“一鼓作气,再而三,三而竭”等学生熟悉的句子来讲解,学生重译这些句子,容易找出规律,自然会对各类句式的特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以熟带生”“温故知新”的方法,梳理比较,沟通联系,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有助于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加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步伐。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好能力层次的衔接

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语文课标和教材,明确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初中语文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识记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而高中语文是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应用、审美和探究的能力。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它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了,老师要熟知初高中在语文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利用教材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在初中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高中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学上盲目的重复或断层。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理解与读懂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标明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在上课前直接告诉学生,但是学生在没有学习课文的情况下,无法理解重点与难点体现在什么地方,没有直观的感受与体会。同时初中语文中有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学生不愿意学习。此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动态效果,引导学生明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又快又准地把握教材内容,消化、理解与吸收教材中抽象难懂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去行万里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感觉无法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交融。此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望岳》的时候,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泰山,无法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景观。因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泰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以及泰山的景观照片供学生参考,以便让他们更好地想象,最后再回到文本中,让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感受泰山的雄伟壮阔与作者的胸怀。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对文本内容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3.提高学习效率

即使文字描述得再生动形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完整的。一是因为文字是现实社会的抽象符号,在反映实际生活的时候,会受到限制。二是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生活经验与涉世经历不足,难以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言。因此,教师单纯地要求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是不现实的,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展示闻一多在演讲时的坚定不移,闻一多被暗杀的情形以及他死后家人的悲伤、绝望、无助,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1.信息技术的引入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是盲目引入,而是要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入,要在符合学生学习需要以及语文课堂需要的前提下,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用“响晴”“响亮”两个词来形容冬天,学生大多不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济南的冬天动态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会产生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并体会到汉语文化的魅力。

2.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有重要的作用,但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靠它。教师还是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与特点,将自己的教学特点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而且还能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情况,科学合理地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8篇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花费很多时间教授学生文言文知识。高中文言文相比于小学、初中,篇幅加大,难度提高,内容涉及更加广泛和精细。另外,文言文部分的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单调,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解决途径,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一、建立起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联系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都秉承一个宗旨,那就是学生一定要能够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教学步骤是:先解决文言文中的生词、一些通假字、一些虚实词的翻译等,再挑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着重讲解,然后再进行通篇翻译。稍微有些创新的教师和对学生有较高要求的教师一般会让学生试着去翻译全文。但是,这样的教学步骤很明显是生硬的,切断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似乎把文言文当成了另一种语言来学习,类似于英语翻译成汉语的学习方法。文言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另一种陌生的语言,而是现代汉语的“前身”,是逐渐演变而来的,在上个世纪的白话文运动中完成了向现代汉语的转变。所以,要学好文言文,教师需要建立起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连贯起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学习,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比如上个世纪的胡适、、鲁迅等作家的作品中就包含少量的文言文,如果学生能从白话文,到少量文言文,再到通篇文言文这样进行一个良好的过渡学习,相信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一定能够得以消除,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另外,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还要适当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能看到文言文就望而生畏。文言文并不是拦路虎,只有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起学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逐个攻破文言文学习难点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文言文的板块,并且由易到难地将这些板块进行分类排序,然后再逐个击破。比如说,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大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辅助工具,让学生借助图片、视频等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作者信息。如执教《滕王阁序》《鸿门宴》这些文言文,教师可以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滕王阁的图片,鸿门宴的发生背景等。这能在教学一开始就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个段落的大意和每个段落中的重点字词。比如说《蜀道难》这篇文言文有一些通假字,教师需要重点指出。如“所守或匪亲”,“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教师可以把这些比较重要的内容提炼出来,帮助学生重点突破,这样能够从细节入手降低文言文的阅读难度。

另外,在学过几篇文言文之后,教师应该将这些文言文中一些相通的知识提炼出来进行比较,如一词多义的字。举个例子,在学习完《蜀道难》之后,教师可以集中讲解辨析一词多义。如“难”,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几句话中有不同的意思,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再如“尚”这个字,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贤使能”,“廉颇尚能饭否”这些句子中又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教师先帮助学生解决字词,再帮助学生将几篇文言文结合起来,解决易混淆的一词多义,这样在文言文学习中就解决了学生很大一部分难点,有利于更通顺地理解文章。文言文知识确实很难,怎么能让难变得简单,这要看教师的教学方式,逐个攻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布置适量作业,开展合作学习

文言文教学需要辅助以适当的练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正是因为知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这部分教学时会格外注重训练,因此,会给学生布置较多相关题目的练习和训练。但是,物极必反。过多的练习不仅不会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布置作业“点到为止”。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高中生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竞争学习,有利于学生组内互相帮助,不同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高组内成员的文言文学习水平和班级整体的综合实力。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困生 产生原因 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00

现实中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学生的老师。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研究,那么,导致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就完全归结于教师,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学生的学习是很敏感的,尤其高中学生处于敏感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是会收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教师在分析导致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从多个方面出发。

一、现实中导致高中语文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新的教学指导思想的不断提出,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放弃学困生的思想得到了转化,教师不仅不再忽视学困生,反之,在学困生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力求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科学习困难,使学生能够高效、快乐的学习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中阶段学生一旦出现语文学习困难,那么,势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本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学困生转化经验,就目前导致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诸多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分析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学生不能顺利的获取知识,自然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剖析导致高中语文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教师分析导致学困生出现视角的局限性。

学生一旦成为语文学困生,想要仅仅依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摆脱困境,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如果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则学生摆脱困境的难以就大大降低。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导致不同高中学生出现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要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往往难以从多方面寻找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总是将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归结于某几点,结果难以治愈学生学习中的病症。

2.难以从生活中寻找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因素。

高中学生总是喜欢把自己看成成年人,而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因此,学校中的很多因素及生活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而目前一旦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困难,教就固定的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方面找原因,而没有对生活中的一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引起关注,使得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难以及时解决,学生的语文学习逐渐变得更加困难。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分析

当然,学生成为某一学科的学困生,自然与学生个人的原因密不可分,本人不仅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对学困生进行仔细的观察,而且还通过多种情况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发现以下两个因素在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方面较为明显。

1.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欠缺。

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可见课堂教学在学生知识增长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且重要的作用。而一旦学生难以有效掌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变得被动,那么,会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节表现出不良反应。而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把握课堂的能力不佳,难以及时、有效获取新的知识点,不能有效获取新的知识点,自然难以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应用,学生想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进步,自然举步维艰。

2.学习方法掌握不到位。

就现代教学而言,学生如果机械的掌握知识点,不仅给学生个人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也很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不断积累与获取,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积累与获取,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辅助学生知识点的获取。学生在语文学习方法与技巧方面存在的掌握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局。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学生上课能够积极听讲,下课也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可学生却依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被动,甚至存在大量的疑惑与困难,这就使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帮助高中语文学困生转优的良策分析

很多教师在实现学困生转化方面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学困生问题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十分头疼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教师只要深入分析,科学应对,也能够使学困生的语文学习发生很大的转变。

(一)多视角分析导致学困生出现的原因

想要使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问题得到彻底地解决,就需要从根源上交易治疗,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十分重要。教师一定要克服思维的局限性,能够善于从多个不同的方面与视角去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并耐心的对每一个学困生制定不同的转化方案,使学生彻底摆脱语文学习困难的困扰。

(二)从课堂之外寻找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尤其现代社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越来越多,网络游戏、家庭的不稳定因素等,都会使学生失去平和的学习心态,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本人为了从生活的角度查找原因,经常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一些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做好准备。

(三)提升学生有效把握语文课堂的能力

难以有效把握语文课堂,是导致学生语文学科学习困难的一个较为传统的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为了使学生在有效把握课堂的基础上走出困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要对学生产生一种助推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使课堂教学极为有趣,极具吸引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个人也要有意识的去听老师讲解的内容,努力的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四)对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引起重视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散文鉴赏教学 教学方法

散文语言较为精炼、辞藻华丽、手法精妙,在众多文学题材中出类拔萃,深受中职学生喜爱。但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散文叙述散,思想性强,鉴赏性强,文中重点、难点多,教学难度大,是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攻克的教学难关。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务必弄清散文鉴赏教学重点,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散文中蕴藏的语言魅力、美学意境淋漓精致地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一、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重难点分析

散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感,文章通篇流露出优美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喜欢散文,却对散文鉴赏和诠释无从下手。散文教学重点和难点集中在美的鉴赏上,综合来看,表现为以下方面:

1.思想情感美鉴赏。

散文思想性强,在文章诠释或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散文具备灵魂的必备要素。思想情感美是寓于散文骨架中的,是散文的核心思想和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与其他文学题材思想情感相比,散文中的情感更加真实,容易通过思想情感美达成共识,引起读者共鸣。

2.文学意境美鉴赏。

散文中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的情感美和情境美共同营造的,这类意境美自然画面感较强,容易激发学生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画面感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超脱现实具体空间,让学生意犹未尽。在散文《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使“月光”、“流水”共同交织营造独具特色朦胧般的意境美,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到妙趣横生的优美意境。

3.语言魅力美鉴赏。

语言文字是文章最显性、直观的东西,文字的淬炼与组合是形成散文美感的核心要素。可以说,再美的散文作品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优美,散文蕴含的哲理更深,意味更浓。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中,精炼的散文文字及其表现出的文采是学生鉴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通常散文中的这些情感较为隐性,具有一定的鉴赏难度,是散文的精髓,也是鉴赏重点、难点所在。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中的美,采取生动、有趣、形象的鉴赏教学方式,读懂散文,理解散文,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作为散文鉴赏教学的第一要务。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开端,中职散文鉴赏教学同样如此。具体来讲,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充分运用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思维。

以散文《荷塘月色》为例,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拨,即语文基础较好与较差两类: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播放《月光曲》,通过优美的乐曲激发学生对月光、夜色的联想,让学生如实表达感受,这类导入式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抽象联想能力要求较高,适用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先谈谈对池塘、夜色、月光、庭院的了解,再通过展示真实的图片,将这些要素引入散文中,强化散文学习和鉴赏效果。

2.通过示范朗读促进学生自悟鉴赏能力的提高。

散文鉴赏教学应充分发挥示范性朗读作用,老师多朗读,并且对散文中重点、难点内容提出见解,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想,特别是对一些精华之处,更要逐字逐句反复诵读、理解,激发学生情感,与散文中蕴含的情感形成共鸣,培养中职学生散文学习和鉴赏能力。

3.着重鉴赏散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不断思考和探讨作者的用意。

朗读散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感性认识使学生穿透散文壁障,渗透到文章中。要深入鉴赏散文,体会文章思想和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必须通过思想和探讨才能实现。

散文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篇散文中,笔者通过精妙的构思和语文文字表达出差异化的思想情感。在鉴赏教学中,要使学生准确把握每篇散文的内涵思想,就必须引导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切身体验、思考、探讨,充分表达见解,强化散文鉴赏能力,实现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应该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重点和难点多读、多悟,勤于思考,养成善于交流、探讨的良好习惯,从而强化中职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适时性;分析

1.导言

伴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对于多媒体来说,主要利用计算机把文本和图像等进行有效融合的一项技术,从而根据人的联想方式,能够非线性的去管理以及组织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清楚的知道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对多媒体技术有效利用,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创设情境,激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对自身的情感进行激发,并且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到语文情境之中。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利用,将图片以及动画等方式集成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比较生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于多媒体技术来说,通过对情景进行创设,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陶冶,在最大程度上提供出可能性以及最佳的一个视听效果。特别是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以对小学生的爱国精神等进行激发,并且也能够带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3.图文并茂,激发美感

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的使用,并且将图片以及视频文字等范式展现到小学教学中,亩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提高,使学生可以在心情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获取相应的知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的使用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十分良好的。

4.扩大信息容量,拓展视野

针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其时间是存在着局限性的,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有时很难实现拓展相关的教学内容,然而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对多媒体手段进行利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展现,从而能够将一些较为丰富的课外信息和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做到相互补充,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这样也能够更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5.动静结合,体会蕴美

通常情况下,文章的作者主要是借助于生物的感受去对生物的本质以及真谛进行接受,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审美性。因此,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所需要的艺术境界,从而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文章的情景,不断的去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对于多媒体技术而言,主要是具有着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等方面的优势,这样多媒体不仅仅能够展示出更多的色彩美,同时也能够表达出更多的音乐美。

6.适当运用,攻破重难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有限,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结合语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要求,主要是将教材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开展的。所以,小学语文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重难点,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多媒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静变动,将快变慢,让学生获得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感知。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把一些抽象转化为具体化,通过对学生感官方面的刺激,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对学习中出现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对《难忘的泼水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较多的汉语学生认为把水泼到别人身上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对傣族的泼水节习俗不是很了解。为了能够突破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多媒体进行利用,将傣族泼水节这一盛大场面进行播放,将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讲解给学生,这样做能够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得到加深。又如:在对《蝙蝠与雷达》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蝙蝠与雷达怎样在飞行中能够对障碍物以及方向进行辨别,如果只用语言进行表达显得单一,学生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就能将这一现象进行充分的显现,同时也能对这一重难点进行攻破,加深学生对这一状况的理解。

针对于多媒体的存在而言,在教育事业之中,主要是服务于教育活动的,所以在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多媒体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直观而且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一些不好理解的语文知识便会转变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趣点,从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逐渐的引导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思考。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教学难点将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出现,增加,然而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充分的利用,能够使学生给予难点更多的关注,同时也更加形象化的对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展示。

7.结论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钦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使用的几点看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64

[2]钟先娣.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冷思考[J].学周刊,2012.30:197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倾向性;思考

高中英语新课改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也呈现出了一些特点,正确分析高一新生英语学习的倾向性问题及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将有助于英语教师更好地找准教学切入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也能更快地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中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影响高一英语教学工作开展的倾向性问题

1.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认识不足,英语教学工作难以展开

一方面是对高中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大的方面讲,高中英语是一个人英语学习的最重要阶段,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听、说、读、写能力大部分是在这个阶段培养起来的,这个阶段把英语学好了,就能用英语做一些简单的交流,阅读一些英文报纸、书刊等。从现实一些的方面讲,高考英语分数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就必须把英语学好。初中升高中的学校选择不像高中考大学,基本上就分为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只要没达到重点高中分数线,那么多10分、20分一样上的是普通高中,但高考1分之差就可能与自己期望的大学失之交臂。分析往年毕业生的英语成绩,可以看出,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高考英语分数基本上都在110分以上。另一方面是对高中英语学习的难易程度认识不足。比如,部分学生过高估计高中英语学习的难度,产生畏难情绪。英语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容量增大,难度增强,高一新生拿到英语教材后,学生会发现文章变长了,不懂的生词变多了,语法变难了,课堂还有时听不懂了。这种不适应性,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害怕情绪,觉得高中英语很难。

2.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习惯有偏差,英语教学方法转变过渡慢

在新课改形势下,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改变原来注重讲解语言知识、分析句法及培养解题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上来。而学生这种简单的学习方法显然不符合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在高考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注重语言文化背景、注重应用环境的今天,高中英语学习不改变学习方法,不主动适应高中教学法,就很难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当然,这种学习方法习惯的偏差,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有一定的过渡,需要引导学生实现转变。

二、高一英语教学应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

1.加强引导,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一是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高一年级,如果能把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把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英语兴趣的培养关键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在教案上下功夫,精心的教学准备,精美的教学课件,形象生动的动画效果,能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教法上下功夫,生动的教学方法,丰富的肢体语言,再来点英语小幽默,能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你的课堂教学、爱上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目标和要求,特别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查缺补漏,多对学生进行鼓励,特别在课堂上要善于用一些表扬的英语词汇,让学生重拾信心。二是要注重心理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身为教师要懂得心理学,作为高一英语教师,更要注重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2.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习惯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习惯对学好英语和提高英语成绩有很好的作用。一是预习的习惯。高中英语课堂容量较大,如果学生能利用一些时间提前做好预习,比如,先记记生词或者通读一下文章,找出自己的疑点,带着问题去听课,就能更好地掌握书本上的重点。二是查字典的习惯。一般情况下,对高一新生我都会要求每个人买一本英语字典放在桌子上,在遇到生词或者一词多义时能够随时查阅,并做好笔记,不断增加自身的词汇量。三是建立错题本的习惯。2013年福建省文科高考状元英语考了143分,在谈到英语时说:“错题本特别有用!”高中三年下来,她至少记了四五本错题本。当然还有一些习惯,比如,要注重课外阅读、注重听力训练、坚持写英语日记等,但这些习惯需要循序渐进,对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强引导。

参考文献:

[1]李庭芬.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孟建立.高一学生如何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华章,2010(02).

[3]袁晓燕.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中学生英语,2012(06).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难点;策略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新课改的力度较大,因此在导入新课之后给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展现教学内容、提取教学重难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抛弃原先的那种收效甚微、漫无目的的教学状况。因此如何在新课改的挑战中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具体的情况的探索如下:

一、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重难点

依据教材来确定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教学的内容来确定教学重难点,以语文阅读为例:注重内容就是指要注重τ镂脑亩恋睦斫夂土煳颍也就是说要读懂所学课文的内容并且理解其中心思想。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理解内容,这也是课改新大纲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强调以理解阅读内容为核心。因为只有做到正确的领悟了阅读内容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甚至提升自己的语文功底。只有像学习语文阅读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教学才能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课程标准来说就是要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目标设置吃透新课标,据此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语文教学系列的知识框架和和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且把新的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一起整合起来,才能更加科学明确地提取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结合教学实践确定重难点

总结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感觉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说,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感性认识、缺乏开展抽象思维活动的动力,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软件模块时,缺乏基础的操作知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基本操作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且由于新知识认知的不清晰形成了学习的障碍,并且传统的旧知识在其中也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所以在新课改的标准设置下 要求教师要进行实际分析,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根据学情来确定重难点。因此要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

三、确定重难点要体现时效性

新的课改标准中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不便的,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课程的进展来灵活的确定我们语文教育的重难点。我们要知道教材是死的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是灵活多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完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要把教材的固定性和学生的能动性做到有效的整合,因为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面对的对像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进行教学学情分析以及挖掘教学重难点时就要求教师要有学生的心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这是时效性的要求也是对现代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挑战。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以及提取重难点的时候,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重难点问题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途径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关键也是最难落实的一部分,传统教学模式刻板,学生的阅读能力长久得不到锻炼。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引起重视。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下面笔者将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对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1.教师“教”

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的调查,我们发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尽管教师用尽浑身解数创新课堂形式,试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学生依旧对阅读课堂存在抵触情绪。这就暴露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即教学载体单一化。能够被精挑细选搬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必是精华,学生本不该提不起兴趣。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但教师并不陌生,甚至讲过百遍,因此,在丰富的教学经历中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彻底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中获得了丰富的教学心得,认为能够抓住教学重点和精华,因此,教师很容易忽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忽略学生的差异性,从而造成阅读教学的形式化。除此之外,教师把课堂重点放在自己教案中标记的教学重难点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很难挖掘出文章更多的内涵。

2.学生“学”

独立性意识强是高中生的主要特点,对异性好感上升,自我意识强,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大多数高中生忽略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语文教学是“多余的”“无用的”,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听教师的讲解,导致阅读能力得不到锻炼与升华。有些学生虽跟随教师的讲解去理解课文,但很难跳出固有的思想去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这种机械式的学习也难有收获。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1.“打破”

教师要从原有的教学经验中去粗取精,更新教学思想,与时俱进。这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如教案、课堂环节等,树立可持续的、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为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教、说、写结合的模式,在完成必要的讲解后,安排小组讨论或者思考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不解之处再尝试找出答案。学生彼此分享自己解决的问题并予以点评,或者提出实在无法解答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课文讲解结束后留给学生10~15分的时间写一写与本堂课有关的题目,如讲解完《苏武牧羊》后,教师让学生以“假如你是苏武,请你写出你牧羊北海边时的心情”为主题写一写,然后找学生读一下自己写的内容并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深入剖析教材,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击破“忽略点”。所谓忽略点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因缺少深入探究和思考导致难以或无法理解的情况。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突破“忽略点”。在扫清“忽略点”时,教师首先应判断该“点”是否存在探究的必要,如果是偏离课题且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可以简单提点,不用做过多讨论。

2.“引导”

高中生的心智已经成熟,自主性较强,理解力和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优势,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提出能够被高中生认可的、可行的课堂形式。基于此,教师也可以主动出击,听取学生的建议,了解他们想要体验的课堂,从中得到灵感,丰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这样不仅可以高效完成任务,还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自主”

高中生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其叛逆的出发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调动理解力,自主理解课文。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学生自行朗读,感受万里冰封、千里雪飘的美,感悟豪迈的心情。自主性课堂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新鲜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努力,找到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形式,根据时代的变革加入新元素使语文阅读课堂保持效率,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表达能力,形成语文学科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谭.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及建议[J].科学教育,2016(8):353.

高中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机械原理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1.1 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 education”,其含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国外施行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出于社会稳定及政治谋略的需要。而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与世界接轨的速度及领域也迅速扩大和深入,使得双语人才日益紧俏,因此有必要逐渐推行双语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全国各大高校分别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双语教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尝试较多,本科教育阶段有所涉猎,但并未大范围普及,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及学科领域。特别是对于刚刚独立的民办高校来说,更加势在必行,有研究和实施的必要。

1.2 双语教学实施中的困难

机械原理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设计线上的第一门主干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中文单语教学模式,教学单调而且不易与世界接轨,导致本校学生与国外学生交流的障碍,及外文文献的阅读障碍等问题。因此将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专业重点推广的双语教学试点尤为必要。

通常该课程均在本科教育的第4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要完成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程的方法转变,加之双语教学又是新鲜事物,学生要在母语非英文的环境下接受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一定困难,再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给双语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导致学生过多关注英文本身,而忽略了专业课内容的学习,英文基础差的同学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直至放弃。所以对于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深入探讨,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单语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2 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研究

2.1 双语教学模式选择

据相关资料统计,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1)沉浸型教学模式:即课堂上全部使用外文教育;此教学模式对学生外文水平要求很高,比较适合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2)过渡型教学模式:即开课前对学生进行外语加强训练,双语课开课初以母语为主,英语为辅,中英文配套教材,待学生逐渐适应双语环境后,再以英文为主,母语为辅;(3)综合型教学模式:即课堂中根据专业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交叉采用上述2种方法。如难度小,采用沉浸型教学方式,如难度大,则用过渡型。

目前,普通院校学生仍然是“开口难”,在“听”、“说”方面难以交流。如直接采用沉浸型教学模式,学生难以听懂,恶性循环,造成思维障碍将影响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兴趣,给教学带来困难。因此本文经过大量调查问卷,并根据三本院校学生特点,认为综合型双语教学模式比较合理。因普通院校学生英文水平整体不高且参差不齐,建议采用双班制(双语班和普通班),将英语通过CET-6或CET-4成绩靠前同学编入双语班,小班教学,规模30~50人,以免影响互动效果。

2.2 教材选用

双语教材的合理选用对该课程的双语教育实践尤为重要。如直接采用原版教材,对英文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之机械原理课程本身的难度较大,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最后英语较差的同学首先被双语教育淘汰。而部分高校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配以合适的中文教材,两者相辅相成,针对不同英文水平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组合,真正做到因材选材。而少数有前瞻性的学校,已经着手开始自编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双语教材并出版。

因此在教材选用上,可根据本校学生现状,灵活选用。对英文基础较好者,可以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对授课难度及内容做适当调整。对英文一般者可配以合适的中文教材,辅助学习以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对于英文特差者,除采用中英文教材之外,还可自编“专业词汇库”或讲义,以保证教学的连续及有序,提高教学效果。

2.3 教学方法、手段选择及教学内容优化

双语教学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意外语授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因此针对普通高校,本文建议:对于外语基础较差课堂宜采用:中文授课,自编英文讲义,英文版PPT的方式;英语基础好课堂宜采用中英文双语混合授课,中英文配套教材或自编英文讲义,英文PPT的方式。另外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多采用多媒体技术、精品课程平台互动、制作专业词汇库等方法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双语环境,让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专业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更好地驾驭英语和机械原理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调整,现各大高校均在不同程度地调整培养方案,压缩学时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为解决这种矛盾,可采用下列方法:(1)减少习题课课时,将更多的习题讲解及课堂答疑课安排在课后或网络平台上进行;(2)删减超纲内容的讲解,重点夯实基础,注重提高能力。

据相关资料统计,施行双语教育的课堂活跃度明显比普通单语中文教学的课堂高,学生积极主动、互动强烈,其期末平均成绩也比普通班要好,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运用就尤为重要,功不可没。

2.4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对该课程教学起到关键作用,其自身专业素养及英文水平直接影响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在广泛吸收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努力专研学科知识,提高英语水平,博采众长,因材施教,做到随机应变,而不是做教材的翻译。要让学生在双语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等与国际接轨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获得英文听、说、读、写方面的全方位锻炼以及全面发展。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如下建议:(1)多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增加与校外专家、同行交流的机会;(2)多举办双语讲课比赛,锻炼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以赛促教;(3)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的双语教材或在机械领域学术会议上发表英文论文,以提高自身素养;(4)多举办专业教师英语培训班,以提高教师的英文技能。

3 结束语

双语教学尝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虽学位偏高,专业知识丰富,但不代表英语功底及表达能力也强。教师必须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

因此双语教育在国内本科阶段的普及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我们高校教师加大研究力度、积极立项,并最终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提高我国机械原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