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儿童感恩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儿童感恩教育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1篇

(一)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的环境与条件,老师教会了他们许多文化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对母校与老师应心存感恩。然而,仍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认为学校条件差,比城市的学校相差甚远,对学校常表达一些不满情绪。表现在对学校的公物不爱护,对学校的公共环境随意破坏,抱怨学校的校规校纪太多;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逃学、偷盗、沉溺于电子游戏机房和网吧的留守儿童也不少;不尊敬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给老师起外号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当问及“你喜欢你所在的学校吗”,仅有58%的留守儿童表示喜欢,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14%的留守儿童表示无所谓。当问及“你觉得老师辛苦吗”,仅有46%的留守儿童表示辛苦,有38%的留守儿童表示教书是老师的工作,谈不上辛苦不辛苦,16%的留守儿童表示不辛苦。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学校的教育之恩缺乏真正的感恩情怀,对老师的感恩意识不浓。

(二)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马克思曾经指出:恩情是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愫,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2]。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常重视,2007年,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专门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村留守儿童也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回报社会、贡献国家。但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产生抱怨甚至不满,有时甚至觉得来自社会的关爱是社会对造成他们留守状况的一种理所应当的补偿行为。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相似信息。如当问及“你会经常想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教育自己应做个知恩图报的人吗”,仅有5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有29%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14%的留守儿童表示从来没有。当问及“你成才以后愿意自觉奉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吗”,仅有55%的留守儿童表示会,并乐于奉献,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视情况而定,17%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成才是自己的努力,与社会无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足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容乐观的成因错综复杂,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道德教育乏力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滞后的因素。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容乐观的现状与当前社会环境不佳是密不可分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价值观念改变、社会道德秩序的缺失有关。首先,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留守儿童有极大影响,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缺乏正确的引导。身边直接影响他们的大人们谈论的是物质,金钱;父母让他们留守的社会原因也是因为要挣钱,所以他们许多人认为钱是第一位的,钱能改变命运。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化让留守儿童觉得有钱就能盖楼房,买小车。有的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在村里备受人羡慕,心里存在一种优越感。他们在村中居住于高楼,高高的院墙与坚固的铁门把自己与村里的其他尚处于贫困的邻居隔离开来,加剧了村民间的心理隔阂。其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所赚的薪水也不高。使得“知识难以改变命运、教育难以成就未来”的社会现实越发凸显,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等思想重新抬头,这对农村影响尤为深远。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那套认真读书、知恩图报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失去市场。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对道德教育并不重视,它们的中心工作在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有限的道德教育也严重乏力。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学校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教育评价体制”唯分数论”仍未改观,中小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的教育理念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的指标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是考试排名,教师评价学生的指标是分数,都是以考试、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排名,学生追求高分,于是,中小学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其次,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滞后。当前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仍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硬性规定、要求和限制繁多,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目标激励却不足。中小学虽然开设诸如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却没有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成为为考试拿高分的机械的背诵、反复的练习的主战场,而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则成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课表上的点缀,考试前几周基本都被“主课“占用。再次,感恩教育实效性差。目前中小学没有开设感恩教育专门课程,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感恩文化知识。其实,感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情感培养,北大博导毕诚早在2007年就建议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开设为一门课程[4]。感恩言行是一种道德行为,需要知行统一。而农村留守儿童连感恩之“知”也缺乏,又何来感恩之“行”呢?而且,目前中小学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基本流于形式,当得知上级领导要来检查或是重要节日的时候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诸如临时让一些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扫地、擦窗户,等感恩教育活动接近尾声时又回到原来狠抓学生学习成绩的老路上来,一年中实施的感恩教育很少。而且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与协作,感恩教育收效甚微。

(三)家庭教育理念的陈旧中国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国父母普遍的育儿理念。父母为了子女能够过得好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在孩子面前根本不谈回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觉得让孩子生活贫困是自己对不住孩子,自己常年在外地不能照顾子女,心里更加对孩子怀有深深的内疚,所以他们想到的就是用物质对孩子给予补偿。比如给孩子买手机,或是给孩子大笔的零花钱,无形之中让孩子错误地以为父母在外能挣大笔的钱或是挣钱很容易,这样容易助长孩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陋习。在“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认为父母或是长辈替他们照看孩子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所以即使回家也不给父母或是长辈抚养孩子的费用,而是将打工收入用来忙着帮孩子盖楼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往家打电话,对父母或是长辈的身体不闻不问,总是强调自己在外务工很忙,抽不出时间,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十分不利。再者由于监护人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或是力不从心,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爱的感受和认知能力特别差。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感恩的大环境,这个环境是人与人相互施恩与感恩的关系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减少不道德、不感恩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感恩社会氛围。首先,在农村广泛开展感恩先进人物与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减少农村社会的不良行为和失德行为,尽量减少农村因家庭琐事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和家庭矛盾,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和谐农村环境。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对春节返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引导和教育,规范他们的不文明恶习如赌博等,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做榜样,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在农村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常规性教育活动,并密切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感恩教育活动,使得家长与孩子同时行动,这必将促进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再次,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感恩言行的正能量功效。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者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例如:央视公益广告《家》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还有通过村镇广播对本年度涌现的感恩典型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促进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形成人人感恩、施恩、报恩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5],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肩负起感恩教育的任务。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要在思想品德的养成上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教育应该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在语文、历史、地理、班会等教学活动中,也应结合具体知识点,广泛渗透感恩教育。其次,在课外集体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从感恩认知引导内化为根深蒂固的感恩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并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养成感恩的意识,并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细微、具体的感恩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再次,学校还应适当开设感恩课程,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感恩演讲赛、感恩书信评选、感恩图片展览、感恩社会实践周或日等,感恩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果,从本质上促进留守儿童内在感恩品质的形成。学校感恩教育贯穿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最后,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这部分学生多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情感沟通渠道,加强与其家庭成员的联系,引导与督促留守儿童践行感恩言行。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感恩教育;感恩之心

21世纪,国家、社会日益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推崇人才的知行、品德合一,这其中感恩教育作为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了基础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感恩教育即学会感恩,实现推己及人,进而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既是对学生个人道德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要求,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物质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许多儿童习惯于索取,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意识淡薄,对于父母亲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感恩教育的缺失、错位、误读。如何利用感恩教育激发儿童的良善之本性,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名为感恩,实际上它包含着多个层次,是一种受教育者认识恩情,内化为自我感恩意识,转化为回报恩情的行为并养成奉献精神的一系列人性升华过程。在认知、情感、实践层面上,感恩教育均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在感恩教育的发展特点方面,感恩教育传播性强,在受教育群体中极易相互感染,但与此同时易流于表面,转化升华为自主行为存在一定的教育难度。

二、目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实情境中,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思想,儿童基本的感恩意识比较完备,但感恩活动形式化明显、家校脱离等原因使得感恩教育举步维艰。部分儿童漠视他人付出,以自我为中心;部分教师错误解读感恩教育,以给父母洗脚、制作感恩卡片为基础感恩教育的全部;部分家长溺爱儿童、忽视儿童的情感交流。这些均是当前感恩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网络媒体资源丰富,跨文化融合严峻地考验着我们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儿童接受的信息繁杂,感恩易被忽视、误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不良因素易歪曲儿童脆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中,基础教育重视知识的理解,忽视人文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育儿经验匮乏,缺少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同时部分家长难以以身作则,这些因素对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律观念淡薄的儿童感恩意识的塑造、感恩行为的选择产生极大的冲击。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家庭—唤起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不存在一蹴而就,其重点就在于日常生活的感恩意识的渗透。家庭教育中,部分父母的溺爱行为催生了儿童的自私品格。因此,感恩教育的前提即父母端正育儿态度,使儿童理解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在家庭生活中,感恩教育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告知儿童父母工作的不易,鼓励儿童帮父母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激发儿童的感恩行为。儿童的衣食住行等都存在感恩对象,父母润物细无声的感恩教育将会使孩子知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存在价值,都有感恩之意义,最大化激发儿童的感恩之心。

(二)学校—开展感恩活动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感恩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思想的宣扬,更需要一系列活动使得儿童的感恩行为得到落实、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父母与儿童接触的密切性,教师可以利用活动情境首先激发儿童的感恩父母之心,体会父母养育、培养他们的付出。在感恩教育内容方面,教师不能仅限制于制作感恩卡片、给父母洗脚等方式,还可以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儿童转换为父母身份,进行生活体验,从而使其认识到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同时,教师应抓住教育机会,指导儿童感谢周边同学的帮助,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另外教师还可以拓展自然、社会等感恩活动,如在自然方面通过活动树立儿童保护自然意识,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等。

(三)社会—营造感恩氛围儿童心理、生理的不健全

使得社会氛围对于儿童行为的选择存在深远影响。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观念,感恩教育需要社会给予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基础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更是如此。感恩教育需要回归儿童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成人彼此相互礼让、互相帮助,儿童长期观察、注意该社会现象,更有益于感恩行为的内化。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容易被具体的事务吸引,易于为他们所理解和模仿。社会需要树立典型感恩人物形象,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在雷锋、孔融等传统感恩形象的基础上增加现代人物,广泛宣传其行为,减弱儿童的时代感,距离感。感恩教育不仅限于家庭、学校,更是社会责任,儿童的生活环境氛围积极向上,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自然有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

(四)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融合

儿童的观念认识易被动摇,家校不一不利于儿童正确感恩之心的养成。家长与教师统一感恩教育认识,彼此支持感恩活动开展,加强沟通与交流,更能夯实感恩教育的教育效果。社会的氛围搭建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以身作则,三者形成合力将会使儿童时时怀有感激之心,事事懂得相互协作,实现感恩教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齐冬莲.论感恩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许婕,杨波.论感恩教育的时代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感恩教育;策略

感恩教育指的是,通过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家庭教育使幼儿学会感恩,学会感激,友善与人相处,对自己拥有的情感和物质都能够产生正确的认识,学会珍惜懂得感恩。感恩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培养幼儿养成正确对待人和物的行为习惯,与人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幼儿时期严重影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确立,感恩教育成为幼儿园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培养幼儿理解爱、表达爱的能力,学会感恩,从而培育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本文以农村幼儿园感恩教育为例进行分析。

一、幼儿园感恩教育概述

感恩属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积淀下的优良传统,用于基本道德准则,成为评估一个人基本修养的基本原则。现如今,虽然现在计划生育放开了,积极鼓励生二胎,但是受到养孩子费用、教育成本、生活成本等的上升,一个孩子的家庭占多数,造成6个成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局面出现,养出很多的“小公主”、“小皇帝”,孩子要什么,家长给什么,孩子心安理得,不懂感恩,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严重时打滚撒泼,打骂家长。而在幼儿培养方面,家长比较重视幼儿兴趣爱好、知识等的培养,忽视培养幼儿的情感,特别是感恩心,导致幼儿情感脆弱,性格任性、敏感,这就说明感恩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幼儿阶段的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认知、行为习惯养成、品德培养的关键时期。幼儿感恩教育是以建立完善人格为目标的人性化教育手段,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学会换位思考,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充满感激、尊重他人、并友好相处。幼儿阶段感恩教育是具有持续性和影响性的教育,它可以通过初步培养儿童独立自理能力,初步养成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的习惯,学会珍惜别人劳动成果,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惜时惜物,学会正视父母的关爱,并感激长辈慈悲爱护,感恩四时交替,感念天地万物。

二、农村幼儿园感恩教育策略

(一)积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幼儿园感恩教育教学手段是丰富多样的,可以通过各类教学活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感恩事例,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等形式丰富感恩教育内容。以挖掘感恩教材内容为例,如幼儿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师可以利用丰富有感情的语言,让幼儿深切的感受到兔妈妈对小兔子的爱,进而引申到幼儿自己身上,让其反思父母是否也如兔妈妈一样爱自己。游戏有利于幼儿社会化的进行,利用游戏能够给予幼儿体会社会关系,加深人与人间的理解,幼儿也能够接受。在幼儿感恩教育中,幼儿老师要注意设计游戏环节,创设游戏环境,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让幼儿切身感受角色的特点,例如:小班“过家家”、中班“医院护士”、大班“超市银行”,让幼儿体会不同角色人的交流方式与沟通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理念,同时能够体会他人的辛苦,感知生活的不容易,学会懂得感恩他人,同时理解家长的生活艰辛,学会感恩家长在日常生活的付出,感恩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将传统节日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要借这个机会将传统节日内涵与感恩教育相结合,让幼儿体会节日背后的意义,引导幼儿思考体会情感。每年都可以借这几个节日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像“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母亲节”,可要求邀请妈妈上台演讲十月怀胎的辛苦和哺育的艰辛,让儿童体会母亲的不易,感受深沉的母爱。在这个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教会他们表达感激。可以引导幼儿做妈妈的小助手,在生活中多帮助妈妈做家务,并送上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可以带领幼儿走向田间地头,看父母辛苦劳作,感受生活之不易,感受父母为子女生活付出的艰辛。学生可以在身边给父母送水或者是扇扇子。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植树活动,小组分工活动,一起把小树苗种植到土地里。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理解,万物生长不易,都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可以长大成材。不仅如此,还要向小朋友们讲树木的作用,可以绿化空气,防治雾霾等。要让幼儿感恩自然,学会像树一样奉献自己,学会像树一样发挥自己的价值,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深切的热爱之心,并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产生深深的感激之情。例如:九九重阳节时,我们幼儿园就组织本园幼儿爷爷奶奶参与重阳节的“给老年人洗脚”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感恩老人的氛围,并要求幼儿回家给家长多捶捶背、敲敲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培养幼儿感恩心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三、幼儿园与家庭合力协作,让感恩教育活动成为日常

感恩教育活动不是单单的课本知识传输,不是单纯的节日活动教育,是一种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细节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要日常化、时时化、制度化。为了养成幼儿的感恩自觉行为,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贯穿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1)每日一次的清晨感恩活动,感恩别人都对自己的帮助等,并对乐于助人的小朋友提出赞扬。2)一月一次的感恩素材影视作品欣赏。3)午睡前为孩子们讲述感恩小故事,引导幼儿学习主人公的行为。4)在每天离园前,做《感恩的心》手语操,深化感恩意识。5)每周一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讨论大家的行为举止改变,大家讲述自己行为举止改变的原因。感恩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单一活动,还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不仅如此,在学生很多行为上,都可以体现出家庭感恩教育。如一位同学以前对同学不爱搭理,对教师也不甚理睬,但是现在却非常配合教师教学活动,非常有礼貌。通过学生发言,我们得知他的爷爷给他讲了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墓的故事,以及父亲带他学习《弟子规》的事情,他为以前不友善同学对老师没礼貌的行为很羞愧,决心改正。由此可见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幼儿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是单方面的,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进行。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注意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常态化、日常化,并与国家传统节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白兴娣.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27-28.

[2]刘淑英,马丽花.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J].林区教学,2017(07):106-107.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4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回想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与日俱增,因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德育多元化时期,我们应以德治校、以德服人,更应该注重于德育的生活性、审美性和创造性,产生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本人认为:“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心”,德育教育会有良好的效果。创造感恩情境激发关怀思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的阶段,自律能力非常弱。由于自己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的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国内一个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难以控制。而这些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使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上所述的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也不鲜见。这是因为他们对爱缺乏理解,爱心是在别人付出时的培养,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爱的回报越多。懂得爱的内涵就越深刻,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很多留守儿童没得到父母养育的爱就长大了,他们的父母丢下一岁多的孩子就去打工了。有的认为父母的爱方法不当,不仅不认同、感恩,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我们以这个切入点,教育学生体会家长的苦,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明白自己应当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使他们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

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理念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除了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是不关心的,而且这种情况随着留守儿童年龄增加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有道题是问:你有心事时,一般向谁倾诉?结果显示有80%的留守儿童选择的是教师,18%的选择同伴,仅有2%的儿童选择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会产生许多烦恼和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学校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爱心。开展一系列的人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和睦的环境里,逐渐产生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关心他人。这种情感由引导激发达到主动积极,让学生真正理解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逐步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协作的精神,学会宽容与忍耐。增强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果然灵验,班上涌现出了好人好事,让我觉得“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教育效果顿感欣慰。升华理念,教育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祖国。

“关心自己”是学生的基础,“关心他人”是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道理,关心集体、关心国家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是爱的内涵广博、延伸,树立更高的理念。紧接着在班里开展了“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系列活动,列举中国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夺金壮举,5?12大地震奉献爱的仁人志士,杨善洲护村、造村、爱村奉献国家的崇高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紧接着又在班里开展“关心集体、关心祖国”的演讲比赛,他们深知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很多中华儿女关心祖国、感恩祖国的丰硕成果。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心是新时代的教育主题,只有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才能成为一个抱负远大,胸怀天下的祖国建设者,祖国的明天才更美好。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5篇

(一)营造一个温馨的值得学生感恩的教育环境。在一些学校当中存在着一种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象,学生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的积极的调解,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的情感交流,难以养成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氛围。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一种积极的对华关系,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有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

(二)通过适当的课堂教育,进行“知恩”的道德教育。要学生知道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知识技能,这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识,在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基础性的道德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真正切实感受到感恩教育的氛围。

(三)正面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道德素质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在鼓励学生规划未来理想的同时,还要时常反思现在,在不断的自我肯定与否定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

(四)让学生从生活周围的小事中体会生活,懂得知恩图报,学会回报社会。感恩教育的开展要让学生知道知恩图报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更侧重与精神层面的回报。从点滴小事开始,通过语言和行动表达谢意,而并非一定要大恩大德的举动才算知恩图报。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心,对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养成途径。学校环境的人情味浓厚了,和谐校园的氛围必将进一步影响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以各种节日为契机,让学生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来,促进感恩教育实施的生活化。如:通过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得知在求学过程中要学会关心与体贴父母,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要懂得换位思考;通过教师节让学生懂得学校与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真情付出;通过儿童节、重阳节等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回报社会等等,以小爱导向大爱。

(二)开展“感谢”教育,让学生学会“感谢”。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理念——“感谢”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好的习惯,是为人处世中一剂良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等到事业成功之时可以给与的物质回报,平时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都可以是孝心的体现。感谢身边每一个充实自己生活的人和事,顺境中感受快乐,逆境中感受挫折给与每个人成长的机会。这些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让大家参与讨论,切实感受。

(三)在专业实践类教学和职业道德培养当中加入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真正体会“爱岗敬业”四个字的含义。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他们进入到社会之后,更是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但是在这之前学校往往通过理论教学来进行教育,这样就使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因此,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来引导他们,使他们明白感恩是一种责任,即使未来的工作岗位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喜爱的,但也必须怀着感恩之心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而这也是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种最直接的回报。

(四)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感恩的社会意义。社会实践对于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能够将学校教育潜移默化的带入到实践当中来。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领会感恩的实质内涵,从而发现自身价值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是否存在差距,找出差距并为之做出改变和进步。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最有利场所,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市民学校来进行。例如进行一系列的社区服务(关爱老人、留守儿童、社会调研、公益宣讲、环保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社会所需要,从而升华到对国家、对社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小结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一直以来,我校都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建设,因工作扎实有效、作风优良、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具体而言,感恩教育的发展实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主题活动,让感恩教育活动在特色中成长

(一)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内心感知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感悟、切身经历的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恩情的本质。我校本着“启发学生、携手教师”的融合性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以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感恩教育情况,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三•八”节系列活动、教师节活动、《开学第一课》、“寻找和发现身边的幸福”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作文、摄影、小报等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景,不断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灌输道德理念,让感恩情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流露。

(二)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感恩教育形式,可以让教师将感恩知识充分应用于班队会活动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定期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他人,逐渐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

(三)狠抓宣传主阵地

合理利用学校宣传栏开展感恩教育。第一,设置“感恩荣誉榜”栏目,展示获得荣誉的学生照片感染学生。第二,开设“感恩情感故事”栏目,将优秀学生作文重要心得体会以及教师、家长的鼓励寄语张贴出来。第三,张贴感恩手抄报、贺卡、手工、绘画作品等。第四,设置留言栏,让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学校广播是引导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利用学校广播播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播放关于“国恩、师恩、母恩、友恩”等恩情故事、恩情歌曲,营造“人人知恩、懂得感恩”的成长氛围。

二、立足校本培训,让教师感恩意识

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我校创新性的提出了感恩教育与各学科结合的教育举措,鼓励广大教师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我校课题研究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与思品、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力探讨易于小学生接受的感恩教育形式、感恩话主题和感恩教育模式,找出闪光点;并对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系统的优化建议;切实建立起将感恩融入学习、让学习带动感恩的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教师切身实践和有效评价,提高教师了的教育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体现了打造“趣味感恩课堂”、创建“有效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树立家庭教育观,让感恩教育回归家庭

孩子与父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孩子天生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依赖和感恩情怀。父母要利用好孩子的这一成长天性,在生活中指导孩子进行感恩行动。例如,父母协助学校开展“帮妈妈扎辫子”、“为父母洗次脚”、“帮爸爸刮胡子”等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反思、学会思考、加强自律,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阳光心态,培养孩子的“施恩图报”意识,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并能衷心感激父母的努力与付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感恩行动也要及时说“谢谢”“辛苦了”等礼貌话语,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形象。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孩子,自然也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自认也具有较强的感恩意识。

四、营造良好氛围,让感恩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绽放

社会公益是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会促进社会形成“互帮互助、积善行德”的良好发展氛围。鼓励小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当中,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从而在他们心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印象。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投入社会,多去了解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例如:与小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相同的小学留守儿童,残疾同伴,体会他们不易的成长经历,体会国家、社会、好心人士对弱势群体所做的种种善举,亲身感悟一份责任和一份恩情。鼓励学生向偏远山区同龄儿童捐赠衣物、文具等,拟写慰问卡片,送去温暖祝福,让小学生的感恩之心流于细微之处,从点滴小事做起,慢慢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情怀。学校携手“美肤宝阳光计划”举行大型公益捐助活动,我校182名贫困学生受助。此次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会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我校惠国强同学检查出患有白血病,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学校举行了为“跟爱一起走”大型公益捐助活动,惠国强同学共接受全校师生资助89319.50元。感恩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有心存感恩之人,才能懂得生活、理解幸福。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发展任务,也是一种更加饱满的德育教育形式。我们应该将感恩教育的“功利性”与“育人功能”剥离开来,使教育成为育人的有力保证,切实落实学校德育教育,将感恩教育寓于德育教育之中,以感恩促进德育发展,以德育推动感恩教育建设。

参考文献: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感恩教育;内容;实施途径

一、前言

感恩对于我们所有中华民族儿女来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正如俗话所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切切实实地表现了人们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强烈的感激之情,它可以让人们心中永远充满善意,能够让人感受到世间的美好。对于新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在接受人家帮助之时不会觉得理所应当,才会在接受人家的善意之后能够继续将善意进行传播,用接受他人善意之后的温暖重新去让另一个人感受到温暖。所以,为了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在学前教育阶段各位幼儿教师就应该多多关注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的意义和接受别人帮助时的感激。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层次:首先是认知感恩,其次是践行感恩。感恩教育首先应该教学幼儿们知道什么是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培养之恩都是幼儿可以切切实实感受到的,来自父母、老师以及整个社会赋予他的恩惠,所以幼儿教师在对幼儿们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要找寻有效方式方法来让幼儿们理解和体会感恩的实质意义。另外,认知感恩还包括多维度感恩,幼儿在他们的年纪中所接触到的人群多为父母、老师以及小伙伴们。从这些接触到的人群中让幼儿感受到感恩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幼儿在跟小伙伴们进行玩耍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体会和学习团结协作的魅力,让个体感恩扩充到团体的维度。最后则是让幼儿感受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培育幼儿的社会意识,让幼儿对大自然、对社会产生感恩之心也是非常有必要并且非常重要的。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幼儿感恩的基本内容,也是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三个主要方向。

三、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1.多为幼儿开展多姿多彩的小组合作形式教学。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多为幼儿开展多姿多彩的小组合作形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感恩情境的创建,根据每个不同幼儿的个性特征,为他们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提升他们对于感恩学习的兴趣,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幼儿只能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幼儿来讲不适用。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起幼儿学习时的兴趣,同时也不利于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为了营造更好的活动氛围,让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加强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去参与幼儿的交流过程。因为师幼互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幼儿之间的互动能够加强幼儿的教育,能够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让幼儿体会到同龄人之间也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只有在尊重他人,乐善好施以及互帮互助才能够受到小伙伴们的欢迎和理解。比如说当进行有关幸福教育时,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感受到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只要在做错事之后,能够及时想办法进行弥补,就能够重新获得与小伙伴们和谐相处的幸福感受。在这里,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体会一个不同的形象,让幼儿们能够用多元的眼光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学会用宽容、感恩的态度去跟同伴相处,当遇到矛盾和挫折时,能够以积极向上以及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2.利用节日资源进行幼儿感恩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算是一大瑰宝,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美德是非常深远并且广泛的。针对幼儿来讲,儿童节、妇女节、清明节以及重阳节等都可以作为感恩教育的节日载体,这些节日可以体现出社会对老人、小孩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尊重和爱护,这些节日都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仁义孝悌以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利用好父亲节、儿童节、母亲节等情感类的节日,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说,母亲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次以关爱妈妈为主题的感恩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跟幼儿朗读《帮妈妈找笑容》,来引起宝宝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老师也可以引导性地询问:妈妈什么时候最开心,妈妈最喜欢你们为妈妈做哪些事呢。这时会回想妈妈最开心的时候,并且跟小伙伴们进行分享,有的会说当我听妈妈话的时候,有的会说,给妈妈捶背的时候。这些稚嫩的话语非常有感染力,让他们听到妈妈的开心来源于这些地方之时,他们就会感受到妈妈的开心也可以来源于自己的一些感恩行动,同时也就能感知到,在日常生活中,让妈妈感到开心、幸福的一些方法。通过借助节日资源,幼儿可以体会到付出和感恩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毛琴.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7(07):40.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8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准愈来愈高,精神层面的建设已经被摆在突出位置。在小学生教育中,德育已经被排列在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优先之列,德育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感恩教育。

一、打造家校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感恩的心

小学生成长的过程应当贯穿着感恩教育。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家长的生活格局、教师在学校的境况中的榜样作用,时时刻刻都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因而,父母的感恩之心和教师的感恩情怀及言行,会得到儿童的爱戴和赏识。对小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理当被整个社会珍视,创造一个强烈的感恩教育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注重学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在培养感恩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基于校园生活的权利和义务需要进一步确立,为学生感恩意识的强化和自身认知体系的建立提供帮助,学生可以顺畅地对己方的品德思维和小我意识实施发展,强化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量的技能,让学生的感激之情驻留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提升,许多家长都为子女提供了良好生活环境。但是许多学生反感家务劳动,对父母的辛劳工作无感谢之情。教师必须从学生之层面向其提供合适的剖析,并导引学生了解家务劳动和自己在家庭做家务的重要性。通过这种道德教育,推动了学生情感发展,提升其理解感恩的高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培育和鼓励,将课堂当作感恩教育的舞台。

三、建造德育生活课堂,培养学生感恩的心

构建德育平台,应融合生活的现实内容,才能收到感恩教育的效果。这一平台对小学生关联紧密的日常现实生活的道德内容进行了描述,学生的认知技能得到了有效激活,经过深入浅出的理论使学生对情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的主观思维得到较好的培育。在教学德育课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教材选择的多样化,除了统一使用的德育教材外,还应结合学校和地域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容易,使教育效果的更好,感恩的意识得到显著改善。如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对生态环境予以关心,使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从小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然而教材这方面只是从理论教育的角度着眼,对小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很小。因而,教师应入手造就学生的感恩之情,并让学生通晓他们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体,他们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守护。

四、重视课堂教育延伸,促进素质全面提升

在学生的生活中,从国家、社会、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到各个行业的人和事都关系到学生,其间联系不断。当学生体会到父母、教师、朋友、医生、警察以及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帮助和关爱时,他们自然会心存感激,并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感激,让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回归。因此,德育教学中,感恩教育可以延伸到学生之生活中,使学生绝大多数的快乐和幸福来自感恩之中。学校对小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可以培养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对学校的责任,对教师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以及对同学的责任。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他们以感恩的心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责任感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也极为重要。在感恩教育中,教师应对感恩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不仅要从理论上让学生弄懂弄通,而且要使其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体现,让学生的感恩之心外化为行动,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总之,在小学德育中,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健康成长,然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王崔英姿.小学德育中感恩教育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7(20).

友情链接